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08:39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教師德育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能力的發(fā)展,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過程,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信任感,親切感。教師可輕松愉快的通過音樂教學上的藝術感,形象性,趣味性揭示音樂教材本身的魅力,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二人在滿足生理與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尋求一個自己所歸屬的群體。并在這個群體中獲得尊重,關心,愛護和幫助。因此,作為人師,除了關心愛護學生外,還應該學會尊重,賞識學生如同賞識自己的職員一樣,讓學生沐浴在賞識的陽光下。
二、身教勝于言教的情感教育
每當我走進教室,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種責任感和神圣感,常常一絲不茍的教讀每一個音節(jié),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耐心細致的解答每一個疑難問題,自始至終熱情飽滿,從而不知不覺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鼓舞著每一個學生。老師健康熱情,開朗的形象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先決條件。教師教育學生不僅要靠口耳相傳,更要注意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試想一個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師,把本職工作當作苦差來應付,學生更不能與你身心交融,不可能讓學生以主動進取的心態(tài)去投入學習中,所以在細微的言行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課堂中老師舉手投足學生便能心領神會。師生和諧相處,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培養(yǎng)學生情感,更要重視課內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每堂成功的課都有一個好的開端。古人云:“萬事開頭難”,一堂課的開始如何,將明顯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方向和效果。音樂課良好開端的方法很多,這里僅舉幾例:
1、用唱歌或做幾個幅度小的舒展動作熱身調整情緒。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從而激發(fā)興趣,主動學,自覺學,提高效率創(chuàng)新發(fā)展。
2、了解學生的活動,如果學生剛看了場電影就讓學生就該電影插曲唱幾句或一段歌曲等。
3、講小幽默故事、笑話或猜謎語等,營造趣味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心態(tài)進入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堅持人性化的情感教育,重在教學中的全過程。但課堂上師生交流時間畢竟有限,個體的情感不宜進行。因此,課外的情感投入至關重要。通過與學生或者學生家長的共同交流,常常能產(chǎn)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說,教學外擴展情感教育是對教學的充實和幫助。
四、通過激勵和互助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1、不失時機激發(fā)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激發(fā),抽出時間做思想工作,見縫插針地進行點化,以熱情歡迎和接納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如回答錯了,千萬不要歧視和冷嘲熱諷。
2、以學生為主體提供學生的參與機會
以濃厚的語文味引導孩子傾聽,就要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的味道,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進而良好的語文語感。例如,《燕子》一文描繪了春天里燕子飛翔的情景,是一幅迷人的“燕子鬧春”圖,文字優(yōu)美,字里行間充滿著生活的詩情畫意。當教師教學《燕子》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恰當?shù)母挥姓Z文味的提問,將學生的耳朵調動起來,可以向學生提問:“請大家對照課文里的插圖,想象一下,并,落在電線上的燕子,遠遠地望去,像不像五線譜?”,進而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體會《燕子》一文美的語言和美的意境,更好地感知課本。
1.2通過故事性的語言,促進在學生傾聽中體驗教材
對教材的閱讀,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同性格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了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如果能運用語文味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就能引導學生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情感體驗,將有助于他們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產(chǎn)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心智的健康成長。例如,教師在教學《金子》時,當學生通讀全文后,了解到淘金的彼得沒有發(fā)現(xiàn)金子后,決定留下來種花,經(jīng)過努力,彼得終獲成功,找到“真金”。這時,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一定滿足,對文章大體內容有了基本了解。教師要因勢利導,通過提問“大家談談彼得從淘金到最終通過種花,最終獲得成功,在取得成功的時候,此時此刻彼得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他會怎樣設計今后的生活呢?”,開展課堂討論,促進學生在傾聽同學的發(fā)言中,與文本“對話”,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更好地體驗教材。
2教師應善于營造濃重傾聽氛圍的課堂環(huán)境
2.1教師應善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傾聽
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主戰(zhàn)場。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課堂傾聽氛圍營造上“作文章”。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不失時機地創(chuàng)設傾聽的課堂環(huán)境,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傾聽。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好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通過設計思路既精辟簡潔,又新穎有趣的教案,諸如引入課堂討論、課堂問答比賽等方式,引導著時刻都會脫韁而去的“小野馬們”跟隨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而動,把學生注意力引導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上面,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較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通過適當運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提高注意力。例如,針對課堂上認真傾聽的學生要多鼓勵,可以說“你真是一名專心聽講的好孩子!”等,來表揚課堂中傾聽表現(xiàn)特別突出或者明顯的學生,并通過評選“傾聽小標兵”,發(fā)放小紅花等方式,使學生能品嘗到“認真傾聽”后所取得的快樂,營造濃重的傾聽氛圍。
2.2教師應善于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傾聽
濃厚的課堂傾聽氛圍,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通過適當?shù)姆椒ㄖ笇В梢猿蔀閷W生有效傾聽的“催化劑”。例如,針對課堂討論、問題回答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復述、補充、評價,這對提高學生傾聽質量不失為一劑“良方”,進行諸如:“誰愿意當一次評委,評一評剛才這位同學的發(fā)言?”“你同意這位同學的見解嗎?還有不同的看法嗎?”等等的課堂指導性提問,指導學生在傾聽同學發(fā)言時,自覺地去思考。
3教師應善于使用傾聽藝術進行語文教學
3.1教師在傾聽中應善于運用肢體語言
首先,深化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強化學生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其次,加強學生之間小組與團隊合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互助等集體觀念。然后,讓學生養(yǎng)成公平競爭與誠實守信等品德。最后,塑造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yǎng)學生堅毅自信的品格。
1.2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過程中的主要方向
首先,不斷增強學生自身體質;其次,鍛煉學生體育能力、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質、塑造學生意志品德;最后,將社會主義建設者與保衛(wèi)者形象作為體育教育的主要目標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主要培養(yǎng)方向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以此能夠看出,學校體育不僅要育體,而且要育心育人。學校體育的這種德育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體育教學來實現(xiàn)的,那么可以將體育教育定義為德育教育的良好載體。
2德育教育依托于體育課堂類型的多樣性
2.1心理調節(jié)
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必要作用,其自設的娛樂價值與表演價值是不容忽視的,若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可以利用體育活動調節(jié)身心,釋放學習過程中承受的壓力,同時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愉悅身心,若能夠長期堅持體育運動的話,可以強化學生的身心構建結構,塑造學生與人交際的能力,有效減少學習與生活中的壓力。“我陽光,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就是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作用下的產(chǎn)物。
