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6:59: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線損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一,計量不準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設備質量原因。供電所的設備在長時間的使用中,使用壽命是有時限的,需要及時更新設備。計量裝置因為更換較為煩瑣,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其在準確度和精確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時所記錄的數據會有很大偏差。其次,人為因素。工作人員在記錄主要數據時會出現讀取錯誤,以及數據出現缺漏等情況。最后,正常供電時對于設備的運營情況未進行嚴格檢查。供電所在進行供電時,通常只會在開始供電時看一下設備運行是否正常,在接下來設備長時間的運行過程中很少派人進行嚴密的追蹤觀察。
第二,較為耗損人力。
第三,跟蹤觀察的范圍較廣,全方位觀察較為困難。第四,管理線損的組織結構不合理。在電力營銷過程中,經濟效益遠遠大于電能效益。因為供電所是消耗部門,在解決線損管理中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靠的問題上總是一拖再拖,尤其是大量更換設備以及使用金錢數目較大的問題上,相關部門會直接忽視這些問題。因此,線損管理部門雖然在組織結構的組成上貌似很完整,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線損管理部門組織結構的不合理會越來越明顯。第五,個別用戶違章用電或者竊電。國家電網在分配給每一戶家庭或是企業在用電量上都會有一定的額度來防止人們過分浪費電能,但是由于供電所相應部門疏于管理,導致許多用戶或是個別企業違章用電或者竊電,雖然每一次能耗都是小數目,日積月累,這些能耗就變成一個不可忽略的大數目。
2在線損管理方面降低能耗浪費的措施
供電企業在電力營銷過程中,為了達到既降低由于線損而造成的浪費,還可提高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目標,供電企業在進行線損管理中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規范計量,提高準確度。通過以上的分析,在規范計量方面同樣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方面選擇質量較好,精確度較高的設備,同時還可以選擇較為節能的設備。設備的好壞直接決定計量的準確性,好的計量裝置在使用的周期上也會相應的延長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是盡可能提高人員的技術能力,在測量數據時能夠有條理,并且不重復、不遺漏,保證數據讀取的準確性。在人為原因方面很多的失誤都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大幅度減少能源損耗。
2、供電量的增長和功率因素的變化對線損的影響
在電網系統運行的過程中,供電增長量和功率的變化對線損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對其線損率變化的情況有著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我們也要通過相關的計算方式,來對供電量增長和功率因素變化對線損的影響進行相關的分析,從而采用合適的方法來對其供電系統進行相應的控制管理。
2.1供電量增長對電網線損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對電網負荷預測的方法都多種如,回歸分析法、電力彈性法和部門分析法等的運算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根據不同領域及方法的特點進行程度的運算。由于當地企業對電網的負荷預測性比較低,為了滿足其負荷計算的準確性,采用的預測方法為負荷密度法。在進行負荷預測之前首先要對當地的企業發展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查,對負荷實地進行檢測,將企業的用電量進行詳細的統曲學勇密山供電公司黑龍江密山158300計,并根據負荷規劃指標對收集到的負荷密度進行預測。
2.2功率因素對線損的影響
電網中存在著大量感性負載使得功率因數低,在同樣的功率下,功率因數越低,負載電流就越高,線損成平方比增加。用戶有功功率P不變的條件下,提高用戶功率因數,可以減少用戶所取用的無功功率Q,也就可以減少電網中輸送的無功,從而降低線損。功率因數由1cosθ提高到2cosθ。根據同一電壓等級的供電量,可以計算出減少的線損電量,根據減少的線損電量,計算出降低的線損率,然后再根據降低的線損率,對預測值進行修正。在配電網中,用戶感性無功功率較多的設備主要是電動機與變壓器,因此提高用戶的無功補償將產生較好的降損效果。
3、人工神經網絡模型
