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07:14: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子競技大賽策劃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舉辦商業性的比賽,通過門票收入、廣告贊助和電視轉播權的形式盈利。還有周邊產品的延伸,這點上在動慢產業中會比較明顯。武林大會也做了很好的嘗試,比如說服裝設計大賽,很實用,也很有看點。但從實際產業發展來講,武術競技并不比電子競技容易前進。
“所以你必須把問題簡化給他看,并非他們理解不了,只是他們不愿改變。”但是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改變。
電子競技
中國現在電子競技最為需要的是政策、資金,其次是經驗、模式與渠道。政策與資金決定了賽事的起點高度,而賽事舉辦經驗、運作模式、合作渠道又是真正體現賽事水準、回報政策與資金的關鍵。
有些起點很高的賽事令愛好者、贊助商相當的失望,當然這有賽事承辦方經驗不足的原因,也不排除可能少數人口袋莫名其妙鼓了起來,可大家真正看到的卻是縮了水的“電子競技”,政策也是根據民意而變動的,資金也是跟隨著消費者而流動。電子競技的產業越來越難走,一切都有因果。
電子競技有龐大的人群基數和市場潛力,但很多產業的發展并不符合市場規律,需要在適應中尋求發展。
規范運營模式
讓我們來看看目前年運作成本超過500萬美元幾大國際電子競技品牌賽事:
CPL(Cyberathlete Professional League電子競技職業聯盟)成立于1997年6月,起源于美國。
ESWC(Electronic Sport World Cup電子競技世界杯)前身“Lan Arena”起始于1998年,起源于法國。
WCG(World Cyber Game世界電子競技大賽)成立于2000年韓國最大的電子數碼產業集團三星電子投資贊助,起源于韓國。
WEG(World e-Sports Game 世界電子競技聯賽)成立于2004年韓國最大的傳媒集團CJ-Media希杰媒體投資贊助,起源于韓國。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相對其它較為年長而略顯保守的品牌賽事,年輕的品牌賽事WEG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而其經過了兩次試探性的總決賽,似乎也逐漸體現出其對中國市場的特別關注。同時綜合賽事內容及媒體內容兩產業要素來看,相比較其他三大杯賽賽制。作為目前世界第一電競聯賽的WEG貫穿全年的聯賽內容顯然有著更多的載體存在,能夠更加有利于電子競技產業化進程的推動,但聯賽比起杯賽來操作的難度和復雜性也都要高得多,相信WEG自身也會非常慎重的考慮這個問題。
贊助商作為體育運動賽事一個重要環節,如何讓贊助商得到其所期望的利益回報,是品牌賽事持續發展壯大,獲得更多贊助來源的關鍵。
一份成熟、詳細、具體而且可塑性操作性強、表述直白的招商策劃書是賽事成功的第一步,賽事的企劃部是這時候的主角。如何讓潛在贊助商成為賽事真正的贊助商,每一份迎合不同贊助商口味的策劃書也都是無數經驗積累的結晶,也都不同程度上的具有商業的隱秘性。
目前國內的現狀,坐在辦公室等著贊助商主動送上門來幾率非常非常小,比個位數HP回城的幾率大不了多少。一份能夠打動各類型人的策劃方案,是賽事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體現方面,國內還比較缺少這方面的經驗。
作為電子競技的最大潛力市場的中國,其實幾大賽事也都在對其進行著觀望。但同樣國內的環境與各賽事起源國的情況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一個錯誤的決斷也許將會葬送掉整個賽事的品牌,巨大的風險同樣無處不在。
先進的模式和理念如何與中國目前的現狀完美結合,使得中國電競產業的發展與國際賽事的發展達到一個契合點,是一個非常復雜且充滿了挑戰性的工程。這個還是一株幼苗的中國電競,誰能來給她上一把肥料呢?
