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古詩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8 04:46: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古詩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古詩教案

篇(1)

2.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課后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說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1)抽生讀。

(2)集體評議。(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3)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4)抽生背誦。

課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

--------------------------------------------------------------------------------

作者單位山東省文登市第二實驗小學

最新文章:

古詩《江雪》教學設計

學好新課程理念搞好新教學設計

《小珊迪》教學設計

篇(2)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體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送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②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篇(3)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什么意思?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怎樣的情感。

2、結合兩首古詩特點拓展寫作技巧。

3.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2、結合兩首古詩特點拓展寫作技巧。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

導學案、PPT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我們繼續學習《石灰吟》和《竹石》這兩首古詩。

2.新課:

(1)讀文,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學、匯報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錘萬鑿:指用鐵錘擊,用鋼釬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對待烈火焚燒、錘煉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時,要碎散成粉末。渾不怕:一點也不怕。渾: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顏色純白,沒有斑點。

B整體了解: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斷裂巖縫中間,像一只手緊緊地抓住巖石,像一口鋼牙牢牢地咬定青山。這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巖之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磨:折磨。“堅進”堅定強勁。任:任憑。爾:你。遭受無數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挺拔;不管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讓它屈服。

B整體理解: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詩歌的意思。

(2)感悟詩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詩歌情感:

這兩首詩,分別描繪的是石灰與竹子,說一說,石灰與竹子給你分別留下怎樣的印象?

石灰:開采石灰時非常艱苦,燒制石灰時面對嚴峻的考驗。

朗讀,讀出石灰的面對各種考驗泰然自若。

竹子:長在高山巖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艱難與頑強。

看圖,感受竹子的堅強。

朗讀,讀出長在巖石中的竹子那種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中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讀古詩,詩人僅僅是在贊美石灰、竹子嗎?用上咱們上節

課學會的方法,聯系作者寫詩時的時代背景,聯系作者生平,小組討論,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匯報。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感受。重點體會“清白”,這個“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是拿石灰自喻。說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達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于謙就是這樣,到死也不向惡勢力低頭,實踐了他的誓言。

教師小結: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與詩人之間有什么聯系?

朗讀,把詩中“物”的形象與所蘊含的精神融合起來,讀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匯報:

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引導學生認識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詩人的情感。作者借贊美巖竹的堅定、頑強,說明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朗讀,讀出這做人的道理。

B再聯系詩人的時代背景,我們也能看到詩人自己對當時黑暗、污穢的社會不妥協的斗爭意志和高尚節操。

朗讀,讀出詩人所言的志向。

3.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古詩,具有什么特點?(托物言志),我們一起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段話。

4.

總結:

篇(5)

教學設計模板

語文

版本冊數

課目名稱

(示兒)

教學目標

1.體會《示兒》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學情分析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學古詩的方法,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基本讀懂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深入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重點難點

1.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2.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圖

一、出示課本中的古詩和圖片,導入新課。

(一)認識圖片中的人物嗎?

1.學生交流對陸游的了解。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

2.學生交流陸游臨終時中國的情況。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詩題的含義。

二、學生圖文結合自學古詩,教師檢測古詩自學情況。

(一)學生自學古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初步理解詩意。

(二)學生在組內朗讀古詩,相互糾正讀音,并說明糾正理由。

(三)教師指名學生上臺朗讀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四)齊正確、流利朗讀古詩。

三、小組合作學習,全班討論。

(一)在組內交流已經理解的字,向組員請教還不明白的字詞。

(二)全班交流:

1.討論古今異義詞,理解重點字詞的意義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祭掃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

2.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掃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三)指名學生連貫詩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陸游明知死后萬事皆空,還要叮囑兒子家里祭拜祖先時把收復中原的好消息告訴自己?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一)指名學生讀,點評。

(二)教師范讀。

(三)齊讀,感受詩人的愛國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五、拓展閱讀。

(一)出示閱讀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二)教師點撥

和戎句:孝宗隆興二年(1164)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計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寫這首詩時,已相隔十四年。這里說十五年,是舉其概數。

