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2 02:38: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鍵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互聯網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的持續快速發展,GPON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互聯網的各類增值業務不斷涌現,例如網絡視頻會議、大型的網絡游戲、IPTV等相關業務的開展,對網絡的帶寬、網速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以IPTV為代表的網絡視頻點播業務、對于網絡帶寬和網速的要求遠遠超出了WEB服務功能的要求。
1 GPON的系統結構和GEM功能描述
(1)GPON的協議棧。GPON的控制功能主要由控制管理平面C/M平面和用戶平面U平面組成,其中,C/M平面管理系統的用戶的數據流,完成系統數據的加密和解密等OAM功能,U平面完成系統用戶數據流的傳輸功能,用戶的平面可以分為物理媒介相關子層、GPON數據匯聚子層和系統的高層,其中系統的高層用戶數據和控制與管理信息的功能通過GEM適配子層進行封裝,完成數據的傳輸。GPON的數據協議棧的模型圖如下圖1所示:
(2)C/M平面的協議棧。該協議棧主要由內嵌的OAM、PLOAM和OMCI ONU構成三部分構成,其中OAM主要完成數據的上行帶寬的授權、系統的密鑰切換指示和DBA的信息報告功能,PLOAM主要實現傳送物理層中不通過OAM的數據信息,OCMI主要實現系統數據的種類、業務、Qos質量控制等功能,通過ATM的PV/PC或GEM的封裝,實現GPON網絡集中業務管理的信令傳輸和控制管理等。
(3)U平面協議棧。一般地,GPON網絡具有ATM和GEM兩種數據封裝和傳輸模式,數據通過U平面協議棧可以實現數據的有效傳遞和數據交換,GPON中的數據傳輸可以采用ATM格式,也可以采用GEM模式,也可以將上述兩種模式混合使用,以實現數據的封裝功能,在具體工作時,選取那種數據封裝模式,一般在GPON初始化時開始進行選擇。
2 GEM的功能與幀結構
(1)GEM的功能。就GEM的幀結構而言,他和其他數據的結構的封裝方式相似,但是GEM的數據封裝在GPON的內部,獨立于系統的OLT端的SNI,而且也獨立于ONU端的UNI,在GEM封裝內嵌與GPON之中后,SNI與UNI無法對GEM的封裝進行辨識。
(2)GEM的幀結構。根據規定GEM幀結構是由5個字節的幀節頭和L字節的凈荷組成,GEM的幀頭由PLI、端口ID、凈荷類型指示和13bit的頭錯誤控制等五個相關的部分組成。
PLI指示的是凈荷的字節長度,可以將PLI視為一個指針,實現數據的傳輸和管理,用以指示下一個GEM的幀頭;Port-ID由12個字節組成,可以提供4096個不同的數據端口;PTI主要用以指示凈荷的類型,用以判別GEM幀的信息是否為OAM信息;13bit的HEC主要實現GEM封裝數據的幀頭檢錯和糾錯的功能。一旦幀頭確定以后,系統的發送機就可以進行計算,將計算的結果發送出去,并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同樣的計算,以恢復GEM的幀頭部信息。
3 GEM幀的同步和分片
(1)GEM幀的同步。GEM的數據封裝要能夠順利的傳遞,GEM幀必須實現兩項非常重要的功能:捕獲GEM幀頭并對幀頭的信息進行計算以及數據傳遞的方式保持幀同步。幀同步包括預同步狀態、同步狀態和搜索狀態三種狀態,保證GEM的封裝能夠準確在指定的位置得到傳輸。搜索狀態為數據傳輸的鏈路初始化或GEM接收機接受失敗時的基本狀態,并告知GEM封裝信息的發送方。捕獲GEM封裝信息的幀頭和實現幀的同步是通過系統的HEC部分來實現的。GEM幀頭在解碼以后,通過HEC來尋找GEM的其他部分信息,如果尋找到的信息是正確的話,HEC就會將GEM封裝的信息轉移到預同步狀態,并根據PLI數據特性,主動的尋找到下一個GEM封裝的信息,通過GEM幀的幀頭并找到HEC,并進行判斷找到的HEC是否滿足要求,匹配是否正確。如果該HEC正確匹配,則GEN幀就會轉移到幀同步狀態,若找到的HEC不匹配則系統會轉移到HEC的搜索狀態。由于GEM幀的幀頭都要和0xB6AB31E055異或,并根據相關的數據情況進行對比,符合條件的幀進行傳輸,而將空閑幀的幀頭定義為全“0”,即該幀不承載任何信息,所以空閑幀在接收機接收時是GEM幀與0xB6AB31E055進行異或后的信息,即0xB6AB31E055本身的信息,也是進行異或后得到“0”的幀頭,這樣發射機就完成一個GEM信息的封裝和傳輸。
(2)GEM幀的分片。一般地,用戶發送的數據幀的長度是隨機的,不是按照GEM數據封裝的長度進行的,有的幀長度超過了GEM數據幀封裝的長度,數據幀的長度超過系統的GEM協議規定的凈荷長度,在數據發射的過程中,就要采用GEM的分片機制,完成GEM數據的分割,GEM的分片機制采用與協議規定的凈荷長度進行對比,把超過規定的長度限制的用戶數據幀進行分割,完成GEM幀的若干塊的分割。根據數據傳輸的要求,分片的幀信息必須連續傳輸,不能跨幀或者斷幀傳輸,否則會發生錯誤。GEM幀的分片過程,必須注意當前傳輸GEM幀凈荷中剩余的長度和剩余的時間,系統根據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片處理。當高優先級的GEM幀在發送完成后,系統會根據GEM幀剩余4字節或更少(小于GEM幀的最小值,GEM幀頭為5字節)進行適當的處理,對于不能滿足凈荷長度的幀進行加入空閑幀進行填充并發送。接收端通過分析和判斷。識別其為發射端的空閑幀并將其丟棄。GEM幀的固有的分片機制具有自動判斷的特征,發射端和接收端都提供了時延敏感業務(如語音數據業務),對于系統的GEM幀的敏感數據,能夠搶先于非時延敏感業務傳輸,提前完成數據的傳輸。要想完成這種GEM幀的傳輸,一種簡單的實現方法就是在系統發射緊急業務的GEM幀的分片后,在凈荷區的前部傳送,完成敏感數據的有效傳遞,在發射端GTC幀的發射周期為125us,使得GEM幀的傳輸的時延很小。因此,GEM幀的分片機制是有效保證GPON數據傳輸的重要保證,也是保障用戶發送時延敏感業務Qos質量的的一種有效手段和GEM封裝的重要途徑。
4 小結
【關鍵詞】物聯網 互聯網
1 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作為未來網絡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其概念的提出已經很久,最近幾年由于和大數據的結合,已經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整合部分,是在當前互聯網基礎上的功能和范圍的延伸。物聯網技術主要通過統一編碼物品和制作通訊協議,將傳感技術結合通信、控制技術按照標準將任何物品之間、以及物品與互聯網之間相連,進行信息的共享和管理。2005年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在其的《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中給出了“物聯網”的概念。作為信息化浪潮下下一個振興經濟的關鍵點,在許多國家物聯網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在未來五年內,物聯網將達到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產業容量將達到30倍于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需求產生的經濟拉動力。基于這種原因,全球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物聯網。