豐富媒體演播經驗
優秀的電子競技賽事并不僅僅是與媒體單位簽署授權轉播協議然后任由媒體單位去選材制作。喪失掉電子競技神髓的節目,會變成一場熱鬧的游戲比賽。在這方面有著豐富電視轉播經驗的韓國做得非常到位,從專業的電子競技節目導演及整個演播團隊的工作內容當中,確實有很多的地方都值得去學習。
同樣是電子競技,卻會給人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印象。新生的電子競技同樣是一個品牌,每一個掛名為電子競技的活動都將給并不了解這個品牌的民眾產生不同的概念沖擊,久而久之就在人們腦海里形成了品牌模塊,再讓人們從這個概念模塊跳出來接受新的模塊概念便需要更大的努力。
比如說你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當地人偷了你的錢包,你自然對這個城市的人充滿憎惡,即使這個城市的其他人之后幫助你多次,可能這個印象還存在著;如果你剛到這個城市,當地人只是比如幫助你搬了一下行李之類的小忙,你可能會對整個城市都心存好感。
提升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在產業中是一個不得不提的概念,在多數人的下意識里品牌是他們消費和對事物認同的基礎,品牌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甚至主宰著人們的全部感性生活。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電子競技”目前在中國的品牌價值非常低,接近一個負面數值,不要說比足球、籃球這樣的主流運動,甚至比起冷門運動項目還要差,“起源于喪志的電子游戲”“來自于混亂復雜的網吧”,都給這個無辜的孩童在成長過程中營造了先天的品牌障礙,這也是這個產業發展困難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中國電競客觀環境比較復雜,2003、2004年曾是一個產業發展的最好契機,但當時突如其來的機會很多從業者感到措手不及,大量違背電競理念的產物,產生了太多的負面聲音,而造成了現在的復雜局面。
當前的電競產業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更加的小心,如履薄冰,避免在傷口上撒鹽。雖然現在政策環境不是很有利,產業中最關鍵的媒體層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瓶頸,但還是有得做,隨著健康賽事的開展和普及,品牌價值的提升和輿論聲音的改善,政策總會有逐漸放寬的一天,瓶頸終會打開。最怕的是受到更大的不健康沖擊,而導致媒體的正面報道徹底斷檔。
呼喚健康賽事是電競品牌打造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否則當品牌價值低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遭受禁止。當你在向旁人訴說起“我是從事電子競技工作”之時,旁人對你肅然起敬,這就是最直接的產業品牌價值體現,當然這還需要幾代人的前赴后繼。
武術
說起武術,更多的人都是停留在影視作品中的刀光劍影飛檐走壁,神化和景仰的色彩更濃烈一些,對于中國武術的精髓和它的最直接的功能很多的人并不關心。
從表現武術的欄目的開辦初衷來講,很多的節目都講為了傳承發揚中華武術,那么這個中華武術的概念怎么樣界定?是講套路招式,還是真槍實刀的打?是講觀賞性,還是實用性?是講各門各派論資排輩,還是從推動武術發展進化的角度排名?
實際上,越想了解武術就越不清楚武術到底是什么,在中國目前的武術產業化極不成熟的情況下,這樣的武術內涵怎么樣才能競技化。
先行 聚焦眼球
在強調“眼球經濟”的今天,“聚焦”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央視的這個以真打實戰為內容的《武林大會》風頭漸勁,吸引著全世界無數武術搏擊愛好者的關注。
追隨武林腳步的還有《武林風》:“河南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民間處處臥虎藏龍,節目依靠的正是河南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相繼舉辦了環球拳王爭霸賽、中歐對抗賽等系列賽事。”
“依托欄目進行產業化運作是我們最終的目標,舉辦商業性的武術比賽,通過門票收入、廣告贊助和電視轉播權的形式盈利。”運營主管非常看好武術的運作前景:“目前,我們的節目已經走到日本、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交流播出。我們將使武術賽事經常化,通過商業運作提高武術知名度,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比如日本的K-1賽,每到比賽時,8萬多人的體育場座無虛席。此外,完全商業化、產業化運作的美國職業拳王爭霸賽成為世界范圍內學習的標本,國外還有其他很多武術賽事,僅門票收入就非常可觀。”
想法總是非常美好的,不過要想從多半人還對武術節目不太感冒的情況下達到預期目標,人們需要做的努力還有很多。圖:被訪者對武術運動的正面態度。
其實,要把武術像足球比賽一樣的職業化運作,是個發揚武術的很好的途徑,但是如果沒有把第一個問題搞清楚的話,中國武術很難被大多數人接受。
復雜 模式變革
申奧的初期,中國武術希望能夠借2008年北京辦奧運的機會把中國武術定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當然最后這件事并沒有能夠成功。其中具體的原因很復雜,但是這與中國武術的復雜與奧運競技項目的簡單評判之間的差別分不開。
