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9: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c語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現代教育技術
特征現代教育技術主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涵蓋信息技術的教育技術手段組成的系統稱之為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正是指用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包括微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遠距離通訊技術等方面。把這些技術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現代教育技術更加強調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觀點。確立教學目標既要考慮是否與社會與時俱進,又要考慮是否重點在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綜合素質。
3C語言程序設計
現代教育理念研究C語言是我院計算機類所有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C語言是幫助學生認識計算機,并是所有后續專業程序課程(Java,C#)的基礎,C語言培養學生提高邏輯分析能力,學習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傳統C語言教學主要是以知識點講授輔助相應章節的實驗。內容的安排知識點比較全面,學生通過學習64個學時的C語言程序設計可以基本掌握程序設計的方法。但是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普遍存在研究性學習不太適用的弱點。傳統的內容安排不太合理,理論研究型學習略微顯得枯燥,長期的學習使學生缺乏興趣和動力。從高職崗位需求分析,學生適合培養技能型人才。要求強動手能力和先進的技能應用。
4C語言程序設計
現代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以培養程序設計思想為教學內容的主線,圍繞技能培養的中心,積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化主動解決被動接受的局面。用多樣化教學手段設計教學主線貫穿知識點,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案例,如學生信息成績管理程序,細化模塊和功能,循序漸進,逐漸延伸、拓展,隨著帶領學生不斷提出新的用戶需求并主動設法解決,引出能滿足新要求的方法和相關知識點。學生從熟悉到掌握,從掌握到理解,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5C語言程序設計現代方法研究
5.1教學內容合理知識點以案例驅動強調語法熟悉度和敏感度,大量練習知識點講練比例在1:5,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5.2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方法以“以多媒體教學為主體”+“板書”+“現場演示編程”為主體,穿插案例分析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等,實驗為主體內容分層教學等。
5.3教學手段先進常規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借助于教學網站搭建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如C語言評測系統,建立題庫系統。例如我院目前已經建立了TOP訓練營以及C語言評測系統的平臺。
6教材及需求的改革
6.1教材特色———針對性、先進性本教材理論知識講解詳細,適合學生自我學習本教材以“工學結合”為理念精選各種典型應用的項講解和練習,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適應崗位。
6.2教材運用原則教材中的活動設計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為目標,內容具體,并具可操作性。
6.3教輔使用原則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在線閱讀或者下載相關輔助參考書,題量充分,讓學生可以課后練習。
--------------------------------------------------------------------------------
在研制單片機應用系統時,匯編語言是一種常用的軟件工具。它能直接操作硬件,指令的執行速度快。但其指令系統的固有格式受硬件結構的限制很大,且難于編寫與調試,可移植性也差。隨著單片機硬件性能的提高,其工作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在編寫單片機應用系統程序時,更著重于程序本身的編寫效率。而FranklinC51交叉編譯器是專為80C51系列單片機設計的一種高效的C語言編譯器,使用它可以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而且開發出的系統易于維護,可靠性高,可移植性好,即使在代碼的使用效率上,也完全可以和匯編語言相比,因此目前它已成為開發80C51系列單片機的流行工具。
1C51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技巧
C語言是一種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它提供了十分完備的規范化流程控制結構。因此采用C51語言設計單片機應用系統程序時,首先要盡可能地采用結構化的程序設計方法,這樣可使整個應用系統程序結構清晰,易于調試和維護。對于一個較大的程序,可將整個程序按功能分成若干個模塊,不同的模塊完成不同的功能。對于不同的功能模塊,分別指定相應的入口參數和出口參數,而經常使用的一些程序最好編成函數,這樣既不會引起整個程序管理的混亂,還可增強可讀性,移植性也好。
在程序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C51語言的預處理命令。對于一些常用的常數,如TRUE,FALSE,PI以及各種特殊功能寄存器,或程序中一些重要的依據外界條件可變的常量,可采用宏定義"#define"或集中起來放在一個頭文件中進行定義,再采用文件包含命令"#include"將其加入到程序中去。這樣當需要修改某個參量時,只須修改相應的包含文件或宏定義,而不必對使用它們的每個程序文件都作修改,從而有利于文件的維護和更新。現舉例說明如下:
例1對于不同的單片機晶振,程序取不同的延時時間,而且可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修改延時時間的長短。對于這樣的程序,可利用宏定義和條件編譯來實現。程序如下:
#defineflag1
#ifdefflag==1
#definefosc6M
delay=10;
#elifflag==0
#definefosc8M
