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家庭經濟情況自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9 09:01: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庭經濟情況自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家庭經濟情況自述

篇(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列入教育改革發展的十大重要項目之一。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擴大資助范圍,形成學前教育資助、義務教育資助、普通高中教育資助、中等職業教育資助以及高等教育資助為一體的學生資助體系,實現不同教育階段資助政策全覆蓋。

從2011年起,對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進行學前教育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發放與學費減免;以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減免、勤工助學、入伍服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等多形式資助的高校助困體系,這一系列資助政策都是為了保證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實現教育公平。但是,在國家學生資助體系運行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缺乏科學的衡量標準,困難學生認定的模糊化和多元化,都直接影響困難學生資助認定的準確性,制約國家學生資助體系持續良好發展。

一、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與現狀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中的解釋,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收入難以支付其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然而由于經濟困難程度受地域、家庭成員等因素影響,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經濟困難認定標準變得模糊而不確定。

1、家庭經濟情況調查

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門或政府、街道、社區出具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據此作為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用于申請相關資助的依據。

2、學校調查認定

學校在對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時,通常會有幾個參考標準。如:低保家庭、孤兒、單親、家庭遭遇重大變故、家庭多子女等等,同時通過了解學生日常消費習慣等情況,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認定。

二、現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存在的問題

1、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管理混亂

家庭經濟困難認定,主要依據是由學生生源地民政、鄉鎮,街道等地方政府部門出具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即學生貧困證明。按照屬地原則,學生家庭所在地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學生家庭實際情況,因此這一紙證明一直是衡量學生是否符合資助政策條件的必要材料,也是唯一確定的困難認定標準之一。可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部門、學生誠信缺失,故意隱瞞家庭經濟實際情況,少報收入夸大困難程度,致使地方政府部門出具貧困證明把關不嚴,開具隨意,貧困證明管理混亂,大大降低了貧困證明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既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也不能幫助學生資助工作困難認定。

2、困難認定標準缺乏科學依據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也是確定資助對象的主要依據,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承受能力不同,城鄉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導致各地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標準不一。目前,我國缺少一套操作性強、科學統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學生的困難情況千差萬別,而認定的條件又過于寬泛、籠統,按照一定比例統計確定困難生、或單純地通過對學生穿著打扮、消費水平來判定學生是否困難都是不科學的。困難程度高低是相對而言,學生消費是否必要,生活是否奢侈,這更加難以公斷。

3、困難認定程序不規范合理

在資助資源、資助名額有限的情況,為了確保家庭經濟最困難的學生獲得資助,也為了使困難認定更公平、公正,學校會在貧困學生之間進行評議和選舉。學生自述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裝貧困、爭貧困、相互比困難程度,然后組織其他學生投票選出更困難的學生。評議過程憑印象、靠人氣,無償性資助越多,虛假謊報現象越多,不合理資助比例就越大。表面看這種公開選舉困難生的方式很透明,然而這無形中傷害了困難學生的個人隱私,給學生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更是破壞了學生資助工作幫困、助學、育人的實際意義。

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對策的思考

1、加強規范地方政府部門經濟困難認定工作的管理

隨著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逐漸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社會關心的焦點,提高相關地方政府部門政策認識,規范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管理也成為資助政策有效執行的保障。明確相關政府部門貧困認定工作人員職責要求,對出具虛假經濟困難證明追究相關責任,形成約束處罰機制。增強地方政府審批部門工作責任心,建立多級交叉審批和實效監督制度,保證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真實可靠地反映學生家庭實際情況,為資助工作提供直接有利的依據。

2、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標準科學化

科學統一的認定標準是解決困難學生認定難的關鍵,針對目前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中主觀認定多,客觀依據少的情況,應該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有效認定機制。根據地域經濟發展特征、參考地區居民平均收入標準、最低工資標準等,確定經濟困難標準線。同時再將學生家庭性質、家庭人員情況(年齡、職業、身體健康等)、財產情況(收入、債務等)、學生本人專業、個人消費(生活、娛樂、學習支出)以及學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等能反映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因素,按照指標體系權重系數,進行定量認定分析,結合同學、老師的意見進行定性認定分析,盡量使考評認定結果趨于客觀,正確認定。

3、建立困難認定動態監督機制

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是動態變化的,因此困難學生認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學生被認定困難成為重點資助對象后,應當建立學生資助檔案,保存學生困難證明材料,并定期與學生家庭成員聯系溝通,對學生進行跟蹤管理,動態了解困難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關注學生學習成長,使國家資助惠及更多真正困難的學生。

參考文獻:

篇(2)

2006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59歲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且呈現農村地區高于城市地區的特點[1]。HBV感染相關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且缺乏特效治療手段,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江蘇省啟東市(縣級市)是我國農村HBV感染的高流行區之一,本研究對啟東市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的經濟負擔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分析患病對家庭經濟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采用時間段連續病例整群隨機抽樣方法,于2014年5月1日開始在啟東市人民醫院與啟東市傳染病醫院同時針對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至2015年3月31日結束調查。納入標準:(1)HBV感染相關原發性肝癌(HBsAg陽性或有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乙型肝炎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診斷標準及臨床分期依據分別參照《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3]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排除HCV感染,中毒性、藥物性、酒精性肝病,并排除以治療其他疾病為主的患者;(2)患者基本信息、臨床信息及費用情況齊全;(3)患者及親屬配合調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啟東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論證。

1.2調查內容結合原發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點設計了結構式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人口社會學信息(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工作性質、婚姻狀況、醫保類型等)、個人及家庭收入情況、疾病臨床相關信息(包括臨床分期、診斷依據和治療方案)、距本次就診近3年由HBV感染相關疾病產生的經濟負擔(包括直接醫療費用、醫療費用報銷情況、直接非醫療費用、患者本人及陪護親屬的誤工損失)及患病對家庭經濟的影響等。

1.3調查方法及經濟負擔的計算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問卷內容及邏輯結構進行論證和修訂,通過預調查完善問卷項目及調查流程。預調查和正式調查均由統一培訓后的護士完成。調查員在調查對象完成治療將要出院時進行面對面訪談,填寫個人信息、疾病臨床信息及近3年內因患HBV感染相關疾病所帶來的經濟負擔,門診或住院費用均以調查員查詢電子病案系統所得結果為準,而自購藥費、直接非醫療費用、因病所致的誤工損失及患者在外院就診的費用則由患者本人及親屬回憶后填寫。經濟負擔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可分為直接醫療費用和直接非醫療費用[5]。直接醫療費用是指在醫療衛生部門所消耗的各種費用,如藥品費、化驗費、治療費、床位費和自購藥費等,通過查閱病案和問卷調查獲得。直接非醫療費用是指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相伴發生的相關消耗或費用,如額外的餐費、營養費和交通費等,通過問卷調查獲得。間接費用指因患病致使勞動力有效工作時間減少和工作能力降低,從而引起社會和家庭即現價值和未來潛在價值的損失,包括誤工或早亡及勞動能力下降所致的經濟損失兩部分。由于HBV感染相關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嚴重影響勞動能力,因早亡或勞動能力下降所致的時間損失難以衡量,本次調查僅收集了患者本人及陪護親屬的誤工損失,并從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得2011-2014年當地居民的人均最低工資,采用人力資本法估算間接費用。不同年份的費用采用2014年醫療保健消費價格指數(CPI)進行轉換。

1.4統計學方法采用Epidata3.1進行問卷錄入,SAS9.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使用非參數檢驗分析疾病臨床分期、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醫保類型、家庭收入等因素對經濟負擔的影響,兩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H秩和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通過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分析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類型住院患者家庭經濟壓力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共調查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346例。其中原發性肝癌124例,均來自于啟東市人民醫院,男88例(71.0%),平均60.2歲,其中臨床分期為Ⅰ~Ⅳ期者分別為23例(18.5%)、30例(24.2%)、42例(33.9%)和29例(23.4%)。乙型肝炎肝硬化116例,其中啟東市人民醫院57例(49.1%),啟東市傳染病醫院59例(50.9%),男61例(52.6%),平均54.4歲,包括代償期肝硬化55例(47.4%),失代償期肝硬化61例(52.6%)。慢性乙型肝炎106例,其中啟東市人民醫院23例(21.7%),啟東市傳染病醫院83例(78.3%),男66例(62.3%),平均44.3歲,臨床分期為輕、中、重度者分別為10例(9.4%)、84例(79.3%)和12例(11.3%)(表1)。

