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法律素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04 13:44: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律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法律素養論文

篇(1)

(一)法律素質培養模式落后

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是各臨床醫學院校開展法律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傳統的法律基礎課程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憲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大的法條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以課堂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為基本模式。醫學院校法律基礎課堂作為對醫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主陣地,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質量。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法律基礎課程教育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要求。醫學生法律基礎課程本應當涉及到醫學、人文、倫理、道德等多門學科,然而單純講述法條式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探求的興趣。大部分醫學生都能做到遵紀守法,但對憲法、刑法、民法等法條卻缺乏學習興趣。在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340名同學的問卷調查中,關于“你認為當前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的調查結果顯示,35.4%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滯后,對實際學習生活沒有指導性;27.8%的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20.5%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繁多不夠精簡;16.3%的學生認為與授課老師存在代溝,無法產生良好共鳴。總體上看,目前醫學院校法律素質教育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存在形式單調,教學手段陳舊,缺乏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問題,導致臨床醫學生對本就抽象的法律基礎課程越發的不感興趣,使得目前法律素質教育處于虛幻說教、軟弱無力的狀態。

(二)法律素質教育本身受重視程度不夠

臨床醫學院校對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縱觀國內醫學院校,法律素質教育本身受重視程度不夠,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堪憂。

1.醫學院校對法律基礎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應當貫穿臨床醫學生大學生活始終。而絕大部分醫學院校的法律基礎課程只在大一年級學生中開設,在高年級學生的課程當中幾乎不開設,沒有實現教育的連續性。即便是已經開設的法律基礎課程,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時安排都遠遠低于專業醫學教育課程。加之,教育部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為一門課程,更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需要。

2.作為醫學院校開展法律素質教育中流砥柱的人文學院本身也陷于邊緣化的位置

目前我國各高等醫學院校均設立有人文學院,承擔著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然而這支主要力量在醫學院校中處于一種尷尬的位置:在醫學院校中,與臨床醫學相關的專業才是主流專業,培養高等臨床醫學人才才是主要目的,人文學院無論從師資力量、科研經費來說都被邊緣化。從目前醫學院校各人文學院發展現狀來看,對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方面的專項研究尚不深入,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案,這必然弱化醫學院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力量。盡管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嘗試開設了旨在提高醫學生法律人文素養的醫學法學課程,但相比傳統法律基礎課程而言,這些課程僅限于淺嘗輒止的選修課方式,沒有可操作的教學大綱,存在教學形式隨意、教學內容粗糙等問題,遠未得到醫學院校的應有重視,也遠未達到系統培育醫學生法律素質的目標。

二、探究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

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不僅是醫學專業人文精神培養的要求,更是依法治國理念的需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要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大力推進普法教育。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題中之義,必須不斷探索有效的培養途徑,著力推進高水平法律素質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機制。

(一)規范臨床醫學生基礎法律素質教育

獨特性這里講的基礎法律素質教育,即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育。重視臨床醫學院校基礎法律知識的教育,就必須進一步規范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學體系,體現醫學生普法教育的獨特性。一方面要制定適用于醫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和培養標準。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事業的接班人,作為未來復雜醫患關系的應對者,應當有區別于其他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標準。從管理者的角度講,國家在制度層面應當出臺專業的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培養計劃。另一方面要嘗試探索具有醫學專業特色的法律知識教育教材的編訂。法律基礎課程屬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范疇,無論綜合性院校還是臨床醫學院校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教材,這體現了國家普法教育的統一性。然而,醫學專業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個領域,其復雜性更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為醫療事業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因此,在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育方面,應當體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嘗試編訂和采用具有醫學特色的法律教育教材。例如,在教材的編訂上不僅要學習憲法、民法、刑法等法條,也應當將衛生法、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醫學專業法律法規納入,在基礎性法律知識的教育上提高醫學生普法的專業性。

(二)轉變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模式

全程性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僅僅依靠開設基礎性法律課程就能達到目標,必須堅持培養模式的全程性,將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納入到醫學生在校生涯的始終。一方面,臨床醫學院校應當繼續加強法律基礎課程的教育,增強課程體系建設,增加課時安排,改進教學方法。多采用“討論式”“案例式”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使得醫學生在課堂上全面掌握基礎性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學法興趣。另一方面,必須將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貫穿醫學生在校生涯的始終,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實際需求進行普法教育,即法律素質教育的全程性。例如,大一、大二年級時,側重對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的培養,學習如我國的憲法基本制度,經濟法、刑法、民商法等實體法律制度,目的在于培養醫學生守法懂法的基本法律素質。大三、大四年級時,針對醫學生已經進入臨床知識學習階段的特點,側重醫學專業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等具有醫學特色的法律常識。大五年級,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開始接觸復雜的醫患關系,既要保護自身利益,更要維護患者合法權益。此時則應當注重培養醫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知識進行學習,使得臨床醫學生能夠運用法律維護和諧的醫患關系,依法處理醫患矛盾和沖突,培養臨床醫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三)推進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文化建設

多樣性臨床醫學生學業壓力偏重,僅加強法律素質課堂教學遠遠不夠,必須堅持多樣性原則,構建多樣化的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校園文化。一方面,要增強法律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開展豐富的醫學院校法治文化建設。通過專題活動、校園廣播、展板海報等形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依法治國和民族復興的關系、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校的關系、依法治國和醫學生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醫學生法治教育實踐活動,探索有效提高法律素質的培養途徑。

篇(2)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特別是民族地區旅游業已成為其經濟支柱產業和扶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導游是旅游業發展中最活躍最關鍵的要素,也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日益壯大。旅游業需要導游,正如旅游學專家王連義教授所說:“沒有導游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旅游”。國際上亦普遍認為“導游是旅游業的靈魂、旅行社的支柱、參觀游覽活動的導演”。

優秀的導游人員本身就是一種的動態的旅游資源,導游在整個旅游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旅游活動的實踐,人們已經明白:在旅游業中任何現代化的手段都無法代替導游的作用,不可能僅憑互聯網和電腦等走遍天下,因為互聯網以及電腦都缺少情景交融,缺少聲情并茂的講解,缺少導游人格魅力的吸引。而出色的導游可以使景區自然風景和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合,提升景區景點的品位又可以感動客人,并且使游客成為對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宣傳者,由此可見導游在旅游產業中的重要性。

是在民族地區,導游的民族文化素養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對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展示和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導游人員文化素質特別是民族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游客對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感知和欣賞,導游精彩、生動而有依據的導游詞更能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中享受“異域”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旅游地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知,更加尊重當地民族文化,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從而獲得更加滿足的旅游體驗。鑒于此,筆者以旅游人類學的視角,從導游的民族文化素養入手,對貴州省的民族文化特色景區景點導游群體展開調查,并引發一些思考,以期對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地區導游的民族文化素養培養有所啟迪。

二、貴州省導游群體素質的現狀分析

截至2011年11月25日,貴州省擁有導游資格證并持Ic卡(即上崗資格證)的導游總數為8739人。其中,大中專及以下學歷者占80%,初級導游占97%,導游隊伍呈現出低學歷、低等級的狀況。另外據貴州省旅游局《2013年上半年旅游投訴情況通報》指出,2013年上半年旅游投訴比2012年同期增長了6.67%,其中導游投訴占到總投訴的46.67%。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職業道德欠缺,服務意識淡薄。“眾多導游工作起來無精打采、壓迫游客購物卻精神抖擻;解說旅游地文化時敷衍了事、講起索要小費的理由時卻眉飛色舞”,這是很多游客對導游群體素質現狀的描述。說明我們的導游職業道德欠缺、職業責任感缺失、缺乏服務意識、缺少愛崗敬業的精神。

(二)基本功不扎實,民族文化素養缺失。導游是針對景觀客體為游客提供文化服務的職業。導游的文化傳播功能在旅游業發展之初就得到了無庸置疑的認同。旅游業發展初期,導游作為“民間形象大使”受人景仰,俗話說:“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然而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目前導游隊伍存在明顯的知識結構不完善的特征。他們大都只能一般性勝任旅游目的地的講解,而難以勝任旅游環境或旅途景觀的導游講解。

在導游講解過程中,許多導游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主要表現在:導游講解太少或根本不講的啞巴導游;導游對景點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缺乏了解,講解時信口開河;導游講解時很呆板解感覺是在背誦導游詞。如西江千戶苗寨的導游隊伍就可以分成帶路型、背誦型、解釋型3類,他們存在主要的問題是杜撰史實、張冠李戴,講解水平不高,在為游客講說當地的民風民俗與地方性知識中存在偏離及其過度詮釋現象。

