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中醫培訓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30 08:18: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培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培訓總結

篇(1)

(二)加強常規培訓

1.全員培訓

我市有6千多名教師,每名教師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學時的規范化培訓。培訓內容以人為本,貼近教師、貼近教學、講求實效,注重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形式上突出教師選擇性,加強過程監控和結果管理。五年來全市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四川省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準則》、《四川省教師職業行為八不準》、《四川省規范教育收費工作八條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在加強和改進教師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重視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廣泛開展師德典型宣傳,完善新教師崗前師德教育制度。積極鼓勵全市廣大教師參加“三新一德”自學考試,幾年來全市參加“三新一德”自學考試共()人次。不斷改進師德教育方式,增強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市教師進修學校在全員培訓中開設師德教育專題,促進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帶動教師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2.校長培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一方面,按照上級安排選派中小學校(園)長參加上級培訓,同時,開展我市小學和幼兒園校(園)長培訓。抓了“任職資格培訓”、“在職校長提高培訓”和“骨干校長高級研修”等三種培訓共()期。已經取得“任職資格培訓合格證書”的中小學校長在每一個培訓周期內必須接受不少于()學時的提高培訓。

3.校本研修(加:我市校本研修的做法專家小組等)

校本研修是教師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新時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模式,教師靈活性培訓主要是通過學校校本研修實施的,我市要求教師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學時的靈活性培訓。校本研修是從本校教育教學實踐和教師實際出發開展的教師培訓,由于它植根于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因此更容易與教育教學和教師的實際相結合,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同時也有利于處理好工作與學習、培訓的關系。在對實施課改總結的基礎上,各校對課改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凝聚廣大教師的智慧,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形成課程改革的成果,全面開展校本研修,做到研修有計劃、實施有記錄,歸檔管理及時規范。

我市在全面實施校本研修的基礎上,從2008年開始試點建立xx市級校本研修實驗(示范)學校,經批準的縣級校本研修實驗學校可將校本研修學時計入規范化培訓的足額學時。目前校本研修縣級實驗學校有()所;有()所學校被綿陽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辦公室批準為開展納入中學教師繼續教育規范性登記的校本研修示范學校。

我市教師進修學校繼續教育辦公室按照《綿陽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研修管理實施辦法》要求,進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的各項管理。作好各學年度的縣級校本研修實驗學校的考核認定工作,不斷把校本研修工作引向更規范、質量更高的層面。

4.網絡培訓(繼教網研修網人事局公共科目培訓)

根據國家、省、市教師網絡聯盟的形成,我市借助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的學習管理平臺,積極實施和推進遠程非學力培訓。九八年以來,小學幼兒教師共有()人參加培訓,合格率達()%;中學教師共有()人參加培訓,合格率達()%;中小學校長共有()人參加培訓,合格率達()%。全市校長及學校中層干部參加聯合國兒基會2012年四川地震災區愛生學校項目培訓550人,合格率99

.3%。此外教師進修學校、電教站還根據新形勢下教師培訓的特點和規律,積極探索教師繼續教育遠程學習與管理平臺的建設,不斷開發中小學教師網上學習資源,組織網絡培訓課程,開展網絡備課、網上教研活動,大力探索視頻案例的制作,為一線教師提供系統的視頻案例,讓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并相互交流,吸引中小學教師參加網上培訓學習。

綿陽市人事局關于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網絡培訓2008年、2009年、2012年網絡公需科目培訓全員合格。

篇(2)

一、組強措施情況  

年初制定了項目工作實施計劃,成立了領導小組及技術指導小組,組織鄉村醫生召開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培訓會,對“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65歲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中醫保健等相關內容進行培訓。培訓人數8人。  

二、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管理老年人456人,其中接受中醫藥服務管理老年人256,;0-36個月兒童數329,其中接受中醫藥服務兒童125人次。全年開展中醫藥管理專項培訓1次、中醫健康教育講座2次、公眾健康咨詢活動1次、健康宣傳專欄2期、播放中醫健康影音資料1種,發放中醫健康宣傳折頁2種,累計發放中醫藥宣傳資料300余份。  

三、存在問題  

1、專業人才緊缺,師資培訓不到位,大部份醫務人員專業性不強,問診經驗欠缺,評價結果無法反應老年人身體狀況,群眾不易接受。  

2、工作壓力大,基本公共衛生工作啟動以來,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及鄉村醫生工作極端繁忙,而績效工資未得到提高,缺乏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項目工作順利開展。  

篇(3)

關鍵詞 PDCA;中醫培訓;理論知識;專業技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77

伴隨著社會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保健意識的增強,對中醫護理技術有進一步的需求[1,2]。同時隨著中醫醫院管理年的檢查,中醫醫院等級評審的相繼活動,對中醫護理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我院不斷開展中醫特色護理及落實中醫護理常規,提高了對護理人員在中醫“三基”方面要求[3,4]。我院采用PDCA循環培訓方法在提升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專業技巧方面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3年1~ 3月選擇我院參與培訓的護士64名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6.00±3.10)歲。學歷:中專37名,大專22名,本科5名。工齡:1年以內9名,1~2年15名,2~3年25名,3~4年10名,4年以上5名。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護士在年齡、學歷、工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中醫護理大綱制定好培訓方案,主要內容

