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4:54: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制作技巧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不管是畢業論文、期刊論文,還是學術論文,對于大家來說寫作都是有一定的難度。想要完成論文的寫作,掌握論文的寫作技巧、論文的結構、論文寫作注意事項就是必不可少的。說起來,論文的每個部分寫作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掌握了寫作的技巧寫出合格的論文并非難題。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一下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幫助大家更好的完成論文寫作。
論文應立論正確、推理嚴謹、說明透徹、數據可靠。
論文應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敘述準確、文字簡練、文圖規范。對于涉及作者創新性工作和研究特點的內容應重點論述,做到數據或實例豐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獻資料必須注明來源,使用的計量單位、繪圖規范應符合國家標準。
相信上文的介紹讓大家對論文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論文寫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論文初稿結束之后,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修改才能最終定稿。論文寫作水平的提升必須依靠大量的閱讀和練習得以實現,因此大家平時一定要多多閱讀高質量的論文,論文寫作時多花點心思打磨,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就能發現論文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緊貼學生實際,布置養成性作業
設計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求得合理的答案。所以,作業設計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貼近”既包含設計的作業在難度、廣度和形式上要符合學生對語文素養發展的實際需求,也包含設計的作業要體現學生主體個性發展的實際需求。這樣,作業設計才能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健康發展。由于學生語文基礎差,底子薄,學習習慣有待完善,因此生字、詞和抄寫,釋義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作業形式,更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作業習慣。經過多年的觀察,這種簡單的作業形式適用于我校的絕大部分學生,有利于他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他們從小沒有培養起注意力集中的學習習慣,能夠準確無誤地抄寫對于他們都是一項難度不小的問題,這也許被好學校的初中語文教學早以棄之不用的作業形式,卻非常適合我們學校,教育要為學生服務,只要是切合學生實際的就應該堅定不移地拿來為我所用。我們的學生家中有電腦的屈指可數,沒有一個能上網,因此就不能布置需要上網查資料的作業。
二、緊貼學科特點,布置有語文味的作業
語文作業的科學設計,應該體現出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符合語文學科教學的運行規律;否則,就會失去作業的促進功能,降低作業訓練的效益。語文教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教學具有本質區別,它的特質主要體現在:(1)語文教學內容是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與藝術性的自然復合。(2)學習主體對語文信息的內化過程,是按照陶冶性轉化與感悟性養成的方式運作的。(3)語文信息的教學傳導要達成的理想狀態是目標預設和思想生成的對立統一,有預設才有吸收,有生成才有提高。所以,語文作業的科學設計應當與以上這些學科教學特點相適應,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做作業與學語文對口銜接。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也提示我們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也要將觸角伸向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這樣,作業就不至于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相反,能成為學生放飛思維平臺,讓他們什么時候都有話可說,也學著有話會說。可以臨帖,培養他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可以聽新聞,鍛煉他的聽力;可以自己錄音,提高他的朗讀水平;可以閱讀美文名篇,擴大他的閱讀面;可以走進社會,挑出街頭錯別字;可以辦手抄報,全面發展自己。
三、緊貼學生年齡特點,布置有興趣的作業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習,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不論什么時候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新奇感,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其進人最佳學習狀態,我們的教育目標也就更容易達成。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教學中我摒棄了傳統的教學程序,干脆讓他們自己回去看,上課時讓他們自由組合表演課本劇。同學們一下來了興趣,從表演課本劇的情況看,回去不但讀了情節,還分析了動作、個性。互相配合研究情節,設計對話。這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主旨,更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動腦、互相協作的能力。
四、緊貼學生差異性特點,布置有層次的作業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票賦及后天諸多的因素影響,存在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教師必須采取分層作業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由選擇的作業,自主完成習題的機會,讓他們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作業資源,增加作業的多樣性,從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把作業分為基礎A、閱讀B、寫作C三種類型。A類作業主要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如抄抄詞語、練練字,加上此類學生大多不夠自覺,預習作業等強制性地要求他們做在本子上交老師批閱,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B類作業主要完成課外閱讀及摘抄任務,一周須閱讀并摘抄3次以上,同時寫下簡單的評析文字,掌握閱讀規律,以讀促寫。C類作業則以寫促讀,規定每周至少練筆3次以上,長短不限,養成細心觀察,善于思考,隨時記錄的習慣。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再根據他們測試時的基本情況及平時表現進行二次分類,試行一段較長的時間后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這樣的語文作業,學生感覺受到了尊重,增強了自,因此能自覺完成作業。
