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0 06:00: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論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是政府行為好。中國民間收藏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已持續發展了20多年,各種類型的民間收藏活動包括收藏理論研討會、收藏文化論壇等遍布城鄉各地。其中帶有全國色彩的如曾在廣東惠州市和海南海口市舉辦的“華夏民間收藏品展示會”,以及曾先后在上海、廣州、西安、北京、海南、杭州和湖北荊州諸省市舉辦的“全國民間收藏文化高層論壇”(此活動前三屆稱為“中化收藏文化國際研討會”),但這些活動都是由民間收藏組織舉辦的政府機構很少介入,屬民間行為,即使個別城市以政府名義舉辦的收藏活動,也多屬開發當地某類單項性藏品資源藉以帶動經濟發展的商業性活動。由于各地收藏組織力量有限,無法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和資源,故其影響和作用受到限制。但此次開封收藏文化論壇不同,是由一級地方政府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之合力,舉全市之物力、財力與人力,精心打造的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開封市政府為此投入了數億元資金打造論壇活動主會場東京藝術中心,建造開封收藏藝術品一條街,擴建開封市博物館等。論壇設有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和辦事機構,市級黨政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負責同志都在其中兼職。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開封市委、市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眼光和堅定決心。這是論壇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是地點選得好。開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收藏興起的策源地,在中國收藏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北宋京都之地,宋王朝歷七帝皆熱心收藏,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皆好藏書。不惜重金從民間征購奇書,大建藏書館。宋代諸帝對書畫也極為愛好,設有翰林書畫院,尤其是宋徽宗趙佶本人不但嗜好書畫,還舉朝廷之力搜集古物,皇室收藏達萬件之多。上有所好,下必甚也,在宋代諸帝尚文抑武政策的影響下,朝臣和文人雅士競相收藏,涌現出歐陽修、趙明誠、米芾等一批收藏大家。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宋代首開金石研究同文獻考據結合之風,為中國文物收藏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經典著作。當時的京都開封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樣也引領著中國收藏文化的潮流。其形成中國第一次收藏的歷史根源及其經驗教訓,是一筆厚重的文化財富,值得我們研究借鑒。由此可以看出,在北宋京都故地舉辦開封收藏文化論壇,使其植根于華夏文化的土壤之中,承歷史發展之脈絡,具有獨特的意義。
單位: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學
姓名:涂芬琦
電話:13870877086
“進化論游戲”在心理課堂的應用及思考
關鍵詞:進化論游戲
心理課堂
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漸漸趨于成熟,老師家長的說教已經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心,心理課堂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所觸動,得到釋放,團體游戲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根據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團體并非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包容諸個體的“格式塔”。作為團體,它不是由各個個體的特征所決定的,而取決于團體成員相互依存的那種內在關系。所以要改變個體應先使其所屬團體發生變化,這比直接改變個體來得容易。要讓同學們理解人生的道路各種各樣,應坦然面對,人生必然要經歷不同的挫折困難最后進化成人這樣的道理,在高三的心理課堂上“小雞變鳳凰”這個進化論游戲觸發學生是很好的選擇。
新建二中
涂芬琦
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漸漸趨于成熟,老師家長的說教已經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心,心理課堂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所觸動,得到釋放,團體游戲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小雞變鳳凰”這個進化論游戲主要是用來讓學生體驗成功路上的挫折,在高三的心理課堂上我更多希望讓學生從這個游戲中認識到成功的不同形式,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幾經坎坷,有的人堅持到底也沒能成功,面對不同的人生道路,應該持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吸取什么經驗和教訓呢?
一、方案格式:
(1)活動時間:大約10分鐘;
(2)活動流程:
1.
參與者
a.
全班同學參與
b.
參與游戲的每個同學必須全力以赴,去體驗其中的收獲小游戲大道理;
2.
進化過程:雞蛋——小雞——鳳凰——人類。兩人猜拳贏了孵化高一層次,輸了就要自動降低一層次。
3.
動作示范:
雞蛋的造型:一腳在前一叉在后,雙手交叉,手心朝外在頭頂。
小雞的造型:半蹲,兩胳膊為小雞的兩翅膀不停的展開。
鳳凰的造型:右手在頭前方曇花指,左手在后為尾巴左右煽動,一前一后。
l
人類的造型:擺一個很酷的造型,最能表現自己個性的動作。
若有人沒做其中動作也要懲罰。
組織者和參與者要好好觀察別人是否正確,舉報者有獎勵。
(3)注意
1.
如果進行到最后還有人沒有進化成人,也可以請已經變成人的同學幫忙,誰贏了,誰就進化成人。
2.參與者過程中要保持安靜,只能通過造型判斷對象,不同層次不能劃拳,否則懲罰。
(4)獎懲方式:不遵守規則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下用屁股寫自己的名字,或表演節目。
(5)游戲結果:最后剩下三個同學沒有成功,一個雞蛋,一個是小雞,一個是鳳凰。
二、體驗分享
最快速度成功成人的同學A:那一刻很開心,感覺很爽。我覺得成功要快速出手,不能等,還要找準對象,要找那種看上去比較弱的同學,當然運氣也是很重要的。
最快速度成功成人的同學B:我一把都沒輸過,有時候就是平局。主要是要觀察對手,如果他表情緊張出剪刀的概率就比較高,如果他表情輕松出布的概率就更高,相應的我就可以贏或者平局。
幾經波折最后成功成人的同學A:其實我剛開始是很順利的,迅速地變成了鳳凰,可就在離成人還有一步時,輸了,還一輸到底,到最后別人幾乎都成功,我才成功了,之前心里還是有些失落的,還有些緊張,最后還是蠻開心的。我認為還是要堅持,堅持才有希望。
幾經波折最后成功成人的同學B:“我終于成人了”。雖然經歷好幾次波折起伏,但我還是很高興的,
幾經波折最后沒有成功成人的同學A:我就沒站起來過,最好成績就是小雞,哪怕讓我變成鳳凰也好啊。有些失望,我有些背。
幾經波折最后沒有成人的同學B:最后都沒有成功,不過我還是玩得很開心的。
主動幫助他人的同學:我幫助他人成人,雖然自己退化,感覺也挺好,因為我們是朋友啊!
