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創造性勞動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8 17:08: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創造性勞動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首談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科目的興趣。大家知道:需要是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是個人進步的動力。那么對于沒有社會實踐的學生而言,興趣才是推動他們刻苦鉆研科學的原動力。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是興趣”……教育先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某事某物產生興趣了,才會想方設法研究它或擁有它。所以,只有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了,他們才會主動積極地去探索,進而入迷,甚至吃飯、睡覺都會捧著物理書籍……

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呢?這就要求老師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了;有些學生動手欲望強烈,通過老師簡單的演示后,學生就想親自動手完成一些實驗題目,而且這種類型的學生占65%以上。那我們就相應的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而有些學生的興趣調動需要老師多講一些中外科學家的成長經歷,發明創造所經歷的軼聞趣事,這樣才會激發他們努力掌握物理知識,將來可以和那些科學家一樣,多些發明創造。鑒于這些不同情況,我們給初二年級上課的第一二課時內容,就顯得很重要了。實際上,學生們之前從自然常識中就已經認識了不少物理現象。從此入手,老師應當除課本上介紹的演示小實驗要完成以外,還必須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地開發幾個小觀察或小實驗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欲望,有些疑惑,老師只做部分解釋,故意讓他們達到“半知半解”的效果,這才是這兩個課時所要達到的目的,要留下足夠的疑問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自主找出答案。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on-invasive examinat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aged. Methods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electrocardiogram(ECG),exercise treadmill electrocardiogram test (TET)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r)of patients confirm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CAG),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CAG.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 using Spss 11.0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 Results Of three methods, the sensitiveness of ECG was the highest(83.17%).TET was the lowest(66.67%).The specificity of TET was the highest(79.17%)and ECG was the lowest (46.46%) and Holter was 49.23%.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ECG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screening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TET is most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specially for asymptomatic cardiac ischemia; Holter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xamine the patient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utside hospital or in daily life, which cannot be substitute by other methods.

【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Treadmill ECG;Dynamic ECG;Coronary angiography;Coronary arteriosclerosis.

常規心電圖(ECG)、運動試驗(TET)、動態心電圖(Holter)是診斷冠心病的常用無創性檢查方法,而冠狀動脈造影(CAG)則是冠心病(CHD)診斷的金標準;CAG能準確地判斷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脈狹窄的程度和病變支數。本文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金標準,闡述老年人冠心病無創性檢查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臨床初步診斷疑為CHD,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并排除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其他心臟疾病。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349例中,行ECG檢查301例,TET檢查72例,Holter檢查145例;男227例,女122例;年齡60~98歲,平均67.3歲(P

1.2.1常規檢查病人入院后詳細詢問有無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其他心臟疾病史,并排除之。在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術前行ECG、TET、Holter等檢查。

1.2.2冠狀動脈造影方法由心內科心導管專業醫師操作,常規取左前斜30°、右前斜45°及頭腳軸狀位投影,觀察冠狀動脈的病變支數及其狹窄程度。評定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及其程度方法如下:根據1975年美國心臟協會規定的冠狀動脈血管圖像記錄分段評價標準,冠狀動脈狹窄直徑比例被分為小于或等于25%、50%、75%、90%、100%(閉塞)[1];選取至少一支冠狀動脈狹窄≥50%者為冠狀動脈造影陽性。

1.2.3無創性檢查陽性診斷標準ECG:①符合WHO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標準。②2個或2個以上相鄰導聯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壓低≥0.05 mV。③T波低平或倒置。④既往有明確心肌梗死病史,相應導聯有異常Q波,符合陳舊性心肌梗死。TET:采用次極量運動試驗,以R波為主的導聯ST段水平或下斜型壓低≥0.1 mV,并持續≥2 min,或運動過程中出現明確的心絞痛發作者,為檢查陽性。Holter:24 h記錄出現ST段水平壓低≥1 mm,持續1 min以上者。

1.2.4診斷方法有效性評價(表1)

注:敏感性(真陽性率)=a/(a+c)×100%,特異性(真陰性率)=d/(b+d)×100%,假陽性率=b/(b+d)×100%,假陰性率=c/(a+c)×100%,陽性預測值=a/(a+b)×100%,陰性預測值=d/(c+d)×100%,準確性=(a+d)/n×100%