五、緊貼生活實際,布置生活性的作業
從近年來中考、高考的作文實踐中發現,很多孩子不善于觀察生活,不會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尋閃光點,為了應付考場作文,編造出很多悲慘故事,什么爸爸有病,媽媽出車禍,好像不出點事,就發現不了生活的美。在作業設計中就有意強化這一點,切合他們的家庭環境,干脆就讓他們利用周六、周日和父母一起工作一天。學生們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勞動,很多在工作中還要承受白眼兒,當周的周記及后來的作文中都表現出來,看到了子女對父母的心疼,更多的則是對父母的理解。這樣的作業設計已超出了語文學習的范疇了,這種貼近生活的作業更多則是一種道德、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功在語文,利在一生的。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黃曉林.推銷技巧與禮儀課程的教學策略[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B12):71-73.
[2]崔平.推銷技術與商務談判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機械職業教育,2000,12:16-16.
[3]雷海艷.淺談“商務談判與推銷技巧”的案例教學法[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19(8):51-52.
[4]唐莉莉.情景教學在《推銷技巧》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3:113-113.
[5]崔玉華.推銷技巧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1):51-53.
[6]易明霞.推銷技巧實踐性教學淺析[J].當代經濟,2007,06x:131-132.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楊丹.模糊性法律語言的語用功能[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約翰·吉本斯.法律語言學導論[M].程朝陽,毛鳳凡,秦明,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1.
[3]X·M·弗拉斯科納,H·李·赫瑟林頓.法律職業就是談判[M].高如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尹桂鳳.投資審計現狀及面臨困難的探討[J].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12).
[5]呂毅,李文化.關于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問題的法律思考[J].湖南省審計學會五屆三次理事會首次理事論壇論文集,2008,(08).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高媛媛.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王雅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戰略定位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構想[J].南方金融,2012,(11):4-9.
[3]周軍.大型商業銀行小企業融資業務的拓展與管理[D].浙江大學,2014.
[4]韓鳳榮、劉克敬、陳寶啟.對外經濟貿易談判[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
[5]劉向麗主編.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一、營造和諧氛圍,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前提和關鍵。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機會,啟動創新思維,獲得創新成果。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師首先要營造一種 、平等、相互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標新立異、打破陳規。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實施主體性教育,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主體性教育是關鍵。“主體性教育”旨在弘楊人的主體性,讓受教育者自覺、主動、積極地參加學習和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推動主體發展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模式。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互相合作、質疑、分享,平時要注重一題多變的有意識的訓練。例如,當老師講“燃燒與緩慢氧化”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對燃燒現象有那些認識和了解嗎?”同學們發言后,對“燃燒”現象了解了很多。對燃燒能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但同時也會造成災害。
那么,同學們想探討“燃燒”的實質嗎?你們想解決燃燒造成的有關理由嗎?接下來老師就讓學生按著自己想要解決的理由,自我選擇學習方式,30分鐘后老師聽同學匯報學習過程和結果。有的同學看書理解燃燒;有的回憶氧氣性質學習時,說明燃燒的條件;有的通過討論合作的形式,研究設計“燃燒的條件”實驗方案;有的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了“自燃”是緩慢氧化產生熱量聚集引發的燃燒;有的同學通過組內的討論及老師的交流,了解了防止自燃的策略。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學習策略,獨立、地解決學習中的理由,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另外教師要多設計一些過程開放或結論開放的習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鼓勵學生從多個不同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這樣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深思理由,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潛能,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鼓勵學生聯想,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
聯想是思維的橋梁,歷史上有不少創造和科學思維難題的解決都得益于聯想。例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長期研究摸索苯分子結構的過程中,根據人類當時已掌握的有機化學知識很難對苯分子的結構作出合理的假設。直到有一天夜晚上打瞌睡時,在夢中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卷曲,忽然一條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轉不停。當他從夢中驚醒時由剛才的夢境產生聯想提出了苯環結構的假說,并通過了實驗證明了這一假設的正確性。
