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計算機范疇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1: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計算機范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計算機范疇論文

篇(1)

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 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于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后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注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篇(2)

電子商務是指買家與賣家以及相關合作伙伴借助現代通訊網絡平臺(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與原有系統結合起來進行的商業活動。現在的電子商務越來越深入經濟和生活,所以學習電子商務也是理所應當。教育部在2001年就批準了電子商務的開設,目前我國有接近300多所大學在進行電子商務的教學。

1《電子商務概論》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指的經管學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非計算機類專業,也非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專業的學生所學的《電子商務概論》,有的作為選修課范疇的,也有的作為必修課范疇的,如經濟學專業將其作為選修課,而其他專業則將其列入必修課的范疇。以前對電子商務的教學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中心,但是這個以技術為中心的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現在教學的中心主要轉向管理知識。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強項,所以對他們開設電子商務課程非常的合適。目前此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列舉如下。

1.1學生對此課程學習目的不明確

電子商務是集多門學科于一體的專業學科,主要集合管理、計算機、經濟、網絡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性學科。經管學生自身的特點是經濟管理知識基礎扎實,但是計算機、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則良莠不齊。因此,很多學生剛接觸到此課程時比較迷茫,不知道如何將自己以往所學專業知識運用于電子商務領域。因此,有些同學對此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只要能夠上網就學會了電子商務。

1.2電子商務師資欠缺,教師專業知識整合不夠

電子商務是一門新興的課程,所以相對于這方面的師資就顯得比較缺乏。從事這方面課程教學的教師要么是計算機專業,要么是管理類專業,對于兩者很好結合的還相對比較少。因此在教學中就會出現偏重于管理知識或偏重于計算機知識,這兩種教學過程都不能很好地達到電子商務最初的教學目的。

1.3教學中的實驗環節相當不足,而且缺乏創新性培養

由于《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的時間有限,理論知識比較多,而且經管類的學生對計算機的熟煉程序相對不夠,教學大都以理論為主,實驗為輔的過程。現目前很多電子商務課程的實驗都是采用的模擬教學軟件來進行的,這個模擬軟件一般是分角色來實現電子商務流程,對學生了解電子商務流程有一定幫助,但是其功能相對比較簡單,而且對于店鋪的設計都僅僅是軟件內部自帶的一些產品信息,相對來說都非常簡單,不能達到實訓的效果,對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夠。

2《電子商務概論》教學的改善措施

針對以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改善。

2.1設計教學計劃,使學生明確學習此課程的目的

對于經管類學生學習此課程,要揚其優勢,彌補其不足。在教學之初就應該明確此課程的目的。在此就幾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在開始上課時就要求學生落實此門課程的任務,根據后期學習進度制定和完善電子商務項目計劃書(學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稱及產品信息),此計劃書要求從最初的項目計劃投入、網站開發、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統以及售后服務都進行一個詳細的說明。此計劃書有兩個作用:一是對本門課程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和理解,二是讓學生真正體會實現電子商務的具體流程和注意事項。此計劃書的工作量比較大,所以采用分小組實現,并在課堂進行討論,小組間互相的學習,從而實現總體水平的提高。

2.2教師改善教學方法,并不斷完善知識體系

在課堂上以案例教學為主,長期關注國內外做的比較成功的電子商務網站,以案例討論形式進行教學;還可以對網站進行分類如將網站分為店鋪型、公司型等,網上店鋪型即他僅僅提供一個交易平臺沒有自己的生產產品,讓別人來展示產品進行銷售,如淘寶網等;公司型則是公司的展示平臺,不僅有產品銷售還有公司的形象介紹等如Dell網站等。在選擇案例的時候盡量選擇短和新的案例,這樣學習效果好。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如“電子商務網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問題來導出學習內容。同時,電子商務課程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相對比較高,要求教師在短期內實現管理知識與計算機知識的有效結合,這樣教師就需要閱讀近期發表的期刊、論文和參加國內以及國際性重大的會議,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打破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改為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吸收。針對經管類的學生,其網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強,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網頁制作軟件(Dreamwear等)的網站模板來制作網站,這樣即省時又易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作法是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網站,網站名稱、類型和產品由學生自己定,最后在課堂上將各組所做的網站進行展示,增進小組間互相學習。再者要求學校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教師和學生進企業實習與電子商務專家來到課堂講學相結合,以此獲得雙贏的效果。

3結語

《電子商務概論》這門課程對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十分重要,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形式如案例、視頻、啟發等構筑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討論,使得教學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參考文獻1 柯新生主編.《電子商務》[M].清華大學出版社,第32頁

篇(3)

 

一、概述

指紋信息系統作為一種公安工作的局域網,有其特定含義和應用范疇,它積累信息為偵察破案提供線索,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典型應用:第一,指紋系統是為公安工作服務的,是一種刑事偵察的工具,它是各地、市之間指紋交流工具,也是指紋信息資源的提供者。第二,指紋系統是為偵察破案提供線索,為案件進展提供便利服務的。第三,指紋系統積累犯罪嫌疑人信息,如嫌疑人的指紋管理、前科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等,為串、并案件提供可靠依據。第四,指紋系統是溝通與其他公安工作的窗口,利用它既可以獲取各種信息,也可以向其他公安工作相關信息。

二、指紋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問題

隨著網絡在公安工作各個方面的延伸,進入指紋系統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因此,指紋信息安全是目前指紋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物理安全問題

指紋信息系統安全首先要保障系統上指紋數據的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質層次上對存貯和傳輸的指紋數據安全保護。目前常見的不安全因素(安全威脅或安全風險)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自然災害(如雷電、地震、火災、水災等),物理損壞(如硬盤損壞、設備使用壽命到期、外力破損等),設備故障(如停電、斷電、電磁干擾等),意外事故。第二類是操作失誤(如刪除文件、格式化硬盤、線路拆除等),意外疏漏(如系統掉電、“死機”等)。

2、指紋操作系統及應用服務的安全問題

現在應用的主流操作系統為Windows 操作系統,該系統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操作系統不安全也是系統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3、非法用戶的攻擊

幾乎每天都可能聽到在公安網上眾多的非法攻擊事件,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系統的安全問題。非法用戶攻擊的主要方法有:口令攻擊、網絡監聽、緩沖區溢出、郵件攻擊和其他攻擊方法。