為了保證人工神經網系統能進行準確的預測,在進入ANM輸入階段時,要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保證數據在[-1,1]范圍之間。人工神經網絡預測主要分為4個階段,初始化、初始化、仿真以及修正后的預測結果。其中修正后的計算公式為:L=L1+L2+L3-L4-L5-L6,主要計算的是電網在通過修正之后線損預測結果計算。通過綜合方法的計算,再通過神經網絡系統中的學習功能,運用推理的方式,對樣本的線損進行計算,然后在運用ANM的功能,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精確的線損預測模型。此模型如果在電網結構不受破壞的前提下,也能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幾年里進行線損預測和分析,保證減少電網電力線損,提高電網的正常、穩定運行。
4、基于統計計算法的電網線損預測方法
統計計算法對電網線損預測計算的方法以線損理論為基礎,將概率論與統計學相結合準確預測電網線損率。統計計算法在應用前首先要確定線損受到影響的主要因素,然后近一步確定低壓電網主干線的截面面積,供電半徑以及供電水平。由于這三項主要影響因素的大小存在差異,因此在計算過程中要進行準確的確定,保證預測結果的精確性。然后再對配電網進行檢測,在檢測過程中的數據值要按照變壓器容量統計進行分析計算。關于線損的主要影響因素低壓電網主干線截面面積、用電水平以及供電半徑三參數在變壓器中檢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進行密度分布,再進行適當的等差區間劃分,以密度分布最高的區間為選擇的依據,最后在對桑額參數值進行平均值計算。為了使電網電力在供電和輸出電壓時不出現線損的現象,通過研究得出了兩種比較有效的降低線損的方法,二項式和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在供電管理的基礎上預測線損率,并計算比較準確的線損率預測值。同時在電網修正的基礎上,對出修正后的預測結果進行計算得出比較有效的預測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目前,在一些經濟還不夠發達的地區,還在使用比較陳舊、落后的電氣設備,如耗能量較大的配變設備老化,造成了嚴重的電能損耗,部分地區還在使用以往的10kV架空電線,這種電線線路過細、直徑過小,使其不能承受過高的負荷,造成了嚴重的電能損耗。
1.2配電變壓器負荷分布不均衡
商業區的配變負荷通常是白天比夜晚大,而居民區恰恰相反,由于沒有科學、均衡的安排配變分布,使其配變一直處于不經濟的運行狀態,加劇了配變的損耗,從而增加了電能的損耗,配變容量與實際負荷需求量不符造成的電能損耗現象也時常發生。
1.3電能計量裝精度不準確
對于一些用電大戶來說,其負荷波動較大,在負荷波動時導致電壓的變化,從而使電能計量器造成損壞,影響了電能計量器的精準度,另外,由于電能計量器使用年限較長,造成了電能計量裝置的老化,使其精準度降低,因此會帶來計量的誤差,從而造成電能的損失。
1.4無功補償不足的問題
無功補償在電力供電系統中起著提高電網功率因數的作用,從而降低供電變壓器及輸送線路的損耗,提高供電效率,因此,無功補償不足時,就會使電網功率因數偏低,導致電壓損耗,影響了供電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電能的損耗。
1.5管理不善造成的電能損耗
電力用戶中存在著違章用電甚至是竊電現象,而抄表人員工作不細致出現差錯,電能計量表更換中出現疏漏,這些現象都會造成電能的損失,以此同時,一些偏遠地區存在私拉亂接、無表用電的情況,導致了電能的大量損耗。
2線損的精細化管理
2.1線損管理的三個責任層
各行各業中,人是一切活動的載體,線損的管理歸根結底就是對人的管理。按照線損的主體來分,可以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線損管理的主要目的為節能減損,在線損管理過程中,決策層主要負責制定目標、建立機制、分解任務等,而管理層組織、協調、監督、檢查、考核等,而執行層就是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落實,確保降損的效果。
2.2線損管理的精細化需求
眾所周知,以往的線損管理為分壓、分區、分線“二分”管理,而近年來,低壓臺區線損的比例明顯增加,因此在線損管理時在要加強對低壓臺區線損的管理,推行線損“二分”管理,實現線損的精細化,下面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了“二分”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廣東電網公司茂名供電局是南方電網線損“二分”管理工作的先進單位,從2004年起推行線損的“二分”管理至今,管理效果明顯,其只要工作內容如下:(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在2004年制定了《線損“二分”工作方案》;在2006年重新修訂了這個辦法,進一步明晰了各個部門的職責及管理流程。(2)線損責任考核到個人:在線損“二分”管理工作要求下,面對責任不分、分工不明的情況,主要采取分級考核辦法。
3通過精細線損管理實現節能效益的技術措施
3.1加強配電網的建設和改造
在配電網建設時,要對其電網的拓撲結構進行更加細致的分化,優化其拓撲結構,在進行技術改造時,要把節能降損放在第一位,使其為供電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根據配電網負荷的實際情況,要及時增加上級電源和配電變壓器,以此來縮短供電半徑,減少了迂回供電的現象,維持了配電網正常運行的同時減少了電能的損耗,還有一些地區采用了高電壓等級深入到負荷中心供電的方式,以此來維持配電網的正常運行,有效的降低了線損。
