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29 10:55: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

五年級學生學過近三年科學課,他們愿意合作交流,能自己動手實驗探究,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高,這就需要我們科學教師引導。本課就是在學生認識形狀與承受力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動手制作活動,研究形狀與承受力、結構與穩固性的關系。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也會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會設計和制作立體支架。

知識與技能: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自主設計、自主發現的樂趣,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不同的形狀的結構穩固性不同。

教學難點:

搭建承受力大的立體支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陸老師去上海旅游的時候拍了這兩張照片,認識這個建筑嗎?

出示:東方明珠電視塔圖片

簡介:東方明珠塔高約468米,塔身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設計抗震標準為“7級不動,8級不裂,9級不倒。”

師:想知道這樣美麗、雄偉、堅固的高塔是怎樣建成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搭支架來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搭支架)

二、搭建平面支架

1、支架的定義:

支架:是指起到支撐作用的構架。

2、支架的形狀: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平面支架

提問:你認為哪種形狀的支架最穩固,最結實?(學生猜測)

通過實驗驗證猜想。

實驗方案

1、實驗材料:大頭針、吸管

2、操作步驟:

(1)每人搭建不同形狀的支架(注意安全)

(2)測量支架的穩固性(往兩邊拉拽)

(3)填寫實驗記錄

小組動手操作,填寫實驗報告,上講臺匯報。

師:大家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更深入的了解有關三角形支架的知識。(播放視頻)

再次出示:東方明珠電視塔。問:說一說東方明珠電視塔為什么如此堅固嗎?

3、支架的穩定性

想一想:

用什么辦法可以使易變形的支架變得穩定、牢固呢?我們來試一試。

分組動手操作,指名匯報。

出示:不穩定的結構可以通過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結構,使它變得穩定。

師:老師這兒也有個正方形支架,試著用同學們的方法拼了拼,可問題來了(吸管作為對角線長度不夠),那怎么解決呢?

學生上臺展示,教師出示成品。

三、搭建立體支架

1、演示立體支架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支架,這和我們前面認識的支架有什么區別?我們來看看這個立體支架它的穩定性。哎呀,它怎么倒了?你能幫老師把這個立體支架變得穩定嗎?咱們今天來了多少小組?那咱們來個搭支架比賽怎么樣?

2、穩固立體支架

搭支架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搭建一座最結實、最穩固的立體支架。

提問:(1)怎樣搭才堅固呢?(小組匯報)

(2)怎樣檢驗測驗立體支架的穩固性,我們需要考慮些什么?(將科學書放于立體支架的頂部,檢測其承受力。)

學生動手搭建立體支架。

3、檢驗立體支架

(1)檢測立體支架的承受力

在立體支架的頂部一邊放科學書一邊仔細觀察。

(2)分析各組支架的優缺點

成功的喜悅,失敗的苦惱。展示成功的立體支架分析它的優點所在,出示失敗的立體支架對其提提建議。

(3)完善本小組的立體支架

聽了大家的評價,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支架。

四、知識拓展

篇(2)

科學概念:

1、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3、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猜想、驗證活動獲得數據,轉化為證據并得出結論,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整理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

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明確物體的沉浮與同體積液體輕重的關系。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1個鉤碼、一個馬鈴薯、一個彈簧秤(量程1N)、一杯清水、濃鹽水、糖水、(酒精)、自制溢水桶、天平、250ml燒杯3只、100ml燒杯一個。

教師:馬鈴薯2個(體積相同)、燒杯、

自制溢水桶、食用油、清水、濃鹽水、酒精、試管(2個)、比重計、體積相同的正方體塑料塊三個、自制糖漿、軟木塞、鵪鶉蛋、橡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現在遇到了一個小麻煩,我分不清哪杯是清水,哪杯是濃鹽水了?誰能到前邊來用上節課學到的知識,幫我區分一下哪杯是清水?

二、新課

(一)測量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

1、同一個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出現不同的沉浮情況,浮力是否有大小之分呢?

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測?

在濃鹽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測呢?