4、計算機病毒威脅

計算機病毒將導致指紋系統癱瘓,系統程序和指紋數據嚴重破壞,使系統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系統的許多功能無法使用或不敢使用。雖然,至今還沒過出現災難性的后果,但層出不窮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病毒活躍在公安網的各個角落,令人堪憂。計算機病毒是指人為制造的干擾和破壞計算機系統的程序,它具有傳染性、隱蔽性、潛伏性、破壞性等特點。通常,我們將計算機的病毒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所謂良性病毒是指不對計算機數據進行破壞,但會造成計算機工作異常、變慢等。 惡性病毒往往沒有直觀表現,但會對計算機數據進行破壞,有的甚至會破壞計算機的硬件,造成整個計算機癱瘓。前段時間流行的沖擊波、震蕩波、狙擊波病毒,它們根據 Windows漏洞進行攻擊,電腦中毒后1分鐘重起。在重新啟動之前,沖擊波和震蕩波允許用戶操作,而狙擊波不允許用戶操作。病毒是十分狡猾的敵人,它隨時隨地在尋找入侵電腦的機會,因此,預防和清除計算機病毒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提高對計算機病毒的防范意識,不給病毒以可乘之機。

三、指紋系統的安全防范措施

指紋信息系統是一個人機系統,需要多人參與工作,而系統操作人員是系統安全的責任主體,因此,要重視對各級系統操作人員進行系統安全的教育,做到專機專用,嚴禁操作人員進行工作以外的操作;下面就本人在實際工作中總結的一些經驗,談一 談對指紋信息系統的維護與病毒的預防。

1、 對指紋系統硬件設備和系統設施進行安全防護

(1)系統服務器安全:服務器是指紋系統的大腦和神經中樞,一旦服務器或硬盤有故障,輕者將導致系統的中斷,重者可能導致系統癱瘓或指紋數據丟失,因此在服務器端,可以采用雙機熱備份+異機備份方案。論文大全。在主服務器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備份服務器自動在 30 秒 內將所有服務接管過來,從而保證整個指紋系統不會因為服務器發生故障而影響到系統的正常運行,確保系統 24小時不間斷運行。在磁盤陣列柜,我們可安裝多塊服務器硬盤, 用其中一塊硬盤做備份,這樣可保證在其它硬盤發生故障時,直接用備份硬盤進行替換。

(2)異機數據備份:為防止單點故障(如磁盤陣列柜故障)的出現,可以另設一個備份服務器為,并給它的服務設置一個定時任務,在定置任務時,設定保存兩天的備份數據,這樣可保證當某天指紋數據備份過程中出現故障時也能進行指紋數據的安全恢復。通過異機備份,即使出現不可抗拒、意外事件或人為破壞等毀滅性災難時,也不會導致指紋信息的丟失,并可保證在1小時內將指紋數據恢復到最近狀態下,使損失降到最低。

(3)電路供應:中心機房電源盡量做到專線專供,同時采用UPS(不間斷電源),部分非窗口計算機采用300 W 延時20分鐘的 UPS進行備用,這樣可保證主服務器和各服務窗口工作站不會因電源故障而造成指紋信息的丟失或系統的癱瘓。

(4)避雷系統:由于通信設備尤其是裸露于墻體外的線路,易受雷擊等強電磁波影響而導致接口燒壞,為對整個系統進行防雷保護,分別對中心機房、主交換機、各分交換機和各工作站進行了分層次的防護。

(5)主機房的防盜、防火、防塵:主機房是系統中心,一旦遭到破壞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可以安裝防盜門,或安排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同時,由于服務器、交換機均屬于高精密儀器,對防塵要求很高,所以對主機房進行裝修時應鋪上防靜電地板,準備好(電火)滅火器,安裝上空調, 以保證機房的恒溫,并派專人對主機房的衛生、防塵等具體負責。論文大全。

(6)對移動存儲器,借出時要寫保護,借入時要先殺毒;

(7)不使用盜版或來歷不明的軟件,做到專機專用,在公安內網的機器不準聯到互聯網上使用;

2 、 全方位的系統防御機制

我們常說“病從口入”所以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必須切斷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具體的預防措施如下:

(1)利用防病毒技術來阻止病毒的傳播與發作。

為了使系統免受病毒所造成的損失,采用多層的病毒防衛體系。在每臺PC機上安裝單機版反病毒軟件,在服務器上安裝基于服務器的反病毒軟件,并在網關上安裝基于網關的反病毒軟件。因為防止病毒的攻擊是每個工作人員的責任,人人都要做到自己使用的臺式機上不受病毒的感染,從而保證整個指紋系統不受病毒的感染。

(2)應用防火墻技術來控制訪問權限。

作為指紋系統內部網絡與外部公安網絡之間的第一道屏障,防火墻是最先受到重視的網絡安全產品之一。雖然從理論上看,防火墻處于網絡安全的最底層,負責網絡間的安全認證與傳輸,但隨著公安網絡安全技術的整體發展和公安工作中網絡應用的不斷變化,現代防火墻技術已經逐步走向網絡層之外的其他安全層次,不僅要完成傳統防火墻的過濾任務,同時還能為各種網絡應用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 在系統出口處安裝防火墻后,系統內部與外部網絡進行了有效的隔離,所有來自外部的訪問請求都要通過防火墻的檢查,這樣系統的安全有了很大的提高。論文大全。防火墻可以通過源地址過濾,拒絕非法IP 地址,有效避免公安網上與指紋工作無關的主機的越權訪問;防火墻可以只保留有用的服務,將其他不需要的服務關閉,這樣做可以將系統受攻擊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使非法用戶無機可乘;防火墻可以制定訪問策略,只有被授權的外部主機才可以訪問系統的有限IP地址,保證其它用戶只能訪問系統的必要資源,與指紋工作無關的操作將被拒絕;由于所有訪問都要經過防火墻,所以防火墻可以全面監視對系統的訪問活動,并進行詳細的記錄,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可疑的攻擊行為;防火墻可以進行地址轉換工作,使外部用戶不能看到系統內部的結構,使攻擊失去目標。

(3)應用入侵檢測技術及時發現攻擊苗頭。

入侵檢測系統是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及采取相應的防護手段,如記錄證據用于跟蹤和恢復、斷開網絡連接等。實時入侵檢測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夠對付來自系統內外的攻擊,縮短入侵的時間。

(4)應用安全掃描技術主動探測系統安全漏洞,進行系統安全評估與安全加固。安全掃描技術與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互相配合,能夠有效提高指紋系統的安全性。通過對系統的掃描,系統管理員可以了解系統的安全配置和運行的應用服務,及時發現安全漏洞,客觀評估系統風險等級。系統管理員也可以根據掃描的結果及時消除系統安全漏洞和更正系統中的錯誤配置,在非法用戶攻擊前進行防范。