delay=12;
#else
#definefosc12M
delay=20;
#endif
main()
{
for(I=0;I<delay;I++);
}
這樣源程序不作任何修改就可適用于不同時鐘頻率的單片機系統,并可根據情況的不同取不同的delay值,完成不同的目的。
2C51語言與匯編語言程序的混合編程
C51編譯器能對C語言源程序進行高效率的編譯,生成高效簡潔的代碼,在絕大多數場合采用C語言編程即可完成預期的目的。但有時為了編程直觀或某些特殊地址的處理,還須采用一定的匯編語言編程。而在另一些場合,出于某種目的,匯編語言也可調用C語言。在這種混合編程中,關鍵是參數的傳遞和函數的返回值。它們必須有完整的約定,否則數據的交換就可能出錯。下面就以力源公司的10位串行A/D轉換器TLC1549為例說明C語言程序與匯編語言程序的調用。
圖1TLC1549管腳圖
1549的管腳圖和時序圖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假定DATAOUT接P1.0,接P1.1,CLOCK接P1.2。
1549的具體特性請查閱有關資料。
例2C語言程序與匯編語言程序的調用,其子程序如下:
PUBLICAD;入口地址
SEG_ADSEGMENTCODE;程序段
RSEGSEG_AD
USING0
AD:MOVR6,#00
MOVR7,#00
SETBP1.1
ACALLDELAY
CLRP1.1
ACALLDELAY
MOVR0,#10
RR0:SETBP1.2
NOP
CLRP1.2
DJNZR0,RR0
ACALLDELAY
MOV30H,R6;A/D轉換的高
;兩位保存在R6中
ACALLCIR
MOVR6,30H
SETBP1.2
NOP
CLRP1.2
MOV30H,R6
ACALLCIR
MOVR6,30H
MOVR0,#8;A/D轉換的低
;8位保存在R7中
RR2:SETBP1.2
NOP
CLRP1.2
MOV30H,R7
ACALLCIR
MOVR7,30H
DJNZR0,RR2
RET
CIR:CLRC
MOVC,P1.0
MOVA,30H
RLCA
MOV30H,A
RET
END
在以上程序中,函數的返回值為一無符號整型數,根據調用規則,返回值的高位必須在R6中,低位在R7中,這樣才可保證數據的傳遞不出錯。另外,在調用過程中,必須注意寄存器的入棧。這樣在以后用到A/D轉換時,在C語言中調用匯編語言子程序AD()即可。
3C51中斷處理過程
C51編譯器支持在C源程序中直接開發中斷過程,因此減輕了使用匯編語言的繁瑣工作,提高了開發效率。中斷服務函數的完整語法如下:
void函數名(void)[模式]
[再入]interruptn[usingr]
其中n(0~31)代表中斷號。C51編譯器允許32個中斷,具體使用哪個中斷由80C51系列的芯片決定。r(0~3)代表第r組寄存器。在調用中斷函數時,要求中斷過程調用的函數所使用的寄存器組必須與其相同。"再入"用于說明中斷處理函數有無"再入"能力。C51編譯器及其對C語言的擴充允許編程者對中斷所有方面的控制和寄存器組的使用。這種支持能使編程者創建高效的中斷服務程序,用戶只須在C語言下關心中斷和必要的寄存器組切換操作。
例3設單片機的fosc=12MHz,要求用T0的方式1編程,在P1.0腳輸出周期為2ms的方波。
用C語言編寫的中斷服務程序如下:
#include<reg51.h>
sbitP1_0=P1^0;
voidtimer0(void)interrupt1using1{
/*T0中斷服務程序入口*/
P1_0=!P1_0;
TH0=-(1000/256);/*計數初值重裝*/
TL0=-(1000%256);
}
voidmain(void)
{
TMOD=0x01;/*T0工作在定時器方式1*/
P1_0=0;
TH0=-(1000/256);/*預置計數初值*/
TL0=-(1000%256);
EA=1;/*CPU開中斷*/
ET0=1;/*T0開中斷*/
TR0=1;/*啟動T0*/
do{}while(1);
}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5-0010-07
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雖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但卻已經發展成為教育技術學與學習科學重要的分支領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國外CSCL研究領域理論演進的路徑是什么?目前研究的前沿問題有哪些?研究的熱點問題又有哪些?本文借助知識可視化理論與方法,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國內教育技術研究者更全面地把握CSCL提供參考。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在知識可視化研究領域,圖書情報學科將信息可視化技術與科學計量學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當今知識可視化研究的重要分支。這方面國際上公認走在最前沿的是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本研究采用陳超美開發的知識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II,應用其繪制CSCL知識圖譜,提取關鍵節點文獻,并運用其“突現詞”探測與“主題詞”聚類功能分析國外CSCL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
學術期刊與國際會議論文可以視為研究領域主要的知識載體。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為數據源,以“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OR“CSCL”為主題進行檢索,學科范圍限定在“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PSYCHOLOGY”、“COMPUTER SCIENCE”等相關學科,檢索時間為“所有年份”,共命中以CSCL為主題的804條來源文獻,18978條有效引文數據。來源文獻包括:作者、標題、來源出版物、摘要、參考文獻字段。
將上述數據導入Citespaee,并進行相關參數設置。在WOS數據庫中檢索到最早的CSCL論文為1991年,所以在Citespace分析中,我們設置“Time Slicing”為“1991-2010”,時間分區為“2”年一個分區。在語詞來源“Term Source”選擇“Title”、“Abstract”、“Descriptors”和“Identifiers”。在節點類型“Node Types”中選擇“Cited Reference”,三個值引文數量(c)、共被引頻次(CC)、共被引系數(CCV)分別設定為(2.3.15)、(3.3.20)、(513.20)。二 CSCL理論的演進
“共引網絡圖譜中的關鍵節點是圖譜中連接兩個以上不同聚類,且中心度和被引頻次相對較高的節點。這些節點可能成為網絡中由一個時段向另一個時段過渡的關鍵點。”在Citespace分析中,一般以“中心度”來作為節點在網絡圖譜中連接作用大小的度量。在文獻共引網絡譜圖中,中心度大的節點文獻往往被視為具有在領域知識發展過程中起到知識“拐點”作用的關鍵文獻。通過梳理分析某知識領域的關鍵節點文獻的演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該知識領域核心理論的演進路線。
