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思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31 17:02: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思考

篇(1)

二十世紀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占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全國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鄉教育之間的“數字鴻溝”、“文明鴻溝”,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日漸突顯,并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

一、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近期,我們對南昌縣灣里區、安義縣等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深深感到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與城市學校相比已經錯過了一個階段,其主要表現在:

1、基礎設施裝備落后

目前多數農村學校不具備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硬件條件,盡管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下,鎮、村各級學校先后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和教學設備,但鎮一級學校人均擁有計算機臺數約3%,村級學校還不足此數,信息技術教育課無法全面開展,有的教師即使制作了課件也因缺乏設備而無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條件還較落后,許多地方網絡的延伸還沒有到位,嚴重影響了教學信息的交流和溝通,教師更難接觸到優秀的教學資源。

2、教師運用能力欠缺

農村學校基本沒有具備信息化建設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信息技術課教師嚴重缺乏,一般教師也不具備教學課件的開發能力。以羅亭鎮的中小學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學科教師的實際運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師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學科教師的實際運用水平都遠遠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由于師資問題,其課時也遠遠不夠。

二、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氛圍的差異性,影響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因素很多。對于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村來說,除了投資力度不夠、教育觀念陳舊、教學資源缺乏等基本影響因素之外,我們認為學校教師的培訓及學校的文化氛圍也應是影響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學校發展經費捉襟見肘

在農村地區,教育費附加是補充教師工資不足部分的經費來源,而農村教育集資則是改善校舍和辦學條件的主要經費來源。由于稅費改革造成的經費缺口,只靠地方財政是難以完全填補的。相形之下,需要財政或學校擠出經費配置計算機、改造基礎設施更是難上加難。

2、教學資源嚴重匱乏

農村教師能夠接觸到的一些軟件多是面對城市的內容和硬件配置,沒有適應農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學資源;由于不具備網絡系統等先進的信息傳播設備,教師不能及時得到新的教學信息,課堂內容大多局限于傳統的教材。在我們對灣里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查時發現,農村多數教師能夠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式,但由于缺乏適合于農村學生學習的信息化學習資源,新課程改革在具體實施時受到了影響。

3、教師培訓力度欠缺

由于條件的限制,農村教師參加信息素養教育的機會很少,當地相應的培訓機構也很缺乏。培訓內容局限于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多媒體、網絡等計算機技能方面的知識,缺乏相應的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知識。培訓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師不能結合自己的學科進行有效的學習。培訓的結果是教師在實踐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能與學科課程很好地整合起來。學校在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后也沒有形成相應的評價制度,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

4、校園文化氛圍淡薄

大多學校決策者在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發展信息化是某種意義上的學校包裝,可以產生吸引生源的效應,但在教學中全面深入的應用信息技術,會因教學模式的改變而影響到升學率,因此,對設施設備進行大投入大建設后,沒有促進信息化資源利用的具體措施和機制。我們認為教師信息素養教育的環境并不僅僅是物質支持條件的滿足,如果農村中小學教師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設備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學校領導和教師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術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探討

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已經錯過了一個階段,但不能再錯過一個時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內涵,用全新思維選擇適合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新途徑,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是農村學校刻不容緩的工作。其具體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方籌措資金 分批投入實施

(1)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專款專用制度,首先加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對國家級貧困縣的教育投資,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避免資金的流失和浪費。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競爭機制,把資金撥給有資格的學校或區域。

轉貼于

(2)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目前情況說,單純依靠政府的投入來保證持續發展是難以辦到的。信息化設施更新和折舊快,耗材和維護的費用大,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因此,應該通過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種方式,吸引一些民營企業單位增加對教育資源的投資和捐助,以保持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續發展。

(3)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啟動和持續發展,必須有外部資金的注入,這樣可以保證學校對信息化的建設發展形成總體的長遠的規劃,對硬件設備做到配置統一,從而避免硬件設備來源復雜、隨機增添、因規格不同帶來使用與維護困難、不能適應教學需求和持續發展的需要等現象或問題的出現。

2、整合教學資源 系統規劃建設

在城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初期,出現了“車、路、貨”不匹配,“重硬輕軟”發展不協調問題,客觀地說這是正常的。因為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到多種要素。農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資源建設中實現系統規劃,使各要素協調發展。

(1)硬件資源建設

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施設備是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在技術上要考慮計算機、網絡的配置是否可滿足軟件資源運行的需要,數量是否滿足師生使用的要求,現有基礎對以后的設備升級、擴充有何影響等。

(2)軟件資源建設

軟件資源是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核心,它的開發建設涉及資源種類的豐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資源內容與組織方式要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軟件資源的提供與開發要立足于學生生活的環境,從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時還要考慮資源的獲取途徑,以及對傳統音像、文字資源的轉化問題。