近年來,物聯網已經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銷售業、智慧交通和智能家居中的使用最為廣泛。這種新技術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勞動時長,帶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通信協議規范得到逐漸的統一化,它的發展不斷走向成熟,而同時大量新型傳感器的使用,是的它的適用范圍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在農業、制造業、建筑業甚至是防恐中都得到體現。其中以美國、中國、日本和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不斷努力,使得一個開放、透明的物聯網標準開始逐漸形成,確保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近年科技實力不斷加強,科研資金投入逐年加大,同時由于較早就對物聯網技術開始了研究,并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現在保持了較高的實力,技術積累優勢明顯,是國際物聯網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雖然是物物互聯,但是其基礎還是互聯網。以互聯網通信為核心,依靠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Infrared Sensors)、智能IC卡、GPS系統、無線通訊裝置等信息傳感和通信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實現對接入互聯網的物體進行監控和管理[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從單一模塊分,可以區分為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結合使用。
2.1 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縮寫RFID)是一種利用RF信號及其空間耦合傳輸特性對物體進行自動身份信息識別的技術。RFID系統的組成有主機、傳輸天線、電子標簽和讀寫器組成。
2.2 無線網絡技術
無線網絡技術是物聯網功能構成的主要部分。特別是短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是物聯網中進行信息交換和識別活動最活躍的部分。目前常用的技術主要有NFC、Bluetooth、Z-wave、ZigBee、UWB、WI-FI、RFID等。
NFC近場通訊技術在標簽識別和數據傳輸中運用廣泛,是下一代智能移動設備的標配。 它的通訊頻率固定在13.56MHz,是對RFID技術的改進,能快速匹配設備和連接。
ZigBee主要面向低速率無線個人區域網,適用于家庭監控、遠程控制、工業監控、安全系統、傳感器網絡和玩具等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這項技術在許多的產品上都得到使用,包括邁瑞等公司的多種型號的血糖儀、家庭監護儀均采用了這種通信方式。
Bluetooth使用的工作頻率為2.4G-2.5G之間,具有低成本、低功率、近距離無線連接簡單安全的特點。可以實現10m全雙工通信。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種使用1GHz以上帶寬的超寬帶無線技術。
Wi-Fi屬于無線局域網的一種,可以實現各種設備的高速互聯。在部署物聯網之時,考慮到設備成本和易用度,WLAN都是十分方便的。國內廠商小米、TP-Link等公司最近在智能路由器領域的新產品,都是以物聯網的家庭流量入口為重點。
2.3 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是物聯網中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它能夠感受并處理被測量信息,使其變為系統可以辨識的信號。傳感器的發展是物聯網拓寬應用范圍的關鍵所在。高精度傳感器技術一直被國外所掌握。目前,國內的高端傳感器市場研發還處于空白期。在工業、家庭、醫療衛生領域,傳感器的精度和穩定性是其性能研發的難點。
宏觀角度下,物聯網產業的布局和生態如果從整體來看,則可以分為平臺服務和終端接入技術兩大塊:
(1)平臺服務技術。平臺服務技術關系到這個物聯網產業的生態圈的建立。一個適合未來發展的物聯網應用體系,應該具有強適應能力和通用的數據平臺,兼容行業內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實現業務流程定制、各種設備的冗余自修復、數據集中管理、平臺間物件的通信管理等。
(2)終端接入技術。物聯網系統的龐大要求了它的終端種類的繁雜,各個終端設備的互聯互通是物聯網接入技術的關鍵。根據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通信模塊、物聯網網關和智能終端是目前物聯網終端接入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制定統一的國家(國際)標準,是打通物聯網產業不同方向、拓展不同領域進行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
3 結束語
物聯網的發展前景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鋪設和通信技術的應用是物聯網技術的關鍵,借助軟硬件的結合實現智能感知是基礎,良好的識別技術是保障。在當前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背景下,物聯網與新技術的結合,對智慧地球的建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很明顯,它將成為網絡技術的下一個爆發點。對物聯網關鍵技術的了解,將對以后的學習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姚旭東.國內外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2]閔真.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統[D].南昌大學,2012.
[3]陳丹輝.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企業制造執行系統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2.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5-0067-01
隨著考試類型的不斷增加及考試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師的工作量將會越來越大,并且其工作將是一件十分繁瑣和非常容易出錯的事情。有些學校對教師出考卷的要求越來越多,每門課程要出4套試卷,對于有些專業課的老師所教授的課程達到了4門以上,這就要出16套卷子,重復率還不能超過30%,這對于老師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可以說傳統的考試的出卷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考試的需要。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的日益普及,自動出卷系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自動出卷也越來越成為學校的好幫手,它的優勢不但體現在人力上也體現在物力上,自動出卷系統的自動抽題、選擇難度、功能將有效地避免資源的浪費,有利于環保,減少人員,提高效率。
組卷系統有如此多的優點,但是開發一個組卷系統又不是容易完成的,涉及了開發環境的選擇,系統的總體設計,數據庫的設計,系統登錄和身份驗證,題庫管理,組卷的相應的參數。下面就對這些關鍵技術做出相應的探究。
1 系統分析
1.1 開發環境的選擇
首先系統要具備的功能,登錄,身份驗證,題庫管理等使用VB6.0開發環境即可,由于有不同身份登錄,題庫的題量是不可知的,因此中型的數據庫系統SQL滿足。
所以確定了系統的開發環境:VB6.0+SQL 2000。
1.2 模塊劃分
根據需求劃分4大模塊:
系統管理:具有登錄系統和退出系統。在登錄系統中,能夠獲取數據庫,根據所選的數據庫,彈出權限對話框,進行身份驗證。驗證成功后,能夠操作并管理系統。
題庫管理:包括對單選題、填空題、多選題、簡答題、計算機題的管理。管理包括新建章節,修改章節名稱,為章節錄入試題,修改試題,瀏覽試題,并能為題目添加圖形說明。
組卷管理:根據難易程度,分值,個數自動計算卷面的總分數;然后為章節選擇題目的百分比,最后進行分析能否進行組卷。
幫助模塊:對于關于難易不均衡,章節不均衡都會影響組卷速度,因此數據庫的數據庫格外注意。
2 各模塊的關鍵技術
2.1 建立數據庫技術
