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7:09: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的基本禮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不斷受到自然界的影響,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病理、辯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是由臟腑、器官和組織所組成,各臟腑、器官和組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脈、主神志,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又有通調水道和朝百脈之功能等。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人體臟腑、器官、組織在生理上互相影響,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如心與腎,心在五行屬火,位居于上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于下屬陰。根據陰陽、水火升降理論,位于下者以上升為順,位于上者以下降為和,所以心火必須下降于腎,而腎水必須上濟于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稱為“心腎相交”或“水火相濟”。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腎,心火獨亢,腎水不能上濟于心,腎水凝聚,這樣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癥的心悸、怔忡、心煩、腰膝酸軟等“心腎不交”或“水火失濟”的病理表現。又如心與肝也有同樣的關系,只有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運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運也必然失常。五臟一體觀反映人體內部器官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
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辯證的統一,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因此,我們在護理病員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了解機體內臟病變,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采用護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臨床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因心開竅于舌,心又與小腸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爛外,還可有心胸煩熱、小便短赤等證候表現。在護理上除局部給藥外,還須囑病人保持情志舒暢,不食油膩煎炸辛辣等助熱生濕之品,宜食清淡瀉火之物,如綠豆湯、苦瓜等。以通過瀉小腸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爛痊愈。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若超越生理范圍,則產生病理變化。
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和冬寒的氣候變化規律。萬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等相應的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靈柩?五癃津液別》中記載:“天暑誚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胱,由為溺與氣。”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于體表,皮膚松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斂,氣血易趨于里,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尿等。
晝夜黃昏對人體的影響:在晝夜黃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雖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氣候變化那樣明顯,但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記載:“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的陽氣這種晝夜的變化,反映了人體生理活動能動地適應自然變化。晝夜晨昏的變化,同時也影響著疾病。如《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第四十四》中記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說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夜半加重,是因為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因而疾病也隨之出現慧、安、加、甚的變化。綜上所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是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相應的改變。
了解人與自然統一性后,在護理上應做好氣象護理,加強夜間的病情觀察及行為情志護理。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則,做好四時的生活起居護理。如春三月,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以春氣之應養生;夏三月,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以夏氣之應養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使肺氣清,以秋氣之應養收;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以冬氣之應養藏。只有按照自然變化的特點,做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理,才能防止六之邪的侵襲,確保疾病早日康復和預防病癥的發生。同時,根據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夜間應加強病情觀察,以防邪氣獨居于身,導致病情的突變。
