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幼兒探究的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7 16:2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幼兒探究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幼兒探究的特點

篇(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為幼兒創設富有“野”趣的運動環境。對此結合農村地理優勢和環境特點,我們也將“野”一路進行到底。

1.有效利用園內資源

為了讓環境更“野”,我們利用園內的現有資源創造了許多富有“野”趣的運動游戲環境,如,利用園內的小河流,我們創設了讓孩子在小河中玩捉魚的游戲;幼兒園的長廊里,我們創設了各種障礙物,幼兒抬著轎子克服種種困難。這些固有的設施成了幼兒運動時的主要環境內容,孩子們在自由游戲。

2.合理創設游戲情境

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如何創設富有野性的游戲情景,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如,稻草屋成了“小士兵們”躲避敵人的安全地帶,他們跨過淺淺的小水溝,來到一個個固定好的油桶展開掩護,一個個沙袋變成了他們堅實的堡壘……如此富有野戰的游戲環境和內容充分滿足了幼兒在運動中的需求。

二、材料投放力求“新”

1.充分利用本土元素

在農村有著許多富有特色的材料,它們環保、簡單,因此在我們的許多運動材料中都會尋找到這些元素,如,一把把竹凳子變成了花轎;用野草做成偽裝用的頭盔。這些本土材料雖然在我們農村隨處可見,但若能將它們融入幼兒運動中也不失為一種嶄新的想法和嘗試。

2.抓住時尚熱點元素

我們知道,“三大球”一直是全世界為之振奮的運動項目,它們擁有許多粉絲,但也是我們國家在奧運場上比較薄弱的項目。在與幼兒的聊天中,他們能興奮地說出姚明、馬拉多納等明星。于是結合幼兒的興趣點和熱點,我們創設了球類區,墻壁上高低不同的籃球筐滿足了不同能力差異幼兒的需求,逼真的排球場地更是激發了幼兒參與熱情,寬敞的足球場地讓足球小將們過足了癮。

三、組織形式體現“變”

1.運動前的自主性

在劃分好場地的情況下,許多運動場景都是幼兒通過相互協商、合作而自主建構的。如,足球場,幼兒可以根據需要擺放成方的,也可以擺成長的;輪胎在孩子手中也成了百變道具,時而變成障礙物,玩過山洞的游戲,時而變成滾鐵環,練習滾,變成拖車也是他們非常熱衷的,拖著同伴走,拖著貨物走等。

篇(2)

討論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主動脈囊發出6對腮動脈弓與背主動脈相連, 由于該區域的血管變化復雜, 在發育過程中發生變異的可能性比較大, 主動脈弓及其分支血管易發生多種先天異常[2]。左側主動脈弓發生某一斷退化閉鎖而右側相應血管保留, 形成右位主動脈弓;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間血管退化時形成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迷走 (本研究占56.9%) ;左頸總脈動脈與主動脈起始段間血管退化閉鎖時形成右位主動脈弓并左無名動脈迷走 (本研究發現1例) ;左鎖骨下動脈動脈與降主動脈間血管退化閉鎖時形成鏡面右位主動脈弓;若兩側動脈弓均未出現某一段的閉鎖, 則形成雙主動脈弓。

一、動脈導管的連接與血管環的形成

理論上左位動脈導管、右位動脈導管、雙動脈導管或動脈導管缺如均可出現, 但本研究中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迷走大部分為左位動脈導管;鏡面右位主動脈弓中, 右位主動脈導管居多, 也有文獻[3]報道左位動脈導管較右位主動脈導管更多見。在合并法洛四聯癥時可能會出現動脈導管缺如。右位主動脈弓其動脈導管位置、連接主動脈的部位可不相同, 部分形成血管環 (指圍繞氣管和食管所形成的血管環) , 因此動脈導管的位置、走行及連接關系是右位主動脈弓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要點: (1) 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迷走, 左位動脈導管與從氣管和食管后方繞行的左鎖骨下動脈連接形成血管環, 該血管環為胎兒期最常見的一種血管環[4], 若右位動脈導管連接降主動脈或者動脈導管缺如則不形成血管環; (2) 鏡面右位主動脈弓, 本研究中左位動脈導管均與左無名動脈動脈連接, 未形成血管環;有文獻[4]報道左位動脈導管與降主動脈連接時可形成血管環;當動脈導管缺如或右位動脈導管連接降主動脈無血管環形成。因此, 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大部分會形成血管環, 鏡面右弓則大部分無血管環形成。有些血管環會壓迫氣管和食管, 造成出生后反復的呼吸道壓迫癥狀或消化道癥狀[5], 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迷走, 動脈導管在出生后閉合形成動脈導管韌帶, 對氣管和食管的壓迫程度較輕, 且手術治療預后較好, 而雙主動脈弓所形成的血管環, 因其空間狹小, 且生后因左心系統血容量明顯增多進而主動脈增粗, 對氣管及食管極易形成壓迫[4]。因此早期診斷血管環, 并進行產前預測可為圍產期管理提供幫助和指導。但有研究[6]報道右位主動脈弓左位動脈導管或韌帶也是隱藏的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所以產前發現此類型血管環仍需注意產后是否產生壓迫癥狀。

圖2 右位主動脈弓并左無名動脈迷走解剖圖和聲像圖

LV:左室;RV:右室;AO:主動脈;LIA:左無名動脈;LSA左鎖骨下動脈;LCCA:左頸總動脈;RSA:右鎖骨下動脈;RCCA:右頸總動脈;DAO:降主動脈;DA:動脈導管;MPA:主肺動脈;LPA:左肺動脈;RPA:右肺動脈;T:氣管A:解剖圖, 右側的主動脈弓第一個分支為右頸總動脈, 第二分支為右鎖骨下動脈, 第三分支為從降主發出的左無名動脈, 借動脈導管與肺動脈連接;B:聲像圖, 因位置關系僅見繞氣管后方的左鎖骨下動脈與動脈導管形成血管環2

二、合并畸形情況

本研究中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迷走、雙主動脈弓較少合并其他異常, 鏡面右位主動脈弓中大部分合并其他異常。在產前超聲檢查發現胎兒右位主動脈弓時, 要注意有無合并其他心內外畸形, 尤其是鏡面右位主動脈弓。有研究[7]報道右位主動脈弓可合并13-三體、18-三體、21-三體或22q11缺失等染色體異常, 特別是伴復雜畸形時染色異常的概率較高, 因此產前超聲診斷右位主動脈弓后應該建議孕婦行相關染色體或基因檢查, 以達到產前超聲指導優生優育的作用。

