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6: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西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解決對策
1.改變思考方式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思維方式不同,說話、意識也會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適應對方的思想與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國人重視整體與集團意識,因而在說話辦事時,會把集體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們有著典型的個人主義傾向。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們一定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強加給對方,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會順利進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談判中,中國人喜歡在開始就將整體的思想總結出來,在這之后再慢慢地進行細節的討論,中國人習慣于在整體之下一點一點地進行細節的論述。而西方人的思維卻與之不同,他們在談判開始時就會對細節進行討論,在談判的最后他們才會將結論表現出來,并認為只有一步一步地將細節規劃好,結論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之后,我們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就應學會改變思考方式,去適應對方的思考方式,這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的解決十分有效。
2.對西方文化與禮儀的學習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具體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受到了各種各樣沖突的威脅。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間的禮儀、觀念與為人處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學習西方文化與禮儀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多注意中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禮儀的不同,而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影、電視、書籍等。現在的世界是一個交流開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對西方文化與思維的掌握就不是難事。比如,在一些歐美的電視與電影中,我們就會看到很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說話方式、問候方式與思維邏輯模式等;又如,在一些書籍里,我們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時常關注一些國際的時局動態,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處。西方國家的重大改革、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國家的戰爭關注等,都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對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一)價值觀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表現的是比較明顯的。西方人比較理性,更強調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把理性分析作為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邏輯性。而東方人往往更加感性,東方人的思維模式體現為直覺性,認知事物往往依據事實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個性發展,這從西方學校的教學方式中就可發現,他們提倡的是人生價值與自我個性成正比。而東方人更強調群體性,從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就可看出,對人的培養是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尤其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和道德中的奉獻品德。
(二)對隱私的態度。想必在外語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西方詢問女士年齡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在東方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這就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中對隱私態度的差異。東方人隱私觀念不強,極其愿意和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幸福與苦悶。而西方人則極其重視個人隱私,注重營造個人空間,不愿意和別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預。
(三)待客文化。東方人總是大擺筵席,有時甚至會以喝酒的多少來衡量關系的親密程度,在飯桌上,東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夾菜。而西方人強調個人權益,他們絕不會勸友人做其為難的事,更不會相互夾菜或勸酒,而是隨客人意愿而為。
二、面對中西文化差異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幾方面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出的沖突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那么如何能有效順利的開展跨文化交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我們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傳遞感情,因此他們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時間較長,而東方人卻由于羞澀和禮儀問題不會長時間的直視交際對象,正是因為一些中西方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異,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成功率。