朱門沉沉:富貴之家門戶深深。

廄:馬房。

戍樓:邊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軍中白天作燒鍋、夜間代更鼓用的器具。

遺民:淪陷區人民。

(三)交流,提高認識

這首詩是詩人在中原淪陷后50年寫的,從中可以感受詩人一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精神。

六、布置作業:課外收集愛國的詩歌。

課件出示詩人陸游的頭像和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導入新課,讓學生充分交流課外搜集資料,對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有所認識,從而為深入學習古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

課件出示古詩詩句,充分讓學生朗讀古詩,把古詩讀正確。

課件出示古詩詩句,其中關鍵字詞用紅色標示出來,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讀懂古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件出示的詩句,加深對古詩思想內容的感悟。

課件出示補充材料,閱讀陸游的其他作品,加強對愛國詩人陸游的認識,感悟詩人的愛國熱情。通過補充閱讀愛國的詩歌,也擴大了學生閱讀量,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板書設計

示兒

陸游

不見九州同

篇(6)

1.知識與能力

認識“曉、慈”等生字,會寫“湖、蓮”等生字。

2.過程與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3.情感與價值

(1)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強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聯系圖文等方法理解詩意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詩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注

一、激情導入

1.用一個詞來形容荷花或荷葉。(課件出示:荷花、荷葉)

2.同學們說得多美呀,我們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課件出示:荷花視頻)

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和你們一樣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詩,膾炙人口,被人們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古詩)

二、學習古詩

1.自讀古詩,讀正確。

2.指名讀古詩。

3.理解詞義,在詩中識字。

曉出:太陽剛剛升起。“映”是“陽光反照、照射”,所以“曉”“映”是“日”字旁。

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的佛寺。“慈”可以組詞“慈愛”“慈母”。

畢竟:到底。“畢”由“比”和“十”組成。“竟”是“鏡”去掉偏旁。

4.小組合作學習。

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詞語?找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我們第一次和這首詩親密接觸,就有不小的收獲,再來讀讀,我們的收獲會更大。

5.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三、指導寫字

1.觀察“湖”“蓮”“窮”“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學生說說寫這幾個字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師示范,邊寫邊說出筆順。

4.學生練習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四、深入研究學習

1.你還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他的心情怎樣?

2.就近找學習伙伴討論一下。

反饋交流。

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同學們,假如你們就是楊萬里,在送別時,把這首詩讀給你的朋友林子方聽,同桌之間試試吧。

3.看著這滿湖的荷花,楊萬里還會對朋友林子方說些什么?

4.整首詩寫得很美,又帶有一絲淡淡的離愁。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配樂)

5.大家能背下來嗎?試試吧!

自己背、兩人比賽背、男女生對抗賽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大家以前也曾學過一首寫荷花的詩,是什么?(課件出示:小池)

2.這兩首詩有什么不一樣?你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3.西湖是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美景的詩很多,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注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杜甫,唐代詩人,他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被平定,人們又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杜甫在四川成都定居下來,心情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麗。對此,同學們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兒會

,天空會

,鳥兒會

二、指導方法,自學古詩

1.這首詩描寫了一幅幅怎樣的春景圖呢?請小朋友借助拼音,讀通詩句,讀讀詩,看看圖,想想意思。

2.學生自學古詩。

三、精讀古詩,明了詩意,體會情感

1.學生讀詩,教師范讀。

2.你讀懂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樣?(輕快、喜悅)

3.學習生字。

學生自己圈出生字,反復拼讀、認讀。

同桌互相指讀。

用生字卡片抽讀。

說說“鳴、鸝、鷺”為什么都是“鳥”字旁,“嶺”為什么是“山”字旁,“泊”為什么是“三點水”。

4.你還有什么字詞不懂?

聯系詩句再讀,聯系畫面讀,聯系生活讀。

5.理解詩意。

(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2)“窗含西嶺千秋雪。”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你透過窗戶看到竹子,就可以說

;你透過窗戶看到房

子,就可以說

(3)“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從哪來的船?