(3)教學資源的管理體制

信息化教學資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發展有賴于管理機制的健全。對學校而言,管理的內容在整體上包括對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長期、中期、近期的發展規劃;在具體上包括對計算機教室、各種教學軟件資源使用時間和數量的規定;還包括對教師參與資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關鼓勵措施等。

3、分層次逐步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師一樣,培養其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道德之外,還要培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在培訓時,我們要針對農村教育、學校信息設施和教師的特征,選擇適合于農村教師需要的培訓內容。

(l)遠程教育培訓方式

現在很多地區的農村學校都擁有了衛星轉播設備,我們可以利用衛星傳播系統對教師進行信息素養的培訓,具備網絡設備的學校可以讓教師通過網絡資源的學習來提高信息素養。除此之外,還可以把一些優秀的教育資源做成光盤,讓教師通過觀摩學習提高信息素養。

(2)教師“參與式”培訓方式

教師“參與式”培訓方式就是讓教師帶著“教學任務單元”參加培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帶來的優勢;教師接受的培訓內容和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便于教師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這種培訓方式在“英特爾未來教育”中得到了體現,并且對我國很多區域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類形式容易使他們形成內驅力,獲得成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迅速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3)校本培訓模式

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制訂適合本校教師特征的培訓體系。可以組織各學科經驗豐富、信息素養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通過優秀案例對教師進行培訓,也可以邀請一些信息技術教育的專家到學校作專題講座。

4、制定激勵機制,形成濃厚氛圍

校園文化氛圍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因素。首先,學校管理者應具備正確的現代教育理念,積極推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設置相應的評價機制激勵教師,改變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惟一評價標準的做法;教師要學會積極主動地利用學校現有的信息設施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形成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文化氛圍,而不是在上觀摩課或教學比賽時,被迫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

農村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呼喚,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發展農村教育信息化應以建構社會的需求與可能和人的需求與可能的契合為出發點和歸宿,集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力量,創造性地解決資金與人才問題,才能實現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玉.農村信息化寒冰解凍尚需時日——江西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2).

[2]李金鳳.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6).

[3]榮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現狀的調查與對策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鄭文勉,鐘浩梁.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

篇(2)

今年八月,總理在河北張北縣為廣大農村教師作題為《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的報告。總理指出“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展農村教育入手。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農村教育都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農村人口眾多,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教育的整體水平。”“中國有13億多人口,超過半數生活在農村,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在農村。農村教育是農村的希望。農村教育發展了,農民素質提高了,就會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相反,如果農村教育跟不上,眾多的人口就會成為發展的巨大壓力。”當今社會又是信息的社會,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農村,更要走入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可是想要在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礎教育的信息化又面臨很多困難。

一、欠發達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分析

1.經濟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農村和偏遠地區面積較廣,國家很難提供充足的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以便實行信息化,農村地區中小學的硬件設備嚴重不足;而擁有設備的農村學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圍,設備利用率非常低。要實現基礎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較當地消費水平來講相對昂貴的計算機網絡設備,其困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較發達富裕、教育意識濃厚的地區,還基本可以支持,欠發達的偏遠地區,對這樣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輕談。

2.思想意識問題

據有關資料顯示,一些邊遠貧困山區學校,初中三年輟學率累計最高的可達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學校年輟學率實際都在6―8%之間。在偏遠的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基本的教育的意識都沒有建立起來,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談不上了。電腦對于他們,僅僅看到了它的負面,認為信息化就是游戲、不務正業。讓他們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認識到了“讀書才能有出路”,大部分農村學校和一些基層教育的領導也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信息化建設流于形式,農村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和普及程度還未真正對教師職業形成根本的沖擊,傳統的課堂教學還是農村學校的主流教學形式,教師仍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的地位,課堂上很少運用媒體。

3.技術人才問題

大多數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中,能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師待遇差、工資低,很多骨干教師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低、工作條件差,公辦教師人心思走,代課教師“亦農亦教”,使農村基礎教育雪上加霜。在廣大農村,尤其是欠發達的偏遠山村,很多教師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從事其它職業,增加收入以維持生計,從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再加上經費問題,教師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少,致使多數教師不可能進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強欠發達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思考

1.加強資金和技術雙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礎

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專款專用制度,首先加大對欠發達的偏遠山村進行教育投資,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避免資金的流失和浪費。當然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政府還應采取多種方式,吸引一些民營企業單位增加對教育資源的投資和捐助,以保持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續發展。

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首要條件一是資金,二是人才。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主要內容的覆蓋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和網絡管理人才等,內容各有側重的人才培訓體系,培養各級、各類教育信息技術人才。在培訓對象上應當首先培訓管理者如教育局長、校長,而后是骨干教師和全體教師等。要培訓教育信息化離不開現代教育理論的支撐,要培訓教師的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使教師能夠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符合課堂實際需要的教學設計,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實施有計劃的長期培訓,使教師具備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真正解決教師想用卻不會用,又沒處可學的難題,同時讓教師切身體會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效果,使之產生濃厚興趣。

