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災害防控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9 10:29: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災害防控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災害防控措施

篇(1)

中圖分類號 $512.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091-01

息縣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域,淮河作為氣候分水嶺穿境而過,氣候濕潤,雨水充沛,適宜小麥的種植生產。耕地面積9.87hm2,小麥常年種植面積8.1hm2左右,水稻、小麥連作占4.7萬hm2以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小麥生產的投入也不斷加大,然而由于田間管理技術不當,耕作粗放,特別是水稻、小麥連作的水稻土長期浸泡在水中,土壤板結,不利于田間耕作,對小麥整地、播種質量影響較大。再加上小麥生長發育期間隱性災害的影響,小麥產量一直在4500kg/hm2左右低位徘徊,嚴重影響當地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因此,針對小麥生產上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提高小麥產量,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此,總結息縣常見的幾種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癥狀,提出防治方法和相應的抗逆性栽培措施。

1 息縣小麥生長期間主要的隱性災害

1.1 凍害

有越冬凍害、凍季凍害、晚霜凍害,主要是指小麥在越冬期受低溫影響,導致小麥生長緩慢、停滯,葉片發黃,分蘗死亡,影響產量,嚴重時小麥整個植株發黃枯死,造成絕收。晚霜凍害一般發生在小麥分蘗停止的時候,嚴重時不抽穗,形成啞巴穗。

1.2 干旱

一般發生在小麥出苗后的暖冬期間,小麥苗期受到干旱影響,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根系分布在土壤淺層,無法有效利用土壤深層水分,生長緩慢,不能形成壯苗,穗數不足,對小麥產量造成一定影響。

1.3 漬害

主要發生在苗期,小麥生長發育不良,分蘗減少,生長緩慢,有效穗不足。灌漿成熟期,雨水過多容易誘發病蟲害的發生,造成穗發芽、漬害,嚴重時植株青枯死亡。

1.4 病蟲害

小麥生長后期若遇連陰雨2-3d,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的發生機率增大,影響小麥葉片的光合功能,危害莖稈,容易造成白穗甚至倒伏。特別是赤霉病常年發生。造成小麥的減產,品質下降,嚴重時導致絕產。

1.5 干熱風

在小麥灌漿至成熟階段,氣溫在30℃左右,相對濕度達到30%左右,風力達到3級左右,容易形成干熱風。此時小麥蒸發量大,體內水分損失嚴重,灌漿受到抑制或者不能正常灌漿,造成小麥籽粒干癟,千粒重下降,也能引起小麥早衰枯死,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2 主要的防控措施

2.1 品種選擇

息縣小麥生長期間雨水較多,注意選擇耐病、耐漬、耐穗發芽,能夠充分利用息縣自然資源和生產條件的弱春性和春性品種。種子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7%。發芽率不低于90%,水分不超過13%。在種子精選時。除去秕粒、霉變粒、病粒、破損粒和雜粒,提高用種質量,打好培育壯苗的基礎,增強抗災害能力。

2.2 提高整地質量

水稻淺茬收獲前7d開溝排水,以便機械或人工及時收割,并在收獲后趁墑及時翻耕,息縣麥區大多土質黏重,適耕期短,必須適墑搶時翻耕耖耙,盡量整碎整平,并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在土壤粉碎質量差,或坷垃較多、墑情不足的情況下,播種后可以進行鎮壓,增強土壤與種子的密接程度,使種子易吸收水分;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對凍害和干旱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2.3 開溝做廂

播種時先預留好廂面,廂面寬視地形而定,一般不能超過4m,否則起不到排明降暗除漬的作用。大力推廣機械開溝,先開腰溝,然后開圍溝,最后開廂溝,并確保腰溝深于圍溝,圍溝深于廂溝,溝溝相通,排水通暢。外三溝在前作收獲前人工清理開挖,逐級加深,排水溝深1m,確保灌得進、排得出、排水通暢,雨止田干。內三溝于播種后進行機械開溝或人工開溝,每2.5-3.0m開挖一條豎溝,溝深20-30cm;距田兩端橫埂2-3m各挖一條橫溝,溝深30-40cm;田塊長超過100m的應加挖腰溝,溝深20-30cm,內外溝配套相通。

2.4 合理密植

息縣大田生產基本苗一般要求在330萬株/hm2左右。根據小麥種子的出芽率、干粒重、田間成苗率,備足種子,精量機播,這樣可以更好地協調群體和個體的相互關系,增加田間通風透光,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培養健壯個體,增強抵抗自然災害和自身調節能力。

2.5 對已經發生的凍害和干旱的防控措施

2.5.1 凍害的防控。對于旺長田可以采取鎮壓防凍,踏實土壤,增加根層土壤含水量,使因干旱或澆水沒有及時中耕形成裂縫的麥田減少龜裂,促進次生根萌發,防止冷空氣進入。促進小麥健壯生長,增強抗寒能力。平抑地溫,減輕凍害。適時灌水是防御和補救凍害的重要措施,對越冬凍害、冬季凍害有明顯的作用。在分蘗停止時,若有寒流經過,發現心葉、幼穗甚至穗下節出現水浸狀,應及時補施速效肥和灌水,使凍害影響減至最低限度。

篇(2)

關鍵詞:有害生物;存在問題;防治措施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漫長的生長周期內,它會遭到火災、病蟲害、雪壓、凍害、干旱、風沙等自然災害,以及多年亂砍濫伐、肆意毀林開荒等人為因素的破壞,使森林資源蓄積大幅度消減,嚴重地影響了林業生產后備資源持續穩定地增長,并使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威脅著人類和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在這些重大的森林資源災害之中,森林病蟲害這種頻發性的生物災害,一直都是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影響林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對林木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一旦病蟲害形成規模,那會給林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直接影響林區的社會和生態效益。結合亞布力林業局森林病蟲害發生,提出有效防治和治理方法,針對正對如何運用科技技術治理病蟲害進行研究。因此,要以森林有害生物生態控制的理論為基礎,以先進的森林健康理念為指導,培育結構合理、系統穩定、生長健康、生物多樣的健康森林。

