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5 14:30: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室內裝潢設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文化飽含豐富的內容,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它注重自然、和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滿足室內裝潢設計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2.1營造良好環境氛圍,改善居住環境。進行室內設計和布局時,通過以傳統文化和諧、自然等理念為指導,能提高室內裝潢設計水平,改善室內環境。例如,通過對室內各項設施和裝飾進行全面考慮,選用生態、環保材料,創造舒適、簡約氛圍。不僅展示傳統文化魅力,還營造良好環境氛圍,促進居住環境改善,為人們日常生活營造更為舒適的氛圍。
2.2體現傳統文化理念,提高其影響力。設計中,通過結合室內具體情況,對各種因素進行全面考慮,用傳統文化理念指導設計工作。并合理融入傳統文化理念,展示和諧、自然、相宜的理念,促進室內設計與周圍環境協調,有利于展示傳統文化理念,提高傳統文化影響力。
2.3提高裝潢設計水平,創設舒適氛圍。傳統文化自然、和諧、相宜等理念對室內裝潢設計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這些理念合理融入設計工作中,并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不僅能提高裝潢設計水平,還能展示傳統文化魅力,營造良好的室內裝潢設計氛圍,提高設計水平。
3.室內裝潢設計融入傳統文化的對策
正因為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日常工中作,我們應該認識傳統文化重要魅力,并結合設計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將傳統文化合理融入室內裝潢設計中。
3.1書畫裝飾融入對策。中國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愛書畫,有著眾多經典作品,并且很多作品為當代人所喜愛,室內裝飾設計中也應該注重對書畫的應用。一般而言,客廳、臥室裝飾中合理利用書畫作品,能營造高雅、舒適的氛圍。不僅能渲染周圍氣氛,還能陶冶主人情操。另外,書畫作品還能增加室內空間美感,主人和客人經過觀賞之后,會得到視覺上的享受,產生身心愉悅感,并展示主人藝術品位,在室內裝潢設計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墻壁上懸掛“梅、蘭、足、菊”、“歲寒三友”等山水花鳥圖,表達主人高尚的性格操作,人品高潔不俗。懸掛水墨山水畫體現主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生活情趣。懸掛“狀元及第”、“指日高升”等書畫,表明主人志向遠大,意在施展自己的抱負。懸掛“松鶴延年”等作品,表明主人希望自己安享晚年,益壽延年。總之,根據實際需要,合理融入這些書畫作品,不僅營造良好室內氛圍,還展示主人志向,表達主人情操,對提高室內裝潢設計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3.2雕刻裝飾融入對策。傳統雕刻裝飾具有多種不同類型,例如木雕、石雕、磚雕、竹雕等,都是雕刻中的重要類型,室內裝潢設計中通過合理引入這些元素,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石雕主要作品為動物、植物,將其放在客廳明顯位置,或室內寬敞位置,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面積較小的客廳或臥室,可采用鹿、仙鶴、猴子等雕刻,或設計梅蘭竹菊、牡丹等作品,從而為室內營造良好氛圍。木雕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類型,采用鏤雕木窗、屏風等,既能增加室內美感,還能提高實用性,對室內裝飾具有積極作用。又如,樓梯欄桿、窗簾盒、壁掛等,都可用木雕裝飾,通過采用這種設計理念,能營造典雅、清凈氛圍,提高室內環境舒適度。總之,將雕刻裝飾合理融入室內裝飾,并與現代裝飾結合,不僅展示傳統文化底蘊,還能為人們日常生活增添光彩,創造更為舒適的環境,促進人們生活品味提高。
1. 室內裝潢設計的內涵闡釋
室內裝潢設計是針對房屋內部空間進行的環境設計,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室內環境美化的一種功能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實用藝術。它強調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結合,強調整體風格與局部裝飾的協調統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室內裝潢設計與建筑設計有所不同,它是建筑設計的完善和藝術再創。人們可以通過裝潢設計彌補建筑設計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缺陷,是對原設計的一種完善和優化,以達到最大的功能性和審美性為最終目的。
2. 室內裝潢設計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則
2.1 實用性原則
室內裝潢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但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生活在其中。因此,設計師進行創新設計的同時,要考慮到它的實用性,要考慮到不同的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同,不同用途的房子需要不同方式的裝潢設計。使裝潢成為建筑本身的一種延續,避免盲目創新而造成奢侈浪費和華而不實。
2.2 美觀性原則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講,美觀性以其從屬地位服務于實用性。但是,室內裝潢設計是為了給生活或工作在其中的人營造一種良好和諧愜意的環境,因此,在進行裝潢設計的時候不能單單考慮實用性,同時也應該考慮美觀性原則,結合設計師的創新理念,使裝潢設計真正成為實用和美觀兼顧的藝術。
2.3 環保性原則
