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媒體監督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23 13:47: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媒體監督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媒體監督論文

篇(1)

一、引言

一個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越需要理性的積淀與傳承。而在當代社會里,司法與新聞在很大程度上著社會的發展。而從這兩者的內在關系看,矛盾與和諧隨時伴隨著它們:一方面,司法公正獨有的獨立性對排斥非的干預,也不應受新聞媒體的干涉和影響,因為就司法的天性來講,它總是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涉和影響,包括新聞媒體的干涉和影響以維護自身的獨立,順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媒體監督對一切社會負面影響具有天然抗爭性。因為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是當前世界的焦點問題之一,較其他社會問題更能吸引社會的眼球,所以更容易成為媒體的關注的熱點。從這一層面上講,媒體的監督對反對司法腐敗具有良好的效果。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這樣一個尺度,使媒體的監督作用在合理構筑的框架內與司法機關的反腐敗行動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2005年世界法律大會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的原因。

二、我國傳媒監督與司法公正的互動關系

我國司法公正與傳媒的要求內在一致性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目的相同。首先,兩者均追求社會的公正與正義,都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的利器,媒體對司法的監督,使司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了更大提高,促進了民主與法治社會的進程,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這也是兩者良性互動的體現之一。當然,如果從更具體的角度上看,兩者又有所不同,司法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是一種法律價值的判斷,是冷靜和嚴肅的最佳體現,所以戲劇中將古代的包拯塑造為“黑臉”,其中內涵就在與此,只是在中國古代,嚴格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并未出現,民意的最大載體在于言語之間而已。而作為當今社會喉舌的大眾傳媒追求的則是一種道德的評價,順乎民意,不平則鳴,用公眾輿論的力量來激起社會正義的力量,央視的“焦點訪談”被廣泛贊譽為“焦青天”,廣州的《南方周末》發行量達到數百萬份等事例就是明證。

從的來看,因為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有腐敗的可能,司法權也不例外,因此傳媒自有遏制它的必要。然而,這就與司法獨立的本意相背離,司法的功能本身就要求獨立,法官要求不偏不倚,司法公正獨立需求不僅體現在法官個體上,更重要的是在體制上。當媒體的報道對司法的公正裁判已經產生了不適當的影響時,司法本身潛在的獨立性要求就會奮起抗爭。所以,原本肩負共同社會公平和正義使命的傳媒與司法便在社會現實的推動下形成矛盾。

傳媒與司法間的關系還體現在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掌握方面,司法的功能在于守護社會正義與公正,從其象征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法平如水”還是西方蒙上眼睛的司法女神上都能充分體現,但是愿望的良好往往并非時時與現實吻合,司法腐敗在當今世界也是不爭的話題,這一現象無論是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還是其他法系都不能幸免,因此,如何將司法權的行使限制在一個良好的框架內,就成了各國學者及制度涉及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這時,基于此,將媒體監督在內的多種監督方式就順理成章地走上了前臺,企圖建立對司法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從而達到社會多種調控手段與良性互動。在中國,包括人大的個案監督、傳媒對司法的監督均在此列。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傳媒監督司法也并非能包治司法腐敗的百病,中國傳媒的不成熟,管理上的隸屬性、部分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缺點使得傳媒易于造成報道對象權利、形象的不當提高與毀損,這些問題的存在還值得進一步探討。此外,片面強調傳媒監督司法的尷尬還在于:一是在中國國情之下,社會輿論所代表的民意一旦對某個問題提前蓋棺定論,司法審判就有可能陷入唯媒體是從的境地,法院對已發生的事實和證據加以逐步的專業判斷與確定,然后根據法律來判定誰是誰非的制度價值就容易被打破,從而有礙實體正義的實現。曾經轟動一時的張金柱案件,張曾感嘆是媒體而不是法院對其作判決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媒體的強大動力。還有昆明發生的云大學生馬加爵殺人案件,部分新聞媒體在公安機關通緝馬時,就提前為馬案定了性。這些事例說明,媒體監督一旦脫離了法律和理性的軌道,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些都是我們的理性和法治社會所不允許的。二是在法治國家,程序至上已成為法官斷案奉行的至理名言,我國也在不斷強調程序正義的價值,打破過去部分司法人員重實體輕程序的弊端。但是一旦傳媒影響司法,很可能有加速或延緩審判,破壞程序法的內在機制,導致在程序上過于匆忙或緩慢,這不僅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與證據認定的準確性,還極易使當事人對公正的判決結果產生不信任,產生對法律至上和司法權威的動搖。

三、司法與媒體:構建公正和諧制度的幾點思路

(一)對待媒體監督,司法機關應持的寬容態度。

我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對待媒體監督應當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這種寬容不僅是一種個人態度,而且應當是一種制度設計。首先,司法機關作為司法裁判機關,掌控了國家的司法大權,與新聞媒體相比,其優勢地位是相當明顯的。同時,由于裁判權的擁有,一旦允許司法人員針對媒體的基于善意的不實批評或評論擁有隨意權的話,那么媒體的不利地位顯而易見,因為即使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要求當事司法機關回避,但是由于法律行業本身的聯系和職業情感的共鳴,都可能使媒體面臨很大的訴訟風險。其次,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新聞報道不可能與客觀事實完全一致(這與司法機關的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價值判斷原理類似),如果允許這樣的訴訟產生,那就會使監督成為一種代價的行為,新聞記者這一職業成為一個高風險行業,那么媒體監督司法、反對司法腐敗熱情就會受到嚴重挫傷,國家和社會對媒體監督司法的期望就會落空。再次,在我國司法腐敗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而要保證監督的效果,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賦予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以充分的報道權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被監督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的權利。在具體實踐中,只要把握好新聞媒體不是故意捏造、歪曲事實,惡意損害司法機關及司法人員名譽,就應當大膽對媒體監督給予支持。

(二)賦予新聞媒體對司法機關工作的知情權。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知情權的積極行使,對促進司法公開的角度來講,是十分有益的。公開就意味著暗箱操作的幾率減少,公眾對司法活動的知悉度增加,也就使個別企圖腐敗的司法人員不得不有所顧忌從而使促進司法公正。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提出的“陽光審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國家在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知情權的同時,也就從反方面規定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的活動的公開性(確需保密的除外)。也就是說,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活動公開的范圍也就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使知情權的。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及新聞媒體對司法工作監督的實際需要。當前,新聞記者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還受到很大的限制,對審判機關來講,新聞記者只可以采訪報道的只是合議庭或獨任庭對案件的審理活動,而且在司法實踐中,不少法院限制新聞記者即使是以普通公民身份參加案件的旁聽,這就使媒體的監督就無法實現,成為名符其實的“睜眼瞎”,也才出現很多媒體不得不依靠采訪當事人來獲得新聞線索,而作為案件一方的當事人,我們要其保持一個客觀和平和的心態來敘述案件審理的過程是不現實的,容易導致媒體態度的“一邊倒”,也就更容易損害媒體自身和司法機關的形象,使公眾對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和司法機關的公正性產生懷疑,造成我們都不愿看到的兩敗俱傷。其實,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就必須實行真正的審判公開,將媒體的監督落到實處,賦予公民和媒體的最大限度的知情權,這樣既能體現司法的真正獨立,又能達到新聞媒體達到媒體有效地發揮其監督功能,使新聞與司法這兩柄利器真正體現其效能。

(三)媒體監督重點在于支持司法獨立和司法職業化方面

司法腐敗之所以為公眾所詬病,根本原因就是其損害了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肌膚,而當前妨害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就是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和非職業化。司法行政化和地方化因素的存在,導致在地方掌握司法人員的實際任免權和司法機關的財政權,所以司法機關在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時常常舉步維艱。以權壓法,以權代法的形象隨之出現;對于堅持原則,不按其指示辦事的司法機關領導和辦案人員隨意撤換、免職或調離,以致司法獨立有名無實。非職業化現象的存在也存在極大危害,雖然新的《法官法》、《檢察官法》規定了擔任法官、檢察官的任職前必須提供國家統一司法,但是對“兩院”的領導任職的所需要的法律專業作明確限制,導致有的地方將非法律專業的人員調進司法機關擔任領導,造成亂指揮、亂下指示的情況出現。總之,以上三種因素導致的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已嚴重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法律的尊嚴,直接影響社會公正,同時也嚴重地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阻礙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采取包括新聞輿論監督在內的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確保司法公正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監督的重點應當在促進司法獨立和司法人員職業化方面發展,從根本上清除司法腐敗的土壤,走出就事論事的淺薄誤區,才能真正保障在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

(四)媒體監督應當把握的尺度。

我們在看到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監督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時,也不可忽略應把握的尺度,否則,就會侵犯司法的獨立性進而影響司法公正。如前所述,獨立和公正,都是司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司法應當獨立,法律人應當甘于寂寞,是我們應當樹立的司法理念。因為司法公正既是一種結果,更是一個過程,在具體的司法過程中,外部不當的干擾或壓力必然會對司法人員造成影響,使其獨立意志發生嬗變,進而在案件的處理中發生偏頗,導致不公,因此既應堅持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同時又應維護司法活動的獨立性。為此,媒體對司法的監督應當把握三個尺度:一是嚴格保持中立立場,只作客觀報道,不對案件的處理提前下結論,不發表任何評論或意見,即使是新聞寫作中的“春秋筆法”等方式,也應當盡量避免;二是維護裁判文書的尊嚴,在沒有其他的判決取代現有的生效判決之前,即使裁判確有不公,也應當通過正當途徑予以解決,要尊重司法裁決的即判力和法律文書的嚴肅性,這也是媒體的從業準則之一。三是不得對司法機關的形象進行歪曲和丑化,不得對司法人員的人格進行評價。

