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客家文化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5 16:46: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客家文化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客家文化研究

篇(1)

一、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筑、飲食等方面。客家人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臺灣等省份,甚至遠及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分布廣泛,影響深遠。江西贛州作為“客家搖籃”,擁有豐富且獨特的客家文化。贛州博物館擁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對于贛州客家文化介紹非常詳細,本文從翻譯技巧角度研究博物館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希望能進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譯的研究。

二、直譯與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兩種不同的翻譯技巧。從語言層面來說,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意譯,也稱為自由翻譯,它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直譯與意譯相互關聯、互為補充,同時,它們互相協調、互相滲透,不可分割。在翻譯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時,應了解什么時候采用直譯、什么時候采用意譯,這樣才能最好地實現翻譯內容的忠實與標準。

三、客家文化贛南地區外宣材料英譯

贛州博物館擁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對于贛州客家文化介紹非常詳細,本文從翻譯技巧角度研究博物館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文本翻譯起著傳播客家文化的作用,在翻譯中保留原文語言和文化的特色,能讓譯文語言的讀者理解客家文化并感受其獨特魅力。在客家文化外宣材料的翻譯實踐中,可以采用直譯法、意譯法或者直譯加注法。

1.直譯法

例一:三月清明,這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野艾具有清涼滋補的功效。

譯文:The wild mugwort is comparatively fresh and tend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omb-sweeping Day in March, and the Kakkasge gather this wild mugwort to make rice paste. The wild mugwort has effect of refreshing and nourishing.

2.意譯法

例二:湯顯祖第二次到大余時,適逢水涸,滯留月余,其間,他游覽了南安府署牡丹亭,搜集了許多民間傳說,之后便以南安府署內牡丹亭中柳夢梅與杜麗娘的愛情故事創作出傳名作《牡丹亭》

譯文:There was a drought on Tang Xianzu’s second visit to Dayu,which detained him for more than a month. During this period,he visited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Nan’an Prefecture offices and collected many folktales. Based on the love story of Liu Mengmei and Du Liliang at the Peony Pavilion,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a masterpiece for the ages.

3.直譯加注法

例三:分布在江西、福建和廣東地區的土樓是客家人的民居,每一個土樓都是一個封閉的社區??图胰说淖嫦仍屈S河流域的漢族人,他們在1900多年前陸續遷移到南方。為了防御匪盜和野獸,他們修建了形同堡壘的土樓用于居住。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可能高達十幾米。一個土樓住的下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

譯文:Tulou or Earthern Towers,which can found in Jiangxi,Fujian and Guangdong,are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Kejia Chinese and each of them is an enclosed community. The ancestors of these people were Han People living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They started to migrate to the south over 1900 years ago. They built fortress-like earthen towers so as to(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families from bandits or beasts. The towers are round or square in shape,measuring over a dozen of meters high. One such tower is able to hold dozens of families with a total of several hundred people.

四、結語

本文從翻譯技巧直譯和意譯角度研究博物館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希望能進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譯的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于贛州客家文化的了解,加強傳播。

參考文獻:

[1]肖群.從翻譯目的論看紅色旅游景介的英譯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5):149-150.

[2]王瑞輯.淺議中國紅色旅游景點的英文翻譯目的與改善――以井岡山老區為例[J].海外英語,2010,(1):96-98.

篇(2)

一、關于藝能的釋意

“藝能”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詞匯。早在司馬遷《史記龜策傳》中就出現過:“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贝颂幩^“藝能”乃指自身所具備的學問、技能。此后,在范嘩《后漢書,方術傳》中有如下記載:“其徒亦有雅才偉德,未必體極藝能?!表n愈《答竇秀才書》云:“愈少懦怯,于他藝能,自度無可為力?!边@里的“藝能”都是指技能、藝術的意義。

“藝能”一詞匯少見于中國文獻,而多出于日本。據姬野翠氏的研究,在日本,“藝能”這一詞匯大約是在平安時代(781-1198)從中國直接輸入的。時至今日,在我國的許多中文詞典、辭書中,幾乎沒有收錄“藝能”一詞,反倒在日本的日語辭典或中國出版的“日漢詞典”中卻有關于這一詞匯的解釋。如: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日漢辭典》編寫組編《新日漢辭典》云:“藝能①演劇、歌謠、舞蹈、美術、電影、曲藝等藝術的總稱。②藝術與技能。③擅長藝術、技藝的才能。④技藝(指歌舞、三弦等)?!庇纱丝梢钥闯觯谌照Z中,藝能是戲劇、歌謠、音樂、舞蹈等的總稱,既包括為他人而演出的“表演藝術”,又包括由民俗活動組成部分的儀式性藝能,還包括部分綜合性藝術(如戲曲等)。我們這里所說的“藝能”,既是我國古代同一詞意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日語同一詞意的借鑒和運用。所謂“客家藝能文化”,指的就是在客家地區所流行的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歌謠等。

二、客家音樂文化與客家藝能

文化作為主體與客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可以劃分為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兩極,并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文化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就是廣義文化。它包攝眾多領域,諸如認知的、規范的、藝術的、社會的等等方面,藝能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若從文化形態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將文化看成是一個包括內核與多個外緣的不定形的整體,從外而內可分為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層次。藝能則屬于行為文化層。它是一種以禮民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見之于動作的行為模式。因此,藝能作為行為文化的一個門類,既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同行為文化整體緊相關聯。

在客家地區,各種各樣的山歌、小調、戲曲、曲藝、的儀式活動和藝能,常常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小孩剛剛出世時客家婦女們吟唱《搖籃曲》、《洗澡儀式歌》、《安小兒夜哭咒語》等,以寄托對下一代的摯愛和希望;年事稍長,牧牛歌、呼牛調又成為放牧少年天真、純樸感情的表達:到了青年時期,客家男女又以山歌的形式來歌唱自己美好的生活和表達自己的愛憎,并以此作為男女間互訴衷腸、表達愛情的媒介。當客家人按照自然規律離開人世時,悲切凄婉的《哭喪調》又表達著親人們深切的哀悼。由此可見,在客家人的一生中,民俗活動和各具特色民俗藝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客家民俗藝能也是民俗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客家藝能的社會功能

以藝能直接參與和促進經濟生產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勞動號子,客家人用不同形式的號子來統一勞動的節奏,協調勞動的動作,鼓舞勞動的情緒,對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具有直接的經濟功能。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為促進交流,最近又興起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做法,在客家地區的各種交易會、展銷會中,客家山歌演唱會,采茶戲、山歌劇的演出、龍燈、花燈、舞獅的表演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節目,在濃郁的節日氛圍中,促進了客家鄉親們與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的感情聯系:也促進了各地之間、省際、國際間的交流。因此,這就使客家藝能在當今的經濟舞臺上同時還具有了間接性的經濟功能。

篇(3)

2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滿意度分析

2.1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以梅州市為研究區域、以客家文化旅游為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測評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滿意度,探尋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滿意度的顯著影響因子。梅州市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向外傳播核心區,被譽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旅游的經典旅游目的地。選擇梅州市為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滿意度研究區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由于影響游客滿意因素的復雜性,游客滿意度測評涉及多維度指標體系和測評模型。其量化測評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灰色系統關聯分析法、神經網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測評模型主要有期望差異模型(EDT)、服務質量模型(SERVQUAL)、服務績效模型(SERVPERF)、滿意度指數(ACSI)模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3,5,15~17]。本文采取廣泛使用的李克特5級量表法,建立評價集V=[非常滿意,滿意,一般,較不滿意,很不滿意],對應的測量標度向量H=[5,4,3,2,1],作為評價集的相應分值,獲得被訪游客對測評對象的主觀態度。根據調查目的,綜合考慮客家文化旅游的影響因素,構建側重于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滿意度測評的9維度39因子評價指標體系(表1)。問卷設計內容包括:(1)受訪者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包括客源地、年齡、性別、職業、學歷、收入等。(2)旅游期望與實際感知的總體滿意度和單項滿意度評價。(3)滿意度相關影響因子:包括出游次數、出游方式、出游動機、旅游地形象等。(4)滿意度的行為結果:忠誠度。

2.2調查過程與分析方法

樣本調查在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完成,選擇包含了黃金周、雙休日和工作日的時間進行調查。在梅州主要景區、酒店、特產店對旅游者展開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采用調查人員直接對游客進行“一對一”隨機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法,協助游客填寫問卷并及時回收問卷,保證了信息的客觀有效性。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共獲得有效問卷289份,有效率達96.3%。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9.0對問卷調查的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本次調查的Alpha,即可靠性系數(a)=0.944,且各評價因子的Alpha信度系數均大于0.800,問卷調查資料的可靠性(信度)高。

