時間:2022-07-20 04:59: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農業工程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農業工程專業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交叉學科,課程涉及廣泛。在具體教學中,應綜合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員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1.1問題式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時,先由教師提問,學員小組討論回答,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問與答”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在教學中設置難易兼顧的問題進行討論,當學員無法回答時,則應進行引導。該方法簡單實用,有利于加深學員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可以作為基礎教學形式融入到其它教學方法中。
1.2比較式教學方法從農業工程設計的目標、功能、技術要點等方面來看,相似的案例不在少數。通過選取一些相似案例,分析它們之間不同點,在比較中鑒別各類方案的優劣及其內在原因,可以激起學員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從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各種工藝方案的特點及適用性。
1.3案例式教學方法農業工程領域的問題往往呈現復雜性和綜合性,適合開展案例式教學。采用該教學方法時,由教師提供案例并提出問題,學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最后再由教師點評。該方法通過具體的情境將學員的隱性知識外顯或把顯性知識內化,有利于加深學員對重點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提升學員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
1.4多媒體教學方法在通常情況下,無法經常將課堂搬進農業工程現場。多媒體教學的出現,讓學員足不出課堂就能體驗到工程現場一樣的效果。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需要,將農業工程建設過程制成照片或視頻給學員觀看,給學員以直觀體驗,從而豐富課堂內容,使學員印象更加深刻,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除以上介紹的教學方法以外,還有探究式、直觀式、延展式、跳躍式等新型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往往互相融合,組合使用,采用模塊化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2積極采用多種教學策略
農業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有密切關系。教師應積極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
2.1替代式教學策略該策略是由教師設立學習目標并安排教學,屬傳統教學策略。適用對象主要是自學能力一般的學員,適用的教學科目主要是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環節。優點是教學推進快、效率高;缺點是學員自主思考時間少,學習深度不夠。
2.2自主式教學策略該策略是讓學員自己設立學習目標,自主安排學習。適用對象主要是自學能力較強的學員,適用的教學科目主要是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環節。實際操作中,教師可先讓學員自學,然后重點對自學中遇到的難點進行講解。
2.3評價式教學策略該策略是給予學員自我肯定的教學策略,具有廣泛適用性。教師通過對學員進行恰到好處的評價,調動學習熱情,增強進取心,對學習起到催化促進作用。
2.4合作式教學策略該策略是由小組學員共同設立學習目標,互相配合,聯合開展學習。主要適用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一些實驗環節。優點是可以發揮學員間的互幫互助精神,促進問題的解決;缺點是當出現分歧時容易產生內耗,降低學習效率。
2.5認知學徒式教學策略該策略是讓學員在現實中觀察教師活動,并通過模仿進行主動學習。優點是學員可以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并在學習中得到教師有力的支持,缺點是過分偏重于實際操作且難以大規模培養人才。其主要適用于農業工程中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農業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在農業工程一線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后續維護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5]。進一步優化農業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提高學員運用農業工程技術來解決農業生產具體問題的能力,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業綜合生產力,有效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作者:尤濱乾金雪江裴新華單位:海寧市新能源技術服務站斜橋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一、各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近年來,由于本科招生的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由小而精轉變為大而廣。由于地域差異,同一專業、同一班級學生的智力水平、知識掌握程度和興趣愛好都明顯不同。如果仍采用原有的統一授課方式,顯然不能適應學生個體化差異大的情況。隨著國際交流增多,英語已經不再是一門單純的語言,它已成為各個學科各個專業的科研工具。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講課的同時,可將相關的力學英語詞匯介紹給學生,為以后專業學習進行鋪墊,也促進了學生對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重視和實際應用。此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應適當介紹ADAMS、ANASYS等工程仿真軟件,讓有能力的同學在理論學習的同時,了解工程計算分析工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理論力學教材中的很多基礎知識:如靜力學-力的三要素,運動學-速度、加速度,動力學-動量、動能、功能原理等內容是與中學及大學物理重合的。學生在學習理論力學時容易停留在原有的簡化模型和分析,習慣沿用以前的物理知識來解決問題,忽視了大學高等數學在理論力學中的基礎應用,不能主動接受和學習理論力學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難以采用解析方法來闡述基本概念、運算和結論。這種欠缺主要體現在靜力學-空間力對點之矩的矢量分析、運動學-矢量法和自然法求點的運動、運動學-速度合成定理與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推導、動力學-質點系相對于質心的動量矩定理等方面。