要進行身份驗證,數據庫中需要創建表:用戶表(用戶名,密碼,身份)。還包括單選表,多選表,填空題,簡答題,計算表,因為本系統按章節進行劃分題目,所以需要添加章節表,除了用戶表其他表都是章節表的子表,因此在這里需注意,創建用戶表后,可同時創建章節表,然后才進行其他表的創建。章節表中的編號設為主鍵,其他表中的章節編號都作為外鍵,這樣數據庫中表的關系就創建完畢了。
2.2 系統登錄關鍵技術
2.3 系統身份驗證關鍵技術
2.4 系統題庫管理關鍵技術
2.5 組卷的關鍵技術
3 總結
一個系統設計的技術對一個系統開發的成功與否非常的重要,需要我們今后不斷的探究,并且運用到項目中,這樣解決問題的技術才能更上一層樓,以此不斷的提高解決的水平。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6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2-0064-01
引言:在現階段進行紅提葡萄栽培的過程中,人們比較注意防治病蟲害,注意施肥,紅提葡萄的生長情況比較好,葡萄的產量和質量都比較好。本文主要以紅提葡萄的栽培為例,通過具體的分析紅提葡萄栽培的情況以及作物的生長情況,找出保證紅提葡萄正常生長的關鍵的技術支持等等,從而更好地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以及葡萄的質量,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1 紅提葡萄培育的重要性
進行紅提葡萄的栽培,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因為,在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時,紅提葡萄的產量相對于一些其他種類的葡萄來說,產量比較大,種植同等數量的植株可以長出更多的果實。紅提葡萄的果粒圓且接近于圓錐形,而且,紅提葡萄的味道也比較好,味甜而且清香,不容易出現裂果的現象,因此,紅提葡萄的銷量比較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支持。另外,還有一點,紅提葡萄的收益高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紅提葡萄的生產量比較小,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生產出來的紅提葡萄都能夠銷售出去,不會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所以說,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因此,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然后,為了更好地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活動,就要對紅提葡萄栽培的各項技術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保證紅提葡萄能夠正常的生長,保證葡萄的質量和產量,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2 紅提葡萄栽培的關鍵技術
2.1 合理定植
在進行紅提葡萄的種植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的一個工作就是田地的選擇。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要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這樣的地區進行灌溉等工作的過程中,水流的流動會比較暢通,從而更好地保證灌溉工作的質量,使得土壤得到很好的滋潤,從而為之后的葡萄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支持。而且,在地勢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區,這樣的地方土層比較深厚,土壤比較肥沃,從而為葡萄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更好地保證紅提葡萄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
2.2 肥水管理
2.2.1幼樹管理
紅提葡萄在生長的過程中,頂端優勢十分的明顯,如果不對這些現象做出一定的管理,會嚴重的影響到葡萄的產量。因此,在紅提葡萄的生長過程中,要進行摘心工作,保證側芽的正常生長,除了進行摘心工作,還可以在頂芽涂抹一些生長抑制劑或者是在側芽處涂抹一些促進生長的藥劑,從而保證紅提葡萄的頂芽與側芽的生長的平衡,保證葡萄的正常生長。
另外,還有一點,紅提葡萄在生長的初期,尤其是在幼樹階段,需要的營養物質的含量十分的高,因此,在紅提葡萄生長的初期,要注意施肥,保證施加充足的肥料,從而保證施加的肥料能夠滿足紅提葡萄的正常的生長,使得紅提葡萄生命力更加強,更好地抵抗病蟲害的影響。
2.2.2成樹管理
紅提葡萄在生長的過程中,在成樹階段,也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因此,在這一階段,也要十分注意施肥,保證施加的肥料能夠滿足紅提葡萄的正常的生長。而且,在成樹階段,紅提葡萄也會發芽,也會有頂端優勢。如果對于這樣的現象,不作出處理的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紅提葡萄的產量。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生長,并且保證葡萄的質量,也要進行摘心處理,抑制頂端優勢,保證頂芽和側芽的平衡。
而且,除了進行摘心的工作,在生長的后期,為了更好地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生長,還要對紅提葡萄的側枝等等做出一定的處理,將一些沒有用的側枝剪掉,因為這一部分的枝也會消耗掉很多的營養物質,使得葡萄在生長過程中,會減少一定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從而影響葡萄的質量。因此,進行枝苗的修剪工作對于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以及質量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2.3 病蟲害防治
紅提葡萄在生長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病蟲害,比如說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穗軸褐枯病,霜霉病等等,這些病蟲害會嚴重的影響到紅提葡萄的質量并且影響葡萄的產量,因此需要對這些病十分的重視。為了避免這些病蟲害的影響,不是要在這些病出現之后再進行處理,要在這些病蟲害出現之前就進行防治。比如說,可以在容易出現疾病的階段及時的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或采取其他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更好的保證產品的質量,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從而保證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2.4 進行套袋處理
為了保證紅提葡萄的外觀能夠比較光滑、有光澤,以及有比較好的質量,要及時的進行套袋處理,在套袋之前可以適當的噴灑一些不會產生危害的藥劑,比如說一些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或者是一些促進生長的藥劑。而且,要保證,在進行了藥劑的噴灑之后,要及時的進行套袋處理,保證在完成藥劑的噴灑工作之后在當天就能夠及時的進行套袋處理。
而且,在葡萄成熟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摘袋工作,并且在摘袋之后也能夠及時的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當天就能夠進行農藥的噴灑工作,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生長。