(三)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學習毅力。人們常說導游是“雜家”在旅游工作中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求導游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就需要導游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而大部分導游則表現出不愿主動學習,積極性不足,對自我的提升更是缺乏計劃性,大多數導游都是按照現有的導游詞來講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沒有新鮮的內容。

(四)導游民族文化知識習得渠道較少。作為導游,必須具備系統的知識結構。一個好的導游必須具有旅游知識、生活常識、語言技巧知識、心理學、美學和歷史地理等文化知識。在民族地區,導游還應該具備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知識。民族文化知識包括的范圍及其廣泛,其中涉及到民族歷史,如民族的族源、民族的發展及變遷等;民族藝術,如民族的音樂舞蹈等;民族經濟,如生計方式等;民族精神,如神話傳說、思維方式等。

在民族地區導游群體的民族文化知識主要來源于當地旅游局編寫的相關資料和一些旅游知識培訓以及導游在實踐中自己的親身感受。但是,旅游政府部門編寫的相關資料大多都是總結性的,針對性較弱;而且旅游知識培訓的頻率很低,在我省專業的旅游知識培訓只有在每年導游資格證年審的時候才集中培訓三天,而旅行社對導游的知識培訓基本沒有;導游的自身實踐習得的知識更多的都是表面的,對本地區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還很欠缺。

三、導游的素質差異對民族文化傳播的影響

導游被業界人士譽為“旅游業的靈魂”,在以“文化體驗”為主的休閑經濟時代,導游服務在旅游接待服務中發揮著核心與紐帶作用,其服務質量水平已成為現代旅游者旅游滿意度高低的標志,特別是民族地區導游對民族文化內涵的解讀和傳播對游客更好的欣賞和體驗當地民族文化特色有著關鍵性作用。

導游服務的文化傳播是游客對異域文化知識和文化品味追求的過程。在導游服務過程中,無論是導游的講解,還是導游與游客的日常交談以及其儀容儀表、行為舉止,無不直接或間接的表達、滲透著旅游目的地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導游人員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游客提供服務,通過引導和生動、精彩的講解使游客獲得知識、樂趣和美的享受,有意無意中展示和傳播著當地的文化。因此導游自身文化素質的高低對當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傳播有著不同的影響。

導游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決定了其能否更好的展示和傳播當地的民族文化內涵,這對于吸引旅游者開拓旅游市場,,促進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交流,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任何形態的文化,其主體都是人,旅游文化的主體就是旅游者。旅游者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旅游不僅只是追求身心的放松和愉悅,更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生閱歷,開闊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人生體驗,對他們而言,特別是對以“文化體驗”的旅游者而言,一個具有知識魅力的導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導師。

四、培養導游民族文化素養的建議

(一)加強培訓力度,細化培訓內容。我省導游群體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大都沒有廣博的知識積累,雖然都經過培訓,但是培訓的時間不長且頻率很低,培訓專業化程度不高,培訓的內容也比較混亂,沒有具體要求,培訓課程內容也沒有固定安排隨意性比較大,往往是有什么老師就上什么課,且培訓方式主要以授課為主比較落后。同時,來源于旅游局編寫的風土人情、地方性知識和一些導游詞,一是依據不足,二是不完整,因此她們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鏈。提升導游群體民族文化素養必須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聘請在研究部門從事民族研究的專家來擔任教學工作,借鑒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編定比較系統的培訓內容,從淺至深、由表及里。

(二)建立鼓勵機制,激發導游內在學習動力。目前,我國導游的生存環境很艱難,被戲稱為“三無人員”。一是專職導游,一般只有很低的基本工資,絕大多數兼職導游連底薪都沒有,有的地方導游還要向旅行社交“人頭費”。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不能全面評價導游的工作量和工作質量也不能保證導游勞動價值的補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能安心工作和學習。二是大部分導游表現出的不愿學習,懶于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導游等級晉級制度沒有起到激勵作用。根據調查,旅行社對導游的等級并不十分看重,只要能接團就可以,對不同等級的導游沒有明顯的待遇差別。所以大多數初級導游都沒有繼續晉級的動力,也就不會繼續學習。所以必須改革導游的薪金制度,建立健全導游證等級晉升的激勵機制,使導游的素質與其收入掛鉤,才能真正的激發導游內在學習動力,主動積極的加強民族文化的學習。

篇(3)

【摘要】在個人基本數據與網絡媒體素養能力的關系上,有“家中可否上網”、“父母是否會使用網絡”及“父母是否會干涉或是參與我的網絡行為”等因素會影響兒童網絡媒體素養的表現。

【關鍵詞】父母是否會干涉、參與我的網絡行為

【本頁關鍵詞】歡迎論文投稿-、省級期刊征稿、國家級期刊征稿

【正文】

(四)在個人基本數據與網絡媒體素養能力的關系上,有“家中可否上網”、“父母是否會使用網絡”及“父母是否會干涉或是參與我的網絡行為”等因素會影響兒童網絡媒體素養的表現。由于網絡媒體素養能力是由五項不同的能力所組成,受試兒童在各分項能力的表現上各有不同,因此很難找到一個全面的決定因素。

( 五) 根據回歸分析的結果發現,“是否會因上網耽誤其它事”因素是網絡媒體素養能力的重要預測變項。

(六)“父母干涉參與的程度”對于兒童網絡媒體素養的表現也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干涉參與程度為中度或是高度的兒童,在網絡媒體素養的能力上要比那些父母完全不干涉參與或是低度干涉參與的兒童好些。

(七)家中有計算機或是可以上網的兒童,在“網絡使用能力”及“信息評價能力”的表現上明顯優于家中沒有計算機或是無法上網的兒童,從這樣的研究結果來看,“數字鴻溝”的概念確實存在。

(八)研究發現,上網時間越長的兒童,雖然在“網絡使用能力”上表現較好,但在“網絡法律能力”及“網絡禮儀能力”上卻較差,這是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當政府與教育管理部門在積極鼓吹全民上網的同時,卻造成網絡使用者的素質低落,這就好比一個開車技術很好的駕駛,在馬路上居然不懂得遵守交通規則與禮讓行人一樣,因此在積極建設信息社會的同時也應加強對信息科技的倫理教育。

(九)承接上點,雖然網絡使用時間越長的兒童,在網絡媒體素養的表現上不一定較好,反而有較差的現象,但研究結果也發現,如果家長能夠適度干涉參與,或是培養兒童使用網絡自制的能力,則可以提高兒童的網絡媒體素養。

(一)目前的信息課程將學習重點放在信息處理及信息搜尋上,對“信息科技的認知”方面卻很少涉及,建議教育管理部門在制訂課程上可以增加這方面的內容。在本研究的兒童對于“網絡安全能力”、“網絡法律能力”及“網絡禮儀能力”上仍嫌不足,而政府部門及相關單位在積極推動全民上網的工作之外,也應該倡導與網絡媒體素養相關的其它概念,讓兒童除了可以更早、更有機會接觸網絡之外,更能具備網絡使用以外的知識。

(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學校老師仍為兒童網絡知識的主要來源,建議學校老師除了教授關于網絡使用、信息搜尋與處理的課程之外,也應教導學生以批判性的角度思考網絡信息。除此之外,老師也應利用機會與學生討論關于“網絡安全”及“網絡禮儀”的概念,這兩個部分對于網絡社會的小公民來說應該是最基本的常識,但在正式的信息教育課程中極少被提及。

【文章來源】/article/29/6666.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篇(4)

法律素養,是一個綜合概念,是由法律知識、法律理論、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而成。其中法律知識和理論是基礎。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生力軍。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關系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黨的十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快速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高等學校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因此,我們應“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法律制度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時,應當高度重視人們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逐步形成對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取向的認同和接受,達到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觀念性法律文化內在協調一致和功能的良性耦合”

一、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實現依法治國進程的宏偉藍圖中,公民法律素養的提高具有基礎性地位,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法治土壤。大學生是各行各業的生力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高低影響著我國公民法律素養的整體。例如,隨著公務員法的實施,“凡進必考”成為青年人進入公務員隊伍的硬性要求。縱觀我國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招考要求,除人大機關(我國主要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主要招錄法律專業畢業生之外,大多數機關招錄各類專業人才。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所掌握的法律專業知識影響著公務員群體(法治實施者)的法律素養。

