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9 05:01: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憶江南白居易古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片段一】
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詩作嗎?
生:知道,是白居易。
師:對,白居易的家住在北方,但他覺得他心中最美的地方還屬江南,讓我們在詩情畫意的視頻中欣賞詩句,感受江南的美景,一起來體味詩人的情懷。(音視同步,播放有《憶江南》歌曲伴奏的江南美景視頻)
師:怎么樣,這樣的江南美嗎?
生:美!(異口同聲)
師:其實我們對這首《憶江南》并不陌生。它曾出現在我們語文課本中,對不對?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憶江南》這首詞,只有讀好了,我們才能唱得更好!(在古箏伴奏中,帶領學生齊讀《憶江南》)
師: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一個“好”字,簡單有力,道盡了白居易對江南的好感覺、好印象。我們要讀出韻味!
生:江南好!(強調“好”字)
師:諳是熟悉的意思。風景舊曾諳,這些風景都是白居易非常熟悉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其中的“紅勝火”,和“綠如藍”把江南的春景刻畫的多么的鮮艷奪目呀,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連續找三名學生讀,學生讀的一個比一個有感情)
師:能不憶江南?短短一句,就表達了身處異地的詩人,對江南景色的無限眷戀和贊美,讓我們完整地吟誦這詩情畫意的《憶江南》,要讀出詩詞的悠遠深長。
(學生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中,搖頭晃腦地體會著詩詞的韻味)
該片段為導入部分,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詩情畫意的課堂。借用多數學生所了解的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作簡短的鋪墊,拉近了學生和古詩詞的距離。運用音視同步,播放《憶江南》歌曲伴奏,讓浸潤著語文氣息的課堂一下子注入了音樂的活力,喚醒學生的眼睛和耳朵,邊聆聽邊欣賞。該片段沒有長篇大論的總結和過渡,也沒有刻意的講解和煽情,有的是一遍遍、一句句的讀,并且從語文的角度,讓學生從每個字、每個詞傳達出來的語音、語調、語義體會詩人創作時的感覺。好的音樂課堂一定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音樂技能的同時,也將厚重的文化味兒滲透其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這對學生此后歌曲的學習和意境的理解都有巨大的幫助。
二、韻味無痕遷移,突顯音樂要素
【片段二】
師:讀的真好,讓我用美妙的旋律來獎勵大家吧!(歌曲范唱)
師:這首《江南好》的旋律從高音開始,一下子把這個“好”表現出來,讓沒去過江南的人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請你們來嘗試一下吧。
生:跟琴演唱。
師:風景舊曾諳的“諳”字上是不是有什么小記號?
生:圓滑線。
師:對了!一個字上有很多音連起來演唱,我們稱它為――
生:一字多音。(齊答)
師:這樣連起來唱就更多添了一份委婉和連綿,讓我們連起來唱一唱。
生:(有針對性地演唱圓滑線的部分)
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非常美,節奏很規整,大家在唱的時候可以根據力度記號,盡情釋放對江南的贊美。
生:(用f的力度,演唱這兩句)
師:能不憶江南?這句有附點和圓滑線,這時白居易深深地沉浸在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中,你們仔細聽聽這個“憶”字發生了什么變化?(師示范兩句“憶江南”的區別)
生:第一句唱的短促一些,欲說還休的感覺。第二句比較連貫,讓人覺得回味悠長。
片段二的教學更好地詮釋了語文和音樂的無縫對接,音樂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寬度升華了情感,語文增加了音樂文化的厚度。這一環節教師緊緊抓住了《憶江南》的音樂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獲得強烈的音樂認知和情感體驗。更為巧妙的是,教師進行了無痕遷移,將上一環節的有感情吟誦和個別詞語的著重處理,運用到這一環節的演唱技巧上,顯得妥帖、自然。既加深鞏固了學生之前吟誦詩詞時的技巧和情感,又使學生在演唱中進一步領悟了歌曲處理的細節和特點。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的《本能的繆斯》提及孩子就是天生的繆斯,他們對音樂有敏銳的直覺,教師這樣教學使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詩詞和音樂中的美感,學生學得投入,學得輕松,學得得法。
三、引發思考,提升音樂修養
【片段三】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三個版本的《憶江南》,這三個作品都是由不同的作曲家創作,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感覺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聽過后回答)
師:對了,這三首作品雖然歌詞一樣,但曲調各異,情緒怎么樣?