單純使用初級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是難以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復雜問題。學生在學習這些相關知識時就會感覺難度大、跟不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停止學習的錯誤思想。因此,教師應在講課過程中適當補充高數等基礎知識,嚴謹清晰地表述理論解析過程,形象地刻畫工程結構的實際運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重點講授理論分析過程和習題的解題思路,從更高層次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可采用樹狀分析:首先理清思路、找到主干,然后順藤摸瓜、抓住重點,最后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有機的分析和求解。學習任何知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著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何時需要就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鉆而精,何時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來俯視問題-大而廣。拋磚引玉,借一門課的思維方式訓練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要遠比單純得到高分成績來得重要。
三、改革的實施和效果
目前,教學改革已在我校工程學院機械、機化等五個專業15個班級進行了試用,效果較好。整個教學時數為80學時,其中包括8學時的實驗課程。教學內容起點適中,學生接受得很好。最直接的反映是學生理解了前期的高數、計算機知識與當前理論力學之間的聯系,學會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對實際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將相互獨立的課程融合得更好。從空間到平面的講課順序,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構想能力,能力強的學生進一步自學平面力系的相關知識,發揮其自主性,提高了教學質量。8個學時的實驗以水稻插秧機等實際構件為研究對象,指導學生利用靜力學、運動學知識建立模型并模擬計算。在考試考核環節,突出對工程結構的分析,避免學生為迎合考試而死記硬背,真正考查了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水平。
綜上所述,為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師需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新思想,將各學科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做到利用力學知識有深度、有廣度的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教師要精心培養學生,把握教學方向;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打下堅實的基礎??傊碚摿W的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發展、需要反復思考和實踐的過程。
作者:張文姣權龍哲王業成單位: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
一、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實施過程
1.改革教學模式,創建有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業工程課程工農結合多元化教學體系。結合我國國情,特別是南方社會經濟與農業發展需求,以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切入點,形成了一套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工學與農學、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突出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的農業工程課工農結合課程教學體系。
2.基于主動學習和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元化改革與實踐,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制作農業工程概論多媒體課件,開發教學資源網站,網站提供了與本課程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料,形式多樣,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及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積極推行雙語教學,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英文版多媒體課件中。從教師全面講授向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轉變,教學運行過程中,采用新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即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實現課堂文本、循序成圖、視頻的同步教學、課程設計、綜合性實驗、現場教學、案例分析,一般內容學生自學等方式,啟發式、討論式授課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和科研訓練基地建設。為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建立了與廣西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廣西農機研究院、廣西農業職業學院與廣西農科院現代農業技術中心等單位長期的校外實習和科研訓練基地。根據實踐基地的特點、分布、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形成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與實踐等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多元化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條件。
4.提出依靠創業型人才解決“三農”問題的觀點?!叭r”發展需要科技人才,但按照傳統的培養模式培養的大學生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創業型人才。只有依靠創業型人才,才能帶動廣大農民克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大力發展智力農業、精細農業、信息農業、生態農業等,推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研究全程綜合性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力考核與知識考核并重,平時考核與期終考核相結合的課程考核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情況。研究與實踐多形式、分階段的考試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將“一卷定終身”的評價方法,轉變為全過程綜合性的評估模式。
二、教學探索與實踐的培養
目標及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優化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深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工農結合多元改革,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習,實現學習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動性強的培養目標:
1.以農業工程技術和南方特色農作物、動物生產過程的工程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具有廣西熱帶亞熱帶地區農業生產特色。