2.普及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識

一些農村家長如此厭惡電腦,懼怕網絡,是因為他們對此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只看見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沒有發現它的巨大優勢,所以他們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變他們的意識,實現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紙空談。普及網絡知識,其實成了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之一。

對于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必須要改變以往死啃書本的學習方式,樹立全新的學習觀,要從傳統的被動地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處理知識、運用知識,獲得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3.采用遠程教育項目進行教學,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針對欠發達農村地區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可以利用遠程教育向農村傳送優質的教師資源、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農村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利用遠程教育傳送優質教學節目,使任課教師能夠觀看到優質課,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策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起到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

農村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呼喚,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教育部門的充分重視和大力扶持下,欠發達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現出較好的可持續發展態勢。但要實現欠發達農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認真總結經驗,提出有效發展策略,為持續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安福杰.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研究[J].襄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篇(3)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如今信息化不斷加快進程,農村信息化也要跟上腳步,在當今貴陽市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制定一套合適、合理、節約的信息化方案,選擇重點且有效的領域,通過合適的方式,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信息化網絡系統,用來促進改善貴陽市的農業發展格局,從而使得農業向現代化快速發展。

1加快貴陽市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貴陽市農村信息化發展緩慢,水平較低,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不齊全.尤其是那些村級的基礎設施更是非常貧乏,而這些正嚴重阻礙著貴陽市的農村信息化體系的建設。所以目前看來,重點工作就是要在現在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村村之間聯系的設施。由于貴陽的地形特點,山地寬廣,人口也比較分散,所以鋪設光纜的成本會很高,選擇寬帶進村,入戶的方式。于此同時還必須依靠聲和短信平臺,使得貴陽市農村也有自己的信息聲訊服務系統和短信服務平臺,農民可以通過手機,固定電話以及信息服務機來獲得相應的服務,進一步完善貴陽市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LED農村電子信息顯示屏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顯示屏的作用,使廣大農民能就近了解相對實時、準確、有用的各類信息。貴陽市農村信息化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要考慮各個地方區域的信息服務差異化特點,以各個鄉鎮的現實為基礎,并以差異為前提,建立合理有效的差異化策略,統籌建設信息化服務,并要分不同的時段來實施完成,進一步提高貴陽市行政村、涉農企業、農村合作社、種養殖大戶、普通農戶全覆蓋率。要依據貴陽市農村的實際條件,統籌規劃,安排農民上網。

2優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服務能力

之所以要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根本目標就是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農村社會的大發展,還能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人員,所以要依據這個目標來開展信息服務工作,必須使得農村的信息化與現代農業、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民工用工信息服務等等緊緊結合,以農民要求為核心,做好服務工作。(1)要及時農產品以及貴陽市的特色農產品信息,要根據那些特色農產品,組建平臺體系,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和疏導,便于農民們更好的交易。(2)要增加對農民工需求的信息與介紹,及時做好工作引薦,使得非農產業和城鎮有更多的勞動力。(3)要針對實際情況在農村開展養植及防治等實用技能培訓,提升農村生產水平。(4)建立相應的農村信息資源庫。以視頻、圖片和新聞報道的方式來體現農村風貌,不斷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5)還要建立“市一區縣一鄉鎮一村”四級信息服務體系,積極發掘信息服務站人員的推動信息作用,從農戶當中受訪調查,廣泛征集農村服務信息,還要在第一時間在平臺中予以實現,并要保證這些信息的有效性、準確性。(6)要積極運用現有的優勢,進一步發展農村信息服務平臺。貴陽市的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得到建立和大力推廣以來,全市50萬以上農民都能得到利益。2007~2011年這5年來,全市的企業、協會、基地和農戶外銷農產品和招商引資總額達5.78億元。因此貴陽市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為更多的農民帶來實惠和美好生活。

3大力提高農民利用信息的能力

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關鍵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們積極參與進來,農民生活、農村建設以及農業發展等方面才能得到極大提高。所以,農民素質和網絡普及水平的高低影響著農村的信息服務進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目前,有近38.8%的非農村網民因不懂電腦知識而不會上網。同時貴陽市也有很多農民不懂電腦而不能上網的局面,因此,政府要積極對農民進行培訓。要對鄉鎮及村組干部、農村經紀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成員、龍頭企業、種養大戶信息化知識進行重點培養,把他們培養塑造成為“農村信息化帶頭人”,促進發展。還要充分利用農技站、村委會、大學生村官等資源,讓大學生村官積極參與進來,建立以村委會、農技站為基地、大學生村官為輔導員的培訓機制培訓農民,增強服務系統的信息化能力。最后還要出臺優惠政策,大力普及網絡,讓農民用得起寬帶網絡,并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鞏固農民的所學知識以及網絡使用能力,培養出有知識有文化有實踐的高素質農民。