生:也有所不同。
師:是的,但是作曲家都將很多江南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加入了一些江南民歌和戲曲,讓我們聽來都是那么的細膩婉轉、連綿優美,具有江南的美感。
師:聽了這些作品,你覺得哪一首更能把詩詞《憶江南》里回味悠長的眷戀之情表現出來?
生:我們最先學的第一首《憶江南》。
一、判斷正誤
1、《詠柳》一詩中“碧玉”指年輕漂亮的女子,比喻柳樹。 學家
( ) 詩中的“勝日”指 ;“光景”指 2、《春日》是宋朝詩人朱熹寫的。 ( )
3、《春日》一詩中“萬紫千紅”一詞只說了“紫”和“紅”這兩
種春日里的色彩。 ( )
二、默寫《詠柳》
詠柳
1、詩中有兩個字意思相同,他們分別是
2、《詠柳》中“詠”的意思是了 想象豐富贊美了
這首詩贊美了的春天景色。 三、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1、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詠柳閱讀答案。
四、閱讀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ān)。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注:舊:以前。 諳:熟悉。 勝:超過。
小學古詩詞有著豐厚的內涵和意蘊,內容大都形象鮮活,感情強烈,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遺憾的是教師缺乏對其教學方法的研究,導致古詩詞在教師逐句逐字的解讀中變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教師該如何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真正體會古詩詞獨特的神韻呢?為此,筆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讀,引導學生在層進式復讀中融情入境
教學古詩詞,如果把它當作古文去逐字解讀,得到的應是支離破碎的詞語;如果把它當作散文去欣賞,就忽略了詩詞的意象、語言韻律的組合。古語說得好: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動于心。因此,以情引讀,引導學生在層進式復讀中融情入境應該是深入解讀、感受古詩詞意境的絕佳途徑。如《題臨安邸》教學片斷,老師問學生:“指著那些權貴的鼻子應該怎么問?”學生回答:“西湖歌舞幾時休?”學生讀出了質問的口氣。接著老師又引讀:“讓我們再一起去痛斥、問問他們吧!”學生立刻帶著氣憤的語氣讀出了“西湖歌舞幾時休?”語氣飽含怒斥。教師在學生層進式復讀中,不斷引導學生讀出痛斥的語氣。以上的教學片斷,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求。教師滿腔激情,以情引讀,運用層進、排比等方法進行追問的渲染,讓學生設身處地指著權貴的鼻子“質問”讀、指著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讀,由“質問”到“怒斥”,再升級到“痛斥”,教師變著法子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個個激情滿懷,融情入境,酣暢淋漓。
二、創設場景,讓學生走進詩詞的情感世界
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根據古詩詞的內容進行創造性的發揮,或演繹成一段故事,或編織成一個戲劇性的場面,或描繪成一幅生動的畫面,充分挖掘古詩詞中可能隱藏著的情感畫面,由此讓學生深入地走進古詩詞的情感世界。且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片斷。
師:孟浩然離開黃鶴樓,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個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長時間?用現在的時間計算,大概用了多長時間?一分鐘、兩分鐘、十分鐘?
生:可能接近半個小時。
師:到底多長時間?
師(繼續設問):作者視野中最后瀏覽到的是什么?
