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2: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急診護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結果
急診輸液患者多集中在上午9:00到晚上18:00之間顯著增多,包括晚上的22:00點以后數量基本平穩;同時周六、周日患者數量要比周一~周五顯著增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就診季節方面,春、夏時患者的數量明顯高于秋、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急診患者依據就診科室的不同,其患者所占比例結構組成:內科68354例(36.01%),外科21493例(11.31%),兒科54570例(28.74%),骨科16386例(8.63%),婦科12380例(6.52%),其他16689例(8.79%)。
3討論
3.1加強科室護理人才培養:醫院急診護理主要是針對一些急性創傷或慢性疾患以及重癥監護、搶救等救治工作興起的一門新專業。因此,要加強護理人才的培養,合格的急診護士人員應當具有高度責任意識,同時要和患者加強溝通,并具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護理經驗。
3.2重視心理護理:急診病患由于病情較急、病癥較重、抑或病情發展較快可能會給患者自身帶來恐懼、抑郁、焦慮、煩躁等心理情緒。因此,急診護理工作應當建立一種和諧、相互信賴、誠信的護患關系,以時刻為患者著想,達到執醫為民的服務宗旨;要確保護理行為輕、快、穩,并能利用護理工作技巧來換取患者的信任,提高和患者家屬的和諧溝通質量,且能使患者高度滿意。
1.2評價方法定期對培訓后護理人員的急救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護理技能及具體操作等進行考核和評價。詳細記錄2011年、2012年急診科護理糾紛、風險事件、差錯事故等的發生率。對護理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等進行調查評分。
1.3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以P<0.05作為具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護理效果比較觀察組護理糾紛、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質量評分比較接受急診診療流程培訓后,觀察組護理人員急救護理理論知識、護理技能、護理操作流程的評分上均明顯高于培訓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選擇本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41.5±5.6)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74h,平均時間(21.5±3.6)h。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40.6±5.9)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78h,平均就診時間(17.6±5.6)h。納入標準:18~60歲者;語言交流無障礙者;理解能力正常者;排除標準:昏迷者;存在嚴重生命安全者;精神病患者;嚴重器官衰竭者。兩組患者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實施一般急診護理措施,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排班制度
排班時需要與APN班、白班、彈性班結合。白班為8:00~18:00,A班是早上7:30~13:00;P班15:30~22:00;N班為22:00~8:00。治療護士與辦公室護士等均為白天上班,兩種班次更換1次。
1.2.2工作制度
責任組長主要負責護理質量安全、專業技術及病房管理,對護士進行治療,作護理質量的監督及考核,及時予以質量改革及反饋,從而促使護理工作質量不斷提升;建立責任護士制度后,需要責任護士每日查房,加強與醫患雙方進行交流,促使責任護士能夠更加了解患者病情,并掌握護理相關重點,及時了解病情變化,促進醫患配合。考核方式:臨床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考核結果,與評職稱及晉升有關,為有效調動護士積極性,將考核成績與績效掛鉤,采取多勞多得的制度,從而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
1.3評價標準
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問卷總分為100分,主要有5個模塊,主要內容為病區管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關愛及溝通、主動性、服務態度等方面。護理質量是主要經過急救藥品器材、病區管理及分級護理、護理文件等方面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評分
觀察組住院患者滿意度為(49.35±5.60)分,出院患者滿意度(22.54±2.65)分、健康教育實施評分(25.65±1.84)分;對照組住院患者滿意度為(38.35±3.25)分,出院患者滿意度(18.56±1.65)分、健康教育實施評分(18.42±1.63)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質量分析
觀察組病區管理(97.82±5.32)分,分級管理(97.54±5.14)分,消毒隔離(96.85±4.65)分,急救藥品器材(97.41±5.11)分;護理文件(96.81±5.21)分;對照組病區管理(90.11±4.15)分,分級管理(89.18±4.26)分,消毒隔離(88.75±4.12)分,急救藥品器材(90.48±3.11)分;護理文件(86.47±4.36)分。觀察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整體護理中實施責任制方式,可以實現分層級作排班模式調節,責任護士進行分管患者,開展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及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能夠使護士獲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增強護患關系,從而更加細致的觀察患者病情,有效實施護理制度。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結果無明顯差異。針對急診特點,實施整體四化一體的護理模式,責任護士通過隨醫查房,與住院醫師加強溝通,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有利于加強醫護配合,從而促進護理質量提升。