1 有害生物現狀

全局對森林有害生物高度重視,對有害特別是病蟲鼠害,加強預測預報工作。本經理期總投資95.5萬元。其中設備設施投資63.0萬元,基礎建設投入33.7萬元。防治工作量47萬畝,其中病蟲害3.2萬畝、蟲害2.8萬畝,鼠害41萬畝。堅持以預防為基礎,科學有效地推廣以無公害防治為主手段的綜合防治措施。要科學用藥,合理先擇低毒生物農藥,降低污染,積極推進工程治理,以生物招引、燈光誘殺等技術為主,限量使用化學藥劑,控制防治區不發生災害。雖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取得了進步,但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化學防治以產生目標生物的抗性、誤殺天敵生物以及污染環境等問題,生物防治克服上述缺點,取得了一些成績,不過仍有缺陷,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慮更多的是食物鏈網絡的關系,在森林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發展。提高森林病蟲害管理的效率及科學決策的水平,為全面控制森林病蟲害奠定信息管理基礎。

2 森林有害生物種類用存在問題

森林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林和林木種子正常生長并造成經濟損失的病蟲鼠害等有害生物。森林病蟲害是無煙的森林炎災,如發生病蟲害常大于森林火災。主要森林病蟲害有:落葉松早落病、松流脂病、楊樹爛皮病等;主要森林蟲病害有;落葉松球蚜、落葉檢錄鞘蛾、銀杏大蛾、楊扇舟蛾等;主要森林鼠害有:棕背平、紅背平等到;主要有害雜草有:狗尾草、灰綠藜、車前草、黃花蒿等。

2.1 存在主要問題

由于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環境受到人為破壞,部分資源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病蟲害發生種類和面積逐年增加,防治任務越來越艱巨,影響了防治質量。原因是:一是個別突發性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病蟲害得不到控制;二是資金愛到影響,一些先進的儀器設備不能及時到位,測報防治工作和科學化程度不高;三是基層測報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報表數據傳輸落后。

2.2 取得成效

該局對近幾年防治面積總計67萬畝之間,其中病害3萬畝、蟲害2萬畝左右、鼠害60萬畝左右,加上燈光誘殺和性誘引捕粘,預防面積每年最高可達20萬畝。初步取得了成績,保護了森林資源,實現生長量穩步提高。

3 對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改進措施

現林業局常用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一是病害防治以百俊清煙劑靈和多菌靈等到噴霧;二是蟲害防治則采用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并用,化學防治采用煙劑,生物防治采用掛鳥巢;三是鼠害防治采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放生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進行了分析,應今后從營林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機械防治三個方面加強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的措施,以及高度重視林業已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機制。

3.1 預防為主,加大宣傳

森林病蟲害是森林的無煙火災,應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防治方針,通過媒體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對廣大群眾進行防治意識理念和義務的教育,預防森林病蟲害的重要性。

3.2 建立健全專業防治隊伍,提高整體素質和防治質量

建議把林業局專業病防隊伍和林政防火隊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專業隊伍的優勢,節約資金的投入。平時組織培訓班學習,進行時戰演練,有火撲火、有蟲治蟲。做到一人多兼職能、一隊組織多勝任,節約了資金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森防隊伍整體素質,保證森林病蟲害防治質量。充分發揮管護責任人的作用,大力推進無公害防治,進一步提高控災御災能力。

3.3 建立檢測預警、防治減災等應急控災體系

完善病蟲害網絡體系,提高報表數據傳輸水平,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機構及責任制,推廣使用先進的測報工具,強化預報工作和防治手段。害防治總站綜合應用了計算機數據庫、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技術等技術,共同開發了《全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目前包括了森林病蟲害防治信息系統、森林病蟲害檢疫信息系統兩個子系統,與院校合作研制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系統的全面推廣使用,實現森林病蟲害信息處理、傳輸的電子化,數據處理的可視化,管理決策的科學化,促進林業病蟲害管理信息化進程。

3.4 規范化專業法及條例

貫徹《森林病蟲害保護法》和《病蟲害檢疫條例》,嚴格種苗檢疫工作,選擇優良抗病蟲害的樹種,增強樹木的抗病能力,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3.5 采取綜合預防措施

篇(3)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一個礦業生產大國,黑色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稀土等產量均位于世界產出量的前列。而且隨著工業迅猛快讀的發展,礦產資源以及礦產品的需求量及消耗量也越來越大,而采掘業的發展使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廣度和深度也越來越大。目前國內礦石開采從品位較富、埋藏較淺,易采易選、交通方便的礦床已優先開采。但礦床開采的趨勢趨于深部復雜地層即便如此也達不到當今礦產品需求關系的平衡。因此礦產違章開采,亂采盜采的現象層出不窮。從而導致在礦石開采過程中疏忽披露,為及時按照有關規程開采,治理,從而導致地質災害頻發。礦山在開采資源的同時,不僅有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而且有誘發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環境惡化、生態環境惡化等緩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的發生。本文就礦山地質災害以及如何預防進行說明。

一、要想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必須要先了解什么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自然科學界的定義簡稱地災。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災減災

由于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治病需以防病為主”不能等到真正地質災害發生了,矛盾激化了,才亡羊補牢。地質災害防止工作要從預防做起,由防控災,防災減災的原則,對正在開采的礦山以及廢棄礦山、閉坑礦山進行監測預防,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從礦山開發設計時就應考慮到地質災害治理方面工作。

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減少損失

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主要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可適當采用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治理原則目的為降低已發生地質災害影響面,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所造成的國家、人民財產損失。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在地質災害發生后穩定后,對地質災害發生區域進行綠地回復,植物配置等綠化處理。

3、注重效益、分清主次、分期實施、有序進行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礦山開采過程中必須在遵守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逐級實施。并要區別開不同的礦山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實施治理措施。同時礦山自身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危害的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做到邊生產邊治理,生產治理兩不誤同時進行的工作原則,力爭做到礦山開采完畢后,治理工作也相應結束或者接近尾聲。避免由于礦山開采已久未進行治理所造成的遺留問題,增大防治治理難度。如遼寧撫順西露天礦,目前存在的大面積山體滑坡問題,已很難治理,甚至無法治理。因此礦山治理工作要引以為戒,要認識到早防早治,早治好治的重要性。