(五)司法機關的“走出去”戰略

在媒體的監督之下,司法機關除了積極支持媒體的工作之外就否喑啞無語無所作為呢?當前,的司法機關正在做一個尚未引起界關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探索,那就是筆者所稱的“走出去”戰略。具體做法就是司法機關抽出部分人員(有的甚至命名為法院新聞中心,如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該院新聞中心屬法院下設的單列部門之一)將本單位的司法、行政等活動形成宣傳材料,在相關的報紙、網站和電視臺進行刊載和播放,大力宣傳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這一做法在全國司法機關中相當普遍,從最高法院的機關刊物《人民法院報》的刊載的部分法院宣傳文章來看,至少可以說明作為國家最高審判機關對法院人員參與對外宣傳并不反對。這一做法對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是否有益,其弊端又在何處,這些理論界尚未有定論。此外,單純就當前司法機關的對外宣傳工作來講,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司法機關對外宣傳人員如何定位,是司法人員還是新聞工作者抑或一身兼二職,如何把握新聞和司法之間的關系?二是當前相當部分行政人員不是專業畢業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對外宣傳人員是否需要具有審判職稱,如果單純的司法行政人員就可以從事宣傳工作,那么在涉及專業性較強的稿件時,如何保障新聞稿件的準確性,一旦司法機關稿件出現誤差,公眾會不會對比媒體從業人員新聞稿件出錯所持的責難更大?基于此,中國司法機關的對外宣傳工作更加任重道遠。

四、結語

在的默然思索中,傳媒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價值均已為現實實踐首肯,我們的理想在于實現多種價值的共贏。同時,在我們建設法治和和諧社會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對立中同樣可以實現二者關系的合理化和和諧化,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在借鑒世界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立足我國國情,這也就再次體現當前我國媒體與司法合理的制度構建的緊迫感和必要性。

【】

[1]甘朝端、楊凱:《公開報道與公平審判的沖突與平衡》,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一期。

篇(2)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基本權力與職責,具有較為廣泛的受眾參與性、公開性和透明度。如何有效地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真正做到“幫忙不添亂”,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來了較高的要求。

一、新聞輿論監督與引導的現狀

1.新聞輿論監督的現狀。

自建國以來,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媒介主要是報紙、廣播、電視和雜志等傳統的新聞媒介,國家對輿論監督相當重視,各大新聞媒體也各盡其責,發揮著輿論監督的作用,起到了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然而,進入21世紀之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傳媒界發生巨大變化。

互聯網成為了有史以來信息量最大、信息傳播速度最快、信息內容最新的傳播媒介,而且其強大的互動使廣大普通民眾也能夠參與到輿論監督中來,人人都可以信息和參與討論,促進了話語權的平等,使輿論監督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是網絡媒介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一方面是網絡信息的準確性無法核實,虛假信息過多,擾亂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情緒性言論較多,偏激言論和人身攻擊的帖子屢屢出現,人群聚集造成非正常輿論暴力的出現。而且由于新興媒體的沖擊,傳統主流媒體輿論監督領頭羊的地位逐漸動搖。面對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要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深化和拓展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

2.新聞輿論引導的現狀。

廣播電視媒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發揮著輿論引導作用,其新聞輿論引導作用主要是通過時政新聞、都市報道、民生關注、法制節目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傮w來看,我國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做得比較成功,一些名牌節目、雜志、報刊等傳播的內容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發揮了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和認可。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接收終端等新媒體的出現,社會語境的開放性、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范圍的世界性、輿論環境的多樣性等變化使得新聞輿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我們要對新環境進行分析研究,尋找多樣化的輿論形式,提高輿論引導的效果。

二、新工作者的素養要求

1.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

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是黨我人民的喉舌。這個性質決定了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代言人。因此,實施輿論監督,新聞工作者要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要研究確定宣傳正確的方針和科學方法,積極穩妥地把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朝著有利于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向引導。

2.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

輿論監督工作雖然不具備法律評判作用,但因其必須得亮明觀點,所以輿論監督者的道德水平、心態、動機必然會對輿論監督的社會效果產生影響,這就是要求新聞工作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要處處以嚴格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不能把批評報道作為個人泄私憤、圖報復,為親朋好友或小集團服務的工具,更不能借批評報道搞有償新聞、有償監督。由此可見,新聞工作者如果不注意職業道德修養,不廉潔自律、嚴格要求自己、忽視自身的價值提高,必將給社會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加的損失和影響,斷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人生前途。

3.要有廣博的業務知識。

新聞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從業人員只有努力做到知識廣博、視野開闊,熟練運用批評報道技巧,嚴格遵循輿論監督原則,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媒體工作者。

輿論監督的原則包括:真實性原則、典型性原則、政治傾向性原則和適量、適度原則。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是輿論監督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輿論監督影響之大,不可估量,其失實帶來的副作用,有時是災難性的。新聞工作者實施輿論監督時,必須遵循“真實”這一原則。社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存在較多,引起民眾人關注,或者是存在不多,卻預示著一種傾向的問題,都可視為具有典型性。輿論監督具有廣泛的社會教育意義,必須注意選題的典型性。政治性原則主要表現在新聞工作者所報道的新聞實事的反映的輿論傾向必須對國家、對人民、對大局有利。

輿論監督的技巧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抓好熱點、難點。二是爭取社會合作,拓寬監督渠道。三是要跟蹤報道。四是批評措辭要適度,對一些表示時間、程度、范圍、語氣的形容詞和副詞的運用,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詞統統是衡量是否符合事實的標尺。特別是對一些夸張、聯想的形容詞的運用,更應慎之又慎。

另外,新聞工作者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政策水平和一定的法律知識。

4.要有嚴謹的工作作風。

輿論監督是一種強勢監督,從某種意義上講,輿論監督較群眾監督、行政監督、法紀監督等其它監督方式有更大的威力。所以說,輿論監督記者要有耐性,受得了氣,滅得了火;要不怕吃苦,敢于到艱苦的地方去為群眾排憂解難;要機智勇敢,善于應對工作中的各種復雜情況;要心態平和,持之以恒,不要見異思遷,不安本職。因此,輿論監督者必須有細心認真、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

三、新媒體時代提高新聞輿論引導作用的對策和建議

1.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水平。

新聞是一種精神產品、一種意識形態、是國家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人員要熟悉并掌握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則,為社會發展服務。新聞工作者要加強對新聞工作的認識,將新聞性和政治性、真實性和影響性、實效性和深層性、先進性和一般性、繼承性和創新性結合起來,掌握新聞工作的內在規律,并把它和黨的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等思想政治工作原則有機的結合起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2.提高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水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總會出現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和熱點問題,新聞輿論要借助熱點、焦點問題,對公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新聞輿論可以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深度報道,深入剖析,為公眾釋難解惑,平衡公眾的心理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新聞輿論有好的引導作用也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引導作用,我們在引導的過程中,要對利弊進行明確分析,對民眾進行積極健康的輿論引導。所以我們要對社會發展形勢有準確的把握,明白如何抓住熱點、選擇熱點、剖析問題、適度調控,及時有效地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質的東西,真正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說明輿論監督是一項責任重大的神圣工作,只有輿論監督記者素質過硬,本著對黨、對人民、對社會同時也對自己高度負責的精神,寫出來的輿論監督報道才經得起檢驗。才能真正擔負起輿論監督的重任,針砭時弊、隱惡揚善,為社會主義三大文明建設發揮好喉舌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勝利、郭東興,《輿論監督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角色對比》[J].《新聞愛好者》,2012(5)

篇(3)

一、媒體輿論監督的含義與方向

所謂媒體輿論監督,就是通過媒體的力量增大社會現象的曝光度,將社會信息公開化和透明化,幫助群眾了解周圍事件的發生和經過,了解地方事務和社會事務的過程,對社會不公平現象起到監督作用,促使社會沿著法制軌跡運轉。

我國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新聞媒體監督能夠讓一切不公平現象暴露在陽光之下,幫助人民群眾了解社會情況,監督政府工作力度,指出政府的錯誤并加以改善,制定正確仿真和規劃。2009年,我國在在世界媒體峰會中強調,應該鼓勵媒體搞好政府監督工作,并對公眾情緒及時疏導,弘揚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讓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國策方針的制定,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確保老百姓的正當訴求有地方申訴。應該創造條件加大新聞媒體的監督力度,從而讓政府接受批評和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健康的運轉。

二、媒體輿論監督優勢與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力逐漸強大,新聞媒體事業同樣獲得了空前發展。過去,我國新聞媒體機制寥寥無幾,如今遍地開花,鋒芒畢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監督角色。

輿論監督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涉及范圍較為廣泛,涉及話題關系群眾生活。第二,在社會上具備一定威望,具有很高社會影響力。第三,關注度高,具有很強的輿論導向能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新聞媒體對黨和政府的工作進行了高度關注和監督,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新聞媒體在社會風氣建設,社會團結穩定,弘揚正氣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切實維護了人民的利益,促進了法制建設。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于機制的不完善和不規范,直接導致了媒體機構與社會矛盾的產生,并出現損害人民利益的現象,引起公眾憤慨,大大削弱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有些新聞機構為了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爭奪讀者“眼球”,人為的制造一些虛假新聞,并刻意進行錯誤引導,造成嚴重的社會現象,這些缺乏真實的信息報道流入社會后造成了巨大的社會恐慌,極大的損害了公眾利益和媒體自身形象。

