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輻射防護的基本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05 08:30: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輻射防護的基本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輻射防護的基本措施

篇(1)

中圖分類號:TM623文獻標識碼: A

某核電站經過二十年來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相繼確立了以“全員培訓、全員參加、和全過程管理”為主要內容的高效輻射防護和最優化的(ALARA)管理系統,不斷的完善了該體系的運作平臺。本文主要對該核電站的防輻 措施和優化管理內容以及優化管理特點、實施的效果等進行了論述,深入解析了最優化(ALARA)管理體系二十年的實踐和經驗發展。

一、優化管理的基本內容

該核電站在這二十年的發展中非常重視并努力研究核電站的輻射防護措施和優化的管理,不斷的借鑒國外的領先技術和管理經驗,尤其是在學習國際輻射防護的新成果新經驗方面,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該核電站通過結合本國的發展國情和核電站自身特點,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措施,確立了以全員培訓為主導的、以全體職工參與為基礎的、以及對控制高風險操作的管理制度。在二十年來不斷的總結優化完善下,基本形成了一套該電站輻射防護標準化管理。

(一)全員培訓的主要內容

根據該核電站的培訓和授權的相關規定,要進入核電站控制區域的工作人員必須要接受電站統一安排的輻射防護的有關培訓;并在培訓過后經考試合格后才能得到相應的授權,才能進入電站控制區域工作。進行輻射防護以及培訓的一般時間規定在3~5天,主要培訓的內容包括:個人的安全防護、核電站防護安全的有關規定、輻射防護的基礎操作知識、輻射的檢測儀表和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規范;工作負責人要進行輻射防護二級培訓及其授權,培訓的時間為4天,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工作負責人的安全責任、進行現場防護的基本要求和集體人員防護的基本方法。如果沒有進行一級的培訓和授權,任何人都不能擅自進入電站的控制區域進行操作和觀看;如果沒有經過二級的輻射防護培訓,就不能擔任工作負責人資格。

(二)全員參與的主要內容

全體參與源自核電站的基本安全規范,并且依賴于電站有效的管理機制。電站自建成運行以來就有規定:相關人員在進行人身安全防護時,不能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影響;在電站進行集體的現場安全防護時,工作負責人要負責安全防護的全部內容;輻射防護的專業人員要掌握核電站的專業防護知識,并要支持與指導工作組的防護工作。在核電站的相關領導的領導下由電站的安全監督負責人對電站安全進行管理;專業的輻射防護人員以及涉及的相關職業性的工作人員要提供技術支持和操作監督,主要工作職責包括:規范輻射防護的安全管理;進行輻射防護的培訓以及再培訓;對職業照射活動的工作策劃和實施總結方面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并進行有效的監督;對有輻射的水源進行檢查,不斷對電站輻射防護的水平趨勢進行分析評估。

(三)全過程管理的主要內容

全過程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強調策劃以及周到的管理準備,強調嚴格的執行手段和團隊的重要作用,加強防護人員和操作管理人員的有效溝通。核電站在全員的管理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輻射管理制度。在策劃時期,管理的關鍵是做好項目的評估工作,要對輻射現場的人員和物品進行評估管理,對輻射現場的水源污染程度進行檢驗評估,對潛在的輻射風險進行發現分析,最后要選擇合適的工作人員并確定進行策劃實施的時間。在準備過程中,要落實好防護的方案,對有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工作的落實,做好工作人員的工作培訓,有時間還可以加強現場演練;做好工作文件和防護器具的準備,并對相關的設施進行檢查,確保沒有問題才能進行工作。

(四)對于控制區內的標識的管理

控制區的標識就是指在控制區內擺放的各種放射性的物品上面的標簽,標簽的填寫人是電站的工作人員,標簽的主要顏色有藍色、紅色和黃色,每種顏色的說明都不相同。藍色標簽的說明:具有藍色標簽的物品大多是可以重復使用的物品,但是這類物品的表面具有放射性的物質,因此要充分的清洗過后才能使用,比如,控制區內放射性設備的某部件(如閥芯)就是帶有藍色說明的物品,表面有放射性熱點,去除污染后才可以使用。為了有效的區別物品是否去污,在藍色標簽上有三個白色的方框,會說明去污情況。此外,工作人員要在藍色標簽上填寫物品說明,接觸劑量率和表面污染水平,并簽字。

紅色標簽的說明:具有紅色標簽的物品大多是高放廢物。就是指表面接觸劑量率大于2mSv/h的廢物。標簽工作人員人應填寫接觸劑量率和距表面1米處的劑量值,還要填上廢物說明,比如制作的材料等,最后工作人員簽字。值得注意的是,高放廢物不能長期在工作現場擺放,工作人員要及時將其轉移到指定地點。

黃色標簽主要用于中、低放廢物,是指其表面接觸劑量率小于2mSv/h的廢物。工作人員要在標簽上填寫接觸劑量率和廢物說明,最后要簽字。中、低放的廢物要由工作人員送到指定廢物收集點存儲。

二、控制區內人員的防護要求

(一)穿戴防護用品要求

控制區內存在很大的輻射風險和一般工業安全風險,因此只要進入控制區的人員都必須穿戴基本防護衣具。要根據現場條件,取得防護工作人員同意,在基本服裝外加穿特殊防護用品。基本的著裝是:在進入控制區熱更衣間后,要穿戴的基本防護衣具有汗衫、連體工作服、工作襪、安全鞋、、安全帽以及白紗手套等衣物。一般規定如下:輻射工作人員穿藍色連體服戴蘭色安全帽;現場人員穿黃色連體服戴黃色安全帽;其他工作人員穿白色連體服戴白色安全帽。

三、固體放射性廢物管理要求

(一)關于固體放射性廢物的處理

放射性的廢物排放對環境會產生污染,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費用非常高。此外,世界各國核電站都在采取各種措施,以降低放射性廢物產量。放射性廢物的產生量已成為衡量核電站運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1)固體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處置方法: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特性會受理化狀態和外界條件改變,放射性固體廢物不能按照工業廢物處理方法進行處理;放射性固體廢物的一般處理和處置方法是:減容(壓縮) 密封暫存處置場永久存放

(2)固體放射性廢物的分類標準:固體放射性廢物在處理和處置分為可壓縮與不可壓縮。國家標準規定放射性廢物桶表面接觸劑量率要小于2mSv/h,接觸劑量率大于2mSv/h的廢物用水泥桶固化處理;接觸劑量率小于2mSv/h的廢物用金屬桶封裝處理。

綜上所述,該核電站的高效輻射防護和最優化的(ALARA)管理體系的實踐方法主要是:管理優化、、全員參與、控制區標識的管理、控制區著裝要求和放射性廢物處理。通過這些有效的標準化管理制度實踐后,使核電站近二十年來未發生輻射防護方面的安全事故。

結語:

本文對該電站的最優化的(ALARA)管理系統的實踐經驗 進行了論述,對核電站的各種實踐方法進行了分析。相信電站在以后的發展中會乘風破浪,找到更健全的管理方法,為我國的核電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篇(2)

隨著CT掃描檢查技術的廣泛應用,輻射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有報道認為CT的輻射劑量高于X線攝影及其他成像技術。而兒童的放射敏感度是中年成人的10倍多,女孩高于男孩,年齡越小危險系數越高,接受CT檢查的兒童也逐步增多,因此,應重視兒童的輻射防護。按照輻射防護的原則,兒童在CT檢查中接受的醫療照射,必須遵循X射線檢查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在獲得必要診斷信息的同時,受檢兒童受照劑量保持在可以合理達到的最低水平。

1兒童在CT檢查的正當化

對受檢兒童進行輻射防護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兒童CT檢查。然而,目前使用CT檢查的現象十分普遍,兒童CT檢查的頻率有增高的趨勢,①大多數醫師未經過系統放射衛生防護知識培訓,對放射衛生防護基本原則、放射診斷醫療程序的適應癥和禁忌癥缺乏必要的認識,特別是在放射診斷醫療實踐中,對患者或受檢者的輻射防護意識淡漠;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現代醫學中,新的診查設備和技術不斷涌現并迅速普及,而臨床醫師過分依賴于這些輔助檢查設備,忽視了醫學診療基本功的訓練和提高,在診斷疾病時,往往感覺只有經過先進設備的檢查,才能做出較準確的判斷;③有時,由于患者或家屬缺乏必要的輻射防護意識,對醫療程序缺乏理解,主動提出一些檢查要求,而因種種原因,開具CT檢查單的醫師又難以拒絕,致使這些患者或受檢者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針對上述問題,參考WTO757號技術報告及其他文獻,應采取以下幾條主要措施。

