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9 09:01: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問題

1.1 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

隨著工程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 1992年山西省開始實行森防目標管理,發生面積逐年減少,到1997年降低到302 000hm2。但由于近幾年連續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面積又有所上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大。

1.2 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

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點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山西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m3,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3 頑固難治

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不太嚴重的松毛蟲、于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2 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①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②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③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④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動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⑤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3 主要對策措施

3.1 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在國家、省、市、縣四級測報網絡,及時掌握森林病蟲害發生動態和發展趨勢,為防治提供依據。通過嚴格的檢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險森林病蟲害侵入和國內危險病蟲害的異地傳播,運用現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強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減輕災害的損失,實現森林災害可持續控制。

3.2 發揮科技在森林災害控制中的作用

在實施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加大實行科研、生產、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決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藥械等問題。加強分子生物學技術,3S技術生態控制等高新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預防工作轉變。

3.3 重視可持續發展森林的建設,提高森林群體的抗病能力

由于生態系統惡化,造成的森林病蟲害具有明顯的生態災害的特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災害,有效的方法則有賴于生態的恢復和建設。以保護蛇、鷹類治鼠類;保護鳥類治蟲的生物工程,充分發揮病蟲害的天敵作用,實現無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態平衡,也達到了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3.4 加強林木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傳入

篇(2)

1 森林和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在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森林與生態系統對其有著重要的影響,森林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世界上是最為豐富的生物基因庫。森林生態系統與其它生態系統相比,營養結構與空間系統更為復雜,并且其總利用率也非常高。對于森林而言,其可利用的凈輻射非常高,并且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森林的作用

2.1 森林的涵養水源極其豐富,能夠有效防止江河發生泛濫

洪水泛濫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土地上沒有植被,這樣就不能夠充分對雨水進行截留,最終導致洪水沒有任何的阻礙物而出現了泛濫的情況。此外,由于土地上的植被缺少,最終導致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造成了河床的淤積,最終使河床抬高,進而造成了庫容減少,嚴重削弱了泄洪的能力。對于森林生態系統而言,其作為防洪的根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的主體結構比較復雜,可以有效攔截降水過多的情況,最終將地表徑流成功的轉為地下徑流。總的來講,如果是在雨季,森林能夠將洪峰的流量大量削弱,最終延緩了洪峰的侵襲時間。在雨水量少的旱季,森林又可以有效將枯水流量增加,最終在很大程度上將枯水期縮短。

2.2 其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只有能夠有效的保護植被不收到傷害,才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一旦森林的植被被大量的破壞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最終也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2.3 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削弱噪音

森林除了能夠防洪外,在氣候的調節、空氣的凈化以及削弱噪音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全力開展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能夠有效加快經濟的發展,促進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最終有效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

3 病蟲害給森林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

近年來,受到病蟲害影響的森林面積逐漸擴大,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嚴重阻礙了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森林病蟲害是一種隱形的危害,被列為影響森林安全敵害的一種。森林的病蟲害主要是害蟲對植物的根部、枝干以及枝葉等組織進行破壞,最終造成了森林生物量大面積的減少,嚴重阻礙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4 森林病蟲害的有效防治

4.1 對森林資源進行有效擴大與保護

近年來,人們也不斷研究有效的措施來擴大森林資源,人工造林就是一項合理的措施,并且近幾年人工造林的面積仍然在不斷擴大。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的品種比較單一,就有可能導致病蟲害嚴重的增加。我國諸多人工林以及公益林等數量的增加也十分迅速,隨著其不斷的增加,我國病蟲害的防治任務也有所加大,所以,只有對森林資源進行有效的擴大與保護,才能夠保證生態環境的完善。

4.2 環境保護的急切,生物防治的關鍵

人們在進行森林病害的防治時,最先采用的方法主要為生物的方法以及化學方法。但是,由于是剛開始試驗,因此,化學藥品的品種以及使用的計量都很少,可是獲得的效果卻很有效,森林再次出現病害間隔的時間非常長,并且經濟費用較低。

對于森林病害而言,采用化學方法來進行防治具有的優點為防治效果比較明顯,見效的時間短,操作方法非常簡單,并且幾乎不會受到季節的影響,廣泛應用在大面積的防治中。其缺點為要求使用的人員一定要能夠密切注意,因為如果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小心就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會使病害產生抗藥性,對人、動物以及植物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對于生物病蟲害而言其優點非常多,其可以直接消滅害蟲,可以將生物的組成成分進行改變,對生物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并且不會出現殘留以及污染的問題,可以一次性消滅害蟲,使其不會出現再次侵害。并且與化學方法相比,其對害蟲的控制性非常強,也不會使害蟲出現任何的抗藥性。任何的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在使用后見到的效果較慢,并且進行人工繁殖這些技術十分復雜,其防治效果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自然條件等。

5 總結

為了保證生態環境能夠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能夠認真貫徹《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不斷進行改革的深化,最終將管理工作有效進行落實,找到工作中的重點,大力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最終使森林中的各個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有所增強,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

篇(3)

