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死亡醫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7: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死亡醫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死亡醫生論文

篇(1)

結核性腦膜炎(以下簡稱結腦)是由結核菌侵入蛛網膜下腔而引起軟腦膜,蛛網膜進而累及腦實質和腦血管的病變,是最嚴重的結核病。目前死亡率高為20%~30%[1]。通過綜合治療,全面而系統的護理,治愈率已提高到93%[2]。其病情兇險,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精心護理極為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結腦10例,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怎么寫論文。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例患者中,男5例護理論文,女5例。年齡22~60歲,住院時間10~160天。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頭痛,熱型為不規則熱,根據病史、體征、癥狀、腦脊液常規生化及病原學檢查,臨床均診斷為腦膜炎。

1.2 治療 住院后根據不同情況予抗結核藥物異煙肼、鏈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選用4~5種聯合正規方案治療,同時予激素、脫水、對癥、支持及營養等治療,治愈好轉。

2 護理重點

2.1 心理護理 本病病程長,病情重,加之應用抗結核治療和激素治療后可出現一定的副反應,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另外,一些患者對結核病存在誤解,加之經濟的拮據,從而產生一定的焦慮、恐懼心理。此外,一些患者又擔心預后不良,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本病的相關知識,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論文,放松心情,樂觀面對本病。

2.2 飲食指導 患者由于顱壓高致頻繁嘔吐,抗結核藥物對胃腸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續發熱及大劑量

脫水劑應用導致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清醒患者鼓勵其多飲水,少量多餐,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及高鈣飲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飼流質飲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腸外營養。

2.3 用藥觀察

2.3.1 應用脫水劑的觀察與護理 結核性腦膜炎常用的脫水劑為高滲脫水劑和利尿劑,所以,首先要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目前,常用的脫水劑為20%甘露醇,其對血管刺激性非常大,護士應保護好患者血管,如發生滲液、漏液,可立即用50%硫酸鎂溶液濕敷,減少對皮膚黏膜的刺激怎么寫論文。

2.3.2 使用激素的觀察與護理 激素具有抗炎、抑制纖維組織增生、防止黏連、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可有效降低顱內壓護理論文,防止腦水腫的發生。使用激素用量過大或減量不合適、計量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反跳現象,因此要嚴格遵醫囑給藥,并囑患者不能隨意增藥、減藥,如患者出現不適,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2.3.3 抗結核藥物的觀察與護理 抗結核藥物是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關鍵,應遵循早期、聯合、適量、全程、規律用藥原則,否則,就可能造成耐藥。此外,抗結核藥物副反應大。因此,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反應,如出現胃腸道的不適、肝腎功能異常,視力減退、聽力障礙及變態反應等,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必要時停藥。另外,護士應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如利福平應空腹服用,可達到最佳療效,同時也可減少其副反應。

2.4 腰椎穿刺的護理 進行腰椎穿刺術及鞘內注射是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常用的治療和診斷方法。因具有一定的損傷性護理論文,患者往往會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耐心解釋。術后協助患者去枕平臥4~6 h。

2.5 發熱的護理 本組2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41.0 ℃。因此,應定期測量患者體溫,出現體溫升高,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處理。對于出汗較多患者應協助其飲水,并加強房間通風,防止復發感染。應及時更換床單、衣服等,防止皮膚感染發生怎么寫論文。

2.6 高顱壓的護理 脫水療法是治療顱內高壓的重要手段,常用20%的甘露醇靜滴,應用時速度要快,確保200~500 ml甘露醇在30 min內滴完,否則影響脫水的效果。同時要注意觀察有無低鉀血癥。

2.7 出院指導 結核腦膜炎屬慢性消耗性疾病,抗結核治療需要較長時間,待腦脊液檢驗正常及癥狀消失后即可出院,出院后仍須堅持抗結核治療6~9個月。出院時囑患者必須按時按量服用抗結核藥物,并定期到醫院復查腦脊液、血常規、肝功能護理論文,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并注意休息,加強營養,避免勞累、受涼,以免加重病情。

結核性腦膜炎周期長,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常常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或誘因。因此,護士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的變化,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準確及時執行醫囑,做好基礎護理。及時發現和處理并發癥,預防和處理顱內高壓。提高患者依從性,做好服藥指導及健康教育。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

篇(2)

一、一、資料來源

本資料來自澄海區婦幼保健院孕產婦保健手冊,該院設備條件較好,保健人員配備比較合適,有高年資副主任保健門診,有專職婦女保健醫生,孕產婦保健比較完善。

二、二、系統管理方法

在保健門診進行對孕產婦實行保健,凡是檢查有早孕實行建冊指導,篩查高危因素,個案管理,定期產前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提倡住院分娩,早孕檢查率96.5﹪,產前檢查率100﹪,人均次數5.8 次,住院分娩率100﹪,產后訪視率98.6﹪,人均次數 3.6次,42天檢查率98.6﹪,系統管理率96.5﹪。

834例產婦分娩結果,產后出血 8例,出血0.96﹪率,新生兒窒息3.76﹪率,早期新生兒死亡2.39‰率,新生兒畸形檢出2.39‰率。

從分娩結局來看,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高,說明在分娩過程中,注重嚴密觀察產程進展,早期發現胎心音異常及時處理,在保健過程中注重胎位異常糾治及優生優育指導,從而降低產科并發癥,畸形兒出生及圍產兒死亡率。

834例產婦中,發現高危孕產婦202例,其中過期妊娠 65 例,胎位不正43例,胎兒宮內窘迫18例,頭盆不稱14例,骨盆異常、雙胎21例,胎盤滯留5例,妊高征12例,不良產史20例,其他4例。

高危孕產婦經個案管理,重點監護、糾治有效結果,妊高征得到及時治療護理論文,無發現子癇,有效率100﹪,過期妊娠得到及時處理,無發生產后大出血,雙胎得到重點監護,母子平安。

202例產婦,順產 135例,順產率66.8﹪,難產67 例,難產率33.1﹪,新生兒窒息高,發生率5.87﹪,圍產兒死亡率2.39‰,無死胎死產發生及孕產婦死亡。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死亡的危險因素,必須嚴密觀察產程論文提綱格式。新生兒死亡在臀位牽引,這也說明在保健過程中注重異常胎位糾治,從而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討論與建議:

1、孕產婦系統管理是指懷孕開始到產后42天對孕產婦和胎嬰兒進行系統監護和保健,是降低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及發病率的主要措施。從 834例產婦系統管理分娩結果分析來看,得到系統保健管理,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從而降低產科并發癥及難產的發生,也控制了子癇的發生。使有高危孕產婦轉向正常產婦,體現孕產婦系統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經過孕產婦系統管理,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

3、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為了達到孕產婦系統管理目標,特別是基層,各級衛生部門領導必須重視孕產婦系統管理,進行分級管理,明確責任,建立好網點,使孕產婦系統管理達到最佳預期效果。

篇(3)

結果:通過治療,所有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60例患者中,實行單側開顱手術的有25例,實行雙側開顱手術的有35例,通過治療,顯效33例,殘疾1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

結論:對于重型對稱性顱腦損傷疾病的治療,及時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其對癥治療的效果較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比病殘率和死亡率,實現患者病情的改善,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重型對稱性顱腦損傷手術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85-01

對稱性顱腦損傷主要是指顱內的對稱部位同時出現損傷,是由于暴力作用于頭顱所引起的損傷,主要包括顱骨骨折、頭部的軟組織損傷、腦損傷等,后果嚴重,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較大的影響,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對癥治療,則會導致其出現死亡,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對于此種疾病,臨床醫生要及早對患者進行準確診斷,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采用合適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病殘率和死亡率,并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1]。現在選取我院收治的重型對稱性顱腦損傷患者,對其采用對癥手術方法治療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2009年12月-2011年3月間到我院診治的60例重型對稱性顱腦損傷患者,其中,男性41例,年齡在23-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8歲,女性19例,年齡在26-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1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重型對稱性顱腦損傷,需要進行及時的對癥治療。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癥手術治療,對所有患者的手術治療過程進行跟蹤觀察,并將所得實驗數據記錄。

1.2方法。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擾,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對此,臨床醫生要首先給予患者基礎治療,對于患者出現的并發癥進行對癥及支持治療,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并確保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在穩定狀態。然后,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手術治療措施[2]。對患者采取的主要手術方法有單側開顱、雙側開顱兩種方式,在手術過程中,將患者腦部的血腫及碎裂部位完全清除,并根據患者在手術后可能出現的腦腫脹現象進行去骨瓣減壓,以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性。

1.3療效標準。顯效: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穩定狀態,手術過程順利進行,恢復良好,生活質量提高。殘疾: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穩定狀態,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出現殘疾,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植物生存:患者失去機體功能,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死亡:通過手術治療,患者的病情沒有改善,并呈現加重趨勢,治療失敗,出現死亡[3]。

1.4統計學分析。對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對于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指標進行t檢驗,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患者前后的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學檢驗,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60例患者中,實行單側開顱手術的有25例,實行雙側開顱手術的有35例,通過治療,顯效33例,殘疾1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見表1。

表1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

n顯效殘疾植物生存死亡

60331953

3討論

重型對稱性顱腦損傷是在臨床上較為危重的一種疾病,治療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對癥治療,則會導致其出現死亡或者殘疾,從而嚴重制約到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對于此種疾病,臨床醫生一定要給予患者及時的對癥治療,針對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為患者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首先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采取適宜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60例患者中,實行單側開顱手術的有25例,實行雙側開顱手術的有35例,通過對患者實行手術治療,顯效33例,殘疾1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并促進了患者病情的改善,效果顯著。由此可見,及時的診斷和適宜的手術治療方法對于患者的幫助較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4)

醫學論文是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書面總結,目的是傳播科研成果、交流醫療經驗、考核業務水平,許多作者在撰寫論文時不太重視論文寫作格式的細節問題,以致影響其文章的質量和可讀性,降低了投稿的命中率,現結合醫學論文寫作規范,將本刊來稿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分析如下。

1 醫學論文撰寫格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分為3個主要部分,即前置部分、主體部分和附錄部分。前置部分包括文題、作者及其單位、摘要、關鍵詞;主體部分包括引言、臨床資料(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附錄部分包括圖表、照片和作者附言等。常見問題如下:

1.1 來稿中常見題名過長、修飾詞多、有副標題。例:“關于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淺析及對策”、“急性胰腺炎臨床分析(附50例資料分析)”。題名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其構成一般含研究對象、論文所解決的問題及其貢獻所在,應簡短精煉、準確得體。以20個字內為宜,盡可能少用副標題,多余的字詞盡量刪除。上例應改為:“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急性胰腺炎50例臨床分析”。

1.2 來稿中很多作者漏寫關鍵詞與前言,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單詞或術語),是論文的信息點和檢索點,一般從題目中選,若題內關鍵詞不能充分表達論文的中心內容,就要在摘要及文內選擇,每篇論文中應專門列出3~8個。還有一些作者直接寫臨床資料而沒有寫前言,沒有介紹疾病概況和收集資料的具體時間、地點及治療例數。前言是論文的引子或開場白,是對正文主要內容的簡要說明,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一般占全文的1/8~1/10。例:

尖銳濕疣(CA)是人類瘤病毒感染所致的增生性性傳播疾病,雖然治療方法較多,但容易復發。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筆者在皮膚性病門診收治110例CA患者,在應用激光去除疣體的基礎上,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局部外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3 有些作者在寫摘要時不按規范格式或盲目按格式堆砌資料數據,以致主題不明、層次不清。摘要是從論文中提煉出來的要點,扼要地向讀者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全文的高度濃縮,限200字內。醫學期刊多要求以結構式摘要撰寫,分為: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個部分。例:

目的:探討局部外用藥預防尖銳濕疣復發的效果。方法:激光除疣后治療組55例外涂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對照組55例肌肉注射重組人干擾素α-2b。結果:治療組復發率(14.2%)低于對照組(30.8%),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1.4 在臨床資料部分中,很多作者不交代病例選擇標準、診斷標準及療效標準,不交代分組設計方法,結果部分常見數據羅列、整理方法不當,討論(結論)部分沒有結合其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沒有陳述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作出相應結論。寫作時應避免以上情況。

