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采收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事前評審事中監控事后評價
一、跟蹤評審的委托及評審范圍
財政投資評審是財政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部門對財政性資金投資項目的工程概算、預算和竣工決(結)算進行評估與審查,以及對使用科技三項費、技改貼息、國土資源調查費等財政性資金項目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的行為。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由財政部門委托財政投資評審中心進行。是通過專業技術手段,進行定量分析和管理。
財政投資評審的范圍包括:(一)財政預算內各項建設資金安排的建設項目;(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設項目;(三)納入財政預算外專戶管理的預算外資金安排的建設項目;(四)政府性融資安排的建設項目;(五)其他財政性資金安排的項目支出;(六)對使用科技三項費、技改貼息、國土資源調查費等財政性資金項目的專項檢查。
二、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前評審
事前:項目可行性研究、地質勘察和項目設計三個階段。
可行性研究階段是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評審質量,直接影響到財政投資項目投資的經濟效果,也對投資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技術經濟分析論證來評定項目建設的必要性、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盡量避免項目決策上的失誤。
工程項目地質勘察資料是施工圖設計的基礎,勘察資料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施工圖設計的質量。認真做好實地勘察,對施工圖的合理性、經濟性、完整性進行嚴格把關,力求設計出科學合理又節省造價的項目施工方案。
設計階段對工程項目投資的影響起著決定性作用。設計方案的優化、科學、合理,是最大的節約。直接參與設計方案的論證和審查。
通過專業技術人員的科學評審,從財政投資角度,審查項目設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避免因設計不到位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增強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同時,他們引入競爭機制,大力推行設計招投標制。以此來提高設計單位的技術水平、保證設計質量,從而達到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還推行限額設計,改變設計計費辦法,建立設計質量獎優罰劣制度。充分調動了設計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也達到了控制工程造價的目的。
三、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中監控
事中:施工階段,也是大量實際投資發生主要階段。
加強財政投資評審對資金監控的監管,是評審中心的任務。按照總投資構成內容分解的各項費用進行監控,即對建筑安裝過程費用、設備和工器具購置費以及建設其他費用等進行監控。對于重大項目,評審過程中要派駐評審人員,實現全過程跟蹤評審監控。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工程變更和現場簽證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建設項目的變更都會造成項目造價的變動。現場簽證不規范,項目超標現象嚴重是目前施工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評審人員深入現場監控,全面掌握工程實況,在現場監控過程中,對照圖紙察看施工情況,收集工程的有關資料,及時掌握施工動態。加強設計變更管理,審核設計變更和簽證,以及因此所發生的費用,盡可能把設計變更控制在實施階段初期。對變更項目做到先算帳后變更,找出建設項目資金控制中的偏差和原因,使工程建設在實施過程中得到不斷改進和完善,進一步制定資金糾偏的措施,去改進和消除項目實施過程中無效或低效的活動,有效控制總投資。
評審中心通過現場監控,及時發現了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節支增效成果顯著。實現了跟蹤評審監控,嚴格管理設計變更,準確掌握材料價格,評審監控過程中根據施工進度提出月報季報,為財政預算的支出提供了科學合理可靠的技術依據,避免了項目支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施工階段的造價控制直接關系到項目支出預算的管理,在評審監控過程中,發現和剔除項目投資中的不合理資金,發現和糾正項目建設中在資金使用方面的違規違紀問題,將為節約財政支出增加效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后評價
事后:竣工驗收及竣工決算階段,主要先竣工結算的評審,進而做好全方位工程造價的事后評價工作。
對于一個建設項目而言,竣工結算是建設項目全部完工并驗收合格之后,對建設項目完成工程量的度量和確認。所以竣工結算評審的主要任務是合理度量建設過程的實施工作績效,最終確定工程造價,它是承發包雙方結算的依據。工程結算直接關系到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的切身利益。