這一化學史上的趣聞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學會創新。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學生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培養學生敢于提出理由、闡述自己的觀點,大膽想、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書本,教師要多鼓勵少批評,多啟迪少壓抑,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 ,在研究、探索中不斷創新。
四、通過趣味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化學是中學化學剛入門的學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向創新學習的轉變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發現理由,意識到理由的存在呢?化學趣味實驗可以以其獨有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獲得新知。如尋找簡捷的實驗室制O2策略。有的學生首先在KClO3加熱分解的基礎上選擇Fe2O3、CuO等作催化劑制取O2,但此法與原法差別不大,談不上簡捷,也算不上創新。有的學生想到了用MnO2催化H2O2分解制O2,但反應劇烈,不易制約。
有的學生則想到氫氣可用啟普發生器制取,氧氣若也可,豈不是簡捷嗎?于是同學們選擇了反應物H2O2,并開始尋找合適催化劑的探索。學生試驗了沙粒、銅片、鐵片、鋅片、鉛片、錳片、土豆片、豬肝片、銀的粉末等,他們發現鉛片、錳片、土豆片、豬肝片、銀的粉末對H2O2的分解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通過有趣的探索性實驗,學生知道了動物中有過氧化氫酶可能性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設計出了實驗室制O2的簡捷策略(即以Mn、Pt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用啟普發生器制取氧氣)。這類趣味實驗可使學生對某一化學知識及原理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其涉及的知識往往超越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從而達到培養成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五、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新
化學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應重視“雙基”的教學,我們教學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上,要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深思、解決現實生活及社會中存在的理由,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新 。
這個方面主要指PPT制作技巧,flash制作技巧,以及其他一些制作課件的軟件制作課件的各種小技巧和方法。這類論文可以說成是技術類文章,完全站在制作者的角度來闡述各種觀點的。給小學教師以啟發,有一定的教程功能。但對制作者的技術要求也會相應比較高了。
二、從課件與課堂的配合技巧角度來撰寫電教論文。
這主要是說如何讓課件更有效的配合課堂教學,并起到根本提高學生學習效能的功效。這就不光要求制作課件者有著良好的制作技術,同時還要有一些設計頭腦,從課件中體現出以課件為工具的理念,是課件促進課堂教學,并非為了展示課件中的絢麗畫面或是豐富的課外知識。一切工具還是為了更好的配合課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而服務的。所以設計出簡單但卻很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突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的課件才是真正優秀的課件。這類論文所要闡述的就是如何讓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效果與課堂教學設計無縫對接。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課程,在農業領域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已成為高等農業院校本科生的選修課。課程主要通過對數據分析、圖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學習和訓練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針對本科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通過理論學習《農業科技論文寫作》難以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枯燥無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機會較少,理論課與最終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不合理,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均不高,造成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改進本科生《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的上課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農業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顯得很有必要。
近年來,多種辦公軟件的出現為《農業科技論文寫作》傳統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契機,大量作圖、分析、文本軟件的出現使數據的分析工作變得相對簡單,論文的呈現及寫作更加方便,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更加具體地將科技寫作中圖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過程呈現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實際寫作能力,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提供參考。
一、《農業科技論文寫作》教學形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效率較低
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差,課堂講授不夠生動,學生缺乏興趣;雖然現在大都采用多媒體教學,但仍是以傳統教學為主,教師是主講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理論性強、結構固定,而圖表的樣式卻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個課程側重于實踐訓練。因此,純理論的講述,學生很難全面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寫作實踐與理論課結合不夠緊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機會較少,且本身的實踐經驗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并不豐富;其次是畢業論文寫作時間與課程結合不緊密,往往在畢業論文寫作前的兩到三個學期已經完成這門課程理論學習,不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最終使得課程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三)理論教學與寫作訓練缺乏緊密聯系
