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0 23:52: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品信托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帶來中國文化的復興。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藝術品市場是文化市場核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三大投資市場之一,文化藝術品的證券化將會使只是“少數人的游戲”藝術品投資變成藝術品大眾化投資。交易方式也將從以直接買賣為主的方式變成,完全無紙化的網上交易模式,投資人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開戶功能,通過下載相關的客戶端就實現投資交易功能。強大的電子交易系統和網站系統,使交易結果更加真實、公平、科學,提供的信息更加及時、有效,從而讓投資人的交易變得更加方便、簡單。
近年來,文化藝術品交易金融創新在我國逐步探索和發展,文化藝術品證券化交易誕生。文化藝術品證券化主要是指以對文化藝術品實物嚴格的鑒定、評估、托管和保險等程序為前提,發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實物的藝術品份額合約。最典型的就是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推出的文化藝術品份額網上申購和交易。文化藝術品份額合約掛牌交易后,投資人通過持有份額合約分享文化藝術品價值變化帶來的收益。
文化藝術品證券化不僅給收藏投資降低了門檻,徹底克服了以前收藏投資的諸多弊端,也降低了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壓力。更重要的是,較好地保護和激勵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權益和熱情,推動鑒定、評估、保管、保險和銀行等相關領域的深層次發展,拉動了行業需求,擴大就業,使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國的“文藝復興”。同時,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建立中國藝術品市場投資的退出機制打下了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流動性,使藝術資源的投資價值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然而,我國藝術品交易總體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容易控,藝術品證券化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交易規則頻頻修改,短短幾個月內經歷了交易由“T+0”改變為“T+1”,這將嚴重損害了公共投資者的利益。可見,這種交易隱含著巨大的風險,文化藝術品份額金融創新交易制度和監管準備不充分。這意味著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評估以及如何監管等系列活動還沒有走上正式、規范的軌道。因此,為使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必須分析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及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本文的研究將會為交易機制的規范設計、文化藝術品投資風險及監管的協調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將對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及藝術品市場提供借鑒與理論指導。
二、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風險分析
藝術品交易市場證券化后,也會像資本市場一樣有波動。同時,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機制和法律關系復雜,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在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所必須的監管機制等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藝術品證券化交易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蘊含較大風險,具體的風險分析如下:
(一)藝術品份額發售的定價機制還不完善,存在價值確立風險。
藝術品是一種特殊商品,藝術品特殊的價值規律使得藝術品價值評估本身就比較困難, 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又缺乏對藝術品評估的共識,三重評判標準相互交叉, 拍賣市場又贗品充斥,拍賣價格與交易價格不統一等情況加重了藝術品評價的困難。藝術品之間的價格缺乏可比性,其價格通常由買賣雙方依據個人的評估與判斷共同決定。藝術品份額的定價過程中,既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體系,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鑒定與評估機構,難以對藝術品的價值做出公允的估值。諸多不正常因素使得藝術品的估價有虛高的成分,這些因素造成了藝術品的發行價格有可能偏離藝術品的實際價值, 使藝術品證券化存有前提隱患: 即任何權利的交換都必須以權利被識別和確認為前提,但藝術品證券化操作不慎就會使得藝術品如同傳統證券市場的空殼公司,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和市場經濟秩序。在實體上,藝術品是體積雖小但價值較大的物,與大宗固定資產相比,在保管過程當中極易發生價值貶損或者意外滅失,而這是傳統證券基本不會面臨的風險
(二)法規法律的依據尚不足,隱藏法律風險。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與藝術品權利份額發行、交易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藝術品份額發行、交易的管理辦法,藝術品份額的公開發售和交易活動的法律法規依據不足。主要體現在我國各地文交所都把《物權法》相應的條例作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主要法律依據。然而,藝術品本身除了擁有財產權之外,還具有署名權、修改權、發表權等權利。藝術品份額化實際上只是將藝術品的財產權進行了份額化,財產權之外的人身權利顯然不能進行份額化分割。目前的做法對藝術品所屬的人身權利問題并無說明和交代,藝術品份額交易是否涉及財產權之外人身屬性權利交易的問題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公開發售機制尚不健全,存在著信用風險。
文化交藝術品交易所是藝術品證券交易的平臺,與傳統證券市場相比,藝術品持有人通過轉讓藝術品證券獲得資金后便與交易市場分離,其沒有證券法上的信息持續公開義務,無需公開募集資金的用途和去向,較之傳統的交易所,文交所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然而現實當中,文交所卻存在著許多規制不明確的地方。
首先, 文交所的注冊資本沒有明確要求,藝術品份額發售和交易中,與藝術品份額發行、上市相關的事項均由文交所負責,交易所不但決定藝術品份額能否發行和上市,甚至還決定份額發行上市工作由哪家發行商完成。這種做法不僅有悖于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有損于市場的公信力,也難以抑制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如天津文交所的股東就是自然人和法人的組合,實繳資本并不高,其責任能力也就有限。
其次, 文交所往往承擔著多重職能,如審核上市管理交易委托遴選商和藝術品保管機構等,但其義務承擔狀況卻不明確。這和傳統證券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精神相背, 文交所的權力過大,交易市場公信力受質疑,容易滋生尋租現象。
(四)交易機制尚有缺陷,存在交易風險。
藝術品份額的投資回報缺乏穩定的基礎。相對于股票而言,藝術品自身并不產生現金流,相反每年必須支付一定的養護、保險費用。藝術品展覽雖然可以獲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難在每個藝術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另外,藝術品實物無法按照份額交割,投資者不可能實現從持有份額中分享對藝術品的欣賞、收藏。藝術品份額化的投資回報更多地只能寄希望于交易價格的不斷升高,低買高賣,獲取價差就成為獲利的主要模式,價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頻繁,越便于短期獲利。這種機制下,非理可能將份額價格推高數倍,導致價格失真,狂熱之后出現暴跌,在市場中產生連鎖反應,最終使投資者損失慘重,成為受害者。文交所上市的藝術品份額,總份額相對較小,但依然容易被人為操縱,出現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被非法資金炒作,從事短線交易、操縱市場和洗錢等不法活動,聚集市場風險。