由于媒體機構為了提高關注度,刻意制造噱頭,加大夸張,從而進行錯誤的輿論引導等,給人們群眾和市場經濟造成損害的案例非常多。比如2007年3月,在廣州發現了巴拿馬病,這是一種只有香蕉才會的得病,并且很難治療,出現這種病的地區一般30年內都不適合種香蕉,所以被稱為“蕉癌”??墒?,有些香蕉商為了打壓價格,利用媒體鼓吹吃香蕉會致癌,這種嚴重的誤讀給香蕉產業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并引起了社會恐慌。教訓非常深刻,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三、媒體輿論監督的完善路徑

面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如何有效利用新聞媒體,真正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和承擔起弘揚社會正義的責任,切實落實黨和政府的意圖,建立起科學健康的新聞媒體監督機制,維護社會正氣,構建健康文化風氣,是目前新聞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為了更好的進行輿論監督,少走彎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媒體機構在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時應該堅持黨的原則,公正、公平、公開,一切以大局為重,堅持以促進社會和諧為最終目標。

新聞媒體機構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扮演的是調解員的角色,是為了糾正社會的不良風氣,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而不是刻意制造社會矛盾,加劇沖突,造成各方面的對立。因此,在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應該將糾正政府工作中的問題與維護政府形象同步進行;在反應人民意愿的同時,不能將政府與人民的關系進行對立;在抨擊社會歪風邪氣的同時,應該對社會穩定團結進行維護和鞏固。

例如,2008年我國南方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巨大冰凍災害,受災地區斷電、斷水,災民缺衣少食,并且由于積雪冰凍阻塞,外部物資很難輸送,這是各大媒體紛紛前往受災前線,第一時間將受災畫面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并刊發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構建,將災區前線中的感人事跡進行報道,將全國人們的心凝聚在一起,軍民一心,共同抗災,演繹了一場又一場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鼓舞了全國人民,一起投入到救災工作,為此次救災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正確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的政策

誠信和公信力是新聞媒體的巨大財富,不能為了經濟效益和短期利益而故意制造噱頭,報道虛假新聞,隨意揮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否則到頭來一定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首先,新聞媒體應該強化自身的責任感,堅持新聞報道的自由性、原則性、真實性和獨立性,如果在新聞工作中出現虛假新聞,或缺乏承擔社會責任的報道,就會大大降低媒體的公信力度。

其次,新聞從業者應該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在工作中本著真實誠信的原則,杜絕惡意炒作行為。因為惡意炒作喪失了新聞中最重要的真實原則,愚弄群眾,容易引起公眾的反感,使新聞媒體喪失了尊嚴,降低了公信力,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

再次,新聞記者應該崇尚科學,不斷提高科學知識素養。因為在采訪工作中經常涉及到衛生、飲食、健康等領域,具備一定的科學常識,可以有效甄別新聞報道中的虛假訊息,提高新聞質量,確保新聞報道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最后,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在保障人們群眾基本權利的同時,將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總之,新聞媒體機制還存在很多不足,應該不斷完善,同時,在鼓勵和加大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利的同時,做好對新聞媒體報道的監督工作,防止虛假信息流向社會,造成社會恐慌,破壞安定團結局面。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基本知情權,新聞媒體發展才會擁有巨大的生命力。

篇(4)

新聞講究時效性,新聞工作者為追求時效可謂煞費苦心,但是,追求時效性不是什么事都越快越好。我們要求新聞發表得快更要新聞發表得好,要服從國家利益,保障社會效果。因此,對新聞我們不僅要善于搶,還要善于壓。

現在網絡上各式各樣的信息五花八門,偽科學、反科學和迷信思想泛濫,甚至有一些人專門打著科學的旗號,招搖撞騙,忽悠善良的人們。傳統媒體為吸引受眾,唯恐動作落后,對那些傳言顧不上辨別真偽,以訛傳訛。前些年出現的諸如“水變油”“從恐龍蛋里提取DNA”“特異功能”等偽科學報道,“長沙隕冰”和“猴子牧豬”等反科學的報道充斥版面和聲屏,就是明證。究其原因,當然有媒體把關不嚴,炒作等原因,但主要的還是與缺乏嚴肅的科學態度,相當一部分媒體沒有嚴格要求記者做到稿件中必須有第三方權威機構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有關。

科技新成果的確認是一件很嚴肅而且十分科學的事情。一些國家對此早就制定了規范,也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新聞媒體報道科技新成果時,必須有第三方權威機構的評價。所謂獲得第三方權威機構的評價,就是要讓獨立性的機構來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而不是讓與某項科研成果有牽連的科學家或是專家來做評價。獲得這些權威刊物或機構的認可后,新聞媒體才能報道,但在國內卻不完全是這樣。為了搶新聞,有些記者往往聽到風就是雨,撿到籃里就是菜,爭先恐后搶著發表。論文還沒有發表,就把它作為已經取得的科研成果來報道。當然也有少數科技人員急于表功,“忽悠”新聞媒體,以期通過輿論逼社會承認其科技成果。對此,新聞媒體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在國際上,一種新的科技成果問世,首先要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以取得同行的廣泛承認。這類通行的規則,國內的新聞媒體也必須遵守。當然,實行“新聞禁閉”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所謂“新聞禁閉”,是指科技期刊主管部門不允許論文作者在論文尚未在該期刊上發表前,就把論文內容透露給新聞記者做報道。報道只能在成果論文在權威期刊或者網站上發表之后才能見諸新聞媒體。我們呼喚這種新聞禁閉制度在我國早日出臺。此外,有些科技新聞還有是否保密的問題,還有一些敏感物資、資訊也有一定時期和范圍的保密限制。我們不要為了搶著報道損害國家利益,甚至犯罪。

法理可能寬容媒體的新聞差錯,

但不等于媒體可以自我放縱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對此絕對不可動搖。記者為了省事圖快,搞“合理想象”不行;為了吸引受眾,添枝接葉也不行。因為違反真實性原則,媒體人被告上法庭的不勝枚舉,而且以敗訴居多。

2004年,廣東某國企訴《中國改革》雜志報道其改制過程不規范導致員工利益受損,報道有失實之處,沒有正式采訪公司,法官也認為報道在個別地方與現實有出入,并非嚴重失實,以“只要新聞報道的內容有在采訪者當時以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判斷認為是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支撐,而不是道聽途說或是捏造的”,“就獲得了法律所賦予的關于事實方面的豁免權”的理由予以駁回。從這個判例可以看出,法官對媒體一定程度的寬容,是鼓勵媒體積極進行輿論監督。新聞失真很難完全避免,社會各界對媒體的輿論監督也給予充分的理解,只要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不是有意作假、惡意中傷即使新聞有失誤之處,也不會抓住不放。但這些都不是縱容新聞工作者輿論監督不必在意新聞是否真實的理由。新聞要講時效,但不能為追求時效而不顧失實,不能事實沒搞準就貿然行事,也不能出了失實報道還心安理得,甚至理直氣壯,那不是負責的、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

那些濫用法理寬容,自我放縱,采寫、發表了不實或不負責任的報道者辯白說:“根據他人提供的失實的材料如實報道,就可以視為新聞真實,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新聞的輿論監督只負有啟動監督程序的義務,徹底查明事實那是國家機關與其它相應機關的事”,“他人提供的材料若失實,自有他人承擔責任”。這些理由貌似有理,其實不然。新聞報道應該在認真采訪弄清事實的前提下進行,如果連事實都沒搞清就“啟動監督程序”不是幫忙而是添亂。新聞失實侵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甚至造成嚴重后果,提供了虛假的材料者肯定承擔主要責任,但這并不能代替新聞媒介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上文那個判例媒體得以寬容條件是報道“不是道聽途說或是捏造的”,而“不是道聽途說或是捏造的”也不會出現嚴重失真和侵權糾紛。最近陳永洲竟然在他人編造誹謗競爭對手的稿子上署自己之名發表,心安理得地去領取酬金。他的東家《新快報》不僅大開綠燈,而且在陳永洲東窗事發以后,還極力袒護,可謂怵目驚心。難道陳永洲、《新快報》能不為自己的放縱,逃脫相應的刑事責任、民事責任懲罰嗎?