總結:(1)這個游戲其實也是我們人生的縮影,剛開始我們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通過各自地努力變成人,有些已經成為人,有些還是小雞。可是時間不是停留地,人也是會發展的,小雞最終也會變成人的。
(2)
有的人很順利,有的人可能要經歷很多挫折才能成功,甚至在短暫地游戲中有人不能成功,你們會怎么看?我想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可曲線一定是更豐富的,甚至是更美麗的。奧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有些人一直順風順水,年紀輕輕就功業有成,有些人坎坎坷坷一輩子,到了行將就木才綻放光彩,每個人都有自己地生命成長路線,享受屬于自己地過程就好了。
(3)
有些人幾經波折也沒有成功成人,但他因此玩得最多,也玩得最開心,這也是另一種意義的成功。
(4)
有些同學主動幫助他人,最后成就了他人,卻讓自己退化了,他用行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依然是開心的。
思考:
(1)班級團體心理游戲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然輕松的氛圍,同學們的參與度很高,也很有熱情。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三后,感到了強大的學習壓力,有些學生可能出現一些自我否定,有些學生在與同學比較過程中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在不能很好的調適這種心理狀態,就會導致惡性循環,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疲于被動應付,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也沒辦法用良好的心態面對。這次團體心理游戲創造了一種信任的、溫暖的、支持的團體氣氛,各種消極的情感認知在這種班級整體氛圍得到釋放,同班學生在游戲中的信任、支持使自我得到肯定和鼓勵,學生們在這種開放互助的游戲中間,自我防衛心理機制降低,逐漸的放下了心理包袱,自信心逐漸回升,能正確地認識高考在人生中的意義,輕裝對待自己的高三學習生活。
(2)再次,班級團體心理游戲中的分享和感悟,促進學生自我成長。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在團體情境中,
成員之間的分享、體驗、感受能夠促進他們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模式的改變,
境界所蘊含的這一文化和精神價值已經受到世界人文學者的普遍重視。現代物理學理論也證明了中國人文精神的高明與偉大,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必然是歸一的,但是是歸東方,而不是歸西方。就境界來說,西方思想是“有我”的,而中國是“無我”的。中國人以抱一為天下式,西方則沒有這個“一”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重以不變應萬變。而這里的不變不是絕對的不變,而是“得一”大道上的變化,過去中國文人做這樣的對聯,上聯是“千山千水千才子”,下聯是“一天一地一圣人”,顯然后者略高一籌,這是一個境界問題,而這個境界就是現在人大多不認識的大化之境,它是靠天地萬物化育而成,他應是與眾生同體,合天地成形的大象之境。其大為無限大,上不封頂,下不封底,有才者任意馳騁,尚不能觸其邊角。這個境界可謂正大而光明。
境界的形成是多緯度的,單純的線性或面狀思維都是不可取的。古人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鏡子再大所映必偏而不能遍,明珠雖小但可鑒包六合。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圓的價值,大事大圓成,小事小圓轉,好詩每句如珠圓,流美圓轉如彈丸,心靈運行非直線而為圓形,圓象道體,圓者無極而太極也,形之渾簡完備者,無過于圓。先哲道體、道妙,亦以圓為象。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這是人之大境界,非常人所能達到,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甚至為終生所難以企及。人和人的距離很快就會拉開。但是這種差距不是象一些淺薄之士所理解的那樣,總是處心積慮地想翻出與前人不同的新鮮花樣,你往前走,我往后退,你向上看,我朝下瞧。其實這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所謂蔽則新是也。難得是找圓的中心點,不中不正,不正則不大,不大則不久。能從理論上認識夠,認識到的很少,這仍需要教育,而且是大境界的教育。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印度的釋迦牟尼都是具有這種大境界的偉大思想家,他們為世界人民所承認,為世界學者所仰慕。我們現在搞精神文明的畫家卻并不太了解這個情況,由此看到我們當今的境界仍需要充實。我們還不能搞超越,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超越的地步。古人云:盈科而后進,我們還缺乏深入的繼承。由于思想境界的淺薄,心境達不到中和平淡,心態得不到自在松弛,心情也自然不會靜下來,也就必然導致身心不健康,因而不能避免出現火、躁、浮、動的心態,作品自然就會流露出這種情境。膚淺躁動、刺激、有火氣和有縱橫氣的作品是病態的,是短命的,更達不到與終生同體的永生。
現在我們看古人,只視表面不看精神,原因是沒有識別精神的能力,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知道的,我們內心不知道的自然也就看不出問題,就不可能達到中華民族的大境界。這個境界是不能為威武所屈,不能為富貴所,不能為貧賤所移的精神境界。
現在一些畫家的思想處在對現實問題的相互反映和刺激之中,受逼于現實問題之下,現在的潮流是什么,什么容易入選,什么容易獲獎,什么容易賣錢,就畫什么。也有人看外國人的眼色,討西方人喜歡,別人承認才是對的,這就放棄了最根本的原則:自尊和自信。而把自己的觀念建立在別人的好惡上,變成了追名逐利和趕時髦的東西,從而成為后殖民是進步,認為這才有世界意義。這是地地道道的洋奴文化和洋奴意識,這同樣是無頭腦、無知識、不成熟的表現。孔子講仁者樂山,主要是仁者的思想能安于義理,厚重不遷,不會隨便的改變主意。山主靜,水深亦靜;深則靜,淺則流,不安靜深不了,不深也靜不下來。還有一種人很有自信心,但缺乏知識,結果表現為狂妄自大,看
不上今人,看不上古人,盲目自我崇拜。又因為多年來接受的都是西方模式的美術教育,所以對自己的祖宗采取的是虛無主義的態度。人類文明的進步,美術家的精神純化,都需要教育在斷裂的鴻溝上架起橋梁,讓今人真正了解中國人的藝術境界。
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審美意識的不斷增強,裝飾畫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將被更廣泛地應用。
美學意識隨著現代生活的演進,愈來愈深地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人們對美的追求也體現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特別是當今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藝術的調節和平衡。裝飾畫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由于它雅俗共賞,人們在心理容易接受,再加上裝飾畫可制等工藝特點,使其便于流通,經濟實惠,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環境的裝飾畫創作有不同的特點。
一居住空間的裝飾畫
裝飾畫起著活化空間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結合環境和照明設計,成為室內裝飾的亮點。133229.cOM在居室的玄關、走廊、房間出入口所對的墻面等處,掛上裝飾畫或擺上藝術品,再配上照明,就能創造出別致的氣氛。家里有許多不同的空間,起居室、臥室、餐廳、廚房,都需要畫的點綴。
1.客廳的裝飾畫
客廳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無疑是每個家庭的生活中心,并且是家庭聚會、賓客來訪的主要場所。因此,客廳內的裝飾畫應該以裝飾為主要目的,而且是客廳的重點裝飾物,有時還可以作為客廳的一個視覺焦點或重要組成部分。客廳裝飾畫能從整體上反映主人的愛好、審美意識、審美情趣,體現主人的文化要求。
2.走廊的裝飾畫
走廊很適合布置成藝術走廊,可以同時掛幾幅作品。畫框的款式規格應一致,單幅控制在50cm×60cm左右,并等距平行懸掛,形成連貫的整體,既美觀又利于欣賞,如每幅上方有射燈照明效果會更好。
3.餐廳的裝飾畫
餐廳是進餐的場所,追求安靜、舒適、怡人的餐飲環境,是每個成員的理想目標。因此,在色彩與形象方面,家庭主人就要花費一番心思。而綠色和白色,經常成為餐廳的主調色,易于造成清爽、新鮮、平和、美觀、令人心曠神怡的氣氛。
4.臥室的裝飾畫
通過裝飾畫的色彩、造型、形象以及藝術處理等等,從而立體顯現出舒暢、恬靜、輕松、親切的美的意境——與人接觸的部分可以有柔軟舒適的觸感,即便在人不易接觸、撫摸的地方,也要讓人感到溫馨而富有情調。
二公共環境裝飾畫
公共環境范圍極廣,凡是能為大眾提供各種服務的場所都是,而且功能也是五花八門,并且每一個公共場所,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所形成的個性,就匯總成公共環境的總體風貌,如:會議室、候車廳、賓館、商場等等。
1.會議室的裝飾畫
會議室不管是國家事業單位還是企業,都是用于參政議政的場所。不同的會議室環境,也不管它的大、中、小,都能體現出一個單位的實力、文化品位、層次等精神理念,體現出集體智慧和集體的力量。
2.候車廳的裝飾畫
車站,人流量大,每天都有數不盡的旅客。在這種場合下,使用什么風格的裝飾畫,讓人們在旅行過程中得到美感,體會一個社會的現代化文明是有要求的。從畫的形式到內容常以本地風土人情和城市風貌為題材,讓旅客感受到地區的文化性,同時表現高速發展的科技文明和未來遠景,也是候車廳裝飾畫的極好選材。
3.商場的裝飾畫
作為公共環境的商場,怎樣使用好裝飾畫,也是商戰中的一種特殊武器。一般是根據商場的總體布局以及局部要求來布置,如強烈的、柔和的色彩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吸引顧客在舒適的購物環境中產生購買的欲望。
4.紀念館的裝飾畫
紀念場館一般指博物館,主題廣場、公園、陳列室等場所,因為有其特定的主題,所以裝飾畫的使用便必須具備解說或者昭示的目的。其構成方式和作品風格往往是潑辣大膽,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以達到游人認知、感動的目的。
5.校園里的裝飾畫適合校園的裝飾畫一般按學校的層次劃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應根據相應年齡,用裝飾畫表現出各自的特色。幼兒園里的裝飾畫,就應該表現孩子對未來世界充滿天真、幻想、神奇;而在小學,裝飾畫應該表現孩子們眼中世界的純真、稚氣、好奇、幻想等;在中學校園里,裝飾畫應該是理想、浪漫、青春、活潑的;大學校園里的裝飾畫應該是成熟、理念、銳利的。
三娛樂場所裝飾畫
娛樂場所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場所,緊張的生活使人們希望能去娛樂場所放松自己。而娛樂場所的不同,對裝飾畫的要求也會不同,傳統的餐飲、茶座也融有濃郁的現代文化氣息,而更多的娛樂形式使各種年齡階段、文化層次高低不同的人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娛樂場所。
1.餐飲中的裝飾畫
現代餐飲不是傳統餐飲的吃飯那么簡單,中餐、西餐,或其他的餐飲形式都有自己商業環境的特殊要求,如:中餐的熱鬧、明亮、大場面喜慶等;西餐的情調、溫馨、幽雅等。所以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點綴。
