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可持續發展定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5 07:02: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可持續發展定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可持續發展定義

篇(1)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59-02

在全社會倡導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改變現有資源依賴的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的高碳型增長向低碳化發展轉型,擺脫世界各地資源型區域最終走入“資源詛咒”的鐵律,對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結構調整、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概念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它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經濟形態新出現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經濟已成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主要特征,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二、平頂山市發展低碳經濟十分必要和緊迫

平頂山市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多年來憑借轄區內豐富的礦藏資源,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開采加工工業為主體,煤炭、鋼鐵、電力、紡織、化工等工業綜合發展的資源型經濟城市。多年來大規模、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低效、粗放的生產方式,為平頂山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和資源支撐,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沉重的資源代價、環境代價和后續發展能力的代價。

(一)走低碳促經濟轉型之路的現實意義

1.發展低碳經濟是邁向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直接相關的是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平頂山市大氣環境質量較差,大氣月平均降塵量為11.54t/km2,全年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為224天,較全省平均水平低45天。更有觸目驚心的統計推算,平頂山市民每人每年吸入的煤灰粉塵相當于兩個煤球,而空氣中這些有害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均來自煤炭燃燒產生的廢氣。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污染物具有重要的意義。

2.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煤炭屬于“高碳”能源,平頂山工業經濟的煤炭依存度很高,約70%以上的一次能源生產依靠煤炭,電力也基本全部依靠燃煤火力發電,區域內缺少石油、天然氣等“低碳”能源,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大量輸出,又增加了單位GDP的碳強度,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3.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平頂山市的產業結構中,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務業比重偏低;而工業結構中,高碳的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的70%左右。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其發展有合理的一面。因此,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成為提高平頂山城市競爭力、應對生態惡化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在實現城市跨越發展的過程中,平頂山市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須選擇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目標。而發展低碳經濟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

(二)推廣低碳經濟仍存在制約因素

低碳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趨勢。但結合平頂山市的實際情況,還應客觀地認識到向低碳經濟轉型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1.經濟結構重型化、粗放化問題比較明顯。雖然近年來平頂山市在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推進區域振興規劃等方面采取了諸多措施,但全市經濟結構重型化、粗放化、單一化、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

2.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發展中的“高碳排放”積重難返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目前平頂山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傳統產業仍占大頭,在產業結構中仍是主體,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高碳能源消費仍將持續增長。而大量采煤使地表塌陷、農田受損、水土流失;采選產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積占用大量耕地,破壞煤礦區土地與生態;礦井水和洗煤水排放加劇了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雖然經濟轉型規劃得當、政策執行有力,但效果相對政策的時滯性,使這些問題短期內仍會嚴重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自然資源結構性缺陷,決定了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平頂山市目前已知礦產資源57種,除煤和鹽外,其余礦產儲量優勢不明顯,低碳能源選擇有限。以火力發電為例,每燃燒1噸煤會產生4.12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每噸多30%,比天然氣每噸多70%。自然資源結構的缺陷決定了平頂山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以煤為主的“火電”和“高碳”排放的局面,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低碳經濟的限制不可忽視。

三、平頂山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主要策略

1.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利用的“降耗提效”。要大力開展資源節約行動,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大力推進尾礦、廢石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加強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推動工礦企業合理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垃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

2.優化能源結構,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節能之外的另一個實現減排的主要途徑。要控制煤炭的過快增長,大力發展先進燃煤發電技術,提高煤炭轉化效率。發展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未利用能源、清潔能源比例對平頂山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要發展三類:1、工業節能。重點實施工業用電設備節電工程、能量系統優化節能工程等。2、推進建筑節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減少建筑施工能耗;大力開展節能建筑示范工程、綠色照明工程、政府機構節能工程等。3、是交通節能。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型車輛應用,大力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3.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服務業。圍繞擺脫對礦產資源的高度依賴,在工業內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等高加工度產業替代能源原材料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集中財力、人力,對重點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鏈條精心扶持,帶動一批成長速度快、規模效益高的產業項目,引領產業升級,帶動全市經濟整體提升。推廣利用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是低碳能源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平頂山可再生資源豐富,如太陽能、光能、風能、水能、沼氣能等低碳能源,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對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意義重大。目前要重點推進兩類產業發展:(1)“綠色金融業”。又稱“環境金融”或“可持續性融資”,指通過綠色金融業務,將資源和環境保護變量納入考量范圍,即在投融資行為中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對環境污染的治理。(2)環保產業。加快大氣污染整治、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領域發展,提高電子垃圾、生活垃圾的循環利用率。注重環保產業的發展,通過其對社會資源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4.倡導低碳社會消費模式,將低碳發展納入城市規劃。發展低碳消費是建立低碳發展模式的一條重要途徑。要通過宣傳、教育等各種措施,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等相關知識和發展理念,倡導良好的出行習慣、節約的消費習慣的用能習慣,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特別是在服務行業、公用設施、公務活動、住房、汽車及日常生活消費中要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每個公民自覺養成節能、節水、節電、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良好習慣,逐步形成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消費模式。將“低排放、高能效”的要求納入城鄉總體發展規劃。提出并逐步完善低碳城市規劃策略,從“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公共交通導向”以及“土地集約使用”等方面進行低碳城市規劃的探索。此外,農村地區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值得重視。可持續地發展農業、林業以及生物燃料不僅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也有利于為農村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籌集資金,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平頂山人民政府.平頂山市“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BL\OL].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2]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平頂山發展低碳經濟與促進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Z].

[3] 蔣寒.平頂山市以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紀實[N].科技日報,2011-09-03.

篇(2)

通過進一步轉變水管理模式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不能光靠建設蓄水和調水等工程,必須進一步轉變水管理模式.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水利發展的根本出路,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措施,也是對待統水利觀念的最大挑戰。

要統籌好水利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水利水電工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解決貧困、改善生態與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水利水電工程也會對生態產生不利影響,必須處理好開發與保擴的關系。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開發和保護措施。

要始終把農村水利作為我們工作的重要領域。目前農村水利發展的實際狀況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制約農村水利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水利改革,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促進農村水利持續健康發展。

要堅持以改革創新推動水利發展。隨著可持續發展水利的不斷推進,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日益突出,必須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困難和問題。重點是加快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轉變,建立職責明確、運轉協調、權威高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建立以公共財政體系為主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資體制。

在把握好上述“五大問題”的前提下,要突出抓好“六項任務”,堅定不移地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努力解決水利面臨的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嚴重和水土流失等四大問題,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杜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十一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做出新的貢獻.