2.2健身
運動是可以使人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體育學術界的專家曾表明,若能夠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的心肺功能,健身作用非常明顯,在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健康的健身方式也是塑造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求。長時間堅持某項體育鍛煉的話,可以培養(yǎng)身體的協(xié)調性與動作的敏捷性,能夠有效地為肢體提供重心。體育運動過程中手部的動作可以刺激相關的穴位,這樣可以有效促進人體腦細胞的活躍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進學生想象力和發(fā)散性思維的塑造時長,同時也可以將體育運動看作是學生健腦方式中的一種有效途徑。
2.3合作
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合作性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視的。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表演由上海體育學院學生表演了繩舞,這個表演過程需要學生之間良好地配合與協(xié)調,同時能夠看出學生之間的品德與素質。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為游客展現(xiàn)出的是我國體育傳統(tǒng)與文化底蘊的完美結合,此種體育項目的價值在于學生與文化之間的相互輝映。這種體育中蘊涵的體育價值以及文化意義通過各地游客傳遞到世界各地,就等同于將中國民間的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發(fā)揚到世界各地。諸多高校體育教學中采用了名族文化和戲曲文化,這是對學生素養(yǎng)與德育教育最好的手段,在體育鍛煉中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從而升華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3體育教學特點決定德育教育手段
3.1德教育資源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包含很多項目與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針對不同的體育教學項目來擬定學生德育素質教學內容。以此來看,體育教師在課前需要詳細地了解體育教材,將教學內容中可以增加德育教學的部分進行歸納總結,力求能夠挖掘出其內在的德育教育資源。為了進一步保證德育教育內容能夠被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重體育教學的質量與進度,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要規(guī)范學生的服裝與鍛煉器材,同時要保證集體出席率等問題,只有具有集體精神的學生才能夠塑造自身的良好品格與素養(yǎng)。
3.2多樣化教學
與其他課程一樣,體育教學也需要多樣化教學方式,通常體育教學過程中采用同質分組與異質分組進行教學,這樣能夠將學生分為明確的組別,針對不同的學生特征來進行思想德育教育,雖然這種教師方式對于教師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針對培養(yǎng)學生品德與素養(yǎng)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所以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以嶄新的授課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教育。
3.3深化體育知識
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對體育鍛煉、體育教學與體育項目的認識是不清晰的,那么就要求體育教學的前期目標是深化學生的體育認知,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這種意識的培養(yǎng)要從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著手考慮。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中長跑這項體育運動對于學生來說是培養(yǎng)其體育鍛煉認知的有效方式,對于學生堅韌程度、堅強堅韌與頑強個性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目前諸多學生并不愿意主動參與到這項體育活動中,多數(shù)情況都是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允許。針對這種的現(xiàn)狀,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校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學生在不斷地引導與鼓勵下,才能夠敢于參加這種體育項目。這樣在體育教學中就能夠有效融入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識教育
根據(jù)相關的史料記載,通識教育源出于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大(Aristotle)力提倡的“l(fā)iberal education”。亞里士多德主張:最高尚的事業(yè)和生活是在免于為生計勞碌和不追求功利的閑暇中自由地進行理論的、純思維的沉思;最高尚的教育應以發(fā)展理性為目標,使人的心靈得到解放(自由)與和諧發(fā)展,而不是為謀生和從事某種職業(yè)做準備。據(jù)此,他將知識與學習分為自由的與偏狹的兩種。他認為前者致力于理性的發(fā)展、心靈的完善,后者則只會有損于人的胸襟和自由精神,從而使人變得粗鄙和庸俗。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論對后來的西方教育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通識教育在亞里士多德提出后,后來又得到了紐曼等人的進一步發(fā)展。紐曼(Newman,1801-1890)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把學生從偏見、無知和局限中解放出來。因此,大學的功能主要是教學而不是科研。因此,紐曼主張大學里應該只傳授普遍的知識,不應該實行專業(yè)教育和職業(yè)教育,也就是所謂的“紳士”型教育模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它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強,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也有了變化,即科學和技術已逐漸成為高素質的人應掌握的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傳統(tǒng)大學只重視培養(yǎng)“紳士”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傳統(tǒng)的自由教育理念被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1945年,美國的哈佛大學發(fā)表了著名的《自由社會中的普通教育》的報告(即哈佛的“紅皮書”)。該報告把教育分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與專門教育兩部分。普通教育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認真負責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專門教育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yè)能力訓練。1979年哈佛大學通過了《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關于共同基礎課程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標:清楚和有效地進行思考;有一定深度的專業(yè)知識;正確地評價我們取得的知識;應用知識、認識宇宙、認識社會和認識自身的方法;對道德和倫理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思考;不但了解本國文化也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至此,從古希臘羅馬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自由教育在美國發(fā)展成了意義更廣、也更完善的普通教育或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發(fā)展至今,學術界也漸漸地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通識教育既是大學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其目標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又稱全人),即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yōu)美情感的人。在通識教育模式下,學生需要綜合和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學生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形成較寬厚、扎實的專業(yè)基礎以及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同時認識和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發(fā)展全面的人格素質與廣闊的知識視野。通識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僅學有專長,術有專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協(xié)調而全面地發(fā)展;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獨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主動、有效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的訓練。此外,通識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貫通的“通”,即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相互通融,遇到問題能夠從比較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收集資料,與人交流合作,達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專業(yè)之間的溝通。
二、文化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理性覺識、理論闡述和實踐規(guī)范。它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xiàn)實規(guī)范,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升華。從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的角度來解讀文化素質教育,其含義有二:一是“化育”,即不是從外在的角度以政治道德倫理規(guī)范去約束人,而是將理想轉化為信念,將信念轉化為情感,讓情感最終支配人的行為;二是將客觀知識轉化為一種個人的情境化的知識。文化素質教育是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