(五)監管各自為政,容易形成社會風險。
目前,我國藝術品交易場所的設立和交易管理等處于無法可依的混亂狀態,各地情況多種多樣。除少數地方由省、市級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并授權相關部門監管外,其它的不是由地方政府金融辦審批設立并負責監管,就是由文化主管部門審批設立并負責監管。除此以外,監管缺失的另一表現是監管依據。盡管,文交所也實行自律監管,但并不能替代行政監管。同時,藝術品份額的發售審核、定價、交易、監督以及與此相關的評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負責完成,各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不利于防范道德風險,甚至為合謀、操縱市場留下空間。更重要的是,系統性和流動性風險也不容忽視。
三、完善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監管對策及建議
為使如何監管等系列活動走上正式、規范的軌道以及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需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風險監管對策。具體的策略如下。
首先,完善文化藝術品的價值評估制度。目前,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通用的價值評估程序和規則尚未建立,這將使文化藝術品市場容易陷入混亂的場景,也會危害交易的安全。盡管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做著推介銷售藝術品的宣傳,但價格通常由買賣雙方依據個人的評估與判斷共同決定,對欠缺相關知識的投資人不利。為了規范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行為,應該建立客觀中立的第三方鑒定和評估機制,鑒定和評估機構既可以由交易的當事人自己選擇,也可以由交易當事人委托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選擇確定。與此同時,要建立鑒定和評估人員機構的責任制度,區分人為風險和正常的市場交易風險,只有正常的市場交易風險可以由投資者承擔。
其次,建立與完善文化藝術品份額化的交易機制。文化藝術品份額的交易不同于傳統物權交易,是一種證券化的權利交易,要針對此建立交易規則。藝術品證券和傳統證券投資收益來源、投資收益周期的不同,導致短期交易對藝術品證券交易的損失比傳統證券大得多。因此,在權衡限制泡沫和藝術品證券自由交易二者的利益之后,必須著重對短期交易進行限制。在交易模式上,對當前交易模式應修正, 并對持有藝術品證券達特定比例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時間和數量的限制,這樣也有利于解決一級市場的瘋搶問題,促進藝術品發行價格趨于合理。同時也應該禁止關聯人員購買藝術品證券,比如評估機構,從證券市場的運行現實來看,證券發行之際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多重因素, 價格往往容易上漲, 在一定時期后市場才會趨于理性,使價格回歸相對穩定。
最后,建立藝術品證券交易的信息公開制度。藝術品相關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包括轉讓方即藝術品持有人和發行人,藝術品信托機構, 以及藝術品交易的平臺即文交所其中轉讓方應當公開的信息包括: 藝術品的基本情況、可能影響藝術品評估和交易的重要信息如藝術品的來源和交易歷史、 藝術品權威評鑒機構的評估意見、關聯人員的相關信息等;藝術品信托機構應當公開的信息,包括藝術品保管的花費項目和費用、藝術品的經營情況等;文交所需要公開的信息包括: 藝術品、藝術品發行商、投資人、藝術品的保管和經營情況,藝術品交易的相關信息。
四、小結
總之,社會化、大眾化、資本化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文化藝術資產的證券化是這一發展趨向的一個重要通道。從今后一段時間來看,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與轉型的重要力量,而藝術品及其市場資源的資產化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核心。要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向有序與規范發展,就需要不斷完善風險評估機制、監管機制等機制,這才有利于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建構,有利于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
注:2011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風險與監管研究” (項目編號:GXU11T32635)
(作者:廣西大學商學院會計學)
參考文獻:
要了解城市設計的內涵,就必須關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設計中,人是第披關注的主體.而關注人的思想也顯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發展中提煉、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歷史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許多城市建設得n益繁榮,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帶來極大的破壞性,這就有必要從認識上加以提高,重點防范。在城市設計仁對歷史文化明確予以保護,從法律上給以保證。
一、目前城市設計中對歷史文化保護存在的幾個誤區
一種是往往在想毀掉先人的東西時,就有人打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我們可以創造新的歷史’的招牌.歷史是大家創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獨尊,筆者贊成“讓每個人都占有歷史一頁”的提法。據說在英國古城墻要修復,磚川以不用古磚,就是荃于這種邢論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舊城瑞遺址處修的街道廣場上還特意標l淚原城墻的位置走向。歷史不能像割韭菜,長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幾年就拆一茬。
第二種是“保護歷史文化妨礙了經濟發展”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壞歷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談自己城市的歷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區搞明清一條衡。這種做洼既破壞了很好的旅游資源,義不能形成新的經濟熱點。
第三種是舊的建筑不適用,需要改造”的澆法。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壘=倘若西安也把城墻拆掉修成環路,其古都風貌及旅游價值就蜚;色不知多少。還有的地方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點,在任何價值上部搞上地區。民旌歷電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續。侄個城前里應有不同歷電時期的建筑及J禮貌,怛絕沒必要在每個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對歷史做了大膽的保護.觥叫毫虻顧忌地作對現代化的追求。這樣,殳就自然延續且通暢。
第四種是要用一種統一的理論指導全盤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特打E千姿百態,文化底蘊備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種理論指導壘盤,顯然不切際中國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傳統,畝目套用西方理論,只會犧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為中國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義系統的犬拆大建、內外環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傳統城『l亍特色幾近滅絕,便是前車之鑒。然而中國的現代城市設計教育思想,方法義一直在承襲兩方的城市設計體系,無法擺脫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影響.當然惜鑒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十如何往借鑒、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設計理論對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適應性.逐步建構適應自己城市的地域特點.地方風貌、文化韻味、經濟規律,叉具備時代印記的1臟動性城市理論,是當夸亟待解決的課題。
