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5: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專業精讀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 論文關鍵詞:英語專業精讀課 教師話語 話語效度 行動研究
論文摘 要: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學生語言習得至關重要,英語專業精讀課是語言教學中重要的基礎課程,因此英語專業精讀課堂上的教師話語更不容忽視。此行動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觀察探究精讀課堂教師話語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以提高教師的話語效度。結果表明,通過從教師話語的數量和形式、教師話語的構成比例、教師提問的問題類型、教師反饋用語及教師糾錯的類型五個方面實施課堂話語效度改進方案,確實提高了精讀課上教師的話語效度,促進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自我完善。
教師話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組織教學所進行的一切語言活動,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講解、提問、反饋、糾錯等。教師課堂話語—直是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其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教師話語的重要性,而且對教師如何使用話語策略,提高課堂話語質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不同的教師話語可以產生不同的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和認知行為,因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英語專業精讀課是英語專業語言教學中重要的基礎課程,根據《全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的要求,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精讀課旨在為學生打好堅實的語言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精讀課上的教師話語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來源,發揮著目的語的示范作用。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和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鑒于教師話語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筆者通過行動研究精讀課堂上的教師話語,旨在提高英語專業精讀課堂上教師話語的效度以促進英語教學,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培養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行動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是運城學院英語本科一年級的學生,兩個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為問卷、訪談和課堂觀察。經過參照相關的教師話語研究文獻,結合英語專業精讀課的教學設計調查問卷。在實驗前、后及過程中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并認真地進行課堂教學觀察。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測:在實施行動研究前向受試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訪談,對問卷及訪談結果進行分析,結合課堂觀察探究目前的精讀課中教師話語的特點及學生期望的精讀課教師話語。第二階段為提高話語效度的行動方案實施階段:結合英語專業精讀課的特點和前測中發現的問題,根據相關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4-0101-03
Practice of ESA Model in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DONG Yan, MENG Qingliang
Abstract By discussing the use of ESA teaching program designed
by Jeremy Harmer in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urse,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its major role in greatly enhan-c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SA model;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humanistic quality
1 英語精讀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
2015年新制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應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在外事、教育等各部門熟練地運用英語從事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面對21世紀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高等學校教育者們的教育目標有了新的變化:英語專業本科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語專業知識,還應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并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同時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顯而易見,這個教育目標事實上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人文知識的充實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新要求。
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一要求,必須主要依托于英語專業課程來實現。英語精讀課是英語專業本科學生一、二年級開設的最重要、綜合性最強的學科基礎課,時間為四學期,總共累計達432課時之多。所選教材內容通常以講授各種文體的課文為主,大多生動有趣,飽含人生哲理,便于教師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載體。如何一方面最大效率地進行學生的業務素質教育,另一方面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筆者認為應該在精讀課程安排上注意兩者的合理配置,使它們有機、和諧地融為一體,二者不可偏廢。
英語精讀課的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與提升。在課堂教學中要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讓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除此之外,教師應積極探索更多新的、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加速實施精讀課堂教學改革。筆者有著多年的精讀課教學經驗,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最終發現:相對于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三P法(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交際法(Communicative Lan-
guage Teaching)等教學法,把ESA教學模式投入英語精讀課堂教學中,能大力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2 ESA教學模式與英語精讀教學的有機結合
在國際上久負盛名的英國英語教育專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其力作《怎樣教英語》(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ESA教學模式,其中的教學三要素分別是E(Engage,投入)、S(Study,學習)和A(Activate,活用)。通過三個要素的順序變換和不同組合,可以設計出三種不同的課型:直線型(Straight Arrows Sequence)、反彈型
(Boomerang Sequence)和雜拼型(Satchwork Sequence)。
ESA這一教學模式頗具新穎性,遺憾的是歷來常為研究者所忽視。事實上,相對于任務型教學、傳統的翻譯法教學,靈活多變的ESA教學模式與語言教學相當契合,能以最積極的“投入”和最多樣的“活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和自主性,從而創造最佳的外語學習語境。在探討將ESA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的為數不多的論文中,劉芝寧的《ESA理論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與蘇勇的《談ESA程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頗具啟示意義。此類相關論文大概都分解了三個階段的教學步驟,以例證的方式論述ESA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過程,及其對某一課程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
然而,筆者在應用這一理論進行教學時發現,ESA對于課堂教學的最大裨益不在于教學效果的直接產出,而在于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潛移默化之影響。人文素質培養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決不能一蹴而就,必在課堂上進行長期不懈的滲透。
本文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綜合英語教程Ⅳ》為藍本,以“投入”“學習”“活用”三個階段為不同的側重點,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建構以ESA為核心的英語精讀教學新模式,并著重探討這一模式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深遠作用。
3 ESA教學模式與提高學生多元人文素養的高度契合
此部分將ESA教學模式運用到第四冊第一課《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教學實踐中,以探討它的每個元素對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重大作用。