1.1相應部位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嚴格掌握CT檢查的適應證,在做出放射診斷的決定前要權衡利弊,慎重對待每個患兒。在不影響診斷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沒有損傷或損傷較少的檢查方式。對每一次投照都應當有正當的理由,不應輕率濫用,也不能作為常規檢查手段。嚴格杜絕只從經濟效益方面考慮,而忽視對兒童的防護,同時要充分利用X線檢查的獨特性能,以最小的劑量獲得最大的信息。能拍片的不再透視,能平片解決的,不再經CT檢查或造影診斷。

1.2CT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兒科放射學業務技術和射線防護知識,仔細核查兒童CT檢查的合理性。

2兒童CT檢查的防護的最優化

2.1必須進行放射診斷的質量保證工作以提高診斷水平,減少對兒童的照射。

2.2在兒童CT檢查時,應適當采用有效易行且價格低廉的防護用品對兒童進行防護,尤其是兒童的性腺及眼晶體。

2.3對兒童進行CT檢查時,應專門制定最優化的照射計劃,選擇最佳的物理技術條件。

3降低兒童受照劑量的技術措施

3.1應選派經過專門訓練的、技術熟練的CT診斷醫師和技師來進行兒童CT檢查。

篇(3)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診斷是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廣泛應用城鄉各地醫療機構,隨著醫療技術及放射診療技術飛躍發展,人們遭受電離輻射的機會明顯增多,所受放射劑量亦相應增多[1]。放射診斷過程可以產生的職業照射、醫療照射、公眾照射,在醫療機構的診療活動中忽視對患者的防護普遍存在[2],而且還有自然發生的潛在輻射,直接作用于人體,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所以電離輻射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3]。本研究是在我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框架下,在社區醫療中采用實際數字化監測和計量、遵從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下,旨在探討放射安全防護干預措施在保障社區群眾、就診患者及職業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對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我中心”)醫用放射情況進行放射衛生防護干預、監督及監測,對象:我中心各類醫用射線機如高頻數字胃腸機、高頻拍片機、CR、牙科機、碎石機等的工作場所,職業人群、就診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區公眾群眾。各類醫用射線機6臺,工作場所4處,職業人群人數48人,隨機選取干預前后我中心就診患者150例及社區公眾150例。

1.2 方法

1.2.1 放射安全干預根據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及防護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防護干預[4]。主要具體干預措施包括:①增設防護設施及相關人員的培訓、宣傳教育等;②調整機房面積及改造機房的不合理設置;③安裝通風設施;④設警示燈和防護標志;⑤實踐的正當化;⑥防護的最優化;⑦個人劑量限值化。

1.2.2 利用實時監測技術,采用BH3103X-γ射線便攜式巡測儀進行射線防護監測、FJ-377熱釋光劑量儀進行個人劑量監測、LiF(Mg,Cu,P)熱釋光劑量計,S-95多道γ譜儀進行空氣放射性污染監測,大功率采樣器,進行實時監控。通過計算機軟件管理,進行輸入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受過放射輻射的職業人群、就診患者及社區居民的情況。所有設備都經國家標準劑量學實驗室標定。

1.3 監測方法

參照GBZ161-2004《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規定的布點原則進行射線防護監測[5]。對工作場所及周圍輻射水平進行檢測。測量時隨機布點,重要部位(門、觀測窗)多布點,每個點測量5次,結果取其平均值,測量條件為正常工作條件和最大工作條件兩種情況;依據GBZl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的規定進行個人劑量監測,監測周期為3個月[6]。

1.4 觀察指標

對防護干預前后X射線機及工作場所和周圍環境、工作人員、就診患者及社區公眾輻射水平劑量監測,監測周期3個月,監測兩個周期(6個月)后對比干預前后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工作場所和周圍輻射水平平監測結果

防護干預前后比較輻射水平空氣比釋動能率明顯下降。候診室位(P = 0.035

2.2 個人劑量監測結果

對放射科全部從事放射工作及相關職業工種的48位工作人員、隨機分別選取干預前后來我單位就診患者群體150例及我單位附近社區公眾群體150例,進行輻射水平劑量監測。干預前后個人劑量監測結果比較:工作人員由干預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36

表2 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就診患者及社區公眾個人劑量干預前后

檢測對比(mSv/a,x±s)

3 討論

伴隨放射學、核物理與相關學科的發展,公眾接觸電離輻射的機會也逐漸增多,輻射直接作用于人體,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日趨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眾健康問題。自然界本身就存在著放射源,照射量大約為0.6 mR/d,低于人體所能接受的危害劑量的界限量值(2 mR/d),實踐證明不產生危害[7],然而醫療機構的診療活動中忽視放射安全防護的卻普遍存在[2],輻射照射可影響造血系統、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等,產生一系列的生物效應[8]。2002年國家原衛生部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然而現在的醫療現狀是醫療機構很少遵照原衛生部規定要求,且醫務人員及社會公眾對其中的危害知識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實踐的正當化、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值化及為將來發展留有余地的防護基本原則[10],給予我中心所轄醫療放射實施防護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對接受照射的適應證、禁忌證嚴格把關,實施診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辯證論證;技術人員、診療操作人員及接受診療的患者嚴格按照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進行操作,嚴禁大劑量、不適當的部位接受廣泛照射,做到個人劑量個體化,部位準確、局限化;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給予隔離,進行屏蔽防護;特別是對孕婦和幼兒的醫療照射時,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婦本人及小兒家長注意事項,做到知情同意;對放射操作場地嚴格按國家原衛生部嚴格規定操作,最大限度減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劑量水平;加強醫護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經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干預后,我中心醫療照射水平、醫務人員及社會公共人員符合國家規定的目標:公眾場合輻射水平小于0.5 mSv/h,治療室外經常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小于5 mSv/h,偶爾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不高于25 mSv/h,職業照射達到20 mSv/h的控制目標;干預前后個人劑量工作人員由干預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 < 0.05);就診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 < 0.01);社區公眾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 < 0.01),效果明顯,取得了明顯改善,說明通過防輻射干預措施是有效的。總之,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社區在醫療過程中處于一線地位,對社區公眾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我們要做讓社區公眾放心、信得過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區。輻射防護與放射醫療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關,也關系到廣大群眾的輻射安全。因此隨著放射診療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防護管理要求與防護技術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醫源性的放射劑量,減少輻射對醫務人員、社會公眾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Leroy DH,Ryan MT,Wiley JR.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activity radioactive wastes [J]. Health Phys,2006,91(5):439-448.

[2] 劉保昌,向彩良,曾婷.醫用輻射預防性監督及質量控制[J].預防醫學雜志,2002,20(3):232-234.

[3] Walla A,Domotor S,Vazquez G. 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ies,directives,and guidance for radiological control and release of property [J].Health Phys,2006,91(5):526-528.

[4]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130-2002,醫用X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 161-2004).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6]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7] 陳福忠,劉海燕,劉鶯.對放射治療與安全防護的認識與思考[J].醫學信息雜志,2010,23(10):3835-3836.

[8] 陳光遠,劉軍.基層醫院影響X線受檢者放射防護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2):2868-2870.

[9] 強永剛.醫學輻射防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3-81.

篇(4)

醫療輻射究竟多大?

人類接受輻射照射的來源包括天然輻射照射和人工輻射照射,人工輻射照射主要包括醫療輻射、核試驗、核電站、核工業和核技術工業應用、核事故和輻射事故幾類。其中,醫療照射是人類接受人工輻射照射的最大來源,患者、受檢者、生物醫學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醫療照射的范疇之內。

醫療照射在人工輻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醫療照射的普及及技術的提高,例如CT檢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劑量逐年增加。有數據顯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劑量是0.4個單位,而發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劑量提高到了0.6個單位。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隨著技術的普及,人均受照劑量已然從1987年的0.54個單位發展到2008年的人均3個單位。

而在我國,放射診療同樣是迅速普及,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約9.8萬家,包括開展X射線診斷項目、放射治療項目、臨床核醫學項目及介入放射學項目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用輻射設備數量年增長率在7%~15%左右。據衛生部統計,我現在每年約4億人次接受放射診療,其中,X射線診斷占大部分,約3.2億人次。

天然輻射是改變不了的,但人工輻射可通過措施及嚴格管理來防護,醫療輻射照射同樣不例外。在不少人看來,人一旦生病,聽從醫囑,接受照射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么還要防護呢?