還有,人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仕佧忽略對古樹名未的保護,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樹是J玎史的活的見旺.是無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難道不應該更加霞視嗎?城市既是經濟社會疑腱的載體,義是歷電文化的象征。這足任何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者都不應該忘記或瞳師的兩方。
二,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保護設計的主要內容
歷史文化的像·鹽葉是城市設訃的重要內容.其魅力不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反映…當地的地方特色與風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內洶.能充分反映時代的延續性將歷電史化占跡和城市設計結合起來.組成幾文、{l:會景觀的結臺俸,是一郝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很強的活生生的教材歷史文化的保護,苒內容包括:侏護對象的確定,保護方法、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
其一,保護對象應該是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歷史遺跡和風囂名勝包括:園家。省,市、縣各級文物削I】已定的歷史文物和名畦點。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業已榻毀怛具有蘑修,重建價值的文物古跡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時會對古舊建筑是否是歷史文物占跡是否保留等問題提m質疑。我們可以參考英國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條標準:是一件藝術品,能豐富環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風格或某-N期的迎勻[=代表,在社會I二【有定的歷史地位與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歷也l:有聯系。能使周圍環境具有一種時間上的延續感。
其二.歷史文化的保護方法是根據各保護對象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經濟意業來確定其保存,發展利用的辦法。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護計象的歷史年代,文化等絨、性質特點,功能內客.容量。交通條件窄0I特征與經濟利用價值等,井盡量從社會、文化、經濟,精神、習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蔣和發程。保護的一般方法有保養維修、改造等幾種,通過保持和恢復文物古跡的本來面貌,來示明當時的歷史陳跡。
對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變,而內部更添現代化的設備和裝修,以充實它們的使用價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過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達到保護的目的。如日本橫濱步行道公園設計中,設計者認識到由于橫濱經濟的發展,隨之也產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綠”在消失,“水”被疏遠,自然生態遭到破壞,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匱乏。因之在整個設計中構思了3個相關聯的主題段,來追念與城市文脈有關的歷史。設計者創造了:綠化步道——這里綠樹蔥郁,鳥語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為人工環境中的一塊綠洲;“水”的廣場——運用噴泉、瀑布、跌水、滾水和漩渦等水的表現來賦予廣場自然的氣息,使人擺脫城市的喧鬧,獲得了片刻的寧靜;“石”的廣場一是供紀念、演出等集體活動使用的露天廣場,并制作了幾十種有歷史性代表的圖樣方案制作的陶塊,鋪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給長者以歷史的回憶,給少者以鄉土的教育,給客人介紹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劃定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范圍,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所處的歷史環境,同時,還考慮滿足景觀的觀賞要求,完善原計劃的意境,保護古建筑的歷史格局和景觀,提高其環境質量。
其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常根據不同保護對象的需要,劃分為嚴格控制區、環境協調區和視線走廊區,現分述如下:
要了解城市設計的內涵,就必須關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設計中,人是第披關注的主體.而關注人的思想也顯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發展中提煉、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歷史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許多城市建設得n益繁榮,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帶來極大的破壞性,這就有必要從認識上加以提高,重點防范。在城市設計仁對歷史文化明確予以保護,從法律上給以保證。
一、目前城市設計中對歷史文化保護存在的幾個誤區
一種是往往在想毀掉先人的東西時,就有人打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我們可以創造新的歷史’的招牌.歷史是大家創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獨尊,筆者贊成“讓每個人都占有歷史一頁”的提法。據說在英國古城墻要修復,磚川以不用古磚,就是荃于這種邢論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舊城瑞遺址處修的街道廣場上還特意標l淚原城墻的位置走向。歷史不能像割韭菜,長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幾年就拆一茬。
第二種是“保護歷史文化妨礙了經濟發展”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壞歷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談自己城市的歷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區搞明清一條衡。這種做洼既破壞了很好的旅游資源,義不能形成新的經濟熱點。
第三種是舊的建筑不適用,需要改造”的澆法。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壘=倘若西安也把城墻拆掉修成環路,其古都風貌及旅游價值就蜚;色不知多少。還有的地方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點,在任何價值上部搞上地區。民旌歷電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續。侄個城前里應有不同歷電時期的建筑及J禮貌,怛絕沒必要在每個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對歷史做了大膽的保護.觥叫毫虻顧忌地作對現代化的追求。這樣,殳就自然延續且通暢。