環境保護的理念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室內裝潢設計也更不能例外。裝潢材料環保系數的高低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居住其中的人們的身體健康,廢棄材料的處理直接關系到自然生態。因此,室內裝潢設計必須尊重自然,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健康。
3. 常見室內裝潢設計風格賞析
3.1 中式風格
中式風格是指帶有典型中國傳統特征的裝飾裝潢設計,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審美內涵。它是將具有代表中國特色的元素運用于室內裝潢設計中,展現中國獨有的莊重典雅、沉穩大氣、精致華麗。
中式風格的裝飾裝潢設計通常以深色為主;裝飾材料以木質見多,運用雕刻、彩繪等手法加以修飾;講究空間層次感,多以屏風等分割來創造空間;同時,多在裝飾上采用中國特色的字畫、盆景、工藝品等陳設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3.2 歐式風格
歐式風格是指具有歐洲特色的風格,以其奢華、大氣而被現代很多人所喜愛。典型的歐式風格主要有巴洛克風格、地中海風格、北歐風格、美式風格和地中海風格等。在室內裝潢設計中主要強調流暢的線條、多以陰角線、羅馬柱、壁畫、地毯、多彩織物等表現出豪華富麗的效果。
3.3 個性風格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對居住環境要求的不同導致了其對裝潢設計審美觀點的不同。室內裝潢設計的個性風格就是針對居住者的性格、個人審美觀、興趣愛好而進行的符合個人審美情趣的個性風格設計,通過家居環境就能體現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一般在裝潢之前,由設計師或者居住者建議、想法或要求來確定裝潢的設計方案,選取與之相匹配的裝飾材料,這種風格在現代青年人中非常流行。
3.4 自然風格
自然風格倡導“回歸自然”,推崇人們從快節奏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獲得一種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自然風格的室內裝潢設計大量采用天然材料,多用原木色彩或者清新淡雅的色調表現出悠閑、舒暢的田園生活情趣,用最天然的自然氣息來詮釋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味。
4. 室內裝潢中的色彩、風格搭配
色彩心理學指出,人的情緒和心理會受到不同顏色的影響。色彩能夠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神經細胞,從而對人的智力發育產生影響。因此,在室內裝潢設計中合理地運用色彩美學,通過色彩和風格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改善居住條件,創造出符合人們需要的空間。
要想達到預期的裝飾效果,在進行裝潢設計的時候要把握好色彩和預期風格的整體協調。通過色彩的冷暖、遠近等關系,并通過不同色相的合理搭配創造出良好的效果。選用裝潢材料的時候也要了解材料的色彩特性,因為有些材料長時間使用后會變色或褪色,這些都應該加以重視。同時色彩與照明也有很密切的關系,因為光源和照明方式都會帶來色彩上很大的變化,大面積的光棚照明,光源自然均勻,像陽光下的花架,對室內的色彩影響不大。而日光燈色彩偏冷,筒燈、吊燈色彩則偏暖,它們的選用都要充分考慮與室內整體氣氛的協調,要符合設計中的裝潢裝飾風格特點。
5. 總結
室內裝潢設計是文明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強調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要遵循實用性原則、美觀性原則、環保性原則;要考慮到優質環保的家居材料、良好的通風和采光、科學合理的布局、安全的防范設施等健康要求。在把握好裝飾風格的基礎上注重色彩和風格的合理搭配,創造出優質的家居環境。
參考文獻:
引 言:人類物種自從誕生到今天,進化的每一個軌跡都有光的存在。人類的生活、生長、繁衍、進化與光是密不可分的,離開光的照射和溫暖,人類的世界將不復存在。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被陽光籠罩的世界,因為光的存在,我們的世界變得五彩奪目、充滿魅力。在人類進步、發展的軌道上,光發揮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歲月輪轉、季節更替中,光通過亮度、強弱、色彩的變化為我們制造了一個五彩斑斕、奇妙魔幻的世界。并且在現代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活中,光憑借它獨有的藝術魔力,得到了家居室內裝潢設計的青睞與關注,越來越多的家居設計選擇光這種特殊的語言符號,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和向往。
因此,運用光學原理和人的視覺心理,開拓具有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家居空間,提升家居的文化含蘊,創建綠色、環保、溫馨、高雅的家居環境,彰顯居住者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性情成為越來越多家居使用者和設計者孜孜追求的目標之一。??
一、認識、分析室內設計中光的重要功能????
1、光是室內設計的感知語言
任何一個建筑、任何一種空間必然是充滿光照的,沒有光照的空間,好比是沒有五臟六腑的軀體,只剩下空洞、冰冷的圍墻和擺設。所以說,室內空間中形態美、色彩美的存在都要以光的存在為大前提。一旦沒有光照,世界陷入黑暗與沉默之中,所有的美便不復存在,人們的心理陷入空洞、絕望、孤獨的漩渦之中,產生極度的不安與壓抑。可以說,光是室內設計的感知語言,我們之所以能看見室內美麗的植物、乳白色的墻壁、豪華的吊燈都是因為借助了光的能量,實現了與光的交流和感應。
2、 光是襯托室內氛圍、彰顯家居品位的元素符號
家居使用者的品味性情不同,對室內設計的要求也就千差萬別。有的人喜歡肅穆莊嚴、有的人偏愛浪漫溫馨、有的人生性活潑樂觀、有的人氣質抑郁內向,所以,不同的室內空間具有的室內氛圍和家居品味都是不一樣的。家居空間這一固定的物體之所以能夠滿足不同的品味需求,就是因為借助了光的裝飾和美化。 紅色、金色、黃色等高強度、暖色系的光帶給人積極向上、充滿熱情與激情的感覺;藍色、綠色等強度中等、處在冷暖色之間的光讓人的心靈變得寧靜、平穩、緩和、淡泊;褐色、黑色、灰色等亮度低、色調低的光則給人帶來一種莫名的壓抑與呼吸的困難,甚至能夸大人悲傷消極的情緒。作為襯托室內氛圍、彰顯家居品位的元素符號,光憑借其獨到的藝術魔力顯示出了強大的美化與調節功能。通過自然光(如太陽光、月光、星光)與人工光的完美結合,不同強度、色調的光開辟了室內設計的新空間,滿足了更多使用者的居住要求和情感慰藉。
二、室內設計中光的應用原則和視覺體驗????