2、看來測馬鈴薯在這些液體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種方法,比較費時。為了便于研究,我們用鉤碼來代替馬鈴薯,因為鉤碼在這些液體中都是下沉的。所以只要選用下沉物體的浮力測法即可。

即:

浮力=空氣中的重力—液體中的重力

3、實驗前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老師也有幾條建議。

課件出示

1.調零。

2.測量時鉤碼要全部浸入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讀數時手要拿穩測力計待示數穩定后讀數。

請各組組長檢查一下實驗器材:一個測力計、一個鉤碼、一杯清水、一杯濃鹽水、一杯濃糖水+記錄單

4、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重點對數據估讀予以指導)

5、請學生匯報,教師將實驗數據錄入到匯總表1。

濃鹽水

濃糖水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6、根據實驗數據師生得出結論:同一個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7、浮力為什么會不同的呢?啟發學生猜想。

教師出示同體積的水和食用油,(體積予以強調)將水倒入裝油的試管中,水下沉到試管底部。

水為什么會下沉?(水比油重)

教師補充:(板書)

水比油重

下沉

相同體積

油比水輕

上浮

所以馬鈴薯在清水中下沉可能是:……(生補充)

馬鈴薯在濃鹽水中浮可能是:……(生補充)

教師隨機把板書改為

馬鈴薯比水重

下沉

相同體積

馬鈴薯比濃鹽水輕

上浮

三:推測與驗證

1、這只是猜想,如何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可以稱一下)

在稱之前,如何使馬鈴薯、清水、濃鹽水三者體積相同呢?

教師出示溢水桶,做好演示。(排水法)

2、測出與馬鈴薯同體積的清水、濃鹽水后,接著怎么做?(用調好的天平比較質量)

3、組內檢查實驗器材:一個馬鈴薯、一個溢水桶、三個相同的燒杯、清水、濃鹽水、竹簽、天平(無砝碼)、實驗記錄單

實驗一:同體積的馬鈴薯和清輕重的比較。

馬鈴薯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請生匯報實驗總結結論:相同體積的馬鈴薯比清水重,下沉。

實驗二:同體積的馬鈴薯和濃鹽水輕重的比較。

馬鈴薯

濃鹽水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請生匯報實驗總結結論:相同體積的馬鈴薯比濃鹽水輕,上浮。

4、現在你能解釋馬鈴薯在濃鹽水中浮的原因了嗎?

(相同體積的馬鈴薯比濃鹽水輕,所以上?。┮簿褪钦f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板書)

那馬鈴薯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就是……(相同體積的馬鈴薯比清水重,所以下沉)

也就是說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板書)

5.現在你發現物體沉浮的秘密了嗎?(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

四、判斷塑料塊的沉浮。

(應用)

1、塑料塊放入清水、濃鹽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況會怎樣?

學生根據浮沉原因先判斷,師演示再次驗證

2、出示書中的兩張圖片,請學生推測同體積物體的輕重。為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章圖片教師進行課堂演示。

3、簡單介紹比重計

五、總結

1、經過一個單元的學習,我們來總結一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1、怎樣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來解釋物體的沉浮現象?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規律?

3、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六、板書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物體比液體重,

下沉

相同體積

物體比液體輕,

上浮

七、實驗單設計

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為

N

濃糖水

濃鹽水

在液體中的重力G/N

受到的浮力F/N

同體積的馬鈴薯和清水的輕重比較

馬鈴薯

輕、重

同體積的馬鈴薯和濃鹽水的輕重比較

篇(3)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課題背景:

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不僅僅有物體本身的重量和體積(密度),而且還有液體的密度。學生經歷了本單元前六課的學習,了解物體的材料特性會影響它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本課將展開對影響沉浮狀態的另一個變量,即液體進行研究,向學生展示一個新的探索項目。

本課主要研究當物體放置的液體改變了,或不同濃度的液體,對馬鈴薯沉浮狀態是否有影響。調制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鹽水,可以使學生感知:在液體中溶解足夠多的食鹽時,馬鈴薯才能浮起來。在學生的實踐中滲透改變液體密度會影響物體沉浮的概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一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

2.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

教學重點:

經歷一次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發現規律,理解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難點:

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馬鈴薯,清水,濃鹽水,鑷子,紙巾。

小組實驗:馬鈴薯、培養皿、鑷子、食鹽、勺子、塑料片、燒杯、100毫升清水、筷子、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情境:光頭強如何取出沉在缸底馬鈴薯的故事。

2、引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二、活動一:鹽水是否能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

1、問題:鹽水能否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分析:鹽水能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

2、介紹實驗步驟

(1)把馬鈴薯輕輕放入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態。

(2)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入鹽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態。

3、學生演示實驗,其他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4、歸納結論:鹽水能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

三、活動二:放多少食鹽溶解在水中,才能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

1、問題:食鹽溶液要達到一定的濃度才能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

2、分組討論,設計實驗。

3、學生發言,表達設計思路。

4、看操作步驟圖,整理實驗步驟,提示學生需要注意的事項。

①100毫升水

②取1平勺鹽

③放入水中攪拌至完全溶解

④用鑷子夾馬鈴薯放入水中

⑤記錄馬鈴薯在水杯中的位置

⑥用鑷子從水中取出馬鈴薯,放置于培養皿中,重復實驗。

5、分組實驗活動,時間10分鐘。

6、實驗結束。

①收拾桌面

②上交實驗材料

③整理實驗結論

7、學生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①放了多少平勺食鹽溶解后,馬鈴薯的沉浮狀態開始改變?

②放了多少平勺食鹽溶解后,馬鈴薯開始露出水面?

③我們的發現是:當鹽水濃度增大的時候,馬鈴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8、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鹽水濃度和馬鈴薯受到浮力大小的關系。

四、拓展和應用

1、情境:光頭強在沒有食鹽的情況下,還能取出沉在缸底馬鈴薯嗎?

2、任務:應用課堂上的方法,和父母一起調制糖溶液(或其他),看是否能讓馬鈴薯浮起來。不局限于用糖做探究實驗。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活動一

發現:鹽水能改變馬鈴薯的沉浮狀態。

活動二

發現:當鹽水濃度增大的時候,馬鈴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附件:

活動二記錄表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平勺鹽

100毫升

)平勺鹽

100毫升

篇(4)

《植物的一生》一單元四課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從播種到收獲,從發芽到結果,依次展開對植物生命過程的觀察與記錄,對植物各部分形態和功能進行觀察與探究。本課《植物結果了》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在經歷了前面較長時間種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課,在這一課學生要學會自己整理前期記錄的種植記錄表,再來課堂上做交流。通過交流與比較西紅柿和黃瓜的生長過程,概括出它們的共同特征。緊接著通過找西紅柿和黃瓜的種子,初步認識果實的構造,懂得辨別果實,辨認植物的可食部分,鞏固對植物各部分的認識,最后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對植物的利用情況,認識植物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價值。

【學情分析】

本課是三年級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生在經歷了一年級《多姿多彩的植物》這樣一課對植物形態特征的初步認識和二年級《栽小蔥》這一課對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對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礎和熱情,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一生》讓學生對植物構造、功能、生命過程、植物資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本課《植物結果了》更是帶領學會認識了植物完整的生長過程,學生在這一課會很有成就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有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2.知道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知道我們通常食用植物的哪個器官。

4.認識植物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科學探究:

1.通過回顧植物的生長過程,找出西紅柿和黃瓜生長過程的共同點。

2.能利用果實的特征辨別果實和非果實。

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2.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調查身邊特殊的植物資源。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了解周圍的植物資源,認識到植物的價值。

【教學重點】

知道果實由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組成。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找出果實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視頻。

學生材料:各種植物的部位。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經歷了哪些過程嗎?能不能按順序說一說?