關鍵詞玉米;品種抗性;抗病蟲;育種

玉米病蟲害常年造成玉米減產20%~30%,利用品種的抗病蟲能力防治病蟲害是最經濟有效的手段。任何一個優良品種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蟲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區常發性主要病蟲害的品種是可行的。玉米對病蟲害的抗性遺傳復雜,不同材料的抗病蟲能力不同[1-3]。現對幾種病蟲害的抗性進行論述,以期對玉米抗性育種提供依據。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種抗亞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于永濤等[4]研究表明,抗亞洲玉米螟屬數量性狀遺傳,受多基因控制,遺傳機制復雜,分為葉片抗性和莖稈抗性,且兩者無相關性,以加性效應和部分顯性效應為主,個別表現為顯性效應。目前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雜交種親本中,就有不少親本帶有抗蟲基因,如h21、mo17、齊319等;一些對玉米螟敏感的親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廣的玉米品種浚單20、魯單981等葉片抗蟲性較好,鄭單958、沈玉21莖稈和雌穗抗蟲性較好[5]。

根據抗蟲基因的遺傳特性,要組配抗蟲性能好的雜交組合,應以雙親均中抗或高抗葉片侵害和莖稈侵害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臍胞菌引起的,分為高粱轉化型、玉米轉化型和對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轉化型。

玉米對大斑病的抗性分為質量抗性和數量抗性[6,7]。質量抗性由顯性單基因控制,也有少數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隱性單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個大斑病生理小種的出現,目前玉米品種中單一抗大斑病基因總體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個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種才能控制大斑病的發生發展。因此,應盡可能地把質量抗性基因和數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個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個抗性基因,形成多質系,充分利用質量抗性基因和多位點數量抗性基因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數量抗性基因和修飾基因,需要把它們進行聚合,利用帶多個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雜交組合,育成抗病品種。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異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種抗性單一和全球氣候變暖,該病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種分化現象,主要分為o小種、t小種和c小種。t小種和c小種分別對雄性不育的t型細胞質和c型細胞質具有專化致病性,o小種無專化致病性。我國o小種出現的頻率高,分布廣,為優勢小種。

玉米對o小種的抗性分2種類型:一種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遺傳率高;另一種是隱性單基因rhm控制的質量性狀抗性。我國已鑒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還沒有發現免疫材料[9]。自交選系時,注意在早代s2~s3便對小斑病抗性進行選擇。配制雜交組合時兩親本都應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應用細胞質雄性不育性育種時,注意不要應用t型不育細胞質,以防t小種成為優勢種,造成損失。我國已選出抗c小種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號等雜交種子生產;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雜交組合,已大面積用于生產。

4抗彎孢菌葉斑病

該病是由新月彎孢菌引起的,是近幾年新發生的一種病害,發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危害葉鞘和苞葉。

玉米材料對該病害的抗性是由多個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親遺傳現象,是由顯性效應和累加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配制雜交組合,抗×中抗,后代則一般表現高抗。對該病害的抗性也未發現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齊319、684、鄭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分南方型銹病和普通型銹病,分別由柄銹菌和殼銹菌引起。近幾年南方玉米銹病北移,已對我國玉米生產構成威脅。

據任轉灘[11]研究,目前應用的玉米材料對南方型銹病的抗性以顯性和不完全顯性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應。齊319對南方型銹病免疫,是由顯性單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現高抗。

6抗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引起、灰飛虱傳播的一種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節間嚴重縮短,植株矮化;根系發育不良;嚴重時植株葉片近于對生,頂葉叢生,葉色暗綠;植株多處產生許多蠟淚狀隆起;雄穗明顯縮短或很難抽出,雌穗小或無。

玉米對粗縮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雜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雙親之間,很少出現超親現象,以加性效應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雜交1代,其親本之一必須高抗,另一親本至少達中抗。目前應用的自交系達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齊319、齊318等,表現為從美國雜交種78599選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國內的塘四平頭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現有較強的抗病性。國內尚未發現免疫材料。

7抗矮花葉病

全世界有40多種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葉病毒分布最廣,危害最重。我國已確定有3種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葉,其中b株系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來在我國危害越來越嚴重,已逐步成為玉米產區的主要病害。

對玉米矮花葉病的抗性遺傳研究結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環境、鑒定指標等方面的影響而不盡一致。抗性基因的遺傳基礎較為復雜。研究認為由1~5個基因控制,以加性效應為主,顯性效應也起著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國的塘四平頭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帶熱帶血緣的齊318、齊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蘭卡斯特、旅大紅骨子血緣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組成的二環系均能選出抗病系。

8抗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又稱青枯病,是由幾種真菌或細菌危害玉米莖基部引起相似癥狀的總稱。主要有禾谷鐮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莖基腐和根腐。

玉米對莖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個核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遺傳,加性效應是重要組成部分。f1抗病性與親本抗病性密切相關,且多偏向感病親本。因此,配制雜交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鐮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過花絲和籽粒的傷口氣傳侵染,也有通過疏導組織由根莖傳到穗軸。硬粒型、苞葉緊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對該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應,也有一些顯性效應。雜交種f1的抗性一般表現優于雙親平均抗性。利用2個抗病親本的二環系易選出高抗系,配制雜交種至少選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的病原菌是絲孢堆黑粉菌,土傳病害,土壤和糞肥帶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種子也可帶菌入土侵染。通過幼根和幼芽侵入,隨著植株生長,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許多研究表明,玉米對絲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遺傳。f1發病率介于雙親發病率之間。抗性以加性效應為主,顯性效應和上位性效應很小,環境與基因互作不顯著。