(5)應用系統安全緊急響應體系,防范安全突發事件。

指紋系統安全作為一項動態工程,意味著它的安全程度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即使昔日固若金湯的系統安全策略,也難免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變得不堪一擊。因此,我們需要隨時間和系統環境的變化或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調整自身的安全策略,并及時組建系統安全緊急響應體系,專人負責,防范安全突發事件。

參考文獻:

[1] JonathanPBowen,Kirill Bogdanov,et al.FORTEST: formal methods andtesting.In:26th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COMPSAC 2002).Prolonging Software Life: 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England:Oxford,August 2002.91~104

[2] J Dick, AFaivre.Automating the generation and sequencing of test cases frommodel-basedspecifications.In:Proceedings of FME’93, Industrial-StrengthFormal Methods,Odense Denmark, Springer-Verlag.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Science,1993,670:268~284

[3] 張 敏,徐 震,馮登國.基于安全策略模型的安全功能測試用例生成方法,軟件學報(已投稿),2006

[4] 何永忠.DBMS安全策略模型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

[5] National Computer Security Center,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security models intrusted Systems,NCSC-TG-010,1992

[6]蔣平.計算機犯罪問題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7]高銘喧.新編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8]朱廣艷.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與實踐[J]. 中國電化教育,2003(194):8- 10.

[9]黃叔武 劉建新 計算機網絡教程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年11 月

[10]戴紅 王海泉 黃堅 計算機網絡安全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9.8

[11]丁志芳, 徐夢春. 評說防火墻和入侵檢測[J].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 2004,(4):37- 41.

[12]周國民. 黑客蘇南與用戶防御[J].計算機安全, 2005,(7):72-74.

[13]周筱連. 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J].電腦知識與技術( 學術交流) ,2007,(1).

[14]阿星. 網絡安全不容忽視[J]. 電腦采購周刊, 2002,(32).

[15]網絡安全新概念[J].計算機與網絡, 2004,(7).

篇(4)

編著

一種著作方式,基本上屬于編寫,但有獨自見解的陳述,或補充有部分個人研究、發現的成果。凡無獨特見解陳述的書稿,不應判定為編著。(出自經濟日報出版社柳建明主編的《輿論學達辭典》727頁)著、編著、編都是著作權法確認的創作行為,但獨創性程度和創作結果不同。著的獨創性最高,產生的是絕對的原始作品;編的獨創性最低,產生的是演繹作品;編著則處于二者之間(編譯類似于編著,但獨創性略低于編著)。如果作者的作品不是基于任何已有作品產生的,作者的創作行為就可以視為著。一部著成的作品中可以有適量的引文,但必須指明出處和原作者。如果作者的作品中的引文已構成對已有作品的實質性使用,或者包含對已有作品的匯集或改寫成份,作者的創作行為應該視為編著。

教材

篇(5)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專業本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就業和考研的核心課程,理解掌握該門課程的相關知識與培養網絡相應應用技能對本專業學生極為重要。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中的熱門課題,該課程涉及的方法、理論和技術均來源于通信電子、信號處理等多個學科,同時,隨著網絡的迅猛普及和應用的層出不窮,有關網絡的新方法、新理論、新技術等日新月異,這些都需要在該項課程有限的教學實踐中體現出來,給教學工作的實施帶來了困難[1]。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培養良好的網絡思維和熟練的技術能力,進而成為符合市場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這對計算機專業教師是一個挑戰。

1 目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成舊、課程體系不夠健全。由于網絡理論教材的滯后性,如果只按照教材內容施教,往往導致教學內容成舊,使得教授的知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2)教學方法枯燥,教學手段不夠新穎。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都是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大學階段的學習主要通過興趣驅動下的自我學習來實現,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起引導和解惑作用,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

3)教學評價單一,考核指標不夠全面。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考核往往采用“一考定高下”的方式,而且考核的重點也只是教學中重要的知識點的理解,偏重理論部分,輕視實踐能力的考核。

2 考評模式的改革

考評模式是教學評價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和核心部分,考評模式可以直接影響教學的全過程[3],考評模式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習需求,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點。在計算機網絡的考評模式改革過程中,主要從三個方面提升其科學性:

1)增強評價指標全面性、覆蓋教學全過程。評價指標要能覆蓋教學的全過程,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納入考核范疇,這樣,學生才能堅持做好平時的每個學習環節,才能擺脫應付考試和考前突擊現象,鼓勵那些平時表好、作業表現佳、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學生,使其不必太擔心期末考試,將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全過程都通過有效的手段記錄下來并形成考核標準,通過加權的方法對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給予高權重,這樣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興趣,使得課程考核與學生學習規律相適應,引導學生形成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和客觀嚴謹的學習態度。

2)增強考核手段的多樣性、強調教師引導作用。除了覆蓋教學全過程的平時考核外,還可以通過研究報告、大作業、課程設計、創新項目等手段,對學生課外的學習時間加以利用。這些課外作業對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提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至關重要。對于計算機網絡這樣具有很強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的課程來說,適當的課外作業很有必要。課外作業可以是對課程理論知識的鞏固,如課后習題等,也可以是課堂知識的應用,如布置實際的任務、解決具體問題、對某個課題或技術的研究等。這些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需要學生獨立的完成文獻的查閱、知識的歸納和綜合、提出分析解決問題以及相互之間的協同合作,這些能力都是計算機學科學生今后工作學習的必備技能。

3)增強考試的靈活性,提高綜合開放題分值。期末考試作為對教學效果的直接反饋,一直被證明是最公平、最有效的考核手段。在采用統一試題的公開性考試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回答結果可以直接反映出其對所考察知識的理解,也反映出教學的效果和成果。在保證一定客觀題、具有標準答案的基礎題之外,可以適當增加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并綜合分析的開放性試題,這些試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這種題型往往更容易考察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是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最主要目標。

3 具體作法

在具體的考評模式改革中,我們試用以下評價標準來實施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成績:課程總成績=平時成績*20%+課程論文*30%+期末考試*50%。

1)平時成績采用累加式考核。累加式考核就是將教學的全過程都納入考核的范圍,考核指標包括出勤率、課堂的投入程度、回答問題的主觀能動性、作業的完成情況、實驗的表現等等,根據教學各個環節給出的記錄,并通過權重調節這些環節之間的輕重關系,引導學生在平時做好每一個能做好的環節。累加式考核主要著眼于將學生的參與程度、努力程度與考核結果直接對應起來,使得學生注重平時的積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理論知識和重要概念外,大量增加了互動環節的設計,比如設計問題、論題等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和辯論,在此過程中觀察學生的投入程度和思考能力,記錄其表現并給予相應的評價,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樣,學生的平時成績就從其每一次完成回答、辯論和作業等中得以體現,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增強。