加強防洪體系建設,保障防洪安全。防洪減災工作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必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強大江大河治理,重點防洪區達到規劃標準,特別要加決淮河治理,按期完成治淮任務。初步建成我國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確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澇災害損失率降低至1.0%以下。加快嫩江尼爾基、廣西百色、湖南皂市等防洪控制性樞紐建設進度,早日發揮效益。實施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河口的綜合治理,重視中小河流防洪建設,提高流域綜合防洪能力。進一步完善防洪預案,提高防洪應急管理能力。加強防御山洪和臺風災害工作。

保障飲水安全,讓群眾喝上放心水。按照安全飲水標準,集中供水與分散供水相結合,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與農村衛生環境整治相結合,重點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以及局部地區飲用水嚴重不足問題,全國70%的高氟水病區村、所有的高砷水病區村要完成改水,東部發達地區爭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監督管理。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科學編制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和區域水利規劃,基本完成主要江河省際水量分配,逐級明晰初始水權,確定用水定額,初步建立起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等制度,強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促進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深化水價改革,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5億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

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提高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控能力.按計劃建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緩解北方地區缺水問題。繼續實施并開工建設一些區域性調水和蓄水工程。加強對非傳統水源的開發利用。重視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易旱地區和嚴重缺水城市抗旱預案。在充分挖潛的基礎上,新增年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

篇(3)

其實,大自然也時刻感知著人類對其做出的每一個改變。當我們珍惜自然資源,高效、有目的地利用自然資源時,自然也會配合我們,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最大的產出。當人類循環利用自然資源時,廢棄物也可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剩余價值。而隨后,自然資源會“再生”而供再利用。

這一循環模式在新西蘭藝術家馬丁?希爾(Martin Hill )和菲莉普?瓊斯(Philippa Jones)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已合作有30多年,一起創作環境雕塑作品,并用攝影的方式將這些作品記錄下來。這些環境雕塑藝術專注于利用自然元素,并借助“圓”這個符號,來表現自然的循環往復規律。這些作品,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如果與自然和諧相處將無比美好,也在告誡我們,對自然的破壞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威脅。他們希望通過作品,促使每一個觀眾反思其與自然的關系,了解大自然的循環系統,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阿拉斯戴爾?福斯特是策展人、作家和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現居于悉尼,工作范圍遍及全球各地,你可以在上了解更多。)

與馬丁?希爾(Martin Hill )對談

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拍照的?

馬丁?希爾:大約在我10歲時。我父親是一名業余攝影師,他自己制作了一些洗印設備,并常常將浴室當作臨時暗房,晚上在里面沖洗照片,這些都令我非常著迷。

我的專業是藝術設計,后來也從事相關工作。最初我在倫敦工作,后來到了新西蘭。1992年,我開始重新規劃我的生活和工作,并專注用影像表達生態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你和菲莉普?瓊斯的合作是怎么開始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馬丁?希爾:1994年,我們在攀巖時相識,不久就成了一起攀巖的同伴、生活的伴侶和創作上的合作者。多年來,我們從工作伙伴成了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并一起冒險的知己。菲莉普不僅聰明、博學、對事物充滿好奇,而且總是有很多想法,并擁有很強的執行力。

你們制作和拍攝環境雕塑的過程是怎樣的?

馬丁?希爾:作為一名設計師,我一般會從整體來構思。我慢慢明白,只要引起社會和生態的不可持續發展就是錯誤的發展模式。因此,我決定通過創作,試圖尋找解決方案。

在創作中,我利用自然中原有的材料制作雕塑,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并采用象征符號,使我的表達更加明晰、有力。

你在雕塑中,使用了什么象征符號?

馬丁?希爾: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圓。因為圓形視覺效果好,并象征萬物生生不息。(圖03)

在我的作品中,球體和圓經常用來表示地球,它們都是由半圓和半圓在水中的倒影組成的。比如,《冰環》(Ice Circle)這個雕塑,是在深冬時節創作的,湖里的冰必須足夠厚才能形成這樣的圓盤。陽光照射,使整個冰面變得五光十色,恰好折射在我的雕塑上。(圖04)

通過這個富有象征意味的雕塑,你想表達什么?

馬丁?希爾:我們必須保護地球冰循環,以確保全球的氣候適宜人類生存。

雕塑的表現形式和材料多樣化,我特別喜歡《秋葉環》(Autumn Leaf Circle)這幅作品,喜歡它簡單、有力的表達方式。(圖05)

馬丁?希爾:我們用小木棍將河岸上的落葉推到克魯薩河(Clutha River,新西蘭南島最長的河)的淺灘上,形成了這樣的圓環,我爬到樹上拍下這張照片。漂浮的樹葉之所以不動,是因為它們被扎在河床中的樹枝固定了,圓圈一半虛一半實的設計象征著自然界營養物質的循環轉換。通過這種方式,也能讓人模擬出人類生命的循環。

創作中,你還設計了哪些象征符號?

馬丁?希爾:螺旋狀,象征著成長;無窮符號,代表永恒或連續流動(圖06);正方形、三角形和菱形,常用來表示人類的發展和先進技術。(圖07)

比如《求解圖案》(Solve for Pattern)這個雕塑,是從堆積的雪中雕刻出來的。菱形代表人類,圓代表大自然的循環系統,菱形鑲嵌于圓中代表人類要適應大自然的發展需求。《求解圖案》象征著維護生態平衡與自然和諧,推動大自然健康發展。(圖08)

雪地里的腳印是怎么來的?

馬丁?希爾:那是一只兔子在夜晚留下的。

近來,你的雕塑中融入了人的元素。

馬丁?希爾:是的,因為我們正進入“人類世”時代(即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編者注),而人類是地球上最有力量的生物,也是能夠改變被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唯一物種。

2012和2013年,我們在阿爾伯特伯恩山麓(Albert Burn Saddle)拍攝了《分水嶺》(Watershed )項目,那里是兩條主要河流的分水嶺,是拍攝水循環項目的絕佳之地。使用“分水嶺”這個名稱,是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現在也處于一個“分水嶺”狀態。

這些照片是怎么拍攝的?

馬丁?希爾:《熱帶雨林守護者》(Rainforest Guardian)這張照片,是在樹木繁茂的河谷拍攝的。這里是一片由山毛櫸木形成的原始森林,豐富的苔蘚使一塊爛樹根逐漸形成一個守護者的樣子。我們引導營地篝火冒出的煙穿過樹林,增添氣氛。我們認為,森林是地球之肺,對維持生物多樣性和調節氣候變化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圖09)

拍攝《冰原守衛者》(Ice Guardian)這張照片是個偶然,冰塊是我們為另一個作品準備的,當它被打破時,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冰雕,恰好與阿斯拜恩山(Mount Aspiring)的形狀相似。黎明時分,菲莉普站在冰雕后面,就像人類的守衛者,象征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冰川能使全球氣候和海平面保持穩定,因此,保護冰資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防止全球變暖是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圖10)

《燃燒》(Burning Issues)這個雕塑從反面揭示了潛在的氣候問題。由干草制作的人形雕塑豎立在高山地區的小湖中,燃起的火將它徹底毀滅。這是在警告人類,如果我們不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圖11)

1999年,你們開始拍攝《千年項目》(Millennium Project),向我們介紹一下吧。

馬丁?希爾:我們從各種各樣的環境中選取不同材料,創造了許多雕塑,構成了《千年項目》。每個臨時裝置都與“2000”這個元素有關,圖12是拍攝于魯阿佩胡山( Mount Ruapehu)的黎明,被命名為《2000圈》(2000 Circles),拍攝的是一個有2000個孔的冰盤。太陽慢慢升起,陽光便從其中一個孔中照射出來。