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是控制該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雜交組合,盡量使雙親都高抗絲黑穗病,或一個親本高抗,一個親本中抗。我國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發現對該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魯原92、齊319、黃c、丹599、mo17、綜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該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內可多處生瘤,造成的減產可達80%。

玉米對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數認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遺傳,顯性效應和加性效應共同起作用,個別表現有上位性效應。我國對該病的鑒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統地開展,缺乏對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統的鑒定,對材料的抗性評價標準也不統一。一般認為,馬齒型的,早熟的,果穗苞葉長、厚、緊的材料較抗病;雜交后代較親本抗病能力強。因此,雜交組合雙親均達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雜交種。目前應用的自交系較抗病的有鄭58、178、齊319、吉63、e28、黃早四等。

12審定推廣品種的兼抗情況及發展方向

目前,山東省審定推廣的主要品種均兼抗幾種病害。如鄭單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縮病、青枯病。魯單981免疫或高抗銹病,高抗小斑病、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葉病,對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單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葉病,中抗莖腐病、彎孢菌葉斑病,抗玉米螟。農大108高抗小斑病、絲黑穗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魯單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號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葉病,抗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青枯病。魯單6006高抗絲黑穗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還有許多審定品種均兼抗幾種病害。這些品種的審定推廣應用,充分說明了育成兼抗多種病蟲害的品種是可行的。

雖然目前推廣的品種均兼抗幾種病蟲害,但兼抗的種類仍較少,兼抗性還需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兼抗粗縮病和兼抗蟲能力更需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廣大育種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斷創新,為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13參考文獻

[1] 趙君,王國英,戴景瑞.玉米對彎孢菌葉斑病的遺傳效應分析[j].作物雜志,2007(2):22-25.

[2] 石潔,王振營,何康來.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病蟲害發生趨勢與原因分析[j].植物保護,2005(5):63-65.

[3] 荊紹凌,趙樹仁,葉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遺傳改良[j].玉米科學,2008(5):37-41.

[4] 于永濤,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對亞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學,2007(5):1-5,11.

[5] 羅梅浩,劉艷艷,劉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種抗蟲性研究[j].玉米科學,2007(5):34-37.

[6] 劉文國,孫志超,荊紹凌,等.玉米絲黑穗病防治探討[j].玉米科學,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莊光章,李龍,等.玉米粗縮病和抗病育種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曉鳴,馬青,等.我國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種組成變異研究[j].玉米科學,2007(2):123-126.

篇(4)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28-01

今年以來,河北省承德縣林業局緊緊圍繞"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并同步解決貧困問題"兩大歷史任務,按照“發揮優勢、高點起步、開放創新、綠色崛起”的總體思路,認真做好生態建設、資源保護、林業改革和隊伍建設各項工作,全力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林業生態體系。同時,該縣堅持“預防為主、群防群治”方針,不遺余力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生態資源安全;建立健全森林資源動態管理長效機制,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與資源管護的矛盾,加大執法力度,認真落實生態公益林補償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確保項目資金足額到位。

1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工作人員主動防治意識薄弱

首先,相關的林業工作人員主動防治意識不足,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不能盡到各自責任和義務,工作意識和工作效率低下,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其次,由于森林病蟲害防治意識薄弱,造成防治缺失,森林病蟲害防治效果不高,給病蟲害傳播和蔓延提供了條件;工作人員不能主動學習相關森林病蟲害防治知識。由于森林病蟲害主動防控意識不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能結合地區森林病蟲害發生實際,學習先進林業防治手段和防治方法,最終嚴重影響到森林病蟲害防治效率和質量。

1.2 森林病蟲害監測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預防和監測是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準確掌握周圍環境、天氣變化情況、人為活動和生態環境監測可以較為準確的掌握病蟲發生規律,推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森林病蟲害發生發展動態,并根據已經掌握的數據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但是從目前地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來看,林業部門對森林病蟲害預防和監測工作還不到位,不能為森林病蟲害防治提供有效的監測數據,不利于工作人員采取正確措施進行防控。此外,森林病蟲害監測不到位還會加重森林病蟲害發生,加大防治難度,為病蟲害傳播提供了條件。

1.3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機制不完善

在我國很多林業部門中都存在工作機制不健全的現象,大部分林業機構的管理模式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這種模式雖然在工作傳達過程中具有自身的優勢,但是各個部門之間的橫向溝通和協調不明顯,行政管理體系沒有針對性。當林區出現病蟲害后無法及時協調各個部門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和處理,錯過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期。此外,森林病蟲害防治資金不足,很多防治措施不能及時落實到位,也造成了森林病蟲害防治難度加大,防治效率不高。

2 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

2.1 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人員意識

要想進一步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質量和效率,首先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人員的工作意識,保證其能夠主動開展防治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重要性、必要性等相關知識,切實提高農民對森林病蟲害防治意識和相關知識的掌握,在全社會營造起注重森防、參與森防,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圍,提升社會大眾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林業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的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進一步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還要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積極引進高校畢業生充實到森防隊伍中,e極鼓勵工作人員不斷強化研究和學習,學習先進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不斷提升森防人員自身專業能力,最終提升防控質量。

