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7 15:44: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基層衛生人才培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層衛生人才培養

篇(1)

【關鍵詞】 公共衛生;應急;人才培養;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0-1621-0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影響人群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我國現階段國情而言,處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第一線的基層應急處置人才能力的提高,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因此,很有必要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人才隊伍。2010年通過實施《賓陽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人才培養》項目,努力探索和實踐我國基層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

1 賓陽縣疾控人力資源現狀、特點與知識需求

1.1 人力資源現狀:2007年12月,因疾病控制與衛生監督兩項體制改革,賓陽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原來的衛生防疫站基礎上組建而成, 至2010年,中心核定編制為80人,在編職工8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6人,占職工總數的93.83%;工勤人員5人,占職工總數的6.17%。年齡結構為:55歲以上2人,占2.47%;45-54歲14人,占17.28%;35-44歲52人,占64.20%;30-34歲13人,占16.05%,無29歲以下人員。專業技術人才平均年齡為41歲。學歷結構為:本科學歷10人(全部為醫療衛生專業),占人員總數的12.35%;大專學歷47人,占58.02%,中專學歷的18人,占22.22%,高中及以下學歷6人,占7.41%。職稱結構為:高級職稱4人,占人員總數4.94%;中級職稱32人,占39.51%;初級職稱30人,占37.04%;其它無職稱的人員15人,占18.52%。

1.2 基層在職人員的特點:2010年賓陽縣中心在職人員有四大特點,一是年齡偏大,專業技術人才平均年齡達41歲;二是高學歷人員所占比例較少,多為中專或專科學歷,甚至無正規學歷;三是因受自身專業基礎知識和單位條件限制,沒有條件接受繼續醫學教育跟蹤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知識與技能難以得到充實和更新;四是專業技術知識面窄,實踐操作技能低,無法適應新的疾病控制工作職能,無法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需要,應急人才綜合素質亟待提高[2]。

1.3 在職職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知識的需求:經對全中心在職人員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培訓的形式上,85.53%(65/76)的職工希望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短期培訓班或到兄弟單位參觀學習;47.37%(36/76)希望到上級部門跟班學習,其中實驗室人員8人(占實驗室人員總數的80%);94.74%(72/76)希望聘請專家到本單位上課;在培訓的內容上,71.05%(54/76)的職工希望系統培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與報告要求、監測資料的分析與利用、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與資料的分析、實驗室采樣檢測,防控措施效果評價,調查報告的撰寫、信息的交流與溝通技術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相關知識與技能。

2 基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做法

2.1 派出業務骨干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培訓,接受當前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知識新要求、新方法。

考慮到該類的培訓配給縣級參加人員的名額的有限性、培訓知識的前瞻性、培訓內容的獨立性,主要選派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業務骨干參加,共派出18名25人次參加該類培訓。要求培訓回單位來后,1周內于科室內對科員進行培訓,2周內于舉辦全員培訓,使全體職工能夠及時掌握當前全國、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新的要求、新方法,使參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人員應急處置理念、技術得到更新。

2.2 派出實驗室人員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跟班學習,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

充分分析本中心所用的實驗室儀器設備與上級業務指導部門的相近性,依托南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培訓師資力量,選派5名(占50%)實驗室業務技術骨干分期分批到南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跟班學習15天,分別學習先進儀器設備的維護與校對、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常見毒物的檢測、實驗室采樣試劑的配制等知識。要求學成回單位后,于本科室內進行帶班培訓,其他實驗室技術人員全面掌握所學內容。

2.3 利用本單位的師資,開展中心內部全員培訓,扎實基礎知識。

認真分析中心的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師資力量,充分發揮各學科帶頭人的作用,組織開展各學科基礎知識的培訓,內容包括艾滋病、結核病、免疫規劃等疾病預防控制知識,以全面提高全體職工專業知識水平;其次組織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規范、技術規范知識的培訓,使全體職工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事件相關信息的報告范圍、內容、時限等基本知識有所了解或進一步的熟練掌握。

2.4 聘請上級專家到本單位授課

2.4.1 開展專題培訓 分別聘請區、市兩級各1名專家到中心授課,所聘請的兩名專家不僅有豐富現場應急處置實踐經驗,而且均熟悉全市、全區、賓陽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特點以及賓陽縣應急處置工作開展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專家通過典型的案例,親身的經歷,全面講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各環節的知識點,關鍵點,并用圖片形象反映當時事件的場景及處置情況,使所有的學員如臨現場,參與其中。同時通過聽取專家對本縣應急處置事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基本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與報告、監測資料的分析與利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測與預警、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衛生學調查,實驗室采樣檢測,調查資料收集、分析,現場防控措施的落實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流程。

2.4.2 開展應急處置模擬演練 以人禽流感應急處置為背景開展應急處置模擬演練,演練流程包括事件接報、應急前工作的準備、應急方案預案的制定、現場處置、實驗室采樣檢測、資料的分析以及組織協調能力等。演練方案的編寫首先由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管理者起稿,交由中心專家成員討論核定,然后根據聘請的專家審核后提出的建議,進一步對方案進行修改,并作預演后確定。演練嚴格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規范處置要求開展,演練完畢由聘請的專家進行點評。通過方案的制訂、修改,預演、正式演練、點評等一系列的環節,進一步加深應急處置人員全面的領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與報告、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衛生學調查,實驗室采樣檢測,調查資料收集、分析,現場防控措施的落實,調查報告的撰寫等應急處置技能與技巧。

3 培訓效果

3.1 使中心所有職工基本掌握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要求。考核結果表明:培訓前該類知識答題正確率為59.21%(45/76),培訓后答題正確率達89.47%(68/76),培訓后答題正確率較培訓前提高了51.11%,明顯高于培訓前。

3.2 制訂或完善了本轄區內重點、常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預案30種,類別包括水污染應急預案、核事故應急預案、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麻疹、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瀉、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水痘等,預案體系完整率達90%以上,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提供了技術保障。

3.3 傳染病疫情的監測、分析能力得到提高。首次開展對本縣重點防控的傳染病,如: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季節性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進行趨勢分析或專題分析,并及時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為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提供防控決策依據。

3.4 實驗室檢測人員病原微生物檢驗檢測能力明顯提高。在2010年從業人員健康體檢標本中檢出沙門氏菌4株,在食品安全風險樣品檢測中檢出沙門氏菌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阪崎腸桿菌1株,這是近10年來在該項工作的開展中首次檢出致病微生物。

3.5 應急處置人員對事件應急處置調查報告書寫的意識及水平得到提高。能及時從不同角度提出處置報告,如流調人員的調查報告,檢驗人員的檢測報告,消毒人員的疫點終未消毒情況報告、疫情報告人員的疫情分析報告等。

3.6 應急處置人員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敏感性得到加強,及時處置事件相關信息意識加強,事件規范處置指數得到提高。2010年共接到或監測到突發公共衛生相關事件90起,經及時規范處理,僅11起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事件發生數較2009年(39起)下降71.80%,無特大、重大、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事件規范處置指數較2009年提高23.61%。