2)課程論文(大作業)。課程論文是對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的綜合和應用,在課程開始階段,布置課程論文任務,本學期的大作業題目是:“大智移云”相關技術綜述。在授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廣泛查找與本課程相關的資料,同時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輔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系統地對資料進行綜述,并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術研究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撰寫論文。學生在完成課程論文任務的過程中,學會了獨立查閱相關文獻、歸納總結文獻、提出當前研究現狀和不足、分析主要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可能手段以及發展趨勢等,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的培養都是非常有利的。

3)期末考試。期末考試是課程結束后的采用統一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的形式。考試采用閉卷的方式進行,試卷難度適中,對于學生來說,需要認真復習、理解所學內容才能從容通過考試,給學生適當的壓力是鞭策學生自覺學習的必要手段,考試的內容適當增加了主觀題、綜合題和開放性題目的分數,使得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側重于理解基礎知識和理論,并對這些知識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4 取得效果

經過對計算機網絡課程考評模式的改革探索,基本形成了考核指標全面、考核手段多樣、考核方式靈活的多元化綜合性課程評價體系,并以此為抓手,促進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的改革,使得整體教學效果得到較大提升。通過對學生計算機網絡課程考核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設計,改變傳統的一考定高下的考評方法,形成了“5+3+2”式課程考評體系。

參考文獻

篇(6)

拓展實踐范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社會保障專業是一門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專業,因而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將實踐教學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中。具體分為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學校創新課題項目、學術論壇、畢業論文等部分。其中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是指借助社會保障專業申請的幾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創新課題項目是指借助學校科研平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術論壇是指社會保障專業定期聯合其他相關專業舉辦以學生為主的論壇,每期論壇由一位學生主講,在互動的過程中,彌補各個專業學生的學科知識漏洞,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應變能力。畢業論文是實踐教學的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須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一)整合教學資源

現代專業教育理念強調教學資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吸納多方資源。整合的教學資源既包含師資,也包含教學硬件資源。黑龍江大學借助社會保障審計科研項目,鼓勵各個學科背景教師參與到項目中來,通過對真實、海量的社會保障審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積累豐富的教學素材。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條件,盡可能地整合硬件資源,建立社會保障專業、審計和計算機專業共享的社會保障綜合實驗室。加大審計和計算機專業設備的開放程度,為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技術支持。建立社會保障專業、審計和計算機專業共享的數據庫,方便各專業廣大師生便捷地使用資源,并應用于研究工作。同時,強化計算機技術在社會保障政策的分析、評價、仿真、預警與建議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整合教學資源來推動學科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提高民生領域科研團隊能力,培養多學科背景的跨學科的創新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依托國家級和省級社會保障科研項目,采取聯合立項、聯合科研、聯合創新的方式,增強跨學科師資團隊的科研能力建設。此外,加強不同學科間教師的交流和互動,建立合作教學、共同培養的機制。

(二)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置

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置,提高學生選擇的自由度。社會保障專業結合自身專業的需求選擇不同院系的課程,如選擇法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經濟學院福利經濟學、審計學、統計學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數據庫與軟件應用等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和興趣愛好,跨學科進行課程選擇,三年選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課程學習且考試合格,即達到跨學科選修課標準。這種課程設置充分體現綜合性大學的課程特色,在滿足廣大跨學科研究生選課需求的同時,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跨學科選修課程的設置將為未來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和踏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我國古代先賢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在治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不同的學術觀點,從不同的理論中提取精華。因而,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學術交流活動,一方面,鼓勵包括社會保障專業在內的多學科背景學生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通過學生間的互通,逐漸形成理性思維邏輯,構建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培養思維方法。另一方面,邀請社會保障專業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審計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給各個專業的研究生開展學術講座。通過研討活動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互動,建立學科聯合培養機制。

(四)開展雙語教學

目前,黑龍江大學在社會保障專業教學領域積極探索開展雙語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社會保障專業雙語教學目標以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為核心,兼顧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研究,將英語作為一種拓寬研究視角的工具。從教學模式上看,以社會保障專業導師選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學術論文為教學素材。目前黑龍江大學社會保障專業雙語教學主要選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論文為授課教材。從授課方式上看,導師與學生實現雙向互動,開展廣泛討論與研究,以期達到深入理解論文的目的。教學過程最后由專業導師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梳理,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業界信息、理論知識、論文寫作、語言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可見,開展雙語教學,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能力,拓寬了學習的視野,提升了文獻的搜集和應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國際社會保障最前沿的理論,為學術論文的撰寫起到指導性作用。今后黑龍江大學仍將社會保障雙語教學納入專業教學體系,并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完善雙語教學的內容,打造雙語教學的專業特色。

教學條件體系的構建

(一)探索建立學生實習途徑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均提出了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隊伍的要求,規劃要求未來要把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目前,黑龍江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關注度不高。未來社會保障專業在教學條件體系構建中要將實踐教學納入到教學活動中。但結合當前黑龍江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建成時間短、學生數量少的實際情況,專業自己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基地不具有現實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將選擇“學生自主找實習單位和專業推薦實習單位”的方式。學校加強同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民政局、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區、慈善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拓寬實習渠道。通過探索建立學生實習途徑,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實踐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學習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

篇(7)

1.信息社會的信息倫理準則

西方學術界對信息倫理的研究是同信息技術應用導致的社會生活的沖突和失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西方倫理學家認為,計算機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或金融的革命,從根本上說,它是一場社會和道德的革命。因此,在開發和利用信息系統的同時,必須明確考慮到這些系統的發展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必須有一種新的倫理學來為即將到來的賽伯社會提供指導和決策工具。信息倫理是指涉及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加工、分析、管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動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準則、倫理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倫理關系。發達國家由于信息技術起步早,發展快,其所涉及到的信息倫理問題要比我們更多一些,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保證信息安全,各國政府和相關的機構都紛紛尋求對策,以確保國家的安全。

1.1美國

美國業界行為規范的典型代表之一,可以說是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ofComputingMachinery,ACM)的倫理守則:①對社會和大眾的福利要有所貢獻;②避免傷害他人;③誠實和值得信賴;④行為要公平且不能有歧視;⑤尊重財產權;⑥保護知識產權;⑦經授權后再使用電腦和通信資源;⑧尊重個人隱私;⑨保護信息使用者的機密;?遵守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了解電腦系統可能受到的沖擊,并能進行正確的評價,包括風險分析;有助于大眾對電腦的計算及其結果的了解。

