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中日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2: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日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日教育論文

篇(1)

一、研究目的

外來語是日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雖然它只有短短五百年的歷史,卻在日語的語言表達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日本民族一直比較注重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特別到了近代,眾多新事物、新概念被引進的同時,大量的外來語也進入了日語之中。詞匯數量的激增和使用頻率的提高,都反映出外來語的發展勢頭之強。特別是日本年輕人,對外來語的使用甚至達到了泛濫的地步。據說在日本,每年都要出版一本新的外來語辭典。

日語中雖然也有很多來自法、德、西、意、荷、俄等語的外來語,但從數量和使用頻率來看,毋庸置疑,英語仍占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本文中提到的外來語,除作特殊說明外,一般均指來自英語的外來語。

我們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接受了至少6年的英語教育,具備較強的英語語感和較大的詞匯量。因此,在學習日語的外來語時,這些學生應該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在外來語的學習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考試中有關外來語的題目失分情況也比較嚴重。經過觀察與總結,筆者認為,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外來語的發音、詞形、語義等都有自己的特點,并非與英語原詞完全一致。所以,學習者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本文擬將外來語與英語原詞作一對比分析,試總結其特征和規律,為外來語的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二、日語外來語的特征

首先,我們先來對日語外來語的特征作一具體的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與原詞進行對比,找出其差異,并說明這些差異對于學習者會產生什么樣的困擾和影響,以及導致學習者出錯的原因。下面,筆者從發音、詞形、語義用法等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 .發音的差異

(1)輔音的音節化

所謂輔音的音節化,就是指英語中原本以輔音結尾的單詞在進入日語中以后,大部分都被加上了元音,構成音節。例如:

ストライク(strike) サラダ(salad) オル(all)

(2)用近似音替換

我們知道,英語有20個元音和28個輔音,而日語只有5個元音(あ、い、う、え、お),輔音的數量也要遠遠少于英語,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英語單詞在日語中找不到與其完全對應的發音,因此,只能以近似的讀音來代替。例如:

ルム(room) ラブ(love)フロント(front)スリ(three)

(3)使用長音和促音。例如:

デト(date)ドッグ(dog)インタネット(internet) カップ(cup)

(4)使用外來語特殊音(即合拗音)

合拗音是日語中的特殊發音,基本上都是用于外來語,和語詞和漢語詞幾乎不用。這也是為了彌補日語發音體系的不足,使外來語的發音更接近原詞的一種手段。例如:

パティ(party) チェック(check)ソファ(sofa)

(5)音調的日語化

所謂音調的日語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將英語的強弱調變為日語式的高低調以及重音的位置與原詞有異。例如:

マネジャ(manage) ポケット(pocket)

(在這兩個單詞中,日語的重音都在第二個音節,而英語原詞的重音則在第一個音節。)

日語外來語與英語原詞在發音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這些差異給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帶來了不少的困難,特別是在進行聽力、聽寫和朗讀練習時,稍不留神就會出錯。了解了這些差異,有助于學習者提高對外來語的認識,減少失誤,提高學習效率。

2 .詞形的差異

(1)日語式省略

日語外來語中的省略現象非常突出,而且基本上沒有什么規律可言。例如下面這些詞都是保留了前半部分而省略了后半部分:

スパ(スパマケット) supermarket

コンビニ(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convenience store

還有一些縮略語是將兩個單詞的前半部分組合而成。例如:

セクハラ(セクシャル•ハラスメント)sexual harassment

パソコン(パソナル•コンピュタ)personal computer

ワプロ(ワドプロセッサ) word process

(2)表記的問題(非一對一 )

表記也是外來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題,最突出的表現是,很多外來語可以對應多個英語原詞,例如:

カラ(colour/ collar)イタリア/イタリヤ(Italia)

テレホン/テレフォン(telephone) コンピュタ/コンピュタ(computer)

インク/インキ(ink)

詞形的差異給學習者帶來的困擾主要表現在書寫、記憶和理解方面,利用原有的英語知識,初學者很難準確地判斷所給的外來語對應的是哪個英語原詞,特別是在閱讀文中,如果對單詞的理解有偏差,將會影響對整篇文章的把握。

3 .語義、用法的差異

(1)語法的含義和用法

這里所說的語法,主要是從詞性角度加以分析。大部分外來語的詞性與英語原詞保持一致,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

ア將形容詞作名詞用,如:ブル(blue) ピンク(pink)

イ詞尾添加[い]、變為形容詞,例如:ナウい(now)

ウ詞尾添加[だ][な][に]、變為形容動詞,例如:

スムズだ(smooth ) スムズな通 スムズに移行する

エ詞尾添加[る]、變為動詞,例如:

アジる(アジテション的動詞化、“唆使,引誘”) デモる(デモ的動詞化、“示威,游行”)

オ詞尾添加[する]、變為サ變動詞

這一類情況比較常見,大多數英語動詞在進入日語中以后,為了保留其動詞的詞性不變,都可以在詞尾添加する,成為サ變動詞,例如:

オプンするカットするリドする

(2)與原詞在語義上的對應關系

外來語與英語原詞在語義上并非完全一致,大致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ア基本一致(大多數專業術語都屬于這一類)例如:コンピュタ

イ語義擴大,例如:

レポト(英語單詞report只表示“報告”這一含義;而作為外來語的レポト除了“報告”之外,還增加了“課程小論文”這一含義)

ウ語義縮小,例如:

エンジン(英語單詞engine有兩個意思:1.發動機、引擎;2.機車、火車頭;而作為外來語的エンジン則只保留了前者的語義)

エ迥然不同 ,例如:

クラ(意為“空調,制冷設備”;但在英語中,“空調”這一含義常使用“air conditioner”來表達)

外來語與英語原詞在語義上的這些差異,也給學習者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如何才能準確理解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不是僅僅靠擴大英語詞匯量就能解決的,必須了解英語單詞與日語外來語單詞的異同。此外,外語學習貴在實踐,我們學習外來語不僅是為了了解它的讀音、書寫和含義,更重要的是能在會話和寫作中正確地加以運用,如果不了解外來語的這些特征,就難免會不犯錯。

三、外來語教育的對策

綜上所述,外來語是日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但由于學生大多具備較強的英語基礎,因而容易忽視對外來語的學習,導致優勢變劣勢。本文通過分析外來語與英語原詞在讀音、詞形、語義等方面的差異,希望可以為日語教學提供一些參考。筆者認為,要提高外來語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視外來語的學習。外來語雖然源自英語,但又與英語有很大的不同,必須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不能憑借所擁有的英語知識去進行想當然的判斷和理解,而應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下功夫認真去學。從發音階段開始,就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熟記片假名的書寫,能準確辨認合拗音,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另外,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外來語的含義及用法,學一個記一個,不能偷懶,更不能自己搞發明創造。

其次,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外來語的特征和規律。本文對此已經作了詳細地分析說明,教師可以經常給學生做一些總結,也可以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尋找規律。

再次,要善于利用外來語詞典。外來語是日語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語種,因此,它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各類考試中的熱點。但根據筆者的調查(表1),目前,基礎階段的日語教材中,外來語的收錄數量并不多,很難滿足學習和考試的需要。因此,必須借助工具書來督促學生多記、多掌握一些外來語。

表1 基礎日語教材中外來語的收錄數目

最后,可以利用日本較新的原版小說、漫畫、音樂、影視作品等材料來擴大外來語的詞匯量,了解外來語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的。這些都是日本人自己創作的鮮活的作品,代表了日本人的普遍心理,也反映了日本社會的現狀,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因此,不妨拿來一用。這一類的作品大多數都是面向年輕人的,因此,其中外來語的數量和使用頻率都比較高,很適合用作外來語教學的課外教材。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新詞匯、也能加強對日本人和日本社會的了解,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可謂一舉三得。

四、結語

外來語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其中,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使學生在各類考試中順利過關;如何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是每一名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筆者愿與日語教育界的同行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玉村文郎集.『座日本と日本教育第6.日本の、意味(上)明治院.平成12年.