現在東吳來的船也停泊在詩人門口,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寧的畫面呀!讀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6.讀整首詩,配上動作,想象畫面。

四、布置作業

把詩中描繪的景象寫下來,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春天的畫面。

【板書設計】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蓮葉 無窮碧

荷花 別樣紅

絕 句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動態千秋雪萬里船靜態

【教學反思】

篇(7)

1、學會10個生字,會認9個生字(其中待為多音字)。結合上下文或運用工具書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冒號的一般用法。

4、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在學習、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觀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才能體驗嘗試后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和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

2、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樂,初步了解冒號的一般用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1-3自然段,學習生字:故、事、級、粉、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六課《紅馬的故事》誰來讀一讀課題?點讀、齊讀

板書課題,學習生字“故、事”書寫,事的筆畫。

二、預習交流(15分鐘)

師:

昨天大家已經預習了,都讀了幾遍課文了,也都認讀了字詞了,那老師再給你一個時間大家再去把課文讀一讀,準備準備,我們來交流一下我們的預習收獲。老師想聽你們讀課文,聽你們怎么教大家字詞。(預習準備:我會認會寫,自己學習字詞,在家勾畫勾畫,你要囑咐大家哪些字音、哪些字形,教一教大家。我會讀會說,提問:為什么同學們都喜歡美術課啊?老師的畫妙在哪里啊?規定課文讀幾遍,讀熟,讀流暢,最后一遍讀給家長聽)

1、你們想囑咐同學們什么字需要注意什么啊?

我想提醒大家…………….(學生讀字)

教師強調重難點

2、這篇課文大家都預習了,都讀了幾遍,你們讀懂了什么啊?你預習有什么收獲,可以跟我們講一講嗎?(學生自由講)

3、讀這篇課文時,有什么問題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學生自由講)

三、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學生提的問題,老師攏一攏。

師:為什么我們都那么喜歡上美術課呢?老師的畫畫得很妙,畫得非常好,那好在哪里呢?讓我們一起讀讀第1-3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找。

師:老師的畫畫得怎么妙?為什么我們都這么喜歡上她的課?他的畫到底畫得有多好啊?大家先自學,先去找一找關鍵的詞句。學生尋找圈畫,

3、小組交流:同學們為什么這么喜歡上美術課啊?老師的畫畫得有多妙啊?妙在哪里啊?小組里面讀一讀,說一說,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句子。

4、全班交流,小組自由起來說。

師:你們本小組還有沒有人補充啊?你們都說得這么好,小組里有沒有人愿意讀一讀啊?其它組有沒有為他們補充的啊?其它組有沒有也想讀一讀的啊?(評:這一組的同學都在舉手,其他組也要加油啊!)

最佳狀態:小組全體匯報,我們覺得老師的畫畫得非常的妙,我們是這樣討論的,我先讀一讀“一頭浸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還停著一只蒼蠅”老師竟然把尾巴上的蒼蠅都畫出來了,我們覺得……….,我現在想請某某同學來讀一讀。乙:我覺得還有一個地方也很妙………(平時要加大訓練,如果有孩子結結巴巴,師就可以說:你們小組還有誰來為他補充補充的?幫一幫他)

5、呈現學生說的句群(課件出示)

“一頭侵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還停著一只蒼蠅;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開,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葉瓣在桌面上。”

師:哎呀,這真是畫得妙啊,誰來讀一讀啊?