1952年,我國進行了大學院系調整并效仿前蘇聯(lián)專才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曾一度以專才教育為主導,而以人文教育為核心、全人教育為宗旨的通識教育受到普遍忽視。這雖然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社會合理性,但卻給整個高等教育甚至社會風氣和時代價值取向帶來了偏失和問題。部門辦學,學科分隔,重理輕文,專業(yè)先行、技術至上,科學主義等現(xiàn)象和觀點一度造成知識的盲點,認識上的誤區(qū),價值觀的錯位,甚至理想的危機。[由于缺乏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造成了理想主義缺失、人文精神匱乏、功利主義,并導致了拜金主義、機會主義、急功近利、技術至上的思潮大行其道。于是,199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并在北大、清華等53所院校進行試點。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并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并指明,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2004年教育部頒發(fā)《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再次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方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繼續(x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是從歐、美、日等國移植過來的,中國引進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決近代中國因軍事、工業(yè)落后而被動挨打的困局。因此,它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西方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傳授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20世紀60年代已認識到僅僅重視傳授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做到知識和能力并重。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知識經(jīng)濟初顯端倪,又認識到高等教育僅僅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是不夠的,現(xiàn)代社會更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知識的創(chuàng)新是運用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就必須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推行在我國教育界具有重要的意義。既
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場教育實踐,是新時代中國教育家對中國大學育人理念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偉大實踐,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文化素質教育都應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三、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比較
(一)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共同點
第一,兩者都高度重視教育的人文性,也可以說,著眼于人,“以人為本”,這是兩者基本的相同之處。當今世界主流的通識教育,都將人文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我國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輕人文”,即重當前的功利而輕長遠人的素質這一弊端的。
第二,兩者都高度重視知識的綜合性以及知識的內涵。文化素質教育突出的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強調教育過程中的知識、思維、方法、原則和精神的統(tǒng)一;通識教育強調的是文理知識的整合,在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中,以學科知識為基點,重點突出學科的方法和價值。
第三,兩者都是以克服專業(yè)教育的狹隘性,造就具備遠大目光、融通見識、博雅精神和優(yōu)美情愫的人才為追求目標。
(二)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差異
第一,兩者產(chǎn)生的教育思想背景和各自關于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邏輯不同。如前所述,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頭在古希臘,在歐洲;其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邏輯是技術教育進入大學,導致大學專業(yè)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而專業(yè)教育是建立在文理教育的基礎上的,同時,專業(yè)教育導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和知識整體性的分裂。而文化素質教育在思想上首先是繼承了中國教育哲學思想中的兩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高度重視人文教育,重視“做人”教育、重視“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學思想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哲學有著重視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重視人本身的思想與行動,即重視人的素質教育的傳統(tǒng),素質被視為更基礎、更重要的教育目標,追求對客觀知識的個性化理解,“主客一體”。
第二,通識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強的結構性,它是“文理教育+專業(yè)教育”這一本科教育構架中的組成部分;而文化素質教育既是本科教學的組成部分(如開設相關課程,提出相關的學習和實踐要求),具有一定的結構性,但更為重要的是,它更具彌散性,它要求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體現(xiàn)文化素質教育的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傳統(tǒng)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的徹底變革。而課程改革與教師的關系相當密切,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業(yè)務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本次課程改革的成敗??梢哉f,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fā)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個教師都將在這場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須在這場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應,在改革中促進自己的發(fā)展,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質發(fā)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時期不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更要加強教師自身的職業(yè)道德建設,培養(yǎng)和造就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關心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就是關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必須是“人師”。道德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教師重要的專業(yè)素質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師個體的道德素養(yǎng),是教師內在的天平,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責任和對自己的教育言行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和監(jiān)督,是教師在精神上抵制錯誤道德動機,選擇正確道德行為的調節(jié)器。教師的良心,是一種“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師內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職業(yè)良心,就能夠從內心深處自覺抵制違犯職業(yè)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內涵與特點
1.教育良心內涵。教育良心可以表現(xiàn)在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主要內涵,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恪盡職守、自覺工作、愛護學生。首先“恪盡職守”實際上就是一種工作責任和紀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恪盡職守”表現(xiàn)為兩條,第一條要求教師應當遵守工作紀律,按照社會和教育事業(yè)對教師的要求盡職盡責。如,認真?zhèn)湔n、上課,遵守工作時間及其他工作規(guī)范等等。第二條是要求教師不能誤人子弟,要盡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則,就會受到職業(yè)良心的譴責。其次“,自覺工作”的要求是教師的勞動特點決定的。一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個體和自由的特性?!吧鳘殹钡拿赖率种匾?。因為教師的工作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無人監(jiān)督的。雖然有教育對象的面對,但學生往往沒有全面監(jiān)督教師工作及其質量的能力。二是教師的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是沒有邊界和限度。