[2]國立國研究所.『日本教育指參考16.外來の形成とその教育.平成2年.

[3]朱京偉.《日語詞匯學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6.

篇(2)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導入在開展上述案例前,教師提出如何接待日本客人,有哪些程序,使用哪些常用語等,以“迎接服務”為例介紹如何接待日本客人。導入完畢后,可以講授接團前準備工作、迎接服務和見到客人后的導游相關用語。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案例中的導游哪里做錯了;在旅游過程中,如有客人丟失物品、感冒發燒等突發事件發生應如何處理;案例中有一名兒童和一名老人,應該注意什么。

(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學生熟悉案例、調動所學相關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過程。例如,上述案例,在學生閱讀后,引導學生對案例做出如下分析:案例中情景是去機場迎接客人,這和今天所學內容是一致的,但是案例中并沒有交代去機場之前的準備工作,可以通過所學知識,假設自己是旅行社的導游應做哪些準備工作;案例中導游私自給客人藥品這一行為險些釀成事故,這種行為錯在哪里,如果你是導游你應該怎么辦;案例中游客有兒童和老人,在接下來的旅游中應該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三)案例討論首先,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組進行討論。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也可以對別人提出的觀點發表不同見解。各小組形成一個最終方案再與其他小組討論,全班形成一致方案。其次,全班討論。在全班討論中,可讓每個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該組的討論結果,如果各個小組有不同意見和質疑,可以對該小組的代表提出問題,該小組代表進行答辯。在這個環節中,由于各小組的觀點不一致可能會爭論不休,教師應該控制這一場面,使之有序辯論。可以對個別偏離主題較遠的觀點給予指正,對一些不發言的小組給予啟發,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三、案例總結

課堂討論結束后,對整個案例教學過程進行總結。

(一)教師總結首先從宏觀角度對整個案例進行總結,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其次強調重點知識環節,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把握。上述案例教學中可包括對旅游案例教學準備的總結,對討論情況的總結,對案例本身的總結,對課文相關日語詞匯、句型的總結。

(二)學生總結學生總結應該形成一個書面報告。總結案例討論中是否積極參與,是否能夠將課前準備知識與案例相結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掌握了旅游知識和相應的日語詞匯、句型,還有哪些方面應該進一步改進。學生通過總結,能夠更清楚的發現自己的不足,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

篇(3)

傳統日語教學模式分析

傳統的日語教學主要以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培養為主,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目標一般都定位于能力級別考試或者畢業之后導游翻譯工作等方面。然而這樣模式下日語教學只是一味地強調學生對于日語基礎知識,包括基本的單詞、句型、語法等等的掌握。例如我國傳統的日語課堂中,教師的主要職能就是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將單詞的基本意義和基本用法傳授給學生,在句型的講解部分,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造句練習、替換練習等等,使學生牢固掌握基本句型的用法。然而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之后,在真正應用到實際的會話交流中時,卻發現在很多場景中由于自身對于日本文化的理解欠缺或是對跨文化交際的掌握不足,頻頻出現語用失誤,或是表達得不夠得體。那么,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基本語法句型時沒有深入的導入文化內涵,沒有將跨文化交際的實質內容和語言符號結合起來。

學生的語用失誤分析

我們通過一些實例來分類歸納一下學生因為文化背景的匱乏而產生的語用差異。

1.寒暄語表達方式的語用失誤

寒暄語用語是作為人們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語言,其在交接中起劑的作用。由于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

例如日本人一般見面時喜歡以天氣作為寒暄的內容。說話人一般會對聽話人說“今日は寒いですね(今天可真冷啊!)”。那么,聽話人應該回應“ええ、そうですね(是啊,真的挺冷的)”。其實,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寒暄方式,是為了將會話順利地進行下去而找到一個話題開頭。可是,如果聽話人不了解這一點文化背景,只是單純地把說話人的話語當成語言符號來理解的話,可能就會回答“えっ、寒いですか。私は暖かいと思います(啊?冷嗎,不會吧。我怎么覺得還滿暖和的)” 。這樣一來,必然會因為文化沖突導致會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其實,只要我們了解了日本人僅僅是通過天氣來開啟話題,天氣是否真的寒冷或暖和實際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大家共同感知的事物能夠順利發話就不會導致這樣的語用失誤。

2.習慣用語語用失誤

日本人在就餐前和就餐后的寒暄用語也反映了這一點。日本一般在吃飯前都會雙手合十說“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中國學生有時看到日本人單獨用餐時也會這樣說就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他明明一個人用餐還要和人寒暄,難道是自言自語嗎?那是因為學生對于這句寒暄表達方式的文化背景有所欠缺。在日本的書中當談及日語文化特征時,其中之一就會提到日本人尊重人與自然的調和。日本人由于長期生活在四周環海的島國,一望無際的大海賦予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和堅毅的個性。但同時也造就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細膩與狹隘。日本人一直十分地尊重大自然,認為自己所有的衣食都是大自然給予的,所以他們在用餐前的那句寒暄語其實是在感謝大自然的恩惠。

3.禮貌語表達方式的語用失誤

“すみません”在語法書中和詞典中的解釋都是“對不起”,即中文中的道歉表達方式,但是在實際日語會話中,“すみません”卻還表示“謝謝”的意思。例如,收到朋友禮物的語境下,表示自己內心的感謝時,常常都會使用“どうもありがとう”的表達方式。但是換一種語境,當在教室里,A不小心把自己的書弄到地上了,這時同桌B幫A撿起,在中文語境中,A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自然會說“謝謝!”,但是在日語語境中,這時A應該說“すみません”。此處的“すみません”雖然也是謝謝之意,但卻是因為自己的失誤造成對別人的困擾,所以盡管要表達感謝,卻要選擇“すみません”來表達。

日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它的滋生土壤――文化。尤其是日語這一門語言,它因其特殊性和自身的文化貼合得十分緊密。日語中的寒暄語表達方式、敬語表達方式、人稱稱呼語表達方式以及禮貌用語表達方式無不滲透著日本的本土文化特征。如果我們的日語教學中僅僅只是單純的語法句型講解,那么學生就會因為對相對應的背景知識的不了解,對于相關的文化知識的匱乏,導致在實際運用中無法完全正確地使用課堂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學生只能靠老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在特定的場合中使用這一語言符號,但是對于語境的判斷以及人物之間的親疏關系理解卻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果不在日語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如果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掌握日語的文化內涵,那么我們的日語教學永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日語教學中,我們應該轉換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以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求,同時,還需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適當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8.

[2]顧曰國.英語教學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篇(4)

1.1從日常生活中撲捉賞識的素材

教師要“有意”地發現、尋找、創設“有情”情景。比如,在我帶的班里,總有學生自告奮勇地打掃年級辦公室o只因我在班里說了這樣的話:“今天辦公室特干凈,還為每位老師的水杯里倒好水,老師一下課就可以喝,對于嗓子冒煙的老師們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老師們心里都是暖暖的,楊某某,太好了,聽到老師們夸你們,感覺太棒了”o接下來,正如預期中的,辦公室每天都干干凈凈的,老師們能經常喝到我們班準備的愛心水杯。而且,那天被我表揚的同學在學習方面明顯積極了很多。這比我們刻意地安排值日效果好很多。班里還有一位小男孩,是出了名的調皮搗蛋,這讓剛接班的我頭疼不已。我盡量說服自己不要看他的成績,忘掉的他的各種小毛病,換個角度去觀察。終于有一次他做值日的時候,找著機會表揚了他。通過不斷地這樣的機會,期末他的數學考到了90分。我相信這一定是一個好的開始。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忘掉成績,忘掉所謂的紀律考核,去掉成績這把緊箍咒,這樣的素材在日常教學中隨處可見0