新聞機構有輿論監督的權力,但媒體也要注意自律,按國家的法律法規執行輿論監督的權力。同時也要接受社會各界對媒體的監督。新聞媒體影響大,報道失誤給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權益造成的損害不可小覷,也會損害新聞媒體的形象,影響輿論監督的實施。

媒體人應該同情弱者,

但有弱者標簽難囊括正義全部內涵

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在法治社會,要以法律為準繩,不能感情用事。然而,時下,在有些媒體和有些記者,把受眾向媒體反映情況叫做“投訴”,把新聞單位視為社會投訴中心。而且有時不分是非曲直,不分青紅皂白,張口就替弱者喊冤,搞“媒體審判”,動輒就替弱者主持公道,一幅新聞包青天的模樣,危害甚大。特別是網絡上這類新聞比比皆是。如廈門市城管部門依法拆除違章建筑時,有房主當場潑硫酸,致18人住院治療。兩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由于嫌疑人是舉債違規建房,網絡上立即被貼上弱者標簽,聲援一片。傳統媒體必須注意分析判斷,不能盲目跟進。

篇(5)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利用論文平臺對教師指導行為進行監控與考核高質量的師資是提高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校自開展現代遠程教育以來,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逐漸建立了一支知識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實踐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目前,學校現代遠程教育的論文指導教師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學校及有條件的學習中心聘用的學術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強、教學效果好、責任心強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應的教學團隊;二是學校引進的985高校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遠程教育專職教師。對于沒有工程背景工作經歷的遠程教育專職教師來說,缺少的正是工程實踐的經驗[6]。為此,學校搭建起遠程教育專職教師工程實踐平臺,每年定期安排遠程教育專職教師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實習,有效地提高了遠程教育專職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了增強指導教師的責任心與責任感,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支持服務水平,學校建立了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監督與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學校制定出畢業論文指導準則,比如學生留言必須在24小時之內回復,學生稿件必須在3天內批閱完畢,學生稿件批閱意見或評語必須達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學校根據畢業論文指導準則在論文指導平臺對教師指導行為進行監督與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學期考核;最后學校根據考核結果給予指導教師相應的獎勵或處罰,對不稱職的教師堅決取消其指導教師資格。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監督與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畢業論文教學支持服務水平的提高。

3創建“畢業論文模板”指導模式,同時支持學生自主選題為了解決絕大部分學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問題,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學校結合學生基礎與需求,創建“畢業論文模板”指導模式。所謂“畢業論文模板”指導模式,即首先由實踐經驗豐富的學校各專業教授、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遠程教育專職教師根據各個專業學生的崗位需求,共同參與為每個專業制作多個畢業論文模板,形成“畢業論文模板資源庫”,然后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及工作性質,選定某個畢業論文模板,最后學生在該畢業論文模板的引導以及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每個畢業論文模板為學生提供了某一論題的目錄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導性內容,正常情況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以及模板的引領下都能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另外,為了避免使用同一畢業論文模板所帶來的畢業論文雷同問題,學校制作的畢業論文模板絕大部分都是半開放式畢業論文模板,即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的工程或項目來做,如某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某工程工程量清單編制等。由于學生選擇的具體項目或工程不一樣,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畢業論文模板所帶來的畢業論文雷同問題。此外,對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選題的學生,學校也允許其采用自主選題模式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自學校實施畢業論文模板指導模式以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積極性。

4區別對待不同需求的學生群體學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畢業論文環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于不申請學位學生的畢業論文,只要畢業論文質量和總體完成情況達到學校對本科畢業論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過畢業論文環節,順利獲得學分。對于擬申請學位學生的畢業論文,學校對寫作難度和完成質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申請學位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學校從學位畢業論文模板的制定,指導教師對學位畢業論文的指導,到學位畢業論文答辯,建立起學位畢業論文三把關的嚴格制度。首先,每個專業分別制定了學位畢業論文模板,學位畢業論文模板的難度要高于非學位畢業論文模板,如對于工科專業,學位畢業論文模板原則上要求是設計模板,需要申請學位的學生只能選取學位畢業論文模板進行畢業論文。其次,指導教師在指導學位畢業論文時,畢業論文完成質量要求較高,只有學位畢業論文終稿環節成績達到中等及以上的學生才允許申請答辯。最后,要求擬申請學位的學生必須參加畢業論文答辯,只有答辯成績良好及以上的學生才能在畢業論文環節滿足申請學位的條件。

5采用網梯實時多媒體交互系統實施網上遠程答辯,同時審核有條件的學習中心自行組織現場答辯考慮到現代遠程教育的特點,學校對絕大多數學生采用網梯實時多媒體交互系統實施網上遠程答辯,答辯效果良好。同時,為加強教學支持服務,學校審核同意有條件的學習中心自行組織現場答辯。為保證自行組織現場畢業論文答辯工作的規范與嚴謹,學校通過答辯巡視或遠程視頻對答辯過程進行了全程監控。

6建立科學規范的畢業論文教學流程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教學具有學生數量多、分布地域廣、教學活動組織管理難度大等特點,必須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實施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教學,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7]。學校根據構建的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教學體系,不斷完善過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學規范的畢業論文教學流程(如圖4),保證了畢業論文教學體系有條不紊地實施。

二、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教學體系的實施效果

為了檢驗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教學體系實施的效果,我們對大連理工大學今年春季參加網上畢業論文答辯的59名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了畢業論文教學滿意度調查與答辯成績的統計,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共有53人選擇了滿意或非常滿意的選項,只有6人選擇了一般的選項,學生對畢業論文教學的滿意度達到了90%;共用54學生的答辯成績達到良及以上,優良率達到了92%??梢?,學校實施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教學體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篇(6)

主管單位: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

主辦單位:《首都醫藥》雜志社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8257

國內刊號:11-3507/R

郵發代號:82-79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7)

一、引言

在遠程教育的教學中,畢業設計(論文)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F代遠程教育主要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及運用這些技術所建立的具有雙向交互功能的教學平臺進行教學。經過幾年的建設,各遠程院校已廣泛運用遠程教育平臺進行課程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持服務。但開展網。卜畢業論文指導還很少研究,基本還是采用傳統面對面的教學模式。本文給出了遠程畢業設計(論文)輔導解決方案,并對傳統模式和遠程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

二、系統需求說明

本系統采用面向對象開發模型,為每一個使用者構建方便完整的虛擬使用環境。系統以用戶為導向進行針對性設計,主要的用戶有:學生、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答辯教師、教學管理員、教務管理員、系統管理員,系統主要的用例圖參見圖1。下面給出各類人員相應的系統功能:

1.學生

個人信息的自我管理。按階段完成以下流程:根據自身情況完成選題,題目可以是根據實際情況自定或指導教師給定選擇范圍選定,選定后提交審核;開題階段,根據指導教師的任務書完成開題報告、知識準備、任務的初步調研;提交中期報告,完成任務的大部分主體,并提交審核;根據論文格式要求完成論文和設計,并提交指導教師審核,按照規范提交評閱教師評閱,通過后參加答辯;通過答辯后,根據教務要求完成相應的提交工作;整個過程中電子資料的利用,以前課件的翻閱,論壇交流、多媒體的實時交互。

2.指導教師

個人信息的自我管理。按階段完成以下流程:根據自己所長給學生提供選題.跟學生交互后確定學生選題,并制定任務書,對小組給出分工:輔導階段,為學生營造好的學習氛圍,相關電子資料、網站論壇的推薦,樣例提供,實時非實時地與學生溝通.給學員答疑,參與論壇討論,以及多媒體交互;控制學員進度,根據情況允許學生進入下一階段,并對每一階段給出得分和評語;對學生進行開題評審、中期評審以及終期初審。

3.評閱教師

系統后期把學生論文匿名提交評閱教師進行評價,由評閱教師匿名給出評論,學生根據評閱情況作出修改,并最終影響最后成績;展示優秀作品。

4.答辯教師

利用系統對參加答辯學生的情況進行翻閱、擬定提問草稿;參與網上答辯,和學生進行文字、音頻、視頻白板、文檔等交互進行答辯,并給出成績和評語,同時對突出答辯過程進行評論,并提交展示。

5.教學管理員

對學生選題進行審核,并形成報表,查看進度,對進度進行監督,適時安排評閱教師和答辯教師參與工作;收集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及最終的論文和設計作品,并對過程進行定量分析,如指導教師的論壇發帖數,提交電子資料的引用數等;對論壇進行監管;對教學公告進行管理。

6.教務管理員

對參加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進行審核,向系統提交參與學生的基本信息,向系統提交專業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答辯教師的基本信息;對過程中的開題、中期及評閱、答辯的成績評語進行整理;對必要的資料數據進行存檔。

7.系統管理員

負責權限分配,對學生、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答辯教師、教學管理員、教務管理員的使用權限進行管理;對數據庫進行管理,做好備份和維護工作;對各類信息進行管理,制作調查表,收集各種數據,并提交教務教學管理員進行分析;收集系統運行情況,及時改進系統性能。

三、系統結構

系統采用B/S模式運行,系統軟件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系統包括:客戶層、應用訪問層、企業應用集成、數據處理和系統結構基礎層等。

客戶層主要是指滿足用戶請求的各種方式,系統可以支持SOAP和其他的客戶機應用軟件等。能支持現階段所有符合HTTP標準的WEB瀏覽器,使客戶只要會使用任何一種WEB瀏覽器,就可以對訪問系統平臺和向系統平臺提交個性化請求,而無需學習和安裝任何客戶應用。

應用訪問層構建于HTTP和XML技術,主要用于接收來自用戶的不同請求,采用應用請求中間件技術可以支持客戶層的多種協議請求。

企業應用集成主要以JAVA為核心技術,大量采用中間件技術、多層結構體系,使不同應用可以無需考慮部署在什么硬件平臺上,使用什么數據庫,透過多少復雜的網絡,或是同一主機的不同應用系統。系統還能提供基于不同平臺豐富的開發接口、支持流行的開發工具、支持流行的異構互連接口標準。系統主要通過JBOSS+TOMCAT來建立。

數據處理系統是本系統平臺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數據處理系統主要采用開放的MYSOL來實現。

四、技術方案及實現

1.開發工具

前臺開發采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和E―clipse等完成。

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是一款專業的HTML編輯器,用于對Web站點、Web頁和Web應用程序進行設計、編碼和開發。利用Dreamweaver中的可視化編輯功能,您可以快速地創建頁面而無需編寫任何代碼。Dreamweaver還包括多種與編碼相關的工具和功能,其中包括代碼視圖中的代碼編輯工具(如代碼加色和標簽完成),有關HTML、CSS、JayaScript、CFML、ASP和JSP的參考資料以及一個JavaScript調試器。在本項目中用來作為JSP的編輯工具,同時利用fwasi_vtfs_de.mxp插件進行STRUTS輔助開發。