(二)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培養新世紀人才邁向人才強國的必然要求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后確立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精準地把握了新經濟時代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脈搏,逐步建立了依靠教育培養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教育發展還處在不發達階段,尤其是培育公民人格方面還處在落后階段。目前,高等教育發展最大的瓶頸是知識教育與塑造人格的差距方面。高等教育擔負著在市場經濟和就業市場沖擊下,形成教育知識、塑造人格的新模式的任務。在培育學生德育時,塑造學生法律素養成為主要內容,法律素養能夠完善青年人人格。

(三)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大學生理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利益需求呈現多元化態勢。一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面臨著諸如:購物、交通、旅游、打工等經濟交往問題,進入社會后,面臨著就業、創業、婚姻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糾紛后,法律修養比較高的青年首先應當抱有理性冷靜的態度去處理,其次甚于運用法律知識來解讀,用比較低的成本(法律途徑)而非過激等行為來實現自己訴求。在校期間,學校應當及時關注在校生權益維護問題,有效避免學生過激化、極端化的維權行動。

二、大學生法律素養亟待提高

(一)大學生犯罪問題觸目驚心

在校大學生犯罪主體廣泛化,高學歷犯罪現象凸顯。涉案在校大學生不僅包括大專生、本科生,還包括碩士、博士,且涉案大學生不乏名牌高校學生。據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2010至2011年對該院所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情況統計,該院所承辦涉案75人中,碩士4人,博士2人。其中一起案件的3名涉案碩士生,因酒后尋釁滋事造成被害人1名輕傷、2名輕微傷。1名博士因感情糾葛,造成被害人重傷。同時大學生犯罪手段凸現智能化。涉嫌偽造國家機關證件2件2人,傳播物品1件1人,倒賣車票1件1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1件1人,非法持有槍支1件1人。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犯罪的手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識面廣,往往利用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來進行犯罪活動,凸現智能化。如某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張某,擔任國外某管理員,通過互聯網上傳、,對該網站進行管理,案發時,該網站的點擊量達到約16萬次。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無論是專科生還是本科生,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存在著以下“三少三多”現象,即“課時少、專業教師少、教學花樣少,學生多、講授多、理論知識多”。學生抵觸情緒,法律虛無主義,應付考試而學習的情況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1)課程內容設置不夠科學,目前高校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一起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其中法律部分分為法律基本理論和我國法律制度部分。在法律制度部分里,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擠在擁擠的最后一張,一般用兩三節課將其講完,效果可想而知。(2)專業教師匱乏。很多從事法律基礎課教學的老師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從未真正研究過法學,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3)教學手段單一。在授課時,一般采取灌輸、照本宣科、填鴨式,使得學生容易產生疲勞乃至厭惡情緒。(4)學校不重視。一般而言,學校更重視德育、輕視普法,將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范疇。在整個政治理論課里面,老師和學生更為看重哲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而“思修法基”則屬于邊緣課程。很多學校師生,直接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課程簡稱為“思品”課,這或多或少體現著“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尷尬地位。

(三)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尚未養成

法律思維是運用法律原則、精神和規定思考處理判斷法律問題的趨向和看法。法律思維的養成是漫長的過程,其中法律意識是基礎。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和看法,對現行法律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界定,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是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以及法制觀念等。”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思維方面存在極大的欠缺,主要表現在:(1)法律基本范疇、概念掌握不清。在學生中,以下幾組概念容易產生混淆:“權利”與“權力”、“法制”與“法治”、“被告”與“被告人”、“檢察”與“檢查”、“司法機關”與“政法機關”。對以下幾個基本范疇不能準確把握,權利、義務、責任、救濟、法治、公民、部門法、法律體系、法系、訴訟人、當事人、抗訴等等。(2)對法律知識掌握不平衡、不全面。學生掌握憲法和刑法知識比較多,而更加貼近自身生活的民法、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知識相對少。(3)程序意識不強。學生普遍存在國人對待法律的通病——重實體、輕程序。在學習法律知識時候,學生更愿意聽生動的實體法案例,學生更關心“壞人”有沒有受到懲罰,而不關系怎樣接受的懲罰,“壞人”的權利有沒有得到保護。(4)權利意識不高。多數學生仍然抱有“法律是鎮壓工具”,“律師是為壞人說話的職業,律師狡猾、詭辯”,“為什么法院和司法局還要為殺人犯提供司法援助”“對待貪污犯哪怕貪污一塊錢也應槍斃”的觀點。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改進方案

(一)豐富教學方法

大學法律基礎課教育不要求把每個大學生都培養成法律人才,但必須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有法律意識的人才。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甚至可以說是一門工具甚于一門科學。單純的理論講解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過多的從理論到實踐也違背認識論。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摒棄傳統“填鴨式”教學,結合司法實踐,多措并舉地改進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法治潛移默化的熏陶。比如運用案例分析法、參與審判旁聽、課堂討論、法律辯論式、模擬法庭等教學法等才有可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法律。

(二)改革考試考核方式

在目前教育大環境下,教學圍繞考試考核也是無奈之舉。因此,某種意義上講,改革教學方式應先從改革考試方式開始。考核方式改革的首要方面就是改變過去重記憶、重突擊的閉卷考試。應當逐步加大對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察,這就需要加大平日學生課堂表現考察。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加雙邊互動活動,運用開卷考核的方法輔之以通過課堂討論、研討性論文、調查研究報告等進行考核,從而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增設法律選修課

有法律專業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教師人才資源開始為非法學專業的法律選修課,在課程安排、師資選派、考試方式、學分設置等問題上充分考慮非法學專業學生的基礎和興趣點,開始一些司法實務課程和法律熱門話題課程,充分啟發學生法律學習興趣點。沒有法律專業的院校可以采取外聘教師或聘任法官、檢察官來開展。

(四)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素質

篇(5)

2.信息能力培養。信息能力指理解、獲取、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素養培養的核心,包括:收集信息的能力,是指對于要求的目標,能選擇恰當的方式,自發地、不缺少地收集相關信息的能力;判斷信息的能力,是指從繁多的信息中,選擇必須的信息,審查內容并從中引出合適信息的能力;表現信息的能力,是指采取一定的表現方法和形式,對信息整理、再現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指對于收集到的信息,能通過恰當的處理,獲取其中隱含的和有意義的信息的能力;創造信息的能力,是指基于自身的認識和思考,創造知識的能力;與傳遞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基于信息接受者———受眾的立場,在信息處理的基礎上,與傳遞信息的能力。

3.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規。信息道德、法律是指在信息領域中用以規范人們相互關系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研究生要重視與信息技術有關的道德、法律、文化和社會問題,遵循信息倫理、道德準則和法律要求,規范自身信息行為,正確引用、使用信息,避免知識產權糾紛。

二、研究生信息素養培養目標探討

信息素養培養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的信息素養目標、通用層次的信息素養目標和學科層次的信息素養目標。基礎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是“由基礎圖書館應用知識和基礎計算機應用能力構成”。通用層次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是“適用在任何學科與日常生活中的持久的可在不同學科之間轉移的識別、檢索、評價信息的能力”。學科層次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是“適用于學生所在學科的專門的信息素養能力,是通用層次的信息素養能力目標在不同學科的延伸和發展”。三個層次是“連續的、相互銜接的、循序漸進的,高級能力的學習以低一級能力的掌握為基礎”。研究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屬于學科層次,要求具備更高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規上更強調信息創新的能力。具體包括:了解信息素養價值和作用,并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能確定所需學術信息的目標、范圍和所需的信息源,并具備查尋能力;能對獲取的學術信息正確地分析、評價、利用,形成新的學術信息和創新;能對學術信息進行組織管理、表達交流;了解、遵守信息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并承擔社會責任。不同學科要針對其特點提出對應目標,以適應不同學科信息素養培養目標的要求。