4建議

應急處置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多層次、廣適應性、全方位性的應急人才隊伍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培養和造就有中國科特色應急處置人才是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本之策[3]。因此應建議各級政府、業務部門的領導要高度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人才培養工作,完善應急培訓體系,加大人才培訓專項經費的投入,采取派出學習,參加國家級專家舉辦的培訓、專題研討,到兄弟單位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經驗交流,聘請專家授課或到現場指導等靈活多樣的有目的、有針對性、系統全面的培訓模式;同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人員要加強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采取自學方式,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及技術水平,有效的服務于群眾。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12-02

黨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層衛生人員絕大部分為鄉、鎮、村級醫務人員,長期以來,他們為廣大的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是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在新的醫療形勢背景下,為基層培養實用型合格的衛生人才是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辦學的主要任務[1]。我校自2012年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努力將學生培養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醫療衛生實用型人才。醫學教育教學質量和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是臨床技能教學[2]。因此,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基層醫療衛生崗位,構建以就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臨床技能培養體系,我校借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對全國基層衛生人才培養現狀與需求研究的機會,進行問卷調查。通過本次調研,對我省基層醫療衛生崗位的現狀、臨床技能需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對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職業需求有了新的認識,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等問題得到了新的啟示。

一、對象與方法

此次全國基層衛生人才培養現狀的調研工作涉及到黑龍江、山東、河南、福建、四川、甘肅等9個省份,覆蓋27個地級市,990所基層醫療機構。其中黑龍江省的調研任務委托給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完成,我校擬定調研方案,計劃對我省哈爾濱、雙鴨山、七臺河3個地市的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發放問卷4500份。問卷依據臨床執業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大綱要求的常用臨床技能項目為基礎,要求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根據在工作中這些項目應用的機會,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標識,以明確基層醫療衛生崗位對臨床技能的需求。為保證調查質量,調查前由專人負責說明調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證不同地市調研的統一性,最后收集調查問卷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分析。

二、結果分析

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4500份,有效問卷4010份,有效率89.1%。經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選中率前十項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別為換藥、拆線(86%),清創術(82.6%),開放性傷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術(76.3%),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皮膚黏膜檢查(74.4%),導尿術(72%),吸氧術(71.2),瞳孔、扁桃體檢查(69.8%),心肺復蘇、簡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脫手術衣、手術刷手、戴手套(67%)。后五項技能項目是: n22

以課程歸類來看,外科常用技能5項,診斷常用技能2項,護理常用技能3項。技能開展較少的項目內科技能2項,診斷技能3項。

三、對策研究

1.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現狀

我們在調研期間發現,從縣醫院到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每一處基層醫療衛生崗位的人員都呈現出學歷層次低、年齡結構老化、專業素質低。當然這種現象也不僅僅在我省出現,目前是全國基層醫院普遍現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3]。基層醫療衛生崗位人員是保證我國公共衛生和全民基本醫療的主力軍,其人才隊伍素質和臨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響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發展[4]。隨著我國新一輪的醫療衛生改革,推行“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為主,疑難重癥、急危重病在大醫院治療,可是這一制度的實施,一定要以基層衛生人員具備過硬的臨床疾病診斷能力為前提,可以在第一時間甄別“大病”并轉診,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層醫院存在“輕軟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層衛生人員整體學歷水平較低,進修、培訓機會偏少,也是基層醫院醫療水平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對策與研究

目前改變基層醫療衛生崗位現狀的方法就是加快培養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將專科層次的醫療衛生人才確立為基層衛生崗位的“主力軍”。注重政府導向作用、通過“定向培養”、“訂單式培養”的方式,迅速為基層醫院進行人才“補給”,讓高等衛生專業人員“下得去、用得著、留得住”。對基層醫院已有的醫療衛生人員,鼓勵其考取執業助理醫師或執業醫師,但該考試分臨床技能考試和理論考試兩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試法,不分專業,強調臨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時它也是執業醫師考試的“門檻”,所以臨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執業資格的人員可通過遠程視頻、臨床進修或專題講座等培訓形式,加強臨床實踐能力。

3.臨床技能培養體系構建

作為醫學高等院校,為基層醫療衛生崗位培養合格的人員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學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斷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適應基層崗位需求。在有限的學時內,整合課程,依據調研結果,調整學時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學,少用少學”的原則,突出課程重點,為基層醫院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

學校組織教師編寫適合當地醫療衛生特點的區域教材,制定臨床技能操作規范。利用“互聯網+”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如錄制微課程,讓臨床技能學習適時進行,依據學生自己需要獨立完成課程學習,突破傳統課程在教室進行,讓每一個實訓課程既可用于預習、也可用于復習,亦可成為基層醫院在職人員提升臨床技能操作的自學課程。

參考文獻:

[1]何劍,周京國.我國醫學教育現狀分析及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鋼,鐘飛,林麗,等.強化臨床基本技能訓練為基層培養應用型醫學人才[J].中國醫療前沿,2011,6(6):92-93.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4-0025-02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和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現有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固有的矛盾在新形勢下日趨突出,各國紛紛進行適應社會發展和本國國情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新途徑”培養模式改革就是一典型[1]。這一改革打破基礎與臨床界線,提倡早期接觸臨床和接觸患者,解決基礎與臨床脫節的問題;打破傳統的學科教學體制,圍繞病例或問題進行教學,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打破醫療與預防的藩籬,倡導進入社區,進行預防保健,解決治療和預防脫節的問題。這一改革模式值得我們借鑒。英國各醫學院校根據英國總醫學委員會頒布的《明天的醫師》報告[2],進行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其十分重視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培養醫學生的醫學執業能力、醫生基本素質和醫生職業道德三大中心任務并舉,強調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這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值得我們研究。法國醫學院提倡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患者、注重人文素質養成、進行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形成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模式。

國內對鄉鎮(社區)定向醫學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也很活躍,如遼寧醫學院對“免費定向醫學生”培養設立專項課題研究;安徽醫科大學對全科醫學教育進行總結,引入“免費定向醫學生”培養過程;首都醫科大學是全國全科醫學開展得較早、取得成果最多的醫學院校,為首都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培養了大批全科型臨床醫生;湖州醫學院建立的“校地共育”農村社區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3],包括校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地共同建設師資隊伍、校地共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經過近四年的探索實踐,取得初步成效。這些院校為培養面向基層全科型醫學生做了大量工作,人才培養方案也各有特色,但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研究文獻不多。

在借鑒學校定向培養三年制農村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4],結合學校2010年承擔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人才培養的教學實際,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訪談,對鄉鎮(社區)定向臨床醫學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5],構建了“3.5+1.5”的鄉鎮(社區)定向臨床醫學生人才培養新模式[6],以期培養扎根基層的高素質復合型基層醫學人才[7]。

一、“3.5+1.5”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是建構主義理論。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內容,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指導、組織、幫助、促進、引導的作用。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堂討論等形式完成教學。二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先前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由已知的知識內容過渡到未知的知識內容的講授,讓學習有一個銜接和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強調以人為本,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本進行的,要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學習的意愿、情感、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強調學生的中心任務是學習。