你們是如何拍攝復雜的形狀的,比如《協力》(Syn-

ergy)這個弓形雕塑?(圖13)

馬丁?希爾:2009年,我們受邀參加一個藝術創作項目,其中有四個新西蘭藝術家。當地的毛利人向我們介紹了瓦納卡湖(Lake Wanaka)近些年的生態環境情況,而我們也需要對瓦納卡湖的情況表達自己的看法,其他藝術家們也都各抒己見。由于瓦納卡是我生活的地方,因此我先對名字的起源做了介紹,瓦納卡在毛利語中的意思是“學習的地方”,所以我也決定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在研究自然進化理論時,我發現可以利用壓力和張力作用,采用最少的原材料,便能設計出最有力的模型,巴克敏斯特?富樂(Buckminster Fuller)將這個理論命名為“張力結構”。《協力》這個雕塑,就是將蒲草稈用亞麻線編織在一起形成的造型,由于張力作用,蒲草桿之間互不觸碰,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結構。我們將雕塑安裝在湖邊,與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個圓形。在這里,“協力”指的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概念。

在大自然的進化中,時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堆石球》(Stacked Stone Sphere)這個雕塑代表著季節的更替和時光流逝吧?(圖14~15)

馬丁?希爾:2011年,我們的創作實踐被詹姆斯?布萊克( James Blake)和喬伊?班尼亞(Joey Bania)拍成電影《秀美畫布》(A Delicate Canvas),《堆石球》這個雕塑就是電影中的一個場景。這個球體是由散落在山腰的巖石組成的,代表地球。這幅作品的構想是,讓球體坐落在巖石邊緣,看起矸淺4噯酰有隨時散落的可能,暗示人類與大自然的微妙關系。我們在夏季和冬季分別拍攝了一次,以展示季節的變化。

時間也是《一年,一個地方,一個生命》(One Life One Place One Year)這個系列的主要元素?

馬丁?希爾:是的,我們被委托去瓦納卡瑪圖其圖其河口(Matukituki River)拍攝。那里是一個群山環繞的美麗半島,被當地人稱為“一生一世”(Just One Life )。菲莉普和我根據季節變化,用了一年時間研究并制作這些臨時裝置,拍攝,然后編輯了《一年,一個地方,一個生命――對地域、時間和生態的探索》(One Life One Place One YearCan exploration of place, time and ecology)一書。在這次拍攝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并將其應用在之后的《分水嶺》(Watershed)項目中。(圖16)

《鴻線計劃》(Fine Line Proj-

ect)系列是一組影響非常深遠的作

品,創作地點也多。(圖17)

馬丁?希爾:這是我們正在創作的項目,共有12套臨時雕塑作品,目前第10個雕塑已經拍攝完成。這組作品是在全世界不同的“制高點”上創作的,這些點連在一起可以繞地球一圈,象征著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與我們生活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網絡。我們已經在北極、南極、加拿大、冰島、肯尼亞、馬達加斯加、新西蘭、蘇格蘭、瑞士和美國分別拍攝了環境雕塑。

每去一個地方,我們都采用當地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這個系列的第一個雕塑是1995年在美國約賽米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拍攝的,雕塑坐落于峽谷的平坦巖石上,我們將花崗巖砂用手慢慢地擺成螺旋狀的浮雕。約賽米蒂谷是由幾百年前移動的冰川形成的,如今仍然被自然侵蝕著。

觀眾對你們的作品有何反應?

馬丁?希爾:20年來,我們的臨時環境雕塑作品在國際上很受歡迎。2015年9月,我們在北京798藝術區映畫廊作了一個主題為“臨時風景”(Temporal Landscapes)的展覽,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饋。

然而,即使這些作品被大家所喜歡,但近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觀者對我們作品的欣賞存在一些誤區,特別是數碼時代的年輕人,他們甚至認為我們的作品是借助 Photoshop后期處理完成的。當然不是這樣的,從根本上講,他們忽略了我們創作這些雕塑的本意――使人類更加接近大自然,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自然循環系統的奇妙。

據說有一張作品特別受歡迎?

馬丁?希爾:是的,那是我和菲莉普在1994年創作的《石環》(Stone Circle)雕塑。

篇(4)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迅速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大,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日益嚴重,淡水資源匱乏、空氣污染、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人炸等,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體賴以生存的環境支持系統正在發生根本性的動搖,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生死牧關的十字路口。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對傳統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并逐步確立了一種新的視野,即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

1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成為全世界共識,但是,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確切概念,由于不同背景的學者的研究角度不同,由于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價值觀念的差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概念能被學術界,被世界各國一致接受和認可。而在這數目繁多的概念當中,以下幾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生態學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普遍認為,可持續發展也就是不超越環境系統更新能力的發展。

(2)從社會屬性上定義的可持續發展。1991年,在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物基金會共同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越出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3)從經濟屬性上定義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家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有許多表述,歸納起來可以概述為在不降低環境質量和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收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即利益的最大化。

(4)從科技屬性上定義的可持續發展。相關學者提出,可持續發展就是利用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以盡可能接近“零排放”,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

而目前在最廣泛意義上得到接受和認可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則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4月發表的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長篇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本文的論述則是建立在對這一定義的認同的基礎上。這一廣為人知的對可持續發展所下的定義包含了兩個關鍵性的內涵:一是要滿足人類的需要;二是要在不超越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來滿足人類需要。歸根結底,從本質上來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終也就是要解決這二者間的矛盾。而這兩個關鍵性的內涵也就直接對應著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基本思想,即“適應”與“協調”的思想。

2適應與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2.1可持續發展要同社會的進步相適應

根據布倫特蘭夫人對可持續發展所下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以看出,在布氏的定義中,“滿足需求”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不管是當代人的需求,還是后代人的需求,歸根到底就是要使人類的持續性需求得到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和實現最終也都是圍繞著人類的需求能夠得到持續性的滿足這一目的而展開的。那么什么又是人的需求呢?概括起來說不外乎兩類,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質需求是為了維持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而精神需求則是人類在此基礎上為了求的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樂,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求。而不管是物質需求的滿足還是精神需求的滿足,最終都體現于人類的生活之中,體現于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能夠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說不斷滿足人類的需求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可持續發展是既能不斷提高當代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又不損害后代人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能力的發展。

而人類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如何才能得到提高?這就需要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經濟的不斷發展,也需要文化、政治、社會等等的全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讓人類擺脫貧困,以往的事實表明,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是貧困,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才能最終打破貧困加劇和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而只有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才能保證人類尊嚴、精神價值等的實現,真正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所以,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和重心仍是發展,是社會的全面發展,它以滿足人的需求,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為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同社會的全面進步相適應。