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對農村信息的基層人員進行培養建設,因為他們是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基礎力量,起著聯系紐帶的作用。所以要積極培養農村信息人員。應增加培訓投入,強化對信息技術骨干和專兼職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同時直接強化對農民的信息化培訓,利用信息大篷車,深入田間地頭,培訓廣大農民的現代信息化意識。

4結論

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設,才能積極推進西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西部農村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貴陽市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果,當然也有不妥之處,為了使貴陽市農村建設的成果得到保證,順利解決相關的信息服務問題,因此認為貴陽市要加大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斷保持對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服務能力,積極普及與推廣農民使用網絡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一、前言

目前,中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時期,今后中國農業發展可能出現的大趨勢是:從農業現代化走向農業信息化;從現代農業走向信息農業。這期間,加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促進新農村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手段。

從目前來看,農村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低。以往許多地方重視物質資本投資,輕視人力資源開發,把農民教育工作看成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把有限的農業經費用于經營性補貼等,導致農民很少得到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應當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改變重物質投入、輕人力資源開發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極端重要性,增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緊迫感、責任感,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項公共服務,加大對農村教育、培訓的投資力度,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以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民素質提高,這是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農村信息化能夠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通過農業和農村信息網,可以快速傳遞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加快實施優勢農產品的農業布局,提高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信息化還可以為農民提供微觀市場指導,是農民與市場有效對接的橋梁,幫助農民正確決策。信息化還可加快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

實踐證明,“生產發展”的新農村離不開農村信息化,“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需要農村信息化,“鄉風文明”的新農村還是要依靠農村信息化。農業和農村信息網絡服務,將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作用。

二、農業信息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農業信息化從廣義上而言,應當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其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六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信息化和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

關于信息化和工業化、現代化的關系,正如同志多次強調的,“電子信息技術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信息化可以帶動工業化,也同樣可以帶動農業現代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推動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發展農業信息化。我國農村耕地資源有限而各地物產資源不一,即便是許多閉塞的山村也有自己很好的特產。過去在農產品短缺時期是靠政府安排,由各級政府包打包唱。現在則不然,情況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政府過去那種催耕催種、層層分解計劃的辦法,已經不能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在目前的農業格局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如何讓信息走進來、讓產品和勞動力走出去”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這就迫切要求政府改進對農業的領導管理方法,即改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改一切包攬為宏觀調控,改行政干預為正確引導,改催耕催種為改善發展環境。同時,市場農業的發展也要求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市場需求決策好生產經營。很顯然,滿足市場農業對政府和農民的要求,只能依靠信息化來完成。建設農村信息平臺,打造一個高效的現代農業物流體系,使廣大農民能夠通暢地得到最全面、最快捷的信息成為建設新農村迫在眉睫的需要。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信息化建設體系日趨完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一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全國農業網絡體系;初步構建了農業電子政務框架,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的成效日益顯現,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農村信息化是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特征,是新農村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和生產相結合,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產銷信息的對接和要素整合,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生產;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有利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效能,增強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從財政支農到農民增收,從合作醫療到農村教育,信息化已經逐漸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的方方面面,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農業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堅持兩個原則

⒈堅持面向需求、服務“三農”的原則

要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根據市場情況、農民需求和農業發展實際,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合適的信息服務方式,著力提高農技部門的服務質量,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努力增強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能力。

⒉堅持以人為本、以用促建的原則

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高低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成敗。在教育投資有限的條件下,建設一個現代化信息平臺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最有效辦法。以提高應用能力作為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民“用得起和方便、實用、有效”放在首位,把推動廣大農業經濟主體特別是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作為導向,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培訓和推廣應用力度。

四、農業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舉措

⒈加快“三農”信息商務平臺建設

政府應組織涉農部門和涉農企業及相關的大專院校,發揮自身的優勢,開展有益的合作,為農民提供切實需求的農業政策、農業技術、市場信息等多方面實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詢與服務。

⒉建立農業信息站,為農民普及信息技術服務

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立農業信息站:通過電話、互聯網、廣播、信息欄等方式,向農民傳播各種信息,并對農民需求的各種信息進行整理、及時更新;利用“數字農業網”等農業專業網站,以相對合理的組合方式,相互鏈接,方便農民和相關單位訪問查找,不斷提升農業專業網站的效能;把單向的傳播和交互式的咨詢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經常組織一些農業專家上門或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為農民提供咨詢服務;強化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使農業信息站成為集技術咨詢、信息、技物結合、產品營銷為一體的農業信息服務中心。

⒊建設“農民信箱工程”

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通信運營商的技術設備,統一規劃建立實名制“農民信箱”,采用實名制登記,廣大農民、農技人員、涉農企業和其他人員都可申請注冊使用。注冊用戶能夠借助電腦和手機短信進行網上雙向交流,快速、便捷地獲得各類科技、市場信息和系統提供的服務,并要求每個用戶所的信息真實可靠。“農民信箱”分別由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維護,通信運營商提供技術支撐,鄉鎮政府組織農技人員、農村工作指導員等開展推廣工作。要以“農民信箱”為抓手,加強農業信息“進村入戶”進程,開展更加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逐步構建起一個農民“網上社會”。