辨證施護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本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辨證和施護,在護理過程中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具體體現。中醫學認為,證和癥有不同的概念。“癥”即癥狀,如咳嗽、頭痛、失眠等。“證”則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現的風寒證、風熱證等。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及邪正關系,因而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從而也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但“證”與“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醫家徐靈胎說:“病之總者為之病,而一病總有數證。”這就是說病可概括證。如《傷寒論》對傷寒病以六經分證,可分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和厥陰病證。《溫熱論》對溫熱病以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和血分證。但中醫認識和護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辨證的。辨證著眼于證的分辨,如見一初起發熱、惡寒、頭身痛、脈浮的病人,初步印象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不同,又常表現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證,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現的“證”是風寒證還是風熱證辨別清楚,才能確定施護的方法。如屬風寒感冒,根據“寒者熱之”的護理原則,應采用避風寒保暖,室溫宜偏高。飲食上可給
豆豉湯、生姜紅糖水等辛溫解表之護法;若屬風熱感冒,根據“熱者寒之”的護理原則,應采用室溫宜低而勿偏高,使病人感到涼爽舒適,減輕心煩、口干之不適感。飲食宜給綠豆湯、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熱生津辛涼之品。
但在臨床上有時可見到一種病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在護理時可以在辨證施護原則的指導下,采用“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的方法處理之。
2循證護理與中醫基礎理論的聯系
2、噪音小于30分貝,與原機比較機器噪音明顯減小。
3、順應性強,技術得到了充分發揮,使之更容易接受治療,呼吸更加自由順暢。
4、全新的加溫加濕一體器防回流裝置,徹底有效的防止了加濕水回灌入主機, 即使把機器垂直倒立加濕水也不會進入主機。
老年人是醫療保健需求量最大的人群,老年人2 w就診率為23.75%,遠高于其他年齡組的平均2 w就診率14.66%;老年人住院率為7.26%,比其他年齡組住院率4.36%高得多〔1〕。延長健康期,縮短帶病期和傷殘期,并盡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一項長期奮斗的目標〔2〕。加強醫護人員倫理道德修養的培養,旨在提高老年病科的醫療護理質量,促進老年慢性疾病的康復。
1 臨床資料
納入2005~2007年老年病科住院患者2 632例,均為離退休干部。其中男2 540例,女92例;年齡60~98歲,平均(75.61±3.54)歲。2 632例患者均患有老年慢性疾病≥1種,平均(5.34±3.04)種;平均病程8.98年。85.63%的病人病情反復發作多次住院,21.51%的患者喪失部分自理能力,8.95%的病人有后遺癥, 48.75%有合并癥。2 632例住院病人中,抑郁2 172例(82.51%),焦慮1 949例(74.03),恐懼1 779例(67.58%)。
2 討 論
2.1 老年疾病的醫療護理特點
2.1.1 艱巨性
老年人患病時間長,患病種類多,急性發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病情進展快,反復發作,住院時間長,對醫療護理工作要求高;同時老年患者大多機體功能衰退,自理能力差,這就增加了醫療護理工作的難度。
2.1.2 福利性
年老體衰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因此“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享有的社會福利。
2.1.3 康復性
讓老年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康復,消除和減輕功能上的障礙,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醫護人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1.4 政策性
尊老敬老是我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黨和政府也提出將老年人劃入弱勢群體加以關懷和照顧〔3〕,特別是對離退休老同志的醫療護理更是一項政策性強的重要工作。
2.2 老年病科的醫學倫理道德
2.2.1 老年病科的醫學道德
醫學道德是在醫學領域內醫務人員在與病人和社會的聯系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學這個職業中的具體體現〔4〕。醫護人員應恪守醫護倫理規范,發揮職業尊嚴,不牟取私利,不斷汲取新知,研究創新,以取得病人對醫護人員能力的信賴〔5〕。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老年病科的醫療護理工作要遵守嚴格的道德倫理學標準。
2.2.2 老年病科的基本醫學倫理要求
2.2.2.1 愛心
現代護理倫理學不僅強調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而且十分強調對病人人格的尊重,達到了道德最高層次〔6〕。新的醫學模式強調“以人為本”、“病人為中心”,醫護人員的一切醫療言行都以有益于病人身心健康為出發點,關心體貼病人、愛護病人,讓醫療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人性化關懷。我科收治的老年病人大多長期或多次反復住院,他們備受各種疾病的折磨,經常會感到病房生活乏味及對自己病情的焦慮、恐懼、擔憂,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醫務人員在注意病人身體變化的同時更應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耐心做好解釋、安慰、勸導工作,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防止或減輕抑郁等情緒的發生。
2.2.2.2 專心
老年人反應性降低,自覺癥狀輕微,即使病情危重,臨床表現也常常不典型,容易掩蓋很多的特征,加之老年人病情發展迅速,很容易延誤病情。因此,老年病科的醫護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和自身倫理道德建設的培養,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點,在工作中專心、審慎、周密、善于觀察,及時發現前驅癥狀,及早發現并發癥,對可能發生的病情變化要引起高度重視。
2.2.2.3 恒心
老年人病情復雜,身患多種疾病,且多個系統疾病混雜在一起,很多病人行動不便或需長期臥床休息,或喪失生活能力,或病程較長、恢復較慢、治療效果不明顯等,使他們著急、疑惑甚至信心不足,醫務人員要持之以恒,針對病人的心理給予開導,始終以深切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悉心治療和護理,不急躁、不厭煩、不粗疏,對患者多接近、多詢問、多安慰、多鼓勵,耐心細致的為患者調理生活,有的放矢地進行醫療護理操作,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治療、配合護理。
2.2.2.4 虛心
老年患者特別是離退休老干部對醫療護理工作的評價是嚴格的。這就要求我們首先熱愛醫學事業,尤其是熱愛老干部醫療保健事業,有高度的義務感、責任感,加強道德培養,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虛心學習,不斷充實醫學知識,掌握精湛的醫療護理技術,以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需要。要加深醫患之間的了解,建立一種親切友好、合作性的醫患關系〔7〕,以取得患者的信賴和尊重,使老年人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參考文獻
1 周達生,戴梅竟.美國的社區醫療保健及醫療保險一瞥〔J〕.中國全科醫學,2001;4(5):4123.