1、光的實用性
光的首要功能和作用是照明,也就是說在室內設計中,光照的強度、光的色彩、光的亮度都必須以滿足人正常的視覺為前提,不能過于炫亮,以免強光刺眼,給使用者的視覺帶來強烈的刺激和負擔。所以,在室內設計中布置燈光時,必須充分考慮光的實用性,保證光照的穩定、可靠與適度,保護眼睛不受強光傷害,確保人的視覺體驗。????
2、 光的審美性
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室內設計將光學應用原理和人的視覺心理應用到家居設計中去,就是因為光的色彩、光的強度、光的照射方向、光的照射角度、光的排列位置和順序對室內空間的改變和調整、室內形象的打造、室內氛圍的烘托和人心理態度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簡而言之,室內燈光設計和家居空間裝潢已經不再局限于單純的使用功能和實用功能上,光的審美性能逐漸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映入室內設計者的眼簾中去。??
3、 光的節能性
在家居室內設計中,進行燈光安排與設置時,必須要貫徹綠色、環保、持續、節能、節約的原則,盡量將設備投資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盡量減少燈光設備的維修養護費用。優質高端的家居設計不在于花錢多少,奢侈豪華的裝潢未必符合設計者和使用者的習慣品味。節能、耐用的燈具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要求,更符合現代循環經濟的發展大勢。一個裝修精致、品味高雅、格調清新的家居環境必須是實用性、審美性與節能性等各種要素的完美結合,不同功能的室內環境需要不同的光照設計。比如,辦公用地的采光需要更加重視光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咖啡店、花店等休閑娛樂場所的采光則要將重點放在美觀大方等審美性上;普通家庭的采光安排則需要將實用性與節能性相結合,兼顧光的審美性。?
三、室內設計中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結合運用?
1、自然光的啟迪和運用
太陽光、月光、星光等自然光經過歲月輪轉、時代變遷和晝夜交替,帶給人類及所有物種以不同的感覺與體驗,讓人們生存、生長的世界充滿了自然的情趣與意境。光照大地的早上帶給人溫暖向上的感覺,星光璀璨的夜晚帶給人無限的憧憬與向往,皎潔的白月光則帶給人帶來寧靜、淡雅的情懷。
自然光在對物體進行照射后會產生投影現象,被照射的物體經過光的投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明滅、虛實、強弱、粗細變化。在這種自然光的變化啟迪下,我國很多建筑物都巧妙地運用了窗臺、格子、回廊等創造了光照若有若無、明滅恍惚的美妙意境。同時,也對現代家居裝潢設計產生了重大的啟迪作用。
2、 人工光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光的存在是難以捕捉的,光的價值確實永恒不變的。自然光是任何環境中必充分考慮的前提條件,從大的方向上來說,家居設計必須要求具備開闊的采光條件,保證充分的采光,擴大使用者的視覺空間。
但是,自然光是自然界賦予我們的瑰寶,不能輕易被人們所掌控,只能在大自然允許的范圍內對其進行利用。在室內設計中,自然光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和居住要求時,就需要借助人工光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
人工光的一大特點是色調、強弱、粗細以及燈具設備等都能被人們所掌控,可以被自由自在的利用。燈具本身也是家居裝潢中常用的裝飾品之一,對美化室內環境具有很大的功效和價值。經過設計者的巧妙設計和燈光處理,可以形成多種多樣、色彩斑駁、瑰麗萬千的燈光效果和別具一格、匠心獨運的美麗圖案。
結束語:
現代高質量、高水平的生活狀態下,室內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更多優秀的家居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時將使用者的心理特點、生活習性、周邊空間環境結合起來,在重視設計實驗的同時,更加強化科學的設計理論的指導。運用光學原理和人的視覺心理,開拓具有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家居空間,提升家居的文化含蘊,創建綠色、環保、溫馨、高雅的家居環境,彰顯居住者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性情成為越來越多家居使用者和設計者孜孜追求的目標之一。今天,身為家居室內設計者,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堅持可續發展觀的指導和綠色、環保、經濟的基本設計原則,探索創新出一條充滿人文關懷與自然情趣的現代化設計新思路、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成曉鵬.室內設計中的秩序感[D].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74
服裝設計與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總計
153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科學素養、團隊意識以及溝通能力,具備良好的藝術設計修養和較扎實的服裝學科基礎理論,具有傳統造型與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創意設計和成品實現,從事紡織服裝商品企劃、服裝產品設計、消費需求與流行現象分析、設計流程與管理、時尚文化研究及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概論、造型基礎、構成基礎、色彩與圖案基礎、服裝設計表現技法、立體裁剪、服裝材料學、服裝紙樣、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設計程序與方法、服裝市場營銷、時尚攝影、時裝展示與陳列設計、傳統服飾專題創新設計、禮服定制設計、專題設計、男女童裝設計等。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與人文科學素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系統掌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學科前沿及服飾傳統造型與造物相關理念,具有較完善的專業技能、工程素養、服裝產業領域實踐能力和人文科學素養的工程型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構成基礎、服裝CAD、服裝立體裁剪、服裝材料、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工藝、成衣設計、針織產品設計、服裝產品企劃、服裝市場營銷等。
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為文化創意及時尚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修養和服裝專業基礎知識,經過服裝表演系統訓練和實踐,能從事服裝模特、服裝編導與活動策劃、模特經紀管理、模特專業教育、整體造型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表演概論、服裝表演、服裝表演編導、鏡前展示、廣告表演、服裝攝影、舞蹈編導、形象設計、服裝設計基礎、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買手、服裝概論、服裝市場營銷與實踐。
舞蹈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掌握舞蹈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質和技術操作能力,較好的舞蹈創作和改編能力,較強的舞臺表演實踐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組織、排練與協調能力,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能夠在社會文化部門、藝術團體、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舞蹈表演、編創排練與教學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基訓、劇目排練、編舞技法、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身韻、現代舞等。
