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0 16:30: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

篇(1)

ABSTRACT: In the past decade, environmental disfunctions have risen to a seriously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ch arise public's awareness of how to face this alarming situation. Nonetheless,given to the rec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revealing that constructed wetlands are playing a indispensable role in terms of urban sewage disposa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In this paper,we will analysis how to choose a right method to utilize and manage this promising disposal route in city life.

濕地

1.1濕地的定義

濕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長期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帶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帶,包括低潮水位不超過6m的濱海海域。 濕地是一類既不同于水體,又不同于陸地的特殊過渡類型生態系統,為水生、陸生生態系統界面相互延伸擴展的重疊空間區域。

1.2濕地的類型

濕地主要分為兩大類: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1.2.1天然濕地

天然濕地包括海洋、以永久性淺海水域、河口水域、礁涂、巖石性海岸、沙灘等類型為主的海岸濕地以及由主要由永久性三角洲和湖泊組成的內陸濕地。

1.2.2人工濕地

水產池塘、灌溉地、鹽田、蓄水區、采掘區、廢水處理場所、運河甚至排水渠、地下輸水系統等都屬于人工濕地。隨著天然濕地的老化以及功能的衰退,人工濕地即將承擔越來越多的水凈化和處理的期望和責任。

1.3濕地的作用

濕地不僅可以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防止自然災害,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保留營養物質,還可以固定二氧化碳調節城市氣候從而保護城市生物和遺傳多樣性。而作為濕地的一種更為直接和有效的類型,人工濕地技術,其由于低廉的投資,良好的出水水質,簡單的操作,強大的抗沖擊負荷的能力,維護方便,較高的氨氮去除率,同時可使污水處理與環境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在處理污水的同時創造城市生態景觀等特點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并廣泛應用。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的基本原理

在一定的填料上種植等特選的植物,將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類似于沼澤的濕地上。當以富營養化為主的污水流過一定長寬比及底面有坡度的人工濕地時,經沙石、土壤或一些其他構筑物混合組成的填料床過濾,污染水可以在床體的填料縫隙中曲折流動,或在床體表面流動。而填料上植物根際的多種微生物活動,增加了濕地基質的透水性,與周圍環境的原生動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種小環境,通過氧的傳遞,更加增強了凈化廢水的能力。人工濕地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對有機污染物有較強的降解能力,因此更適用于處理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一類。人工濕地可分別處理廢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與可溶性物質。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構造中的填料層被沉淀、過濾、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而可溶性有機物則可直接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

人工濕地在不同環境下的應用及效果

3.1植物的布局

3.1.1沉水植物

以蘆葦、香蒲為主,由于其具有發達的根系、營養物質吸收能力強、可向水體輸氧等特點其在特定的人工濕地中長勢良好。其可郁閉整個水面,可有效吸附、攔截懸浮物[參考文獻:

[1] 李光遠,北方潛流人工濕地植物布局與管理探討[B],中國水利,2010(5)][1]。這些沉水植物對污水通過土壤截留-發生物理化學吸收-化學分解-沉淀-微生物的氧化降解等過程對污水進行高效、廉價的降解和有害物質的吸收。而蘆葦濕地系統針對于油田污水尤其有較高的去除效果。生活與含油污水,經蘆葦濕地處理系統處理后,BOD5 去除率為85%,SS 去除率為87%,T-P 去除率為85%,氨氮去除率為54%,污水中的無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有機物也很大限度的被濕地蘆葦吸收,出水水質可達到《綜合污水排放標準》要求[[2] 陳 坤,蘆葦濕地系統處理油田污水的研究[A],科技傳播,2011(1)][2]。

3.1.2浮水植物

以鳳眼蓮、大、水鱉為主以及少量細綠萍。藻類在冰封條件下也能較好地生長, 對濕地系統冬季運行起著良好的作用。浮水植物以鳳眼蓮、大生長旺盛,鳳眼蓮水下根系根據水質狀況可長達30~70 cm, 長勢良好,可郁閉整個水面。但鳳眼蓮、大生長季短, 一般適應期為4 月中下旬至10 月中旬,冬季需打撈[[3] 王全金,李麗,李忠衛,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除氮磷效果研究[A],湖北農業科學,2010(6)

[4] 李麗娜,李亞治,達良俊等,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廢紙造紙廢水的研究[A],中國造紙,2009(9)

[5] 胡勝華,張婷,周巧紅等,武漢三角湖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重金屬元素的去除研究[A],生態環境學報,2010,19(10)

[6] 余志敏,袁曉燕,崔理華等,復合人工濕地對城市受污染河水的凈化效果[A],環境工程學報,2010(4)

[7] 劉紅,劉學燕,歐陽威等,人工濕地植物系統優化管理研究[A],農業環境學報,2004,23(5)

[8] Richard C Russell .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mosquitoes :Health haz2ards and management options2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J ] . Ecologi2cal Engineering ,1999

[9] 姚枝良, 聞岳, 李劍波等,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與維護[A],四川環境,2006(5)

[10] US EPA.Manual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2e2waters[ Z] . Cincinnati ,Ohio :EPA ,2000. 1112119.0

[11] 盧少勇, 張彭義, 余剛等,人工濕地處理農業徑流的研究進展,中國水環境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術高級研討會

[12] 聞岳,董寧,周琪,修復受污染水體人工濕地系統的開發與管理,建設科技,2008(14)

[13] 克雷格•S •坎貝爾, 邁克爾•H •奧格登 著, 吳曉芙譯.濕地與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1]。

3.1.3復合性布局

通過篩選和對比,在選擇人工濕地植物布局時應著重考慮當地的氣候、溫度、植物適應性等條件,根據不同的廢水種類和要求進行選擇。而每種植物均應從耐污力、植物生長量、根系、經濟性、管理難易性( 包括病蟲害少、抗倒伏和易繁殖)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考察,通過對其氮磷積累量、TP、TN凈化率進行分析確定詳細的植物布局。