4、地災防治要做到工程與生物雙方法相結合

在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只有將工程方法與生物種植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真正意義上的達到一勞永逸。因此就要求地災治理人員,要科學的運用各種工程方法、生物方法對所在礦山地災進行綜合性治理工作。但其缺點是前期投資稍大,但此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避免重新治理,總體上節約了治理成本以及人力物力的動用。此方法所治理的礦上,不進能控制住地災的發生,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氣候環境,應廣泛應用于礦山環境治理中。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具體措施

以地下采空區為例,進行論述。

地下采空區和礦山疏干排水導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縫,會影響到地面的農田和建筑物。采空區的定義是是地下固體礦床開采后的空間及其圍巖失穩而產生位移、開裂、破碎垮落,上覆巖層整體下沉、彎曲并引起的地表變形和破壞,在地面上常可見到圓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開采巷道的地裂縫。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變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滲流、徑流條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潛蝕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蝕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對采空區的治理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控制地表殘余沉陷的發生。此類方法可細分為3種:

1、全部充填采空區支撐覆巖,以徹底消除地基沉陷隱患。充填法可以分為: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膠結充填法、注漿充填、水力充填和風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漿法應用最廣泛、效果最好;但此種方法的費用過高,某些大型礦山不適合此方法,如本溪彩屯采空區,深度在地下500米左右,如果采用全部充填法來處理的話,則不適合,而且造價非常高。因此建議采取其他方法處理。因此此方法適合采空面積較小區域,或者建筑物下溶洞區域處理。

2、局部支撐覆巖或地面構筑物,減小采空區空間跨度,防止頂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漿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徑鉆孔樁柱或直接采用樁基法等,此種方法適合面積較大,且留有支柱的采空區進行實施。特點工作量相對較小,是全部充填的1/10-1/20左右。適合大面積采空區處理。

篇(4)

成蟲屬于小型蛾子,體長5.5毫米左右,前翅灰褐色,有褐色不明顯斑塊,翅中部及頂角下方各有1塊楔形斑,前緣有許多白色鉤狀紋。卵呈扁平的橢圓形,初產時卵乳白色,后變深黃色,孵化時可見黑色小點。老熟幼蟲體長11毫米,頭部褐色,胸部黃白色,胸部到腹部前幾節背面有1條褐色短線,腹部每節都有4個褐色小點,背線深綠色,氣門基線淡黃綠色。蛹體長7毫米,前期綠色,后期褐色,觸角、中足均長達第三腹節,前翅芽、后足達第四腹節,第三至第八腹節背面前緣有1排小刻點。

2. 生活習性

①成蟲。不為害荸薺植株,有較強的趨光性,高溫悶熱的夜晚撲燈量會增多。白天停息在植株基部,飛行能力較弱,晚上是交尾產卵活動高峰期;產卵有趨嫩綠習性,卵大多產在距地面24~70厘米的荸薺莖稈上。卵塊排列成1~2列,每個卵塊有卵4~5粒。卵期4~11天。

②幼蟲。有吐絲習性,可隨風飄移擴散至其他植株上。大多從離水面1.5~3厘米的莖稈上入侵為害,從中部侵入的可使植株折斷,蛀孔外留有蟲糞。幼蟲分4齡,3齡后開始轉株為害,1頭幼蟲通常能為害4~7株荸薺植株,常造成枯心苗。幼蟲期18~26天。老熟幼蟲在化蛹前轉移到健株上咬好羽化孔,在莖稈內吐絲作繭化蛹,化蛹部位隨水層的高度而變化,羽化孔一般距植株根基部2~3.5厘米。蛹期5~6天。

3. 發生規律

在江蘇1年可發生5代,以3齡幼蟲在席草留種田、荸薺殘茬和莎草科雜草內越冬。翌年4月上旬溫度在12℃左右時,越冬幼蟲從越冬株轉移到健株上化蛹,中下旬田間可見到蛾,并且4~10月均能見到成蟲。以第二、第三代幼蟲發生數量多、為害重,發生時間分別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有時第四代幼蟲為害也較嚴重。由于尖翅小卷葉蛾寄主較多,并且對席草有偏食習性,所以在席草與荸薺混栽地區,往往發生量大、為害重,在水稻種植區發生則較輕。田邊莎草科雜草多的,越冬基數大,次年發生多且重。越冬幼蟲在濕度較大的田塊越冬死亡率低,干燥田塊則高。

4. 防控措施

因尖翅小卷葉蛾具有發生為害期長、鉆蛀轉移為害等特點,在實際防治工作中有許多不便之處,故需要采取綜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明顯防效。

①清潔田園。荸薺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的殘株枯莖,集中燒毀或漚肥,消滅越冬蟲源。翌春在越冬蟲羽化前鏟除田邊莎草可壓低越冬蟲數量。在各代幼蟲發生期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破壞各代產卵場所,有利于壓低發生量和減少越冬基數。

②深水滅蛹。利用該蟲化蛹部位隨水層變動的特性,在各代老熟幼蟲開始化蛹前田間只保持濕潤或淺水層,以誘其降低化蛹部位,然后再灌水至7~10厘米深,保持5~7天可將蛹殺死。此做法可有效壓低各代蟲口基數,減輕其為害。

③燈光誘殺。利用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在田間點燈誘蛾進行滅殺。

篇(5)

黑龍江省木蘭縣是我省造林綠化大縣,楊樹發展前景廣闊。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適宜種植楊樹品種;另一方面種植歷史悠久。木蘭縣從20世紀70年代就引進推廣楊樹,通過30多年的種植,楊樹的生產技術已被當地群眾掌握。但是,隨著楊樹的發展,對楊樹的栽植技術和管理要求越來越高。為此,筆者結合林業工作實踐,將楊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總結推廣如下。

1.楊樹栽培技術

1.1栽植楊樹的技術要求

根據楊樹的生物學特性,楊樹造林時推行“四大一深”科學栽植法,即大塘1m2,大苗苗高3.5m以上,大株行距4m×5m,大水澆足,深栽80cm。

1.2栽植楊樹的技術要領

楊樹植苗造林的技術要領可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概括,即先埋1/5深(20cm)表土,然后將苗放入,再埋土至2/3深(70cm左右),踩緊實,最后埋土至地面,再次踩緊實,接著將苗往上提提,以利根系舒展,最后澆足水。

