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績效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6: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績效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績效技術論文

篇(1)

2高職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現狀

2.1教學績效評價沒有體現

高職教育的特點因為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教師教學績效也有不同的要求。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其職業性的特點。但目前,高職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缺少系統的工作分析,沒有體現出高職教師的特點,主要采用懲罰性評價為主,評價只重視結果,缺少對能力的關注,不重視過程,不重視教學潛力的發掘。

2.2評價缺乏明確的目的性

教學績效評價是衡量教師崗位勝任力的主要依據,評價結果成為教師晉級、聘任和利益分配等的重要尺度。目前,高職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大多都流于形式,沒有起到依據和準繩的作用。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機制不健全,教師無法準確知道自己的教學績效,存在遲滯,這也就更加模糊了績效評價的目的,難以改進和提高教學績效。

2.3績效評價指標缺乏科學依據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欠缺科學性,導致有的評價指標不能準確測量,有的評價指標權重賦值缺乏科學依據,有的評價指標模糊,這使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評價指標理解角度、認識程度存在差異,評價結果容易受評價者的主觀影響,影響了績效評價的客觀、公正。同時,績效評價指標和形式單一,對教學水平的評價僅局限于備課、批改作業、教學進展、課堂教學等內容,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缺乏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缺乏對教師職業技術能力、動手能力的評價,這就導致評價結論難以反映高職教師教學績效的全景和縱深。

3干預措施績效技術

只是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高職院校要立足于解決問題。對于問題缺陷和不足進行研究開發,找到合理改善績效問題的方法。利用績效技術評價方法對教師進行干預,讓教師更好地將教學方案融入堂課中去。作為教學骨干的青年教師的教學績效,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有效的教學績效評價能促進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利用績效技術進行教學績效評價,主要包括:績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預選擇與設計、實施與管理、評估五個階段。干預是一種計劃措施,目的是根據績效分析和原因分析的結果,選擇干預措施來改善當前狀況,縮小績效差距,制定出更為可行的績效評價機制,來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本文重點在于通過新時期高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要求和績效評價現狀進行對比,提出提高高職青年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干預措施。

3.1建立科學、公正、規范的績效評價機制

在高職院校教育績效評價過程中,績效評價不單單是為了“評價”整個過程,為的是明確所要評價的目標,讓目標更科學、更完備、更有效認真組織實施和評估反饋。這需要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提高認識、端正態度,需要明確評價目的,改變當前的改變目前的獎懲方式,做到以人為本的科學合理的模式,關注教學過程和教學能力的挖掘。評價之前,應向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來說明這次所要評價目的、內容和標準,不是只走形式,而是要做到科學嚴謹、公平公正評價,保證教學績效評價的公開、公正、客觀、科學。

3.2評價指標設置科學,運用靈活

在傳統的“教師自評、同行評價、教學管理者評價、學生評價”的基礎上,設置發展性績效評價指標,不但要保持對教師教學進度的績效壓力,還要提高教師在績效評價考核激勵程度。把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和提高青年高職教師專業成長作為職教隊伍建設的發展戰略目標。

篇(2)

農業技術推廣評價中使用的指標體系,是指衡量農業推廣項目實施或者完成的優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實施方案和決策目標是否合適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很關鍵的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由于農業技術具有活動的多樣性和目標的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不容易,為了使指標的選取符合評價的要求,在選取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實效性原則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體現績效評價的目的,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總體戰略緊密聯系,體現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和基本規律,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2.科學性原則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應根據評價的具體對象和目的,正確處理推廣的質和量之間的關系,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從多方面對農業技術推廣績效作出全面、客觀和系統的評價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3.適應性原則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根據推廣體系、組織機構、農技員或者農戶不同的行為特點來分別設置指標進行評價,而不能一概而論[8]。

4.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

一般來說,農業技術推廣績效的評價是從多個方面來進行的。評價時既要反映推廣績效的全貌,使指標全面又科學,又要防止指標過于繁雜。因此,在設置指標時應做到概念清晰,數據來源便于采集,提高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各個學者的觀點,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從經濟、科技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來選取構建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的模型。

1.經濟、科技效益指標

(1)農業總產值

農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農林牧漁業的農產品及副產品總量,反映了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成果。

(2)糧食單位產量

糧食單產是糧食總產量與糧食播種面積之比,是農業生產效益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一般來說,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越高,表明土地質量較好,土地利用集約度較高,土地可持續利用能力越高。

(3)人均糧食占有量

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相對較低,因此,人均糧食占有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反映了新技術的采用和實施后人均糧食產量占有的狀況。

(4)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是衡量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了農民在進行農業和其他副業生產活動獲得的收入,其高低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村社會穩定都有重要的影響[9]。

(5)農村用電量

農村用電量指一個年度內,扣除在農村中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基建單位的用電量之后的農村生產上和生活上的全年用電,反映一定時期該地區應用農業技術的程度。

(6)農用機械總動力

農用機械總動力指主要用于農林牧漁業的各種動力機械的動力總和,反映了一定時期的農業技術水平。

2.社會效益指標

(1)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

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開支,是反映和研究農民家庭實際生活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2)農村就業人員數

農村就業人員數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該指標越高,說明農村發展態勢越好。

(3)農民人均耕地面積

農民人均耕地面積指人均占有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土地面積,包括灌溉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等,是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