⒋推廣“三電合一”模式

“三電合一”是指利用電腦網絡采集、信息,利用電話語音系統為生產經營者提供語音咨詢和專家遠程解答,利用廣播電視制作、傳播農業節目。通過三方面有機結合,降低信息成本,實現優勢互補,擴大農業信息覆蓋面,增強服務的有效性。重點推進農業專業網站等信息平臺與地方廣播電視臺合作,開辟廣播電視農業專欄,農業部門負責提供節目采訪線索和信息資源,廣電部門負責節目的拍攝、制作和播放。同時,充分利用報刊等各類媒體傳播農業信息,努力擴大農業信息覆蓋面。

⒌開展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

要積極開展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利用現有的測繪成果和國土資源部門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資源、基本農田、標準農田、生態公益林、水利設施、氣象資料、土壤環境、地理狀況、農民承包地管理等內容的地理信息數據庫。根據農村地貌、資源、產業生產習慣和技術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菜則菜。既要努力推進區域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又要發展適合當地鄉村的特色化農業生產。進一步開發農業經濟主體數據庫、農產品供求數據庫和農業專家數據庫的應用服務功能,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精準農業”提供全面、系統、權威的信息資源,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⒍充分利用網絡公開有關信息資源

要利用現有的信息網絡平臺,向社會公開涉農部門的農業政務、行政審批、農技人員等信息,為基層和群眾提供方便,實現資源共享,并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宣傳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戶、“農(漁)家樂”旅游點,幫助他們銜接供需,擴大業務,增加收入。

⒎建立優秀的農村信息員隊伍

加強培訓教育,是推進農村信息化的重要環節。要把農村信息化培訓列入“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實行分級負責,分級管理。農村信息員的選拔對象重點是:鄉村農業技術人員、農村種養和營銷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相關人員等。要采取集中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普及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知識,使培訓對象學會電腦和網絡應用,掌握信息采集和等基本技能,以達到會收集、會分析、會傳播信息的要求。

篇(5)

建設信息網絡化服務體系就是要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國的農業信息網絡化體系建設盡管起步較晚,卻是一項涉及到多種因素的系統工程建設。

1 農村信息網絡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中國農村信息網絡化建設正在形成新的格局。2006年已通電話行政村達到98.9%,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現所有行政村通電話;各類農村信息服務平臺與信息網絡建設已初具規模,整合電話網、電視網、電腦網優勢而成的“三電合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目前已擴展到100個縣以上;我國農村信息網絡化人才培養得到加強,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農業科技與教育網絡聯盟”已初步建成中心門戶網站,10多萬農民接受了實用科教知識服務。2007年,將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繼續強化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的跨部門協調機制的形成,逐步建立一批公用農業數據庫,強化農村公共信息服務,擴大覆蓋范圍,努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信息網絡化服務體系在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等方面的作用日漸顯現。

2 農村信息網絡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 農村信息網絡化基礎設施薄弱

從宏觀角度看,中國農業信息網、三農在線、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中國農機新聞網等國家和省部級農業信息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縣、鄉、村信息網絡化設施建設仍比較薄弱。在中西部許多貧困鄉村,有的農民甚至連電腦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互聯網普及率極低。據調查,互聯網用戶中農、林、牧、漁業用戶僅占1.9%。

(2) 農村信息網絡化管理及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部分管理人員信息化知識缺乏,跟不上網絡技術信息發展步伐;資深農業信息分析人員不足,使大量信息資源僅停留在低水平開發狀態;基層信息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在農村能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人員比例很低。

(3) 農村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開發

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類分級、收集渠道和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信息結構不盡合理,給農戶和企業的信息查詢使用帶來很大困難。

(4) 農村網絡信息渠道不暢

相當多城鎮和鄉村沒有建立起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基層農業部門和企業之間缺乏網絡溝通手段。由于信息網絡服務不暢,有些農村地區就出現了豐產不增收的窘境,“賣瓜難”、“賣菜難”一度令豐收的農民長長嘆息。如果利用先進的信息通訊網絡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這一難題就能得以有效解決。

3 解決農村信息網絡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的幾點對策

(1) 政府要積極推動農村信息網絡化建設工作

政府應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生產生活,充分發揮網絡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市場網絡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第三屆農業網站發展論壇暨農業商務信息服務研討會于2007年9月10日至13日在沈陽市舉行。會議的主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提高新形勢下農業網站提供政策、科技和市場信息等公益的能力和水平;如何進一步發揮好農業網站在解決農民買難賣難、促進農產品流通中的特殊作用;新形勢下農業網站開展商務信息服務的原則、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經驗。

(2) 切實加強農業網絡信息服務隊伍建設

建立完善的市、區、鄉農業信息服務機構,著力加強管理隊伍、專家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建設。按照分級負責、分類報紙雜志的原則,加大對各級信息員的培訓力度,努力形成一支懂業務、善服務、能吃苦、會開拓的農業信息服務隊伍,這對農村網絡信息的廣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3) 有效地整合農村網絡信息資源

