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23:30: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一入黨思想匯報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震過后已經有2周的時間了,可是,有些傷痛注定無法平復。都是一樣年輕的生命,在一幅幅前沿發回的照片中,我們看到那些家長絕望地捧著孩子的照片在廢墟上哭泣,地上堆滿了孩子的獎狀。這樣的場景,看一次讓人哭一次。因為他們太年輕了,年輕到等不到今年的六一兒童節了。而根據最新報道,此次倒塌的幾所中小學存在嚴重的房屋質量問題,可能是豆腐渣工程。因為支撐的鋼筋細得像鐵絲,石料里摻著粉。如果最終查實這些都是豆腐渣工程,那么奪去這些年輕生命的除了天災還有人禍。我在想,那些建筑商,承包商這一輩子都將欠這群家長一份債,一份沉甸甸的人命債。
本文將學生在學校期間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其中將大一定義為適應期,這個時期學生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對新環境、新學習和生活方式不熟悉,人際關系變得復雜不太適應,目標也沒有高中時那么明確,缺乏動力,難以融入新集體,是產生心理問題的高發時期。掌握了這一時期學生的基本特征,我們通過以下步驟來開展目標教育工作。
1 開展目標問卷調查
為了使大一學生目標教育的開展不盲目,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學生對目標的認知情況,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采取抽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投放問卷515份,回收515份。
總結問卷了解到:當時在選專業時認為專業適合自己的47.5%,服從學校調配的23.8%,剩下的是家長幫選的,33.2%認為所學專業很有前途,45.58%走一步算一步,264人4年后想直接找工作,210準備繼續深造,255人明確知道目標規劃,其他很多都是一知半解。絕大多數人沒有思考過除了學習外還要提升自己那些方面的能力。
2 目標教育的滲透和普及
在對目標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主張積極進行目標教育的滲透和普及。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目標規劃動員大會、提升非專業素質主題講座、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講座。通過理論灌輸,讓學生了解目標教育的概念,使他們明確制定目標,提升非專業素質的重要性,以及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去制定目標。激發學生想要進步的動力。
3 構建目標教育個人規劃量表
除了加強了大一學生對目標教育認知,要讓他們能夠合理的去制定自己的目標和能力提升計劃,還需要教育者不斷的引導。本文提出幫助大一學生制定個人目標規劃量表。在適應期目標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養成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盡快熟悉、適應新環境、新學習和生活方式,順利融入到新的集體中來,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開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技能。所以本文中將適應期的個人目標規劃量表分為價值目標、學業目標、職業目標、健康目標這四個方面,以此作為一級指標,進一步分解,形成若干個不同的二級指標,其中價值目標二級指標從參加團日、班會活動(次數),參加黨團知識培訓,撰寫入黨申請書,積極寫思想匯報(每季度),為社會和集體服務(獻愛心、志愿者)無違規違紀行為等方面引導;學業目標二級指標由綜合平均分專業排名、單科排名、報考證書等考核項目進行約束;職業目標二級指標主要是引導他們在職業規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開始制定職業目標規劃;健康目標二級指標是通過參加社團活動(次數),參加早操(出勤率),參與各種體育賽事,和同學、輔導員積極溝通等方面進行引導。
4 目標培養途徑
在適應期的目標教育中,還應結合這個時期學生集體歸屬感不強,容易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而出現心理問題的特征,通過開展行之有效的特色工作,拓展培養途徑來更好的落實目標教育。
4.1 開展心理工作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很多大一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出現沉迷網絡、逃課、學習積極性降低、迷茫等問題,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礙,很多心理問題學生都是在此期埋下的隱患,為了使學生能夠及時排解心理壓力,走出心理障礙,盡快找到適合自身的目標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建議在一年級學生中開展心理工作坊活動。
工作坊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提升自我的學習方式。它是以一名在某個領域富有經驗的主講人為核心,10-20名左右的小團體在該名主講人的指導之下,通過活動、討論、演講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某個話題,探討的話題往往具有針對性。各種不同觀點、群體的人在交流討論中,緩解自己的壓力,并相互鼓勵。
在一年級開展的工作坊活動可以以“我有哪些壓力”、“我想過怎樣的大學生活”的話題為中心,由專業的心理學教師來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針對此話題題進行分小組交流討論,講述自己的困惑、壓力和想法,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相互傾聽、相互建議,一起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活動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以能讓大家都參與其中的小游戲開場以活躍現場氣氛,降低學生的敏感度,為后面的話題交流做好鋪墊。第二,專業教師作為主持人,來對學生進行小測試,了解學生都有哪些壓力。通過測試,讓大家逐漸進入活動狀態,并放松心情。第三,自發形成小組,選出組長,達成小組保密條,開始就設定的話題各小組開始進行交流,討論。第四,小組交流討論結束后,由各組長就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教師對此進行指點并提出建議。
