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形容氣勢大的詞語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03 06:25: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形容氣勢大的詞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氣勢洶洶的近義詞詳細信息:

ba mian wei feng

1、八面威風

示例:斯威夫特發現這對夫婦很有趣;對待他倆兒,他一會兒威風八面地謾罵,一會兒贊美和寵愛,而麗蒂茜婭很聰明,總有辦法對付他。

wei feng lin lin

2、威風凜凜

示例:“今天得到你們二位先生的嘉獎,我實在太高興了。”沃登加弗爾用威風凜凜的神氣說著,盡管這時他的背已靠在墻上,而且兩只手還緊緊抓住他的坐椅。

wei shi he he

3、威勢赫赫

示例:誰有特權處在威勢赫赫的體制內部?

wei yi fei fan

4、威儀非凡

暫無關于威儀非凡的示例或者釋義信息,歡迎您的補充。

qi yan xiao zhang

5、氣焰囂張

示例:在取得了針對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偽軍)作戰的一系列勝利以后,游擊隊的信心和士氣正處于兩年來最高的時期,氣焰十分囂張,不可一世。

qi shi xiong xiong

6、其勢洶洶

示例:其勢洶洶的出處是:《荀子·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其行。”

篇(2)

從歷年高考看,意義易被誤解的成語倍受命題者青睞,如1993年的“差強人意”、“不刊之論”,1995年的“首當其沖”,1997年的“萬人空巷”,1998年的“望其項背”,1999年的“美侖美奐”等,被誤解的原因是不明其義,而憑主觀臆斷而望文生義。要防止望文生義關鍵是平常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遇到不明其義的成語一定要動手查,要關注那些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相差較大的成語的含義。

二、要注意程度的輕重

如“夜郎自大”、“惟我獨尊”都有狂妄自大之意,但前者較含蓄,程度輕;后者程度重,有狂妄之極之意。此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也屬此類。

三、要注意意義的側重

如“土木形骸”“面黃肌瘦”都是形容人的外表的,但前者側重比喻人的形體像自然本色的土木一樣,不加修飾,后者側重人的營養不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二詞都形容好東西很多,只是前者側重于種類、品種、后者側重審美感受。在辨析成語時,要留意意義的側重,明辨成語適用的對象。

四、要注意感彩

有的成語帶有鮮明的褒貶色彩,它們的使用一定要與所在的語境相協調,不能褒貶失當。辨析成語時要注意品味詞語的感彩。如1997年的“趨之若鶩”、1998年的“處心積慮”、2002年的“雨后春筍”都屬褒貶失當。再如“無微不至”、“無所不至”二詞均指所有的地方都做到的,但前者是褒義詞,指對人關心照顧周到、全面,后者是貶義詞,多指干盡了壞事。“驚世駭俗”、“駭人聽聞”都有使人吃驚之意,但前者是中性詞,后者是貶義詞。

篇(3)

師:通過課前的預習和自學,你弄明白了哪些詞語?

生:我明白了“蠻不講理”,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一點不講道理”。

師:你怎么弄懂的?

生:我媽媽說誰不講道理的時候,經常用到這個詞。

師:你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的,這是理解詞語的好方法。還讀懂了別的詞語嗎?

生:我知道“一擁而上”的意思是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師:你是怎么弄懂的?

生:我是查字典弄懂的。

師:查字典也是一個好方法,這說明你也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

面對大量的詞語,面對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鼓勵學生利用課前充分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我并沒一個一個地給學生解釋詞語,而是一面讓孩子自己說說在預習中讀懂的詞語,一面幫他們梳理、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如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查找工具書理解,等等。盡管有時孩子的理解比較簡單、膚淺,甚至是錯誤的,卻給了孩子一個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一個交流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機會。“授人以漁”的意義不僅在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還在于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注重感悟,在朗讀中體會理解

出示:突然,一陣毛毛雨從天上飄下來。一棵雜草警覺地抬起頭,看了看天說:“不對呀,大晴天怎么會下雨呢?”

師:這句話誰會讀?

(師指名讀,學生讀得比較平淡。)

師:想一想,這棵雜草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心里在想什么?

生:這棵雜草在想現在是大晴天,不應該下雨呀!

生:雜草還會想剛才我跟小稻秧搶營養,現在下的這個雨會不會是什么人來找麻煩了!

生:是的,現在是大晴天,這個雨肯定是農民們噴灑的除草劑,我們要趕快想辦法。

師:唉,小雜草為什么不想這是農民們在給小稻秧澆水呢?

生:因為雜草剛跟小稻秧搶了營養,心里正擔心什么呢。

生:雜草做了壞事,心里很緊張,只要有一點動靜就會讓它注意。

師:因為自己比較緊張,一點小事就會引起關注,這樣的情況用文中一個詞講是什么?

生:警覺。

師:這就是“警覺”!雜草很警覺的時候會怎么說這句話呢?

(師指名朗讀,學生讀出了雜草小心、緊張的樣子。)

背詞語手冊是一代人學習詞語的集體記憶,其謬誤的根本在于忽視了漢語的特點,即模糊性、體驗性,很多詞語的意思“只可意會”,卻很難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解釋、描述,很難“言傳”。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準確地“意會”詞語呢?這就要求老師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讓他們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警覺”就是這樣一個很難解釋清楚的詞語,教學中我抓住雜草說的話,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想象雜草的心理活動,這樣就比較清楚地把握了雜草“警覺”的心態。詞語的意思有時是很難“言傳”的,這時可嘗試“聲傳”,也就是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

近義辨析,在對比中加深理解

師:讀讀這三句話,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相近的地方?

(1)一群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氣勢洶洶地嚷道:“快把營養交出來!”

(2)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來:“這不是雨,而是除草劑,是專門用來收拾你們的!”

