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1:34: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輻射的防護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R85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b)-0193-02
隨著醫學技術地進步,核醫學在臨床醫學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放射性核素治療正在不斷快速發展中,其中131I在臨床放射性核素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臨床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已經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而131I在常規治療劑量下即具有能量高、活度大等特點,所以接受131I放射治療的患者對醫護工作者造成的外照射也應該受到重視[1]。本文通過研究臨床核醫學治療中131I所致輻射劑量,為臨床放射防護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34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齡34~48歲,平均(41.35±3.62)歲;觀察組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齡33~47對,平均(40.72±3.73)歲。所有患者均經過本院專科醫生檢查,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均接受口服131I的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分別由兩組醫師和護士進行治療和護理,每組由1名醫師和1名護士組成。
1.2 方法
將本組34例接受131I治療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由兩組醫師和護士進行治療和護理,每組由1名醫師和1名護士組成,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防護措施,觀察組采用綜合治療防護措施,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131I的全身有效劑量和甲狀腺有效劑量,以及相應兩組醫師和護士工作1年所受輻射劑量。
輻射劑量測量方法是依據成人內照射輻射吸收劑量估算值測量患者全身有效劑量,通過頭顱CT掃描檢測患者甲狀腺輻射劑量。臨床醫師和護士的職業照射測量方法為采用熱釋光個人劑量計(TLD)和FJ-377型熱釋光劑量讀數器進行劑量讀取。醫師和護士將輻射劑量計放于工作服左胸前口袋,更替醫師和護士時,不更換輻射劑量計,計算醫師和護士工作一年累積的所受輻射劑量[2]。
1.3 治療防護措施
1.3.1 常規治療防護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放射性防護:上班按規章穿戴特制的衣帽手套以及正確佩戴個人劑量計以及攜帶報警式劑量計;操作結束離開非密封源工作場所時,按要求進行個人體表及防護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發現污染要及時處理,做好記錄并存檔。發現放射性職業受照人員的個人劑量達到或超過調查水平時,應及時其查明原因,必要時通告衛生監督部門。
1.3.2 綜合治療防護措施 觀察組采用綜合治療防護措施。①內照射防護:對于內照射放射防護主要減少放射元素通過皮膚、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內照射的防護操作前先通風換氣30 min后再進行作業,通風進行至操作完畢。②外照射防護:對于外照射的防護主要是根據三防護的原則,即屏蔽防護、時間防護和距離防護。安裝專用防護屏、穿上防護裝備、延長查房間隔、與患者保持1 m以上的距離等[3]。③加強個人防護:個人防護用品應該穿戴齊備才能允許工作,操作期間嚴禁進食、飲水、吸煙、會客等,以防放射性核素通過食、吸、滲三途徑進入人體。此外,通過加強核輻射知識的培訓來加強個人防護。④適當食用公認的防護食品,如可以可以吃一些目前公認的蘑菇、木耳等防護食品。⑤定期體檢:每個月給予相關體檢,通過劑量檢測儀檢查身體內放射物質是否超標,如果發現因放射性物質引發的疾病則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甲狀腺有效劑量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全身有效劑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放射性核素治療方法在臨床放射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131I治療為代表性的治療方法。患者通過口服131I,進入人體內的131I隨著時間發生衰變,發射出γ射線和β射線,其中起主要治療作用的為β射線[4]。131I具有合適的半衰期和組織穿透力,且具有較大活度和較高能量,對甲狀腺細胞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
但是隨著131I在臨床放射治療中的普及,對其放射防護也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包括患者本身以及作為職業接觸的臨床醫師和護士,在保證患者接受131I臨床治療的療效的同時,也應重視放射治療給患者和臨床醫護工作者帶來的安全隱患。本文采用一些列綜合防護措施,包括對內照射的防護以及通過屏障防護、時間防護和距離防護進行對131I的外照射的防護[5],研究臨床核醫學治療中131I所致輻射劑量,為臨床放射防護提供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甲狀腺有效劑量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全身有效劑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屏障防護、時間防護和距離防護等綜合措施可以有效減少131I對醫護人員的輻射[6-8],以及降低患者全身受照射的劑量,從而提高臨床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以及核醫學工作人員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趙海敏,楊金蘭,張桂清.臨床核醫學治療中131I所致輻射劑量的研究[J].中國輻射衛生,2010,19(4):487-488.
[2] 馮澤臣,婁云,馬永忠,等.2010 年北京市職業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J].首都公共衛生,2012,6(2):69-71.
[3] 趙堯賢,吳壽明,宣志強,等.放射性核素治療工作場所設計及放射防護措施評價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10,19(4):420-421.
[4] 張曉懿,涂 彧.甲亢患者131I 治療后人體周圍輻射場劑量分布[J].中國輻射衛生,2013,22(1):36-38.
[5] 丁穎,陸漢魁,朱瑞森,等.大劑量131I治療甲狀腺癌的輻射防護安全性探討[J].現代護理,2011,5(8):125-126.
