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4 15:18: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校國際化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0引言
古往今來,人才皆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習近平于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加速了我國全球化進程。當今國際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國際化人才需具備的重要素質,受到國內外高校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一項重要目標。
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理論框架
1.1文化與交際
交際活動中存在一定規律,除了固定的語言規則,如詞匯、語音、語法等知識,也包括具體的文化規范和其制約下的語用規則、語篇規則等。因此,就出現了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交際相對容易,因為他們共享這些規則;反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則相對困難,因為他們之間的文化規則有所差異。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因為有了這些規則,使得跨文化交際變成可能。如果掌握了有關文化的規則,有效交際就可能實現[1]。文化同交際之間關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且相互依存。從語言學角度闡釋二者的關系,Halliday[2]認為文化可看作一座意義大廈,為語義建筑,那么交際是組成文化這個符號系統的一部分,而交際同時也是文化中其他很多部分的編碼系統。Berger[3]則將交際的寬泛環境、直接環境及規范系統一起稱作“文化代碼系統”。
1.2跨文化交際
美國學者Larry等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文化知覺與符號系統的不同足以改變交際事件中的人們之間的交際[4]。賈玉新提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與信息接受者)間的交際;從心理學上來看,信息的編、譯碼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進行的交際,即跨文化交際[1]。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的定義總體趨向一致,只是在側重點上稍有不同。Larry等認為跨文化交際是圍繞文化維度與語言符號維度進行的交際行為,賈玉新則將側重點放在文化維度上。
1.3跨文化交際能力
賈玉新[5]認為,在千變萬化的國內外形勢之下,受益于文化交織的社會環境,美國人得到了這樣的共識,即應當成為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人??缥幕浑H能力是一項很復雜的綜合能力。Imahori等[6]認為足夠恰當的動機、知識與技能水平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素,并且這些要素間具有有效的相互關系。LindaBeamer認為對意義編碼及解碼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能夠通過學習獲得[7]。楊洋[8]認為在特定環境中和來自其他文化的成員展開得體、有效的交際需要具備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知識、意識和技能3個方面的內容。Byram先后兩次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所包含的要素,最終確定了5個要素,分別是知識、做事的能力、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學習的能力、對于自己及他人文化的思辨性判斷[9]。Graf[10]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3個要素,即跨文化知識、跨文化能力及跨文化敏感度。Gerstern的劃分方法受到學者的廣泛認可,他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分成情感維度、認知維度及行為維度[11]。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不同文化環境下建立在動機與態度、知識、技能上(與情感、認知、行為3個維度相互映射、相輔相成),實現得體、有效交際的能力,且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2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
2.1大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大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前提。目前,很多學生沒有主動與外國人交流的意向,大部分都是被動接受參加一些校內組織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更沒有出國交流的意向。甚至是一些學外語的同學,都未意識到這是他們未來就業需要的一項技能。由此看出,高校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已刻不容緩。
2.2大學生跨文化知識與技能不足
跨文化知識與技能的缺乏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首先,大學生的外語實際應用能力比較弱,教師在課堂上更加注重學生外語理論知識的培養,對實際運用技能重視不夠,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到實際交際中,具體表現為口語和聽力能力較差。其次,文化是語言交流的重要基礎,跨文化交際要求交際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這不僅需要對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有所了解,還要對本土文化有深入了解。目前學生除了接收外語教材上少量關于跨文化交際類的知識外,高校幾乎沒有單獨開設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大學生亟須補充文化知識,高校應予以重視。
2.3高校缺乏小語種人才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廳〔2021〕7號)指出,要繼續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所需語種專業傾斜力度,鼓勵學校培養“小語種+”復合型人才。目前,我國急需各種小語種人才,而高校主要開設的還是英語專業的課程,小語種專業開設種類較少、范圍較小?,F階段我國各類小語種人才相對短缺的問題成為高校普遍要應對的問題。
2.4大學生持消極跨文化交際態度
很多大學生在用外語對外交流上持消極、退卻的態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態度的主要原因為對自身語言能力或跨文化知識的不自信而產生的一種畏懼心理,致使對跨文化交流產生恐懼感。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幫助學生跨越心理障礙,提升跨文化交際自信。
3影響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
通過上述分析及基于對相關概念的理解,本文分析了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第一,跨文化意識。具有學習文化的興趣與自主學習意識,將語言交際融入生活中,積極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將對避免“文化休克”現象起到幫助作用。第二,跨文化知識與技能。涵蓋外語應用能力與文化知識、交際知識的掌握度。第三,跨文化態度。跨文化交際焦慮或恐懼都會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影響,具備積極的跨文化態度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第四,跨文化敏感度。Bennett認為,對文化差異的體驗越深,就越具備處理跨文化關系問題的能力[12]。應對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有一定的認知,并能夠不斷適應,這種適應能力成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五,高校、社會環境對跨文化交際的重視程度。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培養環境與對學生提出的要求、社會環境的因素都會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產生一定的客觀影響。
4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針對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本文嘗試從多個維度入手探索建構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以“內外雙驅”為方向,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興趣與自信,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4.1優化課程設置