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規定了計算機用戶在網絡系統中應遵守的10條行為準則:①不應利用計算機去傷害他人;②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③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④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⑤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⑥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件;⑦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⑧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⑨應該考慮你所編程序的社會后果;⑩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協會則是利用逆向思維指出了6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①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人網絡及其相聯的系統;②商業性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③盜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④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⑤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為;⑥仿造電子郵件信息。

1.2日本

1992年2月,日本電子網絡集團(ElectronicNetworkConsortium)了《網絡服務倫理通用指南》,旨在促進國內網絡服務健康發展,避免毀譽、誹謗及與公共秩序、倫理道德有關的問題發生。

1.3英國

英國計算機學會(BritishComputerSociety,BCS)由電腦從業人員組成,強調要發展電腦并有效地利用電腦。其信息倫理準則是:①信息人員在對雇主及顧客盡義務時,不可背離大眾的利益;②遵守法律法規,特別是有關財政、健康、安全及個人資料的保護規定;③確定個人的工作不影響第三者的權益;④注意信息系統對人權的影響;⑤承認并保護知識產權。

2.關于信息倫理學研究的相關思考

2.1注重學科理論的研究

美國教授曼納認為,應該將倫理學理論應用到“因計算機技術而產生、改變或突出了的倫理問題”,他提出的計算機倫理學是指在生產、傳遞和使用計算機技術時所出現的倫理問題,是倫理學理論的應用。

大量信息倫理學論文和專著涌現出來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信息倫理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1985年,J.H穆爾在況哲學》雜志上發表“什么是計算機倫理學?”的文章,對計算機技術運用中發生的一些“專業性的倫理學問題”進行了探討,成為最早的計算機倫理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同年,德國的信息科學家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發表了題為“信息科學的道德問題”的論文,研究了電子形式下專門信息的生產、存儲、傳播和使用問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探討了信息倫理學的問題,包括信息研究、信息科學教育、信息工作領域中的倫理問題,是最早的以信息科學作為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論文。1986年,美國南部衛理公會大學管理信息科學專家RichardO.Mason在發表的《信息時代的四個倫理問題)〉中,就提出了著名的“PAPA”理論,EP:信息隱私權(Privacy)、信息正確權(Accuracy)、信息產權(Property)、信息資源存取權(Accessibility)。

到了90年代,信息倫理學的研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沖破了計算機倫理學的束縛,將研究的對象更加明確地確定為信息領域的倫理問題,并直接使用了“信息倫理學”這個術語。但仍然沒有脫離信息技術與倫理學之間的緊密聯系,即研究的重點仍是信息技術的倫理問題。在90年代的中后期,這種研究方向發生了變化,信息倫理學的研究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1996年,英國學者R.西蒙和美國學者W.B.特立爾共同發表題為“信息倫理學:第二代”的文章。他們認為,計算機倫理學是第一代信息倫理學,其所研究的范圍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夠,只是對計算機現象的解釋,缺乏全面的倫理學理論,對與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有關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和認識。這正是第二代信息倫理學形成的真正的和直接的原因。1999年,拉斐爾卡普羅教授“數字圖書館的倫理學方面”,對信息時生巨大變化的圖書館方面產生的倫理問題加以分析和論述。2000年,他又“數字時代的倫理與信息”。這篇論文的主題還是論述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倫理問題,但他提出:“作為一種描述性的理論,信息倫理學揭示了一種權利結構。這種權利結構對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信息觀念和傳統觀念的態度產生影響,作為一種不受約束的理論,信息倫理學開創了對道德態度和道德傳統的批判。”隨后他又發表了“21世紀倫理學對信息社會的挑戰”的論文,專門論述了信息社會的倫理問題,特別討論了網絡環境提出的信息倫理問題。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的信息倫理學觀點的變化及其對計算機倫理學和信息倫理學差異的論述,反映出信息倫理學理論的發展和變化,將信息倫理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理論發展水平。

從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間,世界上共出版了:《信息倫理學原理}(RichardJamesSeverson,1997)、《信息倫理學:圖書館與信息產業的考慮》(ArnieP.Mintz,1990)等幾十部信息倫理學研究方面的專著,而關于信息倫理學的論文則難以統計。麻省理工大學、匹茲堡大學、長島大學等許多高等學府分別開設了“電子前沿的倫理與法律”、“信息倫理學”等相關課程。信息倫理學自形成以來不過短短幾十年光景,其發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這就進一步證明了,信息倫理學的形成是滿足信息社會倫理需要的,是符合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值得專家學者們研究探討的。

2.2信息倫理學研究的國際性

經過國內外學者近30多年的初步探索,信息倫理學學科體系初步形成。隨著信息倫理理論研究的深人,信息倫理學的許多會議和活動都具有國際性。特別是20世紀末期,大型的國際性信息倫理學會議和活動比較頻繁(表1)。

特別是2000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倫理學第三屆國際大會,將會場分別設在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使更多的學者能夠參與。這次國際會議總的精神是強調公平、公正地進人信息社會。與此同時,在與信息技術、計算機倫理學、網絡及法律有關的各種國際會議也安排了信息倫理學的內容。信息倫理學在國際學術活動中占據的地位和所取得的成果可見一斑。

頻繁的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開,對加強世界各國信息倫理學研究與交流,幫助信息倫理學學者共同探討解決信息時代倫理問題的策略,促進信息倫理學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3重視理論在行業上的應用

圖書館是從事社會信息服務的專門機構,其職業倫理屬于信息學倫理的范疇。服務方式及內容都直接受到信息倫理學的影響。首先,信息倫理學最著名的PAPA理論均與信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特別是網絡信息服務的開展,更需要用職業道德倫理來約束和規范行業的行為。可以說,圖書館倫理屬于一種特殊的職業倫理,在圖書館管理活動中能夠發揮凝聚、導向、操作和激勵功能。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環境變化和信息道德問題的增加,一些信息團體開始檢討和重視信息倫理,圖書館信息服務倫理亦受到圖書館職業團體的重視,成為信息活動職業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圖書館行業組織制訂了倫理準則。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圖書館倫理守則的協會。早在1938年,ALA就公布了它的第一份職業倫理守則:《圖書館館員倫理守I?,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環境的演進以及圖書館職業角色的改變,先后進行了三次修訂(1975、1981、1995)。現行使用的倫理守是1995年頒布的第四版,正式名稱為〈漢國圖書館協會倫理守則>。該守則既強調了圖書館職業價值,又陳述了圖書館職業之倫理責任。

英國圖書館協會的倫理守則于1983年公布,其全名為淺國圖書館協會職業行為守貝?。該守則是一份相當嚴格的職業倫理守則。不僅其內容里含有懲處性規定,而且其協會還設有紀律委員會負責監督與執行。