此活動開展的意義在于,能夠讓學生真正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以及各種糾結、煩惱。通過傾訴,釋懷糾結拖沓的問題,解開心結,是他們感到輕松,避免形成心理障礙,為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供保障。
4.2 開展特色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公平競爭、團結協作、自強不息的道德品質
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全面發展的人教育價值觀念的理想載體。在學生的大學適應時期,通過多組織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去培養他們公平競爭、團結協作、自強不息的道德品質,提升他們的集體榮譽感,讓他們學習體會活動背后的文化價值,對學生今后價值觀的形成,和健康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除了應當積極開展常規性的體育活動,如:校級,院級籃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拔河比賽及田徑項目比賽外。還應多開展能夠全員參與的集體性活動。如可以在大一的學生中開展以增強學生集體歸屬感且能夠讓更多學生參與的類似“我愛班集體”友誼三項賽等特色活動。友誼三項賽的內容課包括像拔河、綁腿跑和迎面接力等競賽項目。并且要求參加比賽的每個班將其所有人分成三組,分別參加拔河、綁腿跑和迎面接力三項比賽,以保證無論男生、女生每個人都會與其他人合作參加一項比賽。三項合計總分最高的,為獲勝班級。三項比賽不同時進行,比賽時除參賽的小組成員外,其他班級成員則為啦啦隊,為比賽選手打氣加油,讓每個人時刻都參與其中。
此類型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公平競爭意識,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他們的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踐行目標教育的理念。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來開展大一學生的目標教育工作,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開展的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也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的完善和創新方法,為更好的開展和落實大學生目標教育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琴.大學生心里預防方式的研究.中國民康醫學.2010.
[2]廖峻.大學新生應對方式特點研究.社會心理科學.2011.
[作者簡介]高存福(1978- ),男,山東濟寧人,山東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處學生管理科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田兆富(1969- ),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山東 淄博 255049)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3-0042-02
新網絡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為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各種學習信息提供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負面效應。沉迷于網絡和過分依賴智能手機已成為大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和厭學的主要原因,因“網癮”“手機癮”而導致學生學業無望、退學回家的事件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學生無法抵制非法網絡的誘惑,陷入網絡傳銷和網絡犯罪。智能手機等新網絡工具的廣泛應用,給大學生的課堂學習、誠信教育和校園優良學習氛圍的營造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輔導員要充分意識到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探索新媒體背景下推進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新途徑、新模式,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穩定有序、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
一、新媒體時代下輔導員加強學風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手機媒體降低了大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如今的手機已不再單單是通信工具,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手機日益強大的網絡功能,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群體的歡迎和喜愛,校園里專注于手機的“低頭族”隨處可見,他們甚至連上課的寶貴時間也不放過。學生上課時經常用手機看微博、小說,甚至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看視頻、玩游戲、網上購物,把原本完整的課堂時間割裂化,分散了課堂注意力,降低了學習效率。有的學生還利用手機上的搜索引擎查閱資料,應付老師課堂上的作業,不僅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惰性,還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給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對輔導員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網絡媒體造成大學生誠信素養的缺失