三、研究生信息素養培養模式探討

研究生信息素養培養是一個過程教育,從入學到畢業都需要具備強烈的信息意識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層次性。可采用階段式教育模式開展,分為基礎—提高—創新三個階段循序漸進推行,貫穿于整個學習階段。基礎階段是初始階段,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信息意識,掌握信息素養知識,了解各類信息資源的獲取途徑。提高階段是全面提升階段,主要是培養研究生的信息素養能力,使學生熟悉各類信息資源、檢索方法,快速、準確地獲取相關專業文獻信息,應對專業的學習研究。創新階段是鞏固和加強階段,重點是提高學生利用信息的能力,助力科研創新和完成畢業論文。在實際實施中應針對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需求,依據信息素養水平及實際需求適時、適當地開展,采取對應的方式和措施開展相應的指導。

四、研究生信息素養培養途徑探討

信息素養培養既有理論知識的要求,更強調實際操作能力。研究生信息素養素質存在差異,因此在培養上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地做出選擇。

1.充分利用學科信息資源,加強信息化軟、硬件環境建設,構建學校知識庫。學校的信息化硬件環境主要包括校園網絡、圖書館、電子信息資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等,這些硬件設施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圖書館要根據學科情況,重點收藏技術報告、成果鑒定材料、階段成果報告、會議文獻等前言文獻;要根據研究生的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補充,保障研究生科研學術處于高起點和高水平狀態;在保證傳統紙制品的基礎上,要購置一定數量的光盤和網絡資源。學校還要注重自身的資源建設,充分利用網絡、攝像機,將學校的精品課程、講座、重點科研記載,構建學校的檔案庫和多媒體知識庫,建立光盤數據庫、聯機檢索系統等。網絡教育傳遞速度快,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網,針對研究生需求,推出信息素養教育專題網站,幫助學生學會從網上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要建設好圖書館門戶網站,為學生提供專業、便利、全面的檢索服務。要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務系統,提供文獻服務、定題服務、專題跟蹤服務、信息導航服務,輔助研究生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

2.發揮導師在科學研究實踐中的言傳身教作用。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要通過正確引導和嚴格要求,激發學生提高專業信息技能的動力。學校要定期開展導師的信息素養培訓和考核,培養、遴選具有較高專業信息素養的教師擔當導師。

3.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水平。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圖書館館員對學生信息素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專業知識和外語知識,要具有熟練的信息檢索技能,要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信息需求。學校要加強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挑選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教師參與研究生教育和管理。

4.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為研究生提供學科層次的信息服務。學科館員制度是一種以學科為對象,面向導師和研究生對口服務的模式,在院系、學科與研究生之間建立起通暢的需求和保障渠道。要求學科館員既要具備學科背景、敏銳的信息意識和較高的信息獲取、組織加工能力,并能提供高質量的學術信息服務;要積極參與學科信息資源門戶的創建和擴充、完善;要經常性地為研究生指導和培訓科研創新和論文寫作,協助開展相關課題的資料檢索;要適時收集、鑒別和整理相關學科的信息資源。同時院系也應配備信息素養教育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在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遇到的信息獲取困難。

5.完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學校要完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針對性的開展相關教育。開設信息素養教育必須課程是提高研究生信息素養的基本保證,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課堂。課程要系統地介紹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檢索知識,使學生全面了解信息檢索系統構成,掌握信息檢索方法、技巧,合理使用檢索策略,科學管理檢索信息成果,正確分析和評價檢索結果。信息素養培養涉及計算機科學、人文、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背景。因此在研究生公共課程設置上,要將體現信息素養目標的課程體系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教師要有以信息素養為目標來設計課程內容的主動意識。在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上,要力求信息技術與具體學科方向有效地融合,引導學生把信息理論和技能同專業科研實踐密切結合。教師要結合課堂講解計算機、網絡、網絡法律法規等知識,開展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倫理道德學術活動。還提供多種形式,多途徑的第二課堂教育,彌補第一課堂教學的不足和局限性。

篇(6)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簡介]程燃,復旦大學高教所碩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專業碩士的培養現狀

據統計,在2012年度法學專業排名前十的我國高校中,2013年計劃招收了2560名專業碩士,1844名學術碩士(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國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兩所法學專業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專業碩士計劃招生人數均遠遠多于學術碩士,這導致了近幾年法律專業碩士的畢業生大幅增加,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與過剩的悖論局面卻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專業碩士在就業時面臨一定的歧視,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許多企業、生產部門急需大批優秀法律專業人才,如外事、經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培養方式同質化導致法律碩士的專業交叉優勢和就業優勢消減,不被社會認同,就業困難。這一點從復旦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統計的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職業分布情況(表2)可以看出,專業碩士畢業生中有將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對來說差一點兒的民企,而學術碩士畢業生分布又很分散,沒有實現預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備力量的要求,畢業后升學的只占了10%,其他人則擠占了專業碩士的就業空間。這反映了當前的法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適應市場需要、適應不同領域職業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國外,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在學位上處于同一層次,但培養理念和規模則各有側重與不同,相應的專業劃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科研和論文要求、法律職業背景、質量評估體系等都有區別(理想的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培養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背景下,不僅很多用人單位搞不清楚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之間的區別,就連高校法學院的教師也不能很好地對二者進行區分,往往采取統一的授課模式。事實上,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

培養目標方面,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有著不盡相同的培養定位。法學碩士設置的初衷是為法律教育和科研機構培養學術型人才,它所預期的畢業生是學術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實務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碩士(JM)的培養目標是“為實際部門培養德才兼備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傳統的法學碩士教育更側重于學術,而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法學家;法律碩士教育培養的是法律家(即所謂的律師),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社會問題的法律從業人員。法律碩士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重應用、重實務,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學本科的基礎通識教育和法學碩士的學術研究教育,法律碩士教育是一種職業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面向各行各業的復合型法律人才,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方面。根據培養目標,法學碩士應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而法律碩士教育和教學的全部工作都應該圍繞培養寬口徑、重應用、高層次、復合型的優秀人才來進行。對比復旦大學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所開設的必修課課程可以看出,法學碩士開設的方法課、對比課突出了研究型特點,而法律碩士所設課程與本科生課程較為接近,體現了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差異。但目前法律碩士的課堂教學基本還是遵循課上滿堂灌的教育模式,依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內容也同樣是側重于理論,實踐性課程的設置遠遠不能滿足法律碩士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因課程設置沒有實現與其他學科和法學知識的有效結合,致使法律碩士的跨學科優勢難以發揮。

科研與論文方面。由于兩者培養目標的區別,法學碩士的科研與論文多強調學術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視理論分析,而法律碩士的科研與論文則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多分析實際案例來闡述理論。現實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碩士的論文要求與法學碩士沒有實質區別,對兩者的科研和論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碩士的生源是非法律專業本科生,其法律基礎知識積累不夠,科研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導致其實際水平甚至不及法學本科生。這使得法律碩士不能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影響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

質量評估體系方面。英國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鑒――法律碩士培養側重在本科基本訓練基礎上提高實際運用技能,學生選課通常集中于某一專業方向,只需選擇幾門課程,并且一般不寫論文,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獲得學位,通常以法律實踐能力為考察核心;法學碩士則需要寫論文,但不需要修習過多的課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為考查核心。這既適應了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區別。

二、大學應該培養法學家還是培養律師

篇(7)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他引量和他引影響因子這兩項上急需提高,關鍵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在組織高質量的稿源上下功夫。這是提高刊物影響力的根本之道。期刊要想高被引,必須發表大量的高質量論文,尤其是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的論文。作者寫論文,最喜歡引用具有學科引領價值和參考價值的論文。讀者對專家的觀點最為關注。二是編輯樹立自覺意識。編輯不僅要有學術素養,而且還應有編輯素養,主動地研究期刊相關評價指標,總結期刊發展規律,合理、恰當地加以利用,提高編輯工作的針對性。

篇(8)

 

(一)依法治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法治觀念也在不斷加深。論文格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的接軌程度越來越緊密,這使得年輕一代的思想思維模式受到國外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大,年輕人的思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論文格式。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進程步伐的加快,社會整體法制意識增強,學生家長和大學生本人法制意識維權意識也不斷提高,傳統意義上定向思維的大學生思維模式已經不再存在,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挑戰, 傳統的管理思、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 不符當代大學生的現狀, 其中一些原來就存在的問題也更加凸現出來,樹立學生管理新理念, 依法加強高校學生管理。

(二)依法治校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保證

《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學生住宿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規,是我們辦好大學的法律依據,依法治校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實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嚴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則與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師生人格,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實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斷完善學校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實現學校管理與運行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自主辦學、依法接受監督的格局。推進依法治校,有利于運用法律手段調整、規范和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構建法制、文明、和諧的校園。