二、“3.5+1.5”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目標

一是知識結構: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綜合運用生物醫學、行為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專業知識為基層群眾提供健康咨詢、健康教育、疾病預防、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以及一般疾病的初診治療,疑難雜癥的轉診治療,掌握農村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技術。二是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具有全面系統的采集病史及恰當的選擇輔助檢查方法及分析結果的能力。三是素質結構: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培養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服務基層的精神;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3.5+1.5”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施

根據鄉鎮(社區)定向醫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鄉鎮(社區)定向醫學生培養強調知識、能力、素質教育三者并重,尤其要突出全科醫學、急救醫學、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與方法、農村常見病與多發病臨床診療技能的培養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畢業實習時間由臨床本科的一年時間增加到一年半的時間,其中一年為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半年為鄉鎮(社區)衛生服務實習。

四、“3.5+1.5”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評價

一是組織考核,通過記分作業考核、專題討論、小組學習、教學實踐活動考核、學習筆記等基本形式進行;二是分析考核課程和考核質量,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此外,為加強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學校在贛州(縣、市、區)范圍內建立穩定的鄉鎮(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教學基地。

我國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如何培養高素質全科型醫學人才已成為我國基層醫學教育面臨的新挑戰。現有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重專業、輕人文,重理論、輕實踐,重治療、輕預防”,且與當前的鄉鎮(社區)衛生工作結合不夠,使得培養的學生“扎根基層、服務農民”的意識不足,動手實踐能力較差,缺乏農村社區實際工作的能力。因此,根據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和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進行鄉鎮(社區)定向臨床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有著比較現實的意義,構建一個適合于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為鄉鎮(社區)培養高素質全科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Cameron l.Getting real about rural physicians[Z].CMAJ,2012,Aug(13).

[2]Cameron PJ,Este DC,Worthington CA. Professional,personal and community:3 domains of physician reten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J].Can J Rural Med,2012,17(2):47-55.

[3]盧東民,張紅,沈志坤.“校地共育”農村社區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25-127.

[4]劉民,甘雅芬,謝清平.農村醫學人才“訂單式”培養課程設置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11):94-95.

[5]魏東海,林愛華,紀澤泉等.醫教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2011,10(7):769-772.

篇(4)

河北省目前有鄉鎮衛生院1960個,鄉鎮衛生院床位數58777張,平均每千農業人口1.18張(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6張),鄉鎮衛生院住院人數為155.4萬人,病床使用率為5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會48969個,村衛生室65375個,設衛生室的村占總村數100%。河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年診療人次為24484.6萬人次,其中鄉鎮衛生院為3756.2萬人次,占15.34%,村衛生室16494.3萬人次,占67.37%。在農村基層就診患者中,高脂血癥、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腸炎的患病率較高。

1.2農村基層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醫療技術人員概況

河北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總數為85639人(其中鄉村醫生82527人,衛生員3112人),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為2.13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為2.09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占25.2%(每院平均5.2人),執業助理醫師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冊護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占5.1%(每院平均1.1人),見習醫師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學歷人員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專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專占50.2%(每院平均10.5人),無學歷人員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級職稱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級職稱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歲以下人員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歲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歲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歲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歲以上的人員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從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現狀可以看出,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及職稱偏低,衛生技術人員機構不合理,缺乏實用和高層次人才。

2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對策

2.1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訓

調整醫療、護理、預防保健、管理人員結構,滿足服務職能;加強農村衛生人員知識培訓,普及基本專業技術,建立衛生專業人員崗位培訓制度,鞏固和更新醫療衛生知識,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立逐級進修學習制度,鄉鎮衛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臨床進修和短期培訓,有計劃地選派中心衛生院業務骨干到市級培訓基地進修學習;鄉村醫生每年接受鄉鎮衛生院的免費培訓和業務指導;繼續開展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鼓勵在職人員通過自學考試和職業教育,提高專業學歷水平,改善農村衛生人才結構,滿足農民群眾健康需求。

2.2提高農村基層醫療技術人員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礎設施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基層衛生院普遍存在著技術人員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的特點,影響了鄉鎮衛生院整體的技術水平和發展。因此,一方面應加快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為衛生技術人才創造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另一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工資及獎懲制度和激勵機制,提高廣大醫療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3加強衛生管理人才培養

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公開招聘作風好、懂技術、善管理、有工作熱情、具有中級及以上衛生專業技術資格的優秀人才擔任衛生院長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干部;建立基層衛生管理干部崗位培訓制度,提高基層衛生管理人員依法行政、科學決策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有計劃地選撥、選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備干部,到市、縣區醫療衛生機構掛職鍛煉,提高綜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衛生管理干部持證上崗制度。

2.4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培訓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市直、縣區醫療衛生單位的技術優勢,加強培訓基地的規范化建設,加強基地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能力,形成以市直、縣區帶鄉鎮、鄉鎮帶村所的逐級培訓網絡,加大對農村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篇(5)

[中圖分類號] R19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a)-0140-02

農村衛生工作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然而,農村衛生發展狀況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與農民不斷增長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之間的矛盾還很突出,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國約70%的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低,區域分布嚴重失衡,城鄉、區域差距明顯,基層衛生人員三低(“學歷低、技術職稱低、專業素質低”)現象已經成為制約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凸顯。新醫改方案要求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當前,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在我國衛生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 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現狀及存在原因

1.1 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學歷及整體業務素質偏低

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普遍存在的醫療衛生隊伍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學歷及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問題,具體表現為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少,無學歷、低學歷和無職稱的人多,大多數鄉鎮衛生院以中專畢業的衛生技術人員為主[1],專業技術素質較低,難以形成衛生人才群體,醫療衛生知識更新較慢,難以跟上衛生科技進步的步伐。

1.2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低、待遇差

多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靠創收維持生存,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靠醫療收入發放醫務人員工資。由于技術、設備、房屋等條件差,城鄉居民對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醫的人數不多,醫務人員自然感到失落,無法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一部分衛技人員、尤其是技術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千方百計調往城市,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衛生技術人才的短缺。

1.3 財政投入不足

基層衛生院屬于事業單位,除承擔醫療衛生服務外,還要承擔公共衛生及改善房屋、設備等方面進行常態投入等。基本的醫療服務條件難以改善等經濟因素導致鄉鎮衛生院服務功能弱化,衛生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差,使得醫務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積極性受挫,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1.4 城鄉配置失衡

相對于城市醫療機構高層次人才集中、設施設備先進而言,我國鄉鎮基層衛生院基礎設施設備落后明顯,而且承擔著醫療、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項任務,業務多樣且工作繁雜。城鄉之間工作生活環境差別大,多數鄉鎮衛生院經濟效益差,使得優秀衛生人才不愿到基層工作,現有的基層衛生人員由于發展空間狹窄、晉級晉職困難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嚴重,更加重了城鄉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失衡的現狀,使得基層衛生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2]的情況更加惡化。

2 充分利用醫改政策,加快基層衛生人才培養

2.1 基層無學歷衛生人員中專學歷教育

2.1.1實施方法:自2004年啟動了為期6年的農村基層無學歷衛生技術人員中專學歷教育工作,無學歷的鄉、村醫務人員可以免試入學參加脫產1年、半脫產或視頻教學2年的學習,考試合格可以獲得中專學歷。地方醫學院校主要任務是面向基層、培養實用型人才,以滿足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3],我們采取以市衛生學校為醫學教育培訓中心,在所屬的5個縣設立視頻教學點,方便基層學員就近學習。