2.2總經濟負擔、直接費用及其構成HBV感染相關原發性肝癌患者2011-2014年例均總經濟負擔為94001元,其中直接費用為86098元,直接醫療費用為79620元,占總經濟負擔的84.7%。住院費、門診費、自購藥費在直接醫療費用中所占比例分別為78.4%、5.4%和16.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11-2014年例均總經濟負擔為63421元,其中直接費用為57141元,直接醫療費用為53013元,占總經濟負擔的83.6%。住院費、門診費、自購藥費在直接醫療費用中所占比例分別為73.4%、4.2%和22.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11-2014年例均總經濟負擔為39360元,其中直接費用為36760元,直接醫療費用為35373元,占總經濟負擔的89.9%。住院費、門診費、自購藥費在直接醫療費用中所占比例分別為84.0%、4.4%和11.6%(表2,圖1)。2.3直接費用亞組分析原發性肝癌Ⅰ~Ⅳ期患者的直接費用分別為64991元、65089元、109444元、90759元,晚期肝癌(Ⅲ期、Ⅳ期)顯著高于早期肝癌(Ⅰ期、Ⅱ期)(101812vs65047,Z=-2.637,P=0.008),原發性肝癌的直接費用不受年齡、性別的影響,但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直接費用越高(P=0.001),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司職員、工人的例均直接費用明顯高于農民或農民工(P=0.005),醫保類型為城鎮居民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者明顯高于新農村合作醫療者(P<0.001),近一年家庭收入在40000元以上者,直接費用更高(P=0.040)。失代償期肝硬化的直接費用為67947元,略高于代償期肝硬化的45156元,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686,P=0.09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費用不受年齡、家庭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男性患者的直接費用高于女性(P=0.046);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司職員、工人的例均直接費用明顯高于農民或農民工(P=0.001);享有城鎮居民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患者的直接費用明顯高于新農村合作醫療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輕、中度的直接費用為36463元,略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39088元,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494,P=0.62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直接費用不受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影響;男性患者的直接費用高于女性(P=0.042);城鎮居民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患者的直接費用明顯高于新農村合作醫療患者(P=0.006)(表2)。

2.4直接非醫療費用構成HBV感染相關疾病患者的直接非醫療費用及其構成略有不同。原發性肝癌患者3年內的直接非醫療費用為6478元,占直接費用總和的7.5%,直接非醫療費用中額外的餐費占32.4%,營養費占22.1%,交通費占19.3%。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內的直接非醫療費用為4128元,占直接費用總和的7.2%,直接非醫療費用中額外的餐費占26.7%,交通費占14.6%,營養費占10.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內的直接非醫療費用為1387元,占直接費用總和的3.8%,直接非醫療費用中交通費占36.7%,營養費占25.5%,額外的餐費占16.3%(圖2)。

2.5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類型住院患者的年經濟負擔比較HBV相關原發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述經濟壓力很大比例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和失代償期患者自述經濟壓力很大比例之間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3)。圖2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2011-2014年直接非醫療費用構成情況2.6因病所致的誤工損失從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得2014年啟東市人均最低工資為1480元/月,據此估計,HBV相關原發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內的人均誤工天數和誤工損失見表4。3者經濟損失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3討論

江蘇省啟東市是我國農村地區HBV感染的高流行區之一,當地居民以從事農事相關職業為主,HBV感染相關原發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在啟東市人民醫院或啟東市傳染病醫院就診。本次調查采用時間段連續病例整群抽樣的方法,保證了調查對象選擇的隨機性,調查結果可較好反映當地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的經濟負擔。HBV感染相關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盡可能擴大費用收集的時間范圍,可提高費用收集完整性,更好地反映實際的經濟負擔情況,由于門診或住院費用均由調查員查詢電子病案后填入問卷,數據真實可靠。而自購藥費、直接非醫療費用、因病所致的誤工損失及患者在外院就診的門診或住院費用則由患者本人及親屬回憶獲得,可能存在回憶偏倚。兩家醫院的電子病案系統只能獲得近3年的費用信息,因此,將費用收集的時間范圍設定為當次就診的近3年,在提高費用收集完整性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回憶偏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的病程越長、病情越嚴重,疾病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就越高。直接醫療費用中,住院費占77.9%,門診費用僅占4.8%,此外,自購藥費占17.3%,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自購藥費占比最高(為22.4%),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購藥費占比最低(為11.6%)。亞組分析顯示,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越高,直接費用呈現越高的趨勢。啟東市居民以農村人口為主,本次調查顯示,原發性肝癌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多在初中及以下,半數以上為農民或農民工,家庭收入偏低,多數為新農村合作醫療,直接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偏低。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則年齡較小,受教育程度、職業及家庭收入較好,直接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更高。

隨著慢性乙型肝炎向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的進展,疾病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也越來越重。梁森等[6]曾報道深圳市HBV感染相關疾病患者家庭收入的28.6%用于支付各種直接費用,低于本研究所得的比例,這表明啟東當地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承擔的經濟壓力更為嚴重,也可能與不同地區醫療服務的費用、經濟收入水平和非醫療支出不同有關。因疾病本身的特點及就醫方式的不同,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的直接非醫療費用總額及構成略有差異。原發性肝癌與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直接非醫療費用占直接費用總和的7%~8%,以額外的餐費和營養費為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直接非醫療費用占直接費用總和的3.8%,以交通費為主。本研究所得的直接非醫療費用占直接費用總和的比例與LYU等[7]在我國山東省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直接非醫療費用給患者本人及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不容忽視。本研究發現隨著慢性乙型肝炎向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的進展,患者本人及親屬因疾病產生的誤工損失也越來越大。結合當地居民最低工資換算為經濟損失后,所得結果約為直接非醫療費用的1~2倍。本研究未能估計由于疾病而造成的勞動力下降及早亡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誤工所致的經濟損失僅為間接費用的一部分,且未將無形負擔納入疾病經濟負擔的研究。呂靜靜等[8]在山東省的研究和馬起山等[9]在廣州市的研究均表明,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的無形費用占總費用的比例甚至高于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本次調查僅在啟東兩家縣級醫院開展,未能對市級醫院就診患者進行調查,所得結果可能低估了實際的經濟負擔。可見HBV感染相關疾病住院患者承受的經濟負擔及經濟壓力可能更嚴重。預防HBV感染、控制慢性HBV感染的疾病進展,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LIANGXF,BISL,YANGWZ,etal.EpidemiologicalserosurveyofhepatitisBinChina-decliningHBVprevalenceduetohepatitisB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6557.

[2]MinistryofHealth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Diagnosis,management,andtreat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V2011)[J].JClinHepatol,2011,27(11):1141-1159.(inChinese)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27(11):1141-1159.

[3]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TheguidelineofpreventionandtreatmentforchronichepatitisB(2010version)[J].JClinHepatol,2011,27(1):Ⅰ-ⅩⅥ.(inChinese)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27(1):Ⅰ-ⅩⅥ.

[4]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Parasitology,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viralhepatitis[J].ChinJInfectDis,2001,19(1):56-62.(inChinese)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5]HUSL.Researchondiseaseburden[J].HealthEconomicsRe-search,2005,5:22-27.(inChinese)胡善聯.疾病負擔的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05,5:22-27.

[6]LIANGS,ZHANGSX,MAQS,etal.FinancialburdenofhepatitisB-relateddiseasesandfactorsinfluencingthecostsinShenzhen,China[J].ChinJEpidemiol,2010,31(12):1340-1345.(inChinese)梁森,張順祥,馬起山,等.深圳市乙型肝炎相關疾病經濟負擔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12):1340-1345.

[7]LYUJJ,XUAQ,WANGJ,etal.Directeconomicburdenofhepa-titisBvirusrelateddiseasesevidencefromShandong,China[J].BMCHealthServRes,2013,13(1):37.

篇(3)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定問題;應對措施

國家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普通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助學獎學金,實施國家助學貸款等政策,使絕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有學可上、有學能上。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中明確指出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概念、認定材料、認定程序和認定方法。

高校在開展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資格認定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改進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工作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切實保證國家制定的各項高等學校資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身上的重要保障。現從以下幾點談一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措施:

一、認定材料不真實

近年來,新資助政策頒布后,資助范圍擴大,資助額度進一步增加。國家獎學金每人8000元, 省政府獎學金每人6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每人5000元,國家助學金分別為4000元、3000元和2000元,另外各高校還有院助學金、獎學金不等。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學生為了說明家庭經濟情況到戶口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開具學生家庭情況證明,而這些調查表和證明材料卻很難體現其真實性準確性。地方政府在沒有詳細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情況下,隨意出具困難證明;或者有的學生找關系、托熟人等手段拿到困難證明,而高校也缺乏相應的責任追究政策,給認定工作造成很大困難,從而影響了真正貧困學生的正當權益。同時,一些性格內向、自卑的家庭困難學生不愿主動說明家庭經濟情況,往往會失去受資助的機會。

二、認定程序需要進一步改進

有些高校在接到貧困生認定通知后,先是由本班學生個人提出申請,后在本班組成評議小組對申請學生進行評定,輔導員根據認定小組的意見進行審核,交學校審批。認定程序一般是出具困難證明,學生申請自述,參照日常消費情況,通過談心、班會等形式給予確定。在認定過程中,要求評議小組的學生本著公平、公正的心參與評議,但在實際操作中,同學、老師的主觀印象作為評判標準,同學之間的關系對于參與評議的學生影響較大,更有甚者,一些同學利用各種關系來使自己當上“貧困生”,混入受資助的范圍之中。

有些高校采取按各院系在校生的人數多少分配指標,而不是根據各院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真實人數來分配名額,從而使一些家庭經濟困難人數較多院系由于名額的不足,一部分貧困生享受不了資助。而一些名額偏多的院系,只能降低認定標準,致使一些家庭情況較好的學生也得到了資助,不能真正地達到認定工作的目的。