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傳統孕育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觀念。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影響著人們鑒賞和翻譯優秀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的表層是語言的轉換,翻譯的實質是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和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我國當代翻譯理論家中,王佐良先生提倡翻譯與文化研究相結合,指出“翻譯理論的研究,包含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在翻譯中要同時重視語言和文化,認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義、作用、范圍、感彩、影響等等都是相當的”。將翻譯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譯最大的困難就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掌握語言。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本身的影響。文學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形式,文學作品翻譯是對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對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就必須了解西方文化,真正領悟西方文學作品的思想蘊涵。
三、英美文學作品英漢譯策略
1、翻譯最常用的策略是歸化與異化。
歸化與異化概念,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學者率先提出的,他的思想是受德國哲學家和古典語言學家的觀點影響“,翻譯只有兩種方法,不是譯者不打擾作者,盡可能讓讀者靠攏作者,就是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讓作者靠攏讀者”“看一個翻譯是歸化翻譯還是異化翻譯,完全取決于文化形態的重構,翻譯在這一形態中得到生產和銷售;什么是歸化或異化只有在考慮到改變譯入語文化的價值關系時才能得到界定。”葛校琴指出:“當前在對‘歸化’問題的認識上,譯界同仁應該區分歸化法的兩種前提:一是忠實原則下的歸化;二是非忠實前提下的歸化。前者總體上是規定性的,后者則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語中心論的,后者則是譯語和譯語文化取向的。”歸化和異化不是對立得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是不存在的。歸化和異化是相對的,無論歸化或異化,翻譯方法都會出現相互的覆蓋,歸化和異化只是兩種方向,他們的具體程度隨著翻譯方法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策略傾向不同。歸化的手法是省譯、替換、解釋等,異化的手法是音譯、直譯和注釋等。歸化和異化不是對立的,他們相互補充,為不同的翻譯目的服務。例如,張谷若先生對《德伯家的苔絲》的翻譯,為了增進譯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用直譯的方法,又用腳注介紹了英國的風俗習慣,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很多學者采用歸化異化互補的多元譯法,異化與歸化在文化翻譯過程中要適度。適度的歸化增強譯文的可讀性,適度的異化增加讀者對源語文化的了解,加強文化交流,文學翻譯的關鍵是多元互補。
2、譯文應當把讀者反應放在第—位。
翻譯要突出原文與譯文在文化上的區別。在異化與歸化問題上,區別對待語言和文化的翻譯,在句式和語法上,英漢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英文文學作品的翻譯,應避免詞匯和句式的生硬,而盡可能地向讀者介紹英美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因素,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聯系,英國翻譯家有個形象生動的比喻,文化是一個有機體,而語言是這個有機體的心臟,強調了文化和語言的不可分割,語言內容的翻譯要采取歸化手段,避免歐化,茅盾先生指出:“好的翻譯者一方面閱讀外國文字,一方面卻以本國語言進行思索和想象;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譯文擺脫原文語法和語匯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譯文既是純粹的祖國語言,而又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內容和風格。”譯者“以本國語言思索和想象”來理解原文,翻譯遇到障礙時,盡可能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在保持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把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成祖國語言。英漢翻譯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符合漢語習慣。
二、部分詞匯的伴隨意義
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對等的語匯。科技文本中經常會提到有關我國的傳統醫學,其中很多用語都是獨有的,無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對等的詞匯進行解釋。中醫中“刮痧”一詞就很典型,西方文化中沒有這個詞,并且西方人也不相信中藥與刮痧就可以治病,這就是“文化不對等”現象的典型體現。因此,只能以最大程度描述其治療過程與使用工具為基礎對其進行翻譯。而面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譯,也只能言不盡義地直譯為five elements (metal、wood、water、fire、earth)。此外,我國所特有的陰陽八卦以及屬相等方面,西方文化中也沒有對應的詞匯可以與之對等。“據說,曾經美聯社的一位編輯打電話給一位美籍華裔學者,請教中國‘羊年’的‘羊’該用sheep(綿羊)、goa(t山羊)、還是lamb(羔羊)?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后,只能如實相告‘I’msorry。’。
(2)源語詞語與目的語詞語的不同意義
每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詞匯作為民族之間傳達信息與表達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性。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習慣,不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文化的廣告宣傳的時候,在廣告的內容涉及和廣告商標的設計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性,進行文化內涵的翻譯。