1.2.5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1.0統計軟件分析包進行數據處理。分別將ECG、TET、Holter檢查結果與CAG檢查結果行R×C表x2檢驗(Crosstabs)。

2 結果(表2~5)

以上三種老年人冠心病無創性檢查方法中:①敏感性最高的是ECG,達83.17%(P=0.001),假陽性率為53.54%,假陰性率為16.83%,陽性預測值為76.02%,陰性預測值為57.50%;TET敏感性最低,為66.67%(P=0.001)。②特異性最高為TET,達79.17%,假陽性率為20.83%,假陰性率為33.33%,陽性預測值為61.54%,陰性預測值為82.61%;ECG特異性最低,為46.46%。

3討論

目前,診斷冠心病的檢查方法種類繁多,而最常用、最普及的無創性檢查為ECG、TET、Holter;準確性最高、作為金標準的則是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本組資料中,ECG的敏感性高(83.17%),特異性低(46.46%),假陽性率高(53.54%),與既往文獻報告相符[2]。ECG假陽性的原因有許多,如:①性別。受雌激素、血紅蛋白代謝、紅細胞比容、肺循環阻力等影響,女性假陽性率高于男性。②電解質紊亂。③藥物影響。④自主神經功能失調。⑤早期復極綜合征。⑥心包炎。⑦心肌炎。⑧早期心肌病。⑨胸廓畸形及變化。⑩冠狀動脈的微血管病變(X綜合征)等。假陰性的可能原因有:①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輕,且為單支病變時,狹窄病變遠端缺血不明顯,ECG不能檢出。②雖然有冠脈狹窄,但在靜息狀態時,心肌氧供尚能保持平衡,故靜息ECG仍為正常表現。③長期嚴重狹窄患者,缺血部位心肌產生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靜息狀態下,主動下調心肌細胞的代謝和功能水平,維持血氧的供需平衡,這是心肌細胞對缺血的一種適應性保護機制。④在冠脈狹窄逐漸加重過程中,缺血部位心肌產生良好的側支循環改善血液供應,故在靜息狀態下心肌細胞功能基本是正常的,細胞膜電位也不產生明顯變化,心電圖也往往無缺血性改變[3]。然而ECG應用廣泛,價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且敏感性高,所以,在臨床上仍被作為冠心病篩選檢查的首選方法。

本組資料中,TET的診斷價值最高,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是66.67%和79.17%。與國外Detrano等[4]報告的運動試驗平均敏感性(68±16)%(范圍40%~90%)、平均特異性(77±15)%(范圍50%~100%)相比,基本相似。與國內吳林等[5]報告的運動試驗敏感性74.5%、特異性83.5%相比,偏低。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與選擇病例、選擇運動試驗的方法及判斷結果差異有關。運動試驗成為診斷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更具有實用價值。

Holter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與ECG相似,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是75.00%和49.23%。但低于Steven等[6]報告的敏感性90%,但經過延長記錄時間,可提高其陽性檢出率。Holter在監測心肌缺血方面的作用已被肯定,特別是用于發現院外及日常生活中的心肌缺血,也是其他檢查方法無法替代的。

以上3種無創性檢查方法的冠脈狹窄陽性檢出率均隨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增多、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在臨床實踐中,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Usren WG,Edwards JE,Faye R,et a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port:a reporting system i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 of the adhoc committee for grading for grad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Girculation,1975,51:7-21.

[2]馮義柏,曹林生,李裕舒,等.心電圖、核素心肌顯像及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結果對比分析[J].臨床心血

管病雜志,1994,10(5):259.

[3]王凌鵬,娜幾娜,張小琴,等.心電圖ST段下移形態學與冠狀動脈造影對比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7):790-793.

[4]Detrano R,Frocilicher V.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the 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a analysis of 22 years of research[J].Prog Cardiarase Dic,1989,32:173.