照射劑量多少合適

輻射影響健康,是一個持久的話題,有專家表示,國內對于放射診療患者健康效應的研究基本空白,醫療輻射存在較多問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部分工作人員防護不足、大醫院放射診斷防護過度、患者防護不到位……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檢查方法及儀器的更新換代,醫療輻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

在專家看來,這些問題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術還帶來病人劑量增加的問題。“有人認為數字成像可能比膠片攝影的劑量更低。因為數字成像可以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在劑量低、曝光不足時仍可得到滿意的診斷圖像。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由于對新技術的使用不當,帶來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劑量在成倍增加。”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周啟甫表示,因為曝光量增加,圖像質量就會越好,可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醫生不在乎給多少劑量,只要圖片質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劑量多少并不在醫生的考慮范圍內。

為了確保臨床診斷和治療目標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接受過多的劑量照射,推動輻射防護體系在醫療照射防護中應用已是當務之急。據了解,《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是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領域最重要的基礎性標準,其中就對醫療照射的輻射防護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此外,我國還有大量的專業標準,包括診斷、治療和核醫學等,都對醫療照射防護做了相關規定,如對X射線診斷房的最小面積、X射線機管球外的漏射線、主射束外的漏射線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從患者的輻射防護角度來考慮的。此外,國家對放射性藥物操作、工作場所、各功能區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員通道與放射性治療患者通道需分開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雖然設置了這么多的標準和規定,但相比其他國家,我國對醫療輻射防護相關規定仍有不夠完善之處,例如國外有規定,要求在每一臺X光機上需要安裝一個劑量面積乘積儀,病人在接受檢查的過程中接受的劑量都會在乘積儀上直接顯示,但在國內,目前在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標準規定和設備技術沒有達到與國外同等水平的現實情況下,應在實際操作中積極遵守已有的標準和規定,做到對患者負責、對自身負責,努力達到輻射防護最大化。

撐起輻射防護傘

如何打好輻射防護這把“傘”?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徐浩介紹,《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中便提到了輻射防護的ALARA原則,即輻射實踐正當化、輻射防護最優化、個人劑量當量限值(劑量控制)三個方面。

在專家看來,不應該受照射的,就應該避免,接受治療就應該有相關的防護內容,盡可能地減少受檢者或患者的受照劑量。即便國家的基礎性標準對輻射劑量做了限制,但對醫療照射防護來說,是以獲取理想的診斷圖像和有效的治療效果為目的,所以,劑量限制并不適用于醫療照射,而正當性判斷與防護最優化兩個方面則較為實用。

篇(5)

關鍵詞: 核技術;輻射防護;驗收監測

Key words: nuclear technology;radiation protection;acceptance monitoring

中圖分類號:TL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065-02

1 驗收監測結果報告形式

根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相關要求,核技術應用項目的竣工輻射防護設施驗收監測報告形式:

編寫環境影響報告表的核技術應用項目,對于監測結果,通常情況下,通過收集有關技術資料、現場勘察和監測,以核技術應用項目竣工輻射防護設施驗收監測報告表的形式進行報告。

填寫環境影響登記表的核技術應用項目,檢查結果可以通過現場監測,以核技術應用項目竣工輻射防護設施驗收登記卡的形式進行報告。

2 編制驗收監測方案的基本要求

驗收監測方案通常情況下其內容主要包括:

2.1 闡述監測任務的由來、依據等,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要詳細闡明結論意見、輻射防護、輻射安全管理措施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對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文件的要求進行明確;

2.2 工程項目的實施概況:工程概況通常情況下主要包括工程項目的基本信息,生產過程射線、放射性“三廢”的排放流程,以及輻射防護設施建設和輻射安全措施試運行情況;

2.3 驗收監測執行標準:包括應執行的國家標準,以及射線和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標準的名稱、執行標準中規定的限值,在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批復中有關特殊限值方面的要求等;

2.4 驗收監測的內容:按照射線、放射性廢液、廢氣、廢物等進行分類以及其它非放射性污染物,全面簡要地闡述監測因子、頻次、點位的布設情況等,附示意圖;

2.5 在現場監測時的操作安全注意事項;

2.6 輻射防護安全措施、管理核查的相關內容。

3 編制驗收監測報告的基本要求

3.1 在驗收監測報告中,有關現場核查和現場監測的實際情況需要如實地反映。如果發現問題,需要進行實際分析。對于射線、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濃度、工作人員和公眾照射劑量達標情況,以及輻射安全管理措施核查情況等給出明確的結論。

3.2 驗收監測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工程概況及工程分析;②監測期間工況;③驗收監測執行標準及參考標準;④監測方法、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⑤驗收監測的結果及與國家標準分析評價;⑥出現超標或不符合環評中提出的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⑦公眾及工作人員照射劑量評價;⑧輻射安全管理措施核查結果;⑨驗收監測結論與建議。

4 驗收監測

4.1 驗收監測的內容 所謂驗收監測就是全面監測和核查核技術應用項目輻射防護設施建設、運行及其效果、放射性“三廢”處理及排放、輻射安全管理措施等情況。

通常情況下,對核技術應用項目竣工輻射防護設施進行監測,同時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相應的驗收監測,針對“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批復中對項目周邊區域和環境敏感保護目標。核技術應用項目投入運行后,需要對項目周邊區域和環境敏感保護目標進行監測,檢測其是否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標準。

4.2 確定驗收監測放射性污染因子 確定驗收監測因子的原則主要包括:①“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確定的需要監測的射線及放射性流出物;②核技術應用項目投產后,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線裝置運行產生特征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③現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有關污染物;④“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確定的其它非放射性污染物。

4.3 驗收監測的工況要求 ①核技術應用項目驗收監測一般在工況穩定、放射性同位素活度及射線裝置管電壓使用達到額定負荷的75%以上情況下進行。②對放射性同位素活度及射線裝置管電壓工況無法達到額定負荷的75%以上的項目,可以采用實際使用中的最大工況,并附企業相關使用說明。③對于非密封源工作場所涉及核素生產、使用,現場驗收時核素操作量應不低于該場所日最大操作量的75%;病人給藥或注射藥物量不低于該類診斷或治療項目一次最大藥物量的75%。④對于整體項目短期無法達到(如放射性同位素活度、數量或射線裝置數量)環評及環評批復中的最大負荷能力,可采用分批(分階段)驗收監測形式。

4.4 驗收監測結果評價 對驗收監測結果的評價,一般按以下原則進行評價:①采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的要求中采用的標準進行評價;②根據《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中公眾和工作人員照射劑量限值和環評及環評批復中對工作人員、公眾劑量約束值進行評價;③參考當地的天然輻射本底水平或項目建設前天然輻射本底水平進行評價;④新頒布的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射線照射或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標準值進行評價。

5 驗收監測采用標準

5.1 確定驗收監測執行標準 執行標準需要依據:評價環境影響時,采用的各種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的要求,在確定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①在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需要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進行行文確認;②在批復《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時,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需要執行輻射防護、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標準,以及環境保護所規定的特殊標準限值;③根據保護環境的新要求,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可采用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④根據項目管理目標規定,國家和地方環保部門對工作人員、公眾照射劑量約束值。

5.2 確定驗收監測參照標準 ①新頒布的國家標準中規定的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或射線照射標準值;②由國家和地方環保部門認可的當地的天然輻射本底水平或項目建設前天然輻射本底水平;③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或參考國內其他行業標準和國外標準,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和機械制造技術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市場經濟競爭力的基本保證。先進的制造技術被認為是衡量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標準。憑借先進的制造技術和機械制造技術,在激烈的競爭中具有主動權。對于機械制造來說,如果沒有好的設計,就不可能產生好的作品;沒有先進的制造技術作為基礎,就不能達到滿意的程度,所以設計與制造是互補的。