然而,我國也有不少因忽略文化差異而嚴重影響產品外銷的譯例。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尊嚴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在英文文化中,由于《圣經》中將與上帝作對的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在現代英語中,dragon常用來表達“兇暴之徒”的含義。所以,在進行翻譯相關的宣傳內容時,如果根據dragon的名詞直譯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外國人理解中國文化。在翻譯“以外貿企業為龍頭”時需要注意“龍頭”的翻譯,譯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此處為了避免歧義巧妙地用火車頭代替了龍頭。再如“白翎”牌鋼筆,在出口時直譯為White Feather,沒有很好的銷量。滯銷的原因是英文中經常用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來表達“臨陣脫逃”的意思。同樣有例子舉出,有一男女內衣商標為“紫羅蘭”,竟然將其譯為“Pansy”。“Pansy”不僅有“三色紫羅蘭”的含義,也指“女性化的男子”。這樣商標的產品怎有好的銷路。不僅廣告宣傳過程會出現這樣的失誤,旅游景點的翻譯中也容易引起誤會。如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清明上河園”,曾有人將其譯為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仔細分析就發現這一翻譯會讓別人產生錯誤的理解,因為“up the river”是一個俚語,指“坐監獄”,而不是“上河”的意思。在美國硅谷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現在依據日常表達——“What’s your space?”,其中“space”是指“謀生的手段”,而不能將其譯為“空間”、“宇宙”。再如,在祝酒詞中表達對蘇格蘭人民祝福時,如果將“為了中國和英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而干杯”譯為“I wish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會讓蘇格蘭人在情感上感覺不適應,而將“English”改為“British”就會避免誤會。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看來,我們可知出口商品的銷量與品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品牌名稱的制約,由此可見商標名稱翻譯的重要性。因此,在為出口商品設計廣告與翻譯商標時,要充分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與文化背景,避免由于跨文化意識不強引起的語用失誤,特別是在源語中代表祝福的詞在目的語中卻恰恰相反。
1.1語言層面
外國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最直接的就是通過語言獲取想得到的信息,而在語言中既有書面文字又有口語的文字。
1.1.1一方面對于口語,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直接影響到了口頭獲取信息的交流。由于語言母系的不同,起源的不一致,導致了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直接明顯的差異,這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以避免的,常常存在著不理解等諸多問題。這一方面的誤會,是要通過文化不斷相融,人文素質的提高而得以改善的。
1.1.2而另一方面,對于存在文本上的文字信息,也是語言的一種表現。這些書面的信息直接給予外國旅游者本國的語言文體,給外國旅游者以直接的母語文本提供貼心的服務,其初衷是很好的,具有很好的引導性。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旅游者沒有并至如歸的感覺?為什么還是無法從這些書面文字中獲得他們所需呢?究其根源,在其中卻有著諸多的問題。文字層面的信息以標志語及旅游手冊中出現的詞匯為例加以分析:首先,關于標志語的問題。眾所周知,現在在中國的景區,但凡高端一點或是等級高的景區,必定是會有相應的外文標志語。外文標志語的目的是為了為相應的語種旅游者提供較為便利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享受旅游。但是在筆者的研究中,標志語的出現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于某些景區的標志語,存在著語言翻譯不地道的現象,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文字原意,誤導了旅游者的路線及注意事項,引發了不必要的誤會。對于標志語的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調查過程中,筆者有幸遇到一位外國人在拍下各類的英文標志語,加上自身專業背景,聯系自身的專業素養,情不自禁的向其詢問緣由,得到的結果出人意料。他用標準的英文說到他所拍下的照片都是一些錯誤的翻譯,讓他感到很誤解。得知這一結果后,筆者研究觀察了幾個景點的英文標示語,均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而由漢語翻譯而來的外文標志語存在的這樣的問題,以英文為例,經研究后調查秦皇島10處景點50處標志語得出20處語用錯誤如下幾個主要原因。一、英漢詞匯用語的不規范在很多景區,都存在著英語詞匯使用不地道,不規范的行為,這也是由于英語詞匯意義多樣而導致的。關于英文中的文化,詞匯常常意思多變,甚至一詞多義,中英互譯的話很容易產生原語的誤讀。比如”有雄心壯志的“這個中文詞匯,翻譯成英文為“ambitious”,但是“ambitious”這個詞在英文中卻有兩種意思,分別為“有雄心的”和“有野心的”。“雄心”在中文里是褒義詞,展示了人物的豪情壯志;而“野心”卻是貶義詞,展現人物的貪婪。另有“嫉妒的”這個詞語,在中文是貶義詞,翻譯成英文后用“envy”這個詞代替,但是若在沒有上下文或者上下文不明的情況下,英文中的“envy”很容易被理解成“羨慕的”的意思,而“羨慕”的在漢語中并不存在嫉妒的那樣的貶義,不能表現一個人內心的憎惡。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由于英文中形容詞多意的現象,一詞多義兩個意思不同甚至兩個意思完全相反,這會使得形容詞的使用出現歧義。二、英語中語言較松,而漢語中語言講究四字格,緊湊而嚴格中文博大精深,自古到今,中文中常有四字格的對仗句展現中文的古典美,而在這些對仗句翻譯成英文時,就需要增添虛詞來構成完整語義的句子,因此,這種文化的差異使得書面語言不容易被理解。對于秦皇島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景點諸如老龍頭,山海關,這些長城的沿路地區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題于城墻上的詩詞或是古句都歷史悠久,甚至中國人都有些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更不要說是完全不是同一母語體系下長大的不同種族的人,他們則更是無法理解其意思。三、英漢中存在著無法對應的部分在漢語中常有四字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性格,而對于這些四字成語,一方面很多是從古沿用至今的,翻譯成英文的話就失去了漢語應有的特點與美感,不過這類詞仍能夠很好地表達清楚意思;另一方面,在英文中有時候并不能找到相應的詞匯來表達漢語詞匯的意思。比如在漢語中形容女子舉止優雅的詞“溫文爾雅”,在英文中就幾乎沒有與其對應的單詞,如果想用“elegant”來表示,就只有優雅的意味,卻沒有文靜的一番意境;若用“soft”來代替,僅僅表現了人物的柔,卻沒有雅的韻味,尋遍英文詞匯中都沒有類似的單詞能夠替。這一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存在許多,這都體現了中英文化的差異。而對于旅游手冊而言,其中存在的大段翻譯比標志語中更多,而句子是由詞匯組成的,在一句話中更容易出現上述問題,而原因的話也是由以上類似的三個:用詞不規范、句式不一致、英漢無法相對應造成的影響。