學生讀時,教師推波助瀾:哎呀,這尾巴上還停著一只蒼蠅,怎么會畫到尾巴上的蒼蠅去了呢,觀察的多仔細啊!看這百合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態啊!各個時期的百合花的樣子都畫出來了,完全盛開了,還將要盛開,還有的都已經要謝了。

6、比較句子(課件出示,改后的句子)

(一只在水里洗澡的牛;花瓶里有三朵百合花)

師:同學們讀一讀,如果句子這樣寫,你覺得他精彩嗎?你覺得老師畫得妙嗎?(學生回答)哦,那還是因為他這樣寫,寫出了細節,觀察的仔細,就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樣,生活中本是如此啊,本來他們就是這個樣子的,就看你有沒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作者這樣寫就寫出了他的妙,老師是這樣畫的,作者是這樣寫的,老師畫得真妙啊。

7、學生想象回答

師:如果你就是這個故事里的學生,你看到了這么妙的畫,你想對老師說什么呢?(學生自由說)作者和你們一樣發出這樣的感概(課件出示:他畫得真妙啊!)學生點讀“他畫得真妙啊!”(讀出贊嘆的語氣)

8、進行總分教學(出示第2自然段3、4句)

“他畫得真妙啊!”這一句總的寫了老師畫得真妙,下面就分別的寫了怎么妙,來我們一起讀這一句,男同學讀畫牛的句子,女同學讀畫百合花的句子,看有沒有同學能發現這是一種什么寫法?是一種什么結構?(學生回答)我們三年級開始就要越來越多的學到這樣的段落結構,它叫總分結構,先總的講一句我們可以叫它“總起句”也可以叫它“中心句”,下面就分別的說,分兩個方面說也好,分三個方面說也好,就是為了圍繞著“他畫得真妙”寫出它說怎么妙,要具體的寫了,我們把它叫做“總分結構”,來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再來體會一下。

9、課件出現“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開,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

片葉瓣在桌面上。”

師:說到這個總分結構啊,“花瓶里有……..”誒~聰明的孩子肯定已經發現了這也是什么寫法啊?(先總起后分說)

10、冒號的教學

師:你看這個總起句,它要起個頭,它要引出下文,它就用上了什么標點啊?對,冒號,冒號就是引起下文,來我們一起讀這一句“我瓶里有…..”

教師可以引讀“一朵~一朵~一朵~

”。我們把這樣的寫法叫做?總分結構。那說到冒號的用法,說到總分的結構,文中還有一處,也是寫老師畫的很妙的,你找到了嗎?

11、第三自然段教學(課件出示)

師:引讀“老師還畫漫畫。畫~(女生讀)畫~(男生讀)畫~(大家一

起讀)

師:椅子會走路嗎?看來老師畫畫有個什么特點啊?(想怎么畫就怎么

畫,高興怎么畫就怎么畫,非常自由的畫,很有想象力,怎么好玩怎么

畫)

12、小結

師:怪不得同學們喜歡上這位美術老師的課了,因為他的畫畫得?妙!

四、學生作業

1、總分仿寫:下課十分鐘真熱鬧:有的…….,有的……..,有的……….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4—14自然段,學習生字:尾、標、幫、補、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

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第六課《紅馬的故事》誰來讀讀課題?點讀,齊讀。

師:

生字詞還記得嗎?我們來復習復習吧

課件出示“字詞”開火車讀,齊讀。

二、回顧上節課內容

師:

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1-3自然段,知道同學們喜歡上美術課是因為(課件出示“第二三段的內容”)老師的畫畫得?妙!我們再一起讀讀課文第二三段體會老師畫畫得妙。能讀就讀,能背就背。

師:看著老師的畫大家都興奮極了,吵著,嚷著?(課件出示,學生讀):“老師畫,老師畫!”

三、學習4-6自然段

1.師:欣賞完老師的畫,現在該學生畫了。請同學們讀讀4-6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一想,為什么同學們這么喜歡上這位美術老師的課呢?把你覺得是原因的地方劃出來,然后到小組里跟同學們一起去討論討論,一起讀一讀,說到哪里你就讀給大家聽。

2、全班交流

預設:因為老師讓我們想怎么畫就怎么畫,讓我們用眼睛看….

師:你們說的真好啊,還有其他小組有補充的嗎?老師讓同學們高興畫什么就畫什么,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老師呢?(鼓勵學生自由創新)老師不但畫得妙,還是個大膽創新鼓勵學生自由畫畫的好老師啊!哪個小組想來讀一讀,老師和我們的對話?