3.2處理效果

由于大部分類型的人工濕地都對氮磷有著非常明顯的去除效果,以下將由復合垂直濕地為例從其他三方面進行闡述。

3.2.1構造示意圖

試驗床體表面為緣園皂皂厚的摻有石灰石的本地土壤袁下部為遠耀員園皂皂的礫石層遙兩組濕地床種植植物分別為美人蕉和風車草袁種植密度為5株每平方米。

3.2.2處理造紙廢水的應用

一些無機物以及難降解有機物會積累在濕地中而堵塞填料間的空隙, 延長系統的實際水力停留時間。據悉,天寶造紙廠的人工濕地建成投入使用一年來, 運轉良好, 尚未出現堵塞狀況。但在上行池表面, 已出現一層黑色毯狀的致密污泥層, 距離布水口10~ 30 cm 處尤其顯著[

][4]。但是此現象可以通過暫時性停床休息解決。這樣不僅可以使填料部分恢復滲透性,也可以讓收割后的植株體得到更好的恢復。

3.2.3對重金屬元素的去除

武漢三角湖位于武漢市傳統工業區,故其水體中含有較多種類的重金屬元素。這些重金屬元素過量時往往具有高毒性,在環境中富集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會導致公害問題出現。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檢測結果表明三角湖人工濕地進水濃度較低,其去除率依次為:Cd>As>Mn>Pb>Zn>Cr>Cu>Ba>Li>Ni[][5]。但依舊可以看出人工濕地對各重金屬元素仍具明顯的去除效果。

3.2.4對污染的城市河水凈化

研究表明[][6]復合垂直流濕也對城市污染河水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其對河水中TN、TP、COD和SS的平均去除率可達50% 、85% 、85% 和80%以上。垂直下行流與水平流復合人工濕地系統對TN、TP、COD 和SS 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43%、83%、85% 和76%。

人工濕地的運行管理與維護

4.1水位

對于一個設計、運行良好的人工濕地來說,影響其處理性能的主要因素還是水位控制和流量調整。水位的改變不僅會影響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水力停留時間,還會對大氣中的氧向水相擴散造成影響。水位控制的不好極有可能使人工濕地產生不可設想的衰退甚至廢棄。當水位發生重大變化時,要立即對人工濕地處理系統進行詳細的檢查,首先考慮的應是是否發生滲漏、出水管是否堵塞等機械問題。對于最常用的表面流型人工濕地,水位的調整與植物的生長也有密切聯系。啟動階段水位應該逐步提高,以免植物幼苗被淹死或脫離土壤隨水漂走。在該系統運行期間,管理者可以考慮在每年春天降低水位以促進新芽的生長。這樣做可以使陽光更容易穿透水體照射到喜光的植物上[][7]。

4.2病蟲害狀況

人工濕地植物病蟲害發生狀況人工濕地作為一個人工生態系統,如同農田生態系統,有時則會在蘆葦上發現蘆葦、蒲草上發現蚜蟲等一些病蟲害。如果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導致植物枯黃矮小,甚至死亡。在觀測中發現病蟲害多發生于夏秋,此時正是植物生長迅速時期,一旦發生病蟲害、對人工濕地的運行效果特別是對植物的產量將會造成較大影響[][7]。

4.3蚊蠅

濕地系統中高大的挺水植物成熟后容易發生彎曲或伏倒在水面上, 這種生境非常有利于蚊蠅的孳生。因此可以通過加強濕地植物的管理來控制蚊蠅, 在水邊不種植水生植物, 或種植低矮的植株并每年進行收割[][8]。必要時可以在蚊蠅產卵的季節使用桿菌殺死蚊卵, 或使用能夠導致蚊子幼蟲發育衰減的激素來控制蚊蠅[][9]。

4.4氣味的控制

表面流型人工濕地如果進水負荷過高, 會形成厭氧的水域,釋放出難聞的氣體。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進水的有機負荷過高或氨氮負荷過高造成的, 因此降低有機物和氮的負荷可以控制濕地系統散發出難聞的氣味[][9]。由于植物能夠將氧氣傳輸到系統中, 因此在布局上可以將那些開闊的水域分散在種植較多植物的水域中[][10]。

4.5濕地堵塞

在所有人工濕地中, 懸浮物的積累是一些系統正常運行的主要威脅之一。雖然通過過濾和滲流可以吸附截留一大部分懸浮物可被微生物吸收消耗,但一些無機、大范圍的懸浮物處理廠和預處理程度不夠容易導致大型植物床的堵塞[][11]。在水平潛流濕地中, 床中水流大部分以潛流方式通過由活的、死的根和根莖造成的溝以及土壤孔隙。根和根莖的生長會擾動和弄松土壤。采用階段式進水可有效防止堵塞[][11]。

4.6護堤的維護

要經常對護堤進行檢查,防止水面以下護堤的外部斜坡面出現滲水現象,過多的或顏色異常暗綠的植被生長都是出現滲漏的癥狀。定期清除護堤和堤面上的雜草,以免雜草蔓延到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與濕地植物形成強有力的競爭[][12]。對于較淺的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定期去除濕地床中的樹苗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隨著樹木的生長,其根系可能會穿透防滲膜墊層,同時成熟的樹木會遮擋陽光,抑制濕地水生植物的生長[][13]。

人工濕地的前景展望

5.1凈化城市污水廢水

通過在條件相應的污水處理廠布置一定面積的人工濕地可以高效率底能效的解決一部分污水的排放和凈化問題,但應注意在管道選擇時應選擇耐壓力較大的管材,以免無法達到國家地表水質四級標準的污水滲漏影響深層地下水而帶來不可估計的損失。

5.2對生態損壞區進行修復

以人工濕地為載體,引進一些先鋒植物進行種植和栽培,不僅可以達到景觀的美化同時也為后續修復工作帶來巨大便利。但應注意的是,在引進植物的時候應避免由于先鋒生物生命力過強、繁殖速度過快而產生生物入侵。例如全國范圍內的水葫蘆入侵事件,在種植這類植物的時候應圈養并長期打撈,防止其過度繁殖和散逸。

5.3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

在城市中建設濕地公園不僅可以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改善生態狀況,為人們提供更加多樣化的休息娛樂場所,還能夠在涵養城市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致應保持或貼近自然狀況,保留現狀植物和水域,主要在濕地設置游覽線供人們行走和休息,在濕地內圍可以展現各種適合的水生植物、鳥類觀賞區等。

參考文獻:

[1] 李光遠,北方潛流人工濕地植物布局與管理探討[B],中國水利,2010(5)

[2] 陳 坤,蘆葦濕地系統處理油田污水的研究[A],科技傳播,2011(1)

[3] 王全金,李麗,李忠衛,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除氮磷效果研究[A],湖北農業科學,2010(6)

[4] 李麗娜,李亞治,達良俊等,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廢紙造紙廢水的研究[A],中國造紙,2009(9)

[5] 胡勝華,張婷,周巧紅等,武漢三角湖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重金屬元素的去除研究[A],生態環境學報,2010,19(10)

篇(2)

一、建立健全教輔材料評議推薦辦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價格主管部門加強對教輔材料使用的指導,組織成立教輔材料評議委員會,對進入本省中小學校的教輔材料進行評議,擇優選出若干套進行公告。各地市教材選用委員會根據當地教育實際和教科書使用情況,按照教科書選用的程序,從本省教輔材料評議公告中,一個學科每個版本選擇1套教輔材料推薦給本地區學校供學生選用。

教輔材料評議委員會要包括中小學教師、校長、教研員和新聞出版等方面相關專家,確保其專業性和代表性。教輔材料的評議推薦要做到機會均等、過程透明、程序公正。教輔材料編寫人員和被評議的教輔材料出版人員不得參加教輔材料評議推薦工作。

二、合理確定評議推薦的教輔材料范圍。教輔材料評議推薦的種類主要是與本省使用的中小學教科書配套的同步練習冊,根據他人享有著作權教科書編寫出版的同步練習冊應依法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也可根據教學需要評議推薦寒暑假作業、初中和高中畢業年級考試輔導類教輔材料。評議推薦教輔材料的學科和年級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經評議公告的教輔材料,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定價政策(具體辦法另行下發)。免費提供教輔材料的地方可自行確定使用教輔材料的種類和范圍。

三、認真做好教輔材料自愿購買和無償代購服務。學生購買教輔材料必須堅持自愿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強制或變相強制學校或學生購買任何教輔材料,不得進入學校宣傳、推薦和推銷任何教輔材料。若學生自愿購買本地區推薦的教輔材料并申請學校代購,學校可以統一代購,做好服務,不得從中牟利。其他類教輔材料由學生和家長自行在市場購買,學校不提供代購服務。

四、嚴格規范教輔材料編寫行為。教輔材料主要編寫者必須具有相關學科教學經驗和熟悉相關教材;各級行政部門、負責實施考試命題、監測評價的單位不得組織編寫學生有償使用的同步練習冊、寒暑假作業、初中和高中畢業年級考試輔導類教輔材料。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學校組織開發面向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輔助資源,免費提供使用。

篇(3)

1.比較法引入新概念

物理概念是對事物本質或特征的反映,只有在透徹地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掌握并靈活運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常常通過有趣的實驗,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去認識未知概念,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從而真正獲得新的知識.例如,在講壓強時,可以在不同的釘板上放置相同的氣球,當氣球上方施加相同的壓力時,一個氣球霎時破裂,而另一個氣球只發生變形但沒有被釘板刺破.通過不同現象的比較引出壓強的概念.

2.比較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往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特征隱藏在非本質特征之中,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易使學生混淆,影響學生對所學概念的把握.特別是物理概念的名稱中有些有著相同字眼的,學生極易混淆.我們可以采用比較法,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對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

1.比較法引出公式

物理中的很多公式是類似的,教學中利用比較法引出新公式,不但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而且學生也容易接受,便于記憶.

例如,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速度公式v=st引出功率的公式P=Wt.我們知道,速度表示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的多少,用公式v=st表示,那么單位時間內物體做功的多少用什么公式表示呢?單位時間內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多少又用什么公式表示呢?

2.比較法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物理中的一些公式,反映了物質的物理性質,教學中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根據ρ=mV得到密度和質量成正比,和體積成反比的說法是錯誤的.一瓶牛奶喝掉一半,密度也變為一半也是錯誤的.同樣,根據R=UI得到電阻和電壓成正比,和電流成反比的說法是錯誤的.當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時電阻也為零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3.比較法認識現象的本質

物理教學中揭示事物的本質一般用實驗法,但生動的實驗現象對問題的本質呈現不一定起有益作用,有時可能還會帶來一些干擾,但適當的比較,就會達到凸顯問題本質的目的,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如從倒置的漏斗口向下吹氣或吸氣,乒乓球都不會掉下來是什么原因?

4.比較法幫助區別物理現象、物理規律

初中物理中很多物理現象、物理規律非常相似.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講授時就要采用比較的方法找出它們的區別和聯系,以免運用這些知識時發生混淆,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三、比較法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

初中物理中很多規律的研究都是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歸根結底也就是通過比較法探究出規律.掌握好控制變量法,我們可以解決物理中的很多問題.比如我們運用控制變量法知道比較速度的兩種方法:一是相同時間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時間.通過類比,我們能得出比較功率大小的兩種方法:一是相同時間比做功多少,二是做相同的功比做功時間.另外,密度的比較、電阻的比較等都可以用這兩種方法.

篇(4)

初中物理學生實驗效果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缺乏思維的參與,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思維習慣。

初中物理實驗正確的思維過程是:首先,明確實驗的名稱、目的、內容,即根據實驗的名稱,學生要知道做這個實驗需要達到什么目的,知道實驗內容有哪幾個;其次,知道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即每個實驗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第三,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即將實驗怎樣做具體化,成為實驗步驟,清楚做的順序;知道實驗做的過程中的技巧和應注意的問題,這是學生實驗的重點和難點;第四,需要什么實驗器材,即根據實驗步驟的順序準備實驗器材,這樣準備的實驗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項器材學生都清楚它在本實驗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項,避免學生對實驗器材的死記硬背;第五,怎樣做好實驗記錄,能根據實驗的需要設計實驗記錄的表格;第六,怎樣進行實驗數據處理,知道數據處理過程中的技巧和應注意的問題;第七,實驗的結果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材對實驗的編寫程序是:①實驗名稱,②實驗目的,③實驗器材,④實驗步驟,⑤實驗記錄及數據處理。實驗報告冊對實驗的報告格式,前五項同教材,增加了⑥實驗結果。教材和報告冊的這種編寫形式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這種編寫形式沒有反映實驗的全貌,過于“精煉”,不便于學生從整體(全貌)上把握實驗;二是這種編寫形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學習實驗的思路,容易造成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去學習、掌握實驗。按照思維的順序,實驗報告的項目和順序應該是:①實驗名稱,②實驗目的,③實驗內容,④實驗原理和方法,⑤實驗步驟,⑥實驗器材,⑦實驗記錄及數據處理,⑧實驗結果。

