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8 10:39: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引領學生認真觀察、收集有關物體的冷熱的事實材料,整理、研究這些材料。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有關冷熱的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經歷用觸摸的方法按冷熱程度把水分為燙、熱、溫、涼、冷的過程,經歷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與熱水的過程。
材料準備:每組只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熱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組兩個)、皮筋或線繩、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一.冷熱不同的水二.冷水和熱水還有什么不同.教學內容三.研究熱水上浮的原因.四.小結教學媒體一壺熱水,一壺冷水,幾只杯子.小塑料袋,紅墨水,冷水和熱水教學媒體氣球皮,試管,小秤,皮筋或線繩.教師行為.引入:今天感覺教室外邊冷還是熱?.準備.好熱水與冷水.給熱水分類4.整理平時發生燙傷的場合,怎樣避免燙傷?1.冷水和熱水除了冷熱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能換一種方法來教師行為研究嗎?.提出目標.: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我們在這節課中發現了什么?學生行為1.學生到教室外體驗一下.2.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先猜后摸摸兩種水.3.用一瓶熱水和一壺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熱不同的水.描述和觸摸4杯水的感受,聯系課本開水和冰水的插圖給水分類:燙水,熱水,溫水,涼水,冷水..學生互相說說,.反饋.1.在冷水和熱水中各滴一滴紅墨水看看有什么發現?把裝冷水學生行為的小塑料袋放入熱水中,把裝有熱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發現?怎樣解釋以上現象?提出自己的假設..觀察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自己互相討論,.實驗..把裝滿冷水的試管用氣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緊,.放入熱水中.發現了什么?放到熱水中,.又發現了什么?教學思路1.初步感受冷熱的變化.2.強調冷熱是用觸覺感受..具體感受惹熱水熱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4.應用到實際..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與熱水的其他不同.教學思路點.對水的體積的變化的觀察,認識到熱水上浮的原因。學生互相說說。
教學反思
熱脹冷縮(第一教時)
天凝鎮中心小學俞再華
教學目標: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觀察認識多種液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理解體積的變化可反應出物體的冷熱。知道一些水的熱脹冷縮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重點:探究認識水等多種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難點:啟發尋找探究方法。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平底燒瓶、細玻璃管、橡膠塞、紅墨水(或用插細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內裝熱水)另備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體。
演示實驗:試管、水、酒精燈、鐵架臺、氣球皮,橡皮筋、插管飲料紙盒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引入熱脹冷縮的現象。⒈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問題?為什么沒開就溢出來了?(重在爭論增減和水面、體積等變化)觀察思考討論:水為什么沒開就溢出來了?提供感知,產生認知失衡,激發思維、爭論。培養探求欲望。
⒉舉證:試管裝水用橡皮蒙緊,放入冷水或熱水中。問:你看到了什么現象?看清了嗎?能想法讓大家每個人看清楚嗎?初步觀察感知熱脹冷縮的現象,討論思考如何改進實驗。給學生空間,嘗試進行探究思考、學習。
二、實驗觀察水在受熱受冷的體積變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燒瓶、細玻璃管插入橡膠塞、紅墨水。⒈認識器材,說說你準備怎樣用老師的器材做實驗?明確實驗要求,正確組裝實驗器材。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⒉為什么要加紅水?想一想:用一根細玻璃管有什么好處?
⒉提供熱水,進行水的熱脹實驗⒈每個組來一人,領一杯熱水。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小結
⒉說說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⒊提供冷水,進行水的冷縮實驗⒈每個組來一人,領一杯冷水。
⒉說說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⒊說說裝水的平底燒瓶放進冷熱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質。什么條件下水體積膨脹?什么條件下水體積縮小?進行實驗總結。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
三、水的體積變化反應水的溫度變化。趣味問答:(有條件可以配圖)⒈由于太忙,⒉老師做好實驗,⒊平底燒瓶放在實驗室講臺上好幾天沒動有位同⒋學天天來看發現細玻璃管中的紅色水柱早晨下降,⒌中午又上升了,⒍天天如此。這位同⒎學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嗎?⒏二個好朋友相約一起放風箏,⒐各帶了滿滿的一瓶開水,⒑口渴時打開一看,⒈一瓶是滿滿的,⒉一瓶少了很多,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⒋小明家來了很多客人,⒌可高興了,⒍忙放了滿滿一壺自來水,⒎準備⒏燒水給客人泡茶,⒐可媽媽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納悶了,⒈這又是為什么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入理解水的熱脹冷縮與生活實踐相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其它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體,利用水的熱脹冷縮實驗裝置,驗證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⒈水能熱脹冷縮,⒉酒精、食油、醋、等液體,⒊也能熱脹冷縮嗎其它液體呢?⒋小組討論,⒌你們準備⒍選擇什么液體進行驗證?⒎分領材料,⒏分組實驗。學生討論、猜想、實驗驗證。盡量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猜想驗證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五、總結。說說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學習到了什么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固體、氣體也會熱脹冷縮嗎?)
