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1: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ppt結束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我們先要進一步解析ppt最后一頁在ppt中扮演什么角色、達成怎樣的階段目標,再來討論我們具體該怎么做.ppt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書面提案,那么可以參考雜志排版的做法,所給的例子大多適用于雜志提案,只要圖形文字風格保持了與全篇協調,是可口可樂一個雜志風格的ppt如上圖,是可口可樂一個雜志風格的ppt。
2、基于以上原則,如果給排版成績打分的話,我們認為基于以上原理,我們認為排版的基本課題是在邏輯正確的基礎上創造美感.。
3、基于“①更好的引導閱讀,②取得某一群體(tg)的認可(認同、共鳴)”的目標,我們再來討論題主問的ppt最后一頁怎么結束才得體而有格調.。
4、這個問題我其實很早前就想回答.畢竟我靠ppt都吃了十多年飯了,算資深.而大多數ppt初學者對ppt排版的認識都有所跑偏.。
5、如上,題主應該能理解我前面為什么說“脫離ppt主旨談任何美圖都是走火入魔”了.。
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到來,網絡教育將成為革新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動力。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研究稱,由于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各行業的滲透和應用,網上教育將成為我國一種速度更快,傳播空間更大,教學手段更加新穎的新型教育形式,它將與課堂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一起構成多元化的現代教育體系。
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開放式的教育網絡,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社會化學習。為此,教育部在清華大學等幾所高校試點的基礎上,將這類學校的數額擴大到31所。我相信這才只是開頭,隨著網絡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完善,遠程教育將會更加如火如荼。
然而,從目前我國教育網絡建設的實際發展情形來看,要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教育體系,與國外的差距還不小。目前國內互聯網提供商以“網校”或“教育頻道”之類名義開設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大多是靜態的、局部的,真正的教學內容仍然相對匾乏。而許多網絡大學的學習又都不是通過網上進行的,還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教學點去上課,不能完成真正的網上教學服務。究其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們國家的整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未跟上現代教育發展的節奏,有限的帶寬嚴重地制約了網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建立一個真正高速的寬帶基礎主干網對于推動網絡遠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未來的遠程教育模式應該是社會開放式的并且是交互式的,無論是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甚至是屬于技能培訓的,任何人都可以坐在辦公室里甚至輕松地坐在家里在他認為方便的時候泡上一杯咖啡后挑選他所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不懂的時候也可以及時地向老師提出疑問并在學生之間也能隨時相互進行交流無論對方在那里,是否屬于同一所學校。課后的作業及考試也可采取聯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當時做完當時就能知道自己今天做得如何。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作為遠程教育通常采用的幾項手段的技術背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由于對于聲音、電視和數據流的多媒體網絡應用的需求在不斷地增加,因此也有不少的企業和機構加大了對此的開發和研究,近年來也不斷有產品投入市場,用戶也渴望得到服務質量好、服務費用低的產品,像電視會議、協同工作、遠程教學、可視電話、視頻點播VOD (video on demand)等等的多媒體網絡應用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應用。但由于多媒體的數據量大得驚人,尤其是聲音和視頻。為了克服數據傳輸通道帶寬的限制,有效地在網上大量地傳輸數據流,有關企業和研究機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開發數據壓縮和解壓縮技術以及數據通信技術。目前MPEG-1和MPEG -2標準已經正式,并且得到廣泛應用。例如,CD-交互系統,在網絡上的數字聲音廣播、數字電視廣播和影視點播等。表1是MPEG-1和-2的典型編碼參數。
表 1
同時,國際電信聯盟(ITU)還制定了許多多媒體通信的標準。其中,T.120, H.320, H.323和H.324標準組成了多媒體通信的核心技術標準。T.120是實時數據會議標準;H.320是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電視會議標準;H.323是局域網上的多媒體通信標準;H.324是公眾交換電話網絡上的多媒體通信標準。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即使采用了很好的壓縮技術,傳輸多媒體數據所需要的帶寬就目前而言仍然是巨大的。在目前要想實現真正的開放式教育就必須實現至少如MPEG-1一類的視頻流能夠暢通無阻的在網絡中流動,基本無抖動和延遲。要實現這樣的要求就必須為每個視頻流分配至少1.5兆的帶寬。假如使用MPEG-2的話帶寬還需成倍地增加。這時我們可以假設即使采用IP多目傳送方式的話有許多學生要想同時上不同的課的話也將有大量的數據流在主干上跑而且又不能有明顯的延遲和抖動,隨著課程數目的增加和學生人數的增加此類流量將急劇增加。也可設想在不久的將來如果采用個性化教育方式的話需要采用單目傳送的方式來實現又需要多少帶寬呢。同時中國目前的遠程教育發展正處于發展期,受教育的學生的人數將會急劇增加遠比國外就學的人要多的多。顯然想要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教育沒有一個高帶寬的并具有良好擴展性的傳輸平臺做基礎的話顯然困難重重。
能成為一個良好的主干網基礎設施應該符合起碼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隨著流量的增長帶寬也能跟著相應增長
在擁塞的情況下也能維持較高的帶寬并能迅速適應并改變流量分布
在節點數量和距離方面都能符合大規模環形拓撲結構的要求
在主節點間應能保證各節點間的地位平等,避免產生某一節點產生黑洞吃掉大量帶寬
在傳輸介質或節點失效時能迅速恢復其業務
加入某一個節點或去掉一個節點時盡量減少配置的需求
那么是否較好的方案可供選擇呢?答案當然是有的。首先基于IP的數據網絡似乎現在已是大家所公認的,目前世界電話業務年增長率僅為8%,數據通信業務增長率卻超過100%,尤其是Internet業務,進入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以300%的速率在增長。由于TCP/IP已是事實上的標準,因此在網絡層采用IP協議已無可非議?;贗P+路由的所有服務由于多年來的發展已進入到一個較為完善的階段,有效的路由選擇和非常豐富的應用服務功能可以說已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遺憾的是要想在當前的架構上讓速度有進一步較大的提高就受到較多限制。所以最近提出的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MPLS)等就是為了解決在有限的帶寬內讓那些真正想得到高質量服務的數據流能順利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因此增加總的可用帶寬也就成了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光纖由于它的高質量、高帶寬以及低成本也成為首選的物理介質。因此,目前真正的的焦點集中在數據鏈路層的實現。目前有幾種方法已被用來或建議在光纖上傳輸高速IP業務,如圖1所示圖1
從圖1可清楚看到隨著網絡技術的逐步發展目前人們已越來越傾向于層次的簡單化了,從IP over ATM/SDH/Optical,IP over ATM/Optical 到IP over SDH/Optical一直到IP over fiber),省去了中間層次轉換的復雜性,中間的層次越少就越能降低管理開銷來最大化可用的傳輸帶寬,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網絡規劃、操作、錯誤檢測以及網絡恢復的復雜性,當然也能進一步減少基礎建設費用。
綜上所述目前Cisco公司推出了一種全新的數據傳輸技術DPT(Dynamic Packet Transport)解決方案。關鍵就是簡潔性,它在繼承了以往IP數據服務的優點以外又同時吸取了傳統電信傳輸SONET/SDH的高帶寬和良好的自愈能力的優點,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中間不再有其它多余的層次。為此還提出了一種新的MAC層的協議,稱為空間重利用協議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和兩種新的專有算法:
SRP公平算法The SRP fairness algorithm(SRP-fa)
智能保護切換Intelligent protection switching(IPS)
形成了費用便宜,性能優越的解決方案,被稱為優化的動態分組傳輸技術。具體見圖2,由圖可見由于它是直接建立在光纖上因此傳輸效率極高,Cisco也將其稱為IP over Optical。而傳統的時分多路復用
SONET/SDH網絡則以小型64Kbps信道的層次結構為基礎,必須再使用ADM來轉換成較大型的OC-12/STM-4或OC-48/STM-16管網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項技術的一些優點,首先在物理層上采用的是雙向光纖環繞回技術,分成內環和外環且繞行方向互為相反。在兩個環上都能同時利用起來傳輸數據和控制信息,在數據傳送上兩者互為反向,并且數據和控制信號分開在兩個環上分別傳送。如果一組數據在一根光纖環的一個方向發送數據(下行),那么就在另一個光纖環的反向環路上發送控制分組(上行)。這樣就巧妙地避免了當某一環路上數據量過大時影響控制信號的通行,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兩根光纖。因此DPT技術既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可用的帶寬又保證了用于自愈等目的的控制信號的傳送信道。不像SONET/SDH那樣為了保證整個信道的正常運行要保留帶寬的一半出來給控制信號使用。
在MAC層使用了一種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協議,這種協議和原先在其它環形拓撲結構中所使用的有所不同。在環形網中標記環是最普遍采用的介質訪問控制,環中同時只有一個標記在循環中傳送,原來無論在FDDI環還是令牌環網中當由源站節點發出一個Token時一直要沿著環形循環一周后回到原先發出這個Token的源站點時才能決定是否拋棄,這樣使得帶寬的利用率大為降低,發送的幀在發送源不卸下前總是繞環運行的。而SRP的特點則采用目的地卸下分組的方式,在目的地的節點上把分組從環上卸下,同時在環上其它段的全部帶寬均仍可被利用。由于每個環上的節點都可以同時發送分組到環上,因而使環上的帶寬利用率最高。如圖3所示當DPT環在4,5,6及A路由器間的業務量很大時,與此同時,在1,2,3和B路由器間的業務流量仍可以不受影響地分開地正常運行??梢哉f,從此例中空間再利用技術方便地提供了二倍帶寬的復用。
使用了SRP-fa公平機制后每個在環上的節點都是公平,均可公平地分享帶寬避免某個站點餓死并防止出現運行中斷和時延過大等現象。SFR-fa 通過全局優化來控制送到環中的每個分組的速率不會使得某個節點持續地發送分組而其它節點呈現等待的現象,避免過度延遲現象,而本地優化又盡可能地使每個節點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重利用特性來使得局部地得到更大的帶寬。由于以上的特性因此允許在分組環中能處理高達128個有高速接口的節點,使之具有良好的擴展性。
由于DPT在分組環中使用了SONET/SDH幀來封裝數據因此它能透明地運行在所有的光纖傳輸體系中,比如裸光纖、WDM、SONET/SDH等,甚至還能在單膜光纖和多膜光纖之間混用。正由于這種特性還允許其運行在稱為混合環境中,這大大提高了傳輸的靈活性和遷移性。即允許傳統的傳輸設施能充分利用又能向新的DPT傳輸網逐漸轉變。如光纖的距離太長時可加入IP再生器和SDH再生設備
在容錯和錯誤恢復方面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DPT技術吸取了SONET/SDH的好的方面,如像SONET/SDH環那樣提供了一系列的 主動的性能監測和快速的自愈能力(APS)。而DPT技術采用了一種被稱為智能保護切換的技術(IPS),除了原有的那些基本特點外還具備了以下這些很好的特性
一,它的控制信號并不依賴于SDH的開銷字節因此它可以運行在裸光纖或WDM這些非SDH基礎上,非常靈活。
二,大家知道在Packet over SONET/SDH(POS)技術中傳輸用的SDH技術和上面所載IP服務是分開的,彼此是互不知道的。因此當下面的環結構有問題時SDH可以在50ms內偵測到問題并且恢復,但由于在上面跑的IP路由協議(RIP、OSPF、EGP等的收斂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有時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因此整個服務就會出現中斷。而DPT技術是IP awareness的,在光纖環上跑的SDH幀是能夠知道在它上面是什么樣的協議。IPS不僅僅在第一層而在所有的三層都監視并處理發生的事件,因此整個服務恢復都將在50ms內完成。而且像FDDI環一樣容錯功能極好在光纖環多處出現故障時也能保證其一定的正常運行。
三,即插即用操作 不想其它技術那樣,DPT盡量地減少了在一個DPT環中插入或去掉一個節點時所需的一些繁瑣復雜人工配置操作,一切都是自動的過程。包括:全局唯一,永久地分配MAC地址,從環中快速地插入一個新節點和刪除一個原有的節點,環上事件的自動自愈處理,拓撲自動發現和動態分組路徑選擇。
現在來看一看DPT技術對IP業務的支持。首先它能支持具有分組優先的特性,數據包將被分類并定位為高優先級和低優先級兩種,那些需要低延遲、抖動控制并要求帶寬保證的高優先級分組將得到優先的處理,而那些低優先級的分組則將采取盡力而為的方式傳輸。其次,DPT環支持IP組播技術,因而其增強性的服務包括多點信息傳送和高質量的視頻廣播。第三,具有帶寬的良好可擴展性—DPT環提供了能進行線速處理和帶寬倍增能力的又大又寬的管道來將丟包和延遲減至最低,并能輕松地從低至OC-12c/STM-4擴展到OC-48c/STM-16乃至OC-192c/STM-64c。最后,DPT技術的MAC層能和大量的IP的COS(Class of Services)等協同工作來提供第三層的服務。
DPT還提供了一個全面,綜合,基于SNMP的網絡管理模式,其中包括DPT環中的分組交換和分組傳送兩大網絡部件的管理,具有事件,告警,當前和歷史的近端及遠端性能監測信息。不像目前現有的網管系統,為管理路由器網絡及傳輸網絡的需求各自分開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網絡管理系統,即麻煩又復雜。
在接入技術上DPT環通過環狀體系結構即能對本地的訪問接入匯聚又能對MAN/WAN聯接提供很好的有層次的支持。現在很多學校都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城域網,因此只要在幾個主要節點上放置了GSR千兆位交換路由機后充分利用DPT技術的上述優點后就能將現有的網絡技術容納進來,也可將有線電視網經千兆比交換路由器GSR接至主干網。DPT環集合了高帶寬,線路速率處理,優先級排列,以及第三層IP CoS(服務等級)于一體,如能再加上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MPLS),實時傳輸協議(RTP)和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TCP)的支持,提供優質的實時業務,滿足巨量話音和視頻流并保證所需的時延和抖動控制的要求應能在相當長的時間不成問題。Cisco GSR的分布式交換和傳送體系結構使用了縱橫開關結構和獨立線路卡,能自主地處理千兆位路由處理器的信息包發送。這種新型體系結構設計可實現速度的不斷提高,國外目前已有OC-192速度的成功應用了。如此下去在各城市間如能實現各環網的相交話,那一個能滿足急劇增長需求的全國性的遠程教育網絡基礎設施就將為我國的開放性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9)05-1079-02
TCP Protocol Outlined and three-way Handshake Principle of Analytic
ZHU Jing
(Network Academy of Ahead Software Vocational College, Nanchang 330041,China)
Abstract: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s a collection of a series of rules that it and the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common use, via the Internet between computers in the form of information units send data. IP protocol to control the actual data transmission, TCP protocol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racking the Internet to send information into the various data unit (packet). TCP protocol is 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 meaning that in the two ends of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the connection is always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TCP protocol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IP agreements to the deal, but also can receive the package up a complete information. In the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communication model, TCP protocol at the transport layer of the fourth floor.
