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8 09:21: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糧食安全概念
世界糧農組織將糧食安全概括為:保證所有人不管處于哪個時期,都可以購買到經濟適用的基本食物。針對此解釋,該組織把消費人員本身需求當作切入點來闡釋糧食安全,具有一定可取性。然而我國對糧食安全賦予的新概念主要是界定于對糧食總體需求的自我滿足,也就是堅持“谷物自給,糧食安全”方針。堅持以上方針是十八大以來國家對國內糧食安全所設立的準繩,這些年國內糧食產量的平穩增長,保障了準繩的牢固性。然而隨著時展,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好形勢下,國內糧食安全卻出現了較多隱患,暗含許多問題。這導致保護國內糧食安全工作的壓力大幅提升,同時也促使糧食安全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提升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動力。基于此,糧食安全應當從先前注重“量”的要求逐步轉化為注重糧食安全的問題。
二、糧食安全狀況
(一)供給與需求失衡
對糧食產量進行比較,與1998年相比,2003年產量降低了15.93%,其中小麥產量達到了8648.8萬噸,在四年內一直保持下行趨勢,是繼1989年之后產量最低的年份。同時,稻谷產量達到了16065.56萬噸,較先前連續六年減少,也是繼1982年之后產量最低的年份。此外,在2000年,國內對于糧食的需求量達到了1782.5萬噸,至2003年早已增長至5555萬噸。為改善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的狀況,從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十五年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我國政府部門為解決“三農”問題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三農”領域上取得了較高成就,糧食產量由2003年8614億斤上升至2015年6.21億噸。在這十二年當中,我國糧食產量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的趨勢,連續四年超過6億噸。現階段國內糧食緊缺狀況較2003年有了較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然而在2015年,我國糧食需求量只有400億斤,進口量卻達到了2495億斤,這是由我國糧食產業結構的不平衡狀態所決定的。首先,部分糧食種類在我國供不應求,例如大豆;其次,部分糧食種類在我國的供求狀況表現為供過于求,比如玉米。供給與需求失衡狀況已演變成現階段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因此有必要從注重糧食總量不足問題向產業失衡轉變。
(二)產業發展遲緩
2000年以來,糧食安全缺陷主要集中于生產環節,重點表現為糧食生產水平較低,產量持續下降,造成糧食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在此之后,為了彌補這些不足,穩定糧食產量,我國政府對糧食生產環節進行了大額投資,短時間內達到了提升產量的目的,卻導致國內糧食各方面產業無法得到均衡發展。當下,我國“三農”政策過于注重生產環節,而忽視了其它環節,如流通、倉儲、交易等環節功能尚未受到重視。有時為了保證糧食產量的增長,甚至會選擇較為過激的政策,即以犧牲其它環節所占比重換取生產環節的完善,這就導致其它環節缺失問題慢慢顯現出來,比如,在流通環節存在流通主體過于單調的問題;在倉儲環節存在庫存大量堆積、難以出貨的現象,在交易環節存在同種商品中外價格長時間倒掛等不良情況。并且,“三農”政策過于注重生產環節也會為生產環節自身帶來嚴重隱患,為高速提升糧食產量,導致生產環節出現透支現象,違背了中央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方針。
(三)質量問題嚴重
從2004年以后,國內糧食畝產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谷物每公頃產量從2003年的4872.89公斤提升至2015年的5983.95公斤,2015年糧食畝產量較2003年提高了76.7公斤。糧食產量的提升帶來了一系列的質量問題。為保障糧食產量,投入了較多的農藥、化肥等化工廠品。據資料顯示,從2003至2014年,我國農藥與化肥消耗總量依次提升了36.3%與36.5%。現階段,國內農藥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消耗量的2.5倍,化肥使用量達到了每公頃400公斤,嚴重超出國際安全線。然而二者利用效率與歐美農技術先進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根據研究發現,2015年國內三大糧食作物農藥與化肥有效利用率依次為36.6%與35.2%,但絕大部分發達國家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效率都超過了50%。農藥、化肥等化工產品的過度消耗,造成邊際效率的大幅遞減,糧食產量提升動力缺失,糧食質量與生態環境安全都面臨巨大風險。伴隨我國人民生活條件的持續改善,消費人士對糧食質量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不但需要安全無毒害的綠色產品,不殘存化學物質,同時對味道、營養等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現階段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依舊供不應求,這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