第四種是要用一種統一的理論指導全盤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特打E千姿百態,文化底蘊備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種理論指導壘盤,顯然不切際中國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傳統,畝目套用西方理論,只會犧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為中國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義系統的犬拆大建、內外環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傳統城『l亍特色幾近滅絕,便是前車之鑒。然而中國的現代城市設計教育思想,方法義一直在承襲兩方的城市設計體系,無法擺脫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影響.當然惜鑒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十如何往借鑒、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設計理論對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適應性.逐步建構適應自己城市的地域特點.地方風貌、文化韻味、經濟規律,叉具備時代印記的1臟動性城市理論,是當夸亟待解決的課題。
還有,人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仕佧忽略對古樹名未的保護,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樹是J玎史的活的見旺.是無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難道不應該更加霞視嗎?城市既是經濟社會疑腱的載體,義是歷電文化的象征。這足任何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者都不應該忘記或瞳師的兩方。
二,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保護設計的主要內容
歷史文化的像·鹽葉是城市設訃的重要內容.其魅力不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反映…當地的地方特色與風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內洶.能充分反映時代的延續性將歷電史化占跡和城市設計結合起來.組成幾文、{l:會景觀的結臺俸,是一郝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很強的活生生的教材歷史文化的保護,苒內容包括:侏護對象的確定,保護方法、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
其一,保護對象應該是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歷史遺跡和風囂名勝包括:園家。省,市、縣各級文物削I】已定的歷史文物和名畦點。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業已榻毀怛具有蘑修,重建價值的文物古跡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時會對古舊建筑是否是歷史文物占跡是否保留等問題提m質疑。我們可以參考英國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條標準:是一件藝術品,能豐富環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風格或某-N期的迎勻[=代表,在社會I二【有定的歷史地位與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歷也l:有聯系。能使周圍環境具有一種時間上的延續感。
其二.歷史文化的保護方法是根據各保護對象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經濟意業來確定其保存,發展利用的辦法。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護計象的歷史年代,文化等絨、性質特點,功能內客.容量。交通條件窄0I特征與經濟利用價值等,井盡量從社會、文化、經濟,精神、習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蔣和發程。保護的一般方法有保養維修、改造等幾種,通過保持和恢復文物古跡的本來面貌,來示明當時的歷史陳跡。
對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變,而內部更添現代化的設備和裝修,以充實它們的使用價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過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達到保護的目的。如日本橫濱步行道公園設計中,設計者認識到由于橫濱經濟的發展,隨之也產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綠”在消失,“水”被疏遠,自然生態遭到破壞,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匱乏。因之在整個設計中構思了3個相關聯的主題段,來追念與城市文脈有關的歷史。設計者創造了:綠化步道——這里綠樹蔥郁,鳥語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為人工環境中的一塊綠洲;“水”的廣場——運用噴泉、瀑布、跌水、滾水和漩渦等水的表現來賦予廣場自然的氣息,使人擺脫城市的喧鬧,獲得了片刻的寧靜;“石”的廣場一是供紀念、演出等集體活動使用的露天廣場,并制作了幾十種有歷史性代表的圖樣方案制作的陶塊,鋪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給長者以歷史的回憶,給少者以鄉土的教育,給客人介紹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劃定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范圍,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所處的歷史環境,同時,還考慮滿足景觀的觀賞要求,完善原計劃的意境,保護古建筑的歷史格局和景觀,提高其環境質量。
其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常根據不同保護對象的需要,劃分為嚴格控制區、環境協調區和視線走廊區,現分述如下:
私人銀行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開發的高端個人理財服務業務。2005年,中國銀監會將其定義為“商業銀行客戶進行有關投資和資產管理操作的綜合委托投資服務”。借鑒國際社會的經驗可知,我國已開始步入私人銀行業務迅速發展的階段,研究私人銀行業務,已成為我國金融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國內銀行由于受到分業經營等方面制約,對全球資產運作的能力還有所欠缺,私人銀行業務剛處于起步階段。短短一兩年時間內,商業銀行在市場上推出的本、外幣理財產品已達20多個品牌、上百種理財產品品種,個人客戶理財資金已有上千億元的規模。但是,限于金融制度、金融監管,以及金融市場發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制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一波三折,始終處于不確定狀態。
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國內不完善的金融市場和運作制度
目前國內缺乏完全的金融產品創新環境和完善的金融市場,并且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即使是外資銀行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投資范圍有限、無力開發多樣化的理財產品及理財規劃。國內不完善的金融市場和運作制度限制了私人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多樣化和創新。
2.組織體系改革滯后
私人銀行業務是一種向頂端富裕客戶及其家庭提供的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既包括運用信托、保險、基金等一切金融工具維護客戶資產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之間的精準平衡,也包括與財富管理相關的一系列法律、財務、財產傳承、稅務籌劃等專業顧問服務,要求有非常完善、專業的服務體系。而目前國內銀行仍采用總分行的模式,個人客戶服務仍由多個部門分開經營,信息不夠暢通,資源未能最大限度共享,橫向及縱向的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3.缺乏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的人才和海外投資實踐經驗