Key words: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transmission; data package
1 引言
TCP/IP是Internet/Intranet使用的協議體系,也是大多數網絡采用的協議。本文內容主要闡述有關TCP協議如何應用于傳輸數據及數據傳輸的詳細過程解析。
2 TCP/IP協議概述
TCP/I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傳輸控制/網際協議,又叫網絡通訊協議,這個協議是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TCP/IP是網絡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協議。雖然從名字上看TCP/IP包括兩個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但TCP/IP實際上是一組協議,它包括上百個各種功能的協議,如: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等,而TCP協議和IP協議是保證數據完整傳輸的兩個基本的重要協議。通常說TCP/IP是Internet協議族,而不單單是TCP和IP。TCP/IP協議使用范圍極廣,是目前異種網絡通信使用的唯一協議體系,適用于連接多種機型,既可用于局域網,又可用于廣域網,許多廠商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和網絡操作系統產品都采用或含有TCP/IP協議。TCP/IP協議已成為目前事實上的國際標準和工業標準。
TCP/IP是很多的不同的協議組成。 TCP用戶數據報表協議,也稱作TCP傳輸控制協議(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可靠的主機到主機層協議),這里要先強調一下,傳輸控制協議是OSI網絡的第四層的叫法,TCP傳輸控制協議是TCP/IP傳輸的6個基本協議的一種。兩個TCP意思不相同)。TCP是一種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傳送服務。它在傳送數據時是分段進行的,主機交換數據必須建立一個會話。它用比特流通信,即數據被作為無結構的字節流。 通過每個TCP傳輸的字段指定順序號,以獲得可靠性。是在OSI參考模型中的第四層,TCP是使用IP的網間互聯功能而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IP不停的把報文放到 網絡上,而TCP是負責確信報文到達。在協同IP的操作中TCP負責:握手過程、報文管理、流量控制、錯誤檢測和處理(控制),可以根據一定的編號順序對非正常順序的報文給予從新排列順序。
3 三次握手原理解析
在TCP會話初期,有所謂的“三握手”,即對每次發送的數據量是怎樣跟蹤進行協商使數據段的發送和接收同步,根據所接收到的數據量而確定的數據確認數及數據發送、接收完畢后何時撤消聯系,并建立虛連接。為了提供可靠的傳送,TCP在發送新的數據之前,以特定的順序將數據包的序號,并需要這些包傳送給目標機之后的確認消息。TCP總是用來發送大批量的數據。當應用程序在收到數據后要做出確認時也要用到TCP。由于TCP需要時刻跟蹤,這需要額外開銷,使得TCP的格式有些顯得復雜。
TCP握手協議在TCP/IP協議中,TCP協議提供可靠的連接服務,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個連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連接時,客戶端發送syn包(syn=j)到服務器,并進入SYN_SEND狀態,等待服務器確認;
第二次握手:服務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的SYN(ack=j+1),同時自己也發送一個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時服務器進入SYN_RECV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服務器的SYN+ACK包,向服務器發送確認包ACK(ack=k+1),此包發送完畢,客戶端和服務器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完成三次握手,客戶端與服務器開始傳送數據,在上述過程中,還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未連接隊列:在三次握手協議中,服務器維護一個未連接隊列,該隊列為每個客戶端的SYN包(syn=j)開設一個條目,該條目表明服務器已收到SYN包,并向客戶發出確認,正在等待客戶的確認包。這些條目所標識的連接在服務器處于Syn_RECV狀態,當服務器收到客戶的確認包時,刪除該條目,服務器進入ESTABLISHED狀態。Backlog參數:表示未連接隊列的最大容納數目。
SYN-ACK :重傳次數。 服務器發送完SYN-ACK包,如果未收到客戶確認包,服務器進行首次重傳,等待一段時間仍未收到客戶確認包,進行第二次重傳,如果重傳次數超過系統規定的最大重傳次數,系統將該連接信息從半連接隊列中刪除。注意,每次重傳等待的時間不一定相同。
半連接存活時間:是指半連接隊列的條目存活的最長時間,也即服務從收到SYN包到確認這個報文無效的最長時間,該時間值是所有重傳請求包的最長等待時間總和。有時我們也稱半連接存活時間為Timeout時間、SYN_RECV存活時間。
在TCP/IP協議中,TCP協議提供可靠的連接服務,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個連接。如圖1所示。第一次握手:建立連接時,客戶端發送syn包(syn=j)到服務器,并進入SYN_SEND狀態,等待服務器確認; 第二次握手:服務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的SYN(ack=j+1),同時自己也發送一個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時服務器進入SYN_RECV狀態;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服務器的SYN+ACK包,向服務器發送確認包ACK(ack=k+1),此包發送完畢,客戶端和服務器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戶端與服務器開始傳送數據。
需要斷開連接的時候,TCP也需要互相確認才可以斷開連接,采用四次揮手斷開一個連接,如圖2所示。在第一次交互中,首先發送一個FIN=1的請求,要求斷開,目標主機在得到請求后發送ACK=1進行確認;在確認信息發出后,就發送了一個FIN=1的包,與源主機斷開;隨后源主機返回一條ACK=1的信息,這樣一次完整的TCP會話就結束了。
4 結束語
TCP是面向連接的,所謂面向連接,就是當計算機雙方通信時必需先建立連接,然后數據傳送,最后拆除連接三個過程。通過三個過程實現網絡數據包的發送與接收。
參考文獻:
[1] 汪賢鋒. TCP/IP協議的漏洞分析及防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6).