目前關于學生對《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學習效果,主要取決于對農業科技的寫作訓練,單純進行理論學習,很難使學生掌握真正的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和技巧的練成更多地依賴于寫作訓練。因此,通過課堂的實際寫作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顯得非常重要。
二、結合Office軟件及寫作訓練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運用Office軟件在多媒體課堂進行輔助教學
由于科技論文固定的結構和抽象的寫作方法,在規定的學時內很難完成培養目標所需的教學任務。往往在堂課上,一開始需要先介紹論文各部分的結構和內容,這部分耗時的講解會使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使得接下來精心安排的寫作方式和技巧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老師感覺非常疲憊,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教學任務和目的難以完成。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講授寫作的理論知識和論文的基本框架,在學生掌握了論文結構的基礎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軟件來現場演示圖表制作、文字描述的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圖表制作的過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圖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點進行邏輯框架的講解,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寫作訓練的有機融合,改單純的理論課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課程。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多數學生對Office軟件界面都比較熟悉,且Office中的軟件具有較多的數據分析和繪制圖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論課結束以后,要求學生獨自運用Office磽瓿煽魏笞饕擔經使用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的授課效果。
(二)Office軟件在寫作訓練中的應用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理論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圖表制作和語言描述等內容。為更好更深入地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有必要將理論課程與課堂寫作訓練相互結合。然而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圖表制作以及煩瑣的細節使得學生在平時理論課學習中很難真正理解。在課堂上通過運用Office軟件進行現場演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軟件可以使學生掌握圖表制作和數據分析的細節,而Word軟件可以更好地呈現出文字描述的過程,以及論文的框架構成及整體邏輯。所以,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充分運用Office軟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論文寫作的過程,提高學生對寫作細節的認識。實踐證明,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理論教學與Office軟件在課堂上實踐操作有效結合起來,可顯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圖表分析數據、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擴展視野,提高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是農業類本科生必學的一門課程,因此,寫作訓練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堂所學的東西,應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學習科技前沿知識,擴寬學生的視野。以往在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多半數據和圖表來自課堂上的示例和老師布置的作業。這些練習內容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實際上在真正面對科研數據的時候,從實驗設計、資料搜集、數據整理分析到最終的結果、結論的描述,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例如,數據的理解不夠透徹、結果和結論的區別等。因此,可以在學生掌握好課堂寫作內容后,加大課后的閱讀量,抓住前沿知識,最終讓學生根據真實的實驗結果,利用Office軟件自己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圖表,運用Word進行具體的文字描述,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
三、結語
將Office軟件及課堂寫作訓練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實踐有效結合后,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學生理論學習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軟件來完成論文的寫作。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在繼續加強Office軟件及課堂寫作訓練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將更多的軟件也引入農業科技寫作教學實踐中,以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和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永興,李素芳.學術論文撰寫與發
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統計學課程采用
多媒體與啟發式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11,(2):62-66.
二、核心期刊分兩種,一種是中文核心期刊,一種是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審稿時間一般在1-3個月,3月后沒收到回復,文章基本就被否決了,你可以自己處理你的論文了;科技核心期刊審稿時間一般在15-30天,1個月以后還沒收到回復,就自行處理論文。中文核心期刊從投稿到錄用,一般是6-12個月;科技核心期刊從投稿到錄用,一般是3-6個月,最快也要3個月左右發表,因此,想要發表核心期刊的作者務必要提早準備。
三、核心期刊寫作發表經驗
1.題目要新穎
2.內容要突出自己的特點
3.要注意第一印象,不要犯一些低級的論文格式錯誤。
4.最后要注意引你所投稿的雜志的文獻!