[6] 郭洪亮.核醫學與超聲檢查對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9):233-234.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6-0146-02
隨著核技術的發展,我國核電及其相關產業發展迅速,放射性物質被更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國已經有6個投入運營的核電站、12個在建的核電站、25個籌建中的核電站;輻射與同位素技術在食品加工、消毒滅菌、無損探傷、物件在線檢測、醫學診斷及治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已形成較大市場規模;醫用加速器及醫用影像設備已經形成標準化系列產品;醫用微型反應堆技術已經成熟并即將投放市場;等離子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生產、環保、化工及加工制造業;核電發展除直接帶動核燃料產業鏈外,還帶動了相關的原材料工業、加工制造業、儀器儀表業等。如此大規模的核技術應用,必然導致核輻射事故發生幾率逐漸增大,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影響社會穩定。面對如此嚴峻的核與輻射形勢,作為處置各類災害事故主力軍的公安消防隊伍如何面對這種挑戰,如何提升自身的應急處突能力,已成為刻不容緩、急需解決的課題。
1 核與輻射事故的特點
1.1 危害性大
人體組織吸收輻射后,除了與組織燒傷有關的并發癥外,白細胞的破壞會使受到輻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輻射會對遺傳密碼造成影響,突變的生殖細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體遺傳給后代;如果在懷孕期間受到輻射,胎兒某些細胞的染色體就會受到傷害,有產生畸形胎兒的危險。
1.2 隱蔽性強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和機體的輻射照射引起的,而輻射無色、無嗅、無味,聽不見、摸不著,這些放射性物質只有借助專門的儀器才能夠檢測得到,直接影響到人們采取防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放射性傷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幾小時、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年后表現出來,所以它的破壞作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1.3 社會影響大
通過國外發生的幾次重大核事故對公眾的社會心理影響及其所致后果的綜合分析,充分證明核事故對人群的社會心理影響很大,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可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造成嚴重干擾和破壞。由它造成的公眾社會心理影響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損失,遠比核輻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要大。核與輻射事故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破壞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造成社會混亂,對政治方面及國家政權造成嚴重的沖擊和破壞,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
2 核與輻射事故的類型
2.1 核突發事故
核突發事故是指核電站或其他核設施(如鈾富集設施,鈾、钚加工廠與燃料制造設施、研究堆,核燃料后處理廠,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等)發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泄,致使工作人員、公眾受到超過或相當于規定限值的照射,亦即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發事故
放射突發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誤或設備故障,使放射源喪失屏障,導致工作人員或公眾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質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釋放,使人員和環境受到污染及人員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誤放、丟失或被盜,撿拾或盜竊放射源者將裝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跌宕起伏,我國在謀求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各種矛盾亦紛至沓來,接踵出現。因此,在國際國內環境影響下,我國近年來各種恐怖事件也明顯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過制造放射性擴散裝置、襲擊核設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說這些事件一旦發生其危害和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我們應當做好防范和處置核與輻射恐怖事件的準備。
3 核與輻射事故處置中的防護
3.1 輻射防護的目的
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要保護救援人員及公眾的健康。輻射防護的出發點是,確定性效應是有閾的,應避免發生,而隨機性效應是無閾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說,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確定性效應的發生,限制隨機效應的發生率,使之達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輻射防護的原則
3.2.1 輻射實踐的正當化原則。在進行涉及輻射的任何實踐活動之前,必須先權衡其利弊得失,只有當這一實踐活動對人群和環境可能產生的危害遠遠小于個人和社會從中獲得的利益時,才能認為具有值得進行的正當理由;反之,不應該采取這種實踐。
3.2.2 輻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最優化原則也稱可合理達到盡可能低的原則,即在考慮到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條件下,所有輻射照射都應該保持在可合理達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但是過于要求低的輻射,必將提高防護費用,而帶來好處的只不過把已經很低的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再降低一點,這樣不能認為是合理的。從最優化原則出發,應該這樣選擇,首先把輻射降低到一點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況下把必須的照射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為降低單位集體劑量當量所花費的代價抵不上因減少危害所帶來的好處為止。
3.3 輻射防護方法
輻射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內照射兩種方式。外照射是體外的輻射源對人體的照射,主要是γ射線的照射。內照射是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內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內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護方法也不同。
3.4 輻射防護裝備
核輻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處置此類事故時我們應進行嚴格的防護。對于處于安全區域的救援人員以及疏散出來的群眾,可以佩戴防塵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塵;對于處于輕危區的救援人員可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口罩、護目鏡、輕型防化服、鉛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塵從呼吸道、眼睛、皮膚進入人體內;對于處于重危區參與事故處置的人員應著空氣呼吸器、鉛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護服等防護裝備。
4 核與輻射的監測
消防部隊到場處置核與輻射事故時,首先要進行偵察,通過詢問知情人員,了解放射源的性質、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現場周圍單位情況等,成立偵察小組,做好充分的個人防護,攜帶相應的儀器,在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深入現場偵察情況。
5 結語