1機械制造過程中的主要技術分析

1.1零件夾緊定位

在機械零件的加工過程中,生產部門應進一步結合生產要求,將零件放在夾具或機床中。同時還需要結合環境因素對零部件的位置進行調整,保證機器在操作過程中更加方便快捷。在零件的放置過程中,需要對零件進行有效地定位,保證不同的機械零件有不同的對應的存放方法,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存放零件,進一步減少對零件的損壞。

1.2切割技術

與傳統切削技術相比,精密切削技術快了很多,并逐漸適應了社會的發展,滿足了相關市場的要求,可以提高機械產品的精度,減少刀具對工件的影響,保證工件的精度滿足要求,也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實現自動化操作,更好地保證切割精度。

1.3磨技術

這種技術廣泛應用于硅片的生產中,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0.1cm左右的表面粗糙度,后期需要進一步磨削,以保證生產需求。但是傳統的磨削技術已經不再適合生產需求,所以在加工過程中有多種方法,可以避免與工件直接連接,最大限度地保證磨削質量,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可以在很多方面靈活應用,使磨削技術的價值最大化。

1.4計算機技術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可以方便地對產品進行整理和綜合分析,掌握市場需求的變化,然后根據相應的信息,對生產計劃進行及時的調整和科學的規劃。因此,該技術的控制核心是計算機系統。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控制,實現了產品的生產制造,大大節約了成本投資,降低了操作風險。

2加速器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輻射防護意識差

在使用醫用直線加速器的過程中,由于人們的認識不足,醫生在解決直線加速器過程中的輻射防護問題上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大多數醫生和技術人員對輻射防護意識不強。在使用的過程中,輻射防護意識的主要弱點是使用直線加速器的保護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和正確的直線加速器使用標準的缺點,有些隱患的使用過程中輻射防護醫療線性加速度。在對技術人員進行輻射防護調查時,發現大部分輻射防護人員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輻射防護的知識存在很大的盲區,在實際的工作應用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解讀輻射防護的重要性,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自身的輻射的防護的意識不強,從從而對自身的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造成的輻射防護問題嚴重影響周邊的用戶和被處理人員的安全。周邊環境的安全及周邊環境的輻射防護管理明顯影響著輻射防護安全的建設和輻射防護的安全保證,在實際的而發展過程中輻射防護意識的提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因為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輻射不僅影響個人,還會影響其他的相關人員,對整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來說,并沒有益處,此方面的問題還需要結合相關的問題進行相應地解決,從而促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2.2輻射防護系統不完善

在直線加速器的輻射防護管理過程中,輻射防護管理體系問題是決定輻射防護安全指標的主要問題。直線飛行過程中的輻射防護安全體系是保證輻射防護安全的主要途徑。只有建立完善的輻射防護管理體系,才能有效地保證直線加速器在使用過程中的輻射防護安全。使用直線加速器可以發現安全事件造成的輻射防護不完善問題。輻射防護系統的優化是一種創新的趨勢,此類工作的發展對促進行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強化輻射防護系統的創新和完善,需要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其發展。

3加速器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措施分析

直線機房的環境可以有效地進行通風換氣,避免因機房溫度升高而導致的機器功能障礙。同時直線機房的溫控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根據機房的施工情況安裝效果可行的溫控設備,保證機房的溫控良好,并為機器的運行提供一個更好地外部環境。為了避免機器故障造成的濕度超過標準,一個好的干濕度控制系統應該改進根據直線加速器的要求,以保證房間干濕度可以滿足標準,以保證良好的操作的設備。針對直線加速器室設計中的輻射防護問題,在直線加速器室施工過程中,應根據設備的輻射劑量和輻射要求,加強直線加速器室內外墻壁的輻射屏蔽作用。輻射問題的優化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加速器的廣泛使用,從而帶動整個機械制造工業的發展和進步。

4機械設計的重要性分析

自動化機械設備的設計與開發是未來整個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機械設備的研發通常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興起推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和變化。由于自動化機械設備的靈活性,可以將計算機技術集成到自動化機械設備的設計、研發和機械制造的創新過程中,結合自身特點實現我國機械工業的進步。另外機械行業的智能化發展也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率。管理模式的開發和研究可以避免人為疏忽造成的工作問題。通過對市場變化趨勢的預測,從而了解企業發展趨勢的實際狀況,提高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能力,創新管理模式,從而開展智能化研究的工作創新。

5基于機械制造工藝合理化及創新機械設計

5.1最大限度地提高機械設計的標準化

為保證機械制造過程的安全、合理,機械精度應結合機械制造的相關標準、規范進行調整,以保證機械設計的整體更加規范、更加規范。如果實際生產與機械相關標準差距較大,很有可能是機械和實際生產需求不符合實際生產需求,造成安全事故。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從多個方向和角度對機械標準化進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機器的尺寸和尺寸。此外,在機械設計中還應掌握零件加工精度,綜合考慮相關因素,選擇合適的量具,不斷改進和優化機械。

5.2最大程度地加強加工精度

在零件加工的過程中,要注意每個零件在生產上的巨大差異。保證零件精度的科學合理檢測。有效地采用切削方法,有效地降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進一步提高零件的精度。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要加強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注重資金的投入,這樣才能更好地刺激技術的發展,在國際環境中生存,才能使中國制造的品牌響響世界,通過機械制造的智能安裝,可以更好地促進制造業的持續發展,提高制造效率,提高制造機械的質量,滿足當前的施工需求,為我國各行業的發展提供基本保障。

5.3注重綠色加工

目前,國家進一步倡導綠色環保的理念,并通過相關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綠色生產也是當前環境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確保更多節能環保材料的應用。同時,機器廢棄后,可以更有效地回收利用,保證充分實現節能環保和資源再利用。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時代,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分析是自動化系統需要具備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對數據信息的有效控制可以將現代概念融入到工業自動化中,并可以根據對數據信息的控制來控制數據信息。并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保證工業自動化能夠向更好地發展水平邁進。

5.4功能優化和升級

在功能方面,應加強人性化和描述和計劃科學體系的建設,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并使各種組件的使用員工更清楚,以便施工人員很容易學習和操作,使施工更簡單。因此,為了提高施工效率,有必要對各種作業數據和作業流程進行可視化。在人性建設方面,應根據不同的用戶群體采用不同的智能建設,并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隨時改變智能建設。這樣才能統一進行整個制造工作,保持制造速度,達到相應的施工水平。

5.5機械制造設計開發過程的創新

機械設備在實際的設計的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創新和完善,在一定的基礎上能夠提升機械設備的質量。首先,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必須對企業實際的發展進行一定研究,滿足實際市場的需要,開發自動化機械設備。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項目得到一定的批準后,對項目規劃需要進行相應的細化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成本的預算等。當審核完成后,將項目劃分到各個部門,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對項目進行細分,使其更加明確。在圖紙設計的過程中,要保證圖紙和技術的要求一致,不能存在符號以及文字錯誤的問題。圖紙的設計過程中需注明實際的尺寸,以保證尺寸是合適的。機械設備自動加工完成后,研發設計人員需要對相關產品的外觀進行實際的檢查和分析。設計部門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還應積極聯系加工中心,給予相關的技術的支持。在設備的監督以及技術支持下,要不斷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分析,不斷升級加工工藝,提高設備的加工的性能,從而提高產品的精度。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還可以引進優質的技術自動化技術,使其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自動化發展模式。

5.6智能技術的發展

智能技術由許多學科組成,包括計算機技術、定位技術和精密傳感器技術等,因此,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目前,智能技術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將智能技術應用于機械設計制造和自動化領域,可以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工作難度。特別是面對一些生產難度大、規模大、精度高的機械設計制造,借助該技術解決了許多問題。智能技術的關鍵是設置相應的程序。因此,它需要相應的R&D設計師在程序設置和教學安排,以取代傳統的手工操作,真正實現機器智能,以便更好地解決傳統人工無法完成的操作,同時也有效地避免錯誤的發生。

6結論

先進科學技術在各種機械制造行業的應用,使得機械設計與制造自動化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加速器機械設備的創新發展成為未來工業化發展的趨勢。在工業化的發展工程中,應充分發揮智能化的優勢,從而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以促進機械制造業的創新。同時,企業必須注重技術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優化管理模式,最終促進我國機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磊.機械制造的技術特點與發展趨勢[J].科技資訊,2015(08):117.

