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雜志的收稿方向主要包括:非遺理論與實踐_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非遺理論與實踐_傳統手工藝、形態·方法·路徑、文化傳播與文明互鑒等。
該雜志收稿方向廣泛,涵蓋了文化的多個重要領域和前沿話題,為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分享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雜志投稿要求
(1)須體現論文的中心內容。主標題字數一般不超過20字,副標題字數不限。
(2)短摘要:參照《文獻編寫規則》(GB/T6447-1986),采用報道性摘要形式,將文章的主要觀點及創新點進行概括性敘述,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研究的結果或結論(見附錄1)。
(3)長摘要:主要用于中國知網FTP平臺的雙語推廣(參見附錄2)。
(4)關鍵詞須是從論文的題名、層次標題、摘要和正文中提取出來的,具有檢索意義的文化遺產領域專業詞匯。
(5)圖片單獨打包。景觀圖jpg格式不低于1M,TIFF或BMP格式不低于20M;字線圖盡量提供PS或者其他矢量圖;引用地圖須遵守國家有關地圖管理規定,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的,須用自然資源部網站提供的標準地圖,并標注審圖號。不能引用未經審核,特別是來源于境外網站登載的地圖。
(6)在正文中用括號標注圖號,并在相應位置插入樣圖,附圖片說明、圖片版權或圖片來源。圖號用阿拉伯數字,如“圖1、圖2”;不使用無版權的網絡圖片。
(7)表格可采用全線表或三線表,在正文中用括號標注,如“見表1”,并在相應位置插入表格。表題放在表格上方,表號用阿拉伯數字,如“表1、表2”。相應注釋性文字用腳注,或者在表格下括號內進行說明。圖表內不出現引文標注。
(8)注釋是對正文內容進一步解釋的說明性文字。注釋隨文標注,編碼標在所注文字的右上角,序號為①②③……,全文連續標注。注釋文字放在當頁下端。通訊作者作為注釋,順序標注。
(9)參考文獻是指論文引用的文獻信息資源及詳細出處。在正文中按照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標注,序號為[1][2][3]……,全文連續標注。同一文獻在不同位置多次引用時,按出現順序分別編號。參考文獻放在正文后,按照編碼依次排列,同一參考文獻的不同序號并列排列。相關規范可參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15)。
(10)本刊實行匿名評審。處理稿件以3個月為限,逾期如未接到錄用通知,可自行處理。稿件概不退還,煩請自留底稿。來稿請勿一稿多投,如發現一稿多投,5年以內不再受理投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學術理論期刊,創刊于2020年,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刊號ISSN為2096-8795,國內刊號CN為10-1664/G1,該雜志級別為CSSCI南大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3個月。
該雜志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多次獲得國內外權威獎項,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等。
在收錄方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雜志被多個知名數據庫收錄,包括:CSSCI 南大期刊(含擴展版)、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在文化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是文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重要參考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