1.2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施賞識教育

(1)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賞識。面對老師,課堂上學生的心理是十分復雜的。有一部分能充滿自信,還有不少學生狀態不佳。有的自卑,有的害怕,有的緊張,有的懶惰。對這部分學生來說,課堂上找不著真正的快樂。教師要通過賞識讓這些學生獲得自信。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滿含著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給學生。引導,啟發,鼓勵學生,賞識學生的表現,承認學生的差異,更要欣賞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失敗,鼓勵學生嘗試失敗。在我的課堂,我經常會用這樣的評語評價一位沒有給出正確答案的學生:“太好了,就需要這個,你為大家舉了個好例子”。或許這道題我剛剛講完,他沒有認真聽講,這并不要緊,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在老師的心里他并不是差生,而是很有潛力的學生。

(2)播撒寬容和真誠。日常生活課堂上,學生難免犯錯。他可能沒認真聽講,甚至還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說話。此時,我們的嚴厲訓斥,嘮叨說教,只能起到一時之效,有時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此時不焦不燥,溫暖的關注,恰當的幽默或是潺潺的細語,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錯誤得以改正,這就是寬容。寬容是一種藝術。教師的寬容,可以緩和師生之間的緊張局面,轉變學生的叛逆心理,防止學生產生抵觸的情緒。使“嚴”收到最佳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建立起一種全新的觀念:像對待上帝一樣對待學生。用生命的激情去創效另一個美好的生命。以寬容大度作為自己的工作藝術。

(3)日常生活中以肢體語言來表達欣賞。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師生之間也許不適合用語言來交流,或者用語言表達不到的效果,這時,老師的一個動作或表情也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當學生有了煩惱或遇到不開心的事。老師可拍拍學生的肩膀,用一些安慰的動作加上面部表情來安慰學生,鼓勵學生盡快走出困境。有一次,在我的課堂上,一位學生給出了精彩的回答,我直接走過去和他擊掌,并用夸張的語氣說:"great,wonderful",這位學生很受鼓舞。

篇(5)

長期以來,閱讀問題被視為對文本語言的被動解碼問題,對閱讀的研究也大多拘泥于語義學的范疇之內,20世紀70年代,隨著閱讀理論的發展,尤其是Goodman的閱讀心理學模式和Rumhart交互作用模式的出現,閱讀研究開始轉移到語用學研究的范疇,即研究意義(使用者解釋的結果)與語境之間的關系。

一、理論基礎

按照符號學的觀點:任何文本,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是無意義,是閱讀者賦予其意義的。在閱讀領域,符號學集中關注構成和表征的問題,將“文本”看作是產生意義的符號的特定合成。在文化符號學中,其核心概念就是文本。文本意義的產生、變化和創新涉及兩個環節:創造文本的過程和接受文本的過程。創造文本時,作者將出現在他想象中的象征因素進行變形、加工,并通過各種組合、翻譯和連接增加它們的意義負荷。當文本進入接受者符號空間的邊界時,接受者在已有符號體系的作用下,將自己的個性、文化記憶、代碼和聯想帶入到對文本的解讀中,文本由此獲得了新的、補充的意義維度。接受者在這一闡釋、解讀過程中,自身的符號系統也根據文本內容得以重新建構。文本意義的變化的過程、創造文本和接受文本的過程都是與他人對話的過程。

在文化符號學中,文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表現性,即文本通過一些符號記錄下來,如口語、書面語形式的文本。表現性使我們可以將文本看作是某種系統的物質體現。2)邊界性。文本有邊界,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邊界的表現不同,如時間和空間邊界。3)結構性。文本不是兩個邊界之間符號的簡單排列,它具有開頭、結尾和一定的內結構,有不同的層次體系。符號無組織的聚集不是文本,文本的邊界性同結構性密切相關。文本具有交際功能:傳遞信息、生成新信息以及記憶功能。文本是完整的意義和功能的載體。

二、傳統的日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外語閱讀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就能進行閱讀理解,就能讀懂文章,理解文章大意。認為閱讀課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詞匯量,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而已,忽視了閱讀本身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假設判斷、總結歸納等能力的培養。因而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生詞,課堂上教師講解生詞逐句講解課文、分析語法結構、解釋語言難點,再與學生一起做課后練習。因為教師往往注重對讀物的講解,而忽略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現閱讀這一旁人無法替代的過程。而且教師過于傾注講解,無形之中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感,久而久之,學生一碰到閱讀里的疑難之處,就寄希望于教師的講解而不會通過自身的閱讀理解以求得問題的解決。而且,以講為主,會淡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學生就一味消極地等待接受信息,閱讀時以字詞為單位,逐字逐詞讀句子,還會邊讀邊查字典,速度明顯下降。同時,對評價、判斷、分析和概括等方面的問題,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由于對目的語知識儲存的太少,缺乏背景知識,學生就不能對讀物作出正確的預測,閱讀后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做題目時,往往模棱兩可而且錯誤很多。

三、文化符號學理論在日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日語閱讀教學應該重視文本知識的教學,強化學習者構建閱讀的符號化形式并培養其閱讀符號化的能力。

(一)高屋建瓴地立足文本

文本中的“召喚性結構”和讀者的“期待視野”構成了文本解讀的前提和動力,成就了文本潛在的意義和探究價值,為創造閱讀提供了理論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教學首要的任務就在于培養學生挖掘文本中的“召喚性結構”的能力,體驗文本潛在的意義與價值。對閱讀教學來說,應深入的理解課文及與此相關的課程資源,感受文本的人文性、語言性及價值取向。對文本的解讀與把握,重要的是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梳理,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分析,引發對文本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觀的感同身受。讓學生在解讀過程中,要走近文本,對文本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與文本對話,明確文本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價值,領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處,感受文本動人心弦的激揚之所,遣詞造句之工,文法意境、布局謀篇之美,皆應了然于胸,讓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義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潤,精神得以澡雪,心靈得以凈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對文本價值取向的理解與把握,體現著對文本的駕馭水平;

(二)品味咀嚼地潛入文本――釋放文本的建構性價值閱讀教學過程是知識建構的過程,是對文本解構與重構的過程

現代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活動過程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教師、教科書的編者及文本之間多重對話,獲得認知、發展思維,提升審美情趣,是一種通過閱讀活動獲得知識建構的過程,從而實現文本價值和學生閱讀素養的重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課程是文本功能的釋放、吸收和重構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是文本價值實現的最主要的途徑。在閱讀活動過程中,文本價值功能的發揮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是文本的人文性價值功能。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文本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科學合理的開展教學預設,由淺人深的進行隋感鋪墊,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最后涌現著的是師生對文本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從中展現著文本的包容與博大,從而實現文本閱讀的廣度。

(三)加強對文本的銜接和連貫分析,幫助學習者掌握文本的銜接規律

銜接是文本特征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在文本的表層結構上,是文本的有形網絡。語法手段(如照應、替代、省略等)和詞匯手段(如重復等)的使用都可以表現文章結構上的銜接。文本語段之間和句子之間的關系有并列、順序、遞進、轉折、解釋、因果等。這種關系是通過各種銜接手段建立起來的,其中,多數是通過連接性詞語來完成的。

連貫是指文本中的語義關聯,它存在于文本的底層,是篇章的無形網絡,一般通過邏輯推理來實現。要使文本連貫,除了依靠銜接關系外,還要考慮文本發生的具體環境,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有時,文本的連貫性還取決于讀者和作者雙方的共有知識,甚至還要依靠讀者的聯想能力。

對文本進行銜接和連貫分析,旨在讓學生掌握語句之間和篇章結構之間的銜接規律。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加強向學生介紹語篇的銜接方式,并讓他們結合世界知識和語境知識,運用判斷推理等閱讀技能,以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風格。

(四)幫助學習者了解閱讀推理過程,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推理是根據已知的信息,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分析和判斷,推導出未知信息,并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因此,了解閱讀推理的過程,無疑有益于攝取詞匯的內涵,悟出文章的言外之意,領悟語篇的遣詞造句,從而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是影響閱讀理解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讀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越強,理解文章的能力就越強,從同一段文章中捕捉到的信息也就越多。為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建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

1、預測文章內容

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的主題、標題、插圖、邏輯、語境、信號詞等線索去預測文章的內容。

2、猜測生詞含義

教師要提高學生利用構詞法、同義詞、反義詞、標點符號、上下文等信息猜測詞義的能力,避免打斷思路以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

3、領悟遣詞造句

高效率的閱讀不只是注重篇章的表層,還要沉浸在文章的氛圍中,發揮想象力,透過語言符號去揭示文章的內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諸如修辭等角度去挖掘文章表層下面的深層意思。

4、判斷文章基調

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緊隨作者的思路,設法了解作者的觀點是肯定還是否定,是客觀還是主觀,是褒還是貶。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盡可能貼近作者的思路,避免將讀者的主觀臆斷強加于作者身上。

四、結語

文化符號學理論的閱讀教學不是一個死板的固定模式,而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是讀者的思維不斷判斷、推理、分析的過程。閱讀理解技巧是習得的,只有靠不斷的閱讀和練習積累技巧才能最終提高閱讀能力。從而在閱讀中獲得準確的信息。

參考文獻:

[1]ЛотманМ.Ю Семиотикакультурывтартуско-московскойсемиотическойшколе //Историяитипологиярусскойкультуры.