[2]錢俠宇.基于機械制造工藝的合理化機械設計策略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02):107-108.

[3]閆梅.機械制造工藝視域下的合理化機械設計研究[J].內燃機與配件,2018(22):63-64.

[4]楊葉.先進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9(11):140-141.

篇(7)

1.1 監測對象

監測對象為本區醫療衛生機構的放射工作人員共370人。

1.2 方法

1.2.1 儀器 采用北京康科洛電子有限公司提供的TLD2000C型LiF(Mg,Cu,P)熱釋光元件(TLD),直徑4.5mm,厚0.8mm;TLD 2000B型遠紅外精密退火爐;RGD-3B熱釋光劑量儀。

1.2.2 劑量計發放 劑量計元件發放前經240℃、10min退火后裝入TLD 469型劑量盒內。放射工作人員佩戴在左胸口位置,每2個月1次收回并發放新的劑量計元件。

1.2.3 實驗室檢測 劑量計元件收回后用熱釋光劑量儀進行檢測。測定條件:升溫速率為15℃/s,第一恒溫溫度135℃,恒溫時間8s,第二恒溫溫度240℃,恒溫時間12s。所得數據經刻度系數校正得到佩戴期間累計劑量,計算年累計劑量,以mSv表示。

1.3 質量控制

為了保證監測質量,熱釋光測量儀、退火爐和熱釋光劑量計均定期經上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檢定和刻度,熱釋光劑量片經過靈敏度篩選,分散性控制在5%以內。歷次參加上海市衛生系統個人劑量熱釋光比對,均取得合格評定結果。不定期檢查各單位人員佩戴劑量計的情況,對個人劑量較高的人員進行調查,排除異常照射的情況,保證個人劑量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2 結果

2.1 不同工種工作人員年劑量

本區2007―2008年不同工種放射工作人員年劑量從低到高排列依次為診斷放射學、牙科放射學、核醫學、放射治療和介入放射學,其中診斷放射學、牙科放射學、核醫學和放射治療工種人均年有效劑量接近,介入放射學工種偏高,為前幾種工種的5~8倍(表1)。

2.2 年有效劑量分布情況

370名放射工作人員中,年有效劑量<2 mSv/a的有327人,占總人數的88.4%;年有效劑量在2~20 mSv/a的43人,占11.6%,其中診斷放射學工作人員8人,占總人數的2.2%,介入放射學工作人員35人,占總人數的9.4%;年有效劑量≥20 mSv/a的人數為O(表2)。

3 討論

根據《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的規定,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年平均有效劑量水平不超過20 mSv的限值。本區放射工作人員人均年有效劑量水平均符合標準的規定,表明本區放射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防護措施比較完善。介入放射學工種人均年劑量偏高,為其他工種人均年劑量的5~8倍,這與介入放射學工種的特殊性有關。

輻射防護的基本要求包括實踐的正當性、劑量限制和潛在照射危險限制、防護與安全的最優化、劑量約束和潛在照射危險的約束。對于任何實踐,只有在考慮了社會等各種因素之后,它對受照個人或社會所帶來的利益大于其可能引起的危害時,該實踐才是正當的。進行醫用放射診斷工作時,首先要進行正當性判斷,評估實踐對受檢者可能存在的危險和利益,是否可以用其他的非輻射檢查方式替代,并盡量利用過去檢查中的有用信息,避免重復檢查;其次,要遵循輻射防護最優化原則,在得到符合診斷要求的醫學影像的前提下,降低管電壓和管電流,減少曝光時間,使受檢者受到的照射劑量在盡可能低的水平;第三,對受檢者非檢查部位和陪同人員進行適當的防護,減少不必要的照射。外照射的防護主要采取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物質屏蔽,即縮短照射時間和增加與照射源之間的距離,對于X射線和γ射線可以用原子系數高的物質(例如鉛)進行屏蔽,對于B射線可先用低原子系數的材料(例如有機玻璃)阻擋,再在其后面用高原子系數的物質阻擋激發的X射線。α射線穿透能力較弱,但內照射危害特別嚴重,因此對于α射線的防護主要考慮進入人體造成的內照射危害。

介入放射學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X射線電視或其他影像導向監護下進行插管操作或穿刺,與普通的放射診斷可充分利用隔室、遙控手段不同,工作人員需在開放的X射線輻射場近臺操作。由于需要多角度觀察,X射線機固有防護設施少,缺乏專用的個人防護用品,傳統的個人防護用品比較笨重,影響操作的靈活性,不利于介入手術,使介入放射的防護比較困難,操作者和受檢者長時間暴露在X射線下,都接受了較大的輻射劑量。據報道,介入放射工作者接受的輻射劑量比從事常規醫用X射線診斷工作者接受的輻射劑量高數倍至數十倍。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員尚未被定為放射工作人員,脫離了常規的監督與管理,對他們的健康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影響介入放射工作人員輻射劑量的因素眾多,如X射線機的防護性能、曝光條件及曝光時間、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個人防護用品的配置等。為降低介入操作人員照射劑量,建議:①加大介入放射學衛生監督管理力度,對開展介入放射學的醫療單位加強國家放射法規和標準的宣傳貫徹工作,對介入放射學工作者進行放射防護知識和法規培訓。②選擇適當的x射線機及曝光條件,使用漏射線小、X射線管在床下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可大大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操作時射野應適當選擇,不宜過大。在滿足醫學應用的前提下,盡量降低管電壓和管電流,減少曝光時間。③提高介入手術的熟練程度,減少操作時間,進而降低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④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降低受照劑量,如鉛玻璃屏、可移動式鉛板防護推車等,選擇適當的個人防護用品,如鉛衣、鉛帽、鉛圍脖、防護眼鏡等。

放射工作人員的個人劑量監測是輻射防護的重要環節,做好這項工作需要用人單位、放射工作人員以及檢測機構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4 參考文獻

[1]國家技術監督局.GB 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2]徐孝波.介入放射學防護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6,15(1):103-104.

篇(8)

自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X線以來,X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X線的發現和發展對醫學科學的進步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除普通X線外,又發展了CT、SPECT、PET及X刀、介入等,這些設備都已廣泛應用于人體各臟器系統疾病的檢查、診斷與治療,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準確的信息。但是,X線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如何合理正確地使用X線是我們教學中必須傳授的基本知識。目的有兩個,一是為學生掌握X線成像設備工作原理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為他們日后使用這些設備打下必要的技術基礎。二是鼓勵學生參與有關X線成像科研進展題目的討論和認知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開闊學生們的視野。

1 了解X線的產生

1895年,倫琴發現,當高速移動的電子撞擊金屬靶時,金屬靶會產生穿透力極強的輻射[1]。由于當時還不清楚它是一種什么樣的輻射,因此稱它為X線(X-ray)。這種射線可以使某些熒光物質產生熒光,也可以使膠片感光。它和電離輻射(如α,β輻射)不同,在電場和磁場通過時不會發生偏轉。撞擊金屬靶電子的能量越大,所產生的X線穿透能力就越強。此外,金屬靶所產生的X線強度與每秒鐘撞擊它的電子數量成正比。

經過幾年的研究后記實:X線具有某些輻射波的性質,如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而且最后確定它的波長要比紫外線的波長還短得多。除了電磁輻射理論外,還可以用量子理論來描述X線,即它是由單個的稱為X線光子或量子構成的輻射。這些X線光子能量的大小與它的頻率高低成正比。由于X線輻射的頻率比可見光大得多,因此,它的穿透力要比可見光大得多。

X線最重要的兩個性質是它的穿透力極強并能使膠片感光。X線的發現者倫琴就是利用X線這兩個性質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張人手的X線照片,也就是從此刻開始,人類進入了一個用X線產生人體影像并進行醫學診斷的倫琴放射學的新世紀,后來又將倫琴放射學改稱為放射學。

X線成像就是利用X線通過人體形成可見影像的一種成像技術。現今,醫學成像這個概念一般是指包括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熱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內的,使用各種能量產生人體可見影像的所有技術。