(3)“我是噴霧器大夫。”噴霧器一邊噴灑著除草劑,一邊大聲地說,“平時,你們欺負小稻秧,現在輪到你們倒霉了。”

生:這三個句子讀的時候都要讀得很響亮。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注意到句子里的這幾個詞:嚷道、洪亮、大聲。

師:既然都是表示聲音響亮、聲音大的意思,那么我們把這三個詞語換一換位置,行不行呢?

生:既然意思差不多,應該可以。

師:別急,把詞語換進去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學生自由練讀)

師:通過自己的朗讀,你覺得能換嗎?為什么?

生:不能!這些詞雖然都是說聲音大,但“嚷道”還說明雜草是不講文明,不講道理的,這個詞不能寫噴霧器大夫。

生:“洪亮”和“大聲”說明噴霧器大夫一點不怕雜草,不像小稻秧那么害怕它們。

生:噴霧器大夫大聲說話是因為他要幫助小稻秧,它就像我們生活中的警察一樣,幫助好人打擊壞蛋。

師:是的,從這兩個詞也可以看出,此時此刻,噴霧器大夫對于小稻秧來說就是守護神、大英雄!

意思相近的詞語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學生理解起來較難把握,要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就更不容易了。如這篇課文中的“嚷道”“洪亮”“大聲”的意思相近,卻表現出了“人物”形象的巨大差異。抓住這一點,在學生初步體會詞語意思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對比辨析,通過換一換、比一比的方法,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讀出這三個詞語的細微差別;再通過讀一讀、品一品的方法,感受這些詞語所表現出的不同人物特點。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品悟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深度理解詞語的意思。

入情入境,在表演中展示理解

師: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險呢?

生:一群雜草跟它搶營養。

師: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出示:一群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氣勢洶洶地嚷道:“快把營養交出來!”

師:讀了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小稻秧被雜草緊緊圍住,就像遇上了一群強盜。

生:我好像看到雜草們個個十分兇惡,要跟小稻秧搶營養。

師:它們會怎么說呢?

生:(氣勢洶洶地)快把營養交出來!

師:大家想得很好,讀得也很好!哪個小組能來演一演呢?

(四人小組表演,“雜草”們表演得比較規矩。)

師:他們表演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雜草應該把小稻秧緊緊地圍住,不要分得太散。

生:“氣勢洶洶”寫的是整個雜草群,所以雜草們在講話的時候可以七嘴八舌地說,不要一個接著一個說。

師:哪個小組再來演一演?

(另一小組表演,“雜草”們把小稻秧緊緊圍住,說話氣勢洶洶。全班鼓掌。)

篇(4)

“麗”有“美(好)”之訓。跟與之音義相通的“離”相關。《廣雅?釋詁》曰:“靡、離,麗也。”而“離”古來就與“明”通訓(《大戴禮?公符》“陛下離顯先帝之光耀”注云:“離,明”),又《易?離卦》之上下爻均為火,其卦象為“附麗”之意。“離”、“麗”之所以有“美”之訓,是由于光(日、月、星、火等)所具有的光明和光輝。埃瑪遜說:“光線是第一畫家,不管多么丑陋的物象,一旦受到強烈光線的照射,則無一不是美的。……光線所具有的一種無限性,就是能使一切物象顯現出光輝,就連僵尸也能使之具有獨特的美。”依此解釋,“麗”用來表達事物光輝美麗的姿態。

在先秦典籍中“麗”的含義與用法較豐富,運用范圍也很廣泛,但它的本義“美麗的、華麗的”作為核心義一直貫穿始終,是個常用義項。它所涵蓋的美包括:一,服飾美。《墨子集解》中載墨子曰:“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招魂第九》曰:“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麗”體現了人們對服飾的審美要求。二,建筑美。《莊子?徐無鬼第二十四》曰:“君亦必無盛鶴列于麗譙之間。”郭象注曰:“鶴列,陳兵也。麗譙,高樓也。”“麗”取“華麗、壯麗”之意。三,容貌美。《春秋谷梁傳》載:“晉獻公伐虢,得麗姬,獻公私之。”“麗”在此形容人面目嬌好美麗。四,文辭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笫三十三》中曰:“夫不謀治強之工,而艷乎辯說文麗之聲,是卻有術之士而任壞屋折。”此處的“麗”指追求文辭的華麗修飾,在客觀上已含有對文學作品批評之意。

到了兩漢,“麗”在審美領域的運用更為普遍。形容臺榭之美的,如《淮南子?精神訓》:“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形容男子容貌之美的,如《漢書?公孫弘傳》:“召(弘)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形容道德之美的,如《漢書?東方朔傳》:“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準,于是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但更多的是,“麗”開始較廣泛地進入文學評論中。在漢代的著述中,由“麗”作詞素所構成的詞語也特別多:像崇麗、神麗、華麗、麗奢、瑰麗……等等。直接出現在賦文中的,則有司馬相如《上林賦》中“麗靡爛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未睹夫巨麗也”。張衡《西京賦》中“攬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侈靡”、“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等。漢代賦論中,也頻繁地出現“麗”字或其構成的詞語。

以“麗”作為賦文體特征的是揚雄。他在《法言?吾子》篇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揚雄由賦之性質及賦之作者二端,將賦分為“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兩類。兩者雖有“則”、“”之別,但又共具一個“麗”字,再結合其“辭勝事則賦”的判斷,那么,漢代賦體“麗”的特征指的就是“辭勝”的特點。這種“尚辭”的賦體創作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包括揚雄在內的漢賦家對文辭的審美態度。賦體之“麗”,不僅關乎“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的視覺美,似乎還關乎用大量的名詞和形容詞所造成的高低抑揚的聽覺美。