投入(Engage):激發最佳的學習熱情與想象力 哈默認為,學生之所以對所學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是因為他們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而一堂非常有趣感人或具啟發性和挑戰性的課,往往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掌握得較好[1]。因此,在投入階段,教師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多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最為有效地投入。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查閱地圖,搞清英國湖區的地理特征;通過播放音頻,讓學生感受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所創作的《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這首名詩,欣賞詩中的音韻美和意象美;通過觀圖片、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想象力,猜測英國的湖區會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歷史文化遺產等。
投入最重要的意圖就是啟發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興趣,促使他們每一個人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之中。這一階段正是以各種方式刺激學生自覺主動汲取人文知識的大好時機,更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維能力發展和成熟的過程。這一階段應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活動應面對全體學生,提倡人人參與。
學習(Study):促進汲取人文知識 在學習階段,“精讀課教師要求學生掌握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并將重點放在語言點及語言的構成上”[2],同時注重動詞時態p特殊句式和修辭方法的使用。以下同樣以第一課為例,闡釋學習階段的主要授課過程。
首先,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最終總結出課文每一部分的小標題及其主題句。如前三段課文中,作者是在討論英國湖區的地理特征,因此,最后學生可以用“湖區的地理特征”(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Lake
District)類似的表述對此進行概括,考查學生對于課文是否有較好的理解。還要設置合理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如:“為什么作者說華茲華斯和波特賦予了湖區獨特的魅力?”(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at Wordsworth and Potter give the unique charm to the Lakes?)學生在總結小標題和思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極大鍛煉。
接著,教師開始講授每一部分的重要詞匯和句式,但不一定要采用傳統的逐句講的方法,而是進行靈活處理。如鼓勵學生挑出本文中用于修飾山谷(valley)的形容詞lush、extraordinary、glacial、green;修飾高山(moun-
tain)的形容詞high、craggy;修飾風景(landscape)的形容詞spectacular、compact、crumpled;修飾湖泊(lake)
的形容詞deep、idyllic;修飾山峰(peak)的形容詞im-
posing、craggy;修飾小山(hill/fell)的形容詞rolling;
修飾山坡(slope)的形容詞grassy。這種歸類講述法能增強學生記憶單詞的效率,使他們意識到能用多種表達去描述一個特定的事物,從而避免單一重復的描述。
在學習階段,通過教師啟發提問與討論式教學為主的方法,不僅使學生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專業知識得以極好的鞏固,而且他們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多角度分析問題等多種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活用(Activate):最大限度地提高多元人文素質 活用是英語精讀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ESA模式中最能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元素。活用練習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更牢固地使用語言知識,而且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或寫作能力?!罢n堂教學中的活用方式分為讀前活用活動和讀后活用活動。讀前活用活動有語義分析活動、句子分析活動、體裁分析活動等。讀后活用活動有扮演角色、討論等。”[3]
哈默認為,本階段重點在于使學生在一個特定的話題中或情境下盡可能自由地、有效地、“交際地”運用所學語言。相對于讀前活用活動,讀后活用活動更為重要,主要包括戲劇表演、演講辯論、讀書報告會、故事或詩歌寫作甚至拍攝微電影等。具體到本課,筆者設計如下讀后活用活動。
1)讓學生對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這首著名的抒情詩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誦表演,并動手制作視頻。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到英語詩歌的基本結構與押韻情況,在背誦表演的過程中還能陶冶情操,大大增添美的感受。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選取山東省某個著名景點進行介紹,需運用學習階段所涉及的部分單詞及句式,并想象一個外國游客在這個景點旅游時發生的故事,面向大家用英語進行講述。
最終,活動進行得頗為成功,學生或陶醉在深情優美的朗誦中,或開心爆笑于旅游故事中,從而使想象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均得以極大提升。同時,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加強,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處理有了更大的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
4 結語
哈默的ESA教學模式操作時靈活多變,對于確保英語專業學生在精讀課上的主體地位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優蕁W魑ESA教學模式的三個重要元素,投入、學習和活用三者的有機結合與合理配置,能使學生最大化地汲取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因此應堅持在英語精讀教學中持之以恒地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論文摘 要: 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尤其在精讀課教學中,注重非語言因素的培養與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指出影響學生對精讀課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語言因素及采取的對策,論述了非語言因素的培養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一、引言
英語專業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應該而且能夠兼顧國家與社會和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和當前發展需要。英語口語流利性是英語學習者的口語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成了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英語課程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英語專業精讀課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旨在培養英語專業的學生綜合性運用英語的能力,以及在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英語專業學生對精讀課的學習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語音、語調、單詞、語法等語言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受到一些非語言因素的影響。
二、影響學生對精讀課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語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識。所謂文化背景知識就是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特定的文化背景產生了各具特色的語言。中西方文化的迥異形成了語言運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異、行為準則和價值觀的不同。學生如果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沒有一定了解,勢必會導致在課文理解時的晦澀難懂。以《現代大學英語·精讀》課本的第三冊和第四冊為例:在精讀第三冊中的Highland Fling(蘇格蘭高地舞),the Volga(伏爾加河),Thanksgiving(感恩節),Aristotle(亞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冊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銀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Zimmerman Note(齊默曼函電),the League of Nations(國際聯盟)等。以美國大片經典之作True Lies為例,如果學生對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關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難完全弄懂影片的內容的。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引入英語網絡資源,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例如在多媒體環境下加大有聲資料的使用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在背景知識介紹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加入一些與文章相關的英語網絡資源知識介紹,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在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識的廣博程度。所謂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識的廣博程度,即對一般知識和各類學科知識的基本了解。這些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體育等,這些知識本身就是一種非語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一個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會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歷史;還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關的名作,以及一些國際性的組織UN,WTO,WHO,IMF等。當各種信息通過多種方式(課本、磁帶、錄像等)傳到學生那里,有時會出現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知識而使作為載體的語言被曲解或者完全聽不懂的情況,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精讀課文的理解與掌握。
三、采取的對策