Citespace可以顯示聚類視圖(Cluster-View)和時區視圖(Time-Zone View)兩種不同的視圖方式。時區視圖可以顯示出共引網絡中節點隨時間變化的結構關系。依照上述設置,運行Citespace,繪制出CSCL研究領域文獻共引網絡圖譜的時區視圖(圖1),提取出中心度大于0.1的7篇關鍵節點文獻(表1)。
綜合圖1與表1,按時間順序我們可以梳理CSCL理論進的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階段。
醞釀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情境學習、社會共享認知等理論的提出為CSCL的醞釀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主要使用板書,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被動地在下面聽,課堂教學互動很少,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很難體現,同樣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很難取得突破。多媒體的引入,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它可以將視聽兩方面更好地結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容易使學生、教師、多媒體三者實現互動。教師可以把C語言課程相關的所有內容放在校園網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利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課程信息、布置作業,并永久保留各項網上學習痕跡和各項統計消息等,從而拓展教學空間。學生隨時可以瀏覽該課程相應的輔導材料,進行網上提問、在線測試、討論式學習等。當然多媒體只是教學工具的一種,在課堂上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作用。
1.2演示編程、增強互動的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可以選擇一些簡單有趣的數學問題,在課堂上來進行實際編程演示,并運行結果,使學生學會借助于C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編程的奇妙,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1]。隨著課程的后續學習,還可以繼續向學生演示對于一些趣味性的問題如何來編程。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編程的興趣,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此外,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些課后作業,在習題課的時間讓學生來演示自己寫好的程序,大家共同對程序進行分析、評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3課堂講述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把課堂交給學生,定期組織學生討論。在程序設計中,針對一個程序的多種編寫方法展開討論,評價程序,使學生認識到優、劣代碼的特征,思考怎樣才能編寫高質量的程序。在學習完循環控制后,如對于計算100以內偶數之和,我們要求學生分別用while語句、do-while語句和for語句來實現。這樣的教學過程,有效降低了問題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編程興趣,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思考,使學生深入理解。
1.4填空式教學方法
在講述程序時,不將程序的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在內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可能的結果。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讀懂程序,了解程序實現的功能,再添上適當語句,然后運行程序,直到得到正確的運行結果。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實驗教學方法的探索
在以往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集中式的講述,老師在課堂上對于語句的語法講得較多,往往是注意事項羅列了一大堆卻忽略了程序的“設計”過程,在講解的過程中舉例死板、單一,過于依賴教材。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了不會編程、不會應用,相關知識聯系不上,最后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淡化。因此,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需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C語言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這就要求必須加強上機實踐這一教學環節。在上機練習時,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上機前先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并且這些任務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很多復雜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例如學到函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編程設計一個簡單的計算器程序。在上機操作之前給學生先演示用一個簡單的程序來實現,上機操作時要求學生對這個程序進行修改并用帶參數的函數來實現,最后要求學生對程序再進行修改,用不帶參數的函數來實現。通過這樣的案例,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函數的幾個重要的概念、實現方法及編程技巧,并使學生真正理解為什么說C語言的程序是由函數構成的。經過這樣的反復練習,學生不但學到了基礎知識,而且提高了綜合分析和理解能力。這樣的教學任務不但有趣,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設計錯誤、尋求正確答案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錯誤,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錯誤。例如在講解求100至200間的全部素數并要求每行輸出10個素數這個程序時,可以在程序中設置一些隱蔽的錯誤。這些錯誤可以是算法上的錯誤,也可以是語法上的錯誤,或者是邏輯錯誤等,使得該程序不能正確執行。然后讓學生在上機時進行調試,分析程序,發現錯誤并及時改正。我們設置這些錯誤的目的是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找出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錯誤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不斷地克服困難,提高思考能力。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也可以積累調試程序的經驗。