如教師不僅要完成校內的工作,還應當與家長、社區(qū)等方面建立教育聯(lián)系。這一聯(lián)系需要教師大量的精力上的投入,怎樣才算踐行了使命,我們無法有明確的界定。再次,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講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而且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師愛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情動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觀念轉化為外在行動的具體而細微的實踐過程,贊揚、褒獎包含著愛;批評、處分也體現(xiàn)著愛。教師對學生的愛,目的專一形式多樣,他滲透于學校工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教師良心的上述三個方面,分別反映了教師與社會、教師與自身、教師與學生的道德關系。這三個方面的聯(lián)系是,它們共同反映了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責任和義務意識、情感等等。教師的良心與教育事業(yè)有必然的聯(lián)系2.教師良心的特點。首先、層次性高,所謂層次性高指由于教師勞動的崇高性質,以及教師本人往往對這一崇高職業(yè)及其要求有較高的自覺,所以教師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職業(yè)良心。一是現(xiàn)代教師經(jīng)過職前教育和繼續(xù)教育,都有較高的對于教育道德義務的自覺性。二是教育良心的調整范圍廣泛,要求較高。如,教師的言談舉止,必須力求反映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否則就不是足以垂范于學生。其次,教育性強。所謂教育性強指教師良心的榜樣作用和判斷教育良心的最終標準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業(yè)的要求。檢驗教師良心的最終標準當然只能看良心之外所做的判斷是否有利于對學生的教育。
二、教育良心的意義
1.良心對教育工作質量的促進作用。教師的職業(yè)良心對教育行為的調空作用表現(xiàn)在教育過程的全部環(huán)節(jié)中。在教育工作開始之前,教師的良心會行使對準備采取的教育行為的“預審權”。教師的良心會問教師自己“:這樣的行為合適嗎?”“這樣的行為有益于學生嗎?”“他會受到傷害嗎?”等等。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良心則會努力行使“監(jiān)察權”,它會提問“:預期的行為有應有的效果嗎?”如果沒有,良心會引導教師采取措施上的調整。教育活動結束,良心會行使“鑒定權”。教育良心對特定教育性或褒或貶,教師也就或者自豪,或者懺悔。教育良心因此就成為教師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導師或學校。
2.教育良心對于職業(yè)生活的精神意義。教師的職業(yè)良心實際上意味著一種自我評價機制的存在。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常常會遇到社會、學校、同事甚至學生的不公正的對待,會面臨許多矛盾。教師的職業(yè)良心一方面撫慰自己,對自己職業(yè)生活作出公正的評判;另一方面則要求教師即使是遇到較大的委屈時依然能夠按照職業(yè)良心的指示行事,做到所謂的“事業(yè)為重”。所以教師的職業(yè)良心是教師精神人格的保護神,是教師鞠躬盡瘁,積極耕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三、教育良心的形成與修養(yǎng)
1.社會狀況對良心形成的作用。一個正義較多、道德水平較高的社會,會自然對每一位社會成員的職業(yè)道德提供涵養(yǎng)上的環(huán)境和輿論上的保證,從而有利于職業(yè)良心的形成。一個對教師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都給予恰當?shù)淖鹬?,一個人人恪盡職守的社會氛圍,顯然也是有利于教師形成較高水平的職業(yè)良心。
職業(yè)教育的開展對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的開展也要以職業(yè)需要作為教學實施的根本目標,只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職業(yè)性得到體現(xiàn),才能更好地推進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
一、以職業(yè)教育的價值衡量語文教學的實施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職業(y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從目前來看,衡量職業(yè)教育的價值,在人們思想中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的人認為在市場化發(fā)展進程中,職業(yè)教育可以為市場的發(fā)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資源,也有人認為職業(yè)教育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可以為失去職業(yè)的人提供良好的職業(yè)培訓服務,使這些失去職業(yè)的人員重新具有新的職業(yè)能力,而因此獲得新的職業(yè)。還有人認為職業(yè)教育是滿足人們的某種精神需求,這種精神需求可能是一種滿足感的需求,也可能是一種獲得感的需求,還可能是一種愛的歸屬與成就感的需求等等,這些都是基于精神滿足的去除物質化的需求,這也是職業(yè)教育去除功利化的價值取向。
正像一些教育家認為的那樣,如果職業(yè)教育以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作為教育實施的終極目的,那么職業(yè)教育的價值就顯得過于狹隘,以此為目的的職業(yè)教育的實施,使接受職業(yè)教育者必然失去對職業(yè)精神層面的需求,轉而變得只是滿足于生存所需的就業(yè)需求,這樣的職業(yè)教育就是去除其本應有的價值體現(xiàn)。職業(yè)教育中的語文教學不僅是一種提升學生語文基本能力與掌握語文知識的教育,其教學價值的體現(xiàn)也不僅僅是停留在就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需要,而是人的發(fā)展的教育,它所發(fā)揮的教育既要滿足于學生未來的就業(yè)需要,又要滿足于學生的精神需求與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的需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實施中,除了要掌握就業(yè)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外,還要學會怎樣做人,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等,讓職業(yè)教育實施中的語文教學真正體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
二、在語文教學實施中加強對學生語文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
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較為突出的差異就是職業(yè)教育不僅要滿足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基本需要,同時,職業(yè)教育還要滿足學生對未來就業(yè)所需的基本技能的需要,職業(yè)教育的學生正是通過職業(yè)教育方式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的職業(yè)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職業(yè)教育中語文教學的開展不僅要滿足基本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對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良好的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良好的語文能力在未來的職業(yè)競爭中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職業(yè)技能,因此,在職業(yè)教育中重視語文技能的培養(yǎng)對促進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職業(yè)教育的實施中,要做到行之有效地開展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就要重視職業(yè)技能的培訓活動,只有通過良好的職業(yè)技能的培訓活動才能真正地培養(yǎng)出學生良好的職業(yè)技能。而在職業(yè)教育的語文教學實施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恰恰忽略了語文職業(yè)技能的培訓活動,一些現(xiàn)有的職業(yè)教育中,語文教學依然承襲著普通語文教學的內容與教學方式,與學生現(xiàn)實的職業(yè)技能的需要相脫節(jié),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對這樣的語文教學不感興趣,語文教學的效果也欠佳。因此,要從職業(yè)學習的理論層面改革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的實施理念,要改變原有的不適應職業(yè)教育語文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式、方法,要以職業(yè)的需求作為語文教學實施的根本出發(fā)點,重視語文教學職業(yè)情境的創(chuàng)設,創(chuàng)新職業(yè)語文教學的方式,以職業(yè)的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學的開展目標,推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
三、從職業(yè)特征的層面來理解語文教學的實施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本身包含著諸多的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職業(yè)教育區(qū)別于其他教育獨有的屬性特征,其中職業(yè)教育所蘊含的職業(yè)技能的屬性特征,是職業(yè)教育最重要的屬性特征,其他的屬性特征只是這一特征的附屬特征。
職業(yè)是職業(yè)教育語文教學與其他教育語文教學有所區(qū)別之處,因此,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實施也必須要以職業(yè)的形式來實施,無論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從教學的方式與方法的選擇上,語文教學都要以職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為基礎,要力求使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適應不同職業(yè)特征的需要,要使職業(yè)教育的語文教學向社會開放,沿著職業(yè)特征的發(fā)展方向,與職業(yè)實踐緊密地聯(lián)系到一起,以靈活多變的語文教學模式推進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要求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以職業(yè)性特征作為教學實施的方向,要立足于現(xiàn)有的語文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使教學的內容更有利于學生職業(yè)技能的提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的職業(yè)情境,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培養(yǎng)職業(yè)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二、教師是學生生活中的替代父母。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過多地強化管理,強化學習與競爭,禁錮了學生的手腳和思維,在學校的學習中,雖有老師的教誨和熏陶,但也缺失了很多的人情味;再加上農村生活城鎮(zhèn)化的形式,農村勞動力的過剩,使很多學生的父母出外打工掙錢,家中十室九空,很多的學生成了“孤兒”,生活孤單,無人管理,學生像斷線的風箏,無拘無束放任自流,沾染了不少的不良習氣;還有學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齊,對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刻,學生或多或少要受到影響;還有父母離異、酗酒、吸毒、鄰里環(huán)境貧困不堪等,這樣就使學生生活在一個復雜多變的生活環(huán)境里,增加了學校教育的難度,教師就是和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經(jīng)歷的孩子在一起,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才能融于學生們之中,關心他們,影響他們,不僅在學習上還要在生活上體貼他們。教師承擔保護和教育學生如何生活,學會為自己、為父母、為他人的責任,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成長、學習和發(fā)展的狀況,關注他們是否準備好了應付學科學習和學校的環(huán)境,教師還要經(jīng)常反思自己與學生父母的差異,不斷總結及時修正自己,真正履行自己的教師職責。