(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

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反映了居民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質量的指標。該指標越高,說明居民的生活質量越高,可持續發展態勢越好。

3.生態效益指標

(1)地質災害發生次數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等。該指標是反向指標,其值越大,表明可持續發展態勢越差。

(2)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嚴重的水土流失會侵蝕糧田,破壞農業生產資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反映了該地區在水土保持和農業生產環境的建設上取得的成績。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越大,生態效益越大[5]。

二、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評價指標數據均來源于2012《中國統計年鑒》,本文選取了31個省市的2011年有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各指標的原始數據見表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系統軟件作為分析工具,選擇主成分方法進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過原來變量的少數幾個線性組合來解釋原來變量絕大多數信息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通常把生成的綜合指標稱為主成分,且每個主成分都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從而在研究復雜問題時,就可以只考慮幾個主成分而不損失太多信息,使問題得到簡化,提高分析效率[10]。主成分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1)若原始數據存在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或者單位不同,要進行同趨化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使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2)計算樣本相關矩陣R,求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根據特征根計算結果,確定主成分量的個數。為了確保原有數據所包含的信息量被新的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個數的選取要求累計貢獻率達到80%以上。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越大,表明該主成分綜合信息的能力越強。(4)綜合各主成分構造評價模型及分析綜合評價結果[11]。

(二)分析過程及結果

在表1的各項評價指標中,存在著正向指標和反向指標。正向指標值越大,所反映的農業技術推廣效果越好,逆向指標則相反。其中,地質災害發生次數是反向指標。為了使各個指標都具有正向化的性質,在進行實證分析時,先要對數據進行同趨化處理。另外,由于數據單位不同,因此還要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數據通過同趨化處理后,接下來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和主成分分析,確定綜合解釋因子,表2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表2可以看出前4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3.68%,基本保留了原來指標的信息,這樣將原來的12個指標轉化為4個新指標,4個指標與原來的指標存在著線性關系。SPSS軟件得出主成分系數矩陣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糧食單位產量、人均糧食占有量、農村用電量、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農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積、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這7個指標的綜合反映,貢獻率為34.349%。第二主成分主要是農業總產值、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村就業人員數3個指標的綜合反映,方差貢獻率為27.188%。第三主成分主要是農民人均經營耕地面積的反映,方差貢獻率為9.245%。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地質災害發生次數的反映,方差貢獻率為8.535%。接下來,SPSS給出各主成分得分。

篇(3)

二、灰色綜合評價簡介

1.灰色理論簡介

灰色系統理論是由華中理工大學的鄧聚龍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灰色綜合評價就是利用灰色關聯度作為測度,來比較各被選方案的優劣程度。灰色綜合評價主要是利用灰色關聯分析這一工具。關聯分析就是通過計算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來確定各種影響因素或備選方案的重要度,因而確定重要因素或最優方案。灰色綜合評價法的特點是:分析思路清楚,分析時所需數據不多,計算方法簡單,可以充分利用已白化的信息,綜合評價的誤差小。

2.灰色綜合評價的建模步驟

(1)選取相關指標,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先將實際問題分解為若干指標,然后按屬性把這些指標分成若干組,再劃分成遞階的層次結構。遞階的層次結構一般可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最低層,并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矩陣A。

(2)確定最優指標集。最優指標是從各評價對象的同一指標中選取最優的一個,各評價指標的最優值組成的集合稱為最優指標集,它是各評價對象比較的基準。

(3)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各因素組成的序列,一般來說取值單位不僅相同,而單位不同的數據時無法進行比較的,因此必須把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無量綱化的方法有數值初值化、數值均值化、數據極差化和數據標準化等,常用的是數據均值化。

三、灰色綜合評價在石油服務企業中的應用

1.指標體系的選取

這里我們參考《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及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的現狀制定了4個子能力,選擇了12個指標,建立如下指標體系:

3.灰色綜合評價

由評價矩陣R和權重矩陣A,可求出用灰色關聯度表示的各個子模塊的評價結果;再由第二層的財務狀況指標、資產營運指標、資產償債指標、發展能力指標各子模塊的灰色綜合評價結果組成第一層次的評價矩陣,和第一層指標權重可以得到各個公司整體的績效評價結果見表1。

綜合績效表中,對于三年平均績效來看,國外三家石油工程服務公司綜合績效相對優于國內石油工程服務企業,其中國外哈里伯頓公司最優為0.590,國內安東石油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也以0.565的綜合績效脫穎而出;對于單年度的綜合績效來看,多數企業2009年的綜合績效都低于2008年或2007年,只有中國海洋油

田服務公司和新疆準東在危機中稍稍提升,而這兩家公司屬于國有企業下屬的上市公司。

對于財務狀況指標模塊,這幾家上市企業2007-2009年的財務狀況基本上相對穩定;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償債能力指標模塊中,但是三大跨國公司的償債能力比國內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較好且穩定;在資產營運能力方面,五家國內企業與三大跨國公司有著明顯的差距,甚至其比較值不到跨國公司的一半,這是國內石油工程服務公司的“國際化”的一大障礙。而在發展能力模塊中,隨著中國石油業的發展和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中國石油工程服務公司在伴隨的戰略下,其評比值相對高于國際跨國公司。