2 掌握X線成像系統的構成

X線成像系統是由許多元器件組成的,這些元器件為產生X線影像各自起著重要作用。臨床中,放射技術員最直接的責任就是安全地使用這些設備并利用它們產生最佳質量的影像。因此,放射技術員必須要弄清這些元器件自身的工作原理及它們在整個成像系統中所起的作用 。典型的X線成像系統由下述元器件構成;X線源、被照射體、X線信息檢測裝置和記錄裝置、X線影像處理裝置、X線影像顯示和閱片裝置、X線高壓發生器、X線控制臺(控制器)(圖1)。

X線具有四大特性[2],即穿透性,熒光效應,攝影效應以及電離和生物效應。臨床上就是利用X線的這些特性進行檢查和診斷的。而X線的電離和生物效應又能使任何物質都發生電離,電離程度與所吸收的X線的量成正比,X線進入人體后,使人體產生生物學方面的改變,從而使人體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一系列副作用。

3 培養合理使用X線和優化防護意識

X線在穿透人體的過程中,引起機體內生物大分子及水分子等發生電離和激發,從而產生一些有害的效應。如果照射劑量超過了一定范圍,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礙,出現白細胞下降、放射性皮炎、生育能力下降、眼晶狀體渾濁等副作用,還可誘發白血病,惡性腫瘤和遺傳性疾病。這些都應當提醒學生注意,讓學生樹立起防護意識。

在授課過程中,既要強調對患者的防護,又要強調對自己的防護。實際工作中,一些患者認為,醫生多檢查,檢查時間長就是對自已負責,但自身所接受的X線劑量已超過了安全范圍。醫生應根據患者年齡,檢查部位和所達到的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檢查方法和條件。比如,用B超能解決的診斷不用X線,用攝片能解決的不用X線和CT檢查。因為一個被檢者透視一次比攝一張X片接受的X線劑量多20倍,做一次頭顱CT掃描,接受X線的劑量達到5.43 R,體部掃描為9.76 R。也就是說,每做一次X線檢查,機體都會接受相當劑量的X線。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患者,包括工作人員根本不了解X線的危害,再三進行X線檢查,有時短期內進行多次檢查,這既不利于健康,又浪費了衛生資源。所以,X線的使用必須正確、合理。

3.1 X線使用的合理化

目前,由于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追求經濟效益的影響,一些臨床醫生不顧患者的利益,多開單,開大單,本來一項檢查或普通檢查能解決的診斷非要用多項檢查或貴重檢查來解決,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應該的。應傳授學生在進行X線檢查時權衡利弊,必須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X線檢查,杜絕一切不必要的X線照射。比如,患者在其他醫院帶來了X片或CT片,就診時就不必進行重復檢查。

3.2 優化防護意識

輻射安全防護有證據表明, 即使是很小的輻射劑量也會對人體產生生理性損傷。因此,放射工作一個總的基本目標就是在檢查過程中防止一切不必要的X線輻射。減少不必要的X線輻射的方法有很多, 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時間防護, 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時間防護:由于X線輻射劑量與曝光時間成正比,因此為了將X線輻射劑量減至最低程度, 應盡可能使用最短的曝光時間。屏蔽防護:指用鉛衣(圍裙)將人體非檢查部位遮蓋住,防止X線照射。例如,X線檢查時,用鉛圍裙將性腺區屏蔽起來,就會大大減少性腺的X線輻射劑量,這樣就會把X線輻射的遺傳效應減少至最低程度。距離防護:由于X線輻射劑量與X線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 被照體距X線源越遠,其所受到的X線輻射劑量就越小。

X線設備的使用設計必須要符合國家和國際輻射防護組織機構的相關規定。按照美國輻射防護委員會和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規定,X線設備必須要配備輻射防護裝置, 以便將X線對患者和操作者造成的輻射損傷減少到最低程度。例如,束光器就是一種輻射防護裝置。利用它限制原發X線輻射的照射野,從而減少原發X線對患者的輻射損傷。對X線束的濾過處理是對患者X線輻射防護的另一種方法。在X線診斷工作中,濾過器多由鋁板構成,它設置在X線管與被照體之間,它的作用是吸收掉原發X線中那些能量較低的輻射,而這些低能量的X線輻射在X線成像中不起什么作用,卻極容易被人體吸收,造成人體輻射損傷。使用濾過器可以減少原發X線對病患的輻射損傷程度。X線管和X線設備設計的最終目標就是在提高X線發生效率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患者的輻射劑量。

所謂優化防護意識是指要將不必要的照射控制在最低水平,選擇最合適的防護,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人員和患者的照射劑量。要重視婦女,兒童的X線檢查,特別是孕婦應禁止X線檢查。因為胎兒受X線照射后會產生非隨機效應。植入前期,受精卵受照射可導致胚胎死亡;胚胎在器官形成期受照射,可造成胎兒畸形;胎兒期受照射可引起發育障礙,智力遲鈍。胎兒對X線最敏感的時期是妊娠頭兩個月,所以在此期間應避免X線照射。對兒童的檢查要求技術熟練,縮短照射時間,遮蓋敏感部位,并注意選擇X線檢查的適應證。人體中對X線最敏感的器官是甲狀腺、眼晶狀體、乳腺、性腺和骨髓,檢查時應注意防護,使射線盡量避開敏感器官。

4 X線防護操作規則

有關X線輻射防護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放射技術人員如何切實地落實好輻射防護規則。這些輻射防護規則提供了有效的輻射防護措施和辦法。在工作中時時都要注意有關輻射防護組織機構提出的相關規定和建議,例如美國輻射防護委員會和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規定:放射技術員在操作過程中必須要合理地使用束光器,使膠片上的曝光區域僅限于人體被檢查部位。

目前X線檢查工作中一些特殊造影檢查,比如腦室造影、腦血管造影、椎管造影、斷層、介入、全消化道鋇透、鋇灌腸等特殊檢查,被檢者受照射劑量大大超過防護要求。幼兒入托,中小學生升學,老干部體檢,結核普查,征兵查體,計劃生育透環等各種X線檢查,應嚴格加以控制。由于透視劑量太大,所以,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很少再用透視,而改用攝片來取而代之。

綜上所述,在影像教學中,灌輸學生對X線使用的合理性及防護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軹賢,高元桂.中華影像醫學-總論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7.

篇(9)

【摘要】 目的 監測大劑量131I治療后病房及病區內環境γ射線的輻射劑量率水平,評價醫療活動過程的輻射安全性,明確大劑量131I治療后對環境的影響。方法 分別用γ輻射儀測量的17次患者治療后24 h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及病區環境的γ輻射劑量率水平。結果 γ輻射儀測得的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大為21.71 μSv/h,根據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計算,筆者所在科室工作人員每日可在此輻射環境下工作3.8小時;病區環境中走廊劑量率水平最大為0.58μSv/h,計算得一般公眾每日可在此輻射環境下停留7.17小時。結論 實施大劑量131I治療后,采取恰當防護措施,完全能保證核醫學科工作者處于電離輻射容許劑量范圍之內,病區環境電離輻射水平相對安全。

【關鍵詞】 分化型甲狀腺癌; 放射性碘; 輻射安全性

A Study on radiation safety of ward environment during 131I ablation therapy for thyroid cancer JIA Qiang,HE Ya-jing,MENG Zhao-wei,ZHANG Gui-zhi,TAN Jian.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Monitoring the level of γ-ray's radiation dose rate of our ward and area after therapy with large dose 131I,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process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e to the environment.Methods To analyze the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which were detected with γ-radiometer in where the ward one meter from the patient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our department 24 hour after therapy of 17 group patients.Results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21.71 μSv/h in the ward, the staff can work 3.8 hours per day in this radiatio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of our country.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0.58 μSv/h in the walkway of our department, the common public can stay here about 7.17 hours.Conclusion It can guarantee our nuclear medicine staff's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in the permitted dosage range thoroughly if tak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after 131I ablative therapy, while the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of our department's environment is relative safety.