三、加強誠信及感恩教育

貧困生認定工作中,有些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辦的假調查表和假證明材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高校各層面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誠信及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品質。要形成一個觀念,需要一個環境,需要良好的輿論導向。學生們的課程有《論語》的內容,讓同學們分享讀后感,對孔子的“人無信,不知其可也”互相討論,激發學生們的誠信意識。還從課堂內容出發,展開討論延伸,征集誠信感恩格言集錦、誠信小故事,并在班內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生有把機會留給最需要的人的思想。

在班級中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使學生學會“感恩”,對于現代的大學生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讓他們知道愛他人、幫助他人。學會感恩,就是要知道知恩,要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老師及長輩的教誨之恩,親朋好友的幫助之恩。所以,以“家庭教育投入調查”為起點,使學生充分了解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社會的付出,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對前途、對人生的理性思考。通過參與者感悟向父母親人傳遞愛的信息,反思父母養育之情,通過電話、信函等方式與父母交流生活情感,匯報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回顧家庭教育成長經歷,做好職業與人生發展之路設計規劃,向父母匯報好思想、學習規劃、生活安排,讓遠在家鄉的父母不再擔心,勇敢地表達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唱響感恩歌曲,吟誦感恩詩歌。結合年輕人的心態和欣賞習慣,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演唱《感恩的心》,配樂詩朗誦《天使?翅膀?誠信》等,教會他們用感恩的心歌唱生活,傳遞感恩誠信的思想,讓他們記住感恩你我他。

在班會上還組織同學們集中讀書,向同學推薦優秀的書籍作品,如《黑暗中的舞者》、《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弟子規》、《暖春》、《我的兄弟姐妹》、《一個都不能少》等,激發學生共鳴,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感言。

四、通過其他措施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真實情況,鼓勵知恩圖報的貧困學生,使受資助的學生畢業后回饋社會和母校

一方面讓所有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貧困生評定與監督的行列,客觀地反映周圍同學生活實際情況,提高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讓申請助學金的學生和自己的父母在家照個合影,通過合影分析家庭真實情況。認定材料收齊后,全院可通過分區派學校工作人員到家走訪調查或電話質詢村、鄉、鎮,發現有弄虛作假的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階段,取消其他評優選先資格和一切資助。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應優先注意孤兒、烈士子女、優撫家庭子女、來至國家規定的邊遠地區農村等家庭經濟貧困學生。

在我工作中遇到過多次這樣的事:在大學一年級有的學生申請了助學金,聽說學院讓他適當的參加一些勞動,就撤銷了申請。在大學二年級的貧困生認定工作中一名學生哭鬧著找到我說:“老師,在大一的貧困生補助中你還給了我4000的助學金,今年你為什么才給了我個3000的”。這些學生認為國家的這些助學金是他應得的,是白拿的,不知道感謝國家和學校的幫助。因此,對待這一部分學生必須要進行知恩和感恩教育。鼓勵那些知恩圖報的貧困學生,有些學生在得到獎助學金后,懷著感恩的心,拿出一部分作為班費及幫助其他需要的同學。

國家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感恩誠信教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內化”教育,從人性本善出發,以真換真,以善揚善,重樹成功信念與報效責任。老師抓住了資助育人這一關鍵點,能很好地發揮輔導員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學生明白了“感恩為動力之源,誠信乃立身之本”,使得廣大貧困大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自身努力、刻苦學習、綜合素質提升來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

[2]教育部.國家資助政策簡介.2009年6月.

[3]李少陽,王志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的構建,高校輔導員,2013.4.

[4]楊得利、熊志忠.高校貧困生認定方法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9.

篇(4)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ork to identify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239-02

0引言

為做好資助貧困生工作,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維護學校穩定和社會安定,從1994年起,通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國已建立起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對切實解決高校貧困生的入學和成長問題、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和制度、實現教育公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近幾年,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等因素,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出現諸多問題,其中一直困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上,這也是困擾各高校貧困生工作的一道難題。

在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實際實施過程中發現學校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程度界定比較困難。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是一項困難而又復雜的工作。由于造成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極為復雜,核定經濟困難學生的標準也十分復雜。

1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認定模式隨意性大,透明度不高

目前,各高校大都根據學校和學生家庭實際,通過實地調查、學生推薦等方式核定經濟困難學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適當的指標體系來準確表達,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申請資助往往只憑單一的一張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證明表,或者按“學生說-教師定-學校批”這種長期以來資助工作的模式將資助工作做簡單化和隨意性地處理,從而使得在資助工作中操作有較大隨意性,工作過程透明度不高,申請資助人造假的可能性提高,導致真正貧困生的學生得不到任何資助。

1.2 認定貧困的標準缺乏科學性和動態性

國家和各省市都制定有區分貧困生的標準,但是這些標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很大的難度,學校管理部門無法掌握學生是否真正貧困,更無法準確掌握貧困生的真實情況。從貧困生認定標準上看,目前大部分高校認定貧困生是根據學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交納學費能力情況來進行綜合考核評定的。比如以云南省某高校為例:學校將學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900元,作為評定貧困生的硬性標準之一,特困生則定在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700元。但由于學生生源所在地、學校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存在差異,標準有所不同,而且貧困的標準也是動態調整的,因此僅以此來比較評定并不科學。

從貧困生認定過程來看也缺乏科學性。該校認定貧困生過程中最重要的依據是學生家庭所在的貧困證明,輔以學生的自述和來自同學的意見來確定貧困生名單。一方面,學生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門開據的“貧困證明”存在很大的“水分”,真偽難以區分;另一方學生因生源地貧困標準不同而使得學生的貧困不具可比性;此外,很難排除一些真正的貧困生因為自卑、愛面子,羞于表達而失去了獲得資助的機會,卻讓一些“假貧困生”乘虛而入,導致貧困生工作的不公平。

1.3 認定人數按比例分配缺乏適應性

從貧困生評定人數規模上看,由于學校資助資金和資助能力有限,學校對貧困生評定的人數一般有一定限制。如:學校通常要求貧困生認定人數盡量控制在在校生總人數的20%以內,特困生則不超過5%。學校也是按照該比例要求下達貧困生人數指標到各個班級的。然而每個班級生源構成存在差異,貧困比例和程度也不盡相同,按統一比例上報各班貧困生評定名單的做法就會導致有些班級真正貧困的同學由于名額限制不能獲得貧困資助,有些班級名額多余使不是真正貧困的學生稱為學校資助對象。

2關于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幾點措施

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貧困生的認定是做好貧困生資助的前提與基礎,因此,筆者認為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最基本的內容就是確定經濟困難學生范圍,實現分層次認定管理,貧困學生信息的檔案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的措施,將有限的資助資源落實在真正有需要的學生身上。

2.1 科學認定經濟困難學生范圍是前提

篇(5)

2000年高校開始實施國家信用助學貸款政策,2002年開始實施國家獎學金政策,2005年開始設立了國家、省政府助學金政策,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套幫困助學政策體系,取得了不少成績。 但任何政策的實施,任何措施的開展都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政策和措施的實施和高職院校困難學生的實際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很多措施在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 目前高校資助服務與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僅僅局限于完成資助工作而忽視對人的教育

有些學校或者從事資助工作的老師把資助育人工作簡單地理解為“慈善資助”,認為資助工作就是把國家、學校的資助費用發放給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的學生,為貧困學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困難,忽視了資助工作的教育意義,還有些學校和從事資助管理工作的老師把資助育人工作簡單化為“金錢資助”,認為資助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學費、生活費的困難,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了,導致一些學生認為資助就是得到錢。這些都將導致學生認為我苦難我就應該得到資助,不懂得感恩和回報。

1.2 受助學生和困難程度難以確定

在評選貧困生確定困難程度的過程中,由于貧困認定工作缺少統一的尺度,難以計量,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協調、不完全公正的現象。

一是,申請貧困資助的學生多,都認為自己比別人窮。實際工作中,往往是資助面再廣、資金再多,名額再多,申請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額多。一些家庭經濟狀況相對還可以的同學也紛紛報名,在班級同學面前哭訴比窮,真假難辨,有時很難做出完全公平、符合實際的選擇。

二是,老師難以確定。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通過班主任、輔導員老師把名額分配下去。有的根據老師對同學的家庭情況的了解,根據名額多少,分輕重緩急自行確定名單。但這種做法風險較大,尤其是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老師對剛入學學生的家庭情況并不十分了解,對他們的生活情況并沒有完全掌握,往往憑借經驗、短時間的調查及學生和家長自述來確定是否貧困和貧苦程度。這種確定也只是相對的,所以很難保障完全公正,容易影響學生情緒,并且一旦名額確定以后很難更換,這樣就容易導致一旦真正困難的學生在第一次評選中漏選以后很難得到資助,這些都會給資助工作造成很壞的影響。

三是,證明材料不能保證完全真實,各地區標準差別很大。在開展助學工作時所有申請資助的同學都要上交加蓋當地民政部門公章的《家庭情況調查表》。這是目前最有說服力也是必須的證明材料,可是,一些家長并不按真實情況填寫調查表,而很多當地干部也紛紛做好人,睜只眼閉只睜加蓋公章,各個地方困難評定標準也不相同,各地的困難學生進了高校就更難評定。