2.1.2 結果:截止2010年底,共有4 115名基層無學歷衛生人員通過其他方式取得中專學歷,無學歷人員數由2006年初的5 718名降至1 603名,降幅為71.96%。。

2.2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職人員成人學歷教育資助項目

2.2.1 實施方法:加強在職教育是不斷提高衛生勞動者的技能,開發人力,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途徑[4]。利用河南省衛生人才隊伍建設“51111工程”項目,由財政資助學員50%的學費,學員所在單位相應資助30%的學費。

2.2.2 結果:2009年,資助縣級醫療衛生機構2名研究生,縣、鄉兩級61名本科生、72名專科生,資助學費64.78萬元,該項目將實施至2013年。

2.3 衛生自學考試

自1993年,我市開始進行衛生自學考試,設臨床醫學、護理學、中醫學、藥學等7個專業,分本科和專科層次。考試人數7 690名,畢業人數4 329名。

2.4 鄉村醫生免費輪訓

依托河南省衛生人才隊伍建設“51111工程”項目,采取視頻教學的方式,在各鄉鎮衛生院實施教學,對4 854名注冊鄉村醫生進行了免費輪訓。

2.5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

為實現2012年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城市每萬名居民擁有1~2名全科醫生的目標,對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免費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按照全國轉崗培訓大綱進行,已安排37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2011年還將安排150人參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全科醫生轉崗培訓。

2.6 繼續醫學教育

組織申報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召開各種學術會議、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組織參加網絡學習,受益人數達23 500人次。實行醫學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審核登記制度,要求每一個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每年必須通過學習和教育獲取一定的學分,并作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對繼續教育登記手冊進行審核總數達13 500余人次。對在職人員素質水平的提升及診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3 探討與建議

3.1 增加財政投入,將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列入財政統一支付

鄉鎮衛生院人員待遇低直接影響了衛技人員隊伍的穩定,是造成鄉鎮衛生院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政府需要加大對基層衛生院人力資源的投資,逐步建立鄉鎮基層衛生院在編人員薪酬福利的保障機制。保證基層衛生院的基本建設和人才培養,保證鄉鎮衛生院的正常人員經費,為鄉鎮衛生院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先決條件。財政的投入應該有著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從長期來看,應該隨著財力的不斷增長同比遞增。

3.2 落實在崗在職培訓措施,提高現有人員技術水平

3.2.1鼓勵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參加醫學本、專科學歷教育,改善現有衛生技術人員學歷結構,提高學歷層次,繼續做好基層衛生人員成人學歷教育學費資助工作[5-6]。

3.2.2建立強化在職培訓制度。做好鄉村醫生輪訓的同時,根據不同學科要求,選送鄉鎮衛生院在職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培訓,確定培養目標,制定培養規劃,培養出一批基層技術骨干隊伍。

3.2.3對取得執業資格的基層衛技人員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再經過幾年努力,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更好地為群眾提供連續協調、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何俊,劉鳳芝,何麗霞,等. 我國三省區鄉村醫生教育現狀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9,8(11):822-824.

[2] 張曉風,曹志輝,韓彩欣. 河北省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力配置研究[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10(5):914-916.

[3] 王家驥,劉義海,呂嘉春,等. 深化醫學教育改革為社區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的實踐[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5(2):93-95.

[4] 李曉燕,李琪. 中國衛生人力政策回顧[J]. 中國衛生人才,2008,12(11):20-21.

篇(6)

課 題: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贛南農村衛生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0ZD065。

目前,我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狀況可概括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數鄉鎮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層次偏低,醫療服務水平普遍較低,農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得不到滿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取消了衛生保健專業,增設農村醫學專業,旨在為農村基層培養實用性衛生技術人才。

筆者學校從2010年起,開設四年制中等農村醫學專業。本文以贛南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實際現狀為切入點,探索了贛南中等職業教育農村醫學實用性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贛南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現狀

贛南即贛州,地處江西南部,人口842萬,其中80%為農民。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954個,其中醫院5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個、衛生院31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465個,衛生機構床位1.42萬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0.46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9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74萬人,注冊護士0.59萬人,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只有0.53萬人;具有本科學歷者占1.5%,大專學歷者占17.5%,中專學歷者占57.7%,無學歷者占28.9%,有的縣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為0;鄉鎮衛生院中高級職稱者占1.23%,中級職稱者占12.95%,初級職稱者占60.14%,無職稱者占25.68%。

目前贛南注冊的鄉村醫生有8538人,但村衛生室只有執業(助理)醫師105名,僅占鄉村醫生總數的1.86%,遠低于全國14.2%的比例。其中60歲以上的鄉村醫生1359人,占15.9%,年齡在45歲以上的占總人數的53.1%,年齡在35歲以下的占衛生人才總數21.6%。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數只有1.21人。且這些鄉村醫生多是從“赤腳醫生”轉化來的,“半醫半農”的尷尬身份讓鄉村醫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對農村衛生事業的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

顯然,贛南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存在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低、職稱結構不合理、業務素質較差和年齡老化等問題,使農村社區提供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保健需求,為贛南農村基層培養實用性衛生技術人才的問題亟待解決。

二、贛南中等職業教育農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1.根據贛南蘇區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實際,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1)科學制定定向培養中等農村醫學人才的規劃和目標。為解決贛南農村衛生技術人員資源不足的問題,筆者學校將贛南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資源的調研分析及對策遞交贛州市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經江西省教育廳和衛生廳批準,從2010年起筆者學校――贛州衛生學校開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學生,定向培養為贛南中等農村醫學人才。根據贛南的實際,2011年起,學校每年定向培養200名中等農村醫學生,為贛南農村基層定向培養實用性衛生技術人才。筆者學校還根據贛南中草藥資源豐富的特點,制定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的中等農村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2)在調研的基礎上,改革招生制度,確保中等農村醫學生畢業后服務于贛南農村基層。農村醫學專業是真正為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務于農村的實用性衛生技術人才。依據本課題組對贛南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現狀的調研結果,筆者學校對農村醫學專業的生源條件進行了調整:①立志于扎根贛南農村基層的鄉村醫生不受年齡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贛南農村基層醫學的高考生優先錄取;③確定一定的中考分數線并嚴格按分數線錄取,以確保基本文化素養。該專業學生入學時憑錄取通知書和簽訂的立志于農村醫學就業協議書辦理注冊報到手續。

(3)按靈活性、適應性原則,科學設置課程和制訂教學計劃。筆者學校在設置農村醫學課程和制訂教學計劃時,按照培養農村基層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確定各課程教學內容和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如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度,而專業課程則突出“實用性”“針對性”和“技能性”。教學內容不僅按農村醫學專業大綱設置,同時,在夠用實用的原則上及在贛南農村實際的基礎上,新增如農村預防保健適宜技術、農村臨床適宜技術(包含內、外婦產、兒、中醫適宜技術等內容)和贛南常見病的防治等;并且針對農村醫學專業教育目標是以培養助理醫師為主,根據國家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內容主要為內、外、婦、兒及相關基礎,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增加內、外、婦、兒等課程的課時量。