1.5 參考文獻的問題:①未按正規格式書寫,缺年代、頁碼、或著者不全。②參考文獻陳舊:常見十幾年前的文獻還被引用,應引用近5年的文獻。③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序號未在正文中標出。在標注時要注意在論文題目、摘要、各層次標題尤其是一級標題上不能標注,因其是對整篇文章的概述;在結果、結論部分中也不能標注,因這是作者本人研究的成果和定論,不可能源于他人的研究;應在相應的分析討論中引用相關的參考文獻并標出序號。④內部資料、論文匯編、預印本等未正式出版的、通常不易索取的資料要避免列出。

2 醫學論文寫作表述規范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論文是運用語言文字、圖表、數字、科學符號等來表達其內容,要求做到主題突出,論據充分,文字簡潔,條理清晰。要寫好醫學論文,必須了解其特點,正確運用表達方式。

2.1 數字及計量單位的使用

在醫學論文中數字的使用頻率很高,作者要了解數字使用的規則和要求,準確表達論文的內容,需注意以下幾點:

2.1.1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例:20世紀80年代。

2.1.2 年份要用全稱,不能簡寫,如1998年不能寫成98年。

2.1.3 并列的阿拉伯數字、百分號、外文字母之間不應用頓號隔開,要用逗號。例:劑量分別為5,10,15mg/kg。百分比之間不能省略百分號,例:33%~56%。描述病變面積或體積時不能省略單位,例:2cm×3cm,6cm×6cm×8cm。

2.1.4 數字為詞素構成定型的詞、詞組、縮略語或具有修辭色彩的語句不用阿拉伯數字而用漢字,例:二倍體、三葉蟲、十二指腸、三大作用。

2.1.5 時間與時刻應用混亂,如將“第3天”寫成“第3d”, “術后3d”寫成“術后3天”。實際上,d,h,min,s為時間的計量單位符號,不能用來表示時刻,術后3d表示術后第4天。

2.2 常用名詞術語表達錯誤

醫學論文要求語言平實、不修飾,常用名詞術語較多,應注意行文簡潔、用字規范。來稿中常見的錯別字、詞如下:煩躁誤寫成煩燥,繁瑣誤寫成繁鎖,妨礙誤寫成防礙,肺原性誤寫成肺源性,交代誤寫成交待,松弛誤寫成松馳,縱隔誤寫成縱膈,預后誤寫成予后,輻射誤寫成幅射,糜爛誤寫成靡爛,抗生素誤寫成抗菌素,剖宮產術誤寫成剖腹產術,心肌梗死誤寫成心肌梗塞,應激反應誤寫成應急反應,辨證論治誤寫成辯證論治。特別注意的是一些作者常將癥、證、征混淆,將適應證誤寫成適應癥,綜合征誤成綜合癥。癥是指癥狀,一般指患者的主觀不舒適、不正常的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如頭痛、惡心、腹脹等;征指體征,指醫生通過對患者的檢查而得到的客觀表現,如肺部羅音、肝脾腫大等;癥是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勢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作的結論[1],不應混淆。另外,文章中第一次出現的縮寫詞應給予解釋。

2.3 不能正確使用表格

表格用以闡述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在來稿中,統計表常見的問題是標題過于簡略或繁瑣,表內層次不清,線條過多,填寫阿拉伯數字沒有對位,保留小數的位數不一致。正確的統計表應該簡單、明了,能夠說明各統計量之間關系和差異。需注意:文章中的數據能用文字表達的盡量不用表格,若用表格請采用三線式統計表,并且將表格中的共同單位提出來標示于表格頂線右上方,不能把幾種不同性質的統計量羅列到同一表格內。

2.4 統計學處理問題

2.4.1 統計方法的選用:一些作者經常混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是先將觀察單位按性質或類別進行分組,然后清點各觀察單位的個數所得的資料,如根據治療結果計算出的治愈率、有效率、病死率、陽性率等。計量資料是對每個觀察單位用定量方法測定某項指標數值大小所得的資料,如身高、體重、脈搏、血壓、濃度、白細胞總數等。計數資料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χ2檢驗或U檢驗,計量資料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t檢驗或F檢驗。

2.4.2 對照組的設立:很多作者設對照組時只說明例數相當,而不說明其他條件,對照組與試驗組必須遵循均衡化的原則,也就是說對照組除了缺少實驗處理因素外,其他條件應與實驗組基本一致,從而排除非處理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否則實驗的可比性減少,統計學意義下降。因此在文章中一定要指出兩組間在年齡、病程、疾病分期等方面有否差異,是否有可比性。

2.4.3 在來稿中,經常遇到統計指標的誤用,死亡率與病死率是兩個最容易混淆的指標。某病死亡率是觀察人群中某病的死亡頻率,一般以10萬分率表示;某病病死率是某病患者中因該病而死亡的頻率,一般以百分率表示。前者反映人群因該病而死亡的頻率,后者反映疾病的預后。部分作者常將某病住院病死率誤為死亡率。例:“我科收治感染性休克20例,死亡10例,死亡率為50%。”很明顯將住院病死率誤作死亡率來討論。

總之,醫學論文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的價值和水平。醫學論文撰寫是醫學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有固定的格式可依。只要按規范格式多寫多練,就能寫出文字細節和技術細節表達規范性好、學術價值高的論文。

篇(5)

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分為3個主要部分,即前置部分、主體部分和附錄部分。前置部分包括文題、作者及其單位、摘要、關鍵詞;主體部分包括引言、臨床資料(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附錄部分包括圖表、照片和作者附言等。常見問題如下:

1.1來稿中常見題名過長、修飾詞多、有副標題。例:“關于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淺析及對策”、“急性胰腺炎臨床分析(附50例資料分析)”。題名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其構成一般含研究對象、論文所解決的問題及其貢獻所在,應簡短精煉、準確得體。以20個字內為宜,盡可能少用副標題,多余的字詞盡量刪除。上例應改為:“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急性胰腺炎50例臨床分析”。

1.2來稿中很多作者漏寫關鍵詞與前言,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單詞或術語),是論文的信息點和檢索點,一般從題目中選,若題內關鍵詞不能充分表達論文的中心內容,就要在摘要及文內選擇,每篇論文中應專門列出3~8個。還有一些作者直接寫臨床資料而沒有寫前言,沒有介紹疾病概況和收集資料的具體時間、地點及治療例數。前言是論文的引子或開場白,是對正文主要內容的簡要說明,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一般占全文的1/8~1/10。例:

尖銳濕疣(CA)是人類瘤病毒感染所致的增生性性傳播疾病,雖然治療方法較多,但容易復發。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筆者在皮膚性病門診收治110例CA患者,在應用激光去除疣體的基礎上,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局部外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3有些作者在寫摘要時不按規范格式或盲目按格式堆砌資料數據,以致主題不明、層次不清。摘要是從論文中提煉出來的要點,扼要地向讀者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全文的高度濃縮,限200字內。醫學期刊多要求以結構式摘要撰寫,分為: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個部分。例:

目的:探討局部外用藥預防尖銳濕疣復發的效果。方法:激光除疣后治療組55例外涂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對照組55例肌肉注射重組人干擾素α-2b。結果:治療組復發率(14.2%)低于對照組(30.8%),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外涂,預防尖銳濕疣復發療效確切。

1.4在臨床資料部分中,很多作者不交代病例選擇標準、診斷標準及療效標準,不交代分組設計方法,結果部分常見數據羅列、整理方法不當,討論(結論)部分沒有結合其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沒有陳述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作出相應結論。寫作時應避免以上情況。

1.5參考文獻的問題:①未按正規格式書寫,缺年代、頁碼、或著者不全。②參考文獻陳舊:常見十幾年前的文獻還被引用,應引用近5年的文獻。③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序號未在正文中標出。在標注時要注意在論文題目、摘要、各層次標題尤其是一級標題上不能標注,因其是對整篇文章的概述;在結果、結論部分中也不能標注,因這是作者本人研究的成果和定論,不可能源于他人的研究;應在相應的分析討論中引用相關的參考文獻并標出序號。④內部資料、論文匯編、預印本等未正式出版的、通常不易索取的資料要避免列出。

2.醫學論文寫作表述規范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論文是運用語言文字、圖表、數字、科學符號等來表達其內容,要求做到主題突出,論據充分,文字簡潔,條理清晰。要寫好醫學論文,必須了解其特點,正確運用表達方式。

2.1數字及計量單位的使用

在醫學論文中數字的使用頻率很高,作者要了解數字使用的規則和要求,準確表達論文的內容,需注意以下幾點:

2.1.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例:20世紀80年代。

2.1.2年份要用全稱,不能簡寫,如1998年不能寫成98年。

2.1.3并列的阿拉伯數字、百分號、外文字母之間不應用頓號隔開,要用逗號。例:劑量分別為5,10,15mg/kg。百分比之間不能省略百分號,例:33%~56%。描述病變面積或體積時不能省略單位,例:2cm×3cm,6cm×6cm×8cm。

2.1.4數字為詞素構成定型的詞、詞組、縮略語或具有修辭色彩的語句不用阿拉伯數字而用漢字,例:二倍體、三葉蟲、十二指腸、三大作用。

2.1.5時間與時刻應用混亂,如將“第3天”寫成“第3d”,“術后3d”寫成“術后3天”。實際上,d,h,min,s為時間的計量單位符號,不能用來表示時刻,術后3d表示術后第4天。

2.2常用名詞術語表達錯誤

醫學論文要求語言平實、不修飾,常用名詞術語較多,應注意行文簡潔、用字規范。來稿中常見的錯別字、詞如下:煩躁誤寫成煩燥,繁瑣誤寫成繁鎖,妨礙誤寫成防礙,肺原性誤寫成肺源性,交代誤寫成交待,松弛誤寫成松馳,縱隔誤寫成縱膈,預后誤寫成予后,輻射誤寫成幅射,糜爛誤寫成靡爛,抗生素誤寫成抗菌素,剖宮產術誤寫成剖腹產術,心肌梗死誤寫成心肌梗塞,應激反應誤寫成應急反應,辨證論治誤寫成辯證論治。特別注意的是一些作者常將癥、證、征混淆,將適應證誤寫成適應癥,綜合征誤成綜合癥。癥是指癥狀,一般指患者的主觀不舒適、不正常的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如頭痛、惡心、腹脹等;征指體征,指醫生通過對患者的檢查而得到的客觀表現,如肺部羅音、肝脾腫大等;癥是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勢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作的結論[1],不應混淆。另外,文章中第一次出現的縮寫詞應給予解釋。

2.3不能正確使用表格

表格用以闡述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在來稿中,統計表常見的問題是標題過于簡略或繁瑣,表內層次不清,線條過多,填寫阿拉伯數字沒有對位,保留小數的位數不一致。正確的統計表應該簡單、明了,能夠說明各統計量之間關系和差異。需注意:文章中的數據能用文字表達的盡量不用表格,若用表格請采用三線式統計表,并且將表格中的共同單位提出來標示于表格頂線右上方,不能把幾種不同性質的統計量羅列到同一表格內。

2.4統計學處理問題

2.4.1統計方法的選用:一些作者經常混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是先將觀察單位按性質或類別進行分組,然后清點各觀察單位的個數所得的資料,如根據治療結果計算出的治愈率、有效率、病死率、陽性率等。計量資料是對每個觀察單位用定量方法測定某項指標數值大小所得的資料,如身高、體重、脈搏、血壓、濃度、白細胞總數等。計數資料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χ2檢驗或U檢驗,計量資料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t檢驗或F檢驗。

篇(6)

 

1935年8月14日,《社會保障法》的簽署標志著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正式確立,但其援助對象卻僅限于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殘疾兒童。二戰后至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社會保障政策逐步完善,內容涉及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諸多方面,使美國社會保障形成特色,并成為名副其實的“福利國家”。[①]1970年后,隨著凱恩斯主義政策的失靈,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漸陷入困境,社會保障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出來,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成為政府與民眾關注的焦點。

一、社會保障與財政危機

美國的社會保障分為三大類: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險項目主要有老年保險、傷殘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事故保險和醫療保險。社會救濟項目主要包括:“補充收入保障”(對65歲以上未得到社會保險的貧困老人 、盲人和殘疾人發放救濟金)、“撫養未成年子女家庭補助計劃”、“醫療補助”和“食品券補貼”。社會福利項目主要有公共醫療保健、教育津貼和“公共住宅補貼”。社會保障援助對象擴及失業工人、退伍軍人等在內的各個階層和群體,社會保障的項目也多達300多項。[②]加之領取者標準的降低,社會保障的受益人數持續增多。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社會保障各項目最低標準提高,開支不斷擴大。以醫療保障為例,醫療手段的現代化使美國的醫療費用迅速上升。心臟搭橋手術的費用1970年為1.4萬美元老年人,到1991年增至40.7萬美元,[③]漲幅驚人。許多醫生為避免治療不當引起訴訟,往往從事“防御式行醫”,即讓病人做許多不必要的化驗并常常要求其他醫生會診,使患者支付了一定數額的不必要的醫療費用。“第三方付費”的付款方式也沒能鼓勵病人和醫生在要求活建議化驗和治療方面實行節約。醫生不考慮廉價實惠的藥方和治療手段,患者及其家屬也往往追求費用高昂但風險小、治療效果好的醫治手段,造成許多代價昂貴的技術過度使用。美國的醫療費用因此不斷上漲,其總支出、占GNP比重和人均費用增幅都比較大。(見表1)