3.2提升配電網的運行能力
在電能輸送過程中,只有配電網的正常運行,才能保證電能不受損耗,因此供電企業需結合配電變壓器裝置地點、其容量大小變化特征等特點依靠科學、合理的調度使其配變容量與負荷相平衡,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做好電荷的分布工作至關重要。
3.3加強配電網自動化系統的建設
實施配電網系統自動化,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停電次數和范圍,還可以減少線損現象的發生,因此,加強配電網自動化系統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設自動化的配電網系統,能夠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的管理平臺,能夠更加及時、有效的對電氣設備運行情況進行監控,能更好的制止線損現象的發生。
3.4科學合理的配置無功補償設置
對于線路較長、分支多、分布較分散的線路,要采用集中補償與分散補償相結合的補償方式,而對于變電站母線而言,就應該專門配置高壓補償電容器,以此來減少電能的損耗。
3.5做好線路與電氣設備的檢修維護工作
由于供電設備和線路長時間運行工作很容易產生問題。因此,為了減少停電次數、范圍,提高供電質量,要對供電設備及線路進行定期安排檢修維護的工作,這樣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的處理,在保證供電質量的同時也能減少電能的損耗。
4通過精細線損管理來實現節能效益的管理措施
4.1加強線損分臺區的管理工作
在線損管理工作中,要明確重點、綜合治理,結合以往線損中的經驗,制定相關的實施措施,與此同時,要加強分臺區的管理,將線損管理中的每一項工作具體的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做好分臺區的基層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證節能降損的順利進行,如在電力企業中,電表的抄核收工作對供電單位的經濟影響相當巨大,如果抄表工作人員不認真,使實際電表示數發生誤差,而審核人員也沒能及時發現,這就給日后的電費收繳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從而造成了電能的損失,因此,加強分臺區管理,能有效的制止線損的發生,保證了企業的經濟發展。
4.2做好計量管理的相關工作
電能計量裝置的精度越高,越能保證電力企業的經濟發展,因此,加強計量設備的管理工作就尤為重要,首先要及時更換國家已經禁止使用或淘汰的電能表,其次要加強多電能表的維護與管理,提高其計量精度,保證其電能計量準確性的同時也減少了線損的發生。
4.3加強用電檢查和反竊電工作
對于違法用電或是竊電的行為,供電企業一定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嚴格的查處,要積極做好用電檢查工作,可以通過內外監督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反竊電機制,以此來提高用電檢查人員的反竊電管理能力。
選擇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兒共689例為對照組,男411例,女278例;早產兒195例,足月兒494例;胎齡28.0周~40.8周(37.5周±2.5周)。2013年7月—2013年12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法期間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兒929例為觀察組,男516例,女413例;早產兒247例,足月兒682例;胎齡27.8周~41.0周(37.7周±3.3周)。疾病種類包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產兒、新生兒肺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敗血癥、低血糖、新生兒貧血、胎糞吸入綜合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足月小樣兒、氣胸、膿皰瘡、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腹瀉、新生兒硬腫癥。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疾病種類及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科室已有的護理規范對住院新生兒實施皮膚護理。觀察組護理風險管理實施方法如下: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分析新生兒科常見醫源性皮膚損傷及發生原因,制定風險管理程序及防范措施。
1.2.1常見醫源性皮膚損傷原因
①劃傷:患兒指甲抓傷;護士剃頭時不慎割傷頭皮;輸液針頭從肝素帽牽拉掉下,劃傷皮膚等。②壓傷:留置針、肝素帽、導管對皮膚造成壓傷;遺留的針帽及不正確應用棉簽壓迫止血等引起的皮膚損傷;無創輔助通氣時對鼻中隔的壓傷;氣管插管固定不恰當,造成口角皮膚壓傷等。③擦傷:患兒在藍光箱及暖箱時,四肢摩擦引起骨突處皮膚破損等。④粘貼傷:取敷貼和固定用膠布及電極片時引起的皮膚損傷;粘貼敷料方法不正確,導致張力性損傷等。⑤藥物滲漏:新生兒血管較細,血管壁較薄,靜脈位置較淺,當輸入一些刺激性較強藥物或長期輸液且觀察不及時造成藥物滲漏損傷皮膚。⑥皮膚感染損傷:沐浴時穿刺處浸濕;留置針保留時間過長;患兒嘔吐后未及時清潔皮膚。⑦燙傷:儀器設備故障;藍光箱、輻射臺膚溫探頭脫落;沐浴時水溫過高導致燙傷。