2.運動場中的裝飾畫
顧名思義,也應該較多地表現出運動的主題、運動的形象、生命的形象。不論是場內運動還是場外運動,都是要讓人們在競爭中追求自我、追求人類永不言敗的精神,或是在競爭中有幾分輕松愉快的心情。
當然,費爾巴哈在揭示宗教的人本根源、強調神與人的一致性的同時,也指出了神與人也存在對立的一面。他說:“我們的任務,便正在于證明,屬神的東西跟屬人的東西的對立,是一種虛幻的對立,它不過是人的本質跟人的個體之間的對立;從而基督教的對象和內容,也就完全是屬人的對象和內容了。”②他還說:“一個精神的即抽象的東西或神,被人拿來當作人生的法則,其結果必然造成殘身和禁欲等現象。可見,基督徒世界的物質災害,歸根到底只是他們的精神的神或他們的理想。”(《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758頁)但是,費爾巴哈在這里所說的神與人的對立,是指作為人的普遍性本質的抽象化產物的神與個體人之間的對立,是指作為人類的精神理想的神在“被人拿來當作人生的法則”之后,作為具有普遍性的精神理想的神與信仰個體的具體信仰行為和欲望之間的對立,而不是指人格化的神的本質與普遍性的人的本質之間的對立,更沒有認為奴役人、強迫人和束縛人是神(上帝)的本質。相反,他認為,“上帝愛人”,上帝的本質就是愛。他說,“愛就是上帝本身,除了愛以外,就沒有上帝。愛使人成為上帝,使上帝成為人”。(《基督教的本質》第85頁)“上帝之愛人———當他愛人的時候———乃是為了人,也即為了使人善良、幸福、福樂。”(《基督教的本質》第91頁)他認為,上帝對人的愛,其實質是人對自己的愛。“上帝對人的愛———這是宗教之根據和中心點———,毫不含糊地和毫不矛盾地證明,人在宗教之中把自己直觀成為屬神的對象、屬神的目的,換句話說,在宗教之中,人只跟他自己的本質、只跟‘自我’發生關系。”(《基督教的本質》第95—96頁)上帝對人的愛也喚起人對上帝、人對人的愛。“上帝的愛驅使我也去愛;上帝對人的愛,是人對上帝的愛的根據:屬神的愛導致、喚起屬人的愛。‘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基督教的本質》第96頁)“可見,既然上帝愛人,那么,人就是上帝的心,人的幸福就是上帝最關心的事。”(《基督教的本質》第96頁)
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異化論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是自然力量、社會力量和人的本質的異化的產物。馬克思指出:“只是由于一切宗教的內容是以人為本源,所以這些宗教在某一點有些理由受到人的尊敬。”③恩格斯指出:“神是什么?德國哲學這樣回答問題:神就是人。”④恩格斯還指出:“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神創造了人。”⑤“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造了許多神;而被用來證明上帝存在的萬民一致意見恰恰只證明了這種作為必然過度階段的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因而也證明了宗教的普遍性。”⑥“在歷史的初期,首先是外部的自然力在人們頭腦中獲得了幻想的反映,而在進一步的發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經歷了極為不同和極為復雜的人格。……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會力量也起了作用,這種力量和自然力量一樣,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釋的,它以同樣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著人。最初僅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的形象,現在又獲得了社會的屬性,成為歷史力量的代表者。”⑦馬克思還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在宗教中,人們把自己的經驗世界變成一種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質,這個本質作為某種異物與人們對立著。”⑨恩格斯在論述基督教的神時指出:“這個神本身是長期的抽象的產物,是以前的許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集中起來的精華,與此相應,這個神所反映的人也不是一個現實的人,而同樣是許多現實的人的精華,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是一個想象的形象。”⑩
從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異化論的基本思想是:宗教的本質在于,“一切宗教的內容都是以人為本源”、自然、社會和人都是宗教的源泉。宗教是“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神創造了人”。宗教既是自然力量的反映,又是社會力量的反映(包括幻想的、歪曲的、顛倒的反映等)。神是許多現實的人的精華與抽象。“神就是人”———神是人的人格化、對象化,神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
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
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繼承了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異化論的基本思想,認為:宗教是自然力量、社會力量和人自身的反映,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神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但是,中國學者在吸收和繼承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異化論的基本思想的同時,也“發展”了來自于西方的宗教異化論思想。當代中國的“異化”概念來自于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論”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工人生產商品的勞動是一種異化勞動。異化勞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勞動產品反過來統治、支配和奴役人———勞動者,即“產品支配著生產者,物支配著主體,已實現的勞動支配正在實現的勞動”。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活動,從深層次上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的勞動不僅沒有實現“自由自覺”的本質,反而產生了異化———工人降低為資本家生產商品和占有剩余價值的工具和手段,工人成了自己所生產和創造的商品轉化而來的資本的奴役對象。
可見,馬克思的“異化勞動”中的“異化”概念包含這樣三層意思:第一、該東西是人們有意識地創造的;第二、人們有意識地創造的東西的作用違背了創造者原來的本意即目的;第三、該東西反過來反作用于其創造者———支配、奴役或者危害它的創造者。這三個方面是構成“異化”的必要條件。在這三個必要條件中,核心是“人們所創造的東西反過來支配、奴役或危害創造者”。也就是說,如果人們所創造的東西雖然反作用于其創造者,但這種反作用有益于(至少是無害于)其創造者,或者與創造者原來的創造目的是一致的,那它就沒有發生異化。只有在被創造物不僅反作用于創造者,而且這種反作用對其創造者產生了嚴重的危害性的情況下,我們才說它發生了異化。事實上,我們現在正是這樣理解和應用“異化”這一概念的。例如,我們現在說“科技異化”就是指科學技術作為人的創造物,已經在很多情況下以某些方式奴役人、危害人類,人類很多很嚴重的問題都源于現代科技。比如,環境污染、水污染、核威脅等。再如,我們說“權力異化”就是指政府權力本來是公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自己的權利“讓渡”給政府、賦予政府官員的,為的是讓政府、政府官員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公共權力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政府官員卻利用公共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嚴重侵犯公民的人身、財產等各種權益。可見,我們現在所說的“異化”基本上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意義上的“異化”,不同于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論”中的“異化”概念。正因為如此,當代中國人所說的“宗教異化”自然也就包含三層意思:第一、以上帝為代表的各種神靈是人所創造的;第二、人所創造的神靈(如上帝)反過來作用于人;第三、人所創造的神靈(如上帝)反過來統治人、支配人,甚至奴役人、危害人。現舉例如下:
邢賁思先生在其《費爾巴哈論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原載《哲學研究》1965年第1期)一文中說:“這就是說,人創造了神,而人則成為自己的創造物的奴隸、俘虜。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這種異化出來的精神實體轉而成為人的存在的統治者。”他還進一步指出:“神是人的自我分裂,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神和人的矛盾是人和自己的精神創造物的矛盾,人的精神創造物反過來成為鉗制甚至奴役人的力量。”(《哲學研究》1965年第1期)隨后,邢賁思先生還指出:“戕害自己的肉體的情形不僅在基督教中存在,在其他一切宗教中也都存在。”“狂熱的宗教徒對于自己的否定達到了超越常情的地步。有些教徒除了接受洗禮以外,終生不沾水,他們聽任虱子的噬,他們把虱子竟然叫作‘上帝的珍珠’。有些教徒發愿終生維持一個困難的姿勢,如緊握拳頭始終不放,直至指甲穿破手掌,或者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直至殘廢不能使用。有些教徒用鐵鏈把自己固定地拴在一個地方,終生不離開一步。有些教徒甚至躺在路上,讓載著神像的大象踏過自己的身體。可見,宗教狂熱達到頂點時,人的自我否定不僅表現為壓制自己的欲望、塵世生活的要求,而且直接表現為肉體上的自我摧殘、自我舍身。這樣,人不僅成了神的工具、附庸,甚至成了向神獻祭的犧牲品。”(《哲學研究》1965年第1期)顯然,在邢賁思先生眼中,“神”已經不僅僅是人的本質與人的分裂,不僅是人的本質的抽象化、對象化,而完全成為一種“鉗制人甚至奴役人”的力量。神與人的關系已經衍變成了一種奴役與被奴役的對立關系了。
又比如,王海明、孫英老師在其《宗教異化論》一文中說,“作為人道主義概念的宗教異化,指人們按照神靈意志而非按照自己意志進行的行為,是自己所進行的不是服從自己意志的、屬于自己的行為,而是服從于神靈意志的、屬于神靈的行為”。他們認為,類似于經濟異化起因于資本家握有資本這強制力量,宗教異化起因于神靈握有禍福這種強制力量。他們以《圣經•申命記》里的摩西所說的一段話來說明人為什么會遵從神靈的意志,并以之作為宗教異化的根源。這段話是這樣的:“你若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這以下的詛咒都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里必受詛咒,在田間也必受詛咒;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面盆都必受詛咒;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受詛咒。你出也受詛咒,入也受詛咒。耶和華因你行惡離棄他,必在你手里所辦的一切事上,使詛咒、擾亂、責罰臨到你,直到你被毀滅,速速地滅亡。耶和華必使瘟疫貼在你身上,直到他將你從所進去得為業的地上滅絕。耶和華要用癆病、熱病、火癥、瘧疾、刀劍、旱風、霉爛攻擊你,這都要追趕你,直到你滅亡。”作者還進一步指出,遵從神靈意志行為的被強制、受奴役、不自由之性質,充分體現在這段話里。