私人銀行業務最大的挑戰就是聘請、培訓并留住人才。一個出色的私人銀行家通常都有10年以上的專業經驗,并往往具備資產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和法律及稅務相關知識和從業經驗,甚至對藝術品和奢侈品也有足夠的知識。頂級富裕客戶的信任在這個業務領域至關重要,而頂級富裕客戶不僅是對銀行家專業能力的信任,更是對其人品和職業操守的信任。缺乏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的人才及缺少海外投資實踐經驗是國內商業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又一大瓶頸。
二、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建議
1.轉變經營意識, 調整組織機構
首先, 國內商業銀行必須深刻認識到加快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摒棄傳統的“重批發、輕零售”的傳統經營理念, 將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未來業務的戰略發展目標。其次, 私人銀行業務涉及銀行內部機構多、服務范圍廣、專業性要求高, 因此花旗、匯豐等都專門設立了私人銀行業務部門, 對此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很好地加以借鑒。一方面, 國內商業銀行應調整組織機構, 自上而下成立專門的私人銀行業務部門, 在個人金融服務方面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應的制度和業績考核辦法,理順工作機制, 落實工作職責。
2.加強配套體系的建設
首先, 建立市場營銷新機制。銀行的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對客戶資源的競爭, 在今后的私人銀行業務中,銀行必須爭取相當的富裕私人客戶群, 而為獲得這組客戶群, 就必須盡快建立一套主動的市場營銷新機制, 并配套建立目標客戶動態檔案跟蹤管理制度。其次, 建立金融產品信息反饋體系和客戶信息資源的開發運用體系。由于現代商業銀行更加注重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度,因此國內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應適應發展, 從以產品管理為主轉向以客戶管理為主,從無差異服務轉變為差異化服務。需要更密切地關注較富裕客戶的需求,提供更貼身的服務,按客戶需要制定戰略計劃,做好客戶財富管理的主要顧問,并對不同層次的市場提供不同的專業化服務。
3.加快培養和引進私人銀行業務專業人才
目前國際私人銀行業務中的許多產品都涉及相關的專業人才, 如證券、會計師、律師等。對我國銀行來講,當務之急是應該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私人銀行業務從業隊伍, 通過多種途徑培養一批具有現代管理意識,負有責任感, 并且熟悉各種金融產品功能和具有較強市場研究和客戶開發管理經驗的個人客戶經理隊伍。
總的說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的市場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改善組織體系及營銷模式,更好地培養一批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的專業化人才,盡快縮小同國外商業銀行在這方面業務開展的差距,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令.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z].2005年第 2號
[2]唐韻:中外資銀行暗演理財大戰[j].中國經濟周刊,2006,(2)
[3]連建輝孫煥民:走近私人銀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6- 07
[4]連建輝孫煥民:私人銀行業務:高端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n].經濟導報
本研究借助科學知識圖譜技術,繪制1997-2011年電子商務研究文獻的知識可視化圖譜,旨在以可視化方式明確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和文獻及其之間的相關性,描繪出其前沿熱點的演進軌跡,探討該領域的國家和研究機構以及核心期刊分布現狀。
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SCI網絡版——WebofScience中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數據庫為數據來源。檢索方法選定為高級檢索,檢索式為:“TS=electroniccommerce”OR“TS=electronicbusiness”OR“TS=ecommerce”OR“TS=ebusiness”。檢索年限設定為1997-2011年,數據最后的更新時間為2011年8月1日,其中文獻類型設定為“article”,數據下載的方式設定為“全紀錄并且包含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共檢索到1242篇文獻。其中文獻被引頻次總計7737,有效被引頻次總計7214,施引文獻6047條,每條文獻引用6.23次,h-index為37。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University)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超美博士研制的CiteSpaceⅡ(版本號為2.2.R11)為知識可視化分析工具。使用該軟件繪制聚類視圖和時區視圖,能夠顯示某學科或知識域在一定時期發展的趨勢與動向,展示若干研究前沿領域的演進歷程[2]。
3結果與分析
將下載的相關數據全部錄入CiteSpaceⅡ中,設定相關選項。首先,設定時間跨度為1年,按文獻出版年劃分為15個時間段。其次,默認系統設定c,cc,ccv的閥值,選定路徑搜索(pathfinder)算法。最后,依據分析內容的不同,選定相應的網絡節點,如作者、關鍵詞、機構、國家、被引期刊等。
3.1關鍵節點文獻分析
在文獻主題分析時,需要將網絡節點設定為主題詞(term)和參考文獻(citedreference),將主題詞設定為文獻標題(title)、文摘(abstract)和描述符(descriptor),主題詞類型設定為涌現詞(burstterms),然后運行CiteSpaceⅡ,即可得出輸出網絡所涵蓋的節點(nodes=336)與鏈接線(links=701)數,同時繪制出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文獻共引網絡圖譜,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網絡中有6個關鍵節點。從知識理論的角度看,通常關鍵節點文獻是該領域中提出重大理論或者創新概念的文獻,也是最容易引起新的研究前沿熱點的關鍵文獻。關鍵節點文獻的相關信息見表1。為驗證關鍵節點文獻的重要性,筆者利用GoogleScholar對表1中的文獻進行檢索。由此得知,中心度最大的文獻是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University)教授、著名心理計量學家紐納利(J.C.Nunnally)于1978年出版的著作《心理測量理論(PsychometricTheory)》(第2版),自1967年首次出版以來被引用超過41876余次(檢索于2012年1月21日),書中作者提出心理測量的具體指標和方法,為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定量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對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商業領域影響深遠,其理論的學術價值極其重大。其次是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市場營銷系教授約瑟夫.F.海爾(JosephF.Hair)。他的專著《多元數據分析(MultivariateDataAnalysis)》(1998,Prentice-Hall),書中作者介紹了各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和應用實例,成為研究者廣泛采用的基本統計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子商務學科的實證研究發展。排在第三位的馬隆(ThomasW.Malone)是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中心的創始人,他于1987年提出信息技術將通過降低合作成本更加充分發揮市場的有效性并協調經濟活動,而不僅僅是在市場層次結構上發生改變[3]。他當時預測的電子商務重大發展內容10年后都成為了現實,如電子采購和銷售、產品種類的電子交易市場、公司非核心業務的外包、在商業貿易中智能的利用。排名第4位的詹姆斯.C.安德森(JamesC.Anderson)在1987年就被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任命為首屆威廉L.福特特聘教授,他是ISI認可的高被引頻次研究者(只有ISI數據庫收錄500多萬學者的1%且其中被引頻次排名靠前的半數人才能獲得此稱謂。安德森在分銷渠道、測量技術、營銷戰略/規劃/政策、企業市場等研究領域威望非常高。排名第5位FredD.Davis以Ajzen和Fishbein的理理論(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為基礎,探討了認知及情感因素與科技使用之間的關系,在1989年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理論[4],搭建了一個完整的量度外部因素對用戶信息系統使用行為的影響機制的框架。后來該理論繼續豐富,發展為TAM2(Venkatesh&Davis2000&Venkatesh2000)和TAM3(Venkatesh&Bala2008)。最后一位DavidGefen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貝內特勒博商學院(LeBowCollegeofBusiness)任教,在2001-2005年全球信息系統研究專家排名中位列第6,在1999-2003全球信息系統研究人員30強名單中排名第16位,尤其在電子商務的信托研究上是學術權威。以上檢索結果再次驗證了表1中所列學者及其文獻在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3.2研究熱點的知識演化分析