[2]李肅.洛特曼文化符號學思想發展概述.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3]康澄.洛特曼語言觀的嬗變及其意義們.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18―22.

篇(6)

 

隨著中日兩國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對日語的學習與應用更加普遍,日語已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在此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流暢溝通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事關高校日語教學質量能否持續提高的現實問題。而將日本文化導入日語教學各環節,則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高校日語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導入內容的層次性。

文化內容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按照文化內涵的層次性來劃分,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主要包括知識文化、詞匯文化、話語文化和觀念文化。

1.知識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政治、經濟、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識。缺乏這些知識會導致閱讀困難或理解偏差。在日語教學中有效地導入相關的知識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課堂知識,促進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需要教師具備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廣博的異國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日語教學做到收放自如,授課內容引人入勝,從而使教學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

2.詞匯文化。教師在詞匯講解時提升教學質量,可用圖片、實物等來加以說明,以便增強學生對所講詞匯的感性認識,并把握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桜”是日本的國花,但在日本人眼中還把“櫻花”比作人生。“櫻花”的花期雖只有短短一周,但卻開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認為人應該像“櫻花”那樣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又如,日語中的“きれい”有兩個意思:一為“美麗、好看”,二為“潔凈、干凈”。這說明,日本人很愛干凈,他們把潔凈與美麗等同看待,認為只有潔凈的東西才可能美麗。這樣,學生就能透徹地領會詞匯的意義,能得心應手地運用。

3.話語文化。語法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語境來訓練培養學生的“日本式”思維,去體驗日本文化。如,教師設置一個詢問對方愿望的情景對話,多數學生都會按語法做出“たいですか”來詢問。日語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稱愿望的問句時,可不受人稱限制。但學生卻沒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體現的曖昧性。日語表達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盡可能不要直接觸及對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誘導式詢問,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過于直接,不符合“曖昧性”表達方式,而應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誘導對方。

4.觀念文化。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在尊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客觀介紹異國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運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飯時,付賬的習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國的一些習慣,依然是一盤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簡練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債,所以飯錢酒錢平攤提升教學質量,兩個人吃就各掏一半,三個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類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開算賬、掏錢,甚至戀愛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們在日語教學中要辯證地引導學生認識日本的傳統文化習慣,而不能單純地說日本的文化習俗有好壞之分。

二、文化導入方法的多樣性

在日語教學中,我們可用比較法,對比中日文化的異同。也可用解說法,不拘一格地對課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隨文解讀。還可用實踐法,通過第二課堂活動課、日常與學生思想交流談話、開設日語角、舉辦日語晚會、訂閱日語報刊等來加強對日語文化的了解。

1.比較法。俗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只有通過比較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異,并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具體可通過說明比較、道具比較、事例比較的方式從中國有但日本沒有、日本有但中國沒有、中日兩國都有但有差異等方面進行。

2.解說法。講解法是指在對比學生的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選出目的語文化中較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際困難的文化特征進行講解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發現學生情緒不高、課堂互動反應也不積極時,勉強繼續授課效果不佳。這時可放慢節奏,轉而講授一些趣味性內容或做一些游戲,讓學生稍作休整后再繼續授課。如用幻燈片看一些日語民間故事、講日語笑話、練習繞口令、詞語接龍等。還可通過設置會話場景、啟發式提問等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活躍課堂氣氛。

3.實踐法。實踐法是指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寫、譯等學習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包括與日籍人士接觸、看錄像和電影、舉辦專題講座等。近年來,來華工作或留學的日本人不斷增多,我們可以請日籍人士面向學生開設相關講座,并開展與學生相互交流與討論。日籍教師本身就是一個深層日語本土文化的載體。在交流中,這些異國風情的語言文化背景將逐漸植入學生的心底。能促進他們感悟到學習外語除了要掌握一定語法知識外,還要重視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門語言。

三、文化導入手段的靈活性

現代教學手段如網絡、中日報刊雜志、幻燈機、錄像機等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采取措施調動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有機地將這些手段與課堂教學結合,選擇和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都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集文字、聲音、影視、圖像于一體,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風貌,增加學生的認知體驗和學習興趣,顯著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利用網絡、電視、多媒體、廣播等直觀道具提升教學質量,隨時積累日本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知識。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尤其是閱讀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和故事。此外,通過網上閱讀獲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當前社會動態、社會問題及社會關系最快捷的途徑。

2.優化課程設置。高校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三個層面。對于日語課程的設置,要改變以往只以語言教學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指導思想。在精讀、報刊選讀、語法、會話、寫作等課程之外開設相關的社會文化課程。在日本社會文化課程的設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際語言的培養,還應重視非語言要素的培養。此外還可采取文化專題講座的方法,聘請學術界各個領域的專家定期舉行有關跨文化交際知識講座,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還可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3.開展趣味教學。高校日語教學只靠課堂上的短短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可通過課前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作簡短的小報告,或模擬生活場景自編對話練習、演小品等方式。還可組織課外教學活動,如舉辦日語專題講座、開設日語角、組織日語演講比賽、編導日語短句等,制造日語學習的人為環境,使學生學到有關文化知識并從這些具體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章斌.如何在日語課堂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知識[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學術版), 2 009(8 ) .P:208

[2]黃雙穎.談高校二外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J]. 消費導刊(理論版),2008(20).

篇(7)

一關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對比

1研究生招生與錄取方式對比分析

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要有基礎知識扎實、具備研究能力的生源為基礎。所以在研究生培養的入口,我們必須把好入口關,為后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而在研究生招生與錄取工作中,中國和日本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中國現行研究生招生與錄取

中國現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屬于一種行政選拔制度,整個研究生招生都是圍繞著國家這個杠桿在運行,特別體現在招生計劃、招生規模與分數線的劃定上。

關于初試,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設置不合理,其中英語、數學、政治全國統一命題部分占據了總全國分的70%,由高校自主命題的專業課只占30%,完全剝奪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權。首先,這種考試形式過分強調了學生的應試能力,很難分辨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和知識水平,不能選拔真正高素質、有研究潛力的研究生。

關于復試,基本流于形式。初試是對考生綜合知識的考核,復試則是對考生綜合素質和深層研究潛力的考查,但實際情況卻背離了它的初衷。由于農業工程類報考數量不足,初試全國統一劃線基本決定了錄取,因而大多數學校復試方法單調、簡單而機械,面試往往走過場。