應在農村地區建立信息網站群和統一的農業信息綜合平臺;加強農村信息網站建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信息采集和制度,推動農業信息規范化、標準化;豐富服務內容,擴大信息服務覆蓋面等。今年9月西安市農業局與聯通公司開展了主要是以手機短信、專家咨詢熱線、登錄互聯網等方式,向農民用戶傳遞科技致富信息、農副產品價格行情和農副產品供求信息的活動,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電子農務和通信服務帶來的便利。為幫助農民解決夏季水果、蔬菜“賣難”, 今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商務部利用互聯網促銷取得明顯成效。舉辦的 “新農村商網夏季水果蔬菜網上購銷對接會”,通過網上網下結合,一個月時間成交總額為16.94億元,涉及21個省(區、市)135個縣的1659個行政村。

(4) 大力建設農村網絡信息平臺

大力加強農村有線電視網絡、互聯網等現代信息資源建設,大力實施農村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讓電腦、寬帶不斷進入農民的生產、生活中。集涉農政府部門、農民經濟組織、相關企業等各方力量,由涉農政府部門牽頭,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并負責農村信息機等硬件的投入費用,農民經濟組織負責提供場地和信息服務的日常管理,相關企業負責建立農村信息網和政務通平臺,提供部分電腦、信息機、SIM卡等信息服務終端,組織開展信息化技能培訓,形成政企互動、各方參與、協同發展的局面。

篇(6)

[2]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R].農業部,http:///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國情探索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之路[N].農民日報,2013.

[4]湯曼,夏建群.中美農村信息化比較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

[5]李劍閣.中國新農村建設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篇(7)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8

Information-Build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New Rural in North of Jiangsu

WANG Do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he use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new North Jiangsu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model was proposed, the North Jiangsu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refined and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of new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deas, AHP, experts point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e index scoring method for north of Jiangsu, created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north of Jiangsu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new rural areas.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 rural are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 AHP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加強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1]。 “十三五”期間,蘇北的農村扶貧開發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蘇北農村處于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環境之中。社會發展程度低和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落后,提高蘇北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依賴于農村信息化的建設。蘇北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信息化建設,改善目前信息化服務落后的現狀,使得貧困地區人口可以享受到現代技術的發展,及時接收先進的思想與理念[2]。對于江蘇省而言,特別是蘇北的新農村建設信息化是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蘇北的新農村建設對于改善蘇北地區的落后現狀,帶動蘇北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蘇北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

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蘇北地區的農村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

(1)蘇北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集中化程度較低,且分布比較分散,這使得蘇北農村信息化建設缺乏統籌安排,難以實現統一布局和管理,使得信息化建設缺乏后勁。

(2)蘇北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重復建設現象較為突出。江蘇省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發達地區率先進行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而蘇北地區進行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緩慢,同時蘇北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時在進行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進展不一致,缺乏統一規劃,造成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資金浪費。

(3)蘇北農村信息化建設缺乏目標性,信息化程度較低。蘇北在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由于缺乏資金與技術,使得很多地方的農村信息化建設缺乏指導,目標不明確,且技術含量較低。

(4)蘇北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信息孤島”現象。蘇北各市在建設信息化過程中,缺乏信息和資源共享,影響了農村信息化功能的最大化發揮。

2 蘇北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評價體系研究

2.1 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評價體系的指標選擇

結合蘇北地區新農村信息化的特點、信息經濟的測度理論及相關領域指標體系的研究,根據國家信息化體系六要素(信息資源、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人才、信息化環境)和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總體分析[3-4],并充分考慮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本文界定了農村信息化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并從這六個方面攝取了具體的評價指標。本文采用“綜合指數法”對蘇北新農村信息化效果測度評價分析[5]。通過比較分析蘇北新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和“子項指數”,來對信息化建設進行評價。通過專家打分法得出了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評價指標的權重,具體權重及指標見表1。

2.2 蘇北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評價結果分析

本文在選取指標的基礎上通過蘇北各市統計年鑒及農業信息化相關統計資料,選取蘇北五市2014年的各項指標數據,從而計算蘇北各個城市的綜合指數,具體結果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農村信息資源方面,淮安得分最高,宿遷得分最低。這說明淮安在廣播電視覆蓋率以及農村互聯網發展方面相較而言要更快一些,而鹽城、宿遷、連云港則需要進一步加強。鹽城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優勢最為明顯,徐州次之,宿遷的基礎設施建設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徐州在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農業信息產業、農村信息人才、農村信息化環境方面有較明顯的優勢,淮安在農業信息人才和環境方面較弱,鹽城的農業信息產業發展稍弱。但宿遷在這些方面表現均不理想。

根據結果,蘇北五市的信息化建設綜合總指數的排名為: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安,宿遷。