2.2 強化森林病蟲害監測技術

首先,認真開展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縣、鄉兩級森防預測預報體系,落實森林病蟲、鼠兔害測報人員崗位職責,明確測報工作和主測對象,加強對測報人員技術培訓管理,逐步提高測報水平,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轄區內森林病蟲、鼠兔害的發生情況、發展趨勢,為防治提供準確依據。生物和無公害防治相結合有效防治病蟲害。嚴格執行《限期除治林木病蟲害通知書》制度,對發生病蟲、鼠兔害的林地及時進行除治。根據各種病蟲害生長發育的各個蟲態進行人工防治,如蛹期采繭,成蟲期誘蛾捕蟲,卵期剪除卵枝,冬季刮樹皮。對于蟲口密度較大的,采取噴農藥、噴煙等無公害防治方法。

2.3 強化科技和資金的投入

森林病蟲害防治首先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和防治計劃,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要加大科學技術和資金的投入力度,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控。對于林區一個危害范圍廣、突發性強的森林病蟲害應該建立長效預測和監測機制,實時掌握該種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政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將森林病蟲害防治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保證資金足額到位,確保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科學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126-01

目前,森林病蟲害問題是國家應該重視的因素,相關管理人員應該重視病蟲害防治環節,引進其它種類的樹苗,提高森林的抗病蟲害執行能力,重視相關防治技術,增強防治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森林病蟲害防治效率提高。

1 森林病蟲害產生原因

1.1 人為因素

在森林病蟲害問題產生過程中,人為原因是森林病蟲害最主要的發生因素,一些管理人員為了增加森林經濟效益,大量的砍伐樹木,并且沒有根據森林地質情況對樹木種植工作加以優化,導致森林無法向著原生態化方向發展,甚至多數森林已經開始向著人工化方向發展,此類問題的發生,不僅會減少生態林數量,還會降低森林自身抗病蟲害能力,使病蟲害問題頻頻出現,對國家森林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一些森林管理人員在種植樹木的時候,單一的繁殖一個品種的樹木,沒有引進先進品種的意識,導致出現林木整體抗病蟲害能力降低,對森林資源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2 缺乏先進的防治方法

目前,部分森林病蟲害防治人員還在應用傳統的防治方式執行工作,不能根據森林病蟲害的演變創新防治方式。同時,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還在使用毒性較強的藥品執行工作,沒有意識到藥品使用的危害性,對樹木、環境、土質造成影響,甚至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雖然藥品的殺蟲效果較強,但是其副作用對人類的影響是較大的,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此類問題加以重視,提升自身工作效率。

1.3 生產過程聯系不密切

在森林林業生產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沒有意識到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執行各個環節工作時,沒有將病蟲害防治工作與其他工作聯系到一起,使病蟲害問題愈演愈烈。同時,病蟲害的繁殖能力較強,部分防治工作人員沒有及時發現病蟲害繁殖問題,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

2 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

2.1 重視綠色防治技術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相關人員應該對綠色防治技術加以重視,為保護生態環境努力。首先,可以根據病蟲害的狀況引進其動物天敵進行防治,將小飛娥等能夠防止病蟲害的蟲卵植入森林中,將森林劃分為幾個區域,科學、合理的安排植入區域。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藥物的使用,提高綠色防治技術的應用效率,為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2.2 藥物使用技術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綠色防治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就應該利用藥物對病蟲害進行處理,相關工作人員在選擇藥品的時候,要對其中有毒物質的含量進行分析,盡量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為了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防治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水對藥物進行稀釋,根據藥品說明書噴灑藥物,這樣,就可以降低藥物的濃度,減少有毒物質的含量,不僅可以解決病蟲害問題,還能夠降低對環境的污染[2]。

2.3 重視監管工作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自身的監管工作加以重視,大力宣傳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們對森林病蟲害問題的重視,及時發現森林中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并且存有備用藥品,以供應急使用。要階段性的對森林進行檢疫,保證提升森林的抗病蟲害能力,加大綠色管理力度,為環境質量的強化努力[3]。

2.4 重視工作人員專業素質

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病蟲害防治效率,所以,相關單位應該意識到其專業素質的重要性,在聘請防治工作人員的過程中,要對其專業素質以及專業技能進行嚴格的要求,保證其能夠勝任病蟲害防治工作。在聘用之后,管理人員要根據其優勢分配工作,使其能夠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展現自身作用,同時,要階段性的對其進行培訓,保證能夠利用新興技術執行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國家森林事業的發展努力。

結語

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短缺,人們對樹木的利用使得森林資源瀕臨匱乏,再加上病蟲害問題對森林資源的影響,導致國家環境出現較多問題,相關人員應該重視森林病蟲害問題,創新自身工作方式,提高科學技術的應用效率,重視農藥的使用規格,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為國家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發展奠定基礎,使國家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篇(6)

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任務

1.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病蟲害,影響植物的美觀與實用價值,還會威脅植物的生命,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嚴重的還會危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安全。比如松材萎蔫線材病自1982年在我國南京市中山陵首次發現以來,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到安徽、廣東、浙江等省局部地區并流行成災,導致大量松樹枯死,嚴重破壞了我國的松林資源、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且有繼續擴展蔓延之勢。

1.2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任務

目前,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任務是,充分認識了解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熟悉掌握園林植物病蟲害的原因及診治,充分發揮他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把其運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廣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同時加強研究目前發生規律尚不清楚的病蟲,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及時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確保園林植物生長健壯、優質、高產。