有:護士中醫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培訓、常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培訓,例如灸法、拔罐療法、穴位按摩法、刮痧療法、換藥法、熏洗療法、濕敷法、貼敷法、涂藥法、中藥保留灌腸法、藥熨法、耳穴埋豆法、坐藥法、敷藥法、中藥煎煮法常見的15項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授課培訓形式。觀察組采用PDCA法培訓,現報道如下。

1.2.1 計劃階段(plan) 中醫護理技能臨床教學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護傷病意識、良好的操作技能、一定的創新能力。為此,首先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了解護士關于中醫對疾病的作用、中醫理論知識,后由護理部、護士長、培訓老師結合教學大綱及培訓經驗,并依據問卷調查表,制定好教學計劃,主要明確了培訓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評方式等。

1.2.2 實施階段(do) 將為期3個月的培訓計劃表發放至護理部、護士長、及觀察組的護士,具體見表1。

1.2.3 檢查階段(check) (1)情景模擬法。在實施階段中為了更好的使護理人員理解臨床實際工作,知曉護理工作的目的、意義、重點與難點,在每次技能操作的實踐培訓結束后,由培訓老師隨機抽取兩名護理人員扮演患者及操作者,指定一項護理操作,在護理操作進行中設置一些障礙,深入考察護理人員的理論及臨床操作的掌握水平[5,6],糾正護理人員的認知誤區、護理操作誤區,使其更好的掌握相關操作。(2)中期摸底測試。總計分為3次,時間分別為理論培訓中期、技能培訓中期(2次),考核內容為對已進行的相關理論知識、專業護理操作技能的摸底測驗,對考核中護理人員存在的理論知識、專業技巧缺陷進行原因分析、重點加強,并進入下一個針對性的PDCA循環進行改善。

1.2.4 處理階段(action) 處理階段應當始終貫穿于上述的3個階段中,緊扣著護士培訓目標,通過日常的溝通、提問、模擬演練、中期測試、溝通、談心等方式對護士存在的中醫認知、基礎知識、操作缺陷、心理問題等做到及早發現,并通過培訓老師及護士長教學小組會議的方式,對培訓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及推廣,并將不足之處運用到下一輪的PDCA循環中,以更好地實現提升的目的。

1.3 評價指標 考核分為2個部分:理論知識部分、專業技巧部分,考核時間為1周,第1天進行中醫理論知識測試、第2~7天測評護理人員專業技巧(隨機從15項常見中醫護理內容中抽取1項),由4名培訓老師和1名護士長考評,取5位評審老師的各項操作得分的平均值作為最后分數進行計算。理論知識和專業技巧各100分滿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表1)

3 討 論

3.1 PDCA可提升護士學習、培訓老師工作的積極性 PDCA通過科學的方法將培訓的目標融入于培訓的實踐過程中,從培訓的每個細節出發結合護士的實際情況,中醫的特色為護士的職業道德、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操作技能的提升進行了科學的設計,通過PDCA對培訓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做到及早的發現、有效的處理,在培訓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及成功的經驗通過教學會議的形式進行總結、分享進而實現以下3個目的:(1)任何在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失敗經驗、不足之處都可進行有效的總結,并根據PDCA思想在后續的培訓過程中進行有目的性的提升。(2)成功的經驗通過分享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大范圍的利用,并通過文書的形式為下次培訓提供有效的參考。(3)提升護士學習、培訓老師工作的積極性。PDCA給了參與人員足夠多的自由度,培訓老師可以嘗試更多的教學方法,并付諸更多的努力。

3.2 PDCA培訓方法可提高護士理論及專業技能 PDCA是一個循環,最初設定好目標后通過既往的經驗、科學的論證制定好實施方法,且在實際運用中有一套自我的反饋機制,可以有效發現在工作過程中的不足、并通過將發現的問題運用到下一個PDCA循環進行有效修整與加強,在中醫技能培訓方面也是一樣。PDCA通過其科學、全面、靈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實現既定目標,本次觀察組培訓后護士的理論得分、專業技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顯示了PDCA在護士中醫培訓過程中的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作為我國傳統的國粹,理應得到發揚,中醫特色護理應更廣泛地應用在臨床并需要更多的臨床護士的掌握,而采用傳統的培訓形式,很難做到有效激發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對護士進行更好的培訓是醫院管理人員、培訓老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PDCA通過科學、全面、靈活的方式,可很好地提升臨床護士、培訓老師的積極性,并有效地提高護士的中醫理論知識、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謝文暉,柏亞梅,周 霞.中醫護理進展概況及思考[J].山西中醫,2011,27(3):51-53.

[2] 歐文娟,鄧遠美.中醫護理理論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4(7):269-271.

[3] 胡克萍,高少茹,謝冬群,等.中醫護理培訓小組的設置與管理[J].護理學報,2013,20(11A):17-19.

[4] 沈 勤.影響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與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65-267.

[5] 何 彬,王 匯.情景模擬法在呼吸科低年資護士急救能力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9-100.