在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中,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等語言因素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語言因素的影響,則會對精讀課教學產生很大的限制,也會從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加強在精讀課教學中對學生的非語言因素的開發與培養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實施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跨越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文化障礙。在精讀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介紹英美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但僅有課本上的知識還是不夠的。作為精讀課老師,我們應在介紹語言技巧進行語言能力訓練的同時,穿插一些額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要注重對學生非語言因素的開發,其實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掌握或非語言因素應用程度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學生的語言因素,而且取決于教師對學生非語言因素指導開發的程度。例如,在講WTO(世界貿易組織)時,也可引導學生關注一些常用術語: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貿易協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關稅貿易總協定)等[1]。
2.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GDP(國內生產總值),down payment(預付款;定金),bad debt(呆賬),NASA(國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經濟),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等名詞的使用已越來越廣泛。但是,由于學生的專業所限,當他們遇到信息量大、專業性強的語言材料時,往往摸不著頭腦、有的甚至不懂裝懂。在摸不著頭腦或不懂裝懂的狀態下,學生很難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與興趣,更別說針對話題進行英語語言交際了。要想提高語言交際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們一方面具備扎實的語言知識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們多留意當代社會在各個方面取得的進步,尤其要熟悉一些專業術語。當然這對精讀課教師的知識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充電”,師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強精讀課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四、非語言因素的培養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能力的培養最后還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精讀課教學中非語言因素的培養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社會語言學針對Chomsky的語言應用和語言應用能力,提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交際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語言的知識和語言的應用。正如上文所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對曾經感到陌生的話題由無話可說變成有話可說,進一步表現為能較好地運用英語的知識針對某一話題暢所欲言,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了從多個方面調動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活動,從而有效地促成他們用英語進行語言交際,教師應摒棄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較好地融合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語言交際活動[3]。在精讀課堂中,詞匯學習、文中涉及的語法知識及課后練習等內容可以由學生自行在課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課堂活動,教師應該使課堂活動成為學生對精讀課教學中最感興趣的部分。而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非語言因素與課文內容,擴大學生的信息量,采取將全班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主動進行同伴教學(peer teaching)、參與自我評價,共同探討與課文相關且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4],最終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
五、結語
從上文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教師在英語專業精讀課堂教學活動中,可在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的同時,加大非語言因素的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與英漢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5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158-02
[本刊網址] http://hbxb.net
一、引言
英語寫作課是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英語專業課,語言的書面輸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語言學習者整體的語言能力和素養,然而,學生對英語寫作普遍存在畏懼心理,課上缺乏學習興趣,課下極少有人主動學習寫作課的相關內容,更別說自覺進行寫作練習了;寫作課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的習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寫作能力提高緩慢;因而,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亟待開發。
二、構建英語精讀和英語寫作整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寫作課是效果最不理想的課程,‘寫’是學生英語技能中最薄弱的環節。雖然各校都設有寫作課,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這門課都敬而遠之。教學負擔重,教師怕教;文章難寫,學生怕學?!瓕懽髡n半死不活,這也許就是當前英語寫作教學的常態。”然而,提高語言輸出能力是語言學習基礎階段的主要目標,也是衡量英語專業畢業生素質水平的重要標準,另外,寫作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均占15%,在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中占20%,比例之大顯而易見;由此可見,無論從英語人才的培養來說,還是從考試來說,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寫作教學模式,增強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英語綜合能力,都是至關重要和極其緊迫的。
英語精讀課是英語專業的主干課,是課時最多、授課內容最全面、師資力量最雄厚、學生最重視的課程,據調查,學生課下80%的時間都花在精讀課程的學習上。若整合精讀課本資源,把精讀課的內容引入到寫作課中,構建英語精讀與英語寫作整合的教學模式,從學生角度來說,能改變其將專業課程相割裂的學習習慣,增強其專業課程相關聯、相輔相成的學習意識,增加其英語寫作的學習興趣;從授課內容來說,能利用精讀課上精選的文章豐富寫作課的教學資源,同時又鞏固了學生在精讀課上所學的英語知識;從授課方法來說,通過靈活而合理的結合精讀課和寫作課的相關內容,就像給寫作課注入了熟悉而又新鮮的“血液”,改變了英語寫作課傳統的演繹教學法(由詞、句、段到篇),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教學效果來說,通過兩門專業課的整合,打破傳統的割裂狀態,用熟悉的內容解釋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夠削弱學生在英語寫作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從而增強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三、構建英語精讀和英語寫作整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辦法
英語寫作教學的基礎階段涉及到詞、句、段、篇的學習,每一部分的學習都和精讀課的授課內容息息相關。
(一)詞匯的學習
詞匯是作文的基本要素,好的文章需要漂亮的詞匯加以豐富,而所謂的高級詞匯在精讀課文中比比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積累精讀書中所學的新詞及表達方式,注重背誦一些小詞、具體的詞匯(specific words),并盡可能應用到平時的寫作練習中來,讓輸入型詞匯(passive vocabulary)變成輸出型詞匯(active vocabulary),這樣,不僅精讀課上所學的單詞掌握住了,還豐富了作文的詞匯,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Reading I中描述笑的詞就有兩個:giggle和tltter,這樣的詞比laugh和smile可生動多了;本課中描述僵硬不動的詞也有兩個:freeze和stiffen,比單純的don't move,can't move可精彩多了。若是寫作課教師在講解詞匯學習的時候收集一些學生們已經學過的精讀課本中的詞匯,學生必定感到既熟悉又新鮮,他們會發現原來所謂的高級詞匯就是日常所學,原來精讀課上所學的單詞能找到用武之地,原來這些詞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從而會大大增加他們積累詞匯的興趣和動力。
(二)句子的學習
在寫作教學中,句子的學習分為兩個層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語法正確,更高一層次要求是句型多樣化。
語法,是英語初學者比較頭疼的問題,英語專業的學生除了在語法課上專門學習語法外,精讀課上的句子結構解析經常涉及到語法各個知識點的學習和強化,通過精讀課上教師細致地分析和講解,學生逐漸理解英語句子的結構和特點,這樣才有可能在寫作中寫出正確的句子,達到英語寫作句子層面的基本要求。
英語寫作句子層面更高一層的要求是句型多樣化,而豐富多彩的、變換多樣的句子在精讀課本中數不勝數,學生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自己創造精彩絕倫的句子,那么精讀書就是最好的語料庫。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并積累精讀課文殊句型的句子,深刻理解其結構和表達效果,并逐步應用到寫作中來,這就要求寫作教師和精讀教師互通有無,整合精讀課本資源,合作完成一個以其為依據的語料庫,作為教師援引例句的來源及學生語言輸出的資源。例如:英語寫作教學中拓展句子部分涉及到分詞短語和獨立主格結構的學習,在《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中就有很好的例子。第一單元Reading I最后一句:Isat with my ears and neck buming,hearing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hating myself,hating them.教師引用此句作為例句,與學生慣常寫的簡單并列句相對比,如:I sat there and mv ears andneck burned.and I heard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I hated mv-self and them.學生必定印象深刻,從而注意使自己的句子簡潔、生動、多樣化。