1.3栽植楊樹的整地要求

楊樹根系發達,呼吸作用強烈,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氣條件。另外,在多數情況下,土壤中許多養分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轉化為可利用的形式,也要依靠好氣細菌的分解作用。因此在楊樹人工林集約化栽培中,全面深翻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全面整地時,翻耕深度應視土壤堅實度而定。在中壤和砂壤土上,深翻30~40cm即可;在較粘重的土壤上,要適當增加整地深度。江蘇里下河地區,發展楊樹可不必進行全面整地。在造林前將穴挖好,穴的規格為:培育大徑材應挖大穴,為1m×m×1m;培育小徑材,紙漿材可小些,但不應小于60cm×60cm×60cm。

1.4栽植楊樹的施肥要求

楊樹造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必須大量施用有機肥,每穴施廄肥100~200kg。在植樹穴底部與生土攪拌均勻,再覆10~15cm表層土后造林,使苗木不與肥料接觸。漚制有機肥時,添加過磷酸鈣效果較好,或在造林的同時,每穴拌入0.5~0.7kg過磷酸鈣,但需特別注意不要將磷肥與苗根接觸,因大部分小型化肥廠所產的過磷酸鈣有游離硫酸根殘留,根系與之接觸時會被燒傷。

1.5栽植楊樹的技術環節

(1)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證成活的關鍵。要盡可能在起苗、運苗過程中防止苗木失水。苗木運到造林地后,最好在水中把苗干下部浸泡2~3d(至少浸泡24h),使之充分吸水后再取出造林。

(2)在輕質土壤和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段栽植大苗時,應適當深栽,可使原根莖深入土中50~70cm或更深。但在粘重土壤上或夏季地下水位過高處造林時不宜深栽,以免造成漚根。

(3)在栽植時,應將過長的側根截短,以防栽時窩根,影響生長,將傷、斷根及機械損傷嚴重的根系清除,以免發生腐爛而感染病害。

(4)春旱嚴重地區,造林后必須立即灌透水1次,灌后栽植穴土壤下沉不均,造成苗木傾斜時要及時扶正踩實。如栽植后發現苗木地上部分已,成活無望,但苗根還存活時,應立即平茬。

(5)如苗木上端稍有彎曲,可在栽植時,將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轉向北面,利用楊樹苗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頭調直。

(6)栽植大苗時,應將側枝全部修去。但為防止苗干產生更多的萌條,可對部分較大側枝進行短截,保留長5~10cm小樁,1~2年后再從基部截去。

2.楊樹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2.1食葉類害蟲

防治方法: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蟲蟲苞,利用成蟲趨光性,燈光誘捕誘殺成蟲;利用白僵菌或蘇云桿菌防治,或用90%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其他食葉類害蟲如楊小舟蛾、刺蛾等可參照楊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2.2蛀干類害蟲

防治方法:幼林注意撫育除雜,保持林內通風透光,在幼蟲期用毒簽或用注射器將有機磷農藥500倍液注入蛀孔再用濕泥封住;在成蟲羽化期(7~8月)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噴施樹干殺滅成蟲;花絨堅甲和啄木鳥對天牛有抑制作用,應加以保護利用。

2.3刺吸類和螨類

防治方法:防治草履蚧可選擇氧化樂果等農藥,紅蜘蛛可用三氯殺螨醇1 000倍液,葉蟬可用90%敵百蟲或80%敵敵畏1 000倍液噴霧防治。

2.4楊灰斑病

危害多種楊樹,從苗木、幼樹到大樹都能發病。以苗期和幼樹受害最重,病葉早落嫩梢枯頂。病害發生在葉片及嫩梢上,在葉片上先生出水漬狀病斑,后期病斑上發生深綠色突起的毛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幼苗頂梢和幼嫩樹梢病后死亡變黑,失去支撐力下垂。病害的發生與降雨、空氣濕度關系密切,6~7月高溫多雨易引發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樹。

防治方法:注意扦插苗不宜過密,實行輪作,不重復使用同一地塊作苗圃,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噴霧殺菌,15d進行1次,堅持3~4次,消除病株病枝。

2.5楊樹潰瘍病

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現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質地松軟,手壓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時出現水泡,內有略帶腥臭的黏液,5、6月水泡自行破裂,隨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并突破表皮,當病斑包圍樹干時,樹上部枯死。

防治方法:適地適樹,避免長途運輸及假植時間過長;加強撫育管理,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噴樹干,用多菌靈防治亦可。

【參考文獻】

[1]金炳昶.楊樹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3):208.

篇(6)

1形態特征

1.1成蟲

成蟲體長約8mm,翅展15~22mm,雌蟲腹部較雄蟲粗壯,體呈灰褐色并略帶紫色光澤,雄蟲比雌蟲色深,復眼深棕褐色,單眼周緣黑色。頭部額區鱗片灰白色,觸角絲狀,長度不到前翅前緣的一半,背部暗褐色、腹部灰黃色、每節末部色淺。雄蟲前翅腹面沿中室后緣有一長條黑褐色鱗片。后翅黃褐色,翅緣上的鱗毛較膠翅為淡,也嵌有1列深褐色短鱗片。

1.2幼蟲

初齡幼蟲體多為黃白色,成熟幼蟲體長14~18mm。多為淡紅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淺、頭部黃褐色,前胸盾片淡黃色,并有較規則的褐色斑點。臀板較前胸盾片色淺,上有淡黃色斑點,幼蟲處無臀櫛。