在結算評審過程中,由于編審人員所處的地位、立場和目的不同,工作水平也不同,編審結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屬于正常現象。但差距過大,就會造成工程造價的失真,使公共財政資金造成損失和浪費。
據專家預測,由于市場的需要,我國油菜生產在近5~10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油菜育苗移栽面積將逐步下降,輕簡化、免耕栽培將有較快發展。油菜直播面積逐年增加,油菜種植大戶大量涌現,促使油菜機械化耕作收獲不斷發展[1]。在這種形勢下,加快研究推廣與機械耕作、收獲相適應的油菜高產栽培技術顯得非常重要。
1油菜機械收割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油菜生產上,由于栽培方式和生產技術質量的原因,造成油菜不利于機械收割的生長狀況。一是油菜莖桿太粗壯。一些種植季節早、種植密度低、肥力水平高的遲熟品種油菜,個體發育很旺,基部莖桿粗壯堅硬,機械收割很吃力。二是油菜生長發育不平衡。有的田塊植株大小差別大,有的主莖與分枝角果成熟不一致,不利于掌握最佳收割時期。三是油菜倒伏嚴重。因為田間濕度大,油菜根系生長不好或是菌核病嚴重,油菜倒伏嚴重或斷桿較多,影響機械收割質量。另外,有的農戶油菜播種太遲或是對油菜生產疏于管理,使油菜生長太差,產量不高,以至于機械收獲不合算而放棄使用機械收割。
2油菜機械收割配套的栽培技術
2.1選用適應性強的品種和高質量的種子
規模生產對油菜品種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具有更強的抗倒和抗病能力;二是屬半冬性中熟或是中熟偏早類型雙低類型;三是分枝部位適中,主軸角果多[2]。在選好品種的基礎上,還應選購發芽率高、純度高的種子,這是確保整田油菜出苗整齊、生長平衡、成熟一致的基礎。
2.2提高大田直播的播種質量
由于稻油兩熟前后作物季節矛盾不大,可以實行一季稻收獲后先翻耕整田再播種油菜的方式,也可逐步試行油菜板田直播油菜。稻稻油三熟制茬口間季節矛盾較突出,主要實行板田直播。這2種方式都要求嚴把質量關[3]。一是搶墑播種。旱情嚴重時則需灌水落干后再播種或耕整后播種。二是播后覆蓋。主要利用機械開溝撒土覆蓋廂面,底肥在翻耕前撒施或板田播種時撒施,有火土糞則播種后撒施。三是提高種植密度。根據播種季節、土壤肥力和品種熟期確定相應的產量結構和種植密度。播種早、土壤肥力和品種生育期長的宜稀,相反則宜密。播種量,兩熟制3.00~3.75kg/hm2,三熟制3.75~4.50kg/hm2。播種方式采用撒播比較適于機械收割。有播種機械的則可實行機械播種。要確保播種質量,播種密度均勻。
2.3切實搞好油菜田間管理
直播油菜田的雜草危害比較嚴重,尤其是板田直播油菜的草害更為嚴重[4]。大面積種植采用化學除草,一般除草2次。油菜種植密度大,后期對雜草生長有一定抑制,但前期也必須除草1次。第1次除草劑藥效期過后即進行第2次施用。目前,在油菜田施用的除草劑有72%都爾、20%克蕪蹤等,可結合田間雜草主要類型選用,嚴格按照各除草劑廠商所提供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說明施用。抓好水肥管理,秋防干旱,春防漬澇,三葉期間苗,四葉期定苗,定苗后施尿素112.5kg/hm2、氯化鉀75kg/hm2提苗。冬前再重施1次臘肥。開春后看苗追1次薹肥。注意防治病蟲害。綜合防治油菜菌核病,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清除油菜基部黃老病葉,盛花期噴施1次防病藥劑,控制菌核病蔓延。發現蚜蟲等蟲害及時噴藥防治。
2.4適時機械收獲
目前油菜機械收獲方式主要有2種,一是分段收獲。即先人工或機械割倒鋪放,晾曬后再用聯合收割機檢拾脫粒。二是聯合收割,即用聯合機在田間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籽粒收集、裝袋等工序。與前者相比較,后者不僅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收割損失,而且還可以縮短收獲時間,有利于下茬作物耕種[5,6],為目前使用的主要收割方式。因為機械聯合收割使油菜籽收獲后失去后熟的過程,所以要特別注意選擇最佳收獲時間。收獲過早,對油菜籽產量和品質都有影響;過遲,收獲時損失較大,一般以90%以上果角呈枇杷黃,80%以上籽粒顏色變深褐或黑色時方可收割。另外,在雨后油菜潮濕和清晨露水時不宜收割。收回的油菜籽要及時攤曬,妥善收藏,以防止霉爛變質。
3參考文獻
[1]張有進,朱建方.油菜機械直播高產高效技術試驗與應用[J].農業裝備技術,2008(2):33-35.
[2]謝金木,吳建良,徐元達,等.直播油菜機械收割配套品種篩選初報[J].浙江農業科學,2006(6):655-658.
[3]宋光平,田祖慶.湖區油菜稻板田機械直播適宜播期與播量的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6(2):41-42.
我國是南瓜的主產區之一,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專門用于食用南瓜子的籽用南瓜的需求量在不斷的增加,而且近年大量出口到國外,年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籽用南瓜種植投資少,比較省工,效益一般要比種植大田作物要高,農民往往很愿意種植,籽用南瓜的生產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由于籽用南瓜對商品外觀要求較高,技術性比較強,如果掌握不好關鍵的技術環節,將對產量和質量產生很大影響,所以熟練掌握籽用南瓜栽培技術,至關重要。
一、選種、選地與整地是前提