篇(4)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的奮斗目標為指導,以全國農村中醫藥技術推廣示范地區項目建設為契機,以中醫藥手段有效防治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農村醫療、預防、保健工作中的優勢,為保障我縣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居民身體健康、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會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目標任務

(一)強化縣級中醫醫療機構龍頭作用,堅持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不斷提高醫院綜合服務能力。

(二)拓寬鄉鎮衛生院利用中醫藥防治疾病的服務領域,85%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能運用中、西醫兩種防病治病,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占醫師總數的15%,中醫處方占處方總數的20%以上。

(三)90%以上的村級衛生所鄉村醫生接受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并納入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范圍,使受到培訓的鄉村醫生掌握3至5種適宜的中醫藥技術與方法。

(四)通過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建設,把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項目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單位醫藥給付范圍。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積極運用中醫藥的診療技術,將中醫藥服務有機地融入到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服務、健康教育等各個方面中,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

三、推廣內容、范圍及方式

(一)推廣內容: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要求,參照省衛生廳編印的《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叢書》,篩選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二)推廣范圍:全縣所有在崗鄉村醫生、鄉鎮衛生院中醫人員。

(三)推廣形式:采取面授與自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使用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舉辦推廣培訓班及專家組巡視、現場推廣等多種形式,在鄉、村兩級普及中醫藥適宜技術。

四、方法步驟

(一)摸底調查與宣傳發動階段(年月—年月)。通過調研,了解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建設情況,了解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掌握應用情況以及醫務人員對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推廣計劃。組織各醫療單位通過報刊、電臺和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針對不同對象,多層次、全方位開展宣傳工作,使廣大醫務人員、農村居民充分認識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意義及目的,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二)適宜技術項目篩選階段(年月—年月)。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并參照省衛生廳編印的《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叢書》,組織專家結合我縣農村地區常見病、多發病,篩選適宜技術推廣項目,注意整理本地區形成的獨特中醫推拿、針灸等適宜診療手法。

(三)適宜技術實施推廣階段(年6月—年12月)。按照明確目標任務、抓好試點、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組織實施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由縣衛生局委托縣中醫院聘請中醫藥專家,以《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叢書》為教材,分期分批對全縣鄉村醫生進行培訓。在縣衛生局組織集中培訓的同時,各鄉鎮衛生院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在職教育和學術交流,提高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學歷層次和實際工作能力。

1、首批試點階段(年6月—年12月)。在三班鎮、楊梅鄉開展試點工作。三班鎮和楊梅鄉要根據本《方案》,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推廣計劃和實施方案,確保推廣工作順利開展。

2、擴大試點階段(年月—年10月)。在鞏固、總結首批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在赤水、上涌、美湖、大銘、春美、湯頭、葛坑、桂陽、雷峰、南埕、水口、蓋、龍門灘、國寶等鄉鎮擴大試點工作,進一步深入探索和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為全面推廣奠定基礎。

3、全面推廣階段(年11月—年12月)。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

各鄉鎮要制定具體的推廣計劃和方案并組織實施。推廣任務完成后,縣衛生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對推廣工作情況進行考核驗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為使項目建設順利實施,經研究,決定成立縣全國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副縣長任組長,縣政府辦公室分管副主任、縣財政局、人事局、衛生局部門領導任副組長,各鄉鎮人民政府分管衛生工作領導任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衛生局,負責全縣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考核評估工作,對各鄉鎮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工作進行督導,在每年年終進行一次階段性評估。對不能如期完成項目推廣工作的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并限期完成。

各鄉鎮應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專人負責,制定出工作目標和實施方案,認真做好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和宣傳工作。要從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和社區居民身體健康的高度重視和加強對項目建設工作的領導,明確責任,精心組織,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完成建設任務。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示范建設要與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相結合,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相結合,與鄉村醫生培訓、考核、資格認定及注冊工作相結合。

(二)完善功能,建立基地。縣中醫院作為推廣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基地,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要成立中醫工作基層指導科,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具體實施。各鄉鎮要加強衛生院中醫藥人員隊伍和中醫科的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適宜技術防病治病優勢,各衛生院要把提供中醫藥服務作為其業務工作的主要內容,完善中醫科室,設置中藥房,有條件的衛生院可根據中醫藥專業技術條件開設相應的特色專科(專病),設置中藥炮制室、煎藥室。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和設備建設,妥善解決師資人員補貼,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進行。

(三)政策扶持,增加投入。根據國家、省級、市級資金支持情況,爭取推廣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建設資金,各鄉鎮也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項目建設的宣傳、師資及鄉村醫生培訓、必要設備配置和培訓基地設施配備,表彰、獎勵在項目建設中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并建立項目建設資金審核制度,嚴格資金的使用和管理。

六、考核與評估

(一)縣衛生局要定期對各有關單位的推廣計劃和實施方案項目的組織工作進行評估考核,保證推廣工作的成效。

篇(5)