5.最重要的是,如果能自己推薦審稿人的,一定要引用她的文獻!
其一、在日歷上制作投稿計劃。
其二、不要因為某個文章一次不中就灰心地投往低級雜志。
因為雜志社選題要考慮很多方面,拒稿不一定是因為你的文章不好。可能是因為選題與他人重復,也可能是政策、政治因素和雜志社品味、傾向等。所以同一級的雜志社最好多試幾家。
其三、時間是金。
節約時間的投稿辦法有:用特快專遞投稿,如果收入條件允許,這也向編輯部顯視你重視自己的稿件;利用權威雜志的網上稿件查詢系統或者稿件查詢電話;千萬不要嘗試電子郵件的聯系,這個是最不保險,最慢的,因為雜志沒有人有空給你發信。
其四、署名做到有的放矢
一些較厲害的期刊雜志一般相對公平,傾向于獨立原創,這個時候作為第一作者單獨署名會更容易獲得青睞。而另一些則更希望獲得業內已經有些名氣的作者投稿,因此要署名可以拉上相關人士,提高投稿命中率。
其五、關于投稿中的附件。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85-0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閱讀教法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想行之有效的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我的靈感來源于一節語文課。課上語文老師講述了小說的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當時我就在想,語文是一種語言,英語也同樣是一種語言,既然語文的講法能夠把文章分析的如此透徹,那么用在分析英語文章也一定可以。于是我就想出了由分析文章體裁入手的閱讀方法。當然,只是分析體裁就想提高閱讀得分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不是單純的分析文章,而是要在高考中得分,所以一定的應試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認為:由體裁入手+應試技巧=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如何從體裁入手
高中的閱讀理解無外乎就三種體裁:1、記敘文 2、議論文 3、 說明文
為什么說閱讀要從體裁入手呢?大家都知道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抓住他們的特點后分析它們就變得很容易了,通過分析文章的體裁,學生們能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脈絡,這對答好高考試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記敘文
記敘文的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進過、和結局。當同學們通過瀏覽文章知道了其體裁為記敘文后,在閱讀的過程中,側重點自然而然的就會落在這些要素上。而出題者往往是以此類要素為題材出題的。這樣就增加了學生答題的正確率。
比如說時間這個要素,看這個例子
Tom was born in 1927, who is a great writer . He died when he was 75
問:When did he die ?
此題的解答就和時間有關 1927年再過75年是2002年,所以Tom死的時候是2002年
2.議論文
議論文的特點是論點、論據、論證。其中論點為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閱讀議論文的英語文章時,能否抓住論點就是能否答好試題的關鍵。出題人百分之八十會用文章的中心論點出題。其形式普遍為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the story for showing tha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peech would be to____/The purpose of wriing the text is to ______而某些細節問題會出現在論據之中。論據往往是一段故事或給出一些數字去證明論點。所以又可以運用分析記敘文的方法去分析某些論據。
3.說明文
閱讀說明文最重要的是搞清說明對象和說明順序。說明的對象可以是一種文化,可以是一個新的科技成果,也可以是一處景物或建筑。這個是不難掌握的,關鍵是要弄清說明的順序。