四、結論

通過對幾大公司進行績效分析可知:在次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中,各個公司三年績效的趨勢大致相同,說明這些公司在抵御風險的能力大體相當;然而,在單年度各子指標模塊中,國內石油工程服務企業在財務狀況和發展能力兩個子模塊中相對優于國外三大公司,而在公司的資本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兩個主要能力方面有不小的差距。此外,本文只是在財務指標方面進行比較,如果再考慮上市場份額和品牌效應、技術創新等其他方面的軟實力,中國公司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因此,國內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應利用其良好的財務狀況和發展能力夯實自己的基礎、逐步擴大服務市場、穩步的提升自己的業務,著重注意改善自身的資產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同時加強品牌戰略和擴大市場等,從而達到良好的綜合效果同時增強市場競爭力。口

參考文獻(References)

篇(4)

二、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場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從基于能力的視角來看,市場導向指公司對顧客要求的感應能力(Day,1994)。如今市場導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公司層面的資源,它能夠使組織感受市場的需求和開發能連接組織和外部環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具有審視現狀的能力、參與將來的能力和過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并且認為市場導向的價值取決于營銷活動的直接影響和取決于它對其他管理職能無孔不入的影響。市場導向作為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響了營銷能力的發展。因此,市場導向被看成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前因變量。根據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義,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和(3)內部功能協調。市場導向的構成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與顧客相關的活動,它反映了組織的信念和文化。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市場導向推動了營銷能力的發展。由于營銷能力是使得企業的競爭優勢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知識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企業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Gran(t1996)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樣的,營銷能力也是在企業營銷人員重復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解決營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場學習和市場知識管理能力對營銷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市場導向有助于推動營銷能力的發展。

(二)技術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技術導向代表了一個公司識別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組織里應用新技術(Gatignon&Xuereb,1997)。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都鼓勵接受新的觀點,但他們主要的區別在于何處和如何產生創意。市場導向代表了顧客拉動的經營思想,而技術導向可以看做是樂于應用新技術的技術推動型的經營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是IT企業營銷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與對顧客的緊密聯系是分不開的,新技術的采用對IT企業的營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導向和基于技術的創新存在正向關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術機會主義,即公司對新技術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技術的采用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高層管理層對新技術支持和技術機會主義的正相關性。而高層管理團隊是IT公司營銷能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技術導向能正向影響IT企業的營銷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營銷能力對營銷創新的影響

管理學大師PeterDruker認為所謂的營銷創新,是指“營銷人員把社會需要轉化成有利于企業的各種機會”。實際上是指企業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對營銷各要素的重新組合,對新的營銷觀念、營銷技術和營銷組織的導入和應用,使得企業在營銷理念、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方式和手段上不斷變革。企業能力和資源持續重組和整合創造了新的能力。這與營銷文獻中的創新的概念,即組織對新過程,新產品或是新觀念的開發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創新性是一種公司層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從事創造的傾向(Han,Kim&Srivastava,1998)。創新是經常性的市場導向學習的結果(Kirca,Jayachandran,&Hearden,2005)。理論界對企業能力的早期研究絕大多數是基于企業整體視角的,關注資源、信息流動,關注過程(Process)、位勢(Position)和路徑(Path),很少有學者將營銷戰略引入企業能力研究的范疇中。直到1993年,Meyer&Utterback才在其論文中提到,企業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將產品成功地推向市場的能力。Day(1994)隨后也進一步研究了營銷能力及其對產品商業化成功的貢獻。Vorhies(1998)通過對美國企業的調查發現,營銷能力強的企業效率也較高,但是Vorhies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營銷能力的定義及其貢獻。熊偉(2005)認為,營銷能力是指企業在掌握經營信息的基礎上,與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協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有效地向目標市場提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此后更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更為細致地研究“各種營銷能力為企業獲得成功分別做了什么貢獻”。TigerLi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場認知能力與新產品競爭優勢二者關系的研究模型,他們認為企業外部的市場因素和對市場認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響了企業的市場認知能力及其研發實力,繼而影響了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兩位學者在美國的軟件行業抽取了1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證實了他們的研究假設。ErikJanHultink等4人于1998年進行了“新產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產品上市的戰略方面的決策(產品、定價、促銷、分銷決策),并且與戰術決策一起決定了新產品的市場績效。因此,是營銷能力推動了營銷創新的發展。

(二)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在國外,在界定營銷能力概念時關注到營銷能力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問題。Amabile等(1996)指出了營銷能力在整合企業資源與推動創新領域工作方面的作用。Song等(1996)認為,在產品研發階段,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是需要被評估并且整合到新產品創意過程中,營銷能力對于辨識正確的創新方向和價值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術創新。不少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吳貴生(2000)、銀路(2004)等,就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以及評價體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雖然他們的角度和觀點不盡相同,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營銷能力納入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范疇。X.MichaelSong和MarkE.Parry在1997年《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美比較研究》的論文,通過對日本和美國一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的營銷能力、技術能力和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集成度決定了企業新產品研發過程的效率,繼而決定了新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和競爭優勢。因此,營銷能力推動了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

篇(5)

(2)具有強烈的認同感。知覺審美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認同感。書籍設計在為讀者服務的同時,讀者審美心理的認同感是被讀者接受的設計關鍵。視覺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在情感上,不同的民族、時代和個人都具有產生共鳴和樂于接受的藝術形態。高校教材書籍的設計是根據書的內容和學生來定位自己的風格和形式的。因此,高校教材書籍設計能夠得到學生的“偏愛”,學生會根據自己理想去完善、補缺和想象存在的不足。