通過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能夠有效增強護理操作的整體能力。實施考核制度,也是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的關鍵。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診搶救留觀患者3978例為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方法,該組搶救患者799例,普通留觀患者3179例,其中男2247例,女1731例。選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診搶救留觀患者3457例為觀察組,采用4R危機管理理論方法,該組搶救患者1179例,普通留觀患者2278例,其中男2147例,女131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從4R危機管理理論的縮減、預備、反應、恢復4個階段對風險管理問題進行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縮減階段
重視護理安全評估的管理。對各類急診患者實施特異性的安全評估,如對活動受限、體質瘦弱的患者使用Braden壓瘡危險評估表進行評估和監測,對危重患者進行早期預警評分,對易發生墜床、跌倒的患者采用相應的評估表對其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和監測,旨在評估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負面情況。完善護理安全的相關制度,加強護理安全環境建設,保證各種護理儀器設備尤其是急救儀器設備的性能正常,在護理實踐中不斷改善護理組織系統。鼓勵幾近失誤事件上報,通過總結分析,改善組織系統,杜絕類似不良事件再次發生。
1.2.2預備階段
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成立風險控制和檢查小組,運用邏輯推理和分析方法預測風險發生的系數,發出預警信號,以提示護理人員采取風險對策,做好風險處理的準備,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風險的發生。加強對科室護理人員的安全培訓,做好與護理人員職稱、崗位相適應的管理與培訓:加強對新入院的年輕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和繼續教育,組織安全知識培訓課程,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重視高年資護理人員的榜樣作用,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積極引導和教育低年資護理人員。
1.2.3反應階段
按照三級補救的流程處理各種護理風險事件。三級補救流程是根據風險事件的嚴重程度,分為現場自救、現場他救和事后補救。實施三級補救的管理辦法能夠對風險事件作出及時地反應,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對事件補救。
1.2.4恢復階段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后盡量減少對護理人員的懲罰,以使其盡快地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狀態。護理系統的恢復,則通過根因分析法、魚骨圖等風險分析的方法對事件的起因進行深入發掘,找出組織管理內部的缺陷,并跟蹤和監督后續的改進工作。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護理不良事件、護理投訴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服務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選取該院2014年5月1日-2014年4月1日急診科收治患者120例,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在急診外科護理中采取危急管理的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分布范圍在18~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2±2.4歲;對照組采取普通常規管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齡分布范圍在17~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2.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顯著性小,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試驗經該院臨床試驗機構及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入選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護理方式,而對實驗組在常規管理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危機管理方式,具體措施包括:(1)加強護士的危機風險意識;(2)加強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3)建立風險防范小組,確保護理人員各司其職;(4)改善科室護理體制,建立健全的護理管理體制;(5)樹立榜樣,維護醫院及護理人員的良好形象。
1.3觀察指標
1.3.1病情控制情況
根據療效判斷標準,可將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控制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顯效:生命體征正常,臨床癥狀已消失;有效:病情明顯有所改善,體征也有所改善,未出現較大波動;無效:病情無變化或惡化,生命體征持續異常。有效率=顯效+有效。
1.3.2患者滿意度調查
治療結束或對患者進行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調查包括護理是否專業、服務是否到位、知識宣講是否到位等方面內容,調查結果可按照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來評定,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8.0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作為差異性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