(2)日本現行研究生招生與錄取

日本研究生的選拔模式與思想與中國截然不同。其選拔基本過程如圖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對象面向全社會,其中包含三類對象,一般考生(本科畢業學生)、外國留學生和社會人士。這里僅對一般考生進行比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錄取各大學擁有高度自,自主組織考試,自主命題,自主決定最后錄取。這一制度保證了各大學可以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和辦學特色,合理確定選拔標準和招生人數。對學生的選拔,導師是第一關,導師是否接受是學生提出申請與參加考試的前提。基礎知識的考查是第二關,一般包括英語和相關專業課地考查,英語考查采用“托業”考試成績,可以比較全面的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專業課根據大學、學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試的形式和內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第三關,教授會的審核與面試。這一關,可以比較全面的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科研潛力。審查包括簡歷、本科成績證明、入學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計劃等內容。面試由多名相關專業教授組成的教授會負責,針對學生的入學志愿、研究計劃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最終確定是否錄取。這一系列的考核,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減少了學生的備考工作和心理負擔,為學生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讓學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時,而不是考前的突擊備考。

其次,是導師與學生的完美結合。本科四年級學生,按照慣例,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畢業設計的方向和相應的指導老師(本科階段的稱呼),并進入指導老師的研究室,這是學生的第一次選擇。接下來的半個學期,將對老師的研究動向以及研究室狀況有一個全面了解,然后選擇是否繼續研究生學習,這是學生的第二次選擇。在此過程中,老師也充分了解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學生選擇此方向繼續讀研并且老師接受,一對師生將完美產生。由于研究生考試考查的重點是綜合能力,學生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備考,因此,大四學年在研究室的學習中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贏在了起跑線,比國內研究生的培養提前了大約整整一年的時間。

2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養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為理論學習和導師科研項目參與,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項目和畢業論文。但是在培養的思想、課程的講授與學習、導師的管理培養以及國際化創新培養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1)中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關于思想培養。農業工程類研究生的培養重心側重于導師和導師的研究課題,前者決定了模式,后者決定了內容。是以一種學生跟著導師走、圍著課題轉的培養思想。選擇的范圍是老師課題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觀意愿的自由表達。由于選擇是固定的,學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創新思想在起點受到限制。

關于專業劃分。根據21世紀對農業工程人才的要求,此類學生應該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整體的知識結構,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因此此類學科不應專業區分過細。而我國農業工程方向劃分較細,并沒有足夠考慮未來學科的相互滲透與交叉。

關于研究生課程。在課程設置以及內容上,基本理論課程的教授重視程度不夠,太過淺顯,在實際研究中出現問題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單一,學科之間的交叉不多,內容陳舊,不能反映學科前沿的最新熱點和研究進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視野不過寬闊,對待問題不能夠多角度分析,缺乏創新的基礎。在學科交叉方面,農業工程應以機械工程學科為基礎,體現機與電、農機與農藝、技術與管理三個相結合,其知識結構應具備農業工程、農學、農業經濟和管理等多學科的復合型知識。

基本理論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本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基礎的大本營,卻在種種體制、人為因素的制約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結果是學生完成了課程,拿到了學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能力。

導師對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導。首先國內導師與學生之間缺少確定形式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的問題往往僅僅針對某一個點,某一件事情隨即發問,沒有經過仔細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夠系統。有些問題學生通過資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決的,這樣就浪費了導師的時間,也不利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培養。由于溝通的隨機性,使得導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動態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其次實踐能力對于工程學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導師并沒有根據學生專業與具體研究方向,給予相關工程類實習建議,這將導致學生無法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

關于學科前沿和學術會議。國內農業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種缺陷,即論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經費的限制,研究生參與國內學術會議的情況比較少,參與國際會議更是天方夜譚。學生對學科前沿的了解一般僅限于國內期刊文獻的查閱,對國際情況的了解則取決于導師的要求以及學生自己。由于以上兩點原因,使農業工程研究生很難有思想高度和廣度的加強。這樣很容易導致我國農業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具有實干精神但缺乏做報告的能力。

以上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養只懂基本理論,不會應用,缺少創新。培養過程中學生沒有接觸到太多的新鮮空氣,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新事物的習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偏離了預期設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在培養思想上,在整個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都非常重視來自學生的聲音,給與學生足夠的表達和實踐自己思想的空間。導師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過程中的指點和宏觀研究方向的把握。這種培養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積極性。

關于研究生課程,在課程教授內容和考核方式上均體現出培養模式的差異。課程教授的內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的思想走在所學領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課程也比較注重學科的滲透和交叉,一門課程一般是由統一領域的不同老師教授,使得學生充分吸收來自不同老師的精華,從而增加了其創新的基礎。體現不同的還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終考核沒有考試,以發表和報告為主,發表的內容必須是最新、最前沿的內容,報告的內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領域,學生想省點力氣是很難的,東拼西湊基本是不可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條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導師對研究生的生活學習的指導、能力的培養。除了平日實驗中導師給與點撥和指導以外,導師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培養。

第一是每周的研討會,研討會要求全研究室全體人員參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學年進行,時間也是根據研究室的情況而定。在研討會上,每人作5~10分鐘的簡短發表,發表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上周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研究動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參加會議、旅行的一些感悟和看法,也可以說說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研討會,導師和學生都是受益者。導師可以掌握學生的最新研究動態,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幫助。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到了導師系統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時在發表時,是對平日工作的總結和成果展示,對學生平日的學習起到了一種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較為大型的發表,稱之為“Seminar”。研究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這里得到體現。進入研究室的大四學生和研究生均有機會參加“Seminar”,一般一個學期研究生會有2次發表機會,大四學生會有1次,根據不同的大學、領域、學科,也會稍有不同。“Seminar”的發表內容一般是本領域內前沿的英文學術期刊,學生將期刊翻譯成日文,并且將其中的理論、方法、過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且要查找資料,弄清楚為什么,因為在發表時,老師和學生均可以向發表者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提問。Seminar雖然是以研究室進行的,規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識,為其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于學術交流,日本導師十分重視研究領域內研究會議或學術交流會議的參與,只要經費允許,師生同往或者只派學生前往的情況比較多見,這和國內導師一人外出參加會議,學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鮮明對比。學術交流活動的參加,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國內、國際的一些知名學者專家的研究動態、最新研究理論和方法,進一步打開學生視野,保證了學生視野和思想的國際化,前沿化。與之相應的創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二關于研究生培養導師的對比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其導師的學術水平的高低,有著莫大的關系。一名優秀的導師,在其研究領域內應當站在學術的前沿,同時擁有一套科學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方法也至關重要。

1關于中國研究生導師

研究生導師的在職培養問題。在農業工程領域,大多沒有細致的培養計劃,國內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國外繼續培養的項目也較少,大多導師后期的培養來自于自我培養,同時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導師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意識下降。另外,研究生導師的評選只是學術水平的衡量,而沒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沒有培訓措施,加上研究生培養沒有統一的約定俗成的形式,從而研究生的培養成為導師風格的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單一導師制問題。單一導師的好處在于能夠確保權責分明,便于導師日常的管理和學生真實水平的考查,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綜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其弊端越來越明顯。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包攬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學生所接受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博采眾長、提升綜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2關于日本研究生導師

在導師的繼續教育問題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職老師的繼續教育,一般采用國內培養與國外培養相結合的模式。這大大提升了日本導師的學術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質的研究生培養團隊。但是日本的導師大多實行終身制,盡管日本導師的自我約束力和職業精神都普遍比較高,但是導師在學術上的積極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于日本研究生導師團隊。研究生的培養一般由3名導師組成,一名主擔當導師,負責學生絕大多數的培養工作,也是學生所在研究室的負責人,兩名負擔當老師,主要在Seminar發表,畢業論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建議。這就使得學生在一名導師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導師的學術思想的熏陶,對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作用。

總之,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更關系到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從文章的中日研究生培養對比分析可見,我國研究生培養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改革中應結合教育主管部門、高等農業院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借鑒國外的先進培養模式,從研究生招生到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革新,逐步確立一套適合于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培養的方案并得以實施,確實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錢東平,等.關于農業工程研究生培養方法的思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0):131-133.

[2]孟亮.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75- 77.

[3]李阿利.研究生導師有效激勵機制的系統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顧海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比較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2).