3 提高蘇北農村信息化水平的對策建議

蘇北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發展相對滯后。這種狀況已成為蘇北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為實現蘇北農村地區信息體系水平的提高和縮小城鄉差別以及全社會信息化建設,根據前文對蘇北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體系評價,現提出以下建議。

3.1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

蘇北地區要把農村信息化建設放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地位,強化政策引導和協調指導工作,將農村信息化建設落到實處[6]。尤其是要結合蘇北的地區特點,結合當前農村信息化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完善信息化建設的各個環節的相關制度標準,全面推進農村信息化。

3.2 強化農村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統籌整合涉農資源和信息,因此要加強涉農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強化統籌規劃。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和推動不同地區間的涉農信息共享[7]。推動農村信息建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為信息資源的共享降低制度障礙,提高信息采集和共享的效率。

3.3 加強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要進一步加大對蘇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政府資金投入為主導,加大優惠政策扶持力度[8]。政府投入不僅僅要關注于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更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軟環境建設。因此,應充分發揮蘇北農村和農業管理部門在信息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提高各部門的積極性。

3.4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降低信息成本

農民所需的涉農信息涉及科技、教育、氣象、水利等多個方面,這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性和效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通過建立農村信息化網站、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來提高信息共享效率[9]。同時鼓勵農業中介組織、大的涉農企業集團以及相關的民營企業結合自己的服務對象和業務,開設特色化的農業信息化網站,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3.5 提升蘇北農村信息化人才的教育水平

人才是農村信息化的關鍵,要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會應用的信息化人才。蘇北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有以下途徑:一是加強高水平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地方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專門人才;二是加強對農村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養一支適應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農村專業技術隊伍[10]。同時還應積極組建成由農民、農業技術人員、市場信息員等相關方面構成的信息服務隊伍,以便及時獲取和傳遞信息。

3.6 加強對蘇北農民的智力支持

蘇北農村中大多數有知識和能力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化意識不強,缺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農民信息技術培訓基金,明確培訓的重點對象,以點帶面,逐漸擴大培訓對象范圍。建設農村信息化培訓中心,強化師資力量,加強農民信息化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梅方權.當代農業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中國的對策[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3 (1):4-9.

[2]楊曉紅.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03 (2):5-7.

[3]類淑霞,張士運.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5(1):41-47.

[4]榮麗麗.山東省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6):135-140.

[5]張振國,李彥超.農業信息化及其指標評述[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7-19.

[6]周躍鋒,丁旺旺,齊鑫,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農村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8):20-22.

[7]王鐵民,胡偉.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天津農業科學,2005,11(2):62-64.

篇(8)

關鍵詞:學校信息化建設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一個上世紀就提得很響的話題。在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學校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從很大意義上說就是學校的教育教學與日常管理要融合計算機技術,走信息化之路,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在我國大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大中城市,學校的信息化已經走在了前面;而在中西部地區,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農村學校如何推動信息化建設進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認為,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應該注意以下三個環節。

一、推動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正確認識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資料顯示:當今社會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離不開基本的計算機技能,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升高。學校的日常工作也不例外,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學校日常管理,都離不開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網絡,我們可以共享網上教育資源;通過計算機網絡,我們可以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向;通過計算機系統,我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對學校檔案進行管理;通過計算機網絡,人們可以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救出來……信息技術是當今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滲透力最強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信息化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社會許多領域對傳統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著巨大的沖擊,并促進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和均衡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現代化程度、綜合國力和經濟成長能力的重要標志,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對信息化的發展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形成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對教育信息化和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認識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只有正確認識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在思想上予以重視這一工作,進而將這一工作落到實處。

二、推動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應從提高教師自身計算機應用水平著手

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其核心就是計算機的使用,農村學校的教師,大多較少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的了解知之甚少,對計算機的使用基本摸不著門。而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又決定了教師必須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首先必須讓每一位教師學會使用計算機,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是一個關鍵因素,試想,在一個設備配備齊全的學校,教師卻不會使用計算機,那這些設備無疑將成為一堆擺設,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根本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

學校職能的特殊性和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掌握如下計算機技能。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我們首先就得對教師進行這幾方面技能的培訓。

1、Windows操作系統的使用,能正確熟練地使用Microsoftword20__、Microsoftexcel20__、Microsoftpowerpoint20__等軟件,可運用計算機完成基本的辦公;

2、了解并掌握相關網絡知識,能熟練使用IE上網瀏覽、查尋各種教育教學所必須的資料,對Internet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夠收發電子郵件,共享網上資源;

3、專業教師還應掌握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軟件的使用,能根據課程的需要運用這三個軟件制作課件;

4、根據學科需要,教師還應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同時能在網絡上發表見解、交流思想。

以上四個方面的技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讓每一個教師都能熟練掌握,只能是通過定期學習讓教師逐步掌握,在形成一種“人人學習計算機”的氛圍后,教師也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這時,教師就可以在指導教師引導下自學各種軟件的使用方法。最后達到教師計算機水平的整體提高。為學校信息化建設奠定“軟件”基礎。

三、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必須穩步完善“硬件”配置

篇(9)

[2][4]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R],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

[3]農業部.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國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3):63.