4.1.1開設文化知識選修課和語言選修課
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優化課程設置。首先,了解文化是基礎,高??砷_設外國文化知識選修課,了解對方文化知識,解決由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文化沖擊,拓寬文化知識構架。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本土文化知識,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家文化傳播的使者,因此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也十分必要。其次,高校可開設外語課程的選修課。為學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的語種,構建適應新形勢的語言體系,開設外語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學習,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國家的發展助力。最后,將文化與語言融合,開設文化類雙語選修課,在感受語言魅力的同時拓寬自身文化知識庫,將是未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課程設置方面的新方向。
4.1.2教師定量輸出文化知識與交際知識
教師在進行外語教學時,應具備文化傳播意識??稍谡n堂上融入一些文化知識與交際知識,進行合理的文化教育規劃。例如,將中外文化以對比的形式為學生拓展呈現,或創設真實文化語境開展外語情景教學,讓學生模擬交際情景,切身體驗語言情境,學習其中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教師在課堂上的定量輸出,將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的積累、提升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技能。
4.2教學方式與課程考核體系多樣化
4.2.1創新教學方式
高校應倡導開放的教學方式,外語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互動型交際。例如,教師定好主題,學生圍繞該主題用外語發表觀點,通過探討增強學生的實踐溝通能力。此外,提倡融入多元化教學方式。例如,利用專家講座、第二課堂、跨校選課互認學分等方式提升語言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豐富培養方式。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資源共享,例如,運用慕課、微課等資源拓展知識儲備,借助外語影視、外文網站鍛煉聽說、豐富詞匯量、涉獵更多領域的知識面,以此增強學生的興趣及跨文化敏感度。
4.2.2優化課程考核體系
高校應在課程考核體系方面優化測評方式和考試結構。第一,測評方式上,從傳統的筆試變成口試、筆試相結合;從原來期中、期末階段單一測評變成學期內隨時測評與期中、期末考試相結合。第二,考試結構上,口試可結合文化類主題,通過讓學生講述或對話形式考試檢驗學生的聽說能力。筆試可適當融入跨文化交際類考題如文化類翻譯、小作文、閱讀,國情知識和交際策略知識等。課堂上以小型主題競賽、時事熱點小考卷等形式積累測評分。教師做好正確的學習引導,讓學生從多種形式中感受學習語言文化的樂趣。
4.3提升教師文化素養與專業能力
教師作為學生培養的指導者、文化的直接傳遞者,學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息息相關。第一,教師應始終保持文化知識積累與專業技能提升的意識,自主學習國內外文化、歷史等,更新知識體系,通過多與外國人交朋友、瀏覽外文網站提升口語和聽力能力,提升教學質量。第二,教師積極爭取出國留學和進修、參加國際會議、短期交流訪問的機會,在跨文化交際環境中更快地提升能力。第三,高??筛鶕l件定期舉辦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跨文化外語教學研修班、學術座談會等,從自身提升到反哺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提升高校教師的專業能力。
4.4高校及社會的多途徑支持
4.4.1高校為學生營造跨文化交際環境、創造交流機會
高校應盡量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跨文化交際接觸環境,例如,定期舉辦中外文化主題知識競賽、外語演講、外語辯論賽、跨文化講座或沙龍、外語角、外語戲劇表演、歌曲、朗誦、配音大賽等,圖書館設置“中外文化角”閱讀區。提倡播放校園外語電臺,感受生活中語言的魅力。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語言和思維的碰撞不斷習慣跨文化交際,既有助于提升跨文化意識及敏感度,又能擴充知識面,提升有效交際的能力。高校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實踐交流的機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培養人才,交流方式有互換留學生、對外友好交流、短期游學等。此外,針對后疫情時代的現狀,線上與國外專家學者開展交流活動,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同時充分利用本校留學生和外教資源,組織文化節等活動增加與外籍人員交流的機會,提升辨識多元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4.4.2社會環境提供的積極支持
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為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正向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學習先進文化,引進優質語言文化等課程,優化培養內容,有助于提升高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政府可以鼓勵高校與企業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構建校企合作平臺,這都將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為復合型人才的成長建構有利環境。
5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高校國際化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長期任務,是打造復合型人才的關鍵。高校應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課程考核、教師素養、高校及社會的多途徑支持等多方面優化培養模式。同時需要教師、教育管理部門、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旨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培養環境,創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氛圍,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認同感,不斷增強高校學生在對外交際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78.
[3]BERGERAA.Signsincontemporaryculture[M].NewYork:Longman,1984.
[4]楊東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的應用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8(1):34-36.
[5]賈玉新.美國跨文化交際研究[J].外語學刊,1992(3):50-53.
[6]IMAHORIT,LANIGANM.Relationalmodel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1989,13(3):269-286.
[7]屈妮妮,竇琴.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研究[J].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4,30(6):167-170.
[8]楊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與評價[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9.
[9]COPERIASMJ.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thecontextof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J].Language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2009,9(4):242-255.
[10]GRAFA.Expatriateselection:anempiricalstudyidentifyingsignificantskillprofiles[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4,46(6):667-685.
作者:郭琳 鄭慧文 劉信仁 劉偉榮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 牡丹江醫學院外語教研部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