篇(3)

3、讓學生承擔擦黑板、分午餐、掃地、打水、清潔校園、植樹除草等力所能及的班務及校務勞動,鼓勵根據現有資源開設田園、烹飪、維修等特色勞動教育項目。高校應結合專業特點,注重與新技術相銜接,開展創造性勞動。

篇(4)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在我國全面走向小康時期,一些獨生子女,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代辦,缺乏自理能力,導致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使這些獨生子女只會讀書,不會勞動,這樣就會影響一些人將來的素質問題。于是,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抓好勞動教育相當重要。勞動教育是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從小培養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強烈的勞動觀念,將來才會有所作為。才能加勤勞才等于力量,所以,小學階段應該把勞動教育作為全面提高一個人的素質的基礎。

一、用勞動去激發學生追求

追求是人的個性。然而,個性中的追求并非積極,追求只能在某種欲望中產生。當形成一種沒有壓抑的喜悅感時,才能激勵人去追求,去實踐。

勞動確能激發人的喜悅感,培養人的個性。因為,人從勞動中得到啟迪,有模仿性勞動到創造性勞動,使追求更進一層。沒有追求,何談創造發明。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能使學生產生取得勞動成果的喜悅感。喜悅的勞動,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從而擺脫了青少年個性所表現的脆弱性和依賴性,形成強大的自我束縛力。學生自我的約制力一旦形成,才能變空虛為追求,變盲目為目標。另一方面,學生一天中從事的讀寫、記憶、課外活動、業余制作、實驗操作、清潔打掃、體育鍛煉……使自己感到同學們時時刻刻注視著自己的勞動,這敏感的個性道德評價,似乎通過別人的目光看清自己,從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做到自我認識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發他們的愿望,從而去追求尚未實現的美好理想。

二、通過勞動,引導學生去體驗勞動的價值

以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機器生產代替人力勞動,體力勞動在人們的意識中似乎淡化了,現在許多地區的大片田地荒蕪就是例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下,使人們的生育觀念轉變,在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哪舍得讓孩子干活,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可能懂得要承擔家務的責任,不能明白盆中之餐來之不易,更不明白勞動有何價值。日本的教育,規定小學生每周干家務的時間,這不但使兒童明確了勞動的義務,又培養了兒童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而我們的國家有要求開足開齊課程,可有些學校人手不足,沒有按要求開設勞技課,又不能安排學生去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國家要求每門學科開設實踐活動課,一些學校往往沒有落實好,還是把實踐活動課上成落實知識課。這樣,學生就沒有機會參加那些五花八門的勞動,試問怎能去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興趣?學生怎么會在勞動中去思考、創造,也就體會不到在勞動中所取得的快樂,在勞動中體會不到人生的價值。

勞動不但鍛煉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也能幫助人提高對美的欣賞力。比如,讓學生去學種菜:這要經過挖地、做菜畦、播種、施肥、治蟲、鋤草等工序。做菜畦簡單嗎?不!對于沒有勞動過的學生不那么容易。做成的菜畦,有的會是彎曲不平整的“S”型,有的是兩棱修直的長方形等不同的形狀。但當他們完工,欣賞自己的杰作時,心里一定會產生一種美的享受,收獲的是快樂與滿足,以及對勞動價值的品味。

只有讓青少年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濕、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覺得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才能理解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副產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明白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更能激發對那些好逸懶做、不勞而獲、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的人的厭惡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果實。

三、在勞動中培養人的素質

所謂素質可視為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個性四個維度。對人的素質培養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勞動去培養人的素質更不可忽視。就拿學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來說吧,部分學生損壞公物肆無忌憚,隨地扔果殼、紙屑,對吐痰習以為常,打罵同學,欺侮弱小,反自以為光彩,明里吸煙,暗里賭博,粗話臟話成為不少學生的口頭語,諸如此類,均表現出了學生道德、思想、政治和知識修養的低下,情感意志的脆弱和性格的變態。

分析其原因,在于學校的教育忽視了引導學生把精力用于進行熱情的高尚活動和勞動之中去,沒有使學生找到那熱情而高尚的活動和勞動空間。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種種道德紊亂狀態。

應創造一個怎樣的環境,讓學生去陶冶情操呢?筆者認為,學校需爭取一個以勞動教育為基礎,不同形式的能吸引學生的基地。諸如,養殖、栽培、養花、編織、雕刻、書法、美術、編寫、宣傳、體育等。把學生從“為生存而斗爭”引到趣味性、知識性、技巧性、實用性的高尚而又文明的環境中去。