首先要根據品種介紹,因地制宜選擇適于當地情況的優良品種。南瓜耐旱、怕澇,喜歡偏酸性肥沃土壤。因此無論是平原或是山丘坡崗地種植都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松及透氣性好的地塊,不能在低洼易澇、遇雨易積的地塊種植。同時,在土質選擇上,應以松軟的沙壤土、輕粘土為宜農業論文,土壤PH值在5.5—6.8之間;在茬口上,玉米、大豆、小麥等茬的禾本科作物均可。忌與同科、同屬作物及茄科作物重茬、迎茬。種植南瓜的地塊也最好3—5年輪作1次。2、整地黑龍江省春季風沙大,一般干旱少雨,墑情不好。因此為確保墑情,最好秋翻地、秋打壟。如果是早春整地,易早不易晚,最好頂漿打壟,打壟后鎮壓,以防土壤水分散失。二、施足底肥是保障南瓜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氮、磷、鉀等元素較多。因此種植前必須施足底肥。最好是以禽糞、豬糞和羊糞為宜的農家肥;次之是草木灰和草炭土。每公頃用量45000千克,在整地過程中均勻施入土壤中。化肥以過石、磷酸二銨、多元復合肥為宜,每公頃用量150—225千克。
三、適時播種靠技術
1、先做發芽試驗播種前半個月,取100粒種子放在50—50℃水中攪拌,待水溫降至25—30℃時浸泡1小時,用沙布保濕放在25—30℃條件下進行發芽試驗,根據發芽率確定播種量。2、掌握播種時間南瓜喜溫怕冷,黑龍江省一般種植時間在5月10—15日之間。各地要根據各自氣候特點,因地制宜。但最好是播在苗出土前躲過當地終霜期。3、合理密植為充分利用地力、光照、發揮群體增產優勢,并有效地防治南瓜疫病,種植密度一般在70厘米,大壟株距在80厘米左右為宜論文開題報告范例。4、播種方法各地播種方法因地而異。由于大部分地區春旱,為保墑出全苗各地可采用“兩踩一壓”方法。即順壟刨一個長20厘米、深15厘米的坑,踩一腳,隨即把種子和肥料放在坑的兩邊,上面覆4—5厘米厚的土,再踩一腳,然后鎮壓,有條件的地方可催芽坐水種植。四、加強田間管理是措施
煙葉成熟度是指煙葉成熟的程度,是煙葉質量的核心[[1]]。成熟度是決定煙葉內外在質量的關鍵因素[[2]]。對煙葉成熟度的正確判斷是生產優質煙葉的關鍵,這類的研究已有較多報道[[3],[4],[5],[6]]。烤煙葉片的衰老涉及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同時受到品種特性和環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7],[8]],僅憑生產經驗或單一指標難以正確把握煙葉成熟度。集中采收上部6片煙葉的做法,有利于上部葉成熟度的提高[[9]]。本研究以頂部第1片煙葉的成熟特征作為采收標準,對上部6片煙葉進行集中采收烤煙,研究不同成熟度上部6片煙葉生理生化指標的差異性,為探索上部煙葉最佳成熟標準,合理分配6片煙葉的烘烤,提高上部煙葉烘烤質量和烤后煙葉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0年在中國煙草中南農業試驗站郴州基地科技示范園內進行,供試煙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種云煙87在中南農業實驗站郴州基地培育。前茬水稻,土壤pH值6.3,有機質含量4.85%,全氮2.66 g/kg,全磷0.96 g/kg,全鉀10.86 g/kg,堿解氮233.93 mg/kg,速效鉀102.44 mg/kg,水溶性氯18.52 mg/kg畢業論文格式范文。煙苗于3月17日移栽,煙苗長勢基本一致,種植密度100 cm×50 cm,現蕾打頂,統一留葉18片,試驗區面積1600 m2,種植2940株,統一施肥,栽培管理措施按桂陽縣當地優質煙葉生產技術方案執行。
1.2 試驗方法
以上部6片適熟煙葉為材料,上部煙自上而下標注第1~6葉位。本試驗采用頂部第1片煙葉田間成熟度成熟特征區組設計烤煙,各處理煙株各300株。當頂部第1片煙葉達到試驗處理延長采收期時和成熟特征時(見表1)一次采收上部6片煙葉,隨機抽取各處理各葉位煙葉10片用于鮮煙葉樣品相關指標的檢測。
表1 上部葉田間成熟度特征試驗設計表
Tab.1 The experiment design table of field maturity characteristicof upper leaf
試驗處理
移栽后時間(天)
葉片特征(以頂1片葉為主)
M1
110±2
葉片微顯黃色;莖葉角度小于直角,葉片稍彎曲。
M2
117±2
葉片淡黃或黃綠各半,主脈變白1/2以上;莖葉角度小于直角,葉片稍彎曲微呈弓型。
M3
125±2
葉片以黃為主,黃多綠少,主脈變白2/3 以上,子脈變白1/2左右;莖葉角度接近直角,葉片彎曲呈弓型,葉面皺縮,有較多黃色成熟斑。
1、長春嶺地區概況
1.1 地質概況
圖1 長春嶺地區區域構造圖
長春嶺背斜帶扶余域號構造位于松遼盆地南部東南隆起區,西與中央坳陷區的扶新隆起帶接壤,北為大慶油區的朝陽溝階地。沉積環境為淺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分為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緣兩個亞相,主要發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遠砂壩等沉積微相。泉四段儲層巖性以長石巖屑細砂巖為主,泥質含量在3~13%之間,膠結類型以孔隙式為主,其次為孔隙原接觸式;孔隙度一般為7.1~35%,平均為27.0%;預測儲量7182* 104t,含油面積54.2km2(圖1)[1]。
該區物性下限標準為:孔隙度20%,深側向18Ω·m,聲波330s/m。針對下限層,由于原油粘度高,流動性差,常規試油產量極低。對長39井11+10號層、長40井8+9號層、長105井5號層、長112-1井14+13號層和長36-1井10號層采用混和蒸汽吞吐熱試油,取得了良好效果。
1.2 油藏溫度與壓力
據該區扶余油層井實測溫度、壓力資料分析,地層壓力一般為1.58~2.53MPa,平均為2.00MPa,壓力梯度為0.82MPa/100m;地層溫度一般為19.4~27℃,平均為21.84℃,地溫梯度1.2℃/100m,屬正常的溫度、壓力系統,油藏驅動類型為彈性驅和水驅。
1.3 原油物性