Eclipse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基于Java的可擴展開發平臺,其本身是一個框架和一組服務,用于通過插件組件構建開發環境。Eclipse附帶了一個標準的插件集,包括Java開發工具(Java Devclopment Tools,JDT)。Eclipse支持Java語言,也支持諸如C、C++、COBOL、PLl等編程語言。在該集成開發環境可開發EJB組件、了AVA程序、C程序、WEB站點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應用。其中Lomboz是一個免費的Eclipse插件,它將很多Java應用服務器、J2EE組件和Wcb應用開發集成到Eclipse中,可以幫助Java開發者使用Eclipse建立、測 試、部署J2EE應用。在此Lomboz上加上org.easYstruts.eclipse_0.6.4可很方便地完成STRUTS的開發。

2.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選型

后臺采用開放應用服務器JBoss+Tomcat和MYSQL完成。

JBoss是一個開放源碼、功能強大的Java應用服務器,支持EJB 1.1和EJB 2.0的規范,是一個為管理EJB的容器和服務器,也是目前最受Java開發者歡迎的Java應用服務器。一方面,因為JBoss具有精良的、基于JMX的總線架構,這使得它在開發者中更加流行和實用;另一方面,JBoss Group本身積極參與J2EE相關規范的制定和相關技術的研究,這使得JBoss應用服務器本身能夠遵循和推動J2EE規范的革新。借助于JMX,JBoss應用服務器的一切都是模塊化的。tom―cat是iakarta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的子項目,是sun公司官方推薦的servlet和isp容器,servlet和isp的最新規范都可以在tomcat的新版本中得到實現。JBoss+Tom―cat已經成為一個免費的開源的穩定的J2EE服務器。

MySOL是一個真正的多用戶、多線程SOL數據庫服務器。MvSOL是以一個客戶機/服務器的結構實現,它由一個服務器守護程序mysqld和很多不同的客戶程序和庫組成。MySOL主要目標是快速、健壯和易用。

3.J2EE技術及實現

本系統采用J2EE技術體系完成開發、實施和管理。采用的開發和實施架構是eclipse-SDK―3.0.1―win32+lomboz.301 (開發工具)+iboss―3.2.1 tomcat―4.1.24(中間件應用服務器+Servlet)+Apache(WEB服務器)+mvsql-administrator-1.0.19-win-noinstall(后臺數據庫管理系統)。J2EE技術的基礎就是核心JAVA平臺或者JAVA2平臺的企業版。它具有跨平臺性和易移植性,方便存取后臺數據庫,在Internet具有保護數據的安全模式,同時其多層次結構也保證了新系統高可靠性及可擴充性、靈活性、易維護性、穩定的可用性等。

4.相關數據庫

(1)輔導數據庫。有學生基本信息表、教師信息表、管理員信息表、輔導日志表、選題表、開題表、中期表、終期初審表、評閱表、答辯表、成績表、主要參與人員基本信息、過程各階段性成果信息。

(2)論壇數據庫。按主題專業劃分成多個表。)

(3)資料數據庫。提供各種文件、論文樣例和電子圖書資料。

(4)多媒體數據庫。用于存放各類實時的語音、視頻數據。

5.創建科學的成績評價體系

畢業設計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即經過知識準備、研究階段、豁然開朗、完成幾大階段。對學生的最終評價應該是一種過程評價,而不是一評制或者是答辯定成績的情況。

本系統基于對學生、參與教師的嚴格過程管理,把最終評分分到各個環節。選題、開題、中期、終期預評、論文評閱和答辯,再加上論壇參與的積極性等人氣指數,最終形成總分,以期為學生形成良好過程習慣,對參與教師也有明確的監督作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最終成績=過程成績+評閱成績+答辯成績+人氣指數

五、相對傳統模式的優勢

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輔導是一種面對面、言傳身教、師徒式的模式,該方式存在不少弊端,學員視野受導師影響,是一種近距離的交流,不適合遠程教學。指導教師的精力有限,發揮作用有限,各種好的經驗只能產生小范圍的效果,人力物力資源共享不高。遠程系統具有以下相對優勢:

1.為系統的每一個參與者量身定做虛擬環境

利用遠程輔導系統,指導教師可以方便地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已學課程的課件、參考的電子圖書、相關的專業網站、相關的熱點論壇、相關的電子文檔,甚至開通相關的國家電子圖書館以供翻閱,努力反映當代科技發展水平,讓學生了解、把握國內外在該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通過遠程系統的論壇,創建針對性的論壇,指導學生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源,并對所得信息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通過實時工具跟學生進行會話和協作溝通,經過引導,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上形成新的理論觀點。遠程系統也利于指導教師重整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形成新的教學科研支點。

2.過程監督機制和科學的評分系統

傳統模式容易出現學校缺乏對教師的真正有效監督機制和獎懲制度。教師對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重視不夠,導致計劃和進度不能落實等實際情況。遠程輔導系統嚴格按照選題、開題、中期報告、終期初審、論文評閱和答辯幾個環節順序進行,學生只有完成一個環節,才能進入下一階段,而每一階段都應該有指導教師和相關人員的審核評分,不然學生就不能進入下一階段。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的評分體系,學生的最后成績也不再是一票制,而是綜合評分。同時利用遠程系統能有效控制過程方式,能較好控制進度,對過程建立科學的量化指標,甚至學??筛鶕约呵闆r讓學生提早啟動畢業設計進程,以應對學生最后學期忙于找工作或考研而精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3.遠程輔導系統能使資源共享最大化

近年來高校擴招后學生規模擴大,指導教師精力投人不足,學生數量大幅增長,同時,高校的大多數指導教師同時還要承擔有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由于畢業設計時間過于集中,以至于有的教師在畢業論文環節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非常有限,直接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指導教師可以向遠程系統提供相關課件、教學過程中的相關資料、網絡索引鏈接、往年的論文設計樣例等供學生參考。學生可以以訪客身份參觀其他同學的畢業進程和老師評價情況。專業教師可以通過論壇提出一些看法觀點,對實時互動進行記錄形成文件供全體同學進行觀摩。通過這些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教學資源得到最大的共享。

4.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現今的信息社會離不開計算機的使用,計算機的使用能力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遠程系統,學生可以得到資料檢索、上傳下載、文件處理、論壇交流、即時通訊等多種信息處理能力的強化訓練,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以后的無紙辦公、電子商務工作創造條件。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4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4-0912-02

Architecture of Network-based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GE Fang-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he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issues and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ir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ies, is also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our-yea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refore, thesi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we propose architecture of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GSM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is feasibl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S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 architecture

畢業論文是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進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和進行科研訓練的一種有效形式,是本科生四年教學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1-2]。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通過親自動手實驗或設計,進行科學研究、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及數量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論文管理工作壓力不斷增大,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論文管理工作還是處于人工管理階段,難以兼顧公平與效率。同時高校畢業論文具有一定的學術及收藏價值,但學生論文數量多、紙制論文或光盤刻錄的論文不易保存,并且增加了對往屆論文檢索的難度。為方便畢業論文的管理和查詢,提高畢業論文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節省管理資金,我們設計了基于Internet和GSM網絡的畢業論文管理平臺,實現了畢業論文管理工作的數字化和網絡化。

1 畢業論文管理的過程

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是加強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使畢業論文各環節中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從而確保學生按時地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诖?高?;径冀⒘恕斑x題開題中期管理評審”的畢業論文過程體系[3],確保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1) 選題。選題是開展畢業論文工作的第一步,畢業論文選題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的質量。一般是指導教師填寫畢業論文選題表,提出選題,然后,開展學生選題。

2) 開題。每位學生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完成選題后,要充分地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自己研究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并完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實驗方案等基礎性工作,為正式開始論文工作做準備。

3) 中期管理。在畢業論文中期,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工作進程和論文質量進行認真指導、監督、檢查,與學生交流,并幫助他們解決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困難。通過中期管理,強化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工作責任心,使學生順利推進畢業論文。

4) 評審。在學生畢業論文完成后,指導教師組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情況、答辯情況、評分情況以及論文的歸檔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以保證論文答辯的質量,從而確保整個畢業論文的質量。

2 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的需求分析

本平臺設計需求是利用高校完備的校園網絡系統,設備檔次高、配套設施齊全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網絡在教學管理中開放、交互、共享、協作的特征及網絡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F代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4]。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的設計要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模式及管理模式,符合本科畢業論文管理的基本過程[5]。因此,本文基于先進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理論和軟件理論構建畢業論文管理平臺。

本平臺采用B/S結構,幫助指導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提供畢業設計課題以及課題介紹,供學生選題,之后,系統就自動在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鏈接。指導教師的指導或要求可以直接發送到學生的電子郵箱內,同時通過GSM網絡,發短信息到學生手機,達到及時通知學生的目的。學生也可以直接從指導教師的公告欄上獲得導指導教師的指導或要求。學生可以在BBS上咨詢某指導教師,平臺會自動將咨詢內容發送指導教師的電子郵箱內,同時平臺可以通過GSM網絡,發短信息到指導教師手機,達到及時通知指導教師的目的。平臺可以幫助指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電子函件建立聯系與幫助,以及通過電子函遞名單、BBS專題組建立公共聯系、討論和互助。

3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的架構

3.1 網絡系統架構

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的設計開創性地將新興的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通訊終端引入校園管理,在學生、教師和學校間架起一座空中橋梁,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溝通平臺,有快捷、方便的特點。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為學校畢業論文管理提供可監督、管理的環境。