生: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他還在那里看長江水滾滾向天邊。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你這樣送過客人嗎?請帶上你的體會有感情地讀一讀。
之后,老師又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地讀,讀出了“目送”的感人場面。
以上教學片段,傳神之處就在于教師抓住了“見”字做文章,把詩中所蘊含的離別深情具象化為“目送”的感人畫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長時間?教師把本來很模糊的時間長度,借用電腦里的特寫鏡頭,啟發學生去還原成具體的小到一分鐘、兩分鐘的令人斷腸的“目送”離別場景。教師先讓學生走進這樣的畫面,再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詩中的意境聯系起來去“想詩”,從而激發了學生自身的情思和聯想,為誦讀提供了感情依據,學生自然就能主動、深入地去體會詩意和文字背后的韻味,讀起來也就隨詩詞神馳目眩,充滿暢想。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在誦讀中把握古詩詞神韻
古詩詞的感彩,因為學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師引導學生誦讀時,只要學生能表達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種各樣的視角、切入點,各種各樣的理解和情緒,沒有規定的標準,只要讀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創造,就能在誦讀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詩詞帶給自己的美感,從而把握古詩詞的神韻。請看《憶江南》教學片斷。
師:詩人感慨的“能不憶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問句。
師:請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
生:能不憶江南?
師:請你讀出不能不憶之情。
生:能不憶江南?!
師(深情地):在思念中贊嘆!在贊嘆中思念與贊揚!
生(小聲讀):“江南好!”
師(小聲嘆):我聽出了詩人的向往之情。
就這樣,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時,可以大聲贊,可以小聲嘆,把詩人的贊揚之意和向往之情盡寓其中!
以上片段,學生如同一個個小白居易,暢游江南旖旎風光后,發出了一聲聲贊嘆,或深情地、或強烈地、或小聲地嘆,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誦讀。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根據處理誦讀的抑揚、節奏、語調、音色,即表現詞句的神韻,以讀來檢驗學生對詞的語言的理解,做到讀中入境,讀中入情。
四、注重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在拓展學習中融情
教材中選用的古詩詞都是千古絕唱,語言精練深遠,但它們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詩詞教學資源。因此,要盡一切可能,恰當地根據古詩詞的內在聯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點、同一作者的幾首詩詞,優化整合資源,盡可能地拓展古詩詞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且看《憶江南》教學片段。
:詩人滿懷激情地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但這已勾起了他對江南的無限懷念之情,于是又寫下了另外兩首詞:
其二: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青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生自由讀,并在老師的帶領下尋找這三首詞的異同)
通過老師提問學生詩人又憶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分別回答了“憶杭州,在靈隱寺、天竺寺中散步尋找從月亮上飄落桂花的故事”“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師進而歸納出了詩人之所以對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為作者對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學生反復地朗讀和默讀,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把同是白居易寫的三首《憶江南》,以“情”字貫穿起來,在學習第一首的同時,帶動學習另外兩首。學生通過對比品讀,不僅拓寬了閱讀面,認識了詞牌的特點,還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對江南無限的贊嘆和眷戀之情。
總之,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只要教師千方百計把學生的內在情感激發出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有可能把古詩詞的教學引向深處,深入地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韻味。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曉冰.情理交融,小學生古詩閱讀的審美關照[J].語文教學通訊,2010(5).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渓.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1.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1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王灣《次北故山下》)
15.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白居易:《暮江吟》)
16.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17.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8.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溫庭筠:《憶江南》)
19.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20.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陳平同志:
你好!編輯部把你的信轉給了我。因為沒有讀過你寫的詩詞,所以無法談我的看法。但有的同志所說寫詩詞有特別的規矩,這是不錯的。所謂規矩,就是指詩詞的格律。