三、產前超聲診斷及鑒別

產前超聲于四腔心切面上, 右弓右降時可見胸主動脈位于脊柱中線右側, 而在發現心軸偏移、心內結構重大異常時應留意主動脈弓的位置是否異常;3VV及3VT切面可見主動脈弓位于氣管右側, 觀察動脈導管走行、大動脈的分支走行和血管環的形成情況, 是診斷右位主動脈及血管環的基本切面;主動脈弓及動脈導管弓切面可顯示主動脈、動脈導管走行及動脈分支情況;降主動脈冠狀切面, 可觀察降主動脈、動脈導管和迷走血管的位置關系, 在高位還可顯示鎖骨下動脈和頸總動脈的走行, 該切面是明確右位主動脈類型的關鍵切面, 對右位主動脈弓與雙主動脈弓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的價值[8], 在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走行時, 可在動脈導管一側顯示迷走的鎖骨下動脈連于動脈導管, 而雙主動脈弓在此切面可見三條血管與降主動脈連接, 左位動脈導管時動脈導管位于左側主動脈弓的外側。

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或左無名動脈迷走、鏡面右位主動脈弓出現左導管連接降主動脈與右弓占優型雙主動脈弓可根據其不同的結構特點和超聲表現進行鑒別診斷。如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迷走與鏡面右位主動脈弓:前者大多數有血管環形成, 第一分支為左頸總動脈 (后者為左無名動脈, 有分支) , 左鎖骨下動脈為最后分支, 其起始位置較無名動脈低且與降主動脈連接 (冠狀切面形成Y字結構, 后者無) ;雙主動脈弓與右位主動脈弓并左鎖骨下動脈動脈迷走或鏡面右弓 (右弓左降并左位動脈導管) :雙主動脈弓在3VT切面可見3個弓 (分別為左、右主動脈弓和外側的動脈導管弓) , 而后兩者僅顯示2個弓 (右主動脈弓與左動脈導管弓) ;雙主動脈弓在降主動脈冠狀切面可見3根血管與降主動脈相連, 而后兩者僅2根血管與降主動脈連接, 后兩者或因左頸總動脈或左無名動脈與動脈導管、降主動脈距離較近, 易誤認為左側主動脈弓, 因此明確左頸總動脈或左無名動脈是否與降主動脈連接是鑒別的關鍵。

總之, 右位主動脈弓其形成各異卻緊密聯系, 了解不同類型右位主動脈弓的結構特征, 有利于產前超聲表現的觀察和診斷, 3VT與降主動脈冠狀切面對于診斷和鑒別右位主動脈弓類型有著重要的意義。實際工作中, 受胎兒大小、胎位、羊水量、孕婦腹壁條件、診斷儀器、認知程度等影響, 右位主動脈弓的診斷仍有一定難度, 易發生漏誤診, 因此需要超聲工作者不斷進行分析、總結, 提高產前超聲診斷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Cl A, Gng?rdk K, Yildirim G.Perinatal outcomes andanomalies associnated with fetal right aortic arch[J].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2012, 13 (3) :184-186.

[2]郭丹, 林卡莉, 李啟華.主動脈弓的解剖及胚胎學發展的研究現狀[J].中國循環雜志, 2013, 10 (6) :475-476.

[3]李勝利, 歐陽淑媛, 姚遠, 等.先天性主動脈弓及其分支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及圍產期結局[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 (電子版) , 2011, 8 (8) :1675-1689.

[4]耿斌, 張桂珍.臨床兒童及胎兒超聲心動圖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2016:519-520.

[5]王新霞, 栗河舟, 王銘, 等.胎兒右位主動脈弓及合并畸形的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 (6) :922-924.

[6]郭健, 李曉峰, 劉暉, 等.先天性心臟病合并右位主動脈弓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2, 20 (6) :628-631.

篇(3)

《指南》是指導幼兒教師開展工作的指導性綱領。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吨改稀分嘘P于科學探究的目標分為橫向目標和縱向目標,橫向目標主要是三維目標,即“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這個目標從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三個維度來闡述。在解讀時,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如幼兒科學探究中的首要目標和前提性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就是讓幼兒能在學習生活中主動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時,能對一些動植物、自然現象等進行探究,而這個探究的過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認識階段,并不需要幼兒知道具體的科學概念,也不需要對幼兒進行科學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強調讓幼兒產生興趣,能認識周圍的事物或現象?!吨改稀逢P于科學探究的縱向目標,緊扣幼兒的年齡特點,詳細地描述了科學探究的具體目標。例如3-4歲的目標是: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喜歡問各種問題,或好奇地擺弄物品。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主要是興趣的培養,讓他們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教師如何根據《指南》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究?如動植物的探究,幼兒階段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指南》提出要讓幼兒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因此,教師就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開展不同的探究。如3-4歲就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幼兒園常見的一些植物名稱和特點,還有平時一些常見的小動物的名稱和特點,教師要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問各種問題時,要耐心地解答。5-6歲幼兒在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時會有很多為什么,如螞蟻的家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螞蟻長什么樣子?螞蟻有觸角嗎?螞蟻生活在哪里?螞蟻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螞蟻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兒會就某個動物或植物問許多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巧妙引導,既保護幼兒的探究興趣,又讓幼兒能主動探究。

二、緊扣日常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

《指南》明確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了在日常生活滲透科學教育,教師和家長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蘊含的適合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生活因素,讓幼兒在活動中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并積累相關的科學經驗。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兒都接觸過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會用到水,下雨天能見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見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兒容易產生疑問:水滴是哪里來的?水滴會流到哪里去?幼兒科學探究并不是要讓幼兒記住一些科學概念和科學術語,也不是要將探究引入很深的內容里面,而通過一些生活現象,引導幼兒獲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經驗,促進他們獲取周圍事物和現象的一些關鍵性經驗。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水滴的顏色、水滴的味道、哪里會有水滴,進而了解水往怎樣的方向流動。當幼兒對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之后,教師還可以趁機引導幼兒做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如水是怎樣流動的?如何讓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動?如何控制水流動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質地的物體表面運動一樣嗎?這些探究活動就是將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到了科學探究上,而且操作過程又不會很難,適合幼兒的活動特點,他們容易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探究的樂趣。