(4)注重人文素質、職業道德培養,提升農村醫學生的職業素質。筆者學校不僅增加了人文課程和職業道德、法律、法規課等課程,而且注重開發農村醫學專業第二課堂教育(如義工活動、急救培訓等),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不僅要有過硬的醫療技術,更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培養農村醫學生扎根農村、為廣大農民服務的精神。

2.以能力為本位,創新實用性農村衛生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思結合,如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以及深入社區、醫院或鄉村“邊看邊講”的多元化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還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加強對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益事業。

3.以培養“高素質的實用性衛生技術人才”為目標,探索學歷教育與技能型實用技術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筆者學校注重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學歷的提高。組織學生參加成人高考,在畢業前98%的學生進入醫學本科或大專的學習。同時根據贛南農村實際,鼓勵并支持部分農村醫學生進行中醫師承學習,創“雙證”(助理醫師和中醫師)中等農村醫學特色教育。

衛生部、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農業部等部委下發的《關于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具備條件的中等衛生學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農村醫學人才培養的原則下,可申辦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提高辦學層次,為農村培養高等醫學專科人才,以適應本地區農村對衛生人才的需求。故筆者學校以農村衛生實用知識、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制定的四年制中專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旨在通過探索四年制中等農村醫學培養模式,為學校升格后培養三年制全科醫生(農村醫學)奠定基礎。

4.以“實用性和適宜性技術”指導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及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培養適合贛南蘇區農村基層衛生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設探索。成立由臨床醫學專家和校內專家組成的農村醫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編寫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課程。如贛南中草藥資源豐富,可開發贛南中草藥教材,培養學生掌握實用性和適宜性技術。又如根據贛南常見病例開發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等校本教材,為贛南農村培養衛生技術人才。

(2)師資隊伍建設探索。一是通過培訓,增大雙師型教師比例;二是聘任臨床專家講授專業課,或與科研院校、三甲醫院聯合培養師資。

(3)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探索。一是完善學校實驗、實訓建設;二是建設各層次農村醫學專業臨床見習和實踐基地。通過“以臨床環境為依托” “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中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達到教、學、做一體化。不但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學生掌握工作崗位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

我們探索了為贛南農村培養高素質衛生技術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適合培養贛南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才培養的措施,通過定位“技能型、適宜性和實用性”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通過職業道德的培養以及教材、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的建設,使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在鄉村醫療機構從業,具備常見病的處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學習和提高的能力、公共衛生服務和管理能力,為贛南農村衛生保健、防疫、康復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林.鄉鎮衛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報,2009-09-28.

[2]顏莉芝,朱雙華.淺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基本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08(1).

[3]廖鴻鵬,楊偉輝等.鄉村醫生,歸屬何在?[N].贛南日報,2010-08-01.

[4]郝如敏,鄧書林,孫勝林等.北京市農村衛生人員現狀和中等衛生職教發展對策研究――對昌平區農村衛生人員狀況的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4).

[5]彭力,馬愛民,劉洪波等.以職業素質教育為特色構建醫藥衛生高技能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長春醫學,2008(6).

[6]邢志華,都麗萍.探討農村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J].基層醫學論壇,2004(8).

篇(7)

1前言

隨著我國近年來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題逐漸成為目前我國發展的主旋律,而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更是科學規劃社會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

2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現狀分析

2.1國外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基本現狀 全科醫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在1970年初正式被確立,全科醫學這門學科被北美的一些臨床上的醫學專家提出。最初,全科醫學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和全面性的臨床醫學學科。在1968年,醫學專家們正式提出了一門具有獨立性的學科,它就是家庭醫學學科。之后在加拿大、 澳大利亞都陸續開始了與全科醫學人才相關的一系列培養項目。1990年,在我國的臺灣和香港也進行了關于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相關工作,現今,全球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大部分地區開始了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工作方案的建立以及一些住院醫師學習全科醫學技能的培訓。

2.2國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基本現狀 我國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在最開始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獨特的中國特色,我國全科醫學人才培養事業從改革開放到可持續發展, 經歷了三個階段,包括建立和弘揚以及發展,隨后又經歷了改革、 調整及復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重要部分。

3全科醫生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3.1全科醫生質量有限 因為我國對于開展全科醫學的教育比較落后,全科師資嚴重缺乏,培訓基地和教材不完善,還有一些培訓的工作不合理,規范化的培訓宣傳和普及很艱難,困難重重[1],社區全科醫生本科學歷以上的人很少,導致目前我國合格的全科醫師寥寥無幾。雖然有一些通過轉崗和規范化的培養,培養了一些專業的全科醫生,但目前,仍有較大差距,對于社區衛生發展的要求及居民的需求來說,這很難為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保健服務[2]。

3.2全科醫生培養方式不完善 目前提高全科醫生醫療質量的先決條件是繼續醫學的教育,我國在積極實行的"5+3"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模式只解決了這門學科的入門問題,但目前全科醫生只能通過參加專科醫生舉辦的繼續教育課程來進行繼續學習,繼續教育還是嚴重的缺乏,即使到更好的醫院進行進修,也還是專科醫生來指導全科醫生,這樣對于那些全科醫生來說就缺乏了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所以,對于提供針對全科醫生的培訓師資和平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全面提高全科醫生管理能力和診療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培養全科醫學人才的重要意義

全科醫學又叫家庭醫學, 是一門新興醫學科學,是醫務人員直接進入社會向群眾提供醫療協助、 預防疾病的發生、保健身體,還有病后康復這一系列的指導與服務。全科醫學人才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主要在基層醫療衛生領域工作,為居民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

5全科醫學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5.1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研究, 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 全科醫學教育是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必要的途徑,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臨床、預防、康復和人文等為一體的教育。近年來,學校大力發展全科醫學的教育進程和研究,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內外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情況,積極的組織教師學習和培訓國家醫療衛生政策,加強對教師積極探索和了解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和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的鼓勵。

5.2加強臨床實踐基地建設, 積極開展社區實踐教學 醫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實踐教學環節,醫學生即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理論和專業的操作技能,還要有熟練清晰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校應該建立有利于醫學生的一系列的實踐操作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和學校醫院的教學資源優勢,加強理論和臨床實踐的融合。

5.3培訓基層在職醫療衛生人員 當前制約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是高職稱的人員較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整體學歷不高,專業不突出,年齡結構嚴重老化,重要的是居民普遍對基礎醫療衛生的服務和醫學技能不信任和不放心的緣故。因此,目前十分迫切的問題就是要強化在職醫生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訓,提高全科醫生的綜合素質和診療技術[3]。建立全面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和培訓人才的實習醫院,為一些比較底層的醫院的醫生和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提供全科醫師骨干培訓以及資質認證等,進一步為崗前培訓做好準備,推進對基層醫療服務人員的醫療水平和可信度。

6結論

隨著近年來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和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不斷推進,在全科醫學的發展和研究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學科教育和醫院人才培養方面有了充分的提高和顯著的成績。隨著我國提出的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推動和不斷完善醫療衛生的服務事業,是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篇(8)

