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9:38: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及培養理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創新型人才成為各領域的急需人才。在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也應將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作為教育的核心,從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雙創”的相關概念
“雙創”主要是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一理念是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由總理提出的?!半p創”理念被作為今后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思想,對經濟、教育等多個領域今后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一理念下,我國的各地方政府都必須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支持,建立信息化的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幫助,為其畢業后的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雙創”理念下,我國高校也必須進一步加強對研究型、技術型以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確保學生的就業創業質量[1]。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已經對高職院校展開就業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高職院校也逐漸將就業創業教育作為教學的重點。不過,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及教學方式的影響,高職院校在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其必須進一步探索改革途徑,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二、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的改革創新
(一)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高職院校應在校園內部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有關培養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教學內容、教育方式融入到新的教育體系中[2]。同時,為了培養出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應結合當地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舉例來說,我國某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其醫療衛生方面的人才十分緊缺。在這一環境下,當地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主要以醫療衛生方面的就業創業教育為主,并與當地的醫療機構進行有效的合作,將醫療方面的創業教育作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重點。
(二)完善就業反饋運行機制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職院校應隨時了解學生就業需求的變化情況,并對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加大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就業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其解決自主創業的相關問題,通過成立就業信息服務站,使學生在社會摸索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得到有效的幫助。同時,就業信息服務站的建立,還能夠對學生的創業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對學生的就業、創業情況進行評估,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能力以及各行業的發展需求,對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
(三)建立創業就業實踐平臺
高職院校在進行就業創業教學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將校內外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本著開放合作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推動就業創業教育的改革。為了能夠實現教育的改革,高職院校應與當地的政府機構及企業進行深入的合作,建立創業就業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3]。同時,該平臺的建立,也為學生進行就業創業實踐提供后勤的保障,使學生在系統化、科學性的實踐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四)加強就業指導服務與精準扶貧
在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逐漸在教學中融入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依靠院校內優秀的教師隊伍,完成創業就業實踐平臺的建立,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訓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校園的實踐學習過程中了解豐富的實踐理論知識,掌握就業、創業需要的相關技能。同時,該平臺的建立,也進一步增進了學校、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查詢到企業的相關信息,結合自己的實際就業需要,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篩選,提高自己的就業創業質量。結論通過本文的論述,說明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雙創背景下,為了能夠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對現有的就業創業教育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完善教育體系、創業就業實踐平臺等方式,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總之,高職院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中,其應融入更多的新理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就業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郝媛媛.“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21):30-31-34.
[2]沈言錦.“雙創”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汽車類專業就業創業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37(08):32-34.
[3]李洵.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雙創背景下就業創業的研究與思考[J].散文百家,2017,17(05):193.
作者: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