按上述要求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思維習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實驗的思維過程,又使實驗學習具有較強思維性,是開展實驗教學的基礎。

第二步:“講”

學生明確了整體把握實驗的思路和其格式后,教師要從一開始,結合具體實驗,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講”好實驗的每一個思維環節(報告項目)。引導學生明確每一個環節的具體內容,消除每一環節的學習障礙,突破難點,同時訓練學生整體把握實驗的思路。實驗步驟的具體化和順序,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及數據處理,對學生來講難度是較大的,教師要通過多問幾個“為什么”幫助學生重點突破。如《測平均速度》的實驗。教材要求分別測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υ1和υ2。因此,本實驗首先要觀察小車從斜面上滑下時的運動情況是否是變速運動。其次,根據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υ=s/t,要分別測出υ1和υ2,就必須分別測出s1、t1和s2、t2。s1和s2可用刻度尺測量,t1和t2用停表測量。第三,測s1和s2時,用紅粉筆分別標出小車前端在斜面頂端和底端(金屬片)的位置及把s1平分為兩段的位置。用刻度尺測s1時要根據分度值估讀。第四,測t1和t2時,一人把金屬片立在斜面底端(中間)紅粉筆線處,同時負責按停表計時;另一人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并使小車前端與斜面頂端的紅粉筆線對齊;當計時同學發出“放”的口令并開始計時時,拿車人立即放手讓小車滑下;小車撞擊金屬片時,計時人停止計時。如此反復練習幾次熟練后,才正式測t1和t2。第五,讓學生自行分析,①本實驗中如果要測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υ3,該怎樣測?②根據本實驗結果,判斷小車在s1、s2、s3三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υ1、υ2、υ3相同嗎?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套公式”的方法整體把握學生實驗,一開始以教師為主,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教師要讓學生多體會思維的過程,多體會學習障礙是怎樣消除的,多感受思維的力量、成功的喜悅。

第三步:“說”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讓學生對實驗本身的理解明確化,從意識下層面進到意識上層面,用語言把它表述出來。學生“說”好實驗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說”好教師“講”好了的實驗,是對教師“講”好了的實驗的鞏固、掌握,是學生進入實驗室做實驗前必須完成的。第二個階段是學生通過預習和討論,由學生為主“說”(設計)好實驗。教師“講”好實驗到學生“說”好實驗,是由教師為主“套公式”到由學生為主“套公式”,是一個質的飛躍。 學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實驗思維的過程,逐一“說”清每一思維環節(報告項目)的具體內容,難點及突破,應注意的問題和技巧等,整個實驗“裝”在學生心中。這個階段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對學生的“說”進行評價,“挑”毛病,幫助學生完善學生的“說”。初中物理教材從第二冊《用電壓表測電壓》實驗開始,就沒有直接給出實驗的目的、器材、步驟、記錄表格等,而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第四步:“做”

“說”好實驗是“紙上談兵”,是“做”好實驗的準備。“做”好實驗是將“說的理論”應用于實踐,需要有一個動手能力的鍛煉過程。按程序規范操作是訓練動手能力的技巧。“做”不僅是“說”的操作化,而且應是對“說”的調整、完善和補充。“做”好實驗,一是學生開始做實驗前必須過好“說”好實驗關,把整個實驗“裝”在心中.二是確保每人動手,小組配合。實驗盡可能做到兩人一組,學生成績、動手能力優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帶差。三是突出“預防”,消除障礙。對于實驗中可能出現的普遍問題,實驗前進行適當引導,突破難點,確保實驗成功率。如《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實驗。學生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電源的電壓、電流表、電壓表量程的選擇和判定。學生對于本實驗的原理和電路圖是比較熟悉的,假如電源使用兩節新的干電池,待測電阻6~8Ω,則由于電源電壓只有3V,因此,電壓表選用小量程0~3V。而電流表量程的選擇,則應先計算可能通過待測電阻的最大電流Imax=Umax/Rxmin=3V/6Ω=0.5A

第五步:“寫”

學生“寫”好實驗報告是提高初中物理實驗能力的重要環節。它能檢查學生對實驗的整體把握情況和實驗的完成情況,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教師對學生“寫”好實驗報告在提高初中學生物理實驗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夠的認識。如果說從“說”到“做”是一次質的飛躍的話,那么從“做”到“寫”又是一次質的飛躍。應該說,有了學生對實驗的思維過程和報告格式的整體把握,學生能根據實驗名稱“說”好實驗,自己列出實驗器材,獨立“做”好實驗,學生“寫”好實驗報告是沒有困難的。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只需按教材和報告冊的要求,學生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就行了。

第六步:“考”

篇(5)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9-0142-01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而語言的運用除了語音、語匯以外,英語語法是規范英語語言的使用規則,使英語得到正確使用。如果沒有語法作保證,句子就沒有了正確與否的標準,也就沒有了是否規范之說。而教學中過度重視語法或輕視語法的現象普遍存在,語法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學得吃力教師教得費力的現象更不足為奇。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論述打破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種種做法,以改革初中英語語法課堂,以打造英語語法精彩課堂為宗旨,以期提高初中英語語法教學質量。

1.情境法學語法,情景交融

情境法是新形勢下教師們多采用的教學方法,其明顯的優點是給學生創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真實、生動的情境,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起到情景交融、寓知識于情景中的功效。

如,學習現在進行時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孩子們在為朋友Lily慶祝生日、舉辦生日派對的場面,教師問: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happily等學生會脫口而出。教師可以讓一位同學把英語課本遞給老師,事先教師不妨趁學生不注意,放在一位同學的課桌上,趁學生找課本之際,問What is he doing? He cannot find his English book. He is looking for it.此情此景的創設,利于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情境法的創設很多,如學習過去進行時時,創設地震的模擬場景,Timmy在睡覺,突然地震了;Timmy往外跑時,其他人也在瘋狂地到處亂跑,此時磚頭瓦塊開始滑落,緊接著樓房倒塌等,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由運用,學生會爭先恐后,沉悶的英語語法課堂將不復存在。