(一)全面完成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建設任務

華佗中醫院、蒙城縣中醫院創“三甲”工作、、縣中醫院創省級“示范中醫院”工作要有實質性進展,并在年度內完成名醫堂、國藥堂和養生堂建設工作任務。年底前全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要設立中醫科、中藥房,中醫科床位達總床位數的5%以上。年底前100%的鄉鎮衛生院及8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醫科室,并至少有1名中醫藥從業人員,能使用中醫傳統方法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每個行政村衛生室有1名中醫或能中會西的鄉村醫生。到年底,每縣、區至少要新設立1所中醫診所,在符合條件的藥品零售企業中設立至少1所中醫坐堂醫診所。

普遍開展鄉鎮衛生院示范中醫科創建工作,譙城區開展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蒙城縣開展全省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創建工作。

(二)實施“三名”(名院、名科、名醫)工程

華佗中醫院、縣中醫院新院建設在完成征地、拆遷、總體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確保年內開工。蒙城縣中醫院要想方設法取得縣委、縣政府支持,爭取年內落實130畝以上的新院建設用地。縣中醫院要加快與縣醫院老院區的置換進程,并進行認真設計、改造,確保置換工作順利完成。各中醫院在設計、改造過程中,要加強內涵建設,充分注意中醫藥文化的體現。

在現有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專病)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中醫骨傷、田氏喉科等我市具有特色優勢的專科專病建設。全市每所中醫院都要完成2個以上的中醫特色科室建設,并啟動“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設立中醫治未病中心。

開展“市首批名中醫”評選活動,每縣、區建立市級名中醫工作室1-2個,積極爭取建立省級名中醫工作室。

二、繼續開展中醫醫院管理年工作

(一)認真做好2011年度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自評工作

各縣、區衛生局要加緊時間,及早部署,對轄區內中醫醫院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一次督查,各中醫院也要加大活動力度,參照市局《關于中醫重點工作聯合督查情況的通報》及《2011年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檢查評估細則》的要求,認真自評,補缺補差,以迎接省中醫管理局對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開展情況的抽查。

(二)提前謀劃,做好準備,做好新一輪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準備

各中醫院要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院管理評價指南》和《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評價細則》要求,做好新一輪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的準備工作,不斷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強化以中醫為主的發展方向,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三、開展綜合性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創建工作

按照省衛生廳、省軍區后勤部《關于開展綜合性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創建活動的通知》要求,今年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國家級、省級綜合性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各縣、區衛生局應督促所屬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全部參加創建活動,各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也要認真學習、研究《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創建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扎實搞好創建工作,不走過場。各縣、區衛生局要加強督查工作,確保創建活動落到實處。

四、加快中醫藥人才培養步伐,全面提高中醫藥隊伍素質

在本年度各中醫院招聘大學生計劃中,中醫藥人員比例要占到招聘人員數的50%以上。加強對在職中醫藥人員的培訓和提高,各縣、區要分期分批舉辦縣、鄉(鎮)、村中醫藥人員培訓班,重點對中醫藥人員及鄉村醫生進行中醫藥知識的培訓。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培訓和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開展中醫專業中專學歷教育工作。譙城區衛生局要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確保完成培訓任務。

加強中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隊伍建設,著力培養、引進一批知名中醫專家來亳工作。

五、加大中醫藥行業監管力度

各縣、區衛生局要加強對中醫藥重點建設項目、“中華藥都·養生”行動計劃完成情況的督查力度。督促各單位認真落實建設方案,組織人員培訓,規范設備采購,并認真總結經驗,查找存在問題,確保項目達到預期成效。

加強中醫藥監督管理工作,保障群眾就醫安全。強化中醫藥服務的機構、人員、設備和技術等要素的準入管理,進一步規范各中醫醫院和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診療服務行為,打擊非法行醫,規范中醫醫療市場,保障群眾就醫安全。

六、著力推進全市中醫藥科技創新

(一)積極開展中醫科研工作

加強在研省中醫藥科研課題的日常管理,試行開展“華佗中醫藥科學技術獎”評選工作。精心組織篩選全市重點中醫藥科研課題,積極申報立項,推薦申報市科技進步獎、省科技進步獎評選工作。

(二)加強中醫藥繼承與創新

增強加快中醫藥繼承與創新的緊迫感,全力抓好繼承、創新、轉化、推廣工作。加強名老中醫醫案文獻的整理研究和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研究,總結重大疑難疾病、常見病、針灸、中藥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以臨床證據為基礎,結合研究名老中醫藥專家經驗,明確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和優勢環節并加以推廣。

七、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營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氛圍

(一)認真組織實施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活動

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工作,開展養生保健講座、開辟養生保健知識宣傳欄等,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培養文化科普人才,探索建立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推進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

篇(6)