不過,揚雄因受儒家文藝觀的熏染,賦文辭“麗”的特征,“不僅沒有被置于正面探討總結的位置,而且更代之以‘經’的標準。這樣,原來堪稱特點之處反而遭到貶抑”(曹虹《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5頁)。揚雄更看重的是賦與古詩所同之義,即諷諭之義。所以,賦之“麗”在漢代是處于消極的價值評判氛圍之中。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能從漢代賦論眾多“麗”派生的詞語中,窺測到漢賦外在涂飾美的特征。

麗靡,《漢書?揚雄傳》曰:“雄以為賦者,將以風也,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侈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于正,然覽者已過矣。”司馬遷稱“《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夸”。“靡”往往與“精”的意思相聯結,《說文》“靡”字段注曰:“精細可喜曰靡。”故“靡”成為“粗”或“粗大”的反對概念。前已言明,“靡、離,麗也”,所以,靡亦可訓為美,這是一種精細、泛著光澤的美,具有精雕絢麗的涂飾意味。因凡精細、微小的東西大都是生命力薄弱、容易消亡的東西,所以對之產生的美感價值的承認,往往是消極的,有時甚至是非難的、否定的。

侈麗,《漢書?藝文志》曰:“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侈”,具有物因匯聚堆砌,而繁復眾多之義。《禮記?禮器》云:“古之圣人……多之為美”。漢賦中淹有“地沃野豐,百物殷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花木樹草、飛禽走獸、宮殿樓臺、人物服飾、豪聚宴飲、巡游狩獵……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因而具有一種“繁類成艷”飽滿充沛的美。

辯麗,《漢書?王褒傳》曰:“上(漢宣帝)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此處著一“辯”字,當是由于賦作排比鋪陳,“閎侈衍”如辯論之時滔滔不絕,而令人心生“可喜”美感。

弘麗與巨麗,王充《論衡?定賢篇》曰:“以敏于賦頌,為弘麗之文為賢乎?則夫司馬長卿、揚子云是也。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辨然否之實。”班固謂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漢書》卷87《揚雄傳》)。“弘”與“巨”均可訓為“大”。古人以“大”為美,《莊子?天地》“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謂之大。”所以,漢賦中“追求宏大的體制形式”、“展示事物其妙無窮的大的美點”、“創造無積、無限的想象境界”(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9-68頁)均是這種大美的表現。

由上觀之,漢賦之“麗”,確實是一種訴諸視覺的、停留于事物表面的涂飾美。論者加上“侈”、“弘”、“巨”、“富”、“崇”等字眼,作為“麗”之外的形容,目的是揭示漢賦“綽約多姿的風神”,即“尚大”、“尚多”與“尚奇”。如果說“大”、“多”、“奇”的崇尚來自漢帝國的強大,是展現漢人“對物質世界的直接的巨大征服和勝利”(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頁),那么,“麗”則具有賦文學自身更為深刻久遠的意義。它就是賦文學那種敷典の摹⒑暄懿├鮒美的精準概括。盡管在漢代這種美并不置于正面評說的地位,但這并不妨礙“麗”積淀為一種審美趣向而流播廣遠。

二、作為中古審美范疇的“麗”

曹魏時期的曹丕旗幟鮮明地將“麗”作為詩賦創作特征和審美標準提了出來:“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典論?論文》)對賦體形式美“麗”的肯定,這無疑是曹丕的一大貢獻。這一宣告,更使時人對于賦體的審美認知有了明確的歸趨與準則。“麗”逐漸成為中古文學的主要審美范疇。拱衛這一審美主范疇的是不同的子范疇,它們反映出中古不同歷史時期賦作的文麗風貌以及論者對文麗審美傾向的判準。

1.壯麗與遒麗

壯與遒均從氣勢而言,壯指的是氣勢的壯大,遒指的是氣勢的剛健。這兩個術語多是對魏晉賦作的積極評述。《魏書?嵇康傳》:“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由于嵇康尚奇任俠,其文章以氣勢壯大為盛。劉勰《體性》則將“壯麗”列為文學作品風格之一。范文瀾在注解時說:“‘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若長卿、公干所作者是,陳義俊偉,措辭雄環,皆入此類。若司馬相如《大人賦》、潘岳《籍田賦》之流也。”(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遒麗”的內涵與之相近。《宋書?謝靈運傳論》:“……自晉末暨乎義熙,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麗之詞,無聞焉爾。”沈約批評晉末文學為玄意籠罩,內容空泛,既無建安文學剛健的氣質,慷慨的情志,又無太康文學逸響高韻、獨映當時的文辭,故而追許魏晉的“遒麗之詞”。

所以,壯麗與遒麗乃是一種陽剛的美。顯之于賦,則為奔貫流走的氣勢,俊偉雄瑰,卓爍異采的文辭。

2.雅麗與典麗

漢代賈誼《新論?道衡》稱:“辭令就得謂之雅,反雅為俗。”雅者,正也。是以“雅”指正規、高尚的形容。“雅麗”即用正規而典雅的風貌調節如黼黻一樣繁艷的文辭,從而形成一種適中、勻稱、平正的美。如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曰“商周麗而雅”;《征圣》稱“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詮賦》贊班固《兩都賦》“明絢以雅贍”,故他在《詮賦》別要求賦應為“麗詞雅義”。

對于賦辭之“麗”,劉勰認為是“效《騷》命篇者,必歸艷逸之華”(《定勢》)的結果。落實到具體賦家則為“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辯騷》),“宋發巧談,實始麗”(《詮賦》),而“相如好書,師范屈、宋,洞入夸艷,致名辭宗”(《才略》)。然令劉勰不滿的是,歷代某些賦家特別是齊梁賦家在對“麗”的追求中,走入了誤區。“而后之作者,采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情采》),“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詮賦》)。故他以典正的內容“雅義”加上華麗的辭藻,期兩者調合成“雅麗”的風貌。

