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3 18:58: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長江之歌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能成為一種藝術了。”預設,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讓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但絕不是只有周密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篩選與把握來自學生的非預期的有教學價值信息,激活、運用這些資源,促使其成為有意義的教學資源,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鏡頭:
《長江之歌》是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為一節創新活動課的基礎,創編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營造歡樂的氣氛,體驗母親河波瀾壯闊、曲折回轉的壯麗景象,生動優美、惟妙惟肖。同時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課前我做了精心的準備,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讓學生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我感覺信心十足:這節課一定很精彩!
上課了,當我在課件上出示《長江之歌》時,不知誰來了一句:“老掉牙”緊跟著趴下睡覺的睡覺,看課外書的看課外書。說這句話的××是班里最頑皮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而且喜歡搞破壞。剛開學班主任就向我提過他,平時的音樂課我都特別留意他。我向發出聲音的地方望去,只見××趴在桌上睡覺。我看了萬分惱火,簡直有點氣急敗壞。此時教室里靜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審視的,有擔心的,還有幸災樂禍的,好像都在等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
解決問題:
我的頭腦飛速運轉著,尋找處理眼前被動局面的辦法。越在關鍵的時候,教師的言行越要冷靜,我時刻提醒自己。我靜靜地看著他(他已抬起頭),想從他臉上找出一些隱藏在內心的動機,他稚嫩的臉上掛著一些“無所謂”“不想學”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飾著些恐懼。我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后微笑著對他說:“你是不是不喜歡長江,那你可以告訴老師你喜歡什么嗎?”他一愣,又故意刁難地說:“張雨生。”這時學生都靜靜地注視著,看我怎么做。我笑著對學生說:“那我們就一起想想,張雨生贊美過長江嗎?”“大海!”××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那好,你能把張雨生的《大海》奉獻給大家嗎?”聽我這樣說,××有些靦腆起來。見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學們,掌聲歡迎他為我們演唱張雨生的《大海》。”話音剛落,全班同學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同學紅著臉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機表揚了他。“是啊!大海有時風平浪靜,充滿詩情畫意;有時卻波濤洶涌,濤聲如雷。無論是柔、靜,還是雄壯,都是一種美!是一種力量!音樂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詩意地展現它博大的胸懷與澎湃的激情,涌動著人類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同樣,我們的母親河長江也有它波瀾壯闊、曲折回轉的壯麗景象。同學們難道不想了解一下我們偉大的母親河長江嗎?”“想!”同學們的熱情高漲起來。我也就此與同學們一同學習了《長江之歌》。
學習完《長江之歌》根據剛才××的表現我靈機一動說:“你們還知道哪些歌曲贊美過我們美麗祖國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聽海》等等!”邊說還邊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議他們把自己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來。學生們的興致越來越高,此時的課堂已成了小型演唱會。就這樣,所剩的半節課時間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學生們都覺得不過癮,走出教室時還嚷著時間太短了!
在平常的上課聽課活動中,教師最頭疼的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節外生枝”,出現“錯誤”,教師又處理不當,類似這樣“一招不慎、舉盤皆輸”的例子司空見慣。有一個引用率最高的例子,就是讓學生回答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教師認為只有學生說冰融化了變成水才算正確,結果有位學生很創意地說了一句:“冰融化了變成春天!”老師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這個例子揭示了當前教育的弊端:扼殺了個性,學生們豐富多彩的求解想象過程被教師的思路強制地進行了“格式化”。語文教育只留下浮光掠影支離破碎的一鱗半爪,沒有了語感,消磨了靈性和創造。“冰融化后變成春天!”這是錯誤嗎,若要應扣上“錯誤”的頭銜,那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錯誤”。回過頭來,如果我們業已端正教育思想,對學生的這種答案給予肯定褒揚,并追問一句:“冰融化后怎么會變成春天呢?”相信課堂定會大放異彩,老師們何樂而不為?
曾聽一位教師執教《鄉村小學校》,其聲情并茂的誘導、相得益彰的教學手段、巧妙的情景創設,令在場的老師也為之動容,自覺學生們也應沉浸在對鄉村小學校的喜愛與贊嘆之中。可總結時,一位學生卻說:“我才不愛鄉村小學校呢!”雖是大吃一驚,但教者神態自若,只是追問一句:“哦,為什么呢?”言語中充滿尊重與關注。學生也“自圓其說”陳述自己的理由:“現在許多鄉村小學校還沒有電燈沒有電視,就連黑板、桌椅板凳都是破舊不堪……”老師順勢引導:“既然鄉村小學校還存有這么多的不和諧甚至落后情景,那我們怎么做才能使它更美麗,讓更多的人喜愛它呢?”學生們暢所欲言,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提升,聽課老師不禁稱絕,教學效果自不用說。
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如此真誠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如此從單純的知識結果的獲得而轉向教學過程的體驗,“從錯誤中學習”、“從錯誤中發展、成長”,又何以不會產生極有價值的結果呢?