1師承教學是傳統中醫人才培養的主體模式

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人民長期生活實踐和“陰陽學說”、“精氣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的支撐下逐漸孕育而出的醫學體系,千百年來守護著華夏先民的繁衍生息。中醫學依靠其獨特的傳承方式得以流傳并發展至今,從師承授受到院校教育,中醫教育模式經歷了漫長時期[1]。師承,又稱“親炙”,是指通過以師帶徒形式進行中醫藥臨床實踐和理論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傳授自己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以使徒弟有所繼承甚至豐富、創新的中醫藥教育方法[2]。師承教學是傳統中醫人才培養的主體模式,也是中醫學術流派思想薪火相傳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醫理論的完整性、傳承性與實踐性特色。古有黃帝師于岐伯,扁鵲師于長桑君,金元以降,更見劉完素二傳羅知悌,羅知悌收徒朱丹溪,創“河間派”,張元素傳藝李東垣、王好古,立“易水派”,師承教學在中醫學繼承和發展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但師承教學具有周期長、人員局限化、官方認定和監管困難等弊端[3],當代規培作為現代醫學人才培養的必經階段,也是青年醫生臨床知識技能提升的重要節點,將師承教學搭建于現有規培上,是保留中醫傳統人才培養特色的合理化、現代化可行性方案。

2探索突出師承教學的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

現代中醫藥人才應在掌握現代醫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具備中醫藥傳統思維方式、實踐能力與人文精神,形成中醫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藥人才培養具有其獨特性,要想培養出符合中醫藥發展需求、保持中醫藥發展特色的現代醫學人才,就不能單純嫁接西醫人才培養方式,中醫規培模式應突出中醫特色[4]。將中醫藥師承教學模式與現代規培制度相互融合,探索突出師承教學的規培模式,是培養出符合中醫藥人才培養特點及要求的可行性方案。雖然目前中醫規培已將師承教學納入其篇幅中,但并未凸顯其獨特地位,且具體實施細則也未明晰。形成突出師承教學的中醫規培模式,主要在于以下幾個要點。

2.1突出師承教學主體作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2015版)將規培過程劃分為基礎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兩個階段,仍強調臨床科室輪轉過程,醫生主要集中在各臨床科室輪轉學習。雖然科室輪轉對于住院醫師技能提升必不可少,但培養中醫藥人才應符合其自身特點,中醫學知識體系的搭建、中醫藥學術流派的傳承離不開師承教學,在規培過程中,應當為師承教學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一步細化師承教學細則及要求,把控師承教學質量,決不能流于形式,方能達到培養合格中醫規培醫生的目的。

2.2將師承教學貫穿

規培始終2017年中醫規培工作推進會上也強調師承教育應貫穿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始終。師承授受要求積年累月跟師臨證、經典學習,收集、整理老師的學術思想,并能為己所用,有所發揮,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在時間上,應當要求自規培開始即選定師承導師,并實行整個規培期間的全程化帶教,與科室輪轉并行,以保障跟師學習的合理周期而不是單純的一周一次的門診跟師。

2.3突出名中醫關鍵要素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在規培中的師承教學,應以名中醫為帶教主體,突出名中醫關鍵要素,明確限定臨證年資、學術地位、醫德醫風等條件,形成嚴格的《師承導師遴選標準》,保證師承導師隊伍的高層次。一方面,能保障學生學有所獲,使得師承教學真正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德藝雙馨的名中醫們是中醫學寶貴的資源,學習、整理、繼承、發展當代名中醫的學術思想是中醫學發展的急切要求。

2.4強調經典理論學習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為后世杏林中人奉為圭臬,任何中醫的學術傳承和創新都離不開中醫經典理論學習的基石,“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三位一體的優秀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缺一不可,忽略了中醫經典理論學習的師承教學更是空中樓閣。在規范化培訓中,中醫經典理論學習的內容必不可少,可開展類似于“名醫大講堂”、“中醫經典課程講座”、“讀書會”等教學活動。

2.5注重中醫傳統文化培養

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逐漸孕育而生的,中醫傳統文化與中醫理論體系更是一脈相承,古語有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中醫藥人才不僅應具備中醫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還應當注重中醫傳統文化的培養,《大醫習業》:“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基地在專業知識培訓的同時,應適當組織中醫傳統文化學習的相關內容,以羽翼中醫理論知識的提升。

2.6細化質控管理

在規培過程中應當形成嚴格、細致的師承教學質控管理,把控住院醫師跟師過程,保障師承教學成果。由規范化培訓管理小組定期查閱跟師簽到記錄、成果考察、病案梳理、心得撰寫、老師學術經驗總結及師生診后問答等,形成階段性跟師成果考核機制和師生互評機制,促進中醫學術傳承和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使得師承教學在中醫規培和中醫人才培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實踐經驗

篇(7)

[中圖分類號] R197.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7(a)-0162-04

[Abstract]Since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carried out with serving the region′s 170 million people based o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in the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documents 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learness,talents culti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ffect evaluation,and apply this model to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s project,training programs,health records.Region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no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funds matching mechanism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Public health;Mode;Application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國家現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都暴露出很多突出問題,并紛紛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改革探索,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其政治、經濟、體制、技術等領域存在很多問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進行的并不順利[1-2]。

多年來,我國著力于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也存在很多不足[3-4]。

中醫藥在歷史沿革中形成了完整的“預防保健”理論和實踐體系。我國傳統醫學一貫注重“未病先防”的預防保健觀,而“治未病”理念尤能體現其核心價值。歷代醫學先賢的積累、總結,逐步形成了以整體觀、預防觀、辨證觀、平衡觀、恒動觀為指導,以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藥物、四時調攝為主要環節的預防保健理論和實踐體系[5],至今對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仍有指導意義。