該區主力油層為泉四段,油層埋深淺,多在200-300m左右,溫度低,原油密度和原油粘度都比較高,地面原油密度分布在0.8664~0.9318t/m3之間,平均為0.8859t/m3。地面原油粘度在15.98~132mP.s之間,平均為42.46mP.s。凝固點一般為3~24℃,平均為15℃;含蠟量平均為15.6%;含硫量平均為0.10%(圖2)。
圖2長春嶺下限層原油粘度平面圖
1.4 對稠油試油采取的措施
由于長春嶺地區地層原油粘度高,多呈稠油特稠油屬性,因此在常規試油過程中都幾乎沒有產出,結合該地區油層埋藏淺的特點,經過理論分析研究后在現場采用注蒸汽降粘、加壓的方法進行熱試油,結果都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本區下限層原油產量及采收率,五口井通過蒸汽吞吐獲得了工業油流,這對于下限層的開發具有巨大意義[2]。
2、熱試油方法
2.1概述
蒸汽吞吐熱試油就是將一定量的高溫高壓混和蒸汽注入油層,注入壓力及速度以不超過油層破裂壓力為上限,燜井數天,加熱油層內的原油,開井抽汲求產能。注入的高溫高壓蒸汽對地層、流體加熱,起到降粘、增壓、解堵等作用,適用于稠油、凝析油的試油開采。
2.2 混和蒸汽吞吐熱試油機理
(1)油層注入蒸汽,加熱油層內的原油,由于溫度升高使原油粘度降低,原油的流動性增強;氮氣在井下形成區域內能有效驅動地層中的原油及冷凝油并且氮氣具有降粘作用,能大大提高采收率。部分二氧化碳遇水可形成弱酸,有利于原油降粘和流動,能夠增大注入能力,一般二氧化碳可使原油粘度降低到原來的1/10。
(2)注入蒸汽,對油層加熱,蒸汽變成熱水流動,轉換油層孔隙內的原油;且溫度的升高,油的相對滲透率升高,原油的流動性增強。畢業論文,蒸汽吞吐。。
(3)油層內注入高壓蒸汽,溫度升高,油層內的流體和巖石均要膨脹,從而增加彈性能量。
(4)由于氣態的氮氣、二氧化碳和儲層內稠油的比重差,產生重力分異作用,通過這種重力分異作用就可以擴大氣體的波及范圍,使氣體和熱量在油層內重新分布,增加油藏流體之間的熱交換效果,從而可以充分挖掘剩余油。
(5)注入氣體體積大,可較快提高地層壓力;由于大量高壓氣體存在,具有明顯的彈性作用,可增加對地層流體的驅動能力。
(6)被加熱后的原油流入井筒,利于抽汲。
2.3 熱試油工藝流程
在長春嶺背斜熱試油四口井,熱試油工藝流程為:采用熱采采油樹,射孔壓裂后下隔熱管柱(管柱結構:油管掛—隔熱管柱—縮徑)、套管注入氮氣起隔熱作用、利用蒸汽發生器注入41.35%N2、7.24%CO2、0.51%O2、50.91%H2O高壓高溫混和蒸汽,燜井數天后,放噴,換采油樹及管柱抽汲求產(圖3)[3]。
圖3熱試油工藝流程圖
3、長春嶺熱試油方法應用實例及效果
2008年在長春嶺有四口井應用混和蒸汽吞吐熱試油技術,提高了油產量,收到了很好效果。
3.1長39井分析
長39井位于長春嶺背斜帶扶余Ⅱ號構造上。10+11號層射孔井段390.4~385.2m,厚度5.2m,11號層孔隙度27.8%,滲透率114.94*10-3m2,10號層孔隙度24.6%,滲透率46.5*10-3m2。
壓裂后常規試油見油花,日產水26.1m3。2008年1月8日至1月15日進行熱采施工,累計注入汽量為5*104m3,注汽溫度280~290益,施工壓力4.02~8.02 MPa。燜井至20日,壓力下降到2MPa時放噴求產,日產油0.8m3,水35.3m3,獲得工業油流,取得突破。
油樣室內分析:20℃原油密度0.9148g/cm3,50℃原油粘度60.50mPa.s,含蠟15.4%,含膠質32.4%,凝固點12℃,初餾點127℃。
3.2長112-1井分析
長112-1井位于長春嶺背斜帶扶余Ⅱ號構造上。13+14號層射孔井段:314.0~305.0m,厚度5.0m。電測解釋:14號層孔隙度21.92%,滲透率14.47*10-3m2,13號層孔隙度34.49%,滲透率587.3*10-3m2。
2008年5月23日油管傳輸射孔,YD-102槍,127王彈,射后井口無顯示。換熱采管柱后套管注氮氣2400m3,6月3日~8日注高溫高壓混和蒸汽50516m3;燜井至6月10日,開井放噴后換管柱抽汲求產,日產油0.78m3,水7.99m3,獲工業油流。
油樣室內分析:20益原油密度0.909g/cm3,50℃原油粘度113.10mpa.s,含蠟12.9%,含膠質30.9%,凝固點18℃,初餾點131℃。原油含蠟、膠質量高,粘度高,不易流動(表1)。
表1長春嶺油氣田試油情況對照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溫高壓混和蒸汽吞吐在長春嶺下限層試油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對常規試油見油花的下限層采用該方法能達到工業油流標準,這對于下限層的開發具有巨大意義,意味著一大批過去不能動用的下限層現在可以進行開發,對油田的增儲上產起到很大作用。
4、結論與認識
(1)高溫高壓混和蒸汽吞吐是目前比較成熟的一項技術,比較適用于長春嶺下限儲層的開發,使過去無法動用的儲層得到動用。
(2)在長春嶺下限層的熱試油中,采用了熱采油樹、隔熱油管、注氮隔熱方法,取是了很好的效果。畢業論文,蒸汽吞吐。。畢業論文,蒸汽吞吐。。但就管柱結構是否可能優化,如采用熱補償器、熱敏封隔器等,以達到更經濟更適用的目的還有待于研究和實踐。畢業論文,蒸汽吞吐。。畢業論文,蒸汽吞吐。。
(3)在長春嶺下限層的熱試油中,只是應用了高溫高壓混和蒸汽吞吐,結合其他開發稠油的方法是否可行?如利用高溫高壓混和蒸汽把霧狀化學降粘劑帶入儲層深部,是否能起到更大作用,時間更持久,還有待于以后研究和實踐。畢業論文,蒸汽吞吐。。
(4)目前采用的熱試油工藝是采用下隔熱管柱,套管注氮,注蒸汽,燜井后換管柱進行試油,是否可以氮氣與蒸汽一體化進行注采,利用注氮氣保護油管、套管不受損害,補充地層能量,簡化工藝流程,還有待于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高興友,大慶油田長春嶺背斜帶扶余油層沉積相特征,內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第3期.