中圖分類號:TS8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2-0207-01
Photoshop軟件自開發以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作為一種圖像處理軟件,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普及,無論是對中小學教育還是高等院校教育而言,圖像處理軟件都已經成為電腦美術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種輔助軟件。
1 正確認識photoshop中顯示的顏色
在photoshop中的圖像顏色會出現各種顏色,但是這些不同的顏色其實都是由最為基本的三種顏色合成或者組成的,這三種顏色是紅色、綠色和藍色,RGB分別代表這三種顏色,這就是所謂的三原色。三原色中的每一種色都可以包含不同的亮度級別,每種都包含了256種級別,在三原色圖像中的每個通道可以包含幾千萬種不同的顏色,而每個圖像又包含三個通道,這三個通道組合作用在一起就組成了完整的一副彩色圖像,得以顯示出來。三原色的每一種顏色在該圖像處理軟件中都有一個取值范圍,而該范圍是從0到255之間的數值,如果三種顏色的取值都為0,那么此時圖像顯示出來的顏色則是黑色,如果三種顏色的取值都是255,則圖像的顯示顏色則是白色,圖像顯示的顏色會隨著這三種顏色的取值而變化,這三種顏色的取值共同作用在顏色的顯示上。
2 正確認識photoshop中打印輸出顏色
在現在的打印中,所用的顏色是青色、洋紅、黃色和黑色這四種顏色,這是一種減色減色配色的方式,從理論上而言,青色洋紅和黃素的合成可以吸收所有光線,最終會產生黑色。但是在實際的打印情況中并達不到理想中的狀態,因為印刷所用的油墨都是存在一定的雜質,在打印中,這三種顏色的油墨在合成之后并未產生黑色,而是接近土棕色的一種顏色。所以為了實際使用的需要,除了青色、洋紅色以及黃色,還需要再添加黑色的油墨,為了使打印效果更好,首先應該了解三原色混合的減色混合種類。比較常見的減色混合有,印刷油墨和布料印染涂料等各色的混合或者重疊,當兩種以上的顏色相互混合在一起時,在減色混合的原理下,白光會減去各種色料的吸收光,未被吸收的光則會混合在一起產生混合色或者是重疊色,如果混合在一起的顏色越多,被減弱的白光也就越多,自然而然,混合的顏色便越來越深,變得越為接近黑色。
除此之外,還應該對彩色印刷的四個基本印刷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打印中,為什么選擇這四種顏色作為基本的顏色,主要是在這四種顏色的配合下,可以達到最滿意的混合效果。四色印刷指的就是以黃色、品紅、青色和黑色這四種顏色最為基本的顏色進行打印,因為現在使用的彩色油墨,經過三色疊印后不能達到理想中的色彩,呈現的是深棕色,尤其是畫面的暗調以及輪廓部分呈現的顏色更是偏棕色,無法達到用該圖像處理軟件設計出的理想的顏色。另外,彩色版面上常附有黑色的文字說明,三原色加黑后,圖文的需要均可以得到解決,因此彩色印刷中用黃色、品紅色、青色和黑作為基本顏色。
3 如何處理photoshop中顏色設置和打印輸出的問題
3.1 設計前的頁面設置問題
對于圖像處理軟件哄打印輸出問題和顏色的設置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頁面設置,這是打開軟件就得首先面對的問題,很多人在這一操作中都喜歡默認的方式去設置,并不改變尺寸的分辨率顏色模式等,這很可能造成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錯誤。例如:通常默認的是上次的設置,很多人在打開該軟件時,不注意顏色模式這一環節,只是隨便修改尺寸大小分辨率就行,這樣等到在設計的時候會出現圖片,還是選取顏色都是灰色并沒有顏色在工作區里顯示。很多人以為電腦出了問題,其實就是在頁面設置這一環節出了一些問題,如果仔細留意顏色模式的話,這些問題就會出現。那么解決這樣的方式,則要選擇常見的顏色模式,而不要選擇灰色位圖等模式,如果已經做了這種選擇,可以通過圖像模式里更改成常見的模式,這樣就可以進行后面的設計編輯了。
3.2 設計過程中RGB或者CMYK模式選擇問題
在做印刷前的設計時,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很大問題,如果選擇RGB模式設計,最后還要印刷是就必須轉換成CMYK模式,這樣勢必就會出現設計時的效果和印刷出的效果不一致情況。如果選擇模式CMYK的話,圖像處理軟件里最明顯的像是畫筆描邊和素描藝術效果等濾鏡功能不能使用,這樣就會給設計者帶來苦惱,這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而頭疼的問題。這就需要大家正確對待,如果是做印刷方面的設計,在設計時就必須采用CMYK模式,把在模式下不能夠使用的功能,而必須要處理的效果,先新建一個文件,然后再采用該模式下進行處理。處理完之后導入該種模式的文件里,對顏色做一個調整,當然在顏色整體調整的時候,同學們還必須依靠打印色譜校對顏色的準確性,不至于出現太大的差別。
3.3 在印刷輸出前的檢查問題
通常打印噴繪都要求圖片文字的顏色模式都是CMYK,然而一般情況下,大家從word文檔中接收到的文件或者一些圖片都是RGB模式,因此大家在接收到的圖片,必須在設計完成后還得對整個設計稿進行檢查。檢查設計稿中是否存在 顏色模式問題,如果存在這種模式問題,這就需要對它進行轉變模式,如果不進行轉換,那么圖片在打印輸出后,就會出現色差情況。通常情況,在打開圖片之后,只需要從菜單欄中尋找圖像模式下進行轉換就可以了,這些都是在輸出印之前必須要認真去進行的工作。
4 結語
在學習圖像處理軟件的過程中,設計時對于顏色的變化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認真去處理,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圖像模式,在設計前就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至于出現各種不應該出現錯誤,養成良好的圖像設計習慣,靈活處理好軟件中顏色偏差的問題。
參考文獻
羊城晚報于1998年開始應用CTP設備,早期采用單套RIP對應一臺CTP設備,即每臺CTP設備由固定的RIP完成版面解釋和點陣輸出兩大功能,負荷大,運行慢,不利于快速生產。而且當多臺CTP設備同時工作,有1臺CTP設備閑置,即有1套RIP閑置時,也無法將尚未輸出的版面傳輸給閑置的RIP進行版面解釋和點陣輸出。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后,羊城晚報于2001年10月建成印務中心(其離報社辦公大樓10km遠),購置了4臺CTP設備,這時如果繼續采用單套RIP對應1臺CTP設備的方式,會大大降低CTP設備的使用率。于是,根據印務中心建立時的技術情況,即版面的RIP解釋和點陣輸出對計算機硬件要求較高,單套RIP完成兩個關鍵任務的效率低下,不適合報紙出版,我們采用了一種靈活的處理方式,采用2~4套RIP組成一個RIP組,所有的版面解釋工作完全由這個RIP組完成,而RIP組解釋完成的點陣信息以文件的方式傳送到點陣信息服務器,CTP設備的輸出控制計算機從點陣信息服務器中讀取數據并控制CTP設備輸出(如圖1所示)。這樣只要有RIP完的點陣信息,任何一臺空閑的CTP設備都可以進行版面輸出,從而將原來的流水輸出改為并行輸出,大大節約了RIP解釋時間,提高了CTP設備的生產效率。同時,該方式支持集群,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系統的擴展能力,當生產能力需要提高時,只要增加相應的RIP或CTP設備就可以了。
基于這一思路,我們采用了以博恒系統為核心的數字化工作流程,并將點陣信息服務器分為發送服務器和接收服務器,中間通過光纖連接,如圖2所示,其流程如下:編輯部簽發的PS文件傳到生產車間,車間工作人員在客戶端進行拼版,對拼版后的文件進行標準化命名,并放入熱文件夾中,PS文件服務器根據工作計劃將拼版后的PS文件動態地分配到RIP服務器群進行解釋,RIP解釋后,將點陣信息文件存放到發送服務器上,發送服務器再通過專用通信協議將點陣信息文件傳送至接收服務器,接收服務器根據工作計劃動態分配點陣信息文件至CTP控制器,CTP控制器通過控制CTP設備輸出印刷版面。該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1)靈活的流程管理。可以對CTP設備進行有效管理,均衡分配作業,從而大大提高CTP設備的使用效率。
(2)完善的協作處理能力。支持遠程和本地客戶的協作處理,能迅速檢查和修正錯誤,從而減少出錯導致的時間損失,加快整個流程的處理速度。
(3)良好的監控、瀏覽版面功能和版面輸出反饋功能。
(4)支持一次RIP解釋,多次輸出,保證高速生產的需求。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新CTP設備的引進,這種流程在生產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自動化程度低,管理和控制環節多,流程的一致性不好,質量難以控制;由于技術條件和標準的限制,PS格式的文件須經RIP解釋成TIFF文件進行輸出,有時會出現無法解釋、內嵌EPS拼版出錯等非經常性錯誤,且有時印刷出來的效果與客戶的要求有所差異,容易導致質量糾紛;以RIP技術為核心的博恒系統在控制CTP設備、印刷彩色印品時比較復雜,不便于節墨系統、全媒體管理系統等的開發應用。而且,近幾年,軟件開發商也停止了對博恒系統的升級和維護。