(三)依法治校是深化高校改革、實現對學生有效管理的內在要求

當前許多校擴大辦學規模, 建立大學城;通過合并實現學科優勢互補, 提升辦學實力, 并且斷探索教育管理改革新思路, 探索“校院二級管理”新模式。這些新并或擴大規模的高校在過渡期間和改革期間, 加強學生規章制度建設、依法加強生管理顯得尤為緊迫, 否則必然影響平穩過渡, 影響進一步深化改革。依照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依法治校,是學校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領域還未完全建立起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體制,和具體的學生工作相關的管理規定到去年才得以出臺新規,高校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 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制定一系列校規校, 依法加強學生管理, 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新形勢下如何做到依法治校

隨著各級教育的發展與辦學自主權的擴大,教育管理越來越復雜,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都要依靠法律和教育規章制度來理順關系,規范行為,加強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依法治校,建設和諧校園。

(一)完善學生管理法律法規,學校規章制度要與國家法規相一致

學校的規章制度體現一個學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園文化。完善的規章制度是是確保硬件條件和諧有序進行的法寶和靈魂。

首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校規校紀的制定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制定,不能與上位法律相沖突,創新性的內容也必須不違背上位法律的基本精神。4其次,學生規章制度的修改和清理必須及時,對于內容不適當,或過時的規章制度,學校應與時俱進,及時予以修改或撤消、廢止。重點清理那些直接涉及教職工和學生權益的文件以及與上級部門法規不相一致的文件。校紀校規的清理,以保證其與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一致性。再次,學校在對已有文件清理的同時,還必須制定一整套嚴格規范的管理工作制度,讓“正當程序”滲透到學校管理的全過程,以保證學校各項行政管理工作長期按照依法治校的理念實施,這是法治管理的必然要求。最后,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和處理辦法必須公示,做到程序公開、公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并征求意見,反復修改。

(二)依法治校要尊重人權、以人為本,兼顧人文關懷

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更新高校的法治管理理念,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重新審視高校的管理工作、創新管理機制,是當前時代的要求。論文格式。尊重權利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慎用權力。這是判斷對學生處理合理性的一個重要尺度。學生所犯錯誤是否夠得上“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這種剝奪受教育權性質的處分,必須以法治的精神來判斷。也就是說,對學生行為“錯誤”性質的價值判斷,并不能代替對其所犯“錯誤”程度的事實判斷。毫無疑問,學校依法享有對學生的管理和處分權利,它的確屬于學校合法的自由裁量行為。但是,正因為如此,它也就成為一項管理者必須根據公認的合理性原則來行使并接受監督和評判的權力。所謂合理性,說白了就是要合乎情理。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情與理,就是要兼顧學校的教育目的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探尋二者合理兼顧的制度“臨界點”以實現二者的平衡,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項艱巨任務。學校不能不顧育人和管理的導向問題,但為此而實施的管理措施以及對學生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應被控制在一個盡可能合理的限度之內,即所采取的措施應與其正當目的之間存在邏輯上的關聯性———必然聯系,從公正的意義上具有必要性以及用社會通常觀念來理解具有適當性。高校學生的人性化管理是法治化管理理的“調節器”和“助推器”。5法治化管理是學生管理下作中一種有效手段。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法治理性的寬容信任中,使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的保護,是校園和諧的基礎。也就是說,通過依法治校、建立法治秩序,才能真正實現校園的和諧。法治文明對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是“認真地對待權利”。管理工作應充分體現尊重人權的理性精神。

(三)加強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關注大學生法制教育對依法治國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國際社會思潮的影響,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會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體、客體、內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創新。當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類型增多,教育的形式不斷多樣化,以上種種新變化都對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強大學生法制課程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法制教育實踐活動,鍛煉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

依法治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急功近利,它不僅和社會的法制水平有關系還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的發達程度都息息相關;加強依法治校,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水平,使學生管理工作干部依法行使自己的行政管理權;賦予學生平等的民事權利,做到學生的合法權利受到法律保護,只有這樣學生工作才能得以健康發展,學校管理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享得更多的社會聲譽。

參考文獻:

1.《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構建淺探》 楊 科 唐百峰《滄桑》 2006年第1期

2.《論高校學生法制化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的關系》 張鳴鳳,李璞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年第1期

3.《高校學生法制化管理探討》 李建軍 《重慶行政》2006.4

4.《父母地位說:美國高校與學生法律關系的主導理論》李 奇 洪成文 《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四期

5.《論我國普通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翟新明 《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2月第23卷第1期

6.《試論高等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蔡國春 《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

7. 《我國高校與大學生法律關系研究述評》朱孟強《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 董丙劍 (1981—) 男 山東菏澤人 碩士 西安石油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助教 訴訟法學方向

2 李世福(1957— ) 男 寧夏人 西安石油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高級工程師

3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構建淺探》 楊 科 唐百峰 《滄桑》 2006年第1期

4 《高校學生法制化管理探討》 李建軍《重慶行政》 2006.4

篇(9)

關鍵詞 文職護士;骨干;培訓效果;自我評價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02

Survey on self-assessment of training effect for the of backbone army civilian nurses

SHI Rui-jie,LIU Xi-wen,HUA Yan,et al

(School of Nursing,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Xi′an710032)

AbstractObjective:To survey on self-assessment of training effect for civilian backbone nurses an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mode.

Methods:A total of 228 nurses from the army civilian backbone nurses training with three item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Self-assessment of Training Effect Questionnaire" by using th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Results:The 8 overall evaluation were more than 85.50%,which was necessary and satisfied of the training teachers were 100%.In the 31 training items,the top five items with improvement were legal knowledge of medical care(78.95%),the observ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wound in battlefield(78.07%),professional career programming(77.63%),professional etiquette norms(77.19%),the first techniques of battle wound and trauma(76.75%).The last five items were the paper writing(53.07%),the protec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52.63%),literature consulting(52.20%),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military common mental disorders(51.32%)and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health education(50.88%).

Conclusion:The overall evaluation on training effect of civilian nursing backbone is good, training make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e quality and administration,military nursing ability,the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effect are smaller on strong practical content,suggesting that further improvement is imperative in practice teaching mode,curriculum and methods.

Key wordsCivilian nurses;Backbone;Training effect;Self-assessment

軍隊醫院實行文職人員制度,有利于聚集社會優秀人才為軍隊建設服務,有利于解決軍隊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文職護士作為軍隊醫院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因其具有學歷高、知識面寬、思維活躍等特點[1],加之年齡結構

作者單位:710032西安市陜西省西安市第四軍醫大學護理學院基礎護理學教研室

史瑞潔:女,碩士,講師

通訊作者:尼春萍,女,博士,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合理及地位特殊性,被護理管理者作為護理骨干來培養與任用[2]。在總參謀部、總后勤部領導的指導支持下,我校于2009年首次承擔了全軍文職護理骨干任職培訓任務,培訓目標是全面提升軍隊醫院文職護理骨干在軍事護理、臨床護理技能、人文素養、臨床管理、護理科研、護理教學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軍隊醫院護理管理隊伍的后備人才。現已舉辦7期,為了不斷提升培訓效果和質量,完善培訓體系和模式,由參加培訓的文職護理骨干對培訓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全軍文職護理骨干培訓班第5~7期共228名學員為調查對象。每期培訓時間均為2個月,春、秋季學期各1期。所有參與調查的文職護理骨干均無精神疾病史,自愿參加本次調查。

1.2方法

1.2.1培訓內容及方式軍隊文職護理骨干培訓班課程內容包括軍事護理技能、臨床護理技能、人文素養與臨床管理,科研與教學4個模塊。整體授課按講座形式進行,具體培訓方式為課堂講授+實踐教學+學術拓展三位一體的方式實施,力爭培訓效益最大化[3]。

1.2.1.1軍事護理技能約占總課程的55%,包括軍事基本素質和軍事護理核心技能。軍事基本素質約占總課程的5%,主要包括軍隊相關條令條例規定、軍人核心價值觀、軍事基本隊列訓練等內容;軍事護理核心技能占總課程50%,主要包括軍隊衛生防疫、軍隊衛生勤務、衛生裝備進展、戰創傷救護等。旨在提升文職護士的軍事基本素養和衛勤保障能力。