聯系人:劉怡宏 聯系電話:89626346 郵箱:412321260@qq.com
現代手工藝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工藝美術
本科
145
公共藝術(手工)
本科
18
總計
163
工藝美術專業(共145人)
工藝美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高水平課程群建設專業、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
本專業秉承傳統工藝美術與創新藝術設計融合教學理念,在傳統工藝美術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產教融合、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引領下,依托校內外教研平臺和社會資源,通過實訓實踐、項目工作室、大師進課堂、企業實習基地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能夠掌握工藝美術專業理論知識,了解工藝美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熟悉藝術市場經濟規律、藝術生活消費、時尚動態,具備設計實踐和藝術創作能力,能夠從事現代工藝品設計制作、為工藝美術產業服務的高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
工藝美術專業下設纖維工藝、染織工藝、陶瓷工藝、玻璃工藝、漆器工藝、金屬工藝、首飾工藝等專業方向。
纖維染織設計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纖維染織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纖維染織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纖維染織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白描、歸納水粉、立體構成、中國畫(工筆寫意)、新民藝學、地毯設計、織繡設計、材料實驗、絲網印、手工印染與設計、染織發展史、市場學、印花面料設計、纖維藝術—平面形態、彩印、纖維藝術—空間形態、家紡產品工藝與結構、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陶瓷藝術方向(共26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陶瓷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陶瓷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陶瓷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陶瓷藝術史、陶瓷成型工藝(拉坯)、陶瓷成型工藝(泥條)、動物雕塑、新民藝學、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裝飾、陶瓷成型工藝(翻模、燒成)、陶瓷日用器皿設計與制作、服飾陶藝、陶瓷壁畫、課題創作、現代陶藝創作、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琉璃藝術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玻璃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玻璃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玻璃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玻璃藝術史、玻璃設計表現技法、模具制作、燒成與綜合材料實驗、玻璃后期加工、傳統工藝雕塑、計算機軟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礎、動物雕塑、窯制玻璃課題設計、吹制玻璃課題設計、燈工玻璃、玻璃產品設計、玻璃首飾設計、綜合材料研究、玻璃環境設計、熱熔玻璃、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漆藝藝術方向(共2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漆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漆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漆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漆藝基礎、立體構成、裝飾基礎、漆藝史、漆藝綜合材料研究、寫實漆畫課題創作、漆立體脫胎成型工藝、建筑環境與漆壁畫課題研究、漆器皿課題創作、裝飾漆畫、現代漆家具設計與制作、空間與漆塑課題創作、漆藝產品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首飾藝術方向(共22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首飾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首飾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首飾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材料與工藝基礎、成型工藝、首飾制作工藝、皮雕工藝、鑲嵌工藝、首飾綜合材料、首飾加工、金屬器皿簪花、金屬焊接工藝、腐蝕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首飾展示設計、首飾文化、刻銅工藝、首飾起版工藝、首飾鑄造、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金屬工藝方向(共2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金屬工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泥塑浮雕、材料與工藝基礎、表現技法、設計概論、動物雕塑、成型工藝、徽章設計、電鑄工藝、鐵藝設計、金屬焊接工藝、鍛銅浮雕、鑄造工藝、金屬器皿、人體雕塑、環境雕塑設計、產品設計、腐蝕工藝、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公共藝術(手工)專業(18人)
公共藝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
本專業培養學生從城鎮化空間環境中,以藝術方式表現社會和生活公共性問題。本專業下設公共造型藝術、工藝裝置藝術兩個專業方向。開設課程注重拓展學生對材料綜合利用的思維方式,使其在認識和了解空間環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具備教學、研究以及在室內外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能力,成為能勝任城市文化藝術相關領域工作的實踐型文化藝術人才,以滿足相應的城市環境美化與人文關懷需求。
主要課程:公共藝術概論、形態訓練、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體構成、寫生、裝飾基礎、雕塑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綜合材料1、環境心理學、雕塑形態、園林設計、公共藝術策劃I、金屬裝置工藝、浮雕、數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設計、陶瓷設計、綜合材料2、纖維壁飾、公共藝術策劃II、陶瓷陳設、玻璃環境設計、金屬裝置藝術、藝術實踐
聯系人:李遵 電話:89626366 郵箱:1361967895@qq.com