2.充分發揮地方綜合性大學工農結合多學科優勢,科教相長,學研產相結合,及時地將課程教師的科研成果和在農業生產推廣示范中的新技術、新機具融合到教學中。
3.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自主學習與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注重農機與農藝、工程與生物技術相結合。任務合作自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交替使用,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培養目標。構建地方綜合性大學交叉性、復合型、重素質、強實踐的農業工程課程工農結合多元化結構體系。根據農業工程類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以工程技術為背景,以農業生產工藝為主線,將動植物的生物學特點與行為習性、生物環境需求、工業化生產工程配套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重素質、強實踐、交叉性、復合型的多元課程結構體系。即:①重素質:注重農業工業化生產的工程化素質與能力的培養;②強實踐:以實踐環節為重要的教學擴展手段;③交叉性: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將動物生產與植物生產有機結合;④復合型:以動植物的生產工藝模式為主線,從滿足動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習性需求出發,整合好新型工業化生產的環境、設施設備等工程配套技術。
辦學特色鮮明,建設成果顯著:1999年立項作為廣西大學的重點專業進行建設,經過“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不斷改革和建設,分別于2007、2012年被評為廣西優質專業。近年來,本專業教師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地廳級項目25項,獲廣西省級科研成果獎2次,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次,全國教學成果獎2次,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次。在各種學術刊物196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三大索引收錄40多篇。人才培養質量好,社會評價高:“十一五”以來,本專業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對農業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特點,開展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分別為100%、100%和95.65%。本專業教學體系鮮明,教學效果好,培養質量高,學生評價好,適應社會的需求。
作者:黃亦其黎培輝周清黃惠蘭楊堅李巖舟單位: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摘要:本文以農業工程領域的理論力學為研究內容,分析了教與學兩方面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培養等方面提出適用于農業工程專業理論力學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農業工程;理論力學;改革與實踐
理論力學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高等院校理工科機械、土建、水利、交通、航空航天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其概念、理論和方法既可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又可以對受力物體或系統進行機理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解析和數值方法,進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和發展新的模型及理論。針對農業工程領域的相關專業,理論力學為材料力學、機械原理、農業機械學等課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該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決定了其理論性、應用性強的特點。本文就教與學兩方面來探討理論力學的改革與實踐。
一、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與改進
1.課程內容的討論與改革。農業工程專業不同于力學專業,其對力學的認識是生動而不繁復的,無須深厚的理論功底,卻要應對工程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傳統的理論力學教學內容重經典、輕現代;重理論、輕實際;教學方法重講授、輕參與。因此,在靜力學部分應以工程實體結構為研究對象,從三維空間出發,研究空間匯交力系、空間力對點之矩、力對軸之矩、空間力偶、空間任意力系的簡化和平衡等內容,鍛煉學生的空間構想能力;在熟悉實際結構的前提下,掌握空間力系的分析與計算;之后再回退到簡單的平面力系部分,由難入簡,由實際到理論。在講授靜力學部分,要讓學生夯實基礎,準確掌握單個構件和系統的受力分析,通過力的平衡方程進行求解,為之后的材料力學課程做鋪墊。此外,動力學部分的達朗伯原理也是和靜力學密不可分的,雖然是運動的質點或質點系,但虛加慣性力之后,研究對象假想成靜止的個體或系統,采用靜力學平衡方程進行求解。在學到達朗伯原理一章的時候,教師要適當地復習靜力學知識,反復強調靜力學的解題思路,在力系平衡的理論基礎上求解動力學問題。
2.教學方式的討論與改進。傳統的授課方式常以單純教材和粉筆講授為主,板書時間長、信息量大,學生容易感覺枯燥乏味。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多媒體教學逐步走進大學課堂。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在黑板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做好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例如在運動學部分,通過多媒體將機構傳動的運動形式及運動過程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在課本學習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工程應用概念,培養工程素質。在動力學部分,可將我國神舟發射的繞地球運動與動量矩定理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將深奧的太空運動與力學知識有機結合,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祖國的熱愛。
3.各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近年來,由于本科招生的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由小而精轉變為大而廣。由于地域差異,同一專業、同一班級學生的智力水平、知識掌握程度和興趣愛好都明顯不同。如果仍采用原有的統一授課方式,顯然不能適應學生個體化差異大的情況。隨著國際交流增多,英語已經不再是一門單純的語言,它已成為各個學科各個專業的科研工具。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講課的同時,可將相關的力學英語詞匯介紹給學生,為以后專業學習進行鋪墊,也促進了學生對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重視和實際應用。此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應適當介紹ADAMS、ANASYS等工程仿真軟件,讓有能力的同學在理論學習的同時,了解工程計算分析工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理論力學教材中的很多基礎知識:如靜力學-力的三要素,運動學-速度、加速度,動力學-動量、動能、功能原理等內容是與中學及大學物理重合的。