“典”含有“典雅”之義。此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論衡?自紀》:“深覆典雅,指意難睹,惟賦頌耳。”這里的“典雅”意指古樸深奧,不易懂,帶有一定的貶義。不過,到了中古,“典”的含義開始改變,成為古樸、不俗的代稱。《西京雜記》卷三云:“司馬長卿賦,時人皆稱典而萌”。劉勰《體性》曰“典雅者,熔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并在《頌贊》中稱“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故“典”在審美意旨上以儒家經世致用為核心內容,在文辭上平實、典重。它與“麗”相合,就形成了一種像經典一樣渾厚、醇雅、古樸的美。

3.麗逸、高麗與清麗

“逸”、“高”、“清”則于“麗”外,又標一種清新而高潔的風貌。如王僧孺“其文麗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見者,世重其富”(《梁書》卷33《王僧孺傳》)。其文使事用典重在“新”,所謂逸事、逸聞,于正事、正聞之外,別有一種文辭散逸清新的美。《宋書》評謝惠連“又為《雪賦》,亦以高麗見奇”(《宋書》卷53《謝惠連傳》)。《雪賦》繪雪細致優美,緊扣雪“因時而滅”的品格,以“縱心皓然,何慮何營”句曲折地體現賦家在精神上對高潔人生的追求,從而使賦文流露出些許高尚的情調。

劉勰在《詮賦》中以“麗詞雅義”要求于賦。這個“麗”還含“清麗”之意。這種美深為劉勰推崇,他稱“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明詩》),雖是針對五言詩風而言,但“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定勢》),又表明“清麗”為這四類文體審美風格的共性。而且,他還指出因“清麗”的共性,造成了賦、頌文體詮分的難度:“原夫頌惟典懿,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頌贊》)。考“清”之義,“清”最早是一種視覺感受,多形容水、酒、空氣的透明度和純凈度。后來拓展為哲學抽象意義上的清、濁對舉,在哲理化后“清”之意蘊又轉向人格化,并不斷被引入審美評價范疇。以“清”論人,狀其品格操守清高守志、淡泊高雅,精神氣質不墜俗濁、率真自然;以“清”論文,既狀文體格調的莊重清雅,又喻詩賦意境的清淡自然,還指話語文辭的清正雅潔。劉勰引“清”論賦,雖有合乎以“清”論文的三面,但主要著眼點還在于賦體文學宗經的雅正之義。

4.富麗與贍麗

“富”、“贍”均有繁復眾多、充裕、豐厚之意。如《梁書?文學?臧嚴傳》:“于途作《屯游賦》,任P見而稱之。又作《七算》,辭甚富麗。”《梁書?蕭洽傳》:“又敕撰當涂堰碑,辭亦贍麗。”(《梁書》卷41《蕭洽傳》)因此,“富麗”與“贍麗”多形容詩賦文辭的豐贍、華美與繁麗。

5.綺麗與巧麗

“綺”本是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常用以形容文章的色彩,言其繁艷。《文心雕龍?情采》曰:“莊周云‘辯雕萬物’,謂藻飾也;韓非云:‘艷乎辯說’,謂綺麗也。綺麗以艷說,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于斯極矣。”在這里,“綺麗”即指辯說之言詞采的華麗。所以,“綺麗”的風貌便是說明文辭的繁艷色彩具有如花采光色一般的美艷。

魚彖在《典略》中評繁欽說:“欽既長于書記,又善為詩賦。其所與太子書,記喉轉意,率皆巧麗。”(《三國志?魏書》卷21《王粲傳》裴松之注)“巧”,指技巧精細妙絕,有美好之意,故“巧麗”是寫作技巧的美好、精致、巧妙之稱。所以《文心雕龍?詮賦》稱:“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就其所言,若是賦體感物興情,而情因物興,因“物感”而“情動”,以此情志內涵所發抒于文者,其詞必具有美好的文采,是精致、美好而巧妙的文麗風貌。

6.麗與靡麗

“”,過度浮濫之意,故揚雄稱辭人之賦“麗以”。“靡”,除“精細”外又含“淺、浮”類的貶義。“麗”與“靡麗”是一種因文辭過度雕繪綴飾,而使文意浮淺的病態美。所以,中古論者對這種美,一直持批判態度。摯虞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文章流別論》);裴子野稱“文破典”者“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云,其興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隱而不深”(《雕蟲論》);“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隋書》卷76《文學傳論》)。

篇(5)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在《思維教學》中曾闡述了三種教學策略。第一種策略是以講課為基礎的,我們稱之為照本宣科策略。第二種策略是在以事實為基礎進行問答。在這種策略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目的是為了引出答案。第三種策略是對話策略。這種策略以問答為基礎同時伴隨著思維能力的訓練,倡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地交流。教師運用這種策略的目的是刺激學生的思維和促使其進行討論。通常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反饋也不是簡單的‘對’或‘錯’。在這種策略中,教師和學生達到了一種心理相容的狀態,教師更像學生的引導者和輔助者,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多于其他兩種策略。

很明顯,對話式的課堂語言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有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助于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對培養學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形成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提高教學的質量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都至關重要。

二、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

1.提問的廣度

問題難易要適度。太簡單的問題,學生一看就懂,沒有提問的價值。如教師執教《春聯》(蘇教版)一課時,這樣設問:“‘各種各樣’寫出了春聯的什么?”生答后,師隨即板書“多”。“‘萬紫千紅的百花園’寫出了春聯的什么呢?”生答后,師隨即板書“美”。這樣的一問一答,平淡至極,并不能使學生在思考中提升,因為這是就內容教內容,無論是對于學生的語言發展還是思維訓練都是無效的。類似這樣能直接從原文找到答案的問題,盡量少問。難度太大的問題,學生答不上來,也沒有價值。如有些問題超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導致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教師應在此處之前設計好過渡性的題目,慢慢引導學生向著問題的主題靠攏。

2.提問的層次

提問時要考慮到班級里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如教學《特殊的葬禮》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1)特殊的葬禮上,來了哪些人?他們是來干什么的?