1.3 激勵、誠信教育缺乏實效

資助體系不僅具有經濟職能,更重要的是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而在實際工作中,各類獎助學金對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一些高校、一些老師對資助體系的功能認識不足,對受助學生的激勵教育和誠信教育往往停留于表面,沒有落到實處;另一方面,一些學生片面理解各類資助的內涵。在勤工助學方面,勤工助學的崗位大多屬“勞務型”工作而不是學習提高或培養技能型的工作。在助學貸款方面,對于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學生不愿意歸還國家助學貸款的行為側面反映了部分學生誠信意識不強,同時說明我們的教育缺乏實效性,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2 “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必要性

在具體工作中我深切體會到“資助”必須和“育人”結合起來,否則資助就是蒼白的,臨時的,意味著不勞而獲、一味索取,扭曲了幫助的真正意義。

2.1 無償資助中出現了嚴重的依賴現象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資金的資助下容易產生產生依賴思想,把“貧困”作為資本,不愿積極主動地選擇解決困難的辦法,而是消極等待,覺得學校、社會就應該幫助他們,在得到資助后,不但沒有感恩之心,反而認為是理應得到的。有些學生把學校資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設法當上貧困生,甚至有個別學生拉關系,不貧困也辦手續,騙取補助或者用助學金吃吃喝喝,鋪張浪費。

2.2 家庭成長環境造成了一些心理問題

不同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家庭貧困,在貧困生中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相對較高,他們有的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成長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二是,容易形成孤僻性格、有些抑郁。三是,焦慮、由于需要利用課余時間打工,擔心學習成績。

所以說,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把“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3 高職院校“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實踐措施

3.1 重視獎助學金發放后的教育、跟蹤管理,建立考核機制

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視獎助學金評選、認定等發放前的管理,忽視了發放后的跟蹤管理,大學生不合理使用獎助學金的事情頻頻見諸于各種媒體。我們應該嚴格管理保證各類獎助學金評選、發放前的公平、公正,同時,也要重視發放后的跟蹤管理。可以制定具體可行的跟蹤考核辦法,輔導員、班主任對獲獎受助學生跟蹤教育和管理,同時要求獲獎受助學生書寫獲獎受助年度的全面總結,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表現情況、輔導員的跟蹤意見等等,并將考核結果與下一學年獎助學金的評選和學費的減免掛鉤。

3.2 拓寬勤工助學崗位,將勤工助學更多的與學業相結合

勤工助學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培養自立意識的良好途徑,是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重要措施。我們應創新勤工助學管理機制,將所有勤工助學崗位公開,學生自主選擇,將勤工助學與學生專業學習、科研活動結合起來,起到既自立解決實際困難又不耽誤專業知識學習的效果。促進勤工助學工作崗位由勞務型向學習型轉變,對學生在科研項目獲獎、學科競賽獲獎以及發表文章等方面獲獎給與表彰和獎勵,不僅能夠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3.3 加強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與國家助學貸款、貧困生認定等工作相結合

將誠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教育學生如實上報家庭經濟情況,誠信做人,讓國家的資助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同學。結合助學貸款開展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等專題講座活動,教育貸款學生自覺積極履行信用關系,按時繳息、歸還本金等,學會感恩、傾情報恩。同時積極探索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管理工作新舉措,在學校內網就業信息專欄或者助學貸款專欄中專門設立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公告、友情提示欄目,提醒所有貸款同學及時更改信息,按時還本付息,每個貸款同學歸還貸款信息等等,加強貸后管理。

【參考文獻】

篇(6)

患者既往體健,無煙酒嗜好。結婚17年,有一個16歲的兒子,正在上高中。從事銷售工作,單位效益不好,與領導有矛盾,家中父母體弱多病,愛人下崗在家,夫妻關系不好,經常吵架。

查體:生命體征平穩,身高158 cm,體重47 kg。一般情況好,表情憔悴;咽部無充血,雙側扁桃體不大,甲狀腺不腫大;心肺檢查無異常;腹軟,未觸及包塊,上腹部有輕度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輕度充血,反光度增強,無糜爛及膽汁返流。診斷:“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肝、膽、胰、脾臟B型超聲波檢查未見異常。予以抑制胃酸、促胃動力藥治療后癥狀略減輕。

消化科醫生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Ⅱ型(上腹疼痛綜合征)。

處理:止酸,促動力藥物或加用抗焦慮藥物。

全科醫生診斷:(1)上腹疼痛綜合征;(2)工作壓力承受者;(3)家庭經濟壓力大,夫妻關系緊張;(4)與單位領導關系不好;(5)心身處于焦慮狀態。

根據診斷,全科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1)腹痛與工作壓力、領導關系不好、夫妻關系不和、家庭經濟緊張有關系嗎?(2)夫妻不和、領導關系不融洽、家庭經濟緊張原因是什么?(3)是否成立以全科醫生為主體,吸收全科護士、康復師和社會工作人員參與的診療團隊,如何協調社會、社區資源及動員單位、同事和家庭參加患者的康復計劃?

臨床處理

首先與患者進行深入地交流,認真聽取其訴述,一起分析目前的工作、生活、家庭情況,必要時到患者家中和單位走訪一次,實地了解患者生活和工作環境。

告訴患者病情,對其進行與疾病有關的健康知識教育,解除患者精神壓力,讓其參與制定治療康復計劃。

召開社區工作人員、所有家庭成員、單位領導、同事、孩子及學校老師參加的座談會。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向大家通報病情和治療康復計劃,希望大家積極配合全科醫生對患者的康復。

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緩解患者家庭經濟壓力,給患者創造一個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與患者、家庭成員和單位同事一起制定診療管理計劃,鼓勵患者承擔對疾病管理的責任,提高患者就醫的依從性。

什么是全科醫生思維方式?與專科醫生思維方式有什么不同?

全科醫生臨床思維方法是以患者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全面、綜合、整體地認識疾病及疾病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的相互關系,運用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的方法,站在患者的立場上,從維護患者的健康利益出發,進行臨床診療決策。所以,全科醫生在診治患者時,不僅僅要關心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重要的是要關心患者患病的感受、精神變化、病后的康復與生活質量;尊重患者的權利、意愿、價值取向和需求;給予患者情感支持,減輕其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讓家庭成員、親友、單位同事共同參與臨床決策和照顧患者;協調不同的衛生機構,動員各種資源,提供防治結合的團隊式、整體性、連續性、綜合性照顧的醫療服務。

專科醫生的臨床思維方式是以疾病為中心,把患者作為生物體進行臨床解剖分析,致力于尋找每一種疾病特定的病因、生理、病理的變化,并研究相應的生物學治療方法。專科醫生在對患者的診療過程中,總認為“他們身上的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常有意無意地認為患者是一架需要修理的機器,醫生的任務就是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治療以“修復損壞的零件”。醫生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搜集資料,明確病因,實行對因治療。

所以,專科醫生的服務宗旨是對患者的疾病負責,很少關注患者患病的感受,不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很少尊重患者的權利和意愿,不重視患者及其家庭參與診療計劃;由于過度地強調“正確”的診斷,往往要進行很多的檢查,常常會導致過度的醫療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和患者經濟負擔過重;同時也忽視了對疾病的預防、健康的促進和健康的維護,其結果是患者的總體健康結局不夠理想,生活質量不高。

什么是全科診療?全科醫生需要掌握的診療技能?

全科診療是指在醫院或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全科診室中患者與全科醫生的密切交流,在這里,患者或者自疑有病的人向他所信任的醫生尋求康復意見,全科醫生需熱情、負責,像對待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樣認真搜集患者的病情,并與患者一起制定出合理的康復計劃。全科診療目的:不僅僅是明確患者就診的原因、明確疾病的診斷、提出治療計劃和幫助患者達到一個很好的治療效果;還要與患者發展穩固的醫患關系,協調及利用多學科照顧團隊的各種資源,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整體服務,做到防治結合。

全科醫生要掌握的診療技能包括臨床技能、診斷技能、慢性病管理技能、交流技巧、教育技能、治療技能、動手技能和指導技能。全科醫生在社區工作中如何把這些技能熟練地運用到為患者服務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交流技能,交流技能是診療技能中的最基本的技能,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基礎,是獲取完整病歷,提供有效治療的必需條件。醫生診療疾病分三個步驟:收集病情資料,分析病情、確定診斷,制定治療方案并實施,特別是收集病情資料即詢問病史尤其重要。全科醫生要完成好這三個步驟,需要掌握以下幾點診療技能:

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

全科醫患關系特征是:從以醫生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中心;從以疾病診療為中心轉向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中心;從主動與被動的需要關系轉向需要互補的積極互動關系;從缺乏感彩的“商業關系”轉向朋友式的互動關系。和諧、融洽的醫患關系是全科醫生必須掌握的特殊技能。

(1)全科醫生在患者走進診室,通過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以及走路姿勢迅速收集對患者有價值的信息;(2)根據收集的信息,以熱情、友好和關心的方式迎接患者,尊敬和很有禮貌地對待患者;(3)用合適的、尊重的名字來稱呼患者,使其感到溫暖和舒服;(4)要營造和諧、安靜有序的就醫環境,讓情緒緊張的患者在放松的狀態下敘述發生不適的經過;(5)始終把注意力放在患者身上,認真地傾聽,并且在恰當的時候用鼓勵的語言或肢體動作讓患者講述患病的所有經過,包括一些敏感的事情。