2011年4—9月,綜合考慮我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等特點,從東、中、西部抽取北京、浙江、山西、安徽、貴州和云南6個省市,每個省按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層抽取2個區縣,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選取一定有代表性的鄉鎮和村,累計共調查6個省市12個區縣48個鄉鎮衛生院,每個衛生院抽取15名衛技人員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全科醫生、防保人員、護士、醫輔醫技、藥房等人員。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機構調查表和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繼續教育現狀、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繼續教育的需求。共發放問卷720份,回收問卷719份,有效回收率為99.9%。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

2結果

2.1衛生人才隊伍基本情況

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男女比例為1∶1.7;年齡20~39歲者占68.7%,50歲及以上者僅占8.1%;大專學歷占47.6%,本科學歷僅占16.7%,尚有1.4%為初中及以下學歷;職稱士級和師級分別占32.8%和31.0%,副高及以上職稱僅占2.3%,尚有15.3%沒有職稱;全科醫師占22.3%,護士占20.9%。

2.2衛生人才隊伍繼續教育現狀

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機構有縣級醫療機構(42.4%,305/719)、區縣行政部門及其委托單位(29.6%,213/719)、地市級醫療機構(23.1%,166/719)等。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參加短期多次培訓者占56.0%,參加定期集中專題學習者占20.9%,而參加函授、遠程教育、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實地培訓、傳統醫學師承形式的培訓者僅分別占9.0%、7.4%、3.1%、0.9%。49.6%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2010年累積培訓時間≤30學時,24.3%累積培訓時間為31~50學時,僅7.5%累積培訓時間>90學時。僅有18.3%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對繼續教育狀況比較滿意或很滿意,48.0%滿意程度一般,尚有33.7%表示很不滿意或不太滿意。

2.3衛生人才隊伍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認為繼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學缺乏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66.1%,475/719)、培訓或學習時間短(54.2%,390/719)、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44.1%,317/719)等。

2.4衛生人才隊伍繼續教育需求

2.4.1培養人選來源

醫務人員認為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的合適人選有:醫學院校畢業的普通大學生(59.2%,426/719)、通過上級衛生局招考的人員(48.1%,346/719)、上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的醫務人員(43.3%,311/719)等。

2.4.2繼續教育內容需求

有63.5%的醫務人員認為鄉鎮衛生院最需要的醫學專業是全科醫學,19.7%認為是臨床醫學,12.7%認為是中西醫結合專業,僅2.8%認為是中醫學專業。醫務人員認為最需要補充的專業知識有:全科醫學知識(82.5%,593/719)、西醫專業知識(44.1%,317/719)、疾病預防控制(38.7%,278/719)(見表4)。

2.4.3繼續教育方式需求

42.9%的醫務人員希望能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實地培訓,33.4%希望能參加定期集中專題學習,而僅8.4%希望能短期多次培訓。

3討論

3.1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3.1.1鄉鎮衛生院尚未形成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

繼續醫學教育是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主動獲取、更新醫學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性的醫學教育。醫學繼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培訓對象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衛生部根據新醫改方案出臺了《關于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農村衛生人員在職在崗培訓,對農村鄉鎮衛生院在職在崗衛生人員每5年進行全員崗位培訓一次,將培訓結果作為崗位聘任與年度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每年要有1名鄉鎮衛生院技術骨干人員到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進修。用3年時間,培訓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人員36萬人次”的目標。然而目前在農村尚沒有建立起完整的鄉鎮衛生院繼續教育體系,并沒有相應配套的對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接受繼續教育情況的具體組織管理、考核、登記、評估等一系列實際操作的規定,很難使鄉鎮衛生院將繼續教育情況與考核、崗位聘任和職稱晉升等相關工作掛鉤。由于培訓時間較長,鄉鎮衛生院人手少,工作任務繁重,再加上缺乏對鄉鎮衛生院繼續教育的有效監督,使得一些鄉鎮衛生院和醫務人員都不重視培訓。

3.1.2繼續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效果不理想

調查結果顯示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認為繼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學缺乏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培訓或學習時間短、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繼續教育內容的設計脫離了培養目標和農村衛生工作的實際需要,缺乏實踐性和針對性,使得繼續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反映在培養方面主要問題是繼續教育沒有針對性,專家講的聽不太懂,講的內容和需求不對口,繼續教育效果不太大。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其范圍涵蓋了各種年齡、性別、各個器官系統以及各類疾病。對于繼續教育內容,全科醫學知識和公共衛生知識是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希望補充的主要知識,這也和鄉鎮衛生院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的功能定位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心理、中醫和法律知識也是他們想了解的知識,在今后組織的繼續教育中,應關注這些知識的補充。

3.1.3繼續教育機構單一,形式缺乏多樣性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承擔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繼續教育的主要機構仍然是以縣級醫療機構和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單位為主,繼續教育形式以短期多次的培訓為主。而依據文件提出的利用多種資源,采用多種形式的培訓尚沒有深入開展起來。究其原因,從各級機構承擔的職能來看,縣級衛生機構是培訓的主要承擔機構,而各高、中等醫學院校和城市衛生機構對于鄉鎮衛生院的培訓,只是一種社會責任,并沒有充分調動起高、中等醫學院校和城市衛生機構對基層衛生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3.1.4繼續教育與需求脫節,難以調動積極性

從鄉鎮衛生院繼續教育現狀和需求來看,目前對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的繼續教育現狀與其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很難調動培訓對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被調查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有近80%的人對目前繼續教育狀況的滿意度不高。培訓和需求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他們更希望通過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實地培訓或定期集中專題學習來獲得相關知識,而不是通過短期多次培訓的方式獲取知識。(2)隨著當前農村居民健康需求水平的提高,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所需醫學知識也在向多樣化發展,除了希望獲得和其服務功能相關的全科醫學、西醫和疾病預防控制知識之外,他們還希望能接受中醫、法律法規、醫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一差距表明,當前實施的農村繼續醫學教育采用的思路以強調供方居多,而對需方要求的滿足體現不足,沒有將繼續教育的目標同農村居民的需求、農村的環境特點和培訓對象的需求相結合。

3.2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醫學教育分為醫學院校教育(學歷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個階段。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培養策略應主要從上述三個方面三軌并進。

3.2.1加強全科醫學專業建設,為鄉鎮衛生院培養適宜的專業人才

2010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頒布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發改社會[2010]561號),提出要“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并制定了“從2010年開始,3年內培養6萬名全科醫生,到2020年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的目標,目標的實現任重道遠。全科醫學是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培養最需要的專業,但是教育部一直沒有將全科醫學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專業(學科)目錄,這也是基層衛生人才培養源頭上的短板。實現全科醫學專業和學科的建制是首要工作,在教育部新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提出對一級學科采取了指令性管理辦法,二級學科采取指導性管理辦法。這也為未來將全科醫學納入二級學科目錄開了口子,可以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下,研究探索增設全科醫學二級學科。同時,高等醫學院校要積極開辦全科醫學專業,發揮為鄉鎮衛生院培養全科醫學人才的作用,通過正規醫學學歷教育,即國家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的形式為基層培養全科醫生。

