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蘭州文理學院
主辦單位:蘭州文理學院
國際刊號:--
復合影響因子:--
--國內刊號:--
審稿周期:1個月內
創刊年份:2023年
綜合影響因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叢》雜志致力于記錄、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獨特的民族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有機結合。雜志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個方面,主要欄目包括:研究民間口頭文學作品及其傳承與發展。探討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變遷。分析傳統音樂的種類、特點及傳承情況。研究傳統戲劇的藝術形式、表演特點及保護措施。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傳承模式及實踐經驗。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傳承人的經歷和技藝。
雜志以“全面記錄、深入研究、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精髓,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有機結合之道,為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為辦刊宗旨。通過發表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綜述和評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注重學術性、資料性和知識性,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多學科視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雜志內容豐富,選題新穎,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個案調查和田野調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1)作者對所投稿件文責自負,本刊不負連帶責任。若有抄襲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或者稿件內容侵犯他人名譽權、隱私權、人格權的,由投稿者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2)對文章標題層次編號采用阿拉伯數字。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加小圓點隔開,小圓點加在數字的右下角如“1.1”、“1.2”。
(3)正文應中心明確,分層論述。各層次標題格式為一級標題:一……;二級標題:(一)……;三級標題:1……;四級標題:(1)……;五級標題①……。
(4)參考文獻應注意引用近兩年國內外及本刊的近期文獻,所引文獻應是作者閱讀過的、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
(5)展示基金項目的研究結果,并對結果進行深入討論和分析。解釋結果的意義,與現有研究進行比較,指出可能的局限性并提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6)摘要應具備以下4項內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過程、試驗結果及主要結論;應有獨立性和自明性,注意突出研究工作的創新點;篇幅約為200~300字。
(7)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順序排列,作者單位及郵政編碼腳注在同頁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簡介(含最高學歷、職務、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及E-mail)。
(8)表格、圖、公式以及腳注應分別連續編號:一級標題用編號一、二、三……二級標題用(一)、(二)、(三)……三級標題用1、2、3……四級標題用(1)、(2)、(3)……
(9)注釋主要包括釋義性注釋和引文注釋。釋義性注釋是對文章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引文注釋包括各種引用文獻的原文摘錄,要詳細注明節略原文。
(10)文稿要求觀點正確,立論新穎,主題鮮明,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學術價值。文稿應未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叢是一本由蘭州文理學院主辦的年刊,期刊級別為省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個月內。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蘭州市城關區讀者大道568號,郵編: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