再比如,四川大學陳麟書、陳霞兩位老師主編,2003年出版的作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的《宗教學原理》一書也明確地說:“這種神在階級社會里,實質上是代表地上的統治者來統治人,加強世俗現實統治者對于現實人的統治。”“宗教之所以能通過神來統治人和壓迫人,從認識論的原因來說,就是因為神是一種不可被人所感知的和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
幾十年來,這種認為神強制人、束縛人、奴役人,人則受神的奴役、強制、束縛,從而屈從于神的意志而不自由的思想一直是我們的宗教觀念中的一種主流思想,成為我們的宗教異化論的主要內容。在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者看來,宗教中的各種神靈不僅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而且是一種鉗制人的發展、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剝奪人的樂趣的力量,是一種束縛人、強制人、奴役人的力量,甚至成了階級社會統治人與壓迫人的力量,成了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統治和壓迫人民的一種工具。這就是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與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異化論之間的一個重大的區別。
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何以不成立
宗教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立的一種信仰體系。上帝是人創造出來的一個精神實體。上帝何以能夠鉗制人的發展、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剝奪人的樂趣?何以能夠束縛人、強制人、奴役人呢?從以上舉例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宗教異化論者認為,上帝強制人、奴役人,所依憑的是上帝握有禍福強制力量。即:“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里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蒙福;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面盆都必蒙福。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圣經•申命記》(28:1—6))相反,“你若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這以下的詛咒都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
我們認為,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者的這種論證很有代表性。因為,第一、很多宗教徒約束自己的欲望、遵從上帝的意志行事,的確是因為相信上帝的這類善的承諾或惡的詛咒。其次,這種類型、這種模式的訓導,無論是在基督教的《圣經》中還是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以及其它宗教經典中都很普遍。尤其是《圣經》經常采用這種方式來教化人。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段很有代表性的話,到底能不能作為當代中國的宗教異化論的觀點———神是鉗制人的發展、剝奪人的樂趣,束縛人、強制人、奴役人的力量的依據。這段話是摩西所說的。這段話的本意是要“你”聽從上帝———耶和華神的話,謹守遵行耶和華神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于你的”。那么,首先我們看,“我今日所吩咐于你的”都是些什么內容呢?“當日摩西囑咐百姓說:‘你們過了約旦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莎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流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詛。’利未人要向以色列眾人高聲說:‘有人制造耶和華所憎惡的偶像,或雕刻,或鑄造,就是工匠手所作的,在暗中設立,那人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輕慢父母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挪移鄰舍地界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使瞎子走差路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向寄居的和孤兒寡婦屈枉正直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與繼母行的,必受咒詛!因為掀開他父親的衣襟。’百姓都要說:‘阿門!’‘與獸合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與異母同父或異父同母的姐妹行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與岳母行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暗中殺人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受賄賂害死無辜之人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不堅守遵行這律法言語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門!’”(《圣經•申命記》(27:11—26))由此可見,摩西所吩咐于“你”的———“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于你的”都是一個社會里必不可少的,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最基本的人倫道德規范。
再看上帝的其它誡命律例。上帝的其它誡命律例有很多。比如,“不可殺人;不可奸;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也不可貪圖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驢,并他一切所有的”。(《圣經•申命記》(5:17—21))上帝的一切誡命律例的基本價值追求是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要“愛鄰人”,要“愛人如己”,要多做善事,要行善避惡、揚善抑惡、獎善罰惡,要行公義,主持公道,伸張正義。要像他的獨生子耶穌一樣,為了救贖人類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耶和華說:‘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辯屈’。”(《圣經•以賽亞書》(1:10—11))“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圣經•彌迦書》(6:6—8))我們前面所介紹的,即王海明、孫英兩位老師在其合寫的《宗教異化論》一文中作為其宗教異化論依據的那段話中,要求“你”聽從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話”,即以道德教誨為核心內容的“一切誡命律例”。那些咒詛所針對的就是那些違背上帝的以道德教誨為核心內容的誡命律例的人,即是那些“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行惡離棄他”的人。上帝的一切咒詛的目的是促使人們努力行善避惡、揚善抑惡,多行善事,多行公義。其結果也必然是有力地促使很多人(主要是那些基督教徒)努力遵守上帝的“一切誡命律例”,聽從上帝的道德教誨,從而大大地提高信仰者的道德行為水準。所以,上帝的咒詛完全是一種促使人行善避惡、揚善抑惡的一種手段。實際上,諸如此類的各種神靈(如佛教的佛、伊斯蘭教的真主等)的咒詛、警告乃至脅迫等,其目的都是為了促使信仰者遵循以上帝、真主等名義頒示的道德教誨。這是宗教實現其“神道設教”功能與目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獨特的方式。事實證明,宗教的這種獨特的教化方式的效果是很好的。就猶太民族來說,“回首民族歷史,他們發現百姓何時信守上帝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國運就亨通;當人們把上帝正義、仁愛的命令忘在腦后的時候,國家就遭厄運”。對于猶太民族的這種信仰的經驗教訓,在《圣經》中也有記載。《圣經•士師記》教導的就是這一課題。其基本思想就是,“以色列對上帝忠心的時候,國家就興旺;以色列在背離自己的真神耶和華去拜假神的時候,就無力抵抗周圍的仇敵;當他們發現自己因此遭受苦難的時候,又回過頭來投靠上帝,上帝便憐憫他們,賜下拯救者(士師)”。(《舊約概論》第70頁)所以說,上帝(或上帝的代言人如摩西)的咒詛、警告甚至脅迫等完全不是對人的奴役,而是對人的警示,是敦促人們接受和遵行其道德教化的一種有力的方式。如果說,這是對人的強制與束縛,那也是束縛人們那些不道德的邪惡的行為,強制人們避惡行善;如果說,它取消和剝奪了人的意志與樂趣,那么,它取消的的是人肆意妄為、危害他人的自由意志,剝奪的則是不應有的侵害他人的樂趣。所以說,上帝等神靈的諸如此類的咒詛、警告甚至脅迫等根本不是宗教神靈奴役人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強制、束縛人的依據和表現。
至于說,導致一些宗教信徒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自我摧殘,對自己的欲望進行過分的壓抑與禁欲等,那只是極少部分的宗教信徒的一種不正確的信仰方式。況且這樣的信徒畢竟只是極少數。我們不能依據極少數信徒的不正確的宗教行為方式而說“宗教結果必然造成殘身和禁欲等現象”,更不能依據這些作法作為宗教異化的依據。上帝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人的本質的一種理想化的升華。人的本質對象化為上帝的本質之后,雖然使人們對其敬畏與崇拜,但是其目的和結果是促進和激發人的一些優良道德品質———仁愛、寬恕、信實、自由、平等、公義等的形成,是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所以,如果說“異化”是指人所創造的東西反過來支配人、控制人和奴役人,認為宗教是奴役人、壓迫人、強制人、束縛人的力量,宗教鉗制人的發展、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剝奪人的樂趣。那么,這樣的“宗教異化論”就是不成立的,是站不住腳的。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之前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的性質和探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學時課前先安排了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的預習環節。通過預習,學生再次認識了研究物質的角度,并提出了對該物質性質的認識過程中不甚理解的問題。