病史采取技巧

好的病史是臨床檢查和正確的診斷基礎,全科醫生要熟練地掌握病史采取的技巧。

1 從患者的主訴開始,允許患者陳述一個連續的病史,不要隨便打斷患者敘述;

2 在恰當的時間,使用恰當的語言,簡單具體地提問引導患者陳述病情經過;

3 用莊重、友善、親和的目光保持與患者的交流,患者重要陳述要逐條記錄下來,讓患者感覺到你很重視他來就診;

4 用心地傾聽,聆聽患者的主訴是醫生給患者的最初印象,而訴說對患者來說是一種求的行為,是有放松和治療的作用。在患者訴說的時候,要用親切、同情的目光適當地注視患者,要以關心的表情全神貫注傾聽;

5 開放式引導,使患者把自己要講的話講完,充分表述其對患病的印象、感覺、體驗和擔心;同時也鼓勵患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6 了解患者患病的背景。

7 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與社會狀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壓力、家庭和工作的問題、社會的動蕩變化等對患者的影響和疾病本身對患者的影響。恰當的心理與社會評價是全科醫生重要的診療技能。

診療管理

收集完患者信息、輔助檢查后,即可進行診療管理,診療管理包括即時治療、預防措施和長期照顧。診療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讓患者參與對疾病的管理,醫患雙方經過協商與討論,共同制訂治療方案,確定健康目標。

1 告訴患者診斷結論,如果無法做出診斷則告訴患者健康存在什么問題。

2 對患者進行醫學知識教育,讓他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樹立正確對待疾病的觀念,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診療管理中的依從性。

3 與患者共同確定健康問題管理計劃,包括當前治療措施、長期疾病管理計劃和預防疾病管理計劃。

4 鼓勵患者承擔自己的健康責任、改善患者的就醫行為,提高患者遵照醫囑的自覺性。

5 及時評價療效、不良反應及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及治療效果。

6 合并使用非藥物療法,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開展康復、營養、群體治療活動。

篇(7)

本文收治1例雙胎妊娠,第1胎分娩24小時后,第2胎正常分娩,胎兒存活無窒息,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病歷資料

孕婦,女,37歲,藏族。因“停經36+4周,產后23小時胎盤未娩出”于2010年12月23日11:00以“胎盤滯留”收住入院。既往月經規律,15 3~5/28~30天,量中,色暗紅,末次月經:2010年4月10日,預產期:2011年1月17日。孕婦,文盲在孕期未做過任何產前檢查,自述妊娠經過順利。于2010年12月22日11:37分在家自娩一男性活嬰,哭聲好,體重不詳,羊水顏色不詳,胎盤未娩出,自述產后出血不多,于2010年12月23日5:00,胎盤仍未娩出,故步行來到鄉衛生院,由鄉衛生院轉入我站就診。產婦既往體健,否認傳染病史及家族遺傳病史,17歲結婚,丈夫體健,于1997年4月在家足月分娩一女性活嬰,現13歲,體健,此后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及各種檢查。入院后體查:T 36.7℃,P 80次/分,R 20/次分,BP 110/80mmHg,神志清楚,面容正常,步入病房,查體合作,對答切題。心肺無異常,腹軟,右隆,肝脾未及,雙下肢浮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產科檢查:宮底高:臍上4指,可捫及胎兒肢體,可聞及胎心:140次/分;消毒內診:可見臍帶1根暴露于陰道外口,長約20cm,外端用羊毛線結扎,會陰正中Ⅰ度裂傷,陰道暢通,內有少量暗紅色血液,宮頸管展平,軟,宮口開大3cm,羊膜囊略突,頂先露,S=-2,骨軟產道無異常。入院后輔助檢查:腹壁B超檢查:宮內可見一胎兒,頭位,雙頂徑87.0mm,股骨長68mm,胎心胎動可見,胎盤位于宮底部及前壁,胎盤功能Ⅱ級,羊水最大暗區35mm,提示:宮內單活胎,頂先露。血常規:WBC 9.8×109/L,RBC 3.58×1012/L,N 80%,HGB 100g/L,PLT 120×109/L,凝血四項,肝腎功及傳染病系列均正常。入院診斷:①孕36+4周,孕2產2;②雙胎,1胎滯留。

入院后處理:①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向上一級醫師匯報病情;決定縮宮素誘導經陰試產;積極備血;家屬同意方案,并簽字。②于11:40給予縮宮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靜滴,每分鐘8滴,每20分鐘調1次滴速,誘導宮縮,于11:50宮縮規律,30秒/1~3分,宮縮間歇時給予人工破膜,見羊水Ⅰ度污染,于12:45以ROA自娩2200g女性活嬰,清理呼吸道,1分鐘APGAR評8分(皮膚,哭聲各扣1分),斷臍交臺下,給患者肌注縮宮素20U后,25分鐘后任未見胎盤娩出,消毒外陰,給予徒手剝離胎盤,發現1個胎膜兩個胎盤[1,2],1個胎盤成暗紅色不完整,徒手清宮后,刮齒清掃宮腔1遍,用卵圓鉗夾紗布擦拭宮腔3遍后,陰道流血不多,宮頸完整,會陰Ⅰ度裂傷給予縫合,術閉,產后給予抗炎,止血,促宮縮治療,產后BP 110/70mmHg,術中血200ml。產后第4天行B超提示:產后子宮,抽血化驗血項正常,準予出院,產后10天隨訪正常。出院診斷:①孕36+4周,孕2產3;②雙胎(早產兒1男1女)。

討論

雙胎妊娠一般早孕反應較重,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還容易并發妊高征、羊水過多,胎兒畸形和前置胎盤,妊娠晚期容易發生胎膜早破和早產,分娩期容易發生宮縮乏力,難產和產后大出血。子宮大小明顯大于同月份的單胎妊娠,腹部可觸及兩個胎頭或多個小肢體,或胎頭較小,與子宮大小不成比例,不同部位可聽見兩個胎心音,胎心率不一致,或兩個胎心音之間隔著一無音區。

有兩個卵子分別受精形成的雙胎妊娠,稱雙卵雙胎,約占雙胎妊娠的2/3。因雙卵雙胎的兩個胎兒基因不同,故胎兒性別,血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容貌同兄弟姐妹相似,兩個受精卵可形成自己獨立的胎盤,胎囊,它們發育時可以緊靠與融合在一起,但兩者間血循環并不相通,胎囊間的中隔由兩層羊膜及兩層絨毛膜組成,兩層絨毛膜可融合成一層。

分娩方式對新生兒的影響:一般雙胎妊娠因考慮胎兒安全現在選剖宮產較多,第1胎的窒息率無差異,而第2胎陰道產組窒息率顯著高于剖宮產組(P<0.05)[3],考慮可能與第1胎出生后子宮收縮弱、胎盤血流量減少有關,第2胎宮內滯留時間越長,缺氧越重,越易導致出生時窒息,故在第1胎兒出生后應維持第2胎兒縱產式,并同時對第2胎兒進行監護,若胎兒正常且無臍帶先露可適時進行人工破膜,第2胎兒先露較高破膜時需先將先露部分導入陰道以防止臍帶脫垂,宮縮乏力時應經靜滴縮宮素加強宮縮,若宮頸回縮不易擴張、胎兒窘迫、子宮出現縮窄環、臍帶脫垂而胎兒不能在短時間分娩、胎位異常、羊水流盡、經陰道分娩困難,為搶救第2胎應行剖宮產。剖宮產第1、第2胎發生新生兒窒息低于陰道產助產[4]。

1胎滯留時間過長原因;①第二產程繼發性宮縮乏力,因子宮膨大,肌纖維過度延伸,易發生原發性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第1胎兒娩出后因宮縮乏力而使第2個胎兒娩出時間延長。②第一產程或潛伏期延長所致。若產婦在較長時間內未能很好進食,又不注意從靜脈補充水分及營養,則導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使宮縮乏力進一步惡化[5]。

因患者系文盲,牧民,住在偏遠牧區,交通不便,家庭經濟收入低,無產前保健意識,未作產前檢查而造成妊娠雙胎自己不知,仍沿襲舊傳統習俗在家分娩,舊法接生。

參考文獻

1 張志誠.臨床產科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15.

2 樂杰.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6.