首先應該說明,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屬于詩歌,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我們祖國是世界著名的詩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后,在《詩經》的舊有格式上發展形成了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辭和漢魏六朝的樂府。從漢代起,還出現了五言詩和七言詩。到南北朝,開始有了律詩的雛形。這種律詩到唐朝發展得更加完美,成為唐詩中的重要形式。詩的種類是很多的。但從格律上,大致可以分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和古風)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古體詩寫法較自由,近體詩則受格律的限制。近體詩以律詩(包括絕句)為代表,現在我們所說的舊體詩,大多是指近體詩。而詞呢?作為詩的一種別體,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稱長短句。起初詞是配音樂來歌唱的,這樣每個詞調都有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后來大部分詞雖不再配樂歌唱,但原來的調名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定式仍被沿用,這就是詞牌。
那么,近體詩和詞都有哪些格律呢?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先舉出一首律詩和一首詞為例:
無題
魯迅
慣于長夜過春時, *平*仄仄平平
挈婦將雛鬢有絲。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夢里依稀慈母淚, 仄仄平平平仄仄
城頭變幻大王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忍看朋輩成新鬼, *平*仄平平仄
怒向刀叢覓小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吟罷低眉無寫處, *仄平平平仄仄
月光如水照緇衣。 *平*仄仄平平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仄
風景舊曾諳。 *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紅勝火, *仄*平平仄仄
春來江水綠如蘭, *平仄*仄平平
能不憶江南。 *仄仄平平
①、字數和句數。詩、詞都有固定的字、句數。魯迅的《無題》是七律,每句7個字,共8句。如果是五律,每句是5個字。絕句每首是4句。每首詞按照詞牌,也規定句數和每句的字數。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共27字,單調(不分上下闕),共5句。
②、押韻。詩、詞都必須押韻。《無題》的韻腳是“時、絲、旗、詩、衣”,全詩押i韻。《憶江南》的韻腳是“諳、蘭、南”,押an韻。句式中的注處,即是須押韻的韻腳。
③、平仄。這是詩詞格律中最重要的一點。平仄是根據傳統的四聲分的。傳統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仄中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詩詞中平仄交替或對立,構成詩詞的節奏和旋律,使詩詞具有音樂美。平仄格式在詩詞中有明確規定。舉例的句式中平或仄加圈者(*、*),是指可平可仄。
④、對仗。所謂對仗,就是用對稱的字句加強語言效果。詩詞的對仗也各有規定。比如,律詩中間4句要用對仗。《無題》中三四兩句、五六兩句即是對仗句。《憶江南》中的三四兩句也是對仗句。相比較之下,律詩的對仗要求比詞更為嚴格。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積累與運用
(共4題;共27分)
1.
(6分)給加下劃線的字選擇正確讀音。
女傭
________(yōng
yòng)追悼
________(dào
diào)嚼飯________(jiáo
jué)
怒號
________(hào
háo)
敷藥________(fū
fú)
繃帶________(bēng
běng)
三更
________(gēng
gèng)淌血
________(xiě
xuè)
逝世________(shí
shì)
2.
(6分)讀拼音,寫詞語。
時光輕輕悄悄地在我們身邊nuó
yí________片我們還沒來得及整理那些美好的記憶,就要與小學生活告別了。fā
fèn
tú
qiáng________、bǎi
liàn
chéng
gāng________、jiān
chī
bú
xiè________是老師yǔ
zhòng
xīn
cháng________的教誨,手捧shū
jí________、quán
shén
guàn
zhù________是同學們的學習場景,讓校園充滿勃勃生機的課間游戲更成為童年的美好回憶。這些師生情、同學情以及對母校的感激之情,我們將永遠珍藏。
3.
(8分)看拼音,寫詞語
bǐ
shǒu
wēng
wēng
jiā
qín
shuǐ
bè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liàng
qiàng
xié
dài
gān
gà
chuán
sh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7分)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
①天門山是一座大山。
________
②從“天門中斷楚江開”可以感到長江奔騰的氣勢。________
③《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的后兩句話是寫西施。________
二、詩歌鑒賞
(共4題;共49分)
5.
(9分)課外拓展閱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春,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誦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____
A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B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C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D
.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2)賞析有誤的一項是____
A
.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被稱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
第一句點出了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則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杜少府即將赴任之地。
C
.
頷聯是說,詩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
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勸慰杜少府,不要在臨別之時像兒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淚。
(3)這首濤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句子,請說說它好在哪里。
6.
(19分)閱讀古詩,回答問題。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詩句補充完整。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7.
(11分)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1)該詩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詩也是白居易的?(
)
A
.
《賦得古原草離別》
B
.
《登鸛雀樓》
C
.
《靜夜思》
(2)“能不憶江南?”是(
)
A
.
設問句
B
.
反問句
C
.
陳述句
(3)從哪一句能看出詩人來過江南?