表1 1950-1990年美國醫療費用增長情況[④]

 

 

  全國總計(億美元)

占GNP比重(%)

人均費用(美元)

1950年

127

4.4

82

1960年

269

5.3

146

1970年

750

7.6

350

1980年

2475

9.4

1049

1990年

篇(7)

在由公立醫院占主導的英國醫療體系,政府早已建立了醫療服務信息的強制性披露制度。1999年,英國設立國家醫療規范研究所,專門制定醫療服務規范。2001年,英國衛生部設立健康促進委員會,評價并公布醫院的服務質量和經營績效。健康促進委員會的功能于2004年被醫療服務調查和審計委員會取代,而后者的功能于2009年又被醫療和社會保障服務質量委員會取代。2006年,英國政府推出名為Choose and Book的網上掛號系統。患者可在這個系統中按距離遠近搜索醫院、查看醫院的預計等待時間。2007年,政府建立新網站,為病人提供更為詳細的信息供其選擇,包括:醫院的距離遠近、不同科室的平均看病等待時間、死亡率、感染率、門診量、停車場等。

在由私立醫院占主導的美國醫療體系,政府也創辦了免費提供醫院距離遠近、死亡率、感染率、患者評價等信息的網站。

篇(8)

淡定、低調,思維敏捷、步履穩健,這是我對86歲高齡的王振義的第一印象。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它類型繁多,兇險無比,死亡率極高,素有“血癌”之稱,而且,因為一直都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和死神角力的過程中,醫生和患者總是失敗的一方。王振義從事的就是白血病研究。

王振義,江蘇省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他在醫學上的最主要貢獻是次利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分化,在臨床上極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緩解率和長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可不是一般的風險,是人命啊!”

1985年的一天,在上海兒童醫院,5歲小女孩小靜,因發生高燒,口鼻流血,肛周膿腫,內臟多處感染,生命危在旦夕。她患的是令人膽寒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是“血癌”,是絕癥,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最兇險的一種,發病急驟,死亡快。快到什么程度?從進醫院到死亡,往往不超過1星期,甚至只有兩三天。

那時候血液病專家王振義時任第二醫學院院長,他的夫人謝競雄是上海兒童醫院的兒科血液病科醫學顧問,白天與主治醫生診治了這個病孩,晚上,她回家與丈夫討論怎么辦。

王振義徹夜難眠,他提出了設想:給病孩口服“全反式維甲酸”。此時,唯有這種藥有可能挽救小靜的生命。

上海第六制藥廠生產的“全反式維甲酸”,原本是用來治皮膚病的,但王振義團隊包括研究生已做了多年實驗:在顯微鏡下清晰看到,大量急性早幼粒細胞在這種藥物的作用下,奇跡般地“改邪歸正”,變成了正常發育的細胞。王振義提出,既然已束手無策,病孩必死無疑,為何不試一試這種藥?

妻子疑慮重重:“你們的實驗是在體外做的,進入人體后究竟會怎樣?假如不起作用導致人死亡,我們能說得清嗎?”

王振義沉吟片刻:“這我也想到了。可凡事總有第一次,第一次總會有風險,對吧?”

“正因為是人命,就更有必要、更值得去冒這個險了。假如成功,可以挽救多少人命?”

妻子深深地嘆口氣:“我何嘗不想救人命。可要不成功呢?麻煩就大了!你能保證成功?”

王振義默然了。的確,他無法保證。

這天,妻子回到家眼圈是紅的,她告訴丈夫:小靜已氣若游絲,每一分鐘都面臨死亡的威脅。

寂靜中,王振義直視著妻子的眼睛,一字一頓的語速加重了每個字的分量:“競雄,你我都是醫生,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對吧?救人一命是天職――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

奇跡出現:服藥3天,小靜病情沒有繼續惡化;1星期后,原本燒得神志不清的病孩睜開了眼睛;1個月后,病情完全緩解……

24年后的今天,當年的病童已變成一位健康的青春麗人!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口服“全反式維甲酸”成功痊愈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例。

歷史要改寫了

有人認為,這一例也就是“瞎貓碰到了死老鼠”,王振義卻因為有了這第一例而變得更加勇氣百倍。在他的安排下,研究生黃萌茸騎著自行車到全市各家醫院去尋找,找什么?找病人!每找到一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人,就與該院的主治醫生商量試用他的新療法。就這樣,王振義擔著天大的風險,在該年采用“全反式維甲酸”又陸續治療了24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病情緩解率超過了90%。

王振義的一位部下回憶起當年的事情至今仍然“心有余悸”:“想想,這24人,個個都已被‘宣判’了‘死刑’――要不然家屬肯讓我們治療嗎?但其中哪怕只要有一個出了問題,就會前功盡棄,王老師那會已經是名醫、教授、校長,弄不好名聲也完了,前途也沒了!”“而且,你不能想象當時的條件有多差!”