勞動給人以聰明才智,勞動陶冶人的情操,勞動鍛煉人的意志,勞動創造財富,要讓小學生在勞動中進一步理解和接受。當學生在一次次勞動中大顯身手時,那就是他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這樣,學生不至于在“為生存而斗爭”的環境里“拼搏”,不至于成為性格偏激、鐵石心腸的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動發揮出來,他的精力未能通過人的高尚的活動發揮出來,這正是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可見,創造一個高尚活動的環境加強勞動教育,是多么重要。

總之,人的素質要在勞動中培養,勞動對樹立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勞動技能特別重要。勞動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學習管理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桂生等.教育理論的性質與研究取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5)

恩格斯說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的創造性勞動使人與動物區分開來。中央倡導的“八榮八恥”中提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然而現實生活中,學校和家長卻往往忽視勞動教育,尤其是幾千年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語)的思想根深蒂固。為父母者、為人師者往往是這樣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

【畫面一】

暑假剛剛結束,為了更好地迎接新學期,為新同學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位一年級班主任在教室里揮汗如雨打掃衛生,看得出老師干得很投入,衣服濕透了,臉上滿是汗水和塵土。正當她為自己辛勤勞動而使教室變得煥然一新而感到欣慰時,一位衣著時尚的年輕媽媽帶著孩子參觀教室,見此情景,這位媽媽眉頭一皺,用手捂著鼻臉,對孩子說:“走吧,清潔工還在打掃衛生。”說罷拉著孩子就走,邊走邊教育孩子道:“以后上學了,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干大事,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只能像她一樣干清潔工,多臟多累呀!”

【畫面二】

課堂上,老師拿著幾本作業本,面露慍色:“小明、丁丁、紅紅,你們多少次沒按時完成作業了!為了讓你們長點記性,今后別忘了做作業,從今天起,罰你們做值日一星期!”轉臉間,面帶笑容:“今天小石、芳芳、玲玲幾個同學的作業完成得最好,而且,他們的作業已經連續多次得‘優’,是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今后就獎勵他們不用做值日了!”

看到這熟悉的畫面,大家都會認為這些事情司空見慣,沒什么了不起的,甚至會說,我也這樣教育過自己的孩子呀。與此同時,筆者經常聽到一些老師和家長如此抱怨: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懶,什么都不愿意做,值日做不好,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這是怎么回事?

鑒于以上現象的產生,筆者認為樹立正確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習慣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 低年級起,教育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其正確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小學德育綱要》中明確指出,學生要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愛護公物,勤儉節約。”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我就注重對學生進行“勞動光榮”的教育,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完午餐,把桌子擺放整齊,把桌面擦干凈,每天評出“自我服務標兵”,并為這些“自我服務標兵”帶上小紅花,樹立典型榜樣。在此基礎上,讓“自我服務標兵”孩子為大家服務,如領加餐、發加餐、送加餐、做值日,告訴所有同學,他們是大家學習的榜樣。當孩子的勞動有困難時,首先要肯定孩子,然后耐心、親切地指其出出現差錯的原因,并當面示范,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做好家校聯系,通過“校訊通”大力表揚勞動能力強的同學,及時表揚在勞動方面取得了進步的同學,同時注意和家長做好溝通,讓家長在家中配合老師做好此項工作。最后,請家長及時通過“家校聯系本”,告知老師孩子在家表現情況,在班會上,把孩子在家表現情況做總結,及時表揚在家主動干力所能及家務的同學和近期勞動方面有進步的同學。除此之外,大掃除時請本周表現好的同學和老師一起大掃除作為獎勵。期末結束,請被評上“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的同學和老師一起做學期最后一次值日……就這樣,逐步在孩子腦海里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初步形成勞動習慣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2. 中年級起,教育學生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和社會實踐,完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的社會價值。在低年級培養形成勞動習慣的基礎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孩子一起積極參加或讓孩子隨集體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一條途徑,可以有效完善孩子的勞動習慣。課余,我號召孩子參加居民社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如春天參加植樹節植樹活動;夏天協助小區工作人員滅蚊蠅;秋天在小區花壇里除草;冬天除了進行堆雪人、打雪仗一些娛樂活動之外,還可組織清掃積雪等。活動之余,鼓勵孩子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他們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發報紙、取牛奶、照顧小朋友等。在這種勞動中,學生們轉換了心態,以他人的需要為中心,急他人之所急,學會了關心他人。當然內容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勞動,也是學生了解社會的途徑,還能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奉獻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樣,能更加完善學生的勞動習慣,提升他們勞動的社會價值。