2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種類

2.1按園林植物苗木生長的不同時期劃分

園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病蟲害的種類也不同,通常情況下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苗期病蟲害,一類是成年期病蟲害。前者主要表現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發此病的蟲類主要有各種鳥類、兔、鼠等。后者主要表現為白粉病、銹病、炭疽病類、葉斑病類、灰霉病類、花卉藻斑病、葉畸形類、花木煤污病、腐爛病、潰瘍病類、枯萎病類、叢枝病類;刺蛾類、蓑蛾類、夜蛾類、舟蛾類、毒蛾類、螟蛾類、尺蛾類、枯葉蛾類、斑蛾類;蚧殼蟲類、蚜蟲類、粉虱類、葉蟬類、螨類;天牛類、小蠹蟲類、木蠹蛾類;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2.2按園林植物病蟲害危害的部位劃分

依據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部位還可以劃分為:葉、花、果病蟲害、莖病蟲害、根病蟲害。葉、花、果的病蟲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銹病、葉斑病、灰霉病類、花卉藻斑病、葉畸形類、花木煤污病、腐爛病、潰瘍病類、枯萎病類、叢枝病類;刺蛾類、蓑蛾類、夜蛾類、舟蛾類、毒蛾類、螟蛾類、尺蛾類、枯葉蛾類、斑蛾類;蚧殼蟲類、蚜蟲類、粉虱類、葉蟬類、螨類;寄生性種子植物等。園林植物莖桿病蟲害主要有天牛類、小蠹蟲類、木蠹蛾類;寄生性種子植物等。園林植物根部病蟲害主要有蠐螬、螻蛄、地老虎;鼠、兔等。

3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3.1園林植物檢疫

3.1.1科學劃分病蟲害植物。根據相關規定,一切能夠引發局部病蟲害危險的植物都應該視為病蟲害植物。

3.1.2疫區的劃分范圍。通常情況下,一個已經發生疫病的地區就應該劃分為疫區。需隔離、消滅疫區內的病蟲害,防止其外出傳染其他健康植物。

3.1.3控制病蟲害的對外傳播。早在1996年,我國林業部門就已經更新了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處理方法,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消毒、隔離、消滅病蟲害。

3.2園林技術

首先是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一定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物種。不同的園林植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也不同。物種的合理選取可從根本上預防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也是既簡單又經濟的一種方法。其次是創建無病蟲雜草種苗基地。不少病蟲雜草是依靠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傳播侵染的。因此,建立無病蟲雜草留種區或留種田,是杜絕種苗傳播病蟲雜草的重要措施。三是合理選擇園林樹種和密度。依據當地土壤、施肥水平、水利條件、管理耕作方式等條件確定合適的樹種和適當的密度。四是采用混交園林,避免單一樹種。五是加強田間管理,提高防治效果。適時播種、適時中耕、清除雜草,合理施肥灌水。

3.3生物防治

還可引入有益于防治園林病蟲害的生物,比如病蟲害的天敵昆蟲、一些微生物等來防治病蟲害。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不危害人和動植物的安全,并且經濟環保。操作起來較為簡單,可以直接引入或人工培育。一是利用天敵防治;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三是利用其他有益動物防治;四是利用昆蟲激素防治。

3.4化學防治

篇(7)

桑蠶業是我國一種較有特色的傳統行業,近幾年來,隨著桑蠶價格的上漲,桑蠶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隨著桑蠶業規模的擴大,桑蠶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就變得更加艱巨,因此,桑蠶業就需要根據桑蠶業養殖的地方的地域氣候條件來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病蟲害預防機制,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措施來保證桑蠶的安全生產。

1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的優勢

桑蠶業已經有著千百年的發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蠶業種植區域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由于人們以前對桑蠶經濟價值不了解,使桑蠶業養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飯,而并非靠養殖人員自身的技術來實現。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同時改變人們經濟狀況,桑蠶業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來盡量縮短城鄉差距,同時提高桑蠶的功效,降低人們的工作勞動強度,增加人們的經濟效益。廣西一直是桑蠶業最大的桑蠶養殖基地,而廣西貴港市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為21.5℃,貴港市的主要氣候災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澇。因此,針對這種氣候因素,在廣西桑蠶業采取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便能省時、省力、高效、高產的進行家蠶養殖,而這種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培育的桑蠶大多都是優質、生命力強、創傷小、抗病能力強且繭質優良的桑蠶,這對提高桑蠶業經濟效益有較大的幫助。在桑蠶業利用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可以讓養殖者每次每人養殖5~8種類型的家蠶,提高養殖效率,降低蠶農的工作量,同時還能提高蠶農的收入。這種情況下,便可以讓養蠶合作社和養蠶小組的開設變得更有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進桑蠶產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1]。

2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

2.1小蠶共育技術

在桑蠶業有句俗語便是“養好小蠶一半收”,這體現出推廣小蠶共育技術重要性。具體做法是:蠶農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3~6戶蠶農自行建立養蠶室,然后制定工作表來監督掌控蠶室的溫度、空氣濕潤度、衛生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2引進優良桑苗

桑苗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桑蠶質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產方面都有明顯優勢,因此,通過引入優良桑苗便能節省蠶農的人力、物力,對蠶絲增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3引入優良桑蠶品種