熱脹冷縮(第二教時)
天凝鎮中心小學俞再華
教學目標:
繼探究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之后,觀察探究氣體固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現象培養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知道一些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重點:探究認識空氣和銅等氣體固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難點:啟發尋找探究方法。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平底燒瓶(建議使用以上)、橡膠塞紅墨水細玻璃管(或用口徑相當的小氣球封口代)小水槽;
自制固體教具(參閱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燈、火柴。
演示實驗:固體線脹儀、酒精燈、火柴、小水槽。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引入新課。出示空平底燒瓶等。上節課我們用它做了什么實驗?知道了什么?復習回顧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以舊引新,為知識正向遷移準備,也為學生探究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在方法上奠定基礎。
現在空瓶里裝著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個法讓大家每個人看清楚空氣會不會熱脹冷縮?回憶液體熱脹冷縮實驗方法,嘗試改進實驗。
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做?需要解決幾個新問題?空氣會向四下里流動,流走怎么了辦?無色無味看不見怎么辦?
二、實驗觀察空氣在受熱受冷的體積變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燒瓶、細玻璃管插入橡膠塞、紅墨水滴瓶。(或平底燒瓶和小氣球)進行空氣的熱脹冷縮實驗。⒈認識器材,說說你準備怎樣用老師的器材做實驗?明確實驗要求,正確組裝實驗器材。自主探究掌握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⒉為什么要用小氣球封住平底燒瓶的中?
⒈你準備怎樣讓空氣受熱受冷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小結
⒉你現在能獨立做實驗,來觀察空氣會不會熱脹冷縮了?
⒊說說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⒉提供空氣熱脹冷縮的生活實例與應用。⒈夏天,停在太陽下的摩托車輪胎突然爆裂,這是為什么?⒉冬天,打足氣的籃球,為什么第二天又癟了?⒊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辦法?認識思考生活中空氣熱脹冷縮的現象。發展學生認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實驗觀察固體受熱受冷的體積變化。趣味過度:(有條件可以配圖)年,英國鋪設的第一條鐵路鋼軌,是一根連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結果,到了炎熱的夏天就變得七歪八扭,左右彎曲,甚至還會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鋼軌竟凍裂成幾段。說說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據相關信息思考猜想:鋼軌會不什么熱脹冷縮?培養學生利用現有知識,對周圍信息作出正確判斷,獲取知識的意識。
你能證明嗎?
用線脹儀演示,銅球會熱脹冷縮。說說到了什么?說明什么?進行固體實驗探究、交流、小結
想不想自己也來試一試?演示自制教具,說明要點與酒精燈的用法,分組實驗。
想一想:水泥中面為什么要用切割機切成一段段的?為什么新拉的電線很松很松
五、總結,說說哪些物質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你又有什么猜想?準備怎樣去研究?