計算機軟件C語言的編程中,最主要的依據是指針應用,C語言指針能夠根據軟件程序的編寫需求,構建可行的函數,而程序員在設計函數編程的過程中,即可通過函數參數的具體分配,設置C語言的指令控制。程序員利用C語言編寫軟件程序時,不僅要準確地控制指令,更重要的是編制C語言的算法。C語言的算法內,體現出諸多應用技巧,利用流程表示的方法規劃操作位置,以此來提高C語言的流程算法。程序員編程軟件C語言時,需要注意語言設置,首先確定C語言在軟件編寫中的對象,如程序運算,保障C語言在編程實驗中的對象;然后分類計算機軟件編程所需的文件,完善文件之間的關聯性,設定C語言編程文件的相關步驟;最后全面檢查軟件C語言編程中涉及的數據,方便編程中的數據查找。
1.2計算機軟件C語言的程序應用
計算機軟件C語言編程實驗中的程序應用,分為函數、算法和運算三個部分。分析如:
(1)C語言在軟件編程中的函數,軟件編程的函數,負責不同的軟件功能,程序員通過C語言定義編程中的函數,由于C語言可以實現編譯,因此軟件編程所需要的函數,可以在系統內直接調用,程序員操作“#include指令”,關聯所有的應用文件,如程序員使用C語言中的sqrt函數,還需引入頭文件#include“string.h”;
(2)算法是計算機軟件編程的核心,C語言在基礎算法的作用下,實現程序表達,程序員需要掌握程序算法,才能保障C語言在計算機軟件中合理性,程序員還要在算法的過程中,添加流程圖,利用流程符號協助算法運行,提高C語言編程的效率;
(3)運算是C語言編程實驗的特色,其對象是二進制,按照計算機軟件的C語言編程,設計程序運算,軟件的C語言編程中包括諸多基礎文件,此類文件是軟件編程的重要部分,程序員將編寫程序存儲到相關的語言內,有利于運算過程中的語言查詢。
2計算機軟件C語言編程的案例
計算機軟件C語言的程序設計比較復雜,以混合軟件編程為例,分析C語言的編程。首先程序員應該根據計算機軟件的運行目的,將運行語句編寫到C語言中,形成源代碼,程序員需要連接C語言中的匯編語句,如:Main(){asm{Movah,2Movbh,5Int10h}}整個編程實驗案例中,C語言的語句匯編存在格式要求,而且格式較為固定,因此,程序員應遵循一定要求,如:檢查語句中是否具備asm,如果缺少asm需重新設定在語句前;確定匯編語句能夠正常嵌入C語言內;注意C語言的分隔符,分隔符必須正確。然后設置編譯代碼,此項模塊需要具備單獨編程,待C語言編程完成后,利用鏈接的方式聯合代碼和編程。混合軟件編程中的C語言,函數部分能夠被匯編使用,多個編程共同組成一項語言任務,而且C語言傾向于獨立編程,基本是以函數的狀態實現軟件的編程實驗。編譯代碼的應用,提高C語言在計算機軟件中的編程能力,保障C語言編程的準確度,強化計算機軟件的實踐性。最后程序員在混合軟件C語言編程實驗中,需注重已經出現的編程問題,尤其是參數、存儲等問題,排除C語言編程的因素干擾。例如C語言編程實驗中出現的參數問題,實際匯編中無法實現正常的參數傳遞,導致參數堆棧傳輸時出現問題,不能正常匯編到C語言的程序內,因此還需在匯編中增加兩類指令,如:sp、pushbppopbp。混合軟件C語言中添加匯編方式,可以提升計算機軟件程序的運行速度,完善軟件編程。
美國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歷史最為悠久,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及其所屬準則制定機構就著手于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下就是由求學網為您提供的AICPA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的研究。
經驗與教訓對于其繼任機構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以及包括中國在內其他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本文以回顧與評介為題,簡要地對美國早期(FASB以前)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下簡稱CF)的歷史、經驗及教訓進行回顧與評介。
作為規范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的公認標準,企業會計準則起源于現代企業的兩權分離和由此引起的企業內部管理當局(報告提供者)及企業外部投資人和其他利益關系集團(報告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當然,由會計準則規范的財務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公允性,降低使用者用于尋覓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質量的財務報告需要高質量會計準則的指引。會計準則總是以會計的基本概念為基礎的,即需要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來支撐。當1936年6月美國《會計評論》發表由美國會計學會組織撰寫的《公司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原則的暫行說明》(1)以后,引起了熱烈的爭論。爭論主要表現在對涌現出的許多處理會計問題的建議和方法需要有評估,并尋找其中被普遍認可的方法的標準。因而基本概念、基本原則的研究就提到了議事日程。最早自覺研究用于評估會計準則理論的著作是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會計準則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AAA專題研究報告第3號),其特點是:它不是直接闡述會計準則,而是以1936年的《暫行說明》為開端,對其中的基本概念展開詳盡而嚴謹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我們嘗試將會計的基本概念交織在一起,而不是像暫行說明那樣表述準則。我們的意圖是構建一個框架,隨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對公司會計準則的說明。在這里,會計理論被視為一個凝固(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話,可以用準則的形式予以緊湊地表達出來(Paton/Littleton,1940)。所以毫不夸大地說,兩位作者提出的要有連貫(coherent)、協調(coordinated)、內在一致(consistent)的理論體系來指導會計準則也成為構成CF的基本要求。