1.2思維模式深層方向
由于不同國家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中西兩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引起了異國旅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語言的互相無法溝通理解必將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而在其背后,也有隨著深層次的問題。首先,中西方人習慣是不一樣的,習慣是一個大的宏觀概念,包括了飲食習慣,住宿習慣,出行方式,待人接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經常接觸外教,筆者也對外國人的一些習慣頗有了解,比如美國人她們每日愛吃的“fastfood”,都屬于西式的餐飲,對于中式的食物,她們一般都不能接受,除了一些在中國呆了很久的外國人。這點也是肯定的,試想,當你出國的時候,是否還是懷念家鄉的那一道道炒菜呢?這也是“ChinaTown”出現的原因。而對于住宿方面,他們與我們理解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比如對美國人來說“,ranchhouse”我們理解的平房是他們那兒的農場——onthefarmland,對于這些微小的差異,都足以體現了我們對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而在出行方式上,我們知道在外國有些地方是沒有中國的“摩的”,“黃包車”等事物的,所以對于這些東西,他們也沒有進一步的了解。飲食,住宿,外出方式這三個方面,寫于本上的紙質文檔都會引起外國人的誤解,從而在文化方面上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了對于事物本身的理解,也影響到了整個的旅游過程。而在其他方面,諸如價值觀上的差異,對于西方人而言,講究的是個人主義,他們重視個人的創新創造,重視動手與實際能力,從而更加養成了獨立的特性;而中方人卻是注重集體主義,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聯系,講究團隊精神,故更具有團結的特性。這些細小的方面,都會給不明白這些差異的人們困擾,從而影響交流。對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外國旅游者對中國人普遍有一種思維定勢。他們認為我們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思想保守,未經開放的一派。不能向他們一樣做到絕對的開放自由。這是一直以來形成的錯誤的看法。但是這一想法仍然在各個方面指引著他們,或許從這方面來看,他們仍是對中國了解不太詳盡,沒有完完全全理解中國人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二、從廣告語言看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周圍事物的評價標準和看待方法。中西方人們所追求的也有所不同,中國文化以整體作為價值基礎,西方文化重視的則是個體的發展。中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就是集體主義,個人是集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個人應當服從集體,個人的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應當與集體一致。“選號碼就像進飯館,選人多的,神州行,聽說將近兩億人用,我相信群眾,神州行,我看行”,中國某通訊公司的這則廣告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的心理和價值取向,從表面看,這體現出了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大家認為是好的,那我也認為是好的。深入思考一下,便能發現其中所蘊含的集體意識,個人基本上聽從集體的意見。中國的價值體系是建立在義務的基礎上的,宣揚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集體利益為重,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體利益。相對地,西方文化所關注的是個體的發展,西方價值觀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推崇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強調個人權利不可侵犯,關心個人的利益和價值,認為集體的存在是為了個體更好發展。美國某人壽保險公司的廣告詞:“除了對你所關心的人和財產之外,你沒有任何義務。”這句廣告語明確地體現了西方的這種個人至上的價值體系。西方文化中的這種價值體系是以權利為基礎設立的,認為每個人都是不依賴于他人而存在的獨立自主的個體,每個人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主動維護自己的利益,才能夠滿足個人的生存、發展需求,也只有每個人都進步了,社會才能發展前進。這種價值觀充斥著競爭概念,逼迫和激勵人們主動進取。
三、從廣告語言看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即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它是以一定的民族或區域為界限,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決定日常言行的思維定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美國作者明恩溥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稱為“拐彎抹角的功夫”,他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寫道,“中國人在談到任何一件事情時似乎都更愿意繞圈子而不愿意談及真正的理由,除去猜測他們所言之真實以外似乎別無他法。”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所重視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這樣會更有意境、更加傳神。比如某芝麻糊的廣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江南的水鄉小鎮、一首樸實悠揚的民謠和一個可愛的男孩,最后在小男孩饞饞的舔碗邊時才正式出現廣告詞,“一股濃香,一縷溫暖,南方黑芝麻糊”。這樣的廣告意味深長,讓人不禁想嘗一嘗這種產品,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大多都比較直率,直入主題,讓人一目了然。比如,某著名咖啡的廣告“味道好極了”。這表現出西方文化的率直,正如在課堂上一樣,他們遇到跟老師不一樣的觀點,通常會直接與老師爭辯,甚至有些問題很尖銳,但西方人并不覺得不自在,反而覺得這是正常的事情。