2.公式法教語法,有章可循

公式法學英語語法,聽起來似乎很好笑。說到公式,教師們會認為是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的專用名詞;英語是交際語言,談公式有點令人不可思議。其實,英語語法教學中,巧妙運用公式法,能使英語語法有章可循。

如,學習現在完成時時,雖然強調時間的句型在大綱中沒做要求,但在練習中、試卷上也常常出現,因而適當拓展對學生的學習也大有裨益。例如,說奶奶去世5年了,有三種翻譯方法:Grandma died 5 years ago. Grandma has been dead since 5 years ago/for 5 years. 如果想強調"5年",要用句型It is 5 years since Grandma died. 緊接著歸納這個句型為It is+一段時間+since從句,把它作為一個公式,遇到類似的句子套用就會事半功倍。學習過去進行時的when、as、while的用法,現在進行時、過去完成時、被動語態、不定式等語法時,都可以創造性地使用公式法,以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分-總-分"學語法,循序漸進

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們習慣于"塊塊教學",即按照教材的編排體例,先上卡通對話和導入、接下來毫無疑問是Reading、緊接著是Grammar等等,并且對話、課文中所滲透的語法一概不提或蜻蜓點水、一提而過,或直接說"語法中再學",如此教學,割裂了知識間的聯系,從而導致語法課堂低效、無效,語法教學效果差等的惡性循環。要力改這些不足,采用"分-總-分"的教學語法的方式是不錯的選擇。

"分-總-分"學英語語法,第一個分是指分散學語法,也就是說,把語法滲透到卡通對話、導入、Reading中,對這些部分中出現的語法現象適當循序漸進、撒網式推進。如,學習牛津英語8B Unit3時,本單元的語法是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用法區別。如果按常態的"塊塊"教學,讀對話、背誦課文后集中學語法,上一節語法課,這樣的課學生死氣沉沉、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不活躍就會司空見慣,見而不鮮。

而如果在學習Comic strip和Reading中,滲透二者的區別,比如卡通對話中有Have you used this before, Eddie? 和 This programme began an hour ago兩個句子,如果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句用現在完成時、第二句用一般過去時的原因,二者在用法上又有哪些不同?這兩種時態都和哪些時間狀語連用等,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句子如此分析,課文中眾多的完成時和過去時的句子也逐一如此多問幾個為什么,為Grammar的學習打下基礎。

有了Comic strip和Reading中分散學語法、滲透語法知識的基礎,到Grammar中學習,逐步分析過去時和完成時的不同,到Grammar部分時,學生會感到已經輕車熟路,無論是討論起來二者的相似還是不同之處,大部分學生會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做起練習,學生也不會捉襟見肘、遲疑不決。再輔之以"學講模式"的有效運用,讓學生學進去再講出來,再結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用合一",在運用中強化知識,效果一定斐然。

學完了Grammar,教師們習慣又進入塊塊教學,將語法又擱置一邊,認為語法結束了,畫了句號。其弊端也顯而易見:語法部分結束了,不意味著語法學習的終止,語法學習不能就此止步,根據學習遺忘曲線,復習是必要的,"溫故而知新"不能輕視。應該對這兩部分中含過去時、完成時的句子再引導學生多加注意,多問幾個"?";在寫作中,提醒學生注意正確使用時態,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學習英語語法的方法很多,還有游戲法、交際法、表演法等方式學語法,實現玩中學、做中學。教無定法,教師只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語法課堂的"沉悶"將成為永遠的歷史,語法課堂定會綻放奇葩。

篇(6)

一、關于電路

電路部分要記住電路的形式、狀態、及組成部分。

1、串聯、并聯

初中物理中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兩種連接方式:串聯、并聯。能否正確分析辨別他們對后面內容的學習至關重要。識別電路的類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根據定義:“逐個順次連接”為串聯,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連在電路的兩點間,(“首”為電流流入用電器的哪一端,“尾”指電流流出用電器的那一端)此電路為并聯電路;(二)根據電路路徑法,此法為識別兩種電路最常用的方法。讓電流從正極出發經過用電器回到電源負極,途中不分流始終為一條路徑,則連接方式為串聯,若電流在某處分流,且每條路上只有一個用電器,電流在電路中有分有合,則連接方式為并聯;(三)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個用電器,若其余用電器都不工作,則用電器為串聯連接。(因為串聯電路中各用電器工作之間相互影響),若其余用電器照樣工作,則用電器為并聯連接;(四)開關作用法,并聯有干路、支路之分,且開關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異,而串聯電路中開關的位置的變化不影響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時容易串聯,控制作用不同則為并聯;(五)節點法,在識別電路時,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其間無用電器、電源等,導線兩端均可看成同一個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的共同點,認清電路。

2、通路、開路、短路

電路中出現的這三種狀態,其中通路為處處相通的電路,開路為電路中有處斷開的電路,這兩種狀態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學生對于短路的分辨顯得力不從心,不知道何處短路,為什么短路。其實只要注意分析的要點即可辨出何處短路。電流具有走捷徑的特點,捷徑是指這條路徑中電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即為空導線,當一根空導線,或開關、或電流表(電阻小到可以認為沒有)與某個用電器并聯時,電流只走空導線,開關或電流表而不走用電器,使該用電器被短路,從而不能工作。

(二)三個重要的物理量―電流、電壓、電阻

電學部分學習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單位、工具使用等知識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

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這是電流的形成定義,簡單便于理解;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沒有電壓就沒有電流;電阻是指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阻礙作用越大,電流越小。

2、表示符號

物理量的表示符號要與其他單位的符號區分開來。電流、電壓、電阻三物理量分別用I、U、R表示,而單位表示字母分別為A(安培)、V(伏特)、Ω(歐姆)。

3、工具的使用

(1)電流表

電流表是測量電流的工具,使用時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而從負接線柱流出,禁止不經過用電器直接連線電源兩極上。選擇合適的量程。