(三)段落的學習
英語寫作要求段落主題分明、論說有序、有理有據、層次清楚、首尾呼應,學生通過學習要求能夠避免母語的影響,寫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意思表達清楚、結構層次分明的段落。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會選用一些范文作為段落學習的模板,這些小作文相對簡單,內容趨于平淡、程式化,學生逐漸會產生倦怠感,而精讀課文中短小精悍的段落經過精讀教師的講解,學生已理解深刻,并且慢慢學會賞析,這自然就成為學生用來學習、理解、模仿的最好的語言素材了,再通過寫作教師的再次點撥,學生既能進一步理解文章,又能掌握段落結構,逐步提高段落層面的寫作水平,一舉雙得。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第三單元Reading Ⅱ中,除了第一段引入段外,其余每個段落都是總分或總分總的模式,主題句、支撐句、結尾句一目了然,在學生學過這篇課文的前提下,寫作教師再次用這篇文章作為范本,讓學生再次分析段落結構及每句話的作用,并進行仿寫,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段落構成,寫出重點突出、層次清楚、結構明晰的段落。這個過程即是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解釋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夠增強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四)篇章的學習
一、引言
商務英語精讀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必修的核心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商務英語的興趣和國際商務溝通能力,提高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夠勝任用英語進行對外經貿活動方面的工作,將語言知識、交際技能、文化背景知識和商務知識融為一體,為進行真實交際的商務活動而服務。精讀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是一門相對重要的課程,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這門課程認可度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學對此門課程有厭學情緒。排除學生本身的因素外,僅就教學的角度來對其原因進行分析。
二、商務英語精讀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
為了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要求對學生對各們課程的設置進行反饋,以廣東省羅定職業技術學院08(已經參加完實習),09屆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一共120人,調查發現80多人把精讀一項選為“可有可無的課程”,頗出教師意外,當問到學生特別是已經參加完實習的學生時,回答“不知道學了什么東西”,“學的東西沒用”的居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科任教師相關工作經歷不足
最近幾年,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支持下,高職院校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于發展過快,師資力量的儲備顯得不足,這一點在商務英語專業也得到了體現,大部分商務英語老師本專業并不是商務英語,很多都是師范院校的英語教育專業畢業,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一畢業以后就從事教學工作,沒有從事過外貿和商務工作的鍛煉,而商務英語精讀是一門基礎核心課程,如果沒有相關的工作經歷,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夠同相關的商務和外貿實例聯系起來講解的話,就和其他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或“基礎英語”沒有什么區別。所以學生覺得這門課和商務并沒有很多聯系,可有可無,而更愿意者多上一些函電和單證等相關課程。
(二)相關教材缺乏
經過幾年的發展,高職商務英語的辦學規模和招生人數相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其中許多配套設施發展的卻不盡如人意,其中相關教材的缺乏就是其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由于在全國范圍內沒有統一的高職商務英語教學大綱,沒有權威的教材,我國書市上可供學校選購的商務英語精讀教材雖然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但存在著形式陳舊,語言過時,練習單調,特別是內容嚴重滯后于國際商貿蓬勃發展的形勢等問題,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高質量的教材難以找到。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高職院校所選取的教材并不是自己所滿意的教材,還有院校選取大學本科的精讀教材來進行教學。
(三)教師對于教學指導方針的誤讀
按《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要求,在高職類院校當中所體現的教學方針應該是“適用為主,夠用為度”,而在商務英語精讀的教學當中這種教學方針卻很難得到體現,在我國現行英語能力測試當中,四六級考試無疑是最能夠得到的認同的考核方式,學生們想通過,老師也想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通過,于是,占所有課程比重最大的(一般一個星期4—6節)精讀課有時就淪為了四六級考試的培訓班,上課所教授的內容與四六級考試緊密相連,而且有時還會專門辟出時間來給學生進行專項訓練,而違背了商務英語是作為一種ESP(Englishspecialpurpose)即專門性應用英語的初衷。
三、解決辦法
(一)加大相關教師的培訓力度
在商務英語精讀的課堂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不僅需要扎實的語言功底,還需要豐富的商務知識和相關的工作經歷,針對后者,學??梢圆扇〈胧┻M行加強:
1、請進來:可以聘有相關工作經歷的工作人員到學校來開展講座,給學生們答疑解惑,或者直接聘請其擔任學校的外聘教師,配合科任老師,負責學生的綜合實訓。 轉貼于
2、走出去:由于當前從事商務英語教學工作的老師很多都是從專業英語抽調過來的,他們對于商務知識的掌握還有所欠缺,所以應通過各種手段切加強教師的商務知識,如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有關商務的各種單證考試,派遣教師去真實的商務環境進行鍛煉,對掌握的知識進行實踐。
(二)選用和編寫合適的教材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精讀教材的選擇需要注重實用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必須保證教材既能保證一定的基礎知識,要包涵相關的語法,詞匯和句型;又注重專業商務能力的培養,對外貿、船務、跟單和旅游等專業知識要有涉及。
綜觀目前市場上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商務英語精讀教材中,適合高職高專的并不多,且不同院校教學理念和風格會有所差異。為適合商務英語的不斷發展,滿足本專業知識不斷更新的要求,應該鼓勵教師自行編寫教材,立足于本校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編寫適合于本專業的教材。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1、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以能力為本位的《新編商務英語精讀》教學目標設定當中,應當以“適用為主,夠用為度”為原則,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采取工學結合方式,通過實踐和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學生現實水平,能夠強化實際動手能力的課程目標,鼓勵學生更多的參加與商務英語關系緊密的,能夠提高她們專業水平的認證考試,比如外貿跟單員,外貿單證員和報關員的考試,這些考試既對提高本身專業英語水平有幫助,而且對于今后的實習與工作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Intensive read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Integrated English)is a compulsory core courses of English majors,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Its primary teaching task is to teach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basic skills of the students 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ther disciplines of English major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igorous training. High level vocabulary learning is mainly through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multimedia;networktechnology;English major;“142 task-oriented”
一、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精讀實踐課堂授課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精讀課程(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的必修主干課程,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教學任務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嚴格的基本技能訓練,為英語專業的其他學科學習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其中詞匯學習是講授的主要內容。“142任務型”教學不僅能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巧,還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此,我們實行了多媒體網絡環境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系里的教學資源,做到多媒體輔助授課與學生多媒體作業相結合,并改變課堂教師角色,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課堂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把學科知識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地統一起來,教師使學生明確學習要點,理解和記住所學知識,同時創設情境使學生有效地參與到教學中。