三、教師是情境教育的實施者。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真正完整的知識,是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獲得的,它強調建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可見,情境教育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案例具有的典型性、情節(jié)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創(chuàng)設案例情境,不僅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真、求趣的心理需求,而且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意向。從分析這一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擇業(yè)上的種種表現(xiàn),引發(fā)學生對我國目前就業(yè)現(xiàn)狀和勞動者在擇業(yè)中種種現(xiàn)象的思考與探索,得出面對激烈的就業(yè)競爭,勞動者要成功地就業(yè),就必須從社會現(xiàn)實和自身實際出發(fā),在提高自身就業(yè)技能的同時要切實轉變就業(yè)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yè)、擇業(yè)觀。通過展示案件,設置疑問,引發(fā)學生討論,在分析和探究案件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知識的詮釋,情境教育的實施,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達到了教育教學的目的。
四、教師是學生教育學意義的影響者。
教師,是一個無上光榮的職業(yè),教師的工作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國家的興亡,教師的工作在社會進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整個社會中,教師和學生都始終受文化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之間的教育學影響無處不在,因為教師與學生一起生活學習,每一情景都要做出反應,每一行動都是規(guī)范性的、負責任的,從教育學的觀點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種必然的影響。因此,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教師在知識上、語言上、行為上應時時刻刻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不論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教師都應嚴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時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做有損于教師形象教師人格的事情,給學生以正確教育意義的影響。
Abstract:Anoutstandingpersonalcharacterclassclassroominducts,notonlyneedbeabletoattractstudent’sattention,butmustbeabletoarousethestudentrealexperienceoflife,thusguidestheybetterunderstandinglife,theacademicsocietylife.Thisrequestsuswhenthedesignclassroominducts,mustactaccordingtostudent’sage,thepsychologicalfeature,from“stimulatesthestudentinterest,enlightensthestudenttoponder,arousesthestudentemotion”toobtain,toattractstudent’sstudyattention,thedrivefunctionwhichthedisplayinducts;Therecombinationconcreteclassroominstructionsubject,“makesuptheunderstandingfromthefactspeech,thescenereappearsthewarmexperience,experiencesthestrongfeelingtoobtainbyoneself”todesigninducts,serveswithemphasisforthebreakthroughclassroominstruction,“releasesfromthevividsensationthinksgratefully,theanalogyfeelingbecomesawareinfiltratesthetruth,thescenerealizesfromexperienceuncoverspuzzled”obtainstodesigninducts,servesforthesolutionclassroominstructiondifficulty,thedisplayinductsupholsteryfunction.Thusenhancestheeffectivenesswhichtrulythepersonalcharacterclassroominstructioninducts.“tolive,stemfromthelife,tobehigherthanthelife,theguidancetoliveandtodevelopthelife”theideaisthenewcurriculumtothepersonalcharacterdisciplineteachingmostprofoundelaboration.Thepersonalcharacterclassroominstructionistheteacherprimarymission,isthebeltteachingmaterialmovestowardinchild’slifeandthelifechild’sprocess.Intheteachingmaterialappearsaseriesof“thelife”“thelifeevent”“thelifesubject”or“thelifescene”basicallyisbelongstothecarefulchoice“thehappylifeprospect”,butisnotormajorityisnottheoriginaltasteandflavorlifescene.Therefore,intheclassroominstruction,theteachershoulddisplaystudent’sstudyinitiativefully,guidesthechildfromtheteachingmaterialtothelife,theteachingmaterialloadbearing’svalue,thegoalandchild’slifelinkseffectively,letsthechildinitiative,positivelylaunchesintheteachingmaterialwiththereallifeandtheindependentactivity“thelife”and“theactivity”,thusachieves“thefeeling”,“experience”inteachingmaterialloadbearingvaluegoal.Thisbreakthroughpointonclassroominstructioninduction.
keyword:Elementaryschool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teachingmedia
前言
課堂導入是教學手段,是為開展課堂教學服務,是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他主要是通過利用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梢娨粋€優(yōu)秀的品德課堂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考慮如何喚起學生的真實生活經(jīng)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我們從發(fā)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和鋪墊功能這兩個角度出發(fā),設計品德課堂導入,讓課堂教學有效接軌生活。一、發(fā)揮導入的激勵功能
發(fā)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就是,要求我們在設計品德課堂導入時,要根據(jù)教材呈現(xiàn)的不同情景,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學習的欲望,保持對學習主題的高度關注,積極主動學習。
1、以“趣”入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薄皩W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生對學習主題產(chǎn)生興趣,就會產(chǎn)生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并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是指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親身經(jīng)歷,非常感興趣。這類課堂的導入,設計時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現(xiàn)潛在的教育導向意義,以“趣”入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自然的對教育主題感興趣。
例如《走進市場》的安排目的是讓學生盡早的學會一些選購商品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獨立選購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課始,老師問學生:“喜歡在超市購物嗎?”(學生雀躍)
再問:“為什么喜歡在超市購物?”(學生紛紛說了自己的感受)
(隨即播放超市里人們購物及一位顧客在仔細挑選商品的情景。)問老師:“這位顧客購買物品時在干什么?”