日本圖書館協會于1980年了名為個書館員的倫理綱領>的倫理守則。該守則通過12條綱領條文詳細闡述了圖書館員的職業責任和職業倫理規范。

2.4用立法來保證學科的發展

發達國家非常注重用立法的途徑來保證其各項政策的實施。對于信息倫理的研究仍是如此。特別是美國,為了使該國的信息化建設穩步向前發展,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1990年6月,美國國家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委員會制定了一套指導政府信息政策的原則,即《公共信息準MK其目的是保護公共信息的傳播權、利用權以及相關的法律權利。美國還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了《1996年電信法毅、m信正派條例K絡環境下保護隱私權的新法案)、《電子傳播隱私法毅、個特網保護法毅等相關法律,以減少或避免信息技術帶來的一系列信息倫理問題對國家信息政策的沖擊和國家信息政策與信息法律產生的沖突,繼而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保障正常的信息交流和傳播秩序。

篇(8)

論文摘要:網絡與控制的學科交叉研究與產品的研發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機遇與挑戰。在網絡控制系統和網絡的控制中都有不少問題可研討。

二十年前,面對計算機與控制交叉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中國計算機學會工控機專委會(其前身: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計算機專業委員會工業計算機學組)誕生。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又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其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所引發的計算網絡與控制科學技術的交叉發展,本文簡稱為“網絡控制”對此#已有不少論述。本文只是簡要討論一些看法。

1網絡控制的機遇

近年來信息科學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新思想、新技術相繼問世,網絡方面的新技術和產品迅速進入市場。而在經歷一個大發展后,自動化及控制理論在其發展中也出現一此“困惑”,各國均十分關注自動化科學與技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1986年IEEE與美國國家基金委專家高峰會發表“對控制的挑戰”一文;1990-1993年IFAC組織了“控制在工業中的應用而臨計算機的挑戰”調研……我國也十分重視這個問題:1999年宋健在IFAC大會報告:21世紀的控制;2002年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召開“中國自動化領域發展戰略高層學術討論會”在這此討論中,信息的控制、網絡技術對控制的沖擊等都是一個議題。維納《控制論》一書的副標題是:“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而在《控制論》第一版序言中他又指出“如果一門新的科學學科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它的引人興趣的中心就必須而且應該隨著歲月而轉移……因此,控制論學家應該繼續走向新的領域,應該把大部分注意力轉移到近十年發展的新的思想上去……”。從歷史上看,控制與通信確實是相互依存交叉發展的,而當今在“網絡的連通性無所不在”的形勢下,我們確有必要討論網絡對控制的挑戰是什么,信息的控制或網絡控制是否應該列為一個“引人興趣的中心”。

“網絡控制”的提法早已有過,而對其內涵與外延井不十分統一,我們覺得網絡控制泛指通信網絡與控制科學技術的交叉以及相應的產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網絡化系統的控制與管理,網絡主要是做為技術手段或環境#而控制對象是傳統的對象(如電機、化工過程、航天……)也包括交通服務等系統。本文簡稱為”網絡化控制”"網絡系統本身的控制與管理。信息與網絡成為控制的對象,而采用控制的手段來滿足用戶的要求。本文簡稱為“網絡的控制”。這也可以說是從兩個視角來研究網絡控制。我們在網絡控制的這兩個視角上都面臨機遇與挑戰,前者延伸了諸如數字控制。計算機控制等的概念,而后者則延伸了電機控制,機床控制等的概念。

2網絡化系統與網絡化控制

網絡化系統及網絡化控制有多種提法,如TelematicSys-terns,NetworkedSystems,NetworkedControlSystems(NCS),IntegratedCommunicationandControlSystems(ICCS通信與控制系統)等,其內涵各有所側重,但有共同點:是依靠網絡(主要是計算機網絡)組成的分布式系統;具有資源共享、集成自動化、協調下作等特點,從應用角度可包括:網絡化控制、網絡化制造、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家庭、大型電網、城市交通、軍事上的41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以及情報、監視、偵察)等。可以是下業對象也可以是服務業或其他對象。

網絡化控制系統中的網絡一般是大范疇的企業網絡,從功能層次上可包括企業網的外聯網[xtranet,企業內聯網Intranet,控制網、傳感網等,從網絡類型上也可以說包括因特網、無線移動通信、以太網、現場總線與工業以太網、傳感器網絡等網絡技術在控制領域的’泛且深入的應用,必然引起網絡與控制交叉學科的發展,或者引起ThomasKahn在“TheStru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中指出的在控制領域的范例轉移(ParadigmShift)或出現從連續時間控制理論到離散時間控制理論的發展。

網絡化控制與管理系統,可以不同程度地實現各層次自動化系統的集成使企業在企業協作、資源共享、提高效率、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等方面得到好處;同時,網絡的引入必然帶來信息傳輸時延,延時的抖動信息(數抓包)去失等問題,也必將引發一此研究課題,包括:網絡化控制系統體系結構,網絡環境下復雜系統的集成優化控制;基于連續時間和基于事件控制理論(在網絡化控制系統中的)的應用與發展;各種網絡化應用系統的建模與分析;基于網絡計算和網絡存儲的分布控制;網絡化系統的信息女全,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傳感器網絡等等,從某種意義說工業控制計算機系統的發展必須定位于網絡環境下,從網絡控制著手。

3網絡的控制與答理

網絡的控制,基于網絡的控制(Network一BasedControl)或網絡空間中的控制問題是自接涉及到網絡木身的控制問題,這里控制的對象是信息、數抓、網絡……。在自動化科學發展的歷史中,自動控制的對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體現了自動化科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科交叉和與時俱進的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控制論的著眼點是信息與控制或信息的控制而網絡的控制是信息的控制中的重要內容。

網絡的控制或基于網絡的控制系統在資源共享提高網絡服務質量,實現集成自動化和整體優化以及和諧人機協調等方而都有優勢或潛力;由于網上的傳輸時延,數抓包去失,以及用戶對網絡服務質量的不同需求等,引出了網絡的控制中一系列研究課題。涉及相關的協議,系統的控制策略,穩定性、魯棒性、算法的收斂性以及控制系統產品化等問題。