2 李義庭,付 麗,劉 芳,等.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社會關懷政策的研究〔J〕.醫學與哲學,2006;27(1):579.
3 李芷,張會斌.老齡患者拔牙的倫理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4):41.
4 郭永松,華淑芳,李 佳.對醫學道德價值的重新界定〔J〕.醫學與哲學,2006;27(6):335.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233-01
1 臨床資料
1.1 本院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復方苯乙哌啶小兒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其中小于1歲1例,1~3歲24例, 4歲1例。
2 中毒的急診處理
2.1 急診入院的患兒,護理人員需迅速了解患兒病史,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迅速作出病情判斷,協助醫生盡快做出診斷,以利搶救。
2.2 清除毒物:給予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
2.3 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大量補液,以保證搶救用藥迅速準確及時輸入。
3 護理
3.1 急救的護理
3.1.1 開放氣道 ,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于有呼吸衰竭的昏迷患兒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誤吸。同時準備吸痰裝置。每2小時翻身拍背一次。呼吸運動不協調,昏迷等情況立即予以氣管插管。如痰多、氣管導管不暢或插管后無有效的自主呼吸,立即行氣管切開,備好呼吸機。呼吸困難,給予氧氣吸入,小嬰兒可用頭罩吸氧3-5L/min。昏迷不醒,靜推納洛酮0.1mg/kg,間隔30min再推注1次。
3.1. 2 嚴密觀察病情:在護理工作中,應密切觀察患兒意識、體溫、脈搏、心率、呼吸、瞳孔、血氧飽和度及動脈血氣的變化,并記錄。發現病情變化,立即通知醫師,及時處理,并做好各種搶救工作。
3.2 洗胃護理:
3.2.1 洗胃胃管宜選粗大,以防食物殘渣堵管,每次沖洗入量不超過胃容量1/2,洗胃量500~1000ml[2]。毒性大,服量多者,洗胃量至少大于1000~5000ml,直至洗出液變清為止。
3.2.2 洗胃同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時應用解毒劑,避免藥液被胃酸分解后又被吸收,促進毒物排泄。大量輸液,給予利尿劑,觀察尿量、比重,及時記錄,以便及時調整輸液量和速度。保護肝功能,注意保持電解質平衡。
3.2.3 洗胃后,給患者更換衣服、被褥,保暖。觀察洗胃后反應和效果,注意有無合并癥,做好口腔護理,昏迷、休克患兒注意角膜護理。
3.3 飲食護理:調理飲食、給營養豐富、多維生素、半流質飲食,減少對胃黏膜刺激。
3.4 做好家長的心理疏導:患兒發病突然、病情急重,家長缺乏適當知識,擔心小孩病情。服藥中毒者家長對未照顧好小孩感到自責,應開導家長關心愛護患兒,向家長耐心解釋疾病,治療及預后,以取得家長信任及配合。
3.5 出院指導:囑家長應管理好家中備有藥品,要加強對兒童的保護,慎重收藏藥品,藥品應放在小孩不易取到的地方,最好用帶鎖的柜子,特別是復方苯乙哌啶毒性較大,家長一次量不要買的太多,以防患兒中毒,避免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現在特別是商業性藥房多,復方苯乙哌啶一次售一瓶(100片)。基層社區醫生一次只給1-2片就行,不要給5片以上。同時告知家長:如果藥物有不良反應,一旦出現應立即停藥,馬上就診盡早處理,服藥時間超過6小時也要洗胃。
4 結果:26中毒患兒治愈26例,無一例有并發癥。
5 討論
5.1 急性中毒是兒科急診常見的危重急診,留守兒童多是由爺爺、奶奶帶著,監護不力。
5.2 幼兒是小兒中毒的高發年齡段,夏季暑期中毒小兒多見,防止小兒急性中毒,必須加強防范預防教育,加強小兒暑期管理帶教,加強小兒監護,防范于未然。保管好藥品,應把藥品放置在小兒不能觸及的位置。
5.3 大力宣傳衛生知識,管理好孩子。家長買來的整瓶藥丸放在家中,如復方苯乙哌啶因為藥品口味甜,和小兒吃的糖丸相似,小兒分辨力差易誤服。家長不能隨便給小兒服用劑量、用法不詳的藥物,不盲目服用藥物。
5.4 告誡家長:一旦發現小兒有不明原因的困倦,不明原因的瞳孔變化,意識障礙,無發熱抽搐危及生命,均應考慮中毒的可能,應立即到醫院救治。
1、健康促進能力
(1)學校健康護理:對學校的環境和師生的健康進行管理,負責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學生的健康資料,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注意發現健康問題及影響因素,找出不良因素,參與處理和預防意外緊急事件,如爆發性傳染病發生的預防。
(2)學生、老師健康的保健指導:主要是日常生活與健康。利用定期檢查、座談,在飲食、起居及青少年的生理變化給予衛生保健指導。