(2)電壓表

電壓表是測量電路兩端電壓的工具,使用時必須與待測電路并聯,電流也從正接線柱流入從負接線柱流出,注意選擇合適的量程。

(3)滑動變阻器

調節電路中的電流和用電器兩端的電壓。由于滑動變阻器上有四個接線拄使用起來就要注意了,接線柱選擇一上一下連入電路,串聯在電路中,鑒于滑動變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調至阻值最大處。

(三)電功(W)、電功率(P)

物理學中電功沒有確切的定義,只是描述性的,當電能轉為其它形式能時,就說做了電功。即電功就表示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電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電能。而用電器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叫做電功率。電功率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消耗電能的多少,也取決于所用的時間的長短。

四)快速識別電路圖,正確連接實物圖

電路圖的識別在前面已經說明了方法,但是當電路中加入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器材后,電路的識別就變得困難起來。但我們知道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時必須串聯、電壓表與用電器并聯,串聯易辯并聯難分。因此在分析次類電路時要想方設法排除這些相關干擾因素,即可把電壓表暫時隱蔽起來,辯清電路后再加回原處,概括為口訣一段:把電壓表放一旁,跟著電流走一趟;遇到分支為并聯,沒有分支為串聯。

二、理解規律,把握關鍵

有的學生感到電學學習困難,有的教師也說電學太難講了,其實原因在于我們頭腦中的知識點散、亂不成體系,沒有規律。所以要熟記規律,加深理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那解起題目來方可得心應手。

(一)三個物理量在串、并聯電路中的特點

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部分電路兩端電壓之和;總電阻等于各導體的電阻之和。

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導體的電阻倒數之和。

(二)歐姆定律

經驗告訴我們:由于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因此電壓越高,電流越大;而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通過具體實驗的探究得到了歐姆定律的內容:一段導體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個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強理解,熟記其使用的條件及注意事項。

(三)電功定律

某段電路上的電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以及通電的時間成正比。物理學中用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通過的時間t,三者的乘積來計算電功。

(四)焦耳定律

導體中有電流通過時,導體就要發熱,此現象稱為電流的熱效應。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經過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實驗,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電流流過某段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通過這段導體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三、疏通關系,構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想法疏通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單位及換算關系,能夠快速選擇相應的計算公式,列式解答。

篇(7)

為了形象地說明宇宙擴張學說,小明同學把氣球吹成球形之后,在氣球上點上黑點.再把氣球吹至排球大小,發現黑點之間的距離增大,以此模擬宇宙演變.這里運用的物理方法是(選填“等效法”、“類比法”或“轉換法”).

一般認為,這樣的考查方法為顯性的物理方法考查方法.這樣的考查有其積極的地方,尤其是在科學方法評價的初步階段.隨著物理教學中日益重視物理方法的教育,物理方法的評價應進一步向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邁進.

初中階段的物理方法甚多,也比較基礎,在此不一一枚舉.拙作以“歸納法”為例,探究如何有效評價物理方法.

初中階段常用的歸納法是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又以“穆勒五法”最為著名.其由英國著名的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穆勒總結得出,這五種用來判明因果關系的不完全歸納法在中學物理中非常常見,分別是契合法、差異法、契合差異共用法、共變法和剩余法.(詳見《歸納與演繹》P7—36,岳燕寧著,大象出版社)

1 物理方法的顯性評價

所謂顯性評價,是指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本身的評價,既包括對方法名稱的評價(如上例),也包括對方法內容的評價(如下面題1).相應的命題即可如此進行,例如:

題1 學習物理不僅僅是學習物理知識,更要學習物理方法.在物理方法中,有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叫做“契合法”.如,我們通過分析人發聲時聲帶在振動、音叉發聲時音叉在振動、喇叭發聲時喇叭在振動等例子,得出“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根據上面的描述,下列哪個說法符合“契合法”的實質

A.研究的對象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場合中,只有一種因素是共同的,那么這種共同因素與研究對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種方法叫做契合法;(正確)

B.研究的對象出現的場合與未出現的場合之間只有一種因素不同,那么這一種因素與研究對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種方法叫做契合法;(差異法)

C.當某一因素發生變化時,研究的對象也發生變化,這種方法叫做契合法;(共變法.如果變化的因素是唯一的,則就是初中物理中常見的“控制變量法”)

D.已知研究對象的三種現象是由三個因素引起的,如果已經確定其中兩種現象是由其中的兩個因素引起的,則引起第三種現象的一定是第三個因素,這種方法叫做契合法.(剩余法)

這樣的題目直接評價學生對物理方法的理解,可以將我們的教學引向顯性的物理方法教學,而這正是當下物理教學的缺失(《論物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學方法教育》,《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8期).

當然,如果覺得這樣的評價過于概念化,我們也可以采用隱性評價的方式,相應題目的設計見后題3.

題2 “契合法”是我們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種物理方法(題1A選項,此處不重復),運用此方法時若所分析的材料不全面,得出來的結論就不準確.下列哪個選項中是契合法的正確運用

A.學習聲音的產生原因時,根據鼓發聲是由于敲擊產生的,鑼發聲是由于敲擊產生的,電鈴發聲是由于敲擊產生的,得出“聲音是由于敲擊產生的”結論

B.研究聲音產生原因過程中,得出的“用的力越大,聲音越大”的結論

C.通過分析人發聲時聲帶在振動、音叉發聲時音叉在振動、喇叭發聲時喇叭在振動等例子,得出“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

這種題目看來很“另類”,因為它考查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曾經犯過的錯誤,而不是標準的正確答案.但考慮到科學探究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也應該有犯錯的時候,常規題目往往并不能評價到這一點.相反,這樣的題目或許更能評價出學生的真正學習過程—— 一個沒有犯過思維錯誤的過程不是一個正常的學習過程,我以為.

2 物理方法的隱性評價

隱性評價是指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不出現方法的名稱,而直接評價學生的歸納能力.相對于顯性評價而言,其更側重于方法的應用,而非方法自身.如:題3 生活中我們發現,棉花能夠保溫、泡沫能夠保溫、羽絨能夠保溫……請你根據這些材料,請你判斷“剛下的雪”能不能保溫,并說明判斷理由.(參考答案:能夠保溫的棉花、泡沫、羽絨等材料同時具有“疏松多孔”的特點,剛下的雪也是疏松多孔的,所以能夠保溫.)