二、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在“開放”中尋發展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多地注重課堂常規,有的老師甚至對學生怎么坐、怎么舉手都有明確的規定。試想,如此“規范”的課堂教學怎能促進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呢?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少老師總想讓整個課堂秩序井然,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活動,其實是死死地捆住了學生的手腳。學生在老師事先畫好的圈子里套進套出,毫無生機可言,其主體性、主動性便無從談起,學生的個性又何以張揚?在新課程的理念中,師生注重學習的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課堂上出現的很多問題以及由此開展的學習活動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自然生成的,隨意一點學生的收獲也許會更大。曾聽一位教師執教《趕海》,教者引導學生讀完課文后,便讓學生談談學習課的感受。有個學生站起來說,他還是不知道趕海是什么滋味。老師便“順水推舟”,對學生說:“那我們就把教室當作大海,體驗一下趕海的滋味吧!”于是,孩子們就在音樂的伴奏下,離開座位快活地動起來:有的爬到課桌下去捉蝦,有的迎著海風跳舞,還有的舉著手大聲喊:“捉住了!”……教室里一片“混亂”,孩子們不亦樂乎,但就是在亂中他們說出了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獨特感悟,共性中更彰顯了個性。
三、拓寬“對話”時空,在“實踐”中謀發展
一、模式的塊結構
每個教學模式都是由相關獨立的基礎模塊構成的。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模塊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獨立性和完整性。每個模塊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聯系性和完整性,能體現出本身的功能,具有相當的質量內涵,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石。例如在教學歌曲《西風的話》一課時,我運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逐步深入、感受體驗―拓展深化、評價表達”這一模式進行教學,在三個獨立的模塊中,分別安排了較為完整的訓練要素及訓練內容。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中,有設問導入、趣味發聲、換字視唱等。在“逐步深入、感受體驗”中安排了歌曲學習與表演。在第三個模塊“拓展深化、評價表達”中安排了相關藝術活動表現、反饋小結等內容。
2.色彩性與對比性。音樂教學是一種情感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特別強調對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態度和自信心的培養。大綱指出,應當在音樂教育中“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模式時,往往滲透情感教育的因素。例如:在音樂欣賞課中,用對比法把兩種不同性質的音樂作品安排在一節課中進行欣賞教學,把歡快情緒的音樂同憂傷情緒的音樂進行比較;速度快的同速度慢的音樂進行比較;力度強的同力度弱的音樂進行比較,學生通過兩種不同性質音樂的比較,加強了對音樂的理解,充分體驗了音樂的情緒色彩,激發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3.可調性和變化性。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適應性和局限性,各種教學模式將由過去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排斥向優勢互補發展。隨著音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發展,我們應善用多種模式,實行優勢互補,而不只用自己創造的一兩種模式。在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模式中,各模塊蘊涵的內容、方法、訓練,因根據訓練目標、訓練對象不同,應適時調整、補充、篩選,以符合新形勢的要求。
二、模式的互聯主線走向
由于教學模式中各個模塊具有相對獨立性,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視其內在的聯系,在鉆研教材、教學設計、組織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抓住各個模塊的互聯主線走向。
1.以情感為主線。例如:在情境教學三段式“激趣導入―激情賞析―激勵表達”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應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特定的、充滿情趣的情境中學習,挖掘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促使他們愉快地感知和欣賞。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會積極參與學習,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情感的連接主線,充分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情操,促進情智的發展和高尚情感的形成。
2.以能力為主線。例如:單一內容的音樂欣賞課,重點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為核心。通過“初聽辨聽―分段賞析―綜合賞析”等模塊實施,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單一內容的音樂欣賞課,教師在教學時應集中力量解決一個問題,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這就需要注意各教學內容的聯系,不能聽的是某個主題,相關練習卻同主題旋律無關,活動表演又用另外的音樂,比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一些教師使用大量圖片錄像渲染了中華民族搖籃――長江的凝重,中間用詩文、填圖、繪畫等方法側重于拓展長江的相關知識,最后進行環保教育的大討論,重“長江”輕“歌”,造成每個教學環節都是孤立的。“聽、說、動、唱、奏、表”等都應圍繞能力這條主線進行,一環扣一環,使學生的學習步步深入,從而在一節課中真正有所收獲。
3.以音樂要素為主線。例如在高中《喜洋洋》欣賞教學的新授課中,我采用“鋪墊―感知―二度創作―變化表現”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樂曲教學的知識點,通過各種教學渠道的滲透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鋪墊”這一模塊中,通過三個熟悉音樂片段聽辨音樂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樂曲。在“感知”階段,用生動有趣的范唱,讓學生對樂曲有初步了解,受到情緒的感染,利用趣味視唱、對比音樂要素等多種手段初步解決樂曲欣賞的難點,并為掃清教學中有關障礙做好鋪墊。在“二度創作”及“變化表現”階段,基于掌握樂曲這一目標開展了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樂曲結構,為樂曲片段填歌詞,演唱自己的歌,按照樂曲結構用打舌、歌聲、哼鳴等多種方式組合再現全曲的系列創作表現活動,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達到預期目標。
新課程標準堅持以人為本的新理念,特別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相對于以前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政治課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而應該靠情緒感染,靠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引起他們的內心共鳴。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呢?怎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呢?我認為,應當讓政治課教學充滿情趣。為此,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要新穎,要充滿情趣
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實施的依據,是實施新的教育理念的載體。只有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做到新穎,獨具匠心,充滿情趣,能夠吸引學生。