3.2.2完善畢業后教育,健全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的畢業后教育主要包括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專科培訓和全科醫師培訓。全科醫師培訓是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以培養社區醫生為主的基層醫學教育途徑,是農村基層衛生人才畢業后教育的主要途徑。早在1999年衛生部就開始重視全科醫師的培養,頒布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衛科教發[1999]第610號),提出了為社區培養全科醫師的思路。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的畢業后教育體系尚沒有建立起來。從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的培訓需求來看,他們需要通過規范化的培訓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醫學教育的角度來看,畢業后教育階段的規范化培訓也是優化醫生知識結構、提高技術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重要舉措,將逐步成為醫學院校畢業生轉變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必經階段。因此將畢業后教育階段的培訓納入鄉鎮衛生院衛生人才培養體系中是完善農村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必然要求,也是將學歷教育和畢業后教育有力銜接的內在要求。

篇(9)

關鍵詞:新醫改;基層醫療機構;現狀;人才建設策略

0引言

2009年新醫改方案的出臺,2011年“兩會”后出臺的《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發展提供了契機。在新醫改形勢下,基層醫療須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快速提升衛生人員的整體素質,是促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我國醫療改革的成敗關鍵之所在。因而現階段在《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指導思想下,對人才隊伍的建設應抓住發展的機遇,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取得更高的績效,為老百姓提供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貢獻一份力量。

1基層醫療機構的現狀

根據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0陜西省統計年鑒數據分析:全省80個縣,918鎮,655鄉以及172個街道辦事處。全省人口總數為38528156,其中鄉鎮人口24318767,占總人口數的63%。全省醫療機構8565個,其中鄉鎮醫療機構172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33個,鄉鎮和社區醫療機構數占全省的24%;全省床位134464張,其中鄉鎮醫療機構床位2832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床位2237個,鄉鎮和社區床位占全省23%。全省衛生技術人員162861,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9745人,執業醫師57244,注冊護士405223;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7309,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技術人員3768,鄉鎮和社區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占全省19%。把區域人口數和其對應衛生技術人員數、床位數進行對應分析,得到:每千人口床位數鄉鎮0.93,低于每千城市人口醫院床位數3.26;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鄉鎮3.14,遠低于市6.74,全省4.46;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鄉鎮1.36,遠低于市2.59,全省1.81;每千人口注冊護士鄉鎮0.79,遠低于全省1.42,市2.52。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到基層醫療機構配置的衛生資源及其缺乏,承擔著全省70%-80%的醫療任務,配置的衛生資源卻只有總體衛生資源的30%左右,所承擔的醫療任務和所享有的衛生資源及其不平衡,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水平的提高,給其發展帶來了很多的桎梏。并通過對陜西省部分基層醫療機構調查得到,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現有醫療服務不能滿足老百姓對衛生服務需求、醫療設備相對較差、技術也較落后、醫療服務質量不高、科研能力薄弱、醫務人員缺乏、職稱學歷低、素質不高等。在新醫改政策的主導下,基層醫療機構正處于轉型期,要想改變其生存狀況和解決當前凸顯的問題,首要的是解決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這是關系到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核心問題。因而各基層醫療機構應在政府的指導下,加大加快人才建設,培育能滿足市場需求和促進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人才隊伍,促進整個陜西醫療服務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2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建設策略

2.1 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提供人才建設的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導向,通過項目支撐,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資,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對基層醫療機構資源合理配置,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加快衛生人才資源開發,使衛生人才總量,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總量穩步增長,人才結構明顯改善,醫療質量明顯提高,形成一支在本地區具有一定優勢的高層次人才群體[1]。政府可通過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和政策制度的制定,加大財政投入,加快基層衛生人才的建設。如合理安排專項補助,進一步完善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安排專項資金加快全科醫生的培訓和后期教育,并且可與醫學院校聯合,培養定向生;減少戶籍政策的限制、提供購房的優惠,為當地基層醫療機構引進人才提供便利條件。

2.2 加快全科醫生的培養步伐,培養適宜人才為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提出,今后10年將通過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逐步形成一支數量適宜、質量較高、結構合理、適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需要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陜西省應按照國家總體部署,結合《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加快全科醫生培養的步伐,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缺醫的情況。其一規范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將全科醫生培養逐步規范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2]。其二大力開展基層在崗醫生轉崗培訓。對符合條件的基層在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按需進行1-2年的轉崗培訓。2010年,針對我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素質總體不高,由省衛生廳、教育廳和財政廳聯合制定了“陜西省基層醫療機構萬名醫生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其重點以培訓全科醫生為重點,對陜西省在崗的鄉鎮衛生院醫生和社區醫生進行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培訓。此項目每年培訓2000人、從2010年9月份開始,到2015年12月結束,共計劃培訓1萬余名基層全科醫生。

2.3 完善醫學教育體系,為人才建設提供蓄水池目前陜西省的醫學院校主要有:交大醫學院、陜西中醫學院、西安醫學院、陜西醫科學院,延安大學醫學院。每一個醫學院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根據現階段醫療改革發展和市場對醫學人才的需求,醫學院校要拓寬專業領域,確定基層人才培養專業適應性,針對省內不同區域的醫療衛生需求,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在招生階段設立面對基層招生類別,解決高等院校畢業生全科醫療技術較差,缺乏實際能力的問題,與此同時適當降低錄取分數段,減免學費,畢業后直接分配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并鼓勵其他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由政府制定相關提升和經濟補助政策,切實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醫療技術人員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在課程的設置上,醫學本科教育內容中應增加預防、保健、康復等全科醫學的課程,使醫學生在大學期間學到作為醫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為將來做全科醫生或專科醫生打下堅實基礎[3]。

2.4 深化人事改革,為人才建設提供運行環境各醫療機構深化人事改革,參照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手段,優化人才管理機制。其一醫務人員招聘上,實行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開展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聘上崗、合同管理;其二逐步建立績效考核體系,把醫務人員工作績效同其工作數量、質量和服務對象滿意度、居民健康狀況改善等指標結合起來,其考核的結果同醫務人員的薪酬、晉升、后期培訓相掛鉤。其三在薪酬體系設置上,對衛生人員不同的補償模式將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在制度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補償模式對醫護人員行為的影響,最理想的報酬體系能以合理的資源分析方式激勵員工提供高質量、有效的醫療服務[4]。其四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在堅持按勞取酬、優績優酬,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基礎上,適當拉開醫務人員收入差距,并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有突出貢獻的醫務人員重點傾斜,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進一步鼓勵優秀的醫務人員。

2.5 加快硬件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為人才建設提供運行平臺基層醫療機構硬件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相對大醫院和中心醫院來說薄弱,因而對吸引、留住、培養人才不利。在新醫改政策的指導下,政府對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專項補助及經常性收支差額的補助。并整合現有資源,進行多方籌集資金,在一定基礎上吸納社會資本,加大硬件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改變基層醫療機構由于硬件建設薄弱、信息化缺乏造成醫療條件差、醫療服務水平低、人才流失的現象。其配套的硬件設施能基本滿足所在區域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利于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發揮,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對信息化的建設,合理安排好進度和具體工作,建立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信息系統,提供基層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服務水平,促進人才的培養。

2.6 促進醫療人員流動制度,促進人才進一步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取得基層醫療機構和上一級醫療機構的聯系,實現人才的雙向流動機制。如對于高一級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應定期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為患者提供先進的診療技術,為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提供技術咨詢和輔導,從而提升醫療的衛生服務水平。對于基層醫療機構人員應通過選撥或定期輪換到高一級的醫療機構進行學習,提高醫療水平和處理復雜病情的能力。在西安、榆林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可以從根本上建立醫療人員流動制度,其結果作為晉升和加薪的條件之一。結合國外的經驗,主治醫師以上的醫療技術人員,必須有相應的基層醫療工作經歷,才能晉升職稱;已晉升主任醫師的醫療技術人員,每年必須有一定時間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才能調升工資。

3總結

從根本上說,基層醫療機構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人才隊伍的建設。在政府政策的主導下,改革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并致力于全科醫生培養和進一步深化人事改革;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充足的條件,為更好提供醫療服務打下夯實的基礎,為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

參考文獻:

[1]蔣文華,孫曉平.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實踐探索[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年31(5):448-449.