三、緊扣幼兒年齡特點,支持幼兒親歷探究過程

幼兒由于年齡小,知道的東西比較少,對一些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擺弄物體,容易犯錯,注意力容易轉移,因此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并能鼓勵幼兒持續探究?!吨改稀分赋觯?ldquo;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在一些探究活動中,有可能幼兒會將活動的場所弄臟、弄亂,甚至有些幼兒會不小心破壞一些物品,教師要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行為,但教師要在幼兒探究完之后,引導他們收拾、整理好。只有這樣,幼兒才會用積極的心態參與后面的探究活動,獲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導小班幼兒開展科學探究“冷和熱”時,如何讓幼兒通過觸覺感知物體熱和冷的同時,產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讓幼兒探索簡單的降溫方法,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發現?在開展探究時,教師在上課前先將兩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內,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帶領幼兒去比較,為了驗證兩杯水溫度不一樣,教師可以讓幼兒去觸摸,從而讓幼兒感受溫度,然后在與幼兒的討論中初步理解是室內室外溫度不一樣造成的。當幼兒對探究的活動產生興趣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入活動主題:“如何讓熱水變冷?”教師在幼兒的桌上放了一杯溫水,然后對他們說:“一杯熱水要放上好一會兒才能變冷,有沒有辦法讓它快一點變冷呢?”幼兒紛紛說出了方法,有的幼兒往杯里吹氣,有的幼兒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來,有的幼兒將旁邊的冷水往熱水里倒了進去……課堂上熱鬧了起來,同時,有些幼兒直接玩和主題不相關的活動了,桌子上不時有水流出來,此時,教師并沒有讓探究活動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兒不做其他無相關的活動,同時,對幼兒的一些操作方法進行指導,并和幼兒認真地做探究活動,觀察實驗結果,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也說出來生活中爸爸媽媽讓熱水變冷的方法。

篇(4)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兒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問題需要深入研究,這影響幼兒教育的水平,影響幼兒的成長與成才。幼兒教育者應該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歡什么”、“對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識的激發,極力引導孩子點燃思維之火,打開身邊問題的謎團,鼓勵孩子大膽實踐,培養探究能力等,這是幼兒教育者的職責與使命。

一、幼兒好奇心的培養策略

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不能忽視對幼兒好奇心的重視和培養,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這種好奇心對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第一,認同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來常常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會讓人啼笑皆非,而這正是幼兒最真實的一面,伴著對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脫掉鞋子變成“彩虹腳”的教學游戲,老師將五個腳趾涂上紅、橙、黃、綠、藍五種不同的顏色,脫掉鞋子,顏色很鮮艷,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腳趾孩子們都熟悉,但孩子們好奇的是腳趾的神秘色彩。老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辨別不同的顏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脫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認同,還創造良好的授課環境。

第二,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幼兒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樣簡單,而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科學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兒對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簡單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師的腳趾變成“彩虹腳”,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腳是不是也發生變化,這時老師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會他們如何脫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幼兒教育的實踐證明,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是培養幼兒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基礎,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創新教育手段,認同孩子的好奇心,積極引導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把自己發現的問題說出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他人發現問題的討論中。每次教學過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都會有所提高,這種好奇心的培養過程就是日常的經驗積累過程,加上教師的總結分析,以及對孩子的肯定與鼓勵,都會讓孩子與真理更進一步。老師要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好奇心發現的問題,學會交流與分享,讓孩子在老師的肯定與鼓勵下培養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創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兒探究意識和能力提高的基礎。

二、幼兒探究意識的激發策略

幼兒探究意識的激發是一個過程,通過游戲式教學活動,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兒探究意識的激發策略可以推動幼兒全面發展,通過最直觀的感知認識世界、發現世界。

第一,以經驗為基礎,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有目的的幼兒探究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采用符合幼兒特點的意識激發形式,意識激發一定要建立在幼兒對事物有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接觸一些能見到的小昆蟲,使孩子從對事物的圖片認知上升到客觀真實認知,這有助于幼兒對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像螞蟻運蟲子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這樣能更真實地感受到螞蟻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為載體,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不同孩子對待同一事物的關注點存在不同,這反映的是幼兒的不同思維方式,幼兒教師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眼中的某一現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幼兒彼此的展示中體現了不同的側重角度。老師要鼓勵孩子展示自我發現,在分享的過程中提出彼此間對待某一事物或現象的個人想法,對展示中的優點或者比較有特點的角度適當提出表揚,并鼓勵其他孩子多學習對方的長處;對于交流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蓋,要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的觀點,幫助孩子樹立改正缺點和不足的信心。以這種交流展示作為載體,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

第三,以推測為突破,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幼兒時期孩子都有好奇心,這個時期的大膽想法需要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幼兒的大膽嘗試不應該被無端制止。實踐證明,一些時候幼兒無較強目的性的推測,往往是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甚至在以后的科技發展過程中成為某種發明創造的意識雛形或者假定前提,這種探究意識是值得鼓勵的。教師要給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間,鼓勵孩子根據某些現象做大膽的推測,從思想意識和行動上都主動求知。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的想法進行指導和修正,對于能夠驗證個人推測的孩子給予鼓勵,對于推測缺乏邏輯性孩子的表達勇氣給予表揚,讓幼兒的探究意識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培養孩子勇于探究問題的信心。

三、幼兒探究能力的養成策略

幼兒的探索發現能力很強,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視的細節卻逃不過幼兒的眼睛。幼兒的探究能力培養,對于以后的執著創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利用活動保障幼兒探究。幼兒是一切幼兒教育活動的主體,幼兒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教育活動,提高幼兒的綜合水平,保障幼兒探究。例如,讓孩子討論泥球、木球、紙球在水中的狀態,各種聲音都有,老師讓每個孩子都動手操作幾次,最后得出結論同樣大小的球哪個更重,哪個更容易下沉,輕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動中,幼兒的很多方面都實現突破,提高幼兒探究能力。