探索中醫“治未病”社區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促進居民健康[6]。浦東新區將中醫預防保健項目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成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至2015年底該模式共計服務170余萬人次。該模式彌補了西醫公共衛生的不足[7],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預防保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1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工作目標

實踐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進一步完善其運行機制。

應用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預防保健的需求。

2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2.1組織架構

浦東新區中醫預防保健架構于整合西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之上。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作為主管部門,在轄區內各個專業站所設置“中醫預防保健科”,配備專職中醫預防保健管理人員,開展中西醫結合預防保健工作規范制定及考核工作;在衛生監督所設置“中醫監督科”,負責監督執法;在各醫療機構的防保科配備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專業人員,指導中醫臨床科室及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共同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與公共衛生防病體系整合形成“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防病專業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科-各醫療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網底”三級聯動組織架構體系[8]。

2.2制定下發相關指導性文件

2012年,下發的《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衛生局、財政局浦東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浦府辦[2012]29號),成為中西醫結合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標志性文件,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內容被正式納入浦東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下發的《關于在浦東新區進一步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通知》(浦衛中醫[2012]8號),擴增了服務內容和范圍。

2013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浦東新區2013年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通知》(浦衛中醫[2013]10號),修改、優化了工作規范和考核標準,為進一步強化工作質量和服務內涵明確了具體要求。同時,浦東新區疾控中心、衛監所、婦幼保健所、眼牙防所、精神衛生中心等專業站所也均下發了相關通知、實施細則、工作規范等文件,從而為開展浦東新區中西醫結合預防保健服務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3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

由浦東新區中醫藥發展與科教處牽頭,整合浦東新區中醫質控中心質控考核資源,明確各個專業站所中醫預防保建科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考核2次/年。

各專業站所中醫預防保健科制定中醫預防保健工作條線、工作規范,并下發至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核算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預防保健工作量,協助并督導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工作量。

2.4培養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人才

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國首開先河,內涵建設有待加強,中醫預防保健專業人才培養是其關鍵[9]。浦東新區衛計委首創開展“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并編寫了《浦東新區非中醫衛生專業的技術人員開展中醫預防保健規范化培訓教學講義》,主要對中醫基礎理論、體質與養生、中醫食療食養、中醫保健適宜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結合實踐、共90學時的規范培訓,培養能中會西、中西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人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人難問題[10-11],對考核合格者統一頒發相應合格證書并備案,允許開展相關業務。

2.5規范運行機制和落實保障

改變模式,轉變職能,建立中醫藥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部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是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關鍵[12]。2012年,浦東新區政府下發《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區衛生局、區財政局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從政府層面規范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撥付相應的經費,在財政方面保證模式運行有力。同時,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與浦東新區健康檔案信息化建設緊密結合,實施中醫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各專業站所與業務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息共享與互通。

2.6開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服務需求、疾病特點、服務成效等相關科學研究

本研究還委托中醫藥院校和醫療機構對相關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的有效性、科學性等開展了科研工作,并進行總結;各專業防病站所和各級醫療機構對區域內不同人區的體質狀況、干預效果等進行了觀察。這些工作對區域內社區群眾的服務需求、健康狀況、疾病特點和服務效果進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下一步推進中西醫結合“治未病”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內涵、科學制定干預措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7開展成效評估

為確保相關政策、制度的具體落實,成效評估就成為重中之重[13]。項目實施過程中,在浦東新區政府的支持下,由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牽頭,制定并完善了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評估體系,該體系明確各級政府、各部門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內容和職責。

在實施中,由各專業防病站所、衛生監管機構制定質控評估標準,組織專家共同對分管的部門、單位開展督查和成效評估,其結果與中醫藥公共衛生經費分配掛鉤。

3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應用

3.1服務項目

通過建立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需求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形成多元化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格局,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大力推動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14]。2012年起,我區實現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兩個全覆蓋”,即轄區內專業防病機構全覆蓋和醫療機構全覆蓋。浦東新區政府認可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并匹配3萬元/萬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經費,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保駕護航。截止到2015年12月,浦東新區各專業站所協調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開展了15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3.2培訓項目

完善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項目,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區居民需求及健康知識,是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開展的關鍵[15]。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區針對現有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全科醫生、鄉村醫生開展的“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已培訓2392名西醫師,其中2000余人合格,這些人員充實到各級衛生機構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隊伍中,對中西醫結合模式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3健康檔案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區健康檔案信息系統完成了60余萬人的中醫“治未病”健康檔案,逐步成為區域性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及跟蹤隨訪的主要信息來源,并成為今后流行病學調查,大數據采集、處理的重要數據庫。

3.4工作量

2012年全區中醫公共衛生總服務量為28.8萬人次,2013年總服務量為34.6萬人次,2014年總服務量為43.9萬人次,2015年總服務量為72.8萬人次,在開展的效果評估中,各服務項目成效顯著。