本平臺的網絡結構示意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服務器、連接服務器與GSM的短信中心接口、校園網等幾個重要的部分。

3.2 軟件系統架構

軟件主體框架由“在線審核”、“信息資源庫”、“論文交流”三部分構成,具備網絡化管理、資源共享、學習支持及過程管理監控等基本功能。

1) 在線審核

在線審核依據本科畢業論文管理流程設計,支持畢業論文各主要環節的申報及審核管理。在線審核包括:指導教師資格審核、課題審核、答辯小組審核、成績審核等模塊。

指導教師資格審核模塊: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學歷、職稱、教學經歷等資格條件進行審核,對每學期每位教師的論文指導總量進行控制,防止指導超篇。

課題審核模塊:對學生或指導教師申報的論文初步選題進行審核。選題審核通過后,學生方可進入畢業論文設計和寫作環節。對沒通過審核的選題,學生或指導教師可根據系統提示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改或重新申報。

答辯小組審核模塊:對本科畢業論文答辯指導委員會、答辯小組的成員構成及其資格條件進行審核。

成績審核模塊:對學生的畢業論文成績由指導教師進行初評、由小組指導教師復評、由院校復審。復審后的成績數據可導入學校的教務管理系統,不需要手工錄入成績。

2) 信息資源庫

建立信息資源庫,有效開展管理支持服務和教學支持服務。信息資源庫應包括:教師資源庫、學生信息庫、畢業論文素材庫等。

教師資源庫:教師資源庫包括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庫、答辯教師庫。指導教師信息數據,學生和管理人員可登錄查詢,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的論文指導教師。

學生信息庫:學生信息庫包括學生的學習情況、專業特長等信息,有助于指導教師了解學生、對學生的指導有目的性、方向性。

畢業論文素材庫:建立畢業論文素材庫目的在于為指導教師和學生提供畢業論文教學全過程的支持服務。畢業論文素材庫應包括:畢業論文管理文件、優秀論文、參考資料等,可以考慮按學科、專業以及課題方向來分類建設。

3) 論文交流

論文交流是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的關鍵部分。設計的目的就是使論文的管理方便、快捷,對論文的質量管理提供幫助。論文交流應包括:師生個人專區和專業公共論壇。

師生專區:是師生間開展個別交流互動、個性化論文指導的平臺。學生可在該區提交畢業論文提綱、初稿、修改稿,指導教師及時將指導意見或修改稿反饋給學生。學生可查看指導教師修改意見,并通過歷次指導紀錄,領會指導教師的思路,使畢業論文的指導、修改過程具有連貫性。在這個過程中,短信中心接口及時地通知教師和學生,使他們之間交互時間盡可能的短。管理人員可跟蹤學生論文進程及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系統自動形成記錄文檔作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

專業公共論壇: 是學生間的互助協作學習、信息交流的平臺,以BBS的形式設計。在交流過程中,短信中心接口仍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服務。

4 畢業論文管理平臺的設計技術

本平臺以SQL Server2000 作為后臺數據庫,采用B/S結構,即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用戶工作界面是通過WWW瀏覽器來實現,極少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Browser實現。主要事務邏輯在服務器端Server實現,形成瀏覽器、Web服務器與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組成的三層體系結構。主要采用動態網頁技術,建立動態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務器應用程序,通過ODBC(開放式數據庫互聯技術),利用SQL語言實現數據庫的訪問。系統通過與數據庫連接,實現數據庫的相關操作。

5 結束語

基于Internet和GSM網絡的畢業論文管理平臺利用當前先進的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建立一個開放的、可監督的教學管理方式,對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有較大意義。目前已完成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總體框架的搭建,部分在線審核模塊及信息資源庫已正式啟用。我們將不斷完善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建設, 逐步完善網絡環境下的畢業論文管理運行機,實現畢業論文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和網絡化。

參考文獻:

[1] 史增喜.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改革與實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49-52.

[2] 趙旦峰,李剛.論科學選題在本科生畢業設計中的重要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0):109-110.

[3] 黃英金.進一步提高本科畢業論文整體質量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 2005(9):57-59.

篇(9)

思想解放:激蕩30年

經歷過思想被嚴酷禁錮的人更能深深體會到“解放”的含義。中國新聞改革和新聞學研究30年的親歷者之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童兵教授認為思想解放是中國傳媒發展強大的原動力。他在題為《突破體制瓶頸深化新聞改革》的主題演講中,回顧了1977-1981年啟動改革的三次思想解放大討論和新聞傳播界的三次重要會議,提出要繼續深化改革的5項舉措。作為曾直接指揮傳媒前行的領軍人物,原廣電部副部長、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先生提交的論文《創新是電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動力》,回憶了中國電視從電視劇到新聞節目的創新與變革,認為要注重對“度”的把握,以求擴大正面效應減少負面效應。

改革開放初期,解放思想就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各種動力因素就復雜起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者鄭保衛教授在《從激發人的潛能到全方位整合資源》一文中,概括了30年報業改革發展動力體系的豐富與拓展:最初,通過調動人的積極性來謀求發展;后來制度、資本、市場、技術等各種因素逐漸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孫旭培教授的文章《從精英主義新聞觀念到無產階級新聞自由》追溯歷史源頭,認為新聞觀念在兩條路線上發展:從彌爾頓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主義認為,言論、新聞自由是人權,應該人人都有;從柏拉圖到的精英主義認為,只有部分精英可以享有言論、新聞自由。兩條路線的分水嶺為是否承認人人平等,于是出現社會自由和階級自由的分野。多數人自由、實質自由的說法都是用來支撐階級自由的理論的。

武漢大學單波教授在《西方新聞傳播觀念的導入與中國新聞改革》一文中認為,1992年之前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以新聞為本位的新聞觀啟蒙”,解決了傳媒“無新聞”的問題,具有思想“解凍”的味道;1992年之后是第二次思想解放,開始了向大眾傳播學的轉向,帶來了精神空間的拓展,解決了新聞“無業”的問題;從1997年開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面向全球化語境下的新聞改革,進一步沖破了“所有制崇拜”。但囿于政治體制,中國傳媒尋求本土化生存成了當下一個相對可行的策略;今后新聞改革將不得不直面自由的挑戰。

市場化與傳媒公共性

市場經濟是新聞改革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動力。武漢大學羅以澄教授認為傳媒業的市場化轉型,是中國新聞改革30年的縮影和最核心的“板塊”,它給中國新聞傳媒業帶來了巨大變化,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嚴峻的生存壓力以及無法回避的挑戰與問題。

傳媒市場化是促進還是壓抑了中國公共空間的發展?兩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長江講座教授都討論了傳媒的公共性。來自美國威斯康新-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系的潘忠黨教授在題為《傳媒的公共性與傳媒改革的再起步》主題演講中,認為30年的改革依賴并發揮了市場的解放力量,傳媒改革步入正題就必須超越市場,以不同的目標思路和價值引導重新起步。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陳韜文教授以“公共空間”為核心概念,發表《傳媒市場化、權力結構與公共空間的發展:一個比較視角》的演講,檢視西歐、美國、新加坡、香港、大陸地區的公共空間形態,認為其形態變化受制于權力結構及市場化程度。民主化帶來權力結構的開放,是發揮傳媒市場化擴大公共空間作用的社會條件之一,也是開拓公共空間最根本的辦法。河北大學白貴教授在《博客新聞評論的特征與功能》一文中認為,網絡在培養民眾的公共參與意識與公共精神方面功不可沒,博客新聞評論的公共性體現在搭建進入公共領域的平臺、實現完整的民意記錄。

在國家―社會關系的理論視角下,傳媒話語實踐的變化,體現了公共空間與權力結構之間的互動。復旦大學孫瑋教授以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大眾化報紙的演變為線索,采用話語分析的路徑,認為由大眾化報紙建構的社會主體經歷了“讀者”、“市民”、“公民”、“小資”等不同階段的變化。但這種話語實踐為社會結構中的多重力量所左右,常常出現游移和混亂,充滿著很多變數。香港浸會大學郭中實教授與復旦大學陸曄教授合作的論文《報告文學的“事實演繹”: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管窺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關系之變遷》,認為“報告文學的發展路向,從70年代末期知識分子社會角色的合法性建構開始,經過80年代中后期與國家政治權力結盟短暫觸及政治體制改革,至90年代演變成知識分子將公共利益作為社會現實批判和與國家關系建構的話語基礎。通過三個典型文本分析,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催生的國家―社會從高度統合到有限疏離的結構性轉變對知識分子的社會作為起到重要影響”。

30年改革也投影在新聞文體的變化中。復旦大學許燕副教授的文章將新聞文體變化分為四個時期:大轉型時期(1978~1982年)――多元化時期(1983~1989年)――分眾化時期(1990~1998年)――網絡化時期(1999~2008年),文體從新聞報道理念、文體結構布局、語言修辭風格和文體表現方式等方面都隨著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而不斷變化。