篇(8)

中圖分類號:H3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2

引言

近年來,在日語教育及社會語言學領域,對語言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多。關于拒絕表達的研究也方興未艾。關于拒絕表達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拒絕表達的功能元素、拒絕表達的策略以及關于拒絕表達的比較研究等。尾崎(2006)在研究中,根據內容可分為道歉、理由說明、拒絕陳述三種不同的功能要素對拒絕表達進行單位劃分,如“すみません/ので/できません”。而森山卓郎(1900)則以日本人的拒絕言語行為的策略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在“斷りの方略―人整とコミュニケション”中,以親疏以及上下關系為中心,將拒絕表達策略分為謊言型(噓型)、直截了當型(嫌型)、延期型(延期型)、搪塞型(ごまかし型)四類。

在日語教學中,如果沒有專門指導,日語學習者很難靈活掌握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現在在國內的日語教科書當中,關于拒絕表達的內容比較零散,而且也沒有系統介紹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本論文以當前國內日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為分析資料,對教材中的拒絕表達進行分類整理,希望能為日語學習者梳理出一條類別清晰、解釋規范的拒絕別表達的研究報告。

1.拒絕表達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拒絕言語行為是一種涉及“面子”問題的行為。Brown&Levinson指出,有些言語行為,如請求與拒絕,在本質上和交際者的面子相悖,被稱為“威脅面子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TA)。Brown&Levinson 的理論認為“一個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有兩種面子,一種是積極的面子即希望得到對方同意、認可或贊許,一類是消極面子,不愿被對方反駁或阻止的希望。

日本人在面對對方的邀請時,必須考慮禮儀、面子、人際關系等因素。拒絕對方的請求可能會有損對方的面子,所以拒絕者會針對減輕對對方的面子上的侵害進行補救策略。所以應該慎重考慮拒絕表達的方式,才能很好地為對方考慮,維持雙方良好的交際關系。

另一方面,除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掌握好拒絕表達方式,也是從一個側面去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如上所述,語言與其國民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有著天然的聯系。日本是一個注重集體的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被視為人際交往的基礎,拒絕行為對于被拒絕者而言是有損顏面的行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會用諸如“だめだ”“いけない”“いかない”等這樣直接的語言來表達拒絕的意思,而是采取間接的方式。如說明理由,或者用“いやあ”“ちょっと”等委婉的語言。因此通過學習拒絕表達,我們可以多少理解日本人為了維持人際關系的順利發展,會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采取慎重的態度的心理。

2.研究方法

分析外語學習者的言語行為的數據時,有問卷調查式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角色設定、實際會話。以下簡單總結了此三種調查方法的利弊。

①D.C.T的優點是可以高效率地從眾多的調查者中收集必要的資料。但這種方法得出的數據不能準確的反映實際的語言使用頻率,所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為檢測學習者學習語用論的能力的證據,仍然值得思考。

②角色設定的優點是對學習者在多大程度上掌握需調查行為的會話能力提供了相關信息。然而,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會體現出不自然的言語行為,與實際的言語行為有差距。

③實際會話可能是最理想的調查方式,但是要收集一定的信息的話有一定難度,因此采用這種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的比較少。

《綜合日語》中的會話采用角色設定的方法進行編寫,因此,通過分析其中的對話研究該教材的拒絕表達方式就等于是采取角色設定的方法來考察拒絕表達。角色設定的不足是某種程度上會出現不自然的言語行為,與實際的言語行為有差距。那么其中的拒絕表達的分析也存在類似問題,所以今后希望可以結合D.C.T和實際會話的研究方式來考察日語的拒絕表達。

3.《綜合日語》中拒絕表達的研究

3.1 分析對象

《綜合日語》是由中日兩國從事日語教學與日語研究的一批專家、學者合作,共同編寫的全新教材。此外,《綜合日語》編寫過程中,以《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為依據,為了提高日語學習著的中日文化交流能力,不僅強調日語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而且注重融入中日文化的內涵。本教材共分為四冊,中國北方大多數大學的日語專業選用該教材作為精讀教材。綜合日語也稱精讀,該課程在大學日語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精讀課程是大學日語教育基礎階段的主干課程,教學課時也最多。此外,精讀作為日語學習者的入門課程,在日語學習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可以說精讀是聽力、作文、會話、翻譯等科目的基礎。所以,以精讀教材作為分析對象,可以更好地把握日語拒絕表達方式在基礎階段的學習狀況。

3.2 分析方法

Beebe(1990)認為拒絕表達的意思公式主要可以分為直接拒絕表達和間接拒絕表達。兩者都無法滿足請求者的意愿,但是采取的拒絕表達策略有所不同。直接拒絕表達很明確地傳達給對方自己無法滿足對方的請求;而間接拒絕表達即間接地傳達自己不能回應對方的期待或好意,當中又可以分為“理由借口”(理由言い)“回避”(回避)“責任轉移”(任嫁)。

3.2.1 直接拒絕表達

直接拒絕表達可以最大效果傳達說話者的意思,但是由于會傷害到對方,給人的印象不好。此外,單刀直入地拒絕對方的請求,會認為是不禮貌,甚至會招來厭惡。因此直接拒絕表達的方式被認為會影響雙方的人際關系。

例1

李:あの、一つお伺いしたいんですが、外國人でも督のプロジェクトに參加できるんでしょうか。

王:(小さい聲で)李さん、そんなことはちょっと...。( 第三 第8 )

3.2.2 間接拒絕表達

藤森(1995)認為,拒絕表達的言語行為在無法順從對方的意愿這點上很可能侵犯了對方的領域。因此,需要采取適當的言語行為來彌補對人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將間接拒絕表分為“理由借口”(理由言い)“回避”(回避)“責任轉移”(任嫁)三大類。

A理由借口

所謂的理由借口是指在拒絕對方時,雖然不能滿足對方的請求,但是將其緣由明確地傳達給對方。因此,理由借口發揮著傳達拒絕意圖的重要功能。

例2

マイク:ああ、そうかな。王さんはカンフができるの?

王:いいえ。中國人だからといって、みんなカンフができるとは限りませんよ。わたしは太拳なら少しや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けど...。(第三 第2 )

B、回避

所謂的回避就是為了維持與對方的交流,避免采取直接的拒絕表達的策略。雖然沒有說明其理由,但是仍然可以維持或彌補雙方之間的人際關系。

例3

店:申しございません、こちら、在を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王:ええっ。じゃあ、どれぐらいまてばいいんですか。

店:それが、メカさんにといあわせてみたんですが、あいにくもう生中止だということでして...。(第四 第19)

C 責任轉移

藤森(1994)認為責任轉移就是將自己無法回應對方的期待或好意的責任歸咎于他人,而非自己。

例4

李:それで、ちょっとおいなんだけど、知り合いの留學生にインタビュをしてもらえないかなあ。

高:ええっ、それはちょっと...。遣唐使の會の人にもいてみた?

李:うん。でも、みんな中國の勉で忙しいからできない、って。(第三 第10)

3.3 意思公式組合的使用率

人類的行為總是在體現著其感情。而拒絕表達中的一系列言語行為則體現出說話者的心理、教養及說法技巧等。在拒絕對方的請求時,并非使用單一的拒絕策略,而是多種拒絕策略的組合。組合的先行模式就是優先使用某種語言作為前綴。比如說直接先行模式就是如“直接+直接”“直接+間接”“直接+回避”“直接+責任轉移”的等意思公式的組合,其前綴都是直接拒絕表達,所以稱為直接先行模式。根據統計:各先行模式的使用率順序依次是“直接先行模式”18例(33%),“理由先行模式”16例(29%),“回避先行模式”15例(27%),“責任先行模式”6例(11%)。通過對以上組合使用率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在各個意思公式的先行模式當中,組合使用率最高的是后綴“~のみ”,而各先行模式的共同點是其使用率最少的組合即后綴為“~+直接”的組合。

4.《綜合日語》中拒絕表達的分析結果

4.1 存在問題

Kanokwan Laohaburanakit分析了日本的日語教學的10本教材,得出下結論:教材中關于委托的拒絕基本上沒有,相比對于邀請的拒絕卻占大多數。此外,拒絕表達的結構純理由型的較多。教科書中基本沒有說明與對方的關系,針對上司的拒絕表達只有一例。可見,教材中關于拒絕表達的使用和說明較少,對話中也很少考慮拒絕策略。日本的教材都是如此,那么中國的日語教材中關于拒絕表達的使用如何呢?