3. 高年級起,教育學生體驗田間勞作,進行勞動實踐,滿足勞動需要,提升勞動的實用價值。高爾基說過,我們在我們的勞動過程中學習、思考,勞動的結果讓我們認識了世界的奧妙,于是我們就真正來改變生活了。勞動是學習的工具,勞動是教育的手段,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在低中年級培養好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的基礎上,孩子對勞動有了強烈的需求。為了滿足孩子的勞動需求,提高勞動價值,我組織班中同學開展“我是廚藝大師”活動,讓孩子利用雙休日學做一道菜,在班會上展示自己的廚藝作品,評出“最佳拼盤”“最佳創意”等獎項,孩子對此樂此不疲,在選擇作品原材料、設計作品、完成作品的過程中,也完成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當然,也滿足了孩子的勞動需要。經過幾年的培養,雖然孩子們對家務勞動已經是輕車熟路,勞動熱情不斷高漲,但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對農業勞動還是很陌生的。我發現,學校操場有一片空地荒蕪著,于是我帶領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挖地開荒,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的手被磨破了,可他們不言放棄,這不正是形成了良好的勞動品質嗎?等整好了地,我請來了班中有種菜經驗的家長當孩子們的校外輔導員,指導種菜技術,孩子們興致勃勃,下課就去觀察菜地,很快菜種就發芽了,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為蔬菜松土、澆水、捉蟲。第一次收獲蔬菜時,我們一起分享著收獲蔬菜帶來的快樂,當然,孩子們對勞動有了深層次的認識。種菜活動讓同學們的社會實踐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同學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及收獲的不易,學會了農業勞動的基本技能,滿足了他們的勞動需要,提升勞動的實用價值。

勤勞是人類特有的品質,勞動創造了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是人能勞動,特別是進行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經對教育下過這樣的定義:“學會生存”。勞動是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點。古人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自理自立能力都沒有,將來怎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呢?因此,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的社會價值和實用價值。讓學生帶著勞動的喜悅與成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為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篇(7)

1.結合生物課本知識,聯系實際生活,展開生物興趣小組活動。

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求克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同時根據知識的學習應用于實際生活。魚類飼養應用于生物興趣小組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七年級生物課本中關于魚類知識的學習,不僅包括特征、習性和分類,還涉及魚類的運動等。生物興趣小組依據課本開展魚類飼養活動,不僅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通過仔細觀察和精心飼喂能更好地將課本知識內化。

2.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教學資源,做好興趣小組活動的課程選擇工作。

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實現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有條件的學校還應建設生物園,校園中的生物是應當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1]。

植物和動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光照,光照是開展一系列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的必需條件。生物實驗室采光效果好,大塊采光玻璃和寬敞的窗臺,使生物實踐活動能夠更好、更方便地開展。為了充分利用這一條件,生物組在窗臺上養了一定數量的花卉,興趣小組選課程時,將蔬菜種植和魚類飼養的地址選擇在此處。魚類是很好的教學和實驗材料,市場上容易購買。根據教學和實驗需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魚缸,開展魚類飼養興趣小組活動是理想的課程選擇。實踐證明生物實驗室是非常理想的興趣小組活動場地。

二、積極探究,樂于探究

在發現式探究模式中,沒有現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索到。學生在教師提供和設計的教學環境中,經過觀察、實驗、實習和調查等活動過程,獲得或發現信息,進行主體探究,得到結論,實現教學過程[2]。對照實驗是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目的是通過對比實驗的結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對實驗的影響作用,從而為科學研究提供事實依據和直接證據。