3 總結
通過進行上述的具體的分析,找出了進行紅提葡萄栽培的關鍵技術支持,通過將上述措施具體實施,可以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高產量的葡萄,從而進一步獲得更高的收益。
參考文獻
云計算作為信息產業的重大革新,主要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實現自由的資源池訪問的一種計算模式。以計算機資源服務為表現形式,用戶可以利用云計算進行業務快速申請和資源釋放,并對其使用的資源進行付費,云計算模式可用于程序員進行軟件開發、為企業提供計算服務,也可用于個人用戶的軟件使用甚至桌面租賃,“云端”化的“即”服務模式提高了資源服務質量、降低了企業的IT擁有和運行成本。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云計算構架及其關鍵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云計算主要應用特征
在云計算的實際應用中,在傳統分布計算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集成數據中心,通過服務形式為用戶提供云計算購買資源。在這一層面看,云計算和網格計算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除此之外還具備以下幾點特征:
1.1 彈
在云計算的實際應用中, 其服務模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快速伸縮,呈現自動業務負載變化,有效防止服務器性能荷載較大而影響服務質量,造成信息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1.2 資源池化
在云計算構建中,資源的分享與利用主要是利用共享資源池的形式進行資源管理,結合虛擬化技術,根據用戶的實際資源使用需求進行資源分配,對于用戶來說,在提供資源服務的過程中,資源放置、分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為透明化,提高用戶體驗。
1.3 按需服務
云計算具有按需服務的使用功能,主要涉及到應用程序服務、數據儲存服務以及信息基礎設施等服務內容,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使用需求進行云計算服務選擇,系統會按照用戶的實際需求自動分配資源,在此過程中不需要管理員的干預,進而實現資源自動服務。
2 云計算系統構架研究
2.1 核心服務層
云計算構架在實際使用中主要涉及到核心服務、服務管理以及用戶訪問接口等三個層面,核心服務的主要功能是把硬件軟件設施以及應用程序轉化為對用戶的服務,在實際運行中包括laaS、PaaS、SaaS等三層。laaS層主要是向用戶提供硬基礎設置服務,根據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選擇實際計算機、虛擬計算機、儲存與網絡等信息資源,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用戶需要向云計算系統輸入硬件服務關鍵詞,以提高服務項目的準確性。在近幾年的研究中,逐漸將虛擬化技術應用到laaS層服務中,進而有效提高laaS層服務的可靠性、規模性以及定制性。PaaS層作為應用程序的主要運行環境,為用戶提供應用程序部署和資源管理等服務工作,利用軟件開發工具與開發語言,設計人員可以將程序代碼上傳,以實現服務功能。SaaS層主要依托于基礎平臺開發,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企業資源服務,企業利用SaaS層對管理企業各類信息數據,如CRM、ERP、HRM等托管應用管理,在線文檔處理、在線存儲、企業郵箱等應用服務。
2.2 服務管理層
在云計算構架的實際應用中,服務管理對核心服務層具有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核心服務層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并主要涉及到服務質量保證與安全管理兩方面內容。云計算服務系統資源龐大、結構復雜,在實際使用中無法達到用戶的服務質量標準。對此,服務開發商可以與用戶簽訂服務水平協議,在服務質量方面達到雙方要求,進而保證云計算系統服務質量。在安全管理方面,服務管理層利用資源集中處理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計算機服務平臺單點失效的現象,保證數據中心的運行質量與運行效率,進而保證云計算系統平臺綜合服務水平。
2.3 用戶訪問接口層
在云計算構架中,用戶訪問接口層為用戶訪問云計算網頁提供的有效的渠道,主要涉及到命令行、Web門戶以及Web服務等內容,命令行與Web服務在運行中訪問模式主要可以為終端設備進行應用程序接口連接,實現多種服務的組合。而Web門戶是進行云計算系統訪問的模式,利用Web門戶可以把用戶桌面應用順利轉移到互聯網平臺中,提高用戶訪問網頁的便利性,使得用戶可以借助瀏覽器進行數據程序的訪問,進而有效提高云計算系統訪問效率。
3 云計算構架關鍵技術
3.1 數據中心節能技術
在進行laaS層設計的過程中,由于云計算數據中心規模龐大,在設備實際運行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電量,因此,建設綠色節能數據中心是云計算的關鍵技術環節。通常應在IT設備、電源系統、制冷系統等關鍵環節進行節能。技術人員先要對IT設備的能耗量進行分析與研究,不斷優化其數據總量,爭取在電能消耗和性能使用方面達到最佳平衡。對于制冷系統電能消耗問題,設計人員要對空間大小、風扇以及機架擺放、空氣流動方向等影響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制定多層次數據中心設備設計方案,利用計算機進行空氣流與熱交換的構建,模擬真實的系統運行環境,進而為數據中心的規劃與布局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
3.2 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主要應用在laaS層,可以為云計算構件運行提供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作為云計算系統中的關鍵技術,對系統基礎設施服務進行按需分配,滿足用戶在云計算系統使用中的的個性化需求。服務器虛擬化通過把多個操作系統整合到一臺物理服務器上,從而實現多用戶通過各自的操作系統共享物理服務器的同一CPU、磁盤、內存、網卡等資源,還可以通過資源自動分配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簡化IT架構、降低管理資源的難度;客戶虛擬機的真正硬件無關性還可以實現虛擬機的運行時遷移,可以實現真正的不間斷運行,從而最大化保持業務的持續性。存儲虛擬化通過條帶化異構存儲,實現存儲資源的池化,實現SAN、NAS及FCOE、CIFS、NFS的全協議支持,最新的超融合架構可以實現多設備分布式存儲,從而提高存儲的IO性能和可靠性。網絡虛擬化就是在一個物理網絡上模擬出多個邏輯網絡,可以通過基于設備或基于路由器實現同一物理網絡的多條邏輯隧道,從而實現多業務網絡的物理復用;通過openflow等技術可以將網絡設備控制面與數據面分離開來,實現“軟件定義網絡”,從而實現了網絡流量的靈活控制,使網絡作為管道變得更加智能。
4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云計算構架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介紹了云計算通過互聯網技術提供用戶進行資源池訪問的多種途徑,尤其是從系統架構的層次和IDC節能技術、虛擬化技術有深入淺出的描述,并對前沿發展應用進行了跟蹤,有助于進而進一步推進云計算的優化與發展應用。
參考文獻
[1]羅軍舟,金嘉暉,宋愛波,東方.云計算: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J].通信W報,2014(07):3-21.
[2]宋麗華,郭銳,任強,鹿全禮,鄭雷雷.東營云計算系統架構關鍵技術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4(10):211-212+249.