【Key word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Radioactive iodine; Radiation safety

關于服用大劑量131I治療后病房內環境輻射安全性問題報道罕見[1]。通過收集筆者所在科室應用大劑量131I清甲治療前后患者病房內環境γ射線的輻射劑量率水平等資料,并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對應用大劑量131I治療后病房內環境輻射安全性,用于指導以后臨床工作。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科自2006年7月~2009年9月實施首次大劑量131I清甲且資料完整的分化型甲狀腺癌(DTC)術后住院患者46例,男性13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狀癌38例,濾泡狀癌8例;患者年齡25~73歲,平均(46.26±11.71)歲;服用131I劑量為80~200 mCi,平均(122.72±23.71) mCi具體詳見表1。

1.2 主要儀器 核工業總公司上海電子儀器廠生產的3007K-A型袖珍輻射γ輻射儀測量輻射劑量率。

1.3 方法 本科131I治療病房每間10~15 m2,安置病床2~

表1 DTC術后患者一般資料情況(x±s)

3張,病床之間用鉛屏風屏蔽防護。患者住院行131I清甲治療后24 h,隨機對17批次接受治療的患者,用γ輻射儀測量病房內距離患者1 m的γ輻射劑量水平,測量3次取平均值,對照放射性工作人員的允許劑量水平,評價醫療活動過程的輻射安全性。每次測量病房內患者輻射劑量水平的同時,監測病房外走廊、醫師辦公室和護理站的γ輻射劑量水平,亦測量3次取平均值,以明確大劑量131I治療后對環境的影響。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單因素分析中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Levene's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者應用兩組獨立樣本資料t檢驗,方差不齊者應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分析行χ2檢驗或采用Fisher's確切概率法。

2 結果

2.1 病房內環境輻射劑量率水平及與服131I劑量關聯性分析 γ輻射儀測得的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大為21.71 μSv/h,最小為6.29 μSv/h,平均為11.12 μSv/h,對患者服131I劑量時與服131I后24 h病房內距離患者1 m處的γ輻射劑量水平繪制散點圖(圖1),行Pearson相關分析兩者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962,P0.000

2.2 病區內環境輻射劑量率水平與當地本地(院外輻射劑量率水平)水平比較 γ輻射儀測得的病房外環境(走廊、醫師值班室、護理站)輻射劑量率水平,同時監測本地(院外)輻射劑量率水平進行比較。具體見表2。

表2 病房外環境與本地劑量率水平比較

不同環境輻射劑量率比較,其差別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5),走廊與本地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0

2.3 病房內外環境輻射安全性分析 根據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對射線工作人員規定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20 mSv(2 rem),任何一年不超過50 mSv(5 rem);公眾中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受到的平均劑量估計值不超過下述限值:(1)年有效劑量1 mSv(0.1 rem)。(2)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 mSv(0.1 rem),則某一年份的有效劑量可提高到5 mSv(0.5 rem)。

根據上述我國現行標準,結合本科實際工作情況,一年按12個月計算,每月4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7小時,按以下公式計算本科核醫學工作人員于病房工作日允許劑量、小時允許劑量及日允許工作時間:

日允許劑量83.33(μSv) (公式1)

小時允許劑量11.9(μSv) (公式2)

日允許工作時量 (公式3)

按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大值21.71 μSv/h計算每日可于此輻射環境下連續工作3.8小時。同法可計算出一般公眾(包括本科非核醫學工作人員、相鄰檢驗科室工作人員等)在本科非病房區域活動日允許小時數。由于醫師值班室及護理站與本地比較其輻射劑量率水平無明顯區別,而走廊輻射劑量率水平高于本地,按走廊劑量率水平最大值0.58μSv/h計算得每日可于此輻射環境下停留7.17小時。

3 討論

3.1 醫務人員在病房工作安全性的探討 DTC術后患者服用大劑量131I治療后,醫務人員需要對其發射出的γ射線進行防護[3,4]。筆者隨機對17批次接受治療的患者于治療后24小時用γ輻射儀測量病房內距離患者1 m的γ輻射劑量率水平,相關分析示服131I劑量與測得的劑量率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962,P0.000

3.2 病區環境的輻射安全性探討 本組資料顯示醫師值班室及護理站輻射劑量率水平與當地本地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62,0.510>0.05),可認為其內環境電離輻射水平安全。而走廊與本地比較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0

實施大劑量131I治療后,采取恰當防護措施,完全能保證核醫學科工作者處于電離輻射容許劑量范圍之內,病區環境電離輻射水平相對安全。應用131I治療DTC輻射防護,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第60號出版物指出輻射防護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確定性效應,并把隨機效應的發生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附加目的是“伴有輻射照射的實踐,確實具有正當的理由”。因此,應基于職業照射、醫療照射和公眾照射三類照射建立的防護體系,按照實踐正當性、防護最優化以及個人劑量限值的通用原則來評價防護措施。放射性核素131I現已廣泛應用于DTC患者術后清甲及轉移灶的治療,患者服用大劑量131I后,其放射性也會對醫務人員產生輻射危害,其防護也應引起醫務人員、醫院及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人體內131I的監測有兩種手段,一是直接測量,主要測量方法有:(1)用甲功儀直接測量甲狀腺中131I的放射性計數,并推測其活度;(2)用整體測量儀測量全身的131I的活度;二是排泄物樣品測量,主要測量方法有:測定尿中131I的比活度及總量,根據131I在尿中的排泄規律推算體內的活度。前者更靈敏、簡便、快捷,并容易被受檢者所接受,但缺點是表面污染物(如:人員體表及工作服等表面污染等)對測量結果干擾大,因此,測量時要求被檢測者體表無其他放射性污染。張志東等[3]報道按照時間、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的原則在不同時間、不同距離和采用屏蔽的方式分別應用γ輻射儀檢測醫務人員的受照劑量率水平,檢測結果顯示,采用上述防護措施后醫務人員的受照劑量明顯降低。

參 考 文 獻

[1] 管昌田.利用131I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癌轉移.國外醫學放射醫學核醫學分冊,1997,11:164.

篇(10)

1 電磁輻射及其污染

1.1 電磁輻射的定義電磁輻射的定義

一般情況下,電磁輻射通常是指被定義為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現象。

。電磁波有不同頻率,可以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包括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等。

電磁波傳播的能量量子即光子的能量與電磁波的頻率成正比,γ射線、X射線頻率很高,其光子能量也很高,與物質相互作用時能夠使原子電離,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影響主要是以電離輻射的形式。所以將γ射線、X射線歸類到核輻射(電離輻射),我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應當是指可見光頻段及以下的電磁波,與物質相互作用時不能夠直接使物質發生電離。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 8702-88)中規定的適用頻率范圍為100kHz~300GHz。國標《電磁兼容術語》GBT4365中也注釋“也可將電磁感應引申包括在電磁輻射中”,所以在環境保護中有時也將高壓輸變電產生等電磁環境污染也納入電磁輻射中,但其本質上并不是能量以已電磁波形式傳播的電磁輻射環境。

1.2 電磁輻射輻射污染

電磁輻射污染是指電磁場的能量流或電磁場強度超過國家規定的電磁環境質量標準,并影響他人健康或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的現象。并非所有的電磁輻射對人類都是有害的。電磁輻射對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如太陽光。電磁輻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本底電磁輻射,另一種是人類活動產生的電磁輻射。電磁輻射防護主要是防止防護因人類活動產生的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

1.3 電磁輻射危害

電磁輻射對人的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3種:

(1)對生物的熱效應危害

主要是對生命體的蛋白質和水分子等電解質在變化的電磁場隨變化的電磁場組織振動產生熱量,原理與微波爐加熱一樣。對熱效應的科學研究已經取得定量結果。

(2)對生物的非熱效應危害。

如對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的影響等。對非熱效應的研究目前還只是定性的結果。

(3)對電子電器設備的干擾、損壞。

對于50Hz的工頻高壓輸變電系統,能量要以電磁波形式以光速傳播,其波長將達到幾千公里,遠超過一般的輸變電線路長度,難以形成有效的輻射系統,所以其電磁環境影響主要不是電磁輻射,而是高壓準靜電場和磁場以及放電產生的無線電干擾。我國《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不將電壓在100千伏以下的送、變電系統和電流100安培以下的工頻系統列入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名錄。