(3)具有形態上的新奇感。學生對事物、形象、甚至周圍的一切,都具有明顯的求新心理,具有新奇感的書籍設計總是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求新的心理反映在了學生的諸多方面,同時也影響到了高校教材讀者和設計者的審美觀。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一些新的建筑、服裝、圖書等等,都層出不窮。時代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評判標準,新的事物使人們產生了興趣,因此,高校教材的書籍設計打破了固定書籍設計的定勢,使人們產生了形態上的新奇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滿足了讀者的審美欲望。

(4)具有動態時間感覺。書籍動態時間感表現早對圖書翻閱的每一個瞬間。如封面、扉頁等等的欣賞中。在這個動態中,書籍設計的每一個要素都影響著讀者的視覺心理。如多側面性、視覺的相繼性等等。在《書籍裝幀創意設計》中,鄧中和指出:“為了把設計轉化為‘完形’整體的能力,在書籍裝幀設計中,要具備多側面、復雜的、連續、相對獨立的單位,要確立動態書的多側面設計觀。”因此,高校教材書籍設計要像景觀設計那樣,給人以明確的方向、統一的感覺,使迂回、循環形成視覺流程組織的空間,形成一整套完整而富有變化的序列空間,給人一種自由流動的連續空間感,就像樂曲一樣,在翻閱中,使讀者產生了音樂般的韻律感,誘導讀者的視線循序漸進,讓閱讀空間成了時間性的審美過程。

篇(6)

最終 目標是培養 學生 的信 息素養 ! 目 我 國大部分小 學展 開 前 了信 息技術教 學活動 , 各種 教學方法 形 式層 出不窮 , 但 是

 

運用信息技術 進行數字化 學習能力 的培 養 , 這是信息技 術課 程 以信息素養 為核心 目標 的體現 !因此 , 小 學信 息技術 教育

 

的課程安排思路應遵 循: 小學要培養學生 學習計算機 的興趣 , 并為今后進一 步的學 習奠定 良好 的基 礎 , 教 學的 內容要 以操 作技能的訓練和 益智游戲 為重點 , 如鍵 盤指法 漢字輸入

 

對整個 教學體系和 教學效果 的評價體系還 尚未建立 , 存在諸 多不足 , 還有許 多工作需要 我們去做 !信 息技術教學又有著 不 同于傳統學科 的特 點 , 因此 , 傳統評價方法 己經不 能勝任

 

信息技術 課程 的教 學評價 , 需要探 索一種新 的評 價方法 !本

 

文針對 于此 , 對現 階段小學信 息技術課程 的教 學評價體系進 行積極探索研 究 !

 

鍵盤 操作初步

 

輔導教學軟件的使用等 !

 

2 小學信 息技術課程學 習特征 分析

 

從小學生 的心 理特 點分析 可 以看 出: 小學生 渴望學 習知 識 , 但是感覺 趣的 知覺的無意性和 情緒性很 明顯 , 極 易被感興

 

一 相關研 究

 

1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 目 標分析

 

?中小學信 息技術 課程指 導綱要 (試行 ) 明確指 出小學 信息技 術課 程 的主 要任務是 : 培養 學生對信息技 術的興趣和 意識 , 讓 學生 了解和 掌握信息 技術 基本知識和技 能, 了解信 息技術 的發展及其應 用對人類 日常生活和科學技 術的深刻影

 

新穎 的內容所 吸引 : 從年 齡特點看 , 因年齡 尚小 , 注 集 中, 意志力 比較 薄弱 , 往 往憑興趣 去認識

 

意力 不易穩定

 

事物 , 感興趣 的愿 意去做 , 不感 興趣 的則心 不在焉 ! 小學生 辨 別能力較差 , 容易受新奇 的電腦游 戲和 不 良網絡信 息 的誘 惑 , 從而沉浸其 中荒廢 學業 , 所 以在 小學階 段的信息 技術教

 

學 中要根 據小學 生的這些特 點 , 遵循其 身心 發展 的規律 , 抓

 

住他們 的興趣 , 加 以正確 引導 !

 

響 !通過信 息技術課程 使學 生具有 獲取信息 技 術相關 的文化

 

傳 輸信息

 

 

理信 息和應用 信息 的能力 , 教育學 生正確認識和理解 與信息 倫 理和社會 等問題 , 負責任地 使用 信息技 術; 培養學 生 良好 的信息素養 , 把信 息技術 作為支持終身學習

 

和合 作學 習的手段 , 為適 應信息社會 的學習 工作和 生活打

 

由以上 分析 , 我們認 為在小學階段 的信 息技術教育 開始

 

要注重文字 語言能 力 邏輯思維能 力和道德 意識的培 養 , 視 聽信息 技術 計算 機 網 讀

 

以文字信 息技術

 

口語信 息技術

 

絡信 息技 術的學 習為主 ! 信息技術可 以提高文字 的認

 

下必要 的基 礎 !在新基 礎教育課程 改革中 , 信息技 術課程屬

 

于 # 綜合實 踐活動 ? 課程 , 是 以學 生的經驗與生活 為核心 ,

 

體 現學生對 知識綜合運用 的實踐性課程 , 與其他課程 具有等

 

 

閱讀 理解 , 口頭 與書 面作文 , 數 學計算 , 繪 畫 , 學 習效

 

率與質量 ! 在小學信 息技 術課程 的教 學中 , 切 忌讓學 生死記 硬背枯燥 乏味的程序指令 , 宜 以興趣 引導 , 加 強游 戲性 學習

 

價 性與互補 性的特 點 !其 總 目標是 # 使學生獲得親 身參與實

 

踐 的積極體驗 和豐富經驗 ; 形成對 自然 在 聯系 的整體 認識 社會 自我之 間 內 對 自我 的

 

和 自主創作性練 習, 注重反饋激 勵 , 以提 高教學質量 !此外 ,

 

由于小學 生對 不 良信息 的識別力

 

中還應特別注 重凈化 法制教育 !