面對日趨繁重的應急救援任務,作為應急救援專業力量的消防部隊,需制訂核與輻射事故有效的應對處置程序,加強核與輻射應急救援專業人才的培養,強化核輻射救援裝備的配備,完善核與輻射恐怖事件處置預案,開展相應的專業訓練及演練,提高處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組織指揮水平和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自強,陳竹舟,葉長青.核和輻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護及其防范[J].核科學與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強.核與輻射恐怖事件及其應對策略[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04,24(1):97-103.
1 電子加速器放射治療機房輻射屏蔽設計參數
1.1 電子加速器參數
X射線能量:6/15MeV,電子線能量:4~22MeV,射線最大出射角28°,最大輸出劑量率:1000cGy/min,最大照射野40cm×40cm,SSD=100cm。
1.2 機房構成和規格
主體規格:8.4×7.8×4.0(長×寬×高,m);迷路內寬:2000mm;內入口寬:2200mm;外入口寬:1800 mm。
1.3 屏蔽材料
墻體和頂蓋采用混凝土材料,密度不小于2.35g/cm3,防護門采用鉛板和含硼聚乙烯材料。
1.4 屏蔽設計方案
北墻:主屏蔽墻3200mm(寬度4400mm),副屏蔽墻2000mm;南墻:主屏蔽墻3200mm(寬度5000 mm),副屏蔽墻2000mm;西墻:側墻1700mm;東墻:迷路墻1600mm,外墻1600mm;頂棚:主屏蔽墻3000mm(寬度5000mm),副屏蔽墻2000mm;防護門:16mmPb+140mm含硼聚乙烯(5%硼)。
1.5 計算依據 GBZ/T201.2-2011。
2 計算過程
2.1 關注點選取
該項目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機房設置在放療中心首層,機房下方為土壤層,設置10個主要關注參考點。A點:南北側主防護墻外30cm處,大樓外道路;B點:主防護墻外30cm;C點:西側防護墻外30cm處,大樓外道路、后裝機房;D點:南、北側主防護墻副防護墻連接處外30cm,大樓外道路;E點:主防護墻副防護墻連接處外30cm;F:東側迷路外墻外30cm處,加速器輔助機房;G點:加速器機房迷路入口處;H點:東側迷路外墻外30cm處,控制室內;M點:頂蓋主防護墻中點上方30cm處,放療中心天臺、風機機組;K點:頂蓋主防護墻副防護墻連接處外30cm,放療中心天臺、風機機組。
2.2 主屏蔽區計算(關注點A、B、M)
有用線束所致屏蔽墻外劑量及厚度利用下列公式計算:
關注點達到劑量率參考控制水平Hc時,設計的屏蔽所需要的屏蔽透射因子B按式(4)計算,并按式(3)估算所需要的有效屏蔽厚度Xe,再按式(1)獲得屏蔽厚度X(cm)。
計算結果:關注點A,核算厚度270cm,設計厚度320cm,可行;關注點B,核算厚度270cm,設計厚度320cm,可行;關注點M,核算厚度283cm,設計厚度300cm,可行。
2.3 泄漏輻射側屏蔽墻(關注點C)
對于側屏蔽墻考慮泄漏輻射屏蔽,預測模式類似主屏蔽區。計算結果:關注點C,核算厚度127cm,設計厚度170cm。
2.4 與主屏蔽區相連的次屏蔽區(關注點D、E、K)
關注點達到劑量率參考控制水平Hc時,設計的屏蔽所需要的屏蔽透射因子B按式(5)計算,然后按式(3)估算所需要的有效屏蔽厚度Xe(cm),再按式(1)轉換為屏蔽厚度X(cm)。
計算結果:關注點D,核算厚度148cm,設計厚度200cm,可行;關注點E,核算厚度149cm,設計厚度200cm,可行;關注點K,核算厚度153cm,設計厚度200cm,可行。
2.5 迷路外墻(關注點H、F)
對于迷路外墻考慮泄漏輻射屏蔽,與側屏蔽墻預測模式相同,其中各關注點按照垂直入射保守計算。核算結果:關注點H,輻射劑量率1.6×10-6μSv/h;關注點F,輻射劑量率0.09μSv/h。
2.6 迷路入口(關注點G)
入口門屏蔽設計時,通常使中子和中子俘獲γ射線屏蔽后有相同的輻射劑量率,對于中子俘獲γ射線,以鉛屏蔽;對于中子,以含硼(5%)聚乙烯屏蔽,所需的屏蔽防護厚度Xγ和Xn如下式:
蘇州美康醫用防護設備公司的1.0mm鉛當量[6]性腺防護衣,面積50cm×125cm,重17.6磅(7.98kg)(17.6磅1.0mmPb鉛當量防護衣在為新生兒防護時,不影響新生兒檢查狀態,能夠正常完成檢查)。
1.2輻射劑量監測設備
美國蘭道爾公司的INLIGHT200型光致發光劑量儀。
1.3CT掃描設備
德國西門子單排螺旋CT,SOMA-TOMBLANCE。采用低劑量新生兒掃描模式[7]。掃描參數見表1。
1.4實驗方法
將30例行頭顱CT檢查的新生兒的性腺部位用1.0mm鉛當量鉛衣防護,然后將光致光檢測芯片分別放置于防護衣內外,其中男性以目測位置為測量位置,女性以兩髂前上棘和恥骨聯合上緣三點連線的倒三角區域[8]為測量位置,防護衣環狀包繞患兒,上至胸廓上口,下至患兒雙腳,進行CT掃描,結束后,測量防護衣內外輻射劑量值,對結果進行評價。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先行正態分布檢驗,屬于正態分布用配對t檢驗,不屬于正態分布,用秩和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在頭顱CT掃描中,防護衣外的輻射劑量均值約為0.115mGy。防護衣內的性腺部位輻射劑量均值約為0.041mGy,防護后性腺部位輻射劑量降低了約64%經統計學軟件分析,防護衣內外輻射劑量值分布符合正態分布,采用配對t檢驗,防護衣內外輻射劑量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新生兒頭顱CT掃描時,正確使用1.0mm鉛當量輔助防護器具能有效降低輻射劑量值。在輔助防護之下,新生兒性腺部位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值低于0.1~0.2mGy[9]。
3討論
輻射防護已經逐漸成為現代影像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895年X射線發現至今,影像學飛速的發展,數字攝影(DigitalX-rayphotography)、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scan(CT)〕、血管減影成像(Vascularsubtractionimaging)、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therapy),一系列依賴于X射線而服務于病人的檢查手段的出現使醫學影像成為了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頻繁的接受放射檢查以及不合理的使用放射檢查會導致隨機性致癌危險度的增加。CT檢查是一項高輻射劑量檢查手段,在世界范圍內,1997-2007年統計,CT檢查年頻率占整個放射診斷年檢查頻率的8%,但CT檢查所貢獻的患者年集體有效劑量占整個放射學檢查年集體有效劑量的42%[10]光致光輻射探測技術(OSLOpticallyStimulatedLuminescence)是指探測晶片在受到輻射照射以后產生電子空穴對,被探測晶片的晶格缺陷所捕獲,當這些被捕獲的離子對在受到外界激發后會發射出光,其發射光的強度與所受輻射的強度與激發的強度成正比。光致發光技術是非破壞性的,相比較于熱釋光技術(ThermoluminescenceTechnique)具有理化環境穩定性好,靈敏度高、量程寬泛、可重復測量、數值精確等優勢[11]。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正確使用合適的防護器具、低劑量掃描模式、單排螺旋CT(單排螺旋CT的輻射值低于多排螺旋CT)、嚴格選擇病患(不違背醫學倫理)所測出的輻射值中,可以發現,在新生兒性腺未有輔助防護時,表面輻射劑量值最高可達0.25mGy,ICRP(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26號報告[12]指出:性腺是輻射誘發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而引起遺傳缺陷所涉及的組織,醫療照射防護的基本要求是使患者所受的輻射劑量,特別是性腺,不得大于為獲得有關診斷資料或產生所希望的治療效果所需要的劑量[13]。
中圖分類號:R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1-014-02
射波刀又稱為“立體定位射波手術平臺”,是一種新型的放射治療設備。射波刀的本質是醫用直線加速器的一種改進形式,將醫用直線加速器X線放射治療、治療計劃計算機編程技術、病灶體的實時追蹤技術進行了結合。由于射波刀照射方向由電腦控制,刀頭可在水平方向自由轉動,且照射野較小,因此射波刀機房的防護設計與普通直線加速器機房是有所區別的。
1 源項和防護設計
以某醫院射波刀為例:設備的最大X射線能量為6MV,最大輸出劑量為1000cGy/min(距離靶中心80cm),對應最大直徑為6cm的圓形照射野,年工作負荷為80000Gy/a。
該射波刀機房位于地下室,外徑東西長約15m,南北寬10m,高約6m,在東側設置迷路,迷路內寬約2m。墻體和頂棚采用均混凝土防護,西側、北側墻厚2.25m,南側(外為地下土基)墻厚1.2m,東側迷路內墻厚1.9m,外墻厚1.3m。頂棚厚1.4m。防護門鉛當量為6mm。
2 評價標準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對職業人員和公眾的年有效劑量限值分別為20mSv和1mSv,在射波刀機房防護設計時,按職業人員劑量限值5mSv、公眾年劑量限值0.1mSv進行劑量約束。
3 估算模式和結果
3.1 四周墻外
射波刀刀頭在水平方向可自由轉動,最大仰角不超過22r此d波刀豢私方向四面墻體訣射墻魃湎甙聰率郊撲悖?