優良桑蠶品種是獲得優質蠶絲的關鍵,只有保證了桑蠶質量才能確保蠶絲的品質。而優良的桑蠶一般都是抗病性強、蠶繭產量高、質量又好且效益極高的桑蠶,如此便可以結合桑蠶業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平均氣溫21.5℃、降雨量1600mm、無霜期353d的氣候條件來選擇合適的蠶種。

2.4利用大蠶4~5齡全面省力化飼養技術

大蠶4~5齡飼養是一季蠶中飼養最繁忙的時期,這個時間段高效技術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鋪條桑育和室內蠶臺育的方式。

3桑蠶的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廣西貴港區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降雨量和陽光都充足,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樹的生長,但同時也會使桑園內的小氣候悶熱潮濕,如此便讓很多病蟲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蠶業中,桑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3.1過分看重和依賴化學藥物

化學藥物防治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有著效果好、成本低的優勢,這便讓廣大蠶農在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學用藥的意識,當他們發現藥物也不能完全殺死病蟲時便隨意加大化學藥物的濃度,最終形成由于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而讓病蟲對此藥物產生抗藥性,讓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加艱難的局面。

3.2防治不夠科學

在桑蠶業,蠶農在種植桑樹和養殖桑蠶時大都是采取平時隨意“偵查”下,當發生病蟲害時便直接采取措施進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蟲害發生初期沒能及時扼制從而讓害蟲進入高齡期,讓病蟲害防治工作錯失最佳時機。這種狀況的發生就是由于蠶農太過注重治療而輕視預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預防才能達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蟲害預防預報機制不夠完善

桑蠶業中蠶農較為分散,各個地區不同戶的蠶農桑蠶的病蟲害防治時間、地點、方法、所使用的藥物種類和濃度都有所差異,這些因素便讓桑蠶病蟲害防治預報機制在根本上達不到防治目的,使機制平臺信息不夠健全,在病蟲害暴發時得不到具體的防治,無法掌握病蟲害發生態勢。

4桑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4.1科學利用化學藥物防治和農業防治

在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蠶農依然可以以化學藥物防治作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學合理地使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蠶農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據病蟲害的具體情況來掌握化學藥物的種類、用量及藥物的濃度,特別要注意不能在一個時期內長期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病蟲產生抗藥性[3]。同時,在防治工作中要結合貴港市當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氣候條件來及時清理桑蠶養殖基地,在養殖基地還可以通過安裝誘蟲燈等工具來誘捕害蟲。

4.2加強培訓,提高蠶農基本素質

蠶農會有重治輕防的理念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桑蠶的科學防蟲防病知識不夠了解,缺乏科學防治理念。因此,桑蠶業要加強對蠶農技術培訓,及時更新他們的桑蠶養殖知識,努力教授他們對于科學防治桑蠶病蟲害的知識,提高他們科學防治病蟲害技能,提高蠶農基本素質。從養殖基地的實際情況來指導蠶農在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綜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礎上做好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蟲害預防預報機制

政府應根據村落養殖桑蠶的實際情況在各村落建立專門的病蟲害防治預報機制,通過給各個村落配備專業預測設備來及時掌握桑蠶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及時播報準確的病蟲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讓蠶農在病蟲害預報信息的基礎上實時對桑蠶病蟲害進行監測,確保發生病蟲害時能夠利用化學防治或是生物防治、農業防治來快速應對,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桑蠶養殖不受影響。

5結語

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桑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隨之不斷發展進步,如此才能保證桑蠶養殖的經濟效用。

參考文獻

[1]馮延勝,吳義飛.桑蠶的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淺談[J].南方農業,2016(26):71-72.

篇(8)

引言

如今森林資源得到了保護與利用,從林業建設角度分析病蟲害的防治至關重要,良好的管理與防治措施不但可以優化人們生活環境,也可以提高人們的居住與生活質量。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相關林業部門要積極進行創新,從林業經濟發展長遠角度出發,把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完善起來,從而實現管理與防治的有效性,積極避免森林病蟲害發生,為國家林業建設盡微薄之力。下面結合具體問題進行了幾點策略分析:

1森林病蟲害的現狀與特點

1.1現狀

森林的病蟲害是指病害與蟲害兩種,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由于區域較為廣泛,所以森林資源覆蓋率十分高,一些樹木更是十分茂密,在此當中必然會存在一些病蟲害問題,就目前分析,病蟲害面積也不斷擴大,病蟲害的種類更是繁多,會造成森林林木死亡的就有200多種,同時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更是呈現增長趨勢,也會隔年發展,對于林業發展建設來說是非常大的阻礙,也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這些現狀是客觀存在的,會影響到林業資源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提高營林水平的提高。

1.2特點

從森林資源產生病蟲害的特點與成因方面看,要想提高防治水平,就需要了解其危害特點,也要深入分析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1.2.1首先明確病蟲害的突發性,突發性是不可遇見的,直接影響到林業建設,這種突發性因素也有很多,只能以預防為主進行治理,這種感管理模式下,必須以有效的控制能力提高,進一步落實森林資源病蟲害防治管理能力。

1.2.2森林病蟲害產生與危害較廣泛,引起發病的危害面積大,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雖然十分重視病蟲害防治,但因森林資源廣泛,病害產生也較為廣泛,甚至有些病害難以被發現,長而久之,就會造成整體病蟲害的蔓延,部分區域增長也十分明顯,所以,應該引起重視,也需要進一步全面的開展防治工作。