1.3蛹

體長7~10mm,黃褐色、復眼黑色,氣門緣片隆起,喙不超過前足腿節。雌蛹觸角較短,雄蛹觸角較長,接近中足末端,肛孔兩側各有2根鉤狀毛,末端有6根毛。

2生活史習性

蘋果蠹蛾在新疆阿勒泰地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皮下及多處地點結繭越冬,翌年春季日平均氣溫達10℃以上時,越冬幼蟲化蛹。雌成蟲羽化后2~3天開始交尾,產卵初期由于正值幼果期、果實表面多絨毛,因此,卵多產在葉片上。隨著果實長大,果面日趨光滑,此時雌蟲才將大量的卵產在果實上。幼蟲孵化時,初在果面爬行,后尋找果面的損傷處、萼洼或梗洼等處蛀人。蛀入果實后,先在果皮下取食,以后繼續向種子室方向蛀入,形成彎曲的蟲道,進入3齡后開始蛀入種子室,取食種子。第3次蛻皮后,幼蟲向外做較直的蟲道脫果,轉而危害果叢附近其它果實,幼蟲在果內危害約30天。老熟幼蟲脫果常在樹干老樹皮下,粗枝裂縫中、果樹支柱內、空心樹干中、根際樹洞內、果品庫、果筐等處結繭化蛹。

3發生規律

蘋果蠹蛾在阿勒泰地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粗皮裂縫翹皮下、樹洞中及主枝分叉處縫隙中或土壤內結繭越冬。當早春氣溫超過9℃,即5月上旬越冬幼蟲陸續化蛹,5月下旬或6月上旬為成蟲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為1齡幼蟲發生盛期,也是蛀果的高峰期,7月下旬及8月上旬為幼蟲危害脫果期,從7月上中旬~8月上旬都能見到成蟲。

4防控措施

4.1檢疫防治

果實調運時,進行嚴格檢疫,發現有此蟲時可進行熏蒸處理。加強檢疫工作,從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市場檢疫等多方面、多角度對蘋果蠹蛾進行封鎖控制。重發區以調運檢疫為重點;輕發區以調運檢疫、產地檢疫并重;零星發生區以產地檢疫為重點,適當采取鏟除、燒毀等檢疫措施;未發生區以調運檢疫、市場檢疫相結合。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植物產品調運的檢查,禁止疫情發生區內果品及相關植物產品的調入和調出,同時通過檢疫證書等文件追查疫情的來源與去向;加強對當地水果市場或集散地的檢查力度,集中處理水果集散地上所有的廢棄果實。

4.2人工防治

及時清理果園中的落果和落葉等雜物,每年果樹休眠期刮去果樹主要枝干上面的翹皮,填堵樹洞、干枝涂白,清理該蟲的越冬場所。每年秋季在老齡幼蟲脫果之前用粗麻布、麻袋、瓦楞紙等材料綁縛樹干,誘集當年的越冬幼蟲,冬季將綁縛材料取下并集中銷毀,消滅其中的幼蟲。

4.3營林防治

秋翻、春灌可改變老熟幼蟲生活環境,經秋翻可以使老熟幼蟲暴露土表或深埋下層,降低老熟幼蟲越冬成活率,春灌可消滅或減少成蟲出蟄。

4.4物理防治

利用蘋果蠹蛾性信息素誘捕器捕捉果園中的雄性蘋果蠹蛾成蟲,每667m2設置3~5個誘捕器。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燈管距地面1.5~1.7m,燈距500~1000m)。

4.5生物防治

篇(7)

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亟需大批高素質的海洋人才,促進和推動了海洋科技教育的發展,涉海類高校不斷發展壯大,有不少高校就建在雷災泛濫的海島上,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海島類校園的安全問題。

據統計,我國華南沿海地區和華東沿海地區是雷災分布最廣的區域,雷災占全國的73%,十年經濟損失達88650.46萬元。校園是人員密集場所,雷擊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因此,建立基于海島特性的校園雷擊綜合防控體系對保證校園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1.海島雷電特點分析

雷擊是積雨云內、積雨云團之間、積雨云團與大地之間發生的劇烈放電的現象,而積雨云多出現在水汽充沛的地區。雷擊大致分為直擊雷和雷擊電磁脈沖(LEMP)兩種。以下以舟山群島為例,從雷暴日數、雷暴發生方向、地形地貌等角度分析海島雷電特性。

1.1 雷電日數

雷電日數反應了雷電活動的頻繁與強弱。它的統計數據分別由雷電活動日數(Tdo)、雷暴日數(Td)、閃電日數(Tds)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為Tdo=Td+Tds。

以陳軍等測得《舟山群島雷電活動的特征分析》為參考數據。舟山市定海測得的年平均雷電活動日數為42.4 d/a,嵊泗測得為39.5 d/a。月平均雷電活動日數在3月和7月出現峰值,并在7月出現極大值,6月-9月是舟山市的雷電活動頻繁的時間,在夏季及與秋季轉換時,雷電活動是最頻繁的。

由上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海島城市的雷電日數活動頻繁。每年的3月、9月份是學生開學的時間,校園里人流密集;另外,在6月-9月是學校放暑假的時間段,在這期間雖然大部分學生放假回家,但無論在高校、中小學還是技校仍有部分學生留校學習,而這期間校園里也只留值班老師,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松懈的現象,恰恰此時是雷電活動最為頻繁的時段,這兩個時段都需要格外注意雷電安全問題。

1.2 首次雷暴發生來自方向

根據統計,由于定海距離其西部和西南部的寧波市較近,雷暴來源主要以西(W)和西南(SW)為主;而嵊泗距離北部的上海市較近,及受寧波市和舟山群島鏈的共同作用,雷暴來源主要以西北(NW)、西南(SW)和西(W)為主。

可以看出,舟山地區的首次雷暴基本來自于沿海發達城市,這恰恰說明這些城市里發達的電子設備與雷暴災害有著一定的關系。從雷擊事故案例分析出,對電子設備危害最大的是雷擊電磁脈沖。

1.3 電閃密度與雷電流強度

海島地形地貌復雜,雷電流平均強度較大,由于舟山群島多丘陵,山坡對氣流的抬升作用,且山頂與雷雨云距離較近,地閃密度較高;而在開闊地帶,如平地、灘涂則由于雷擊選擇性強,地閃密度也較大。雖然總體上說,舟山海島電閃密度低于大陸,但雷電流平均強度較大,近十年來發生過多起雷擊事故,經濟損失達3500萬元,并有人員死亡。擁有近萬名師生的浙江海洋學院地處舟山本島南面的長峙島,雖然長峙島閃電密度不大,但因為校址緊臨海邊,屬雷擊選擇性較強區域,當有強雷暴過境時,落地雷的危險性極大。