篇(8)

貧困生是一個群體的代名詞,培養一兩個優秀的貧困生不足以體現教育的成功。在一定范圍內,貧困生群體整體素質的提升才能催生出優秀的個體,優秀的貧困生不是單獨吃小灶的“精英化”教育的結果,而是在面向群體的“大眾化”教育下凸顯的個體。我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據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的工作經驗,就如何培養優秀的貧困生群體發表見解,實際上是貧困生的常規教育管理探討,不當之處求與他人商榷。

一、管理重在過程、成于細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進一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努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通過評議小組的民主評議,建立動態貧困生檔案。

確定貧困程度是一切貧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一紙由生源地縣區級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不足以全面真實地說明一個學生的貧困原因、程度和資助方式,等等。各地對貧困狀況的理解不同,存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貧困證明本身的真偽也有待考證,因此,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成立專門的評議小組確定學生的貧困程度。國家指導意見第六條第四項規定:“認定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時應著重考慮孤殘學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員長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等特殊情況的學生。”以我院某系2010級學生為例,兩個班共80名學生,其中提交特困證明的有29人,占學生總人數的36%,遠遠超出國家20%的資助范圍。所以,在現實操作過程中,確定貧困程度不僅要區分出10%的特困生,還要在眾多的“準貧困生”中選出10%的貧困生,而往往貧困生的家庭貧困原因又非以上所提到的“特殊情況”,因此,評議小組的工作是相當艱難的。

評議小組應該由以下人員組成:輔導員、班委成員、寢室長、普通同學代表等。輔導員在這個小組中起著主要作用,這是由輔導員的責任和所處地位決定的,因此輔導員的評議工作應該是全面而深入的,從迎新的第一印象,到個別談話的細節詢問,再到家訪、問卷、群眾意見等的信息搜集,最終將所有的意見帶給評議小組;其他評議小組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層面,應該對所有貧困生有一個全面合理的評價,與輔導員的評價互為補充。當然評議小組的成員應該遵循貧困生回避原則。評議小組的工作要持續貧困生在校全過程,評議小組應該每年召開一次評定會議,時間定在每學年的開學初,但第一次評定應該在入校后兩個月左右,使評議小組成員對每一個貧困生都有充分的了解;每年召開一次是為了將家中發生重大變故的貧困生調整到貧困生檔案中,這樣才能建立符合客觀事實的動態貧困生檔案。

在整個過程中似乎缺少了貧困生的自述過程,我建議把這個過程放在輔導員的個別談話中進行。輔導員深入貧困生的學習生活中,以“朋友”的態度和方式接觸他們,寬容、真誠、平等地和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能較為真實和全面地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況。摒棄在班級中采用民主投票“選”出貧困生的方式,因為貧困生“訴苦”演講缺少人文關懷,真切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且在這種近乎競爭的過程中易產生“爭、搶、要”和“必然論”的心理。貧困生的認定工作要注重以人為本,用大愛呵護這些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小苗,并幫助他們成長。

2.嚴格執行國家的獎助政策,落實貧困生的資助工作。

2007年5月13號,國務院頒發了國發13號文件《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基本形成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原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出席國務院的新聞會時指出:“每年資助500億,受助學生2000萬。”具體地說,今后國家每年用于助學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到500億元,受助學生約2000萬,其中包括400萬大學生和1600萬中職學生。政策的制定、經費的投入體現了國家、社會、高校等對高校貧困生的大力關心、支持和幫助,在很大程度上將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困難。

貧困生的資助工作,雖有政策的保障,但重在落實,具體的執行者是高校最基層的學生工作者輔導員。只有輔導員深層理解和嚴格執行國家的獎助政策才能體現教育的公平公正。國家的獎助政策體現了一種導向的作用,國家助學金是面向所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也就是說被學校認定為貧困生(包括特困生)的學生均有資格申請不同等級的國家助學金,申請的貧困生只需要滿足政治立場、道德品質、學習成績等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助學金的名額相對較多,我校幾乎所有的貧困生均可享受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具有獎勵資助的含義,獎勵那些自立自強、勤奮向上、成績優異的貧困生。因獎勵人數相對較少,一般學校會附帶獲其他類型獎學金等條件,所以評定難度相對較小。國家獎學金不論貧富,只獎勵那些品學特別優秀的學生,其別要求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特別突出。國家獎學金名額少,但獎金高,因沒有專屬貧困生的評定條件,所以,絕大部分的貧困生往往只能望獎興嘆。近幾年,國家助學貸款、綠色通道等政策宣傳得及時廣泛,因此,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很多家長已經為孩子辦理了生源地貸款,特別是西北貧困地區的生源,助學貸款解決的是學費和住宿費,而獎助學金則可以基本解決平日的生活費用,再加上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其他資助方式,貧困生大多可以順利完成學業。

在實際工作中,基層輔導員常常為了自身工作的便利,執行獎助政策時不嚴格遵循評定條件,不按程序辦事,在國家和學校大的政策下又制定自己的“暗規”:平均分配,導致大量有名無實、有實無名等現象發生,或干脆“輪流坐莊”,實現一定時間段內的絕對平均。這樣,既違背了國家資助貧困生的初衷,又損害了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利益。

3.挖掘校內外的各種資源,解決資助以外的困難問題。

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盡量挖掘校內外的各種資源,解決貧困生在國家資助以外的困難問題。貧困生所面臨的經濟壓力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的幫助,同時也需要其家庭自身努力分擔,而基層輔導員是融合幾股力量的關鍵所在。除了國家和學校的資助外,社會力量也是我們應該爭取的重要力量。優秀的企業家校友、長期聯系的用人單位或實習單位、愛心人士等都可以邀請到校設立獎助學金,資助貧困學生。面對非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基層輔導員通過家訪、電話溝通等方式向家長講明國家獎助政策之后,必須讓貧困生家庭明確自身的責任,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讓貧困家庭積極改變困境,盡最大的能力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

另外,輔導員可以在學校開展各種助困活動幫助貧困生。勤工助學是貧困生自立自強、自己改善經濟壓力的最好辦法。學校通常會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助學崗位,比如在圖書館助理管理員、食堂服務人員、辦公室助理等,但相對于貧困生總量來講,這樣的勤工助學崗畢竟太少。家教是貧困生從事較多、工資待遇也較可觀的勤工助學方式,但“買方市場”使很多貧困生沒有較好的家教源。輔導員要積極地做義務的家教中介,為貧困生提供更多可靠的“自助”機會;學校內有“愛心基金”,輔導員要善于為那些有重大疾病的貧困生申請此類善款,為雪上加霜的貧困生解決問醫求藥的困難;發動師生為受災地區的貧困生捐款,幫助貧困生度過暫時的難關。助困活動的目的是消除貧困生因單純的經濟原因而導致的心理焦慮、動力不足等,以利于他們勤奮求學、早日成才。

4.建立資助效果的反饋機制,加強資助后的教育管理。

資助工作應該包括三個層面:貧困生認定、等級資助、效果反饋,而其中效果反饋是下一次認定和資助的依據。通過個別談話、座談、抽樣調查等多種形式,建立資助效果的反饋機制。效果反饋不是單純的跟蹤獎助學金是怎么消費的,還包括資助后貧困生的心理、學習狀態、思想境界及家庭的相關反饋。在進行資助后教育的同時要注意兩個極端:一個是理所應當論,另一個是思想包袱論。前者認為國家有義務資助貧困生完成學業,后者認為接受資助背負感情的包袱。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實行成本分擔機制,大學生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是國家財政、家庭投入和個人努力三者的有機結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獲得最大的回報率,這是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一舉三得的好事。

二、教育重在引導、成于自省

國家的獎助政策中有引導大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品德優良、勤奮學習、全面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導向作用,教育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讓資助工作成為又一個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1.加強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近些年,屢次出現受助貧困生毫無感恩意識的案例,不僅傷害了各方資助者內心的善良,而且暴露出當下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和不盡如人意。高校的感恩教育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1)營造良好的感恩氛圍。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專題講座、宣傳板、校園網等途徑宣傳、解讀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讓貧困生了解每年國家對資助工作的經費投入情況、受助學生的數量和比例,讓每一個貧困生都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關愛。(2)加強資助后教育。普惠式的助學金條件低、受眾面大,高年級的學生易產生“慣性心理”,認為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資助后教育顯得格外重要。加強對感恩典型案例的正面宣傳,對社會上出現的感恩缺失現象進行立場明確的點評,激發貧困生內心深處的感恩主動性。

2.注重貧困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社會生存和發展能力。

在貧困生這個群體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卑心理重,自尊心強烈,性格孤僻、離群,精神壓力大、思想負擔重,缺乏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最大限度地優化思想、調整心理,達到全面提升綜合能力的目的。

樹立正確的貧困觀,積極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人生挫折和逆境。通過班團會和其他形式的教育,讓貧困生理性地認識到以下問題:(1)貧困只反映經濟上的差異,不代表人格、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2)貧困只反映當前的狀況,并不代表未來的發展趨勢;(3)貧困不應該成為影響學業、人際和消極人生觀的理由;(4)善于在逆境中尋找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動力,如堅強的意志、成熟的心理等;(5)坦然面對現實,欣然接受幫助,通過自己的努力盡早擺脫貧困、回報社會、傳遞大愛。

樹立正確的成才觀,積極引導貧困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通過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等志愿服務和以科技競賽、社會調查、參觀學習、預就業實習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服務社會逐步提升自我,自覺將社會規范和要求內化為自身成長和發展的目標,從而幫助貧困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優秀品質。同時,幫助他人、參賽獲獎、實踐收獲等亦能體現貧困生自身的價值,增強自信心;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開拓思路、完善性格;在經歷更多人間冷暖、互幫互助之后,減輕精神壓力,卸去思想重負,以平等、尊重、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現實。

樹立正確的榜樣觀,積極引導貧困生自立自強、樂觀積極。開展優秀貧困生典型的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學習典型、道德楷模、科技先鋒等,通過報告會、宣傳板及輔導員的導向教育等形式,宣傳他們的事跡,發揮他們言傳身教的作用,以榜樣的力量帶動人,以精神的力量鼓舞人。鮮活的典型一方面激勵陷入困境的貧困生克服依賴心理,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引導貧困生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早日成才。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體,這個在艱苦環境里歷練的群體主流所彰顯的魅力,影響著一個班集體、一個院系、一所高校的風氣和發展,甚至會影響到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高校“希望工程”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認真設計構建,需要各個環節的通力合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實現育人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7年第12次新聞會.教育部介紹高校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人民網,2007-7-3.