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敢于大膽取舍,敢于拋開課本中的教學思路,重新設計教學過程。新的教學設計要充滿情趣,能夠吸引學生。如在設計《維護民族團結》一課時,教師可完全拋開課本教學思路,制作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到云南、、新疆、內蒙古等多民族省份旅游,了解那里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和歷史。學生對這一設計很感興趣,能夠踴躍參加,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從而培養熱愛祖國、維護民族團結的感情。又如在學習《善于調節不良情緒》一課時,如果按照課本的思路,學生就僅僅了解不良情緒需要調節,以及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等書本上的知識,僅僅知道一些心理學的概念、術語而已。對此教師可重新進行教學設計,讓兩個學生表演小品,表現出學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再讓其他學生當心理醫生,為他診斷,開出調節不良情緒的藥方。這一教學設計很新穎,學生很感興趣,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應當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主張課堂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即使再好的教學設計,也是空洞之物,教師應當采用各種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對學習過程有感情、感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初中學生,正值人生的黃金時代,正值長身體長知識的時候,思想最活躍,充滿活力,好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認識過程。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創設教學法情境,通過討論、搶答、小品表演、智力大比拼、正反方辯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會,在活動中收獲,即進行教學內容活動化。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師生間充滿感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師要致力于構建一種現代化的師生關系,師生間要有感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者,要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感情,從而使學生對政治課有感情,感興趣。
要想使學生對教師、對課堂有感情,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討論,和學生形成朋友關系,形成解決問題的伙伴關系。教師應讓學生感到特別親切,這樣,學生思維也就活躍,在課堂上也就敢想、敢說、敢做,學生的情緒就會高漲,學習意識就強烈。
其次,教師要注意言語表情,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和希望留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學生,讓學生的好想法受到教師的鼓勵,而不成熟的想法也不會受到教師的嘲笑。
最后,教師要有嚴謹治的態度,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有豐富的課堂語言。這樣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把上政治課當成一種理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從而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教師熱愛學生,學生親近老師,師生之間有感情,學生才會對政治課產生無限的興趣。
四、樹立新的教材觀,敢于進行拓展教學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指導下,教師應對教材的功能進行全新的思考。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認為教師、教科書、各種媒體都是學生學習的環境。當今時代,網絡系統和龐大的知識世界為學生提供無可限量的知識資源,教材已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因此,教師要轉變教材觀念,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我認為,教材只是一個藍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敢于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敢于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215-01
當今社會極力倡導節約,堅決抵制鋪張浪費。勤儉節約,打造一個節約型社會的確是件好事。那么我們的“學講計劃”下的課堂能否也倡導節約呢?這要看具體情況,如漫天胡扯與課堂無關的話,由于生氣而大罵學生,甚至利用課堂時間去打掃衛生……我們堅決抵制,絕對不能在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但有些事情絕對不能節約,是什么呢?對此,筆者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
1 教學設計不可節約
“學講計劃”教學方式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為主,所以學校積極配合教研室的精神,以年級組為單位,每科統一制定導學案,在課前發放給學生,以備在課堂上使用。所以許多教師認為,我們教師在備課上是徹底解放了,再也不用花費那么多的力氣去設計教案了,因為小學知識那么簡單,看看導學案就行了嘛。
真的如此嗎?實際上我們的這個教學設計真的不能節約。首先我們的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不一樣,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存在著差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會存在差異,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要結合導學案,根據自己的課堂需要設計一個對自己有用的教案,尤其體現在細節上,要針對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自己講課的個性特征,確實保證自己在課堂上能夠得心應手。如有些教師喜歡以讀為主,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的語言特色、領會作品的妙處。那么他的教學設計要考慮怎么引導學生讀,采用哪些朗讀方式,讀那些段落,品味哪些內容;如有些教師書法很好,喜歡把所講的內容用板書寫下來,那么他的教學設計就應該考慮如何讓學生討論探究,如何設計板書,怎樣才能讓這些板書既實用、又藝術性地表現了教學內容……語文老師教學風格不同,我們在教學設計上堅決不能節約,才能使課堂異彩紛呈。
2 學生的自主活動不可節約
“學講計劃”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采取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非常好,但是因為我們在使用這種教學模式還是學習階段,操作起來并不是很順手,它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比起我們原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來,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的知識體驗進程慢,造成教學容量少,進度稍慢點。所以,有些教師就擔心進度太慢,耽誤教學進度,所以,教師能自己的就不讓學生小組討論了,能自己解決的就幫助學生解決了。
為了趕教學進度而犧牲了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時間,這種節約值得嗎?答案是否定的,長此以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學習方式不是變味了嗎?其實在操作分組學習方式時完全可以節約時間,如我們一共有四道討論題目,我們可以按難度水平分為兩組題目,讓學生分組討論,沒有參與討論的那組可以聽參與討論的小組展示,然后對不懂的地方提出質疑,對方給予回答。雙方如此一來,不但節約了時間,反而還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程度,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我們一碰上問題不應該又回到從前,而應該努力想辦法去解決,省卻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這種節約要不得。
3 教師的引導參與不可節約
我們知道,“學講計劃”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討論為主的,所以很多教師認為現在上課簡單了,只需要拿幾個討論題目讓學生分組討論去,教師在一旁看看,別出亂子就行了。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這樣“放羊”了呢?不要教師的引導了嗎?我們不能從“一言堂”的極端走向另一個“放羊式”極端,教師不能剝奪學生的討論時間,但是在學生分組討論出現狀況的時候,我們教師就不能無視這種狀況,要抓緊視具體情況加以協調。
如對于小學語文的文章來說,學生欣賞語言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那種含蓄蘊藉的句子,學生小組討論遇到“卡殼”時,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做一下關鍵性的點撥,讓探究討論能順利進行下去。如果遇到的難題無法進行下去,這時候教師就趕緊當機立斷,讓大家跟著教師的引導一起思考,共同解決難題。這樣既解決了難點,又完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所以,教師的主導地位到什么時候都不可能改變,課堂的引導參與是不可節約的。
4 教師的教學熱情不可節約
還記得學校每次來實習生老師嗎?學生面對新老師是那么地興奮,其他班級的學生也是滿含羨慕。按理說,老教師教學時間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應該更好,學生更歡迎。可為何學生對新教師那么地歡迎呢?是因為新教師那年輕的臉龐、青春的活力嗎?按理說我們很多教師年齡不大,還都比較年輕,這是為什么呢?主要還是因為新教師上課的熱情特別高,特別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我們說“親其師信其道”嘛!而經驗豐富的我們恰恰是少了剛工作的那股熱情了。別看小學生特別單純,但他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老師在上課時投入了多少感情在里面,教師哪點是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對他們好,哪點是像朋友一樣對他們