(2)你感覺到葬禮的特殊了嗎?為什么?

(3)談談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能做些什么?

很明顯,第一個問題是面向全體學生提的,在抽問時可以考慮請學困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是面向中等生的,第三個問題是面向優等生提的。這樣有層次的提問,調動了全班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不至于造成課堂上只有少數學生在互動,而大多數學生只做“觀眾”和“陪讀”的尷尬。

3.提問的時機

問題要問在“刀刃”上,要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再體會父親的偉大。如果直接拋出問題“父親偉大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很難回答。可以先讓學生找出文章中描寫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詞語和句子,接著朗讀感悟這些詞語和句子,初步談談體會,這時再拋出問題“你感受到這位父親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學生必定會侃侃而談,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師反饋語言的策略

對于學生的發言,要及時給予反饋。使用責備性的語句要少,注重在語言上向學生傳遞情感,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如,別害怕,大膽說,說錯了沒關系;你的想法很特別,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孩子;說得很好,大家給他鼓掌;你有雙智慧的眼睛。

教學片段(人教版第七冊《觀潮》):

師:哪位同學模仿一下潮來時的聲音?

生:轟隆隆,轟隆隆。

師:作者用什么詞來形容潮來時的聲音?

生:悶雷滾動。

師:看到這樣氣勢磅礴的場景,你的心情怎樣?能不能讀出這種感覺?

生:(讀)

師:(PPT出示文中句子)讀此句時你有什么感觸?

生:浪潮聲勢浩大。

師:作者對大潮到來時的氣勢描寫得如此恢宏壯觀,在課文文本之前的預習提示中有一句話寫到作者如何描寫大潮的,是哪一句?

生:把大潮寫得有聲有色,雄偉壯觀,使人如臨其境。

師:(板書:有聲有色、雄偉壯觀)

反饋性語言除了簡單的評價、重復外,還應抓住關鍵字句來追問、啟發。如上面《觀潮》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提問“作者用什么詞語來形容潮來時的聲音?”學生回答了“悶雷滾動”之后,沒有繼續追問“為什么要用悶雷滾動這個詞來形容呢?他們有什么聯系嗎?”學生的理解浮于表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學片段(薛法根《天鵝的故事》):

生:天鵝為了獲得食物,支撐著活下去,反復地砸,它真是偉大啊!

師:你是用自己的心來體會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認為像石頭這個比喻很棒,讓人感覺到老天鵝很硬。

師:硬在哪里?往深處想想。

生:硬在老天鵝很有勇氣,很勇敢。

篇(6)

16(1)張伯開始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漢,神情羞惑,穿著破舊,像個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這是先抑后揚。

(2)文章前面對中青年漢子們威風表演的描寫,從正面襯托了鼓神。

(3)姑娘媳婦們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張伯,打鼓漢子一臉虔誠送鼓槌給張伯,后生們滿臉殷殷望著張伯。這是用眾人近乎崇拜的舉動正面襯托鼓神。

篇(7)

1.多少樓臺煙雨中,展示了一副壯觀雄偉的景象

秦王朝一統天下,勢不可擋,強盛到頂點。正是在這樣壯闊雄偉的背景之下,作者展現出蜀山一空、阿房崛起的磅礴氣勢。

“覆壓三百余里”寫出了阿房宮的規模之大,氣勢恢宏;“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在此寫出了阿房宮像一幅絢爛的圖畫,像一支優美的樂曲。走廊寬而曲折如彩帶輕飄,飛檐高高突起如鳥嘴仰啄,長橋如游龍,橫臥于水波之上,復道如長虹,橫跨于高空之上,樓閣各依地勢,曲折回旋,多么神奇瑰麗啊!宮殿里歌聲充滿暖意如和煦春風,舞袖飄拂帶來寒氣如凄凄風雨。寫出了阿房宮的氣象萬千。

這一段描寫,有聲、有色,有形,運用四字句、三字句、八字句,錯落有致,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想象瑰麗美妙,比喻生動形象、夸張奇特膽大、在有限的筆墨中,竟再現了阿房宮的盛況!這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得使多少老百姓失去家園,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顛沛異鄉。可見明寫阿房宮,實寫秦始皇的驕奢。

2.多少女子血淚宮墻中,其命運悲慘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這些女子失去了親人,在異國他鄉強顏歡笑,這是形容其苦。

“明星瑩瑩,開妝鏡也”這些女子打開梳妝鏡,燦若繁星閃爍,這是形容其多。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這些女子晨起梳妝,發如綠云朵朵,這是形容其美。

“渭流膩,棄脂水也”這些女子倒掉洗臉水,使渭河漲膩,這是形容其侈。

“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這些女子用椒蘭焚煙,這是形容其香。

妃嬪眾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透露了在這繁華興盛的背后,這些女子潛藏著多少辛酸淚水,隱含著多少悲哀怨憤。寫出了秦始皇逸無度,糜爛不堪的奢侈生活。

3.多少珍寶樓臺中,棄之迤邐

秦人擄掠了六國之“收藏”、之“經營”、之“精英”,成全了阿房宮之盛。但秦人毫不足惜,將寶鼎當作飯鍋,美玉當作石頭,黃金當作糞土,珍珠當作瓦礫,秦人揮金如土、揮霍無度,必定對百姓搜刮不已。這更加醞釀了阿房宮被毀滅的火種。

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歌舞盛、珍寶豐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殿閣樓臺、金玉脂粉這一畫面,筆筆都落在阿房宮上,句句卻又意在指責秦的過失,這正是大手筆的匠心所在。作者表面寫的是阿房宮,實際是寫秦始皇的一味貪圖享樂、肆意揮霍、窮奢極欲、橫征暴斂、腐敗墮落,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多少感嘆焦土中,凸顯作者的諷喻之意

作者一字一嘆,一句一感慨,一句比一句更為沉重,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內心的悲慨,憤怒的譴責、大聲的疾呼:“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道出了秦王朝的必然命運:“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終于轟轟烈烈的秦王朝,氣勢磅礴的秦王朝,豪華富麗的秦王朝滅亡了,作為秦王朝象征的阿房宮,在熊熊大火中化為一片焦土。何等的可悲、可憐、可憾、可嘆!