第二,靈活手段引導幼兒探究。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影響幼兒未來創造能力的發展狀況,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靈活,且有利于幼兒的身心特點,積極引導幼兒探索突破。幼兒的探究主要始于對待事物的特殊發現,教師給予積極引導將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師要給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既能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又能推動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幼兒教師要細心觀察不同孩子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啟發孩子的思維,使孩子更專注自己的發現。再者,教師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兒的特點,每個具體環節都對幼兒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將更有利于幼兒探究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121-02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并被廣大幼兒園教師應用于教學實踐。但是,筆者觀察了很多科學探究活動,發現由于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要求、價值把握不準,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目標窄化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有三個核心目標:熱愛探究,有探究能力,認識周圍的現象和事物。但是,在很多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往往把學習科學知識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其余目標都不被看重,這無疑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曲解、窄化了課程目標。

2.內容不當

目前,幼兒教師在選擇科學探究內容時能兼顧社會要求、幼兒需要和科學發展特點,特別是根據幼兒的興趣。但是在選擇科學探究內容時卻忽視了整體性和系統性,有很大的隨意性。一些幼兒園老師過分依賴教材,沒有自主開發適合本園幼兒的園本課程。

3.過程僵化

許多老師錯把《指南》中提出的探究過程的基本環節當成探究活動的教學模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敢去掉。無視學生的需要,固守僵化的探究模式,導致科學探究活動成為走過場,隔靴搔癢,蜻蜓點水,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投入真正的探究活動。

4.評價簡單

一些幼兒園教師能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和活動后進行適當的評價,但是評價略顯簡單。對幼兒的表現要進行多元評價,評價的內容至少包含三個方面:評價教師、評價探究活動、評價幼兒的學習發展狀況。目前,更多的評價還只是評價幼兒,評價的方式也比較簡單,口頭評價居多。

二應對之策

針對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好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明晰科學探究的目標

為了防止把科學探究活動變成知識傳授課,首先必須進一步厘清幼兒科學探究的三維目標:科學知識和經驗、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情感和態度。這三個目標其實就是科學探究過程的不同方面,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為一體、相互作用??茖W知識和經驗目標指向的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果,這個目標的實現要蘊含在科學方法和科學情感之中。由于幼兒是以具體形象思維來認知的,主要獲得的是感性經驗,而科學知識和經驗是理性經驗,如何引導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由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教師要想方設法選擇生動有趣的探究內容,讓幼兒樂于探究,促進自身發展。比如,可以靈活安排多種多樣的探究活動,如觀察、實驗、制作、討論等。如果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沒有得到準確的科學知識,教師也不要求全責備,畢竟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注重指導幼兒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正確的科學情感和態度??茖W方法與能力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基石。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幼兒做科學研究,而是在觀察、提問、思考、猜測、驗證、交流等活動中對幼兒進行科學思維、科學習慣和科學方法的啟蒙。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要求也要有所側重。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幼兒教師不能簡單地評價,要創設情境,引導幼兒動手、動腦,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智力支持,鼓勵幼兒創造性地完成活動,促進探究能力的提升。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和態度,其實就是保護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一步認識自然和社會,培養幼兒熱愛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態度。幼兒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懷有好奇心,只是這種興趣常常是易變化、不穩定的。因此,需要幼兒教師積極創設教育情境,創新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多與大自然接觸,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此外,教師還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鼓勵幼兒多問,認真傾聽和對話,讓幼兒在活動中把天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對科學現象和科學知識的求知欲,為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和態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選擇適合探究的內容

為了盡量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教師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選擇合適的內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留心觀察幼兒的興奮點,將幼兒的好奇心轉化為具體的、有趣的、適宜的科學探究活動。比如,開展“空氣的秘密”活動,我們用鏡頭捕捉了幼兒在探究活動中表現的一幕幕,我們還引導幼兒用色彩和線條表現自己的探究和思考。通過對這些活動資料的分析和思考,從兒童視角出發,注意拓展探究的廣度和深度,形成了“空氣在哪里”“空氣的作用”等探究主題。不是所有的科學教材都能用來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材內容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比如,科學教材中的一些陳述性知識,如植物的外表、樹葉的顏色等,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進行觀察來了解相關知識,像這樣的內容就沒有必要為了探究而探究。而那些具有探究價值的科學方法類內容,就應當設計為科學探究活動。比如,“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讓幼兒通過觀察和實驗等科學方法了解水的三態變化,知道水能變成冰也能變成水蒸氣的物理現象,而且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了解并掌握了觀察實驗的基本方法。所以,科學內容選擇是否得當,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此外,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還要考慮好情境創設和材料支持。首先要盡可能地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契合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教學方式。比如,在“神奇的水寶寶”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幼兒欣賞教師課前精心制作的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感受水的神奇變化,在這樣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和愿望會變得更加強烈。其次,我們還要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必不可少的、品種全、數量多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愛上科學探究活動,因為兒童的智慧表現在手指尖上。比如,在“膨脹現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讓家長參與其中,和他們一起想方設法,共同搜集和制作多種多樣的探究工具,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僅玩得高興,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探索到了科學道理,學到了科學的方法。

3.設計合理的探究過程

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設立合理的探究過程,引領幼兒開展探究活動。《指南》告訴了我們科學探究活動的幾個基本環節,比如,提出問題、觀察探索、思考猜測等等。但是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而言,探究過程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此,切不可把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當成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以幼兒的學習為中心,合理取舍探究環節,設計適宜的探究過程,讓探究活動少一些牽強附會,多一些清新自然。科學探究活動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所有的科學探究活動都是千人一面。我們要根據探究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靈活調整探究環節,真正從兒童的需要出發,解放兒童的口、手、眼和大腦,讓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不固定時間,不限制內容,讓幼兒沉浸在探究活動之中。同時,讓幼兒真正動起來,加強伙伴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多維交流,讓幼兒的需要隨時得到滿足和強化,讓探究活動更自由、更開放、更多樣,真正貼近幼兒的內心,讓他們樂于探究。重視過程,淡化結果。我們要按照幼兒的學習節奏,“牽著蝸牛一起散步”,鼓勵幼兒提問和發現,用適當的“教”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既要強調動手操作,也要強調動腦思考,真正讓探究過程有思維含量。只有讓幼兒有思考地全程參與探究活動,這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科學性的。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思維是跳躍性的、隨時性的。所以,我們要引導幼兒邊做邊想、邊想邊做,不斷假設、探究、驗證,動手與動腦互為促進,保證探究活動的良好效果。