2.2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需求的滿足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前面談到,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和重心仍是發展,它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不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為目標。反過來說,也就是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是建立在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而需求的滿足則取決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即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不能是無源之水,它需要各種能源、資源和物質資料作為物質基礎。這些物質基礎從何而來,是從自然界而來,從自然環境中來。自然環境為社會的發展、為滿足人類的需求提供物質基礎,它一方面提供給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不可或缺的各種自然資源;一方面又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進行消納和同化,即環境的自凈功能;同時自然環境還提供舒適性環境的精神享受,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然而,環境的容量,即環境的承載力又是有限的,環境中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漫長時間的,一旦人類對自然環境資源索取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最終將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并將反過來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傳統發展觀指導下的傳統發展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工業化增長作為唯一衡量標志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在現實生活中它是以對GNP為指標的經濟高速增長的追求為目標和動力的。這種單純地和片面地追求GNP增長的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以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環換取所謂的“發展”。它不僅導致了人類目前陷入的生態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日趨短缺和人們生活的相對貧困化,而且更是使人類經濟社會失去了其進一步發展的環境承載力這一基礎難以維持。可持續發展觀正是在吸取了傳統發展模式的教訓后,面對貧困加劇、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和挑戰時,人類社會對一種全新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其根本實質是要解決人類社會要求持續發展與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二者之間的協調。

3小結

可持續發展的重心是發展,它以滿足代內代際人類需求,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為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同社會的進步相適應;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其根本實質乃是要解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促進人類需求的滿足,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同環境承載力二者之間的協調。綜上所述,可以說適應與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參考文獻

[1] 李荃輝,龔永輝.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與合作機制[J].軟科學,2008(7).

篇(5)

可持續發展戰略影響了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經濟法的理論創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首先講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然后詳細介紹了可持續發展對經濟法的理論創新影響,最后講述了新的經濟法的法律關系重塑。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自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后迅速風靡全球。到底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又給社會和經濟法帶來了怎樣的改變?我們將在下面的篇幅中做出詳述。

 

1.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在1987年聯合國的報告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后代人對滿足他們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

 

(1)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再簡單地以經濟發展或者經濟總量的提升為根本目的,而是考慮到整個人類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根本出發點考慮問題,這也是可持續發展對經濟法影響的最根本條件。

 

(2)跨時展。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不僅僅要照顧當代人的利益,更應將眼光放在未來,放在后代對資源的需求利用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跨時展思維。它強調當代與后代的相互銜接,而不是彼此割裂。

 

(3)整體發展與綜合發展。從地域上來講,可持續發展較之以往更加強調全球化的整體發展戰略,講究合理利用全球資源。綜合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特點,即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方面的協調發展。這又是可持續發展對經濟法影響的佐證。

 

(4)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宗旨。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只要各種發展形勢相互協調,既相互促進又有一定的制約,不會因為某一方面的突出發展而過度影響其余方面的發展,這樣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5)反周期發展。可持續發展會盡量避免短時間內的大幅震蕩。可持續發展應當盡量延長發展周期,保持周期發展過程中的增長和下跌穩定。穩步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2.可持續發展影響經濟法理論創新

 

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法的固有理論存在著一定的沖突。經濟法的固有概念強調對當代的經濟發展進行協調和正當利益保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經濟法也強調公平正義,但這種公平正義是一國一地的公平正義,是短期內的公平正義,這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相違背。具體而言,可持續發展對經濟法的理論創新有以下三個方面:

 

(1)從注重結果公平到注重生態公平。經濟法以法律的手段強制的完成對市場的干預,實現一定范圍內的市場公平。經濟法更多注重的是實質公平,是機會的公平,分配的公平,外在形式的公平。而可持續發展為這種公平增加了一個時空的概念。經濟法的公平應當建立全球公平和對后代公平的理念。

 

(2)從注重社會效益到考慮生態效益。傳統的經濟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市場運作,保證經濟發展。這種傳統的經濟考量多以社會效益為根本標尺,對于生態效益的考量并不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對要求經濟法在衡量效益和利益的過程中,更多地考慮到生態效益和長效發展機制。

 

(3)從注重經濟秩序到考慮生態秩序。經濟秩序是傳統經濟法建立的根本目的。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對保障國家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秩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不得不重新定義經濟法的約束范圍。經濟法也應重新定義生態秩序對經濟秩序的影響。

 

3.經濟法的法律關系重塑

 

可持續發展對經濟法的理論創新有了重大的影響。在這種影響已經成為歷史潮流不可阻擋的時候,經濟法中的法律關系也必將被重塑。本節中,我們將詳細闡述在可持續發展影響下,經濟法主體的變遷,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新的經濟法責任。

 

(1)主體的變遷。傳統的經濟法主體廣義上講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宏觀調控;一是市場規制主體。這是一種基于特定地域的、當代的、受經濟法約束的主體。

 

而可持續發展影響下的經濟法的主體最重要的是加入了后代人的理念。后代人概念的提出是區別于當代人。這從根本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對于經濟法的時間廣度上的影響。經濟法約束的不再只是當代人的行為,更要保障后代人的利益。

 

(2)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當代人享有利用現有資源的權利,但同樣要保證現有資源能夠被后世利用的義務。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消耗,陽光、空氣、水等自然資源都不再是“公共產品”,而變成了稀缺資源。

 

當代人特別要理清這種對公共資源對后世的共有權。當代人對公共資源過分消耗或破壞的行為或許不會危害當世,但必將受到懲罰,因為會危害到后代人的權利。

 

(3)新的經濟法責任。可持續發展影響下的經濟法責任必須要在原有經濟法責任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對于經濟法責任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經濟上的賠償,對產生的損失進行補償;

 

二是經濟上的懲罰,對造成嚴重后果的進行相應的經濟懲罰;

 

三是行為或者資格的限制,對嚴重危害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進行取消資格的嚴厲懲罰。經濟法應當立足于以上三點實施新的責任和懲罰制度。

 

總結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經濟法發展模式,主要作用于當前的經濟環境中,隸屬于經濟發展的范疇。因此,可持續發展必將在方方面面對經濟發展產生要求。

 

篇(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傳統 評價指標體系 發展模式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是1980年由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護策略: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生存資源保護》中第一次出現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明確指出,環境問題只有在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該報告首次給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由西方學者首先提出的,到90年代初成為全球范圍的共識,中國學者也在這一時期引進和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理論從西方國家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理論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地引進吸收、創新與本土化、再引進吸收、再創新與本土化的過程。

中國傳統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中國自古有之。志文、史文山(2002)提出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人之辯”就是一場關于如何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之爭。孫文學(2001)提出先哲老子主張順應、尊重自然規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道法自然”思想,對當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來說,包含著深刻和豐富的營養。高中華、李穎(2003)提出中和思想,作為中國古人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及自身內部各種矛盾關系的高級哲理,與可持續發展有共同的哲學根據,與可持續發展所揭示的動態平衡與協調發展不謀而合。王圣云、張瑞芳(2005)分析了《周易》中蘊含著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環境觀、以“生生不息變易觀”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內核、可持續發展模式等思想精華。馮華(2002)論述了中國古代社會從采集和狩獵的生產方式向農耕和畜牧轉化的先秦時期,人類第一次遇到了人口、資源和生產、消費的矛盾沖突,因此,產生了保護生物資源以便持續利用的思想,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相協調、與生產相適應的思想,以及生財和節用并重的生產和消費思想,雖然還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理論,但它可以說是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思想。王芳(2006)在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文化中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思想的闡釋分析,挖掘出中華傳統文化與可持續發展具有繼承性的相關內容,從而在傳統文化的角度為科學發展觀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貴的原則和精神。占毅(2004)認為我國古代先哲們提出的樸素系統思想,與現代系統論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持續發展觀是基于現代系統論解決環境問題而提出來的,二者的契合點就是系統的整體觀、協同觀。陳秋南等(2003)認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核心所在,是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合理開發資源,掌握適度發展的原則,使得人類與整個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依存。彭飛(2001)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動力、方式、調控四個方面,分析“天人合一”觀巨大的道德指導價值,并從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出發,對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進行新的思考和定位。馬志生(2000)分析和批判繼承中國古代天人價值觀,對于推動我國社會全面進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葉文虎等(1999)認為中國古代的天人關系論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必要的倫理學基礎,并在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的價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理論觀點,這對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學者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研究