學生在學習理論力學時容易停留在原有的簡化模型和分析,習慣沿用以前的物理知識來解決問題,忽視了大學高等數學在理論力學中的基礎應用,不能主動接受和學習理論力學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難以采用解析方法來闡述基本概念、運算和結論。這種欠缺主要體現在靜力學-空間力對點之矩的矢量分析、運動學-矢量法和自然法求點的運動、運動學-速度合成定理與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推導、動力學-質點系相對于質心的動量矩定理等方面。單純使用初級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是難以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復雜問題。學生在學習這些相關知識時就會感覺難度大、跟不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停止學習的錯誤思想。因此,教師應在講課過程中適當補充高數等基礎知識,嚴謹清晰地表述理論解析過程,形象地刻畫工程結構的實際運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重點講授理論分析過程和習題的解題思路,從更高層次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刹捎脴錉罘治觯菏紫壤砬逅悸?、找到主干,然后順藤摸瓜、抓住重點,最后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有機的分析和求解。學習任何知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著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何時需要就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鉆而精,何時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來俯視問題-大而廣。拋磚引玉,借一門課的思維方式訓練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要遠比單純得到高分成績來得重要。
三、改革的實施和效果
目前,教學改革已在我校工程學院機械、機化等五個專業15個班級進行了試用,效果較好。整個教學時數為80學時,其中包括8學時的實驗課程。教學內容起點適中,學生接受得很好。最直接的反映是學生理解了前期的高數、計算機知識與當前理論力學之間的聯系,學會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對實際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將相互獨立的課程融合得更好。從空間到平面的講課順序,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構想能力,能力強的學生進一步自學平面力系的相關知識,發揮其自主性,提高了教學質量。8個學時的實驗以水稻插秧機等實際構件為研究對象,指導學生利用靜力學、運動學知識建立模型并模擬計算。在考試考核環節,突出對工程結構的分析,避免學生為迎合考試而死記硬背,真正考查了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水平。
綜上所述,為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師需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新思想,將各學科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做到利用力學知識有深度、有廣度的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教師要精心培養學生,把握教學方向;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打下堅實的基礎??傊?,理論力學的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發展、需要反復思考和實踐的過程。
摘要:根據農業工程類專業的特點,提出了改善和提高本科專業課教學效果的方法,并著重說明專業課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作用。以灌排工程學課程為例,基于主體教學理念和課程特點,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和重構,提出了理論教學、課后作業、科研實驗、課程設計、師生教學相長網絡的“四加一工程”課程體系。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農業工程類;專業課 ;課程體系
農業工程類專業兼有工科和農科的特點, 一般設置在農業院校。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在了解農村經濟的實際需求、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根本前提下,成為研究型人才、設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農業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學習任務較純農科的學生重,學習內容又較純工科的學生龐雜。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當前教改中提倡“寬基礎、多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教育原則,由原來的強調專業學習向綜合能力培養過渡。因學時有限,迫使專業課學時在原來基礎上減少1/3左右。以東北農業大學農業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學”專業課為例,教改以前為72學時,教改后理論課48學時、實驗課8學時,總學時減少了16學時。作為東北農業大學精品建設課程,如何能在較少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使基礎偏差的學生既具有綜合素質,又有很強的專業能力,這就對專業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在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做了多方面教學嘗試,得出了“四加一工程”課程體系?!八募右还こ獭钡木唧w內容為:“四”為硬件工程,包括課堂cai教學、課后綜合練習、科研實踐和實驗、課程設計;“一”為軟件工程,即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網絡模式。把新型的師生網絡模式融入教學活動中,是本課程教學實踐的新思維。
一、理論教學框架構建
理論教學框架構建包括教材建設、教學大綱修編、教學方法優化等方面。
1.統編與自編教材互補的教材建設
灌排工程學課程的統編教材有兩種。一是武漢大學主編的《農田水利學》第三版(1995),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編的《灌溉與排水工程學》(1998)。武漢大學主編的《農田水利學》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方面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該書最后一次再版距今已經15年,許多新知識、新規范沒有涵蓋,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編的《灌溉與排水工程學》地區性特點比較強。針對上述原因,任課教師以武漢大學主編的《農田水利學》第三版為主選教材,并吸納現代灌排理論和技術的新成果,編寫了《灌排工程學學習與指導》(2004)、《灌排工程學習指導與習題集》(2010),與統編教材配套使用,使統編教材與自編教材互相取長補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2.傳承與發展相結合的課程大綱制定