基于上述原因,原有系統的技術和性能已不能滿足應用需求。同時,綜合信息管理平臺(EIP)的建成和采編系統的應用也迫切需要引入一套與之兼容的數字化工作流程。
暢流系統與CTP設備的匹配與銜接
為了建立完善的工藝流程,使CTP設備的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綜合考慮了整體技術的先進性、升級成本、平穩過渡(系統切換時不影響生產)以及設備之間的性能匹配等各方面因素后,羊城晚報于2008~2011年購買了以暢流系統為核心的數字化工作流程以及3套愛克發紫激光報業CTP (Advantage N-DL) 設備。暢流系統采用標準的PDF/JDF開放格式,涵蓋了報紙生產的各工藝環節,包括文件接收、文件規范化處理、邊空調整、拼版計劃、PDF掛網、CTP輸出控制等,并可實現這些環節的統一控制與管理。由于暢流系統采用PDF內核技術,兼容性和穩定性更強大,從而避免了以往數字化工作流程中經常出現的版面文件無法解釋、解釋出錯、內嵌EPS拼版出錯等問題。
暢流系統的制版流程如下:編輯部排版后生成的PS文件傳送到印前制版部門,通過暢流系統的規范化器對PS文件進行版心識別、邊空調整等規范化處理,按照生產計劃進行PDF掛網,從而處理成可用于CTP等設備輸出的點陣信息。所有功能模塊由主控服務器統一進行管理和調配,操作人員在網內任意客戶端即可完成相關作業操作,并能監控版面數據處理的狀態,檢查版面是否符合后端印刷要求,提前發現缺字、缺圖等問題,并及時報警提示。而且由于所有功能模塊都集中在一個工作傳票上統一操作,制版速度大大加快。經實際測算,一個版面從提交作業至暢流系統處理(包括打樣、節墨處理)再到CTP輸出,只需3~4分鐘,而利用原有的數字化工作流程,作業通過拼版、打樣、博恒RIP再到CTP輸出,需要6~7分鐘,可見,利用暢流系統幾乎可節約一半時間。
此外,由于羊城晚報印務中心需要輸出的CTP版較多,為了使各臺CTP設備的負載均衡,我們又增加了PRODUCER服務器。PRODUCER服務器上裝有CTP作業隊列管理軟件Arkitex Producer,其可以根據CTP設備的性能、負載以及使用的版材尺寸自動分配任務,確保有多臺CTP設備時,能夠將作業發送到空閑CTP設備上,并從主控服務器上獲取版面信息,通過CTP驅動軟件NewsDrive控制版面輸出,從而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生產任務。同時,Arkitex Producer還能保證同一版面的所有色版由同一臺CTP設備輸出,即使是后期補版,其也能追蹤到原來的CTP設備并進行版面輸出,確保套印準確。
經過試驗、試用、應用等階段,我們逐漸熟悉和掌握了暢流系統的技術特點,并根據實際生產需求,配置和完善了所需功能模塊,并逐漸把所有印前相關設備和軟件進行了統一管理,建立了報紙印前生產管理調度中心,暢流系統的優勢也逐漸顯現。例如,暢流系統可將印前流程中的各獨立功能模塊進行系統集成與整合,使生產控制和流程管理得到統一,完善了整個制版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使業務分布處理和管理集中統一的預期效果得以實現;采用業界標準的開放格式和模塊化設計,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擴展性,隨著報社的發展、業務量的提高和設備的增加,只需要增加相應的模塊就能對系統進行快速擴展;其版面預覽功能更直觀、準確,避免了原有軟件多次拼版可能出現的錯誤和造成的時間損失,能有效降低出錯率及提高報紙印刷質量。
但是隨著使用的不斷深入,筆者認為暢流系統仍存在一些問題。
(1)設置用戶權限后,即使已經限制某用戶只能對一種報紙進行操作,但用戶進入暢流系統后,仍然能夠讀取并修改無操作權限報紙的生產計劃和拼版模板。
(2)當暢流系統的監控模塊無法使用時,暢流系統無錯誤信息提示,只有重啟服務器才能解決此問題。
(3)一些細節的操作界面仍需完善。例如,點陣中繼系統功能中沒有顯示作業提交時間的窗口;作業欄窗口沒有自動刷新功能,操作人員只能手動刷新,從而影響工作效率。
關鍵詞:農業增長;全要素生產率;Malmquist指數;技術進步率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2)04-0001-08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部門,在中國改革開放后得到長足發展:1985-1997年間,中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7.96%;1998-2004年間略有下降,為5.64%,2005-2008年又提高到6.75%。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盡管中國各個省份都在努力發展農業,但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卻參差不齊。鑒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對近年來中國農業生產效率進行科學估算,探求農業經濟增長動力來源。
對農業效率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基于兩個視角進行:一是重點探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及農村經濟顯著發展的根源,主要集中在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兩個方面。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制度創新帶來了改革開放后農業經濟的首個增長高峰,在制度相對穩定的時期,技術因素則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1-2]。二是研究角度多集中于探尋公共物品提供與農業增長之間關系[3-4]。已有文獻為進一步研究中國農業技術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農業資本投入力度逐漸加大、惠農政策逐步落實、農業科技日益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迎來新契機,而已有文獻研究多局限于2004年以前,對近年來中國農業技術效率變化情況和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少有反映;二是主要側重于某地區或某農產品的研究,缺乏樣本的全面性和區域的可比性;三是多數文獻僅限于測算全要素生產率,較少結合技術效率進行研究。筆者力
圖彌補這些不足,以1985-2008年中國29個省份面板數據為基礎,用隨機前沿模型對農業技術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并加以分析,得出相應結論。
一、效率測算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原理
(一)隨機前沿分析方法
隨機前沿方法由Farrell在1957年提出:并非每個生產決策單位的實際產出都處在生產函數前沿面上,此間存在的技術效率差距(即技術無效率)被歸結為由隨機因素引起。但由于實際生產過程要受隨機誤差和技術效率水平共同影響,因此關鍵要設法識別和測算兩者分別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實際生產曲線與生產函數前沿的偏離。Kumbhakar[5]根據相關理論對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方法作出了總結,其基本模型如下:
yit=f(xit,t)exp(vit-uit),vit~N(0,σ2v),uit~N+(μit,σ2it)(1)
TEit=yitf(xit,t)exp(vit)=f(xit,t)exp(vit-uit)f(xit,t)exp(vit)=exp(-uit)(2)
γ=σ2uσ2u+σ2v,γ∈[0,1](3)
式(1)中yit為第i個生產決策單位在t時期的實際產出,xit為一組投入向量,β為待估計系數,t為時間趨勢,隨機誤差(vit-uit)具有復合結構,vit表示經濟系統中不可控因素沖擊的噪聲誤差,是實際產出與前沿產出的差異;uit服從非負截尾正態分布,且uit和vit相互獨立;技術效率TEit是實際產出與前沿產出之比。顯然uit=0時,式(2)中TEit為1,表示生產經濟于前沿面上;uit>0 時,TEit小于1,生產經濟于技術前沿面下,存在技術無效;式(3)中的方差參數γ反映了技術無效率項在隨機擾動項中所占的比例:若γ=0,表明偏離來自于不可控的隨機因素,此時可直接用OLS方法分析該面板數據;γ越趨近于1,表明誤差主要來源于技術無效率,越適合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