由數據可明顯看出,實驗組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且P<0.05,差異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采用危機管理臨床療效高,值得推廣和使用。
2.2兩組患者滿意度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滿意率僅為76.7%;而觀察組總滿意率則達96.7%,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舒適護理更受患者青睞,容易接收且口碑好。
3討論
危機管理是指對于還未發生的、無法預知發生時間、嚴重程度等突發事件進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一個處理。對于急診這樣一個科室來說,危機處理顯得至關重要,因為急診病人通常都是突發的、情節嚴重的患者,它需要良好的危機管理護理系統,這樣才能做到及時搶救,萬無一失。作為一個優秀的護理人員,除了具備專業的操作技能和知識水平外,還應該具有防范風險及提高危機感的強烈意識,這也是護理人員的責任所在。作為護理工作者,應居安思危,將傷亡和損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從我院在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宮頸疾病患者中選取54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進行分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7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22~65歲;疾病程度:輕度16例,中度6例,重度5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5~67歲;疾病程度:輕度15例,中度6例,重度6例。所有患者在年齡、疾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而實驗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對其急診手術室護理工作現狀進行分析,并對護理管理對策進行優化。
1.2.1對急診手術室護理工作現狀的分析
第一,近幾年,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以往陳舊的護理觀念已經落后于現代化的醫學發展,不能滿足當下急診手術室的護理工作要求。而且傳統護理模式對護理范圍有所限制,使其局限在急診手術室之內,無法與病房護理進行有機結合。第二,急診手術室的護理工作要比病房護理工作更加的繁雜,護理人員相對較少,更是加重了急診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難度,為急診手術室護理人員帶來較大的工作強度與壓力,使護理人員非常容易出現疲憊、困頓心理,進而導致錯接患者、鎮靜劑使用不當以及因術前準備不足造成手術時間延長等失誤現象的出現。第三,急診手術室中出現感染情況的幾率較大,應該對其進行良好的控制與管理。
1.2.2急診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具體優化對策
第一,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關心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對護理人員的建議和意見進行詳細的了解并給予有效的解決,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護理人員工作自主性,增加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由于護理內容的不斷增加,以及護理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需要對其進行定期的培訓,以加強他們的的護理素質和水平,增強他們的護理責任心,減少護理失誤率的發生。建立健全獎懲制度,并做好宣傳工作,將其切實的落實到急診手術室的護理工作當中去。第三,對急診手術室的感染控制進行加強管理。急診手術室感染控制管理也是醫院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相關管理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提高護理人員的感染控制管理意識,做好感染控制管理措施,并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管理檢查與監督機制。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平均手術時間以及失誤率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的是SPSS15.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患者護理滿意度、平均手術時間以及失誤率方面,實驗組均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抽血化驗、臥床休息。觀察組患者給予急診護理流程,即制定科學、有效的急診護理流程以保證患者盡快接受溶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1.1評估及分診急診患者急診預檢臺護士在接診3min內需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評估,將急性腦梗死患者分診至急診搶救室,并啟動腦梗死溶栓治療應急流程,開啟綠色通道,迅速聯系影像科、神經內科及腦卒中救治單元,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治[3]。
1.1.2建立腦卒中救治單元建立腦卒中救治單元,并制定該單元內急診溶栓治療的藥物準備規范、護理流程、體質量及藥物劑量換算表等。另外,需準備備用病床為患者溶栓治療做準備,在接到急診預檢臺通知后立即鋪開床位,準備溶栓藥物、心電監護等[4]。
1.1.3轉運途中的護理患者進入搶救室后需立即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心電監護、吸氧等治療,常規采集靜脈血檢查生化指標、凝血功能,并完成血壓、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的檢測,同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干預。關心、體貼患者,穩定患者及家屬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于患者的病情進行耐心解釋,并與家屬進行良好溝通。
1.1.4臥床休息患者需保持臥床休息,發病早期更需注意臥床姿勢,以緩解心臟負荷、減少其他臟器并發癥的發生。另外,患者在發病48h內病情復雜且病死率較高,因此需盡量臥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患者恢復2~4周后可適當活動。