好……他們是可以分得清的。
所以,不能因為我們的教學成熟就節約了我們最初的真誠和熱情,我們應該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的心靈。
5 德育的滲透不可節約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58-01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為本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即以學生的好學為中心,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以主動發展,激昂學生生命,挖掘學生潛能。那么,如何將生本教育理念滲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去,以此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呢?對此本人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就此進行了探討。
一、以學生為,著力創新授課方式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教學設計一定要有以生為本的教育的理念,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針對每一個學生,盡量考慮相關學生的差異性。使課堂教學能夠盡量照顧每一個學生。其次。教學方式也一定要由灌輸式向探究式轉變,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主動學習的意識,指導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基于這種教學目的與方式的不同,教師一定要在對教材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每一節課應當學什么和學到什么深度。對教材的認識和處理要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確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適度、具有可操作性。如講讀課文與閱讀課文的不同,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各異的特點,找準教學切入點。要善于利用鄉土文化和校本教材啟迪學生的思維。同時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知識概括。實現視頻激趣。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又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設置問題,讓學生多動腦筋思考
啟發學生思考,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果教師啟發得當,就會激活課堂氛圍,使學生興趣盎然,愿意去學習,喜歡去學習,主動去學習。因此我們要把握住教材中的關鍵點,設計出精煉、帶有思考性質的前置問題,讓學生能夠圍繞前置提問更好地去理解課文,去進行充分的思考。小學生對于感興趣的問題,很容易被老師帶入問題的情境當中去,因此如何設置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系統,是教學中值得探討的話題。在生本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比較注重學生的感悟,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德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由此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例如教學《長江之歌》《山海關》等課程,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播放了長江氣勢磅礴的圖片和影像資料,播放了長城的雄姿和蜿蜒曲折的壯麗景象,配以講解,并設置前置環節:“你知道長江都流經哪些省市?長江的全長是多少公里?長江的出海口在哪里?長江在哪些城市有了大橋?三峽都包括哪三峽?”“山海關在哪個省?傳說中的孟姜女的故事你聽過嗎?在山海關發生了哪些著名戰役?”問題涉獵廣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熟悉了教材內容,同時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祖國山川的壯麗,感受到歷史的沉淀,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使他們在學習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三、展開合理聯想,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詞是這樣說的:“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想象,人類的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變得五顏六色。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段,他們的腦子里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可是有些想象卻是不切實際的。在生本教育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想象,又要引導學生朝著合理的方向,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才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學習賀知章的詩作《回鄉偶書》時,教師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外面很多年,回到自己故鄉時的場景。在想象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故鄉有很多親人已經不在了,自己的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像詩里所寫的那樣,小孩子都不知道這個老人是誰,來自哪里。學生紛紛在課堂上就此事展開聯想,并討論起來。如有的學生想象自己很可憐,沒有一個可以說話的人,拉著不認識的人說話,人家也不理會自己。有的想象自己見到了小時候的好伙伴,可是伙伴的頭發和胡子都白了,還有孫子了。和老朋友見面很激動,自己緊緊拉著朋友的手說不出話來。這些想象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自己創造意境,身臨其境地體驗作者的感觸,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理解課文,也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無窮魅力。
四、聯系生活實際,開發學生的語文思維
語文的知識與我們現實的生活是有著莫大的聯系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到這一點,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建立好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這種關系。語文的學習可以更多地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的開發。日常生活中說的話,寫的字都是與語文息息相關。對于小學生而言,可以更多地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存在之處。這樣可以更好提升學生對語文的感悟能力,同時還可以更多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可謂是一舉兩得。這對于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成果來說是不小的幫助。
綜上所述,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想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學”。教師要優化教學,探究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這一效果。
參考文獻:
[1] 何建芬,生本讓我們享受簡單DD談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07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7-070-1
在“新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學習研究實踐中,我的課堂開始了全新的嘗試:通過開放式的問題、情境、活動,使學生能聯系自己的經驗、體驗、問題、想法或預習時收集的信息,進行交流,開發學生的“原始性資源”,實現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資源生成;再通過教師、學生的評價、反饋、生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問題“生長元”……但課堂是靈動的,它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在一次次活動歷練中,我更感受到成就一堂好課,功夫在課外。所以我開始關注課堂的前奏(學情分析)和后續(反思重建)。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的備課喜歡抄搬教案,所以,盡管教案寫得很好但教學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脫離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實際。按照認知建構的觀點,學習過程是知識不斷重組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因此教師備課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情況。