1.2.1.2臨床護理技能約占總課程的20%,主要包括現代臨床護理新技術、新業務、新方法,評判性思維,高級護理實踐,醫院感染與安全防護等。旨在幫助文職護士了解最新發展前沿,切實提升其臨床護理的綜合技能。

1.2.1.3人文素養與臨床管理約占總課程的15%,主要包括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護理文化與團隊精神塑造、人際關系處理技巧等。目的是促進文職護士掌握先進的護理管理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強化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的意識,并將人性化的管理思路滲透到自己的工作中。

1.2.1.4護理科研與教學約占總課程的10%,主要包括護理科研的選題、設計,數據整理分析,論文撰寫,臨床護理教學方法等。旨在提升文職護士的臨床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1.2.2調查工具根據培訓模塊和內容設置,自行設計任職培訓效果自我評價調查表。由3名護理學專家和2名軍事醫學專家進行評價、修訂,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問卷由3部分組成:(1)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學歷、職稱等。(2)培訓整體評價,包含認為培訓班有必要,認為培訓對今后職業生涯很重要,認為培訓對自己有幫助,認為培訓班管理方式科學合理,認為總體課程設置科學合理,認為培訓考核和評價方式合理,對培訓師資隊伍滿意,對培訓教學方法滿意8個項目,采取五級評分法。(3)培訓內容評價,由軍事護理技能、臨床護理技能、人文素養與臨床管理、護理科研與教學4個方面31個項目組成,評價等級為沒有提高、有提高-提高的程度(高、一般、低)。

1.2.3調查方法培訓結束后進行集中調查,調查前告知調查的目的、意義、注意事項和填寫方法,使用統一指導語,由專職人員發放問卷,被調查者以無記名方式填寫,當場收回問卷。本調查發放問卷236份,收回有效問卷228份,有效回收率為96.61%。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分析處理。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一般資料本次有效調查文職護士228名,其中男4名,女224名。年齡22~39歲,平均(29.75±4.09)歲。學歷:中專38名(16.67%),大專113名(49.56%),本科77名(33.77%)。職稱:護士57名(25.00%),護師130名(57.02%),主管護師41名(17.98%)。職務:護士長85名(37.28%),護理部助理員24名(10.53%)。

2.2培訓效果自我評價

2.2.1培訓整體評價經過2個月的培訓,100%(228名)文職護士認為這次全軍文職護理骨干培訓班有必要,96.49%(220名)文職護士認為培訓對今后職業生涯很重要,97.37%(222名)文職護士認為培訓對自己有幫助,100%(228名)文職護士對培訓師資隊伍滿意,87.72%(200名)文職護士認為培訓班管理方式科學合理,85.53%(195名)文職護士認為總體課程設置科學合理,86.40%(197名)文職護士對培訓教學方法滿意,90.79%(207名)文職護士認為培訓考核和評價方式合理。

2.2.2培訓內容評價在31個任職培訓項目中,提高程度位于前5位的是醫療護理法律知識(78.95%)、傷病員現場一線的病情觀察與分類(78.07%)、護士職業生涯規劃(77.63%)、護士職業禮儀規范(77.19%)、戰創傷救治與護理(76.75%),位于后5位的是護理論文寫作(53.07%)、軍事訓練傷的防護(52.63%)、文獻檢索能力(52.20%)、軍隊常見精神障礙的防護(51.32%)、健康教育知識和能力(50.88%)。結果見表1。

3討論

3.1培訓整體效果好,達到總部預期目標8項整體評價均為85.50%以上,其中認為培訓班有必要和對培訓師資隊伍滿意2項評價均為100%。在總部下達培訓任務后,我院圍繞培訓目標,深入研究培訓任務,制定培訓計劃,細化課程安排,各項準備工作扎實細致。在培訓師資方面,各教研室遴選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員進行授課,并在課前多次組織教員備課試講,努力創新授課方式,以提升學員興趣,保證教學質量。此外,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要求,以培訓效益最大化為原則,我院還邀請了某軍隊綜合醫院的護理部主任、臨床護士長及相關專業的專家為學員授課。此次培訓班積極嘗試靈活多樣的培訓方法,理論學習與實踐培訓、課堂學習與臨床見習、專業學習與人文熏陶、學校學習與參觀見學等方式相結合,活躍了培訓氛圍,提高了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結業考核和評價以理論考試、操作技能考核、論文答辯三者結合的形式進行,考察了學員綜合能力水平。根據總部要求和軍隊醫院工作實際,對培訓班實行了嚴格軍事化管理。在教學保障方面,各職能辦公室根據任務分工精心準備,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確保了培訓任務的順利完成。

3.2培訓內容設置合理,滿足崗位任職需求任職培訓項目中,提高程度位于前5位的是醫療護理法律知識、傷病員現場一線的病情觀察與分類、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護士職業禮儀規范、戰創傷救治與護理。位于首位的是“醫療護理法律知識”,近年來,醫患、護患糾紛頻發,相關新聞報道頻見報端,醫療糾紛正成為消費者投訴的十大熱點之一。對文職護理骨干來說,必須學習醫療護理法律知識,加強法律意識,充分認識到工作的每個環節都存在的法律問題,同時,在護理活動中必須注意患者的平等待遇權,平等地對待每位患者,滿足患者對平等待遇權的心理需求,以減少護理糾紛[4],維護自身和患者的權益和安全。“醫療護理法律知識”“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護士職業禮儀規范”屬于“人文素養與臨床管理”,一方面說明培訓前護士比較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對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另一方面體現了任職培訓在課程設置上比較符合培訓對象的內在需求。我院在前期各軍隊醫院大量調研的基礎上,著眼于為軍隊醫院輸送后備軍事護理人才的培養目標,緊緊圍繞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特點及護理專業發展特點,強化培訓內容“精、新、軍”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重點突出了軍事素質、戰傷救護、護理管理、人文素養及護理新技術新業務的培訓,并在實踐中根據文職骨干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完善培訓內容,從調查結果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傷病員現場一線的病情觀察與分類”“戰創傷救治與護理”屬于“軍事護理技能”。新軍事的變革使軍隊衛勤保障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展,未來一定時期內,以非戰爭軍事任務行動應對突發事件將成為我軍的重要任務之一[2]。文職護理骨干作為軍隊醫院中堅力量,軍事護理技能不可或缺,尼春萍等[5]對1912名文職護士的繼續教育需求進行調查顯示,93.7%以上文職護士有提高軍人素養和提高軍事醫學及護理學知識技能的需求。沃西文等[6]研究也表明,戰創傷救護已成為文職護士關注的熱點并提升到首位。通過科學、合理的培訓,文職護理骨干強化了衛勤理論知識,提升了戰創傷救護技能,提高了自身軍事素養,達到了我們設定的培養目標—“著眼于軍事護理的特點,力爭達到前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3.3實踐教學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培訓內容提高程度位于后5位的是護理論文寫作、軍事訓練傷的防護、文獻檢索能力、軍隊常見精神障礙的防護、健康教育知識和能力。這5項均為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內容,理論講授的目的在于提升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是任職培訓的第一要求。學員的需求就是我們培訓的目標,提示我們:相關內容的培訓,在教學內容上應繼續不斷創新,緊跟醫院發展需求和文職骨干的崗位任職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應更加多元化,如貫穿小組合作式學習法、專題探討、PBL教學法、場景模擬、實戰演練等,進一步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應用技能訓練,將理論和實踐有機融合,相互滲透,保持序貫性,構建立體感,真正提升文職骨干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達到我們的培訓目標。既能讓培訓學員學有所獲,又能達到著力提高學員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強化軍事素養,提高軍隊衛勤保障技能和水平,確保軍隊醫院姓軍為兵的屬性不變,使其適應現代軍事環境及未來高技術條件下作戰對護理人員的需求。同時,在培訓中要為文職護理骨干滲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使其做好職業規劃、長遠規劃,保持整體素質、工作能力處于最佳狀態,增強軍隊醫院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穩定性,確保培訓目標和軍隊護理工作發展一致。

參考文獻

[1]王靈,王艷.非現役文職護士職業生涯規劃培訓研究[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8,15(12):1186-1188.

[2]蔣萍萍,柴曉紅,熊新娟,等.非現役文職護士核心能力的培訓實踐[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1):60-62.

[3]徐莎莎,田曉麗,柳琴,等.軍隊文職人員護理骨干任職教育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0B):75-76.

[4]馬麗麗.護士工作中法律風險討論與規避[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3(4):311-313.