“在挑選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p>
“在看產(chǎn)品使用說明?!?/p>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p>
……
學生回答踴躍。
現(xiàn)在從城鎮(zhèn)到農村,處處可見超市。在超市購物較為熟悉。用“超市購物”情景來導入,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導入的趣味性,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學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或活動具有支配、指導作用,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能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較為容易的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語言、情節(jié)感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如果課堂品德教育主題,主要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導入時,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獻老人》的教學關鍵是激發(fā)學生體貼老人,關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來導入是觸動學生心靈的基點。課始,老師出示兩幅漫畫: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孫子兵兵在給奶奶捶背,奶奶很高興。旁白:真懂事。問學生這畫面在講什么?
學生一看就能夠清楚把圖意說上來?;卮鸷?,老師過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人曾經(jīng)為家庭,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現(xiàn)在年紀大了,該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們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要懂得匯報。畫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給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幸福、美滿。你看,孝順的孫子給奶奶那輕輕地捶背,奶奶就一點兒也不覺的疲勞了。那臉上洋溢的笑容,多么開心,多么幸福??!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在老師深情的講述中,學生都為之動容,在其心頭激起情感的漣漪——老人很需要我們的關愛啊!帶著這樣的情感進入課堂教學,學生怎么會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學而不思則罔”,從反面說明了思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導入時,結合內容,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使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tài)。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導入設計。提高認識,引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現(xiàn)行品德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課堂導入時,應更多的考慮,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以“思”入境引發(fā)學生對課堂教育主題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課堂主題教育進行的更為深刻。
《誠實是金》讓學生懂得說謊的危害,只有誠心才能贏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說謊話,言行一致,誠實守信。課始老師講述故事:
在德國,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后,到德國大公司尋找工作,可是一連20多家公司都沒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眾,找家小公司應該沒有問題吧??墒切」疽舶阉芙^了。
同學們,為什么德國的公司都拒絕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懸念一擺,學生都積極猜想)
想知道真實原因嗎?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訴他,不錄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他在德國期間乘公共汽車曾經(jīng)逃過三次票。留學生很吃驚,難道我的博士文憑還抵不過三次逃票。德國老板說:“是的。我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我們認為您惟獨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兩個字!”
此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嗎?”“你有什么感想?”
感觸學生心里,學生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體會到說謊的危害。
二、發(fā)揮導入的鋪墊功能
1、為突破重點作好服務
有些品德教育主題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在課堂學習開始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要想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領會課程教育意圖則有困難,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鑒與這樣的考慮,我們要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把問題解決好
(1)、事實說話導入補認識
用事實說話:就是采用社會上出現(xiàn)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現(xiàn)象,來安排課堂導入。由于它的真實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類課堂導入的設計對與那些學生感性認識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學主題特別合適。
例如《保護環(huán)境》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教育,喚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引導學生學會保護環(huán)境?,F(xiàn)實生活中,學生知道身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但是他們并沒有覺得環(huán)境污染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水污染了,他們覺得現(xiàn)在有自來水;電池亂扔,對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來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性,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脅認識就較為欠缺。因此,在導入時,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變質,魚兒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飛舞……”隨著畫面的切換,學生臉上的表情變的嚴肅了,雄辯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性,那么“我們要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立即萌生出來。接下去的課堂學習實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親身體驗導入強感受
由于年齡的原因,生活狀況不同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對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體會。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是品德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品德課程教育,在導入時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體驗,這樣對馬上進行的課堂教學非常有利。
殘疾人生活上的困難,一般健康的人都不會有什么體會和感受??吹綒埣踩擞龅嚼щy,好大一部分學生會嘲笑他們?!蛾P心殘疾人》課堂導入時,如果老師選擇“一位盲人在行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腳殘疾人走樓梯”的情景來導入。希望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蹦敲?,肯定會有部分學生最先關注的是盲人摔跤,腳有殘疾的人走樓梯的情形。這情形在他們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時的狼狽,走樓梯時的滑稽。
有位老師的導入很巧妙。設計一個生活情景:在講臺上放本書,旁邊再放些其他的東西,過道上也擺些凳子或物品,設置些障礙,讓學生蒙上眼睛,獨自去取書。然后在同學的幫助下再去取回書。在課堂導入時,請大家談談取書的感受。這樣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現(xiàn)的尷尬場面,同時讓學生親身來感受一下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幫助的那種心理,效果就不一樣了。
(3)、情景再現(xiàn)導入溫經(jīng)歷
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無時不刻都享受著親人的關愛,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jīng)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jīng)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溫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與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謝謝你們,我的父母》的重點是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作課前調查,和學生交談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經(jīng)地義的?!庇械倪€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課堂導入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生活中一些溫馨的情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給學生看。如“燈下,媽媽給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顧;晚上,媽媽給孩子折疊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著時,媽媽起床為孩子蓋棉被”等等。在重溫這些每位學生都經(jīng)歷過的生活小事后,可順勢提問:“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內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
2、為解決難點做好服務
有些品德課的教育主題盡管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非常的貼近,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是很大,但是這一教育主題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較抽象的道理,認知上有困惑的現(xiàn)象。這些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需要處理的問題,可以考慮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先行解決,從而為課堂學習打好一定的伏筆,促進學生對課堂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為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奠定基礎。
(1)、類比感悟導入滲道理
品德課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所遇到的難題。我們可以在導入時,用比較形象的、例子進行類比,讓學生對抽象的道理有個較為感性的認識。
《集體的力量大》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集體的力量的無比。一個人辦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齊心協(xié)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辦到。難點: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團結一致,力往一處使才行。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可以通過課本中的《運水果》的故事來突破,但是總覺得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所以在導入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能類比說明問題的“折筷子”的游戲來作好相應的鋪墊。先請一位學生上前來折筷子,給一根,輕而易舉折斷了,再給兩根,有點費力,但還是折斷。作后給一把筷子,結果怎么也折不斷。整把筷子請其他的同學也來折,可……游戲結束后,老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游戲,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討論后,然揭示課題。