自制教具:(原文轉錄)
自制固體熱脹冷縮實驗裝置
固體熱脹冷縮實驗一向被列為教師的演示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以下現象:①由于銅球體積較大,所以在銅球加熱時所需時間較長,②在銅球加熱的過程中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制約了學生探究心理的發展。為此我們改進了實驗的裝置,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制作方法如下:
用直徑為長為的護套線,剝去一端塑料護套,長約,把銅絲按玻璃彈子大小圍成一個圓,扎緊固定,圓與塑料護套距離。學生做實驗時可先用銅環套一套玻璃彈珠(通不過),在灑精燈上加熱銅銅環受熱膨脹銅環再套一下玻璃彈珠(通過),這樣的實驗裝置教師制作方便,學生能做到人人參與,學習興趣高,縮短的實驗所需的時間,實驗效果好。
浙江省嘉善縣教育局教研室
朱衛東
××年月日
溫度和溫度計
嘉善縣大云鎮中心學校吳斌杰
一、教學目標
⒈經歷認識溫度計、使用溫度計的過程。
⒉通過細心的觀察和同學的研討發現溫度計的構造,嘗試與同學交流和合作。
⒊通過比較發現溫度計的設計原理。
⒋在比較中發現正確讀、寫攝氏溫度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難點:選擇正確角度觀察溫度計上的讀數。
三、材料準備
一杯熱水、一杯冷水、紅色煤油溫度計、水銀溫度計、干濕溫度計、最高最低溫度計、熱脹冷縮實驗裝置、溫度計模型。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⒈引入。⒉觀察幾種溫度計。⒊了解溫度計的原理。⒋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⒌攝氏溫度的讀和寫。⒍課外延伸。實物實物投影片或課件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先讓學生猜測哪杯冷哪杯熱?再讓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提出問題:熱水比冷水熱多少?引出課題:要研究熱水比冷水熱多少,我們需要借助一個儀器來測量熱水和冷水的溫度,這個儀器叫什么呢?出示一種溫度計,提示學生:我們要正確使用溫度計,首先必須要認識這個溫度計,了解它有哪幾個部分構成。分發一種溫度計,提示學生:先想一想你準備怎樣觀察溫度計,然后仔細觀察。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發現。大家的觀察結果是否一樣,有什么不同意見?可以通過再一次仔細觀察來解決你們的不同意見。出示“使用溫度計前需要看清楚的問題(教材上的個)”,提示學生:這個問題你都解決了嗎?如果沒有,再觀察一次。用手捂住溫度計的玻璃泡,觀察溫度計產生的變化。放開手等一會兒再觀察。討論:溫度計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分發幾種不同的溫度計,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出個題目考考你:“℃”,你會讀嗎?廣播、電視中的天氣預報員是怎樣預報天氣的呢?“攝氏度”怎么寫?“零下攝氏度”怎么寫?觀察溫度計上的液面,每人各自記下自己觀察到的讀數。交流一下:結果是否一樣?為什么會不同呢?出示三種從不同角度看溫度計的圖片讓學生選擇認為正確的一種并說說理由。小組討論概括正確認讀溫度計的方法。回家找個溫度計,嘗試測量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的溫度,并記錄下來,下次上課帶來交流。猜測。思考,驗證。猜想。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學生觀察溫度計的構造、刻度、標記、數字等內容。學生交流。通過再次觀察解決小組內的不同意見。學生對照問題,檢查自己是否都解決了。再觀察。學生實驗,觀察。學生討論。學生觀察,交流。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試讀。學生回憶。寫一寫。讀一讀。學生觀察,記錄。學生思考,交流。學生選擇,說理由。學生討論概括。學生課外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活動。通過猜測冷熱和驗證活動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對學生正確使用溫度計作一次強化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溫度計的興趣。重視學生對溫度的讀寫感受。引發學生對不同認讀結果的思考。及時給予必要的材料輔助。將活動引向課外,為下一次活動作準備。
測量物體的溫度
嘉善縣大云鎮中心學校吳斌杰
一、教學目標
⒈經歷測量液體(水)、氣體(空氣)、固體(沙子)的溫度的過程。
⒉在進行操作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⒊嘗試在小組活動中進行分工和合作,嘗試小組內相互評價。
⒋通過閱讀引起學生對溫度測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測量水的溫度。
難點:測量空氣時的耐心等待。開水的測量。
三、材料準備
選擇供學生練習測定氣溫的場地。
小組用:溫度計只、開水、熱水、溫水、冷水,各種裝水的器皿。
《植物的一生》一單元四課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從播種到收獲,從發芽到結果,依次展開對植物生命過程的觀察與記錄,對植物各部分形態和功能進行觀察與探究。本課《植物結果了》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在經歷了前面較長時間種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課,在這一課學生要學會自己整理前期記錄的種植記錄表,再來課堂上做交流。通過交流與比較西紅柿和黃瓜的生長過程,概括出它們的共同特征。緊接著通過找西紅柿和黃瓜的種子,初步認識果實的構造,懂得辨別果實,辨認植物的可食部分,鞏固對植物各部分的認識,最后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對植物的利用情況,認識植物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價值。
【學情分析】
本課是三年級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生在經歷了一年級《多姿多彩的植物》這樣一課對植物形態特征的初步認識和二年級《栽小蔥》這一課對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對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礎和熱情,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一生》讓學生對植物構造、功能、生命過程、植物資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本課《植物結果了》更是帶領學會認識了植物完整的生長過程,學生在這一課會很有成就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有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2.知道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知道我們通常食用植物的哪個器官。
4.認識植物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科學探究:
1.通過回顧植物的生長過程,找出西紅柿和黃瓜生長過程的共同點。
2.能利用果實的特征辨別果實和非果實。
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2.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調查身邊特殊的植物資源。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了解周圍的植物資源,認識到植物的價值。
【教學重點】
知道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找出果實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視頻。
學生材料:各種植物的部位。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經歷了哪些過程嗎?能不能按順序說一說?