對照實驗是中學階段主要的實驗方法。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對照實驗,生物興趣小組會根據教學目標設置一些對照實驗。在蔬菜栽培實踐活動中,為了探究光照對白菜的影響,將一組白菜放在有光照的窗臺上,另一組則放在光照較弱的角落里,經過兩周觀察發現有光照的一組生長非常旺盛,而另一組白菜不僅長勢較弱,而且葉片發黃。學生經過這樣一次成功試驗后,對水分、營養元素、溫度等一系列對照試驗都有明顯的興趣,雖然深受條件和時間的限制,但是并不能打消他們的實驗探究積極性。

三、體驗勞動,創造勞動

1.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勞動實踐。

在基礎教育階段,著力于學生基本素質培養,豐富勞動教育的學習經歷,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勞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從而為實現全面發展提供基礎和條件。生物興趣小組活動離不開勞動,讓學生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體驗勞動,享受勞動過程,分享勞動成果。

蔬菜栽培實踐活動中,首先就是要求學生勞動。學生需要選擇適宜的土壤,挖出土壤和肥料拌勻,然后將拌好的土壤裝盆,撒上菜籽,再均勻蓋上一層土壤,澆上適量的水后方算完成播種工作。將裝滿土的花盆邊緣和外層洗凈后,再搬上實驗樓指定地點時,基本上每位學生都累得氣喘吁吁,滿頭是汗,唏噓勞動不容易。除此之外,學生還要根據土壤的濕潤程度定期澆水。但是,幾天后他們見到綠油油的小菜苗時,又會覺得播種累得值,勞動有回報。種植和養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精心地照顧。白菜種植的基本要求就是定期澆水和測量生長數據,有時還要根據情況對生長不良的植株進行補救工作。隨著白菜的生長,學生從中獲得勞動的體驗,分享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2.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

綜合實踐課程的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創造性實踐過程。綜合實踐課程通過一件件制作品的設計、制作和評價,通過一個個技術現象、技術問題的發現和探究,通過一項項技術小試驗,為學生提供激發創造潛力、發展創造能力的廣闊舞臺,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意識得到加強,創造精神得到熏陶,創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維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能力得到發展。

學生探究潛能的釋放主要是從提出和選擇探究問題、指導設計探究方案選擇、選擇探究材料與實驗器具、組織實施探究與探究分析報告等方面進行的[3]。生物興趣小組活動過程中正是通過引導和激勵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知識學習、實驗探究和勞動體驗培養創新精神。認識校園花木興趣小組活動的前期教學工作就是帶領學生認識校園的花木名稱、特征、習性、分布和分類等。一學期之后,學生初步掌握了這些知識,那么下一學期興趣小組在校園花木方面還能學習什么呢?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討論。討論結果不一而足,層次有深有淺。有的建議分類再學習一次,有的建議調查學校花木的分布,有的建議探究校園花木的搭配和學習園林知識,還有的建議下學期給花木做標牌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55.

篇(8)

2.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學。教學本應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而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只管自己的教,不問學生的學。教師幾乎把所有的的教學時間都用來考慮如何備課、寫教案、講課、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考試和閱卷等。至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等,則很少顧及。

3.重傳授知識,輕能力培養。向學生傳授知識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可有的老師把傳授知識當作唯一的任務,由此而產生僵硬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把學生當作口袋,硬灌硬塞。諸如“題海戰術”、頻繁的考試、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等都屬于此。

4.重統一要求,輕因材施教。由于人的秉賦、愛好、性格以及環境條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華,而其他方面則一般,甚至有缺陷,對這些人,有些教師只用一個腔調,一個尺碼去要求學生,如有悖老師觀點、要求的則斥之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宮”,視為“廢才”,這樣使一些有特長的學生埋沒了“才干”。

凡此種種,都與素質教育的內涵相違背,對此,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轉變和落實.