[2]楊慶杰,松遼盆地長春嶺背斜帶油氣成藏過程探討,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6月第29卷第3期.
1 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石油生產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談及提高采收率這個課題,首先我們對它做一下定義:提高石油采收率即是利用先進的開采技術將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盡可能多地開采出來。之所以研究這個課題,就在于其重要性十分明顯:
一是我國油氣資源相對較貧乏。我國人均石油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并且實踐表明,新原油儲量的發現難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二是我國石油供求矛盾比較突出。依據原油產量的歷史數據,我們不難預測出未來的產量水平,在當前工業化仍較快發展的情況下,石油缺口還將不斷增大,預計在2015年將會達到1.94億噸,形勢十分嚴峻。
三是我國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潛力巨大。我國油田水驅采收率普遍偏低,并且原油物性較差,水驅油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的技術發展空間很大。
有實驗表明,提高采收率可以給石油生產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表1所示。2 影響石油采收率的因素
最終采收率的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最終采收率=可采儲量/地質儲量×100%,可采儲量是油藏巖石和流體性質與所采取的技術措施影響的綜合體現,油藏采收率的高低與油藏地質條件和開采技術有關,其中油藏地質因素是客觀因素,主要包括油氣藏的地質構造形態、天然驅動能量的大小和類型以及油藏巖石及流體性質,還包括巖石的非均質性、流體組成、巖石潤濕性以及流體與巖石間的作用關系,正常狀況下,水驅采收率最大,溶解氣驅采收率最小。油田開發和采油技術因素是影響最終采收率主觀因素,體現了人們對驅油過程的影響能力,并且這里主觀因素的實現完全取決于人們對油藏地質這個客觀因素的認識程度。
事實證明,主觀因素對油藏開采的作用程度正在逐步增強,我們已三次采油為例進行說明。一次采油依靠天然能量進行,然后立足于物理、機械和力學等宏觀作用開展二次采油,這個過程中施加人工注水注氣工作,最后又應用化學、物理、熱力、生物或者聯合微觀驅油作用,進行三次驅油,又稱為強化采油,這個過程中將會運用化學驅、混相驅、熱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等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隨處可見主觀因素的影響。
3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術探討
為保證石油采收率經濟有效的提高,在石油開發的過程中,我國發展了許多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技術。依據眾多學者意志的意見,將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歸結為兩類:IOR技術和FOR技術。這兩項技術從技術上講是屬于不同的范疇,對象不同,實施方法和時機,實施思路也大不相同,因此技術效果也不相同。
3.1 IOR技術
IOR技術做針對的對象是剩余油,剩余油相對富集,并且尚未被驅替介質波及,應用的過程中,IOR技術主要的用途是改善二次采油效率,尤其是對多層非均質油藏而言,可以大大提高該油藏的注水波及效率。IOR技術在技術機理上并未與二次采油的驅替機理有任何質的區別,但該技術已經是完成了以二次采油技術為基礎的綜合應用以及高度集成。具體而言,IOR技術主要包括:調剖技術;老井側鉆技術;加密井技術;調整和改善水動力條件的相關技術,比如間歇注水、周期注水、水氣交替注入等;水平井技術。IOR技術相對FOR技術而言,其最大的優勢便是技術的成熟度比較高,而且操作成本也比較低。
IOR技術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流行,油田注水技術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工業化應用,在后來大約60年的時間里,IOR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收到其他技術的沖擊,以及技術自身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IOR技術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在堅持不斷創新和改進的前提下,IOR技術仍然存在相當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對于已經進入高含水期的多層非均質油藏,IOR技術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的應用潛力。3.2 FOR技術
FOR技術的主要對象是難以采用注水開發的油藏,這些油藏一般以薄膜、油滴、油片、角滯油等形式存在于地下,是一些高度分散、小尺度的剩余油,和IOR處理地域一樣,也處于被注入水波及地區。FOR技術主要包括:注氣技術、化學驅技術、熱采技術以及微生物技術等,這些技術在驅油原理上與水驅是不同的。
當前FOR技術在針對稠油油藏實際開采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應用最多的是熱采技術,一般是注蒸汽為主,目前美國是世界上熱采產量最高的國家,委內瑞拉次之,我國位居世界第三位。注氣技術是目前FOR技術中應用程度僅次于熱采技術的另一項技術,注汽技術不僅可用于新油藏的開發,還可以作為三次采油的方法,在水驅后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水驅之后,開采對象就主要是一些殘余油,這些殘余油滯留在地下的水淹帶內,這種情況下采收率可以提高15%以上,采用注氣技術以到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已開展了許多研究和礦場試驗,并取得了進展,這里的氣主要是采用二氧化碳混相驅,通常是為了尋找廉價氣源,選擇氮氣和空氣的混合物,進行低溫氧化。
參考文獻
[1] 李永太.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9
雞腿菇,學名毛頭鬼傘,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菌科、鬼菌屬。雞腿菇是一種可被人工簡易栽培的野生菇種,因形似雞腿而得名。其品質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種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雞腿菇的優點很多,如技術簡單,易于栽培,適應性強,易于管理,原材料來源廣泛,生產成本低,且產量高。近年來在國內得到大面積推廣,在全力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農村庭院栽培雞腿菇具有非常廣泛的前景。
1生物學特性