(二)課上探究
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對本節課的學情提前進行分析。課上首先對預習學案進行評價,師生共同對其中一份學案進行梳理,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之后對這三部分內容進行篩選,找準學生對二氧化碳性質認識過程中的疑惑點,有的放矢。充分體現預習的價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學生熟知的用途出發,如:滅火、作制冷劑、做碳酸飲料,推測二氧化碳的性質,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在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真正作為探究的主體,教師要提出合適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如:你們對二氧化碳的哪一條性質最感興趣?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展示并由其他組評價后實施方案。以“碳酸飲料”為例,教學中給學生提出問題:碳酸飲料和我們今天所學的二氧化碳有什么聯系?由配料表可以看出雪碧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和水,那由什么現象能證明這瓶碳酸飲料中含有氣體?如何通過實驗驗證逸出的為二氧化碳氣體?工廠生產碳酸飲料時是用設備加壓使二氧化碳進入水中去了,那你們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氣體進入水中去了呢?由礦泉水瓶變癟的現象,我們知道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性質有什么變化?用什么方法來證實呢?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變紅?你的猜測是什么?如何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為什么剛剛變紅的小花又漸漸變紫了呢?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學生真正進入了情境,通過主動思考,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進行探究,學生學會了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回到預習學案,由碳酸飲料的用途出發,學生設計實驗證明了二氧化碳既具有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質又具有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化學性質。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與此同時,學生在講述自己的實驗方案的過程,提高了表達能力,獲得成功的喜悅與自信,教學效果明顯。
如果我們將人均地方生產總值與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關聯分析,即檢驗兩者的關系是否滿足二氧化碳排放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如圖1所示,由于EKC曲線可能為“倒U”型也可能為“N型”,因此設二氧化碳排放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方程可能為(3)式或(4)式之一,由于無法提前確定,需要回歸后進行對比確定。通過對(3)式、(4)式的回歸分析,可以發現滿足含三次項的回歸結果優于僅含二次項的回歸結果。對回歸結果進行殘差Q檢驗,不存在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回歸結果為。由回歸結果可知,黑龍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地方生產總值的關系為“反N型”關系。二氧化碳排放拐點對應有兩個,分別對應地方生產總值2589.1667億元和12773.1522億元,兩個拐點分別對應1997年和2012年。1997年為第一拐點,2012年為第二拐點,在1997年達到最低點后,二氧化碳排放量開始隨著地方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增長,但速度遞減,至2012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點。依現有數據來看,2012年以后黑龍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應呈下降趨勢,但是由于沒有后續數據支持,還不能確定這一拐點得以確立。
相比較而言,吉林省和遼寧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與黑龍江省不同,呈現為標準的“倒U”型,且逐漸接近最高點(見圖2和圖3)。吉林省和遼寧省的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趨勢與黑龍江省相同,但2008年之后,吉林省和遼寧省的產業結構并沒有出現“逆工業化”的回調趨勢,特別是吉林省近年來的工業化速度明顯加快。黑龍江省的能源結構較快得到優化,而吉林省和遼寧省的非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不足2%和1%。因此,如果沿著這個趨勢來判斷未來吉林省和遼寧省的CKC拐點已經確立的可信度較高。隨著未來工業化的深入發展,黑龍江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可能還會繼續上升。
二、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知,由于不能確定黑龍江省的CKC曲線是否已經達到最高點,且第二產業比重回調,未來黑龍江省為發展低碳經濟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文化視角:以往對電視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這一文化活動的社會過程全身。隨著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演變,電視文化已走出象牙塔,融入廣大民眾真實生動的生活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了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的品格。作為當代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和社會公共事業,社會學視角、人類文化學視角的關注,也許能使我們穿越數量眾多龐雜、質量良莠不齊的電視文本,抵達社會意義、文化意義的剖析。在這其中,意識形態視角的分析尤為重要,因為一切文化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代碼”。從到法蘭克福學派、精神分析學說、文化研究學派、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批評無不是這些理論的重心。
大眾文化視角:電視文化所表現出的商業性、消費性、大眾娛樂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技術性、可復制性、程式化、無深度感正是大眾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標,體現出與電視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一致性、同質性。因此,在對電視文化的研究中,借鑒西方某些學術思潮對大眾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雖不能祈望徹底解決中國電視文化存在的問題,也不是無益的。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在使我們認識到電子傳播作為生產力給對電視文化生產帶來巨大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技術進步對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認識到其意識形態的操縱性、欺騙性的一面;后現代主義理論讓我們對電視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戲性、狂歡化獲得了一種哲學上的認識高度;后殖民主義理論則令我們對電視文化、大眾文化中的全球化傾向、文化同質化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歷史主義提醒我們,以“戲說”為代表的電視文化可能導致的危險;文化研究學派以它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和跨學科的學術膽識,啟示我們以宏觀的社會文化研究與微觀的文本研究相結合,在微觀的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宏觀的文化研究……這些理論奠定了以大眾文化的視角來審理電視文化的理論基礎。
傳播文化視角:電視文化與印刷媒體、廣播媒體等其它大眾文化形態的主要區別,在于它以科技含量極高的影像的傳播與接受方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視聽文化,并對其它形態的大眾文化形成強大沖擊,獲得了存在的獨特性和優勢性——影像傳播文化的特性。所以說,傳播學理論從電視傳播的全過程來考察電視文化與社會的關系,為電視文化的理論研究開辟一條更切實有效的新路。正如高鑫先生所說:“研究電視理論,首先要研究‘電視傳播學’,因為電視本身就是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所有的電視節目,統統鮮明地烙印著信息的‘印記’。因此,抓住‘傳播’也就抓住了電視理論研究的根本。”無可質疑,隨著從播放型到數字化、新媒介的傳播模式的全新構型,電視文化將會發生更為深刻的革命,因為傳播模式的改變必將影響所傳播的文化本身。
一、前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三大趨勢正改變著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和制造業轉移明顯加快。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加入WTO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體制、市場競爭態勢和對外開放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調整勢在必行。