科學文獻在發表后,隨著時間推移,相對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內容會逐漸變得陳舊過時。而研究內容的陳舊過時,具體體現在代表該研究內容的詞匯或短語出現的次數的變化[5]。由于CiteSpaceⅡ軟件所調用的主題詞全部來自于SCIE數據庫中的題名、摘要、標識符和描述符,它完全可以用來表征該文獻的內容。因此,筆者將網絡節點設定為主題詞,結合軟件自帶的涌現檢測算法,然后運行CiteSpaceⅡ,繪制出1997—2011年的各年度研究主題變化的時區分布圖譜,見圖2。圖2較好地反映了15年來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演化關系;圖標中綠色方框反映該名詞術語的生命周期和影響力;連接線顏色反映該名詞術語的簇群;柱形代表年份。圖2中各年度的重要主題詞清晰可見。這些主題詞的變化,十分準確地反映了電子商務研究領域中研究熱點的演進情況。從圖2中可以發現,1997年研究熱點主要是超導性和電子商務市場拓展;1998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戰略制訂、數字簽名;1999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系統和終端用戶;2000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含義、市場應用、商業模型、業務流程;2001年研究熱點是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環境、B2B電子商務、電子交易市場、電子商務網站、比較優勢、數字經濟;2002年研究熱點是知識管理、智能、網絡服務、電子商務應用產品、B2B整合;2003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模式、商業利益、技術;2004年研究熱點是供應鏈、B2C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系統;2005年研究熱點是概念模型、網絡應用、安全套接層協議;2006年研究熱點是信息共享、可擴展標記語言、電子商務框架、決策過程;2007年研究熱點是客戶滿意度、B2B市場、經營績效;2008年研究熱點是中小企業電子商務;2009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行業標準、客戶訂單;2010年研究熱點是模糊邏輯、電子商務交易網絡、客戶忠誠度、電子商務綜合模式、訪問和通訊控制;2011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采購、商品分類、整合模式、公平交換電子商務協議、交替離線采購方法、一體化市場、農產品和藝術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化、自適應系統。總體來看,這些研究熱點多數圍繞商業交易活動各環節的多種科學問題展開,具體體現在電子商務的參與者行為規律、電子商務的微觀市場機制及演化機理以及電子商務中的關鍵技術原理三個方面,即用戶、技術、市場。
3.3各國(地區)和研究機構的實力分析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將網絡節點類型設置成“Country”,然后運行軟件,得到有關國家(地區)研究實力分布圖譜,見圖3。從圖3中可以清晰看出在電子商務研究領域中,美國具有絕對優勢,居于世界首位,獨占第一集團;中國雖然遠遜于美國,但明顯超出其他國家很多,獨占第二集團;第三集團由英國、加拿大、德國和韓國構成,略強于第4集團。第4集團相互之間差距不大,它們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西班牙、意大利、日(地區)4研究論文本、印度。由此可見,我國在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研究實力比較強:一方面因為電子商務在國際上發展歷史并不長,各國研究起步時間相當;另一方面因為我國政府較早且一貫重視電子商務發展,如1998年11月18日就在APEC會議上發表了針對電子商務的重要講話,并指出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貿易方式的發展方向。為了解研究機構的分布情況,將網絡節點分別設置成“institution”,運行軟件后得到從事電子商務研究的機構分布列表,由于結果很多,限于篇幅,在表3中只列出前20個研究機構。從表3中可知,被引頻次最高的是美國IBM公司;第二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并列第三。排在前20的研究機構中美國有11個,中國有4個(含港、澳、臺),新加坡有2個,韓國世宗大學(SejongUniv)、希臘雅典國立科技大學(NatlTechUnivAthens)、澳大利亞科廷科技大學(CurtinUnivTechnol)各占一席。另外,從科研機構的性質來看,大學是電子商務研究的絕對主力,而像IBM、惠普、微軟等頂級信息技術企業也是推動電子商務研究向前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3.4引用期刊的知識圖譜分析
在CiteSpaceⅡ中設置網絡節點為引用期刊(citedjournal),運行之后聚類得到期刊共引網絡圖譜,圖4中顯示,引用期刊可劃分為化學、物理、空間科學、信息管理四大學科簇群。依據軟件運行結果,結合JCR和歐美頂級期刊評價指標[6],列出了電子商務領域的前10位期刊。見表4。這些期刊在本學科普遍呈現影響因子高、被引半衰期長、A-journal標準等級高等特點,往往也是電子商務新理論、新技術、新熱點產生的土壤。利用GoogleScholar搜索前3位期刊的詳細信息,發現中心度最大、被引頻次最高的COMMUNACM是美國計算機學會的會刊,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影響力僅次于JACM,刊載的學術論文和綜述幾乎都是經典。2011年度JCR顯示被引半衰期大于10,也驗證了它的學術權威性。MANAGESCI是管理科學、運籌學領域的頂級期刊,是歷史最悠久、口碑最高的期刊。MISQUART在歐美頂級名校認可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國際學術期刊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刊載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論文和評論,排名前10位的關鍵節點文獻中有3篇發表在該刊。
4討論
4.1中國電子商務研究實力現狀
在國家和機構研究實力分布圖譜中,有15個中國科研機構進入前100名,其中香港地區4個,內地5個,臺灣地區6個,就排名來看此領域國內各區域整體研究實力,香港最強,臺灣其次,內地第三。以下是國家和機構研究實力分布圖譜中前100名中國各研究機構的實力排名:香港城市大學(2)、香港理工大學(3)、香港中文大學(8)、臺灣政治大學(13)、臺灣中興大學(32)、臺灣中正大學(34)、中國科學院(48)、清華大學(52)、北京郵電大學(58)、臺灣中山大學(59)、香港大學(61)、中國地質大學(78)、復旦大學(91)、臺灣交通大學(93)、臺灣樹德科技大學(100)。雖然中國整體研究實力全世界排名第二,實際上得益于香港研究機構的雄厚研究實力,也反映出中國研究機構實力分布嚴重失衡,內地研究機構的國際化水平較低,在該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機構、學術期刊都嚴重不足。因此,提高內地研究機構的國際學術地位顯得尤為迫切。筆者認為目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①構建內地與香港、臺灣之間的穩定學術交流機制,充分利用語言優勢、區位優勢盡快縮小三地間的差距;②積極引導、鼓勵內地學者向國際頂級學術刊物撰稿,提高命中率;③吸引頂級海外華人學者回流。電子商務領域內頗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學者為數不少,我們經過分析作者共引知識圖譜得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祝效國(KevinZhu)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李效良(Hau.LLee)教授是華人學者中被引頻次最高的兩位。引進像這樣的高級學者,對于幫助培養一批國內青年學者成才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科學知識圖譜是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新近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領域,當前已經成為科學計量學的一個新熱點。借助科學知識圖譜,人們可以透視龐大的知識體系中各個領域的結構,理順當代知識大爆炸形成的復雜知識網絡,預測科學技術知識前沿發展的最新態勢[1]。