現在,人們都把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會員的七份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目前生效的有6份)作為CF的范本。美國CF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CF不同于一般的抽象會計理論,它是用來評估、發展會計準則的理論,而且在缺乏會計準則的情況下,根據CF的概念和原則,還能提出具有權威性的會計處理意見以解決新出現的會計問題。這樣,我們在研究CF的歷史發展時,會計理論界的意見,比如上述《公司會計準則導論》,畢竟只能作為參考,而準則制定機構有關會計準則的理論研究的態度、舉措及其成果才值得人們更加重視。
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了AICPA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的研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大多數課程而言,從宏觀上將課程知識點及其關聯講授給學生非常必要,這便于學生更加系統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作為教材講解C語言程序設計的知識點結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可以層層細化,教師首先從宏觀上給學生介紹C語言程序的整體組成結構。教師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共包含預處理命令、數據類型、運算符、語句和函數等5部分,從宏觀上梳理C語言與程序設計課程的知識點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后只學到一堆零散的知識點,只有從宏觀上把握各個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學得深、記得牢。對于程序語言課程,如果僅僅介紹語法的運用,學生往往對知識點理解不深刻。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是:在講解C語言語法的基礎上,適當地剖析編程語言在計算機中的運行機制,會讓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分為如下兩部分。
1)課件講解。課件講解包括兩部分,即知識點要點總結和知識點運行機制剖析。知識點要點總結就是告訴學生該知識點如何使用;而知識點運行機制剖析則告訴學生該程序在計算機內存中的執行過程。由于絕大部分高校在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之前都會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課程,因此學生有足夠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來理解C語言程序的運行機制。
2)實例演示。作為一門編程語言,C語言需要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具體的編程環境(如VC++6.0)下演示十分必要。通過在具體的軟件環境下編程,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并總結該知識點的注意事項。相比傳統的脫離編程環境,只在PPT或黑板上進行板書的教學模式,該方法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在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教學步驟如下:①使用PPT或者板書列出該知識點的注意要點;②在編程環境(如VC++6.0)下演示該知識點的用法,給出正確的和錯誤的使用方法,并進行對比;③通過幻燈片動畫或Flas等形式演示程序在計算機內存中的執行過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程序的運行機制。
3)教學難點與重點——“復合知識點”。從C語言的教學內容來講,數組、函數和指針是教學的重點章節,這些章節之間相互關聯的部分又是重點中的難點,如數組和函數結合,數組名做函數參數,數組和指針結合,指向數組的指針變量,函數和指針結合,指向函數的指針變量等。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復強調各個知識點的注意事項,如果基本知識點能夠理解透徹,上述難點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1.2上機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教學案例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對C語言知識點的理解。上機實踐的教學內容通常分為兩部分:基本知識點練習和綜合訓練。首先通過基本知識點的練習,讓學生掌握該知識點的使用,即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然后通過一個綜合性的大作業,訓練學生綜合應用C語言知識點的能力,例如,通過編寫“學生課程成績統計系統”考查學生對數組、結構體、指針、函數、文件等知識的綜合掌握情況。對于初學編程語言的學生,往往沒有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出錯的可能性較大,而出錯之后進行調試又將耗費較長的時間,這勢必對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一開始就給學生制定科學的編程步驟和規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將大大減少程序出錯的可能。下面是按照上述五步編寫的一個完整的C語言程序,用來比較兩個整數的大小。按照上述五步進行編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出現語法錯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時學生更多的精力將集中在程序算法的設計和實現上。
1.3考試形式
對于C語言程序設計的考核方式,我們采用知識點考核和編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知識點考核偏重于C語言基本語法,用于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全面,此項考核約占總成績的40%;編程實踐考核用于檢驗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生將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題目在機器上編程,此項考核約占總成績的60%。為了實現知識點的考核,我們將考試與計算機二級C語言上機考試緊密結合,采用題庫平臺進行上機考試,學生直接在機器上答題并提交,知識點考核多采取客觀題,如填空題、程序修改題以及讀程序題等,編程題在實戰編程中考核。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編寫程序。因此從考試的角度講,進行編程實踐是最合適的方式,通過上機編程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最公正和客觀的方式。