2.3游客滿意度結果分析

(1)總體滿意度通過統計分析,評價總目標值為3.78,說明游客對客家文化旅游的總體滿意度沒有達到滿意水平。且與其它類型文化旅游滿意度相比,客家文化旅游的總體滿意度偏低。(2)評價維度滿意度各評價維度指標滿意度均值與李克特量表中5級滿意度的賦值相比可看出(圖1),除旅游環境和客家文化特色維度指標達到滿意外,旅游景區、旅游餐飲、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購物、旅游娛樂、旅游服務與管理7個維度指標均未達到滿意水平。圖1各評價維度滿意度Fig.1Thevaluedimensionsatisfaction(3)評價因子滿意度評價因子層39項指標中,僅1/4項指標達到滿意水平,其中最滿意的三項評價因子是空氣質量、客家民俗和游覽環境;最不滿意的三項評價因子是娛樂特色、商品價格和商品類型與特色。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明不同人口學特征和不同旅游行為特征的人群在總體滿意度上的差異情況。不同游客群體滿意度差別程度用P值判斷,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不顯著;0.01<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P<0.01時,表示差異極其顯著。統計分析表明:不同客源地的游客滿意度差異極其顯著,其他不同游客群體滿意度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差異不顯著(表2)。具體特征是:省內游客滿意度最大,其次是境外游客滿意度,省外游客滿意度最低;來梅州2次以上游客的滿意度高于初次游游客;不同出游方式的游客中,自駕游游客滿意度最高;以探親訪友為動機的游客滿意度高于以其他為動機的游客滿意度;男性游客的滿意度幾乎等于女性游客滿意度;年齡越大游客越滿意越高。通過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各評價指標對總體滿意度的影響程度。統計分析發現:游客滿意度與景區特色與形象、資源數量與規模、游覽環境、餐飲特色、交通舒適性、娛樂特色、商品類型與特色、游程安排、服務質量監管、氣候舒適度、水體質量、空氣質量、居民態度、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民俗等15項評價指標的Pearson相關系數均大于0.7,且各相關系數概率值均接近0,表明游客滿意度與上述各評價指標之間存在高度顯著的相關性(表3)。

3基于游客滿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開發策略

結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總體滿意度沒有達到滿意水平,不同游客群體滿意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存在滿意度顯著影響因子。客家文化旅游存在形象模糊、市場狹小、產品單一、特色不足以及服務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增進游客對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豐富客家文化旅游產品、增強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優化旅游環境是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滿意度的有效途徑??图椅幕糜伍_發應著力于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價值、產品價值、環境價值和服務價值。

3.1實施形象策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價值

(1)強化形象主題,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形象是激發旅游動機、提高游客期望、提升感知質量的重要因子[3,18,19]。概念泛化、視覺雷同、形象主題模糊、文化內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問題,同質競爭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原因,應強化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主題。包括突出“客家文化”大主題、強化客家文化旅游的總體形象,在客家文化旅游總體形象下,根據粵閩贛客家地區“千里客家文化長廊”的文化差異和特征,進行客家文化各亞區的旅游形象定位,凸顯各亞區的旅游形象主題,形成鮮明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通過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將粵閩贛客家地區客家文化旅游主題和宣傳口號統一于客家文化旅游總體形象,共同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2)加強旅游宣傳與形象傳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宣傳與形象傳播是旅游形象形成的重要途徑,也是對游客期望進行管理、使游客期望與實際感知保持一致、提高游客滿意度的重要手段。確定鮮明而統一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標識,對客家文化旅游進行客觀準確的形象宣傳,有利于客家文化旅游市場形象和口碑效應的形成。積極擴寬形象傳播途徑,借助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音樂、網絡等大眾文化和新興媒介,大力宣傳客家文化旅游,有利于促進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傳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2實施市場策略擴大客家文化旅游市場

(1)開拓非客家人客源市場,擴展客家文化旅游中長距離客源市場??驮词袌霆M小、人氣指數不高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市場”特征表現??图椅幕糜蔚默F狀客源仍局限于“客家人”這個“自家人”市場和500km范圍內的近域非客家人市場,客家文化旅游需要開拓更廣的旅游市場。應注重中長距離非客家人市場的開拓,加強客家文化旅游在非客家人客源市場的宣傳,采取各種旅游推介會讓非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增強客家文化旅游對中長距離非客家人的旅游吸引力。(2)創新旅游營銷模式,擴寬客家文化旅游營銷渠道,積極開展文化營銷、網絡營銷、價格營銷。以客家文化為“賣點”開展文化營銷,滿足游客對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需求:對同質文化的追尋記憶和延續繼承,或對異質文化的觀摩學習和體驗經歷。利用現代新媒體開展旅游網絡營銷,通過客家文化的數字化和可視化表達,開發客家文化旅游的影視產品、動漫產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采取靈活的價格策略開展價格營銷,降低旅游產品的直觀價格,吸引不同的分眾市場。

3.3實施產品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價值

(1)深化產品開發,豐富客家文化旅游產品。淺層次粗放開發、觀光產品為主、旅游產品單一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產品”特征表現。應遵循旅游產品開發規律、尊重旅游消費需求[8,20],重視客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重視客家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在加強民居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客家物質文化旅游開發的同時,重視民俗風情、文化藝術等客家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重視客家文化旅游體驗產品和娛樂產品開發,實現客家文化旅游產品由觀光旅游產品向休閑體驗產品的轉型升級,積極探索旅游業與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產業、動漫產業的融合,解決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表達難點,創新開發客家文化休閑體驗旅游產品,以增強客家文化旅游產品的參與性和體驗感受;重視旅游商品開發,加大旅游商品開發的政策、資金、技術扶持,開發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促進旅游購物。(2)強化特色與精品意識,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產品質量。以客家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為基礎,開發客家文化特色旅游產品(特色旅游線路、特色景區、特色商品),彰顯特色,提高客家文化旅游價值和品質,增加客家文化旅游吸引力。實施旅游精品戰略,挖掘客家文化內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鑄造文客家文化旅游精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從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產品價值。

3.4實施環境策略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環境價值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客家文化旅游環境??图业貐^屬于旅游非優區,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頸,旅游環境有待提升。應加大資本投入,完善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旅游設施,完善交通設施,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交通通達性。通過提升市場環境、衛生環境、治安環境來營造客家文化旅游整體“大環境”,完善客家文化旅游社會文化環境。通過加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旅游公共服務的品質。(2)加強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保護、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環境品質。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旅游的資源本底,也是客家文化旅游發展的背景環境和文化環境,應注重客家文化旅游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保護,加強文化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協調山水生態資源旅游開發與客家文化旅游發展的關系,樹立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理念,尊重文化生態,以文化生態的方式科學展示客家文化,發展客家文化生態旅游。采取法律保護、制度保護、申遺保護、開發保護等多種形式的保護措施,加強客家文化生態的保護與開發。

篇(4)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4-0079-01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經過幾次歷史大遷徙后,主要集中居住在贛江流域相對穩定下來所創造的具有傳承性的文統??图椅幕?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客家人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造力。作為客家文統的一支江西客家文化史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江西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我贛江流域的贛州。贛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有著豐富而絢麗的客家文化。然而,由于歷史久遠,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歷史洗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急需以數字化方式進行保護。

一、數字博物館較之于傳統博物館的優勢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成為解決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的一個新方法,特別是“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的提出,掀起了一場文物博物館界的信息化新革命。建立客家文化數字博物館,尤其注意的是作為抽象的文化形式存在的客家民俗和客家歌曲。由于這些抽象的文化形式,遠非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及陳列館所能形象陳列或詳盡說明的。這便是數字博物館之于其它陳列形式之首要優越性。江西客家文化的物質載體的日趨不完整性以及其抽象載體的陳列不可行性,決定了我們需要將其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保護。

數字博物館較之于傳統博物館,有以下幾點優勢。表現在時空方面,不受時間、地點、展品條件、展覽場地的制約;表現在技術上,具有數字化的多媒體呈現以及海量的信息存儲能力,并能有序組織和自動化管理;與此同時,還具有良好的傳輸能力,適應海量信息的要求;對于使用者來說,能提供方便直觀的瀏覽和咨詢服務。數字博物館是傳統博物館向現代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主題與功能設計順應江西客家文化可持續發展需求

經過上千年的傳承,江西客家文化形成了獨特而豐實的文化體系。廣博而豐富的江西客家文化涉及面極廣,不可枚舉。建筑方面,龍南關西圍、燕翼圍、安遠東生圍等;還有特色景點、民風民俗、特產、客家歌曲等。可持續發展江西客家文化的關鍵不是停留在簡單方式上的保護,而是要做到世代相傳,傳承和傳播使其人聞皆知。

江西客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主題是展示江西客家文化,聯系國內其它的客家文化資源。主要功能是視覺引導、資源管理、資源實現、資源檢索、信息交互。關于主題與功能的設計,正是順應了客家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可持續性發展需求,是實現江西客家文化信息的交流與資源的獲得的有效途徑。

(二)內容資源有據可循

在建立江西客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過程中,內容資源是很重要的環節,在此,把它劃分為文檔、圖片、音像、虛擬展示四個方面的內容。在文檔方面,資源主要來源于圖書以及網絡資源中關于客家文化的信息。圖片主要源自于親臨采集以及網絡圖片,包括活動、人文、故事、風景等。音像方面,可以收納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音樂以及描述江西客家文化的紀實錄像等。其中最有特色也是難度最大的一個方面,便是虛擬展示。其實現是通過制作一個虛擬展廳,用來展覽江西客家文化的資料。

二、技術層面的可行性分析

篇(5)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3-0096-04

The Applied Research?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Hakka’s Traditional Physical and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in Space Design