創新創業學院(淄博陶瓷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
專科
51
總計
專科
51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專業 專科(51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培養具備雕刻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制作工藝相結合設計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畢業生能夠在產品設計公司、工藝美術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相關設計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產品設計師、雕刻工藝技師等職業,也可以個人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如下表所示:
職業類別
初級崗位
發展崗位
設計類別
助理雕刻設計師
雕刻設計師
助理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設計繪圖員
產品設計師、雕刻設計師
技術類別
初級技師
高級技師
工藝美術師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主要課程:傳統裝飾文化與表現、傳統繪畫技法、雕塑、計算機輔助設計、玻璃內畫技法、玻璃燈工工藝、陶瓷成型工藝、陶瓷釉色裝飾、刻瓷工藝、品牌策略、文創產品設計。
聯系人:楊友森 聯系電話:0533-4126217 郵箱:2298033374@qq.com
應用設計學院分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
專科
33
環境藝術設計
專科
34
影視多媒體技術
專科
28
總計
95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 專科 (3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質、職業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質、健康的體魄、較高的藝術涵養和審美水平,掌握視覺傳播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獨立完成廣告、包裝、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設計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到設計公司、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有關機構從事美工制作、書刊編輯、廣告策劃與設計、包裝整體開發與設計、品牌設計與推廣、新媒體交互設計等職業。
主要課程 :圖形創意、編排設計、樣本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字體設計、圖形創意、書籍設計、攝影、容器造型與紙盒結構、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界面設計、企業形象視覺識別設計、廣告策劃與設計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專科 (3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室內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室內設計與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建筑表現公司、房地產公司、室內設計公司、家具設計公司、軟裝設計公司、照明工程及設計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居住空間設計、家具設計、照明設計、軟裝設計、裝飾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圖紙繪制員、三維建筑表現設計師、室內裝潢設計師等職業。
主要課程 :人體工學、室內設計原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建筑構造與測繪、建筑裝飾預算、照明工程設計、家居設計與構造、室內設計專題、室內軟裝與陳設設計、景觀設計、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 專科 (28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數碼圖形圖像和新興數字媒體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設計、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影像技術、網頁設計等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電視臺、報社、數字影視制作公司、移動多媒體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網絡媒體制作部門從事平面設計、網絡動畫、紀實攝影、商品攝影、視頻采集與編輯、影視后期特效等職業。
主要課程 :計算機圖形基礎、圖形創意、商業攝影、數碼圖像后期、版式設計、分鏡頭設計、網絡動畫制作、數字音頻、影像風格化設計、攝像基礎與剪輯基礎、平面卡通設計、三維造型、紀錄影像、敘事視頻創作、UI設計、影視特效與合成、品牌與欄目包裝。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而根據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高等職業院校成為高等教育的新力軍,加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等諸多因素,就業趨勢也呈現了多元化、全面化。作為高等職業院校校畢業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藝術類”畢業生,其專業的特點決定了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將會比普通類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加復雜。面對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藝術類學生產生了自卑、焦慮、偏執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解決這些嚴峻的問題已成為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工作的一個新方向。
一、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就業中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
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所學專業的特點容易使得他們在就業問題上凸顯出比普通大學生更明顯的心理問題。
1.對擇業定向性的偏執心理。
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而言,藝術類學生個性較強,在考上大學前就開始了數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加之大學時期的專業課程學習,他們非常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學以致用的專業職位。但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儲備人員接受小需求的市場挑選時,必然面對的是激烈的競爭。初次踏入社會應聘,頻頻的碰壁很容易對細膩化、感性化的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消極影響。面對著就業面的狹窄,有的學生不能及時認清形勢,調整就業目標,降低就業期望值,甚至寧愿不就業也不改變,不能干本專業就不簽約。長時間地執著于擇業的定向性問題,會引起不良的情緒負性情緒反應,進而引發一定程度的偏執心理。