2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實踐結果分析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每年都有40多個班級同時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因此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全校理工科學生對C語言的理解和掌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團隊經過長期的探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C語言教學方法,我們將上述方法在學校越崎實驗班中進行了試點。如圖2所示,采用上述教學法的越崎實驗班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考試成績要明顯好于其他班級,其中90分以上的學生占10.7%,80分以上的學生占總人數的53.6%。另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采用上述方法前得到明顯提高,很多學生都對計算機編程產生了濃厚興趣,實踐證明我們提出的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1模塊化思想模塊化的基本思想就是運用C語言在進行計算機軟件編程設計時,按功能作用的不同將一個較大的程序分割成為許多小的子模塊,使每個小的子模塊成為一個功能單一、理解簡單和結構合理的小程序。
1.2簡潔性強C語言具有語言簡潔、結構緊湊、使用方便、靈活的優勢。C語言包含了32個關鍵字和9條控制語句,源程序書寫方式較自由靈活,因此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要選擇使用小寫字母,壓縮掉所有不重要的部分。
1.3運算范圍廣C語言總共具有34種運算符,其運算符號十分豐富且對運輸結果能采用各種各樣的表達形式,因此C語言的數據處理能力強,可以為各類數據結構進行復雜的運算,進行一些高級語言較難實現的運算功能。
1.4移植泛用性C語言在進行軟件編程中基本上不需要做任何的修改,就能運用于各種不同型號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環境上,從而形成很多不同版本的C語言。
1.5應用效率高C語言的應用結構簡單清晰,能夠對內存中的相應地址進行直接的訪問,操作十分方便,被稱為高級語言中的低級語言。同時能夠直接調用系統功能,直接操作硬件,具備許多高級語言所不具備的高效率。
2.C語言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的技巧
C語言具有模塊化的特點,因此在計算機軟件程序編程中,充分發揮C語言的靈活性和方便性,提高軟件編程的技巧性,能夠優化軟件程序編輯和提高軟件開發的效率和質量。
2.1變量數據和運算模式的合理設置設置變量數據時,要在最大限度滿足計算機軟件編程需要的前提下,盡可能合理的設置變量數據,使用無符號的最小數據類型,這樣能減少程序代碼,從而促進計算機軟件編程的有效運行。同時在設置運算模式時,要盡量運用定點運算,避免運用浮點運算。
2.2變量存貯器類型的合理定義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采用和操作不同類型的變量存貯器時,會造成編譯后的代碼執行效率各不相同,只有合理定義變量存貯器類型,才能不斷提高程序的執行效率。因此在定義變量存貯器類型時,應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盡量選用內部直接尋址存貯器。
2.3變量存貯類型的靈活設置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C語言具有模塊化思想,正確函數變量的傳遞在編程中十分重要,因此子程序模塊使用的變量常采用局部變量,而整個程序模塊使用的變量要采用全局變量。另外在C語言中靈活使用指針、結構和聯合,也便于數據的傳遞,提高軟件編程的效率。
2.4設計軟件編程與C語言的接口C語言具有程序執行速度快和直接操作硬件的優勢,在進行數據采集、中斷服務器處理和實時控制時,可以將C語言程序運用到計算機軟件編程中,自行控制數據的傳遞,從而能夠精確控制任務,加快實時響應。
2.5編譯控制指令的正確選擇C語言能為計算機的軟件編程提供了20多條控制指令,總體可分為首要控制指令和一般控制指令,首要控制指令的選擇只能用一次,要放在源程序的開始處,以防止重復而導致停止編譯,而一般控制指令的選擇可以多次。因此選擇正確的控制指令,能加速程序調試過程。
3.C語言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的應用
C語言具有很強的優越性,可以適用于計算機軟件編程實驗研究,這就需要對C語言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的應用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避免在以后的程序設計過程中出現基礎不足的情況。
3.1指針的應用C語言中的指針代表相關變量、相應函數的地址和地址相對應的存儲內容。在進行軟件編程時,如果一個相應的變量聲明前面,出現“*”號,那就表示這個內存地址相對應的存儲內容。通常情況下C語言的一個指針代表著一個相應函數的地址,是一個常量。此外,C語言的指針可以在調用函數時得到幾個不同于return(z)的返回值。
3.2字符串在C語言中,字符串是一種以ASCII的UNL作為數組退出的一種chair型的數組,在計算機軟件編程中,字符串的使用一般不需要引用庫。但在C標準庫中包含著一些函數可以操作相應的字符串,在使用這些函數時,需要運用相對應的頭文件進行引用。
中圖號:H31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9451(2009)02-114-04
A Contrast of Connectives with Spoken Feature
BetweenWECCL and LOCNESS
ZHANG Jianwu,LI Dunzhi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A contrastive study is made by using a corpusbased method of connectives in WECCL and LOCNES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connectives with spoken feature.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ese English majors use significantly more connectives with spoken features than native college students do,intuitive judgement,insufficient i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 account for the finding.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instruction of EFL writing in terms of register of connectives.