篇(8)

修辭格是為了增加語言的表達效果,借助特定語境,對語言進行特殊運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語形式。修辭格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變異性,本文將從修辭格的語音變異、詞語搭配使用變異、語法邏輯變異、語言單位的排列變異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語音變異

由于某種特殊表達的需要,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語言的感染力,有助于體現人物形象的真實性,故意使用一些明顯出錯的超常規的言語表達方式,使語句表達的內容和效果更為顯著,為文章增添特別的情趣。例如:

①小燕子忽然發現一個成語,驚喊道:“哎呀……這句好厲害!直接就是皇后和容嬤嬤!”“哪句?哪句?”永琪伸長脖子問。“一發千鉤!這一定是一種刑罰,一根頭發,要用一千個鉤子鉤起來,你們說多厲害?”“天啊!是‘一發千鈞’!”爾康喊著。(瓊瑤《還珠格格》)

②宋丹丹: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這么沒文化呢?趙本山:啥呀?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①段語言靈活運用修辭格語音上的變異性,夸大了小燕子無知個性,比側面描述更有真實感。不但符合小燕子的人物身份,而且為小說增添不少笑鬧氣氛;②段用“秋波”展開,把“宋丹丹”自以為自己有文化最終還是解釋錯誤而誤認為是“秋天的菠菜”給小品增添了無盡的笑料。

二.詞語搭配變異

詞語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習慣表達,不能隨意改變,否則,就有可能成為病句。有些辭格為了文章的表達需要往往打破用詞限制,“超脫了尋常文字,尋常文法,以至尋常邏輯”,其運用表面上似乎違背常規,有悖常理,但細細品來便覺個中詞語的妙不可言,給人以耐人尋味之感。例如:

①夜,黑色的惆悵淹沒了岸。(淡墨《心靈的熒光》)

②在運動中產生旋律,創造一支金色的歌,屬于世界,也屬于自己。(淡墨《落葉》)

以上兩個句子是對修辭格的一種離散運用,巧妙的運用語言詞語搭配上的變異性,通過清新脫俗而豐美的想像,將“黑色”和“惆悵”兩個不同性質的詞組合在一起,給人呈現出一種離散美、同構美。

三.語法邏輯變異

修辭格屬于藝術部門,語法邏輯屬于科學部門。修辭格不僅具有表情功能,即美學功能,而且具有邏輯表述功能。具體來講,修辭活動使邏輯內容的表達靈活化。邏輯是嚴密的,但對邏輯內容的表達可以是靈活的;修辭活動使邏輯內容豐富化,通過修辭,不但可以增加邏輯的內容,而且還可以增加色彩,任何一個邏輯內容,經過修辭活動后,都比較豐富,信息量較大;修辭活動使邏輯內容形象化,邏輯是抽象的,但修辭可以表達形象化。修辭格的運用是對邏輯語法的超越,是變異的邏輯語法。例如:

①墻里的春天,不過是虛應個景兒,誰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墻里的春延燒到墻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

②在黃梅雨中,滿山醉醺醺的樹木,發出一蓬一蓬的潮濕的青葉子味;芭蕉,梔子花,玉蘭花,香蕉樹,樟腦樹,菖蒲,鳳尾草,象牙紅,棕櫚,蘆葦,淡巴菰,生長繁殖的太快了,都有些殺氣騰騰,吹進來的風也有些微微的腥味。(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

篇(9)

關鍵詞:韓愈 詩歌 色彩

詩人往往將情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描寫揉進詩歌,引導讀者突破心理界限,實現感覺的交互。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家……必須在他的想象里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對適當形式的知識,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覺和基本的情感都溶于一爐,從這里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

讀韓愈的詩,總似有勁風破空而來,以懾人的氣勢將人卷入詩歌獨特的奇詭瑰麗的世界中去,使人或如狂濤中的一葉扁舟,或如風暴中隨風勢徘徊的海鳥,在激蕩的詩句中酣暢淋漓不能自已。晚唐詩論家司空圖就評論韓詩:“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奮騰于天地之間”。在韓愈的詩作中出現的顏色有青、白、朱、紫、黃、綠、金、翠、赤、黑、丹等,除開聯詩,以青、白兩色的使用頻率最高,紅、綠、黃、紫、金、朱次之。

一、韓詩中的“白”

“白”在詩句中單獨使用時,常與“白頭”“白發”等意象相伴,多言人之年老、鬢發斑白,感慨時光流逝,世事白云蒼狗,瞬息萬變。如“清宵靜相對,發白聆苦吟(《孟生詩》“聆”或作“憐”,“恥”),寫清宵之夜、萬籟俱寂中,靜對著白發孟生的苦吟。雖整句無一怨懟之詞,但與前文所述孟生求官的遭際相結合,卻使人生出深深的哀感與不平。未能施展抱負便已“發白”,已經白頭卻依然吟詠,這“發白”雖似寫實一筆帶過,卻格外刺目,惹人感慨了。韓詩中此類的詩句很多,例如:

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霜白趨埃塵。《感春四首》

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昏頭雪白。《短燈檠歌》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和歸工部送僧約》

李白曾有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韓詩將原本的漫長變的短暫,又將短暫壓縮在一句之間。巨大的時間跨度使人徒呼奈何,生死之問及人生價值本是人們一直追尋的不解之題,朝夕之間,青絲成雪,便有了使人動容的氣勢。如:

瞥然一餉成十秋,昔須未生今白頭。《劉生詩》

尊酒相逢十載后,我為壯夫君白首。《贈鄭兵曹》

爾來曾幾時,白發忽滿鏡。《東都遇春》

此外,當“白”作為“白日”這個意象并在同句有與之相反的意向對照出現時,在詩中往往有象征義,如:

重云閉白日,炎燠成寒涼。《重云李觀疾贈之》

秋陰欺白日,泥潦不少干。《齪齪》

二、韓詩中的“青”

韓詩中疊用“青”字的有6處,為寫景、寄興之作。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青青水中蒲》

青青四墻下,已復生滿地。《秋懷詩十一首》

君居泥溝上,溝濁萍青青。《題張十八所居》

雨后來更好,繞池遍青青。《閑游二首一》

南陽郭門外,桑下麥青青。《過南陽》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數瓶。《盆池五首其五》

韓愈詩詞中單用“青”字的有很多,除一兩處用“青”字形容燭光和植物,多表現為“青天”“青云”“青山”“青冥”。在這些詩句中,并沒有染帶很濃烈的怪奇色彩,氣勢也不是很強。在韓愈詩中單獨出現的“青”用法相對傳統,多凸顯天之高遠或山之聳峭,很少借“青”色造勢。

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古意》

沿涯宛轉到深處,何限青天無片云。《郴口又贈二首》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青冥送吹噓,強箭射魯縞。《薦士》

辛夷高花最先開,青天露坐始此回。《感春五首》

蕭蕭青云干,遂逐荊棘焚。《送陸暢歸江南》

青天高寥寥,兩蝶飛翻翻。《感春三首》

決云中斷開青天。《利劍》

韓愈詩中其他的顏色如紅、綠、金、碧等單獨出現的情況不多,往往是與其他顏色形成組合或進行對比,在此僅小述單獨出現較多的紅色和綠色。

紅色多以形容花、葉,如:“桃溪惆悵不能過,紅艷紛紛落地多”《聞梨花發贈劉師命》、“蜂喧鳥咽留不得,紅萼萬片從風吹”《感春四首》、“三月嵩少步,躑躅紅千層”《送侯參謀赴河中幕》、“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玲瓏”《題百葉桃花》;形容旗,如:“半作軍人旗上紅”《贈張徐州莫辭酒》、“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作侍郎”《贈刑部馬侍郎》。

綠用以形容樹:“森森綠樹猿揉悲《岣僂山》”、“綠楊匝岸蒲生迸《寒食日出游》”;形容水:“泓澄湛凝綠,物影巧相況”《岳陽樓別竇司直》、“水容與天色,此處皆綠凈”《東都遇春》、“平沙綠浪榜方口”《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

紅色和綠色在韓愈的詩作中更多的作為明快鮮艷的色彩在寫景抒情的作品中出現。

三、多種顏色共同使用

與單用一色相比,一句或一聯中使用兩種或多種顏色,能給人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刺激從而產生情感聯想。在韓詩中,兩種顏色的搭配有青白、紅白、紅綠、紅黑、黑白、紅紫、黃綠、黃紫、白紫,在這里只取出現數目較多的青白、紅白、紅綠進行簡要分析。

1.紅白。

紅白的顏色對比強烈,有的描述花開時彼此交疊紛繁熱鬧的景象,如:“邇來又見桃與梨,交開紅白如爭競”《寒食日出游和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感春三首》;有的描述某一時段中的光感,如“策馬上橋朝日出,樓闕赤白正崔嵬”《感春五首》;也有的在一聯詩句的前后兩句中形成對仗,“傍砌看紅藥,巡池詠白”《和席八十二韻》,總體來說風格是明快的。

2.青白。

青白二色的運用在雙色搭配中出現的最多,效果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并列,青白二色出現在一聯詩句中,無所謂對仗或不對仗,共同構成某幅景象,如“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風”《題韋氏莊》、“玉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補”《晝月》、“浮云散白石,天宇開青池”《玩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一種是兩種顏色處在對仗的位置,相互強化突出彼此的存在,如“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誰氏子》、“泉紳拖修白,石劍攢高青”《答張徹》。

3.紅綠。

紅綠的色彩組合一直為很多詩人所喜愛,在韓愈詩中也頻頻出現。與其他詩人朱欄翠袖碧水紅花的一貫表現方式不同,這一組合在韓愈詩中有自己的特點。如:“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青紅連用,本身已經給人強烈的色彩反差,形容的對象竟然是寺院壁畫上的鬼物,這青紅便更罩上一絲宗教色彩。在《晚春》中“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紅”和“綠”以“慢”與“妖”形容,也不似以往詩作的明麗旖旎,別有一番風韻。

除此之外,韓詩中不乏通篇運用多種顏色的作品,這些色彩搭配往往與宏大、怪奇的寫作手法相結合,烘托出更強烈的情感表達。如《李花贈張十一署》中的“白花倒燭天夜明,群雞驚鳴官吏起。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漫天的李花竟把夜空照亮,群雞誤以為天亮,紛紛驚起鳴啼,接著太陽似從海底飛出,耀目的紅光驅散天空中的青霞,白、金、朱、青四色連用,一氣呵成,完美的映襯出詩中奇壯至極的宏闊意境。又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中“彤幢絳旃紫纛幡,炎官熱屬朱冠”“丹蕤蓋緋翻㠾,紅帷赤幕羅”用彤、絳、紫、朱、丹、、緋、紅、赤一系列語義相近的詞語卻無一重復,極盡鋪排的渲染的營造了一個充滿奇幻神話色彩、顏色艷麗張揚的世界,使人如臨其境、嘆為觀止。

篇(10)

2.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為例,指導學生著重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系。

4.引導學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詩句。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課文。

6.了解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壯麗和建橋意義,激發學生對祖國建設成就的自豪感,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結合插圖和重點詞句理解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壯麗,二是著重弄清課文第1自然段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是理解引用詩句的含義。

