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2 09:0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能夠從字里行間中感知和理解到書本中全部的情感意志和心理活動,把握所描繪的事物和想要表達的意義。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任何人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都不一樣。人們在小時養成的閱讀習慣往往伴隨一生,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使閱讀的時候更加幸福。那么,語文教學中,老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樂趣和感受呢?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是語文學習的起始點,可以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認同感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不僅能鞏固詞句知識,也能加強學生對語文寫作能力的掌握。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有效的理解段落詞句,感悟文章內涵,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運用。例如,在閱讀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學生在閱讀文章中重點段落“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藍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因為海的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時,反復閱讀“五光十色”“瑰麗”和其他顏色形狀的詞匯,可以感受到畫面的豐富,產生對西沙群島美妙景色的向往和興趣。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朗讀和理解原文。此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更快,語文成績更優異。
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難點
教師在傳統模式的教學中對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認為只有掌握語文知識,考試考出好成績才是重點,因此僅僅讓學生死板地閱讀和理解文章。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學習性經常被忽略,無法體會文章的情感價值,閱讀能力也無法提高。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會采用“帶著問題閱讀”的學習方式,這樣會導致學生對“問題”感到負擔,從而降低了學習興趣,閱讀是為了讓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與文章產生情感交流,而非為了答案、為了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提倡成績、結果、答對問題,而不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就會產生消極懈怠的情緒,對閱讀和學習提不起勁,徒增壓力。
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不怕讀錯字,鼓勵學生閱讀
小學階段的學生識字認字量很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閱讀過程的流暢性,而識字的數量和速度,又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速度和質量。因此,幫助學生提高識字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關鍵。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年齡小,容易因為怕讀錯字而缺乏自信,教師應該給與大量的鼓勵,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采取“識讀一體”的方式,邊閱讀邊識字,字詞不相離,發現錯誤及時引導,及時更正,讓學生不在錯誤上浪費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邊讀邊識字,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可以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課文記得更快記得更牢固,每一個字的閱讀都能讓學生加強印象,對內容理解的更透徹。
(二)選擇合適文章,引導感情的注入
語文是兼容性和綜合性最強的學科,是所有其他科目的基礎。在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有許多豐富的修辭手法和美文美句。但是,太過華麗和高深的辭藻會給學生帶來困擾,使學生找不到文章的側重點,無法準確地吸收教材的精髓部分。針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學習進度階段的閱讀內容。小學生喜歡故事性趣味性強的文章,比如童話故事和英雄人物,閱讀這樣的文章,學生更容易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主動思考,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情節中進行朗讀。在閱讀到小壁虎沒了尾巴時,學生跟著十分擔心和焦急;當學生讀到小壁虎找了小魚、黃牛、小燕子,他們卻都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在哪里的時候,也能感受到那種失落和難過。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小壁虎的尾巴在哪里呢?他最后能不能把自己的尾巴找回來呢?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更大的閱讀欲望。最后,回到家里,媽媽溫柔的提醒他:“傻孩子,你轉過身子看看。”小壁虎發現自己的尾巴長出來了,那種高興的心情也能讓學生感到激動和喜悅。教師也可以采用合作朗讀的方法,讓學生扮演小壁虎、小魚、黃牛、小燕子、小壁虎媽媽,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配合表演,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在表達自我獲得肯定的同時,也加深對閱讀的好感,對閱讀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幫助。當然,不同題材的文章,閱讀的方法也不一樣,教師應適時的進行指導和調整。總之,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對文章有感悟、有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文字,使學生的識字認字水平和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調整閱讀氣氛,運用電教媒體方法
隨著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小學生在課余生活的時候也經常接觸電子科技產品。與傳統板書教學的方式對比,集“聲音、色彩、動畫、音樂”為一體的電教媒體更容易吸引小學生的興趣和關注,色彩豐富的畫面和身臨其境的聲音,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欲望。例如,講解《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真切地看到西沙群島豐富的物產資源和美不勝收的景色,從而對書本上的描寫有了真實的感受,使學生能夠想象出各種好看的貝殼的繁茂的大樹。有了真實畫面的對比,學生對文中的排比句、形容詞有了真切的感受,干澀的詞匯也有了逼真的立體感,學生對文章的感受就更加直觀,真切地從文章中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和熏陶。如此一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審美,促進了學生的情感升華,使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變得更輕松,更主動。
(四)開展活動,進行閱讀教學延伸
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理解能力,從而能夠對所閱讀的文章有客觀的認知,將獲得的知識和感受運用到其他的學科。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疲憊和開小差的情況,及時調整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師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通過游戲類的分角色朗讀,配合肢體語言的表演來吸引學生,使學生在展現自我同時也調節學習過程的乏味感。教師還可以開展詞句的知識競賽、朗讀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在課堂上,在書本上,在閱讀上,對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幫助。課后,還可以給學生布置故事續編等趣味性的作業,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這對于閱讀理解來說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周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和植物園,讓學生將實物與課本中的描寫事物的語句進行對比。學生有了更真實更具體的接觸,也就會對閱讀產生新的感悟,教師也就完成了教學實踐的延伸。
四、結語
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有很多。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和師生之間的配合。只有充分理解學生,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領悟,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堅持,不斷地進步。
參考文獻:
[1]楊仕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7,(4):8.
[2]于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教育界,2017,(28):83
作者:李傳瑞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