Key Words:corpus;register;intuitive judgment;insufficient instruction;developmental factor
作為一種銜接手段,連接詞對于文章的連貫起著重要作用,是構建語篇不可缺少的要素。相比較而言,連接詞是中國學生使用比較頻繁的一種銜接手段。
與其他詞類一樣,語域的概念也同樣適用于連接詞。作為在英語寫作中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連接詞的語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章的整體寫作風格。如果連接詞的風格與文章的其余部分不相匹配的話,那么整個文章的語體風格必將受到影響。英語議論文屬于正式的書面文體,也是大學階段使用較多的一種文體。在一定程度上,頻繁使用的連接詞,對于文章的風格肯定有所影響。
對于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而言,英語是他們的外語,其二語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目標語的模仿,包括連接詞使用。而模仿的前提是對本族語大學生作文中的連接詞語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基于這種認識,對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作文和本族語大學生的作文就所使用的連接詞的語體風格做一個比較,找出二者之間的差別,并給今后的英語教學以啟示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方法和程序
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就是不正式的詞語通常用于口頭英語,而正式的詞語則多用于書面語體中。連接詞也不例外。依據這個原則,可以通過對比出現于口頭英語和書面英語中連接詞的頻率的方法來判斷一個連接詞的正式與否。由于議論文屬正式語體,本文將采用語料庫的方法來調查具有口語特征連接詞的總量,以揭示出中外大學生英語作文中連接詞總的語域傾向。
(一)WECCL和LOCNESS語料庫簡介
本文所采用的語料庫為WECCL(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和LOCNESS(Louvain Corpus of Native English Essays)。有關兩個語料庫的詳情見表1。
西 安 工 業 大 學 學 報 第3卷
成和王立非等人于2005年建成的一個學習者語料庫,總容量約200萬詞。WECCL語料庫是它的一個書面語子語料庫,本文采用其中所有的議論文,共約100萬詞。
LOCNESS 語料庫是由比利時Louvain大學的Sylviane Granger教授主持建立的一個英美本族語大學生作文的語料庫,其總容量約32萬。本文采用其中所有的議論文,共約24萬詞。
(二)第三方語料庫簡介
語料庫有許多功能。一個連接詞正式與否可以借助第三方語料庫來判斷。在眾多的語料庫中,BYUBNC (British National Corpus)語料庫因其巨大的容量和獨特的設計而被本文采用來判斷連接詞的語域。BYUBNC 是由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大學的MarkDavis 建立的在線語料庫,其網址是:corpus.byu.edu/bnc/。BYUBNC的總規模約1億詞,其中包括1000萬詞的口語語料和1530萬的學術英語語料。當出現BYUBNC不能判斷某些連接詞語域的情況時,則另一個語料庫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將被使用。COCA也是一個由Mark Davis 建立的在線語料庫,其網址是:省略/。該語料庫的總容量約3.85億詞,其中口語語料和學術英語語料分別為7880萬和7620萬詞。在這兩個容量如此巨大的語料庫的幫助下,每一個被選用的連接詞的總的語域趨勢將會被揭示出來。
之所以采用BYUBNC和COCA這兩個語料庫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的特殊設計。在這兩個語料庫的界面上有許多區域劃分,如口語、小說、新聞和學術等,它們清楚的表明每一個檢索請求在這些區域中的分布情況。
(三)連接詞檢索及處理
經調查,在WECCL和LOCNESS中大約有70個經檢驗已經在原始頻率上達到顯著性差異的連接詞。這70個連接詞將被在BYUBNC或者COCA中使用檢索軟件AntConc 3.2進行檢索。由于這兩個語料庫的特殊設計,很容易獲得每一個連接詞在口語和學術英語兩個部分的分布情況,并計算這兩部分之間的顯著性差異,從而判斷出他們的語域。學術英語是典型的正式書面語,可以作為議論文的代表。所有具有口語特征的連接詞被集中以作進一步的研究(見表2)。
為了更加清楚地闡述這一研究方法,現以連接詞first of all為例來加以說明(見圖1)。圖1 展示了first of all 在BYUBNC語料庫中檢索以后在不同區域的分布情況。從柱狀圖的形狀上來看,first of all顯然多用于口語之中,有著很強的口語特征。但是為了避免主觀臆斷,保證研究可靠性,
本文使用對數似然性函數(Loglikelihood)以便從數據上進一步對連接詞的語域加以確認。對數似然性函數可以替代卡方檢驗,且比卡方檢驗更加可靠。在本文中P值設置為P
二、結 果
表3表明在WECCL中有25個連接詞具有口語特征,其總頻率是5448,占70個連接詞總頻率的45.98%;而在LOCNESS中有21個是具有這種特征的連接詞,其總頻率是360,占59個連接詞總頻率的32.72%。經對數似然性函數檢驗,對數似然性函數值為+61.89(P
研究結果表明,與本族語大學生相比,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的連接詞具有更強的口語特征,這表明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作文從連接詞方面講屬于口語和書面語的混合文體。盡管本族語大學生作文中也存在口語化連接詞,但相比之下,無論從類型還是數量上講,都少于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所使用的程度。
三、討 論
為了能使本研究結果對今后的英語寫作教學有所啟示,本文對兩類作文中連接詞語體風格所表現出的差異的原因進行了調查。
(一)直覺判斷
一般來說,中國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語體意識,但是對他們而言有時很難決定一個連接詞的語域,除非他們被明確告知或者有可以使用的語料庫或具有查閱語體功能的詞典可供使用。中國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判斷語域的主要方法是憑從實踐中得來的直覺感受,因為他們通常無法直接接觸到連接詞的語域。對于中國學生而言,一個看起來長而復雜的連接詞通常被視為正式的,但這種方法并不總是正確,基于這種原因,不同語體連接詞的混用在所難免。從這個角度上講,如何判斷一個連接詞的語域是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所面對的問題之一。
(二)不充分教學