(3)健康教育:運用護理程序,通過給學生講課,發放宣傳資料,宣傳欄等多種形式教育。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的預防、生理、衛生常識、精神心理衛生知識,了解影響他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糾正不良生活行為習慣,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
(4)計劃免疫與預防接種:參與完成計劃免疫任務,進行免疫接種的實施與管理。如篩查需預防接種疫苗的人群并實施,然后,記錄、投藥。
(5)定期檢查:進行健康普查的組織、管理和醫生診查時的輔助,并對相應的問題給予生活指導和保健指導。
(6)傳染病的防治:負責學校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組織學生進行預防傳染病的宣講,發放預防傳染病的資料并進行指導、消毒、隔離等。
2、綜合護理能力
主要包括各專科護理技能及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技能,根據醫務室護士工作的條件和服務的對象必須是全科護士。如突如其來的意外傷害、中暑、各種傳染病、暈厥、痛經、心理障礙的患者等。在工作中,就不免應用到各科的護理技能才能滿足師生的需要。
3、獨立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醫務室護士不同于醫院護士,常常處于獨立工作狀態。在醫院遇到問題往往可以與其他護士、護士長、或醫生研究解決;但在醫務室,護士將獨立地進行各科護理操作,獨立地運用護理程序,獨立地開展健康宣教,獨立地進行咨詢或指導。此外,其護理條件及設備均不如醫院。這就要求醫務室護士具備較高的解決問題和應變的能力。因此獨立判斷、解決問題和應變能力對于醫務室護理人員非常重要。
4、語言表達能力
醫務室護士每天面對的是學生、老師,健康宣傳是醫務室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醫務室護士要能夠清楚、準確、無誤地交給他們防病、治病的知識,改變其健康態度,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另外,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老師的工作壓力是造成他們心里障礙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醫務室護士去做心里疏導,消除消極因素,樹立積極因素。因此,語言表達能力對于醫務室護理人員是至關重要的。
5、協調溝通能力
醫務室的護理工作既需要合作者的支持、協助,又需要其護理對象的理解、配合。如.餐廳人員的消毒指導,傳染病的隔離、消毒、預防等均需要與其他各部門協調、溝通、支持。醫務室護士必須具有社會學、心理學及人際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從而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6、調研科研能力
醫務室護士不僅負責向師生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同時也肩負著發展醫務室護理,完善護理全科的責任。因此,醫務室護士首先應不斷地充實理論知識,提高業務水平。護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護理學的發展。其次,醫務室護士應具備科研的知識,能獨立或與他人共同進行護理科研活動,在實踐中,善于總結經驗提出新的觀點,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出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全面開展成本核算,績效考核,各科室在保障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下如何節約成本做了大量工作。護理成本是醫院成本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醫院成本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醫院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過程中所消耗的護理資源[1]。護理管理者在配置各科室護理人力資源,降低護理成本方法的基礎,同時也為制定物價的政府相關部分提供參考依據。對廣東醫學院附屬中山市陳星海醫院臨床常用18項護理操作成本與相同項目收費價格的調查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文調查臨床常用護理項目為肌內注射、皮內注射、皮下注射、靜脈推注、動脈采血、靜脈滴注、口腔護理、會陰沖洗、洗胃、鼻飼管置管、灌腸、導尿、胃腸減壓、霧化吸入、中換藥、乙醇擦浴、膀胱沖洗、吸痰護理18項。以廣東省衛生廳編寫的《臨床護理技術規范》為藍本,調查臨床常用護理項目需要的技術步驟,護士執行各項技術操作項目的平均消耗時間。財務科核算2010年各個級別護士年收入(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并計算出各個級別護士每分鐘的收入。