篇(6)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51-1

一、創設情境,引發觀察,鼓勵提問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都想去嘗試一下。但是也正是幼兒年齡小的特點,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這就要求教師為幼兒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幼兒在預設的活動框架下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和思考。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是以故事、談話的形式進行,也可以通過精心選擇的材料來引導幼兒沿著教師預設的目標一步步前進。對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還可以引導他們嘗試提出疑問。

二、多角度切入,引發幼兒的猜想

1.從材料切入,引導幼兒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

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實驗的必要條件,教師往往將科學實驗的目的和幼兒將要獲得的經驗有機地蘊涵在操作材料之中。幼兒正是在和材料的互動中,逐漸獲得了對科學現象的感性經驗,提高了科學探究的能力。教師呈現的操作材料,要能夠引發幼兒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和假設。如科學小實驗《瓶子賽跑》中,教師通過出示實驗材料,來引導幼兒觀察發現一個瓶子寶寶里裝的是水,一個瓶子寶寶里裝的是沙子。幼兒通過用肉眼仔細的觀察,形成了對實驗材料的初步認識和判斷。緊接著,教師又通過問題:“如果我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滾下來,猜猜他們兩個瓶子寶寶誰跑得比較快?為什么?”來引發幼兒對哪個瓶子跑的快的實驗結果的推測。幼兒有了自己的推測和想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目的性和專注力就更強,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就會更深刻。

2.引導幼兒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科學現象的成因提出猜想。

教師在選擇實驗內容時,往往要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為依據。而幼兒在探究過程中,也往往會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來表達自己的認知。教師了解了幼兒的這一探究特點之后,就要合理地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幼兒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科學現象的成因提出猜想。如在科學小實驗《飛行的塑料袋》中,在感知不用風力讓塑料袋飛起來的方法時,老師沒有直接呈現實驗,而是以幼兒熟悉的事物切入,先介紹了孔明燈和熱氣球,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結構,并思考:孔明燈和熱氣球是怎樣飛起來的?繼而引導幼兒遷移經驗,自己發現讓塑料袋飛起來的方法:加熱塑料袋內的空氣。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呈現實驗,進一步驗證幼兒的想法。

三、給每位幼兒提供參與實驗操作的機會,引導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不斷積累科學經驗,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1.部分呈現實驗過程,明確實驗要求,讓幼兒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實驗操作規范、操作方法上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一些操作要求較高的實驗時,要呈現必要的實驗操作規范和方法,幫助幼兒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以保證實驗的成功率。對于一些操作較簡單,幼兒能夠自主操作的實驗,教師則要用精煉的語言將實驗要求表述清楚,為幼兒的自主操作探究打下基礎。

2.盡量讓幼兒有多次嘗試的空間和機會,體驗實驗過程,驗證自己的觀點。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科學原理的發現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等一系列漫長的過程。堅持不懈、不怕失敗、不斷嘗試的科學精神,也是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幼兒的年齡特點使他們的思維和經驗水平受限,因此幼兒對事物特點的認識和對事物之間關系的發現需要多次嘗試和長時間的探索,才能獲得一定的答案。在科學實驗的操作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幼兒很有可能會因為自身能力、操作材料和方法、外界干擾等因素而導致實驗操作的失敗。這時,教師要幫助幼兒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正確的方法,鼓勵幼兒進行多次操作探究,驗證自己的觀點。切忌急于求成,將答案直接呈現出來,而省略了最重要的發現過程。

四、引導幼兒用各種方法記錄實驗,并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是科學探索能力的要素之一,而“收集數據”在幼兒園科學實驗中就表現為對實驗的記錄。幼兒的實驗記錄與成人的記錄不同,年齡越小的幼兒記錄的隨意性就越大,可閱性也越差。幼兒往往會運用各種不同的符號來記錄實驗的材料、結果以及實驗過程中的發現,這些符號往往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明白。

篇(7)

所謂多元化自主探究活動指教師充分強調幼兒學習的自主地位,并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熱情,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

一、創設多元化幼兒自主探究情境

首先,創設故事情境。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以某個故事為線索,通過講解故事情境,引導幼兒進行主動思考,并獲取相關知識。同時,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參與到故事人物角色的扮演中,通過角色扮演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幼兒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深層次地體會所學知識。其次,善于創設生活情境。幼兒好奇心比較強,對生活情境并不陌生。教師應抓住幼兒這一特點,積極創設生活情境,以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育幼兒認識不同盒子時,教師可收集牛奶盒、牙膏盒、餅干盒等,要求幼兒對其進行區分。面對教師收集到如此多的包裝盒,幼兒會感覺非常新奇,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以提高幼兒的認識能力。第三,注重游戲情境的創建。游戲憑借其趣味性強,幾乎被應用到各教育階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對于幼兒來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教學過程中創設游戲情境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為使幼兒對爸爸媽媽日常生活的認識,可要求幼兒扮演爸爸媽媽做飯、做家務、買菜等,打破幼兒在真實生活中的限制,使其深刻認識到爸爸媽媽生活的不易。在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幼兒活動主動性、積極性的提高。

二、確保幼兒自主探究活動的認真實施

首先,考慮到自主探究方法別具一格,多種多樣,教師應注重掌握正確的方法,以保證幼兒自主探究活動順利實施。教師可通過舉行討論、談話、游戲等活動,以促進幼兒驗證、猜想等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學習一些新知識時,教師應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大膽地猜測,并進行積極地討論,讓幼兒自己去驗證,以保證幼兒探究活動的自主與深入。其次,注重情感方法的應用??紤]到幼兒獲得的很多知識,多從與其喜愛人之間的聯系中獲得。為此,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后,抱著接納的態度加強自由、平等的探究氛圍的營造。為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應認真分析幼兒的興趣愛好,尤其針對幼兒的探究活動,教師應從情感上加以理解并給予鼓勵,達到師生情感間的共鳴,使幼兒真正敢做、敢說、敢想,為幼兒自主探究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從行為上給幼兒的自主探究活動提供支持。教師應積極關注不同幼兒,并準確、及時了解幼兒的失敗、發現等,并從行為上給予支持。但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幼兒遇到困難后,教師應給幼兒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觀察其能否真正解決,如確實超出了幼兒的解決能力,教師應給予幫助。同時,鼓勵與表揚幼兒自主探究的精神,要求其他幼兒以其為榜樣,進而營造良好的幼兒自主探究氛圍。