的確,當時王振義表現出了很大的勇氣。沒有人強迫他去承擔這份風險,他也可以做十個八個見好就收,但他就像是穿上了“紅舞鞋”欲罷不休,越治越堅定,越難治的病人越上勁。

他心里太明白了:從1個成功病例到24個成功病例――這意味著他們已在兇險莫測的白血病領域里,大海撈針般找到了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正在神奇地打開一個人類醫學史上從未開啟過的“鎖”――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與這種惡疾的殘酷抗爭中,人類敗績累累,但從此刻起歷史要改寫了。

其實,他是在等這一刻

作為醫生的王振義,早在1959年就領教了白血病的兇險與恐怖。那一年,他曾喊出不切實際的口號“三年攻克白血病”,醫院領導于是交給他一個白血病病房,希望他在短期內攻克這個不治之癥。他以極大熱情投入工作,可短短半年之內,便眼睜睜看著60個急性白血病患者一個接一個死去。因為化療,他們瀕臨死亡時的面容是如此痛苦萬分,使王振義的心如遭到電擊般劇痛。這慘痛的經歷,既使他對化療的方法打了問號,也激勵著他去深入研究白血病的致病機理,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

“”打斷了一切研究工作。1978年,大學恢復了秩序,王振義擔任第二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他從外文雜志中獲得了一個重要信息:以色列專家1972年在小鼠實驗中證明,白血病細胞能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逆轉,分化成熟為正常細胞;由此,他們提出了對癌細胞“誘導分化”的大膽設想。王振義對筆者解釋:“誘導分化”就是用某種藥物,誘導癌細胞正常分化發育,不要瘋長,不要到處亂竄破壞其他組織,使之“改邪歸正”,變成正常細胞。

無疑,這是一條不同于化療的創新思路!對于苦苦探索“突破口”的王振義來說,不啻是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他與血液科的孫關林等醫生反復商量,把“誘導分化”的技術路線,確定為對白血病研究與治療的主攻方向。而第一步,是要盡快找到一種會分辨“敵我”、并對“敵人”實施“誘導”的藥物。

就像大海撈針,實驗整整做了2年,一無收獲。

1983年,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在美國一家雜志上:實驗證明,新鮮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可在“13順維甲酸”作用下,向正常細胞逆轉。

既然美國人用“13順維甲酸”有效,我們也來試呀。反復打聽,國內的廠家只能合成出“全反式維甲酸”。那么能否從國外進口一些來做實驗?行不通!據了解,上海另一家大醫院已試著從美國買“13順維甲酸”,2000美元一療程!一療程下來,效果為零!誰也不知道究竟要做多少個療程才能見到效果?也許1年,也許3年、5年!

振義決定另辟蹊徑。他想,“維甲酸”是維生素的衍生物,“13順”與“全反式”均屬于“維甲酸”的同分異構體。何不試試用“全反式維甲酸”來做實驗?

日復一日地重復,無數次的失敗。王振義殫精竭慮,不斷調整實驗方案。半年后曙光初現,1年后,“全反式維甲酸”對“早幼粒細胞”的“誘導分化”效果已確定無疑!

此時的王振義,就像一頭瞪大了眼睛、屏聲斂息等待獵物出現的雄獅。是的,他在凝神等待著一個寶貴的契機,一個可以把“全反式維甲酸”推向臨床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小靜的出現,就是那24名奄奄一息、愿意“死馬當活馬醫”的白血病患者的出現。

他等到了這一刻!這24例成功的病例,是白血病臨床醫學上的首創: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國外著名機構證實了小藥丸的奇效

在臨床證明了“全反式維甲酸”的神奇效果后,王振義即刻著手第二件事:推廣,以搶救更多命懸一線的患者。

推廣最大的困難是藥物供應不上。當時全國僅上海第六制藥廠能生產“全反式維甲酸”粉劑,主要用于出口――外國人用它做化妝品。這種原始的粉劑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序做成藥丸,才能提供給病人服用。由于尚不能形成批量,廠家不愿生產。于是,醫院特別開了個小車間制作藥丸。后來藥用量逐漸大了起來,不僅國內一些大醫院來要,國外也來要――因為只有中國才能提供這種成藥呀!國外多家著名血液研究機構也加入了臨床試驗的行列,同樣證實了這些包裝普通的小藥丸所產生的令人震驚的奇效:1993年,法國Fenanx的54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例完全緩解率達91%!1995年,美國Warrell的79例病例完全緩解率達86%。

1995年,美國《科學》雜志在報道該成果時指出,已有2000例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受益。

為了盡快推廣新療法,王振義小組從1987年起撰寫了一系列論文,論文的第一署名人是研究人黃萌茸及其他醫生,最后一位署名人才是王振義――這是他一貫的作風:把合作者、特別是把年輕人推到前臺。

“但在向國際一著名血液學期刊投稿時,論文兩次被質疑。第一次說結果令人懷疑,學術上有問題;第二次說英文寫作有問題。當時,一位著名的美國血液學教授正在上海訪問,他看了研究結果后覺得很不公正,于是按美國人的英文標準將論文重寫了一遍,并要求該期刊務必接受,這樣論文才得以發表。后引起轟動,被譽為白血病治療的‘中國革命’。”――這是現任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院士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生物醫學專家時給中科院研究生講述的一段故事。

國際大獎“從天而降”

1994年初春,一封邀請函飛越重洋來到了王振義的辦公桌上,他打開信函愣住了:自己被授予本屆“凱特林癌癥醫學獎,與法國同行勞倫•德古斯共享”,特邀請他親往領獎。此獎被公認為世界腫瘤研究的“諾貝爾獎”。

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餡兒餅”!因為王振義并未申報過此獎,或者說從未奢望過獲此殊榮。“這也說明了該世界頂尖研究機構的一種風格:實事求是。只要證明了你的科學成果是真實的、有價值的,他們就認可,就褒獎,就推廣,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也不管你過去名氣大小――而這一點,當時在國內的科技界是欠缺的。”王振義的語調依然淡定與平和。

領獎的地點是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大廳。1994年6月15日,富麗堂皇的主席臺中央,并立三面國旗:美國旗、中國旗、法國旗,分別代表獲獎者的祖國。一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次有中國人登上這個領獎臺。

當年,王振義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后他又陸續榮獲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臺爾杜加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塞曼獎。

師生三人都成了院士

1986年,當“誘導分化”在白血病臨床取得重大突破時,遠在巴黎讀博的一對年輕夫婦獲消息后興奮不已。這對夫婦就是陳竺與陳賽娟――“”后王振義最早收下的兩個碩士生。

陳竺捧著導師來信對妻子說:“臨床藥物的成功,需要得到機理研究的支持,才能具有普遍意義。我認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從分子生物學的理論高度來進一步闡明王老師的臨床效果。我們回去,和王老師會師!”