1.4常見電磁輻射源

(1)(1)日常生活中的電磁輻射

存在電場、磁場變化的系統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家庭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常用家用電器,其電源頻率為50Hz,除了專門產生電磁輻射或者以電磁輻射為工作機理的電器設備外,其他設備產生的對人體有害的電磁輻射是可以忽略的。日常家庭生活接觸到的電磁輻射源主要任何電器只要通上電流就有電磁輻射,大到空調、電視機、電腦、為微波爐、加濕器,小到吹風機、手機、無線網絡系統等,像空調、電風扇等設備是不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電磁輻射的、充電器,甚至接線板都會產生電磁輻射,但各種電器產生的輻射量不盡相同。依照《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 等國家標準要求的實測方法,采用EMR-300輻射測量儀,在屏蔽的條件下,檢測出被測物品在最大輸出功率狀態下的電磁輻射量如表1所示。

(2)強主要的電磁輻射系統行業

IT:大量的計算機及網絡設備不斷的向四周發射大量電磁波;雷達系統;廣電:廣播、電視臺站的微波發射和接受系統大量的產生電磁波塔臺;電信:為手機、小靈通及筆記本服務的移動通訊基站等無線通訊系統也會產生強大的電磁輻射;電力:高壓輸電線路、變電站、發電廠以及其他電力設施周圍也會產生強大的電磁輻射;醫療:各種醫療、科研、衛生和工業生產使用的高頻、超短波、微波理療設備,如工業高頻感應爐等及各類頻譜儀都會產生大量的電磁污染。;交通:民航、鐵路以及遠洋運輸等行業動力設備,信號接收設備也會生產大量的電磁污染;科研:很多實驗設備裝置在試用過程中會發射能量驚人的電磁波。

2電磁輻射的危害

(1)影響生物組織

擾亂人體的自然生理節律。電磁波可擾亂人體的自然生理節律,引起頭痛、失眠、健忘等神經衰弱癥狀;電磁波還能使人體熱調節系統失調,從而導致心率加快、呼吸障礙,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電磁波具有穿透力,故不僅作用于體表,還可殃及深層組織和器官,往往人體還未感到體表組織疼痛,深層組織或器官已受到損傷。

干擾生物體的免疫功能。電磁波能干擾生物體的免疫功能,助長癌細胞生長,使癌癥發病率增高。研究表明:電磁波與癌癥,尤其是腦痛和兒童白血病有一定聯系。

影響動物生殖系統的功能。電磁波也能抑制動物生殖細胞的發育,影響其生殖系統的功能。研究表明,功率密度為30~40Mv/cm2的微波照射對小白鼠生殖細胞有明顯的破壞作用,發育遲緩,曲細精管的細胞層次減少,發生過程障礙;有研究對視屏作業工人健康狀況的調查表明,視屏作業女工月經異常發生率及異常妊娠經過與結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支持視屏作業可影響女工生殖機能的觀點。日本曾對電腦操作員作過調查,發現每周在電腦屏幕前工作20h以上的孕婦,比一般孕婦流產率高2倍。

(2)導致人體病變

對眼球晶狀體的影響:強功率電平微波照射可導致晶狀體蛋白質凝固,形成白內障。對血液生成的影響:表現為白血球總數的波動及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細胞減少。對內分泌的影響:在性機能上男性表現為陽痿,女性出現月經周期紊亂,其他方面有甲狀腺腫大、碘攝取率增高、婦女乳汁分泌機能下降、糖代謝內分泌紊亂等。對免疫力的影響:微波照射抑制了抗體形成甚至球蛋白抗體完全消失,還可以是機體的血清補體率升高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反映在心電圖上的一些指標的改變,如心動過緩、心動過速、R波變寬、K值減少、局限性心室傳導阻滯增加、血壓波動等。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除了改變大腦對體溫調節的控制功能外,主要還表現在:頭痛、全身無力、易疲勞、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易沖動等。

電磁輻射對現代人心理的負面影響:許多作業人員知道自己所處工作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電磁輻射,但是不知道實際的輻射水平,產生了心理壓抑或者心理恐懼。

3電磁輻射防護

對電磁輻射的防護策略主要有四種:削減電磁輻射發射源強,采取屏蔽措施,遠離電磁輻射源,減少接觸時間。對不同頻段的輻射防護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人類每天都在不斷接受大自然背景的電磁輻射,對日常生活中的電磁輻射不必談輻射變色。目前沒有確實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

3.1避免電器集中擺放

其實最簡單的防輻射方法就是與家用電器、辦公設備、移動電話等放射源保持適當距離,不要把家用電器集中擺放形成“大輻射磁場”,同時減少與這些放射源的接觸頻率。各種家用電器、辦公設備、移動電話等都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操作,同時盡量避免多種辦公和家用電器同時使用。

3.2避免置身電腦背面

電腦的擺放位置很重要。盡量別讓屏幕的背面朝著有人的地方,因為電腦輻射最強的是背面,其次為左右兩側,屏幕的正面反而輻射最弱。

3.3 用水吸電磁波

室內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如舒適的溫度、清潔流通的空氣等。因為水是吸收電磁波的最好介質,可在電器的周邊多放幾瓶水。不過,必須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絕對不能用金屬杯盛水。

3.4多吃抵御輻射的食品

人們日常應該多吃一些綠色蔬菜。這是因為新鮮蔬菜的堿性成分可使血液呈堿性,溶解沉淀于細胞內的毒素,使之隨尿液排泄掉;海帶-海帶中含有一種海帶膠質的物質,可促使侵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從腸道排出;豬血-豬血的血漿蛋白豐富,血漿蛋白經消化酶分解后,可與進入人體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發生反應,變成難以溶解的新物質沉淀下來,然后排出體外;綠豆-民間素有“綠豆湯解百毒”之說。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綠豆含有幫助排泄體內毒物,加速新陳代謝的物質,可有效抵抗各種形式的污染;黑木耳-黑木耳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幫助排出纖維素物質,使這些有害纖維在體內難以立足。

3.5嚴把采購關

目前,國內對電子產品的輻射有了嚴格的規定,如強制執行的3C認證就是其中之一,但該標準對于零售的機箱產品是無效的(機箱本身并不是輻射源),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要在電腦等產品設計中完全杜絕輻射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在購買電器時一定要選擇通過質量認證的品牌產品。比如,顯示器可以購買通過TCO認證的、機箱選擇大品牌廠商的。

3.6使用防輻射裝備

現在市場上推出了一些民用防電磁輻射產品,正常人群在普通的家庭和辦公場所需要采取特別的電磁輻射防護措施。

對于手機不要長期近距離放在頭部接聽;對微波爐保持一定距離并關閉微波爐門;無線路由器、無線網卡不使用時關閉。對于普通的無線通信基站,一般不要和基站天線處于同一高度,應當低于基站天線并保持30米以上的距離。如孕婦防輻射服,防輻射馬甲、防輻射襯衫、防輻射圍裙、防輻射屏、防輻射眼鏡等。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選用。如果在強輻射區工作或需要特殊保護的人,就要選擇專業防輻射產品來避免電磁輻射。盡管電磁輻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只要掌握足夠的輻射知識和電器產品的正確使用方法,

我們完全不用為周圍的電磁輻射感到恐慌。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電場強度如果低于每米40伏應該就是安全的。即使超過這個數值也不一定產生危害,這根據個人的抵抗力和接觸的時間、距離等情況而定。所以說我們只要正確對待,合理利用,采取適當的屏蔽防護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電磁輻射影響,盡情享受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無限便利。

4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產生電磁輻射的設備無線電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國防、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通訊、信息產業等各個領域并深入到千家萬戶,它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但同時也把人們帶進了一個充滿人造電輻射的環境也不可避免的對電磁環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它是續廢水、廢氣、噪聲污染之后的又一大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環境的重要污染但只要科學合理地采取防護措施,電磁輻射的環境影響是可以控制的,是安全的。

上一篇: 企業信息化市場調查 下一篇: 當今大學生消費現狀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蓬溪县| 酒泉市| 旌德县| 兴国县| 印江| 双流县| 罗山县| 灵台县| 泗阳县| 盐山县| 海丰县| 乐业县| 延川县| 大渡口区| 岳阳市| 吕梁市| 久治县| 泾阳县| 淅川县| 罗源县| 台东县| 高要市| 湄潭县| 望江县| 庐江县| 德令哈市| 南京市| 阳西县| 海原县| 荔浦县| 历史| 永泰县| 巴东县| 萨迦县| 思南县| 邻水| 青龙| 襄汾县| 舞钢市|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