其中:
式中:Hpri-主射線X劑量當量,Sv/a;SAD-源與等中心點的距離,取0.8m;d-參考點與等中心點的距離,m;Bpri-主射線透射因子;tbarrier-屏蔽墻厚度,m;TVL1-第一個十值層厚度,取37cm;TVLe-平衡時的十值層厚度,取33cm;W-工作負荷,取80000Gy/a;U-束定向因子,保守均取1;T-居留因子,北側控制室取1,其它方向取1/16。
機房各側防護墻外參考點人員年附加劑量為:東側,1.5-5mSv/a;西側,0.02mSv/a;北側,0.45mSv/a。由于散射線和漏射線輻射劑量顯小于主射線,在主射線束定向因子保守均取1的條件下,可不考慮四周墻外散射線和漏射線的影響。
3.2 屋頂外
屋頂外主要考慮散射線和漏射線的影響。散射線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p-散射線X劑量當量貢獻,Sv/a;Bp-散射線的透射系數; -散射比,取2.77-3;F-照射野面積(距等中心點1m處),取45cm2;dsca-輻射源至患者的距離,取0.8m;dsec-參考點距患者的距離,取6m;TVLsca-散射線的十值層厚度,取26cm。其余符號含義與公式(1)、(2)相同。
漏射線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L-漏射線X劑量當量,Sv/a;n-調強因子,取15;BL-漏射線的透射系數,計算方法同公式(2);其余符號含義與公式(1)、(2) 相同,對漏射線TVL1取34cm;TVLe取29cm。
散射線對機房頂棚外的參考點人員的年附加劑量為2.8-4mSv/a,漏射線為0.046mSv/a。
3.3 防護門外
根據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47所述,防護門外的劑量率貢獻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主射線經墻散射至門外的劑量 HS;
(2)漏射線經迷路口墻散射到門外的劑量 HLS;
(3)經病人體表散射產生的劑量當量 HPS;
(4)漏射線直接穿過迷路墻至門外的輻射劑量 HLT。
不考慮門材料的屏蔽,其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式中: 0-主射線至墻散射的反射系數,取2.7-3;A0-最大照射野投影在主射墻上的面積,取2.5m2; Z-主射線經迷路第二次散射時的反射系數,取8.0-3;AZ-主射線經散射面散射后至迷路外墻內表面投影的散射面積,取4m2;dh-輻射源至主射墻距離,取5m;dr-主射墻散射面中心至迷路口中心線的距離,取6m;dz-門至迷路口中心的距離,取8m;Lf-漏射率,取0.1%; 1-漏射線的反射系數,取6.4-3;A1-入口可見墻面積,取8m2;dsec-迷路中心至輻射源的距離,取7m;dzz-迷路散射面到門的距離,取8.5m; ( )-病人體表散射的初級散射比,取1.39-3; 2-病人體表散射的反射系數,取2.2-2; dL-輻射源至門外參考點的直線距離,取7m;tbarrier-漏射線在中穿過迷道內墻的厚度,取2m。
doi:10.14033/ki.cfmr.2016.32.0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152-02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直線加速器作為一種治療腫瘤的設備,亦被廣泛應用于手術放射治療中。但因醫學直線加速器能量輸出大,而且輻射力強,在提高手術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手術室X射線輻射污染的問題[1]。研究顯示,X射線可通過電離輻射的方式對人體正常組織細胞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損傷,可誘導多種嚴重疾病發生,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2-3]。近年來,有關手術室X射線輻射污染和輻射防護的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4]。同時,合理使用醫學直線加速器、加強手術室X射線輻射防護和避免或減少輻射傷害也成了手術室護理管理的重點工作[5]。本文通過探討手術室中的輻射防護和護理管理,旨在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增強其輻射防護的意識,避免或減少醫務人員的輻射損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行放療的手術室,占地面積36.8 m2,選用蔡司intrabeam系統的醫學直線加速器,射線種類為X射線,管電壓:40或50 kV,管電流為5~40 μA,治療劑量率為10 Gy/min,擺位時間10 min,治療時間15~30 min,所有資料和數據均完整獲得且真實可靠。
1.2 方法
在常規放療治療實施手術室中實施輻射防護和護理管理干預,測定手術室周圍房間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的X線輻射水平,統計分析干預前后的X線輻射水平,具體如下。
1.2.1 輻射防護和護理管理干預 加強輻射防護培訓,提高防護意識,醫院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從事手術室放療工作的醫務人員儀器技能和輻射防護的統一培訓,手術室護理管理干預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輻射防護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輻射時間防護原則(熟悉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的性能和操作技能,充分掌握曝光的條件,在保證治療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射線曝光的時間和次數等)、輻射距離防護原則(應盡量遠離X射線源,避免或減少X射線輻射對機體不必要的損傷等)、輻射屏蔽防護原則(正確配備鉛衣、鉛圍脖、鉛眼鏡和鉛帽和使用輻射防護用品等防護設備來減輕對醫務人員自身的照射等);應用合格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且進行不定時檢修,購置低劑量且安全性能強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不定時對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M行維修、保養和調試,并進行實際測試,確保證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的安全運行;健全輻射防護配套措施,購置高品質、足夠質量的防護用品和設備,手術室四周墻壁、感應門和窗戶玻璃等應用鉛或有相當鉛當量的鐵析、硫酸鋇混凝土等高原子序數的材料,保證手術室工作環境的安全和避免醫務人員的輻射損傷;輻射防護用品均放置在離輻射源近的物品準備間。健全手術室管理制度,科學合理排班,盡量減少每位醫務人員的X射線輻射總照射量,建立醫務人員個人劑量及健康監測檔案,按時對醫務人員進行劑量監測和健康體檢,凡健康體檢不合格或妊娠期、哺乳期的醫務人員不準予有參與手術室放射治療工作的安排,確保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以此降低X射線輻射超量照射的風險。
1.2.2 指標觀察和測量 本次測量均利用Radiagem 2000探測、SG-2R輻射檢測儀進行X射線輻射測量,監測點分別設為醫生所在處(手術間外)、手術間外監護儀處、手術室門外、手術室門內共4個點,儀器參數為: 測量范圍:1 nSv/h~100 μSv / h,能量響應:48~6Me V相對響應之差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干預后手術室周圍房間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的X線輻射水平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X射線的特性
2劑量模擬
在進行模擬前需要得到各項參數,包括實驗裝置的空間三維參數、源項參數及各設備的材質等.
2.1三維參數
經過實驗現場的多次復合后,最終確定了構建三維模型所需的基礎參數.為便于構建曲面方程,在采集各設備的空間參數后,制作了裝置的三維模型,同時也可檢驗構建模型使用參數的準確性.