2.自我價值無法實現的抑郁心理。
藝術類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們希望畢業后同樣有一個高回報。但受整個社會用人成本大環境的影響,這種希望往往是很難實現的,當他們因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頻頻碰壁,無法就業或者找到的工作離預期目標相差過大時,支撐他們的精神理念就會轟然倒塌。這種因為主客觀原因而造成的自我價值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院校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最終導致大部分藝術學生在擇業問題上難以自我認同,或是由于無法適應社會需求而自我放棄。
3.急于求成的焦慮心理。
在現實與期望激烈碰撞后,開始的滿心期望變成了憂心忡忡、煩躁不安,難以排解,甚至對未來的職業生活徹底失去信心。還有部分舉債求學,渴望畢業后賺錢還債的學生面對再三的面試失敗,由感覺就業無望,自愧而產生焦慮。這種焦躁不安的心理,容易進一步轉化為壓力而導致他們不能正常地展示自己,影響用人單位對其作出正確評價,進而加重他們就業的心理負擔。
4.缺乏主見的依賴心理。
由于藝術類專業是個需要高投入的專業,藝術類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總體而言優于普通類學生,加之當下獨生子女較多,他們的父母在為他們提供優越成長環境的同時,也使他們養成強烈的依賴心理。在面對就業的重重困難時,他們往往不知所措,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只是一味地依賴學校的聯系,聽從家長的安排,被牽著鼻子走。一旦希望落空,就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或者即使通過家長、學校的幫助走上工作崗位也難以勝任。
5.對自身認識不足而產生的自卑心理。
在當今就業體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況下,藝術類專業中家庭經濟比較好的學生的處境要相對優越得多。兩相對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謂相形見絀的自卑心理就漸漸地在一些學生的心里占據上風。家庭條件一般,本身平時也表現不活躍的畢業生在面臨就業競爭時會產生自卑猶豫的心理,覺得自己成績平平,沒什么突出表現,能力不如別人,不敢大膽地應聘,積極地擇業。
二、導致藝術類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社會環境
由于高考對藝術類考生文化課要求較低,藝術類專業報考和招生持續升溫。報考藝術類的學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紛紛開設藝術專業,加之每年各個培訓機構培訓出來的社會人員,每年希望從事藝術類相關行業的人員數量規模相當可觀。而與此同時,雖然目前我國的動畫、游戲產業在大力地發展,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崗位,但藝術類專業社會需求還是整體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對藝術生需要也非常小,這些藝術類崗位也主要集中在廣告、室內裝潢設計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這些就業機會對于畢業生的需求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加之社會上還存在著不正之風,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心理產生巨大沖擊,使一些學生心態失衡,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
(2)家庭因素
藝術是一項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藝術類學生的家庭條件整體而言要優于普通文理類的學生,藝術類學生的父母從小就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大量的財力、精力,事事都為子女安排妥當,對他們期望值過高而導致的溺愛往往會使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2.內部因素。
(1)學習動機
由于藝術類專業對考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要低,很多學生只是為了上大學,而在高中時期突擊,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歡藝術,對專業所對的相關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學校后,專業基礎較差,專業課程學習吃力,面臨畢業更不知道何去何從。
(2)自身定位
人們常說:搞藝術的人感性思維大于理性思維,很多藝術類學生不善于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不能正確認清自我、全面了解社會,理想和現實往往脫節,當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實現時,他們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落心理。面對初次就業,藝術類大學生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難和失敗就容易產生抑郁心理。而個性較強、自我定位較高,對專業的學習更加執著,使得他們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負,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容易盲目追求就業環境、經濟收入、福利待遇最優化,因而存在偏執心理。
三、加強藝術類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指導
由于受到自身教育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會、家庭等因素的種種限制或制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心理問題的困擾,因此,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指導變得尤為重要。
1.協助藝術類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
“眼高手低、浮躁虛夸”是藝術類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他們往往對自己評價過高,不能正確地自我定位,也對未來的職業要求過高。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藝術類學生必須不斷更新就業觀念,給自己一個正確的社會定位。高校要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糾正藝術類大學生的認知偏差,改變他們的不良心態,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定位。
2.指導藝術類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
在就業中,藝術類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不能充分估計就業的難度,正確為自己定位,而是在擇業的過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還有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將就業定位在大城市、大單位,對于一些基層工作不屑一顧。目前,藝術專業畢業生已呈現明顯的供過于求的趨勢。我們要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擺正就業心態,將眼光放低、放長遠,強化藝術類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就業觀,鼓勵藝術類學生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自我創業。