 

免疫 力差 的狀 況 , 在 教學

 

發展對 自然 的關 愛與對社會

 

優化 信息環境 , 加強信 息倫理道 德與

 

責任感 ; 形成 從周 圍生活 中主動發現 問題并獨立解決 問題 的 態度和 能力 ; 發展實踐 能力, 發展對 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 新

 

3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 存在 問題分析

 

信息時代 的教學模式從教 學 目標 到教學評價 都發生 了根 本性 的改變 , 對學生素養 教師素養 都提 出了全新的要 求 ,

 

能力;養成合作

 

80

 

分享

 

積 極進取等 良好個性 ?!

 

從小學信 息技術課 的課程 目標與課程 性質可 以看 出, 我

 

顯然 , 只有更新 教育觀念 , 才 能深刻地洞察信 息時代教育教

 

學改革發展 的趨 勢與前景 , 才 能從根本上變革 學習模式與教 學模 式 ! ?中小學信 息技 術課程指導綱 要 (試行 ) 指出 , 中 }

 

程的過渡 !由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應 當具有 的功 能包括 : 診斷教學 改革課程 促進課程整合 確 定預 期 目 是否達 到和估 計教育需要 ! 標

 

小學信 息技術課 程的教育 目 是培養學生 良 的信 息素養 , 標 好 把信 息技術作 為支持終身學 習和 合作學 習的手 段, 為適應信

 

息社 會的學 習 工作和生活 打下必要的基礎 ! 這就決定 了該 課程 的評價方式 不宜采用傳 統的評價形式 !傳 統教學評價左 右著 教學活動 的方 向, 誤 導教師教學 內容 的選 擇和教學過程

 

2 關于教學評價價值定位的思考

 

小學信息技術課 程的教學評價不 能偏離信息技術 教學 的 核心 目 , #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 習這一 門學 標

 

科的老 辦法去講 去教 去學 ? (陳至立部長在全 國中小學信

 

息技術教育會 議上的報告 ) !我們應該 以先進的教育教學和評 價理論為指 導, 結合小學信 息技 術課程的特 點及 目標要求 , 建 立科學合理 的評 價方式 !應 該體現 發展性評價 理念 , 應該 有 效提高學生 的信 息素養 , 促進學 生的發展 , 注 重學生在實 際的 真實 的問題情境 中的表現 , 在重視個性化 發展的同時,

 

強調相互之間的合作 !

 

的設計 , 出現 圍繞考試 跳不 出應試 教育 的圈圈 !

 

測 驗而開展教學 的惡性循環 , 始 終

 

目前許多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沒有更新 , 在培養 學

 

生信息素養 方面 , 往往 比較注重信息技術方面的培養和訓練, 而對信息意識 態度層面和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問題 的 創新能力層 面較為忽視 , 甚至片面地認 為掌握了信息技術, 學 生的信息素養就提高 了 !從調查的結果看 , 學生對課堂上學過

 

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不牢固 , 不 能應用于實際學 習生活 中 !不能

 

3 關于教學評價創新思路的思考 通 過 以上分析 , 我們認為傳統 評價 已經不 能勝任信息技

 

術課程 的教學 評價 , 必須探索 新的評價方式 ! 未來創新 的評

 

不說我們 的課 堂還缺乏對 學生進行應用 知識和技術解決 問題 意識 的引導, 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訓練 !因此 , 信息 技術教師不僅要 教給學 生信 息知識與技 能, 更要教會學生 獲

 

取 解讀信 息的策略和方法 !僅僅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 , 并不 能真正有效地 培養和提高學生整體的信息素養 !對于小學信息

 

價體系應 當包 括: 充分體現評 價內容的綜合性

 

充分體現評

 

價形式的多元 化 真正實現 #積效 ? #過程 ? 與 的結合 評 價要注 重應用 性和可觀測性和學習評價應具有開放性等特點 !

 

三 結束語

 

伴隨著教 學評 價的發展新動 向, 出現 了很 多新的評價方

 

技術教育來說, 通過教學評價 , 可以了解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技

 

能 意識 道德己達到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 , 分析學生學習成

 

式 , 目 國際比較流行 的是真 實性評定 , 其 中的表現性評價 前 和檔案 袋評價方法 己被 陸續介紹到 國 內 !臺灣 學者 硯h一n Fe e h t n 和 美國學者 M i hael A . M 即 l 提 出的將表現性評價和檔 c t rn 案袋評價結合 運用 的真實性評 價方法頗有建樹 !如何建立 一 個具體 的教學 評價 體系 , 將是作者 下一步 的研 究重點 !希望 本文所提 出的一些關于小學信 息課 程教學評價 的思考能為實

 

際工作提供一些有 意義的參考 !