1.2.3森林病蟲害發展速度快,如今各個地區聯系緊密,經濟發展也十分迅速,在此過程中,森林病蟲害傳播更是十分快速,其傳播甚至存在于各個區域之間,通過參考分析,有些區域發生病蟲害問題,不久就會傳播到臨近區域,造成林業資源管理的經濟損失,此外,在病蟲害管理方面,應該重視災害發生,明確管理過程中的風險控制,進而降低傳播速度。

2森林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的原則

對于森林病蟲害防治來說,我們必須要結合實際,并且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提出防治原則,首先防治過程要重視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結合實際發展規律進行合理控制,預防是前期營林工作需要明確的一部分,做好預防不但節約成本,而且對日后林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患于未然不僅僅需要說,必須在進行營林工作的同時給予實際行動。即使是在病蟲害發生時,也必須做到合理控制,避免發展整體傳染等危害。最后我們必須堅持獎罰分明的原則,對于不重視營林工作,并在其中投機取利的行為必須嚴懲,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管理好林業發展,也能夠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能力,進而保證科學合理的防治同時提高森林健康經營與發展。

3森林病蟲害的防治策略

3.1森林病蟲害的預防措施

首先,做好對森林病蟲害的預報是基礎工作,在預防工作方面。需要結合相關部門,積極進行森林資源以及病蟲害現狀調查,通過預警機制的建立,形成一套良好的預防機制,通過預防機制的確立盡量提高對轄區范圍林木資源的檢疫工作效率,結合自身經驗與水平,積極進行大規模病蟲害預防,提高預防的綜合能力。其次,提高對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認識。意識決定行動,認識到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社會各部門才能主動投入到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對各區域林業部門來說,在森林病害防治原有認識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自身認識,結合我國最新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要求,針對自身規劃提出的林業發展目標,積極推進森林病害防治工作,提升全縣森林病害防治工作成效。

3.2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減少農藥等化學防治手段,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作為林業部門要盡量采用生態綠色的化學農藥,既要達到保護森林的作用,又可以達到殺死害蟲的目的。同時保護害蟲的天敵種群,不可以隨意捕殺害蟲天敵,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病蟲害天敵種群的作用。其次,盡量采用生物農藥。生物農藥的效果好,并且能夠有效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開展森林病蟲害治理的過程時,從害蟲爆發的原因、特點入手,進行治理方式的制定。改善農藥噴施技術,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積極鼓勵當地農業部門以及企業采用涂莖、根施以及注射等先進的農藥噴施技術,最好不要使用噴霧的技術方式,這樣在提升了病蟲害治理效果的同時,也能夠降低成本,保護周圍環境。

3.3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上,必須要結合營林手段,積極從林業現代化發展出發,明確撫育伐,積極繼續產業化發展,對此工作人員要集合一定的森林環境衛生管理,積極提高病蟲害的控制效率,針對抗病毒藥物的投放后,應該提高重視,對于具有珍貴林木資源的林場,更要以病蟲害防治為根本,重點進行高抗病能力的培養,也要積極進行新方式的探索。

3.4對林業工程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并且要重點建設。建設的前提必須把森林病蟲害防治措進行歸納,融入建設其中,進而通過同步實施,同步規劃,建立有效融合機制。例如:在引進品種的同時就要杜絕帶危害性病蟲的種苗,提高對幼齡林的管理與撫育。在有林木受到病蟲害影響的同時及時采用隔離方式,嚴重的對其進行焚燒,避免進一步擴散,在采伐的同時更要重視林木保護,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失,確立管理機制并建立責任機制,每個環節都必須有責任人,出現問題必須給予嚴懲,從人為因素上杜絕發生病蟲害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進一步明確分析,在林業經濟發展基礎上,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病蟲害管理,有針對性的病蟲害管理應該從林業的生產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入手,積極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不斷提高林業生產效率,通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進行,也進一步提高防治能力與技術發展,這樣也可以滿足市場經濟發展,此外,相關工作部門也要給予重視,通過森林病蟲害防治促措施的提高,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娜.分析森林病x害發生特點及防治[J].江西農業,2016,(03):39.

篇(9)

1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1.1 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

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m3,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2 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

1.3 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

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

2 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2.1 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

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

2.3 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

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

2.4 檢疫工作不到位

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

2.5 防治經費短缺

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3 主要對策措施

3.1 加大宣傳力度,實行依法防治

結合森林工程、林權制度改革等林業工程,特別是以明晰產權為主要內容的林權制度改革,在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過程中,強化“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依法充分調動林農防治的積極性,實現“群防群治”多元防治主體的局面。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宣傳“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用量化的數字宣傳森防工作與林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息息相關,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及全社會對森林病蟲害的嚴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對防治工作的艱巨性、緊迫性的認識,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觀念,明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