[2]馬國華,周軍燕.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西部科教論壇,2010,(5).

[3]胡世明,彭恩仁,宋俊杰.淺析新形勢下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法制與社會,2009,(10).

篇(9)

每年畢業生參加就業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會接待不少就業前焦慮的學生來訪。今天來到中心的是一名大三的學生齊某,男,21歲,身高1.75米。獨生子。家在農村,父親是一名農村干部,母親在家務農。家庭經濟收入普通。據了解,該生無重大身體疾病歷史,家族無精神病史。

齊某從小愛運動,身體強壯,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籃球,受到老師和朋友的喜愛。因為是家里的獨子,父親又是當地的干部,有一定的優越感,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父親從小對兒子要求很嚴格。家庭氛圍融洽。在大學里很努力,雖然學習成績算不上特別突出,但其他方面發展比較均衡,現在是院學生會的干部,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大學生,輔導員、室友對自己評價都不錯。齊某在一個多月前,參加了學院舉行的畢業生就業雙選會。本來對自己很有信心的。可在雙選會上,看到很多企業提出的招聘要求都比較高,自己“深思熟慮”、“精挑細選”了幾家單位,投出了自己的簡歷,但都沒有得到回應。齊某是獨自主動來咨詢的。穿著一套籃球服,頭發理的很短,顯得精神奕奕。進門時很有禮貌,主動選擇座位就坐。坐下后雙手緊握,有時會玩弄左手手腕上所系帶的小紅繩。談話時語速較快,邏輯思維清晰,描述細節清楚,愿意配合咨詢師的一切要求。對咨詢期望程度較高。在咨詢過程中,齊某精神狀態良好。說話很有條理,表情也比較輕松。特別是在講述童年趣事、大學生活時,表現的十分放松。對目前自己的感情狀況也很滿意。但一開始談起他近期的情緒變化以及就業問題時,情緒就比較低落,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并不斷的抖動自己的腳尖,語速加快,能明顯察覺到他情緒的變化。

據齊某自述,他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不高。白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課時經常走神。老師一提醒又能集中注意力。最近也不想去做自己學生會的工作,工作中老和其他同學發生沖突,覺得“心里像有把無名火”。為避免影響工作,已經轉交給其他同學處理。有女朋友陪伴或者和朋友打籃球時還能比較開心,但一個人時就什么也不想做。食欲有所下降,偶爾會出現消化不良、胃痛的情況。咨詢師評估和診斷后認為齊某知、情、意與外界環境相一致,自知力完整,能主動前來咨詢并配合咨詢師的一切要求。軀體未見異常,情緒反應強度不大,社會功能雖受到一定影響,但并未泛化。人格無明顯異常。所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咨詢師向齊某解釋和分析,他目前的情況屬于焦慮情緒。其原因可能來自父母或環境的影響,也可能來自自身。咨詢師準備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在第三次咨詢時咨詢師采用了再現情境,讓齊某再現參加雙選會面試被拒絕以及被父親批評時的情境,找出當時內心想法及情緒的變化情況,越細越好。隨后采用RET表格的形式讓他明白自己的思維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以及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讓他了解到緊張焦慮不是由負性事件引起,而是由不合理信念所致。同時寫出自己的情緒、行為困擾結果(C)和誘發事件(A)。并對其作初步分析,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齊某在經過反復思考后,寫下以下內容:誘發事件A——面試被拒絕,被父親批評。不合理性信念B——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應該找到好的工作;我不能讓父親失望;具體的不合理信念——沒有英語等級證書我就找不到工作;我的其他成績都一文不值;我不能找到工作,真丟父親的臉。情緒及行為上的后果C——情緒表現:緊張,焦慮;行為表現:失眠,食欲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咨詢師再通過提問和分析,讓他回憶和審查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及性格的形成。齊某表示通過這樣的方法,他的心情放松了不少,并表示將對下一步的咨詢工作積極配合。

第四次咨詢在前一次咨詢的基礎之上,咨詢師進一步幫助齊某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通過與其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讓來訪者進一步領悟到其不合理的思維,并代之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來訪者意識到,只有消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消除或者減輕目前的情況。咨詢結束后一周,齊某再次返回咨詢室告訴咨詢師,自己的焦慮情緒已經得到極大的緩解,睡眠狀況好轉,上課也能集中精神了,并已經回到學生會繼續工作。他還打算近期與輔導員和父親好好的談一下,讓他們幫助自己分析分析,以便找準自己的就業目標。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699(2016)01-0115-05

學風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每個學生的成長,關系到獨立學院的健康平衡發展。通過分析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現狀的形成原因,對建立和加強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風建設相應制度進行研究探討,以期促進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幫助專業學生減輕壓力、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學風氛圍和學習環境,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照依據。

一、調查方式與調查內容的設計

本次調查的調查工具為自編的城南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風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形式采用發放紙質問卷的方式。調查對象為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藝術設計專業11-14級在校學生,學生總人數為462人,問卷調查共發出450份,收回有效問卷427份,有效率為94.89%。本次問卷設計前,通過對相關學生的開放式訪談、文獻查閱、上網調查,結合我系開展學風建設的實際工作情況,本著聚類分析原則,將問卷內容分為基本情況、生源質量、學習現狀、教與學的現狀、教學秩序的管理、學生畢業意向等幾項。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

獨立學院學生學費相比一本、二本每年每生要貴一萬多元,并且學習藝術設計專業要求高價格(如配置高的電腦等)或者易耗(如水彩顏料等)的設計工具。我系參與調查的學生,67.68%來自城鎮,32.32%來自農村。在“家庭經濟能否負擔本專業學費及其他學習開支”問題中,來自城鎮的學生中30.45%認為勉強能,2.08%的認為很難能;來自農村的學生中29.71%認為勉強能,5.07%的認為很難能。而所有學生因為要補貼學費及其他學習開支而長期會兼職的比例達到11.27%,經常會兼職的達到16.90%。不難看出,不管是來自城鎮家庭還是農村家庭的學生群體,有30%左右的學生存在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這必定會使這些學生產生一定的壓力影響學習狀態。另外,這些學生中因為又有接近30%的利用課余時間長期或經常兼職,一定程度上占用自學時間,影響學習效果。

(二)生源質量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在回答“開始學習美術的時間”問題中,高達72.83%的學生是高中期間,在回答“選擇藝術專業的原因”問題中,高達79.62%的學生選擇了“家人期望”、“升學需要”等非興趣、愛好的原因。這些學生對專業概念認識模糊,對專業學習既沒有興趣又沒有天賦(這在學生回答“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和效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問題中選擇“自己沒有興趣學”或者“自己學不會”的比例達25.98%中也可以體現)。可見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學風建設困難較大。

(三)學習現狀

在“對待大學學習的態度”一題中,只有7.74%的學生選擇了“隨便混混,都無所謂”,不難看出,大部分同學的學習態度是比較端正的。但是43.32%的學生選擇了“只求及格,不掛就好”又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我要求不高,讀書只是為了獲取一個文憑的現實。因國家招生評價體系的傾斜,藝術類考生在報考大學時,文化成績要低于普通專業學生,加上社會上繁榮發展的藝術科考前輔導班,流水線的輔導方法,讓一些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通過應試輔導在短期速成“藝術生”。這類學生不可避免地專業基礎薄弱,文化課學習有畏難心理和抵觸情緒。所以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高達35.37%的學生選擇“專業課、文化課都不滿意”;對藝術感興趣而選擇本專業的學生,又因為長期偏重專業學習,輕視文化課的學習,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差,個體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窄,綜合素質較低。所以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專業課滿意,文化課不滿意”;以11、12級為例,11級(大四)截至到目前(大四二學期)的英語過級率(主要是英語三級)達到36.57%,12級(大三)截至到目前(大三二學期)的英語過級率(主要是英語三級)達到35.25%。這與大三、大四學生中有27.85%覺得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有必要英語過級和8.86%覺得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看個人情況要英語過級的數據基本相符。同時,經過查閱08、09、10級截止到畢業時的英語過級率(08級僅為5.88%,09級為19.59%,10級為27.63%)對比發現,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英語過級率逐年級增高,一定角度地反映了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越來越重視文化課尤其是英語學習的趨勢。問題“是否會主動參加各類專業競賽”,結果見圖1;問題“是否會主動參加各類專業講座”,結果見圖2;問題“是否愿意參加專業相關的協會、社團”,結果見圖3;問題“是否愿意參加專業相關的活動”,結果見圖4。以上四個問題學生的選擇可以啟發我們,其實大部分學生觀察力、創作力與動手實踐能力較強,愿意參與專業競賽、講座、專業相關的協會、社團、活動等。這些內容又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風的發展。但是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保持學生的興趣,保證學生高效的獲得高質量的知識內容,是我們運用這些載體促進學風建設時應該重視的。問題“是否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的自學”,結果見圖5;問題“認為有無必要在外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結果見圖6;問題“是否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相關的實習、實踐”,結果見圖7;問題“是否會主動地去了解和積累其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結果見圖8。調查結果反映,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大部分學生有一些想法和積極性、主動性,但是欠缺有效的方法或實踐途徑,沒有完善的學習計劃,大部分時間還是用在打游戲、網聊、看電影、睡覺上。因此我們開展學風建設,對學生在這些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導是學生最需要的。