三、加強幼兒多種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幼兒自主探究能力包括很多內容,例如感覺探索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對比分析能力等,接下來對其進行逐一分析。

首先,培養幼兒的感覺能力。感覺能力是幼兒從體驗中獲取知識的關鍵,為此,教師應將幼兒探索過程中感覺能力的培養當作重點加以落實,并對幼兒的探索學習方式給予鼓勵。例如,教師可通過認真觀察幼兒自主探索過程,然后用語言進行描述,必要情況下進行適當模仿,以促進幼兒對感覺探究的理解。其次,培養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語言技能是幼兒進行探究的重要工具,為此,教師在幼兒自主探究時,應善于利用多種方法,加強幼兒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例如,當幼兒對不認識事物使用“這”“那”等詞語描述時,教師應對其進行更正,引導其使用正確的名稱。同時,為加深幼兒對新事物的理解,可引導其從顏色、形狀等進行記憶。第三,教師還應注重幼兒對比分析能力的培養,鼓勵將學到的知識與現實中的情境進行對比,并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加以靈活應用。

幼兒自主探究活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以及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應認真分析幼兒心理、性格等特點,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善于探索新的組織幼兒自主探究活動的方法,以顯著提高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為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鄒海萍.幼兒自主活動的組織策略初探[J].教師,2011(24).

篇(8)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階段有與其他階段不同的特殊性。在幼兒階段開展科學知識教育,是時展的需要,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做好幼兒科學知識教育。我們要認識到不能把幼兒階段的科學知識教育與其他階段的科學教育混為一談,更不能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模式開展幼兒科學知識教育,而要探索適合幼兒科學知識教育的新模式。

一、幼兒教育為什么開展科學知識教育

(一)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

我們所提倡的幼兒教育并不是要幼兒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立足幼兒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此我們要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所以相對于那些死的知識,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就顯得更為重要。幼兒教育的初衷就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意識,培養其探究精神。

(二)開闊視野,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

幼兒的科學知識教育對于孩子來說具有新奇而快樂的直觀感受。幼兒科學知識教育要帶領幼兒游覽新奇的世界,拓展幼兒探究的空間。我們在教學中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成長。幼兒科學知識教育的內容重在孩子的生活感受,注重科學知識的趣味性和啟蒙性,而不是專注于知識的傳授。目的是開闊幼兒眼界,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對科學現象感興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

(三)塑造幼兒良好的人格。

幼兒時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園擔負著重要責任,在幼兒教育中,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對幼兒教師來說責無旁貸。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良好人格塑造,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必須是無時無刻的,要把這樣的責任放在幼兒教育的中心地位,特別是在科學教育中,教師往往由于專注對幼兒知識的普及,導致對孩子的性格教育顧不上,甚至出現對孩子人格培養不利的一面,教師要及時糾正。塑造幼兒良好的人格比教會幼兒簡單的知識重要得多。因此,教師要強調對幼兒人格的培養,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尊重他人、關注環境、熱愛生活的良好品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帶有很強的感彩??茖W知識教育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讓幼兒對現實世界充滿向往。

二、科學知識教育的定位

科學知識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教育階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學知識教育的目標定位,對幼兒教育的整體目標定位具有重要影響。教師要把握好幼兒教育方向,弄清科學知識教育的方向。

(一)科學知識教育的定位要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原則。

1.確定科學知識教育的主題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與經驗。

幼兒的科學知識教育面向的是幼兒,科學知識教育的內容必須考慮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教師對科學主題的設定要結合幼兒生活周圍的現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做到科學知識教育主題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不脫離幼兒年齡特點的主題。

2.選擇的科學主題要利于幼兒理解。

幼兒對身邊的事物能夠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但不是所有科學主題都適合幼兒探究。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主題的設定僅限于幼兒感興趣而且能夠理解的簡單內容,有難度、不利于幼兒理解的內容最好不要涉及。太多地涉及幼兒難以理解的內容,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不利于幼兒興趣的培養。

3.選擇適宜幼兒群體探究的學習內容。

幼兒園的科學知識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活動,教師要選擇適合教師組織開展、絕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且適宜集體或小組幼兒共同探索的、有經驗共享價值的活動。而對于那些內容雖然很有價值,但不適宜集體探究的,則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進行。

(二)合理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不宜過難,便于目標的實現。

幼兒的科學教育面向的是低齡幼兒,對于他們不能提出過高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利于幼兒對知識的認知,不設置過難的目標,這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指向一次預成性活動的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習后達到的效果,能夠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對目標達成度加以測量。

2.教學目標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幼兒科學知識教育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忽略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要尋找到教學內容和促進幼兒能力培養的結合點,適當給予放大,使得教學內容的設定在培養幼兒能力方面有所側重。因為對于幼兒來說,設置過高的能力培養目標等于加大了幼兒活動的難度,對于幼兒來說只要結合教學內容側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養就可以了。

篇(9)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009-03

可以說,只要存在學習就存在對學習方式的討論。同時,學習方式也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一環。對不同學習方式進行比較是學習方式變革的必經之路,也是研究幼兒學習的一個重要思路。尤其是2012年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幼兒的科學學習包括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幼兒園實踐中對不同學習方式的認識和運用還存在偏差,導致了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表現出了兩種極端的傾向:其一是“過分追求”,不管教育內容、教育對象都“一刀切”地拋棄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強調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二是“視而不見”,即拒絕進行學習方式轉變,在教學中依然直接灌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方式?;谀壳敖逃龑嵺`中對兩種學習方式認識和運用的偏差,我通過為期兩個月的教學實驗,對某大班幼兒進行分組教學,針對同一數學內容設計不同教學方案并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對幼兒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我對不同學習方式在幼兒園數學認知部分的運用進行了反思,以期為幼教數學領域學習方式的選用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不同學習方式的選擇