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運用電視、投影、錄音、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圖像、聲音等多種刺激因素交叉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增加課堂互動的機會,從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聽說實踐課堂授課模式。
二、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全面開展技能訓練
首先,在課堂上,學生在每次課前都要做聽、說、讀、寫、譯等五個方面中某一方面的準備,進行課上五至十分鐘的個人展示,教師把學生的表現作為形成性或過程性評價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中,嚴格的過程性評估是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其次,課后作業內容也分為多種形式,改變了以往只有書面作業的傳統慣例,提高了口語和PPT作業的比例,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綜合提高。
再次,大學英語精讀擁有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可以登錄校園網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自由和方便。
[論文摘要]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經過了起步和快速發展以后,逐漸趨于平穩,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但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專業未來的發展。本文針對高職商務英語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經過了起步和快速發展以后,逐漸趨于平穩,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但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專業未來的發展。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等等。當下正值新課程改革,基于生成性教學思維理念,人們對于教學內容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就從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等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商務英語專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標準: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已明確提出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建立課程標準體系首先需要從課程設置著手。商務英語專業應當遵守“與就業需求接軌”,“與行業(職業)標準接軌”,“與國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標準接軌”的“三接軌”原則,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這就要求我們打破以往與本科院校課程設置趨同的弊病,去除冗余的重復建設性課程,將“語言+技能”的培養理念貫徹始終。我們可以按照專業群必修課、專業群限選課和專業群任選課等模式劃分,把學生經過高等職業教育所應具備的所有語言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都涵蓋在內。我們的商務英語專業一直以來沿用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體系,本身就不適合高職學生的理論文化基礎,又缺少就業的導向作用,所以對高職商務英語的課程體系應該有一個天翻地覆的改革。在課程設置上的具體問題:
第一、英語課程和商務知識課程銜接不合理。低年級注重語言課程,注重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培養,高年級的時候增加幾門商務知識課程,但是只有漢語的課程,其實所謂的商務英語專業基本上還是英語專業。達不到設想的“英語+商務”的合二為一。
第二、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各個院校都看到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也在教學中不斷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但是我們看到,有的實踐課程,學生根本沒有高質量的完成,有時候可以說是應付了事。比如學生的商務文秘實訓,因為實訓設備的限制只能幫辦公室老師整理整理文件,打掃打掃衛生,這跟公司里的文秘工作相比根本不一樣;外貿函電實習,只是在教室里把書本上的單證重新做一下。而英語應用實訓只能是聽一聽英語歌曲,看一看英語原聲電影,用英語表演個小節目等等。
第三、實踐實訓缺乏條件和場地。實踐實訓課程出現在了課程設置當中。但是我們看到現實教學中,還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本,一本教材。各個學校對文科教學的投入不過,對商務英語專業的投入就更不夠了。面對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的還是幾間教室,幾本書,幾位理論課任課教師。
綜上可見,課程設置中的問題還很多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在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
我們再看看教材方面的問題:
第一、基本沒有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教材。市面上帶有商務英語幾個字的教材很多,但是針對高職高專學生使用的教材就鳳毛麟角了。我們使用的教材絕大多數是本科的教材,起點高,難度大。本科的教學目標也不等同于高職的教學目標,所以這些教材只能由教師遴選使用。只是在近兩年,教育部才牽頭出版社和專家共同出版了一些高職高專系列教材,但是因為時間短任務重所以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第二、商務英語教材內容缺少更新,編寫者水平有限。商務英語教材這兩年像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可是細細看來,我們發現很多內容都基本上差不多。編寫者抄來抄去,缺少創新。比如說在許多函電的教材中還會見到“telegram”這樣的詞,現在的貿易往來中,“fax”都用的少了,廣泛使用“email”。編寫者大多是一線的教師,缺少商務實踐,所以編寫出的教材很難有“新”東西。
第三、商務英語教材缺少英語和商務的結合。我們認為很多商務知識課本如果能用簡單易懂的英語編寫,這樣的教材才能讓學生既提高英語知識,又學會了商務知識。但是現實中,英語版本的商務專業書籍,太難,太晦澀難懂,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根本無法讀懂,更談不上學會,學精通了。所以必須得給高職高專學生出版使用適合他們水平的教材。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給出以下對策。
第一、整合相關課程
商務英語專業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首先要求學生在三年內既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又要掌握商務知識,其實相當于學習了兩個專業,理論課時量是有限的,所以就要在最大限度上整合相關課程,避免重復學習。下面分別以英語課和商務知識課為例說明。
比如以前要在入學一年級開設多門基礎課如《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語法》、《英語口語》、《英語聽力》,五門課平均一周四學時就要占二十學時,再加上公共基礎課的體育,哲學,大學語文課等,讓學生有吃不消的感覺。所以,可以把五門課整合成兩門課《英語精讀》和《英語視聽說》,當然這時的《英語精讀》課時要稍微增加一點,把泛讀的內容留在課外,把語法課融合到精讀課里邊,把聽力和口語融合改成《英語視聽說》,這就要求教師很好的駕馭課堂,把所有的內容合理的講授分配給學生,達到預期效果。
商務知識的課程中將《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結算》和《國際貿易實務》合成一門核心課《國際貿易實務》,并將內容按照貿易進展的順序講解;以國際貨物買賣為對象,以貿易術語和合同條款為重點,以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規則為依據,聯系我國外貿實際案例講解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具體內容及合同訂立和履行的基本環節與一般做法。按照貿易發展的順序講解:商品的品名、質量、數量和包裝;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貿易磋商;出口商品報價、還價核算;貿易合同的內容;國際結算方式及信用證審核;進出口商品檢驗;國際貨物運輸方式;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報關實務;進口貿易;國際貿易方式等,完全與操作順序匹配,也與實際業務順序匹配。
第二、選取或編寫合適的教材
選取或編寫商務英語專業教材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調研現有相關教材、當前生源層次和師資情況、受眾需求等因素,根據教學雙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要求確定商務英語專業教材,做到“以學生為本”,明確培養目標。同時,教材應該既注重傳授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扎實的語言交際技能,又注重與各有關商務專業知識的密切結合,使學生受教后,能夠在專業崗位上學以致用,真正以英語為工具,服務其商務專業的相關工作。具體來說,高職高專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強調理論基本夠用,重在技能培養,因此其商務英語教材應該定位于實用性,教材起點應該較低,并配有大量實踐訓練,側重在實際商務場景下的語言使用,體現“學一點,會一點;會一點,用一點”的教學指導思想;另外,同一層次不同年級的商務英語教材所涉及的商務知識側重面和側重點應不盡相同。
第三、商務英語專業教材要具有“立體化”的特色。
所謂“立體化”,是相對于傳統的文字印刷形式而言的,教材不再局限于文字印刷品,而是集書本、磁帶、錄像、光盤、多媒體課件、網上課件等于一體,將聲音、圖像、視頻等信息輸入方式有效結合,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配合教學過程。它使教與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得到了極大地延展,能夠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真正將教學的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
第四、大力編寫和使用英語知識和商務知識有效結合的教材。
在學生經過一年的英語知識積累以后,應該嘗試雙語授課,及使用英文講授商務知識,這類教材,目前來看,如果使用引進的原版教材,內容過難,不符合高職類這個層次的學生使用。所以應該針對高職高專水平的學生編寫有針對性的英文商務教材。這才是解決該問題的必經之路。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在教學內容上不斷更新,緊跟時代的步伐,而且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學生就業和能力為導向,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突出專業辦學特色。當然,教學內容改革與更新需要廣大教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實踐和工作中不斷地進行修訂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邱曉紅.高職“國際商務英語”項目課程校本教材開發的思考[J].鎮江高專學報.2007,(2):25-26.