2.校園雷擊災害防控現狀分析

對地處海島的高校校園的雷擊災害預防控制現狀進行了調研,著重從防雷擊裝置、雷擊災害防控制度、防護意識及應急等方面分析目前海島校園雷擊危險性的防控現狀。

2.1 防雷擊裝置現狀

校園建筑物屬三類防雷建筑物,按二類建筑物設防。按照功能大致劃分為辦公樓、實驗樓、教學樓、科研中心、實訓中心、宿舍、食堂、醫療中心、游泳館、體育館等。其防雷擊措施主要分布在屋頂和底層通過接閃器和基礎接地、接地裝置、避雷引下線、等電位連接。

接閃器主要包括避雷網:使屋面上各金屬物及構建均與避雷網相通,暗避雷帶:屋面內敷設暗避雷帶,明避雷短針:與暗避雷帶結合使用。另外,在屋頂設有接地裝置:豎直敷設的金屬管道和金屬物的底端與接地網相連,頂端與屋頂避雷網相連接。基礎接地主要是利用基礎地梁主筋環形閉合焊通,組成綜合接地網,接地電阻要求不大于1歐姆。

以上大部分屬于外部防雷措施針對直擊雷,而對雷擊電磁脈沖的內部防雷措施還有所欠缺。

2.2 校園雷擊災害防控制度不完善

排查后發現,大部分在建設過程中依據某些防雷設計或經驗安裝了相應的防雷擊裝置以外,其它基本并無任何相關防雷資料可查。一般認為雷擊事故發生是偶然的,不會經常發生,所以在制度上成為短板。

2.3 雷電防護意識薄弱

目前雷電防護還局限在建構筑物建設過程中的防雷階段。經調查,大家對防雷方面的知識基本停留在一根“避雷針”上面,被問及周圍有何種雷電隱患?是如何預防控制的?回答者會指著樓頂答:是不是樓頂有根避雷針!?回答者得狀態基本是摸不著頭腦且不確定型的。如果被問及雷電來臨時知道如何避雷嗎?回答者得答案眾說紛紜沒有統一標準。

雷電災害卻與人一機一環之間均有一定的相關性。人始終是作為機器、設備的持有者,它們同在一個環境當中,所以雷電的防護應做到人人有意識、人人有知識、人人懂得如何去規避雷電災害的影響。就如同火場逃生一樣,如何科學合理的避雷也應掌握相關知識。

2.4 雷擊應急知識宣傳不夠

雷擊應急一般指雷暴日,電閃雷鳴之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保護儀器設備免受意外損壞。調查后發現雷擊災害應急方面的措施薄弱、缺乏對應急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3.海島型校園雷擊災害系統改進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不足,建立海島型校園雷擊災害系統的防控體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增強防雷擊電磁脈沖(LEMP)措施。雷擊電磁脈沖一般指閃電直接擊在建筑物防雷裝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應,通過空間電磁感應、線路感應、地電位反擊等侵入電子信息設備,其后果可能會使整個電子信息系統失靈,而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沿海地區經濟水平發達,大量微電子設備充斥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空間。在雷暴日,雷電直擊建筑物防雷裝置或建筑物周圍產生電磁場,從而對微電子設備產生能量沖擊,造成設備損壞。

同時,校園防雷擊電磁脈沖不僅是對電子設備,還要集中在校園網絡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校園建設過程中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建設:各種網絡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相繼出現,使教學手段更加先進,學生們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更加方便,校園網絡系統一旦遭受雷電沖擊將會對網絡教學產生嚴重影響。

所以,在防雷擊過程中更要做雷擊電磁脈沖的防控工作。防雷擊電磁脈沖方面盡量采用電磁屏蔽、接地、等電位聯結以及在電源和信號側安裝電涌保護器(SPD)的方式進行預防。選擇科學合理的屏蔽形式,根據建構筑物的不同正確的接地方式以及選擇合格的浪涌保護器能夠有效的預防雷擊電磁脈沖。

第二,完善或建立防雷相關制度。防雷管理制度的短板應該盡早解決。建立防雷設備管理制度,確定專人專責定期檢查維護雷擊設備,防止隱患的存在;建立雷電知識普及制度,做到人人了解雷電知識以及防護不當帶來的后果等;建立雷災報告及事故分析制度,相關部門要嚴格觀測并及時報告,對已發生的雷災案例及時進行原因分析;建立校園雷電預防機制、應急預警、應急演練等相關制度,確保在雷災發生后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護或減輕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情況,進行雷災應急演練,訓練在緊急情況下采取保護措施時人的心理素質以及對應急措施的熟練程度;各部門也可根據自身情況不同建立專項防雷擊應急預案。

制度的建立要科學可靠,結合各部門不同層次分別建立相應的具體內容,如根據功能分區的不同,分別建立在本區域內如何做到雷電災害的預防控制以及在雷電發生時結合區域特點該采取何種措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結合實際實施才能夠從根本上對雷擊災害進行有效的防控。

第三,增強校園雷擊災害防控意識。增強安全意識一直是安全工作的關鍵,在雷電災害的防控過程中仍然不能缺乏雷電防控意識的加強。通過雷電知識的各種宣傳、雷電預警的演練等,不斷加強師生以及相關人員的雷電防控意識,為雷擊災害來臨做好準備工作,災害發生時方能做到更加準確、行之有效的應急保護。

第四,宣傳雷災應急保護知識。電應急保護知識宣傳尚且不夠,大部分人幾乎不懂得如何在雷電災害來臨時做到自身的有效防護以及能夠做到周圍設備環境等不受損害。

篇(8)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風景旅游區管委會,鷹潭工業園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據我市農業植保部門近期調查監測,近日,我市早稻紋枯病已普遍發生,叢發病率高的達60%,一般的20—30%;葉稻瘟已在中選181、禾盛10號、金優402等感病品種上發生,病葉率高的達60%,一般的10—20%;稻縱卷葉螟田間蛾量高的每畝達1000只,一般每畝200—300只,稻飛虱已遷入我市。氣象部門預測,我市6月份降水量正常略偏多,非常有利于早稻穗瘟暴發流行和稻飛虱等遷飛性害蟲的遷入、繁殖和為害。預計我市早稻穗期病蟲災害將大發生,尤其是穗瘟和稻飛虱暴發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如預防不力,將暴發成災,對早稻豐收構成嚴重威脅。為切實做好早稻穗期病蟲災害防控工作,特作如下緊急通知:

一、提高認識,打好早稻穗期病蟲災害防治攻堅戰。今年是早稻病蟲災害的重發之年,搞好早稻穗期病蟲災害防控工作,對于實現糧食生產目標,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把早稻穗期稻飛虱和穗瘟等病蟲災害防控作為6月份農業生產的中心工作,按照早預報、早、早宣傳和早預防,認識到位、領導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的“四早、四到位”工作要求,強化領導,認真部署,強化服務,迅速行動,及時有效地預防控制稻飛虱和穗瘟等病蟲發生為害,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蟲災害損失,確保早稻豐收。

二、加強協作,形成防災減災合力。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履行植保防災減災公共服務職能,切實加強監測預警和防治指導,為各級政府組織指揮病蟲防治當好參謀。在病蟲監測預警上,要按照監測全面、預報準確、及時的要求,做到“四個確保”,即確保測報燈等監測預警設施運轉正常,確保監測預警準確,確保預報及時,確保信息匯報暢通;在病蟲防治指導上,要按照經濟性、有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做到“三個落實”,即防治預案落實到縣、鄉,指導人員落實到村、組,病蟲防治措施落實到戶到田。早稻破口抽穗初期是病蟲防治關鍵時期,各級農業部門要及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指導農民施藥預防稻飛虱和穗瘟等病蟲,切實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病蟲災害損失。各級新聞媒體要積極配合農業部門加大病蟲發生信息和防治技術宣傳,提高防治技術的到位率。各級工商、農業、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加大農藥市場監管力度,嚴把農藥市場質量關,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的違法行為,凈化農藥市場,確保農藥質量。各級氣象部門要及時做好與病蟲害發生有關的天氣預測預報工作,協助農業部門做好病蟲發生趨勢預測,幫助農民抓住晴好天氣及時施藥防治。同時,各地要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各種形式的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發展,積極探索病蟲災害防控服務的新模式、新機制,增強病蟲災害應急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三、完善制度,建立病蟲災害防控工作的長效機制。病蟲災害防控是各級政府處置公共社會性事件和防災減災的重要工作內容,我市農作物病蟲種類多,且常年防治任務重,涉及千家萬戶、各類作物,做好農作物的病蟲防控工作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各級政府要把它作為防災減災的一項長期重要的工作,認真研究部署。縣(市、區)、鄉(鎮)政府要成立病蟲災害防控指揮部,統一協調指揮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完善保障機制,確保相關人員的工資和工作經費;要落實責任人,完善責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報告制度,在病蟲災害發生和防治的關鍵時期每周向上級報告一次病蟲發生和防治情況。

篇(9)

酒泉市肅州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總土地面積3470km2,常年耕種面積4.13萬hm2,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大區,主要種植作物有:玉米、小麥、蔬菜、洋蔥、甜菜、瓜類、啤酒花、甜葉菊等。肅州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處蒙新荒漠地帶,地理緯度和海拔比較高;氣候干燥降雨少,蒸發強烈日照長,冬冷夏熱溫差大,秋涼春旱多風沙,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同時,肅州區是重要的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和對外制種、蔬菜生產及啤酒原料生產基地。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低溫、霜凍、干熱風、大風等農業氣象災害以及農作物病蟲為害時有發生。正確認識肅州區農作物防災減災工作的現狀,提高農作物防災減災意識,增強抵御災害的能力,減少災害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1農作物災害發生情況

近年來,肅州區出現的自然災害有:沙塵暴、低溫、干旱、干熱風、冰雹、雪災、病蟲害等。

1.1低溫

5月低溫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多集中在5月初,主要造成玉米、瓜類等農作物僵苗不發,甚至凍死。玉米凍害較輕時可恢復或補種,瓜類比較容易受害,并且不能恢復,造成每年玉米苗死苗2%~5%,瓜類損失10%左右。

1.2夏季干旱

夏季干旱多集中在7~8月,干旱范圍主要集中在豐樂、金佛寺、清水、下河清、東洞、西洞等鄉(鎮)的部分村組,主要影響了玉米灌漿,導致籽粒秕瘦,一般造成玉米減產5%~20%,嚴重時可致絕收。

1.3干熱風

初夏季節,肅州區經常會出現一種又干又熱并具有一定風力、高溫、低濕的風,強烈的干熱風主要對小麥灌漿、玉米授粉、瓜果產量造成為害,可導致減產5%~50%,有時更高。

1.4沙塵暴

沙塵暴在肅州區每年都有發生,一般是初春階段,剛播種出芽的農作物會被吹走秧苗導致斷壟。對溫室、大棚的影響尤為嚴重,風較大時可吹走棚膜,造成溫室、大棚內蔬菜受害,一般減產5%以上。

1.5病蟲害

近幾年,為害肅州區農作物的病蟲害主要有玉米紅蜘蛛、玉米莖基腐病、棉鈴蟲、玉米銹病等,如玉米紅蜘蛛2003年大爆發(百株有蟲平均達到5700多頭,嚴重的達到35000頭),為害面積達0.24萬hm2,造成玉米減產2651.4t,直接經濟損失275.75萬元。

1.6其他災害

包括冰雹、雪災、大風等。2013年三墩、上壩等鄉(鎮)出現冰雹為害,玉米葉片被打爛,影響光合作用造成減產10%;2009年大雪導致部分溫室棚膜壓塌,蔬菜受損等。其他災害發生后經及時救治,沒有造成較大的損失。

2農作物發生災害后采取的措施

2.1因地制宜制定農作物災害預警預案

成立了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制定了《肅州區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與防控進行統一安排部署。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特點,協調各有關部門,及時、有效預防和防控各種災害天氣對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有效的保障了肅州區科學防災減災措施的實施。

2.2強化部門協調配合,加大抗災減災宣傳力度

積極組織動員廣大干部、農技人員深入基層和生產一線,開展農業自然災害及其預防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把預防各種頻發自然災害的技術措施落實到村、組、戶,有效提高了廣大群眾的預防自然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充分利用氣象部門自然災害信息預報,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手機等新聞媒體和各種快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及時向廣大農民自然災害信息及其預防措施,做好災后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