二、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平面設計的雙重沖擊
(一)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平面設計行業影響的現狀對比中國當代美學范式遵循著工藝美術的底蘊,可以說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由于這種底蘊需要很深的藝術造詣,不是人人都能積極參與進去的,可以說是一種脫離大眾生活的設計方式。而西方的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大眾化與通俗化,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在進入中國的同時就使很多人開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設計行業,而且有種泛濫的趨勢,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藝術設計師,他們不想讓中國傳統的寶貴文化遺產付之東流,從內心深處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膚淺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穢的表現手法,他們認為那些設計是對有著五千年文化的中國設計的恥辱;另一方面是全盤接受西方后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設計人,他們認為藝術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應當回到社會大眾中去,不應該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閣,所以他們充分結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輕松、簡單地產生設計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二)西方美學范式和中國當代美學范式在中國平面設計方面的融合當全球化這一概念形成的時候,融合就是一個大的態勢,在現今這個時代一切都在不斷的融合、發展、變革的過程中,不變就會被時代唾棄,固守陳規將會失去發展的好時機。中國的平面設計業也是如此,西方美學范式不可阻擋的進入,認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點,將它和中國當代美學范式充分融合,揚長避短,使其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現代主義理念融合到中國平面設計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華、去其槽粕。中國平面設計受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中國的設計師應當開始探索將兩種美學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兩者中權衡利弊,從西方美學范式中學習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性,設計者不再唯單一的主流設計風格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設計模式、表現手法,更加積極地尋求藝術設計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設計的未知領域,為藝術設計開拓了更為廣闊的道路。多媒體技術使設計工序越來越便捷、簡單,使平面藝術設計風格的多樣化成為可能,并且還擴大了平面設計的應用范圍。當代設計師認為平面設計不單單是對良好的技術和功能的追求,而且還要表現豐富的個性和形式的多樣。在探討西方美學范式的同時,審視中國傳統美學范式,尋求兩者結合的黃金點,使兩種美學范式有機結合。
2.中西文化差異對閱讀、翻譯教學的影響。英語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及翻譯水平,除取決于其掌握的語言知識,詞匯量及閱讀技巧,也有賴于語言文化的掌握。當一些英語學習者碰到這樣的句子:“I’monmywaytotakemyexaminations.Keepyourfingercrossedforme.”常常會不知所云。其實,“Keepyourfingercrossed”這個短語,出自西方習俗,就是將食指交叉放在中指上,表示希望某人得到好運。此處可譯為為我祈禱,祝我好運。同樣一個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英語語言學者在遇到譬如:“youarealuckydog”此類語句時,往往很難得到真實的含義。“狗”在漢語中往往被用于貶義,例如有“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等成語,但在西方英語國家,“dog”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可見,不了解文化差異就很難順利地進行閱讀和翻譯,就無法正確地理解語言的真實含義。
二、克服中西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進行文化教學的策略
1.抓住適當時機,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導入相關文化。例如,在講授“thanksgiving”和“christmas”等詞時,教師不能單純的解釋詞義,也要注意講解其文化內涵,介紹這些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等。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
2.研究文化差異,引導學習者母語正遷移,消除負遷移。英語與漢語有一些相似性。例如英語中一些單詞的發音和漢語基本相似,一些英語詞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也基本相同,如:full-timejob,allone’sheart等。英語的語法和句法結構也有相似性,對于這些相似性,語言教授者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母語的特征遷移到英語學習中去。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也會產生負遷移,導致語言學習者犯錯誤,負遷移的產生常常是由于母語與英語文化差異引起的。教師應引導英語學習者消除負遷移。
3.廣泛涉獵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一定時期社會文化的反映。學習者通過廣泛涉獵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可以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各方面的知識,同時可以鍛煉口語能力。教師引導學習者多接觸英美經典文學和影視等原版作品,向學習者推薦一些體現英語國家文化的作品。