國內和國外許多學者很多都對英語語言文學這個領域有過研究。有的學者研究了英語文學教學層次。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得對作品社會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創作思想的了解,加深語言使用、思想概念表達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從而在各個層次上全方位地學習英語,真正掌握這門語言。有的學者對英語專業文學課作了調查與思考。綜合師生雙方的態度與看法提出對這門課的改進意見。但是國內針對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應如何做研究的論文還是比較少的。本論文擬從細讀文本,精讀文獻,倡導創新等幾個方面來探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應該如何做研究。
2.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應如何做研究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作為英語專業的一個分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要努力探討具有專業特色的研究方法,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
2.1細度文本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75
English Major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Status and Causation
REN Jiadi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Shaanxi 71402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research-based, based on 2011 Nanjing University SERU Data Dictionary and the 2012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 experience survey two questionnaires,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the outcome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lationship. It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L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to analyze factors that affec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tensive 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ore active class participation; (2) Students regard homework showed high participation; (3) the impact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participation factors are mainly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other conditions; and (4)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For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to raise th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cause inquiry
0 引言
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是當前大學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諸多學者和教育實踐者一直在不斷尋求改進教育教學質量的途徑以及實踐方法。其中,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參與性和投入性是一個直觀且較為見效的方法。與其相關的研究內容和實踐經驗也被稱之為學習參與理論。①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展性活動體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在與教師、同學的交往中積極主動地選擇、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課堂參與不是為了教師、教學目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而存在,而是生成于學生真實的學習需要之中,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認真傾聽與主動思考的全身心投入中;這種參與反映了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向態度,表現為在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面投入。②
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是改進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國大學在這方面的研究以及實踐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還遠遠滯后。在研究方法和內容方面,大量的實驗研究只是對課堂參與現狀的描述,對現象背后的原因只是泛泛而談,并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在實踐方面,我國本科學生在許多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也遠低于美國大學的學生。例如,史靜寰,涂東波等對中國23所高等院校進行的關于“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985”院校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水平遠遠低于美國研究型大學學生,突出表現在“課堂提問或參與討論”和“課堂上做口頭報告”兩項上。③另外,龔放和呂林海通過比較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參與情況,發現在“課堂參與與創新”、“同伴合作與互動”、“批判性推理與創新思維”這三個方面,南大的學生都明顯弱于伯克利的學生,雖然差異的規模并不大,但著實反映出了我國大學生學習經歷與參與度的欠缺。④
因此,為了更為詳細地了解我國大學本科學生,特別是英語專業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以及學習參與的影響因素,本文從行為方面對本科英語專業精讀課堂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旨在為我國大學加強學生課堂參與程度,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提供參考借鑒。
2 研究問題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參與英語精讀課程教學的情況,分析影響課堂參與的因素,進一步探討課堂參與與學習成果的關系,并為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提供借鑒。主要研究問題包括:(1)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精讀課堂參與狀況如何?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精讀課堂參與方式存在哪些差異?(2)影響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精讀課堂參與的因素有哪些?(3)課堂參與與學習成果的關系如何?
3 研究方法
3.1 問卷的開發
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問卷是參考了其他類似的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例如,2012年西安交通大學大學本科生就讀經驗調查,和南京大學2011SERU Data Dictionary。以上兩個問卷,均設有課堂討論、作業完成、師生互動、課前準備以及參與與學習成果的關系等調查項。經過篩選、重組、整合,本問卷設計了三個部分:課堂參與情況、影響課堂參與的因素以及課堂參與學習成果的關系;從內容方面參照龔放在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參與”差異的研究中提出的“學習參與”維度的因子分析結果,將問卷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參與、課后學習以及同伴學習四個維度,共43個問題。本問卷中的選項均采納五級量表的形式,第一部分調查課堂參與情況,共計22個問題,選項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第二部分調查影響課堂參與的因素,從教師、學生自身因素以及條件因素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共計15個問題,選項為非常影響、影響、不一定、不影響、完全不影響;第三部分調查課堂參與與學習成果的關系,同樣采用五級量表(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共計6個問題。
問卷初稿完成后,通過訪談對問卷進行了兩次試測。測試內容包括答卷時間、被試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問題選項的可讀性、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測試結果對提高問卷的質量非常有益。
3.2 調查對象及基本情況
這次調查對象包括西安某一本高校英語專業大一350名本科學生,調查學生在精讀課上的參與情況。該校所開設的精讀課,是一門必修課,也是其為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重點基礎課程。該學院本科階段的精讀課程共設三年,大一開設的精讀課課時為一周4個學時(每個學時2個小時),大二為一周3個學時,大三為一周2個學時。精讀課程指定教材是《現代大學英語精讀》,該教材歸納了國外最新的語言材料,題材豐富,內容新穎,包括了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易于理解,能夠幫助學生較好地參與其中。精讀課任課教師隊伍年輕化,授課方式較靈活,課堂活動多樣,有助于進行良好的課堂組織,營造輕松的課堂學習氣氛。
3.3 數據收集過程
問卷由精讀老師在精讀課上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當場完成,并由老師統一收集。這種數據收集的方法保證了較高的回收率,但由于精讀老師收集問卷,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有所傾向,這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43份,回收率98%;共獲得320個有效樣本,占調查全體的91.4%,有效率為93.3%;其中男生21人,占有效樣本的6.6%,女生299人,占有效樣本的93.4%。
4 研究結論與啟示
綜合問卷數據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精讀課程課堂參與狀況總體良好,但在參與方式上有所差異。學生在作業完成方面參與狀態最好,說明國內學生認為作業是有效的課堂參與形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師生溝通方面,國內的學生并不善于與教師在課后進行互動交流,更不善于使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除了課程學習之外,學生與教師共同進行研究活動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2)關于影響國內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精讀課程課堂參與的因素,學生的自身因素(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英語基礎等)對學生的參與影響最大,這說明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態、方法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參與情況,而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材的選用、教學設備、環境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這一結論證明了學習動機理論,即相比于外在動機的刺激,人的內在動機是最原始、最強勁的驅動力。(3)關于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精讀課程課堂參與與學習成果的關系,本研究發現課堂參與與學生學習成果呈正相關關系,學生認為有效的課堂參與,比如師生溝通、作業完成、活動參加、課前準備、課堂參與等,對加強知識掌握、加強知識應用、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加強綜合技能、轉變學習態度和觀念均有較大幫助。這說明參與程度越高的學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現就越積極;參與得越充分,學生各方面能力就越能得到提升。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我們提出以下教學建議:(1)改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與教師的積極互動。高??刹扇〈胧┘詈痛龠M教師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互動,特別是鼓勵教師使用計算機技術,如郵件、QQ等現代化交流平臺與學生溝通,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居高臨下、先知先覺的權威形象。在課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內外的學習參與和研究的氛圍。(2)重視各方因素,保證學生有效參與。學生、教師以及環境條件因素均顯著影響學生的學習參與。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受動者。教師應該樹立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有助于學習的物質資源條件,同時通過教師等教學人員的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3)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提高教學質量。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參與與學習成果呈顯著性正相關。因此,高校應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定期調研,并將相關結果納入教師教學效果以及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