學生發言

2.揭題:是的,植物的一生開始于一顆種子,發芽,生長,開花,最后結果,那么你們種下的西紅柿和黃瓜結果了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觀察《植物結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談話:同學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種植和記錄,一定有不少豐碩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們請小組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小組展示種植記錄

2.談話:同學們的種植記錄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們選取了兩組種植記錄,請大家認真再看一看,小組討論一下,西紅柿和黃瓜的生長過程有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組討論匯報

三、探究植物的果實

1.談話:西紅柿和黃瓜都經歷了發芽,生長,開花,結果這樣一系列的過程,之前我們已經研究過了他們的種子、根、莖、葉,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觀察他們的果實。

出示西紅柿和黃瓜

2.活動一:觀察果實的內部結構

談話:請同學們從中間切開果實,認真觀察,說一說,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小組實驗匯報

3.教師補充:切開西紅柿和黃瓜我們會發現種子就包裹在果實中間,而包裹在種子外面的,生活中我們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學上我們統稱果皮,所以果實是由果皮和種子兩個部分組成的。

4.提問:那么如果西紅柿和黃瓜要繁殖后代,你們覺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

5.小結:植物通過種子繁殖后代。花、果實、種子屬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應用

1.提問:你們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實的特點了呢?你能不能從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屬于植物的果實?

多媒體展示甘蔗,胡蘿卜,花生,蘋果,香蕉,蠶豆,豌豆莢等

小組討論分類

2.談話:看來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實才能作為我們的食物,你們能說說,多媒體上的這些食物它們分別是植物的哪個部分嗎?

小組討論發言

五、拓展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分類、繪制、制作等活動,學會制作植物的根標本。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知道植物的根生長,知道植物根的形態有直根系和須根系。

情感與價值觀:培養愛護綠化的意識,愛惜珍惜綠色植物的情感與行為。

教學重點:知道根的多樣性;繪制、制作簡單的根標本。

教學難點:知道根的多樣性;繪制、制作簡單的根標本。

教學準備:菠菜、小蔥、大蒜、芹菜

、卡紙、透明膠、PPT、視頻資料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

根的作用

活動目的:通過討論,初步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輸送營養物質。

活動器材:圖片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討論:植物的根往哪個方向生長?(向地性)

交流: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

小結:根據有向地性,可以吸收輸送水分養料,固定植物。

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觀察討論根生長的方向與本領。

活動二

不同的根

活動目的:初步知道植物根的形態有直根系和須根系。

活動器材:菠菜、蔥等植物的根的標本或實物,視頻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觀察:植物的根實物標本,認一認,分一分?

分類:它們是什么蔬菜?你根據根的形態進行分類嗎?

(小組討論操作)

交流:為什么這樣分?

視頻:認識直根系與須根系。

分辨:直根系與須根系。(變態根)

繪制評價:須根系和直根系。

教師可利用根標本和實物根(菠菜、蔥)給學生提供直觀感受,區別植物的根的不同,了解一些特殊的根。

活動三:根的生長

活動目的: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知道植物根的來源。

活動器材:圖片,視頻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觀察:植物的根從哪里來的?

交流:植物根的生長。

錄像:根的生長。

這個實驗在課堂短時間看不出結果,在課前實驗,課時進行交流。

活動四

標本制作

活動目的:初步按照操作流程圖,學習制作植物的根標本。

活動器材:圖片,蔬菜實物,紙卡等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觀察:根的生長標本與整株植物標本圖片。

觀察:教師演示簡易標本制作。

操作:將蔬菜實物制作成標本。

討論:野外采集植株制作標本。

(通過制作植物的根標本,讓學生體驗植物根標本的制作過程,比較植物的根的形態,了解不同植物的根形態不同,激發學生探究植物的根的興趣。)

小結:

教師介紹挖掘植物的根的過程:1、準備挖掘鏟;2、把整棵植株挖出來;3、用水沖洗;4、壓制做成標本。

板書:

(向地性)

作用:

固定、

吸收、

輸送

水分與養料

形態:

直根

主根

芹菜、菠菜

側根

篇(6)

知識與能力:通過多媒體欣賞了解松樹的構造及組成部分,并能夠學會并掌握國畫干筆中鋒勾勒及墨色的變化,提高學生國畫的鑒賞能力及繪畫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照片和國畫松樹的對比,了解國畫松樹的表現方法,并通過教師演示,掌握竹子的繪畫方法及繪畫步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欣賞、表現國畫松樹,探索用水墨自由創松樹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通過畫松樹,感受并學習松樹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頑強、挺拔、剛毅的品格。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美好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松樹干、松樹麟以及松針的畫法。