2.2源項分析
本次實驗過程中使用的模擬廢水含235U、137Cs和90Sr三種放射性核素,其中137Cs衰變時會產生較強的外照射,對周圍的人員造成外照射影響.因此,在進行劑量模擬時需要明確源項的活度濃度和質量濃度,并且結合裝置的工藝參數,估算出實驗裝置各凈化設備放射性物質的殘留量.在確定參數時,各吸附凈化裝置中放射性物質的殘留量參照137Cs的總使用量來估算,管路中放射性物質的量參照單次實驗最大量來估算,具體情況根據各設備和管路自身的設計進行分析計算確定.
2.3其他參數分析
除對源項進行詳細分析外,還要明確周圍環境的其他各項可能影響輻射劑量水平的因素,包括實驗裝置所處三廢處理大廳的平面布局、實驗裝置自身的平面布局、各凈化設備和儲罐的材質及厚度等.
2.4模擬計算結果與分析
在得到具體的實驗裝置的三維參數、源項參數及周圍環境參數后,便可開始構建三維模型,然后填充源項,對實驗裝置進行模擬.
3輻射防護設計
對于外照射的影響主要從受照時間、照射距離、屏蔽設施三方面來進行控制.在較易實現的情況下,控制受照時間和照射距離顯然是最經濟合理的方式.在前兩種方式都無法實現或不易實現的情況下,應進行適當的屏蔽,使外照射影響降至輻射劑量管理限值之下.根據模擬結果可知,劑量最高值出現在2號吸附柱表面區域,劑量水平約為3.16×10-3mSv/h~5.0×10-3mSv/h.由于存在實際工況變動及其他未知情況的可能性,應對劑量管理限值增加一個30%的安全系數,因此,可將職業人員和公眾的輻射劑量管理限值再降低30%,即職業人員輻射劑量管理限值為1.4mSv/a,公眾輻射劑量管理限值為0.7mSv/a.三廢處理大廳墻外的劑量率仍參考執行2.5μGy/h.首先應從控制受照時間和受照距離的方面來考慮輻射防護的設計.由于本實驗裝置的特殊性,讓工作人員與裝置保持一定的距離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只能從控制受照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根據模擬結果,在保證工作人員操作的前提下來劃定幾個區域的停留時間,圖4中紅色虛框以內、實驗裝置車體以外的部分為①號區域;黑色虛框以內、實驗裝置車體以外的部分為②號區域;黑色虛框以外至三廢處理大廳內的邊界處為③號區域.按照受照時間來控制受照劑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因此,只要實驗裝置對三廢處理大廳外的外照射影響在標準限值以內的話,則可認為實驗裝置對周圍的外照射影響是可接受的.職業人員及公眾的年工作時間按照2000h來估算.由表5可知,工作人員在3號區域內是不限制停留時間的,在1號區域內年工作時間不得超過280h.如果同一名職業人員或公眾在不同區域內都有停留時間,則可將停留時間換算為劑量值來進行累計,當累計劑量超過相關要求時則不能繼續操作.原則上公眾不能進入該區域,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有相關專家或技術人員對實驗裝置進行操作.因此為了保護有關公眾,將公眾的停留時間也進行了限定,同時還便于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343-02
放射防護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容易被忽視,育齡婦女、兒童是輻射損傷的高危人群,胸透、X光、CT等放射性檢查會造成部分機體細胞受損,有輻射作用。如果育齡婦女、兒童短時間內接受較多次數的X光照射,危害就會慢慢累積,造成身體細胞不可彌補的損害,而且將來誘發癌癥、疾病的概率也將大大增加。
1受照方式
1.1分次照射:同一劑量的照射,在分次給予的情況下,其損傷效應低于一次給予的效應,分次越多,每次間隔時間越長,則損傷效應就越小,反之則越大。
1.2照射部位:由于機體不同部位對輻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劑量和劑量率都相同的條件下,照射機體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損傷效應也是不同的。全身損傷程度以照射腹部最嚴重,其次是盆腔、頭部、胸部和四肢,因婦女腹部盆腔、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期,做好婦女兒童的放射防護更值得重視。
1.3照射面積:輻射損傷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照射面積的大小。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受照射的面積越大,損傷越顯著。
1.4照射方式:照射方式分為內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損傷效應比單向照射嚴重。
以前體檢中讓中小學生做胸透是有歷史原因的:過去我國還沒普及嬰兒出生時接種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檢查孩子有無先天性心臟病和肺結核,而隨著我國新生兒普及接種預防結核桿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結核病發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過去說的“不治之癥”,所以孩子常規體檢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同時,孕婦也是重點保護的對象。《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明確要求:受孕后8至15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首先要問明是否已懷孕。
2受檢者的防護
重視受檢者的防護,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預防或減少X射線檢查給公眾及其后代帶來的潛在性危害,提高X射線診斷的效應有著重要意義。我們要貫徹X射線應用正當化的原則,合理應用X射線。
2.1掌握適應癥:有關臨床醫師必須掌握各種醫學影像技術的特點及適應癥,不得盲目申請X射線檢查。同時必須注意防止提出價值不大的重復性X線檢查申請。
2.2有關臨床醫師必須在X射線檢查申請單中寫明受檢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檢查結果,指出X射線檢查的目的和檢查部位等,以便X射線工作者復核并正確實施檢查。
2.3X射線工作者對所有X射線檢查申請,均應認真復核,對不符合正當化判斷的申請有權退回。
2.4對育齡婦女、孕婦和嬰幼兒申請X射線檢查,必須符合《放射衛生防護標準》的要求。
2.5用于科學研究的X射線檢查,必須堅持受檢查自愿的原則。
3放射防護三原則
放射防護三原則是指:輻射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值。
3.1輻射實踐的正當化:為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引入任何伴有輻射照射的實踐之前,都必須權衡利弊,只有當帶來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價(包括對健康損害的代價)時才能認為是正當的,那么該實踐為正當化實踐。若引進的某種實踐不能帶來超過代價的凈利益,則不應采取此種實踐。
3.2放射防護的最優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就是在考慮到經濟和社會因素之后,使任何輻射照射應當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但并不是說劑量越低越好,而是在考慮到社會和經濟因素的條件下使照射低到合理的可以做到的程度(合適的曝光條件)。
3.3醫院影像醫師有義務控制受檢者的劑量限值。