一、首先將教育觀念的轉變具體化,并落實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

觀念是支配人們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不同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不同的教學實踐。教學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是人們對教學認識的集中體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教學觀念也隨之不斷更新,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使課堂教學能夠實現新時期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我們應當轉變教育觀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首先要求教育觀念的優化。因為教育行為受制于相應的教育思想,當教育觀念沒有實現真正轉變時,任何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很難真正產生效果。

二、轉變教育方式

傳統的教育方式無須廢除,只須轉變改進。如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同時,開辟第二課堂,但不能忽視課堂教學。 因為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對待每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無論在教學的哪個環節上,教師的眼睛不能只盯著幾個“優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能力的培養,但不是說就不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了,而是要教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自主地去獲取知識,在“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要分析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習狀況,注重分層教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中,更要堅持這一原則。如課堂教學中完全可以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和要求,布置不同的作業,批改作業時,對部分同學可放手讓其互批,對部分同學還可以面批,這樣,可以鼓勵每一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三、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學法轉變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而且有些知識的發展快更新也快,一個人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自學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斷地獲取新知識新信息,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只管如何教,不管學生如何學,教和學不能協調統一,課堂效率始終不高。現在的學生到學校來學習,不僅僅是傳統觀念上的讀書,更主要的是對學習方法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自覺地學、科學地學、高效率地學,教學才能事半功倍。

四、從強調記憶的學習向注重思維的學習轉變

目前,人類已進入信息社會,現代生產已進入自動化時代。面對這種生產力水平,勞動者必須具有復雜的腦力勞動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創造性勞動和研究,這就要求教育能夠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人。這種高素質的人,必須具有創造性能力,因此現代教育不應以傳授傳統文化為唯一功能,而應將學生引向科學文化的發展前沿,引向未來,使學生具有吸取不同特質的文化精華和把不同特質的文化精華融為一體的能力,為學生創造多向選擇的條件。學生學習知識,不只是學習已有的結論,還要學習結論的形成過程,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傳統教育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必須揚棄,要代之以生動的活潑的主動的發現學習和探究學習,要著眼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掘學生智慧的潛力。

篇(9)

學校體育文化是指在校園這一特定的范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人們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包括外在的物質文化層,表現為體育建筑環境、體育場地、器材和體育用品等方面;中間的制度層,即行為文化層,包括體育教學、健身鍛煉、運動競賽、體育制度、法規等內容;核心的精神理念層,即意識文化層,主要體現在體育的觀念、精神、道德風尚和知識等方面。學校體育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學校體育文化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的文化現象,與學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等一起構成了校園文化群,又與競技運動文化、群眾體育文化一起組成了廣義的體育文化群。校園體育文化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導下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

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身心健全的一代,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為中華民族振興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基礎,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術技能,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學校體育的作用是鍛煉學生身體,改善學生身體機能,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等基礎知識,學會一些體育運動方法。學校體育不僅是鍛煉身體的需要,也是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終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需要,它是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校體育文化是為學校體育目標服務的。

在現階段,學校體育是我國體育文化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之一,學校體育文化肩負著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重任。在某種程度上說,學校體育文化的何去何從決定著我國體育文化的興衰。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下,我國學校體育偏重于“使學生學會運動”的教育,形成了以學科、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育傳統,在客觀上造成了學校體育只重視“讓學生學習運動”,從而使學校體育演變成了僅僅是體育技能訓練,而忽視了“讓學生在運動中學習”,忽視了學校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教育、觀賞、參與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嚴重影響了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因此,學校體育文化要發展,就要構建學校體育活動多元化的組織機制。因為學校體育內容的多元化和參與主體運動需求的多元化決定了校園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化,同時也決定了體育活動組織機制的多元化。因此,要將學校體育活動變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大舞臺,要調整學校體育工作重心。因為學生是校園體育活動的參與主體,所以,作為校園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學校的工作重心應始終放在構建合理有效的組織機制和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既包括場地、器材的規劃使用,也包括學校體育活動形式的設計,還包括指導教師的配備等。

篇(10)

有這樣一句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兒童的未來就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具備優秀品德和良好素質的人才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小學階段是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很多習慣都逐漸養成,禮儀習慣也一樣,在這個時期形成。禮儀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內容,運用教育時機進行禮儀教育,使孩子處事有準則,言行有遵循,逐步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開展禮儀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小學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自身修養、塑造健康人格,讓孩子終身受益。我對此進行了如下研究:

一、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與養成要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行為習慣可以體現在平時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又是小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二)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與養成要從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家鄉開始,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首先,引導學生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在學校,主動關心和幫助同學,尊重老師;在家里,尊老愛幼,關心鄰里。班主任還應引導學生有集體榮譽感,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個人只有在集體之中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其次,要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人文、風俗和家鄉面貌的日新月異,激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與關心,并在學生們的心中埋下一顆將來要為建設家鄉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種子。