A
.
日出江花紅勝火
B
.
風景舊曾諳
C
.
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兩句。
8.
(10分)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黃橘綠時。
(1)默寫古詩。
荷盡已無擎雨蓋,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黃橘綠時。
(2)詩中用“擎雨蓋”比喻________。
(3)詩中寫了兩種花,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寫了兩種顏色,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寫了兩種水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詩人告訴我們_______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
參考答案
一、基礎積累與運用
(共4題;共27分)
1-1、
2-1、
3-1、
4-1、
二、詩歌鑒賞
(共4題;共49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7-4、
8-1、
江南是美的,它背后的文化更美。江南文化是詩性文化;它體現在人的飽滿的感性審美,與放達沉穩的現實訴求以及清麗秀美的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江南文化在與主流的北方倫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剛,“超名教而任自然”,從而自晉室南渡以來逐漸占據了中國文化的制高點。如果說北方文化是中國現實世界最強有力的支柱,那么江南文化則構成了中國民族精神生活的背景。在陳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好品格》中認為“江南概念主要是審美的,江南文化從主調來看,是一種審美文化。”它如詩一般有它的韻美。
長大了,我與戴望舒攜手相邀在《雨蒼》中,那般愜意。被霧籠罩得朦朦朧朧的早晨,飄著細雨,一條遙不見盡頭的小巷,路邊墻壁有著星星點點的青苔和微微裂痕,一個身著白旗袍,撐著一把淡紫色的紙傘的女生在霧的籠罩中優雅地消失在小巷……我翱翔在這迷人、令人向往的江南小巷當中,游著,我仿佛就是那個優雅的女生。
--《詠鵝》唐·駱賓王
2、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唐·孟浩然
4、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5、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唐·孟郊
8、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雙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1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1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法國著名的藝術家羅丹曾說過:“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也包含了眾多的人文社會元素。以我國的古詩詞為例,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詩詞歌賦中借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或是對動植物特征習性的概括,抒懷,謳歌大自然。作為生物教師,需要有較強的文學底蘊,善于整理利用這些人文資源,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古詩詞展開教學,挖掘這些古詩詞中的生物學知識,解析背后蘊含的生物學原理,不僅能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其學習興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學藝術性,增強師生的文學修養。
1、在教學環節中對古詩詞進行巧妙運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突出重點難點。
有時運用古詩詞導入新課,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又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住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環境的優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學習“種子的結構”時,可引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名句,也隱含說出了種子中都有發育成新植物體的結構―胚。在研究“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時,以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開頭,再也恰當不過。
運用古詩歌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抓住問題的實質,積極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生物學知識。例如,在講授“家蠶的一生發育變化”時,可運用唐•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向學生提出疑問:難道是“春蠶到死絲方頸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再如,在研究“生物與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時,引用唐•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詞提問,為什么在相同的季節出現了不同的花期?學生很容易知道由于地勢高的原因,山中的溫度一般比平原的溫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發育就慢,開花較緩。
在創新性的教學環節中設置懸念往往是重要的一環,可以激發學生“知新”的欲望,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例如,在講授有關“鳥的多樣性”的內容時,可運用學生很熟悉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那么春天為什么處處聞啼鳥的呢?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而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同樣,在講授“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內容時,可運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來設置懸念。這樣,就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運用詩歌進行課堂教學小結,形式新穎,效果也相當不錯。如在講完有關“生態平衡和自然保護”的內容后,可運用宋學家朱熹的一句名詩“本體原來只是公,毋將私欲混其中”來進行小結,告誡人們地球也只有一個,自毀家園而不及早悔悟,終將鑄成千古之恨。這樣的小結,脈絡清楚,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2、在教學內容中引入詩詞,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美。
在細胞的結構一節教學中,講到液泡時,引述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提問:“為什么楓葉會紅,蓮葉是綠,荷花又是紅呢?”學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生物學知識時,也領略到楓葉似火,蓮葉如碧,荷花如日的景色,深刻體會到一種燦爛的色彩美。
在學習“生態平衡”知識時,引用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綠水,清波營造了一個寧靜、安詳、舒適的環境,鵝在這樣的環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歡暢嗎?能不引吭高歌嗎?鵝是這樣,人更是如此。引用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引導學生感受春風細雨,鳥鳴雀噪,香甜好睡的生命活力。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了人、生物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之美。
在學習“環境保護”時,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溫室效應、酸雨、水土流失、山洪瀑發、資源匱乏、能源危機、人炸和環境污染等等。人類究竟該怎樣與自然相處呢?適時引入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好一幅江南水鄉美景,好美的大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污染,遠離人類的掠奪和破壞,這就是自然美,生態美!