4放射防護基本方法
4.1外照射防護基本方法:外照射防護的基本方法是: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
4.1.1時間防護:受照射劑量與受照時間成正比,受照時間愈長,所受累積劑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觸電離輻射的操作中,應以盡量縮短受照時間為原則。盡量縮短接觸射線的時間。影像醫師提高自己的診斷技術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縮短曝光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長時間照射。
4.1.2距離防護:增加人體到輻射源的距離,可減少其受照劑量,即為距離防護。盡量延長病人與X射線管間的距離。人體受到的照射劑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距離增加一倍,劑量率減少到原來的1/4。
4.1.3屏蔽防護:屏蔽防護就是在輻射源與人體之間設置能夠吸收輻射的屏障物,以減少輻射對人體的照射劑量。運用各種防護設施與個人防護用品,婦女拍攝腹部X光片時應用鉛橡遮皮遮擋子宮及卵巢,兒童拍片時應用鉛橡皮遮擋下腹部。骨科手術術中攝片應做好不在檢查范圍部位防護。
由于目前衛生體制、機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醫療單位趨利行為導致重復檢查,增加X線的檢查率和量。這是引起我們重視的主要問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管理單位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杜絕重復檢查和過檢的現象發生,提倡影像資源共享。
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利用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這三種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數字化的應用給予放射防護帶來美好前景。
4.2婦女和兒童X射線檢查的防護
4.2.1婦女妊娠早期,特別是在妊娠8-15周時,非急需不得實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線檢查。
4.2.2嚴格限制對帶環婦女進行X射線透環檢查的頻率,帶環后第一年不得超過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過一次。
4.2.3嚴格掌握乳腺X射線檢查的適應癥,對20歲以下婦女更應慎重。乳腺X線診斷必須有受過專門訓練的醫師承擔。應使用鉬靶X射線機,并配合先進技術和稀土增感屏進行檢查,使一次檢查最大劑量當量不高于10m4、除臨床必須的X射線透視檢查外,應對兒童采用X射線攝影檢查,特別是新生兒。
4.2.4對兒童進行X射線攝影時,應嚴格控制照射野,必須注意非檢查部位的防護。有好多基層醫院影像醫師對調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夠好,往往將大的照射野對準病人,這是我們不能輕視的問題。
4.2.5對兒童進行X射線攝影時,應采用短時間曝光的攝影技術。對嬰幼兒攝影時,一般不應使用濾線器。
4.2.6學校體檢不一定X線檢查。
5對影像醫師的要求
5.1X射線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業務技術和射線防護知識,配合有關臨床醫師做好X射線檢查的臨床判斷,注意掌握其范圍,正確、合理地使用X射線診斷。
5.2除了臨床必須的透視檢查外,應盡量采用攝影檢查,以減少受檢者和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
5.3在透視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暗適應。在不影響診斷的原則下,應盡可能采用高電壓、低電流、厚過濾和小照射野進行工作。
5.4用X射線進行各類特殊檢查時,要特別注意控制照射條件和重復照射,對受檢者和工作人員都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
5.5攝影時,工作人員必須根據使用的不同管電壓更換附加過濾板。
5.6攝影時,工作人員應嚴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調節照射野,使有用線束限制在臨床實際需要的范圍內,并對受檢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對攜扶者也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5.7攝影時,工作人員必須在屏蔽室等防護設施內進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檢查的受檢者外,其他人員不應留在機房內。
5.8移動式和攜帶式X射線機攝影時,X射線工作人員必須離管頭和受檢者2米以上,并對周圍人員采取防護措施。
5.9進行X射線攝影檢查時,X射線工作人員應注意合理選擇膠片,并重視暗室操作技術,以保證攝影質量,避免重復照射,目前數字化X線檢查可大大減少X線量。
5.10進行X射線檢查時,對受檢者性腺部位要特別注意防護。孕婦一般不宜做X射線檢查,以減少對胎兒的照射。
5.11在X射線檢查中,當受檢者需要攜扶時,在固定好投照部位后離開檢查機房。
5.12在放射科臨床教學中,對學員必須進行射線防護知識的教育,并注意他們的防護;對示教病例嚴禁隨意增加曝光時間。
6加大全社會輻射防護知識的普及
使廣大群眾認識到正確使用X線檢查的重要性。 總之,我們應從上述措施中,掌握可查可不查的不查,應查的要注意防護,切實做好放射防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了我們的后代,合理用好X線。
放射診療技術的應用是醫療機構重要診斷和治療措施之一,但因其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性危害,是放射工作人員、受照者和公眾主要放射危害來源。為保障公眾健康安全,了解放射診療機構的放射防護現狀,做好放射衛生管理和放射診療許可證發放工作,對本市放射診療機構的放射衛生防護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共監測和調查放射診療機構32家,設備41臺,分市直組(共7家,其中綜合醫院2家、榮軍醫院、中醫院、婦保院、計生站、疾控中心各1家;共19臺設備,其中醫用加速器2臺、PET-CT 1臺,CT 4臺、DR 2臺、500mA X光機7臺、乳腺機3臺)與鄉鎮組(共25家,其中鎮街道衛生院及其分院19家、企業醫院1家、個體醫院2家,牙科3家;共25臺設備,其中CR 2臺、500mA X光機15臺,牙片機3臺,200mA X光機5臺)。
1.2方法:依據GBZ130―2002《醫用χ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和GBZ138―2002《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監測規范》,以放射工作人員的操作位、觀察窗、電纜孔、外環境機房門口等操作位置和活動場所為檢測點,在設備正常運行的最高條件下采用BH3103B便攜式χ-γ劑量率測量儀測量;現場調查安全操作和機房防護設施等放射衛生防護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本次共監測分析放射工作人員操作位、觀察窗、電纜孔、外環境機房門等外照射566點,合格551點,合格率97.3%;其中市直組監測外照射239點,合格239點,合格率100%;鄉鎮組監測外照射327點,合格312點,不合格15點(均為朝向候診區機房門),合格率95.4%;放射工作人員操作位、觀察窗全部符合放射衛生防護標準。