以復雜媒體網絡的控制為例,復雜媒體可視為一個廣義的系統,其所究內容包括信息結構、復雜媒體的管理.、服務質量(QOS)控制,流量控制等。例如,在流媒體系統中,可以利用自適應等控制策略使用戶在不同的網絡環境卜享受到盡可能好的QoS保證。1999年,木尼迪克特(Bendidt)提出了“網絡空間”(Cyberspace)的概念,稱這種“由計算機支持,由計算機進入和由計算機產生的全球網絡化,是多維度的,人造或‘慮擬’的真實。它是真實的,每一臺計算機都是一個窗口;它是慮擬的,所看到的或所聽到的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物質的表現,相反它們都是純粹的數抓或信息組成的”。可以說,它是介于慮擬和現實之間的特殊空間,即“網絡空間”,由此而可能發展網絡科學。網絡空間有許多控制和答理問題,有人稱之為“慮擬控制”或網絡的控制。近年來,關于下一代互聯網、智能網、網格等的討論也較多,網格(Grid)一般認為是繼傳統因特網、Web之后的第三代因特網其主旨是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而連通,在氣象、能源、教育以及企業信息化中都有廣’泛應用。美國《福布斯特》雜志預期網格技術到2020年將產生年產伯20萬億美元的大下業。在網格中分布資源管理與控制、資源共享、網格監控以及系統女全等方而的研究都是受人關汁的四。有人建議,在網格的體系上要體現服務第一,協議第一的觀念。另外,在下一代網關中,可能會將大部分控制功能(呼叫控制、接入控制、資源控制、服務質量控制等)統一交由一個控制層來完成。可見,網絡的控制及管理.是日益受到重視,控制的一此基本概念,控制策略和控制理論不能簡的一地搬用到網絡的控制中,但應可以在網絡的控制中得到發展。

以網絡為控制對象的網絡控制所要解決的主要是用戶對網絡各種服務質量:需求與網絡資源間的矛盾與協調。從信息傳送結構上講,可以在核心網上增強控制功能;也可以在邊緣網上引入系統與控制的方法。在這此系統建模與分析中,多會遇到系統規模大、異構件、時變性、人機協調、隨機性等問題、在已見的一此研究成果中,排隊論、小波分析、自適應、神經網絡、混雜系統等理論與方法都有應用。在因特網或非實時局域網的控制系統中,離散控制時間的確定性或定常性已不存在,要發展網絡控制理論或改造經典的方法或按離散事件動力學考慮新途徑,學科交叉研究勢在必行。

4對下控機系統及專委會工作的一此思考

二十年前,在個人計算機(PC)技術成熱并大舉進入市場之際,我們成立了工業控制計算機專業委員會,在學術交流、產品研發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當前,信息網絡迅速發展,而對網絡控制等的機遇,工控機系統的研發人員應多交流討論。各種工控機系統,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分布控制系統,傳感器仍是工業自動化與下控機的主要課題,而網絡控制的機遇與挑戰也是專委會需認真思考的:

1)當前,我國在網絡化控制(網絡化系統,網絡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與產品研發已有一此成果,尚待深入與普及;而在網絡的控制方而的研究下作剛剛開始。我們可能需要在理論探索、技術研究以及協議(標準)制定、產品研發等層面上挑戰網絡控制的機遇。

篇(9)

1 目前的培養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引發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劇。從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計算機專業屬于熱門專業,然而,其畢業生就業卻一直處于尷尬局面:一方面,公司企業招不到所需的計算機人才;另一方面,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產生此矛盾的原因在于高校對公司、企業相應崗位計算機人才的專業素質、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需求不了解,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脫離了實際需求。

目前,在計算機人才培養方面,各高校普遍采用的以校企合作為主的各種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得到了提升,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近兩年就業專業對口率偏低,教學改革對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不夠充分,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挖掘不夠深入等,具體表現如下:

(1)計算機專業和企業進行合作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資金投入方面的短板,企業關注利潤,而學校關注人才培養,使得這種模式在運行時不可能大面積鋪開。企業到最后只關注應用能力強、素質好、能夠帶來效益的學生,導致學生的受益面不夠廣泛。

(2)大學生各種競賽的參與度不夠,沒有形成較強的關注度和氛圍。參與各種競賽的大學生只是特定群體中部分成績優秀或有專業特長的人員,許多學生可能有相當好的創意,但卻因得不到必要的技術支持而沒有付諸行動。

(3)畢業設計作為檢驗大學生專業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環節而備受關注,但是畢業設計選題普遍缺乏創新性、綜合性和交叉性。原因是教師出的選題數量有限,且每年都有畢業設計輔導任務,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給定的選題鮮有創意。

(4)開放實驗室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但其服務對象定位較高,同樣存在覆蓋面不夠的問題。據寧波大學徐建東等人的調查報告顯示,近3年參加開放實驗室的學生人數不到總人數的10%,原因是大多數開放實驗室的活動內容僅局限于層次較高的競賽項目和研究課題,導致一些學生感興趣或有創意的應用型項目無法使用現有的開放實驗室資源。

(5)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真正被調動起來。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學生通過項目實踐活動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學生參與這些項目實踐活動的動力大多來自危機感和壓力,很少源自自身的興趣,這就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6)目前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社會的生產生活相關程度還是不夠,并且大多數項目是對現有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和模仿,缺乏創新和突破。

2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創意培育模式設計思路

隨著云移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發展正逐步從PC端轉移到更加便攜的移動端。大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很容易接觸到大量的移動應用,其中不乏創意之作,結合學生各自不同的知識結構、家庭背景、生活環境以及興趣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愛好,使得五花八門的想法和創意有了靈感源頭。學校通過聘請企業資深講師開設IT前沿技術講座,讓大一的學生存未接觸核心專業之前,即了解了目前IT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情況,成為大學生創意創作的動力;通過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創意項目實踐活動,并納入培養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學生的創意創新活動,使得學生創意行為的實施有了學分保障。在以上主客觀條件滿足的基礎上,學校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在理論制度層面構建大學生創意培育模式,并搭建IT創意交流平臺,通過教學制度建設和創意交流軟件平臺建設相結合,激勵大學生的創意行為,挖掘實用性實踐項目,指導并監督大學生的創意項目實施過程,從而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教學改革項目的覆蓋面,推進高校計算機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創意培育模式相關制度的建立

制度的完善性和合理性是創意培育模式成功實施的重要保障。制度建立涵蓋的內容有:

(1)建立大學生創意的搜集、預審、分類、評估制度。學校組織教師對學生通過IT創意交流平臺提交的大量創意和想法進行預審和分類;建立專家庫,對學生創意和想法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進行甄別、挖掘和評估。

(2)建立實踐性項目的確立、管理及進度監督制度。經專家評估的創意如果具備實用性和可行性,則確立為實踐性項目,并組建項目小組組織實施。項目一旦確立,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和監督機制,以確保項目的實施。