有的學生借助網絡隨意性、虛擬性的特點,不負責任地轉發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利用網絡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辱罵誹謗,有的學生甚至在個人欲望的唆使下從事網絡犯罪活動。在期末考試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大學生利用手機等網絡工具進行高科技作弊的現象屢禁不止,作弊手段不斷翻新,以致一些學生被開除學籍,令人扼腕嘆息。網絡媒體為大學生尋求各種各樣的學習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一些學生養成了嚴重依賴網絡信息的惰性思維,許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等材料僅僅經過網絡下載簡單拼湊就完成了,根本未進行任何實踐和調查;更有甚者,一些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連入黨申請書和思想匯報都原封不動地從網上復制、粘貼。大學生誠信素養的缺失已成為輔導員在學風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網絡媒體沖淡了大學校園里的學習氛圍
目前,網絡和電腦已成為與大學生朝夕相處的“伴侶”,宿舍里幾乎人手一臺。一些學生由于自我管理意識不強,將大量的休息時間用在了網絡游戲和娛樂上,使其逐漸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自覺性下降等問題,從而導致宿舍學習氛圍淡化。大學生逐漸習慣了通過網絡媒體獲取學習信息,依靠論壇、微信、QQ等網絡工具進行學習交流,把情感移植到網絡中,忽視了近在咫尺的老師和同學,造成大學生對于近距離溝通的疏忽,進而影響自己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產生交流障礙或交往恐懼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也是學生宿舍關系緊張、矛盾沖突嚴重的主要癥結所在,需要輔導員在學風建設中予以重點關注。
(四)網絡媒體給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帶來挑戰
就業工作是學風建設的有機載體,學風建設是就業工作的有力保證。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過分表現自我、貪圖享樂和道德失范等現象嚴重,導致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時更注重功利性,待遇好、收入高的企業成為理想的奮斗目標,具有鮮明的實用色彩,從而導致部分畢業生出現“有業不就”的現象。還有一些畢業生過分依賴網絡求職信息,漸漸忽略或不愿參加校園招聘,給高校就業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受網絡習慣的影響,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無法和同事有效溝通,導致同事之間關系緊張,為了獲得“解脫”,一些大學生選擇了“辭職”這一逃避方式,頻繁跳槽。這對高校在社會的影響以及高校的就業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暴露了新時期大學生信用意識不強、法律知識欠缺的問題,需要輔導員在學風建設工作中加強教育和引導。
二、新媒體時代下輔導員推進學風建設的途徑
(一)注重宣傳教育,嚴格規范課堂秩序
1.加強課堂網絡文明教育。新網絡媒體給大學生學風建設帶來了強大沖擊,輔導員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課堂網絡文明教育。例如,通過主題班會、文明修身沙龍等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和誠信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分辨是非,努力提升大學生的自律意識,進一步凈化課堂學習風氣;通過開展“課堂六害”漫畫大賽、網絡文明短信作品大賽等活動倡導大學生文明使用手機,理性使用手機,自覺做到上課不玩手機、不開手機;同時,要占領網絡教育陣地,積極營造文明課堂氛圍,通過飛信、微博、QQ群、人人網等網絡載體宣傳上課玩手機的危害,提倡讓手機遠離課堂,讓學生逐漸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良好習慣。
2.嚴抓課堂管理。輔導員要經常深入學生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嚴格監管課堂上玩手機的行為,一經發現嚴肅處理;倡導建立“課堂手機休息室”,上課前讓學生自覺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統一保管,以免一些自控性差的學生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建立重點學生檔案,加強對手機依賴和網絡成癮學生的監督管理,開展與這些特殊學生群體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幫助他們逐步調整心態,自覺抵制手機等網絡媒體的誘惑,從而將注意力和興趣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輔導員要加強與任課老師的交流,探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齊抓共管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營造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二)加強宿舍管理,提升宿舍文化育人功能
1.加強對大學生宿舍使用電腦的管理。如今電腦已廣泛進入學生宿舍,為廣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部分學生產生厭學、人際交往障礙等一系列問題。為方便大學生順利度過大學初期的“斷乳期”,輔導員應嚴禁大一新生將電腦帶到學校,大二及以上學生若要使用電腦,必須向學院提出申請,在簽訂《宿舍電腦使用協議書》后方可在宿舍內使用電腦;同時,輔導員要不定期地對使用電腦的宿舍進行檢查,對違背承諾協議者嚴肅處理,嚴重者取消其寢室電腦使用資格。輔導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精神生活,善于發現并妥善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障礙,幫助他們將情感從虛擬世界轉到鮮活的現實中來,減少對手機、電腦等網絡媒體的情感依賴。