雞腿菇能廣泛利用農產品的下腳料,如麥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殼、花生皮、木屑、畜糞等進行栽培。雞腿菇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3~35℃,最適溫度為21~28℃。菌絲適宜培養料含水量以60%~7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70%~80%,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濕度要求在80%~90%。覆土濕度以20%~40%為好,即捏緊成團、觸之能散的濕潤狀態。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在黑暗條件菌絲生長旺盛,較強的光照反而對菌絲有抑制作用。雞腿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成都需要新鮮空氣。雞腿菇菌絲能在pH值為2~10的培養基中生長,以pH值為7最適。子實體的發生及生成均離不開土壤,若無土壤刺激,菌絲即使長滿培養料也不會形成子實體,故在栽培雞腿菇時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藝
2.1熟料栽培工藝
培養料配制裝袋滅菌接種培養脫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殼生料床栽工藝
培養料配制堆制發酵上床播種發菌管理覆土調水出菇管理。
2.3稻麥草發酵料栽培工藝
配料預濕建堆發酵(6-4-3-2)上床播種發菌管理覆土調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術
3.1栽培季節
一般選擇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溫降至20℃左右為準。
3.2栽培場所
選擇土質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質、無病蟲害、水源充足、相對潮濕的地點。
3.3物料準備
(1)配方。玉米芯50%,廢菌糠20%,牛馬糞10%,谷糠10%,麩皮10%,石膏1%,石灰2%。
(2)備料。計劃生產500袋,用料400kg,麩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廢菌糠80kg,牛馬糞40kg,谷糠40kg,麩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個,菌種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積發酵。將稱好的料,充分拌勻,加水,濕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料堆溫度在60℃后維持12~24h,終止發酵。
(2)裝袋。料發好后散堆降溫,進行裝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層菌種,裝料至一半時放第二層菌種,裝滿后再放第三層菌種,用種量為培養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溫度下發菌20d,菌絲即可長滿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敵敵畏、甲醛液邊翻邊噴霧,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蔭棚內挖深5cm的畦床,將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兩段,斷面朝下,排于畦內并覆蓋3~5cm厚的土,隨即可現蕾。在出菇期間保持85%~95%的濕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時清理床面,2~3d后噴1次重水,促使現蕾出菇,可連續出4潮菇左右。
3.5病蟲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綠霉、鏈孢霉、鬼傘、曲霉等,可以通過使用50%多菌靈200倍液拌料和環境消毒解決。
(2)蟲害以地蛆、金針蟲、螻蛄為主,可用50%敵敵畏100倍液,地蟲一包凈、一撒靈等拌土或拌料殺蟲。
4采收
(2)日光溫室。由采光和保溫維護結構組成,以塑料薄膜為透明覆蓋材料,東西向延長,在寒冷季節主要依靠獲取和蓄積太陽輻射能進行蔬菜生產的單棟溫室。
(3)塑料棚。采用塑料薄膜覆蓋的拱圓形棚,其骨架常用木、鋼材或復合材料建造而成。
(4)育苗設施的規格要求。①育苗溫室:矢高2.8~3.5m,跨度6~8m,長度不限。②塑料中棚:矢高1.5~2.0m,跨度4~6m,長度不限。③塑料大棚:矢高2.5~3.0m,跨度6~12m,長度30~60m。
2栽培季節
春秋栽培:年初育苗,3月下旬定植,6月至9月中下旬上市;春夏種植:春季育苗定植,夏季采收;夏秋種植:夏季育苗定植,秋季采收。
3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性強、品質好、商品性好、產量高的優良品種和雜交種,如齊雜茄2號、沈茄系列、黑又亮、黑珊瑚、日本紫長茄。
4育苗
4.1種子處理
用50~55℃熱水燙種15min,并不斷攪動種子使其受熱均勻,待水溫降至25~30℃時浸種8h。出水后用黃砂搓洗2~3遍,投洗干凈后進行變溫處理。白天放在20℃條件下12h,夜間放在0~2℃下12h,連續處理7d即可播種4.2播種
床土配制為:蔥蒜地表土或肥沃大田土4份,腐熟有機草炭土5份,腐熟大糞面1份混勻篩細。分苗移植營養土配制為:蔥蒜地表土或肥沃大田土5份,腐熟的草炭土或陳馬糞3份,細砂或爐灰2份,1m3營養土加入大糞面25kg、二銨2kg、過磷酸鈣3kg,充分混拌后裝入營養缽。溫室育苗,廂(盤)或床播種,分苗移植到8cm×8cm營養缽內。苗齡80~90d。
4.3苗期管理
播種后白天溫度保持在30~35℃,夜間25℃。當有70%苗出土時立即降溫,白天25℃,夜間15~17℃。2片真葉時分苗移植到營養缽中。采用嫁接技術育苗的茄子砧木移到(10~12)cm×(10~12)cm營養缽中,接穗移到苗床內株行距6cm×6cm即可。移植緩苗后進行根外追肥,用0.3%磷酸二氫鉀或0.3%尿素噴葉。
5定植
在定植前30~35d扣棚烤地。化凍后整地,并施足優質有機肥作底肥。起壟或高畦覆膜。行距50~60cm,株距30~35cm。采用嫁接技術的株行距要加大,應在65cm×(45~50)cm。
6田間管理
定植后緩苗前不通風或通小風。白天溫度保持在28~30℃,夜間保持在15~18℃;緩苗后至開花結果期,白天溫度為25~28℃,夜間15℃以上。定植7d后澆1次緩苗水。門茄瞪眼時澆1次水,并隨水追施發酵好的雞糞水。門茄采收后澆1次雞糞水,1次清水,交替進行。門茄開始膨大時進行整枝打葉,摘除門杈以下的腋芽、葉片及病葉。7月上旬(入伏前后)在“四面斗”處10cm長刈頭,刀口呈斜面。7d后選健壯枝條苗7~8個。刈頭后在壟幫破開,重施1次有機肥。
7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茄子黃萎病、茄子褐紋病、茄子綿疫病等,蟲害主要有紅蜘蛛。采用嫁接技術防治黃萎病效果十分明顯,砧木選用“托魯巴姆”。防治茄子褐紋病,在結果后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茄子綿疫病,在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10d噴1次,連噴2~3次。防治紅蜘蛛用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5%蛾螨靈1000倍液,或5%尼索郎乳油1500倍液噴霧。
8采收
根據生長條件和市場需求及時采收。
參考文獻
[1]杜韌強,于晶霞,劉麗芬.日光溫室茄子早熟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蔬菜,2008(10):26.