在本教學實驗中,研究者主要以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作為研究的變量,其中接受學習是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指在幼兒園教師直接傳授已有知識的形式下,幼兒把這些知識內化為自身經驗并為自己所用的學習活動;而探究學習是指探究學習方式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運用,是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幼兒直面數學問題或情境,主動地思考、探索,旨在建構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活動。通過實踐,研究者發現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價值,同時也都有其局限性。例如,接受學習從學習目標來看一般比較適用于數學概念、數學符號的掌握,從學習內容來看適用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從幼兒的特點來看比較適宜于已有一定相關知識經驗的幼兒;而探究學習對于單純掌握知識來講就不是最適宜的學習方式,它主要適合于發展幼兒的探究或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幼兒園數學學習方式的選擇并不應該是教師隨心所欲的結果,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學習目標的多面性、數學內容的多樣性、幼兒的個別差異性等。從這些因素來看,沒有一種學習方式能適用于所有的學習目標、全部的數學內容和每一個幼兒。所以,我們在進行幼兒園數學活動時,要綜合考慮學習目標、數學內容和幼兒特點來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

(一)根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式

實現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求幼兒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指南》中數學認知領域主要提出了三個目標:第一個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第二個是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第三個是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目標下面的具體教育建議其實為教師如何選擇學習方式提供了指導。如態度和情感相關的目標最好以感悟、體驗的方式學習;數學符號和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相關目標可以用接受方式學習;而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目標等則以探究方式學習最為有效等等。

(二)根據數學內容選擇學習方式

幼兒園數學學習是以一定的數學內容為對象的,而數學內容影響著對學習方式的選擇。根據教育部2001年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2012年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本研究將幼兒園數學認知部分的內容劃分為“數、量、形、時間與空間、關系”五個方面,再從每個方面抽取兩個知識點,根據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的特點設計教學方案,然后對不同的小組進行教學,使不同的學習小組處于不同的學習方式當中。在此過程中,研究者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及在設計教案時的難易程度,得出如下結論:不同的數學內容適合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如“數”“形”部分比較適合接受學習,“量”“時間與空間”“關系”部分比較適合探究學習,但這種劃分方式并不是絕對的,我們還要根據具體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方式的選擇。例如,知識點中包含數學概念、抽象的數學符號時更適合接受學習,教師設計教案起來也更容易,幼兒接受起來也更輕松;知識點中包含認知沖突、問題情境時更適合探究學習。

(三)根據幼兒自身情況選擇學習方式

在兩個月的教學實驗中,研究者觀察到不管是探究學習還是接受學習,不同的幼兒,他們的表現總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幼兒能夠很好地積極投入,有的幼兒則表現得毫無興趣;有的幼兒學習起來得心應手,有的幼兒卻難以理解。這是因為幼兒的學習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能動地作用于學習對象的過程,因此每個幼兒的反應必然不同。研究者反思發現,并不是每一種學習方式都適合所有的幼兒,也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探究學習就一定是幼兒喜歡的、能接受的,接受學習就是幼兒排斥的、不適應的。發展適宜性原則告訴我們在選擇學習方式時必須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自身特點,如:幼兒的年齡特點、已有的學習經驗、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等等,做到因材施教。但要做到這一點是難上加難的,需要教師們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去觀察和了解每一位幼兒,再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學習方式,分組學習或個別學習。所以,要想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教師就必須選擇符合幼兒特征的學習方式,不能“一刀切”。

二、不同學習方式的使用

開展幼兒園數學活動的前提是在綜合考慮學習目標、數學內容和幼兒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那么想要活動開展的有意義,使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投入、快樂學習,教師在使用不同學習方式時就必須以幼兒的發展水平為前提,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使用。

(一)不同學習方式使用的前提

不管是接受學習還是探究學習的使用,都要以幼兒的發展水平為前提?!吨改稀诽岢觯坝變旱膶W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边@兩句話揭示了幼兒的發展水平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并對“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方法作了詳細解釋,即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日本幼教專家本吉圓子也說:“孩子僅僅聆聽語言的說明是不能學到東西的。孩子要通過自身整個身體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才能得到教育,通過手及身體的接觸使身心和頭腦運作起來?!彼?,不管采取哪一種學習方式,都要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打破幼兒可以通過語言模仿、記憶和習題練習等手段來學習數學的誤區。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接受學習并不等于不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而進行知識的強行灌輸,接受學習也可以是有意義的學習。根據奧蘇貝爾的觀點,判斷幼兒的是否有意義,一是看幼兒能否把新學的數學內容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系,形成自身的知識系統或網絡;二是學習以后能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想要使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有意義,必須要以幼兒的發展水平為前提。

(二)不同學習方式相結合

奧蘇貝兒的研究表明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并不是兩種絕對對立的學習,二者只是相對而言。從純接受學習到純探究學習,其間還存在著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學習。在某一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因為學習目標的多樣性(如:認知的、情感的、價值取向的、能力培養的、動作技能的目標等等),學習內容之間連續性和學習主體的個別差異性,在使用學習方式時通常并不是單一的學習方式,而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以及每一種學習方式的特定功能,將多種學習方式組合起來。

三、教師是關鍵

在學習方式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作用,幼兒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密切相關。已有調查研究表明教師在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過教學實驗發現,教師不僅影響幼兒學習方式的選擇,還影響幼兒學習過程中知、情、意的投入。

篇(10)

幼兒@主題活動是一種探究型的課程,它是圍繞著一個主題,讓幼兒進行自主觀察和探索周圍現象、事物的學習活動形式,具有核心性、主體性、連續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能最大程度滿足幼兒持續探究的需要。本文以主題“花生寶貝”為例,談談在《指南》背景下如何以主題活動形式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培養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確定主題探究的內容

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這句話告訴我們,好奇心是學習和探究不斷前進的動力。因此,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及時尋找幼兒興趣的源頭所在,創設情境引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如在主題活動“蔬菜一族”中,班級的種植角種植了“花生”,其它蔬菜都發芽長葉開花了,可是花生的種植盆還是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動靜。轉眼間,寒假到了,觀察花生的事也暫告一段落。學期初,冰冰小朋友突然急匆匆地跑來:“老師,我怎么沒見到花生長出來,花生是不是死了?”看著孩子們充滿好奇的眼睛,我問:“花生死了嗎?為什么會死?死了的花生是什么樣的?怎樣的環境它才會成活?”于是,生成了“花生寶貝”的主題。