ZHAO Yong-jun(Guangdong Literature &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is made up o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present the material carrier, whil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veal the traditional spiritual essence through its material form. they respectively form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 objective: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how to apply the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to space design through actual cases. method: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al elements, then extract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transform the extraction so as to convert it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Conclusion: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ver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especially th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by extracting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transforming the extraction. This, in turn, help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space design; conversion design

Internet :.cn

每一種文化都是依附在各種載體之上的,這些載體往往是與創造這種文化的人們的生活生產、、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息息相關的,是人們在生存方式上區別于其他族群的標記。這種文化載體可以稱之為“文化元素”。“如何在表現形式上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時代感”。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均承載者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并具有重要的開發與利用的價值。客家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在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方面有豐富的資源,為將嶺南傳統文化融入到空間藝術設計中提供了優質樣本與研究對象。本文以河源客家“姓氏”傳統文化設計項目教學為案例, 探討將傳統的文化元素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問題。

一、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解釋

(一)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概念

文化的載體可以分為物態與非物態兩種,物態文化元素是可以看到,觸摸到的物體,物態文化元素以物態的形式存在,并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同時有體現文化的特征。物態文化元素載體有建筑、裝飾、服飾、生活生產工具等。非物態文化元素是人們共同遵守與認同的精神文化及與其相適應的行為規范,其存在的形式是非物態的,其載體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思想及其指導的行為中。非物態文化元素載體體現在禮儀,風俗、行為方式、、哲學思想等方面。物態文化與非物態文化分別構成了文化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相對于物態文化元素,非物態文化元素所代表的是該文化的精神內容,是物態文化元素形成的動因與精神顯現,而物態文化元素是文化精神內涵的物質顯現。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文化的主體。

(二)非物態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區別

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概念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他們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區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俗、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 聯合國的公約)。其中建筑藝術與手工藝等是以物態形式體現的,非物態文化元素則更傾向于非物態的載體,更注重文化精神。

二、客家傳統文化與設計項目背景

(一)客家傳統文化簡述

“客家”(Hakka)可以做如下界定:“它是南遷漢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贛閩粵與畬族、瑤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特方言、文化、風俗的一個漢族民系”。文獻指出這只民系所創造的文化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共同構成了嶺南文化。三大族群文化均脫胎于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图胰艘蚱溥w徙的歷史,居住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族群的文化特征--既保有傳統中原文化特征,又容納了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精粹,其在民俗、風情、文化、語言等方面有鮮明個性。因其獨特性,“客家”“可以說是一個文化概念”更為準確。

(二)設計項目背景

在遷徙的歷史過程中,客家人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源,較其他族群文化更注重祖先崇拜,所以客家人的聚集區中祠堂文化與祠堂建筑相當盛行。這也是龍川縣政府決定籌建“客家姓氏文化館”及“百姓文化街”項目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看,該項目以姓氏文化為主題 ,從宏觀的角度看,實際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客家姓氏文化中,從小孩出生起名、教育、婚嫁、生子到殯葬融入了幾乎所有的客家文化內容,所以在該館的設計中需要充分融入客家傳統的文化元素,以便更深刻的展現客家姓氏文化。

三、傳統文化符號梳理

作為獨特且底蘊深厚的文化,客家文化符號載體相當豐富,做全面梳理非本文所能做到,在此將其做大的分類,我們把客家文化符號分為物態文化符號和非物態文化的符號。

四、文化元素載體圖像梳理

空間設計最終是以三維空間的形式體現,所以將設計元素的原始依據以圖像的形式體現是設計的重要步驟。物態文化元素因其以物質形態的方式存在,在做梳理的過程中需要將該文化元素的物質載體圖像梳理出來。而非物態文化元素多存在于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中,其多以動態的形式體現,在載體圖像的搜集方法上應以行為的場景為目的,同時要做好圖像內容的解讀工作。文化元素載體圖像是空間設計程序中元素轉換的原始依據。雖然并非收集的所有原始素材都會運用到項目設計中,但收集的過程本身就是對設計背景深入了解與消化的過程,有助于將設計方案做的更有深度與內涵。所以在展開設計前,需要盡可能的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載體圖像作為篩選的資源。

五、傳統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路徑

對傳統文化的發揚,不能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而是要對民族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再創造。無論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在轉換為空間設計元素過程中都需要正確且嚴謹方法。物態文化元素以物態的形式存在,在設計運用中可根據其形態、材料及使用功能進行現代視覺的轉換設計,設計程序操作相對容易。而非物態文化元素則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中,多以非物態的形式存在,但其也有相應的物態載體,如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就是儒家思想的行為規范的物化顯現??图异籼弥兴M行的儀式即是客家“崇尚祖先,追根問祖”的非物態文化的物化顯現。非物態文化元素所包含的內在精神在轉換為空間設計元素時需要尋求物態化的載體,設計程序需更寬的思路與路徑。

(一)物態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

物態文化元素一般以二維或三維形態存在,其轉換設計實際是將一種二維或三維空間形態轉換為另一種二維或三維空間形態,在轉換過程中把握住其源形態的典型形態特征進行形態的再設計。如北京奧運會上,以祥云為原形態所做的各種應用設計。具體的設計路徑如圖1。

油紙傘的轉換設計應用:“油紙傘”,諧音“有子傘”體現了客家人對于生育的觀念,希望多子多福。應用設計上,將該元素形態直接運用到空間設計的天花上,作為照明的燈具使用。改變了元素本身的使用功能卻保留了該元素的原本內涵。(圖2)

姓氏圖騰的轉換設計路徑:客家人崇尚祖先,對于自己的姓氏起源極為重視。以印章為元素進行轉換設計,使之以姓氏圖騰的形式再現,同樣保留了元素的原本內涵。(圖3)

休閑椅的轉換設計路徑:將客家涼帽與石鼓結合進行形態再設計,使之從一種三維形態轉換為另一種三維形態,改變了元素的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態特征。(圖4)

售票站的轉換設計路徑:以涼帽與斗笠的形態為原型進行再設計,改變了元素的原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態特征。(圖5)

物態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是將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其轉換路徑基本是形態之間與使用功能之間的轉換設計,設計程序相對簡單,可操作性較強,也是傳統文化空間設計項目常用的一種設計方法,屬于較為淺層次的轉換設計。(圖6)

(二)非物態文化元素轉換設計

非物態文化元素是以非物態形式存在,如儒家思想對客家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作為一種指導人們行為的哲學,它以非物態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文化中有很多物態元素都體現了儒家思想,但其在轉換設計為空間元素的困難在于如何體現人們行為方式的時間維度。非物質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需要尋找可體現該元素文化精神的物態載體,再進行轉換設計,其設計程序既要考慮元素的形態美,又要考慮其文化內涵,是非物態化元素的物態化設計。其設計程序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嚴謹的推理思維,屬于較深層次的轉換設計。(圖7)

圖8展現了客家祭祀民俗中“追根問祖”,勞動民俗中“堅忍不拔”,禮儀民俗中“儒家思想”三種非物態文化的轉換設計過程。以水流、樹根的形態作為“追根問祖”文化的物態載體,隱喻“追根溯源,落葉歸根”之意。水流中的巖石形態作為“堅忍不拔”精神的物態載體。體現儒家禮制的客家建筑平面布局作為“儒家思想”的物態載體。

傳統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流水、樹根、巖石作為客家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根問祖”,“堅忍不拔”三種族群精神(非物態文化元素)連同油紙傘、圍龍屋、灰磚灰瓦、姓氏圖騰等物態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客家姓氏文化館的設計元素被整合到展示空間中,較好的運用了客家傳統的文化符號,是整個展館既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展現出現代的視覺經驗。(圖9)

傳統文化由各種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元素構成,并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傳承的,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兩者輔相成的,物態文化往往是非物態文化體現的載體,如客家姓氏祠堂是物態文化元素,而在祠堂所從事的體現追根問祖的相關活動則是非物態的。所以非物態文化往往是物態文化的精神體現,是傳統文化的本質。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空間設計來說,對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挖掘與轉換應用要更具意義。

結論

設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是歷史的潮流,也是未來設計藝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國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本文通過設計實踐,運用提取典型形態和精神內涵因子,尋找替換圖形,是將客家傳統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特別是屬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非物態文化元素轉換為空間設計資源的有效路徑,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細心剖析本民族獨特而豐富的形式元素,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體系,才可使我國的設計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斌,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J].包裝工程,2014,35(8):18-25.