作者簡介
近年來,部分果農對蘋果套袋栽培的關鍵技術掌握不夠,出現了套袋果園管理水平差、肥水不足、疏花疏果不到位、病蟲害防治不及時、選擇的果袋質量差、套袋除袋時間太晚等突出問題[1]。要解決以上問題,應在蘋果套袋栽培中抓好以下關鍵技術。
1對套袋蘋果園的選擇
1.1合理選擇套袋果園
從商品化生產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蘋果園都適宜套袋栽培。實踐證明,套袋栽培蘋果應選擇肥水條件好、密度適宜、光照充足、栽培管理水平較好的盛果園進行。水川地果園產量以30.0~37.5t/hm2為宜,山地以22.5~30.0t/hm2為宜。
1.2適宜的蘋果套袋品種
品種純正、樹體健壯、透光度達到30%以上,并且能顯著提高蘋果外觀質量、增加收入的套袋蘋果品種有:長富2、巖富10、秋富1、宮崎富士、惠民短枝富士、壽紅富士、緊冠系等。于6月10日前套袋能明顯防銹,普通富士套袋著色的效果不佳。
2正確選擇果袋種類
實踐表明,日本小林果袋(注意辨別真偽)效果最好,并可連續使用2年(不提倡),佳田袋效果也較好,北京的愛民袋、陜西的星野袋、青島的青和、秦安的富民袋、甘谷的華達袋也可以[2]。
3蘋果園套袋前的管理
3.1噴藥
花前、花后、5月下旬各噴1次藥。花前噴殺蟲劑,花后和5月下旬噴殺蟲劑和殺菌劑。
3.2疏花疏果
3.2.1疏花芽。花前復剪,調整大小年。
3.2.2疏蕾。花序露出時,每15~20cm選留健壯花序,其余疏掉。
3.2.3疏花。疏去邊花,留中心花、早開的花。
3.2.4疏果。分2次進行,第1次在花后10~20d,疏邊果留中心果,疏小果留大果,疏畦果留正果,疏扁果留長果,疏蟲果留好果;第2次在花后30~40d進行,以樹定產、以產定果,留果12~15萬個/hm2。
4套袋時間和方法
花后35~40d,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套袋,爭取短期套完,6月底結束[3]。選果形正、個大、高樁、無蟲害、無擦傷果、無果銹的樹冠外圍果。在套袋時右手伸進果袋,將果袋撐開,左手輕拍袋底,使果袋鼓起,再將袋子背面的夾縫夾住果柄,把果實置于袋子中間,然后用拇指、無名指上下配合,捏住果袋夾縫,固定果柄,再將果口兩側向中間折合,先左后右,再把袋口邊層粘好的鐵絲折彎,扣封袋口。
5確定套袋、除袋的最佳時期
中熟品種在套袋后75~80d除袋,晚熟品種在套袋后90d即9月下旬除袋。先除外袋,隔5~7d后除去內袋,去內袋時間最好在上午8~11時、下午2時以后進行,避開中午強光照。適宜時期為6月5~25日,套袋過晚易出現果實及果柄日灼,果實黑點病蔓延。除袋最適宜時期為9月20~30日,先除外層袋,3~5d后再除內層袋,嚴禁在陰雨天和高溫天氣下套袋、除袋。
6認真落實各項配套技術
首先,應加強果園的肥水管理,套袋果園要求施有機肥37.5~45.0t/hm2,并增施微肥和氨基酸肥。剛套袋后如遇連續強日照天氣,果園應及時灌水,以免形成果實膨大或出現日灼。其次,要嚴格疏花疏果,按20~25cm間距留果,嚴禁留雙果套袋。第三,摘果,轉果,鋪反光膜,增進果實著色。采前1個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鋪反光膜,增強樹冠下層及內膛光照,內層袋除后及時摘除果子周圍的葉片,可分層摘除,對套袋及時轉果,使果面上色均勻鮮艷。
7加強病蟲害防治
花前噴殺蟲劑,可用90%萬靈可濕性粉劑或90%快靈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禁噴乳油型殺蟲劑,以防果面形成黑點。殺菌劑以內吸殺菌劑為主,提倡噴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0%寶麗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禁噴代森錳鋅、退菌特、波爾多液等殺菌劑,以免造成果皮粗糙。一般在藥劑干后2~4h套袋,噴1片,套1片。花后1周,噴施多抗霉素、甲基托布津。套袋前噴施寶麗安、氨基酸鈣,防治蘋果的霉心病、黑心病、苦痘病。嚴禁噴施有機磷酸乳油及鈾制劑。6月上旬至7月下旬,噴施波爾多液蛾螨靈、齊蛾素等無公害農藥,防治斑點落葉病、二斑葉螨、金紋細蛾等病蟲害[4]。除袋后,選用寶麗安甲基托布津、CA 2000果氨寶等,防治蘋果黑點病、痘班病。套袋果易缺鈣發生苦痘病。去袋后2~3d噴1遍氨鈣寶或鈣2000果氨寶800倍液。
8適時采收,小心包裝
8.1適時、分期采收
按照生產經驗,長富2、巖富10、秋富1、宮崎富士、惠民短枝富士、壽紅富士蘋果除袋后15~20d采收。外圍著色快的果實先采收,內膛及下部果實后采收。
8.2采后剪掉果柄,小心包裝運輸
由于套袋紅富士蘋果皮嫩易傷,因此,采后應及時剪去果柄。據調查,冷庫儲藏時不剪果柄,傷病果達5℅左右,剪掉果柄后,病傷果僅0.3%~0.5%。
9參考文獻
[1] 田林森,李利華,袁金柱,等.開發蘋果梨套袋技術提高果樹經濟效益[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0(S1):108-109.
玉米是我區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在農業生產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近幾年試驗,同等條件下,玉米要想奪取理想的產量,必須抓好苗期的管理技術,因為玉米苗期主要是長根、增葉、莖葉分化,是決定葉數和節數的時期。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標是促根壯苗,爭取苗全、苗齊、苗壯,為高產打下基礎,必須抓住如下關鍵措施。
1查苗補苗
玉米出苗后,應立即進行查苗、補苗。在玉米三葉期以前,發現連續缺苗3株(穴)以上,應及時進行補苗,可采取帶土移苗補栽的辦法,以減少株間苗勢的差異。移栽要在陰雨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后要及時澆水,縮短緩苗時間,確保成活。缺苗3株(穴)以下,在缺苗處一側或兩側,留雙株即可,玉米缺苗一般不提倡補種。
2間苗定苗
適時間苗、定苗是減少弱株率、提高群體整齊度、確保適宜密度的關鍵。玉米生長快,應適時早間苗、定苗。一般掌握1~2片展葉時間苗,2~3片展葉時定苗。間苗原則是去弱苗留壯苗、去病苗留健苗。間苗定苗時間應在晴天的下午進行,因為此時病苗、蟲咬苗發育不良的幼苗易萎蔫,便于識別淘汰。對于苗矮葉密,下粗上細、植株扭曲的絲黑穗侵染苗等,應徹底剔除。病蟲害較重的地塊,要晚間苗、定苗。雙株留苗時兩苗間距5~10cm,松土選留大小一致的健苗,避免造成大苗欺小苗的現象;套種玉米蟲害多,傷殘苗多,草害重,保苗難度大,應適時間苗、晚定苗,一般2片展葉時間苗,3~4片展葉時定苗。
3蹲苗促壯
蹲苗是根據玉米苗期生長規律,用人為的方法進行挖上促下,解決地上部生長與地下部生長矛盾的一項有效措施。蹲苗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苗期底墑好的情況下,不追肥、不灌水,多鋤地,造成上干下濕、上松下實的土壤環境;另一種方法是扒土曬根,即結合定苗。蹲苗時間:春玉米約1個月,夏玉米20d左右,應視地力、品種、苗情靈活掌握。晚熟品種時間宜長,早熟品種宜短;密度大的宜長,密度小的宜短;土質肥沃的可較土質瘠薄的時間長些;壯苗多蹲,弱苗少蹲或不蹲,無論時間長短均應在拔節前結束,以免影響穗的分化。
4弱苗偏管