1.2 護理成本核算方法:①護理人力成本A=(護理人員總年薪工作日×日工作時間)×一次平均操作時間;②護理器材消耗B=年器材折舊金額÷年使用時間×每次使用時間;③護理材料成本C=護理服務過程中所消耗的材料單價(不另收費的耗材)用量;④作業費用D:作業費用=(A+B+C)÷(1-G)×G,其中G為分攤系數,為15%~25%,本文取20%;⑤行政管理費用E=(A+B+C+D)×(3%~5%) 其中3%~5%為分攤系數,本文取3%;⑥教育研究成本F=(A+B+C+D)×5%,其中5%為分攤系數;⑦成本總計=A+B+C+D+E+F。
2 結果
2.1 臨床常用護理操作成本測算: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及上述計算方法測算出各項護理操作成本。可收費的耗材不計入成本。詳見表1。
2.2 護理操作成本要素占總成本比例:見表2。
2.3 護理操作收費標準與測算成本對照:見表3。
2.4 不同職稱護理項目人力成本:見表4。
表1 臨床常用18項護理操作成本(元)
項目名稱
人力成本A(元/min)
設備折舊與維護B
材料成本C
作業費用D
行政管理費用E
教學與科研F
合計
肌內注射
4.32
0.2
0.35
1.22
0.18
0.3
6.57
皮內注射
8.1
0.2
0.35
2.16
0.32
0.54
11.67
皮下注射
3.78
0.2
0.35
1.08
0.16
0.27
5.84
靜脈推注
4.32
0.8
0.40
1.38
0.2
0.35
7.45
動脈采血
4.32
0.8
0.40
5.52
0.33
0.55
11.92
靜脈滴注
4.32
0.8
0.79
1.48
0.22
0.37
7.98
口腔護理
4.32
0.5
3.17
1.99
0.3
0.8
11.08
會陰沖洗
5.4
1.0
3.70
2.53
0.38
0.63
13.64
洗胃
16.2
1.5
2.39
5.02
0.75
1.26
27.12
鼻飼管置管
5.4
0.5
4.30
2.55
0.38
0.64
13.77
灌腸
8.1
0.5
6.40
3.75
0.56
0.94
20.25
導尿
8.1
0.5
2.15
0.32
0.54
11.61
胃腸減壓
6.48
0.5
4.30
2.82
0.42
0.71
15.23
霧化吸入
5.4
0.8
0.71
1.73
0.26
0.43
9.33
中換藥
5.4
0.5
3.38
2.32
0.35
0.58
12.53
乙醇擦浴
10.8
0.2
[背景]根據國際經驗,一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過渡期,也是該國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快速擴張期。從2003年開始,按匯率折算的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但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滯后與民眾旺盛的需求之間形成矛盾。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超過35%的城鎮居民不享有任何社會保障項,享有兩項社會保障的約為17%,享有一項和三項的均在15%左右。在相對貧困農村,高達75%左右的人無任何社會保障。
陳重華:目前,政府沒有依法明確界定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標準。政府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確提出和承諾政府應該提供哪些公共服務,提供到什么程度。而現實是,除了義務教育外,其它社會事業的公共服務范圍和標準都是十分含糊的,至少是沒有法規界定的。比如,公民能享受到哪些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這些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基本的說法,這就導致公共服務的發展目標不明確,投入政策不到位,工作開展和服務成效不平衡。
林方略:要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加大財政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醫療保障的政府預算投入,逐步提高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助標準,并建立起與社會經濟發展、人民收入增長、醫療費用合理上漲相適應的穩定的籌資增長機制。以人口計生問題為例,廣大群眾多生孩子的觀念已經明顯淡化,而對優生、優育和生殖健康的需求正在逐步增長,對優質服務的需求也在大幅度提高。而長期以來,政府對優生、優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相對不足。建議按照群眾需求來確定公共服務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措施。
平衡城鄉公共服務供給