依據上述原理,筆者運用對數型Cobb-Douglas生產函數對樣本期中國各省份農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算。具體的研究模型為:
lnyit=β0+jβjlnxjit+vit-uit(4)
(二)全要素生產率(TFP)分解——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筆者根據Fre[6],應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從要素投入角度估算中國各省份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定義t時期產出距離函數為:Dt(x,y)=min{θ:yθ∈P(x)},則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t時期和r時期指數的集合平均數:
前言
在傳統的油田管線定位、測量中,大多采用經緯儀加測距儀進行定位測量,在測量過程中,不僅需要使用各種儀器,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時測量現場的干擾因素還比較多,對測量精度有很大的影響。采用GPS RTK技術進行數據采集,能有效的減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數據采集的精準度,提高工作效率,GPS RTK技術對油田地面工程的數據采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GPS RTK技術的原理及特點
1.1 GPS RTK技術的原理
RTK技術是GPS測量技術的一個分支,是一種高效的定位測量技術。GPS RTK技術是利用兩臺及兩臺以上的GPS接收機一起接收衛星信號,并且將一臺接收機當成基準站,將另一臺接收機當成移動站,中心站根據基準站的準確坐標將基準站到衛星的距離改正數求出來,然后將改正數發送到移動站中,移動站可以根據改正數對定位結果進行改正,從而有效的提高定位的精度。GPS RTK技術的關鍵是快速完成初期模糊度數據鏈的結算,提高高波特率數據傳輸的抗干擾能力,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1.2 GPS RTK技術的特點
GPS RTK技術能減少傳統測量方法的設站次數,在操作移動站時,只需要安排一個人就可以,極大的減少了投入的人力,同時還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GPS RTK技術的作業半徑在5km,并且GPS RTK技術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達到cm級,GPS RTK技術受天氣、光度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大,只要滿足數據鏈路通,就能進行GPS RTK定位測量。GPS RTK的操作比較簡單,容易使用,在控制過程中,工作人員只需要控制軟件系統就可以了,極大的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精度誤差。
2 GPS RTK技術的測量流程
2.1 基站
在進行GPS RTK測量前,首先要將基站的軟件安裝好,然后在基站軟件的菜單中,將在終端設置的移動站數傳模塊信息設置在基站軟件中,從而將這個模塊信息當做接入移動站的標識。將移動站接入標識連接好后,要在基站軟件中將串口參數、差分時間等系統參數設置好,在正式測量前,要將利用藍牙將PDA和基站連接起來,從而對基站已知點的坐標及基站的測量模式進行設置。
2.2 流動站
在進行測量前,要開啟進入移動站的系統,將PDA的電源打開,并在PDA菜單中進行GPS設置,然后根據測量地區的位置,進行七參數計算、設置。七參數設置完成后,獲取基站和基站坐標之間的直接距離,然后對衛星和接收機連線與地平線的夾角進行設置,即設置移動站解算的衛星截止仰角,一般情況下,移動站差分模式設置在10°-15°。移動站解算的衛星截止仰角設置結束后,對測量參數、測量對象進行設定,測量參數可以分為定時測量和定距測量兩種情況,在實際測量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系統參數設置完成后,要新建作業,并且對象的測量、線對象的測量、面對像的測量等信息進行設定,然后開始測量,測量結束后要將測量數據傳送到計算上,進行后期處理,系統會根據測量的數據在顯示器上形成相應的空間圖形。
2.3 油田野外測量步驟
在進行野外油田測量時,要先測量油井,油井測量結束后,要對各個貫穿計量站的支線和集油干線進行測量,然后測量各個作業區的注水干線、注水支線,在測量過程中,如果集油干線和注水干線的走向并排在一起,則可以同時測量兩條干線。干線測量結束后,對電力網和油區大路進行測量,當整個測量過程結束后,要對各個標準井號進行整理,并將采集的數據傳輸到中心站,進行數據處理。
3 應用實例
某采油廠采用GPS RTK技術對油、水、氣管線、閥池等油田地面工程進行了測量,測量的基站設置在該地區某建筑樓的頂層。在測量過程中,采用1個基站、2個移動站的工作模式進行測量,每個移動站由2個人進行操作,其中一個人負責填寫測量狀況及屬性,另一個人負責定位天線,為保證測量的精度,在正式測量前,要對已知點進行測量驗證。測量結束后,利用USB數據線將PDA上記錄的數據傳送在計算機上,然后將測量數據導入數據庫中,并生成空間圖形。
為了確保測量的精度,該采油廠的工作人員在測量過程中,進行了深坑驗證,驗證過程中,總共對100個深坑點進行測量,其中包括拐彎點、交叉覆蓋點等,測量結果顯示為測量誤差控制在cm級,最大測量誤差為10cm,最小測量誤差為1cm,平均測量誤差為6cm。通過測量驗證,發現GPS RTK技術的測量精度可以達到cm級,完全能滿足油田地面工程測量要求。
4 總結
GPS RTK技術比傳統的經緯儀加測距儀操作簡單,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傳統的測量方式少,并且GPS RTK技術能有效的提高定位測量的精度,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在進行油田地面工程測量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基站及測量模式,從而保證測量數據的精確度,合理的應用GPS RTK技術,能有效的促進數字化油田的建設,促進油田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巴合提亞爾?卡吾力江,聶波,華磊.基于GPRS的GPS RTK技術在油田地面工程數據采集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34(05):122-125.
[2]王克強.GPRS數據鏈接在RTK作業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24):147-148.
[3]鄭飛舟,王家寧.淺談GPRS模塊在RTK測量中的應用[J].硅谷,2011,(13):169-171.
作者Kent D.Lee博士是美國艾奧瓦洲路德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已成功出版兩本著作:Python編程基礎和編程語言基礎。另一作者Steve Hubbard博士是路德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Deformation Monitoring using Combination of GPS and TCA200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combination of GPS and TCA2003 i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introduc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high-precis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GPS net and operating modes, as well as data-processing methods, principle of operating TCA2003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troduce main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monitoring data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data can be simple analysis explained.