如果說明的對象是一個地點,那么就要注意文章的所描述的空間順序,是由內到外還是由外到內,是由遠到近還是由近到遠。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讓學生注意一些方位詞。比如說 in on under; lie in;lie on;lie off 如果說明的對象是一個歷史文物,那么作者所描述的時間則是最重要因素,弄清它的時間順序尤為重要。最好在閱讀的時候把每個時間的單詞或短語下做上標記,必要的時候寫出時間列表
如果說明對象是一個制作某物的方法,則制作工序中邏輯先后順序就要搞清楚了,誰先誰后有著嚴格的規定,所以出題人會用錯亂制作順序的方法來干擾你的思維。
二、如何提高閱讀的應試技巧
1.關心時事,增加科普知識和常識的學習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涉及的體裁廣泛,題材新穎。其中包括了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實事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在平時就應多積累一些知識,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這對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2.解題步驟
下面我列出了幾種特殊的題型供大家參考
(1)推測題
此類題型往往是讓讀者以文章所給的實事為基礎推測出作者的意圖,一般會在題干上出現infer或learn from的字樣。那么在答案中如果出現原文所陳述的實事,即使這個實事是正確的這個答案也不能選
(2)判斷題
一般題干會是這樣的 which sentence is true? 或 which sentence is NOT true? 答案會給出三個錯的一個對的句子或是給出三個對的一個錯的句子。這樣的題是最麻煩的,可以這么說解一道題等于解三道題,因為每一句都要從原文中去判斷對與錯。即使這樣也不要緊。還是按第二步來,先找出句子中的key words,再找出原句進行判斷。
(3)猜詞題
就是在原文中將一個詞或詞組劃上下劃線,燃火讓學生猜這個詞的意思。一般這個詞會很難,不是同學能力范圍內的。只有通過上下文的聯系才能推斷出它的意思。那么做這樣的題該怎么辦呢。我認為最少也要看看它的前一句話,最好是把整個段落從頭看一下,一直到這個詞存在的哪個句子。你可以同伙對比法、同位法、因果法、定義法等方法去分析理解,這里我就不細說了。
(4)立場題
一.概 述
(1)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陶隕,只有一個吹孔,距今七千年左右,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塤之一,是最原始的塤。(2)半坡遺址陶塤,出土兩枚,一枚無音孔,一枚有音孔,欖形,單腔體結構新石器時代制的約六千年前。(3)荊村遺址陶塤,山西萬泉荊村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制品(約五千年前),均為單腔體結構。(4)火燒溝遺址陶塤(20條枚,音孔三個,發四個音)(5)二里崗早商遺址陶塤(商代塤音孔增多,單腔體結構,平底梨形,河南鄭州二里崗早商3500年前出土,三個音孔)。
塤的制作,材料與工具,各種無雜質的細泥均可做為制塤材料,用半個廢手鋸條,在砂輪上磨成一頭尖狀,即是控孔工具。[3]步驟是:選材,拉坯成形,初坯修整,初步拋光,調較音,再次較對,雕刻,再次拋光,入爐燒制成品拋光。有許多研究者自己親手制作塤: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副教授在天津美術學院陶瓷藝術家尹德明等的協助下,對塤進行了研究改革,制作成功四種不同調門的九孔陶塤。該塤使用江蘇宜興紫陶土制作,在古制梨形七孔塤的基礎上,放大肩部,擴其內膛,正面增加兩個音孔,從而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可以奏出21個音(包括一個泛音和8個半音),音域由(c1~a2),使之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1983年,湖北省歌舞團趙良山,在陳重九孔陶塤的基礎上制成十孔木塤,音域由(b~#f2),而且半音健全,轉調方便,音色柔和優美。
塤的種類:在中國古代宮延中,塤分為雅塤和頌塤、雅塤指體積大(大如鵝卵,謂之雅塤《三禮國科》)在雅樂中應用,所謂頌塤,指體積(小看如雞了,謂頌塤《三禮圖》),常在雅樂之外的宮延音樂中便用,還可接音孔的數日來分類。