學生發言
2.揭題:是的,植物的一生開始于一顆種子,發芽,生長,開花,最后結果,那么你們種下的西紅柿和黃瓜結果了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觀察《植物結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談話:同學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種植和記錄,一定有不少豐碩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們請小組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小組展示種植記錄
2.談話:同學們的種植記錄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們選取了兩組種植記錄,請大家認真再看一看,小組討論一下,西紅柿和黃瓜的生長過程有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組討論匯報
三、探究植物的果實
1.談話:西紅柿和黃瓜都經歷了發芽,生長,開花,結果這樣一系列的過程,之前我們已經研究過了他們的種子、根、莖、葉,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觀察他們的果實。
出示西紅柿和黃瓜
2.活動一:觀察果實的內部結構
談話:請同學們從中間切開果實,認真觀察,說一說,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小組實驗匯報
3.教師補充:切開西紅柿和黃瓜我們會發現種子就包裹在果實中間,而包裹在種子外面的,生活中我們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學上我們統稱果皮,所以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個部分組成的。
4.提問:那么如果西紅柿和黃瓜要繁殖后代,你們覺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
5.小結:植物通過種子繁殖后代。花、果實、種子屬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應用
1.提問:你們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實的特點了呢?你能不能從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屬于植物的果實?
多媒體展示甘蔗,胡蘿卜,花生,蘋果,香蕉,蠶豆,豌豆莢等
小組討論分類
2.談話:看來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實才能作為我們的食物,你們能說說,多媒體上的這些食物它們分別是植物的哪個部分嗎?
小組討論發言
五、拓展
走進戲曲
—《報燈名》
版本
花城出版社
第六冊第
12
課
課程內容與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1.在比較和欣賞中,讓學生體會到京劇和潮劇的共同點,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2.在學習京劇《報燈名》和欣賞潮劇《柴房會》中,體會兩種劇種中丑行的特點。
3.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地域不同,方言不同,但藝術的特點是相同的。
教學目標
1.
初步了解京劇的四大行當,重點認識丑角,激發學習京劇的興趣從而喜愛京劇藝術。
2.
在聽、看、讀、演、議的活動中感受數板的表演方式及丑角的特點。
3.學習《報燈名》,能用一點京腔,帶上動作表演。
教學重難點
關鍵
1.學會《報燈名》。
2.能用一點京腔,帶上動作表演《報燈名》。
3.能夠喜歡上京劇和潮劇等戲曲藝術,為我國戲曲藝術出一份力。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了“賞”、“聽”、“讀”、“演”、“議”等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模仿創造,從而了解京劇四大行當中丑角的特點及數板的表演形式,逐步走進京劇,喜愛京劇。1、聽讀法: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我讓學生借助網絡從聽入手,聽范讀,聽師讀,自己讀,逐步學習京劇《報燈名》。2、自主學習法: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和表演《報燈名》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不僅為學生創設了寬松、民主的氛圍,還增強了學生學習京劇的信心。3、創造表現法: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試。最后的表演環節,讓學生找喜歡的同學合作表演,使學生過足了戲癮。
運用的
信息技術工具
1.
教學課件
2.