改革攻堅與傳媒重新定位

“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曾經釋放了傳媒的文化生產力,如今則成為傳媒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深圳報業集團黨委書記黃揚略的文章《走出誤區,正確把握黨報集團改革方向》,針對夸大“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中的企業因素、甚至主張把傳媒集團劃歸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認識“誤區”,認為要正確把握黨報集團的改革方向,不能輕率地將黨報集團歸入企業。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偉在《“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歷史價值》一文中認為,“由于事業和企業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組織邏輯集于傳媒一身,形成一種難以克服的結構性困扼,影響和阻礙了傳媒產業的健康發展”。復旦大學張濤甫副教授在《中國傳媒改革的風險考慮》中認為,媒體改革面臨著政治風險、社會風險、市場風險,“增量改革在化解風險的同時,也在積累新的風險;需要在存量改革階段解決結構性、系統性風險。”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社會中,中國傳媒需要重新定位。上海大學張詠華教授認為,“反映我國傳媒社會定位轉型的企業化管理和重塑傳媒市場主體的探索,需要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深化。它沒有相同的現成經驗可以照搬,難點的存在勢所必然,曲折乃至彷徨或徘徊或許也在所難免。但是,這種轉型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思考傳媒重新定位的另一種視角是風險社會理論。天津師范大學殷莉副教授認為“新聞傳媒在風險傳播中的新聞價值取向必須符合價值理性,以公眾關注的公共利益和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公共興趣為選擇標準”。

公民權利、輿論監督與重構現代新聞制度

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三項權利,即言論出版自由、知情權和批評建議權為輿論監督提供了憲法依據。暨南大學董天策教授、林愛B副教授及河北大學喬云霞教授撰文談到以公民權利為基礎、為輿論監督提供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復旦大學黃旦教授與瞿翌軼合作的論文認為“權力”與“權利”是考察中國語境下輿論監督的兩種視角。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展江教授從公民社會的理論視角梳理了近七年來大陸的輿論監督,認為其表現出了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的雙重熱情。南京大學丁柏栓教授在《擴大人民民主與實施新聞輿論監督關系論》一文中認為,改變新聞輿論監督難的境況,要靠擴大人民民主。而從執政黨自身建設方面來說,則需要將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作為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現代新聞制度的核心,是通過新聞自由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權。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博樹和前新聞局長鐘沛璋合作的文章認為,中國傳媒如今面臨著重構現代新聞制度的歷史任務,新聞制度的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相連。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李瞻教授在《報業制度與政治制度之關聯性》一文中認為,報業制度決定于政治制度,當社會政治制度變更時,報業制度亦隨之變更。華中科技大學張昆教授在《中國媒介改革的政治限度》一文中認為,現存的政治限度是:不危及社會系統的穩定、不傷害權力系統的合法性、不削弱權力對媒介的管理、不影響主流價值的傳承。

數字化、媒介融合與制度整合

數字媒體技術推動了媒介融合,進而提出了制度融合的需求。廣電總局副總編輯、發展改革研究中心黃勇主任發表了題為《數字化――中國廣播電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演講。談到目前推進數字化進程面臨的困難是:定位不夠清晰、用戶認可度不高、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認為推動廣電數字化需要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教授、周艷、王薇在《推進、發展、沖突、創新―――解析廣電數字新媒體的發展演變》中認為,廣電產業與其他媒體產業一樣,各方利益矛盾沖突的特征是內包、長存、調適的,矛盾各方形成一個無法明言的底線,呈渾濁狀態博弈前行。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教授在《媒介融合時代的中國媒介制度整合》演講中談到,中國傳媒面臨的問題是內容單一但卻渠道多元,他認為媒介制度整合的原則是:保證資源的合理分布與公平利用,信息傳播的多樣性,保護受眾的公共利益。

新媒體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全面而具體。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呂宇翔、張錚合作的文章認為,新媒體不僅是一種技術生產力,還是一種文化生產力。它在發展中與生產關系不斷出現適應―不適應―再適應的過程,從而推動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改革的不斷深化。華東師范大學嚴三九教授則通過調查發現了上海市網絡視聽專業人才緊缺,進而思考新聞傳播教育如何面對市場需求。上海大學吳信訓教授和王建磊合作的論文則積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增值方式:運用數字存儲和點播、編輯技術,使原本大多為一次性消費的新聞得到價值的重新開發和利用。

2001年,中國廣告產業全面開放。武漢大學張金海教授認為,制度選擇與制度安排促進了中國廣告產業30年的高速發展,也導致中國廣告產業的市場低集中度、外資主導傾向,以及結構不均衡等許多嚴重問題。全球化語境下,文章思考自由開放市場模式與產業后發的政策保護及自主發展之間、市場運作機制與以行政為主導的市場管理體制之間的關系。

文化傳播與新聞傳播教育

上海大學戴元光教授和鄭涵教授合作的論文《建構多元的文化傳播體系提高我國文化的傳播能力》認為,我國文化傳播體系形態進入迅速擴容和分化重組的發展階段,文化傳播的關鍵在于公信、多元與經濟競爭力。安徽大學姜紅教授檢視了現代中國新聞學術思想中的進化論觀念,發現存在著兩種思想脈絡:“漸變”式進化論和“突變”式進化論。

篇(10)

2009年10月22日,云南省委宣傳部通過當地媒體刊發公告,面向社會征集100名“媒體義務監督員”。公告稱此舉目的是“借助社會力量,加大對新聞媒體的監督力度,整治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不良廣告等四大惡疾,打造負責任的新聞媒體,著力提高云南省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吸引力”。11月9日,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向100名媒體義務監督員頒發聘書,“在全國首開借助社會力量監督新聞媒體的先河”。

但是,這一做法引起了媒體的諸多質疑和反對(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被表述為“網民的質疑”),從監督媒體的必要性、合理性、正當性,到媒體監督員的身份、選拔方式、代表性,再到監督媒體的具體方式、可能產生的結果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和議論。有的報道甚至把這些監督員稱為“秘密警察”,這一措施是“借公眾之手給媒體戴緊箍咒”。

從邏輯順序來看,最先遭到質疑的是當前媒體是否需要監督。部分評論直截了當地否認了監督媒體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正當性。歸納起來,反對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當前媒體主流是好的,問題只是少數,因此,監督媒體并非當務之急;第二,公權力才需要監督,媒體不是公權力,所以不需要監督;第三,現今已有相當完善的監督方式,如宣傳部和記協的監督,法律的監督,市場與同行監督等等,不需要“畫蛇添足”,另覓他方。

對于第一個理由,已有評論文章反駁。比如在標題為“以新聞專業主義監督媒體”的文章中,作者指出“目前的傳媒生態并不健康。不少媒體,還存在追求轟動效應、放棄媒體操守和職業原則的做法”。文章還列舉了最近一段時間在報道“艾滋女”、“黑磚窯”、重慶黑社會等事件中,媒體有違職業道德的諸種做法。不過,在更多公開發表的報道和評論中,承認當今中國媒體存在問題的并不多,即便承認,也多為輕描淡寫的一兩句,隨即調轉槍頭批評政府。這種做法,實際上印證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媒體的一項批評:媒體并不愿意正視并改正自身問題!而這事實上進一步導致了人們對于媒體自律的不信任,轉而尋求外部監督的方式,以促使媒體滿足社會需要。

其實,對于媒體表現的評價,既有廣大網民的即時評論,也有學者的專論、調查,在肯定近年來我國媒體在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外,批評之聲從來不絕于耳。比如,陳力丹教授曾經列舉傳媒在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問題,達15項之多。再比如,筆者曾統計《新聞記者》的媒介批評文章,從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刊出“媒介批評”專欄文章112篇,批評內容涉及新聞真實性、人文關懷、商業化的負面影響、價值觀與輿論導向、媒體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低俗化、輿論監督、廣告、新聞來源、職業道德制度建設、知情權、新聞炒作、媒體公信力等十多個方面。

對于第二個理由,媒體不是公權力所以不需要監督,這一論斷也存在問題。誠然,媒體并不具有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權力,但是由于其影響巨大,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權力來源,這也就是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所說的“話語權”。也許,在強大的公權力面前,媒體尚處于弱勢地位,但這并不能成為不需要監督的理由――難道弱勢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更何況,在更為弱勢的普通百姓和社會組織面前,媒體又時常以絕對強勢的方式,侵害他們的權益。事實上,網友邊民的評論“‘媒體義務監督員’是柄雙刃劍”所言極是:“如果監督員確實能代表民意,這不正是媒體所需要的一種力量嗎”那些被媒體痛恨的現象,比如“法人自和新聞規律被扭曲和異化”,也可以通過監督員來糾正,“為什么不利用他們來監督媒體的‘失語’、‘失態’或者缺位呢”這其實已經屬于另一個問題:監督的內容。

至于第三個理由,既有監督的效果問題,涉及監督主體和監督方式,將在隨后一并討論。僅從媒體表現和媒體權力性質來看,監督媒體并無不可,甚至勢在必行。

二、誰來監督媒體

有關監督媒體的主體,在云南監督員一例中,爭論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義務監督員是否有權監督媒體,二是誰來監督媒體。

有評論對于云南100名義務監督員的身份提出質疑,認為他們難以代表公眾;而且給予他們監督權,是否意味著其他公眾就沒有監督的權利還有媒體擔心,監督員將對媒體工作形成干擾,從而有損媒體獨立和新聞自由。對于這些問題,云南省委宣傳部有所回應,表示監督員只是“熱心讀者”,不具代表身份;監督員也不能干擾媒體采訪,只能通過記協反映意見。只要接受公眾的媒體監督權,這些解釋也并非不可接受。在反對意見中,大多數還是承認公眾的監督權的,只是有些認為多此一舉,并由此懷疑宣傳部的用意。這一問題涉及選拔過程,留待下一部分探討。