競技體育的規則和表現形式是非常簡單的,而且他的目的就是獲勝,如果想把中國武術各門派各招式排個座次,講哪家哪家的什么拳最厲害,那問題太大,顯然這不現實;再講,中國武術可以講觀賞性,但是大多數的觀眾根本看不出來武術的招式究竟有什么不同,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所以純觀賞更沒人愿意看。
武林大會走中間線,找各個拳路的大家比賽,這樣就公平了,之間還會注意畫面的優美,觀賞性競技性具佳,所以很多人愿意看。可是這樣一個招式一個招式的比,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有個結果。而且國際社會顯然容不下如此多套路的想要競技化的中國武術。太復雜了。
矛盾在于,從競技化的角度來說,中國武術應該去繁存簡,但是,那么多的武術門派、套路、招式,想要把這些東西都融合成一種簡單的,可以被全世界的人們接受的競技形式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國的武術想要競技化,做到像美國拳王爭霸賽那樣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疑惑 產業化的武林精神
換個角度,中國武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武術精神的傳揚,在影視作品中這種精神都是體現在主人公的刻畫和一些復雜的武打招式上的,所以,從精神的傳承來看,武術越復雜就越博大精深,這也許是一種觀念的束縛,但是我覺得是這樣的。所以,武術被當成是競技體育必然會使流傳許久的一些內涵遺失,這應該也是武術遲遲不夠國際化的原因之一吧。
還有,武術的功能究竟是什么?觀賞?健身?防身?武斗?李連杰主演的方士玉里面,大敵當前,苗翠花的師兄在十幾年隱姓埋名之后終于使出了自己的看家絕招,但是沒過兩招就中了對方的致命傷,在臨死前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原來收藏武功是會貶值的……”
現在,我們很多的武林人士,甚至是一些名門的掌門人都不肯露出自己的看家功夫,有些可能是礙于面子,更多的應該就是已經沒有真功夫了。在這個時代,純粹的武功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更多的只是招式上的名譽,因此,大家們決定把武功收藏了。之后就是武功貶值,越來越多的人有名無實,然后真正的中國武術也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沒落。
一個“90后”的創業故事
傅然出生于1990年,家在安徽省黃山市。在即將升入高二的2006年夏天,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退學創業,用傅然自己的話說:“上大學不是惟一的出路,我要退學創業,先人一步實現夢想。”
退學創業
傅然從小就是一個不愛學習、不服管束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不算突出,電腦知識卻在班里數一數二,是個公認的“電腦迷”。他7歲時開始接觸網絡,漸漸顯露出在電腦方面的天賦。慢慢地,傅然開始嘗試制作網頁,“瞬間陶醉”“就是黃山”等個人網站很受追捧。
傅然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長大后辦一個有轟動效應的網站。結束了高一的學習后,高考的逼近讓傅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其按部就班地遵循傳統的成長守則,做一個高考的失敗者,不如提前創業。
只是,創業做什么呢?前不久發生的一件小事給了傅然靈感。有一次,傅然的父親出門沒帶手機,到街邊的報刊亭內打公用電話。計費表上顯示應付兩毛錢,攤主非要收5毛錢。
消費者總為投訴無門而苦惱,如果能創建一個公益性的投訴網站,消費者只要登錄該網站就可以投訴,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當人氣足夠旺時,便可以出售廣告位盈利。
高二開學前,傅然將退學創業的想法告訴了父親。傅然的父親是安徽一所中學的教師,十分支持兒子的想法,不顧家人的反對,為傅然投資近3萬元購置創業必需的設備,為網站建設出謀劃策。
出師不利
退學后,傅然全心投入到網站的建設中。創建網站,注冊域名是第一步。中文域名他用的是姓名的諧音“復燃”。“我要用這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名字激勵自己,永不言敗。”傅然說。
此后,傅然將網站的內容模塊策劃完畢,開始開發程序。這是一項耗費腦力的工作,傅然每天在電腦前編程,夢里出現的全是編程代碼。
經過兩個月的奮戰,“復燃投訴網”初具規模。傅然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在小區里抽樣調查,但很少有市民對此感興趣。上網的多是年輕人,他們的投訴意識不那么強,而年紀稍大、熱衷投訴的市民,大多不習慣上網。
網站上線的最初幾個月,訪問者只有寥寥幾人,即使有消費者投訴,網站也沒有實力請來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和投訴者交流。處理投訴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網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發展起來的。
傅然有些沮喪,難道創業真的這么難嗎?