學情分析的基本內涵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已學過并掌握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從這個角度理解,學習的過程類似于推理的過程,要想得到正確的結論,必須具備正確的、可作為判斷的前提。這個“前提”,在學習上就是知識。掌握學生已經學過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知識,對于制定科學的教學實施方案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相對于學習新知識,學生尚缺乏的知識:若學習某一新知識,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已有知識作為理解、運用新知識的基礎。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已有知識,那么在學習時就會出現知識障礙。掌握學生知識方面存在的缺陷對于制定有針對性的補償措施有積極的意義。
3.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習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的思維分為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如果思維能力存在問題,那么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就會存在思維障礙,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直觀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自己做到思維清晰,運用思維方式準確,這樣才能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
有了對“學情分析”的準確解讀,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很注重思考學生在學新課前已經知道什么?熟練程度如何?對所學的知識的學習一般采取那些思維形式(或認知方式)?學生總體的認知風格如何等等。明確這些以后,再結合新課教學要求,分析該課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關鍵,并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新課預期達到的目標差異設計教學過程。
在實踐中,我通過下列方法來了解、分析學情:
1.觀察法: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他們的一顰一笑我們都能捕捉到。我們可以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觀察或談話主動考查每一位學生。只要我們做有心人,許多珍貴的資料是可以通過觀察獲得的。
2.資料法:這是了解學情最直接的方法。它的特點是通過已有的文字記載材料間接了解、研究學生的基本情況。材料包括檔案、筆記本、練習本、作業、試題、班級日記、成績單等。比如學生詞語默寫本上的正確率是生字詞掌握情況的最后說明;閱讀學生日記則可以比較系統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個性等方面的情況,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依。
3.問卷法:問卷是主要由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的由學生填寫的問題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學情的一種方式,可以有開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閉式的如選擇題,也有圖表式的等等。
當然,在教學設計中除了學情分析外,還有教材的解讀。只有將學情分析與教材解讀融合起來,才能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以下是我針對蘇教版第十二冊第一單元做的教材解讀和學情分析:
“第一組教材共四篇課文,《長江之歌》、《三亞落日》、《煙臺的海》、《記金華的雙龍洞》這四篇課文都是寫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適合朗讀感悟和積累運用。教師可以把這四篇課文整合起來,成為一組“壯麗山河”的單元去綜合處理。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品詞賞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們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求知欲較強,一經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情感也易被激發。但班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個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一部分學生常是課堂的“守望者”,缺乏課堂學習的積極參與習慣和專注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積極提倡和推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型閱讀的教學理念,相信能在發揚個性,分享思想和經驗的基礎上,面向全體,關注更多學生知識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養成。
教師在此基礎上再來確定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根植于對文本的把握、對學生的全面分析及目標的準確定位,這是我在實踐中的深刻感受。
[參考文獻]
[1]唐莉莉.怎樣抓好“學情”的前饋和反饋[J].今日科苑,2008(14).
新課程改革提出“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呼喚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依賴于主體的不斷活動,激發其內驅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地理教學方式的變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其根本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改變學生地理學習的方式,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活動首先應當遵從“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實現“互動式”的教學,平板電腦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作用。它能夠幫助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地理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為“互動為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其次,培養學生能力需求的變化。新課程改革提出“以終身發展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學生能力需求的變化,也從單純的學習地理知識,轉變到全方位的“地理觀察、思維判斷、推理分析、歸納概括”等多項能力的發展。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是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的。因此,改變學生地理學習的方式,“互動式”的教學是重要的途徑,而“互動式”的實質就是師生間相互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再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需求變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它帶來的是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平板電腦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通過讓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知識與能力,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利用教學軟件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實際上,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和配套的教學平臺,對課程資源進行的自主、合作學習,其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融合”。
平板電腦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
1.平板電腦應用可以滿足新課改的教學需求