[背景]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的失衡,使農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難以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目前,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2004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為3.2∶1,若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障因素考慮在內,有學者估計實際收入差距已達5至6倍。按照這個比例分析,公共服務因素在城鄉實際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大概在30%至40%左右。
許榮茂:我們應充分估計并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服務對緩解和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作用。縮小城鄉差距,不僅是縮小城鄉經濟總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逐步縮小城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因此,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多做些工作,通過為廣大農民提供有保障的基本公共產品,可以有效緩解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途徑。
毛有碧:目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建議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充分發揮財政在促進結構調整和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使全體公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對于欠發達地區,低水平的公共服務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但是當地財力又難以大幅度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需要中央財政加大投入,使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盡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
強化社會組織服務功能
文學翻譯中風格是最重要的部分和特點,被學者一致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境界。按照風格標記理論風格不是虛無縹緲,而是可以認知的,分為形式標記和非形式標記。形式標記是最主要的部分,包括作者的觀點,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等,按照作者個人的世界觀和審美觀來認知的社會生活,也就是說主要體現在作家的藝術境意境上,所以若能完整的再現原文的藝術意境,也就能再現了作家的精神面貌。形式標記是風格的次要部分,包括詞匯、句型、段落、修辭等。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部作品風格是通過語言體現。“風格無論如何設計,都將以語言的形式呈現,風格的外在形式即語言是我們認知風格的主要方法”,翻譯時運用譯文的各種語言手段和藝術手法再現作者在創作中所表現的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然而原文和譯文的語言各異,作者的風格并不一定能一一對應的完全翻譯,但可以根據語言的表達特征和藝術方式做到最大限度的翻譯。正確的認知風格之后,譯者就需要再現原文的風格。風格翻譯的關鍵就是譯文要與原文風格相適應,本文以《水滸傳》藏譯本為例,淺析風格的翻譯技巧。
一、仿譯法
脫離了原文翻譯也就無法稱之為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的語言形式,即詞匯、句型、修辭等與原文的一致性。翻譯家王佐良曾說:“語音的強弱與原文一致,文體與原文一致”。仿譯法是譯文采用與原文風格相近表達方式來再現原文風格。翻譯時關鍵是要緊緊的抓住原文的語言特色,在了解原文的語言藝術的基礎上,不能曲解和增減原文的內容,恰當的采用仿譯法保證了從結構上與原文的一致性。比如:
原文:玉露冷冷,金風淅淅
譯文:skya chil chil,grang psil psil
原文運用疊字,譯文也同樣采用疊字再現了原文句型的特點。仿g法適合于基礎層次的風格的翻譯,不僅能夠正確的表達原文的意義,而且可以再現原文語言的風格。
二、重建式譯法