3.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培養獨立性,勇于面對各種擇業競爭。
大學生在擇業時,社會并不把他們當作學生或未成熟的青年來看待,因此,藝術類學生培養獨立意識十分重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對自己有信心,無論成功與否,身在順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對,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參與競爭;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主動擺脫受到挫折后的頹喪情緒,并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擇業目標,鼓足勇氣,爭取新的就業機會。
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社會、高校、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而藝術類學生本身也要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樹立好良好的心態,克服不良心理,抓住機遇,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中圖分類號: TN873.3 文獻標識碼:B
Disruptive Factors in the OLED Business Ecosystem
Antti Laaperi
(Nokia Corp.,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AMOLEDs have several key, potentially disruptive elements in both display and lighting technology.
Keywords:OLED; AMOLED; OLED industry
引言
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以“顛覆性創新理論”聞名于世,并著有《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應對顛覆性變革的挑戰》等著作。通過大量的調研分析,他推出了兩種顛覆性創新商業模式:“低端戰略模式”和“新市場戰略模式”。低端戰略模式主要內容是以規格較低、方便實用且價格低廉的產品去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而這部分市場正是技術領先的行業領先者們所忽視的,“夠用就好”是對這一商業模式的最好詮釋;新市場戰略模式是指擴大客戶范圍,創造新的市場機會。Christensen教授還指出,至少在近期,低端策略產品還將對主流產品市場造成極大的沖擊,并且會充分引導客戶需求。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顯示行業就爆發過顛覆性創新技術革命。在美國華盛頓和蘇格蘭鄧迪大學的研究者們幾乎同時完成了一次技術實驗――將液晶單元置于TFT基板上,通過TFT控制液晶顯示,從而大大提升性能參數。正是這項技術創新打破了原有的產業格局。
目前看來,雖然OLED技術被認為將是帶來下一次技術創新革命的領跑者,但根據Christensen教授的理論認為,該項技術暫時未完全達到顛覆性創新技術的要求。本文將詳細介紹OLED技術在顛覆性創新方面的優勢。
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通過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便可有效地衡量該項創新技術的實力。結合近期的專業學術論文,我們認為:新技術的核心實力在于它是否能夠突破原有產業結構,開創新的市場領域并填補技術空白。由此可見,OLED的技術指標已經超乎尋常,例如顯示光譜寬、顯示色彩更加絢麗等等。然而,對于目前的產業結構,OLED尚缺少可具突破性的核心技術實力,所以預計在近十年的時間內,OLED仍難以撼動TFT液晶顯示器(TFT-LCD)的主流地位。
1TFT-LCD產業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中小尺寸顯示屏的市場需求量約為10.9億,主要是手機和手持移動設備顯示屏,目前這部分市場主要被TFT-LCD所占據。自21世紀初,TFT-LCD嶄露頭角以來,它的市場占有率急劇上升,目前已超過50%,2007年全年的市場銷售量達6億。AMOLED和TFT-LCD的光學性能相近,且前者市場潛在競爭力較大。2009年8月,韓國三星的專家們預測:到2015年,AMOLED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40%(目前僅為2.3%)。目前AMOLED已成功占領微軟智能手機顯示屏的市場,取得先機,同時將目標市場定位在筆記本電腦和低功耗超薄電視機。
2OLED產業現狀
2000年前后,OLED由于絢麗畫質、超薄體積和快速響應等優勢,以替代中小尺寸TFT-LCD之勢,被媒體各界大力炒作。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間,TFT-LCD的畫面質量持續提升,加之在大尺寸顯示屏方面的投入增加,使得單位成本下降。
不可置疑,基于上述原因,OLED的顛覆性創新優勢受到了TFT-LCD發展的制約。然而,OLED的技術性能指標仍然非常出色,例如,系統結構較TFT-LCD更加簡單,并且長時間使用功耗低;有機發光材料的使用量僅為同尺寸TFT-LCD的1%;無需彩色濾光膜和背光單元,而彩色濾光膜正是TFT-LCD的主要成本之一。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目前AMOLED的成本偏高主要是由于發光材料價格和新建生產線前期資本投入較高,發光材料價格昂貴的主要原因是材料產量較低,與液晶材料的規模化生產相距甚遠,此外,在OLED制成過程中,蒸鍍成膜工藝會造成大量材料浪費。
3中小尺寸AMOLED
AMOLED用于手機顯示屏至今已兩年有余,用戶對其實際表現褒貶不一。從反饋信息來看,在畫面質量和功耗方面還未達到用戶所期待的水平,因此很難有足夠的理由說服手機制造商們放棄TFT-LCD而改選AMOLED。實際上,在瀏覽網頁時AMOLED的功耗是偏高的,而且在戶外環境下的顯示效果遜于反射型TFT-LCD。為了使AMOLED更好地適用于智能手機等應用,功耗必須降低(低于TFT-LCD的水平),這項技術難關有望在2011年突破。
圖1所示為TFT-LCD和AMOLED的功耗變化趨勢圖。AMOELD的功耗主要由顯示內容所決定,播放電影時的功耗僅為最大功耗的10%,瀏覽網頁時功耗則達到80%。AMOLED的功耗降低速度較快,主要是由于其電光轉換效率有效提升――綠色磷光發光材料的應用,但是藍色磷光發光材料由于壽命原因,目前還不具有商業價值。TFT-LCD的功耗以每年10%的速度降低,主要源于背光效率的提升。其功耗基本與顯示內容無關,因此,可以在播放電影時降低整體亮度,然后通過運算局部處理,使特定部分亮度提升,既達到顯示效果,又能有效降低功耗近10%,但瀏覽網頁時此種方法收效甚微。
智能手機要求顯示屏功耗低主要出于兩點考慮:每天顯示屏要有長時間顯示動態畫面,同時,用戶一般希望從現有大小的屏幕上看到更多的信息內容。如果TFT-LCD性能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AMOLED將會逐步占領智能手機顯示屏市場,并且隨著產量上升,單位成本和價格也將隨之下降,使優勢更加明顯。
3AMOLED電視
電視機的使用壽命一般比較長,且主要顯示動態變化圖像,拖尾和殘影現象是電視的致命缺陷。
顯示器或發光材料的使用壽命定義為其發光亮度衰減至初始值的一半時所經歷的時間。OLED三基色發光材料的使用壽命是不同的,藍光材料壽命低于紅光和綠光材料,因此長時間使用后,顯示畫面會偏綠。顯示器制造者們一般通過加大藍光像素點的面積,以降低電流密度,從而達到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當顯示屏中鄰近像素點亮度出現10%的差異時,就會很容易被人眼所感知,但是50%的整體亮度衰減卻不易被察覺。目前OLED的使用壽命已經可以達到10年,更多的技術問題指向了畫面殘影。