[5]尼春萍,呂美娜,徐莎莎,等.軍隊醫院文職護士繼續教育學習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6A):10-12,41.

篇(10)

一、雙導師制的提出與意義

所謂“雙導師制”,顧名思義,就是為一名法律碩士研究生配備校內和校外兩類導師,以校內導師為主,以校外導師為輔,共同開展并完成對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工作的一種導師制度。作為培養應用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一種特殊方式,實行雙導師制的根本宗旨是解決法律碩士培養目標與培養單位師資力量不相適應的矛盾,讓校外導師參與到實踐項目、實踐課程教學、論文寫作等環節,加強對法律碩士的實踐指導工作。究其實質,雙導師制倡導校內理論與校外實踐的結合,強調教學與培養中的應用實踐成分,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彌補校內導師純理論教學與培養的不足。因此,雙導師制中的“雙”確切地講是指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的“雙向”或“兩部分”或“兩類”,并不是僅限定為“兩名”,條件許可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情況下,培養單位完全可以為一名研究生配備兩名以上的校內導師和兩名以上的校外導師。

環顧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基本不外乎是以研究為方向的學術型研究生和以實踐為方向的應用型研究生之分,兩者各有所長,各依其重。法科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注重實務操作的專業教育,但中國傳統的法科教育卻過分偏重于理論學習,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歸法科教育之本質,法科教育正悄然由過去以法學理論教育為主轉向法學理論與法律技能技巧并重的綜合型實務教育;法學教育的理念也正逐步實現從傳統法學教育遵循的“法條-法理-法哲學”的教學程序向“法條-法理-法實踐”的程序轉變。基于此,國家在逐漸減少學術型法學研究生招生名額的同時,適當增加包括法學和非法學專業在內的應用型法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額,這種政策性轉變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的體現。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講,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還要指導實踐,失去實踐的理論將是虛無的、沒有價值的理論。在研究與問題的關系上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離開了問題,研究將會迷失方向。法律碩士的培養更是如此。然而,目標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凸顯,法律碩士培養單位的師資絕大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缺乏實踐經驗,難以或根本不能對法律碩士研究生開展應用型的指導,培養的學生雖能畢業但難以被社會承認和接受。所以,雙導師制正是在這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產生的,對于國家、培養單位、學生和老師,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有助于實現國家制定的法律碩士培養目標。中國目前的法律碩士分為兩類,一類是入學前為非法學專業的法律碩士,簡稱非法本法碩或法律碩士(非法學),另一類是入學前為法學專業的法律碩士,簡稱法本法碩或法律碩士(法學)。在目標定位上兩者是基本相同的。但法律碩士(非法學)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復合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跨學科的專業復合,即法律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簡單形態的專業復合。法律碩士(非法學)在入學之前已經完成一個或一個以上其他學科一定程度的學習或已經取得非法學學位。經過法律碩士階段的學習后,學生還要掌握法學一級學科的相關知識。因此,這種學科的復合是法律碩士(非法學)將法學學科知識與一個或一個以上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二是思維方式和技能的復雜形態的能力復合。法律碩士(非法學)既要擁有法律職業人的典型思維方式和基本技能,又要擁有一類或一類以上其他職業人群所具有的基本思維方式和技能,而且,還要能將這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式和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事法律實踐活動。此外,其在強調堅實、系統的法學基礎理論素養的同時,著重于寬廣的法律實務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位獲得者具備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所需要的綜合知識、實際工作能力,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是一個實務性的學位、實用性的學位。應用型、實務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決定了國家和培養單位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必須加大對法律碩士職業語言、職業思維、職業知識、職業方法、職業信仰、職業倫理等方面的訓練,要更加重視法律實務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分量,配備有實務經驗的老師開展教學與培養。沒有校外實務部門導師的參與,僅憑滿腹經綸的研究型導師閉門造車,難以培養出合格的實務型法律人才,即使能培養,也可能不符合成本與效益之經濟原則。

二是有助于彌補法律碩士培養單位師資力量之不足。什么樣的師資才能滿足法律碩士培養目標的需要呢?有法學博士學位?是教授?事實上,學歷、學位和職稱重在反映教師的受教育程度和教學科研水平或經歷,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博士學位或教授職稱的教師就能勝任法律碩士的教學,就能培養出高層次的應用型法律人才。比較理想的教師是既通曉學理,又熟諳實務的法律人,但只是鳳毛麟角。因為在法律碩士培養單位支撐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一畢業就開始教學生涯,雖熟悉圖書館,嫻于查閱文獻資料,擅長寫理論文章,但缺乏法律實務經驗甚至必要的社會歷練。雖能應付講授法學原理之任,卻難以擔當訓練學生法律實務能力之責。有的教師雖從事一些兼職法律顧問或律師工作,但因兼職之局限,其專業化執業水平也較難適應培養高級實務人才的需要。更有甚者,有的培養單位對法律談判技巧、法律文書寫作、法律職業倫理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干脆不開或隨便應付。因此,建立雙導師制,吸納法律實務部門的法官、檢察官、企業法律顧問、律師等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人士與大學專職教師共同承擔法律碩士的教學和培養,既可以彌補培養單位師資力量的不足和結構性缺陷,又可以讓每個學生同時獲得校內理論和校外實務導師的雙重指導;不僅可以克服學理和實務脫離的難題,還能充分利用實務部門的資源優勢,借鑒實務導師的寶貴經驗,拓寬培養單位與法律實務部門的聯系,增加法律碩士的就業渠道。

二、雙導師制的實踐與問題

目前培養單位采取的導師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單一導師制,即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名固定的導師。在法律碩士試點初期,多數培養單位在前兩個學年不為學生分配導師,直到第三學年的上半學期開始或第二學年下半學期結束時才按照撰寫論文的方向分配論文指導教師。由于配備導師太晚,學生在前兩學年像“沒娘孩兒”一樣沒有歸屬感,容易渙散,導師像“后娘”僅在第三學年才接手對學生的指導工作,難以結合學生的專長和興趣進行應有的及時跟蹤指導,學生與導師之間的配合往往缺乏默契。近年來,為克服上述缺點,不少培養單位都把配備導師的時間前移,有的提前到第二學年的上半學期開始,有的甚至提前到學生一入學就為其配備導師。第二種,導師組集體指導制,即培養單位按二級學科或專業方向進行導師分組

和學生分組,學生沒有固定的導師,導師也沒有固定的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因為導師組里的導師往往沒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且許多導師還有法學碩士或法學博士要指導,再加上其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實踐中容易導致導師組的培養方式流于形式,結果是“人人皆有導師,人人皆無導師”,“人人皆是導師,人人皆不是導師”。第三種,雙導師制,即由校內專職指導教師和校外兼職指導教師對同一名學生共同指導培養。在配備導師的時間上,有早有晚;在配備方式上,有培養單位單方面指定的,也有以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為原則,由培養單位最后協調為學生確定導師的。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為學生配備有校內校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雙料導師。校內導師是具有教師資格的專業教師,校外導師則是從事法律實務、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專家。在教學和培養過程中,各位導師各司其職,協同指導。校內導師側重在課堂內的理論教學和論文指導,校外導師側重學生在課堂內和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和應用能力培養,關注學生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協調溝通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訓練。

事實上,在2009年3月教育部下發文件之前,有些培養單位就已經實行了雙導師制。有的實行“全員全程雙導師制”,由培養單位統一聘請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行政部門、國家行政機關、企業、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仲裁機構等資深法律實務專家作為校外導師,在入學之初就為學生配備一名校內專家、一名校外專家作為導師,導師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有的實行“全員半程雙導師制”,校外導師僅在實踐階段或論文指導階段參與指導培養;有的規定校外導師僅參與指導,一般不承擔課堂教學;有的規定校外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應用實踐、論文寫作、就業規劃等,還要承擔實務課教學。