我國的農田水利事業由20世紀90年代以前強調的灌排工程治理模式正逐步向水利工程、土壤改良、農業技術等綜合治理模式過渡,課程的教學計劃也隨之發生變化。大綱與教學計劃相適應,在繼承本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基礎上,增加了適合寒區特點的渠道防滲工程模式、中小型噴灌機的選型和應用、非充分灌溉等內容,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在48學時的理論課課時安排上力爭使詳講精講所占的比重較大,難點問題也相應加大學時力度,泛講知識盡量縮減學時。
為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程難點,特別強調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例如在“土壤水分運動”一節,因涉及到本科《高等數學》的微積分知識,又有研究生階段的《積分變換》內容。講課前一周通知學生預習并自學與課程有關的基礎知識,上課過程中教師對難點進行詳細講解、推導,加大課堂教學力度。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比較適合農業院?;A比較薄弱的學生。
對于“灌水方法”、“管道工程”等內容,屬于知識面問題,教師泛講為學生引路,并向學生提供一些噴頭、滴頭、微噴頭教具,國內、國外最先進的噴滴灌設備樣本,國家節水灌溉先進技術的有關文章,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廣泛涉獵知識,寫出綜述或體會。這一方法縮減了課堂教學時數,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效果較好。
3.形象生動的cai課件和網站建設
結合精品課程建設,編制了集ppt、flash、jpg、player等效果的課堂教學課件,建立了課程網站,應用綜合立體的教學模式生動形象地展示課程內容,實現了現代化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4.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實踐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的效果有天壤之別。所以在理論課教學中,任課教師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具體采用的方法有:(1)學生對某一重要知識點進行文獻檢索搜集后,利用 2學時課堂討論發言;(2)每班至少一名學生進行教課體驗,鼓勵其他學生發表意見;(3)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和方法提建議,分章評價打分,以便教師完善教學方法和內容。通過這一系列的做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連續三年,成績優良率在60%以上。
二、科研與設計并重的實踐教學框架
1.強化實用性和代表性的課后練習
灌排工程學課程在每次課后,都針對當堂的內容留有思考題。另外,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并涵蓋本課程主要內容編制了六項比較大的作業。作業題目均來源于勘測設計研究院、灌區實驗站和管理站,教師做了適當的修改。題中涉及到的河流、地區、灌區等均采用真實名稱,參數采用接近實際的數值。比如“水稻的灌溉制度設計”選用黑龍江省龍鎮灌區的資料;“旱田灌溉制度設計”選用黑龍江省查哈陽灌區的資料等。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單純是數字計算,而有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成就感。
2.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的科研和實驗
在學校“211工程”建設經費的資助下,本課程建成了專門的校內灌排實驗室和香坊節水灌溉實驗基地。學生通過親自設計實驗到完成實驗操作,提高了感性認識,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了解當前本學科發展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了解學科前沿的動態,任課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講述所參與的科研課題的進展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并吸收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參加,共同探討問題,有多名學生針對教師的科研課題,完成了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鍛煉了今后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繼理論課、實驗課、課后作業等教學環節后,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灌排工程學課程設計選題注意培養學生比較全面掌握課程的知識點,設計內容涉及到本課程的70%以上。因實際工程涵蓋面有限,所以教師做了大量的完善和補充工作。在課程設計前一周把設計任務書、基本資料、指導書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在兩周的時間內完成設計說明書字數1.5萬字左右,設計圖紙3張(折合1號圖)。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求學生在設計中充分發揮獨立思考、深入鉆研的精神,付出創造性的勞動,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從而出色地完成任務。
經過三年的實踐檢驗,課程設計達到了預期效果,優良品率達到70%,為學生畢業設計和在工作崗位中的實際工作起到了入門和引路的作用。
三、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網絡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互相理解、互相促進、教學相長的關系。在教師這一方面,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是必不可少的,但公正、不偏袒、愛所有學生才是最重要的。在學生那一方面,刻苦上進的鉆研精神、勤學好問的學習態度是必不可少的,但了解老師的教學理念,學習水利前輩的奉獻精神才是最重要的,這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追求的境界。本著這一理念,任課教師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平臺及課堂,建立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信息傳遞的綜合模式。該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使教育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之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師生間、學生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在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同時,盡量做到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多鼓勵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大多數學生理解老師的想法,能夠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同時學生們在學習方面及個人成長方面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加一工程” 課程體系是任課教師在灌排工程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過比較系統地分析研究后,又應用于教學工作中進行實踐檢驗,其中四個硬件工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一個軟件工程還需要不斷構筑和完善。新型的師生關系這一軟件工程,是教學工作的靈魂,是教學相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