二.古塤研究的四大熱點
在塤研究的許多資料中,我分析了研究者們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從中總結了以下四點是研究中談及最多的內容:
1、塤所表現的美學思想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衰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圣、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5]
周世斌在《人民音樂》中發表的神州古韻放異彩的論文中提到,塤具有獨特的富有魅力的聲音,這聲音仿佛來自天籟,幽揚而深邃,好似來自大地,厚沉穩重,又像發自遙遠的古代,古樸典雅,更酷似人咽鬼泣,凄凄慘慘。
在互聯網的中國古曲網上提到塤的音色適合表現悲壯,蒼涼,更能表現深沉,肅穆,同樣能表現歡快,詼諧。
塤的音色具有這些特色,能帶給人們獨特的藝術享受,吸引了音樂家和演奏者的濃厚的創作和演奏欲望,創作了大量的塤曲,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廣泛喜愛。
2、塤曲解讀
著名的塤由演奏者如杜次文、陸金山、曹建國、趙良山、杜聰、劉宛君等人,都涌現了一大批塤曲,如《楚歌》《衷郢》《悲風》《妝臺秋思》《唐樂》《南鄉小調》《杏花天影》等。此外,還有許多民間歌曲,影視歌曲及外國歌曲如《映山紅》《小白菜》《黃梅凋》《嫂子頌》,在影視節目中大量運用塤曲[6]。
在互聯網的趙良山專業陶塤網站中提到:1983年趙良山研制活底十孔塤在湖北省歌舞團的大型古樂舞《編鐘樂舞》的八音和鳴中吹奏《衷郢》樂曲雖僅有一分鐘卻震動了當時的中外樂壇,特殊的音色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衷郢》由龔國富作曲,趙良山演奏,樂曲截取古琴曲《離騷》中調性鮮明的樂句作某調,操進如泣如訴的民間唱腔,表示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遠離郢都憂國憂民的情懷。
岳文在《視聽技術》中發表的論文。介紹最古老的樂器塤和一首塤獨奏曲中提到塤曲《楚歌》,這個曲子由陳重杜次文根據琵琶曲《霸王卸甲》中的部分段落改編,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項羽被劉邦國于垓下,聞四面楚歌與虞姬決別的悲痛情景,這首三段體育調式的曲子,充分發揮了塤的低沉,有如人聲的效果。
隨著音樂家們對塤的探索和改革,比如腔體的擴大,音域的增寬更有利于演奏家們提高演奏技巧激發創作潛力。
3、塤演奏技巧及創作
張元在《中國音樂》,塤的制作與演奏這篇論文中寫到塤的演奏姿勢,口形,音域,他談到塤的演奏技巧可移植竹笛上的許多技巧。
在互聯網上有塤這個專業網站,在這個網站中對塤懂得演奏技巧有這樣的說法:塤的演奏姿勢分為立式和坐式兩種,塤的演奏口形是由唇肌和面部肌的協同動作而形成的,竹笛上的許多技巧可移植以塤的吹奏上來,顫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開閉動作,還有滑音、歷音、倚音、花舌、送音等。
張榮華先生在談塤的制作標準化問題這篇論文中提到,塤的創作途徑有六種:一是從典故找感覺,如《佰仲吟》就是從《詩經》中的“佰底吹塤,仲氏吹”;二是移植、改編其它器樂曲,例如《楚歌》改編了琵琶曲《霸王卸甲》,《衷郢》改編了古琴曲《離騷》;三是直接尋找古樂譜,四是,尋找適合塤演奏的音樂;五是追求多樣化,移植外國樂曲,少數民族樂曲;六是簡單處理名曲或流行音樂,內容多為歐美流行音樂,如高偉編配的德沃夏克的《思鄉曲》選自《e小調第九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一、關于交互設計的概述
1、定義。交互設計概念最早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它能讓產品在使用者的使用過程中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且能享受愉悅體驗。簡單來說,交互設計就是為了讓兩個及其以上個體在互動交流過程中,通過對內容、方式的理解配合,從而達到極強的使用者體驗的學科。它主要致力于從人自身的心理特征出發,了解產品目標使用者的行為,在產品與使用者之間建立有機聯系,盡可能的滿足產品使用者對產品的心理期望。當然從上圖也不難看出,交互設計更注重規劃描述事物的行為方式,選用最有效、最簡易的方式來表達交流、活動這一行為方式。同時交互設計也注重考慮采用各種手段來增加使用者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拉近了使用者與產品的關系。