這個游戲中蘊涵著團結,力往一處使,力氣就大的道理。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斷了。這是對道理的最為樸素的認識。在課堂中《運水果》的故事學完后,再讓學生說一說對“折筷子”的游戲有什么新的認識。這時學生對道理的認識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導入釋概念
現(xiàn)行的好多品德課的主題涉及到概念,這是老師在課堂教學時遇到的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概念進行解釋吧,學生聽不懂,再說對小學生講概念也沒有這個必要;不解釋吧,課堂上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混淆,弄不明白。對與這類主題的教學,在課堂的導入時,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體擺出來,學生在大量的具體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這個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這課的難點是,學生對職業(yè)這個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做職業(yè)來看待。如果要引導學生把哪些是職業(yè),哪些不屬于職業(yè)分辨開來,有些難度,因為什么叫職業(yè)這個解釋,小學生理解不了,也沒有理解的必要。怎么辦?仔細想想,學生對生活中各種不同職業(yè)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醫(yī)生、老師、工人、農民、護士、警察、售貨員”等等應該都認識。因此,解決這個難題可以直接采用“職業(yè)”的具體形式來說明。
在導入時,展示“不同職業(yè)人員的勞動場面以及模仿各種職業(yè)的典型動作,讓學生來猜猜他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人?”這樣形象感知導入的效果真的好,學生興趣很濃,而且對各種職業(yè)的名稱很快有了清楚的認識。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作職業(yè)來看待。
(3)、情境體悟導入揭困惑
1美國學校德育模式的特點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模式的審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普遍經(jīng)歷了無疑是幾千年來教育發(fā)展史上1次最重要的教育變革。那場被稱為“新教育”、“進步教育”的教育變革,推動、促進了美國學校德育的根本變革、在德育模式的選擇上,由于不斷進行發(fā)展、完善,使美國學校德育在實踐中呈現(xiàn)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國是1個年輕的、經(jīng)濟發(fā)達,號稱“自由樂土”和“民族熔爐”的多民族國家。[1](217)美國的現(xiàn)代學校德育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以前的美國學校德育從內容、方法、途徑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義模式占主導地位。至20世紀前50年,學校傳統(tǒng)德育模式的功能明顯下降,杜威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和實用主義哲學對學校德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論”的德目主義受到了極大沖擊,全面主義德育模式倍受青睞。第2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至70年代,學校更加放松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學校德育處于1種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這就成為導致60-70年代以來的學校德育危機的1個重要原因。之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通過采取1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國學校德育實施體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義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義的特征,即在德育實踐中呈現(xiàn)混合德育模式的特點。
所謂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學校德育既開設相對獨立的德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學科和全部教育活動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2](145)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德育體制結構的多元性。美國作為實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國家,在德育體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國沒有統(tǒng)1的德育內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綱,按大綱進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編制系統(tǒng)的德育教材,并有嚴格的考核標準;有些州既沒有大綱也沒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國最高法院利用司法體系直接裁決有關教育的事務,司法裁決的目的主要是要確立1種全國性的政策作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據(jù),以及各個學校實施德育的依據(jù)。
相比之下,我國的德育模式表現(xiàn)出綜合性的特點。在德育實施體系方面,有全國統(tǒng)1的德育教學大綱,學校開設獨立而又系統(tǒng)的德育課程,將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編制德育教材,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德育知識和組織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注重養(yǎng)成教育。所以,我國的德育模式為綜合性德育模式。
第2.德育目標和內容具有多樣性和統(tǒng)1性。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多樣性與1致性的結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復雜的德育目標結構中追求兩個基本目標的結合:1個是培養(yǎng)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公民品質,另1個是培養(yǎng)學生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是價值觀;而在德育內容方面,范圍也是廣泛而復雜的,包括倫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政治教育、國家憲法、社區(qū)服務教育以及協(xié)調人際關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權、人的尊嚴等人文主義教育等。在所有這些復雜的內容結構中,都是圍繞著兩個基本內容即公民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而進行的,體現(xiàn)出1致性。所以說,在美國盡管賦予人們信仰和價值選擇的自由,但從以上的現(xiàn)實狀況中說明了美國不僅有比較明確的德育目標,而且這些目標所反映的美國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是非常明確和強烈的。
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德育有統(tǒng)1的德育目標,就是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國家教委于1988年和1992年,先后制定和頒發(fā)了《中小學德育大綱》和《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分別對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提出了統(tǒng)1的德育要求規(guī)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為基本內容,構成了我國德育內容結構體系。我國德育是以為指導,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內容非常豐富,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國綜合德育模式是適應和項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標取向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性。學校德育呈現(xiàn)出“重大德”(政治立場、政治方向、世界觀),“輕小德”(道德品質、人生修養(yǎng))。過分強調德育目標的同1性、整體性和先進性,忽視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廣泛性,這就使得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學的軌道。
第3.德育實施途徑和方法的綜合性?;旌系掠J皆诘掠繕送緩胶头椒ǚ矫嫖樟说履恐髁x和全面主義的積極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徑和間接性德育途徑、潛隱性德育模式相結合。其中,課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徑。在德育實施的方法維度上,1方面給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給學生充分參與各種活動的機會,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1方面又有教師的正面指導。同時,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傳授道德知識與培養(yǎng)道德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他們更多地注重通過對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活動、交往和環(huán)境影響等途徑實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滲透性、活動性和實效性,這是美國德育途徑的基本特點。此外,美國德育途徑還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例如,美國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區(qū)的中、小學校紛紛開設法制課和公民教育課,供中、小學生選修,學習美國行政管理和民主社會的準則。美國高等院校既開設專門的倫理道德課和公民學課程,也通過大學的核心課程—人文學科、專業(yè)課程—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德育的層次性和各級學校德育內容的銜接性問題。
我國的綜合德育模式以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作為德育實施體系的基本途徑。講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綜合性德育機制的有效運作,注重德育的課堂途徑和課外途徑并舉。在德育課程的設置上,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即“2課”教學已經(jīng)成為我國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第1課堂”—理論課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國學校德育的課外途徑,即“第2課堂”主要有:⑴少先隊、黨團組織活動;⑵營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⑶心理咨詢;⑷自愿者活動、軍訓、社會調查、“3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我國學校德育的成績是顯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著1些令人擔擾的問題,特別表現(xiàn)在:⑴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指導;⑵德育內容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忽視與學生現(xiàn)有道德水平相聯(lián)系;⑶普遍存在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脫節(jié),學科教育滲透不足;⑷過分強調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視對學生適應并推動社會發(fā)展,認識、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4](89)。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內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體系、教學手段較先進的特征,它比較符合社會需要和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應性。例如,美國品德教育學院編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實施方案在美國學校道德教育中頗有影響。它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師提供了完整的理論、說明、具體教學安排、教學建議、實施辦法以及處理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的策略和手段。具體有:1.教師的態(tài)度;2.課堂討論;3.不使用真實姓名4.利用各種角色扮演;5.小組活動制。
相比之下,我國在德育目標內容及具體德育方案的實施上,可操作性不強。我國許多地區(qū),學校創(chuàng)造出許多有開發(fā)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導而無法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難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廣。
2、美國學校德育模式對我國德育改革的啟示.