 

功和 失敗的原因, 并據此確定具體的施教措施 , 以更好地設計

 

篇(7)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一個機構在公開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其科學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近來來,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科研工作。本文對湖北9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2003-2012年學術論文統計分析,從發文量、被引頻次、下載頻次和H指數等方面說明湖北9所高職院校學術論文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數據來源

利用CNKI(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的《中國引文數據庫》進行檢索,鑒于得到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檢索策略為機構分別選擇湖北4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和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和5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十堰職業技術學院、鄂州職業大學和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發表時間選擇“2003-2012年”,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匹配方式為模糊。

2.統計結果及分析

2.1發文量統計分析

發文量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術成果的重要指標,不僅能體現其科研水平,同時也能說明其學術氛圍。湖北9所高職院校2003-2012年共計發文21472篇,表1展示了湖北9所高職院校近十年學術論文發文排名:

從圖1可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發文量最高,即4694篇,占總發文兩量的22%。在從近十年總體趨勢來看,湖北9所高職院校2003-2012年學術論文發文量呈現增長趨勢,說明了湖北9所高職院校的學術成果和科研水平在穩步提升。

2.2被引頻次統計分析

被引頻次是評價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情況下被引頻次越高,該論文的科學知識生產質量越高,原始創新的成分越多。應用《中國引文數據庫》查詢,湖北9所高職院校近10年總被引頻次為29731次,它們多數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而專業期刊的讀者群較集中,表明了這些論文的學術關注度較高。從表2可知近十年湖北9所高職院校被引頻次排名,其中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被引頻次最高,即6458次。從總體趨勢來看,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職院校被引頻次呈現增長趨勢,說明了湖北9所高職院校的學術論文的質量也進一步提高。

2.3下載頻次統計分析

下載頻次是一個日漸公認的評估指標,直觀上能夠與該文獻的被閱讀次數相對應,是一個日漸公認的評估指標。被引頻次越高,學術影響力越大;下載頻次越高,說明讀者對期刊的興趣越大。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職院校總下載頻次為1765319次,從表3可知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職院校被引頻次排名,其中襄陽職業技術學院下載頻次最高,即378183次,年均下載頻次37818篇。從總體趨勢來看,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職院校下載頻次呈現增長趨勢,讀者關注度進一步增加。

2.4H指數統計分析

H指數(H index)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可用于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H指數是2005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希爾施提出的。

一個人在其所有學術文章中有N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數就是N。h指數也可以推而廣之,用于到對某一個機構的科研績效評價。機構的H指數是指該機構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如一個機構發表的900篇文章中,有100篇論文被引用了100次以上,他的H指數是100。從表4可以看出,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和黃岡職業技術學院H指數最高,同為15,高于其他7所高職院校的H指數。

3.結語

本文數據源是CNKI,由于存在一些期刊論文沒有被CNKI收錄的情況,或者在收錄期刊年限等問題上的一些差異,會導致統計結果存在一定偏差。但本文所作的統計分析能在整體上概括湖北9所高職院校2003-2012年學術和科研的情況,希望能為高職院校建設發展提供參考。(作者單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圖書信息中心)

篇(8)

FDI技術溢出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一種外部效應,是指由于FDI進入東道國,其帶來的技術對當地的生產率增長、經濟增長、勞動力技術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貢獻,而FDI投入方卻無法因帶這些貢獻而得到相應回報的現象。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最早的技術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應時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別考察了FDI對最佳關稅、產業模式和社會福利的影響,多次提及溢出效應。

Blomstrom(1998)將國際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定義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實施FDI引起當地技術或生產力的進步,而跨國公司無法獲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種理論。

Caves(1974)分別檢驗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FDI技術溢出效應。他發現在加拿大制造業中,當地企業的利潤率與行業內的外資份額正相關,而在澳大利亞制造業中勞動生產率與行業內的外資份額也呈現正相關論文。

Blomstrom和Perssom(1983)選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業橫截面數據,將勞動生產率作為技術水平的評價指標,同時選用行業資本密集度以及勞動力績效作為影響特征變量,實證得出了存在正技術溢出效應。Blomstrom和Wollf(1989)選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業時間序列數據,檢驗了某些特定產業內外資的進入對當地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當地企業的生產力水平與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生產力水平存在趨同現象,同時當地企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速度與行業內的外資份額呈正相關關系,從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應的結論。

李平(1999)對中國各部門內不同產業之間的技術溢出效應作了比較全面的研究,重點研究了產業自身的產品內含型技術和資本內含型技術對其他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在選取的12個制造業產業中,他發現絕大多數產業之間均存在著一定的資本內含型技術溢出效應。

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國工業普查的資料,發現行業中如果外國三資企業數量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行業的技術效率就會提高1.1個百分點。

秦曉鐘、胡志寶(1998)采用生產函數模型,利用1995年工業普查數據,對含采掘業、電力煤氣等39個行業進行了檢驗,得出FDI的行業內溢出效應明顯存在的結論。

何潔、許羅丹(1999)借鑒Feder(1982)模型,實證得出“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我國內資工業企業的技術外溢作用就提高2.3個百分點”的結論。

沈坤榮(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量與各省的全要素生產率作為橫截面的相關分析,得出FDI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增加一個單位,可以帶來0.37個單位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