教學難點:巧妙運用各種國畫技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并能畫出有一定意境。三、教學策略

通過上堂課寫意動物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國畫的基本用筆用墨的方法,但是由于國畫這種藝術形式不是一招一式便能掌握的繪畫技能,它需要長時間的反復練習鞏固,這樣就需要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容易,更輕松的掌握其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本冊國畫教學中我采用“欣賞——演示——嘗試體驗——小組分析——嘗試創作——欣賞提升”這樣的教學策略及模式,讓學生了解國畫課的流程,并從中學會掌握國畫用筆用墨技巧方法,為以后創作更多類型的國畫做鋪墊。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接詩游戲

師:上課前請同學們和我玩個游戲,叫接詩游戲。我說上句看看同學們能不能猜到下一句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你知道這句詩是贊美什么的詩句?

生:“松樹”。那這句詩說明松樹有什么樣的性格呢?(頑強、挺拔、剛毅的品格)

師:那今天我們一起用國畫的形式畫一畫松樹

引出課題——學畫松樹

多媒體出示松樹照片與國畫松樹的對比,提出問題:

1.現實中的松樹與國畫松樹有什么區別?

2.國畫松樹是怎樣表現的?

3.你覺得國畫松樹的繪畫步驟是什么?先畫什么?然后呢?

利用真實的松樹和國畫寫意松樹做比較,分析其中的區別,讓學生了解國畫畫面是怎樣描繪真實實物,初步感受中國畫給人們帶來的獨特藝術魅力。

觀察欣賞

1.

一般以扇狀、車輪狀、馬尾狀來表現同一單元的密集松針。以“品”字形結構合成一組松針。

2.

畫松針時用筆要挺勁,有疏密變化,并有濃淡層次感。

通過教師演示,能夠讓學生直觀的觀察欣賞國畫寫意松樹是怎樣表現的,包括它的繪畫步驟及用筆用墨的方法以及松樹的枝干及松針

的繪畫方法。為下一步學生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嘗試體驗

通過剛剛欣賞教師演示,讓學生嘗試體驗其中用筆用墨的方法。(包括中鋒運筆、側鋒運筆,兩者相結合的方法。用墨汁調出不同深淺的墨色,焦、重、濃、淡,輕。)教師巡視指導并提出問題。你在嘗試中遇到了哪些問題?

你覺得松樹哪部分比較適合運用中鋒運筆?側鋒運筆呢?(葉子適合中鋒干筆,在后面的染色環節可以運用濕筆側鋒來畫)

初步用國畫用具嘗試在生宣紙上創作,體驗國畫藝術魅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在國畫繪畫中用筆,用墨的技巧方法。解決重點。

欣賞分析

欣賞

師:請同學們欣賞國畫作品,小組交流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教師把班級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放置一幅國畫松樹。)

分析所欣賞國畫松樹的作畫流程。1.分析運用了哪些松針的表現方法。2.畫面中還運用了哪些顏色?在你的國畫顏料中找一找叫出它們的名字。(藤黃、花青、曙紅、赭石、三綠、酞青藍等。)學生分析時引導學生可以對照畫面舉例分析。

通過欣賞作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再次通過觀察直觀的了解國畫的繪畫步驟及用筆用墨的方法,欣賞的同時激發學生創作欲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及分析能力。

聯想創造

通過前面所學及嘗試得到的經驗,在生宣紙上臨摹或寫生一幅松樹畫面。教師巡視指導。

通過學生創作作品,提高學生的國畫繪畫能力,動手能力。

自評互評

教師請學生展示最后完成的繪畫作品,并請學生說說對自己作品的想法。其他同學給他好的建議,教師做最后指導評價。

培養學生學會美術評價語言,能夠從美術的審美角度評價作品。

拓展欣賞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知道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物質。

2.知道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非常重要的。

二、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2.