總之,高質量的本科教育需要回歸“學生”,以學生為本,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自主、積極、充分的參與。提高學生參與,對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尤為重要、對改進教師教學水平甚為關鍵、對學生自身發展意義重大,這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不斷改善。
注釋
① Carini, R. M., Kuh, G. D., & Klein, S. P. (2004).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Testing the Linkag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向,高職英語教學成為向社會提供相關外語交際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導致高職英語專業的精讀教學面臨著開放性、多元化的發展的挑戰。對于高職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培養綜合文化素養的英語語言交際、思維應用能力,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智力活動,也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和目標。新形勢下,充分拓展和利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堅持高效實用的原則,探究和創新英語專業精讀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科學的掌握靈活應用語言的策略,有助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更有利于學生提升英語綜合交際應用能力。本文針對現代高職英語精讀課教學現狀,闡述了高職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的教學方法與整改措施。
一、加強高職英語精讀教學的重要性
精讀課是高校英語專業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基礎課程。英語精讀教學,其目的在于通過語言基礎訓練,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寫作表達能力。通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文化素養從而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教育屬于基礎階段的教育,因此在教育高職學生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狠抓學生的基本功。學生在入學兩年至三年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打好堅實的語言基礎,為自己培養過硬的語言功底。在這一過程中,精讀課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為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為學生夯實語言基礎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正視的課題。
為了能更好地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水平,必須針對英語精讀教學展開多層次、多方位的課堂活動。這樣既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的領悟,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F代教育不但強調各學科的橫向聯系,而且也注重各學科的縱向聯系。而高職英語精讀教學,則是在尊重此原則的基礎上,以提高英語語言知識為目標,注重開發學生外語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英語精讀是英語教學中,匯集相關詞匯、語法和背景文化等知識于一體,并由學生主動參與英語知識信息體驗的實踐過程。因此只有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讓學生適應時展的需求,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提升。
二、當前高職英語精讀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為了適應當前社會人才發展的需求,提高英語專業的綜合素質能力,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不同程度的開展了英語專業的精讀課程教學,對于增強學生的英語聽力、英語寫作、英語閱讀等綜合能力,起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墒鞘芸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前高職英語專業精讀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目前不同來源學生的英語水平各不相同,參差不齊,學生英語精讀學習普遍存在語言基礎差、自主性匱乏等問題。使我們的英語精讀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另外,我們的學生也不同于本科的學生,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于本科學生較弱。他們的學習動機不高,教師在課堂上無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高職英語精讀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1、課程資源設置失調
英語精讀教學是英語專業最為基礎性的教學,不論是大專生還是本科學生,精讀課都是最為重要的主干課程。就打基礎而言,英語精讀包括聽、說、讀、寫各個方面,應該視為一門綜合性課程,所以這門課也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有些學校把《英語精讀》課程也叫《綜合英語》課程。但是,目前各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相對較少,尤其是英語精讀課程設置明顯不足,這根本無法保證精讀課的教學質量。所以,如果教師過多的注重教學效果,在每一單元花費過多的時間,就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保證不了教學進度。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可選用的教材遠不像一般高校的教材那樣比比皆是,尤其是高職院??晒┻x用的英語精讀教材,可謂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F有的一些英語精讀教材,其內容的設置不能完全適應于時展的需求,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開發,得不到有效的充分利用。精讀教材內容針對性和廣泛性不強。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沖出現有教材的限制,使我們的英語精讀有所創新,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富有創意。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不流于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根本,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2、 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受各方因素影響,很多高職院校英語精讀教學仍然沿用傳統式教學方法,教師以語法,詞匯和句段學習翻譯教學為主,忽視學生英語語言信息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際運用能力、以及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更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指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結構,師生間缺乏有效溝通和互動,課堂上老師一直講,學生只是被迫聽。實際教學效果不理想,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
雖然我們的學生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他們并非一無是處。他們也有理想有抱負,只是不知該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雖然動腦能力差,但是動手能力卻很強,所以他們的可塑性極強。這也正為教師提供了發揮的空間,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教因材施學。不能將教學目的拘泥于給予學生知識,必須讓學生將重心從知識的攝取轉變到知識的應用上面來,讓他們真正感覺到學有所用,這樣方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精讀教學模式落后
目前,高職英語精讀教學大多采用語篇分析模式,強調語篇是由字、詞、句型結構解碼到獲取信息的順序性過程。在教學中,教師生怕學生聽不懂,握不住句子的中心,于是掰開了、揉碎了、從點到面、從詞到句型、一點一滴地給學生講,其結果是學生的腦中存儲了一堆支離破碎的詞語,單詞也積累了一大堆,但是不會用。久而久之,積累下來的單詞、短語、句型也只能成了腦海中的“垃圾文件”,大腦自然要將其清空。該模式不利于學生橫向思維能力的過渡,容易使學生將注意力過度集中于字句細節,忽視了文章的整體性把握。只有強調課文的意義何在,課文的主要內容何在,使學生了解課文中心內容,并能夠加以簡單描述,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應用語言。
三、英語精讀教學模式和方法分析
教學方法,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極為重要的教學手段,時影響和制約及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當前新課改形勢下,多元化、開放性的創新教學理念,為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同時也凸顯了多種有效的英語精讀教學模式和方法。本文選擇性的對幾種方法進行了簡要分析:
1、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是立足于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它將傳統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全體學生能夠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運用共有的信息資源和經驗去探究解決問題。任務型教學倡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接受知識。任務型教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完成任務的方式,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高職英語精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運用外英語語言進行交際活動。英語精讀教學中,以交際任務為核心,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以任務布置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詞匯、語法、句段、語義等進行自主預習和互動探究,讓學生通過體驗、參與、合作和交流發展來提高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2、交互式教學法
對于師生而言,交互是一種接收信息反饋和學習活動適應的方式。交互式教學法,最初是以支架式教學思想為基礎來訓練學生閱讀策略的一種教學模式,交互式英語教學是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觀摩和相互評價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方法。
高職英語精讀教學中,交互式教學法必須以學生主體為中心,以語言信息功能為介質,以提高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為目的,重視學生在知識、情感、智力上的需求,采用提升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主動應用語言。交互式教學法吸收融合了其它教學方法的優點,注重課堂內外學習的結合,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應針對性的提供有意義的教學指導,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交際環境,讓學生圍繞語言功能的特定任務而展開相互交流和探究性學習?