[2] 胡希張、莫盼、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

[3] 吳衛光.圍龍屋建筑形態的圖像學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 謝重光.客家形成發展史綱 [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篇(6)

[19]謝元魯.羅家壩巴人遺址與川東北旅游形象的再造[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4(3):31-35

[20]胡浩,王姣娥,等.基于可達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潛力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6):808-816

篇(7)

一、顧客價值優勢理論

顧客價值優勢是指企業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采取顧客價值領先策略所獲取的競爭優勢,是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建立的關鍵優勢。構建并保持顧客價值優勢,必須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一個整合企業內外資源、不斷追求動態優化的過程。企業的一切優勢均可以轉化為顧客價值優勢,顧客價值優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最高層級。

二、顧客價值優化與提供體系

在這一部分的分析中,筆者借鑒李扣慶在《顧客價值優勢論》中提出的顧客價值缺口模型,以顧客價值優化缺口為線索,建立網絡對顧客價值優化體系。

(一)網絡對顧客訴求感知缺口的優化

企業的經營活動開始于對市場需求的調查分析,也就是對顧客期望的分析。了解顧客的利益要求這一過程中,可能出現企業對顧客利益要求的知覺是錯誤的缺口。互聯網在獲取顧客個性化需求信息方面的作為具有多層面、多層次的特點。既有大型數據庫支持的復雜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實現對不同價值顧客的精細化管理;又有電子郵件、BBS、留言版、虛擬社區之類的大眾化工具,及時有效的獲取顧客需求信息,使得企業有機會更有針對性的滿足顧客的具體要求。

(二)網絡對顧客價值設計與訴求間差距缺口的優化

企業在根據自身對顧客需求的理解,在進行顧客價值設計時,可能出現第二個缺口,即顧客價值設計與顧客價值訴求之間的不一致。此類缺口在網絡環境中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電子商務環境,增強了顧客的主動性。顧客通過互聯網可以直接向企業提出要求,這樣使企業識別每一位客戶并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同時,網絡環境中經常使用的CRM系統,其決策功能中的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可將客戶資料系統地儲存與管理,不僅方便CRM營運功能的執行與運用。也可通過資料分析工具,如在線分析工具、數據挖掘工具等進行客戶、交易與產品等相關資料分析,從而了解客戶對企業的貢獻度、客戶的喜好與需求,甚至預測客戶未來的消費行為模式與商品結構等,并將結果作為營銷策略的決策依據。

(三)網絡對顧客價值設計與提供間差距缺口的優化

該缺口存在于顧客價值設計和顧客價值創造的提供之間。企業對顧客期望的分析是正確的,但是企業實際創造和提供的顧客價值卻可能達不到設計的要求。網絡技術等的發展,促進了企業流程的自動化管理,從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網絡對顧客價值設計與提供間的差距。

(四)網絡對顧客價值提供與傳播間差距缺口的優化

該缺口存在于顧客價值創造、提供與顧客價值傳播之間。這種缺口主要表現為企業向顧客宣布的價值超過其實際能夠提供的價值。產生此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內部各部門問工作不夠透明,資料共享性較差。在解決此類缺口問題時,網絡技術的使用,使得工作流程合理化,透明化,資料、資源能夠迅速共享,真正做到企業內部知識與資源共享的境界。

(五)網絡對顧客感知價值與顧客期望間差異缺口的優化

企業經營中最后可能出現的缺口是顧客實際獲得的利益與其消費前的期望之間的差異。顧客期望與實際感受的顧客價值之間的缺口是一次經營循環的結果,這種結果構成顧客的經驗,直接影響到下一次循環開始時顧客對企業所提供價值的期盼,關系到其再次購買決策。對這一缺口的優化實質上就是在對顧客價值創造的五個缺口優化。下文中,我們將對企業如何提高顧客感知價值,從而實現顧客價值優化進行深入分析。

三、基于感知要素的顧客價值認知差異實證研究

(一)研究模型設計及假設提出

本研究引用Zeithmal 1998提出的顧客感知價值模型和前人對顧客價值研究的成果,建立顧客價值影響因素概念模型。分析顧客價值內部、外部、抽象和貨幣屬性。

在此研究模型基礎上,針對顧客感知價值影響因素提出以下假設:

HI:顧客對顧客價值感知與企業人員對顧客價值認知存在顯著件差別。

結合顧客價值的9個構成價值要素,上述假設可分成9個子假設:

H1a:顧客對“體驗(F1)”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體驗(F1)”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b:顧客對“服務(F2)”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服務(F2)”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c:顧客對“信息(F3)”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信息(F3)”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d:顧客對“品牌(F4)”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品牌(F4)”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e:顧客對“時尚(F5)”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時尚(F5)”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f:顧客對“綠色(F6)”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綠色(F6)”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g:顧客對“品質(F7)”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品質(F7)”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h:顧客對“歸屬(F8)”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歸屬(F8)”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H1i:顧客對“價格(F9)”的感知與企業人員對“價格(F9)”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別。

本文主要是為了檢驗“H1”及其9個子假設是否成立。研究的最終目標是檢驗顧客與企業對顧客價值的認知是否存在顯著性差別,存在怎樣的差別,從而針對各個差距進行優化策略分析。

(二)調查問卷的設計和數據采集

本研究問卷采用7級列舉比量表測量。用測試問卷預調查了30個消費者,對30個變量分別計算其均值、方差,進行頻次統計,將那些期望程度較低、方差很小、數據集中的表述刪除,又根據被調查者的意見,調整和增加其中一些變量,得到一個有45個變量的問卷。正式的問卷調查仍采用7級列舉評比量表形式,采用隨機抽樣方式,通過街頭攔訪、網上調查等形式共回收了210份顧客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80份。仍采用如前所述對顧客調查的45個變量,設計成對企業員工的調查問卷。通過向中百、武商量販等企業不同崗位員工及武漢地區一些商業店發放近100份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共得到65份有效問卷。

(三)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1 利用因子分析得出顧客價值影響因素

對樣本進行分析得出:KMO值為0.727>0.7,相伴概率是0.003<0.01,說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的。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45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并進行正交旋轉,得到11

個解釋因子,該11個因子的特征根解釋了總體方差的91.453%。旋轉后的因子負載結果顯示,其中有38個變量在前面9個因子上具有較大的負載,而最后兩個因子解釋變量負載都較小,將其刪除。9個因子,即“體驗”“服務”“信息”“品牌”“時尚”“綠色”“品質”“歸屬”“價格”的特征根解釋了總體方差的84.192%,具有較大的代表性。

2 顧客與企業對顧客價值認知的數據分析

以下為顧客和企業員工對9個顧客價值要素的方差分析結果:體驗方差分析的F統計量為12.712,其顯著性概率P=0.004<0.05,說明顧客與企業員工對于體驗認識的均值有顯著性差異,假設1.1成立。同理:顧客與企業員工對于服務、綠色、品質的認知沒有顯著性差異;對于體驗、信息、品牌、時尚、歸屬、價格的認知存在顯著性差異。顧客對于“體驗”重要性認知的樣本均值為5.15,并以95%的置信度保證其總體均值位于區間(4.6062,5.6936);而企業對于“體驗”重要性認知的樣本均值為4.4414,95%的置信度保證其總體均值位于區間(4.0197,4.8633)。因此企業對于“體驗”重要性的認知小于顧客,即顧客比企業認為“體驗”對于顧客價值更重要。同理:相對于顧客而言,企業對“信息”、“品牌”、“時尚”、“歸屬”、“價格”重要性的認知更大。

(四)實證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數據處理和分析得知,對假設1的實證檢驗結果為:

H1a、H1c、H1d、M1e、H1h、H1i成立,H1b、H1f、H1g不成立。

四、基于感知要素的顧客價值優化策略

(一)核心要素層顧客價值優化策略分析

核心要素層,是絕大多數顧客都認為是重要的顧客價值要素,包括服務、品質。根據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企業和顧客對服務和品質的重要性認知沒有顯著性差異。所以企業應注重互聯網絡潛能的開發來實現顧客價值優化。

(二)競爭要素層顧客價值優化策略分析

競爭要素層,是指顧客認為比較重要的要素,但顧客態度又比較分散而明確,主要包括體驗、品牌、時尚、綠色四個要素。根據實證檢驗結果顯示:顧客對體驗的重要性認知高于企業,對品牌和時尚的重要性認知低于企業,而在綠色這一要素上,二者對其重要性認知上沒有顯著性差異。為此,企業應著重從體驗要素人手提高競爭力。網絡環境下的虛擬體驗作為實現顧客感知價值的一種創新,正在電子商務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部分公司通過提供顧客“選擇菜單”產品的屬性選擇,讓顧客獲得自己需求的產品屬性或產品特點從來增進自己的價值,實現自身參與價值的創造。

(三)期望要素層顧客價值優化策略分析

篇(8)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為此,人性就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絕對不可能繞開的核心命題。休謨就曾說過:“顯然,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盵1]但是關于人性,筆者在此并不想陷入無休止的爭論,而只想緊扣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來看看我們應當怎樣研究人性,才更有助于社會科學的研究。

我們注意到,社會科學所要研究的人,并不是一種靜止不動、死氣沉沉的東西,而相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會思考會行動的一種生物,并且顯然正因如此,才產生了一切有意義的結果。所以社會科學研究人,不是要去解剖它的生理構造,而是要去觀察、說明和解釋人的行為,這才是社會科學研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從這個主題出發,筆者以為,要使對人性問題的探討具有意義,那就只有把人性與人的行為聯系起來才行。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研究人性,實際上就是根據一定的人性假設去解釋人的行為;反過來,社會科學解釋人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正如有學者所言:“多年來,已有許多人提出多種理論解釋人的行為。對其中包含的人性的基本觀念和它們所主張的原因需要作仔細分析。這是因為,理論家相信人是什么樣的,這種信念既影響他們最充分討論人的行為的哪些決定因素和機制,也影響他們未考察哪些決定因素和機制?!盵2]