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三、

教學準備:

教師:紙張、火柴、金屬湯匙、蠟燭、白糖、豆子、沙、水、燒杯、篩網、記錄表等。

學生:觀察周圍物質的變化。

四、

教學過程:

1、趣味實驗導新課

教師出示一張紙,談話:老師這里有一張紙,下面請同學們也各取一張紙,跟老師一起做試驗。

1)將紙整齊地折疊幾次,然后伸展開。

2)將這張紙團成一團,然后伸展開。

3)在將這張紙撕成幾條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讓這張紙發生了變化,這張紙發生了哪些變化呢?紙本身發生變化了沒?

學生根據試驗得出:紙在形狀,大小等發面發生了變化,但紙本身沒有變化。

教師談話:下面老師再跟同學們做一個試驗。

實驗演示:取剛才撕的一張小紙條,用火柴點燃紙條,觀察現象。

教師提問:實驗過程中同學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變化過程中物質本身是否發生了變化?

學生觀察得出:紙燃燒后產生了灰燼,物質本身發生了變化。

教師談話:世界是有物質構成的,物質總在不斷地變化。物質的變化各種各樣。這節課,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物質的變化。

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

2、師生互動學新課

活動一:觀看視頻《熗炒青菜》,觀察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交流:鹽溶解了,青綠色的菜變成了黃綠色。

活動二:混合沙和豆子

教師談話:今天,老師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兩道“菜”,第一道“菜”:“涼拌”沙和豆子。

(出示沙和豆子)談話:這是豆子和沙,將它們混合后會不會發生變化呢?要想知道這些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

師生交流并達成共識:豆子和沙原來的樣子,豆子和沙混合后的樣子。

教師談話:下面我們就來觀察豆子和沙原來的樣子。

學生分組觀察:從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別放在紙上觀察,看看沙和豆子本來是什么樣的。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中,并留一小部分豆子和沙為后面的對比使用。

教師提問:現在請同學們簡單描述各自觀察的結果。

師生交流并達成共識:每粒沙,沒顆豆子的形狀、大小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沙、都是豆子。

教使提問:混合沙和豆子,會不會發生變化呢?

學生猜測。

教師提問:混合后,有什么證據證明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呢?

師生交流:運用“用篩子篩”的方法分離混合物,然后對分離后的豆子和沙進行比較。

多媒體出示實驗步驟:

取樣

混合

攪拌

分離

對比

教師談話:下面我們一起交流沙和豆子混合后是否發生了變化。

學生交流。

師生小結:混合沙和豆子,我們觀察不到它們的明顯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這樣。這道涼拌“菜”就做完了。

活動三:觀察白糖的變化

教師談話:做完了第一道菜,接下來我們做第二道“菜”“鐵板燒”白糖,混合沙和豆子,我們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那加熱白糖會怎樣呢?下面請同學們預測并把實驗前的白糖特征記錄下來。

學生觀察、預測并記錄,教師引導學生交流預測。

教師談話:這些不僅僅是猜測。我們需要通過實驗獲得證據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再次老師要強調一下,這個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老師帶來的演示實驗。(出示白糖加熱的小微課)

教師:看完了視頻,同學們認為在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師生共同交流,最后教師總結注意事項。

1)在勺子內放入少量白糖,大約占勺子的1/3。

2)用蠟燭的外焰加熱,臉不能距離蠟燭太近。

3)加熱時仔細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3)加熱結束后,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

5)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熱的部分,小心燙傷,注意安全。

各小組開始給白糖加熱,并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做完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白糖變化。

師生交流討論實驗現象,最后達成共識:白糖在加熱過程中,首先由固體變成液體,再繼續加熱后又變成了有焦味的黑色固體。

教師提問:黑色固體是不是原來的白糖呢?

教師談話:我們知道,白糖能溶解在水中,且使水變甜。下面請同學們將白糖加熱后成的黑色固體放到水中,看能否溶解在水中。

學生活動,交流現象:黑色固體不能溶解在水中,說明黑色固體已經不是白糖。

教師談話:這種黑色固體不是糖,那它是什么呢?科學家早就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固體是“炭”。

活動四: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教師談話:剛才我們做了兩道“菜”,兩道“菜”的變化分別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交流匯報。

教師總結:像撕開紙片,混合豆、沙,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大小、形態等,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那樣會生成新物質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活動五: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總結兩者的本質區別

教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剛才實驗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蠟燭也在發生著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么?