1.2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搶救總時間、住院時間、后遺癥發生率及梗死再發率。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搶救總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后遺癥發生率和梗死再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神經科急癥,其發病機制為不同原因造成的腦組織供血中斷、腦血管阻塞導致腦細胞出現缺氧性損害[7],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則會造成患者神經功能發生不可逆性損傷。人體各組織結構對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大腦對缺氧及缺血的耐受時間為5~10min、延髓為20~25min、小腦為10~15min[8],因此急性腦梗死早期腦組織中的神經元仍具有存活的可能,如能及時恢復腦組織血供,則可逆轉神經功能的損害。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腦梗死最主要的方法是止痛、鎮靜、抗凝,并給予溶栓藥物治療;另外,需要觀察和記錄患者病情變化,監測患者意識、呼吸、心率及脈搏、指尖氧飽和度、血壓及心電圖等,且注意患者飲食護理。若護理人員發現患者有任何變化應及時報告醫師,并進行處理。有研究表明,及時溶栓治療可有效促進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其臨床價值已得到學界認可[9],而合理的急救護理能為患者溶栓治療爭取時間。
1.2術中護理避免交叉感染在手術過程中,一般遵循無菌操作的流程,在輸血過程中防止血液受到感染。
1.3安全送患者抵達病房在護送患者回病房的過程中,將引流管固定好,并且做好手術后護理。
2結果
在手術過程中,準備較為充分,搶救時間及時,患者滿意度為90%(27/30)。
3討論
胸部創傷的分類按照導致受傷原因和病情可分為閉合式損傷和開放式損傷。閉合式損傷一般情況下由于臟器受到撞擊或者擠壓導致胸部內部受到損傷。開放式損傷是指胸部被穿透,也被稱為“刺傷”。胸部創傷可導致患者循環功能受到阻礙,發病時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在送往醫院過程中應采取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防止患者中途死去。
1.2推進人性化的服務急診科室患者數量一般很多,且不穩定流動性較強,護理工作進行的時候制作不同科室的工作流程圖,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找不到科室就診而耽誤時間。要有醒目的急診搶救通道,確保無阻礙。陪同病情較重的患者做檢查,要耐心的帶患者進行各項指標的檢查。護理人員要有統一的著裝,端莊大方,讓患者放松戒備之心。面對不同的患者要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及技能,依據患者的病癥引導患者飲食以及用藥。多參與健康知識講座,將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完善人性化護理的工作。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問卷,將護士急診的服務態度、急診的環境、對工作的意見等項目列入調查問卷,使用不記名的方式填寫統計,如果是兒童時就讓家長填寫。結果為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73.8%,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7.710,P<0.05)。
3討論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內科急診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為33歲~71歲,平均年齡(50.22±5.24)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為32歲~70歲,平均年齡(50.07±5.13)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具體如下。
1.2.1急診護理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作為風險管理的關鍵步驟,具有分析、識別急診護理風險的作用,并綜合評價可能會產生的后果。比如:吸痰護理操作意外、藥物不良刺激、壓瘡等。因此,在風險管理中必須嚴格識別護理風險,再針對性處理各項護理風險。
1.2.2制訂風險管理制度
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為積極預防與處理各項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采取合適的處理方案。比如:各項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約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學習風險管理制度
首先必須加強全體護士思想動員工作,使護理工作人員可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自學和早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組織學習各項風險管理制度內容,從而將各項制度落實到具體的工作環節中。
1.2.4落實各項風險管理制度
由于內科急診工作搶救頻繁,護理工作具有隨機性強、時間性強等特征,因此,護理工作人員在督導檢查中必須確保落實各項管理機制,尤其是在雙休日、節假日、夜間及就診高峰時段必須加強風險防范,及時整改執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會上講評并與獎懲掛鉤。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聯系溝通,積極解決以下問題:加強設備及儀器管理、加強病房巡查管理、做好滅菌消毒工作等。
1.3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風險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醫療糾紛事件1例(2.17%),風險事件1例(2.17%);對照組出現醫療糾紛事件7例(15.22%),風險事件9例(19.57%),觀察組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1,χ2=7.18,P<0.05)。
2.22組患者各項護理管理評分比較
觀察組基礎護理評分、病房管理評分、消毒隔離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