(三)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與養成要依據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

大多數小學生對一些基本的禮儀常識還是知道的,整體較好,只是一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還應訓練和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禮儀行為比高年級學生普遍要好。其次禮貌用語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和交流,學生對尊重和敬佩的人運用起來就比較情愿;對方回禮少也會減少學生使用禮貌用語的熱情。同時,男同學相對女同學而言,禮儀行為又普遍不及。男同學一般比較頑皮好動,女同學比較文靜,說明男同學的禮儀教育要難于女同學。所以應針對高低年級和男女同學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以學校為中心,讓學生在體驗中促進禮儀習慣的養成

(一)榜樣激勵

學校是學生文明禮儀習慣養成的中心場所。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注意儀表端莊,以身示范,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生在行為實踐中的榜樣影響,除教師外還有同學,學生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教師依據這一心理特點,在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規范訓練時,堅持正面教育,注意樹立典型,讓禮儀榜樣去感染學生,為其他同學起帶頭和示范作用。

(二)時刻滲透

文明禮儀教育要和其他各育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體育中結合禮儀教育,在各種體育競技中,比賽重要還是文明禮貌重要,學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賽,去幫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這樣的契機進行禮儀教育,樹立良好的榜樣。還有在勞動教育中,互幫互助也常常見到。德育本來就是滲透在各育之中的,離不開教育,就象在語文教育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們就要充分利用起來,背名句,讀故事。語文教育只能德育滲透其中,緣文釋道,因到解文,使學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正是赫爾巴特說的:“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的反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三)活動體會

結合文明禮儀教育的實際,針對特殊的節日開展規律性的豐富多彩的禮儀活動。我校與讀書相結合,開展“讀文明禮儀一本書、講文明禮儀一個故事”和“弘揚革命傳統教育”的讀書活動舉行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與藝術相結合,開展“文明禮儀之聲”文藝演出。與強化常規訓練相結合,開展“文明禮儀之星”評比活動,每周評出“流動紅旗”班,以次鼓勵班級及學生參與競爭,培養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與建隊日相結合,開展“文明禮儀規范中隊檢閱”等活動。這樣使全體學生真正認識禮儀、了解禮儀、學會禮儀、實踐禮儀,從而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使學生能更直觀的接受文明禮儀教育。

(四)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為的制約作用,基于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室、走廊、專用室分別掛上國旗,名人畫像,名言警句。廣播、墻報、校刊宣傳著好人好事。整潔、優美、生氣勃勃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整個群體生活的規范力量,使在校園的每一個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習慣。

(五)持之以恒

小學生禮儀表現有反復現象。小學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從眾的心理特點,強化禮儀訓練是比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小學生禮儀表現具有時好時差的反復性特點。有的學生明明知道禮儀規范的具體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執行,或始終如一堅持;再有禮儀知識的回生、常規訓練的松懈、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等也會使學生的禮儀表現產生反復。所以對小學生禮儀教育應持之以恒。

三、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

在家庭中孩子學生文明禮儀的行為習慣,關鍵在于家庭要正確地引導孩子,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學校和家庭應該攜起手來,內外結合,共同參與到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中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育人要從小抓起。今天的少年兒童,是明天的棟梁,擔負著振興中華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他們在明天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我們要堅持養成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一絲不茍,只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地開展教育工作,付出創造性勞動,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配合,養成教育就一定能夠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 任丘一,新茝 《文明禮儀教育》河北出版社 2006.4

上一篇: 河道生態防護 下一篇: 行政管理的核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仙游县| 南漳县| 施秉县| 建始县| 临清市| 宁强县| 郸城县| 蓬安县| 镇宁| 林甸县| 奉新县| 林周县| 葵青区| 宜章县| 沅陵县| 伊宁县| 北川| 乾安县| 西峡县| 阜阳市| 突泉县| 广水市| 嘉荫县| 庆阳市| 百色市| 盐城市| 澄迈县| 仙居县| 阿克陶县| 翁牛特旗| 巴中市| 枞阳县| 宜兰县| 茂名市| 丰镇市| 赤水市| 当涂县| 子长县| 边坝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