3.2 加強監測預報,推行綜合治理

加強監測預報工作,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及時掌握病蟲害情動態,定期趨勢預報,提高監測結果的準確率。同時大力推進綜合性營林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林業生產全過程。①縣級森防站要真正參與本地區造林規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在森林經營方案的審批以及造林項目的檢查、驗收等方面,要有森防科技人員的影子,做到沒有病蟲害預防措施的造林設計不予審批,達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項目不予驗收;②加大良種壯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應的種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蟲害的鄉土樹種。要盡量減少調運種苗的數量,從采種、育苗、調運、造林的各個環節落實預防措施,確保造林苗木無病蟲害隱患;③在林業生產建設中,采取有力措施,積極營造多樹種、多林種、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別是要發展鄉土樹種,引進優良品種、樹種林種配置、林網結構調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實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大力營造混交林,徹底解決樹種單一、人工林純化問題;④結合低產林改造,有計劃地將病蟲危害嚴重的純林改造成混交林;⑤對病蟲害常發區加強中幼林撫育管理,實行集約經營,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撫育間伐等,增加樹木的生長量,增強樹勢,提高樹木抗病蟲害的能力。

3.3 注重檢疫御災,嚴格控制源頭

①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②積極探索警檢結合、路檢結合等執法模式;③加強森林植物檢疫檢查站和綜合消毒站的作用,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嚴禁帶疫植物進入我縣;④加強產地檢疫,對城鎮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倉儲、加工、銷售單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產單位的管理,堵塞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渠道。

3.4 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防治需要

篇(10)

目前,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著很多問題,不能從根本上予以防治。我國森林病蟲害具備如下3方面特點:第一,偶發性森林病蟲害暴發面積大;第二,森林病蟲害蔓延速度較快;第三,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頻率高。每年森林病蟲害都會直接給國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直接破壞各地區的經濟環境和生態平衡。

2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2.1發生面積迅速增大

近年來,尤其是我國,森林病蟲害發展迅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生態環境的建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卻從根本上忽略保護生態環境,存在這樣的實際情況,致使病蟲害大面積地破壞森林,且破壞狀況越來越嚴重。我國當前資金、人力及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無法從根本上防治病蟲害。

2.2無法控制病蟲害的繁殖

由于我國占地面積較廣,因此森林病蟲害種類很多。近年來,我國森林病蟲害種類大量增加,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林業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另外,隨著各國交際的頻繁,我國引進了很多外來物種,由于引進的外來物種沒有天敵,因此繁殖速度遠遠超過預期和想象,嚴重威脅到森林資源的生長,而我國現有森林防疫站治療設備和治療資金有限,無法控制病蟲害的生長和繁殖。

2.3防治工作機制不健全

采用縱向型行政管理體系是我國林業部門所采用的管理機制,這種管理體制對于上傳行政命令和下達行政命令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缺少對各林業部門的橫向協調。缺少機制致使每個地區所出現的森林病蟲害,在沒有進行協調的基礎上,大面積地發生,既無法從根本上防治,也給林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3森林病蟲害防治建議

3.1完善預測機制和預報機制

在確定病蟲害發生時間和發生地點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展開進行,科學精確預測和預報森林病蟲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損失,從被動救災轉變為主動控災,進一步調整防災和救災方式,這樣既可以避免森林病蟲害損失,又可以減少相應的后期防治工作。有關部門需要加快建設和預測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并且將防治和預測森林病蟲害工作作為主要工作,快速及時控制災情,形成早發現和早控制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

3.2加強對植物的養護

無論從哪方面來講,病蟲的發生及危害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與植物生長情況和及時澆水、施肥等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要想不斷加強林木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就要做好植物的修剪、施肥、澆水和鋤草等各項工作,這樣既可以減少病蟲,也可以調節植物養分。因此,要想減少病蟲害,就需要加強對植物的養護,提高植物的生長能力。

3.3加強病蟲害防治的宣傳

在防治林業病蟲害過程中,宣傳員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充分運用防治站的各種宣傳資源,如宣傳資料、條幅、宣傳車等,大規模地展開宣傳教育工作,促使越來越多的群眾能夠從根本上意識到防治病蟲害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夠主動和積極配合林業相關部門的工作,加強群眾對防治病蟲害的意識。唯有林業部門高層領導高度重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帶動下級和群眾積極主動進行病蟲害防治。

3.4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

對于一些突發性和影響范圍較大的病蟲害,需要建立起長期的預報病情和預測工作,及時采用全面準確有效的監測,并且全面掌握病蟲害的實際發展情況,定期做好調查和檢測工作,如果出現病蟲害發生擴大的情況,需要進行短期預警,在預防和防治病蟲害過程中,還需充分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林木資源等因素。另外,加大防治病蟲害的力度,可以充分采用引誘劑及培養天敵等方式,在最大范圍上保證自然系統有條不紊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時,也需要不斷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學技術水平,在防治和預防中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真正落實防治工作和治理工作,特別是需要加強應用早期預防技術,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重視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防治病蟲害的能力。

上一篇: 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 下一篇: 互聯網金融科技監管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岑巩县| 滕州市| 蛟河市| 桂林市| 固原市| 双江| 万年县| 东阿县| 泸水县| 谢通门县| 元朗区| 赞皇县| 正阳县| 佛山市| 开原市| 长治县| 子长县| 文安县| 龙游县| 衢州市| 宁南县| 出国| 册亨县| 长兴县| 周宁县| 绥阳县| 衡水市| 孟州市| 永胜县| 鄂尔多斯市| 宣恩县| 紫云| 高邮市| 阿拉善右旗| 霍林郭勒市| 罗田县| 成安县| 虹口区| 民乐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