定苗之后,雖已剔弱留壯,但仍難免出現弱苗。如地勢低洼、干旱嚴重、肥力不足、覆土過深以及害蟲咬傷等都能引起弱苗產生。弱苗對產量影響很大,應及時采取措施,使其由弱轉壯。其措施是采取單株管理,使之迅速趕上一般植株高度,常用的方法是偏施速效肥。對于澇洼地,追肥提苗,排水中耕,散墑通氣。嚴重干旱的地塊,應澆小水,結合中耕促苗。
5中耕松土
中耕不但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氣、提高地溫、增強微生物的活動、促進幼苗健壯,而且還可以消滅雜草、減少地力消耗,在干旱時,能防止水分蒸發,起到防旱保墑的作用。據近幾年調查,玉米苗期中耕2次比不中耕的次生根增加5~6條,根深增加6~7cm,增產10%左右。一般中耕2~3次,第1次在定苗前,深度3~5cm,此時幼苗矮小,要避免壓苗、傷苗;第2次、第3次在定苗至拔節期,深度10cm左右為宜。中耕的原則是苗旁淺耕、行間深耕。直播玉米苗期正逢雨季,要淺中耕,中耕過深,土壤蓄水過多,易造成芽澇或苗澇,套種玉米麥收后應立即深中耕滅茬,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發展。
6追施提苗肥
苗期追肥具有促根壯苗、促葉、壯稈等作用,一般在定苗后至拔節期進行。具體追肥時間應根據苗情、土壤肥力等情況定。三類苗、移栽苗、未施基肥或種肥的地塊及低洼潮濕的地塊,要早追、重追提苗肥,壯苗、土壤肥力高、基肥種肥充足的地塊,可不追或少追提苗肥。苗肥追肥量,原則上磷肥、鉀肥全部施入,氮肥追肥量根據苗情來定。一般高產田施用總氮量的20%~30%,中產田用50%~60%,低產田用60%以上。追肥方法:一般采用溝施或穴施,深度5cm以上,距苗根10cm以上,不要燒苗。
7病蟲害綜合防治
7.1病害防治
(1)大斑病。用40%克瘟散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
(2)小斑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
(3)病毒病。發病初期用20%病毒克星500倍液和綠葉寶400~500倍液混合噴治,有一定效果。還可用氧化樂果乳油1 500倍液或50%避蚜霧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和灰飛虱,消滅傳毒昆蟲。
7.2蟲害防治
(1)地老虎。出苗后用2.5%敵殺死800~1 000倍液,于傍晚噴灑苗行,或用0.05%毒砂撒苗行兩側防治。
(2)蚜蟲。用40%樂果乳劑1 000~1 500倍液噴灑苗心;或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25%亞氨硫乳油1 000倍液防治,同時還可兼治薊馬、瑞典稈蠅和飛虱等害蟲。
(3)粘蟲。危害套種玉米的是第2代粘蟲,危害夏直播玉米的是第3代粘蟲。可用90%晶體敵百蟲或40.7%樂斯本乳油1 000~1 500倍液防治。
8防除雜草
主要是化學除草和中耕除草。在玉米苗期,如在多雨天氣、不能鋤地等情況下用除草劑防除效果極佳。化學除草要嚴格選擇除草劑,準確控制用量。方法是莖葉處理。
8.1玉米三至五葉期
用50%乙草胺乳油1 200~1 500mL/hm2,或用33%除草通乳油1 500~2 250mL/hm2,對水600~750kg/hm2噴灑行間地表。
8.2四至六葉期
用40%莠去津膠懸劑2 250~3 000mL/hm2、72%的2,4-D丁酯900~1 200mL/hm2、80%草凈津可濕性粉劑1 500~3 000g/hm2、20%使它隆乳油1 050~1 350mL/hm2、75%闊葉散干懸乳劑15~30g/hm2,對水600~750kg/hm2定向噴霧。噴霧時要注意在噴頭上加防護罩,以避免玉米心葉發生藥害;并要注意人身安全。
9參考文獻
華北地區韭菜4~5月育苗可直接露地建育苗床,6~7月育苗最好利用早春茬結束后的溫室或大棚,揭除拱架上的四周棚膜,保留頂膜,并覆蓋遮陽網降溫,以利于齊苗。苗床采用地床或架床均可,采用地床時地面應鋪設地膜,使穴盤與地面隔開,避免根系長入土中。
基質可選用草炭∶蛭石=1∶1,或草炭∶蛭石∶珍珠巖=3∶1∶1,按照體積比配制。每1 m3基質加25 kg膨化雞糞,100 g多菌靈或200 g百菌清,攪拌均勻,用于基質消毒。
2 播種
2.1 穴盤規格
采用人工播種方式,播種前,應根據計劃每穴播種粒數和需育苗子的大小選擇所用穴盤規格,一般每穴播種14~15粒,育4~5片葉苗時,選用288孔苗盤;每穴播種20~25粒,育5~6片葉苗時,選用128孔穴盤為宜。舊盤重復使用時,應注意消毒。
2.2 種子處理
播種前檢測韭菜種子發芽率,要求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韭菜種子種皮堅硬,吸水困難,播種前1天,可將種子放入40℃溫水中攪拌至室溫,浸泡24 h后,清除秕籽,撈出晾干后即可播種,也可催芽后播種。
2.3 播種要求
要求將韭菜種子均勻地撒播在裝有基質的每個穴孔內,播種深度1.0~1.5 cm。播種后覆蓋蛭石或配制好的基質,然后澆水,看到有水從穴盤底孔流出即可。
3 育苗管理
3.1 溫度管理
韭菜種子發芽適溫為15~18℃,幼苗生長適溫為15~25℃;幼苗生長要求較低的空氣濕度和較高的土壤濕度,一般空氣濕度為60%~70%,土壤濕度80%~95%為宜;韭菜生長要求光強適中,光照過強對生長不利。高溫期間應注意遮蔭降溫。
3.2 水分管理
韭菜從播種至出苗對濕度要求嚴格,在出苗之前,要保持基質濕潤。整個出苗期要經常觀察種子的萌動、穴盤中培養基質的干濕和日照的強烈程度等。出苗后,適當減少澆水次數,保持床面見干見濕。夏季一般不控水,可早晚澆水1次,穴盤的邊緣部分容易出現漏澆、少澆,缺水現象,發現基質過干、發白,應及時點澆補水。
3.3 肥料管理
苗高10~12 cm時,葉面追施0.1%的尿素1~2次,定植前7~10天,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液1次。
3.4 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干切削技術,通常都指不使用切削液來進行切削加工的技術方法,相對傳統使用切削液加工(濕加工)方法而言,今天更應該從廣義上來理解干切削技術:只要加工過程不使用切削液或使用微量切削液,加工出工件形成切屑干燥、“干凈”(清潔)且能保證加工質量方法,就可歸結為干切削技術范疇。如采用最小量技術(Minimal Quantity Lubrication,MQL)法加工時,工件切屑可保持干燥,過去文獻稱之為“準干切削”(Near- Dry cutting),實際上從廣義來說,可認為其屬于干切削范疇。干切削技術可表述為:切削過程不使用切削液或使用微量切削液,加工出工件形成切屑干燥、“干凈”(清潔) 的高精度、高效率先進加工技術。
干切削技術起源并盛行于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目前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在干切削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據統計德國的制造業已有20%以上的機械加工采用干切削技術;日本已成功開發了使用液氮冷卻的干切削系統并應用于高速加工中心;美國政府實行嚴格的環保法規,更促使其制造業不得不更多地考慮應用干切削技術。