[6]彭超.實現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國農業信息化現狀和發展趨勢調查報告[N].人民郵電報,2006-03-17.

篇(10)

前言:在目前的情況看來,農業的信息化建設與現代化的發展更加具有發展的前景,對于農業來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而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業信息化更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國際之間的貿易變得更加的頻繁,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產品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顯得頗為薄弱,這一因素極大的制約了我國農業走向國際的腳步。因此加強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我國的農業技術生產水平已經迫在眉睫了,而首先要加快我國農業的信息化建設才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1. 農業信息化的概念

農業信息化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但是在我國關于農業信息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刻,這使我國對于農業信息化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盡管我國沒有一個對于農業信息化的統一的理解,但是農業信息化的內涵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識越來越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業越來越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動對農業的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加大的過程。農業的信息化過程包括的不僅僅是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遙感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的保證農業信息資源的共同分享。因此,農業的信息化可以理解為在農業的生產、消費的過程中采用信息技術以及電子信息化的裝備來更好的利用各種資源以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在這種狀況下可以更好的發展農業,增加我國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阻礙農業信息化過程的因素

2.1農民對農業信息化了解較少

在我國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農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國農民多數對農業信息化不了解,他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農業信息化,他們也不知道農業信息化能幫助他們在農業方面做些什么。這就造成了農業信息化在我國基層推廣的阻礙,而如果不能將農業信息化帶入農民的家中,那還有什么意義呢?

2.2我國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落后及法規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偏重于城鎮信息化建設投資,對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十分有限,這種情況不但造成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還造成農業信息化網絡和信息的傳播體系不健全,這種設施落后的情況直接影響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的信息化的法規的不健全也導致了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缺乏保障,不能夠形成規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共享的網絡,而農民自發形成的信息市場難以使農業信息資源有效配置,但是我國政府又不能在信息化的建設上起到很好的主導作用,因此法規的不健全也嚴重的影響了我國農業信息化的建設。

2.3缺乏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專業人才

雖然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已經提上了日程,但是我國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專業人才陪養的不重視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我國對這類人才培養的投入的資金少,培訓的機制不完善。尤其是在基層,農業信息管理的服務人員數量非常少,而且我國的農民的文化素質也普遍偏低,很多農民對信息的意識淡薄,這使得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更加的困難。

3. 加快我國農業化建設的策略

3.1加強對農業信息化的推廣

要想加快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首先要讓農民、社會了解什么是農業信息化,要讓他們了解到農業信息化可以在生產管理、經營管理、科學技術、市場流通、生活消費等方面為他們提供幫助,例如幫助他們建設農田、栽培農作物、指導他們關于農業方面的技術、幫助他們了解市場的需求甚至還可以統一的用信息化來管理農田或者是養殖場等。相信在他們知道了農業的信息化管理的諸多優點之后,他們一定會主動投入到農業的信息化建設中。

3.2加緊建設農業信息基礎設施以及完善相關法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加快建設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必須要加緊建設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我們要積極為農民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為農產品提供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應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建立健全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加強農村信息服務和向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的生產環節和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同時還要向發達的農業國家進行學習,學習他們關于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同時我們也要加強法規和制度的建設,借鑒國外立法與制度建設的經驗,抓緊制定農業信息化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同樣的,政府有關部門還要盡快制定信息化標準,完善農業信息采集、貯存、和傳播的監管制度,建立科學的信息需求評估機制,引導各類信息服務主體提高信息服務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支持政策。

3.3抓緊培養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專業人才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專業人才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石,因此我國要加緊對這種人才的培養,我們可以在農村開辦信息化人才的培訓課程,重點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基層人才。政府要加大對這種人才培養工程的投資力度。相信這樣做之后,我國一定會涌現出大量的相關的人才。

4. 結語

綜上可知,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對我國的發展十分的重要,無論是經濟上的建設還是世界影響力的提高都需要其作為助力。我們要學習國外的這一領域的先進理念,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農業信息化道路,爭取早日的做到農業的信息化,這將是我國邁入發達國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安全風險評估措施 下一篇: 防震演練新聞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文化| 同心县| 郧西县| 海门市| 宁城县| 聂荣县| 高青县| 沙田区| 民权县| 福清市| 桓台县| 广安市| 连平县| 五常市| 威海市| 舞钢市| 和静县| 洛宁县| 和顺县| 陆川县| 云安县| 石狮市| 鞍山市| 潜山县| 洛宁县| 胶州市| 温州市| 镇江市| 定南县| 西乡县| 阿图什市| 合阳县| 宝丰县| 平潭县| 宁海县| 从江县| 通化市| 甘洛县| 重庆市|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