(四)國際競爭形勢嚴峻
在2003年,國內糧食產量較先前有了些許降低,這主要是由于糧食價格下降所導致的。農民種植糧食收入低,抑制了其主觀能動性,糧食產量無法保持穩定增長。自2004年以來,為從根本上鼓勵農民主動種植糧食,防止糧食價格過低給農民利益帶來的不利影響,改變糧食產量不斷減少的狀況,我國政府在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對小麥與水稻等作物制定了最低購買價格。在2007年,又建立了玉米臨時收購與儲藏機制。推行以上制度的目標為確保農民收入不受影響,為農民收益提供基本保障。由于世界形勢的不斷發展,我國糧食價格所承受國際競爭的壓力也不斷增大。首先,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以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降,海運訂單銳減;其次,為了保證農民收益,從2008年開始,我國不斷上調糧食最低購買價格與臨時收儲價格。至2014年,根據現價核算小麥與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依次提升了64%與90%,而玉米臨時收儲價格與開始階段相比提升了60%,造成原本作為提供最低價格保障的策略失效,大幅領先國際安全線。
(五)農業創新機遇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所面對的社會環境也越來越復雜。這些年,由于我國科技創新及人口城鎮化程度日益加深,農業生產自動化、規模化已經轉變為現實,慢慢取代了傳統的人畜耕作,即農業科技創新與經營創新,這是現階段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把握的重要方面。農業科技創新可以解釋為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比重,借助先進技術,提升糧食產量,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農業經營創新可以解釋為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前提,優化經營主體,也就是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與合作社,另外還涵蓋了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做到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針對改革方針的成效而言,農業科技創新與經營創新值得推廣。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
(一)調整產業鏈條
1.生產環節
積極促成農業生產模式與經營模式的革新。當前,國內大豆畝產量僅僅占據世界平均畝產水平66%的比重,不但與國際平均水準存在較大距離,而且也無法與我國其它種類作物產量相提并論。經過比較,國內糧食生產成本較國際來說過高。所以,為提升國內畝產作物質量,減少不必要的投入,必須支持先進技術進入農業生產活動,提升技術創新貢獻率及農業自動化水平,借助全自動生產模式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農村外出打工人數的大幅增長,導致糧農種植活動普遍減少,但卻大大激發了農業經營系統的創新,這就需要依據各個區域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前提,促成不同經營者與經營方式的轉變與優化,鼓勵土地流轉,建成規模化經營體系。大力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周到的生產咨詢、管理等服務,促使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
2.流通環節
保證糧食產品在市場上順利流通。為達到糧食流通要求,要盡力促使流通各要素實現有機融合,其中包括了流通主體與途徑的多元化、規范化。為促進流通主體多元化,應當增加糧食銷售渠道,防止市場購買方僅僅包含中儲糧一家,借助經濟政策,支持有足夠資金的買方積極加入流通活動。促進流通途徑規范化,應當拓展糧食消費途徑,推動過腹轉化與加工轉化流程趨于完善。
3.倉儲環節
為有效保障糧食倉儲安全,必須樹立大局觀,合理布局倉儲位置,并且注重完善舊倉儲、創建新倉儲。合理布局糧食倉儲位置,需要依據國內糧食生產與銷售分布特征,參考當地環境狀況,明確定位糧食倉儲的具體位置,這不但有利于化解供求矛盾,并且有利于壓低建倉成本。依據實際規劃情況,改“危倉老庫”為“智慧糧倉”,提升倉儲可利用面積。無論是新倉儲還是舊倉儲都需要確保適宜的溫度與濕度,有效保障糧食安全。此外,倉儲管理模式應當與流通管理模式協調發展,采取自動化管理手段,做到高效管控。
4.交易環節