從統計可以看出,《綜合日語》中拒絕表達的例句也很少,僅有55例,且沒有任何有關拒絕表達策略的說明。此外,《綜合日語》中,直接拒絕表達占了大部分。因此對于不了解日本人心理的中國的日語學習者而言,容易誤用拒絕表達的方式。日本民族是以心傳心的民族,對話中經常使用省略和曖昧的表達方式。拒絕表達是日語曖昧性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國的日語學習者首先應了解拒絕表達背后映射的日本人的謙卑和委婉、曖昧文化。

4.2 拒絕表達教學建議

綜上所述,以《綜合日語》為代表的國內日語教材中關于拒絕表達的內容很少,且沒有系統全面的拒絕策略的說明。因此,日語學習者靈活掌握拒絕表達方式并非易事。甚至很可能在和日本人交流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在日語的教學當中,應該盡量系統地介紹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的相關知識。

此外除了從理論上系統的介紹外,更應該注重實踐的運用。當然和日本人直接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盡量與身邊的日本人以及留學生進行日常交流,并在會話交流中自然而然得掌握如何準確得使用日語拒絕表達方式。此外,閱讀日本的小說,觀看日本動漫電影等都是理解日本人心理的很好的方法。

5.今后的課題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論文以《綜合日語》中出現的的拒絕表達為分析對象,并未涉及其他教材。此外,教材中的會話由于是角色設定進行編寫的,與實際的會話有差距,并且關于拒絕表達的例句也不多,因此結論欠缺說服力。拒絕表達根據上下等級關系,親疏關系的不同其言語行為表現也不同,而因教材內容的限制,本文并沒有涉及此方面的分析。今后希望在研究拒絕表達方式中,可以結合D.C.T和實際會話等的研究方法更為全面、系統地進行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華北科技學院人文社科基金的資助。

參考文獻

[1]藤森弘子,《日本學者にられる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斷り”行の合》[J],日本語教育論集,1994年

篇(9)

(1)關于教育反思的內涵研究。 教育反思主要指教師對教育事件的元認知,是教師對教育事件進行理性選擇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態度,是教師以一定的元認知知識為基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不斷探究、質疑的認知監控的過程。教師主體既要對理念(知識)領域進行反思,又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操作)進行反思。

(2)關于教育反思的方式研究。反思方式主要分為五種形式:一是從教育反思模式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埃拜模型、“愛德華茲-布朗托”模型。反思的共同特征是以“尋找問題—實施嘗試—反思調整—優化嘗試”的循環方式展開,反思總是存在于每一個教學環節與整個教學過程中。二是從教育反思實施途徑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反思教育隨筆、反思教育日記、反思教案、Blog反思。三是從教育反思的廣度看反思的方式, 在網絡教育論壇中教育反思的廣度,一般有縱向反思和橫向反思兩種。四是從教育反思的過程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教學活動前反思、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五是從教育反思操作形態看反思的方式,主要有描述式反思、討論式反思、行動研究式反思。

(3)關于教育反思的機制研究。本課題構建了“123”研究機制。其中,“1”即一個教育反思成長理念: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成長;“2”即兩條主線:以課題研究和教師的反思研學為主線;“3”即三大策略:網絡資源支持性策略(校園網硬件支持、網絡技術支持、資源支持)、人網交互行動性策略(課題引領、問題導向、交流促進、展示驅動)和網絡激勵評價性策略(激勵性評價、電子檔案性評價)。

2.基于網絡環境中職校教師教育反思的特征。一是數字化。教育敘事報告數字化,使得反思研究更容易保存、流通、復制,使反思研究的傳播范圍全球化。二是快捷化。只要敲動指尖,教師的反思故事便可以傳向網絡;同時,教師也可以方便地獲得別人的敘事報告資料。三是刷新化。網絡環境下反思敘事報告可以每分每秒刷新。四是可及化。網絡環境下教育反思實現了“個人出版時代”的夢想,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表自己的敘事故事,與全世界的讀者共享研究成果。五是普及化。網絡環境使反思研究突破了研究者個人的小圈子,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讀者與研究者之間可以展開充分的交流,創造出更多的智慧。六是自主化。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構建好的網絡學習平臺,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積極主動地對其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自己的實際教學效果,以期不斷提高自己的進取意識,符合教學改革要求。七是反饋化。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反思平臺和學生自主學習平臺中具有教育教學信息反饋功能的模塊,審視和檢查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效果。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密切注意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反應外,課下借助網絡學習平臺,與學生直接交流,反思與調整教育教學行為。八是有效化。網絡環境下,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運用,使得教育教學工具和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要擅于反思各種因素的變化,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能力,保證教育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3.基于網絡環境中職校教師教育反思的研究價值。一是推進中職校教師反思成長的需要。中職校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日常教育教學所遇到的問題,可依靠教育敘事研究與教育Blog(網絡教育論壇上)反思研究相結合來解決。二是促進中職校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不僅可以寫一些教學反思、范例、經驗和感觸,為他人提供豐富的實踐素材,還可以通過在Blog上發表,在線得到來自全國同行和專家教授的幫助引領。三是培養中職校教師反思寫作習慣的需要。把寫作當作教師自己的需要并養成習慣,通過每一天的寫作點點滴滴地積累教育心得,在寫作中保持教育教學技術的運用意識、在寫作中保持學習永恒的意識、在寫作中保持讀書意識。四是實現中職校教師常態教學研究的需要。網絡環境下寫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費苦心地構建理論框架,也不必借時髦的理論和晦澀的名詞來進行學術包裝,讓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著鮮活的氣息,讓心靈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研究的結論

1.構建反思的組織模式。以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為先導,以問題解決為目標,將行動研究與教師全員培訓、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構建教學、教研、培訓三位一體的教研模式(如圖1)。模式操作關鍵點:一體化;模式研究價值在于校本化模式實施重心在于問題化;模式學習方式在于開放化;模式組織形式在于多樣化;模式活動內容在于靈活化。

2.構建反思的實施流程。基于網絡環境下中職校教師教育反思的具體實施流程可總結為以下三種。流程1: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教師反思—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反思;流程2: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教師反思—搜集資料—不能解決—教研共同體研討—解決問題;流程3: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教師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決—教研共同體研討—不能解決—教育專家研討—提出共識性方案—教師實施驗證—修訂方案—解決問題。

3.確立反思視點。教育反思論題視點,就是一些微觀的,看似無意義卻真實而具體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 一是從備課難點中捕捉論題視點;二是從教材研究中捕捉論題視點;三是從教學疑點中捕捉論題視點;四是從實訓作業批改、輔導學生中捕捉論題視點;五是從學生學情(考情)中捕捉論題視點;六是從教研活動中捕捉論題視點;七是從讀書感悟中捕捉論題視點;八是從課程改革的實施中捕捉論題視點;九是從報刊文章爭鳴中捕捉論題視點;十是從專業交叉中捕捉論題視點;十一是從教育教學熱點中捕捉論題視點;十二是從立項教育科研課題中捕捉論題視點。

4.提出反思的管理策略。探索形成數字化運用與網絡管理策略(數字化行政管理、數字化教學管理、數字化教育管理、數字化教育反思管理),推進學校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管理體制的創新。

研究的成果

1.基本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網絡教研”新模式。本課題組認真研究中職校教研特點,借助網絡技術與教育反思理論,從教研活動的目標、目的、定位、手段、方式、模式等入手研究,基本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網絡教研”新模式。

(1)創建了“一臺三環節”的網絡教研模式(如圖2)。“一臺”指構建學校校本教研網絡平臺;“三環節”指校本教研資料呈現、資源生成、教師在線參與互動。其中三個環節互為一體,循環進行,乃至無限螺旋式發展、提升。