3、語篇式教學法
英語精讀教學活動中,語篇教學法是最為普遍的方法,該方法以英語語篇為基本單位,圍繞語篇內容進行相關文章體裁、故事情節、中心思想以及詞匯、語法等結構分析,引導學生明確全文的語篇結構,從整體上吸收篇章的主要信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熟練運用英語語言來交流思想和獲取信息。在教學中,語篇教學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游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對文章進行表層理解。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文章中所含內容的深層信息,了解各語篇含義,對文章進行深層理解。利用語篇式方法,不但打破了傳統精讀教學中注重字、詞、短語及句型的局限性,而且還可以為當前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指明了一條光明大道。
此外,英語精讀教學模式還包括情境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綜合技能法、提問答疑法等。高職英語精讀教學可在充分分析教材,研究學生特點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四、 加強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效果的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落實,高職英語精讀教學需要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教學策略,實現英語精讀教學的科學性、高效性,從而讓教師在課堂上從主導者轉化成觀察者。教師無需滿堂課給學生灌輸知識,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中“老夫子”的形象。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徹底擺脫學科型的傳統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課堂這個特殊的舞臺上唱主角,而在這個舞臺上教師只是導演,只提供指導。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有了,師生互動也容易了。隨著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課堂氛圍自然會活躍起來,教師的教學負擔不但減輕了,而且教學效果自然也會非常明顯。
1、靈活教學方法,拓展教學模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持久性動力。新形勢下,高職英語精讀教學中,探究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保障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措施。在任何一堂英語精讀課上,都不能按部就班地采用一種教學方法,再好的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會吃膩。傳統的教學中,“重教法、輕學法”、“重結論、輕過程”。教師往往只注重把結論傳授給學生,并不重視學生掌握結論的心理過程。
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高職英語精讀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在課上不僅要“授業”更要“傳道”,“供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應在充分研究各種教學方法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內容,探索性地采用多種方法,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使學生投入課堂中去。靈活運用是英語精讀教學的靈魂,教師可以在圍繞教材的前提下,結合現實生活的信息和材料讓課文生動鮮活起來,甚至是給課文以生命。加之以教師生動的引導,整個課堂教學便會一掃死氣沉沉而變得生機盎然??傊?,教師要在自己的指導和管理下,還課堂給學生。
2、開展高效的英語精讀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高效的英語精讀活動,需要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直接的影響,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拓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英語精讀教學的功能。
而我們這些很實際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從來就沒有脫離過現實生活,對于富裕生活的向往從未斷過。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如果把他們未來的生活和他們的職業生涯細化到具體工作崗位,指出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讓他們學以致用,就能最大程度發揮精讀教學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英語精讀教學開展高效多樣的活動,教學中必須注重與現實生活,注重與生產一線的真實情景的完美結合,甚至要用逼真的文字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把他們帶到生產一線,讓他們真正看到自己將來工作的場面。再回過頭來進入課本的學習,因為學生已經意識到獲取以及應用英語知識的重要性,所以自然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可以給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指導學生開設英語沙龍,舉辦各種英語演講比賽,配樂英文朗誦大賽,原聲電影配音大賽等等。這樣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英語學習環境,還讓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鍛煉了才干,幫助他們確立了學習的自信心。這樣,他們的滿足感、愉悅感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使以往的“苦學”變成了真正的“樂學”。
3、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語精讀是學生英語知識綜合實力的表現手段,是學生語言技能素質的實踐過程。高職英語精讀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開展有效的英語學習交流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加強語言鍛練,夯實學生英語精讀的基本功。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應立足于學習方法指導,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引導學生語言信息輸入訓練,要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語言交流氛圍,加強師生互動,注重語言交際能力鍛煉,培養學生閱讀、寫作、翻譯等語言基本功。
在教學中強調讓學生用英語思維,以表演、對話、討論、搶答、聽寫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自己動腦,自己動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所授知識內容相關的故事、人物傳記、小幽默等穿插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中,教會學生如何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收集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英文材料和熟悉的話題,讓學生以Duty Report 或Presentation的形式給大家介紹。通過指導學生寫英文日記,讀英文名著,摘抄英文名句等形式,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拓展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英語精讀教學的功能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更多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為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提供便捷的教學載體平臺。教學過程中要拓展各種有效教學資源,充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虛擬的聲像語言環境的交流和理解來增強學習效果。英語精讀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交流和實踐的機會,要讓學生盡可能的從不同渠道,以多種形式來接觸學習,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和運用英語。比如引用先進的教學光盤,教師可通過親自制作課件,增大教學信息量,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教學新式新穎多樣,這樣既增加了教學密度,又擴大了語言輸入量。教師還可以倡導高職英語精讀網絡化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探索式研究學習,這樣既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欲,培養其創新意識。
結束語:
總之,高職英語精讀教學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信息進行實踐交流的有效環節,正確的精讀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和質量。新形勢下,高職英語專業精讀教學,要立足于實際需求,積極拓展有利資源,探索多種教學手段,真正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綜合實踐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琳《任務型教學在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精讀課的應用》經濟研究導刊 2010
[2]李 弘《試論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精讀課程教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