為了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而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從理論研究著手,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三大產業理論”是十分必要的。縱觀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態勢,可以看出拓展產業理念,提出“第四產業”,著實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尤其是2006年兩會的召開,“重視第四產業的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此可見它著實是社會化大生產下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刺激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在這樣宏觀趨勢推動下,就目前倍受關注的“第四產業”而言,為了對其有一個系統全面地了解,以便在今后的經濟生活中,更加透徹的認識它,從而促進其為我們社會生產發展服務,我針對各方學者關于“第四產業”的觀點進行詳盡的論述、比較和分析,尤其贊同將文化產業作為第四產業的這種觀點。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社會的進步,在如今經濟全球化這樣風高浪涌驅動下,文化與經濟不斷的融合,從而將文化進行產業化,不僅會為我國文化的繁榮孕育良好的物質基礎,而且能夠更好的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從而用文化這一靈魂工程的建設,從精神層次和物質層次,全方位的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四產業”作為如今各方聚焦爭論熱點,大致有三種觀點比較突出。
(一)知識產業
有些人認為第四產業是“以信息和知識為主體的頭腦性商業”,簡稱為“頭腦產業”或“知識產業”。
確實任何一個新經濟時代的出現,總是從產業結構變動開始的,知識的經濟形態出現,就必然意味著有支撐其存在的產業群——知識產業的存在。知識產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性產業和主導性產業,它包括知識生產產業、傳播業和知識服務業,在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推動第一、二產業,工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演進升級,使社會經濟向高層次發展。
雖然知識產業在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者“第四產業即知識產業”的合理性,因為客觀的分析它的理論,不難發現其分類不夠確切,把知識產業單獨提出來,并與其它的傳統三大產業并列,在它的理念中只有第四次產業是從事腦力勞動的“頭腦產業”,而第一、二、三產業是沒有腦力勞動或無須重視腦力勞動的“非頭腦產業”。因而盡管它在經濟發展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要意識到這種觀點的不足。
(二)“精神產業”
有一些人則認為第四產業指的是“精神產品再生產整個過程的各個行業”。根據這一觀點,第四產業包括科學研究、教育、信息服務行業、咨詢服務業、新聞出版行業、廣播電視電影行業、文化行業、民間公證行業、法律服務行業等。
這種第四產業的界定,概念上言簡意賅,但不可否認的是范圍太過于寬泛,則對于指導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運行有著障礙,那就是在核算“第四產業”所創造的產值時,會相當繁瑣,這只是次要的,關鍵是在核算過程中的高成本問題,這是我們所關注的。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態下,進行這樣的“第四產業”產值核算是有著相當大難度的,因為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我國是發展中大國,整個經濟運行體制還不夠完備,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在原有的自身能力的基礎上,結合自我優勢,實現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在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不斷的發展創新,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努力趕超發達國家,實現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因而我認為“精神產業”這一第四產業的定義,雖然劃分詳細,涵蓋廣泛,但難免有“多而不精”之嫌。
(三)信息產業
還有一些人則認為第四產業是“信息產業”,包括內容產業,內容就是信息本身,例如報紙、雜志、書籍、電影電視、網站等;軟件產業,軟件就是加工信息的工具,是人類歷史上智力含量最大的產品;通信產業,通信就是運輸信息的工具。
“第四產業即信息產業”,目前這種說法,可謂在我國是相當流行的,看看許多政客、學者、專家們在這一方面的論述之多,就顯而易見:尤其是在12月16日,在BEAeWorldChina2004大會上,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趙小凡司長這樣呼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要大力提倡綠色GDP的概念,即國家GDP的增長更多地依賴于那些不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后果的非物質生產產業(第四產業)。一位業內專家表示,趙小凡提出的第四產業概念主要是針對軟件產業。而且趙小凡還指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說,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動非物質生產產業的發展。美國非物質生產產業總值占其國家GDP的74%,印度在這一指標上達到52%,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這一指標的平均值在40%以上,但在我國非物質生產產業總值只占到國家GDP的34%。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重視物質生產之外的產業發展,即第四產業的發展。現在我國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較之以往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進入信息時代,具有更大發展潛力和增值空間的信息產業更是我國關注的重點。趙小凡表示,希望借此次大會的機會,呼吁各地政肘、企業及相關人士,更加重視信息產業,乃至軟件產業的發展。可見政府部門的極力倡導和支持為第四產業的全新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另外關于第四產業的新興發展,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按照生產關系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按照這種劃分帶來了傳統的“三大產業理論”,引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而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三大產業理論”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任何理論都需更新,都需在原有的基礎上邁出全新的一步,因而將信息業定義為第四產業,可謂是依據生產力水平和主導產業劃分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新嘗試,這種新的嘗試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是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的:在如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1996—2004年電子信息產業與GDP增速比較”的圖例中明顯可知,信息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趨勢,它帶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開拓了很大的空間。
不僅如此,而且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2006年8月31日:進入下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出口增長強勁,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較去年同期有了明顯改善。2006年1-7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2278億元,同比增長26.6%,其中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20377億元,同比增長26.6%;軟件業實現收入1901億元,同比增長26.2%。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為4283億元,同比增長27.5%利稅總額906億元,同比增長23.3%;出貨值12339億元,同比增長了30.9%;從業人數達到606萬人,同比增長14.8%。相互對比一下,可知信息產業(電子信息業、軟件業)有著明顯的增長勢頭,在帶動著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三、第四產業之新見——文化產業的“靈魂工程”
在全球化經濟條件下,精神、文化的需求孕育了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說,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十多個民族,深厚的文化積累,獨到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沉淀了中國難以評估的文化資本,這為我國在全球競爭中帶來了比較優勢。因而將這種文化資本實行保護與開發并舉,并打造其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品牌的航空母艦型的文化產業集團,進而把斑斕多姿的中國文化奉獻給全世界的消費者,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其他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所以我認為應該將文化產業加入到“第四產業即信息產業”中,從而組合成一個新的第四產業的概念:從信息和文化兩個角度定義第四產業,即它是“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集合體,我認為這種定義,與“精神產業”定義相比,不僅易于對第四產業產值的核算,而且將集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于一身的“文化產業”以及信息時代的特色產物“信息產業”囊括其中,充滿人文主義關懷和與時俱進的意味,體現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
前面已經對信息產業進行了詳細的闡明,這里就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文化產業,可以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大致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自動萌發;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21世紀的培育發展三個階段。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明確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我國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且目前我國非常注重和諧社會建設,就在剛剛開完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也指出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因而在這樣的發展階段,文化產業具有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性。