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與語體的適當性相比,語法的精確性被認為更重要。這個問題也體現在連接詞的教學上。常見的事實是:許多連接詞被羅列在教科書中,很少或者沒有任何評論,給學習者的印象是這些連接詞可以相互替換。這種情況對中國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同樣適用。連接詞的簡單羅列忽略了連接詞之間具有的任何可能的差別。比如,so和therefore常被同時羅列出來,但卻沒有告知therefore比so更常用于學術文體,這可能就是so在WECCL中被過度使用的原因之一。缺乏語域的教學最終導致了口語連接詞和書面連接詞的混用,從而影響了議論文體的正式性特征。然而,這個問題依然被忽視。今后的連接詞教學應該重視發展學生的語體意識。
(三)發展因素
本族語大學生作文中也存在口語化連接詞的事實為作者提供了從語言發展角度來解釋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連接詞語域混用問題的線索。
對比中介語分析(Contrast Interlanguage Analysis CIA)是研究中介語的一種方法,它不是建立不同語種之間的比較,而是建立同一種語言學習者變體之間的對比(見圖2)。 對比中介語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對比同一種語言之間的變體以發現某種相同或不同的東西。考慮到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是英語學習者的一種變體,因此可以使用對比中介語分析理論來探索其口語化連接詞多用的原因。
本文已經發現:在包含379篇母語為英語的本族語大學生作文的LOCNESS中,口語化連接詞占32.72%,盡管這與WECCL相比要相對少(48.98%),但這個事實清楚地表明本族語大學生也有使用口語連接詞的趨勢。因此可以大膽假設:連接詞語域的混用是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是語言學習者由中介語邁向目標語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對本族語大學生如此,對于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更是如此。基于這種分析,中國英語專業大學生使用了多于本族語大學生所使用的口語化連接詞是一種正常現象。
四、教育意義
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是利用酒精燈、試管、鐵架臺、導管、集氣瓶、水槽等儀器,通過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利用排水法來收集氧氣。學生不僅要掌握實驗原理、目的,實驗儀器和藥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實驗步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內容,還要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目的
(1)通過虛擬實驗中的文本展示工具,使學習者了解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
(2)通過對虛擬實驗的操作,掌握藥品的選擇以及儀器連接的先后順序,能夠動手制取氧氣。
(3)通過對實驗過程、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反應機制,加深對實驗的認知和理解。
(三)《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虛擬實驗活動設計
學生要完成虛擬實驗首先需要安裝Secondlife客戶端,進入Secondlife虛擬環境,通過以下流程完成整個虛擬實驗。
(1)準備階段:學習者通過Secondlife提供的地圖工具搜索到虛擬實驗室地標并通過瞬間移動工具進入虛擬實驗室。
(2)實驗階段:學習者通過人-機交互選擇事先通過3D建模工具創建好的虛擬實驗儀器、藥品并通過資源工具查詢相關儀器的使用方法及實驗裝置圖,完成實驗儀器的裝置;點擊各個實驗儀器、添加藥品來完成實驗。
(3)評價反饋階段: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和學習者的學習記錄對學習者本次實驗進行一個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通過評價反饋系統及時反饋給學習者。
二、《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虛擬實驗環境設計
本研究以《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為例設計的虛擬實驗環境。以實驗過程的設計為理論基礎從場景及模型設計、交互設計、支持工具設計、特效設計、評價設計這幾方面設計三維虛擬實驗環境。
(一)實驗環境的場景及模型主要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組成
虛擬教室由講臺、桌椅、多媒體系統、音響設備、電子白板、書柜、書、電腦組成,供學習者實驗后進行交流、報告、探究、形成實驗結論。虛擬實驗室主要由實驗環境、實驗操作臺、水池、藥品柜、滅火設備為為學習者完成實驗并獲取實驗數據。儀器設備主要是酒精燈、試管、鐵架臺、導管、集氣瓶、水槽、鐵夾、燒杯。藥品耗材主要是高錳酸鉀等。
(二)交互系統設計
(1)人機交互設計:在實驗中通過操作交互,學習者能夠感受到實驗設備的控制感和體驗感。在Secondlife中,利用創建工具可以實現簡單的“點擊”“移動”“坐在上面”等操作,Secondlife提供的林登腳本語言可以設置改變物體的性質、運動方式、運動軌跡、對外力的反應等等,能夠較好地支持學習者的操作交互。
(2)交流工具:學習者在實驗過程中和老師、同伴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在線的同步交流和異步交流。
(三)支持工具設計
實驗支持工具是指支持學習者完成實驗的所有工具,本研究的支持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資源工具、實驗認知工具、評價反饋工具等。搜索工具主要是地圖工具和瞬間移動工具通過它們是搜索定位各種學習場所、用戶,并瞬間移動到目的地。資源工具包含Secondlife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內部資源主要是3D瀏覽器;外部資源包括各大搜索引擎。這些工具可以搜索Secondlife內部和外部各種信息資源實驗認知工具主要包括3D建模工具、拍攝工具、記事本工具主要為為實驗過程中學習者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采集數據提供支持。評價反饋工具主要包括問卷系統(choicer、Quizchair)、學習記錄系統(Tracker)、Web-Intercom,為實驗后學習者自評、反思以及教師評價反饋提供支持。
(四)特效設計
在Secondlife中,通過粒子系統結合林登腳本語言可以營造煙霧、火焰、氣體、雪花等各種現象。在本實驗中酒精燈加熱的火焰、水槽里面的氣泡、集氣瓶中的氧氣、反應過程中的煙霧、藥品晶體的狀態變化等效果都可以通過粒子系統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