這也正是王振義的殷切期望。他深深懂得:臨床藥物的成功,只是成功的一半;從分子與基因的高度,弄清白血病的致病機理,以及“全反式維甲酸”如何在人體中起作用――這,才是征服這種惡疾的最高層次的挑戰。

正是出于這種前瞻性的遠見,早在他擔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期間,就力薦了3位中青年醫生去美國進修分子生物學。陳竺就是1984年到法國的,2年后陳賽娟也過去了,夫婦倆同在圣•路易醫院血液中心實驗室。當初委派他們出去時,有人說,國外條件優越,讓他們出去恐怕會雞飛蛋打,回不來了,但王振義不為所動,因為他太了解自己的學生了。

“一個能成就大事的人,一個可造之材。”王振義在背后如此評價學生陳竺。在導師眼里,陳賽娟也不遜于陳竺:超常的勤奮、堅韌,并常能發現實驗中一些容易被別人忽略的“蛛絲馬跡”。1989年7月,雙雙獲得博士學位的小夫婦倆,手握醫學世界最前沿的新式“武器”分子生物學,懷抱著由法國同行贈送的價值10萬美元的科研試劑,回到了瑞金醫院下屬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

初創的研究所條件之簡陋超出了小夫妻的想象,由于連保存試劑的低溫冰箱都沒有,他們一路上小心翼翼帶回來的10萬美元試劑,一星期后竟全部報廢!

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騎著自行車、帶著瓶瓶罐罐到外邊實驗室“借做”實驗,成了陳竺每日的“功課”,而王振義則開始了真正的“七十學藝”,戴著老花鏡向自己的學生,刻苦學習分子生物學。而陳賽娟呢,則成了王振義老師和陳竺研究之間的橋梁。

這真是絕佳的黃金搭配!后來,這師生三人都成了中國的院士,成了身懷絕技、名揚國際醫學界的醫學大師!

1990年,研究小組找到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特殊基因改變:即15號染色體與17號染色體各自發生臂斷裂,然后互相交換,在結合點就出現一個新的融合基因,最終導致細胞癌變。這樣,就從分子學高度揭示了該病的發病機理。

同年,研究小組又發現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殊亞種”――此類患者對“全反式維甲酸”毫無反應。他們進而克隆了導致癌細胞產生對維甲酸耐藥性的新基因――這是我國生物醫學領域中第一個克隆出來的新的人類疾病基因。之后在實驗中證實了其致白血病的作用。

現在,美國、法國等同行遇到“特殊亞型”病例,都要專程送到中國,請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鑒定后才作定論。

讓賢:王振義的拋物線理論

陳竺的每一個成績,王振義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他無比欣慰地認定:昔日的學生如今已超過了自己,該讓位了。

瑞金醫院院長接到王振義的辭職報告十分為難。不錯,陳竺是非常優秀,但從某種意義上,上海血研所所長這個位置代表著中國血液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王振義當之無愧,他剛榮獲凱特林大獎又入選了院士,如日中天,雖然71歲了,但身體不錯,有什么必要讓位呢?

但王振義的理由讓人感動也令人深思。他說,人生就像拋物線,人的體力、創造力達到某個高度后就不可避免地要進入下降趨勢――這是自然規律。我主張,有能力時努力干,一旦進入“下降通道”,就要有自知之明,讓更有能力的人來干。

他說,陳竺年富力強,人品優秀,學術上勢如破竹,現代醫學發展很快,血研所要不斷創新,“因此,請你們尊重我的意愿。我最樂意看到的,是血研所能不斷挑戰新的高度。至于我個人,退下來后也不會賦閑著,我會當好顧問,當好士兵。”

王振義堅請“讓位”的事,在陳竺、陳賽娟心中激起了一陣陣熱浪。在他們科研攻關的路上,始終有導師的相提相攜。十幾年后的今天,陳竺、陳賽娟早已雙雙成了院士,陳竺還成長為共和國的衛生部長,陳賽娟早已接過了上海血研所所長的擔子。

更令王振義欣慰的是,所里的良好學術氛圍代代相傳。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陳國強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我們研究所比作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樹,王振義老師是樹之“根”,陳竺、陳賽娟老師是樹之“干”,而我們,就是旺盛繁茂的“青枝綠葉”。

篇(9)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生與遺傳、過敏、感染因素及某些藥物等有關。急性發作期時,由于細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伴不同程度的粘膜水腫,腺體分泌亢進,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氣急、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加劇,伴可逆性氣流受限,可經治療緩解。我院呼吸內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氣管哮喘13例,現將其急性發作期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呼吸內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氣管哮喘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齡53~79歲;急性發作期均表現煩躁、全身大汗、嚴重弊悶、端坐呼吸、心率110~140次/分,經皮測血氧飽和度80~90%,可持續數小時或更長時間,療程7~21天,經治療后均好轉出院。

2、護理

2 .1心理護理

哮喘病人急性發作期,病情重,情緒緊張護理論文,擔心治療效果,懼怕操作檢查。在進行治療時,應關心體貼病人,通過親切的交談,真誠的態度,消除患者的恐懼與不適應。動作輕柔,操作熟練,贏的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訓練病人逐漸學會放松技巧及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穩定的情緒,利用自我調節的方法可以起到藥物難以調節的作用。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心理問題,有利于提高哮喘的治療成功率。

2.2舒適護理

舒適護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減低不愉快的程度論文格式。將患者安置在安靜、通風好的病室,病室內不宜放置花草;哮喘發作時,患者全身大汗,常采取強迫坐位,應給予及時擦干汗液,更換清潔衣褲、被褥;不能平臥者,給予適合的支撐物,如移動餐桌、升降架等,指導患者兩臂前撐,兩肩聳起,以助用力呼吸,發作過后可采用側臥位休息。至少2小時更換一次,避免骶尾部受壓時間過長,導致壓瘡。

2.3病情觀察

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人癥狀、體征的變化,詢問其呼吸困難的程度,觀察輔助呼吸肌的活動情況,有無冷汗、發紺、咳嗽、咳痰,胸部有無哮鳴音,測量和記錄體溫、脈搏和呼吸及哮喘發作的持續時間。配合醫生監測肺功能指標,進行動脈血氣分析,以便準確判斷療效。如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突然增多,呈黃色伴發熱,可能為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如病人突然出現一側胸痛伴嚴重呼吸困難,應考慮氣胸的可能;當PaO2<8kPa、PaCO2>6.67kPa時,說明病人已經進入呼吸衰竭狀態。 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護理論文,并做相應的護理;哮喘發作有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有窒息等危險,可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因此,床旁備好氣管插管的設備和物件及各種搶救物品,配合醫師搶救。