毋庸諱言,雙導師制在法律碩士培養中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實施過程中暴露一些問題在所難免。主要表現在:一是主管層面缺乏關于雙導師制的制度規范。雖然國家主管部門在相關文件中提出要實行雙導師制,但并沒有制訂具體的可操作的規范,例如,雙導師制是對培養單位的必備要件還是提倡性要求?校外導師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如何對校外導師支付報酬?校外導師指導學生的基本要求和規程是什么?等等。這些制度規范的缺失導致了實踐中較大的隨意性。二是校外導師資源渠道不暢,于法無據。校外導師資源主要集中在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等職業中,但《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律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都沒有對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參與高校法學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做出相應的規定。所以,在實施過程中,當這些符合條件的實務人士被邀請擔任校外導師時,尤其是法官、檢察官和國有企業的法律顧問,有不愿意擔任的,有個人愿意擔任但單位不同意的,也有一個人擔任多個培養單位的校外導師徒有虛名、疲于應付的。三是培養單位對雙導師制沒有給予應有的高度重視。有的培養單位根本就沒有關于雙導師制的考慮,有的形式上有規定但缺乏實際行動,有的關于校外導師資格、校外與校內導師職責、學生與校外導師關系、校外導師的獎懲等混亂模糊,也有比較好的培養單位制訂了雙導師制的相關規定,但囿于傳統的觀念,只想讓校外的“牛”到學校“拉犁”,不想讓這些牛“吃草”,甚至連一個與校外導師相稱的“校外導師”、“校外講師”、“兼職教授”、“兼職副教授”等榮譽稱號也不想給,從而挫傷了一些校外導師的積極性。除上述三種主要表現外,個別校外導師自身素質和修養不高,定位不準,責權利不清,工作繁忙,精力不濟,缺乏經驗,與校內導師配合不好;個別學生不會正確處理與校外導師的關系,缺乏積極主動性等,都是雙導師實踐中常見的問題,都直接影響著雙導師制作用的發揮。

三、雙導師制的完善與推廣

雖然雙導師制實踐中存在問題,但瑕不掩瑜,推廣雙導師制不僅有利于法律碩士的教學和培養,也可為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碩士等其他專業學位的教學和培養所借鑒,因此,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1 推動立法,調動法律職業共同體聯合育人的積極性

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作為法律碩士教學與培養的職能機構,首先,應積極參與《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律師法》等與法律人共同體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制訂和修改,呼吁將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務人士參與法律碩士培養作為義務性規范或倡導性規范,寫入相關法律法規,并作為考評和獎勵的一項指標。其次,應該積極協調法官協會、檢察官協會、律師協會等法律職業協會形成一種聯合培養法律碩士的有效機制,為法律人職業共同體積蓄力量。再次,要把有關文件中關于“雙導師制”的規定明確為強制性規定,各培養單位必須做到至少為一名法律碩士配備一名兼職校外導師,凡達不到要求的,應相應減少下年法律碩士招生人數。為使雙導師制在法律碩士教學與培養中真正發揮作用,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制訂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雙導師指導規范或細則,供各培養單位遵照使用或參考執行。

2 嚴格選拔,提高校外導師的質量和水平

選拔校外導師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校外導師具備的條件。一般講,法律碩士的校外導師應當是在法律實務部門工作一定年限,具有豐富法律實務經驗,在某一法律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具有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和理論素養的法律專家。不宜一味地盯著法律專家的頭銜、職務等,因為有些專家由于頭銜多、職位高等,自身事務繁忙,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對法律碩士進行實際的指導,會讓學生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雖然美國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說:“如果一個人只是個法律工匠,只知道審判程序之方法和精通實在的專門規則,那么他的確不能成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但培養單位也絕對不宜要求校外導師一定要出版專著、編寫教材、主持科研項目、發表文章,因為校外導師畢竟不是也不必都是理論專家;更不能把選擇校外導師作為利益交換,要求校外導師尤其是律師必須向培養單位提供一定的捐助。一旦作為利益交換,校外導師就可能被濫任,法律職業道德就有可能被玷污。其二,校外導師認定的程序。科學合理的程序有助于保證校外導師的質量。一般應按如下順序進行選拔認定:(1)培養單位制訂并在相關媒介上公布校外導師任職管理規定;(2)校外法律實務人士向培養單位提出書面申請;(3)培養單位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審查確定合格人選;(4)培養單位與校外導師簽訂聘用正式協議;(5)學生與校外導師進行雙向選擇。有些培養單位的校外導師由各教研中心或教研室甚至教師個人自行聘請,程序混亂,缺乏嚴肅性,聘請的校外導師水平參差不齊,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培養,而且給培養單位造成不少管理上的麻煩。

3 提高待遇,物質與精神鼓勵并重

法律碩士培養單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主要經費由國家撥款,對在職教師是按事業單位的相關法規政策進行管理,定編定崗定責定待遇。校外導師一

般都是兼職,不納入培養單位的人事管理體系,無法享受導師的相應待遇。有的校外導師連正常的交通、用餐等補助都享受不了,有的甚至還要自己貼錢,從而挫傷了部分校外導師的積極性。校外導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協助培養單位開展法律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必然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應該按照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適當按勞取酬,或由培養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除此之外,許多校外導師可能更看重名分給自己帶來的社會認可,培養單位應當理解他們的訴求,給他們適當的名分,如“法律碩士校外導師”、“法律碩士校外講師”、“法律碩士校外副教授”、“法律碩士校外教授”等,讓校外導師出師有名,千萬不能只向校外導師索取,不給他們任何待遇。同時,還要注意建立對校外導師的考評機制,做到賞罰分明,優勝劣汰,防止個別校外導師“掛羊頭賣狗肉”,沽名釣譽。

4 人盡其才,拓展校外導師指導環節

專業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要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供需互動機制。因此,校外導師應發揮優勢,側重實踐,具體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結合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特點,參與制定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實踐部分設計,對研究生實踐實行全程管理、服務和質量評價,確保實踐教學質量;(2)承擔法律實務課程的教學,參加到法律實踐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法律文書寫作、案例分析、法律談判技巧、模擬法庭訓練等實務課程。讓學生從中獲取實務理論并鍛煉實務技能,把各種知識融合到職業語言、職業思維、職業方法、職業信仰、職業倫理的綜合素養之中,培養法律職業共同體所需的素質;(3)定期對被指導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實踐指導和檢查(每學期不少于兩次),并適時接受和回復被指導學生的電話、電郵、短信等,也可以通過實踐專題講座、共同討論等形式進行。較好的做法是,校外導師能夠接納其指導的學生到自己工作的單位開展法律實踐活動;(4)指導和檢查被指導學生在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寫作中遇到的實踐性問題,從法律實踐的角度對論文的構思、成文和修改等方面提出指導意見,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5)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積極參加被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答辯;(6)協助校內導師做好對被指導學生實踐能力的畢業鑒定工作,對畢業生的業務能力做出評價;(7)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協助培養單位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推薦工作。

當然,校內外導師之間的默契配合,雙導師制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不可偏頗。校內導師應積極負責與校外導師的日常工作聯系,幫助校外導師協調共同培養的相關事宜。

5 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分配校外與校內導師

就目前各培養單位反映的情況看,雙導師制受到了法律碩士研究生的普遍歡迎,而且大多數培養單位都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導師。但是,在雙向選擇的過程中,在學生選擇導師階段,往往因為導師數量、專業、職稱、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學生選導師相對集中在少數甚至是某幾位校外或校內導師的現象;在導師選學生階段,因每位導師所帶學生的名額限制,最后會讓大部分學生失望,而被動接受培養單位為其分配的其他導師。因此,建議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且受學生歡迎的應用型專業的導師,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讓其有最多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名額,可不為其配備或少配備校外導師,但可以為其配備校內沒有實踐經驗的年輕老師做助手;對實踐經驗較少或沒有實踐經驗的應用型專業的導師,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純理論專業導師,按第二級別分配學生名額,可根據情況有選擇性地為其配備校外導師;對于既沒有實踐經驗又屬純理論專業的導師,原則上可以不分配指導法律碩士研究生名額,如果分配名額,則一定要為其配備校外導師。此外,為確保導師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對學生進行指導,無論校內還是校外導師,每位導師每級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應控制不超過5人。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汽修實習工作總結 下一篇: 教工食堂經理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徐州市| 钟山县| 阜南县| 新竹县| 灌云县| 昂仁县| 大安市| 南阳市| 会同县| 曲靖市| 儋州市| 宣汉县| 蓬溪县| 仁怀市| 鹤峰县| 开封市| 利辛县| 闽侯县| 巴塘县| 名山县| 乳山市| 颍上县| 拜城县| 伽师县| 田林县| 丹阳市| 徐州市| 商洛市| 宁津县| 建瓯市| 收藏| 亚东县| 苏州市| 天水市| 个旧市| 中山市| 梅河口市| 南宫市| 临武县| 抚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