本研究借助科學知識圖譜技術,繪制1997-2011年電子商務研究文獻的知識可視化圖譜,旨在以可視化方式明確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和文獻及其之間的相關性,描繪出其前沿熱點的演進軌跡,探討該領域的國家和研究機構以及核心期刊分布現狀。
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SCI網絡版——Web of Science中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數據庫為數據來源。檢索方法選定為高級檢索,檢索式為:“TS=electronic commerce”OR “TS=electronic business” OR “TS=ecommerce”OR“TS=ebusiness”。檢索年限設定為1997-2011年,數據最后的更新時間為2011年8月1日,其中文獻類型設定為“article”, 數據下載的方式設定為“全紀錄并且包含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共檢索到1 242篇文獻。其中文獻被引頻次總計7 737,有效被引頻次總計7 214,施引文獻6 047條,每條文獻引用6.23次,h-index為37。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超美博士研制的CiteSpaceⅡ(版本號為2.2.R11)為知識可視化分析工具。使用該軟件繪制聚類視圖和時區視圖,能夠顯示某學科或知識域在一定時期發展的趨勢與動向,展示若干研究前沿領域的演進歷程[2]。
3結果與分析
將下載的相關數據全部錄入CiteSpaceⅡ中,設定相關選項。首先,設定時間跨度為1年,按文獻出版年劃分為15個時間段。其次,默認系統設定c,cc,ccv的閥值,選定路徑搜索(pathfinder)算法。最后,依據分析內容的不同,選定相應的網絡節點,如作者、關鍵詞、機構、國家、被引期刊等。
3.1關鍵節點文獻分析
在文獻主題分析時,需要將網絡節點設定為主題詞(term)和參考文獻(cited reference),將主題詞設定為文獻標題(title)、文摘(abstract)和描述符(descriptor),主題詞類型設定為涌現詞(burst terms),然后運行CiteSpace Ⅱ,即可得出輸出網絡所涵蓋的節點(nodes=336)與鏈接線(links=701)數,同時繪制出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文獻共引網絡圖譜,見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網絡中有6個關鍵節點。從知識理論的角度看,通常關鍵節點文獻是該領域中提出重大理論或者創新概念的文獻,也是最容易引起新的研究前沿熱點的關鍵文獻。關鍵節點文獻的相關信息見表1。
為驗證關鍵節點文獻的重要性,筆者利用Google Scholar對表1中的文獻進行檢索。由此得知,中心度最大的文獻是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教授、著名心理計量學家紐納利(J.C.Nunnally)于1978年出版的著作《心理測量理論(Psychometric Theory)》(第2版),自1967年首次出版以來被引用超過41 876余次(檢索于2012年1月21日),書中作者提出心理測量的具體指標和方法,為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定量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對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商業領域影響深遠,其理論的學術價值極其重大。其次是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市場營銷系教授約瑟夫.F.海爾(Joseph F. Hair)。他的專著《多元數據分析(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1998,Prentice-Hall),書中作者介紹了各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和應用實例,成為研究者廣泛采用的基本統計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子商務學科的實證研究發展。排在第三位的馬隆(Thomas W. Malone)是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中心的創始人,他于1987年提出信息技術將通過降低合作成本更加充分發揮市場的有效性并協調經濟活動,而不僅僅是在市場層次結構上發生改變[3]。他當時預測的電子商務重大發展內容10年后都成為了現實,如電子采購和銷售、產品種類的電子交易市場、公司非核心業務的外包、在商業貿易中智能的利用。排名第4位的詹姆斯.C.安德森(James C.Anderson)在1987年就被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任命為首屆威廉L.福特特聘教授,他是ISI認可的高被引頻次研究者(只有ISI數據庫收錄500多萬學者的1%且其中被引頻次排名靠前的半數人才能獲得此稱謂。安德森在分銷渠道、測量技術、營銷戰略/規劃/政策、企業市場等研究領域威望非常高。排名第5位Fred D. Davis以Ajzen和Fishbein的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為基礎,探討了認知及情感因素與科技使用之間的關系,在1989年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論[4],搭建了一個完整的量度外部因素對用戶信息系統使用行為的影響機制的框架。后來該理論繼續豐富,發展為TAM2(Venkatesh & Davis 2000 & Venkatesh 2000)和TAM3(Venkatesh & Bala 2008)。最后一位David Gefen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貝內特勒博商學院(LeBow College of Business)任教,在2001-2005年全球信息系統研究專家排名中位列第6,在1999-2003全球信息系統研究人員30強名單中排名第16位,尤其在電子商務的信托研究上是學術權威。以上檢索結果再次驗證了表1中所列學者及其文獻在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圖2研究熱點的演化
3.2研究熱點的知識演化分析
科學文獻在發表后,隨著時間推移,相對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內容會逐漸變得陳舊過時。而研究內容的陳舊過時,具體體現在代表該研究內容的詞匯或短語出現的次數的變化[5]。由于CiteSpaceⅡ軟件所調用的主題詞全部來自于SCIE數據庫中的題名、摘要、標識符和描述符,它完全可以用來表征該文獻的內容。因此,筆者將網絡節點設定為主題詞,結合軟件自帶的涌現檢測算法,然后運行CiteSpaceⅡ,繪制出1997—2011年的各年度研究主題變化的時區分布圖譜,見圖2。
圖2較好地反映了15年來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演化關系;圖標中綠色方框反映該名詞術語的生命周期和影響力;連接線顏色反映該名詞術語的簇群;柱形代表年份。圖2中各年度的重要主題詞清晰可見。這些主題詞的變化,十分準確地反映了電子商務研究領域中研究熱點的演進情況。