2.3針對不同的氣象災害,采取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

根據全區不同區域不同的氣象災害,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采取了不同的防災減災措施。針對肅州區沿山鄉(鎮)干旱缺水情況,積極引導農民適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落實好各項抗旱減災措施的基礎上,引進推廣小雜糧的種植,緩解同一糧食作物面積大而掙水的矛盾;同時協調水利、農技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幫助、指導農民群眾,突出抓好節水灌溉等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在作物需水臨界期,及時噴灑抗旱劑,提高抗旱減災效果;在旱情嚴重、氣象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進行人工增雨,緩解旱情。根據氣象預報,在霜凍來臨之前,組織區鄉農技人員現場指導廣大農戶使用秸稈、麥草等適時點火、熏煙來預防霜凍為害。針對低溫影響玉米發芽出苗及幼苗期生長發育受阻引起苗枯病,后期低溫造成玉米生長發育積溫不夠(尤其是晚熟品種),使玉米灌漿期縮短,影響玉米成熟。為防止低溫對玉米生產造成不利因素,農技人員應積極引導農戶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在玉米生長后期,指導農戶及時噴施葉面肥,促進玉米成熟。針對干熱風對小麥的為害,指導農戶選用早熟、耐旱小麥品種、改善小氣候環境。根據氣象預報,在干熱風來臨之前,有條件的區域及時進行灌水,增加田間小氣候濕度,另外,可噴灑抗旱劑1號、磷酸二氫鉀等抗旱劑,調節小麥新陳代謝的能力,增強主體活力,達到以壯抗災的作用。農技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在小麥種植面積較大的鄉(鎮)實施“一噴三防”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干熱風的為害,降低了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

篇(10)

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8-0037-01

1 畜牧業受災情況

2016年入汛以來,鄂州市境內遭遇持續強降雨,長江水位居高不下,內湖積水急劇上升,多地發生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重,畜牧業損失慘重。據統計,畜牧業進水受淹欄舍29.8萬m2,倒塌欄舍1.1萬m2,死亡畜禽12.7萬頭(只),轉移畜禽13.9萬頭(只),畜牧業直接經濟損失3 588.6萬元。

2 洪澇災害對動物疫病防控的影響

(1)防疫設施嚴重損毀。洪澇災害造成畜禽養殖場道路大量受淹,欄舍倒塌,防疫設施遭受嚴重損毀,飼養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防疫屏障遭受毀滅性打擊。

(2)病原易大量擴散。洪澇災害造成大批畜禽溺水死亡,動物尸體、糞便、垃圾、污水等得不到及時處理,伴隨著高溫天氣,動物尸體極易腐爛,病原微生物大量傳播和擴散,容易造成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3)畜禽免疫力下降。為躲避洪水,隨著人員轉移,強行驅趕家畜,可引起應激反應造成抵抗力下降,誘發疾病,甚至引起孕畜流產,增加疾病傳播機會。洪災過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襲。

(4)飼養管理難度大。洪澇災害使大量養殖場(戶)圈舍被沖毀,飼料飼草短缺,飲水條件差,極易誘發中暑、感冒、腹瀉等疾病。加之飼料被洪水浸泡,可能導致發霉、腐敗變質,容易誘發中毒及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3 對策

3.1 做好災后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

(1)災后重大動物疫病緊急補免。針對災后易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緊急補免,加強對補欄(籠)畜禽、超過免疫保護期畜禽、免疫抗體不合格畜禽和漏免畜禽的免疫注射,確保應免畜禽補免率、掛標率、免疫檔案登記率達到100%。

(2)搞好消毒滅源工作。各畜禽養殖場(戶)要高度重視高溫季節的消毒滅源工作,要在做好欄舍修復的同時,采取積極措施開展衛生消毒工作。一是要做好徹底消毒。在災后要及時清理打掃,并對養殖場進行全面消毒。二是要提高消毒頻次。在防災期間,產房、育雛舍、保育舍、孵化房等重點地方要每天消毒一次;一般禽舍、母豬舍、肥豬舍、場外隔離帶要每2天消毒一次;舍間過道、倉庫、活動場每3 d消毒1次。三是消毒方法。進出場區的消毒池要用3%~5%的燒堿溶液浸泡,畜禽舍內的可用0.3%的過氯乙酸、0.01%的二氯異氰尿酸鈉、0.05%的聚維酮碘進行帶體消毒。對于畜禽活動場、畜禽舍間走道和用具可用0.3%~0.5%菌毒滅、0.05%絡合碘進行噴霧消毒。

(3)強化災后動物衛生監督。全面加強對飼養、屠宰、運輸等環節的監督管理,依法嚴肅查處抗拒強制免疫和販賣病死動物及其產品的行為,嚴防因災死亡畜禽流入市場。

3.2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1)認真抓好血吸蟲的防控。血吸蟲病在洪災時易感染,特別是在血吸蟲重災區。應組織技術工作專班,深入災區開展災后動物血吸蟲病調查,進行預防性投藥,督導洲灘禁牧等工作措施的落實。

(2)全面開展布魯氏菌病凈化監測。為減少洪澇災害過后高溫天氣對家畜疫病防控影響,在汛期排查疫情的同時,開展了大規模布魯氏菌病凈化監測,對監測出的布魯氏菌病陽性家畜,全部按規范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置。

3.3 抓應急處置工作

上一篇: 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 高分子材料職業規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洪雅县| 寻乌县| 同江市| 海南省| 贵南县| 云梦县| 攀枝花市| 阿拉尔市| 出国| 通化市| 响水县| 尚义县| 孙吴县| 乌拉特中旗| 西华县| 兖州市| 衡东县| 泰顺县| 白沙| 杂多县| 安丘市| 寿阳县| 西和县| 德庆县| 富阳市| 海原县| 岳阳县| 馆陶县| 师宗县| 宁都县| 平武县| 扎赉特旗| 岳西县| 曲麻莱县| 嘉鱼县| 包头市| 卓资县| 玉林市| 扶余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