首先,利用平板電腦更易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電子教材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設置問題、質疑等環節,讓學生通過思考、動手操作對問題進行探究和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是自主動手操作、學習探究,所以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為教學的深入展開奠定良好的開端。
其次,利用平板電腦更方便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一些基于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和實驗活動中,學生們需要共同合作來完成。學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提供的教學工具軟件來進行討論交流,并很方便地將討論結果進行展示,與全班分享。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管理工具來訪問學生的平板電腦,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監督學生的學習進程。
再次,利用平板電腦更易于實現多媒體環境下的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利用平板電腦在課堂上實施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互動,還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即在多媒體環境的平臺上進行互動。課堂教學無論在大屏幕上還是學生的平板電腦上,都呈現著不同于純文本的多媒體教學素材,使互動不再是單純的“人與人”交流,而是伴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素材、依托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的交流互動。
2.平板電腦應用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具有多樣的支撐條件
第一,平板電腦在呈現教材內容、練習冊、參考資料等教學資源方面十分便利。平板電腦可以展示出傳統印刷材料所無法呈現的圖片、視頻、音頻和動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只是用傳統的閱讀方式去“讀”教學材料,還可以隨時聽音頻和看視頻。
更重要的是,平板電腦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直接動手在學習材料上標注重點、描畫、添加筆記旁注等,并且能夠直接利用平板電腦查字典、查公式、搜索資料,能夠幫助學生真正實現參與。
第二,師生都具備了接受平板電腦應用的經驗準備。雖然平板電腦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電子產品,但是,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在使用平板電腦完成復雜任務方面都具備了基礎操作能力。同時,學生也希望并且樂于使用這種工具。盡管平板電腦暫時還不能完全取代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所有的功能,但基本上可以滿足師生在課堂上的絕大部分需求。隨著平板電腦技術的完善和進步,應用會更加方便。
第三,平板電腦的便攜性使其更易于在課堂上使用。平板電腦有著普通電腦所不能比擬的便攜性。新技術革命時代,產品由“重厚長大”型向著“輕薄短小”型轉變,更便于攜帶、操作、使用,且功能更多樣、更強大。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早已大大影響了日常生活,成為隨身必備的物品之一。而平板電腦更是典型的體現:很輕、很薄、便攜、易用,它啟動迅速,更便于在課堂上使用。對于平板電腦的使用,教師與學生基本上無需進行專門的操作培訓,“上手即會”。平板電腦除了便于攜帶,還可以隨時聯網,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在WiFi環境下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
第四,平板電腦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更便于對學生因材施教。比如,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的gps功能和類似谷歌地圖等軟件實際計算兩地之間的距離,計算行車速度,比較路線優劣;還能在聯網的環境下實時看到路況信息、圖片、氣象數據等。這樣可以將學生地理等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生活更好地聯系起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材施教,可以讓每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利用平板電腦,教師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到學生的學習活動表現,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目的性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
第五,平板電腦提供了對多種教學活動的支持。平板電腦教學環境除了提供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平臺,實現了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利用平板電腦還可以設計、實施多樣的學生課上活動。如地理游戲類的活動:地理謎語、在地圖上旅游、政區拼圖、地理故事會等;動手實踐活動:等高線制作、區域規劃圖設計、最優路線設計等;間接的地理體驗活動:觀看錄像、電影等;合作學習活動:小組成員自學、交流分享、提問質疑、辯論等。這些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多媒體環境的教學中是難以實施和實現的。
平板電腦環境下地理“互動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分析
按照現代教育理論的觀點,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因此,教學中師生互動構成課堂結構。
下面以北京市陳經綸中學趙卿老師的高中地理《河流地貌與外力作用的關系》一課為例,對應用平板電腦開展“互動課堂”的教學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分析。
本節課趙老師的設計意圖十分鮮明:應用手持終端平臺,充分發揮平板電腦的靈活性、多功能性、信息承載量大等性能。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互動”學習貫穿始終,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平板電腦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學習作用。在課堂上,對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突出學生個性化,實現教學所需要的互動都有充分的體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進行互動
上課開始,教師讓學生觀看“長江之歌”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長江通過什么外力作用改變著地表形態?視頻里有哪些具體的地貌體現出長江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由于視頻資源視覺沖擊力強,直觀、動態的影像容易引發學生關注,創設這樣的情境引起了學生對本課主題長江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出本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自主探究中進行互動
根據長江對河床的沖刷會產生什么樣的地質作用,提出“河流對河床的沖刷會使得河床向哪個方向被侵蝕,使河谷不斷向哪個方向延伸”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充分利用iBooks軟件的多媒體功能,把豐富的資源有機融合到電子書中,先讓學生在電子書中利用制作好的動畫、視頻、模型、示意圖等功能來輔助學習,進而再進行探究,得出結論:河流對河床的沖刷會使得河床“向源頭侵蝕、向上游延伸”。利用平板電腦中教師所提供的動畫、視頻、圖片等學習資源,學生最終理解河流中上游的侵蝕地貌類型是如何形成演變的,解決了“溯源侵蝕”等一些難點概念。
3.在課堂討論中進行互動
教師首先提供了“水沖米粒”的實驗視頻,并提出討論的問題: (1)觀察實驗結果:哪邊剩余的米粒較多,這說明什么?(2)改變水流方向:結果會怎樣?(3)根據實驗現象能總結出什么規律?
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討論逐步明晰、總結出“彎曲河岸的凸凹對應的侵蝕與堆積規律”:(1)凸岸一側,說明這一側流水的侵蝕力較弱;(2)和第一次結果一樣;(3)在河流彎曲處,具有凸岸堆積,凹岸侵蝕的規律。
其次,讓學生閱讀iBooks電子書提供的資源:荊江彎曲河岸及凸凹岸概念示意圖;教師提出問題:“長江荊江段彎曲的凸凹岸是怎樣形成的”?
以上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活動,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交流,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思考,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在練習檢測反饋中進行互動
在學生學習、理解了“河谷的演變過程以及河谷的不同地段的侵蝕作用差異”的基礎上,為了檢驗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通過iBooks自帶的測試功能來實現測試目的。教師向學生推送測試題:河谷的演變過程是什么樣的?河谷的不同地段的侵蝕作用有哪些差異?