2、交互式合計的重要要素分析。1)使用者。交互設計基本上都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是相對固定的一方,針對對使用者的行為、情感、心理的了解,加強對另一方的設計,包括程序機器的使用界面、方式、過程等,都能讓使用者快速、簡單、愉快的享受交互體驗。但使用者是不同的個體,對產品的情感體驗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交互設計時,需要準確定位使用者在不同時段的不同需求,以便不斷的改善交互設計,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行為。對于產品而言,功能是首要的,在形式上需要一定的配合,然而隨著工業革命帶動了集成電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黑箱式電器問世,讓使用者從產品的形式上難以準確判斷其功能。為了解決使用者的疑惑,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應當轉變觀念,將使用者的行為放在首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軟公司推出了3D體感攝影機Kinect,是行為操縱設備的體現,也再次印證了行為在交互設計中的重要性。3)體驗。從交互設計的定義概念中也可以看出,使用者體驗也是關注的重點之一,它能讓產品更快得到使用者的喜愛真正從可用、易用、愛用方面來增強使用者的產品體驗,從而對產品產生一定的情感。當然要想打動使用者獲得認可,在交互設計過程中需要進行調研再配以設計者自身的經驗和同理心,方能設計出滿足使用者對產品內容、方式的需求。4)情境。在設計產品時一般都會設定一定使用情境,并在該情境中去思考使用者的行為、心理,以確定產品的功能并將其放大轉化成現實,以迎合使用者市場需求。這也可以看出產品設計與使用情境具有密切的關系,必須加強對使用者周圍環境的感知,才能讓交互設計成效發揮的淋漓盡致。
二、游戲設計與交互設計
1、虛擬世界架構的技巧分析。游戲交互設計中的虛擬世界是基于Kinect設備存在的,設計完成的游戲成品需要借助3D工具將其投影在特定的房間里,給游戲玩家以身臨其境的交互體驗之感。在這一個虛擬世界里,玩家可以通過點頭、回收、踢腳等動作來與游戲進行互動,讓游戲不再是在電腦里運行的娛樂工具,而是拉近人與游戲之間距離的橋梁。當然在架構虛擬世界時需要全面掌握Kinect設備的功能,并思考玩家的互動語言、動作是否能簡單完成,時刻將游戲玩家的體驗放在首位。
2、游戲建模技巧分析。游戲中需要使用到的場景、人物眾多,其需要建立的模型也相當多,會增加游戲里的面片,會耗費建模設計時間,也會增加游戲玩家的電腦運行內存,阻礙游戲的流暢進行。首先,次要的模型使用粗模。在游戲里場景任務都有主次之分,沒有必要將所有的模型的細節都建出來,對于一些次要的模型可以通過貼圖的方式讓其達到真實效果,以節省建模時間,尤其是遠景、建筑物等更應當建粗模。而對于貼圖無法體現模型紋理、凹凸感時就需要建精模,并將其的凹凸感投影到粗模上,再通過渲染的方式將圖片材質貼在粗模上,最終使用的還是粗模+貼圖的方式,減少面片的同時增加了模型的紋理與凹凸感,一舉兩得。
3、動畫制作技巧分析。最常用的動畫制作軟件就是3dmax,但其需要大量的插件,而在其中untiy3D與3dmax兼容性不好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戲動畫制作。同時為了讓游戲角色動畫更加逼真,以帶動玩家的情感體驗,游戲設計者需要注意對生活的觀察,觀察人體運動狀態下的骨骼情況,了解人喜怒哀樂情緒下的表情,通過平時觀察積累也能有效的節約動畫制作時間,這也是游戲設計過程中交互設計的一大技巧策略。
結語:
綜上所述,在游戲交互設計過程中,通過對虛擬世界架構、游戲建模、動畫制動環節的技巧把握,能大大的縮短游戲設計時間,并給游戲玩家以真實的交流、互動體驗,為未來游戲設計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汪通.游戲化用戶體驗背景下的交互設計方法探討[J].美與時代,2013(12):94-97.
[2]趙磊.基于體驗營銷的網絡游戲玩家忠誠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李熠琦.基于用戶粘度的社交休閑游戲交互設計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