學生交流匯報

教師:科學家已經證明了蠟燭燃燒后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即也生成了其它物質。

教師提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質的區別是什么呢——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活動六:說一說生活中的一些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

篇(8)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1.我們的教室里有很多物體,你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組成?(板書:書、桌子……)

2.發現我們身邊的物體都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而且這些材料都有一個特點,都能夠直接觀察到、實際存在的料。在科學上我們這些實際存在的東西叫做物質。換一句話就可以,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板書:看物質(實際存在).

3.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比如:出示“空氣、電、火、聲”這些是不是物質呢?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4.用什么方法證明它們的存在呢?有一個塑料袋抓空氣,實際存在;電、火、聲存在嗎(打雷、點燃火柴、對話)?都是實際存在。(空氣、電、火……)

5.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整個教室由什么組成呢?(物質)向外看整個世界什么組成呢?(物質)(板書:構成世界)

同學們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物質,那么物質在不在變化呢?你認為,有沒有一層不變的物質呢?你能舉例說一說嗎?(板書:變化?)

同學們認為物質總在在變化,是不是所有的變化都相同的呢?如果讓你來分分類,可以分成幾類呢?

(1)活動一:

觀察易拉罐被壓扁和水結冰現象。(形狀、體積、狀態發生變化,組成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

1.課件:易拉罐圖(用什么物質做的),把易拉罐壓扁圖,發生了什么變化?(形狀、體積發生變化)。

2.再看一幅圖,一杯水變成了冰,什么發生了變化?(形狀、體積、狀態發生變化)。

3.易拉罐壓扁、水結冰,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相同之處嗎?(形態、大小發生了變化,易拉罐壓扁前它的材料是鋁合金做的,壓扁后它的材料還是鋁合金做的,還是原來的物質!水結成冰后,物質有什么發現變化,冰其實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水),物質也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相同點就是物質都是沒有發現變化)

板書:形狀、體積發生變化

。(沒有產生新物質)

課件出示形態、大小發生了變化,還是原來的物質

(2)活動二:

觀察火柴燃燒,鐵釘生銹現象。(產生了新的物質)

1.生活中還有一些變化現象,火柴會燃燒,鐵釘會生銹。這兩種物質的變化能在我們課堂上實現嗎?(火柴可以,鐵釘的變化需要在空氣中長時間氧化才能實現)

2.同學們想做一下火柴燃燒的實驗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課件:

①火柴燃燒實驗:

點燃一個火柴,觀察火柴燃燒過程中的變化。注意安全。

比較生銹的鐵釘和沒有生銹的鐵釘實驗:觀察鐵釘生銹發生的變化。

物質變化記錄單

第(

)組

物質名稱

發生了哪些變化

相同點

火柴

燃燒的火柴

鐵釘

生銹的鐵釘

3.組長整理好實驗器材,哪個小組愿意來分享?他們分享的時候,我們其他小組應該怎么做

4.剛剛我們觀察的火柴燃燒和鐵釘生銹,這兩種變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都產生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了新物質。(如果回答不出來,引導提問一根火柴由哪些物質組成?燃燒后它組成的物質還有什么?鐵釘由什么物質組成?生銹的鐵釘由什么組成?它們的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1)我們知道了物質是變化的,有些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老師準備了一些材料,紙、蠟燭、火柴。你有辦法讓紙、蠟燭發生變化嗎。

課件:讓物質(紙、蠟燭)發生變化(實驗)

1.

試一試用不同的方法讓紙和蠟燭發生變化

2.

把變化的情況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3.

提示:實驗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種實驗材料,注意安全!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填寫記錄單

讓物質發生變化記錄表

小組

物質名稱

使用的方法

發生了哪些變化

產生新物質

紙片

蠟燭

(2)匯報

篇(9)

1.

一共要拿12個蘋果,選出下圖中最合適的兩盤。

我拿第(

)盤和第(

)盤。

2.

看圖按要求寫四個組算式:

3.

看圖列算式。

-

=

(枝)

4.