成功轉型
第一次做網站便遭遇了“滑鐵盧”,親戚們紛紛勸傅然放棄創業,重回學校。傅然不甘心:世上有這么多人可以創業成功,為什么我就不行呢?傅然知道,投訴網難以為繼,必須尋找新的機會。
傅然整日遨游在網絡里,他發現,中學生們將上網當成一種娛樂,游戲、博客都是他們的最愛。他突發奇想:何不將投訴網改成學生網,為學生們提供游戲、博客、音樂等方面的娛樂?和投訴網相比,學生網的操作更簡單,自己也更有興趣,如果在中學生中廣為宣傳,定能得到響應。父親也贊成將投訴網改為學生網。
網站的改版相對于創辦而言,簡單了許多。幾星期后,全新的“復燃學生網”誕生了,為學生提供動漫、音樂、游戲等服務。網站開張僅15天,就有了40位注冊用戶,還吸引到了第一位“廣告商”,用10元錢買下了“復燃學生網”的一小塊廣告位。
然而,網站要發展,坐等顧客上門是不行的,傅然打算以網站的名義在黃山市舉辦電子競技大賽,一來可以擴大網站的知名度,二來可以通過贊助獲得利潤。拿定主意后,傅然策劃出電子競技大賽的比賽流程,在市內各大網吧、游戲廳里貼出了比賽啟事。
同時,傅然穿梭于商務樓宇,尋找贊助商。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傅然找到一家開發游戲軟件的科技公司。起初,這家公司不太相信這個只有16歲的孩子,但是,當傅然拿出大賽策劃書,詳細說了自己的想法,并讓對方瀏覽了“復燃學生網”之后,這家公司的老總立即對這個孩子豎起了大拇指,答應全額贊助此次比賽。此后,傅然又說服黃山市最大的網吧負責人,贊助決賽場地。
比賽成功舉辦,200多人參加了初賽,60多人參加了決賽,“復燃學生網”小有名氣。
因禍得福
2007年8月,傅然和朋友來到上海,籌辦第二屆電子競技大賽。一天晚上,傅然從麥當勞吃完東西出來,突然,兩個年輕男子從黑暗里跳出來,扭住傅然,讓他把身上的錢都交出來。傅然很憤怒,他跳起來,一拳打在其中一名男子的鼻梁上。此時,很多人朝這里走來,兩個男子見勢不妙,只好丟下傅然跑掉了。
這一幕被旁邊一位香港商人目睹,傅然的勇敢打動了他,他和傅然攀談起來。了解了傅然的創業經歷后,這位商人決定出資請傅然做一個視頻學習網站,并邀傅然入股。
此后,傅然的創業之路逐漸步入正軌,他卻隱隱有了一種失落感。在上海時,傅然漫步在美麗的大學校園里,突然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回到黃山市,傅然想了很久,他決定考大學。“能不能考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傅然很坦然。
傅然說,以后他要創立屬于自己的公司:“我有滿腔熱血和干勁,不會覺得苦和累。我要擁有屬于自己的財富和快樂生活!”
90后女生創業故事
在位于通濟外大街7號的臨街門面房中,有一處不太起眼的二層門面房,門楣上方是書有南京奇觀制衣有限公司的燈箱,在眾多門面房中,程曦擁有的這家制衣公司并不是太顯眼,進入店面,看到房內基本沒有裝修,各種面料、成衣掛滿了面積不大的房間,小店顯得很擁擠。在二樓程曦的辦公室,同樣是幾張簡單的辦公桌拼在一起,房內空地上擺滿了各種面料,頭頂上掛滿了各類衣服。
借3萬元開始創業
程曦1997年從學校畢業后,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于是她在夫子廟商城當了一名營業員,從事服裝零售,在工作中她逐步掌握了服裝生產、銷售等方面的知識,并在與各種顧客打交道的過程中了解到市場需求,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經驗。半年后的1998年初,聰明的程曦決心自立門戶,走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她向父母借了3萬元錢,開了一家小服裝店,生意不錯,第二個月小店就開始贏利,服裝店平穩發展了兩年,資金有了一定積累。程曦對服裝市場更加了解,2001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注冊成立了曉曦制衣廠,結果由于缺乏資金、知識、管理等方面的經驗,企業一度陷入困境,小制衣廠從5月至9月短短5個月的時間,虧了20多萬元,程曦幾年內賺的錢血本無歸,她難過地流淚了,但倔強的程曦沒有就此低頭,她冷靜地考慮后認為,生意失敗的原因在于企業人員、面料、管理方面的落后。于是她招聘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并向專家請教相關知識,白天工作,晚上到高校學習企業管理課程,并向父母、親戚借了7萬元錢,以圖東山再起,功夫不負有心人,企業開始逐步走出低谷,到2001年底企業開始不虧本。
找準定位做大企業
2002年后,制衣廠發展總體比較順利,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人員、資金、市場逐步做大,企業設備由最初的兩臺高速單縫機起家,目前企業實現了接單、生產、銷售一條龍,機器設備有從日本進口的壓襯機器,企業在市內有7處專賣店、批發專柜,專門營銷自己的曉曦、奇觀牌服裝,這些服裝均產大眾化服裝,銷路很好。今年初程曦將原來企業更名為奇觀制衣有限公司,注冊了自己的商標,目前企業年產值達150多萬元,聘用員工56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32名。
程曦說,下崗失業人員有劣勢,但他們踏實、努力,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工作,經過學習完全可勝任工作崗位,這其實也是企業回報社會的一種表現。程曦告訴想創業的姐妹,一定要敢于去試,另外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并要堅持下來,才能享受創業過程。