3.5工作總結

每年年中、年終各開展績效考核一次,進行成績排名,并向全區衛生系統印發全年中醫預防保健工作總結通報。近三年各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平均分數逐年遞增,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提升,居民滿意率明顯提高。

3.6運行機制

三年來,浦東新區不斷開展區域性組織架構、管理職責、服務網絡、實施方案、技術規范、運行機制、經費保障等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并不斷在管理制度、操作規范、服務流程、人員培養、成效評估等領域深化研究。通過三年運行,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形成了一套規范的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

3.7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獲獎

浦東新區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在2015年獲得浦東新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4關于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應用的思考

4.1區域性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在區域范圍內,開展系統的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形成“新區衛計委-專業防病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科-各醫療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網底”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和服務網絡,將中西醫公共衛生服務進行融合: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在條線管理上與現有公共衛生防病體系整合聯動;在工作內容上與目前防病內涵對接補增,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和工作人員。

4.2“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模式

以現有公共衛生人員、全科醫生、鄉村醫生為基礎的“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模式,提供了人員保障。由浦東新區衛生技術培訓中心和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主辦“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班”,對象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團隊中的西醫執業人員、全科醫生、公衛醫生、鄉村醫生。培訓采取浦東新區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可、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同意的形式,對考核合格者統一頒發相應合格證書,在浦東新區范圍內予以相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許可,該模式已被上海市衛生計生委采納應用。

4.3經費匹配機制

2012年浦東新區政府頒布了《浦東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將15個項目中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內容納入了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中,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匹配了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經費3萬元/萬人。這為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供了資金保障。

4.4驗證機制

政府部門委托專業中醫院校、醫療機構和專業防病站所,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內容開展了系統的探索,在證實其科學性、有效性的基礎上,制定了包括中醫診斷、體質辨識、中醫分級干預(精神調攝、養生保健、藥膳、茶飲、穴位按摩、拳操)等15項中醫預防保健管理和干預方案,并進行推廣與應用。

5總結

浦東新區將中醫預防保健項目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已初見雛形,形成了組織構架、制定文件、明確職責、人才培養、落實保障、科學研究、成效評估“七位一體”的服務模式,為中醫預防保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浦東新區居民對于中醫預防保健滿意度的提高以及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獲獎充分說明了此模式的顯著成效。然而浦東新區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在經費匹配機制及驗證機制方面有著些許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吳靜,劉遠立.我國公共衛生系統架構分析及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5):323-325.

[2]許必芳,王悅.中外預防保健服務提供體系的SWOT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9):636-638.

[3]丁磊.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探討[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3(2):459-460.

[4]吳淑金.我國公共衛生的現狀及發展舉措[J].醫學信息,2008,21(5):615-617.

[5]葉進.中醫防治學總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19.

[6]孫繼紅,閏遠杰,王瑋,等.基于“治未病”理論的痔病社區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河北醫學,2010,16(9):1143-1146.

[7]郁東海,王家瑜,楊慧勤,等.上海市浦東新區2010~2013年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實踐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2):11-15.

[8]郁東海,楊燕婷,葉盛,等.浦東新區構建新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8):129-134.

[9]郁東海,都樂亦,孫敏,等.實踐探索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新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2):165-168.

[10]鮑勇,郭麗君,劉夏,等.社區中醫“治未病”人才隊伍現況及對策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27-33.

[11]王旭,陳天明,楊大鎖,等.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問題研究[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9,16(3):112-115.

[12]趙麗.淺析中醫藥服務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J].北方經貿,2013,(4):118.

[13]王琦.中醫體質辨識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1(2):1-4.

篇(8)

以黨的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中西醫并重"和"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以實施"治未病"試點工作為抓手,大力發展中醫"治未病"優良傳統,轉變服務理念,突出中醫藥特色,發揮中醫藥優勢,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能力,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構建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標

到年底,爭取在8所市縣中醫院開展試點的基礎上,每個縣至少有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開展"治未病"試點,并以省"治未病"試點單位為基礎形成重點建設單位。到年底,按省試點建設標準,試點單位"治未病"工作實踐日臻完善、逐漸成熟、基本達標;市縣中醫院均加強"治未病"機構設置、規范服務流程和技術方案,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設立"治未病"服務點。此后,配合上級部門進一步探索實施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途徑、模式、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構建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范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中醫"治未病"的服務網絡。

三、主要任務

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運用創新型健康服務模式,建立"治未病"服務提供體系、服務技術體系和服務支撐體系,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1.構建"治未病"工作平臺。在各級中醫院或有條件的綜合醫院設立組織機構相對獨立、業務工作與醫療部門有機相連的"治未病中心",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其它醫療衛生機構設立"治未病"服務點,完善機構設置;應用"KY3H健康保障模式"的理念,規范服務流程和技術方案,建立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務提供載體。中醫醫療機構要能提供全面、綜合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與"六位一體"服務功能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開展"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

2.豐富"治未病"服務內容。以中醫"治未病"理念為核心,借鑒并結合健康管理經驗和方法,開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健康狀態辨識、檢測∕監測、分析∕評估、咨詢∕指導、干預等"治未病"服務各環節的、全程連貫的"治未病"服務,形成集預防保健服務、傳統療法服務、體檢服務、咨詢服務、特需服務、文化服務等于一體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務鏈。服務對象要面向社會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康復人群。