重建式譯法是在忠實原文內容的情況下,表達形式根據目的語創造性的再現語言藝術的一種譯法,它是最高層次風格翻譯技巧。風格意義再創造性的依據首先是目的語與原文缺乏相應的風格系統,其次是文化差異導致表達法和習慣法的差異,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哲學觀和民族心理導致思維模式和思維風格的差異。同時對于譯者而言如若缺乏審美觀而一味的進行模仿,是無法正確的表達原文的內容,風格更是無法再現,所以譯者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將原文的風格傳到目的語。例如:
例1 原文:常言道:不怕官,只怕管
譯文: dpon la mi scrag,dang la skrag
例2 原文;眾人卻似吃了呂太后一千個宴席。
譯文:mi tshang ma tsher ma sgang la bsdad pa bzhin bde bzod mi bde ba gyur
例1中的原文官和管是諧音字,譯文巧妙的將其譯為 dpon和dang。例2中的原文是句諺語,如若采用直譯法,讀者無法理解其意,故而用與原文意義相近的諺語代替。
三、減譯法
減譯法是風格翻譯的一種權宜之策,即在不違背原文內容的條件下,語言表達形式進行適當的減譯。“譯者之所以訴諸淡化的根據,與重建式相同。例如:
原文:悲秋宋玉淚漣漣。江淹初去筆,項羽恨無船。高祖滎陽遭困厄,昭關伍相憂煎。曹公赤壁火連天,李陵臺上望,蘇武陷居延。
譯文:chil chil rgya htsho’a rba klong ‘aphyur ba bzhin ‘aur ‘aur rlung dmar drag tu ‘atshub pa ‘adra
原文引用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及其典故,譯文對其恰當的進行減譯,不失為一種巧妙的譯法。風格翻譯的最終目的也是語言交際功能的強化,機械式的翻譯手段更是無法再現原文風格。
以上三種譯法根據原文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以上三種譯法根據原文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翻譯時首先要對作者的世界觀、社會觀、創作的特色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這樣才能正確的譯出原文的內容和風格。相反如若只是片面的注重語言形式的表達,而忽略了原文的內容,使用任何的翻譯方法都不能再現風格。
護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成熟與發展和其他學科一樣,必須以教育為基礎,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培養高質量護理人才,尤其是臨床護理人才,對提高我國護理隊伍的知識層次、促進學科完整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那么作為未來護理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護理教育的重點培養對象――護理本科生的擇業意向有哪些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對內蒙古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06~2009級四個年級護理本科生進行調查分析,以促進學校教育中對護理本科生教育指導工作的發展。
一、對象和方法
1.對象
內蒙古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06級、2007級、2008級、2009級四年制護理本科生120名,其中男生8人、女生112人,獨生子女21人占17.5%。這些學生中來自農村74人占61.7%、來自一般城鎮30人占25%、來自直轄市、省會城市有16人占13.3%。
2.方法
采用自制調查表并經預實驗校正的護理本科生擇業意向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內容包括個人一般信息、專業思想、就業期望、職業規劃等,共24個問題。為減少誤差每班級采用單純隨機抽樣各30份。采用無記名的填表方法,統一發放、統一解釋、回收、整理。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二、結果
1.護理本科生職業規劃情況
表1 護理本科生職業規劃調查情況表(n=120)
表1顯示有20.8%被調查者選擇“其他”,以想從事導游工作、先從事護理工作再擇業、報考國家公務員、畢業后就改行、自主創業者居多。被調查者中的8名男同學和21名獨生子女(其中包括5名男同學)沒有意愿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2.護理本科生職業期望調查
表2 護理本科生職業期望調查情況表
3.護理本科生的專業思想調查
表3 護理本科生專業思想調查情況表
表3顯示僅有8.3%護理本科生對臨床護理工作非常喜歡,畢業后有14.2%會一直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有20%將重新選擇護理專業。
三、討論分析及對策
1.開闊學生視野、鼓勵本科生走出國門