一、“經濟人”與“文化人”假設的對峙及其整合

社會科學在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時,所形成從而所依據的人性假設有好多種,比如“生物人”、“精神人(心理人)”、“經濟人(理性人)”、“社會人”、“文化人”、“進化人”等等。我們注意到,在這些人性假設之間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體上形成了“經濟人”與“文化人”兩大假設相對峙的局面,其它的人性假設則分別依附于它們。這種對峙,既表現為它們在社會科學中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也表現為各自的支持者不斷爭論,相互排斥甚至是相互攻擊。

(一)“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自然在經濟學中非常流行,“經濟理論家們總是預設,經濟行為就是人們尋求最優化某種清晰可辨的目標函數的行動。在經濟學中,理性是在工具的意義上來說的,即選擇達到既定目的的最佳手段”[3]。簡單地說,“經濟人”總是選擇以最好的手段達成目的。

在筆者看來,“經濟人”假設其實是和“生物人”與“精神人”假設站在一邊的,它就是在這兩種假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實際上,“經濟人”假設與成本-收益分析密不可分,也就是說,人們被假定是在對其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預期)進行權衡的基礎上而作出決策的,以期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而手段就是人們所必須付出的成本,達到目的則是其行為的收益,所以選擇以最好的手段達到目的,也就是選擇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之所以“經濟人”會這樣進行選擇,這完全源于趨利避害的生物本能,畢竟人首先是一種生物。在“經濟人”假設中,手段形成成本,所以是害,而達到目的形成收益,所以是利,因此選擇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或者說以最佳手段達到目的,還原到底,就只不過是人們趨利避害(有利則趨之,有害則避之;取大利舍小利,迎小害避大害)的表現而已。因此“經濟人”假設其實是建立在“生物人”假設基礎之上的,吸收了人作為一種生物而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一要點。又由于在“經濟人”假設中,人們進行利害權衡從而作出選擇的過程,需要理性思維,所以這個假設又從“精神人”假設中吸收了一部分養料,并且正是在此意義上,“經濟人”亦被看成是“理性人”。

(二)“文化人”假設

與“經濟人”假設唱對臺戲的是“文化人”假設。這種假設在社會學和人類學別流行。著名的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說:“沒有文化,我們便根本不能被稱為通常意義上我們所理解的‘人’”?!吧鐣W家們提到文化時所關心的是人類社會那些通過學習而非遺傳獲得的方面。這些文化要素只有被社會成員共享、合作和交流才能得以發生。它們形成了社會中的個體賴以生活的基本環境。一個社會的文化既包括無形的方面——信仰、觀念和價值,這是文化的內容,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實物、符號或技術,它們表現著文化的內容”[4]29-30。照此說來,人只不過是文化塑造的產物,人性就表現在文化之中,而文化就是社會化。文化既然塑造了人,那么當然也就塑造著人們的行為,人們就是按照文化的指示而行為的。所以有人類學學者說,關于文化,“最近的定義,傾向于清楚區分實際行為的一面與存在于行為背后的抽象價值觀、信仰和世界觀的另一面。換句話說,文化不是可見的行為,而是人們用以解釋經驗和導致行為并為行為所反映的價值觀和信仰。那么,可為人所接受的現代文化定義便是:文化是一系列規范或準則,當社會成員按照它們行動時,所產生的行為應限于社會成員認為合適和可接受的變動范圍之中”[5]241-242。這就是“文化人”假設對人的行為的解釋。

“文化人”假設是與“社會人”假設站在一邊的,二者也實在不好區分開來。比如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6]56吉登斯就說過:“社會就是把個體連接在一起的具有內在相互關系的系統,……所有社會的整合都依賴這樣一個事實:它們的成員是在共同文化造就的結構化的社會關系中被組織起來的。沒有社會,文化就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沒有文化,社會也不可能存在?!盵4]29不僅如此,由于文化總是跟一定的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文化便具有差異性和可變性,這樣一來,“文化人”假設與“進化人”假設[7]也是站在一邊的。

(三)過去整合的失敗

總的來看,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看似諸多人性假設林立,實則是以“經濟人”和“文化人”假設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相對峙的局面。這相對峙的兩類人性假設,分別強調人的生物(自然)屬性與文化(社會)屬性,或者說塑造人性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各執一端,從而在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時,一個走內向路線,一個走外向路線。這兩類各執一端的極端假設,雖有一定的解釋力,但人也因此被分裂了,從而從根本上損害了它們的解釋力。

實際上,人顯然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文化性的,是二者的統一,人的行為也必定是這二者共同作用的產物[8]76。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兩種假設整合起來,也就是要把人的生物性與文化性統一起來,恢復一個完整的人,以獲得對人的行為的完整而合理的解釋。

應當說,這種整合的嘗試早已有之,但在筆者看來,過去的努力是失敗的。之所以失敗,關鍵就在于,過去人們盡管看到了應該將人的生物性與文化性整合起來,但卻沒有把握住和揭示出二者是怎樣結合在一起而對人的行為產生作用的,從而大而化之,浮于表面[9]。有的學者也試圖去探索這兩種屬性的相互關系,但只是泛泛地談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際上等于什么都沒說[10]。還有的學者試圖根據的實踐觀,將二者整合在人的實踐中,但依然是空洞的泛泛而談[11]。更有甚者則是簡單地羅列這兩種屬性,或者簡單地將二者相加了事,那更是失敗[12]。

二、“文化-生物人”假設的提出

為了把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整合起來,要避免重蹈過去失敗的覆轍,我們就必須攻克兩種屬性是怎樣結合在一起而對人的行為產生作用這個關鍵性的難題。為此,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經濟人”和“文化人”兩大假設的缺陷和貢獻。

(一)“經濟人”假設的缺陷與貢獻

如前所述,“經濟人”假設,還原起來就是一個趨利避害的“生物人”假設。應當說在這一點上,這個假設并不是錯誤的。中國古人早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盵13]1540但是“經濟人”假設的確有問題,就在于它有一個錯誤的假定,這是直到晚近才為個別經濟學家所開始注意到的問題[14]5。

我們知道,盡管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但人們所追逐的利和所避免的害并不是什么客觀的東西,而完全是主觀的范疇,那是一個人根據其需要而進行主觀判斷或預期的結果。即,對于任何人來說,符合其需要的,就會被認為是有利的,反之則會被認為是有害的,因此需要是一個人判斷何者為利及何者為害的唯一標準。但是對人來說,需要是有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之分別的。比如吃喝拉撒和是生物性需要,而愛情、家庭、友誼、形象、隱私、尊嚴等等則是文化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先天的生物本能,是人作為一種生物而產生出來的需要;文化性需要是人在后天的社會生活中習得并產生出來的,即是社會化的結果。如果說生物性需要是人所共有且穩定的話,那么文化性需要則有所不同,它是有差異且會變化的。顯然,正是文化性需要彰顯了人之為人的特性。然而也正是在這里,“經濟人”假設作出了錯誤的假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帝國主義”的鼓吹者加里·S·貝克爾認為[15]7-8,經濟分析假定一個人的偏好不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根本性變化,而且即使是在來自于不同社會和文化的人們之間,其偏好也沒有很大的差異。穩定的偏好不是指對具體產品或勞務的偏好,而是指選擇的實質性目標。這些實質性偏好和市場上的具體商品或勞務沒有確定的聯系,它們顯示的是生活的根本方面,比如健康、聲望、肉體快樂、慈善或妒忌。也就是說,貝克爾所說的偏好并不是指一個人對某個具體商品或勞務的需要,而是指抽去了具體對象的形式上的需要。但即便如此,“無差異的穩定的偏好”這個假定也是錯誤的,因為在人的需要中,只有生物性需要才是如此,而文化性需要則是有差異且可變的。比如說對人權的需要就不能說是無差異且穩定的,因為這個文化觀念在過去沒有過,甚至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都還沒有或者未被人們所接受。

由于堅持“無差異的穩定的偏好”這個錯誤的假定,“經濟人”假設就存在兩個重大的缺陷:一是假設的過度簡化,導致對人的行為的解釋同一化,而難以解釋人們行為的差異(在相似的情境下);二是對人的文化性的輕視或忽視,在一定意義上是把人降低到動物的水平上。照這種假設分析起來,好像只要向一群饑餓的人投下面包,每個人就都會并且總是會像狗一樣去撲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總之,“經濟人”假設的貢獻僅限于提出了人的趨利避害的行為機制,而不是“無差異的穩定的偏好”這一錯誤的假定。

(二)“文化人”假設的缺陷與貢獻

盡管相對于“經濟人”假設,“文化人”假設注意到了并且也特別強調文化屬性的作用,但它也有兩個重大的缺陷。

首先是作為“文化單一決定論”,“文化人”假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忽視了人的生物性,僅僅用文化性來解釋人的一切行為,這是行不通的。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曾告誡說:“我們必須立即承認,如果不與環境和他人發生聯系,人類動機幾乎不會在行為中得以實現”,但是“一旦承認了這一點,也應繼續告誡理論家,要防備過分注重外部、文化、環境或情景。我們的中心研究對象畢竟是有機體或性格結構。情景理論很容易走這樣的極端,使有機體僅僅成為情境中的一個附加物體,大概等同于一個障礙物,或這個機體試圖獲得的某個對象。我們必須記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他的障礙物和有價值的對象”[16]33?!斑z傳的或其它生物方面的因素既非唯一地起著作用,也非絲毫不起作用;這是一個程度的問題,是一個多或少的問題”[16]150。比如說在文天祥的案例中,文天祥就并不只是產生了維護個人名譽或尊嚴的文化性需要,他也產生過求生的生物性需要,因為文天祥在與元軍的對抗中,曾被元軍俘虜并一度逃脫過。若他并無求生之需要,又何來逃脫之行為呢?可見“文化人”假設僅僅用文化性來解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

其次,“文化人”假設雖然看到了文化性對人的行為的作用,但對于這種作用的機制的認識卻是錯誤的。這個假設以為文化是直接針對行為的規范,人的行為就是接受文化的指示的結果。但事實并非如此,人的文化性仍然是通過趨利避害這個生物機制而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也就是說,文化并不能直接促發和指示人的行為,它僅僅是塑造人的文化性需要(通過社會化過程),這種需要再通過趨利避害的機制而對人的行為產生作用。如若不然,文化上說我們要懂禮貌,那豈不是人人時時都有禮貌行為了?