(四)教與學的現狀

學風不僅是學生的學風,還包括學校的校風,教師的教風。從專業方向設置上看(見表1),我校城南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近幾年總是在改動,不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11、12級是根據專業課和文化課的綜合成績排名選專業方向。有些綜合成績不高但專業課成績較突出的同學往往被迫調劑到第二、第三志愿自己不太感興趣或者不太擅長的專業方向中學習。學校的藝術學院在云塘校區,而城南學院的設計藝術系在金盆嶺校區。兩個校區的分化,凸顯的問題是金盆嶺校區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從08級大三開始各班才有自己的專業教室,學生才不再抱著一堆的材料東奔西跑地到不同樓棟、不同教室上課。但目前仍舊普遍存在著專業教室過小、教學硬件設備滯后、諸多教學材料空白得不到解決等問題,非常影響學風建設開展的效果。一直以來,學校統一訂購的教材,大量的過時或者不實用,更有任課老師講此教材沒有用處,或者學生可以7.5折自己到書市買到。目前每個年級的學生對教材問題意見非常大,對學校開展學風建設不解決學生切身問題非常不滿。根據調查結果,高達59.72%的學生認為在學校的專業課堂上只有少數課能或者不能學到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44.03%的學生在“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和效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問題中選擇了“老師教得不夠好”、“老師水平有限”和“老師責任心不強”。根據平時學生的反饋,有的老師上課照本宣科,無任何意義;部分教師雖然學歷較高,但職稱偏低,普遍缺少教學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專業強的有些教師由于種種原因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學術研究和個人發展上,開公司、開工作室等,本職的教學工作卻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還有的老師責任心不強,遲到、早退,學校的上課安排讓學生在課堂自習或者要學生不用來上課(美其名曰讓學生在寢室學習,但是老師不會到寢室去輔導)已經是家常便飯。這些師德、師風不高的老師嚴重影響教學質量,跟學校大力開展學風建設的主流背道而馳。

(五)教學秩序的管理

問題“我系開展的學風督察上課簽到有無必要”中,46.37%的學生認為“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28.10%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從這一組數據結合“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和效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問題有53.40%的學生選擇“學習氛圍不夠好”或“課堂紀律不夠好”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希望在大學的學習中有一個有力的督促和管理,有一個積極上進的學習氛圍。這是符合“‘90’后大學生成為當今大學學生的主流群體后,強調個性,但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差,責任感不強”的總體特征的。而針對我系學生的課堂管理,42.39%的學生認為最有效的課堂管理者是任課老師,44.96%的學生認為最有效的課堂管理者是輔導員。這個答案可以啟發我們,在課堂管理促學風方面,任課老師與輔導員能有效配合工作的話,效果會非常地好。

(六)學生畢業意向

在問題“畢業以后是否想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中,僅37%的學生選擇了“是的”,達到23.43%的學生選擇了“不是的”;在問題“你畢業以后是否會選擇考研、出國等繼續深造”,10.54%的學生選擇了“是的”,48.25%的學生選擇了“不是的”。根據了解,一部分學生入校后對專業不感興趣,在校期間只要能夠畢業,以后將選擇其他崗位,從而失去了學習專業的主動性,這種思想會影響到班級的其他迷茫同學;根據對往屆畢業生情況的追蹤,畢業后轉崗的學生達到60%以上,這些狀況會一定程度地傳遞給在校學生,對學風產生沖擊;今年開始學校開設藝術專業的專碩,這個利好的形勢激勵了我系相當一部分學生確立考研究生繼續深造的目標,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學生認真學習,促進優良學風。

三、對策思考

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長期重點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風建設,我們不僅要有學風建設的常規措施,更要根據其特殊性和調查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

(一)盡最大“作為”,減輕家困生壓力

一方面,通過“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自述”等材料、班級同學對家困生在校勤儉情況投票、與家長電話溝通等形式,盡可能準確地把握每一名家困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實際情況和在校衣食住行的生活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一方面,大力宣傳國家、校院等的助學政策,幫助家困生通過有效途徑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壓力。并且在新生入學時就開展好學生兼職教育,請高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學生協調好學習和兼職的關系,幫助低年級學生找到合適的兼職;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緩解經濟壓力,及早熟悉社會,參與到社會建設當中。總之,盡可能地讓家困生同學在學習專業時不會因為家庭經濟問題產生太大壓力,進而影響學習,影響開展學風建設的步伐。

(二)分年級加強學生專業學習,促進優良學風

一方面,新生軍訓結束后,就安排一系列高年級學生評價高的專業知識講座,從新生入校開始就培養學生對藝術專業學習的興趣;一方面,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強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聯系校友、外校學生交流、舉辦畫展、參加設計競賽等方式,加強專業的學習;鼓勵學生到工作室實習,從中得到鍛煉和培養。要以這些為切入點,發掘自身教育資源與邀請高水平專家雙管齊下,請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分年級加強學生的專業學習,促進優良學風。

(三)“多管齊下”,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有組織地、有老師指導地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省市級的設計比賽,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競爭中發現與彌補自身缺陷,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自信心;由專業老師和學工辦老師帶隊,成立專業協會、社團輔助學生的專業學習,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為學風建設服務;利用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解決學生很難自己順利找到合適的專業實習、實踐的問題;由任課老師帶隊或系學工辦組織我系學生去施工現場進行實踐學習,做出好的有深度的設計作品,幫助他們對市場情況、客戶需求、實際空間深入了解;積極為他們搭建各類特色活動平臺,營造良好的學習、學術氛圍,以此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四)深化教學改革,優化管理制度

通過培養方案更新與制度改革,和諧促學風。科學設置專業方向,根據專業方向做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方案,并保持一定年限的穩定性,做到“為改而變”、“變中求穩”;在學生選擇專業方向的條件上,根據實際情況更加“合理合情”的設置;客觀實在地對金盆嶺校區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資源情況開展調研,責任明確、力所能及地解決目前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的實際問題;從學校的層面統籌教材科購置教材與老師、學生實際需求教材的關系,做好老師、學生的服務工作,避免因為這些因素“因小失大”影響學風建設的效果;從學校的層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學風建設全面化。教師隊伍是學風建設的關鍵因素,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具有示范功效;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大教學創新力度,建設學生樂于接受的精品課程,提高課堂教學信息量和知識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促進學風轉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科內容前沿化等標準,在傳授知識過程中促進學風建設。

(五)任課老師、輔導員形成合力,發揮教學管理促進學風功效

課堂質量(氛圍、紀律等)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而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在教學管理中對學生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兩者要增加溝通,形成合力,共同把通過教學管理促進學風的功效發揮到最大。

(六)以就業教育為抓手,減少學習迷茫

通過學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幫助學生制定目標,增強學習自主性,減少盲目性;適當開展考研經驗交流會、就業形勢報告會等,幫助學生將學習動力建立在畢業后的就業發展深造需求上,減少迷茫;考慮到學生畢業就業方向有所改變,從事非專業工作的學生比例較大,鼓勵、指導學生在校考取研究生、公務員、選調生、會計資格證等,幫助學生增強在大環境中的競爭力;組織督促文化課較好的學生加強對外語的學習,提高三級、四級、六級的通過率。

參考文獻:

[1]武瑩.高校藝術生學風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大紅鷹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為例[J].音樂大觀,2014,(1):96.

[2]劉敏.新時期影響高校藝術類專業學風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中改革與開放,2014,(2):67-68.

[3]譚嬌艷.如何加強高校藝術專業學生學風建設[J].華章,2014,(27):137.

[4]楊江龍.藝術類院校學風建設的瓶頸與對策:以華僑大學美術學院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202-203.

[5]高姝佳.關于新建民辦高校中藝術生學風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寧波大紅鷹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為例[J].才智,2013,(27):136,147.

[6]蔡相國.高校藝術專業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臨沂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為例[J].林區教學,2012,(11):105-107.

上一篇: 水利水電工程的分類 下一篇: 中學學生家庭教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剑川县| 衡东县| 铁岭县| 大余县| 开远市| 朝阳县| 磐石市| 寿阳县| 格尔木市| 龙陵县| 时尚| 蓬溪县| 闸北区| 梅州市| 南京市| 团风县| 泾川县| 房产| 灵台县| 寿光市| 怀远县| 板桥市| 府谷县| 重庆市| 郴州市| 上虞市| 元江| 香格里拉县| 哈尔滨市| 高平市| 青神县| 明水县| 隆子县| 德化县| 滦南县| 宾阳县| 来宾市| 巴林左旗| 金塔县|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