由表1可以看出我校護理本科生已樹立了多元化的擇業觀念。隨著護理本科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護理本科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多元化的擇業觀念有利于大學生就業,但同時也增加了臨床護理人才的流失。以上調查中沒有人有意向去國外發展。其原因可能是參加本次調查的學生大多屬于本自治區生源,而來自區內大城市的只有16人占13.3%,獲得信息的途徑較少也將影響學生的觀念。
為了促進國際護理事業的發展,在護理教育中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更多的相關知識,鼓勵本科生走出國門向外發展。需要有學校與國外學校合作的平臺,建立互認學分、對等交流、訪學等措施,尤其是對于出國所需的英語水平,需要搭建平臺進行培訓以達到出國要求。
2.護理本科生對就業期望較高,較少關注國家社會需要
表2顯示有85.8%的護理本科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調查還顯示若在不改行的情況下有67.5%的學生覺得自己應該在三級及以上醫院工作,有35%的護理本科生認為護理專業目前就業前景非常好。由此可見護理本科生就業期望值較高,不能準確把握當前就業形勢。相關研究證明,個體的擇業目標能否實現除了個人才能、機遇等條件,主要取決于個體的職業期望是否會實現。因此學校應加強就業形勢分析和準確就業定位的指導,以利于護理本科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正確切實合理的職業期望對個體價值的實現、良好的職業適應的形成影響較大。職業期望過高與現實差距較大,不及時調整就業后會造成個體適應不良以致離職。
目前我國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人才緊缺,對護士的需求量更大。但是因為三級以下醫院工作生活條件艱苦,設備落后,僅有3.3%的護理本科生有意向去西部或偏遠地區,說明護理本科生擇業時對國家社會的需要考慮較少,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呼吁國家或地方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學生去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發展。
3.護理本科生的專業思想不穩定,需加強專業思想指導提高學生專業認識
表3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專業思想不穩定。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護理本科生專業思想指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護理本科生完成專業理念轉變,明確專業和現實自我需要的關系,把自身的發展、個人追求感和護理事業緊密聯系起來,確立自己的專業責任感、使命感和時代緊迫感;從基礎做起,以良好的工作業績贏得社會的承認,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學生只有在思想上轉變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臨床護理本科生流失現象,提高臨床護理服務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因此,學校應在招生上盡量錄取第一志愿報考者,入學后加強護理人文素質教育,采取開展護理界專家講座、護理教授導師制等措施引導學生提高對護理專業的認識,穩定專業思想,防止護理人才流失。
4.轉變學生專業態度,改革管理體系,提高護士地位,發揮高等教育人才作用
從表1職業規劃調查情況來看,只有14.2%的護理本科生為護理事業奮斗終生做好了準備,其中8名男生及21名獨生子女(其中包括5名男同學)中沒有意向為臨床護理事業奮斗終生。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有:本科生專業思想不夠穩定、護士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臨床護理工作量大、辛苦煩瑣、職業與興趣愛好不符(本次調查統計,護理本科生專業選擇原因中僅有37.5%的同學為自愿選擇)等。根據張立新研究報道,只有解決好護理本科生自身和管理體制上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臨床護理本科生流失問題,才能體現高等教育的優勢。
因此不僅需要護理教育工作者加強學生護理專業思想指導培養,還需要全社會以及各級領導重視護理隊伍的發展建設,提高護士的聲望與地位。完善用人機制充分激發臨床護理本科生的潛力,使其更好地為臨床護理事業服務,做到學以致用。這方面需要學校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出單位“招進來、用得上、有發展”的合格護理人才。
基金項目:內蒙古醫科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NYJGB201008)。
參考文獻:
[1]胡雁,楊英華.護理本科教育現狀分析和改革設想.護理學雜志,1996(11)
[2]唐瑩,張靜平.護理本科生職業期望與專業觀探討.護理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