防范國際競爭風險,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市場交易行為離不開廣大農民與顧客,其中交易價格就是平衡兩者利益的關鍵。糧食價格是糧食交易環節的關鍵,其中包含國際糧價與國內糧價。糧價降低將促使我國在國際競爭活動中占據優勢地位,有利于提升顧客參與度,然而卻極易損害糧農利益。因此,需要正確處理國際糧價競爭,最大限度維護國內農民的合法權益,在“黃箱”政策進展不順的情況下,應在“綠箱”、“藍箱”政策架構下提升單位補貼強度,使得國內糧價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不會因為糧價無端變換而影響到農民收益。同時,為提高農業收入,增進生產效率,必須積極拓寬農業產業鏈,鼓勵“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讓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活動,獲得更多實惠,比如開辟農產品貿易市場、開發當地旅游資源等。
(二)保障糧食安全
1.數量安全
糧食生產數量平穩且帶有小幅變化。在確保大部分農產品擁有足夠種植面積的前提下,不提升糧食種植面積,僅僅憑借目前掌握的農業技術,糧食生產供應數量難以滿足人們需求。經過統計,當前國內糧食總供應量已達到有史以來最高。現階段,糧食安全的核心矛盾已由單純的糧食供應數量不足轉變為集糧食數量、質量、架構、環境為一體的矛盾。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有利于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動的進行。在此過程中,必須從根源上避免只注重提高糧食產量的觀念,應當適當許可生產數量的小幅度變化。如果變化幅度過大,將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損害到農民利益。允許糧食生產數量平穩運行,小幅變化,也能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2.質量安全
有條不紊制定策略,確保糧食質量安全。質量安全主要區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糧食綠色無污染,農藥殘留不可超標;其次為糧食質量升級,糧食富含的營養物質種類多、含量高、口感好等。根據現階段國內糧食質量安全情況而言,依舊存在過度消耗農藥、化肥等化工原料的現象,致使糧食生產質量難以達標,而營養成分高、品質佳的糧食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對于質量不達標的糧食,必須著重強化對生產起點的治理工作,避免使用毒性強、危害大的農藥、化肥,一旦發現此類物質立即查找其來源,嚴肅處理,政府應加大對糧食生產、流通、交易的管制力度,禁絕對環境及人體有害的因子。此外,必須加大力度引導,幫助農民生產出高質量的糧食,依據不同區域獨特的區位優勢,種植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農作物,此外還要注重商業宣傳,建立地區優質農產品品牌,創造產品額外價值,提升農民收入。
3.架構安全
建立健全糧食產業架構。經過對2015年國內糧食供求關系研究得知,稻谷與小麥的關系整體能達到供給與需求相互統一,而大豆與玉米的供需關系卻顯得格格不入。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總量達到了國內生產總量的7倍,對外依賴性大于80%。玉米由于其替代作物的大量進口,供應量遠遠大于需求量,庫存堆積如山。從大方向看,穩固糧食產業架構,必須維持稻谷與小麥的絕對安全狀況,提升大豆生產比重,減少玉米生產數量,強化優質糧食工程。
4.環境安全
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同時對先前遭遇破壞的環境予以彌補。為有效提升糧食總量,以往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的是加大投入、揮霍資源的粗放發展方式,導致積累下諸多生態舊賬,不利于保護糧食生產環境的安全。捍衛環境安全,做好集約生產,恢復先前遭受破壞的環境,從環境安全角度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護環境,周密生產,應當逐步改變陳舊的認識理念與生產模式。以往人們總是認為大多數耕地資源皆為森林、草地、湖泊等占據,造成了極大浪費,應當提高農村宣傳力度,轉變此落后觀念。此外,必須注重更新農業生產模式,避免繼續運用高投入、高消耗方式,停止農藥、化肥等劇毒產品的應用,支持生產可降解性薄膜,鼓勵運用健康無公害的農家肥與有機肥。并且,從根本上保證工業與農業二者能夠協同發展,取締或外遷威脅農業生產的工業企業,防范農村環境污染。在保證不會添加生態環境新賬的前置條件下,還得將工作重心集中于歸還生態環境舊賬,按部就班進行分級整治,為有效避免糧食總量發生大幅度變化,優先治理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農業灌溉水污染等問題嚴峻區域,其后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所存在的其它問題。在分級整治過程中需要根據被污染地區的實際狀況,實施針對性強的處理措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
作者:陳旻賢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