3.完善"治未病"支撐條件。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滿足人民群眾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中醫預防保健需求。認真開展"治未病"科學研究,大力培養一批"治未病"優秀人才,積極展示和傳播"治未病"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推進"治未病"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完善"治未病"服務支撐條件。

四、工作安排

按照先行試點、分步推進的要求,結合實際,循序漸進,分階段實施工作目標。工作中豐富形式、注重實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突出重點,及時總結。

1、宣傳發動階段(年月—年月):廣泛宣傳中醫"治未病"文化,市縣成立領導小組與技術指導小組;明確試點單位,爭取3-4家市縣中醫院列入省創建計劃;組織試點單位制訂實施方案,做好"治未病"試點工作準備。

2、試點實施階段(年月至年月):試點單位在條件成熟,基礎較好的中醫特色專科開展"治未病"工作實踐,引進服務設備、培訓服務人才,不斷探索,總結經驗;非試點單位中醫院學習試點單位工作經驗,完善開展"治未病"工作準備。市縣衛生局"治未病"領導小組開展活動,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其它醫療機構篩選"治未病"服務點設立單位。

3、工作推進階段(年月-年月):試點單位完善設立組織機構相對獨立、業務工作與醫療部門有機相連的"治未病中心",逐步在單位各科室普及展開"治未病"工作,爭取1-2所中醫院納入國家級建設計劃;非試點單位"治未病"社區服務點逐步推進"治未病"工作,爭取新增1-2家"治未病"單位列入省級建設計劃。

4、總結推廣階段(年月-年月),根據上級中醫"治未病"工作機制和相關政策,嚴格國家局、省局要求,科學評價、全面總結"治未病"工作情況,立足國家、省試點單位"治未病"實施情況,根據情況以縣(市)為單位開展區域性推廣工作,將"治未病"與臨床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中醫文化、健康保障等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好特色明晰、效果顯著、管理規范"治未病"中心和站。

五、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試點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并依托市內外資源,成立由名老中醫和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咨詢組,指導全市試點工作。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治未病"試點工作,建立健全"治未病"的組織機構和學術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和業務指導,經常研究解決問題,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保證經費投入,落實保障發展措施。

篇(9)

二、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提升我縣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我縣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和中西醫結合運用能力,在全縣社區和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全面推廣普及中醫藥、中醫藥適宜技術、中西醫結合運用、中醫藥技術管理慢病,充分體現中醫藥和中醫藥適宜技術“廉簡便捷”的特色,保障人民健康。

(二)具體目標

在全縣各中心(鄉、鎮、地名)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普及推廣應用省中醫藥管理局已認定的中醫藥適宜技術,使全縣農村和社區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覆蓋面達到100%。

三、推廣內容

以省《基層常見多發病種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目錄》,結合我縣實際,在全縣鄉村醫生中推廣適應我縣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診療常見病、中醫急診急救知識、中醫健康保健知識及中醫藥慢病管理知識。

四、推廣方式

以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縣中醫醫院為本實施方案執行單位,采取集中培訓,專家巡回指導、講座、查房和自學等多種形式推廣,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確保培訓與推廣效果。

五、開展時間

基層推廣應用和專家巡回指導(包括義診、查房、講座)集中實施時間為每年3月—4月和9月—10月,縣級師資培訓集中在每年11月,組織考核驗收時間為每年12月。

六、管理與考核

(一)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中心)衛生院要成立以本機構主要負責人為組長,中醫科人員為成員的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工作小組,并上報縣衛生局。主要職責為:1、組織本轄區內中醫藥從業人員及鄉村醫生參加培訓學習;2、在本轄區內組織巡回義診、開展中醫藥干預和慢病管理、健康講座;3、負責本轄區內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4、負責本單位中醫工作自評及轄區內村衛生室開展中醫工作的督導考核。

篇(10)

2. 注重觀察臨床治療效果及虛心聽取患者的評價,建議病情特殊的案例要做好相應的治療方案,如:辯證思路、療效及治療前后圖片的采集對比、案例總結分析及心得體會。注重收集完整案例,以便后期總結探討。

3. 學習中醫藥材基本的藥理知識,可邀請藥劑科的老師講解相關的知識,或者前往藥劑科認識一些臨床常用基本用藥,掌握藥物的基本藥理及功效。

上一篇: 大學開學典禮總結 下一篇: 科技環保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石家庄市| 四会市| 山东省| 桂东县| 五大连池市| 盐亭县| 新巴尔虎左旗| 涪陵区| 静安区| 邛崃市| 林口县| 昔阳县| 成都市| 修武县| 昌平区| 浦北县| 襄汾县| 波密县| 法库县| 临颍县| 西乡县| 霸州市| 宜都市| 托里县| 正阳县| 民乐县| 瓦房店市| 余江县| 广宁县| 北碚区| 甘谷县| 涿鹿县| 河北省| 滁州市| 吉木萨尔县| 松溪县| 雷州市| 当雄县| 措勤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