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時,可能未必知道所用歸納法的名稱,但卻實實在在地運用了歸納法,并能進一步作演繹推理,判斷出雪也能保溫.而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矛盾的,因為雪與保溫在生活經驗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如果憑經驗,則學生很可能得出雪不能保溫的結論.因此,類似于本題這樣的評價可以將日常物理教學由“重知識”導向“重方法”,由“教學生物理”向“用物理教學生”轉變也成為可能.更何況,學生走向社會之后,更多情形下是這種方法的隱性使用,而勿需知道方法之名.

篇(8)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對物理概念建立過程有所了解,有些老師仍然受老教材的影響,從生產、生活中為了省力出發,引出羊角錘、撬棒等杠桿機械,圍繞杠桿的用法和特點給其下定義:即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隨后說明其關鍵詞“力的作用線”而不是“力的作用點”最后練習畫杠桿示意圖,鞏固力臂概念,可以看出,對“為什么要引入力臂概念”這一點教師未講學生也未知.在新教材中,我們不妨將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得出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定義后,不要急于引出力臂概念,而是先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設計設計如下:

實驗桌上給出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彈簧測力計、大三角板.

先讓學生調節鐵架臺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達到平衡;再在杠桿兩邊掛上鉤碼,調節鉤碼所處位置使杠桿再次平衡,如圖1所示.

接著的教學片斷為:

師:請指杠桿上的支點、動力、阻力.

生:杠桿支點在O點,如果左邊兩個鉤碼對杠桿的拉力為動力,則右邊一個鉤碼的拉力為阻力.

師:你們能否發現,在杠桿平衡時有什么等量關系嗎?

(學生思考、討論)

生:杠桿平衡時的等量關系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

師:由一次實驗得出的這一平衡條件的結論,可靠嗎?

生:不可靠,至少要做三次實驗.

師:那么我們可以改變什么條件再做實驗呢?

生:可以改變動力和阻力的大小即不改變鉤碼的位置而改變所掛鉤碼的數目.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動手實驗.

(學生實驗小組探究,在左邊掛4個鉤碼、右邊掛2個鉤碼時杠桿平衡,如圖2所示.)

師:上述平衡條件的結論還成立嗎?生:成立!

師:還可以改變什么條件進行實驗呢?

生:改變所掛鉤碼的位置.

(學生實驗小組探究,移動鉤碼懸掛位置使杠桿平衡,如圖3)

師:上述結論能成立嗎?

生:仍然成立!

師:我們從三次實驗可以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生:杠桿平衡條件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點的距離”

師:力的作用三要素是什么?

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師:剛才的實驗中改變鉤碼數目實際上是改變動力和阻力的大小,改變懸掛鉤碼的位置實際上是改變力的作用點,那么,我們還能改變什么呢?

生:還可以改變動力和阻力的方向.

師:鉤碼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怎樣改變鉤碼對杠桿的拉力方向呢?

(學生思考、討論)

生:可以去掉杠桿一邊的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斜著拉.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此方法動手做一做.

(學生實驗小組探究,拿去杠桿一邊鉤碼,用彈簧測力計斜著拉杠桿這一邊,當杠桿平衡時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如圖4).

師:這時對杠桿的“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一結論成立嗎?

生:不成立了.

師:這說明前面所得:杠桿平衡條件要不要修改呢?

(學生思考、討論,陷入僵局)教師提示:把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測出來取代平衡式中的距離,有何發現?

學生實驗:用大三角板測出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代入平衡式,相等!!(學生驚喜、驚訝!)

師:由此看來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呢?

生: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師:這個結論對前面的三次實驗來說,是否成立呢?

學生驗證,成立!

師:看來,“支點到作用線的距離”是一個有物理意義的量,物理學上把它叫做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叫阻力臂這樣,杠桿平衡條件就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為F1L1=F2L2.

上述教學設計,讓學生親歷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步步深入,最終發現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是有物理意義的,很自然地引出力臂概念,而且使學生清晰認識到力臂不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加深了對力臂概念的理解.

2速度概念的建立

很多老師在講授時,先介紹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的方法,然后引入速度的概念,強調s、t、v的關系,講解速度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怎樣去解題.這樣上課的話不是和小學數學老師講解數學應用題一個樣嗎?學生本來對于這個公式v=s/t就很熟悉,自然而然學生根不會在意,也不重視這個概念.所以不防這樣去設計一下:

師:本節內容我們和同學們將要學習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速度,同學們熟悉這個物理量嗎?它的表達式是什么呢?

生:小學數學就學過,v=s/t(學生認為本節很簡單).

師:你們問過你們的小學數學老師速度為什么要等于路程除以時間嗎?為什么不能時間除以路程呢?

(學生很茫然,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

接下的教學片段為:

師:請同學看看這畫面.

圖5是觀眾在看運動員在進行百米賽跑你們能說出誰跑得最快?

圖6是運動員跑到終點,裁判員說誰最快呢?

(學生討論)

生:圖5是運動員是同時出發的,用的時間相等,中間的運動員跑的路程最長,因而最快;圖6是因為跑的路程相等,用的時間最少的跑得最快.

師:我們能不能這樣去總結一下,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觀眾法);(2)相同路程比時間(裁判法).如是出現的是路程不相等,時間也不相等的情況下,你能如何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嗎?

例如:飛機在2 s內飛行了1000 m,小汽車在120 s內行駛了3600 m,是誰運動的快呢?你怎么比較它們的快慢?

生:求速度不就行了嗎?

師:求速度?什么叫速度呀?怎么求呢?

生:v飛=st=1000 m2 s=500 m/s,

v汽車=st=3600 m120 s=30 m/s.

師:這能說明什么呢?這樣用路程除以時間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沉思,不知所措)

師提示:500 m/s與30 m/s之間有何相同點呢?時間是不是都是1 s呀?

生:是的,是相同時間比路程(觀眾法),路程越長越快.

師:我們能不能用時間去除以路程呢?