(2)形成了 “三位一體”(網絡教研、常規教研和課例研究)網絡校本教研新模式(如圖3、圖4、圖5)。一是“自修式”學習(自主研究課例、反思教學事件等);二是“聚散式”教研(如“先磨后上”:先網上集體備課,相互點評討論,而后開展集中聽課活動、網上評課、課例分析、問題診斷、教學沙龍等);三是“鏈接式”聽課(網上公布聽課消息,如“網上留言”、“掛牌制”、“寫請柬”、“課例回放”);四是案例式教研(將教學案例等研究問題掛在網站上,讓教師參與討論)。

(3)形成了全員參與、同伴互助、網絡教研的“學習研究共同體”。學習研究共同體是一種學習形式,即通過學習共同體倡導的活動方式進行學習;是一種組織關系,即通過學習共同體來考察中職校教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是一種教育存在方式,即學習共同體是中職校教師的一種自我教育有效方式;是一種學習環境,即學習共同體試圖構建的各種學習支撐條件。

2.形成了良好的網絡教育反思的氛圍。使用網絡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育生活反思的習慣,教師使用網絡技術開展教育反思的良好氛圍已經悄然形成。現在我校教師終于明白了工作的真正境界:“我要研”和“我要寫”,是自身教育價值的一種體現,是自身能量的一種釋放,可以說思考和寫作成了我校教師平時生活的一種習慣,投入其中,樂此不疲。

(1)成就了教師發展。學校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等各種教育培訓手段,加大對教師反思校本教研的力度和密度,拓展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增加培訓的強度和難度,讓教師在不斷的反思實踐中得到歷練,在不斷的歷練中提高能力和水平,讓反思學習載體形成合力,助推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從而形成了一支一專多能、善于合作、樂于學習、勇于創新、結構合理、適應素質教育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

(2)提升了研究水平。全校教科研蔚然成風:研教結合,以研促教。許多教師大膽創新,努力實踐,寫出了很多高質量的研究論文、案例,并在各級各類省級比賽中頻頻獲獎。

(3)促進了學生發展。教師教育反思專業化的成長,推進了學校學生全面發展,學校近年來在各類學生競賽中成績突出,并在我市同類學校中位于前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4)形成了辦學特色。學校建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完善了教育反思科研制度,提高了師生收集、整理、分析、處理和運用信息的素養和能力,創新了師生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10)

面對21 世紀醫學科學迅猛發展的挑戰,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應轉變單純以學科為中心、只重視知識傳授的教育思想以及過分專業化、單一模式化的觀念,在注重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等符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總體要求,構建起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能使學生在全面成長的同時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把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及綜合提高的,開放式、多樣化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模式。

一、加強基礎教育。

中等醫學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醫技人才,強調實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視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片面強調實用性,則不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科技日益發展的21 世紀,個人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一點在中等醫學職業教育中普遍認識不足。在國內的中等醫學教育中,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數、理、化、語文等基礎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基礎文化教育環節十分薄弱。特別是近兩年來,由于過于強調實踐教學,各專業的實習時間大大增加,而基礎文化課時則一減再減。基礎課程本身就具有系統性,在系統學習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學生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及自身素質的提高,這對學生個人和社會發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科學文化教育的不足,會對學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斷能力產生影響,妨礙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另外,由于醫學科學的高速發展,每個醫學生畢業后仍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唯有這樣才能適當不斷發展的社會衛生事業的要求,而這需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時代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是保證一個人一生不斷發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礎知識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當前中職醫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從受教育者全面、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中等醫學教育應體現終身教育觀念,不僅應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術,還需為學生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應切實重視和加強基礎文化教育。

二、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從課程體系和結構上看,現有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缺乏專業結構層次特點,在課程安排上追求專業化、基礎化,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占主導地位,學生基本上是知識被動接受者,其動手能力、創造性較差。面對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結構的要求,中等醫學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圍繞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進行改革。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為:加強綜合教育并與勞動結合,對個體的全面發展目標不僅是重視名次發展,還重視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發展;課程內容日趨合理,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中等醫學教育改革也應朝著綜合、多樣化方向發展。社會的發展要求中等醫學教育應造就醫德高尚、知識面廣、能滿足社會需要的醫療保健、預防醫學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維能力的醫生。因此,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應注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以及當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趨勢,圍繞面對21 世紀的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首先,應拋棄那種過分基礎化和專業化的傾向,取消那些知識已老化的課程,不斷增添具有新知識的課程。其次,在課程設置中盡可能打破學科間界限,加強教學內容的滲透性和融洽性。再次,應遵循認知規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加強學科間的有序性和連貫性。基礎學科是專業的基礎,改革基礎學科如不斷加強優化組合,勢必影響專業課的學習,因此,優化基礎學科應從系統、科學、整體的觀點出發,加強學科間的廣泛聯系,刪去那些重復、繁雜的內容,增強實用性內容,改革前后課程分離、基礎與臨床脫節的課程結構,應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接觸社會。最后,應增設人文學科和文獻檢索等內容,以培養學生從事社會活動、處理人際關系、衛生宣傳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21 世紀的人才規格,要求必須確立新形勢的培養目標,而要達到新的培養目標則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單調乏味,只片面強調知識傳承,教師只起知識傳導的作用,沒能起到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動研究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材料和書籍,自學能力也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差。隨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生物、心理和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中等醫學教育進行系統改革、整體優化,加強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型醫學人才是今后中等醫學教育的目標和方向。為此,應提倡創造性教學,即應廢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采取啟發式、探索式等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創造力放在首位。教師要做到創造性地教學,首先,在知識的傳授上,應加深面向過程,即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其產生的基礎以及與其他知識的相互聯系等。教師引導學生以面向過程作為學習重心,其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創造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學生獲得一種創造精神,有效地促進智力的發展。其次,在教學上,應盡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應對不同的學生施加不同的影響,以喚醒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并針對學生間的差別開展多側面、多層次的誘導,以滿足不同的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維是發散思維的基礎。教師應善于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善于選擇帶有情緒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達自己的判斷等。最后,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素質和水平,開展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有效訓練。

四、加強畢業后的教育,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高科技時代的發展,對傳統的醫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從學校教育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會變得陳舊,以致越來越無法滿足工作需要。繼續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個人的發展歷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加強畢業后教育和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多渠道地建立培訓基地,采取靈活多樣方式,可脫產進修,也可在職培訓,時間可長可短。在培訓內容上應強調學以致用,講求實效,根據培訓對象的需要、培訓目的以及學習基礎,設計各種各樣的“搭橋”課程,在課程組織上可根據內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講座、討論、案例分析、求教與實習等多種形式。另外,培訓者在培訓中應針對地區實際,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來進行設計、安排課程并組織教學,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學習,并與工作實踐相銜接,使被培訓者能夠結合本職工作,對培訓的目的、意義和內容有正確的理解,并能轉化為工作、學習中的自覺行動。通過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對各類醫務人員進行理論知識上的再教育、技術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養,是加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中等醫學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遵循醫學教育理論,以創新提升實踐,以實踐取得突破,緊緊抓住素質教育觀、可持續發展觀、終身教育觀等關鍵問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以便使中等醫學職業教育適應21 世紀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永松,呂世亭。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改革研究報告[J]。醫學教育,2000,(5)。

上一篇: 大學生創業問題論文 下一篇: 精品課程建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川县| 麟游县| 绥中县| 奉化市| 离岛区| 茶陵县| 云梦县| 贵州省| 通渭县| 特克斯县| 呼玛县| 连州市| 荆门市| 布拖县| 陆丰市| 铁岭市| 温宿县| 新龙县| 平阴县| 泰兴市| 鹿泉市| 千阳县| 怀远县| 酉阳| 黔西县| 罗山县| 根河市| 敦煌市| 保康县| 象山县| 平远县| 南开区| 津市市| 饶河县| 巴青县| 吉安市| 库尔勒市| 揭阳市| 镇原县| 巴林左旗|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