2.4.用藥護理

遵醫囑給予支氣管擴張劑、激素等藥物以緩解氣道炎癥和水腫。氨茶堿是有效解痙、止喘藥物,靜脈推注時,若濃度過高、速度過快,可導致惡心、嘔吐,甚至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導致死亡。故在使用時,應在觀察藥物療效的同時密切注意其不良反應。激素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有效藥物,但副作用較大,須注意觀察。霧化吸入治療可以濕化氣道,稀釋痰液,利于排痰。告知病人用口吸氣,用鼻呼氣。在霧化吸入治療結束后后,應注意幫助病人翻身拍背,引流排痰,必要時可吸痰,及時漱口。

2.5氧療護理

病人哮喘急性發作期、PaO2<6.67kPa、發紺,給予鼻吸氧或面罩吸氧,一般鼻塞吸氧時氧流量2~4升/分,面罩吸氧時氧流量4~6升/分,吸氧期間15~30分鐘巡視一次,保證氧療安全,有效。使PaO2保持在9.3kPa以上即可。當PaO2>6.67kPa時,應改為持續低流量(1-2L/min)吸氧。因高流量吸氧會使氧分壓繼續上升,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化學感受器對呼吸中樞的興奮作用消失,導致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而誘發肺性腦病。吸入的氧氣需加溫濕化,以減少對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2.6飲食護理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間也營養消耗大,體內的水分、蛋白質等大量消耗流失,應及時給予補充,增強機體抵抗力論文格式。因此,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每天飲水1000~3000ML,并根據患者的飲食愛好護理論文,給予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同時,要向患者解釋合理飲食對增強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盡自己的努力多進高營養食物。不能由口進食者,必要時可靜脈補充營養。

2.7排痰困難的護理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患者會伴有咳嗽、咳痰。痰液阻塞氣道,可增加氣道阻力,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難。因此,促進痰液排除是重要的護理措施之一。鼓勵病人主動咳嗽咳痰,幫助病人翻身,叩背。叩背時,手指并攏稍合拳,由兩側向中央,由下而上,必要時給予吸痰。霧化吸入治療可以濕化氣道,稀釋痰液,利于排痰。在霧化吸入治療結束后后,翻身叩背,引流排痰,必要時可吸痰,及時漱口。

3、小結

篇(10)

黃潔夫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腦死亡診斷標準已經很明確,只是由于中國沒有腦死亡立法,醫生不能宣布病人腦死亡而已。現在中國加入了包括WTO、WHO在內的很多國際組織,經濟不斷發展,邁向小康社會,如果要在世界上成為更有影響的科技強國,制定腦死亡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接受采訪時黃潔夫指出,腦死亡作為一種更科學的診斷標準,目前已經被包括中國在內的80個國家所承認,已有14個國家為此立法。1986年以來,我國的醫學專家就在為腦死亡診斷標準以及立法多方呼吁。中國衛生部的腦死亡診斷標準已六易其稿,但仍然沒有進入立法程序。那么,實施腦死亡究竟有何意義,實施腦死亡的障礙又在哪里?

腦死亡立法對中國司法界是個新課題

黃潔夫認為,腦死亡立法是對幾千年死亡觀念的突破,同時判斷腦死亡是人命關天的事。中國有關專家在討論制定腦死亡診斷標準中,十分強調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充分體現國際腦死亡研究最新成就,使診斷標準做到科學性強、實用性強、可操作性強。

由于腦死亡立法對中國司法界是個新課題,又有傳統、宗教等影響,中國人接受新的死亡概念可能會有個過程。因此,黃潔夫強調:心跳呼吸停止和腦死亡兩種概念可以同時并存,群眾選擇死亡界定可以擇其一或兩種標準,允許有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在轉變傳統觀念的同時,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等有關部門還要做好幾方面的準備:確定腦死亡診斷標準、檢查技術規范以及管理程序。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立法。

腦死亡不等同于“植物人”

作為一名醫生,黃潔夫強調指出,腦死亡不同于植物人。他說,絕大多數人在生命的盡頭首先是呼吸、心跳停止,但也有百分之五的人因腦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疾病等,首先出現的是包括腦干在內的全腦不可逆的器質性損壞,這就是腦死亡。很多人將腦死亡與植物人相提并論、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個不同概念。

黃潔夫說,臨床上所指的腦死亡,是指包括腦干在內的全腦功能喪失的不可逆轉的狀態。腦死亡有別于“植物人”,植物人腦干的功能是正常的,昏迷是由于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損害或處于突然抑制狀態,因此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腦干反應,少數病人還有可能一朝蘇醒。但腦死亡人全腦呈現器質性的損傷,無自主呼吸,腦干反應消失,腦電波是一條又平又直的線,經顱多普勒B超顯示腦死亡。所以說,腦死亡是永久的,不可逆性的。

黃潔夫指出,一個已經腦死亡的患者,在憑借機器和藥物的情況下,發展到心死亡,平均約有7天時間。其間,醫務人員不得不進行大量無效的“搶救”工作,而一個腦死亡者,每天要花數千元錢以維持呼吸心跳。對死者來說,這種做法既不科學,也無價值。“腦死亡立法不僅僅是為了節約資源,放棄明知無效的搶救,也是為了讓人死得有尊嚴些。實施腦死亡標準,為腦死亡立法,是尊重科學,移風易俗的表現”。

腦死亡立法有利于器官移植

很多人認為,腦死亡法出臺后,所有人都必須按腦死亡標準來判定死亡。事實上,腦死亡只對那些生前自愿捐獻器官的人實施,如無意捐獻器官,則不在腦死亡診斷之列,可用心死亡標準。

上一篇: 專科護理畢業論文 下一篇: 水利工程投資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安国市| 城固县| 徐闻县| 富阳市| 乐业县| 鹤峰县| 榕江县| 石棉县| 甘德县| 广汉市| 屯昌县| 宁南县| 翁牛特旗| 西城区| 法库县| 玉龙| 泽库县| 荥经县| 修文县| 海淀区| 论坛| 菏泽市| 芒康县| 肇源县| 信阳市| 天气| 赞皇县| 青川县| 商水县| 根河市| 芮城县| 巍山| 中牟县| 湘阴县| 怀安县| 两当县| 根河市| 景宁| 苗栗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