在學習“生物的適應性”時,引用白居易的詩《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這種堅韌剛強的生命力,會強烈的感染學生,使之產生珍愛生命,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在學習“兩棲動物―青蛙”時,可引用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使我們可以體會到原來“蛙”一直在唐詩宋詞中“千古鳴唱”。蛙何其可愛,何等有益,不值得我們用心保護嗎?
3、巧借生物言詩之志,巧析詩詞中情感因素,滲透人文精神,進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許多詩人在詩中,往往都要發出自己的議論,從而給人以有益的教育啟迪作用。例如,在講授“啄木鳥”的有關內容時,可運用詩人朱慶余的《啄木鳥》:“叮叮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音歸。終日與君除蠹害,無嗔無事不平飛。”這首詩不僅很詳細地描寫了啄木鳥的生活習性,而且還把啄木鳥的勤勞、韌性鮮明地表現了出來。這種精神品質多么可貴,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和教育。
許多人都認為廣告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實際上,我國古代就有廣告的存在。而且,廣告與中國古典詩詞的關系還十分久遠。
還記得大詩人李白的《客中行》嗎?詩中寫道:“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其實是李白喝了蘭陵美酒之后寫的一首廣告詩,通過寄情詩畫的語言把蘭陵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繪出來,讓人心馳神往,一飲為快。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蘇軾為賣油煎馓子所作的這首七言詩,也是流傳千古的廣告詩。“玉”“碧油”“嫩黃”幾個詞將馓子的色、香、味描述出來,讓讀者對馓子的美味向往無比。此詩句句押韻,易于記憶;文詞優美,清新自然,引發聯想,堪稱佳句。
由此看來,我國古代不僅有廣告,而且還與當時的詩詞有著密切聯系。而我國的古典詩詞也為廣告提供了文化底蘊,增強了廣告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二、現代廣告與中國古典詩詞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已進入信息時代,廣告更成為傳播各種社會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現代廣告中,盡管運用了聲、光、電、色彩等多種手段和表現方式,但語言文字依然是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廣告的靈魂。因此,廣告人往往靈活采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增強廣告語言的生動性、藝術力和感染力。這樣,古典詩詞自然而然就越來越受到現代廣告的青睞。比如某房地產公司用唐代詩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作為銷售廣告,樹立了企業親善的社會形象;濟南某廣告公司則以南宋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為企業的廣告宣傳語印在公交車車體上。
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古典詩詞浩如煙海,千古佳句燦如星河,這是現代廣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古典詩詞的語言、形式、意境、音韻都很美,現代廣告可在這些方面加以運用和借鑒。
(1) 廣告作為一種商業藝術,意境美是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而古詩詞恰好能夠提供給廣告創作美的意境。某月餅的廣告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優美的古詩用在月餅這一象征人們中秋團聚的食品廣告文案上,不僅能夠以語言的優美吸引人,同時,還能運用古詩的象征意義和詩的本意即對忍受別離之苦的人們的美好祝愿,創造一種美的意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雖不能一起花前月下,但可以共享一輪明月。而“江南春別墅”以“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作為廣告文案,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此詩采用比喻、夸張、對偶、反問等多種修辭,以“紅、綠、藍”富有鮮艷色彩的詞將千里江南的美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用這首詩作為廣告文案,讓人讀之就像看到一幅優美的江南山水風景圖,引發無數游子的悠悠思鄉之情,其宣傳效果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