劉培哲(1994)定義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能動地調控“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使人類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促進經濟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和提高生活質量。國家計委、國家科委1994年關于進一步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意見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利益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路子愚(1995)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指“伴隨著人類需求的增加,人類資源利用持續圈要不斷擴大,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類持續圈總能維持在比資源利用持續圈小的程度。同時,在當今需求圈增長的過程中,要為未來的持續圈的增長留出余地。比如保護生物物種,以便使未來持續圈能夠擴大。”葉文虎和欒勝基(1996)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的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賈華強(1996)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人類社會的運行中,無論現今還是未來,都能夠保持社會進步、體制優化、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這種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王軍(1997)在博士論文中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手段,社會持續是目的。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劉思華(1997)從經濟學角度作了分析,指出可持續發展經濟必須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鄭易生和錢薏紅(1998)提出:可持續發展是從環境和自然資源角度提出的關于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和模式,它關注長期承載力。尹繼佐(1998)指出,可持續發展起源于環境保護問題,但作為指導人類走向21世紀的發展理論,它已超越了單純的環境保護,將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可持續發展涉及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三方面的協調統一,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講求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和諧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黃順基、呂永龍(1999)認為,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系統內部的持續能力和環境的持續能力。系統內部的持續能力,是指建構一個既有利于經濟有效增長,又有利于整個社會公平的分享經濟增長好處的體制;環境的持續發展,是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能力,要求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時,不僅要從當代人和未來人的需要出發,更要從環境資源的供給能力出發,在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容許的范圍內合理利用。滕藤(2001)定義總結如下:“可持續發展是為使全人類能夠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發展下去,而自覺形成的以人為主體,以生態、環境、資源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全體參與和科技進步為保證,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實現代際之間和同代人之間相公平、人與自然相協調的一種發展道路”。馮華(2004)給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可持續發展是為使全人類能夠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發展下去,而自覺形成的以人為主體,以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制度創新和科技進步為保證,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實現代際之間和同代人之間相公平、人與自然相協調的人類發展道路和模式。”

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評價依據和測度的標準。葉文虎、唐劍武(1995)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由兩大部分組成:描述性指標與評估性指標。描述性指標是分別 表示資源、經濟、社會與環境四大系統的發展狀況的指標;評估性指標是評估資源、經濟、社會與環境四大系統相互聯系與協調度的指標。“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1997)建立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兩部分:第一描述性菜單式指標體系,以基礎性指標為主,按照一定的體系匯集了以往各項統計指標中能為之所用的各項指標。第二評價性指標,以相對指標為主,主要是對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姜曉秋、馬廷玉(1997)采用3個層次、6個系統、70個左右指標構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陳迎(1997)建立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經濟、社會、資源三大子系統。目前在國內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科學院的指標體系。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3)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學方向,在世界上獨立地設計了一套“五級疊加,逐層收斂,規范權重,統一排序”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依照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技術、管理相協調的基本原理,對有關要素進行了外部關聯及內部自治的邏輯分析,并針對中國的發展特點和評判需要,把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總體層、系統層、狀態層、變量層和要素層五個等級。

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

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發展模式。梁言順(1999)提出了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他具體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兩循環標準和三增長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兩循環標準:一是實現自然資源的循環使用和循環替代,二是實現生態環境的循環凈化。可持續發展的三增長模式即經濟低代價增長;人口適度零增長;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擴大增長。張孝德、錢書法等(2001)主張建立成本內化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模式。在中國建立“成本內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就是將資源、環境要素納入整個經濟系統要素前提下,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在人與自然制衡統一生態觀的指導之下,以技術和知識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結構、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經濟形態等為內容,將原工業經濟系統運行中形成的外部成本予以“內化”,使生產力在一個更加經濟的模式中持續發展。楮大建(2000)、王金南(2002)、解振華(2003)等人主張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路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污染零排放。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復旦大學焦必方(2001)主張環保型經濟增長模式。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實施中要選擇環保型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志文,史文山.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一個思想形成的漫長歷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6)

2.孫文學.論《道德經》中“道法自然”思想對當代可持續發展的啟示[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1)

3.高中華,李穎.中和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普遍和諧觀[J].倫理學研究,2003(4)

4.王圣云,張瑞芳.《周易》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引論[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5.馮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中國的思想淵源考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6.王芳.試論科學發展觀中的可持續發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J].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 2006 (5)

7.占毅.從我國古代系統思想看現代可持續發展觀[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 (4)

8.陳秋南,何躍,張永興,任泊幟.淺談“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觀[J].高等建筑教育,2003 (1)

9.彭飛.儒家“天人合一”觀:構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源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 (3)

10.馬志生.中國古代人與自然關系理論與可續發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1)

11.葉文虎,陳劍瀾,鄧文碧.中國傳統的天人關系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學基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9(3)

12.鄧楠.可持續發展:人類關懷未來[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賈華強.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導論[M].知識出版社,1996

14.王軍.可持續發展[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

15. 鄭易生、錢薏紅.深度憂患[M].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篇(7)

近年來,全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引起了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加大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標準化研究工作。2012年2月23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響應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以及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標準化的需求,批準成立ISO/TC 26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mmunities(社區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 268是ISO最新成立的跨行業、跨部門的技術委員會,其工作領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一、ISO/TC 268的組織結構及成員

(一)ISO/TC 268 的組織結構

目前,ISO/TC 268圍繞社區可持續發展,組建了一個分技術委員會和兩個工作組。ISO/TC 268/SC1 智慧社區基礎設施量化評估負責研究制定智能社區基礎設施量化評估標準,ISO/TC 268/WG1負責研究制定社區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標準,ISO/TC 268/WG2負責研究制定城市指標體系標準,[1]ISO/TC 268的組織機構如圖1所示。由于ISO/TC 268的工作領域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緊密跟蹤并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的研究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2013年,ISO/TC 268第二次全會中成立了三個特別工作組,以加快社區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研制、推廣工作。其中“工作計劃工作組”負責ISO/TC 268工作計劃的意見收集、整理工作,成員包括來自英國、德國、丹麥、日本和加拿大。“標準推廣工作組”負責ISO/TC 268國際標準在全球范圍的推廣工作,每個工作組至少有一名專家參加。負責人為荷蘭的Nico Tillie,秘書為Bernard Leservoisier,成員包括:中國、日本、加拿大。“標準術語工作組”負責ISO/TC 268 術語的研究工作,每個工作組至少有一名專家參加。負責人為丹麥的Kim Christiansen,秘書為英國的John Devaney,成員來自中國、德國。[2]