我國干切削技術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知道干切削技術的最大難點在于如何提高刀具在干切削中的性能,同時也對機床結構、工件材料及工藝過程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成都工具研究所、山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及北京機床研究所等單位已對超硬刀具材料、刀具涂層技術及高速加工中心進行過系統研究及成功開發。這些都為我國干切削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初步的技術基礎。
一、干切削技術產生的歷史背景
隨著高速加工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工業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切削液用量也越來越大,其流量有時高達80-100L/min。大量切削液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加突出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1、零件的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
隨著切削用量的成倍增大,切削液的消耗量也大幅提高,因而它在零件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大大增加。據最新調查資料,在零件加工的總成本中,切削液費用約占16%,而刀具的費用只占成本的4%。這個統計分析數據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為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已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2、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
切削液是機械加工工業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的根源。如把大量未經處理的切削液排入江河湖海,就會污染土地、水源和空氣,嚴重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嚴厲的環保法規’3(迫使諸多機械加工企業不得不花費巨資,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液進行處理,否則將被停產。
3、直接危害車間工人的身體健康
目前生產中廣泛使用的水基切削液或多或少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在切削(磨削)過程中,切削液受熱揮發,形成煙霧,在車間工作區常常彌漫著難聞的異味。車間內潮濕的地面和污濁的空氣,會引起操作工人肺部和呼吸道的諸多疾病。人手和切削液直接接觸,還會誘發多種皮膚病,直接影響工人的健康。
切削液的上述負面影響,已成為機械加工工業健康地向前發展的一大障礙。嚴酷的產品價格競爭和日益嚴厲的環保法規監控,迫使人們會很自然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機械加工中能不能不用或少用切削液呢?干切削技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并從90年代中期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
二、干切削的關鍵技術
1、刀具技術
刀具的性能是高速干切削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高速干切削是在無切削液的條件下進行工作的, 這就對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 刀具應具有優異的耐熱性能與耐磨性能, 可在無切削液條件下工作。新型硬質合金、聚晶陶瓷和立方氮化硼( CBN) 等材料是干式切削刀具的首選材料; ② 切屑和刀具之間的摩擦因數要盡可能小, 常用的方法是對刀具表面進行涂層(涂層除了有類似于切削液的功能外, 還在刀具與切屑間起隔熱作用, 相當于切削液中的冷卻功能, 此外, 還有保護刀具材料不受化學反應的作用) , 并輔以排屑良好的刀具結構, 減少熱量堆積; ③ 干式切削刀具還應具有比濕式切削刀具更高的強度和抗沖擊韌性。
干切削刀具常采用較大的前角和刃傾角, 這樣可使刀具與切屑間的接觸面大大減少。同時應采用適宜的T 形刃帶、加強棱刀刃等措施來強化刃口和加強刀刃強度。另外, 也可采用較大的刀尖前角和刀尖后角, 以縮短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接觸長度。由于干切削時切削力大、溫度高, 為減少高溫下刀具與工件材料之間的擴散和粘結, 還應特別注意刀具材料與工件材料之間的合理匹配。例如, 金剛石(碳元素C) 與鐵元素有很強的化學親和力, 所以金剛石刀具雖然硬度很高, 但不宜于在干切削加工中用來切削加工鋼鐵等黑色金屬材料。
對于高速干切削中應用的刀具技術而言, 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刀具涂層技術, 刀具材料技術, 刀具結構和幾何參數的合理設計, 可靠的刀具在線監測技術等。
2、機床技術
在設計高速干切削用機床時, 首先需要著重考慮的二個問題是: 一是如何使切削熱快速傳出, 二是如何將切屑和塵埃迅速排出。圖1 顯示出了高速干切削用機床的基本要求。
圖1 干切削用機床應具備的主要性能
高速干切削時產生的熱量較多, 若不及時傳散出去, 就會使機床產生熱變形, 影響工件的加工精度和機床工作的可靠性, 一般可內置循環冷氣系統。如果存在一些無法排出的熱量, 則應在相關部件上采取隔熱措施。
排屑和去塵同樣不能忽略。干切削過程中容易產生金屬懸浮顆粒, 一旦進入機床運動副, 會使機床部件磨損加劇。若進入電氣控制線路, 則可能引起短路。因此, 除了加強機件和線路的密封性外, 必要時還應設計真空吸塵裝置。為便于排屑, 機床工作臺或主軸應呈傾斜或立式布局, 同時應設置螺旋排屑器等排屑裝置。
機床床身是保證機床穩定性的基礎大件, 應采用熱穩定性較好的整體鑄造的框架式或龍門式結構, 最好應用絕熱材料“人造花崗巖”或新型均熱材料( 如在鋁材料中添加20% 的碳化硅得到的新型復合材料) , 增加絕熱傾斜蓋板。另外, 機床的主軸應具有高的轉速和較高的剛度, 特別是動剛度, 以適應干切削過程中切削力增大、切削振動增強的影響。機床進給單元應具有較高的剛度和較大的推力, 高速進給單元常用的有“伺服電機+大導程的密珠滾珠絲桿副”和直線電機直接驅動2種類型。