Keyword: GPS, TCA2003, Deformation Monitoring,
0引言
自美國研發了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以來,GPS技術已經逐步深入到我們的現代生活,差不多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由于他能很容易地提供位置、速度和時間信息,所以會很快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信息來源。而且它能很好的與其他系統結合,形成大量的新應用、新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徠卡公司的TCA2003 自動型全站儀是一種高精度測距儀、絕對編碼度盤的電子經緯儀和較大容量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全站儀,具有自動照準、鎖定跟蹤、聯機控制等功能,又稱測量機器人。
GPS與TCA2003結合是一個雙贏策略,一是可以解決大范圍的高精度控制網的需要。二是由于TCA2003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可以直接測定監測點三維坐標偏移量,其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二者的結合,優勢互補,既可以滿足大范圍的控制要求又可以高精度的測定監測點的位移量,同時還可以監測整個控制區的整體變化情況。
1 變形監測系統的組成
GPS測量型接收機四臺套(至少四臺)主要用于建立變形監測控制網,自動監測系統主要由TCA2O03測量機器人、控制點、參照點、監測點組成,是基于一臺測量機器人的有多個觀測目標(照準棱鏡)的變形監測系統,可實現全天候的無人值守監測。
(1)控制點
在監測前,首先根據變形體上監測點及控制網點的分布情況,合理選擇控制點,要求具有良好的通視條件,控制點應選擇在穩定處或者相對穩定處,使所有監測點與TCA2003全站儀的距離均在設置的觀測范圍內,且避免同一方向上由兩個以上監測點,否則造成TCA2003全站儀的識別目標困難??刂泣c是進行變形觀測的起算基準,它的三維坐標信息通過建立的GPS控制網來獲得。在監測變形點之前首先檢測控制點位置的變化情況,以保證監測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監測點
監測點布設基本要求是監測點能夠反映整個監測區域的形變、三維變化信息。監測點一般布設在變形區標志性點上,并建設強制對中觀測墩,便于長期的監測。在變形體以外的穩定區域也應適當布設少量的監測點;在形變較快的地區,應適當加密布設監測點。
在實際工作中,精度標準的確定要根據用戶的實際需要及人力物力財力情況合理設計,也可參照本部門已有的生產規范和作業經驗適當掌握。在具體布設中,可以 分級布設,也可以越級布設,或布設同級全面網。
2GPS+TCA的變形監測數據處理
隨著GPS測量數據處理軟件的發展,為確定兩點之間的基線向量,已有多種測量方案可供選擇。目前,在GPS接收系統軟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較為普遍的采用的作業模式主要有靜態相對定位,快速靜態相對定位,準動態相對定位和動態相對定位等。相對定位的精度可以達到2+5×Dppm數量級,因此則采用靜態相對定位模式。利用Leica公司雙頻GPS接收機,進行靜態相對定位作業模式采集數據,采用相關的數學模型消除多種測量誤差誤差,用國際GPS服務(IGS)提供的精密星歷進行基線向量數據解算、平差處理,這樣精度完全可以滿足變形監測控制網的要求。
為了增加觀測條件強度,充分發揮TCA2003的測量精度,在基準網的解算中加入,TCA2003輔助測量的高精度角度、邊長數據,進行聯合平差,進一步提高控制網的精度與可靠性。
在控制網復測時,加測的邊長和角度,則更換為上次沒有測量的邊和角,可以增強真個控制網的可靠性。反復量多次可以直接獲得控制網的穩定性信息。如果控制網中的某個點不穩定,則可以及時發現不穩定的點位,將其從控制網中剔除,并分析出該點的變化原因。
3 結語
通過合理的選擇GPS控制點,利用合理的技術手段對控制網進行基線解算、平差處理,得到較高的精度和穩定的GPS控制點,充分發揮TCA2003 測量機器人的優勢,提供高精度的,可靠的監測數據成果,大大的降低項目成本。目前該系統已經成功的應用到三峽庫區內的高切坡監測項目中,實踐證明確實可行并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了監測成本。該應用模式有較高的現實應用價值。
GPS與TCA聯合監測,增加了多余觀測可以進行聯合平差,提高了數據的可靠性。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由于監測點較多,在一個控制點上架設TCA2003,同時可以對多個監測點進行觀測,是其他測量方式可比擬的。提高了數據可靠性的同時節約了大量的監測費用。
可以對整體監測分析。對GPS控制網做周期觀測,可以監測控制網本身的穩定性,同時可以監測整個測區的整體變形。
用智能變形監測資料管理系統,管理變形監測數據資料,安全可靠,并可以對監測數據成果進行分析解釋。
參考文獻
梅文勝,張正祿等.測量機器人變形監測系統軟件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2.27(2).
范百興.TCA全站儀實現測量數據的全自動化處理[J].北京測繪. 2003.2.
Iub接口控制平面由1個NCP、1~n個CCP、1個ALCAP鏈路組成。CCP在什么情況下配置多少,對這個問題的深刻理解有利于無線側數據規劃;有利于網絡優化,提高掉話等指標;有利于對傳輸資源的合理配置。
基于ATM的Iub接口CCP數據規劃是在了解CCP上傳輸那些消息,消息是如何封裝的基礎上,估算CCP上下行信令流量,然后對某一區域進行模擬估算得到一個估算值;再用MML相關命令查看CCP配置帶寬,了解CCP配置帶寬的算法。對二者進行比較,從而確定CCP的數量。雖然,在估算中,分離了NCP、ALCAP等占用帶寬情況,大大簡化了估算的復雜性,但估算CCP、NCP、ALCAP等帶寬以及E1條數提供了思路,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Iub接口的邏輯模型
Iub接口協議由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構成,其中Iub控制面由1個NCP、1~n個CCP、1個ALCAP鏈路組成。NCP(NodeB Control Port)即NodeB控制端口,負責公用過程的信令交互,如小區建立刪除重配置、公共信道建立刪除重配置、公共測量,以及無線鏈路建立等。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ort)即通信控制端口,負責專用過程的信令交互,如RL增加刪除重配置、RL恢復失敗,以及專用測量等。ALCAP:接入鏈路控制應用部分,用來控制AAL2?PATH的建立和刪除。NCP/CCP/ALCAP直接承載在SAAL上。下圖是Iub接口的邏輯模型。
在Iub接口的邏輯模型中,每個Node-B控制著若個cell,保存著Node-B下有關的各個公共傳輸信道的屬性信息以及呼叫狀態下的通信上下文信息。通過NCP、CCP和各種公共、專用傳輸信道傳輸端口和RNC連接。一個CCP控制若個Node-B的通信上下文相關的DCH、DSCH數據傳輸端口一起組成一個業務結點。
二、CCP 信令凈負荷流量計算
Iub接口CCP信令流量主要是相關的消息流量的總和,有上下行之別,具體算法如下。
Iub接口CCP下行信令凈負荷總流量(Mbit/s):
Iub_CCP_Signal_Thruput_DL=