(二)ISO/TC 268及ISO/TC 268/SC1的成員

2012年2月,ISO/TC 268和ISO/TC 268/SC1成立以來,其P成員和O成員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9月,ISO/TC 268有20個P成員、15個O成員[3];ISO/TC 268/SC1有14個P成員、10個O成員,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ISO/TC 268和ISO/TC 268/SC1的成員主要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中國、南非、塞內加爾等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地位。

二、ISO/TC 268工作范圍及與相關領域的關系

(一)ISO/TC 268 的工作范圍及相關內涵分析

ISO/TMB(技術管理局)批準成立ISO/TC 268時,明確了ISO/TC 268的工作范圍:為推動各類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各類社區提供支撐技術和工具,包括管理體系要求、指南和相關標準,不涉及到城市發展建設方面的具體技術和標準。由于ISO/TC 268涉及相關領域多、部門多。因此,需要進一步明晰社區、可持續發展等的內涵,以幫助社會各界充分了解ISO/TC 268的工作領域。

1、社區

社區是ISO/TC 268標準化工作的載體,必須明確社區的定義和內涵。“社區”源于拉丁語,意思是共同的東西和親密的伙伴關系。國內外對社區的定義和范圍理解差異較大,2012年2月,ISO/TC 268 第一次全會中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研究,各國專家基本達成共識“社區是指擁有共同認識和利益的一群人生活的一定區域。[3]”由此可見,一個社區至少包括以下三個特征:一是有一定的地理區域;二是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三是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并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一個村落、一條街道、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甚至一個國家,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根據目前ISO/TC 268的工作分工,ISO/TC 268/WG1中對包括工業園區、商務區、居民區等各類新建、建成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提出具體要求,ISO/TC 268/WG2中對不同類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狀態進行評估。ISO/TC 268/SC1/ WG1對各類社區的基礎設施智能化量化評估。

2、可持續發展

推動各類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是ISO/TC 268標準化工作的目標。1972年以來,聯合國通過召開全球性會議,逐步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社會與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以確保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繁榮。[4]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把“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框架”作為兩大主題,將“評估可持續發展取得的進展、存在的差距”、“積極應對新問題、新挑戰”、“做出新的政治承諾”作為三大目標,進一步推進全球、區域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ISO/TC 268完全接受了聯合國的定義,并正按照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提出的“評估可持續發展取得的進展、存在的差距”目標開展了社區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標準和評估標準的研究工作。

(二)ISO/TC 268工作范圍與相關領域的關系

由于ISO/TC 268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性TC,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各個方面,因此有必要梳理清楚ISO/TC 268與相關領域的關系。

根據ISO/TMB對ISO/TC 268組建的批復文件及ISO/TC 268的工作計劃,ISO/TC 268為各類社區提供支撐技術和工具,包括管理體系要求、指南和相關標準,不涉及城市發展建設方面的具體技術和標準,以期推動各類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ISO/TC 268 是從宏觀角度對包括城市在內的不同類型社區的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要求,提供管理體系、指南和相關標準;而其他相關領域為滿足這些要求制定相應的標準。由此可見,ISO/TC 268與相關領域之間是宏觀、中觀、微觀緊密配合,且各有側重的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進展

ISO/TC 268成立以來,加快了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的研制步伐。[5]目前ISO/TC 268組織結構和國際標準進展情況如下:

(一)社區可持續發展及恢復管理體系標準

ISO/TC 268/WG1負責研究制定社區可持續發展及恢復管理體系標準,社區可持續發展及恢復管理體系是法國AFNOR于2011年11月向ISO TMB提出。社區可持續發展及恢復管理體系標準分為三類、八部分,如表2所示:

2012年7月,ISO/TC 268/WG1已經完成了ISO/NWIP 37101—1社區可持續發展及恢復管理體系的第一部分:基本原則和要求,包括九部分:范圍、相關標準、定義、社區的內涵、管理、計劃、支持、運作、績效評估、改進。標準提案中對社區內外部事務進行總結,包括:減貧、經濟效率、社會一體化與社區融合、文化與遺產、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消除社會與環境影響、自然、工業與技術風險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社區安全與健康等。此外,還對社區管理組織的作用、責任和權利提出了要求。2013年7月,ISO/TC 268/WG1完成了ISO/WD 37101—1,并在第二次全會中對此部分進行了修改,計劃于2015年正式成為正式國際標準。[6]

(二)城市指標體系標準

ISO/TC 268/WG2負責研究制定城市指標體系標準。2011年6月全球城市指標機構(GCIF)向ISO TMB提出的一套標準的城市指數、方法和定義的國際標準提案,用來衡量城市發展情況,獲得通過。2012年2月,GCIF向ISO/TMB提出走快速程序的提案。2012年7月,GCIF提出走“Living Lab Procedure”。2013年3月,ISO/TC 268/WG2完成DIS稿,明確從生活質量和城市狀態兩個層面、22個方面提出了139個指標,其中生活質量17個方面100個指標,城市狀態5個方面39個指標。根據ISO/TC 268/WG2工作計劃,將于2013年9月完成FDIS稿,2014年成為國際標準。[7]此外,ISO/TC 268/WG2開展了一項新的研究ISO TR 37121,以進一步梳理世界各國涉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處于投票階段。[8]

(三)智慧社區基礎設施量化評估標準

ISO/TC 268/SC1/WG1負責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量化評估標準。2011年11月日本JISC提出的“Smart urban infrastructure metrics”(為了與TC/268名稱保持一致,后改為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metrics)的國際標準提案。提案針對目前城市基礎設施的評價指標體系較多,對城市管理者而言存在很大的困難,需要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衡量城市能源、水、交通、ICT等城市基礎設施,所采取的評估方法僅涉及技術方法,不涉及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建議文件的大綱包括范圍、參考、術語與定義、通則、評估的城市基礎設施范圍、通則、城市基礎設施標準、總結和分析、下一步計劃等九部分。目前ISO/TC 268/SC1/WG1正在進一步完善ISO/PWI 37151.2,[9]為了進一步完善ISO/PWI 37151,還組織各國專家對世界各國涉及智慧城市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三稿,即ISO/WD TR 37150.3。[10]

四、展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ISO/TC 268 社區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工作范圍涉及城市、工業園區、商務區、居民區等不同類型、規模的社區,工作內容是以推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管理體系、支撐技術和工具,不涉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具體領域的具體技術標準。但就工作內容而言,ISO/TC 268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具體行業、領域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是宏觀與微觀、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目前,我國是ISO/TC 268和ISO/TC 268/SC1的P成員,并擔任了ISO/TC 268/SC1的副主席職位。正是由于ISO/TC 268與經濟、社會、環境等的密切關系,需要社會各界密切關注ISO/TC 268的國際標準進展情況,并積極參與到相關的國際標準化工作中去,積極將我國城市、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向全世界推廣,為國際標準化工作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鋒,劉俊華,劉春青. 城市管理指標研究及展望[J]. 標準科學,2012,(5):51—58