通過網絡資源,播放《說唱臉譜》和潮劇《柴房會》
教學設計思路
1.觀看視頻《說唱臉譜》,激發學生對京劇產生興趣。
2.讓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與京劇相關的知識,直觀地了解京劇藝術,逐步地走進京劇,通過觀看、感受、數板念白的學習和帶上動作表演《報燈名》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解決該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了解京劇四大行當中丑角的特點及數板的表演形式,從而喜愛京劇藝術。
3.拓展環節運用潮州本土地方戲曲——潮劇《柴房會》,讓學生了解兩種劇種中丑行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地域不同,方言不同,但藝術的特點是相同的。
課前準備
1.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查閱和了解一些京劇和潮劇的相關知識
2.教師對京劇和潮劇相關資料的整理。
3.優秀京劇視頻的收集和制作。
4.優秀潮劇視頻的收集和制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師:首先我們來觀看一段表演,感受一下,這段演唱跟我們平時演唱的歌曲一樣嗎?
1、欣賞歌曲《說唱臉譜》
交流:學生談一談對歌曲的感受
揭題:今天我們的音樂課就與戲曲有關,揭題:走進戲曲---觀賞京劇
(通過互聯網搜索出《說唱臉譜》,讓學生欣賞,拉近了學生與京劇的距離,自然地進入了京劇的學習)
2、認識四大行當
(1)、師:你對京劇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哪些與京劇有關的知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2)、交流: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京劇知識。
(3)、指名學生回答
師:說到京劇,我們一定要說到他的行當,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浄、丑四大行當。
3、教師小結京劇藝術的特點:
(1)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
(2)角色分為生、旦、浄、丑四大行當
(3)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
(4)多采用虛擬性動作,把生活中實有的事物通過抽象的表演,得到藝術的再現,取得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的效果。
二、引入新課,欣賞《報燈名》
師:了解四大行當后,老師要考考你們,一起來看看這段卡通京劇中人物角色是屬于京劇里的哪個行當?
1、課件播放《報燈名》,學生初步欣賞
2、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教師介紹丑行的相關知識
(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與京劇相關的知識,直觀地了解京劇藝術,并與他人交流分享,逐步地走進京劇)
3、教師為學生介紹丑行的相關知識:丑行俗稱小花臉,丑角都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個粉塊。這白粉的塊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方形的,元寶形的,倒元寶形的,根據不同的人物,畫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白粉塊。“丑”在京劇中扮演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像漁夫、農夫、書童、乞丐、燈官等等,但是他們的性格都是滑稽、活潑、樂觀熱情的。
三、學習《報燈名》
1、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讀課本P56數板
2、聆聽范讀數板,了解京劇念白
師:這段數板跟我們讀的一樣嗎?(不一樣)數板突出的是節奏的作用,將節奏相對自由的語言納入固定節奏的規范之中。
3、分兩部分學習
(1)、學習前半部分(和數字相關的十個燈)
a.學生四人小組學讀
b.全班跟著老師的節奏邊拍手邊讀
c.找拖腔:老師示范念,讓學生標記拖腔的字,模仿齊讀。
d.多形式接龍練習
(2)學習后半部分
a.再次完整的欣賞《報燈名》,邊聽邊找出哪些人物燈?
b.提問個別學生
師小結:里面出現了呂布、貂蟬、董卓和昭君等幾個人物燈
c.根據前半部分的學習經驗學習后半部分
d.標記不同音調的燈名,邊拍手邊模仿齊讀。
e.再次完整欣賞
師:燈官在報燈名時要做到字音強弱分明,節奏性強,真正做到強調“字正腔圓”。
4、比較、練習
(1)、男女同學接龍讀
師:丑角念白演員的人物形象是什么呢?,他不僅有手頭、身體、袖子和步伐等動作,讓學生用屈膝、晃頭等簡單動作來表演。
(2)、讓學生找喜歡的同學合作完成
(3)、個別學生上臺展示
小結:剛才我們欣賞的這一段名叫《報燈名》的念白,它選自傳統京劇《打龍袍》,表現的是元宵節觀燈時,燈官報燈名的情景。念白要有節奏、音調和平時說話不一樣,要求學生根據老師標記的拖腔和音調回家后好好去練習。
四、拓展升華,滲透地方戲曲(潮劇)
師:我們知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悠久的歷史,連外國人都很喜歡,作為中國人我們能不喜歡嗎?我們可以在課外多聽、多看,為我國傳統的京劇藝術出一份力。那么講到京劇,老師想到在我們潮州也有一種戲曲潮劇,看看你對潮劇了解有多少?