(3)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一是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對提出實用性創意的學生進行獎勵,如對遞交有價值創意或想法的學生認定學分,或以IT創意大賽的方式表彰提出優秀創意的學生。二是要有相應的制度提高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比如對參與項目的學生設置學分,對項目完成情況良好的學生予以表彰等。三是對于需要使用實驗室資源的項目,應當在相應的開放實驗室中為其安排固定的工位,并盡可能為項目的進行創造條件,如設立專項基金貼補學生項目所需的耗材費用。

(4)明確教師及專家組成員職責。教師通過IT創意交流平臺對學生創意進行預審和分類定義,專家組成員通過平臺對預審通過的創意進行評估。創意立項后,項目組的指導教師要以科學和民主的精神對待學生,為學生指明探究性學習的方向。

(5)專家組合教師激勵機制的建立,比如項目指導工作量的計算、教師 業績考評等。

通過一系列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我們盡可能地為大多數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的情景中將所學的知識“外化”,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首創精神,引導學生提高團隊協作精神,從根本上達到知識快速積累、技能快速掌握和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4 IT創意交流平臺的搭建

學生的創意是實踐性項目的重要來源,我們通過構建一個軟件平臺實現對學生提出創意的收集。該平臺對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全校師生開放,實現全校范圍內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有助于擴大創意的來源。如圖1所示,平臺的功能不僅局限于創意的搜集和交流,還體現了創意培育模式的理論內涵。學生可以通過平臺提交創意、交流想法、申請實踐項目。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實現對創意的預審、分類、項目挖掘以及項目監督管理。專家組成員可以通過平臺實現創意評估、項目審核、項目結題評估。

5 IT創意實用性挖掘的研究和實施策略

大學生提交的創意和想法五花八門,其中不乏實用價值的創意,當然也會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或當前的技術水平不能實現的情況等,這就需要廣大專業教師和專家組對項目的價值和實用性進行鑒定和深入挖掘。

專業教師可以對創意進行刻面描述的增添,比如該創意所屬的專業范疇、創新點、技術難點、實用價值、可行性意見等。創意的刻面描述可以作為創意的分類查詢條件。專家庫中的專家可以根據創意的刻面描述,對創意的使用價值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的創意即可作為實踐項目的來源供學生選擇,提出創意的學生擁有優先確立項目的權利。

將創意轉換為學生實踐項目,主要目標是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快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除此之外,學生實踐項目還可以有以下作用:

(1)創新性較強或實用價值較高的項目可以轉化為省市級學生科研項目,比如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科研項目等。

(2)創意可以轉化為學科競賽的課題,作為諸如“挑戰杯”“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應用大賽”“大學生多媒體大賽”等大學生學科技能競賽的項目源。

(3)創意還可以根據和專業知識的契合程度,轉換為畢業設計的課題,提高畢業設計選題的專業性和創新性,引導學生提前了解畢業設計,提高畢業設計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4)視創意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貼合程度,可以將某些創意轉換為校企合作項目,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或者增加生產生活的便利,從而擴展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5)創意也包括一些小發明和小制作,具備實用性和創新性的發明制作還可以轉換為專利產品。

6 積極推進IT創意交流特色文化的建設IT創意交流平臺為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放飛思緒、展示才華、知識交流提供了土壤,而這片土壤是否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達到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還依賴于高校大環境中IT創意交流文化氛圍的形成。因此,必須以制度建設為核心,整合學校領導層、職能部門、指導教師、實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驗教師和廣大大學生的力量,圍繞IT創意交流平臺,制定激勵機制,做好宣傳引導,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和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營造大學校園IT創意交流的氛圍,積極推進大學校園IT創意交流特色文化建設和發展。

7 結語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創意培育模式,通過激勵大學生的創意行為,挖掘具有可行性和創新性的實踐項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大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并且,該模式可以和當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學科競賽以及開放性實驗項目機制無縫鏈接,最終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々業技能的應用型IT創新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春杰.構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動態“4+X+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94-96

[2]牛薌潔.專業學科競賽與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_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109-110.

篇(10)

論文摘要:計葬機子級考試是高校學生都要參加的考試,丈中分析了浙江省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的復習方法和復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重點用述了在復習過程中知何做練習題以及扣何復習網絡服務配里和網絡編程這兩部分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作為當代的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掌握好文化知識。在各種知識的學習當中,有些是基本的知識,是作為一位大學畢業生必須掌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就是其中的一門。每年都有計算機的等級考試,在浙江省,有些高校學生參加的是浙江省的計算機等級考試。下面分析下如何復習浙江省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

    浙江省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和全國的是不同的,全國的包括筆試(只有選擇、填空兩種題型)和上機,浙江省的題型有判斷題、選擇題、配置題和簡答題。現在網上絕大多數都是國家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的資料,關于浙江省的極少,書店里也找不到。所以,對于要參加浙江省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的考生來講,怎樣有針對性的復習就成了一個重要難題。那么,應該怎樣去復習呢?

    首先,要知道浙江省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的考試大綱,有了考試大綱,我們就可以知道考試的范圍,可以有針對性的復習。根據大綱的要求,要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網絡操作系統中常用網絡服務的配置;掌握局域網體系結構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熟練掌握常用局域網的網絡設備及組網技術;掌握internet基本知識、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等網絡應用;了解網絡管理的機制與方法;掌握計算機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概念,防火墻概念;了解計算機網絡環境下,b/s結構程序設計的思想及基本方法。在復習的時候應圍繞以下6個方面的內容:計算機網絡基礎、局域網及應用、互連網基礎及應用、網絡安全及網絡新技術、網絡服務配置和網絡編程。

    其次,針對大綱的6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的復習。這個時候的復習要根據考試大綱,掌握大綱里規定要掌握的每個知識點。胡維華、張文祥主編的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就是圍繞浙江省三級網絡應用技術考試大綱編寫的書,可以作為復習時候用的參考教材。如果遇到一些疑問的話,可以好好利用網絡這個資源,到網上搜索相關資料。這部分主要以理解和記憶為主。

上一篇: 科學生物論文 下一篇: 精益生產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深水埗区| 会同县| 资中县| 东乡县| 基隆市| 沙田区| 杂多县| 明星| 舟山市| 永顺县| 新田县| 张家界市| 广宁县| 宝丰县| 东乡县| 财经| 甘谷县| 富平县| 永善县| 陆丰市| 上犹县| 左贡县| 施甸县| 沐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周口市| 长岭县| 汉沽区| 施甸县| 合肥市| 青铜峡市| 南昌市| 土默特左旗| 武乡县| 镇坪县| 龙口市| 吕梁市| 昭通市| 大兴区|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