總之,切削加工的綠色化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高速干切削是一種綠色制造方式。與傳統切削方式相比, 高速干切削具有生產效率高、加工質量好、無環境污染等特點, 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是未來切削加工發展的一個趨勢。但高速干切削技術是一項綜合技術, 并非簡單地提高切削速度、停止使用切削液就能實現的, 而必須從刀具、機床和工件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 對其中的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與開發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030-02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土地進一步向大戶集中,規模種糧效益日益凸顯,大戶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保證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也有不少農村大戶,由于缺乏基本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甚至賠本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作為水稻N植大戶,要保證水稻高產、穩產,產生效益,需要掌握以下關鍵技術。
1 農田基本設施建設
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應做到“路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針對潛育性土壤,還應開挖深溝以利降潛,增加土壤的通氣性,氧化土壤有害物質;田間缺乏機耕路的,還應結合開溝培寬路面,以利機械進場作業,降低勞動強度和農業生產成本;水源較差的還要架設三相四線,建設提水站,保證水稻生長基本用水要求。進行秸稈粉碎全量還田,有利于培肥地力[1]。
2 品種選擇
以穩產為前提,合理選擇優質、高產、穩產、抗病、抗倒的水稻品種。應選擇抗高溫、耐低溫、抗病害尤其是抗稻瘟病、且具備抗倒能力強的水稻品種。高產品種尤其是超高產水稻品種對肥水管理的要求高,有的高產水稻品種在不同年份產量表現不一。在水、光、熱資源條件較好的地方選擇種植高產品種,尤其以米質優、出糙高、適用市場需求的水稻品種為宜。此外,需針對品種缺陷,在栽培上加以注意。經常考察,多方比較,參考品種審定意見,選擇適宜的水稻品種。
3 種子處理
主要是藥劑浸種和拌種。水稻惡苗病是由種子帶菌引起的,用25%咪鮮胺2 000~3 000倍液浸種十分必要,同時可殺死其他病菌如稻瘟病菌。浸種時間要適當。低溫、種皮厚的,浸種時間可長點;高溫、種皮薄的,應縮短浸種時間。種子量大,催芽期間應時刻關注溫度變化,溫度過高應翻籽,使其溫度均勻防燙芽,過干應補水。種子破胸露白后及時攤芽,防芽過長。低溫天氣可將已充分吸水的種子置于空調間內催芽較妥。稻薊馬喜食嫩秧,造成秧苗不長、萎縮,大田噴藥防治費工費時,而用30%噻蟲嗪拌芽籽后播種,在水稻苗期可控制薊馬危害,并且達到苗齊苗壯效果,因而藥劑拌種工作很重要。
4 合理密植
構成水稻產量的3個要素為有效穗數、穗實粒數、千粒重,有效穗數是基礎,往往多穗型品種的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易獲高產。大穗型雜交品種一般分蘗較弱,育苗移栽的應每穴插2粒種子苗,插足27萬穴/hm2以上,產量才有保證。大戶請人插秧,若采取包干方式,栽插密度很難達到,建議采取直播方式較好,雜交品種用種量應不少于22.5 kg/hm2,常規品種用種量75.0~112.5 kg/hm2;若采取栽插的宜選用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
5 合理均衡施肥
施肥原則應是氮、磷、鉀肥配合,注意補充硅、鋅等微肥,而施肥策略應是施足基肥,重施分蘗肥,主攻孕穗肥。若按產稻谷9 000 kg/hm2以上,應施純氮18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鉀120 kg/hm2。一般三元復合肥(15-15-15)用量不少于750 kg/hm2,尿素用量不少于150 kg/hm2。復合肥總用肥量的65%應基施,剩下35%于拔節前施入(長穗肥);而尿素應于秧苗活棵后及時施入,以達到促蘗的效果,或者部分作基肥(氮肥前移),部分作分蘗肥;鋅肥應于水稻分蘗期施入,以達到促蘗的效果;而硅肥應于拔節前施入,以達到抗倒的效果。破口期結合防病治蟲還應補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增加粒重。切忌偏施氮肥,防止水稻貪青晚熟,發生病蟲危害。
6 合理管水
栽秧及分蘗期宜保持水層1~3 cm深,以促進分蘗。當田間莖蘗數達到計劃產量有效莖蘗數時應及時排水曬田至田間微裂、白根顯現時復水。孕穗至揚花期保水3~5 cm,促孕穗、調濕、調溫。灌漿期干干濕濕以濕為主,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蠟熟期適當延遲排水,增加土壤溫濕度,延緩葉片衰老,增加粒重。
7 病蟲草害防治
應選擇高效、低毒、長效農藥,重在預防用藥。移栽秧苗應于插秧前1周施送嫁藥,如三環唑、噻蟲嗪、9080(10%四氯蟲酰胺)等;大田水稻拔節期重點防治水稻紋枯病、螟蟲及飛虱等,應將9080(10%四氯蟲酰胺)或奧得騰(35%氯蟲苯甲酰胺)與尊保(23%醚菌?嘧菌酯)或楊彩(18.7%丙環?嘧菌酯)及80%烯啶?吡蚜酮混配施用;水稻破口期重點防治穗頸瘟、螟蟲、飛虱等,應混合噴施9080或奧得騰、三環唑或稻瘟靈或春雷霉素、楊彩或尊保、80%烯啶?吡蚜酮或護瑞(20%呋蟲胺)等。此外,強臺風過境或暴雨過后,還應及時防治水稻細菌性病害如細條病、白葉枯病、基腐病,宜選用碧生(20%噻唑鋅)等防治[2]。近年水稻穗腐病發生呈上升趨勢,穗期陰雨天過多,于齊穗后還應補治1次,可選用尊保或楊彩或禾技(75%戊唑?嘧菌酯)等藥劑。
移栽田及拋秧田化學除草相對比較容易,但應注意移栽田除草劑乙?芐不可用于拋秧田,否則易產生藥害,拋秧田宜選用丁?芐比較安全。直播田除草應采取“一封、二殺、三補”的用藥辦法。“一封”即芽籽播種后1~3 d,用30%芐嘧?丙草胺1 800 mL/hm2兌水噴施畦面,注意防止畦面積水而影響出苗,此次除草若畦面平整并保持濕潤數周,可達到一次用藥基本控制草害的目的,但大戶耕作很難做到這一點,即使因雨錯過施藥適期,也要于雨止10 d內將藥施下,以利減輕后期除草壓力[3]。“二殺”即播種后20 d,秧苗二葉一心期左右,雜草二次出草高峰期用藥除草,宜選用22%五氟磺草胺(農地隆)150 mL/hm2+20%氰氟草酯1 200 mL/hm2兌水噴霧(此配方對小苗相對安全),48 h后復水,保水1周,以促進雜草死亡[4]。保水很重要,二次除草不徹底與田塊漏水保水不好有很大關系,除草時間應盡量提前。此次用藥后1周可結合施肥拌施32%芐?二氯750 g/hm2或30%芐嘧?丙草胺1 800 mL/hm2進行二次封草。“三補”即水稻四葉期以后,對漏網雜草進行清殺。根據雜草種類,選用10%f唑酰草胺(春好)1 500~1 950 mL/hm2、10%雙草醚180 g/hm2、二甲?滅草松、10%吡嘧磺隆225 g/hm2、30%敵稗?異惡松3 000 mL/hm2等噴施,同樣需保水7 d,此次除草后結合施肥可用拌施移栽田除草劑乙?芐進行第3次封草。水稻拔節后禁止使用任何除草劑除草[5]。使用時應嚴格控制雙草醚用量,防止藥害發生,尤其是在粳稻田上的使用應特別注意。
8 參考文獻
[1] 薛亞光.水稻高產與養分高效利用栽培技術及其生理基礎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2] 韋本輝,劉斌,甘秀芹,等.粉壟栽培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19):3946-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