總之,“文化人”假設的貢獻僅限于指出了人具有文化性需要,文化性對其行為也具有作用,而不是它對文化性如何作用于行為的錯誤認識,即以為文化是行為規范,直接指示人們如何行為。

(三)“文化-生物人”假設的提出

通過比較“經濟人”和“文化人”假設的缺陷與貢獻,我們可以確認:第一,人首先是而且始終都是一種生物,它不僅具有先天的穩定的生物性需要,而且固有一種趨利避害的生物機制——這是其永恒的行為法則。這就是對人的生物性的基本界定。第二,人同時也是文化(社會化)的產物,由此塑造了人的具有差異性和可變性的文化性需要——這是人之為人的特性。這是對人的文化性的基本界定。第三,人的文化性并不能超越趨利避害這個生物機制,而恰恰就是通過它而對人的行為產生作用的。據此,筆者提出“文化-生物人”假設:人是在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的推動下,通過趨利避害的生物機制而作出行為選擇的。

具體說來,“文化-生物人”假設意味著:人類首先是而且始終都是一種生物,它總是產生人所共有且穩定的生物性需要,但人類同時還過著社會生活,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出人各有異且會變化的文化性需要。其次,需要(無論是生物性需要還是文化性需要)是人類行為的深層動因或者說動力,由此導致人們產生動機,即采取滿足需要的行動的沖動。再次,產生動機的人們將尋找滿足需要的手段并通過趨利避害機制而進行選擇。即人們將首先根據其需要而對所找到的手段作出主觀的利害判斷(能滿足需要的就有利,妨礙需要滿足的則有害),然后在利害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利害權衡(有利則趨之,有害則避之;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后根據利害權衡的結果對手段作出選擇,從而產生相應的行為(行為選擇)。

筆者以為,“文化-生物人”假設應該是很好地整合了“經濟人”和“文化人”兩大人性假設,從而恢復了完整的人。因為我們沒有輕視或忽視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中間的任何一個,并且找到了人的生物性與文化性相互結合而對人的行為產生作用的方式,即趨利避害的生物機制。

三、“文化-生物人”假設的運用

筆者提出“文化-生物人”假設,是著眼于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去運用的,否則這項研究也就失去了意義。為此,我們就需要說明一下究竟應該如何來運用這個假設。

(一)運用“文化-生物人”假設的前提

任何假設的提出和成立,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因此在運用時,就必須要首先指出這些前提條件。對于“文化-生物人”假設來說,其前提條件為:首先,該假設只對有意識狀態下的人才適用。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比如昏迷、睡眠、麻醉等等,人不能產生需要和動機,不能采取行為,當然也就無法對其進行分析了。其次,該假設只對能夠社會化的人才適用。能夠社會化的人才具備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才能習得人類的文化,才算是真正完整的人。而那些無法社會化或者社會化過程出現嚴重障礙的人,比如先天性癡呆、精神病人、植物人等等,嚴格說來并不是真正的人,頂多算是一種生物。對于這些“人”,按照一般生物來分析就夠了,這里的假設對此是不適用的。

不過總的來說,上述兩種情況,或者只是極少數的非常案例或非常狀態,比如植物人、昏迷者,因而不必予以關注;或者即便是正常狀態,比如睡眠,但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也不具有什么意義,因為我們很難想象人類是在這種狀態下創造歷史的。所以,如果有人以上述情況來反駁這里的人性假設,那么我們將認為那不值一駁。

除去上述兩大前提外,“文化-生物人”假設也的確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用于分析和解釋單個人的單個行為,至于構成我們社會生活的人際互動,那就必須要用到博弈模型了,因為人際互動是雙方甚至多方的戰略互動行為。但由于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由單個人的單個行為所構成的,所以我們說“文化-生物人”假設不適于用來分析和解釋人際互動,那僅僅是說不能夠直接用于分析和解釋人際互動的過程和結果,但卻可以用于分析和解釋博弈某一方或某個人的單個行為。其實,“文化-生物人”假設與博弈模型并不沖突,相反,前者正是后者的前提、基礎和起點。

(二)運用“文化-生物人”假設進行分析和解釋的步驟

根據“文化-生物人”假設,分析和解釋一個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為,切入點在于把握此人當時的需要是什么及其相對程度如何。

首先,把握一個人的需要是什么,也就是需要的具體內容或內涵是什么,這有助于我們分析和解釋這個人對于為滿足需要而尋找到的手段進行利害判斷的情況,因為利害判斷的一般法則是:能滿足需要的就有利,妨礙需要滿足的則有害。而要把握一個人的需要是什么,我們就要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包括行為者自身的生理狀況和所處的環境狀況,因為一個人的需要不是由內在的生理刺激,就是由外在的自然或社會環境刺激而引起的。通常來說,在相似的情境下,人們所產生的生物性需要會是相同且穩定的,比如在口渴時產生對水的需要。但是對于文化性需要來說,這卻未必成立,因為每個人的社會化經歷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一個人的社會化經歷背景。比如說,在饑餓且走投無路的情境中,有的人會去乞食而有的人卻不會。不去乞食的人,可能就是深受“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教育的人,他們在那種情境中,可能產生了對尊嚴的文化性需要。

其次,把握一個人的需要的相對程度,這有助于我們分析和解釋一個人對于其所找到的手段進行利害權衡的情況。事實上,在對尋找到的手段進行利害判斷之前,沒有人會僅僅產生一種需要。如果說把手段所用以滿足的需要稱作一級需要的話,那么隨著手段的出現,人們就會產生其它一些基于手段的刺激而產生的需要,可稱之為二級需要。比如在乞食的案例中,對食物的需要是一級需要,一個人為滿足這個需要所找到的手段,即乞食,就會刺激二級需要,即對尊嚴的需要的產生。正因為多種需要的連鎖產生,才導致人們對于所找到的手段在進行利害判斷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進行利害權衡,這樣才能最終確定該手段是有利還是有害的。比如在乞食的案例中,從對食物的需要來說,乞食是有利的,但從對尊嚴的需要來看,乞食又是有害的。那么乞食這一手段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的,這就需要進行利害權衡了。可見利害權衡是更加復雜的利害判斷。

而在利害權衡的過程中,某一項需要的程度越高,其所占的權重就更大,從而決定著利害權衡的結果。比如在乞食的案例中,對于那些深受“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教育的人來說,對尊嚴的需要的程度就遠遠高于對食物的需要,從而在利害權衡的過程中,前者占據更大的權重,所以決定著利害權衡的結果,即判定乞食這種手段是有害的。所以我們需要把握一個人各項需要的相對程度,才能解釋此人對于其所找到的手段進行利害權衡的情況。

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一個人某種需要的相對程度呢?這確實是有難度的。在乞食的案例中我們已經看到,即使是在相似的情境中,同一種需要的相對程度也可能會因人而異,甚至就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會因時而異。但是人們的需要的相對程度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即生物性需要的相對程度與一個人的生理失衡程度成正比,而文化性需要的相對程度則與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成正比。比如說,饑餓是一種生理失衡的狀況,因此這種生理失衡越嚴重,對食物的需要程度就越高;而一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如果深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價值觀教育,那么他對貞潔的文化性需要程度就越高。這樣的話,通過仔細調查一個人的生理失衡狀況和社會化經歷背景,我們還是可以把握一個人某種需要的相對程度的。

最后,在利益權衡最終作出后,一個人對于所找到的手段的選擇也就出來了:如果手段被判定為有利,那么就采取,否則就拋棄,轉而尋找替代手段。不管怎樣,這種對于手段的選擇,都將導致人們作出某種行為選擇:采取某種手段,或者拋棄某種手段而尋找新的手段。而人們的這些行為選擇,無不體現出趨利避害的特征。這樣,根據“文化-生物人”假設,我們就解釋了一個人的行為。

(三)“文化-生物人”假設的理論意義

“文化-生物人”假設不僅可以直接用于分析和解釋單個人的單個行為,而且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為復雜的行為模型(比如博弈模型),以分析和解釋更為廣泛和復雜的行為和活動,因此該假設的運用是前景廣闊且充滿希望的??梢哉f,如果“文化-生物人”假設確實能夠將從前四分五裂的各種人性假設,特別是“經濟人”和“文化人”假設都統一起來,從而恢復一個完整的人,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元假設,那么社會科學研究就有了一個統一的基礎,“經濟學帝國主義”和“社會學帝國主義”這兩種偏頗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主張則必將坍塌,而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同主義則有望實現。

有人可能會擔心人性假設的統一會使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學科失去身份特征,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可能正是一件好事。社會科學的出路,本來就在于破除學科壁壘和偏見,而走上一條融合統一的道路,因為那才符合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

[參考文獻]

[1]休謨.人性論:上冊[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6.