陳濤濤(2003)利用我國制造業84個四位碼行業的數據,實證發現當內外資能力差距較小時,有助于溢出效應的產生。

以上文獻均側重于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和其效應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對影響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具體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實際上,FDI的進入東道國,并不是主動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而是需要與一定的東道國具體因素相結合,本文將就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對進入我國的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找到促進技術溢出效應的關鍵因素。

二、模型及數據的選取

1.研究模型。借鑒Feder(1982)的研究思路,將整個經濟分為外資部門和內資部門,每個部門的生產過程用一個生產函數表示(1)。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u(1)

其中,Yd表示內資工業部門總產出;Kd表示內資工業部門的資本投入;Ld表示內資工業部門的勞動力投入;Kf表示三資企業的資本投入;u為殘差。C1、c2分別表示內資企業資本與勞動的邊際產出彈性,c3表示三資企業的資本積累對內資企業的邊際產出彈性,它的正負與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資企業溢出效應的方向和力度。

為考察人力資本、制度變量和R&D投入對技術溢出的影響,在模型(1)的基礎上,引入3個變量,其中H表示某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GY代表制度變量,表示某地區的制度環境,RD表示某地區人均R&D投入,由此建立模型(2)如下: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c4ln(Kf*H)+c5ln(Kf*GY)+α5ln(Kf*RD)+u(2)

2.數據描述。本文計量所采用的數據是根據2000年~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部”網上數據整理得來的。利用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包括在內的地區數據。具體數據的選取上,資本投入選取各地區資產總計表示;勞動力投入采用各地區工業增加值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比值所表示的平均從業人數來表示;內資企業的產出、資本投入以及勞動力投入是通過各地區工業行業內“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與各地區工業行業內“三資企業”相對應的指標相減得出的;人力資本,采用各地區高校在校生人數與該地區年底總人數的比值來表示;制度變量,采用各地區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出與各地區工業行業總產出的比值表示;人均R&D投入,用各地區年R&D投入與該地區年底總人數的比值表示。

三、實證檢驗

1.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基本模型檢驗。表1中①,是對基本模型(1)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1999年~2003年,工業部門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為正,并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從總體上看,外資投資企業的資產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行業中內資企業的產出增加0.33個百分點。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內資企業存在正向的技術溢出效應。Kd的系數為正,也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表明內資企業的資本投入對行業經濟的增長起正向作用。但是,Ld的系數不顯著,說明國內企業勞動力投入的水平相對較低,對行業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

2.FDI技術溢出效應的擴展模型檢驗。表1中②是利用擴展模型,進一步考察人力資本、制度變量、人均R&D投入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對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Kf的系數不顯著,表明單純的外資投入,并不一定能夠促進技術溢出,而應當以其他的因素為前提,比如制度變量、人力資本和人均R&D投入等。

表1中③是模型(2)去掉kf后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去掉Kf后,Kf*H、Kf*GY、Kf*RD均通過了顯著性1%的t檢驗,其中,Kf*H、Kf*GY對技術溢出存在正效應,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若要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確需要以一定的東道國人力資本和東道國制度環境為前提條件。東道國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和制度環境的改善,都會促進外資技術溢出的產生。Kf*RD的系數為負,這是因為R&D具有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兩方面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技術溢出,主要是通過R&D的吸收能力實現的。由于目前我國的R&D吸收能力較低,導致外商直接投資不僅未通過與R&D結合促進內資部門生產率的提高,反而影響了內資部門的產出。

四、結論及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FDI雖然對全國樣本存在正的技術溢出效應(分析結果表1中①),但是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并不是主動的,而是需要與東道國的一定的人力資本水平和良好的制度環境相結合(分析結果表1中②、③),所以建議如下:

1.提高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本存量。宏觀上講,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才能提高對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將各地(下轉第81頁)區人力資本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才能充分發揮FDI的技術溢出正效應。而對于微觀企業來說,企業內相應技術的專業人才存量是決定企業吸收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企業對引進行業內專項技術的吸收效果以及對所吸收的技術向現實的產品,進而向企業的效益的轉化能力。同時,人才存量構成整個國家(地區)的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于促進整體的技術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R&D的吸收能力,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為提高企業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促進企業與技術水平較強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的合作。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對于吸收能力較強的行業,可以采取開放政策;對于高科技行業,由于內資部門的市場份額下降和人才流失,會造成向外資企業的逆向技術擴散,所以高科技行業應采用逐步開放的政策。

3.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為企業建立有利于其競爭和能促進其自主研發的制度環境。一是,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二是,逐步建立支持創新支持體系和創新風險承擔機制。三是,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四是,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為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

參考文獻:

1.盧健.“技術溢出”的幾個問題.天府新論,2000,(5).

2.江小涓.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進步的貢獻.國際經濟評論,2004,(3).

3.陳濤濤.中國FDI行業內溢出效應的內在機制研究.世界經濟,2003,(9).

4.沈坤榮,耿強.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數據的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1,(5).

5.賴明勇,包群,陽小曉.外商直接投資的吸收能力:理論及中國的實證研究.上海經濟研究,2002,(6).

6.方希樺,包群,賴明勇.國際技術溢出:基于進口傳導機制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2004,(7).

7.何潔.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進一步精確量化.世界經濟,2000,(12).