從對美國學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點的介紹中,明顯地看出其學校德育發(fā)展趨勢:即德育基本目標和基本內容趨于1致,而具體的、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內容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根據(jù)學生品德的發(fā)展特點呈現(xiàn)多樣化。在德育途徑和方法方面,注重發(fā)揮德育綜合目標因素、德育場的作用,注重教師指導與學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對于美國混合德育模式,我們必須運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借鑒他們1些成功的經(jīng)驗,以促進我國德育實踐和改革。
㈠確立層次分明的德育目標
由于我國德育目標、內容的確立在過去曾經(jīng)追求“高、大、全”,對于大、中、小學生的德育目標和內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確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國德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從我國國情、民族文化傳統(tǒng)、本地區(qū)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制定總目標和階段發(fā)展目標,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特點來充實德育的具體目標和階段性內容,并相互銜接,建立較完備的操作系統(tǒng),這是我國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視德育模式的研究,豐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徑和方法
美國學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實踐表明,多元豐富的、博采眾長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實效、獲得生機的有效保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必然會趨向于多元化和個性化,德育模式的實施如果仍然沿著簡單、生硬的方式來進行,勢必會出現(xiàn)學生價值觀的混亂而無法控制的局面,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給社會帶來危害。所以,豐富我國現(xiàn)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單1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1統(tǒng)天下的局面勢在必行[5](93)。
同時,在德育實施的具體方法上,我國學校德育既要重視正面?zhèn)魇谥R,重視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也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個體能動性,重視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注重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各科教學、各種活動、各類情境中去,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xiàn)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3](90),春風化雨中得到道德升華。
㈢.促使德育與社會現(xiàn)實接軌,培養(yǎng)為社會實際服務意識
我國學校德育歷來對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1育人目標十分重視,相對來說,德育對如何適應社會變化與發(fā)展,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實際則重視不夠。因而面對市場經(jīng)濟,信息社會、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德育有時卻表現(xiàn)得蒼白無力。實際上,德育立足于為社會實踐服務與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目標是1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務社會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務。所以我國學校德育應借鑒美國德育模式的成功經(jīng)驗,注重學生自主意識、道德選擇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以便有效地應付和面對多元多變的世界和社會形勢。
參考文獻:
⑴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 在閱讀中感受美 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要想感知文學作品的美,首先應從朗讀開始。朗讀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情境氛圍,讓審美主體體會審美客體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讀中,除了教師富有魅力的范讀外,更重要的是對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寫了一幅“春風圖”,畫出了春風溫暖 、柔和這一特點,又是通過觸覺、嗅覺、視覺、聽覺顯現(xiàn)出來的。如何通過朗讀,在學生眼前呈現(xiàn)這一幅充滿春天的氣息,充滿春的活力的畫面呢?這除了在停頓、速度和節(jié)奏上進行指導外,主要在語調和語氣上加以指導?!澳嗤恋臍庀ⅰ保按翰菸秲骸保搬j釀”須讀重音,給人以嗅覺的美感。“清脆”、“婉轉”和“嘹亮”應讀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純甜交響曲。通過朗讀,學生仿佛感到春風柔和,聞到春風的芳香,聽到春風傳送的和悅的聲音,看到一幅美麗的“春風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為欣賞打好了基礎。
2. 在課文分析中發(fā)掘美 中學語文課本中絕大多數(shù)文章都有其可欣賞的美點?;蚴且饩成铄?,或是構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煉字精妙。教師恰當?shù)姆治鋈菀滓饘W生的共鳴,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在愉悅中不露聲色、不著痕跡地完成語文的學習任務,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必須巧妙地利用各類文章的不同美點,去傳授知識,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2.1 體味美的意境。所謂意境是作者內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匯而成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境界。文學作品正是因為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意境才獲得獨特的審美價值,從而引起了讀者心靈的共鳴和震顫,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記》所描繪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現(xiàn)的綺麗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場,天然湖泊的動人畫面——無不讓人去遐想、回味,從而領略草原嫵媚、溫柔的詩情畫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對野馬,雪蓮等的美境描寫,則給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過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也會在心底升騰。又如:楊朔散文不僅色彩清美,情調幽雅,而且還常常追求一種空靈含蓄,意象朦朧之美?!澳睦锼坪跆N蓄著一股迷人的空氣,一股不絕縷的想象力?!薄鞍岩饩d不盡的生活真理寄托于夢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寫海市的出現(xiàn)時寫道:“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有見過的山巒,黒蒼蒼的,像水墨魚一樣,滿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魚村。山巒時時變化著,一會兒頭上幻出一座寶塔,一會兒洼里又出現(xiàn)一座城市,市上流動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慢慢消下去,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重現(xiàn)出來?!弊髡咦屛覀冏哌M了那“海天茫?!薄翱彰鞒吻濉钡目侦`縹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學生在體會意境時,領略其美妙無窮的神韻,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學作品,作者總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動讀者。教師在分析人物時,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來教育感化學生。如:《荷花淀》中勤勞純樸而又富有愛國心的水生嫂?!读荷鷮氋I稻種》中淳樸、無私、樂觀、認真可愛的梁生寶;虛情假義、卑鄙的周樸園;虛偽、兇狠、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葛朗臺等等。在教學中,緊扣作品的語言,分析這些人物的性格,評價形象的社會意義,同樣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體味美的語言。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應引導學生熱愛語言,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注重讓學生認識和感受所學課文的語言美。中國漢語的語言美表現(xiàn)為韻律美、修辭美、朦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認識和感受。
(1)韻律美 漢語是講究韻律美的,尤其是詩歌、散文。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和體會語言韻律美。
(2)修辭美 巧妙的使用修辭會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領會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等的精妙,讓學生感悟它們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對“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寫就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通過分析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就會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普通荷塘的美妙。
還有朦朧美,想像美。在學習課文時也要仔細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