2.2依據GBZ130―2002醫用χ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共調查評價32家放射診療機構安全操作與機房防護設施。安全操作:陪檢者防護措施、受檢者非照射部位防護措施、質量控制監測、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和放射工作人員放射防護培訓合格率依次為62.5%、71.9%、93.8%、96.9%、96.9%。機房防護設施:通風排氣設施、機房外窗合格率僅為62.5%、78.1%。機房設置位置、機房面積、機房防護厚度、機房內布置合理無雜物、“當心電離輻射”警示標志、工作狀態指示燈、受檢者候診位置選擇恰當等各項基本合格。市直組各項合格率明顯高于鄉鎮組。
3討論
3.1調查結果顯示放射診療機構外照射基本合格,操作位、觀察窗照射量率全部合格,放射工作人員操作場所放射防護水平明顯高于及機房外環境(包括機房門外、窗外)防護水平,說明放射診療機構和放射工作人員對放射防護重視,有自我防護意識,防護設施逐漸完善,放射防護水平明顯提高。
3.2安全操作是杜絕放射事故的重要手段,所調查單位均制定安全操作規程并上墻公示,但日常工作中是否嚴格遵守執行,有待衛生監督部門監督和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受檢者和陪檢者防護措施、通風排氣設施、機房外窗合格率較低,說明放射診療機構對受檢者、陪檢者及公眾照射不夠重視,建議衛生監督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減小非正當照射,控制放射危害,預防放射隨機性效應發生。同時不容忽視醫療照射正當化問題,本地區90萬人口擁有40多臺放射診療設備,并有逐年增長趨勢,醫療照射明顯增多,放射診療機構雖然多數已配備受檢者防護用品,但大部分機構在放射診療過程中未按要求使用防護用品。公眾照射和醫療照射正當化也是今后放射衛生監管重點。
3.3監測調查不合格單位主要為鎮衛生院分院,這些單位使用200mA X光機,機房老舊,放射科工作量較小(曝光時間日平均不足10次),對于不合格項和調查問題醫院領導高度重視,2家撤并放射科,3家計劃購置500mAX光機和機房改造,3個鎮衛生院計劃購置CR、DR,均表示嚴格按照要求整改達標后申請驗收發放放射診療許可證,為更好地做好放射診療工作有了質量保證。
通過監測調查,衛生行政部門和各醫療機構均高度重視放射防護工作,為做好放射診療和放射防護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張丹楓,趙蘭才編著,《輻射防護技術與管理》;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8
[2]GBZ130―2002醫用χ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
[3]GBZ179-2006醫療照射防護基本要求
[4]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中圖分類號:TS195.6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環境中無處不在的輻射,而且對“輻射”存在著過度恐慌。本文在對輻射分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電離輻射的危害性大干電磁輻射,而且電磁輻射也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傷,但在一般情況下,民眾生活環境的電磁輻射水平都不會超標,因此通常情況下不需要對輻射具有畏懼心理,也無需對輻射進行特別防護。因此,本文主要針對能夠接觸到有害輻射的職業人群,研究輻射的防護技術,以及防護纖維與相關紡織品的開發。
1
輻射的概念與類型
“輻射”是指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的形式。在物理學上,“輻射”是指熱、光、聲、電磁波、高能粒子等物質或能量向四周傳播的一種狀態。與其他能量或物質的傳播條件不同,電磁波和高能粒子的輻射不需要起傳遞作用的介質,就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輻射是一類有效的加工、探測手段,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礦產探測、醫學診斷及科學研究領域。但過量的輻射會對生物體和材料造成損傷,當輻射傳遞的能量足夠大時,可引起受到輻照的物質產生電離。因此,從物理學的角度,輻射據其對物質分子結構的改變程度,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能引起物質分子電離的輻射稱為電離輻射,包括高速帶電粒子(α粒子、β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中子)及電磁波x射線、γ射線等;而較低能量的輻射,如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激光以及熱輻射、聲輻射等,都屬于非電離輻射。顯然,電離輻射更容易對人體和材料造成損傷,而非電離輻射,特別是其中能量較低的微波或工頻電磁波對人體和材料的損傷較小。
因為電離輻射對人體有明顯的損傷,從而導致一般民眾對“輻射”一詞產生畏懼感。因此,從應用的角度來看,有的電磁專家、醫學專家和國際組織反對將微波等電磁波照射于人體的現象稱之為受到電磁波的“輻射”,建議改稱為“暴露”于這些電磁波。這一提議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在相關的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中已有體現。
2 輻射的危害與防護原則
輻射的危害包括對材料的危害和對人體的危害。與此相對應,防輻射技術也包括材料的防輻射和人體的防輻射兩種類型。
2.1輻射的危害
電離輻射對材料和人體的危害是直接導致材料(包括生物機體)的電離,破壞了材料和生物體的分子結構,從而造成對材料和生物體損傷。電離輻射可對受照本人造成損傷(軀體效應),并對其子代造成損傷(遺傳效應)。
人體暴露于微波等屬于非電離輻射的電磁波中,雖然不會造成生物大分子的電離,但會因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積累效應而導致對人體的損傷。熱效應是指生物器官受電磁波輻照導致升溫而引起生理和病理變化的作用,這種損傷得到各國學者公認,并已將對熱效應的防護體現到了各國的相關標準之中;非熱效應是指生物器官雖未因電磁場導致升溫,但人體器官如同一個精密的電磁器件,會在外界電磁場作用下因不能實現良好的電磁兼容而導致功能失調甚至器質性病變。這種損傷被一部分研究人員(如歐洲研究者)所認可,而有的學者(如美國研究者)則認為非熱效應不至于對人體造成損傷;積累效應是指雖然人體所處環境的電磁場強度低于暴露限值,但長時間受到輻射也會因輻射效果的日積月累而導致損傷。也有學者將“積累效應”歸并到“非熱效應”之中,而認為只存在“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類。
我國民眾,特別是媒體對核輻射和電磁輻射的危害普遍存在過度恐慌、過度渲染的現象。實際上,即便是全球核泄露最嚴重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其危害程度也不像網絡流傳得那樣嚴重。中國核學會輻射防護分會理事長潘自強院士曾撰文介紹,切爾諾貝利事故因輻射死亡28人。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對涉及事故及清理工作的60萬人跟蹤14年后得出的研究報告指出:除兒童時期受到照射之后出現甲狀腺癌癥增加外,沒有觀察到可歸因于電離輻射的各種癌癥發生率或死亡率的上升,白血病(白血病是輻射照射后癌癥發生潛伏期最短的病癥,潛伏期一般為2~10年)的危險沒有表現出增加,甚至在清理事故現場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同時,也沒有發現一些其他的非惡性疾病與電離輻射有關的證據,但事故對人們的心理影響是廣泛存在的,主要表現為懼怕輻射,然而人們并不了解當時實際受到的輻射劑量,只有當人體受照超出了輻射量限值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2.2防護原則