篇(10)

本論文由陜西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09BY76)。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明確把“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列入重大人才工程。這對以“立足地方、面向基層”為辦學定位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宗旨的新建醫學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辦學時間相對較長的教學型醫學本科院校,紛紛向研究型或教學研究型方向發展,正在放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這又為新建醫學本科院校培養服務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新建醫學本科院校如何跳出傳統的“高職高專培養應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培養理論型人才”的藩籬,處理好承前與啟后、借鑒與融合、發展與創新的關系是該類高校必須深入思考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實驗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構建實驗教學體系,就是根據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組成實驗教學的各要素進行整體設計,通過落實各實驗環節保證整體目標的實現[1]。在本科學生實踐教學過程中,我校本著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原則,不斷探索,初步構建了新的醫學形態實驗教學體系。我校改革的路徑是:一個確立,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教學理念;二個突出:突出專業設置為基層而設,人才培養解基層之需的特色教育,建立強化應用的教學目標;三個基本: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三個基本模塊”的實驗教學內容。

轉變思想、更新理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教學理念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深厚的理論功底固然重要,但最終要體現在處理疾病的能力上。作為一門獨立性的科學,醫學形態實驗學是基礎醫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涉及組織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病理學、寄生蟲學等多個學科,在培養醫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方面有其獨特的教學內涵。醫學形態學實驗是醫學生全面掌握、融匯基礎醫學知識、固化綜合理論,培養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目前,國內大多數本科院校都重視形態實驗教學,已獨立設課。新建醫學本科院校受原有的專科階段辦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對形態實驗教學在整個本科教育教學中的意義、作用、地位以及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等問題的認識尚不清楚。所以,在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時,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理念。摒棄 “實驗教學為教輔課”的思想,確立形態實驗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中的主導地位,把其作為“內涵升本”的重要指標。摒棄“喂奶瓶”的思想,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教學理念。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與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喂奶瓶”的學生是永遠長不大的。要將教師由過去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的啟發、引導和指導者。實驗方案的制訂、資料的查詢、儀器的調試、實際的操作、數據的處理、結果的分析等,盡量交由學生獨立完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參與實驗環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

突出專業設置為基層而設,人才培養解基層之需的特色教育,建立強化應用的教學目標

我校在升本后確立了面向農村、面向社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著力為陜西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醫療衛生人才[2] 。這就要求,我校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要立足學校的辦學定位,突出專業設置為基層而設,人才培養解基層之需的特色教育,建立強化應用的教學目標。據此,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目標就是:以基層的醫療衛生需求為導向,為培養以全科醫生為首的基層醫療衛生團隊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具備寬廣扎實的醫學基礎科學知識,靈活多樣應用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的態度;掌握常用實驗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及其應用,學會實驗的基本方法和熟悉常用儀器及設備的基本操作和使用。通過醫學形態學實驗過程的訓練,學生會正確運用已學到的知識,以動態的眼光去觀察從正常到病變再到臨床的動態演變過程,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下一步進入臨床專業課學習鋪路搭橋。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三個基本模塊”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內容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基層衛生人才的有效途徑,要為基層培養“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醫療衛生人才,必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符合基層工作崗位的需求,同時要營造貼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實際的人才培養氛圍。據此,我們對形態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構建。

1.基礎性實驗模塊。針對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對銜接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相關學科,開展包括形態學實驗基本方法與經典驗證性實驗,并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等學科研究前沿知識加以闡述。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入門性、規范性的特點,教師示范、學生做規范化操作訓練,以培養醫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及規范合理的操作習慣。考慮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實際,除系統為學生介紹形態學實驗方法的理論知識外,增設組織石蠟切片制作技術、蘇木素-伊紅(H-E)染色技術、病原生物學常規染色技術、組織化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等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項目。

2.綜合性實驗模塊。針對已系統修完醫學基礎課程的大學三年級學生,以農村、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為切入點,淡化學科界限,開設綜合性實驗。同時,結合陜西經濟社會的現實需求,開發適合陜西地方實際的特色實驗項目。綜合性實驗課程涵蓋三塊內容:(1)圍繞基層常見病、多發病,基于動物模型,開設綜合性動物實驗。(2)與動物實驗相呼應,以器官或疾病為主線,內容由淺入深,密切聯系功能與臨床,開展臨床病例討論。(3)圍繞基層常見病、多發病或結合當前新發疾病,將實驗課堂由實驗室延伸到基層醫院和社區,開展學生PBL專題。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布置任務,比如讓學生到社區進行“高血壓”、“糖尿病”疾病調查和健康宣傳等職業實踐。讓學生接觸真實的病人,面對面與病人交流,聽聽病人對疾病的真實描述和感受,最終每個學習小組寫一份調查報告論文,做成PPT進行PBL專題講座。通過上述“立體化教學”, 加深了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訓練了學生應用基礎醫學知識來解決臨床診斷疾病的實際能力,讓學生初步感受崗位職業特點,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方式的形成。

3.創新性實驗模塊。創新性實驗就是學生自主設計科研課題方案。學校科研處設立學生科研課題立項的專項基金。學生以已有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個人興趣和科研目標為導向設計實驗及進行初步的科研訓練。

總之,實驗教學是新建醫學本科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質量的重要環節。在探索、創新教學內容的同時,新建本科院校還應把實驗教學系統改革與實驗室評估、實驗室體制改革及實驗室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并完善實驗教學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辦學層次,更好地為社區和農村基層輸送合格的衛生人才;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競爭力,為自己找到一份生存空間和存在價值。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進出口貿易情況 下一篇: 促進農業發展的建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江安县| 孝昌县| 禄丰县| 铅山县| 桦川县| 丹凤县| 寿光市| 咸阳市| 淮北市| 永川市| 西丰县| 娄底市| 巴彦淖尔市| 吉林市| 通城县| 石河子市| 商城县| 鄯善县| 漳浦县| 册亨县| 万荣县| 临邑县| 浪卡子县| 嘉禾县| 普兰县| 黄大仙区| 齐齐哈尔市| 安远县| 巴彦淖尔市| 余干县| 潮州市| 遂川县| 岗巴县| 广河县| 嫩江县| 山阴县| 榆林市| 息烽县| 龙井市|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