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科學》雜志的收稿方向主要包括:醫(yī)療史、醫(yī)學與人文、醫(yī)學與社會、書刊評介等。
該雜志收稿方向廣泛,涵蓋了政治的多個重要領域和前沿話題,為政治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分享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和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辦的學術理論期刊,創(chuàng)刊于1984年,國內外公開發(fā)行,國際刊號ISSN為1002-4913,國內刊號CN為11-1212/C,該雜志級別為部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3個月。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數據統(tǒng)計
國際社會科學主要引證文獻期刊分析
該雜志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多次獲得國內外權威獎項,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等。
在收錄方面,《國際社會科學》雜志被多個知名數據庫收錄,包括:知網收錄(中)等,在政治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是政治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重要參考刊物。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發(fā)文分析
國際社會科學主要機構發(fā)文分析
機構名稱 | 發(fā)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34 | 社會;社會學;失業(yè);政治;社會福利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30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科文組織;國教;知識;社會 |
加利福尼亞大學 | 18 | 政治;學科;學理;銀行;銀行借貸 |
北京大學 | 18 | 哲學;儒家;主義;隱匿;道德 |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18 | 政治;社會;生物多樣性;猶太;猶太人 |
蘇聯科學院 | 17 | 農業(yè);階級;道德;道德風尚;道德理想 |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 17 | 專訪;社會;社會科學;文化;中國模式 |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 16 | 南宋;宋代;社會;政治;治生 |
哈佛大學 | 16 | 政治;人類學;政治體制;人類學家;主義 |
巴黎政治學院 | 14 | 政治;社會;道德;社會學;歷史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