[2]張雯.越冬茬茄子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8(3):10-12.
辣椒是湄潭縣新南鄉栽培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人們對種植辣椒的積極性相應的提高,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通過近幾年的試驗示范,把辣椒種植建設成高產示范帶,輻射帶動周圍群眾,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筆者根據工作實踐將辣椒單產4 500 kg/hm2的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品種選擇
根據湄潭縣新南鄉的生態類型和市場需求,把適應市場的高產優質品種定為用種目標,堅持區域布局,合理密植,以選用成熟期一致,抗逆性強,坐果率強,味道香辣的品種為主,如韓國辣椒,遵椒一、二、三號,朝天王等。
2 苗床制作
2.1 苗床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未種過茄科類作物的蔬菜地、玉米地等作苗床。苗土要細、面要平。
2.2 苗床營養土配制 每公頃大田約需要苗床地150 m2,需腐熟渣肥或干豬糞3 000 kg、過磷酸鈣30~45 kg、硫酸鉀15 kg。苗床以1 m×10 m為1廂,每廂苗床拌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25 kg與苗床土充分混合均勻。然后澆透清水,輕輕壓平,再用細刀劃成小營養塊,每塊長寬約5 cm,每廂苗床可制4 000塊左右。
3 播種管理
3.1 浸種消毒 選晴天曬種2~3 d,種子用55 ℃的溫水浸種,冷卻后再浸泡5~6 h,放入1 000倍多菌錄液中浸30 min消毒,然后放在28~30℃的環境中催芽,待7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3.2 播種時間 以2月上、中旬為宜,每塊營養塊土播1粒種子,播后用細土覆蓋0.5~1 cm厚,再覆蓋薄膜,用土壓緊四周,并搭小拱棚雙層膜育苗。
3.3 苗床管理 育苗初期做好保溫防凍,促進早出苗,出齊苗;中期合理調節溫濕度,防止燒苗,立苗后,可揭除地膜;后期加強幼苗鍛煉,防止徒長,遇高溫時,白天可揭開拱棚,使四周通風。發生苗期病害時應立即噴藥防治,可噴70%的甲基托布津或克病靈1 000倍液防治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在移栽幾天前逐漸揭去農膜煉苗。
4 適時定植
4.1 定植時間 營養塊土育苗移栽以4月中、下旬為宜。
4.2 整地移栽 選擇未種過茄科類作物的田土栽培為宜,提倡辣椒與水稻、玉米輪作。提前10~15 d整地,以1.33 m開廂為宜,在廂面中間開淺溝(溝寬20 cm、溝深10~17 cm),溝內按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2.25萬~3萬 kg,露地栽培每公頃加辣椒專用肥600 kg、硫酸鋅45~60 kg、硼肥7.5 kg,混合然后覆土蓋溝,待移栽。
4.3 合理密植 寬窄行移栽,雙行單株定植,寬行66.66 cm,窄行50 cm左右,株距26.66 cm左右,每公頃栽約6.45萬窩,栽苗后及時淋清糞水定根,并用農藥進行防蟲。
5 加強田間管理
5.1 早施提苗肥 椒苗定植成活后10~15 d,每公頃用清糞水2.25萬 kg+尿素 75 kg提苗,以促根、莖、葉的生長。
5.2 中耕除草 定植成活后10~15 d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封行前進行第2次,除草應與化學除草相結合。芽前除草劑主要選擇乙草胺,苗后除草劑主要選擇金草克、蓋草能、賽鋤等,每公頃用藥劑900~1 200 ml對水450~750 kg噴霧,除草效果最佳。
5.3 穩施花肥 辣椒開花而果實尚不多時,每公頃用清糞水2.25萬 kg+復合肥300 kg淋窩并噴施開花素葉面肥,以滿足開花、分枝及結果的需要。
5.4 重施果肥 辣椒植株大量掛果時,因需肥量大,每公頃用清糞水2.25萬 kg+專用復混肥600 kg淋窩,并噴施高鈣磷酸二氫鉀0.3%溶液+0.2%尿素葉面肥,在采收1~2次果后,每隔10 d分別噴1次。
5.5 病蟲害防治 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化學防治做保障,采取“抓住適期,主動出擊,全面用藥”的防治策略,減輕或控制辣椒病蟲害的發生。化學防治時要注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以保證辣椒的品質,促進農民增產又增收。
6 適時采收
辣椒可連續結果多次采收。一般在花凋謝20~25 d后可采收青果。為了有利于上層多結果及果實膨大,提高產量,第1、2層果宜早采收。其他各層果宜果皮由皺轉平、色澤由淺轉深并光滑發亮時采收。采收盛期一般每隔3~5 d采收1次。若以紅果作為鮮菜食用的,宜在果實80%~90%紅熟后采收;制干辣椒要待果實完全紅熟后才采收。采收宜在晴天早上進行。
參考文獻
[1] 龍超榮. 平衡施肥在辣椒種植中的增產效果[J]. 農技服務,2007,24(1):28-29.