1.2.2防范措施
①加強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培訓,學習運用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增強責任心,操作動作輕柔,提高人文關愛。②改進護理方法及流程,如皮膚的患兒戴棉布手足套保護;體重大于3000g或活動度較大的患兒足端放置長條形軟布墊;規范膠布及敷貼等的使用,盡量減少粘貼時間及范圍,撕取時動作輕柔,用生理鹽水或潤膚油,邊浸濕邊撕取;為減少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敷料撕取時造成的損傷,將PICC敷料常規更換時間定為1周1次;極低及超低體重兒盡量使用水膠體敷料;妥善固定各種導管、監護線等,緊貼皮膚時予適當襯墊。③加強輸液操作管理。認真評估、選擇合適的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針柄處根據情況用小棉球襯墊,禁止覆蓋穿刺點;輸液針柄用條形膠布交叉固定于肝素帽上;輸注特殊藥物時有明確的床頭標識,15min~30min觀察1次,做到“一看二摸三對比”,如有滲漏及時報告,根據藥物性質采取不同處理方法;沐浴時使用一次性手套保護留置針;需長期輸入強刺激性藥物的病人選用PICC。④維持儀器設備正常工作狀態,建立“日常設備檢查維修記錄本”,統一“設備故障”及“運轉良好”等標識,專人負責,定期檢查。
1.2.3觀察指標和評估
觀察兩組新生兒住院期間發生皮膚壓傷、劃傷、粘貼傷、擦傷、藥物滲漏所致損傷、皮膚感染損傷、燙傷共7項指標。責任護士認真評估患兒皮膚情況,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記錄住院期間皮膚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填寫專用交接班本。風險管理小組每日檢查,定期總結。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1統計分析進行線損管理,首先要做的是進行線損資料的收集匯總,這個階段是對報表反映的各項數據進行分類統計。按照公網、農網的性質,依照線損率的高低進行分類統計排序。這樣做的目的是能直觀使各單位之間所管理的線路線損情況進行對比,明確高損饋路、臺區較多的單位,高損饋路、臺區減少較多的單位及線路、臺區線損不同的變化情況。
1.1.2查找原因線損變化原因查找按照圖2的流程。首先,從理論線損的計算開始。應用專業化的線損理論計算軟件,先對配網線路的線損理論值進行計算,作為管理的參考依據。接下來對比實際線損值。例如結合三年來配網線路的線損值與理論計算值進行對比,查找線損偏高的原因。通過查閱線路圖紙,現場抄表,確定線損偏高的原因是歸結到技術或者管理原因方面。(1)技術原因。a.電網設備損耗配網設備中供電線路長,半徑長是導致損耗大的重要原因。按照理論計算值,參照農網運行管理標準,核對配網線路的長度,對超半徑供電的線路要進行重點治理。對于電網中是S11以下的高耗能配變,要進行分類統計,列清安裝位置、投運日期和運行時間。通過計算配變損耗,確定損耗在整條線路中的占比,為更換配變提供依據。b.表計故障。由于歷史原因,現有的電網設備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表計損壞,計量不準的問題。要查出這一類的問題,需通過現場查驗表計運行情況,檢查表計校驗周期的方法進行。(2)管理原因。在日常經營中,管理線損占統計線損的主要部分。集中體現在:抄表中存在估抄、漏抄及提前抄表,與上級電網抄表不同步的等方面。通過到供電所查看臺賬、現場進行跟蹤抄表,核查相關單據,查找原因。
1.2線損治理在查找清楚線損偏高的單位和原因之后,就要制定措施進行治理。線損治理時,要對饋路、臺區線損呈現出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治理。對于高損饋路臺區要根據分析的原因,進行重點治理。若為技術原因,則采取技術手段進行治理,例如如饋路供電半徑較大,則采用分網、加裝無功補償裝置進行分段補償進行治理。若為管理原因,則下達整改通知書,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并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檢查,使降損措施落到實處,形成工作上的閉環。對線損偏低和變化較大的饋路臺區,要找準問題癥結,制定相應措施,進行治理。
1.3總結分析通過對不同原因的引起的線損不正常的饋路臺區進行治理,總結各類原因引起的問題。按照不同的原因進行分類,總結線損管理中已發生的各類問題,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杜絕類似單位問題發生。
2取得的成效