在設計的練習環節中,利用Goodnotes軟件的繪圖功能,讓學生畫出圖中的凹岸、凸岸、碼頭所在位置、河漫灘;畫出洪積扇的位置和范圍等。平板電腦教學充分體現出地理學科的特色,繪制地理圖形更加方便和快捷,也能使圖形更加美觀。同時,用Goodnotes繪制圖形并上傳,進行展示交流。
在平板電腦中預設的練習檢測題中,形式上看更多的是“人機互動”,其實質是學習主體與學習資源、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學生通過拖動測試題中的選項,使用基于自主開發的iTeach測評系統,讓學生可以得到準確的自我檢測結果,清楚自己對新知識的學習是否達到了要求。
5.在歸納總結中進行互動
為了達到扎實掌握新知識的學習效果, 利用Keynotes軟件功能,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歸納總結新課內容,并進行交流展示。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學生歸納總結內容:(1)河流侵蝕地貌有哪些類型;(2)河流堆積地貌有哪些類型。
學生通過回顧剛學到的新知識,利用Keynotes軟件功能,分析總結出“不同外力作用下造成的河流地貌兩大類型”: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利用Keynotes軟件功能,學生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利于學生理順歸納總結的思路,也從中學習到歸納總結的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6.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中進行互動
教學中,教師用iBooks電子書提供高原、山區、平原地區衛星影像圖等學習資源,讓學生簡要歸納“河流地貌對城市聚落分布的影響”,將新知識的學習進行了拓展應用。通過學生運用剛學到的河流地貌新知識,結合學習過的聚落知識,找出了兩者的內在聯系:高原地區對應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山區地區對應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平原地區對應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沿河、沿海地帶,且分布密集。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學習環境,創造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特點、教學重難點創設情境,那么情境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會使教學手段庸俗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因此,老師可以把學生帶入大自然,回憶生活中的場景,通過教師語言的描繪,多媒體設備的輔助,鮮活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生一旦融入文本,文本就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對文本的感悟、詮釋后形成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很難說清楚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讀者的再創造,已經達到水融。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融入課堂創設的情境中。
課堂是動態的過程。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走進課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想方設法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預定的情境中,一起融入文本,共同探究。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都需要教師一步步引導和培養。自主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老師敢于放手,真正地相信學生,激發學生自覺自愿地學習。但放手不等于“放羊”,更需要老師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例如,我班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記憶漢語拼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掛圖引導他們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圖片進行說話練習,反復朗讀帶有拼音讀音的小兒歌,達到加深學生的印象、記憶字音的目的。另外,學生根據圖片自主編順口溜,可以達到記憶字母字形的目的。老師要引導學生在快樂中學會生字生詞。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非常投入,和學生融為一體,才能把學生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中,從而為學生自主探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校園內外皆是課堂
教師想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體,需要為學生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鼓勵學生多閱讀,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創設快樂情境。當學生在生活中認識了課本以外的漢字,教師就需要經常創設情境,給學生創設檢驗識字成果的平臺,給他們展示、交流的空間,起到鞏固識字的效果。例如在班級的“學習園地”里開辟“識字欄”,貼上學生從各個渠道認識的字,充分利用無意注意,引導他們在生活的大課堂中和字詞反復見面,在多渠道的識字活動中體會到識字的用處大、快樂多,從而提高識字的積極性、自覺性。定期評選“識字大王”,讓他們品嘗識字的成就感,體會學習的樂趣、收獲的喜悅。
情境教學遵循孩子認識世界、學習語言的客觀規律,注重兒童接觸大自然,聯系現實生活,引導學生由近及遠、由表及里地有層次地認識周圍世界、感受世界。在教學中,我們應以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他們,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學生一旦進入老師創設的情境,就會調動全部的認知經驗參與當前的學習活動,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進入一種激情的學習狀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創設想象情境,激活文本靈性
輪船即將沉入茫茫大海之際,文章寫道:“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這里,雨果顯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船長哈爾威“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難道他的內心就什么都沒想嗎?教學時,加以引導,讓學生自由生成。引導學生:哈爾威船長真的沒有什么可說的嗎?一語激起千層浪,學生沉默片刻,紛紛暢所欲言。有的說:“他也許在想他的親人,心里會在滴血,因為他永遠都不會和家人團聚了。”有的說:“他還會想,我的乘客們,用我一個人的生命換取你們大家的生命很值,你們就不要再傷心了!人總有一死,就讓我安心地去吧!”我利用這個空白,讓每個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中的形象對話,讓每個學生都產生獨特的感悟。在生成中學生加深了對形象的理解和體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審美的愉悅,也使課堂精彩紛呈。長此以往,必能激起孩子們學習語文的愿望,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學生的英語基礎為中等水平,接受水平為慢熱型。課堂活躍度一般。本單元的背景知識儲備良好。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接觸過情態動詞的用法,本課將對其中的情態動詞表示推測做更深入的學習,而這個部分也是中考的重難點之一。所以,通過以下幾個重要環節來提高學生對本課重難點的掌握:情境導入,情境的創設,以及有層次、梯度的聽力訓練,最終達到能夠流暢交流并熟練答題的中考要求。
【語言目標】Target language
1. 生詞和短語Words & phrases
chess, chopsticks, purse, soap, hang, immediately, accept, lucky, do some cleaning, break, anything, receive, set, chat, move, hang on, wrap, custom
2. 重點句子Key sentences
You can’t be serious.