從圖2中可以發現,1997年研究熱點主要是超導性和電子商務市場拓展;1998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戰略制訂、數字簽名;1999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系統和終端用戶;2000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含義、市場應用、商業模型、業務流程;2001年研究熱點是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環境、B2B電子商務、電子交易市場、電子商務網站、比較優勢、數字經濟;2002年研究熱點是知識管理、智能、網絡服務、電子商務應用產品、B2B整合;2003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模式、商業利益、技術;2004年研究熱點是供應鏈、B2C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系統;2005年研究熱點是概念模型、網絡應用、安全套接層協議;2006年研究熱點是信息共享、可擴展標記語言、電子商務框架、決策過程;2007年研究熱點是客戶滿意度、B2B市場、經營績效;2008年研究熱點是中小企業電子商務;2009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行業標準、客戶訂單;2010年研究熱點是模糊邏輯、電子商務交易網絡、客戶忠誠度、電子商務綜合模式、訪問和通訊控制;2011年研究熱點是電子商務采購、商品分類、整合模式、公平交換電子商務協議、交替離線采購方法、一體化市場、農產品和藝術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化、自適應系統。
總體來看,這些研究熱點多數圍繞商業交易活動各環節的多種科學問題展開,具體體現在電子商務的參與者行為規律、電子商務的微觀市場機制及演化機理以及電子商務中的關鍵技術原理三個方面,即用戶、技術、市場。
3.3各國(地區)和研究機構的實力分析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將網絡節點類型設置成“Country”,然后運行軟件,得到有關國家(地區)研究實力分布圖譜,見圖3。
從圖3中可以清晰看出在電子商務研究領域中,美國具有絕對優勢,居于世界首位,獨占第一集團;中國雖然遠遜于美國,但明顯超出其他國家很多,獨占第二集團;第三集團由英國、加拿大、德國和韓國構成,略強于第4集團。第4集團相互之間差距不大,它們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印度。由此可見,我國在電子商務研究領域的研究實力比較強:一方面因為電子商務在國際上發展歷史并不長,各國研究起步時間相當;另一方面因為我國政府較早且一貫重視電子商務發展,如1998年11月18日就在APEC會議上發表了針對電子商務的重要講話,并指出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貿易方式的發展方向。
為了解研究機構的分布情況,將網絡節點分別設置成“institution”,運行軟件后得到從事電子商務研究的機構分布列表,由于結果很多,限于篇幅,在表3中只列出前20個研究機構。
從表3中可知,被引頻次最高的是美國IBM公司;第二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并列第三。排在前20的研究機構中美國有11個,中國有4個(含港、澳、臺),新加坡有2個,韓國世宗大學(Sejong Univ)、希臘雅典國立科技大學(Natl Tech Univ Athens)、澳大利亞科廷科技大學(Curtin Univ Technol)各占一席。另外,從科研機構的性質來看,大學是電子商務研究的絕對主力,而像IBM、惠普、微軟等頂級信息技術企業也是推動電子商務研究向前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圖4引用期刊圖譜
3.4引用期刊的知識圖譜分析
在CiteSpaceⅡ中設置網絡節點為引用期刊(cited journal),運行之后聚類得到期刊共引網絡圖譜,圖4中顯示,引用期刊可劃分為化學、物理、空間科學、信息管理四大學科簇群。依據軟件運行結果,結合JCR和歐美頂級期刊評價指標[6],列出了電子商務領域的前10位期刊。見表4。這些期刊在本學科普遍呈現影響因子高、被引半衰期長、A-journal標準等級高等特點,往往也是電子商務新理論、新技術、新熱點產生的土壤。利用Google Scholar搜索前3位期刊的詳細信息,發現中心度最大、被引頻次最高的COMMUN ACM是美國計算機學會的會刊,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影響力僅次于JACM,刊載的學術論文和綜述幾乎都是經典。2011年度JCR顯示被引半衰期大于10,也驗證了它的學術權威性。MANAGE SCI是管理科學、運籌學領域的頂級期刊,是歷史最悠久、口碑最高的期刊。MIS QUART在歐美頂級名校認可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國際學術期刊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刊載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論文和評論,排名前10位的關鍵節點文獻中有3篇發表在該刊。
4討 論
4.1中國電子商務研究實力現狀
在國家和機構研究實力分布圖譜中,有15個中國科研機構進入前100名,其中香港地區4個,內地5個,臺灣地區6個,就排名來看此領域國內各區域整體研究實力,香港最強,臺灣其次,內地第三。以下是國家和機構研究實力分布圖譜中前100名中國各研究機構的實力排名:香港城市大學(2)、香港理工大學(3)、香港中文大學(8)、臺灣政治大學(13)、臺灣中興大學(32)、臺灣中正大學(34)、中國科學院(48)、清華大學(52)、北京郵電大學(58)、臺灣中山大學(59)、香港大學(61)、中國地質大學(78)、復旦大學(91)、臺灣交通大學(93)、臺灣樹德科技大學(100)。雖然中國整體研究實力全世界排名第二,實際上得益于香港研究機構的雄厚研究實力,也反映出中國研究機構實力分布嚴重失衡,內地研究機構的國際化水平較低,在該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機構、學術期刊都嚴重不足。
因此,提高內地研究機構的國際學術地位顯得尤為迫切。筆者認為目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①構建內地與香港、臺灣之間的穩定學術交流機制,充分利用語言優勢、區位優勢盡快縮小三地間的差距;②積極引導、鼓勵內地學者向國際頂級學術刊物撰稿,提高命中率;③吸引頂級海外華人學者回流。電子商務領域內頗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學者為數不少,我們經過分析作者共引知識圖譜得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祝效國(Kevin Zhu)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李效良(Hau.L Lee)教授是華人學者中被引頻次最高的兩位。引進像這樣的高級學者,對于幫助培養一批國內青年學者成才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4.2電子商務研究熱點的不足
深入分析電子商務知識圖譜,筆者發現歷年研究熱點或文獻內容大多數圍繞電子商務參與者的行為規律和電子商務的微觀市場機制及演化機理。而有關新興電子商務技術的研究較前兩者來說還比較弱,現有研究多數集中于探討新的產品推薦算法,或是電子商務中的相關知識管理策略。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電子商務的移動性和虛擬性特征日益凸顯,這無疑給技術研究增加了難度,因此短時間內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技術研究成果;②電子商務的參與者對新型商務模式的需求也趨于多樣化和個性化,而對于新型商務模式的技術研究必須在充分明確新型商務模式的相關特征及需求的條件下才可能進行,因此,技術研究就顯得相對滯后。③電子商務參與者行為規律是進行相關技術研究的知識基礎,這使得管理學領域的學者也將其研究重點放在以社會科學或經濟學視角探討電子商務的基礎科學規律方面,在此基礎上再著手研究相關技術原理,因此,有關技術原理的文獻顯得相對較少。
筆者認為,中國學者針對電子商務相關技術這一國際研究的薄弱環節進行學術攻關,如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興電子商務的特點和機制來研究相應的智能化技術原理及最優策略、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搜索技術優化、移動電子商務關鍵技術等,更易獲得突破和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Chen Chaomei.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 Chen Chaomei.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2004,101 (Suppl. 1), 5303-5310.
[3] Malone T W, Yates J, Benjamin R I.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30(6), 469–471.
[4] FD Davis.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 1989,13(3), 319-340.
[5] 高繼平,丁堃.專利研究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情報雜志,2009,28(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