就我國當前大部分電力企業針對低壓線路所制定的電力線路線損指標多是以歷史運行參數為依據,這種考核指標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測定值基本為衡定狀態,并且指標的確定發生在供電企業營銷管理工作之前。然而大量的實踐研究結構向我們證實了一點:電力線路線損值的高低與整個電力系統電量、電壓負荷以及電壓負荷曲線形狀等指標參數是密切相關的。而這些指標參數又會在電力系統實際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差異性的發展背景下有所改變。這也就是說,將歷史指標參數作為現實線損值考核指標是基本合理的,在何種運算方式支持之下設計并開發出一種能夠精確、有效計算低壓理論線損參數的綜合性系統,已成為當前相關工作人員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筆者現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一、“竹節法”低壓理論線損計算系統概述
在我公司使用“竹節法”進行低壓理論線損計算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發現這種理論線損計算方式在模型構建上所作出的諸多限制性假設條件都比較理想,在低壓系統實際運作過程中的指導意義并不是特別大。具體而言,這種低壓理論線損計算方式的實施有著如下四各方面的基本假設條件:其一,整個低壓電力電網系統當中各個電氣節點的電壓是恒定的;其二,低壓電力系統主干線路之上的全體支線均為有效分布;其三,各個型號的支線長度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整個低壓電網電力系統當中各個支線線路之上的電力線路負荷參數是抑制的、電力及其功率因素也是一致的、電力線路負荷形狀系數同樣是一致的);其四,低壓電力系統各個型號的下戶線不僅線路長度相同、個數相同、電力線路負荷相同,其分布狀態也與支線在主干線上的分布狀態一致,趨向于均衡性分布。
從“竹節法”低壓理論線損計算系統的應用角度來說,在該系統實際運行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發現:要想在該系統當中計算理論線損參數,就必須要在該系統所提供的圖形輸入平臺當中對整個電力電網系統當中的各個配變電臺區進行低壓線路圖的繪制工作。這一繁瑣的繪圖工作不僅極大的增加了理論線損參數的測定值誤差,同時系統圖形輸入平臺中所反映的電網結構與實際電網結構之間的差異性也比較明顯,整個低壓理論線損系統所得出的線損數據既不精確也不可靠,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及時改進。
二、電量法概述
就我公司低壓電網系統中的理論線損構成情況來說,整個電力系統線損的最主要來源為線路損耗、二級漏電保護器損耗以及電度表損耗這三大方面(就我公司現有低壓電網系統來說,二級漏電保護器損耗在整個電網系統理論總損耗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并非我們的重點關注對象,在此不做過多闡述)。
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整個低壓電網系統線路進行分段,并按分支線路與表箱為依據依次編號,繪制相應的低壓電網分段圖。在此基礎之上讀取整個低壓電網系統當中的臺區運行參數以及無功電量(無功電量的參數可以根據電壓系統月末抄表數值進行推算,或是以整個電網系統的用電性質為依據進行估算)。根據以上計算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包括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以及功率因素在內的四大指標,進而確定整個低壓線路在單位時間內的輸電量指標參數,最終獲取整個低壓線路中的理論線損參數值。
三、基于電量法計算低壓理論線損的系統分析
筆者認真分析了電量法計算低壓理論線損參數所需要的各種指標,結合我公司現有的電網地理信息系統與低壓電網配電自動化系統應用現狀,并在用電MIS系統以及低壓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的輔助之下,提出了一種關于構建基于電量法計算低壓理論線損的應用系統,其基本結構示意圖如下圖所示(見圖1)。筆者現結合該結構示意圖對整個低壓理論線損計算系統當中的各個關鍵功能進行詳細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有助于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
首先,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在配電網網絡拓撲結構中選取需要計算臺區的所在線路,雙擊線路名即可提取到存在與該條線路當中的所有臺區系統,進而確定計算臺區。其次,電壓法計算低壓理論線損的各個關鍵參數均能夠在系統支持下及時獲取(MIS接口能夠為電量法計算低壓理論線損提供無功電量與有功電量參數;配網自動化系統能夠為電量法計算低壓理論線損提供變配電二次側相電壓參與電力線路負荷形狀系數)。系統操作人員在人工輸入電量參數之后系統即開始運算:現以圖表的方式對整個低壓電網系統的線路損耗進行分析,并自動生產相應的降損意見),最終完成整個低壓理論線損的計算工作。
參考文獻
[1]陳亞寧.基于MapX的配電網低壓設備管理系統的開發[D].華北電力大學(保定).2004.
[2]張斌.電力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研究――低壓配電網管理系統[D].西安工業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