填表。

原有

18個

15支

14把

賣出

7個

6支

5把

還剩

(1)???個

(2)???支

(3)???把

5.

【填算符】在??????????里填上>、

14+0

11+2

11-2

15-9

4+1

6.

填一填:

比11少2的數是??????,比9多1的數是??????。

7.

用3、11、8寫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3+

=

8+

=

-3=

-8=

8.

解決問題。

-

=

(個)

吃了??????個。

9.

小明有14支彩色筆,小剛借走了5支,小明還有???(1)

支。

10.

看圖列式計算。

-

=

11.

媽媽買了12個蘋果,小華吃了4個蘋果,還剩??????個蘋果。

二、計算題

12.

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正確!

10-7=

12-4=

11-6=

14-8=

2+9=

13-9=

13-5=

14-9=

6-6=

5+6=

7+8=

10+4=

15-8=

4+9=

11-2=

6+9=

9+5=

16-8=

7+7=

9+9=

13.

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5+=11

+3=16

-9=5?12-=4

5+6-9=

8+8-7=

14-6-2=

三、解答題

14.

看圖寫算式:

=(朵)

=(只)

=(只)

他們還剩下幾朵?

15.

看圖列式計算

16.

雞有12只,鴨有9只,鵝有7只。

(1)鴨和鵝一共有多少只?=(只)

(2)公雞有5只,母雞有幾只?=(只)

17.

看圖列式。

(1)

-=(個)

(2)

+=

-=

+=

-=

篇(10)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氣孔的分布狀況、結構及其作用。

(2)了解氣孔的張開與閉合。

(2)能完整地描述水、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植物氣孔數目和分布的探究,理解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生活中常見的葉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氣孔的分布狀況、結構及其作用。

【難點】

實驗證明氣孔的存在。

教學過程

知識點 水的散發結構

【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第154~156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蒸騰作用中,水是從葉的

上、下表皮

中散發出來的,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要

多于

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葉的表皮細胞排列非常

緊密

,其中呈半月形的細胞是

保衛

細胞,兩個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

氣孔

。氣孔不僅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

氣體交換

的“窗口”,而且是

散失體內水分

的“門戶”。

3.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根毛

根中的皮層細胞

根中的導管

莖、葉中的導管

葉肉

氣孔

葉外。

4.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土壤中的無機鹽溶解于水中,它們被

吸收后,隨著

導管

中的水流,被運輸到植物體的

莖、葉

等器官中。

5.植物能通過

氣孔的開閉

來調節蒸騰作用的快慢,使植物體內始終保持著適量的

水分。

【教師點撥】

1.當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張開;當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時,氣孔閉合。

2.植物體葉片表皮的氣孔數目、分布和位置常常隨植物的種類以及植物所處的生態環境的不同而不同。

3.通過氣孔蒸騰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一條主要途徑(約占95%),水分也可以通過莖上的皮孔和葉表皮細胞的角質層進行散失。

【跟進訓練】

1.氣孔是葉表皮上一對保衛細胞之間的空隙。下列不能通過氣孔進出植物體的是

( A )

A.無機鹽

B.水

C.氧氣

D.二氧化碳

2.葉片中調節氣孔開放和關閉的結構是

( B )

A.表皮細胞

B.保衛細胞

C.葉肉細胞

D.葉脈

3.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會受到氣孔開閉影響的是

( C )

①蒸騰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水分的吸收和運輸;⑤無機鹽的吸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上一篇: 培訓學習報告 下一篇: 專業技術人員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正安县| 蒙城县| 宜阳县| 星子县| 尖扎县| 浦北县| 富川| 全椒县| 宣威市| 筠连县| 北海市| 徐闻县| 邵武市| 肥西县| 兴隆县| 松溪县| 曲麻莱县| 新竹市| 宣威市| 菏泽市| 鄂托克前旗| 屯留县| 凤山县| 芮城县| 保康县| 温宿县| 弥渡县| 响水县| 朝阳区| 贞丰县| 兖州市| 宁河县| 若尔盖县| 湖南省| 建昌县| 峨眉山市| 洛阳市| 龙里县| 福州市|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