(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與潮劇相關的知識,直觀地了解潮劇藝術,并與他人交流分享,逐步地走進潮劇)
1、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潮劇知識
師:潮劇跟京劇一樣也分為生、旦、浄、丑四大行當。
2、師介紹潮劇中的丑行:丑行是潮劇中最強一項,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帶有特技表演,如梯子工等。典型人物非“潮劇第一丑”方展榮老師扮演的李老三莫屬。
3、欣賞潮劇《柴房會》片段
五、作業:學習潮州歌冊《百屏燈》
板書設計
走
進
戲
曲
京
劇
生
旦
浄
丑
教學內容:教材第34~35頁例2、例3和例4及練習八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1.通過計算、比較、分析、歸納,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并能進行正確的換算。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
3.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緊密聯系性。
教學重點: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體積單位之間進率的推導。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棱長1
dm的正方體、棱長1
cm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
1.我們學過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相鄰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相鄰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今天我們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出示課件例2)
想一想,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1)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可以看作棱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體?(棱長10
cm)
(2)棱長是10
cm的正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cm3)
(3)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
dm3,與棱長是10
cm的正方體體積有什么關系?體積相等,即1
dm3=1000
cm3。
(4)你能推導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嗎?
①小組合作,仿照上面的方法進行推導,教師巡視檢查并適時進行指導。
②指名匯報:1
m3=1000
dm3。
小結: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5)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的比較。
①長度單位:m、dm、cm,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②面積單位:m2、dm2、cm2,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③體積單位:m3、dm3、cm3,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2.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出示例3,提問:(1)如何把高級單位的名數換算成低級單位的名數?
乘單位之間的進率。例如,3.8
m3是多少立方分米?高級單位名數換算低級單位名數,乘1000。3.8
m3=3800
dm3
(2)如何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換算成高級單位的名數?
除以單位之間的進率。例如,2400
cm3是多少立方分米?低級單位名數換算高級單位名數,除以1000。2400
cm3=2.4
dm3
3.實際應用。
出示例4,提問:包裝箱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怎樣計算出它的體積?如何進行單位換算?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35頁做一做第1題。
2.完成教材第35頁做一做第2題。
五、拓展提升
1.一個棱長6
dm的正方體容器,裝滿了水。現將正方體容器里的水倒入一個長3
m、寬3
m、高1.5
m的長方體水槽中,現在長方體水槽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6×6×6=216(dm3)
216
dm3=0.216
m3
0.216÷(3×3)=0.024(m)
2.一個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長的一半(如圖)。將這個長方體平均切成12個小長方體,這些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2400
dm2。這個大長方體的體積是(
2
)m3。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七、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八第1~3題。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獨立解答,指名板演,集體訂正。再指名說說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理解先求什么,并注意單位,再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例2
1
dm3=1000
cm3
例3
3.8
m3=3800
dm3
例4
V=abh
1
m3=1000
dm3
2400
cm3=2.4
dm3
=50×30×40
=60000(cm3)
60000
cm3=60
dm3=0.06
m3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教師先讓學生說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再用棱長為1
dm的正方體模型,讓學生說出它的體積,根據棱長1
dm與1
cm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1
dm3=1000
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讓學生推導出1
m3=1000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第1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18~19頁例1、例2及練習五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1.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認識并掌握長方體的特征,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
2.經歷探索長方體特征的過程,借助實物圖逐步建立立體感和空間感。
3.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根據需要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紙盒、長方體框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頁情境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出學過的立體圖形。
師:今天咱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長方體的認識。
師:大家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1)長方體平平的面是長方體的什么?(面)
(2)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是長方體的什么?(棱)
(3)長方體3條棱相交的點是長方體的什么?(頂點)
同桌互指什么是長方體的面,什么是長方體的棱,什么是長方體的頂點。
2.長方體的特征。
(1)長方體有幾個面?這些面都是什么形狀?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長方體有多少條棱?這些棱可以分為幾組?哪些棱長度是相等的?
(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教材第19頁例2,小組合作制作并討論例2中的兩個問題。
(2)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什么?
四、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9頁做一做。
第(1)、(2)、(3)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查;第(4)題小組合作探究,集體匯報。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
六、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五第1~3題。
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通過摸一摸認識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學生組內討論,指名匯報,教師補充、完善,得出結論。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