[2]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上[M].林穎,王小明,胡誼,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3]Bill Gerrard. The Economics of Rationality[M].London: Routledge, 1993:1.

[4]吉登斯.社會學:第4版[M].趙旭東,齊心,王 兵,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哈維蘭.當代人類學[M].王銘銘,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41-242.

[6]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7]普洛格,貝茨.文化演進與人類行為[M].吳愛民,鄧 勇,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8]基辛.人類學緒論[M].張恭啟,于嘉云,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76.

[9]孔憲鐸.基因與人性:生命科學與社會學理論的分析[J].文史哲,2004(4):6-14.

[10]郭俊永,王圣松.正確理解人性的二重性[J].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5-55,96.

[11]劉澤民.論“人性”[J].益陽師專學報,1984(2):2-9.

[12]陳冬華.人的本質與人性[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9):77-80.

[13]二十四史全譯·史記:第2冊[M]. 許嘉璐,主編.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1540.

篇(9)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12(a)-0151-01

改革開放30年來,語文教育經過了30年的洗禮,劃出了一道道美麗的弧線,語文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語文教育歷經了多次的“革命”,每一次的“革命”都在推動著語文教育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每一次的“革命”都讓所有的“語文人”獲取更多的養分。反思語文,感慨頗多。

1 關于多媒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日益更新,多媒體教學已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流,多媒體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效率,加大了課堂容量,能夠給學生帶來優美的畫面和優雅音樂,讓學生走進文本所營造的意境之中,進行一些精神的熏陶。但反思我們的課堂,多媒體是否已經變成我們預設性教學的一種“手段”,大容量的課件內容是否是以侵占學生思考的時間為代價,我們在和學生的對話中是否總是急于將我們早已準備好的答案匆忙地“展示”給學生,而“扼殺”了他們思維推進的過程,多媒體是否“淪落”為放幻燈片或是放電影。真正的精品課堂,多媒體的使用要摒棄華而不實,呼喚“返璞歸真”,老師不要將答案直接投在屏幕上,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學生探討、辯論中。多媒體只是起到課堂的輔助作用,是老師教學的幫手,呈現老師上課的流程,僅此而已。

2 關于課堂

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課堂到底是誰的?傳統的觀念,課堂是老師的,死氣沉沉,一講到底;過于激進的觀念,課堂是學生的,熱熱鬧鬧,流于形式。其實課堂應是老師和學生共有的。

2.1教師的課堂

站在課堂,這節課教什么,怎么教,完全由教師做主。課堂是一名教師腦力勞動的精華,是一名教師思維智慧的體現。那么一名優秀的教師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想需要以下兩點:

(1)一節好課需要教師的親和力。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用他們的親和力營造出一種輕松、快樂的課堂。學生在他們的課堂中是快樂的、投入的,老師對他們來說不是望而生畏的,他們愿意和老師交流、探討。語文教師盡量不要把自己嚴肅的一面帶進課堂,似乎成為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衛道士”,拉大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此表現,語文教學將沒有生命力。因此精彩的課堂無論是在語言還是在表情上都應該給孩子們更多的“親近”。

(2)一節好課需要教師的自信心。我的地盤我做主,我們自己的語文課要上得底氣十足,或娓娓道來、不溫不火;或激情澎湃、感情豐富。試問這樣的自信從哪里來,我想這樣的自信來自我們對文本的深入思考,對學生的深人研究,在課堂,教師是一位睿智的將領,課堂中的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尤其是對于在課堂上遇到一些生成性的問題,我們更應該坦然、大度地面對。面對學生提出的一個個充滿智慧的問題,我們要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并給出正確答案。

2.2學生的課堂

課堂屬于學生,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真的深入課堂了嗎?也許在上示范課的時候課堂屬于學生,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呢?……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深思。我想把課堂還給學生,絕不能只是一句口號,一種形式。學生的課堂應該是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的。

(1)學生的“動”。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必須讓學生的嘴、手、頭腦完全動起來,否則45分鐘的課堂,學生很容易疲勞,于是會出現走神、說話、做小動作的情況。在我們的課堂中應該讓每一個學生有事可做,老師的問題是給所有學生的,絕不能出現一部分學生在思考,一部分學生在等答案。而在我們的課堂中很容易出現總是幾個思維活躍積極的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思考中,還有部分內向的學生不善表達、不愿表達,從而造成不善思考、不愿思考。所以我們的“動”應是全體學生的“動”,小組探討、自由發言、點名回答必須結合在一起,不忽視任何一個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感覺到課堂上的“壓力”,“逼”著他去思考,從而培養他們主動積極思維的習慣。

(2)學生的“靜”。是不是一節課學生從頭到尾都在積極地討論、激烈地辯論,就是“新”的表現呢?當然不是。語文是有內涵的,我們需要的是思緒的奔騰,而不是情緒的沸騰。學生也需要與文本的對話,需要時間去品味、去思索、去感悟,進而得到思維的完善、心靈的升華。所以,學生的課堂要有幾分鐘乃至更多時間的安靜,他們需要這樣的沉思,我們不能把這當作是“冷場”,這是學生提高語文的必要過程。

篇(10)

中國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6-0091-04

電子檔案袋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和評價工具,以“評價促發展”作為評價的基本理論。傳統的評價只注重教學成果和學生獲得的成就,采取考試為最終結果的考核方式,這種評價方式顯然無法適用于當代課程的評價標準。我們應該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只是關注結果還應強調過程。本研究采用CiteSpaceIII對國內期刊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揭示電子檔案十余年主要研究的領域、熱點及其發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和樣本數據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采用的是美國Drexel大學陳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基于JAVA平臺開發的CiteSpaceIII。該軟件按照一定運算程式生成若干信息可視化網絡以及相應的分析結果,直觀表現出所要研究的內容,給出分析結果,對中國知網(CNKI)期刊文獻的研究領域和方向進行了深度分析,并通過該軟件直觀呈現分析內容[1]。

2.樣本數據

本研究通過CNKI數據庫,用檢索詞為“電子檔案袋、電子學檔、e-portfolio、eportfolio”進行關鍵詞檢索,學科領域選擇社會科學Ⅱ輯,截止到2016年4月1日,共檢索到167篇期刊論文,包括158個來源單位。223位作者。2001-2016年電子檔案評價相關內容的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2001-2010年,研究期刊文獻數量明顯增多,呈階梯上升,并在2010年達到峰值。2010-2015年略有下降,并在2015恢復最高水平,由于2016年截止到4月1日只有2篇,所以不作為趨勢影響因素。但整體還是呈逐步上升趨勢,證明國內學者對電子檔案有較深入的調查研究。

二、共被引圖譜與主要文獻和關鍵詞分析

1.參數設置和圖譜獲取

運用軟件設置闕值為1年,共15個時間分區。節點選擇為關鍵詞,通過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和LLR進行聚類分析形成如圖2的聚類圖譜。通過“Clusters”下面的“Summary of Clusters”和“Export” 下面的“Network summary table”,每一個節點為一個關鍵詞,共259個關鍵詞,585個節點,節點的大小與關鍵詞使用次數大小有關。

2.關鍵詞被引和凸顯度分析

通過軟件中Export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導出關鍵詞的表格,包括被引頻次、凸顯度等,總結得出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電子檔案袋”、“電子學檔” 、“學習評價”、“教學評價”、“信息技術”“發展性評價”、“自主學習”和“過程性評價”為最顯著的節點,被引頻次前八位。從凸顯度來看,“發展性評價”、“學習契約”、“電子學檔”、“數字化校園”、“終身學習”、“遠程教育”、“量規”和“自主學習”這些關鍵詞位列凸顯度前八位,反映出電子檔案袋主要在應用評價、應用效果以及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網絡學習等方面較多一些。應用評價研究包括“學習評價”、“教學評價”、“發展性評價”等。應用評價作為重點,同時應用的效果也是大家最關注的。電子檔案袋評價是實現發展性評價的有效工具,以學習者的發展成長為宗旨,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和個性發展作為直接目的,而不再是為了評價而進行評價[2]。

3.文獻共被引頻次分析

對想要研究的領域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可以找到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本文以參考文獻 Cited reference 為節點,通過設置閾值大小,分析整理得出表2。