草莓種是一種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結果早,產量高,而且省肥,易管理,效益好的經濟作物。在一般管理條件下,當年8月下旬或9月上旬種植,第二年5月底采摘結束,果實畝/667平方米/667平方米產可達1500~2000千克,畝/667平方米收入5000~7000元。根據各地草莓種植的經驗,要種好草莓,首先要選擇適宜的土壤,即應選擇地勢高,地面平整,田塊南北向長方形,灌排方便,土壤質地疏松,最好是江、溪沖積土,屬培泥沙田或泥砂田的田塊。這類田塊土壤肥力水平較高,供肥性能好,保肥作用強,易早發。因此,在栽培技術方面應抓好以下各個環節:
莓適合種植在陽光充足,疏水性好的土壤里。土壤深度大約在20~25厘米。播種期 2月或9~12月農業論文,發芽適溫為15~25℃ 。
大棵型的草莓,行距要在30厘米,株距約在45厘米為好。要及時摘除植株的藤蔓,以利于草莓的結果。草莓的產量有周期性,所以最好在種植的頭幾年培植一些新植株。
如果不喜歡管理草莓,就可以每隔30~45厘米種一棵草莓,這樣草莓就可以隨處蔓生。當然會顯得有些零亂,草莓也不大。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可以適當摘除一些藤蔓。
在秋天,要在植株上鋪上1層土,防止霜凍。等土壤上凍后,可以再在植株上鋪7~8厘米厚的干草。到第二年的春天,當有新葉子長出后,再移去干草。等天氣轉暖,并穩定后,在移去植株表層的覆蓋土壤。但要在行間留一些干草,以防止野草的生長和保持土壤的水份。
二、草莓栽培技術要點
1、選擇優質品種
選擇早熟,休眠淺,適合溫室栽培,高產耐貯運的優質品種,如豐香、章姬等。
2、培育壯苗
草莓通常為葡匐莖分株繁殖和地下莖分株繁殖。育苗首先要建立繁殖苗圃。苗圃地要求土壤疏松,無雜草和有充足的肥水條件中國學術期刊網。一般繁殖苗圃要提前半個月翻耕,整地時,每畝/667平方米施腐熟欄肥2500千克,餅肥30千克作基肥,再開溝作畦,畦寬2米。選擇健壯母株,按200厘米×70厘米密度移栽,使匍匐莖的生長有充足的空間和光照。如農戶不設立專門繁殖苗圃,也可于當年5月底果實采收后,在生產地中選留一塊條件好的作繁殖基地,并每3行刪2行留1行,以加大行株距。然后松土整平,并將新發出的匍匐莖引向母株周圍空間處,將莖節上的葉叢基部就地埋入土中,待莖節上形成有3~4張葉片的新苗時,即可將幼苗切離母株移植。要盡量選用離母株近的壯苗集中移栽,一般離母株越近的新生苗生根越早,生長越健壯,長勢越旺盛。
3、提高移栽質量
一般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選擇陰天或小雨天進行移栽,盡量避開晴天炎熱中午,以防灼苗。移栽前,每畝/667平方米本田施腐熟欄肥2500千克、餅肥5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各含15%)50千克作基肥。然后作成壟頂寬30厘米、壟底寬60厘米、壟高30厘米、溝寬30厘米的高壟。移栽前每畝/667平方米用50%丁草胺200克兌水60千克噴霧防除雜草。壟面鋪黑色膜,以提高土溫和防止果實接觸地面受沾污而影響著色與品質。每壟栽植2行,株距18~20厘米,每畝/667平方米種植7000~8000株。
4、科學管理
⑴培土:如壟面沒有鋪黑色薄膜,則在9月下旬,結合松土除草進行1次厚培土,以促使幼苗多生根和防止老苗根外露。
⑵覆蓋越冬:10月中下旬,氣溫下降至白天最高溫度低于15℃或者晚上溫度低于8℃時農業論文,盡快搭建大棚,棚寬6~9米,中心高度2.5米。覆蓋材料為厚度0.08厘米聚氯乙烯膜。第2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隨著氣溫回升,開始揭開大棚兩側薄膜,以降低棚內溫度,提高通風透光程度,要求白天棚內溫度在30℃以內,開花后白天的溫度在20~25℃,晚上不低于5℃。
⑶疏花:草蔥花序上第3級和第4級枝梗上的花常不孕或只形成無效果實,在開花前花蕾開始彼此分離時要將這些花蕾疏去,疏蕾時間最遲不遲于第1朵花開放期。有條件的最好從草莓始花期開始,棚內放一群蜜蜂,以利于開花授粉,提高結果率。
⑷追肥:在草莓漿果形成后,果實膨大到約成果的一半大小時,畝/667平方米施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各含15%)10千克,每隔15~20天施1次,連續施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