生:v′=ts=2 s1000 m=1500 s/m,

v′=ts=30 s3600 m=30 s/m,

這樣是相同的路程比時間(裁判法),時間越短越快.(學生很興奮)

師:根據我們已前的數學經驗把路程和時間互為相除,也就可以把其變為“觀眾法”和“裁判法”.從習慣思維來說,我們總是數值大的表示快,所以速度就采取了第一方法“觀眾法”去定義.怎樣給速度下個定義呢?

生:單位時間內物體所通過的路程.

師:根據定義我們能不能寫出其表達式?

篇(9)

    既然,我們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方法不妥當,我特意去采訪了我校各個教研組的組長。這些老師們的共同觀點是要求我們認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另外上課確保認真聽講。除了這些基本要求外,各門學科的學習又是不一樣的。 

    對于語文的學習,教研組長認為學習語文應該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地學,在平時多看些好書,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識記各種名言名句。 

    對于數學的學習,高中數學和初中數學最大的區別在于不會象以前一樣"炒冷飯"地做題,且題目也愈來愈趨向靈活和開放,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弄懂每一道所做的題目,最好對所做的題目"一題多解",當然在解題時也要注意嚴密性,并且不主張"題海戰術"。 

    對于外語的學習,教研組長認為現在外語成績普遍不盡人意,因為現在我們所用的教材難度比初中時大許多--主要難在大詞匯量、復雜句式和語法上。對此我們應該多查字典,主動了解不明白的詞的用法,平時多看英文的文章,培養語感和提高閱讀能力。 

    對于物理的學習,教研組長認為高中物理要求我們比初中時更加主動學習,即在課前認真預習,預習時應當對定義、測驗、公式等重點閱讀,不明白的做好記號,在課上著重聽講。在解題時應該注意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做到"三步曲"--審題,明白是關于什么內容;解題,考慮應該用什么方法;檢查,看看前面的兩步是否正確。 

    對于化學的學習,教研組長認為學好化學應該在平時多做各種類型的題,對所學的內容一定要理解,學習態度應該認真并且數學也一定要好。解題時要好好審題;根據老師教給我們的正確解題思想解題,且注意結合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206-01

一、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學生對一門課程的認知態度,往往會直接決定該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通過教學環節來引導學生學好物理課,是搞好物理教學的關鍵。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外乎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來的壓力,如升學、考試、社會或家長的獎懲等;另一方面來自于內在的認知需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列舉大量物理理論與學生生活體驗聯系密切的實例,讓學生了解他們從物理課中所學到的知識,很多都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到生活中無處沒有物理,物理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物理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的主體是學生。”凡能讓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其自己去做,而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導讀、導聽、導思、導練,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現以“長度測量”這一內容為例說明教師應當怎樣指導學生讀文、讀圖,使學生主動思考,獲取知識的。

首先號召人人讀圖(詳見教材)并對圖中指定的四個長度用尺子測量。然后讓其思考:編者編入這些圖的意圖是什么?

這里提出一個探討編者意圖的問題,讓學生和千里之外的編者進行思想交流(神情交往,學生被推向樂學境地)。其實,編者意圖搞清了,知識就容易掌握了。經師生共同研討編者意圖,然后概括成這樣幾句話:

測量很重要/單憑眼看不可靠/要想判斷準/工具很重要/長度有單位/換算要記牢/尺子用法有三條。此后,老師再帶領學生眼盯著教材中的圖把上面的順口溜吟誦幾遍。

最后,指導學生就近取材,動手進行測長練習。也可指定學生測量指定的較大物體,并對出現的錯誤當眾矯正。

這樣,通過讀圖、讀文,圖文對照,圖文結合,悟理、說理、動手操練,多種感官并用,教學任務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完成,教材的潛在功能亦被發掘出來。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物理新課標還強調“自學能力對每個人終生有用,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閱讀入手。”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重在通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其逐步掌握閱讀方法。筆者的做法是:在號召讀書和指導讀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并強調讀書要眼到、心到(讀想結合)、手到(劃概念、公式、單位、要點)。通過閱讀、分析教材,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知識框架。知識框架得出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積累和系統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研究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會得到同步發展。

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學會“悟”理,悟出精要,悟出真諦。要善于把一節的內容用簡單的幾句話濃縮和概括出來。這樣就可減輕學生的記憶強度,還會使其在愉快的氣氛中明白了事理。現舉例予以說明:

例一,“機械運動”這一內容的教學。先指導識圖讀文,重點讀明白圖意和內含:

1、圖意:宇宙間物萬千。內含:各物體的相互位置經常變。

2、圖意:判斷物體運動與否。內含:選取的參照物不同所得的結論是不一樣的。

3、圖意:傳送帶上的貨物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內含: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明白了各圖的圖意和內含,本節的知識就可概括為這么幾句話:宇宙間物萬千/相互位置經常變/位置不變叫靜止/運動物置變/運動靜止不絕對/要看參照物怎么選/各種運動都常見/勻速直線最簡單。

現行的初中教材節節圖文并茂,教師要善于觀察、理解、揣摩、示范,并對學生悉心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做到了這一點,學生起始階段的學習就會增加不少的樂趣,從而使他們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

例二,攝氏溫度計的刻度劃分和認讀知識。在師生共同讀完有關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如下語言概括和記憶。

溫度計用處大/攝而修斯發明它/冰水混合為零度/沸水百度規定它/中間等分100份/1份1度不能差/零下溫、零上溫/一個負號來區分/還得正確來讀數/度前攝氏必須加。

實踐證明,這種做法由于能激發學習興趣,所以學生記得快,記得牢。

五、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

上一篇: 建筑科技與管理 下一篇: 經營管理活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三门峡市| 黑水县| 民权县| 大丰市| 深圳市| 阳朔县| 新干县| 贵南县| 孟州市| 红原县| 镇康县| 河北区| 扎兰屯市| 韶关市| 曲水县| 永清县| 崇阳县| 诸暨市| 礼泉县| 图木舒克市| 桓仁| 西丰县| 侯马市| 靖安县| 泗洪县| 茌平县| 云南省| 桃园县| 土默特左旗| 鄂尔多斯市| 承德市| 依安县| 荣成市| 衡东县| 定日县| 渭源县| 琼结县| 平塘县| 新安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