恥感文化在中華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恥感文化的歷史淵源也頗為悠久。“恥,古作,《說文》曰:‘辱也,從耳,心聲。’《六書總要》曰:‘,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意。凡人心慚,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四書之一《中庸》中也有關于“恥”的描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翻開《論語》,孔子師徒對話,最精彩、最深刻、最集中的部分,就是如何做人,其中僅是對于知恥的論述就有多處。從《論語》中孔子弟子記載的孔子所言來看,孔子是以有違仁和禮為恥。儒家把恥感同道德聯系起來,認為恥感是成就道德理想的基本環節。時至今日,“知恥”與中國人而言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追求中的重點。在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過程中,樹立人們心中的道德標準,充分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從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入手,自發地、自覺地“以榮為榮”“以恥為恥”,進而“尚榮棄恥”,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在人們心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在這一過程中,“知恥之心”的樹立和培養,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2罪感文化觀
在西方社會中,“罪感文化”作為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基底,對西方人的心理和價值取向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關于“罪感文化”,西方人對其下的定義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依靠其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的文化”。這個含義也告訴我們,在一個罪感文化的社會里,人們普遍地認為,如果違背“道德的絕對標準”,就會感到罪。西方的罪感文化以基督教“原罪說”為形成基礎,“原罪”教義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奧古斯丁提出來的,在他之前是沒有“原罪”一詞的。在基督教里,“原罪”具有模棱兩可的意味并被人所責詬,但原罪說的提出卻是奧古斯丁對基督教教義學和神學所作的重要貢獻。奧古斯丁對“原罪”的定義是:“原罪,就是那從一人入世界,又傳給眾人的罪,就是使嬰兒也要必須受洗的罪。”因此人類是有為善的可能性,但是后來罪介入了,產生了惡,人的善就不再完全了,這樣,人的善性因為先天的原罪性而不能得到救贖。人不能靠自己來得到救贖,而必須靠上帝的救贖才可以得到拯救。
2“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的沖突
2.1起源不同
若要研究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的沖突,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二者形成的內在因素。儒家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而西方的罪感文化則深受的影響。各民族在起源時由于環境的不同、生活經歷的差異和人類創造力潛能的不同發揮等因素,形成了初始的民族文化差異。開始時,這種民族文化差異可能很小,隨著幾千年來在各自地域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差異變得越發明顯。“恥感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神價值高于生命價值。這也正是為什么“面子”在東方文化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東方人十分在意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評論,他人眼中的自己比自己眼中的自我更加重要。“面子”一詞只有簡單兩個字,卻蘊含了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是東方人最典型的社會意識。
2.2強制力來源不同
“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構建社會的方式是有顯著差別的,前者依靠外部力量,后者倚重內部力量。所謂“恥感”或“知恥”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外部的力量。“恥感文化”源自社會及他人所施加的強制力。正如本尼迪特克所說:“真正的恥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則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應來做善行。羞恥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應。一個人感到羞恥,是因為他或者被公開譏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覺被譏笑,不管哪一種,羞恥感都是一種有效的強制力。但羞恥感要求有外人在場,至少要感覺有外人在場。但是在一些民族中,名譽的含義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這里,即使惡行未被人發覺,自己也會有罪惡感,而且這種罪惡感會因坦白而切實得到解脫。“罪感文化”所體現的是一個由內向外的心理過程。他人是否在場或知曉并不是內心愧疚最根本的來源,自己的內心才是痛苦的源泉。只要認為自己沒能達到自我期望,或者違背了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那么罪惡感就會產生。這完全與他人無關,是不存在僥幸的,因為人無法欺騙自己的內心。“罪感文化”由此看來比“恥感文化”更加直接作用于人的內心。
2.3解脫方式不同
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采用迥異的解脫方式。在罪感文化中人一旦覺察到自己違背了絕對的道德標準便會產生一種深重的罪惡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惡行不被人發現,自己也會受到罪惡折磨,盡管這種罪惡可以通過懺悔來得到解脫———這就說明,在“罪感文化”中,引導人們向善的是一種來自人的心靈深處的自發和自主的力量。這一點,從西方電影中頻繁出現人物去教堂懺悔的橋段中就可見一斑。而“恥感文化”中引導人們向善的則是一種從外部提醒和推動的力量。與“罪感文化”的自主性相比,“恥感文化”要求有外人在場,至少要當事人感覺到有外人在場,這種心理所與“罪感文化”對待“惡行”的心理上來說是有所差異的。東方人不會在做錯事的情況下,主動找人傾訴懺悔,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會破壞他們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或影響自己的社會地位。懺悔于事無補,只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因此“恥感文化”下的東方人會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