那么,在評論者看來,哪些主體具有監督媒體的資格呢各類文章提到的主體主要有:讀者(受眾)、宣傳部、記協、媒體自身、同行、評議會等。在國外論及媒介監控時,通常區分自律和他律兩種形式,分別對應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監控。毫無疑問,受眾來自媒體外部,是他律的來源之一。受眾可以“以腳投票”,最不濟不買不看;或者訴諸法律,通過強制權力控制媒體。前者對于受眾只是無奈之舉,個體作用微乎其微,除非形成合力,變成市場壓力,否則對于媒體行為并無影響。而市場的調節受經濟因素影響,亦多有缺陷。訴訟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則成本過高,除非直接侵權,否則對于一般事實偏差、并無直接侵權的低俗內容等,法律途徑作用不大。當然,公眾也可以向媒體或者記協投訴,通過內部監控機制發生作用。剩下的就只有在網上發發牢騷了。網絡確實為公眾監督媒體提供了平臺,但網絡言論本身良莠不齊,媒體更無應對網絡監督的機制。

黨政部門在國外一般被視為媒體控制的外部因素,但我國媒體大多還屬于國有,宣傳部的監督也不能說是外部控制,《中國青年報》評論說是“來自上的‘管理’”,倒是十分貼切。不過,也正是由于宣傳部的主導,云南的媒體監督員才被看作是強化政府管制的又一手段。雖然伍皓解釋說這是“希望宣傳部門能減少一些對媒體的微觀管理,因此我們更多地把一些對媒體的具體管理移交給記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讓新聞媒體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但是,一些媒體仍然將其解讀為“借公眾之手給媒體戴緊箍咒”,視這些義務監督員為“權力代言人”、“新聞秘密警察”。

記協屬于行業自治組織,一般被視為媒體控制的內部因素。但是在這一事件的媒體評論中,大多沒有將其與宣傳部相區分,而且在此事發展過程中,記協明顯處于被動地位,更沒有表現出自律的動機和行動。這恐怕與記協強烈的官方色彩有關,也與其平時在媒體監督中的表現有關。事實上,由于新聞業本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協會的自律能力原本不強,這在其他許多國家也相當普遍。

那么媒體之間呢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否會導致相互的監督和批評雖然有時媒體上也有對于同行的批評,但往往遮遮掩掩,欲言又止,很少出現媒體對于其他行業那種深入尖銳的監督與批評。究其原因,恐怕還是“互相體諒”吧,用美國新聞記者的話說,則是避免“弄臟了自己的巢穴”。

也有評論指出媒體可以自己更正、糾錯,自己監督自己??墒?在外國媒體上常見的更正在我們的媒體上并不多見。在美國,一些報紙為了更好地處理公眾投訴、監督自己記者編輯的表現,專門設立了新聞督察員(Ombudsman)崗位,有一套較為規范、嚴格的處理流程。督察員不僅可以展開獨立調查,而且還能夠在自己的報紙上發表處理意見。相比之下,我國的媒體雖有群工部之類的機構,但是在監督自身并反饋公眾方面作用畢竟有限。

在有關云南媒體監督員的討論中,有媒體提出采用許多國家/地區設立的新聞評議會進行監督。不過,他們把評議會看作是一種自律機制,則不完全準確。早年的新聞評議會,的確主要由媒體從業者組成,但是在越來越激烈的媒介批評面前,許多國家/地區的新聞評議會進行了改組,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圈外人。比如香港報業評議會的執行委員,業界代表12人,非業界代表則有15人。這種變化使得評議會更具有公共性質,也表明對于媒體的監督不能只局限于圈子內部。

綜上所述,在各種監督媒體的主體中,并沒有哪一種特別奏效,設立新的監督機制也不是完全多此一舉。而且,社會監督的方式從大方向來說,也并無不可。真正值得探討的是,究竟如何進行監督,即監督的機制問題。

三、如何監督媒體

既然媒體需要公眾的監督,為何反對之聲如此強烈有人認為是媒體的“本位思想”作祟,有人認為是因為人們對于“公權力不信任”。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說明媒體義務監督員在設計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人員選拔上,究竟由誰來選定選多少依據什么標準進行選擇在具體的監督方式上,如何保證監督員工作的常規化監督員又依據什么標準、有權對哪些問題提出批評監督意見等等。現在云南省委宣傳部在選擇監督員的過程和標準方面都沒有明確、公開,難免讓人懷疑。而且,既然旨在促進媒體自律,宣傳部為何還要越俎代庖,不讓記協或者媒體自己來實施這一行動

監督媒體,確實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因為媒體要實現有效的輿論監督、踐行對于社會的承諾,必然需要較為自由、寬松的環境。但是,過于自由則又會導致濫用權利的后果,引發監督甚至控制的要求。這在新聞界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悖論。美國學者布朗曾經提出“沒有控制的管理(control without controlling)”觀點,主要還是希望通過差強人意的自律機制和作為軟監督的媒介批評方式來解決媒體問題,而不是通過行政或者法律等強制手段實施媒體控制。良好的自律是避免他律的最佳手段。

也正因為媒體的這一特殊性質與要求,使得我們對于媒體的監督行動要慎之又慎,以嚴謹、規范的制度設計來保證監督的合理性、正當性。邊民曾對云南聘請媒體義務監督員的做法提出三點建議,即體現了這種程序正義的要求:

一、義務監督員的來源、身份、結構以及遴選的程序。

二、監督報告的公開、陽光必須是剛性的。

三、應配套媒體可申訴、記協可裁決的機制。

這些建議已經接近新聞評議會的做法,把媒體義務監督員設計成為仲裁機制的一個部分,既充分發揮監督員的作用,又盡量避免對于新聞生產過程的干擾,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不約而同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新民網特約評論員喬新生也提出類似的主張:第一,“必須充分尊重新聞媒體義務監督員的勞動,……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必須建立專門的檔案,并且有專人負責回饋信息”。第二,“必須能對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起到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明確監督標準,制定周詳細致的新聞專業規范,否則監督員無憑無據,申訴和仲裁也無章可依??上驳氖?去年底,中國記協公布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條文有所增加。不過,這項準則依然是高度原則性的,對于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缺乏明確、細致的界定,更沒有規定對于違反準則行為的處罰辦法。因此,它還很難成為監督的依據和標準。

不過,在努力完善監督機制的同時,也有必要指出,新聞自由與監督媒體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國外一些新聞自律實踐也表明,各種自律機制都有自身的缺陷,所起作用依然有限?;谶@一現實,有學者更愿意通過公開、廣泛的批評和討論來提高媒體的表現,而不是任何強制性的措施(包括一些帶有強制性的自律方式)。比如美國學者蘭貝斯就提倡進行媒介批評,“媒介批評的目的就是提供相當于執照的責任機制,同時能避免正式的政府權力的干預?!痹诠_的批評過程中,媒體從業者之間、從業者與公眾之間充分交流各自的價值主張、目標訴求,,以塑造良好的媒體環境來成就媒體的良好表現。這一過程可能無法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但是比較符合新聞和媒體運作的規律。

總之,云南媒體義務監督員的構想大體不錯,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過于倉促,制度設計不夠完善,配套規范不完備,遭受質疑當屬情理之中,但不應當成為抵制、取消監督媒體的理由。只有更加健全的監督機制,才能促進媒體有更好的表現。而公開討論這一事件本身,也有利于社會各方明確媒體性質,共同探索符合新聞媒體規律的監督方式。■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副研究員、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本論文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資助,項目批準號08JC860002;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08FCZD030)

注釋:

《云南省新聞界征集百名媒體義務監督員》,云南網2009年10月21日

徐向良:《云南首推媒體監督員制度提高新聞公信力》,中新社2009年11月9日

劉子倩、張文凌:《云南省首次舉行網絡新聞會“媒體義務監督員”不是“新聞秘密警察”》,《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10日

參見:黃冠:《媒體義務監督員到底該監督什么》,《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11月15日;《澳門日報:保護輿論監督比監督媒體更重要》,中國新聞網2009年11月16日;潘洪其:《“媒體監督員”是不是畫蛇添足》,《羊城晚報》2009年11月12日等

劉暢:《以新聞專業主義監督媒體》,《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13日

參見:Lule, J. (1992). Journalism and criticism: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Norplant editorial.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Vol. 9, 91-109

陳力丹:《我國傳媒職業意識缺失的現狀及解決的對策》,《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謝靜:《媒介批評在實踐中發展――以〈新聞記者〉的媒介批評實踐為例》,《新聞大學》2005年冬季號

邊民:《“媒體義務監督員”是柄雙刃劍》,/blog/499451794-1258427582

曹林:《監督媒體這事兒真不用地方官員操心》,《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11日

Hhjgwz:《云南媒體監督員政府的“新聞秘密警察”》,華聲論壇辣眼時評2009年11月11日

參見:Marzolf, M. T. (1991). Civilizing voices : American press criticism, 1880-1950. New York : Longman.

參見:Getlin, J.(2000): The Critics: Ombudsman,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ch/April 2000

香港報業評議會,.hk/ch/web_council.php p=3

實誠客:《媒體義務監督員背后的監督悖論》,國際在線2009年11月10日

上一篇: 數學教育 下一篇: 黨支部黨務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呼伦贝尔市| 广汉市| 榆林市| 永兴县| 大丰市| 东宁县| 左云县| 班玛县| 吉林市| 绵竹市| 独山县| 上饶县| 富顺县| 临泽县| 辽阳县| 九江市| 天门市| 马龙县| 榕江县| 昌吉市| 衡东县| 天水市| 房产| 鸡西市| 平乡县| 社会| 五台县| 青海省| 平罗县| 平湖市| 铜梁县| 泰兴市| 平顶山市| 景泰县| 图片| 顺义区| 杭锦旗| 永新县| 五指山市|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