教學思路:

本文的教學步驟是:初讀課文,掌握生字讀音,了解全文的大體內容;細讀課文,具體理解詞句的意思及各段課文內容;精讀課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并體會思想感情;綜合訓練,熟讀課文并背誦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讀寫有關詞語。

細讀、精讀課文這兩步,運用“讀——議——導——練”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理解詞句與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聯系。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插圖理解有關詞句和課文內容,獲得真切的認識。

對于意思相近的詞語,如“挺立”、“聳立”,采用比較法理解;對于難懂的詞語,如“天塹”、“通途”,運用對比法理解。

教學各段課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分析句子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以突出連句成段的訓練重點。

教學資料:

南京長江大橋,位于江蘇南京市下關和浦口之間,跨越長江,是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鐵桁梁橋。鐵路橋全長6772米,雙軌。公路橋全長4589米,寬19.5米。正橋長1577米,有10孔鋼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為128米外,其余均為160米。江中橋墩9個,高約80米,扎根在江底巖盤上。正橋兩端各有橋頭堡一對,高70米。公路橋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兩岸公路引橋由富于民族特色的雙曲拱橋組成。1960年初動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車。它連接津浦、滬寧兩鐵路以及蘇南蘇北的公路,加強了我國南北的交通聯系,在政治、經濟和戰略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理解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過南京長江大橋嗎?你見到的南京長江大橋是什么樣子的?

3.結合學生的回答作簡要介紹。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借助漢語拼音把生字詞讀準確,并把句子讀連貫。同時思考問題: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再想想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2.檢查。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讀后讓學生正音、正讀。

(2)回答:

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我”參觀南京長江大橋的事。)

②課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先寫了從遠處看長江大橋,后寫了在橋上看到的和聽到的,最后寫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

(4)結合學生的回答作簡要的概括。

三、細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4.議論——引導。

(7句話:①時間、地點;②天氣;③大橋壯麗;④橋墩;⑤正橋連接著引橋;⑥大橋分兩層;⑦公路上行人車輛多。)

議論每句話的意思,要先引導學生結合句子理解有關詞語,再結合詞語理解句子;對兩個比喻句,要著重引導理解。萬里碧空:碧空,淺藍色的天空。形容天氣非常晴朗。明媚:鮮明可愛。

顯得:表現出。

壯麗:雄壯而美麗。

穩穩地:結合插圖理解,說明橋墩的巨大、堅固。仿佛……巨龍……:結合插圖引導想象,體會大橋宏偉的氣勢。

雙軌:可供兩列火車同時運行。

穿梭似的: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形容來往行人車輛很多。

5.默讀課文,思考:這7句話是怎樣聯系起來的?

6.議論——引導——練習。

(1)議論7句話的順序。(先寫參觀的時間、地點、天氣,再總寫大橋的壯麗,接著從下到上寫橋墩、正橋與引橋、下層與上層、公路上。)

(2)引導的重點是第3句與以后各句的關系(總分)。

(3)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你體會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議論。

(3)概括:這一自然段寫了“我”從遠處看到的南京長江大橋十分壯麗。

四、練習。

熟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復習。

1.背誦第1自然段。

2.說說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細讀課文。

1.學習第2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回答。

(3)課文中寫“我”的觀察點是一處嗎?請劃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4)“我”在走近正橋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

(5)議論——引導。

工農兵塑像、橋頭堡、紅旗、玉蘭花燈柱,聯系插圖讓學生認識;對比喻句要認真引導理解。

挺立、聳立:都有高高地立著的意思,但前者側重于“直”,后者側重于“高”。

檢閱:高級首長檢驗軍隊或群眾隊伍的儀式。

(6)你從這幾個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大橋雄偉壯觀。)

(7)這幾個句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按照“我”由近及遠的觀察順序。)

(8)指名朗讀第5句。思考:這句話寫了什么?你體會到了什么?

(9)議論——引導。

(看到和聽到的情景;大橋雄偉。)

扁舟:小船。

時起時伏:一會兒升起來,一會兒落下去。

側耳傾聽:形容集中注意力聽的樣子。

呼嘯而過:本課指火車發出長而高的聲音迅速通過。(10)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議論后概括:這一自然段寫了“我”在橋上看到和聽到的情景,南京長江大橋既雄偉又壯觀。

2.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我”的感受)

(2)議與導。

浩浩蕩蕩:形容水勢浩大。

天塹:天然形成的隔斷交通的大溝。

通途:暢通無阻的大道。

引導的重點:“我們”指誰?水勢浩大的長江自古被稱作天塹,結果被我們征服,變天塹為通途,說明了什么?(“我們”指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說明“我們”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3)默讀課文。思考: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議論后概括:這一自然段寫了“我”看了南京長江大橋后的感受,為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感到高興和自豪。

三、精讀課文。

1.默讀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寫了“我”參觀南京長江大橋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寫出了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壯麗。)

3.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答,但務必真實。)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熟讀課文。思考:以一個自然段為例,說說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怎樣把句子連接起來的。

在議論中引導學生認識:觀察事物要有順序,寫的順序就是觀察事物的順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遠的順序。二、指導寫字。

上一篇: 學習語文的方法 下一篇: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永嘉县| 花莲县| 天等县| 井陉县| 永修县| 会东县| 宜兰市| 外汇| 手游| 南汇区| 泰来县| 长海县| 鄂尔多斯市| 南川市| 阿合奇县| 和政县| 谢通门县| 萨迦县| 电白县| 武穴市| 崇仁县| 淮北市| 龙井市| 密山市| 景泰县| 海南省| 西乌珠穆沁旗| 巴里| 阿克| 天水市| 老河口市| 九台市| 田阳县| 孝义市| 南木林县| 长治县| 乌鲁木齐县| 三原县| 南城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