[2] SAC代表團. 國家標準委組團赴法國參加ISO / TC 268第一次全會總結報告[R]. 2013

[3]ISO / TC 268.ISO / TC 268 business plan[R].2013

[4]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M]. 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2—8

[5]楊鋒,劉俊華.標準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ISO / TC 268的組建及我國參與情況[J]. 標準科學,2013,(3):26—31

[6]ISO / TC 268.ISO / NWIP 371

01 Commun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Management system: part1—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R].2013

[7] ISO / TC 268.ISO / DIS 37

120 Commun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R].2013

[8] ISO / TC 268.ISO / TR 37

121 Inventory and review of existing indicato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 in Cities[R].2013

[9]ISO / TC 268 / SC1. ISO/PWI 37151. 2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R].2013

篇(8)

關鍵詞: 高速公路;模糊組合;可持續發展;后評價

Key words: expressway;fuzzy combina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ost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U412.3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7-0079-02

0 引言

高速公路是國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國家對項目建設的支持及其發展的速度是空前未有的。但同時這種空前未有的高速發展勢必會產生一系列從未遇到的次生問題,對這些次生問題如不進行及時的解決,將會有礙于高速公路的良性發展,并帶來巨大的隱患。因此,怎樣有效的總結既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的成功的經驗及失敗的教訓,如何讓高速公路發揮出完整的效益,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思考的問題。而我國又正值快速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的時期,如何科學的管理好高速公路,如何充分的利用好高速公路,使之最大程度的發揮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基于這些問題,研究人員便提出了后評價研究課題[1]。

1 高速公路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不同類型的一般定義,并考慮高速公路運輸的本質特點,利用類比的方法得到以下高速公路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在考慮環境和資源容量的前提下,協調高速公路內部和綜合運輸體系之間相互配合,維持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各種效益和影響之間的動態平衡,發揮顯著的外部效益,配合當地區域整體實現可持續發展。

2 高速公路可持續發展后評價的內容

高速公路的目標持續性評價作為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理論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強調公路建設項目經濟、社會、環境、技術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因此,高速公路可持續性發展后評價就應包括高速公路項目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交通可持續發展評價、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和技術可持續發展評價[2,3]。

2.1 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 人類的需求可分為基本生理需求和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有限的社會資源以及環境承受能力便要求社會在分配關系、就業、文化教育、衛生健康、人口控制等方面作出調整,最終與其達到動態平衡。高速公路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意義在于探究項目對于社會安全、文明、公正的影響并做出診斷,篩選出能夠服務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促進社會目標達成的利國、利民項目。

2.2 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 沿線地區經濟和運量的增長持續性以及經營獲利的長期性等都是公路建設項目長期利益的主要內容,也是投資者們在衡量項目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側重點。高速公路項目與區域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從具體情況上講,前者的建設與運營對相關行業的發展肯定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此一來,必能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而后者的發展快慢則直接影響交通運輸的需求量,這一點,對公路建設項目的持續性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

2.3 交通可持續發展評價 在高速公路建成并運營一段時間后,交通可持續發展所強調的路網交通改善情況、服務水平是否達到一定標準等均需要利用公路建設項目技術評價指標去驗證鑒定。該評價的合理性也將從宏觀的角度促使整個高速公路的路網布局也趨于合理與完善。

2.4 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 高速公路從開始建設到運營階段都會使沿線區域的整個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高速公路項目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主要在于監控高速公路對沿線區域環境的影響,從而保證周圍環境不受破壞,使高速公路與周圍環境能夠和諧、共同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2.5 自身盈利能力指標 高速公路開始運營后,以其真實的各項數據對項目做財務評價,分析計算項目直接產生的財務效益及費用等財務評價指標,得出其盈利能力、清償能力等財務狀況,以此通過一些可取的方法使項目的自身盈利能力提高,盡快達到預期的運營效果。

3 基于模糊組合理論的高速公路可持續發展后評價模型

在高速公路可持續后評價研究中,由于“可持續”還是“不可持續”之間的差異同樣含有上述定義的“不明確性”,以及概念的區分不清,從而形成了系統安全狀況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選取模糊組合評價理論來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模糊組合評價模型是以工程模糊集理論為基礎來建立的,其基本原理為:

3.1 建立工程可變模糊集 工程可變模糊集合的定義[5]:設在論域U上的一個模糊概念A,U中的任意元素u(u∈U),相對于相對隸屬度函數連續軸上的任一點,u對于表示吸引性質A的相對隸屬度定義為?滋A(u),對于表示排斥性質Ac的相對隸屬度為?滋■(u)。

根據對立模糊集定義可得:

V={(u,D)|u∈U,DA(u)=?滋■(u)-?滋■(u),D∈[-1,1]}(1)

A+={u|u∈U,?滋■(u)>?滋■(u)}(2)

A-={u|u∈U,?滋■(u)

A0={u|u∈U,?滋■(u)=?滋■(u)}(4)

其中:V――模糊可變集;

A+――吸引域;

A-――排斥域;

A0――漸變式質變域。

3.2 建立相對差異函數模型 設X0=[a,b]為實數軸上模糊可變集V的吸引域,即?滋■(u)>?滋■(u)區間,X=[c,d]為包含X0(X0?奐X)的某一含上下界的范圍域區間,M為吸引域[a,b]區間的中間值,由模糊可變集定義可知[c,a]與[b,d]均為排斥域,即?滋■(u)

設x為實數軸上任意點的量值,根據值x與吸引域X0、范圍域X的關系,求出相對差異度DA(u)。

1)若x落入點M左側:

DA(u)=(■);x∈[a,M]DA(u)=-(■);x∈[c,a](5)

2)若x落入點M右側:

DA(u)=(■);x∈[M,b]DA(u)=-(■);x∈[b,d](6)

3)若x不在范圍域X內:

DA(u)=-1;x■(c,d)(7)

3.3 模糊可變評價計算公式 設評價樣本的評價指標體系為R=(r1,r2…rm),為得到樣本相對于各級別的綜合相對隸屬度,應用公式(8)模糊組合評價模型計算公式,計算出綜合相對隸屬度:

?滋h=■(8)

式(8)中:?滋h――樣本對于級別h的非歸一化的綜合相對隸屬度;

wi――指標的權重;

?滋■(uih)――樣本指標Ii隸屬于某一級別h相對隸屬度;

a――模型的優化準則參數;

p――距離參數。

3.4 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的確定 根據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的五項內容得出其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通常對于指標體系中含有定性指標的案例,目前較為可靠的權重計算方法的多為層次分析法,本文亦采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指標權重[6]。

4 結束語

本文根據高速公路的自身特點,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交通可持續發展、自身盈力能力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五個方面入手,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可持續發展后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組合理論的高速公路可持續發展后評價模型。

參考文獻:

[1]劉昌勇.論中國公路交通的可持續發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2007(7):16-21.

[2]趙海森.公路建設項目目標持續性后評價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公路學院,2005.

[3]王建軍.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理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公路學院,2003.

