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與文論》雜志的收稿方向主要包括:龍學新論、序言、海外知音、楊明照先生學術研究、國際視野中的《文心雕龍》、經典與變異等。
該雜志收稿方向廣泛,涵蓋了文學的多個重要領域和前沿話題,為文學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分享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
《中外文化與文論》雜志投稿要求
(1)參考文獻采用尾注形式,參考文獻的著錄方式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4-2005,依照順序編碼制參考文獻列表。
(2)題目簡明扼要,緊扣主題,要有足夠的信息,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便于檢索。一般不用符號、公式和縮略語。題目中不建議過多使用定冠詞,尤其首字母不使用定冠詞。
(3)帶圈數字與腳注內容之間空一個字符。對文章中所引用的資料第一次進行注釋時,必須將該文獻的作者姓名、文獻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資料所屬頁碼一并注出。
(4)文稿結構一般為題目、作者姓名、單位、摘要、關鍵詞(僅限技術天地欄目)、引言、正文、參考文獻、基金項目等。
(5)選用3~8個詞或詞組反映論文的中心內容,同時應翻譯為相應的英文關鍵詞。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的英譯置于文末。
(6)來稿如獲得有關政府部門或社會團體設立的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務請列出基金名稱及編號。對項目論文本刊原則上優先刊發。
(7)引文標注采用腳注形式,用阿拉伯圈碼(①②③……)統一編碼,編碼置于引文右上角,每頁重新編碼。請注意核對引文,確保出處無誤。
(8)研究領域:文章應屬于中外文化與文論領域,關注跨文化、跨學科、跨時空的視角,研究中外文化與文論的互動關系,探索文化與文學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
(9)學術價值:文章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能夠為中外文化與文論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新的見解、方法和成果。研究方法應嚴謹科學,數據可靠,分析深入,結論可信。
(10)語言表達:文章語言表達應準確、流暢,符合學術規范。應使用規范的漢語語言文字,避免使用生僻詞匯和語法結構。同時,應注意語言與文化的差異,避免引起誤解或產生歧義。
《中外文化與文論》雜志是由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四川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 比較文學研究基地主管和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四川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 比較文學研究基地主辦的學術理論期刊,創刊于1996年,該雜志級別為CSSCI南大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3個月。
該雜志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多次獲得國內外權威獎項,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等。
在收錄方面,《中外文化與文論》雜志被多個知名數據庫收錄,包括:CSSCI 南大期刊(含擴展版)、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在文學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是文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重要參考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