從表2可知,在被引頻次文獻中,王佑鎂在2002年發表的《電子學檔:信息化教學的新思路》排在首位,被引頻次高達129次,通過電子學檔國內外研究,探索電子檔案袋的概念、特征和功效,并擴展了電子學檔在當今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新模式構建。[3]位居第二位的是莊秀麗在2005年發表的《電子檔案袋評價與網絡互聯學習》,其主要對國外有關電子學檔的功能與概念和國內進行了比較,并在此基礎上對電子檔案袋和社會化學習進行整合提出建議。[4]第三位是王佑鎂的《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策略研究》,王佑鎂再一次的出現體現了他在電子檔案袋方面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該文主要介紹了電子檔案袋信息教學中開展過程性評價以及評價的思路、模型,還包括質性與量性的評估。[5] 第四位是王玉琴和王咸偉的《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研究》,該文探討了高校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評價方式并提出了電子學檔應用中注意的問題。[6] 最后兩篇為趙蔚與姜強的《電子學檔:一種適合網絡學習評價的有力工具》和王佑鎂的《論網絡環境下基于電子學檔的學習》,前者在電子學檔背景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設計思想并提供了開發案例,[7] 后者從利用電子學檔進行學習的角度,進一步分析電子學檔學習的特征、策略和評價。[8]以上六篇代表了我國電子檔案袋研究熱點方向。

三、主要聚類分析

經過研究發現,“網絡教研”、“師范生”、“信息化教學”為最顯著的三大聚類,三大聚類呈遞進關系,構成了電子檔案袋文獻研究的邏輯思路。

1.師范生聚類分析

這是圖譜中最大的聚類,以“師范生”為核心,該聚類具有51個共詞,主要包括 “高校教師”、“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多元評價”、“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學習評價”、“信息化教學評價”、“自主學習”等,同時還包括“網絡課程”、“社會學習軟件”等當下熱點的關鍵詞。

經過聚類分析發現,“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多元評價”、“教學評價”、“教師評價”等教學評價為電子檔案熱點內容。根據上述熱點內容總結出以下三種主要類型電子學檔的一般認識:首先是一個過程或學習檔案,重點是學習過程。這是學生的重點,包括學生反映,讓他們的同學與老師給予評估并接受反饋。另一種目的是展示能力和成就。這里的重點在于展示,而不是評估,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而不是過程學習。第三種是準備一些不同形式的評估,其中的重點是外部評價或判斷[9]。

通過觀察聚類,得出以下觀點,電子檔案評價注重真實記錄,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等體現自己的成長歷程,其次注重課程管理,在實驗教學時通過網絡監督實現課程的最大效益化。傳統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對學生的評價總是從結果出發卻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多元化評價既可以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也可以讓教師通過檔案袋中的資料了解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提供更加客觀、準確、真實的學生水平。因為個體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電子檔案袋,學生可以通過電子檔案及時進行反饋,在自我評價和參考別人的評價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達到“自省”的效果。電子檔案中擁有大量學生的詳細材料,為教師日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多范例,方便教師進行研究[10]。

2.信息化教學評價聚類

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中心點,該聚類主要關鍵詞有“信息化學習”、“網絡環境”、“檔案袋”、“教育技術能力”、“學習管理”、“信息化教學”、“電子試卷”、“評價量規”、“評價工具”等。

在進行實踐課程時,電子檔案袋能夠明確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越是全面的電子檔案袋,越能更真實全面的把學生情況表現出來,得到深入的反饋信息。電子檔案袋可以幫助學習者進行自我評價和自主學習,通過自我反饋,結合自身情況自主完成工作和運用。這一方面體現了電子檔案袋促進學習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動機,采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與電子檔案袋進行有效結合。例如加入圖像、聲音動畫等,方便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多元化認知能力。通過實時記錄,可以鞏固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記錄,又可以培養學習者多項能力。在過程中恰當予以指導,鍛煉學習者自主探究的能力[11]。

在高校,電子檔案袋可以作為個人成長記錄的評價工具,幫助學生在日后的求職道路上展示自己,讓企業了解認識自己,同時方便自己定位,提供更適合的職位機會。電子檔案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記載,經過反思可以刺激學生的客觀評價、自我反思能力,合理的發揮其功效,更好的服務于師生之間,也有助于提高學校信息化水平,符合教育信息化規劃要求[12]。

3.網絡教研聚類

以“網絡教研”為中心,共詞和關鍵詞主要有“網絡學習”、“信息技術課”、“高校教師”、“教育評價”、“檔案袋”、“評價平臺”、“專業發展”、“多媒體”、“在線評價”、“評價單”等。

將電子檔案袋應用于網絡教學平臺,通過上傳和分享教學資源,方便教師進行學習和使用。教師在對自己平時教學信息和資源進行整合、反思和不斷完善的同時,也為需要這些資源的教師提供了分享和互動的平臺空間。把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呈現給需要的教師和學生,加速了知識共享,進一步縮小了不同水平的教師的差距,也提高了電子檔案袋的質量。[13]結合高校教學的特點,例如通過網絡教學教研平臺對教師進行電子檔案設計,不僅是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的一種工具,也為教師提供一個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和進行終身學習的有效工具。

電子檔案袋強調的是過程評價、真實評價和多元化評價。電子檔案袋的多元化評價可以讓每個學習者獲得學習動機,達到進一步努力的效果。學習者本身應該對每個學習任務有責任感,對獲得的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不僅僅是教師的任務驅動,而是讓自身成為評價者。通過網絡互聯學習,可以方便學生進行合作共享。電子檔案袋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同時了解學習的進展情況,教師做出準確及時的評價,學習者再根據教師的評價內容進行自我反饋,精益求精[14]。

四、結束語

通過CiteSpaceIII軟件的文獻關鍵詞分析得知,電子檔案袋的研究熱點包括“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評價”、“網絡教研”等為核心主旨,利用“檔案袋”、“檔案系統”進行“電子檔案袋評價”、“過程評價”、“學習評價”、“表現性評價”、“教師評價”、“教學評價”、“在線評價”、“電子評價”、“形成性評價”,“自主學習”、“教師培訓”和“網絡學習”成為當前研究熱點。根據當前教育和就業形勢對“高校教師”、“師范生”等提出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把握住了當前的教師發展和學生就業趨勢。又包括“遠程教育”、“網絡化電子檔案袋”、“體驗式外語教學”等熱點話題,滿足了現代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還涉及到了像“創新社區”、“信息共享空間”、“教學服務模式”等研究前沿領域。

筆者通過可視化分析得出電子檔案袋的以下三種認識:首先,電子檔案袋是一種可儲存的視覺和聽覺數字內容的容器,其內容、設計等支持多種教學過程和評價目的。學生在一個知識技能豐富的環境中成長,個性化的電子檔案符合高校教學的當前趨勢。其次,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電子檔案這個概念可以擴展,因為其真正的價值在于支持學習變成一種更加個性化的、與以往不同的方法。最后,電子檔案緊密連接對工作場所的學習,并且提供真實的評估和個人水平的發展規劃。智能化的電子檔案袋評價系統可以減輕教師的評價負擔,提高教師評價效率。

毋庸置疑,我國對于電子檔案袋的研究略有不足,從2001年到2016年4月總計167篇文章,出現了文獻數量不多、研究范圍較大等問題,主要涉及層面在理論和設計開發方向較多。我們很多研究還是主要借鑒外國的經驗和知識,主要停留在電子檔案袋的框架建構和開發的方法與策略方面,以及在網絡教育方面居多,我國對于電子檔案袋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體系發展還不夠成熟。我們在進行電子檔案袋研究時,要注重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對電子檔案袋評價及其評價系統的反饋,切實符合學生和教師的需求。

參考文獻:

[1]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 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劉洋,蘭聰花,馬炅.電子檔案袋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的比較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2):75-107.

[3]王佑鎂.電子學檔:信息化教學的新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02(10):18-22.

[4]莊秀麗.電子檔案袋評價與網絡互聯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5(7):56-58.

[5]王佑鎂.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61-66.

[6]王玉琴,王咸偉.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研究[J].現代遠距離研究,2005(2):26-28.

[7]趙蔚,姜強.電子學檔:一種適合網絡學習評價的有力工具[J].現代遠距離研究,2005(12):46-49.

[8]王佑鎂.論網絡環境下基于電子學檔的學習[J].開放教育研究,2002(6):37-40.

[9] Marguerite Maher,E-portfolios as a Pedagogical Device in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The AUT University Experience [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9,34(5):43-53.

[10]李園.構建師范生專業技能成長電子檔案袋[J].中國電化教育,2011(2):99-102.

[11]王麗霞.電子檔案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研究[J].蘭臺世界, 2013(7):8-9.

上一篇: 礦山節能降耗措施 下一篇: 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威信县| 荔波县| 奉贤区| 平乡县| 通辽市| 无极县| 龙陵县| 九台市| 慈利县| 靖江市| 洮南市| 图们市| 余干县| 朝阳县| 长治县| 潮州市| 太仆寺旗| 和田县| 西华县| 文安县| 南川市| 缙云县| 离岛区| 屏南县| 堆龙德庆县| 永德县| 柘荣县| 神农架林区| 石林| 郓城县| 林芝县| 林甸县| 龙山县| 玉屏| 武平县| 甘洛县| 高尔夫| 新干县| 广东省|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