(加上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

3、分角色朗讀,男生女生讀,師生讀,讀出語氣的不同。(同桌讀)

師:老師想請一個同學跟我一起讀,我來讀學生的話,誰來當我的老師?

咱們來看看這段對話的寫法,也有學問呢!有提示語在話前的,有提示語在話中,還有提示語在話后,甚至有沒有提示語直接說話這都是對話的寫作手法,寫好對話可是寫好習作的首要條件哦!

師:看這里也有小冒號呢!除了上節課我們說的提示下文,這里還用在了說

話的時候,引出說話人要說的話。咱們再來讀一讀這段對話好嗎?注意提示

語和小冒號的位置哦!

4、小結

師:怪不得我們都喜歡上美術課,原來是老師讓我們自由畫,自由多寶貴啊!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幾句話(課件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高興畫什么就畫什么、用腦筋想用眼睛看)

師:通過學習4-6自然段,我們梳理出,大家喜歡上美術課的原因:老師給我們自由(課件出示)板書:自由的畫

四、學習7-14自然段(紅馬)

1、師:同學們開始自由畫畫啦,兩匹紅馬就此誕生了,老師想請一個女生一起來來讀讀第7自然段。(女生齊讀第7段)

2、師:老師畫得牛,我卻畫馬,這說明什么?(我喜歡畫畫,我在想畫什么就畫什么)我也開始自由畫畫啦,開始自己的創作啦。

3、師:同學們開始畫畫了,老師又在干嘛呢?老師想請男生一起來讀讀第8段。(男生齊讀第8段)

4、師:“巡邏”什么意思啊?巡邏一般都用在警察和士兵身上,這兒的巡邏說明老師真得是像警察一樣嚴厲的監督同學們嗎?(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你還從哪些詞語看出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一面笑一面點頭,幫學生補上一兩筆)在老師的關心下,同學們繼續大膽創作,我的兩匹紅馬已經完成了,這時老師走到了她的身邊。

5、小組學習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第7-13自然段邊讀邊想:我畫的是全身通紅的紅馬,哪里有這種紅馬呢?可是老師為什么要說很好很好呢?把你的想法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吧。板書:畫得好

6、全班交流

學生回答,找讀說讀。(我在自由的畫畫,我在想象中畫畫,我在創新的畫)

師:“我”覺得自己畫得是兩個怪物,可老師怎么一眼就看出這是馬呢?(學生回答)說明老師很了解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畫的畫了如指掌。

師:我為什么要畫紅馬呢?因為?你們跑完步了會不會也全身發熱,小臉通紅呢?難怪我要畫紅馬了,原來是這樣啊。

師:老師給同學自由畫畫得空間,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大膽想象,多么和諧的課堂啊!哪個小組老讀讀老師與學生的對話?

7、小結

師:哦,原來老師說就是要這樣畫,這樣畫就是指的:自由的畫、高興怎么畫,就怎么畫,用腦筋想,用眼睛看,大膽的創新。板書:創新的畫

師:為什么我們喜歡上老師的課呢?老師不斷的鼓勵我們,不斷的夸贊我們,欣賞我們,所以我們喜歡上老師的課。

五、思維拓展

如果你是這個小朋友,你想畫什么顏色的馬呢?(學生自由說,說出原因)評:你也是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你也是高興怎么畫就怎么畫,你也有你的創意,你的膽子也挺大的,你真有想象力,老師就是鼓勵你們的這種精神。

六、思維拓展

你還想畫什么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有意思的畫啊?

評:你的想象真大膽,你這個也很有創意你真是自由的畫,老師就是喜歡你們這樣有創新精神。

七、大膽想象,有創新精神,可以幫助你們更好得學習畫畫。

認真書寫,新學生字,也可以幫你們更好的學習語文哦!