You mustn’t do any clean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And you can’t cut your hair.
No, in China, you must wait and open it later.
What must I do at Spring Festival?
Must I use both hands?
【能力目標】Ability goals
Enabl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nd talk about things they must and mustn’t do.
【教學重難點】Teaching important/difficult points
The usage of must, mustn’t, can, can’t.
【教學方法】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earning.
【教具準備】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or some pictures, a tape recorder.
【教學過程與方式】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
環節一之歌曲熱身Warming-up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調動學生學習情緒,進入學習狀態。)
T: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birthday parties. Play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Ss: Sing the song together.
環節二之知識呈現Presentation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創設情境,模擬生活真實場景,讓語言活起來。)
T:1. Read throug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Activity 1with the whole class.
2.Play the tape.
3.Ask students what present they like to have got on their birthday.
4.Play the tape again.
Ss:1. Repeat them chorally and individually.
2.Look a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then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3.Answer the question.
4.Fill in the chart.
Suggestions for Lingling’s present? Something related in the conversation.
a toy too old for a toy
a chess set
for her bathroom
to eat
to eat with
a purse
a DVD
to wear on her head
to look up new words
環節三之聽力閱讀 Listen and read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由淺入深地進行有層次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目標詞匯及語句。)
T:1. Play the tape four times. (點撥1:Explain the uses of must,mustn’t,can and can’t.)
Ss: 1. 聽第一遍錄音回答:How many countries can you hear?
2.聽第二遍錄音回答:
(1)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What must you eat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3.聽第三遍錄音填空:
(1)In China you________wait and open it later.
(2)In Britain we _______use one hand to accept a present.
(3)You ____wrap hongbao in red paper because it’s lucky.
(4)You____do any clean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4. 聽第四遍錄音完成問題:Check what you must and mustn’t / can’t do in China.
must/mustn’t / can’t
1.Use both hands when you accept a present.
2.Wrap hongbao in white, blue or black.
3.Cut your hair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4.Break someth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環節四之簡單練習Simple practice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鞏固所學,并做游戲適當放松。)
T: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2. Ask students to play a game.
Ss:1.分角色朗讀對話或自己讀以熟悉文本材料。
2.做游戲鞏固must, mustn’t, can和can’t 的有關句型。分成6組,每組發一張寫有must, mustn’t, can和can’t 的句子,以耳語形式傳遞到最后一名學生,由最后一名學生記下這些句子,看哪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環節五之口語輸出 Out-put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強調學以致用,并做適當練習更好地理解重難點。)
T: 1.Show some pictures.
2.Ask students to finish Activity 5 on page 97.
Ss:1.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one or two sentences with must, mustn’t, can or can’t.
2.Do Activity 5 on page 97 and check the answers.
環節六之發音和口語練習 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進行句型操練,孰能生巧。要求學生完全掌握重難點。)
T: 1. play the tape. (點撥2:must引導的一般疑問句的否定回答用:No, you/he /we/they needn’t.)
2. Ask them to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s.
3. Ask them to do Activity 7 on page 97 individually.
4. Ask them to do Activity 8 on page 97 in groups.
Ss: 1.Listen and repea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2. Practice the dialogues in pairs.
3. Do this activity and then check with a partner.
4. Do this activity in groups. In turn, say the things they wrote in Activity7. Find out who has the longest list.
At home:
At the diningtable:
At school:
環節七之反饋 Feedback(同步訓練第二題、第三題)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當堂檢測,及時反饋,查缺補漏。)
環節八之自我總結Summing-up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訓練學生學會總結、歸納。)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 在哪方面還有疑惑?
環節九之作業Homework
(設計目的及預期效果:進一步提升實際應用能力。)
1. 做題:同步練習第三題、第四題。
2. 選做題:用你本節課所學(1)制定家規;(2)制定校規或班規;(3)制定圖書室、閱覽室或微機室的規章制度。
【教學反思】Reflection of teaching
隨著新一輪中、高考英語改革的推進,2016年北京中考將降低分值,從120分降低到100分,但是同時加大聽力分數的比重,100分的試卷,將有50分的聽力考查。我省的中考趨勢向來與時俱進,所以,在2017或者2018年,也將有類似的中考英語試題的改革。那么,聽力能力的培養,就成為重中之重。本單元核心內容就是聽力能力訓練,而作為本模塊的第一個單元,這也是很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在本單元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努力實現導課和本課內容的契合。導課的方式有很多種,選擇以一首常見的歌曲作為導入,主要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其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是在心理上暗示學生,本節課的大部分內容,都和“聽”有關。而且最主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另外一種不同于母語的語言環境氛圍,并且和將要學習到的內容息息相關。
努力使知識內容的呈現有梯度和層次。按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不難推論出學生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應該和原有的舊知識產生聯系,從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內容。那么,第二個環節就是努力讓學生把新學到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學習新的內容。這樣,大部分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感覺很吃力。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形成良性循環,這也符合本班學生屬于慢熱型的這一實際情況。在實際應用中,課堂氣氛逐次熱烈起來,百分之百的學生都收獲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