雖然微波等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沒有電離輻射那樣嚴重,但其防護原則可以沿用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提出的輻射防護三大原則——實踐正當化原則、防護最優化原則和劑量限值原則,即:對于有強電磁場等危害的場所,只是在有必要時才進入這樣的場合;進入這種危險場合時應采用盡可能完善的防護措施;應按照人體受照的劑量限值來限制職業人員的受照(或暴露)時間。
所有防護措施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包括費用的代價及人員因使用防護裝備導致工作效率和舒適感的下降。因此,對各種輻射的防護是“寬嚴皆誤”。
3 輻射的防護技術和防護材料
3.1電離輻射的防護
電離輻射對人體和材料的危害很大,但不同的電離輻射在穿透能力、電離能力和對人體及材料造成損傷的程度方面有不同的表現,有的電離輻射不需要專門的防護材料即可有效阻隔,有的電離輻射則還沒有有效的材料能加以阻擋和攔截。
α粒子是帶2個正電荷的氦原子核,有很強的電離能力,但由于其質量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氣中的射程只有幾厘米,只要一張紙或健康的皮膚就能擋住,故不需使用專門的材料進行阻隔防護。
β粒子是放射性物質發生β衰變時放射出的高能電子,電離能力比α粒子小得多,但穿透能力強。β粒子和由電子加速器的高壓電場加速的電子束均需用鋁箔等金屬薄片進行阻擋,因此金屬箔片是防止高能電子入射的防護材料。
質子是帶正電荷的亞原子粒子,高速質子流在人體中有極強的穿透能力,但單純穿透對人體造成的損傷不大,通常作為醫療手段定位殺滅腫瘤細胞,公眾和普通職業人員不易遭遇高速質子的輻照,故不存在防護問題。
中子是電中性的粒子,不直接導致電離,但易在衰變后引發電離。中子穿透能力極強,可穿透鋼鐵裝甲和建筑物而殺傷人員,并可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污染。高能中子(>10 MeV)可在空氣中行進極長距離,其有效攔截物質是水等富含氫核的物質。在合成纖維中添加鋰、硼、氫、氮、碳等中子吸收劑,并利用纖維集合體可起到使中子慢化的作用,對中子有一定的攔截屏蔽作用,但通常只對低速熱中子有一定的阻隔效果。例如厚度5mm的含硼中子防護服,對熱中子(0.025eV)的防護屏蔽率為80%;含硼石蠟、含碳化硼的聚丙烯等均對熱中子有一定的屏蔽效果。
X射線是由高速電子撞擊物質的原子所產生的電磁波,波長在0.01~10nm之間,極具穿透性和殺傷力,通常用鉛板、鋇水泥墻等作為阻隔防御材料。接觸x射線較多的醫務人員大多穿著局部(多為正面)插入鉛橡皮的防護服裝,來阻隔x射線;鉛纖維與普通纖維混紡制成的服裝比鉛橡皮柔軟;在化學纖維中添加氧化鉛、硫酸鋇制成的防x射線纖維,制成紡織品后對低能x射線有一定的遮蔽效果,比鉛衣柔軟輕便。
γ射線是原子核能級躍遷蛻變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短于0.02nm的電磁波。謝線有比X射線更強的穿透力和殺傷力,醫療上用來治療腫瘤。γ射線的防護材料與X射線類似,也采用鉛板、鉛纖維與普通纖維混紡、以及含鉛、硼、鋇等元素的纖維及其他材料,均對γ射線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防護效果不如X射線。
綜上所述,電離輻射除Ⅱ粒子外,制成纖維狀或織物狀的防輻射材料尚難有效遮斷高能射線和粒子流的入侵,仍然以鉛橡皮為最常用且相對有效的防護材料。
3.2電磁輻射的防護
電磁輻射的防護主要針對高頻電磁波,根據現有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對頻率為30~300MHz的電磁波有最嚴格的防護標準,即暴露限值最低。該頻率范圍以及更高的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對人體的損傷主要是由電場造成的,對此進行防護主要采用反射電磁波的機理,而吸收電磁波的防護方式相對困難,除非允許采用很厚重的防護層,而這對于紡織品而言并不合適。
不銹鋼、銅、鋁、鎳等電導率高的金屬纖維是傳統的屏蔽材料,但由此制得的防護服裝過于沉重,手感偏硬。基于反射機理的防電磁輻射纖維常用的制取方法包括:(1)以普通合成纖維為基材,在外層包覆(化學鍍、涂覆)金屬層,制成鍍銅、鍍鎳、鍍銀纖維;(2)原位聚合聚苯胺、聚吡咯制成導電纖維;(3)通過涂層加工,將導電的各種粉體附著在纖維表面制成高電導率的纖維。對這些纖維可制成合適的細度和長度,以使防電磁輻射纖維適合于后續紡織品或非織造布加工。
對于低頻電磁波,雖然對人體的損傷很小,但在特殊場合(例如掃雷艇產生的強大磁場)下,需將磁場集中在磁性纖維內,從而保證由磁性纖維護衛的人體內部只有很低的磁場強度。與金屬纖維類似,傳統的磁性纖維由鐵鎳合金等高導磁材料制成,目前發展成為以鐵、鐵氧體粉體添加到合成纖維中制得磁性纖維。
由上述高電導率纖維和高磁導率纖維制成的織物或非織造布,可獲得電磁輻射防護效果。但能夠直接制成具有電磁屏蔽效果紡織品更為簡捷的方法包括:(1)采用金屬纖維或將金屬化纖維與其他纖維混紡制備電磁屏蔽織物;(2)對合成纖維織物直接進行金屬化處理(例如鍍銅、鍍鎳、鍍銀等);(3)原位聚合聚苯胺、聚吡咯等導電高分子;(4)施加導電涂層(涂覆導電高分子材料,含銅粉、銀粉等導電粉體的涂料)等。
通常采用15%~20%的不銹鋼纖維混紡制成的電磁屏蔽織物,可使織物的電磁屏蔽效能達到20dB左右,而經過金屬化處理的織物,屏蔽效能可達65dB左右。
但是,對于電磁輻射防護服裝而言,因服裝結構上存在一系列破壞整體密閉效果的縫隙孔洞和開口,故會使服裝的電磁屏蔽效能大幅低于面料的電磁屏蔽效能。整體金屬化處理的織物,即使在各開口設計上已經盡可能封閉,并配置帶披風的帽子,但服裝的屏蔽效能也只能達到30dB左右,如進一步提高屏蔽效能,則必須采用全封閉結構,但防化服類的全封閉結構,會導致使用者熱負荷增大,影響舒適性和功效性。
4 輻射防護的發展趨勢
4.1輻射防護理念的科學化
近幾年來,我國在輻射防護方面出現了防護理念泛化的現象。有的媒體過分夸大了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的危害,甚至混淆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的差異;也有人出于商業利益有意制造電磁污染的恐慌而兜售所謂的防輻射制品;有較高比例的公眾對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電磁輻射源有種種過分的擔心。
事實上,我國公眾生活環境的電磁輻射水平,除了偶然發生的特殊情況(例如高壓線下、雷雨交加時),電磁環境均不超標。民眾所擔心的家用電器的電磁泄漏強度往往只有國際標準的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小區樓頂的通信基站發射的電磁場也呈現為往遠處發射的分布,使基站下方的場強最低。這些情況將逐漸被民眾所了解,而關于輻射防護紡織品的使用對象,終究會向職業人群集中,一般民眾并不需要進行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的防護。
4.2輻射防護技術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