篇(9)

(一)正確的寫字坐姿

寫字時要教導學生首先保持良好的坐姿,身體要坐正,兩腿放平,頭和上身稍微前傾,胸部和桌子保持一拳大小的距離,而且兩臂應平放在桌子上。坐的姿勢正確了,再教他們如何執筆寫字,右手拿筆、左手按紙,并且紙張也要放正。

(二)正確的握筆姿勢握筆正確了,字才寫得輕松良好

所以要教學生正確的握筆姿勢。教師注意在教的過程中做好示范,使學生掌握每一個握筆運筆的細節和要點,以及寫字時要注意的具體事項,將既要規范又抽象的東西一一做好講解、示范,手把手地進行教導。在學生寫字練習的時候,教師應密切注意,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寫字中出現的不規范和不正確的的現象,及時提醒他保持良好的寫字姿勢,使他們坐姿態正確,握筆規范,運筆自如。

二、做好準備,定時定量寫字是需要持續練習

持之以恒的進行學習的,因此首先要端正態度,加以重視,在寫字練習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后再讓學生及時準備好寫字的工具和方式方法,例如,練習時先重溫復習一下田字格,在幫助學生鞏固字體結構的同時,強調寫字規范,避免差錯和不規范的寫字。另外,就是要定時定量的規范好寫字的數量,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語文學習的內容,抓住重點和要點,將眾多的生字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歸類。其次,還要合理地安排好寫字的時間,每天給學生預留或設定一定寫字的時間,使學生堅持練習,養成習慣。

三、強化指導,鞏固認識

(一)掌握漢字的基本構成

每一個漢字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筆畫結構組合而成的。所以要寫好一個字,就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筆畫和字體結構,使學生對每一個字的筆畫順序都了解和掌握,然后從如何起筆到如何運筆再到如何收筆進行講解和示范。寫字時,教師要在一旁觀察指導,使學生對筆畫有正確的認識和掌握,對于學生的字多加評論和指正,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促使他們強化練習,打下堅實的書寫基礎。

(二)合理安排字的結構和規律

寫字過程當中,絕大多數漢字都有自己的偏旁部首,這些偏旁部首在書寫又有著自己特定的書寫規律和結構特點。所以,學生只要掌握了這一類型的偏旁就可以寫好這樣一批的漢字。所以,教師在講解時應注意將字的書寫技巧和大類說清楚,以有助于學生們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從而提高漢字的書寫效率,保證寫字學習的良好完成。

(三)掌握結構,用技巧形成特點

字有很多種,字的結構也有很種。因此,在學習寫字時應首先以田字格來進行字的結構學習和鍛煉。同時根據字的特點進行分類匯總,歸納每類字的書寫技巧。如:什么樣的字是左右相同的、什么樣的字是左寬右窄的等等。另外,對寫字時的筆畫長短也要明了。什么樣的字什么樣的結構怎么樣的書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注意,使學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在掌握書字結構做到熟練書寫的同時,還可結合一些書寫的技和境界,使學生們隨著書寫和教師的講解切實認識到寫字過程的感受與收獲,從而通過學習和練習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字。

四、歸納選擇范字規律,明確指出字的特點

在小學低段的寫字教學當中,學生需要學習的生字和字詞很多,教師不可能一一講到,但語文教師這就需要提練出具有代表性的范字,來進行講解和示范,以便達到良好的講解效果。而學生也要根據范字進行學習思考和對照,掌握生字的結構特征和書寫的特點及書寫技巧。例如,在寫“永”“邊”等這一類不好布局的生字時,要著重說明這一個“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布置好它的書寫位置,安排好字的結構,使字的整體勻衡、端正、美觀。

篇(10)

(二)作業結構的設計[知識聚焦]欄目,為學生列出新知識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及時復習,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思維平臺]欄目,緊密結合新知識來設計例題與練習,例題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內容,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后復習的指南;此欄目中的練習一定是簡單的,能直接體現新知識的,并在思維的平臺上,形成一個逐級提升的階梯。[知能鞏固]欄目,所安排的練習,是對新知識的進一步鞏固,有一定的難度,也會有一些新的題型出現,既要夯實新知識,也要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做準備。因為題目增加了難度,所以感興趣的學生人數會下降,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該欄目設計時要關注的重點,既要分解難點,也要增加趣味性。[記憶提取]欄目,主要是安排對已學知識的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在系統復習練習中,重新審視已有知識,重新整理歸納。[挑戰智慧]欄目,主要是為了對數學感興趣,并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設,基本安排數學應用、數學推理等方面的內容,是選做部分。

(三)作業完成形式的選擇1.課堂練習,以“記憶提取”和“思維平臺”為主。2.課后練習,以“知能鞏固”為主,可選做“挑戰智慧”。3.學術小論文,參照“知識聚焦”,自己學會歸納。

二、校本數學作業設計案例

【案例】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分析:常用方法:移項通分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答,轉化為整式不等式。

上一篇: 個人理財論文 下一篇: 幼兒學前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肃宁县| 孟州市| 南漳县| 确山县| 河东区| 阿图什市| 汉中市| 高雄县| 宜昌市| 荔浦县| 澄江县| 延川县| 松桃| 灵石县| 青浦区| 嘉义市| 新闻| 鹿泉市| 墨玉县| 洛南县| 天柱县| 龙里县| 中牟县| 寻乌县| 巴彦淖尔市| 贡觉县| 宁远县| 团风县| 宁海县| 鄂托克前旗| 沽源县| 梁河县| 玉林市| 松溪县| 航空| 大姚县| 沂南县| 柳江县| 阿拉善盟| 洛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