( Subs_N * Call_Times_Subs_DL * (RL_RECONFIG_PREP_MsgLen +RL_RECONFIG_COMMIT_MsgLen + RL_DEL_REQ_MsgLen +DEDI_MEAS_INIT_REQ_MsgLen * DEDI_MEAS_INIT_REQ_Num ) * ( 1 +CS_Events_Times_
Per_Call )) * 8 / 1024 / 1024
Iub接口CCP上行信令凈負荷總流量(Mbit/s):
Iub_CCP_Signal_Thruput_UL=
( Subs_N * Call_Times_Subs_UL * ( (RL_RESTORE_INDICATION_MsgLen +RL_RECONFIG_READY_
MsgLen + RL_DEL_RSP_MsgLen +DEDI_MEAS_INIT_RSP
_MsgLen * DEDI_MEAS_INIT_RSP_Num ) * ( 1 +CS_Events_Times_Per_Call ) + (DEDI_MEAS_REPORT_
TCP_MsgLen / CCP_TCP_MeasPeriod +DEDI_MEAS_REPORT_SIR_MsgLen / CCP_SIR_MeasPeriod )) * 8 / 1024 /
1024
三、Iub接口CCP信令總流量計算(ATM傳輸)
ATM 傳輸時Iub 接口CCP信令下行總流量(Mbit/s):
Iub_ATM_CCP_Signal_Thruput_DL
= Iub_CCP_Signal_Thruput_DL / Iub_SAAL_Usage / Iub_AAL5_Usage / ATM_Usage
ATM 傳輸時Iub 接口CCP信令上行總流量(Mbit/s):
Iub_ATM_CCP_Signal_Thruput_UL
= Iub_CCP_Signal_Thruput_UL / Iub_SAAL_Usage / Iub_AAL5_Usage / ATM_Usage
其中,Usage表示利用率情況,這里我們可以按理論最大值估算(100%)。
四、CCP流量具體計算
對單個業務來說,一次呼叫一般而言需要如表1的 CCP交互信令。
考慮IMSI附著、IMSI分離、位置更新、SMS開銷:4 次/用戶/h,以收斂比40計算,其處理頻度與呼叫頻度的比率為(40×4/3600):(1/60)=2.67。
一般情況下,這些過程都是在公共信道上完成,不需要考慮這部分開銷。
AMR在算法開關打開情況下,將啟動一種周期為4.8s測量,每條RL都需要;DCCC在算法開關打開情況時,也啟動一個640ms的周期測量;另外軟切換時對每條RL啟動一個700ms的周期測量。按軟切換的比例為30%考慮,每個語音或數據用戶啟動2個測量,附著類業務只啟動單個測量,流量計算如下:
IMSI附著等使用專用信道:
下行:((336+48+(96+48)×2+48)+(96+48+48)×2.67)×N/60×53/48×8=(182×N)bps
上行:((48+96+48×2+48+(48+48+48))×2.67)×N語音/60+48×N 語音×(1/4.8+1/0.7×30%)+(48+96+48×2+48+(48+48+48)×2.67)×N數據/60+48×N數據 ×(1/0.64+1/0.7×30%))×53/48×8=(370×N語音+968×N數據)bps
IMSI附著等使用公共信道:
下行:(336+48+(96+48)×2+48)×N/60×53/48×8=(106×N)bps。
上行:((48+96+48×2+48)×N語音/60+48×N 語音×(1/4.8+1/0.7×30%)+(48+96+48×2+48)×N數據/60+48×N數據×(1/0.64+1/0.7×30%))×53/48×8
=(314×N語音+891×N數據)bps
其中,N為整個NodeB支持用戶數,為N語音、N數據之和。下面給出Iub接口各種信令的速率列表。
五、CCP數據規劃
1、CCP帶寬估算
Iub 接口的傳輸流量是三部分流量的總和:Iub 接口的語音流量、Iub 接口的數據流量、以及Iub 接口的信令流量。下面給出Iub接口的信令流量的估算過程。
(1)站點內的用戶總數
計算公式:站內的用戶數=NodeB的覆蓋面積(km2)×覆蓋區用戶密度(user / km2)。
其中,NodeB的覆蓋面積和覆蓋區用戶密度可以從輸入信息(NodeB基本信息)中得到。
(2)NodeB內的小區數目
計算公式:NodeB內的小區數目=NodeB的站點類型×每個扇區的載頻數目。
(3)站內用戶各種承載的吞吐率(bps)
計算公式:站內用戶各種承載的吞吐率(bps)=站內地總用戶數×承載比例×單用戶忙時吞吐量(kbit)×1000/3600。
假設,由估算工具的輸出的站點信息為:站點的覆蓋面積為2平方公里,用戶密度為1000人/平方公里。則站內的用戶數=覆蓋區用戶密度(user / km2)×NodeB的覆蓋面積(km2)
=1000(user /km2)×2(km2) =2000(人)
那么,根據表2,則CCP下行流量=182×N=182*2000=364kbps。
2、CCP配置帶寬
從MML腳本計算CCP的配置帶寬:
查詢ADD CCP得到各NodeB配置CCP的SAALLNKN:
ADD CCP:NODEBNAME="1081", PN=0, CARRYLNKT=SAAL, SAALLNKN=110;
確定NodeB所在的框、槽和子系統
ADD NODEB:NODEBNAME="1081", NODEBID=1081, SRN=0, SN=2, SSN=0, TNLBEARERTYPE=ATM_TRANS, TRANSDELAY=10,…;
根據SRN=0, SN=2, SSN=0, SAALLNKN=109和110找到NCP和CCP所對應的SAALLNK的流量索引TRFX:
ADD SAALLNK:SRN=0, SN=2, SSN=0, SAALLNKN=
110, CARRYT=NCOPT, CARRYSRN=0, CARRYSN=24, CARRYNCOPTN=0, CARRYVPI=13, CARRYVCI=61, TXTRFX=204, RXTRFX=204, SAALLNKT=UNI, …;
根據流量索引得到配置帶寬:
ADD ATMTRF:TRFX=204, ST=CBR, UT=CELL/S, PCR
=265, CDVT=1024, REMARK="IUB_CCP_2E1";
由此得到:CCP配置帶寬 = 265*53*8/1000 = 112.36 kbps。其中,1 cell/s = ((1*53*8)/1000) Kbit/s,PCR取值范圍30~149759Kbit/s。
從MML腳本配置來看,CCP帶寬主要由PCR決定的,最大支持150Mbit/s左右,當然這里未考慮NCP、ALCAP占用情況。而實際估算的CCP下行流量為364kbps,故配置一條CCP就可以滿足了。
實際配置也是如此,以華為BBU3900為例,對單板類型為WMPT單板,每塊最多可以支持4條E1,可以配置2塊,共需4M傳輸帶寬;對單板類型為UTRP單板,每塊最多可以支持8條E1,可以配置6塊,共需12M傳輸帶寬,而CCP帶寬最大可以配置150Mbit/s左右。由此可見,對于一個NodeB而言,配置一條CCP足夠了。
六、總結
在對CCP信令流量的估算過程中,雖然未考慮NCP、ALCAP等影響,不符合實際配置情況,但通過這種簡單的估算,容易理解Iub接口實際流量的估算方法,從而對CCP、E1等數據的理解有一定幫助作用,適合無線接口數據規劃、優化人員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秦圣奕. WCDMA RNC傳輸網絡層流量配置方案. 2003-03
[2] 李光輝. 石錦惠. WCDMA RAN傳輸帶寬算法. 2002-08
[3] 華為. WCDMA RNP Iub傳輸估算指導書. 200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