當需要OLED在某些固定位置持續顯示快捷菜單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技術問題:出于高對比度的考慮,一般采用“黑底白字”的樣式,但是這些固定顯示位置的材料老化程度高于其它位置,以至于該位置在顯示其它畫面時會出現原有字樣的殘影。如圖2所示,“camera”字樣經過加速老化試驗后,在色彩條紋測試畫面仍然有殘影,有關資料在2007年SID年會論文集中《OLED使用壽命對其應用于移動電話的影響》一文里有詳細介紹,文中提及:只有當衰減率低于5%時,顯示異常才不易被人眼所察覺。圖2中經過6年老化試驗后的測試屏,紅光和綠光材料已有8.5%的衰減,藍光已有16%的衰減,色彩條紋測試畫面中“Camera”、“Options”和“Exit”的固定菜單字樣殘影清晰可見,因此尤其需要延長藍光材料的使用壽命,以減輕圖像“老化”現象的影響。第二幅色彩條紋測試畫面是經過30年仿真老化時間后的結果,右下角的“2M”和左上角的信號圖標也出現了輕微殘影。
測試屏的初始亮度為250nits,經過老化試驗后,測定紅光和綠光材料的使用壽命為100,000小時,藍光材料僅為50,000小時。目前多家材料研制公司投入大量資金,致力于研制更長壽命的藍光材料,另據有關報道,使用壽命更長的藍光材料目前已研發成功。
該試驗結果表明,目前OLED材料還不能滿足“黑底白字”字樣長期顯示的要求,以6年使用時間為例,為了不出現殘影現象,材料衰減率應小于5%,也就是說,材料使用壽命應在175,000小時左右。
4AMOLED筆記本電腦
TFT-LCD的主要應用市場是筆記本電腦。迄今為止,AMOLED在瀏覽網頁時的功耗高于TFT-LCD,且用作筆記本電腦顯示器的中型尺寸AMOLED價格很高。如圖1所示,功耗方面的不足將在近些年得到改善,但成本和價格問題仍是一大困擾。
針對使用壽命和材料老化問題,實驗者們進行了一系列相關實驗。如圖3所示,按照筆記本電腦的一般使用特點,以手機的三個常用畫面(兩幅靜態畫面、一副動態畫面)進行試驗,并得出測試結果:紅光和綠光材料的使用壽命為100,000小時,藍光材料的使用壽命為50,000小時。
實驗結果表明,經過5年的加速老化時間,紅光和綠光材料的衰減率為4%,藍光材料的衰減率為7%,在色彩測試畫面幾乎沒有殘影現象發生。繼續實驗至8年老化的時間點后,紅光和綠光材料的衰減率為6%,藍光材料的衰減率為11%,此時才出現輕微殘影。通過實驗結果初步認為:當中型尺寸的AMOLED價格下降后,將會成為筆記本電腦制造商們的首要選擇。
5AMOLED電腦顯示器
臺式電腦顯示器和筆記本電腦顯示屏對使用性能的要求基本相似,只是對臺式電腦顯示器而言功耗不再是主要問題,而使用壽命需要更長,并且對價格更加敏感。當電腦較長時間處于無輸入靜態時,將會自動啟動屏幕保護程序,動態畫面的保護程序對保護AMOLED非常有益處。以電腦顯示器模式(含屏幕保護程序)對AMOLED進行加速老化試驗,如圖4所示,經歷10年老化時間后,紅光和綠光材料的衰減率為9%,藍光材料的衰減率為16%,且未有老化殘影;6年老化時間后紅光和綠光材料的衰減率為5%,藍光材料的衰減率為10%,同樣沒有殘影現象發生。
6OLED照明
隨著電光轉換效率的提升,AMOLED開始逐步被用作采光照明,而且其在照明領域的顛覆性創新甚至超越了顯示領域。
AMOLED照明為室內裝潢設計師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采光模式――取代一般點式光源,AMOLED可制作成面光源,顏色可變調節,產品定位于高端,未來將廣泛應用于室內和公共場所。
一般材料壽命為100,000小時的AMOLED照明設備,假設每天點亮12小時,則總共可使用23年,亮度半衰期約為10年,期間包括必要的保養與維修。目前AMOLED已作為背光單元,應用于TFT-LCD電視機。LED以低功耗的優勢取代了燈泡和鹵素燈,OLED帶來的是新的采光設計思路。
7結論
結合Christensen教授的“顛覆性創新理論”,通過對TFT-LCD和OLED產業的形勢分析,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顛覆性創新模式――“高端技術創新”,例如顯示行業,用戶所期待的新技術總是以昂貴的價格面市,并可獲得成功,就像早先人們期待能夠將電視掛在墻上,TFT-LCD隨之應運而生,預計未來OLED電視將以體積更薄、色彩絢麗、寬視角、高對比度以及低功耗等一系列優勢搶占市場。
上世紀70年代,歐美人最先發明出將TFT基板與液晶單元組合的技術專利,但真正將TFT技術產業化的國家是日本,并超越歐美等國家,引領TFT-LCD技術產業發展。TFT-LCD的最主要應用是筆記本電腦,雖然當時價格很高,并且在產品質量方面遜于CRT,但“平面顯示”這一顛覆性創新技術,徹底贏得了用戶的認可與接受。
AMOLED以一系列的競爭優勢和高端產品的定位,對TFT-LCD產業形成了巨大威脅,從長遠角度看,其成本和價格都將低于TFT-LCD。盡管在瀏覽網頁等情況時功耗略高,但 AMOLED將以中小尺寸顯示屏首先占領大量手持便攜設備市場,這將促使制造者們投資力度的增大。一旦AMOLED的成本降低,它將很快被應用于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在這些應用方面,經過初步實驗后分析認為:使用壽命和殘影現象已基本可以接受,但仍需進一步提升技術,持續改進。電視顯示模式的實驗結果表明,AMOLED在顯示動態畫面和固定位置標示不存在問題,但“黑底白字”的字樣模式在一定時間后會產生老化殘影現象,因此必須提升發光材料的使用壽命或適度降低對比度。
簡而言之,近些年OLED的潛在顛覆性創新技術將在顯示和照明領域得到充分發揮,在未來將大有作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 C.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assachusetts, 1997.
[2] C. Christensen, M. Raynor. The Innovator′s S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3] C. Christensen, S. Anthony, E. Roth. Seeing What’s Nex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4] J. Estrin.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 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McGraw-Hill, New York, 2008.
[5] M. Iansiti, R. Levien. The Keystone Advantage. 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2004.
[6] R. Young. USFPD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March 2007.
[7] M. Portelliget, M. Robertson. Report (August 21, 2009).
[8] Display Search. Alternative Display Technology Report: OLED Technology (2006).
[9] A. L??peri. Discussions with leading emissive OLED material supplier and leading AMOLED panel makers (2009).
[10] A. Laaperi. OLED lifetime issues from a mobile-phone industry point of view. J. Soc. Info. Display 16, No. 11 (2008).
[11] A. Laaperi, I. Hyyti?inen, T. Mustonen, S. Kallio. OLED Lifetime Issues in the Mobile-Phone Industry, SID Symposium Digest 38 (2007).
[12] A. Laaperi, M. Torkkeli. Disruptive Innovations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the Display Industry. ISPIM 2009 Conference(Jun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