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范圍,如下圖所示:
而且根據以上的文化產業范圍劃分,先來看一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的綜合報告”(通過下表可知其主要是關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進行的統計):
總產出中間消耗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舊營業盈余
(甲)1234567
總計A76920522443104743261004816843680483713553153965858408
藝術業B6501757188724946145083799099107361479942243044
其中:藝術表演團體C47553381474937328040130904234121117564937046
藝術表演場館D1258211194282106392958388458237282666184498
圖書館業E296576112635691702192138279214385409118593
群眾文化業F3019603773336224626719748802287531318140641
藝術教育G8613293151665461635005921283517507730
文化市場經營單位H5770466838124613195800556826053456194536929144499143
其中:文化娛樂業I2566112910721228149399013227581247947716370611724172
文藝科研J21712580092137033134559248544240
文物業K40023079458783056429167351992687296517993706
其他文化產業L1647972920571727401552186341146755073551
根據上面所給數據分析如下:
從生產角度來看,
(1)文化產業總產出=76920522元
(2)文化產業總的中間消耗=44310474元
(3)文化產業總的增加值=文化產業總產出-文化產業總的中間消耗=32610048元
即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中文化產業所創造的產值為32610048元。
以上所有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中國的文化產業已經在改革和發展的大潮中成形。人們正在以一種新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蓬勃發展中的產業,深入理解其產生和迅速成長的必然性,從而更自覺地促進它的發展,推動其產業升級,使我國的文化產業乃至整個新意義下的第四產業經濟更健康更迅速更持續地發展下去。
綜上所述我認為將第四產業定義為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集合體,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僅供大家參考。
四、結束語
在第四產業這個新領域中,究竟到底什么應該是第四產業,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各方的觀點在一定的范圍內都有著一定的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第四產業這種說法經實踐檢驗是合理可行的,它確實是對原有的三大傳統產業理論的補充和拓展,也在實踐中收獲到顯著的成果。但是在這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第四產業理論不斷發展,要不斷地研究其兩重性,即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因而在現在這樣復雜龐大的社會大熔爐中,第四產業的發展必然有著艱辛的歷程,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努力發展,積極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在我國國情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指導中國的實踐。因為這樣才會剔除糟粕,汲取精華,全面地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4
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們有個看似倒置的觀點——合格第一,優秀第二。學校文化在人才培養上的核心價值判斷決定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辦學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計劃措施等一切呈現形態。基礎教育應該是一種全面的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萬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而現實是由于“偏追”的影響,整個基礎教育墜入一種選拔和淘汰的深淵。高中是決戰的前沿,小學和初中是后續梯隊。在這種戰時機制上,學校無法放松心情來做教育,一切圍繞中考和高考的輪子轉。在這種高速的旋轉中,不斷地產生著新的選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數字背后真實的輟學率,可能會讓人觸目驚心。這一切皆源于核心價值判斷的失誤。既然是大眾化教育,我們更應該重視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為衡量學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體到高中,但凡通過畢業會考,取得畢業證書,都應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為核心價值判斷,弱化選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氣和地做教育。開齊課程,培育特長,德、智、體全面發展。其實在合格教育中,優秀的產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學地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會有更多的學生成為優秀。這樣,優秀的成長不是建立在廢墟上的成長,而是共同成長中的突出成長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重視合格,鼓勵上進,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優秀在其次。有特立獨異的學校文化做主導,我們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精神。當學校文化充溢于整個校園時,就形成一種氛圍,稱之為“文化場”。盡管它不可觸摸,卻是客觀存在,浸潤和濡染著在場中的每一人,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大家都在讀書,個別不想讀書的學生倍感無聊,也跟著讀書;大家都在說笑,個別想讀書的學生也就懈怠下來。作為農村高中,區位上不占優勢,全市前2800名學生被城區重點高中一網打盡,而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開外的學生,而家長和學生對我們懷著和重點高中同樣的期待。重點高中是把應該考上大學的學生送入大學,而我們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學的學生送入大學。在現行的中考招生體制下,我們沒法改變體制,只有改變自己。學校確立“一主兩翼”的特色教育辦學思路,即“以美術為主體,以音體為兩翼,帶動發展,協調共進”,我們的學生照樣走進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學府的校門。
二、管理文化:讓管理提升層次
管理有三種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長、制度和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在學校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靠校長的思想、人格和能力;發展階段,主要靠一套完備的、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機制;成熟階段,則主要靠學校文化。學校管理漸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標志著管理達到文化的極致。在此過程中,校長有義務擔當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任,把學校文化建設提升到學校發展戰略高度,引領學校的主流文化建設,把建設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莊嚴使命。沒有文化的意識和文化建設的自覺,總用一種行政長官的心態來領導和管理學校,永遠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個教學區,從二中自身的管理實踐出發,我們確立了“總部統攬,校區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煉出“全”“細”“嚴”“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一些看似復雜的得很簡單。如評職稱,局里給10個中高名額,最終就有10人報,沒人爭,沒人搶;評先進,年度考核優秀,多年沒搞投票評議了,都是累計積分制;年度零投訴。這些都是在和諧、務實和重效的文化的長期浸潤下形成的。學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著以下兩個理念:
第一,以人為本,重視教師。教育即服務,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第一,學生第二”,這種觀念是對傳統學生觀的一種顛覆,具有現代意義,有利于打破“師道尊嚴”,轉變教師觀念,擺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有利于保護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和培植學生多彩的個性,進而催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的萌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從管理的角度講,從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看,究竟是教師第一還是學生第一?我們認為校長只有照顧好教師,教師才會看顧好學生。當教師身處不公正的環境,工作超負荷運轉,心理上又非常壓抑時,滿腹的怨氣就會發泄到學生身上,從而給教育的對象帶去師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師本身的問題,而是學校管理的問題。所以學校一定要為教師提供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要有科學的競爭激勵機制,要關心教師生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價值實現,落實教師民利,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當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飽滿的熱情面對學生時,我們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長在落實“以人為本”上,首先要重視和關注教師,這是實現優質服務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現在學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學化,更準確地說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標分解,視完成情況計分,進行定量評價,這實際上是管理的一種簡單化傾向。鑒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在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無法量化、而對教育又是重要乃至關鍵的東西,像教師的人格、愛心等,它是不可以稱量的。當過多、過濫地使用量化管理時,教師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長遠的打算,而是逐條研究應對量化表上的一個個項目,把極富創造性的工作變成機械的操作,變成追名逐利的短視行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這片知識密度較大的領地上種種不科學甚至野蠻的行徑。這是把教師當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結果。一個充滿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養更加冷漠和頹廢的學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寶。培養朝氣蓬勃的學生要靠生氣貫注的教師,而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需要學校管理中諸多豐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養。這就是我們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讓科研滲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做科研實際上是做文化”,于是將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設的高度,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達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從自身發展經驗出發,認為基層學校科研必然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初始階段,啟動研究,生成和積累大量的過程性材料;第二階段是發展階段,在積累達到一定量的情況下,產生階段性飛躍,能夠提供研究展示現場;第三階段是高級階段,過程性材料為規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風格和科研特色。我們將其通俗地概括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現場,一流科研出思想”。這一觀點在2008年1月份山東省校本研究工作總結表彰暨現場研討會上一經提出,便產生廣泛的共鳴。
在科研上我們還有一個認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揮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帶頭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務科研”。科研要重視材料積累和網絡利用,提出“材料讓科研站起來,網絡讓科研飛起來”。在科研運作上提出“柔性啟動”“利益驅動”。在正確的科研文化引領下,學校科研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壯大。學校從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豐碩成果成為山東省中小學校本研究先進學校。
四、校史文化:讓古舊燭照今人
我們提出“盛世修史,史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輩出”,把文化建設最終落實到育人上,避免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義。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積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設從去年在青島召開的“中國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與學校發展研討會”開始啟動。
我們讓檔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當師生們徜徉于其間,領悟學校歷史文化的真諦,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勵時,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腳點。一張老照片盡管算不上是攝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搶收本校豐產小麥的照片,那就顯得彌足珍貴。40多年前的聲光電影自然無法追回,而這張照片,依然倔強地透射著那個年代的信息。一張1959年赴省參加飛行員體檢的合影,其背景是學校門前的一座牌樓式建筑,稱為“躍進門”,兩側橫幅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這個牌樓能保存至今,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蘊含文化價值的建筑,往往被當做危房拆除了。學校尚存20世紀50年代的一座大禮堂,蘇式建筑,我們現在才知道它是歷史幸存的寶貝,該好好維護。作為檔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現方式,學校還興建了碑刻長廊和書畫長廊,與一字排開15間規模的校史展室并稱學校文化的“三大長廊”。碑刻長廊以40年校慶領導、專家和書畫家題詞為基礎,擴展而成。書畫長廊以40年校慶書畫為基礎,加上師生書畫作品組成,這樣就從物態層面上,構筑起學校歷史文化的立體呈現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現不是做給外人看的,更不是嘩眾取寵、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園。當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時,高興地大叫起來,我們也幸福著他的幸福。當人們走進這個貫通歷史與現實的長廊時,就會陡然意識到我們正在創造二中現在的歷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課程文化:讓甘泉滋養心靈
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協同推進。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對穩定之時,規章制度有相對完善之時,環境建設有相對飽和之時,活動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課程文化建設沒有窮期。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文化資源的研發也就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幾年編輯出版了《給女兒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該書獲當年度全國非虛構類圖書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談》(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課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學校文化從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亞概念,從空間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把學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時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處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峴原系齊國下都——康城,田單大擺火牛陣就發生在這里。有春秋以來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指的就是這里。學校據此開發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齊國下都——康城》是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走近康城兒女》是對鄉土人文資源的開發。近年來,學校共編輯校本教材62種,公開出版13種,涉及道德教育、軍事教育、生命教育、環保教育、女生教育和愛情教育等多個方面,形成比較完備的校本教材體系。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內容,而共同承載教育和文化的是閱讀。抓住了閱讀,也就抓住了教育的關鍵、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書香校園工程”為抓手,以閱讀教育為切入點,發動師生全員參與,共同營建,教師以《每周一讀》為主,學生則每周一個專題,每個專題12萬字,以此為師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學素養的提升奠定一個寬泛而堅實的基礎,使學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潤、滋養人們的靈魂,達到不訓而化,育人于無形之效。歙硯中的子硯為什么珍貴?古人開礦的礦碴被山洪沖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圓潤、亮澤,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潤人的心靈。
六、終極感悟:文化競爭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平度二中在2007全國示范高中競爭力論壇上做交流發言,提出一個命題——文化競爭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有文化的學校才有魅力,有魅力的學校才有競爭力。學校文化建設要關注其轉化和吸收,真正有價值的文化是為師生所接受、存于內心并外顯于行動的那一部分。如果堆砌了太多的“文化”卻不被師生認可、接受并轉化為行動,這種文化是死文化、無效文化,是文化擺設。所以,落實文化建設實效性的關鍵不是將標語口號上墻就算完事,而是看是否將學校文化植于人的頭腦,從而使人具備某種精神、氣質、意識、境界和行動上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