學習生字“幫”教師范寫學生書寫

板書:

6、紅馬的故事

畫得妙

百合花

(總起)

(分說)

篇(8)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完成作業。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

2.填字成詞。

自相()盾畫龍點()()()充數張口()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

篇(9)

(一)客體要件

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侵犯的客體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正常活動和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而校舍和教育教學設施則是進行教育的最基本條件。校舍教育教學設施必須符合一定的安全標準,這樣才能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廣大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如果校舍、教育教學設施不符合安全標準,一旦發生教育教學設施重大安全事故,不僅會造成不特定師生員工的重傷、死亡和國家財產的重大損失,而且還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對校舍、教育教學設施負有采取安全措施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必須正確履行職責,維護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和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具有危險而仍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事故的行為。

1、校舍或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

所謂校舍,是指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室、教學樓、行政辦公室、宿舍、圖書閱覽室等,教育教學設施,是指用于教育教學的各類設施、設備,如實驗室及實驗設備、體育活動場地及器械等。所謂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是指知道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倒塌或者發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危險、隱患。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雖然出現了危險但并不明知,則不能構成本罪。

2、不采取措施,既包括根本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也包括雖采取措施,但是敷衍了事,做做樣子,措施不得力。不及時報告,是指根本沒有報告或者雖然作了報告但不及時。及時,在這里應當理解為一發現險情,就應當立即報告。必須具有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時報告的不作為。明知存在危險,及時采取了措施;或在無力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及時作了報告,即使發生了重大傷亡事故,亦不能構成本罪。能夠采取有效措施而不采取有效措施而向有關人員報告的,亦應以本罪行為論處,而不能以及時報告為由推卸責任。至于具體方式則多種多樣,如各級人民政府中分管教育的領導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對學校的危房情況漠不關心,應當投人危房改造維修資金但不及時投人,或者雖然知道危房情況,不及時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進行維修、改造;學校校長和分管教育教學設施的副校長對校舍或教育教學設施的情況從不過問,不經常進行檢查,發現了問題也不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對已經確定為危房的校舍仍然使用,對有嚴重隱患的,不安排人員進行加固處理,對學校解決不了的,不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對出現的險情不及時報告,對有危險的教學設備、儀器、器械不及時更換,發生危險時,不及時組織學生撤離;有關維修人員不按自己職責對校舍等進行正常檢查、維修或者對應該立即維修的危房拖延時間不立即采取維修措施等等。

3、導致重大傷亡事故的發生。所謂 重大傷亡事故,主要是指:(1)死亡1人以上,(2)重傷3人以上。雖有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時報告行為,但未發生安全事故,或者雖然發生了事故但不屬于重大傷亡事故;以及雖為重大傷亡事故,但不是由于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時報告的行為即不是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本身的危險所致,則都不能構成本罪。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對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負有維護義務的直接人員。主要是學校領導、負責學校后勤維修工作的職工。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可以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也可以是過于自信的過失。這里所說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的心理狀態而言。但是,對行為人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的行為來說,有時卻是明知故犯的。行為人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但卻未想到會因此立即產生嚴重后果,或者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嚴重后果。

二、認定

(一)本罪與一般教育設施安全事故的界限

區分兩者的關鍵在于危害后果的嚴重程度不同。構成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必須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如果沒有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只發生一般傷亡事故的,則不成立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只能以一般教育設施安全事故論處。

(二)本罪與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篇(10)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望洞庭》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了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上一篇: 新生晚會主持稿 下一篇: 技能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灵川县| 巴南区| 连平县| 南昌市| 望都县| 莱西市| 瑞昌市| 德惠市| 仁布县| 渝中区| 邵阳市| 耒阳市| 鞍山市| 邵东县| 济阳县| 共和县| 武胜县| 义马市| 宁河县| 东源县| 平顺县| 祁东县| 天全县| 保亭| 安徽省| 亳州市| 江达县| 宣武区| 嵊州市| 嘉祥县| 英德市| 伊川县| 洪湖市| 蒲江县| 华蓥市| 福贡县| 洛川县| 聂荣县| 兴宁市|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