篇(9)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一定義因具有最概括意義而被廣泛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認可。可持續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挑戰與變革。其內涵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①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與經濟的整體性。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性。③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續發展強調體制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⑤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的公平性。

2林業的定義及主要特點

林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林業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全面利用、全面發展的經營活動,是以森林的多功能來滿足經濟、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基礎產業。

為了正確地理解林業,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林業的特點,以掌握林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林業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點:生產周期的復雜性;勞動過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經濟依賴性;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性;生產經營成果的多樣性;林業效益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3可持續林業的含義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可持續林業的含義

綜合國內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續林業的概念可歸納為:可持續林業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從而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木質、非木質林產品和良好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社會滿足其需要的林業。

3.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2.1依靠科技發展林業。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2.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3.2.3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方面的正面影響。人們普遍認識到,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等三種效益,且經濟效益往往最先受到關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生態價值遠遠大于其經濟價值。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①林農結合式;②造林規模化;③造林多樣化。

4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

4.1我國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我們目前關于林業的單行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事實條例。在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目的。在總則中,第5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第11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全民義務植樹,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這些規定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國法律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和關注。4.2對我國現存林業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國已經設立的林業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嚴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則、履行程序、實現方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內容上有遺漏、空白、不明確之處。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補充和完善:①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則的創新;③在執法方面,一是必須實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須認真加強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轉,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制度,嚴懲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違法犯罪行為。三是必須認真執行憑證運輸木材制度,嚴格對木材經營加工單位的監督管理。四是必須堅持依法治林,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置于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中。加強基層執法隊伍的建設,實現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責任方面,應建立健全法律責任制度。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等著.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輝.森林生態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彥著,于敏,譯.環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篇(10)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緣起和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現在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發展戰略。

二戰后至1960年代,在經濟重建動力的推動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接受了凱恩斯理論,以高速經濟增長來擺脫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同時,戰后宣告獨立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則企圖以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趕超發達國家。然而,這些增長都是以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的,而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如哈羅德一多瑪模型、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等,或者只強調資本,或者強調資本和勞動力,而環境與自然資源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被忽略的。這種理論對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損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高速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步凸現,主要是人口、環境和資源等方面出現的壓力和危機。于是,一些學者開始考慮未來的發展問題。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飛船經濟”理論。這一理論引起了巨大反響,結合現實中已經出現的人口、環境和資源問題,學術界開始關注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研究。197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發表了震動世界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經濟要實現“零增長”。報告的設想雖然是不可行的,但它對未來的預測是有積極意義的。

198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了一份題為《保護地球》的文件,其中對可持續發展概念作了闡述,將其定義為:“改進人類的生活質量,同時不要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這是可持續發展最早的定義。1983年,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負責研究人類長遠的環境與發展戰略和國際社會應對環境問題的措施。1987年,該委員會提交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正式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關鍵概念采用,并較為詳細地討論了其定義。但在該報告中涉及到持續發展定義的陳述有六處之多,各定義之間并不一致。這說明它作為一種全新觀念的不成熟性,也說明其內涵的豐富與復雜。不過,報告明確指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統一的,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它是確保未來環境與發展的唯一合理的途徑。這一報告促成了1992年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在該次大會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發展戰略而得到了確認,這一概念得到較為公認的定義是“在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發展要求的資源基礎的前提下的發展”。這是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形成的定義。

從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以得出兩個原則:一是發展原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權利,并且這種權利要延續下去,即必須顧及到后代的發展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和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但發展權對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因為發展中國家承受著環境退化與貧困雙重壓力。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是第一位的,通過發展才能使人民脫貧,才能積累解決環境與生態問題所需要的經濟實力,才能使社會最終擺脫貧困與落后。二是可持續原則。也就是說,人類追求的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單純依靠增加投入、增加消耗以實現發展的傳統發展模式,使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少。與此相適應,人類應該控制消費,使消費朝合理的方向轉變,應該反對各種揮霍和浪費。

二、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允許下降,如果某種單因子下降了,則要求替代資源的完全補償。體現這一思路,世界銀行于1995年9月在《監督環境進展——關于工作進展的報告》中,推出了一套新的計算國民財富的指標體系。在該體系中,一國的總財富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創造的財富、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由于可持續發展要求自然資源的存量保持穩定,增加創造的財富的途徑就有三條:一是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這三條途徑從本質上講是一樣的,即通過人力資源的發展來實現創造的財富的增加。因為第一和第二條途徑實際上總是科學技術進步、資源配置優化、管理機制完善和社會組織合理的結果,也就是人力資源發展的結果。因此,可持續發展從資源角度講,就是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的發展模式,人力資源是決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日本和以色列的發展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

既然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此重要,那么,這種替代是否可行呢?我們認為,這是完全可行的,尤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講,更是如此。

首先,發展人力資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當今世界,已經開始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對知識經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該報告指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由定義可知,知識經濟具有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相區別的特有性質。一是它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以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為主要特征,把可持續發展與智力創新和信息化并存作為知識經濟的特征,它著重開發知識、智力這一無限資源。二是知識經濟時代實際上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知識經濟的實質和核心內容。三是知識是生產力的重要要素。知識具有持續增長和報酬遞增的趨勢,它改變了傳統的要素增加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特別是對知識的投資,既能增加知識要素本身的積累,也能增加其他要素的能力,從而在整體上大大提高全要素投資的收益。四是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知識經濟是一種創新型的經濟,創新成了發展的關鍵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總之,知識經濟的到來使高技術產業在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日益增加,知識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勞動者素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一切都表明,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知識經濟為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其次,從我國的國情看,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是完全可行的。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而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過少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之一。我國主要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通常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我們完全應該而且可以用豐富的人力資源替代短缺的自然資源。這種替代通過科技進步、完善管理、優化生活方式和合理配置資源,等量的資源消耗將能產生更多的財富,而通過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可使等量的財富產生更多的福利。

當然,在提出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就業問題。毫無疑問,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就業增加,失業減少。但同時應看到,如果替代方法不當,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失業。當就業出現較大問題時,公眾對生計的關切會壓倒對環境的關心。而且,大量過剩勞動力堆積在農業領域,將會成為生態與環境破壞的基本因素。所以,一種好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必須將就業放在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不應該將資源過度投入于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領域。就我國而言,在高技術領域有所作為是必須的,但卻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社會對人力資源的投資,要有足夠的部分用于普通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上,使我國由一個人口資源大國轉變為一個人力資源大國,經濟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上一篇: 客服前臺工作總結 下一篇: 電工基礎實訓報告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青田县| 东安县| 永昌县| 鄂温| 麟游县| 边坝县| 兰州市| 临夏市| 阳城县| 鲁甸县| 阿克陶县| 宣威市| 湾仔区| 札达县| 绵竹市| 砀山县| 龙游县| 安平县| 特克斯县| 西昌市| 舞阳县| 葫芦岛市| 曲阜市| 乌兰浩特市| 甘洛县| 达拉特旗| 高雄县| 邛崃市| 启东市| 米泉市| 昆明市| 喀喇沁旗| 林芝县| 武乡县| 大理市| 都昌县| 米泉市| 闸北区| 甘孜县|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