二、根據活動需要選擇合適的主題探究方法

1.構建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框架

《指南》中要求我們應多方面、多途徑地支持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包括正規的科學教育活動(如集體教學活動)和非正規的科學活動(如生活、游戲、區域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和方式讓幼兒了解、感知科學。在“花生寶貝”主題活動的探究過程中,通過開展花生長在哪里、好吃的花生、花生葉子的秘密、純香的花生醬等系列集中活動,幼兒從中學習、了解花生的生長環境、形態特征、用途等科學知識;在剝花生、磨花生、畫花生等區域活動中,讓幼兒操作、感知花生的顏色、形狀、大小、外殼的紋理等特點,了解花生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利用晨間戶外活動引導幼兒種植、觀察、照顧、了解花生的生長狀況。此外,我們還把花生的科學探究延伸到家庭,讓幼兒在日?;顒又袧撘颇孬@得科學的熏陶。

2.尋找啟發性問題推進探究活動的開展

科學活動是一種探究式學習活動,它具有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指南》中指出:“在科學活動指導過程中應提出具有啟發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以滿足幼兒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的新鮮度,激發其持續不斷地探究?!碑斢變喊l現花生遲遲不生長這個現象后,我的“你有什么辦法知道花生為什么不生長?土里的花生是什么樣子的”等啟發性問題,激發幼兒一起尋找問題答案的欲望。當幼兒把土挖開之后,發現所有種在碗盆里的花生仁都腐爛了。幼兒問:“花生是不是不喜歡種在碗盆里?花生到底喜歡在哪里生長呢?”挖掘這一舉動推進了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我們一起到圖書角、閱讀吧的書叢中翻閱尋找答案,聚攏在電腦前從網上搜尋資料,終于發現花生需要生長在色澤淺、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而且需要的氣候條件是土層溫度恒溫12攝氏度以上。正好,我縣地處亞熱帶,而且開學初剛好是春天二三月份,氣候宜人,溫度基本都在12攝氏度以上。

雖然了解了花生的生長環境,但是種植道路并不是很順利。播種恰逢雨季,花生在等待中也遲遲不肯發芽。一天,蘭蘭無意中挖開種植花生的土說“糟糕,花生爛了”“老師,怎么花生又爛了?”幾乎沒有種植經驗的我也懵了,但在幼兒面前應樹立不怕困難、繼續探究的信心?!澳俏覀冊撛趺崔k?你們還有什么辦法?”幼兒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拔覌寢尫N過”“我奶奶種過”“我們可以問問阿姨”……帶著問題,我們分頭尋求答案。原來,是下雨讓花生的水分太多了?!霸趺崔k?怎樣才能讓花生不被雨淋呢?”“老師,我們給花生打傘吧!”“我們每天給花生清除積水!”“我們給它蓋上油布!”幼兒紛紛出謀獻策。在第二次種植后,只要是下雨的時候,我們就給花生蓋上透明的塑料布。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天點點跑過來告訴大家花生發芽了!漸漸的,花生開出了黃色小花。“花生的果實結在哪里?”“花生的葉子晚上怎么會合起來?”“花生葉子為什么有的會有破洞?”“花生有哪些用處?”,隨著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花生也漸漸成熟,我們迎來了收獲與品嘗的喜悅。這樣,我認真對待每次出現的問題,鼓勵幼兒猜一猜,想一想,一起尋找、操作、探究問題答案,層層深入地推進主題探究活動的開展。

3.用多維度記錄梳理探究過程

記錄是指運用數字表格、圖形、繪畫、標記等方式對實驗過程與結果進行猜想及總結,它是探究的軌跡,能幫助幼兒梳理學習經驗,建構知識體系?!吨改稀分幸蔡岢觯瑧膭钣變河美L畫、照相、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通過記錄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享發現。

在結構性比較強的活動,教師可以采用圖表式的記錄方式幫助幼兒提升梳理知識經驗。除此之外,在日??茖W觀察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照片、攝影的形式記錄探究的過程,這樣比較利于資料的收集篩選。例如種植花生、給花生澆水、看花生、收花生等觀察過程用攝像形式呈現,讓幼兒在連續、真實的視頻中真正感受到植物生命的變化。此外,也可以鼓勵幼兒用繪畫、標記等形式記錄探究的過程。

三、遵循幼兒學習特點創造性地呈現主題探究結果

《指南》中指出:應當幫助幼兒回顧探究過程,積累經驗,喚醒已有的學習經驗,創新運用,形成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逐步呈現、豐富和完善的主題結果體現了主題的方向,是師幼探究的足跡,能幫助幼兒逐步建構知識體系。在探究過程中,以下形式很適合幫助幼兒梳理學習經驗,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

1.圖片展板記錄每一個探究過程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習方式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圖片具有一目了然的特點,為此,我們把主題活動分為收集資料、花生百科知識、種植花生、收獲花生、品嘗花生、玩花生七大板塊,并且每一板塊圖片盡量有小朋友參與的照片。通過圖片的展示,幾乎每個幼兒都能高興地向同伴講述自己在做什么,在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組織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參與、分享的喜悅心情。

2.墻飾集中呈現探究的重難點

花生的生長環境、生長方式具有獨特性是主題的重難點。圍繞這一重難點,我與幼兒一起創設了“花生的家”“落花生”“花生怎么睡覺”主題墻飾環境。通過主題墻的創設,幼兒更形象、直觀地理解花生的這些獨特性,達到了與墻面互動對話的效果。

3.才藝表演分享探究樂趣

《指南》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因此,多途徑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探索體驗,能促進幼兒的全面協調發展。如講故事、舞蹈、繪畫、為活動視頻配音、以不同的肢體動作表現花生晝夜不一樣的形態等,多領域的表現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地感知花生的特性,回顧探究過程,進一步積累了學習經驗,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總之,通過主題“花生寶貝”的開展,幼兒親身體驗了獲得知識、積累經驗的過程,而且學習的態度始終是主動積極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幼兒不怕困難、敢于嘗試、體驗和分享的學習態度和品質??梢姡谟變嚎茖W教育過程中,主題活動形式是發展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酒店管理工作前景 下一篇: 土木工程專業行業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堆龙德庆县| 衡阳县| 文昌市| 永寿县| 诸城市| 武安市| 静乐县| 台中市| 乐平市| 黎川县| 石首市| 洞头县| 桃江县| 钦州市| 渑池县| 修武县| 资中县| 十堰市| 安泽县| 延长县| 新丰县| 阿拉尔市| 济源市| 澄迈县| 彝良县| 东台市| 华安县| 额济纳旗| 陆良县| 万盛区| 揭西县| 洛阳市| 临猗县| 确山县| 固始县| 梅河口市| 元江| 杭锦后旗| 西贡区|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