2.加強宿舍文化建設,為學風建設創建優良環境。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發生率大于80%,特別是宿舍同學之間在學習方面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輔導員要加強學風建設,就需要在優良舍風的培育上下功夫。要通過優良學風宿舍的創建和驗收,激發宿舍成員的學習熱情,增強宿舍成員之間的凝聚力,營造學風建設人人參與的氛圍;通過宿舍文化藝術節,營造整潔有序、室雅人和的宿舍環境;設置如名言警句、名人或校友畫像及生平介紹等,形成積極奮進的寢室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努力學習;以公寓為單位開展以學風建設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手繪板報大賽、詩歌朗誦比賽、宿舍英文短劇表演等,形成“人人關注學風建設、人人參與學風建設”的良好局面。
(三)開拓創新,努力營造健康的校園學習氛圍
1.積極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學術講座,讓學生感受大師的風范和學術的魅力;邀請著名企業家、社會精英做行業發展報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把握行業需求;組織師生開展學術沙龍活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設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定期組織專業老師為大學生進行考研輔導、就業指導、發展咨詢等多項服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在網站上開辟“學風建設專題”,大力宣傳學風建設的優秀成果和典型事跡,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建立手機短信平臺,定期將與學習、考試有關的信息以手機短信的方式發送到學生的手機上,為學生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務;依托校園網站構建交流平臺,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共同對學校學風建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網絡交流,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2.努力打造主流的校園網絡文化。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給輔導員傳統的教育管理服務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由此形成的新型校園網絡文化對學風建設提出新的挑戰。輔導員應結合“9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積極推進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活動,通過組織科技下鄉、專業實習、科研立項等多種形式,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學習和科研熱情;通過“挑戰杯”科技競賽、數學建模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通過組織IT校園行、網上沖浪等活動,豐富同學的課余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積極開展網上學習活動,在網上為大學生提供名著點閱、名師課件、科研成果評析等資源信息,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與知識結構,營造濃郁的學習環境。
(四)加強就業指導,進一步夯實學風建設的基礎
就業指導作為輔導員的核心工作之一,對學風建設的順利開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輔導員要利用有效網絡資源,不斷擴充就業網絡功能,積極搭建企業和畢業生之間的橋梁,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通過各種網絡信息平臺及時、便捷地將就業信息發送到學生手中;要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搭建集信息、指導、培訓、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為用人單位和大學生提供優質舒心的服務;積極通過網上職業測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等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意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另外,輔導員要積極做好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工作,通過人人網、微博、QQ群等網絡方式及時了解畢業生離校后的工作和生活情況,聽取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這既是對就業工作的檢驗,也有助于輔導員及時發現影響學風建設順利推進的不利因素,為學風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金芳,王蔚.網絡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影響及對策[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6).
[2]周海燕.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對學風建設工作的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4).
[3]龔克,毛曉紅,范婷雅.淺議網絡時代的高校學風建設[J].魅力中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